《秋思》教学设计优秀

时间:2024-07-19 15:40:25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精品)《秋思》教学设计优秀

  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秋思》教学设计优秀,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品)《秋思》教学设计优秀

《秋思》教学设计优秀1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宋代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春风又吹绿的江南岸,在唐代李白眼中乡愁是那皎皎的明月,那在唐代张籍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籍写的《秋思》(板书课题)。请同学们翻开书22页。

  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

  师:自由朗读古诗,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生:自由读诗。

  师:我看同学们都会读了,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起来读,谁愿意来当一个最勇敢的孩子。

  生:读诗。

  师:读得真不错,声音响亮。还有谁也想来试一试。生读。

  真棒!老师听出他读出了古诗特有的节奏。(课件出示古诗)

  (讲解字音)生再读。

  师:很好。来咱们全班一齐读《秋思》。起。

  师:这首诗同学们都读得字正腔圆了。老师也想来读一读。

  师:同学们,老师读得怎么样?(分析师生读法不同,再练读。)

  师:老师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准备起。

  现在老师想调换一下,你们读前四个字,老师读后半句,敢吗?好准备起。

  师:真不错。可单单会读还不够,还要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书中的插图、注释,也可以借助工具书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可以跟同桌交流交流。

  生:研读诗意。

  三、再读古诗,品悟诗情。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读懂了词语的意思。

  生:2、我知道这是诗的意思。

  师:真厉害知道这么多。

  生:3、我知道了作者是看见秋风刮起就想家了。

  师:哦,作者想家了。那是什么引起他的思乡情呢?

  生:洛阳城里见秋风。(点击课件出示诗句)

  师:可是秋风看得见吗?

  生:看不见。

  师:那作者看见的是什么?

  生:是叶子飘落、草黄了、雁子往南飞。

  师:是呀,落叶要归根、雁子要南飞,作者也想家了。那他看不见什么?

  生:父母、孩子、妻子。

  师:站在凄凉的秋风中,作者想——家。

  因秋风而思家的,历史上还有个典故呢。晋代张翰(点击课件出示诗句)说:“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多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翰是张籍的'同乡,他宁愿弃官而回家。而张籍呢?他的家在哪?在洛阳吗?有谁知道张籍?

  生:交流张籍资料。(课件出示)

  师:十年哪,那瑟瑟的秋风绞碎了诗人思乡的心,诗人难以回乡,愁肠百转,他纵有千言万语又该如何倾述呢?

  生:写家书。

  师:可这是一封怎样的家书呀?你能从诗中找出句子吗?

  生:欲作家书意万重。(板书:意万重)(课件出示诗句)

  师:意万重是什么意思?你能跟它换个词吗?

  是呀,十年了,那是多少个日日夜夜呀?年迈的父母、翘首遥望的妻子、幼小的孩子,家中的一切一切,张籍只能把这深深的思念化在信中,那他会在信中说些什么呢?同学们拿起笔来,把张籍想说的话写下来吧!(课件出示小练笔)

  师:我看同学们都写得差不多了,来哪个小张籍愿意把你的思念读给大家听。

  (师生互动交流,生读完写句再读诗。)

  师:把我们所有的话加起来张籍觉得够吗?(不够)

  是呀,纵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诗人的心,这真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领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信写好了,我们来看看张籍寄信的画面。(课件出示诗句)

  同学们张籍寄信时,他心情如何?你能从诗中找出这个字吗?

  “恐”是什么意思?他在担心什么?

  师:可临行为什么又开封?“开封”是什么意思?“又开封”呢?

  生:“开封”就是把封好的信拆开。

  “又开封”就是把信合上又打开,又合上又打开……

  师:诗人把信打开几次?

  生:一次,两次,三次……

  师:第一次张籍把信打开,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

  第二次张籍把信打开,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

  第三次张籍把信打开,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

  张籍呀张籍你已经看了一遍又一遍,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四、回读,深化情感。

  师:是呀,小小的一封家书怎能承载一个游子浓浓的乡愁呢!请读《秋思》

  师:信带走了,可带走的仅仅是信吗?

  那他还带走了什么?

  生:带走了作者的心……

  师:张籍此刻的心情他的朋友孟郊也深深懂得,他曾写下: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归信吟》(点击课件呈现)读诗。

  师:魂去也,空一身哪!现在陪伴张籍的只有——洛阳城里的秋风。于是一首千古绝唱就在张籍脑中诞生,这就是《秋思》(音乐响起)生读诗;信走心也走,就像此刻的张籍身在洛阳,心在故乡。这是一份刻骨铭心的思念呀!请读《秋思》。秋风乍起,思乡涌起,写不完的思念,说不尽的乡愁,再读《秋思》

  五、拓展升华。

  师:同学们这思乡怀亲又何止张籍和孟郊而已。那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里。课前老师让你们收集有关思乡的古诗有吗?

  生交流思乡的古诗,进一步感受乡愁。

  师:我看同学们手中还有很多思乡的古诗,课后咱们班来办个思乡的古诗大会好吗?

  师:老师这里也有思乡诗句。(课件出示)师生配合读。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唐张九龄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唐杜甫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唐马戴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清袁枚

  师:这思乡怀亲从唐至清源源流传,他流呀流,流进当代台湾诗人余光中的心中,请看课件出示:余光中《乡愁》)(音乐响起)。

  师:同学们,张籍的乡愁是思念家中的亲人,那余光中的乡愁又是什么呢?

  (比较乡愁,提升爱国情怀)

  六、总结。

  师:同学们家乡的山水总让游子们魂牵梦绕,家乡的亲人更让游子们牵肠挂肚。也许今天你们还不能完全领会,但是孩子们你们终将长大,闯荡天涯,那时候你们一定会懂得这种无法割舍的牵挂。因为家是我们永远的向往。

  《秋思》道尽了天下所有游子们的心,让我们再一次吟咏这首传世之作吧!

《秋思》教学设计优秀2

  【教材解读】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在古代诗人的笔下,秋天是最令人思乡的季节。见秋风而起乡思,古来有之。中唐诗人张籍所写的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片段——写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此诗可见一斑。

  【教学目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做到课堂之上熟读成诵。

  2、理解重点词语,感悟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适当的回顾与拓展,深入感悟古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切入主体,理解内容,通过多层次的朗读,理解重点词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作者的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

  表达方法的归纳与应用。

  【教学策略】

  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品味、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同时通过同类诗词的拓展,丰富感悟表达方法。

  【教学流程】

  一、读图导入,感情铺陈

  师:同学们,我们又见面了,老师有变化吗?

  生:换衣服了。

  师:是啊,仔细观察一下我,再看看台下的老师们,谁更有吸引力?

  生:老师你啊!

  (生乐)

  师:谁能用一个词来描述一下我,我为什么有吸引力啊?

  生1:老师您戴眼镜,显得知识渊博。

  生2;您幽默风趣。

  师:是啊,幽默是人非常好的特质,它可以迅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生3:我觉得你很玉树临风。

  (生乐)

  师:谢谢。

  生4:英俊潇洒。

  生5:仪表堂堂。

  ……

  (全场乐)

  师:好了,同学们,谁能用关联词把刚才这些词连起来说一句话?

  生:老师不但英俊潇洒,而且相貌堂堂。

  (生纷纷举手)

  ……

  点评:导入环节看似轻松调侃,实则教者在幽默之中蕴含了调节气氛,了解学情,考察能力,渗透语文基本素养这些意识,为下一环节的展开作了较为充分的准备。

  师:看来同学们描述老师意犹未尽啊,来,看看你们该怎样描述一下它呢?

  (教师出示月夜的课件)

  师: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将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呢?

  生1:我看见深蓝的天空上有雾蒙蒙的云,在云层之间,有一轮皎洁的明月,它发出的亮光,从云层之间穿出来,照在大地上。

  生2:在寂静的月空中,人们看见月亮,觉得内心很温暖。

  ……

  师:在这美丽的夜空之下,仰望这轮明月,你会想到什么?

  生1:看见月亮,我会想到团圆。

  生2:我会想到自己在远方的亲人,因为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人的房子上,会想家。师:如果身处异乡的诗人,看到此情此景,会怎样去做呢?

  生:会饮酒作诗。

  师:哦,那谁能用学过的古诗,描述一下此情此景?

  生:《静夜思》,李白。

  (学生背诵)

  师:这首诗表现了一种什么感情?

  生:思乡情。

  师:你们还学过用月亮表达思乡情的古诗吗?

  师:诗人是借什么而表现这种思乡情呢?比如王安石的……

  生:《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很好。不过老师要提醒你,“京口瓜洲一水间”,“间”字要读作第四声。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提到了李白的《静夜思》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是相同的,什么情?

  (生齐答:思乡情!)

  师:借助的是什么?

  (生齐答:明月。)

  师:借一种景物而表达一种思想感情,这种表现手法应该是……

  生:借景抒情。

  师:这两首诗表达的都是思乡情,所以他们都是古诗中的一种──思乡诗。好,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

  (板书课题)

  点评:教学倡导循序渐进,温故而知新,教者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认知体验,以达到教学目的,而古诗的意境,不是“感觉艺术”,它具有间接性的特点,它离不开读者的审美联想和想象而存在。意境是艺术形象及其艺术环境在读者心中所引起的共鸣作用。此环节,教者以明月为引,通过学生的联想而引出思乡主题,回顾所举例诗的写作手法,为学生初步感知新授课的教学重难点打下了伏笔。

  二、设疑诵读,切入主体

  1、解题入诗:

  师:同学们,请读诗题──

  (师配合舒缓的手势)

  生:秋思……秋思……秋思……

  师:你们都懂诗题了吗?

  生:应该是秋天的思念。

  师:同学们,“思”是思念家乡,“秋”是秋天,秋季或秋景。

  (在‘秋’下面点重点号)

  师:谁能把文题的意思再给大家说一说?

  生:作者在秋天的景色中思念自己的家乡。

  2、初读设疑:

  师:哦,诗人是借着秋天的景色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对吗?(在‘秋’之前画一个大大的问号)。作者是借着秋天的景色而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吗?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起来自由读诗。在读诗之前,要听清老师的要求,一定要吐字清晰,字音正确,读通句子,注意停顿。给大家三分钟,开始吧。

  (学生自由读诗,教师巡视,提醒学生出声朗读,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点评:“学贵有思,学贵质疑”。此环节教者独具匠心地将诗人“是借秋天的景色而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吗”这一问题抛给大家,让学生带着思考与疑惑去感知文本,这种带有强烈目的指向性的阅读体验,必将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渴求,再配以明晰的朗读要求,学生对于文本的感知效果一定会远远好于以往传统流程。而这一带有统领全文的问题,使学生在课程的伊始就初步感知了本节课的重点。

  师:随着声音的减弱,看来大家都准备好了,谁能给我们展示一下?

  (生读诗)

  师:你先别坐下。诗中有一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你注意了吗?

  生:注意了。“意万重”要念成“chóng”,不能念成“zhòng”

  师:这是一个什么字?

  生:多音字。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以前学过一些古诗,也出现过这个字,也读作“chóng”,那是在哪首古诗中呢?

  生:王安石的《泊船瓜州》……

  师:哪句?

  生1:钟山只隔数重(chóng)山。

  师:还有吗?

  生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chóng)山”

  师:这是谁的诗句?

  生:李白,《早发白帝城》

  师:还有!

  (生为难的样子)

  师: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好了,咱们刚才举了那么多的例子,也就是说,凡是在古诗中遇到这个字,都要读成“chóng”,是不是?

  生:是!

  师:不是!

  生:啊?

  (惊奇)

  师: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最后两句……谁想到了?

  生:……

  (回忆思考)

  生:“晓看红湿处,花重(zhòng)锦官城。”

  师:非常好!“晓看红湿处,花重(zhòng)锦官城”。读“zhòng”表示的是“堆积,垒压,代表一种分量”,而“chóng”则表示“再、很多……”,听懂了吗?谁还能给大家读一下?

  (生读得很有古诗的味道)

  师:(问他的同桌)你刚才注意听了吗?他读得好在哪?

  生:他读得很有韵味。

  师:对!同学们,我们现在读的是古诗啊,古诗在朗读的时候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要讲究节奏,这种节奏就是古诗所特有的“美”──韵律美!

  师:(出示画有节奏的古诗)谁再能给大家读一下,要注意节奏啊。

  (生积极性很高,争先举手。一同学再次朗读之后,全班齐读,老师带头鼓掌。)

  点评:语感的培养离不开积累,这种积累又有显性与隐形之分。古诗教学中这点体现得尤为明显。“重”字的重墨解读辨析,教者帮助学生回顾、指导,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基础,而且通过大量的古诗拓展,使学生真正掌握如何正确运用的方法;同时,生生互评这种评价的方法与激励策略的运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感受领悟到古诗的'朗读方法与技巧,起到了事半功倍之功效。

  3、切入主体:

  师:大家读得这么好,可是千万别忘了老师提的问题啊,诗人是借秋天的景色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吗?

  生1:是!因为作者看见了秋风,就思念自己的家乡了。

  师:哦,这是你的想法。作者是“见秋风”,而表达了“思乡情”。

  (板书‘见秋风’‘思乡情’)

  师:也就是说,这个问号可以擦掉了吧?

  生:可以。

  师:可以吗?同学们,我们再好好读诗,看看作者把自己的全部思念都寄托在什么之上?

  (生默读)

  生2:我觉得不是!从全诗来看,诗人并不是借助秋天的景色来思乡的,应该是借助家书……

  师:(板书‘作家书’)作者借家书抒发……

  生:思乡情。

  (箭头指示)

  师:作者不是借秋天的景色,而是把对家乡的思念都寄托在家书之中。大家来看,作者写家书,这是一件……

  生:事。

  师:用事来抒发一种情,这种写作手法应该叫做什么呢?

  生:借事抒情。

  师:我们也可以称为──叙事抒情。

  三、理清脉络,感知全文

  师:万事皆有因啊。是什么引发了作者想要写这封家书呢?

  生:可能是作者太想自己的家人了。

  师:那想家人,思家乡,总有个由头与原因啊。

  生:我觉得可能是凄凉的秋风勾起了作者的思乡情。

  师:用诗中的3个字──

  生:见秋风。

  师:那老师就有疑问了,风本无形,他在那里怎么能看见呢?为什么看见秋风,就想写家书呢?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再细细读诗,思考老师的问题。

  生:我想作者应该是感到了凄凉。

  师:他看到了什么景物,使他有了这种感觉?

  生:我觉得他可能看见了秋天的落叶。秋天的树叶从大树上飘落下来,就像诗人离开了自己的家乡。

  师:他把树看成了什么?

  生:自己的家乡。

  师:而树叶呢?

  生:诗人自己。

  生:落叶归根,树叶飘落下来,化作养料来滋润树根。

  师:树叶尚能滋育自己的树根,而我呢,只能在外漂泊啊。大家仔细看图,哪个人是诗人呢?

  生:穿蓝衣服,年纪大的那个。

  师: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猜猜诗人有多大年纪了?

  生:五十多岁。

  师:是啊,他的背已经驼了。知道诗人在外漂泊多少年了吗?

  (生迷惑地摇头。)

  师:张籍的老家是吴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大家想一想,那时,诗人伫立在街头,看见漫天飞舞的黄叶,他的内心会怎样?你能用一个词来表现诗人的心情吗?

  生:他的内心很孤单。

  生:寂寞。

  师:这么多的愁苦,他该向谁倾诉?

  生:家人。

  师:该用什么方式呢?

  生:写信。

  师:现在,你们是否理解他看见秋风想写家书之意了呢?

  生:理解了。

  师:同学们,写家书是为了表达思乡情,现在请同学们再一次来读诗,找一找有哪些词更能表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四、深化体会,品读悟情

  (生思考,默读,并圈画。师巡视,了解学生理解的程度后生汇报。)

  生:我找到的是“意万重”。

  师:你能说说“意万重”是什么意思吗?

  生:“意万重”表示的是对家里人想说的意思很多。

  师:那你能读一下这一句吗?

  生:欲作家书意万重。

  (读得较为平淡。)

  师:谁还有不同的理解?如果是你该怎样读?

  生:我认为应该重读“欲作家书”,因为诗人对家乡思念很深,很沉重,所以应该重读。

  师:还有吗?

  生:老师,我认为应该重读“家”字,因为这样才能体现作者对家的思念。另外,我觉得“意万重”还有对家乡的情很重的意思。

  师:听老师来读“欲作家书意万重”。

  (重读了“意万重”。)

  师:老师这样读与这两位同学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老师重读了“意”和“万”字,因为他想在家书里面说的话太多了,想跟家里人去说。

  生:老师强调了这3个字,更能表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师:正如你们所说,意万重,万重意,他会在书中写些什么呢?假如你就是张籍,会在这封家书中写哪些意呢?

  生:假如我就是诗人,我就会问家人还好吗?

  师:要问候一下白发苍苍的老母亲,“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啊!

  生:还会问候一下家里是不是还好。

  师:嗯,因为他离开家已经很长时间了。他走的时候家里怎样?

  生:家里很贫困。

  师:而现在呢?“春风是否又绿江南岸,明月到底何时照我还”啊!还会写些什么?

  生:他会对家人说,这么多年在外漂泊,他已经感到很疲惫了。

  师:那么也就是说,他要将自己的愁苦对家人倾诉?

  生:老师,我不同意。他不会将自己的愁苦告诉家人,那样的话,家人会为他担心的!

  师:那他会写些什么?

  生:他会写一些开心的事,过些日子会把他们接过来,也会给他们寄去一些银子。

  师:好了,同学们,这么多的意,“万重意”,你能读出来吗?来,咱们齐读前两句。

  (生齐读。)

  师:老师要提一个小小的建议。诗人当时是在洛阳城,他思念自己的家乡啊,那么第一句该怎样读呢?和第二句相比是不是应有所变化呢?

  来,用你的朗读告诉给大家。

  生: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感情有了变化。)

  (生再读。第一句低沉,第二句强调“意万重”。)

  师:好,还有哪些词?

  生:还有“说不尽”。

  师:“说不尽”,说不尽的是什么?

  生:说不尽的是对家乡想说的话。

  师:用上一句的3个字,那就是──

  生:意万重。

  师:因为──所以──

  生:因为意万重,所以说不尽。

  师:谁能用“之所以──是因为──”再说一下吗?

  生:之所以说不尽,是因为意万重。

  师:非常好!还有哪些词?

  生:还有“又开封”。

  师:大家看黑板。“封”什么意思?

  生:信封。

  师:还有一个意思:封上。这是个表动作的动词。“开封”。

  生:把信打开。

  师:“又开封”是什么意思呢?

  生:又把信打开。

  师:把信合上,打开;再合上,又打开。诗人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动作呢?把这个机会留给没有举手的同学。

  生:我认为他想念自己的家人,就要一遍一遍地看。

  生:我觉得他的信中缺一点东西,之后他就要补上,这样就来回做这两个动作。

  生:就是因为有很多的思乡情,所以才又打开。

  师:因为“说不尽”。

  生:所以“又开封”。

  师:大家再来看这幅图。看看诗人的左手做了什么动作,右手在干什么,想想他为什么做这个动作,在做这个动作的同时,他又会说些什么呢?

  生:他的左手在接这封信。

  师:是接吗?

  生:是要!

  师:为什么要?

  生:他还要给家人写一些话。

  师:要回这封信的同时,他会对邮差说些什么?

  (生略有难色。)

  师:(模仿邮差。)你怎么如此之麻烦,为何如此反反复复?天色已经不早,我得启程了。

  生:我觉得他一定会说,你千万要将这封信送到我的家人手中,告诉他们我在这里很好。

  生:他会说,要是你像我这个样子,你会怎么想?我在外漂泊多年。

  师:在外漂泊,与家人联系,只能靠这封家书啊。这封饱含着万重意,价值抵千金,分量沉甸甸的家书,作者怎能轻易地就把它发走啊。在发走之前,他怎能不又开封呢!来,我们齐读后两句──

  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请同学们闭上双眼,跟着老师一起走进诗人张籍的思乡情怀。

  (师配乐范读。生闭目感受。)

  师:请同学们睁开双眼,你们是否感受到诗人那浓浓的思乡情怀?谁感受到了,就用你的朗读告诉全场的老师。

  (生配乐朗读。)

  师:大家一起来,用你们的朗读,把这种浓浓的思乡情告诉给普天之下所有在外漂泊的游子吧。

  (生齐读,感情饱满,真挚。)

  师:作者借秋风而起思乡之意,欲提笔却难诉万千离愁。这种离愁你能用背诵告诉给大家吗?

  (生齐背课文。)

  五、归纳总结 比较明晰

  师:故乡是游子心中永恒的家,而乡愁又是诗人心中难解的结啊。如果说在本课开始的时候,我们共同回顾了李白的《静夜思》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在那两首诗里面,作者是借天上的明月,而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写作手法……

  生:借景抒情!

  师:那么张籍所写的《秋思》是通过诗人“作家书”而表达了思乡情,这是一个过程。“作家书”是因为“见秋风”,而结果呢,是“又开封”。因此,这是一个完整的事啊,它的写作手法应该是……

  生:叙事抒情。

  (完成板书)

  师:这个问号是不是能擦掉了?

  生:是!

  师:大家来看,我们在表达一种情感的时候,既可以写景,又可以叙事,还可以写景叙事交融在一起。今天的作业就是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要把今天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进去。

  点评:通过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突破文本的重难点,既学习了新的表达方法,又解决课之首所设置的疑问,前后照应,严谨有序,浑然一体。

  六、诵读深化 感悟升华

  师:同学们,不管是借景抒情,还是叙事抒情,在这两首诗里面,抒发的都是什么情?

  生:思乡情!

  师: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一草一木,故乡亲人的音容笑貌,故乡那逝去的年华与岁月,无不在作者的思念之中。全体起立,让我们再次深情吟诵这首思乡的传世名作──《秋思》

  生:(师生同诵)“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总评】

  古诗教学如何在朗读、明意、悟情的基础上探索特色与新意,王汝军老师所执教的《秋思》一课作了有益的尝试。

  由于此单元主题就是思乡,所以学生对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理解并不困难,因此教者将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积累、品味语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能力上,如“重”字的辨析,关键词语的理解,如“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来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并采用读图,口语交际等多种手段加深这种感受;另外,高年级阅读教学还要体会作者用怎样的表达方法将这种情感抒发出来,也就是叙事抒情这种表达方法的学习与应用。本着这种设计理念,教者用三个带有引领启发性的问题贯穿整个教学,如作者是借着秋天的景色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吗?是什么引发作者写这封家书,为什么?诗中的哪些词语能更加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呢?通过这三个问题,学生先抓住了主体脉络,然后再具体深入层层体会,最后又回归主体。学生的思维时刻在跳跃着,大脑在不停地思索着,同时配以有感情的诵读深化体会,使得这节课舒缓有致,跌宕起伏。

  《秋思》这一课,尽管是古诗阅读教学,但是教者将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有机而巧妙融合其内,令人耳目一新。同时教者以较高的文学素养和近乎诗人的激情,引领学生真正的把心融入诗中,与作者同呼吸、共悲欢,透彻理解诗的内容,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此外,教者充分领略了古诗的意境,巧妙地设计出诗化、美化、艺术化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富有诗性的意境,有效地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切实提高了古诗教学的效果。

《秋思》教学设计优秀3

  设计理念:

  语文教师身具传承祖国优秀文化的光荣使命。时代发展,古诗词虽被视为文化瑰宝,却渐被尘封,今天的学生对诗之意、诗之境、诗之美鲜有所感。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今天我们还可以说“不如授人以渔场。”因为,身入宝山,岂可空手而归?因此,《秋思》教学设计力求引领学生走向、走近、走进诗歌这一独特的文化中,入诗境,知诗意,品诗味,悟诗情,从而使本课教学收获实效。

  教学目标:

  1、以“读”为主线,通过读通读顺、读出节奏、读懂诗意、读出感情四个层次的朗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走进文本,理解作者的思乡情。

  2、以“思”为主导,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意蕴,体会作者情感。

  3、以“思乡”为主题,引导学生感受张籍的思乡情,古人的思乡情,今人的思乡情。

  教学重点:

  以“读”为主线,读出层次,读出效果。

  教学难点:

  以“思”为主导,引导学生品味诗句背后蕴藏的作者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宋代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春风又吹绿的江南岸,在唐代李白眼中乡愁是那皎皎的明月光,那在唐代张籍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籍写的《秋思》。(板书课题,齐读)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所以思要读得长一些。(生再读一遍诗题)

  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

  师:自由朗读古诗,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师:我看同学们都会读了,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起来读,谁愿意当一个最勇敢的孩子。

  师:读得真不错,声音响亮。还有谁也想来试一试。生读。

  真棒!老师听出他读出了古诗特有的节奏。

  (讲解字音)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也想读一读。

  师:同学们,老师读得怎么样?(分析师生读法不同,再练读。)

  师:读得真好,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吧,我读题,你们读诗句。(学生读)

  师:对,就是这样读,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同学们,静静读读,边读边看插图,能不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生:这首诗写了作者在洛阳城里看见了秋风,就想给家人写封信,他想要写的东西太多了,把信交给捎信人的时候,又把信拆开添上几句话。

  师:说得真好,谁再来说一说。

  师:是呀,这首诗主要叙述了一件事,是什么事呢?谁能用三个字概括?

  生:寄家书。

三、再读古诗,品悟诗情。

  师:读一首诗,就是了解一位诗人,读懂他的心。让我们一起走进张籍的内心吧,当时正在洛阳为官的张籍是见到什么让他思绪满怀?

  生:秋风

  师:哪句诗告诉我们。

  生:洛阳城里见秋风。(点击课件出示诗句)

  师:你来读一读。(生读)

  师:秋风无影无踪,看得见吗?

  生:看不见

  师:从这句诗中,你能想像到诗人在秋风萧瑟的洛阳城里见到一副怎样的景象?

  生:他看到洛阳城飘飞的落叶……

  师:那么,当时的洛阳城是怎么样的呢?请看资料:

  在唐代,洛阳商业非常繁荣,盛况空前。由于洛阳交通便利,是唐朝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又是水陆交通的枢纽。外国商人经广州、扬州,抵达洛阳,然后去长安。被称为唐朝的第二大首都——东都。

  师:从这段资料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当时的洛阳城很繁华……

  师:然而这一切繁华的景象,诗人却视而不见,见到的,只有冷冷的秋风,南归的大雁,飘零的树叶。此情此景,诗人不禁吟道———生:洛阳城里见秋风。

  师:秋在我们的眼中是喜悦的,为什么在张籍的眼中是如此的凄凉呢?请大家读下面的文字。

  出示资料:张籍祖籍吴郡(现江苏苏州),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创作这首诗的时候,客居洛阳为官,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

  师:你从这段文字中明白了什么?

  生:他在外地做官,远离家乡。

  师:洛阳到苏州有870多公里,在当时,交通不便,这算是遥远的路程了。

  生:他10岁离家,游历做官也许很多年没有回家了。

  师:是啊,许多年,那瑟瑟的秋风绞碎了诗人思乡的心,诗人难以回乡,愁肠百转,他纵有千言万语又该如何倾述,此时,他最想见到的.是什么呢?

  生:家乡的亲人,家乡的景色,家乡的一切……

  师:但这些他现在见得到吗?

  生:见不到。

  师:诗人见不到家乡的美景,见不到亲人的欢笑,见到的只有这冷冷的秋风。多媒体出示填空练习:望着在瑟瑟的秋风中飘落的树叶,诗人想:你们能回到大地母亲的怀抱,化作养料来滋润树根,我却();仰望秋风中展翅南飞的群雁,诗人想;()……

  师:秋风瑟瑟,诗人难以回乡,不免引起了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在那个年代,只能写封信回家,写给亲人的信就叫——生:家书。

  师:而这一封家书,要到达亲人的手上,少则几个月、半年,有的甚至要几年,因此,古人特别看重这一封家书,诗圣杜甫就曾经这样写道(出示句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生:家书的重要,比万两黄金还贵重。

  师:正是因为家书的意义非凡,诗人才会——生:欲作家书意万重

  师:意万重就是——

  生:想要表达的意思很多。

  师:是呀,多少个日日夜夜呀?年迈的父母、翘首遥望的妻子、幼小的孩子,家中的一切一切,张籍只能把这深深的思念化在信中,那他会在信中说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心里,同学们,假如你就是张籍,此时你会想起家乡的什么人,什么地方,会说些什么呢?拿起笔,写一写(课件出示:1、芳草凄凄的古道旁,白发苍苍的父母,在翘首远望……2、杨柳依依的断桥边,泪眼汪汪的幼子,在踮脚远眺……3、夜深人静的小院里,形单影孤的妻子,在望月嗟叹……)

  1、我想对年迈的父母说……

  2、我想对劳累的妻子说……

  3、我想对幼小的儿女说……

  4、我想对我的兄弟姐妹说……

  5、我想起了家门口的小树林……

  6、我想起了小时候读书的屋子……

  7、我想……

  师:我看同学们都写得差不多了,来哪个小张籍愿意把你的思念读给大家听。

  (师生互动交流,生读完写句再读诗。)

  师:是啊,张籍想对家人说的话有千言,有万语。他一会儿奋笔疾书,一会儿愁容满面,写写停停,真是——生:欲作家书意万重

  师:信总算写完了,我们来看看张籍寄信的画面。(课件出示诗句)

  同学们张籍寄信时,他心情如何?你能从诗中找出这个字吗?

  “恐”是什么意思?他在担心什么?当捎信的人马上就要出发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

  师:可临行为什么又开封?“开封”是什么意思?“又开封”呢?

  生:“开封”就是把封好的信拆开。

  “又开封”就是把信合上又打开,又合上又打开……

  师:诗人把信打开几次?

  生:一次,两次,三次……

  张籍呀张籍你已经看了一遍又一遍,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师:你从这“又开封”中体会到了什么?

  师:把你的理解带进你的读中(读后两句)

  师:一个小小的开字,一个平常而又细微的动作,却饱含了作者浓浓的思乡情,我们从这平淡之处可见作者构思的艰辛,这也是本诗的独特之处。

四、配乐诵读,深化情感。

  师:是呀,小小的一封家书怎能承载一个游子浓浓的乡愁呢!请读《秋思》

  师:信带走了,可带走的仅仅是信吗?

  那他还带走了什么?

  生:带走了作者的心……

  师:魂去也,空一身哪!现在陪伴张籍的只有——洛阳城里的秋风。于是一首千古绝唱就在张籍脑中诞生,这就是《秋思》(音乐响起)生读诗;信走心也走,就像此刻的张籍身在洛阳,心在故乡。这是一份刻骨铭心的思念呀!请读《秋思》。秋风乍起,思乡涌起,写不完的思念,说不尽的乡愁,此刻,你是否把张籍那悠长而又浓郁的秋思学深深地记在心中呢?背《秋思》。

  五、拓展升华,总结全诗。

  师:同学们这思乡怀亲又何止张籍而已。那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里。

  (课件出示)师生配合读。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唐张九龄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唐杜甫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唐马戴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清袁枚

  师:多么动人的诗篇,多么真挚的感情,他们表现了一个共同的心声——思乡情。同学们,当你们长大后,当你们远离家乡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之时,你们会觉得故乡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温馨、最不能割舍、最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秋思》教学设计优秀4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古诗的意思。

  2、揣摩关键词句,在反复诵读、想象中完形诗歌形象,感受形象中蕴含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秋思情怀。

  3、能诵读诗歌,自主积累描写秋的诗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演讲:展示搜集到的描写秋天的诗词。

一、导入新课。

  1、在你眼里,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

  然而,在诗人张籍眼里,秋天却是树叶飘零、残荷片片、萧条凄凉的季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一首古诗《秋思》(板书课题)。

  2、张籍,唐代诗人。他出身贫苦,常年过着四处奔波、漂泊异乡的生活。在唐朝安史之乱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离家十年的诗人身陷洛阳城,却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全,急切地盼望得到家人的信息,正在此时他在洛阳城里遇到了故人,并托他捎信给家人。在此情此境下,写下了这首诗。齐读课题。

  3、“秋”是指——秋天,“思”是指——思念。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把思读得长一些。再读课题。

二、初读知意。

  1、请同学们反复读古诗,要做到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从中能感悟到什么。

  2、(投影出示古诗)谁能把这首诗正确地读给大家?

  3、(弹多音字的拼音)要注意这些多音字的读音。

  4、(投影出示生字“洛”)你会怎样记住这个生字?

  5、这个字写时要注意什么呢?

  6、读诗不同于读课文,不仅要读通顺还要读出他的韵味。请同学们再读古诗,注意停顿,要读出这首诗的韵味,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从中能感悟到什么。

  7、谁来展示你的朗读?

三、入境悟情。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再读古诗,想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可以在你的书上写一写,组织好语言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2、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感悟到了什么?现在就将你的收获说给大家听。(生自由汇报)

  3、(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随机指导以下内容)

  Δ见:

  古人说“秋风惹愁思,落叶断人肠”。离家十年的诗人站在瑟瑟的秋风里,他看见的是什么呢?(生回答)

  诗人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是他“见不着”的又是什么?(生回答)

  是的,在这洛阳城里,诗人见不到亲人的欢声笑语、见不到乡亲的把酒言欢,他看到只有那飘零的落叶,枯黄的小草,凋谢的百花

  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张籍,面对此情此景你的心情会怎样?

  Δ意万重:

  孤单、寂寞、悲伤、无奈的张籍好不容易有机会可以写一封家书捎回家,这是怎样的一份家书呀!落笔之前,张籍会想到什么?他想表达哪些意思?

  假如你就是张籍,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

  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这真是(出示前两句诗指导有感情朗读)

  Δ恐:

  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从“恐”这个字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

  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Δ“又开封”

  从“又”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

  诗中还有哪个字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复”在这里是“又”的意思?)同样的意思,尽量用不同的词来表达。

  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能想像诗人又是怎么做的?

  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师指导。)

四、情感朗读。

  1、(播放音乐,课件演示。)秋风瑟瑟,秋意浓浓。放眼望去,大地一片枯黄。花谢了,草枯了,大雁南飞了,老槐树那茂盛的绿叶,也化作片片蝴蝶,飘飘悠悠地往下落。是呀,又到了落叶归根、全家团聚的时间了,可是……诗人心头泛起一阵酸楚,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我那魂牵梦绕的故乡啊?故乡的亲人啊,你们一切都可安好?诗人提笔要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完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板书“思乡情”,师范读古诗。)[教学意图]:理解诗意,体会诗魂,创设情境,引导读诗。

  2、请你也来感受张籍这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自己练习朗读,把你的体会充分地展示出来。(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并评析)

  4、古诗以它精炼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其丰富的内涵,就让我们记住这精美的语言。合上书,看板书提示齐背这首诗。(生齐背)

  [教学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借助想像融情入境与诗人进行情感的对接,从诗句中读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呢,进而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

  5、这首诗作者因见秋风引发了意万重,又复恐说不尽,所以又开封。整个这个过程是一件完整的事,可见这首诗是通过叙事来抒情的。(板书:叙事抒情)

五、对比阅读。

  1、同学们,这思乡怀亲的,何止张籍!那时候山遥路远,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聚难啊!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中。你们看!(课件出示《天净沙秋思》)这首诗都描写了什么呢?你能体会到什么?我们自己读读。(生自由练读)

  2、谁来读?(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结合注释想想这首描写了什么。你能体会到什么?

  3、这首诗都描写了什么呢?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说出大概就可以)你能体会到什么?

  4、仔细观察这两首诗有哪些异同?(生回答)

  5、异:张籍的秋思是叙事抒情,《天净沙秋思》是借景抒情;

  张籍的秋思是七言绝句,《天净沙秋思》是小令。(也是一种诗体)

  同:都表达了远离家乡的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

  6、思乡的诗写了千百年,今天还在写,思乡的诗读了千百年,今天还在读。总有一天你们长大了,也许要远离家乡,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你们会觉得故乡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温馨、是最不能割舍,最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让我们合上书再读一读这首动人的诗篇。

六、积累延伸。

  1、默写《秋思》。

  2、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将《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当作练笔。

  3、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歌曲,在班级展示。(选做)

  七、布置作业

  1、抄写古诗

  2、背诵古诗

  3、默写古诗

  4、搜集资料(纳兰性德)

《秋思》教学设计优秀5

  教材分析

  《秋思》是一首叙事抒情诗,诗人张籍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段——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这首诗。读准诗中多音字的读音。

  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4、初步体会诗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多种方法,理解诗句含义。

  2、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理解诗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思乡诗《泊船瓜洲》,请一位同学来背一背。(生背诵)

  师:在这首诗里,是什么勾起了王安石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呢?(生回答)

  师:像这样抒发思乡情感的诗歌我们把它叫作“思乡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它是唐朝诗人张籍写的《秋思》。(板书:秋思)(生齐读诗题)

  师:诗题怎么理解?(生交流)

  师:在秋天里思念家乡,这样的思念应该是悠长的,所以朗读诗题时,可以把秋思这两个字稍微拉长一点,这样就更有味道了,请大家再试一试!(生再次齐读诗题)

二、读通读顺,读出节奏

  (一)指导读准多音字

  师:嗯,有点味道了。课前已经预习过诗歌,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生读诗歌)

  师:你们觉得他读得怎样?(生评价)

  师指导读准多音字“重”。

  师:“重”在这儿的意思是——那么“意万重”就是——

  (生交流)

  师:没错,“意万重”就是想说的意思很多,这是虚指。你看,根据多音字的意思来确定多音字的读音,这可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用上这样的方法,我们再来读读第四句诗。(生齐读)

  (二)读出节奏

  师:读得正确,也读得流利,不过,朗读古诗还要能够读出节奏来。现代人朗读古诗,常常根据音节或意义来划分节奏。如果按音节划分的话,七言诗每句多为四个节拍。如果按意义来划分的话,七言诗每句多为三个节拍。知道了古诗的朗读节奏,大家就可以选择喜欢的一种练习读一读,一会儿我们来展示。

  (生自选节奏练习朗读)

  师:读得真投入!谁愿意来读一读?其他同学可要认真听,看能不能听出他是采用第几种节奏来朗读的。(指名朗读)(生齐读)

三、感知诗意,体会诗情

  (一)感知诗意

  师:听你们朗读诗歌真是一种享受。这样读着读着,诗句的意思应该也有所了解了吧!请大家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生练习说诗句意思)

  师:谁来试着说一说诗句的意思?(生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师:基本上把诗句的意思说出来了。关于诗句的意思,我们先说到这儿。我想,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你们对诗句的理解还会更加到位的`。

  (二)体会诗情

  1、品读“见秋风”

  师:同学们,这首诗只有28个字,却饱含着诗人那浓浓的思乡愁绪。是什么引发了诗人的这份思乡情感,让他急着给家人写信呢?请大家默读古诗,找出其中原因。(生默读)

  师:读着诗句中的“见秋风”三个字,你有什么疑问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都说风儿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可诗人为什么却说见到秋风了呢?展开想象,此时此刻诗人独自站在洛阳街头,瑟瑟秋风吹来,他可能会看到什么?

  指导学生想象,读出“洛阳城里见秋风”中的忧伤和孤独。

  师:都说诗中有画,瞧,你们已经读出画面来了,了不起。通过这样读诗句想画面,我们就会明白秋风看不到,但是秋风带来的萧瑟景象却处处可见。现在,让我们带着这种忧伤,这种孤独,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把声音压低点,努力读出诗人的内心感受。

  2、品读“意万重”

  师:正是这样的忧伤,正是这样的孤独,使得诗人思绪万千,此时此刻他最想做的是什么事?

  师:用诗句中的字眼来说,那就是——(作家书)诗人提起笔来,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他可能会想起——(想象张籍的思念)

  师:那他又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拿出练习本,任意选择一个写信对象练习写话,帮张籍把想说的话写下来。(生练习写话,师巡视指导。)引导交流。

  3、品读“说不尽”

  这样的感觉——(生齐)复恐匆匆说不尽。

  师:这说不尽的是什么?(生交流)……

  4、品读“又开封”

  师:正是这许许多多的说不尽,使得我们又看到了这样一个画面,一起读——(生齐)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行人”是指什么人?

  古时候没有邮局,也没有邮递员。老百姓的家书往往只能托人捎带。对于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遇到一位可以捎信的人,是非常不容易的。

  师:就是因为这个不容易,所以张籍才会有这样一种感觉——(生齐)复恐匆匆说不尽。

  师:就是因为这个不容易,所以我们才会看到这样一个画面——(生齐)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是“又开封”?又把信打开,读着“又开封”,你又看到了什么画面?张籍为什么又开封呢?现在,老师就是行人,你们就是张籍,我想采访一下大家,谁愿意接受我的采访?(师采访学生)

  师:其实我们可能很难理解张籍此时此刻的心情,相信了解了他的经历,你会明白他内心的情感。张籍其文学成就极大,但仕途却并不顺利。由于家境贫寒,他很小就远离家乡,四处求学、作诗,也数度返回故里,一直没有找到立身之所。三十岁左右,他得到韩愈的赏识和推荐,后来凭借自己的才华考取功名,却又默默地做了十年九品芝麻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在外漂泊又已近十年。十年来,他无时无刻不想起故乡,想起家中年迈的父母,想起儿时一起玩闹的兄弟姐妹,可是这一切都只能深深埋藏于记忆深处了。而这一封家书不知道要何时才能送到远隔千里的家人手中。

  师:听了张籍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是啊,十年了,十年没回家了,难怪他会这么思念家乡,这么思念亲人。而这样的思念就蕴含在“作家书”中。像这样通过叙述一件事情来表达情感的抒情方式,我们把它叫作叙事抒情。

  (板书:叙事抒情)体会到诗人这剪不断理还乱的思乡愁绪后,如果让我们再来读读张籍的这首诗,大家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一起读——(生齐读)

四、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师:背诵《秋思》。其实像这样表达思乡怀亲的诗歌还有很多,课后请同学们找一找、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秋思

  唐张籍叙事抒情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思》教学设计优秀6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诗句的意思。

  2、揣摩关键词句,在反复诵读、想象中完形诗歌形象,感受形象中蕴含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秋思情怀。

  3、能诵读诗歌,自主积累描写秋的诗句。

  【设计理念】

  秋风起,黄叶黄,乡思深,愁满怀。“秋思”已经转化为文化的符号,已本诗诗句浅显但诗境悠远,诗蕴深刻。本课教学设计着力体现“两重”:重诵读品悟,重内化积淀。即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情景写话、对比阅读等策略丰盈诗歌意象,立足“诗言”,理解诗意,体悟诗境,从而触摸诗句背后的内蕴。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秋”的演变的过程:

  甲骨文、小篆、隶书,推荐学生读《汉字字源学》。

  2、在你眼里,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那么,在诗人张籍眼里,秋天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秋思》。

  3、指导读题:

  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把思读得长一些。

  4、理解题意。

  二、初读知意

  1、自由读诗:

  按照平时读课文的要求把诗读正确、通顺,注意停顿。

  2、检查正音:

  特别注意读准“意万重(chóng)”。

  3、齐读:

  读出古诗的节奏。

  4、再读一读:

  试着联系注释等方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

  过渡:洛阳曾经是繁华之地,可到了张籍的时候却已是繁华不再。那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客居异乡的张籍的思乡之情呢?

三、入境悟情

  1、乡愁生于秋风里:

  ⑴指读:

  洛阳城里见秋风

  ⑵探究“见”字:

  ①秋风看不见,或许那是一个早晨,也或许那是一个傍晚,诗人站在瑟瑟的秋风里,他看见的是什么呢?

  生叙述(大都叙述的是看到的景),师提醒,除了看见景外,还会看到什么?

  ②孩子们,诗人伫立在瑟瑟秋风里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是他“见不着”的是什么?

  ③相机阅读诗人所写的部分关于家乡、亲人的诗句:

  夜月红柑树,求凤白藕花——《送从弟戴玄往苏州》

  骨肉待我欢,邻人望我荣——《南归》

  ④读着这些诗句,你体会到了什么?

  兄弟之义、邻里之情、骨肉之亲。

  ⑤可是在这洛阳城里,诗人见不到红柑树、白藕花,他看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风,引读:“洛阳城里见秋风。”他见不到亲人的欢声笑语、乡亲的把酒言欢,他看到只有那____,引读:“洛阳城里见秋风。”

  ⑥体会“见”的意蕴。

  ⑦补充阅读张籍的`资料。

  ⑧这是怎么样的一种心情啊,这是怎么样的一种见啊?

  (悲伤的见;无奈的见;凄凉的见……)

  2、乡思寄寓家书中:

  ⑴秋风瑟瑟,乡思绞碎了诗人的心,诗人难以回乡,愁肠百结,他想写一封家书,这是怎样的一份家书呀?请你再细细读后面的几句诗,用笔在边上写写你的体会。

  ⑵重点交流之一:

  “意万重”。落笔之前,张籍会想到什么?假如你就是张籍,你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

  ⑶引导学生重点交流:“又开封”。

  3、乡心仍在寂寞处:

  ⑴营造情境,再次感受行人尽管带走了家书,但留在诗人张籍心里的还是孤独与寂寞。

  ⑵回读《秋思》。

四、对比阅读

  1、呈现刘禹锡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自读思考:

  从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从哪儿可以看出秋带给诗人的是快乐?

  3、比较阅读。

  五、积累延伸

  1、将《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2、收集与“秋”相关的古诗,办一次“秋”的诗会。

《(精品)《秋思》教学设计优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秋思》教学设计优秀】相关文章:

《秋思》教学设计优秀01-18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学设计05-09

秋思教学设计03-23

《秋思》教学设计06-12

秋思教学设计10-12

秋思的教学设计03-12

《天净沙·秋思》的教学设计01-16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10-06

秋思张籍教学设计07-19

《秋思》教学设计15篇(经典)08-17

(精品)《秋思》教学设计优秀

  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秋思》教学设计优秀,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品)《秋思》教学设计优秀

《秋思》教学设计优秀1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宋代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春风又吹绿的江南岸,在唐代李白眼中乡愁是那皎皎的明月,那在唐代张籍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籍写的《秋思》(板书课题)。请同学们翻开书22页。

  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

  师:自由朗读古诗,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生:自由读诗。

  师:我看同学们都会读了,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起来读,谁愿意来当一个最勇敢的孩子。

  生:读诗。

  师:读得真不错,声音响亮。还有谁也想来试一试。生读。

  真棒!老师听出他读出了古诗特有的节奏。(课件出示古诗)

  (讲解字音)生再读。

  师:很好。来咱们全班一齐读《秋思》。起。

  师:这首诗同学们都读得字正腔圆了。老师也想来读一读。

  师:同学们,老师读得怎么样?(分析师生读法不同,再练读。)

  师:老师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准备起。

  现在老师想调换一下,你们读前四个字,老师读后半句,敢吗?好准备起。

  师:真不错。可单单会读还不够,还要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书中的插图、注释,也可以借助工具书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可以跟同桌交流交流。

  生:研读诗意。

  三、再读古诗,品悟诗情。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读懂了词语的意思。

  生:2、我知道这是诗的意思。

  师:真厉害知道这么多。

  生:3、我知道了作者是看见秋风刮起就想家了。

  师:哦,作者想家了。那是什么引起他的思乡情呢?

  生:洛阳城里见秋风。(点击课件出示诗句)

  师:可是秋风看得见吗?

  生:看不见。

  师:那作者看见的是什么?

  生:是叶子飘落、草黄了、雁子往南飞。

  师:是呀,落叶要归根、雁子要南飞,作者也想家了。那他看不见什么?

  生:父母、孩子、妻子。

  师:站在凄凉的秋风中,作者想——家。

  因秋风而思家的,历史上还有个典故呢。晋代张翰(点击课件出示诗句)说:“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多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翰是张籍的'同乡,他宁愿弃官而回家。而张籍呢?他的家在哪?在洛阳吗?有谁知道张籍?

  生:交流张籍资料。(课件出示)

  师:十年哪,那瑟瑟的秋风绞碎了诗人思乡的心,诗人难以回乡,愁肠百转,他纵有千言万语又该如何倾述呢?

  生:写家书。

  师:可这是一封怎样的家书呀?你能从诗中找出句子吗?

  生:欲作家书意万重。(板书:意万重)(课件出示诗句)

  师:意万重是什么意思?你能跟它换个词吗?

  是呀,十年了,那是多少个日日夜夜呀?年迈的父母、翘首遥望的妻子、幼小的孩子,家中的一切一切,张籍只能把这深深的思念化在信中,那他会在信中说些什么呢?同学们拿起笔来,把张籍想说的话写下来吧!(课件出示小练笔)

  师:我看同学们都写得差不多了,来哪个小张籍愿意把你的思念读给大家听。

  (师生互动交流,生读完写句再读诗。)

  师:把我们所有的话加起来张籍觉得够吗?(不够)

  是呀,纵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诗人的心,这真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领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信写好了,我们来看看张籍寄信的画面。(课件出示诗句)

  同学们张籍寄信时,他心情如何?你能从诗中找出这个字吗?

  “恐”是什么意思?他在担心什么?

  师:可临行为什么又开封?“开封”是什么意思?“又开封”呢?

  生:“开封”就是把封好的信拆开。

  “又开封”就是把信合上又打开,又合上又打开……

  师:诗人把信打开几次?

  生:一次,两次,三次……

  师:第一次张籍把信打开,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

  第二次张籍把信打开,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

  第三次张籍把信打开,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

  张籍呀张籍你已经看了一遍又一遍,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四、回读,深化情感。

  师:是呀,小小的一封家书怎能承载一个游子浓浓的乡愁呢!请读《秋思》

  师:信带走了,可带走的仅仅是信吗?

  那他还带走了什么?

  生:带走了作者的心……

  师:张籍此刻的心情他的朋友孟郊也深深懂得,他曾写下: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归信吟》(点击课件呈现)读诗。

  师:魂去也,空一身哪!现在陪伴张籍的只有——洛阳城里的秋风。于是一首千古绝唱就在张籍脑中诞生,这就是《秋思》(音乐响起)生读诗;信走心也走,就像此刻的张籍身在洛阳,心在故乡。这是一份刻骨铭心的思念呀!请读《秋思》。秋风乍起,思乡涌起,写不完的思念,说不尽的乡愁,再读《秋思》

  五、拓展升华。

  师:同学们这思乡怀亲又何止张籍和孟郊而已。那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里。课前老师让你们收集有关思乡的古诗有吗?

  生交流思乡的古诗,进一步感受乡愁。

  师:我看同学们手中还有很多思乡的古诗,课后咱们班来办个思乡的古诗大会好吗?

  师:老师这里也有思乡诗句。(课件出示)师生配合读。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唐张九龄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唐杜甫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唐马戴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清袁枚

  师:这思乡怀亲从唐至清源源流传,他流呀流,流进当代台湾诗人余光中的心中,请看课件出示:余光中《乡愁》)(音乐响起)。

  师:同学们,张籍的乡愁是思念家中的亲人,那余光中的乡愁又是什么呢?

  (比较乡愁,提升爱国情怀)

  六、总结。

  师:同学们家乡的山水总让游子们魂牵梦绕,家乡的亲人更让游子们牵肠挂肚。也许今天你们还不能完全领会,但是孩子们你们终将长大,闯荡天涯,那时候你们一定会懂得这种无法割舍的牵挂。因为家是我们永远的向往。

  《秋思》道尽了天下所有游子们的心,让我们再一次吟咏这首传世之作吧!

《秋思》教学设计优秀2

  【教材解读】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在古代诗人的笔下,秋天是最令人思乡的季节。见秋风而起乡思,古来有之。中唐诗人张籍所写的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片段——写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此诗可见一斑。

  【教学目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做到课堂之上熟读成诵。

  2、理解重点词语,感悟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适当的回顾与拓展,深入感悟古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切入主体,理解内容,通过多层次的朗读,理解重点词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作者的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

  表达方法的归纳与应用。

  【教学策略】

  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品味、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同时通过同类诗词的拓展,丰富感悟表达方法。

  【教学流程】

  一、读图导入,感情铺陈

  师:同学们,我们又见面了,老师有变化吗?

  生:换衣服了。

  师:是啊,仔细观察一下我,再看看台下的老师们,谁更有吸引力?

  生:老师你啊!

  (生乐)

  师:谁能用一个词来描述一下我,我为什么有吸引力啊?

  生1:老师您戴眼镜,显得知识渊博。

  生2;您幽默风趣。

  师:是啊,幽默是人非常好的特质,它可以迅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生3:我觉得你很玉树临风。

  (生乐)

  师:谢谢。

  生4:英俊潇洒。

  生5:仪表堂堂。

  ……

  (全场乐)

  师:好了,同学们,谁能用关联词把刚才这些词连起来说一句话?

  生:老师不但英俊潇洒,而且相貌堂堂。

  (生纷纷举手)

  ……

  点评:导入环节看似轻松调侃,实则教者在幽默之中蕴含了调节气氛,了解学情,考察能力,渗透语文基本素养这些意识,为下一环节的展开作了较为充分的准备。

  师:看来同学们描述老师意犹未尽啊,来,看看你们该怎样描述一下它呢?

  (教师出示月夜的课件)

  师: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将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呢?

  生1:我看见深蓝的天空上有雾蒙蒙的云,在云层之间,有一轮皎洁的明月,它发出的亮光,从云层之间穿出来,照在大地上。

  生2:在寂静的月空中,人们看见月亮,觉得内心很温暖。

  ……

  师:在这美丽的夜空之下,仰望这轮明月,你会想到什么?

  生1:看见月亮,我会想到团圆。

  生2:我会想到自己在远方的亲人,因为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人的房子上,会想家。师:如果身处异乡的诗人,看到此情此景,会怎样去做呢?

  生:会饮酒作诗。

  师:哦,那谁能用学过的古诗,描述一下此情此景?

  生:《静夜思》,李白。

  (学生背诵)

  师:这首诗表现了一种什么感情?

  生:思乡情。

  师:你们还学过用月亮表达思乡情的古诗吗?

  师:诗人是借什么而表现这种思乡情呢?比如王安石的……

  生:《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很好。不过老师要提醒你,“京口瓜洲一水间”,“间”字要读作第四声。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提到了李白的《静夜思》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是相同的,什么情?

  (生齐答:思乡情!)

  师:借助的是什么?

  (生齐答:明月。)

  师:借一种景物而表达一种思想感情,这种表现手法应该是……

  生:借景抒情。

  师:这两首诗表达的都是思乡情,所以他们都是古诗中的一种──思乡诗。好,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

  (板书课题)

  点评:教学倡导循序渐进,温故而知新,教者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认知体验,以达到教学目的,而古诗的意境,不是“感觉艺术”,它具有间接性的特点,它离不开读者的审美联想和想象而存在。意境是艺术形象及其艺术环境在读者心中所引起的共鸣作用。此环节,教者以明月为引,通过学生的联想而引出思乡主题,回顾所举例诗的写作手法,为学生初步感知新授课的教学重难点打下了伏笔。

  二、设疑诵读,切入主体

  1、解题入诗:

  师:同学们,请读诗题──

  (师配合舒缓的手势)

  生:秋思……秋思……秋思……

  师:你们都懂诗题了吗?

  生:应该是秋天的思念。

  师:同学们,“思”是思念家乡,“秋”是秋天,秋季或秋景。

  (在‘秋’下面点重点号)

  师:谁能把文题的意思再给大家说一说?

  生:作者在秋天的景色中思念自己的家乡。

  2、初读设疑:

  师:哦,诗人是借着秋天的景色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对吗?(在‘秋’之前画一个大大的问号)。作者是借着秋天的景色而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吗?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起来自由读诗。在读诗之前,要听清老师的要求,一定要吐字清晰,字音正确,读通句子,注意停顿。给大家三分钟,开始吧。

  (学生自由读诗,教师巡视,提醒学生出声朗读,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点评:“学贵有思,学贵质疑”。此环节教者独具匠心地将诗人“是借秋天的景色而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吗”这一问题抛给大家,让学生带着思考与疑惑去感知文本,这种带有强烈目的指向性的阅读体验,必将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渴求,再配以明晰的朗读要求,学生对于文本的感知效果一定会远远好于以往传统流程。而这一带有统领全文的问题,使学生在课程的伊始就初步感知了本节课的重点。

  师:随着声音的减弱,看来大家都准备好了,谁能给我们展示一下?

  (生读诗)

  师:你先别坐下。诗中有一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你注意了吗?

  生:注意了。“意万重”要念成“chóng”,不能念成“zhòng”

  师:这是一个什么字?

  生:多音字。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以前学过一些古诗,也出现过这个字,也读作“chóng”,那是在哪首古诗中呢?

  生:王安石的《泊船瓜州》……

  师:哪句?

  生1:钟山只隔数重(chóng)山。

  师:还有吗?

  生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chóng)山”

  师:这是谁的诗句?

  生:李白,《早发白帝城》

  师:还有!

  (生为难的样子)

  师: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好了,咱们刚才举了那么多的例子,也就是说,凡是在古诗中遇到这个字,都要读成“chóng”,是不是?

  生:是!

  师:不是!

  生:啊?

  (惊奇)

  师: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最后两句……谁想到了?

  生:……

  (回忆思考)

  生:“晓看红湿处,花重(zhòng)锦官城。”

  师:非常好!“晓看红湿处,花重(zhòng)锦官城”。读“zhòng”表示的是“堆积,垒压,代表一种分量”,而“chóng”则表示“再、很多……”,听懂了吗?谁还能给大家读一下?

  (生读得很有古诗的味道)

  师:(问他的同桌)你刚才注意听了吗?他读得好在哪?

  生:他读得很有韵味。

  师:对!同学们,我们现在读的是古诗啊,古诗在朗读的时候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要讲究节奏,这种节奏就是古诗所特有的“美”──韵律美!

  师:(出示画有节奏的古诗)谁再能给大家读一下,要注意节奏啊。

  (生积极性很高,争先举手。一同学再次朗读之后,全班齐读,老师带头鼓掌。)

  点评:语感的培养离不开积累,这种积累又有显性与隐形之分。古诗教学中这点体现得尤为明显。“重”字的重墨解读辨析,教者帮助学生回顾、指导,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基础,而且通过大量的古诗拓展,使学生真正掌握如何正确运用的方法;同时,生生互评这种评价的方法与激励策略的运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感受领悟到古诗的'朗读方法与技巧,起到了事半功倍之功效。

  3、切入主体:

  师:大家读得这么好,可是千万别忘了老师提的问题啊,诗人是借秋天的景色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吗?

  生1:是!因为作者看见了秋风,就思念自己的家乡了。

  师:哦,这是你的想法。作者是“见秋风”,而表达了“思乡情”。

  (板书‘见秋风’‘思乡情’)

  师:也就是说,这个问号可以擦掉了吧?

  生:可以。

  师:可以吗?同学们,我们再好好读诗,看看作者把自己的全部思念都寄托在什么之上?

  (生默读)

  生2:我觉得不是!从全诗来看,诗人并不是借助秋天的景色来思乡的,应该是借助家书……

  师:(板书‘作家书’)作者借家书抒发……

  生:思乡情。

  (箭头指示)

  师:作者不是借秋天的景色,而是把对家乡的思念都寄托在家书之中。大家来看,作者写家书,这是一件……

  生:事。

  师:用事来抒发一种情,这种写作手法应该叫做什么呢?

  生:借事抒情。

  师:我们也可以称为──叙事抒情。

  三、理清脉络,感知全文

  师:万事皆有因啊。是什么引发了作者想要写这封家书呢?

  生:可能是作者太想自己的家人了。

  师:那想家人,思家乡,总有个由头与原因啊。

  生:我觉得可能是凄凉的秋风勾起了作者的思乡情。

  师:用诗中的3个字──

  生:见秋风。

  师:那老师就有疑问了,风本无形,他在那里怎么能看见呢?为什么看见秋风,就想写家书呢?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再细细读诗,思考老师的问题。

  生:我想作者应该是感到了凄凉。

  师:他看到了什么景物,使他有了这种感觉?

  生:我觉得他可能看见了秋天的落叶。秋天的树叶从大树上飘落下来,就像诗人离开了自己的家乡。

  师:他把树看成了什么?

  生:自己的家乡。

  师:而树叶呢?

  生:诗人自己。

  生:落叶归根,树叶飘落下来,化作养料来滋润树根。

  师:树叶尚能滋育自己的树根,而我呢,只能在外漂泊啊。大家仔细看图,哪个人是诗人呢?

  生:穿蓝衣服,年纪大的那个。

  师: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猜猜诗人有多大年纪了?

  生:五十多岁。

  师:是啊,他的背已经驼了。知道诗人在外漂泊多少年了吗?

  (生迷惑地摇头。)

  师:张籍的老家是吴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大家想一想,那时,诗人伫立在街头,看见漫天飞舞的黄叶,他的内心会怎样?你能用一个词来表现诗人的心情吗?

  生:他的内心很孤单。

  生:寂寞。

  师:这么多的愁苦,他该向谁倾诉?

  生:家人。

  师:该用什么方式呢?

  生:写信。

  师:现在,你们是否理解他看见秋风想写家书之意了呢?

  生:理解了。

  师:同学们,写家书是为了表达思乡情,现在请同学们再一次来读诗,找一找有哪些词更能表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四、深化体会,品读悟情

  (生思考,默读,并圈画。师巡视,了解学生理解的程度后生汇报。)

  生:我找到的是“意万重”。

  师:你能说说“意万重”是什么意思吗?

  生:“意万重”表示的是对家里人想说的意思很多。

  师:那你能读一下这一句吗?

  生:欲作家书意万重。

  (读得较为平淡。)

  师:谁还有不同的理解?如果是你该怎样读?

  生:我认为应该重读“欲作家书”,因为诗人对家乡思念很深,很沉重,所以应该重读。

  师:还有吗?

  生:老师,我认为应该重读“家”字,因为这样才能体现作者对家的思念。另外,我觉得“意万重”还有对家乡的情很重的意思。

  师:听老师来读“欲作家书意万重”。

  (重读了“意万重”。)

  师:老师这样读与这两位同学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老师重读了“意”和“万”字,因为他想在家书里面说的话太多了,想跟家里人去说。

  生:老师强调了这3个字,更能表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师:正如你们所说,意万重,万重意,他会在书中写些什么呢?假如你就是张籍,会在这封家书中写哪些意呢?

  生:假如我就是诗人,我就会问家人还好吗?

  师:要问候一下白发苍苍的老母亲,“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啊!

  生:还会问候一下家里是不是还好。

  师:嗯,因为他离开家已经很长时间了。他走的时候家里怎样?

  生:家里很贫困。

  师:而现在呢?“春风是否又绿江南岸,明月到底何时照我还”啊!还会写些什么?

  生:他会对家人说,这么多年在外漂泊,他已经感到很疲惫了。

  师:那么也就是说,他要将自己的愁苦对家人倾诉?

  生:老师,我不同意。他不会将自己的愁苦告诉家人,那样的话,家人会为他担心的!

  师:那他会写些什么?

  生:他会写一些开心的事,过些日子会把他们接过来,也会给他们寄去一些银子。

  师:好了,同学们,这么多的意,“万重意”,你能读出来吗?来,咱们齐读前两句。

  (生齐读。)

  师:老师要提一个小小的建议。诗人当时是在洛阳城,他思念自己的家乡啊,那么第一句该怎样读呢?和第二句相比是不是应有所变化呢?

  来,用你的朗读告诉给大家。

  生: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感情有了变化。)

  (生再读。第一句低沉,第二句强调“意万重”。)

  师:好,还有哪些词?

  生:还有“说不尽”。

  师:“说不尽”,说不尽的是什么?

  生:说不尽的是对家乡想说的话。

  师:用上一句的3个字,那就是──

  生:意万重。

  师:因为──所以──

  生:因为意万重,所以说不尽。

  师:谁能用“之所以──是因为──”再说一下吗?

  生:之所以说不尽,是因为意万重。

  师:非常好!还有哪些词?

  生:还有“又开封”。

  师:大家看黑板。“封”什么意思?

  生:信封。

  师:还有一个意思:封上。这是个表动作的动词。“开封”。

  生:把信打开。

  师:“又开封”是什么意思呢?

  生:又把信打开。

  师:把信合上,打开;再合上,又打开。诗人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动作呢?把这个机会留给没有举手的同学。

  生:我认为他想念自己的家人,就要一遍一遍地看。

  生:我觉得他的信中缺一点东西,之后他就要补上,这样就来回做这两个动作。

  生:就是因为有很多的思乡情,所以才又打开。

  师:因为“说不尽”。

  生:所以“又开封”。

  师:大家再来看这幅图。看看诗人的左手做了什么动作,右手在干什么,想想他为什么做这个动作,在做这个动作的同时,他又会说些什么呢?

  生:他的左手在接这封信。

  师:是接吗?

  生:是要!

  师:为什么要?

  生:他还要给家人写一些话。

  师:要回这封信的同时,他会对邮差说些什么?

  (生略有难色。)

  师:(模仿邮差。)你怎么如此之麻烦,为何如此反反复复?天色已经不早,我得启程了。

  生:我觉得他一定会说,你千万要将这封信送到我的家人手中,告诉他们我在这里很好。

  生:他会说,要是你像我这个样子,你会怎么想?我在外漂泊多年。

  师:在外漂泊,与家人联系,只能靠这封家书啊。这封饱含着万重意,价值抵千金,分量沉甸甸的家书,作者怎能轻易地就把它发走啊。在发走之前,他怎能不又开封呢!来,我们齐读后两句──

  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请同学们闭上双眼,跟着老师一起走进诗人张籍的思乡情怀。

  (师配乐范读。生闭目感受。)

  师:请同学们睁开双眼,你们是否感受到诗人那浓浓的思乡情怀?谁感受到了,就用你的朗读告诉全场的老师。

  (生配乐朗读。)

  师:大家一起来,用你们的朗读,把这种浓浓的思乡情告诉给普天之下所有在外漂泊的游子吧。

  (生齐读,感情饱满,真挚。)

  师:作者借秋风而起思乡之意,欲提笔却难诉万千离愁。这种离愁你能用背诵告诉给大家吗?

  (生齐背课文。)

  五、归纳总结 比较明晰

  师:故乡是游子心中永恒的家,而乡愁又是诗人心中难解的结啊。如果说在本课开始的时候,我们共同回顾了李白的《静夜思》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在那两首诗里面,作者是借天上的明月,而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写作手法……

  生:借景抒情!

  师:那么张籍所写的《秋思》是通过诗人“作家书”而表达了思乡情,这是一个过程。“作家书”是因为“见秋风”,而结果呢,是“又开封”。因此,这是一个完整的事啊,它的写作手法应该是……

  生:叙事抒情。

  (完成板书)

  师:这个问号是不是能擦掉了?

  生:是!

  师:大家来看,我们在表达一种情感的时候,既可以写景,又可以叙事,还可以写景叙事交融在一起。今天的作业就是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要把今天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进去。

  点评:通过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突破文本的重难点,既学习了新的表达方法,又解决课之首所设置的疑问,前后照应,严谨有序,浑然一体。

  六、诵读深化 感悟升华

  师:同学们,不管是借景抒情,还是叙事抒情,在这两首诗里面,抒发的都是什么情?

  生:思乡情!

  师: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一草一木,故乡亲人的音容笑貌,故乡那逝去的年华与岁月,无不在作者的思念之中。全体起立,让我们再次深情吟诵这首思乡的传世名作──《秋思》

  生:(师生同诵)“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总评】

  古诗教学如何在朗读、明意、悟情的基础上探索特色与新意,王汝军老师所执教的《秋思》一课作了有益的尝试。

  由于此单元主题就是思乡,所以学生对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理解并不困难,因此教者将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积累、品味语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能力上,如“重”字的辨析,关键词语的理解,如“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来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并采用读图,口语交际等多种手段加深这种感受;另外,高年级阅读教学还要体会作者用怎样的表达方法将这种情感抒发出来,也就是叙事抒情这种表达方法的学习与应用。本着这种设计理念,教者用三个带有引领启发性的问题贯穿整个教学,如作者是借着秋天的景色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吗?是什么引发作者写这封家书,为什么?诗中的哪些词语能更加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呢?通过这三个问题,学生先抓住了主体脉络,然后再具体深入层层体会,最后又回归主体。学生的思维时刻在跳跃着,大脑在不停地思索着,同时配以有感情的诵读深化体会,使得这节课舒缓有致,跌宕起伏。

  《秋思》这一课,尽管是古诗阅读教学,但是教者将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有机而巧妙融合其内,令人耳目一新。同时教者以较高的文学素养和近乎诗人的激情,引领学生真正的把心融入诗中,与作者同呼吸、共悲欢,透彻理解诗的内容,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此外,教者充分领略了古诗的意境,巧妙地设计出诗化、美化、艺术化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富有诗性的意境,有效地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切实提高了古诗教学的效果。

《秋思》教学设计优秀3

  设计理念:

  语文教师身具传承祖国优秀文化的光荣使命。时代发展,古诗词虽被视为文化瑰宝,却渐被尘封,今天的学生对诗之意、诗之境、诗之美鲜有所感。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今天我们还可以说“不如授人以渔场。”因为,身入宝山,岂可空手而归?因此,《秋思》教学设计力求引领学生走向、走近、走进诗歌这一独特的文化中,入诗境,知诗意,品诗味,悟诗情,从而使本课教学收获实效。

  教学目标:

  1、以“读”为主线,通过读通读顺、读出节奏、读懂诗意、读出感情四个层次的朗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走进文本,理解作者的思乡情。

  2、以“思”为主导,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意蕴,体会作者情感。

  3、以“思乡”为主题,引导学生感受张籍的思乡情,古人的思乡情,今人的思乡情。

  教学重点:

  以“读”为主线,读出层次,读出效果。

  教学难点:

  以“思”为主导,引导学生品味诗句背后蕴藏的作者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宋代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春风又吹绿的江南岸,在唐代李白眼中乡愁是那皎皎的明月光,那在唐代张籍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籍写的《秋思》。(板书课题,齐读)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所以思要读得长一些。(生再读一遍诗题)

  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

  师:自由朗读古诗,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师:我看同学们都会读了,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起来读,谁愿意当一个最勇敢的孩子。

  师:读得真不错,声音响亮。还有谁也想来试一试。生读。

  真棒!老师听出他读出了古诗特有的节奏。

  (讲解字音)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也想读一读。

  师:同学们,老师读得怎么样?(分析师生读法不同,再练读。)

  师:读得真好,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吧,我读题,你们读诗句。(学生读)

  师:对,就是这样读,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同学们,静静读读,边读边看插图,能不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生:这首诗写了作者在洛阳城里看见了秋风,就想给家人写封信,他想要写的东西太多了,把信交给捎信人的时候,又把信拆开添上几句话。

  师:说得真好,谁再来说一说。

  师:是呀,这首诗主要叙述了一件事,是什么事呢?谁能用三个字概括?

  生:寄家书。

三、再读古诗,品悟诗情。

  师:读一首诗,就是了解一位诗人,读懂他的心。让我们一起走进张籍的内心吧,当时正在洛阳为官的张籍是见到什么让他思绪满怀?

  生:秋风

  师:哪句诗告诉我们。

  生:洛阳城里见秋风。(点击课件出示诗句)

  师:你来读一读。(生读)

  师:秋风无影无踪,看得见吗?

  生:看不见

  师:从这句诗中,你能想像到诗人在秋风萧瑟的洛阳城里见到一副怎样的景象?

  生:他看到洛阳城飘飞的落叶……

  师:那么,当时的洛阳城是怎么样的呢?请看资料:

  在唐代,洛阳商业非常繁荣,盛况空前。由于洛阳交通便利,是唐朝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又是水陆交通的枢纽。外国商人经广州、扬州,抵达洛阳,然后去长安。被称为唐朝的第二大首都——东都。

  师:从这段资料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当时的洛阳城很繁华……

  师:然而这一切繁华的景象,诗人却视而不见,见到的,只有冷冷的秋风,南归的大雁,飘零的树叶。此情此景,诗人不禁吟道———生:洛阳城里见秋风。

  师:秋在我们的眼中是喜悦的,为什么在张籍的眼中是如此的凄凉呢?请大家读下面的文字。

  出示资料:张籍祖籍吴郡(现江苏苏州),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创作这首诗的时候,客居洛阳为官,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

  师:你从这段文字中明白了什么?

  生:他在外地做官,远离家乡。

  师:洛阳到苏州有870多公里,在当时,交通不便,这算是遥远的路程了。

  生:他10岁离家,游历做官也许很多年没有回家了。

  师:是啊,许多年,那瑟瑟的秋风绞碎了诗人思乡的心,诗人难以回乡,愁肠百转,他纵有千言万语又该如何倾述,此时,他最想见到的.是什么呢?

  生:家乡的亲人,家乡的景色,家乡的一切……

  师:但这些他现在见得到吗?

  生:见不到。

  师:诗人见不到家乡的美景,见不到亲人的欢笑,见到的只有这冷冷的秋风。多媒体出示填空练习:望着在瑟瑟的秋风中飘落的树叶,诗人想:你们能回到大地母亲的怀抱,化作养料来滋润树根,我却();仰望秋风中展翅南飞的群雁,诗人想;()……

  师:秋风瑟瑟,诗人难以回乡,不免引起了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在那个年代,只能写封信回家,写给亲人的信就叫——生:家书。

  师:而这一封家书,要到达亲人的手上,少则几个月、半年,有的甚至要几年,因此,古人特别看重这一封家书,诗圣杜甫就曾经这样写道(出示句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生:家书的重要,比万两黄金还贵重。

  师:正是因为家书的意义非凡,诗人才会——生:欲作家书意万重

  师:意万重就是——

  生:想要表达的意思很多。

  师:是呀,多少个日日夜夜呀?年迈的父母、翘首遥望的妻子、幼小的孩子,家中的一切一切,张籍只能把这深深的思念化在信中,那他会在信中说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心里,同学们,假如你就是张籍,此时你会想起家乡的什么人,什么地方,会说些什么呢?拿起笔,写一写(课件出示:1、芳草凄凄的古道旁,白发苍苍的父母,在翘首远望……2、杨柳依依的断桥边,泪眼汪汪的幼子,在踮脚远眺……3、夜深人静的小院里,形单影孤的妻子,在望月嗟叹……)

  1、我想对年迈的父母说……

  2、我想对劳累的妻子说……

  3、我想对幼小的儿女说……

  4、我想对我的兄弟姐妹说……

  5、我想起了家门口的小树林……

  6、我想起了小时候读书的屋子……

  7、我想……

  师:我看同学们都写得差不多了,来哪个小张籍愿意把你的思念读给大家听。

  (师生互动交流,生读完写句再读诗。)

  师:是啊,张籍想对家人说的话有千言,有万语。他一会儿奋笔疾书,一会儿愁容满面,写写停停,真是——生:欲作家书意万重

  师:信总算写完了,我们来看看张籍寄信的画面。(课件出示诗句)

  同学们张籍寄信时,他心情如何?你能从诗中找出这个字吗?

  “恐”是什么意思?他在担心什么?当捎信的人马上就要出发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

  师:可临行为什么又开封?“开封”是什么意思?“又开封”呢?

  生:“开封”就是把封好的信拆开。

  “又开封”就是把信合上又打开,又合上又打开……

  师:诗人把信打开几次?

  生:一次,两次,三次……

  张籍呀张籍你已经看了一遍又一遍,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师:你从这“又开封”中体会到了什么?

  师:把你的理解带进你的读中(读后两句)

  师:一个小小的开字,一个平常而又细微的动作,却饱含了作者浓浓的思乡情,我们从这平淡之处可见作者构思的艰辛,这也是本诗的独特之处。

四、配乐诵读,深化情感。

  师:是呀,小小的一封家书怎能承载一个游子浓浓的乡愁呢!请读《秋思》

  师:信带走了,可带走的仅仅是信吗?

  那他还带走了什么?

  生:带走了作者的心……

  师:魂去也,空一身哪!现在陪伴张籍的只有——洛阳城里的秋风。于是一首千古绝唱就在张籍脑中诞生,这就是《秋思》(音乐响起)生读诗;信走心也走,就像此刻的张籍身在洛阳,心在故乡。这是一份刻骨铭心的思念呀!请读《秋思》。秋风乍起,思乡涌起,写不完的思念,说不尽的乡愁,此刻,你是否把张籍那悠长而又浓郁的秋思学深深地记在心中呢?背《秋思》。

  五、拓展升华,总结全诗。

  师:同学们这思乡怀亲又何止张籍而已。那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里。

  (课件出示)师生配合读。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唐张九龄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唐杜甫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唐马戴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清袁枚

  师:多么动人的诗篇,多么真挚的感情,他们表现了一个共同的心声——思乡情。同学们,当你们长大后,当你们远离家乡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之时,你们会觉得故乡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温馨、最不能割舍、最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秋思》教学设计优秀4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古诗的意思。

  2、揣摩关键词句,在反复诵读、想象中完形诗歌形象,感受形象中蕴含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秋思情怀。

  3、能诵读诗歌,自主积累描写秋的诗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演讲:展示搜集到的描写秋天的诗词。

一、导入新课。

  1、在你眼里,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

  然而,在诗人张籍眼里,秋天却是树叶飘零、残荷片片、萧条凄凉的季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一首古诗《秋思》(板书课题)。

  2、张籍,唐代诗人。他出身贫苦,常年过着四处奔波、漂泊异乡的生活。在唐朝安史之乱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离家十年的诗人身陷洛阳城,却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全,急切地盼望得到家人的信息,正在此时他在洛阳城里遇到了故人,并托他捎信给家人。在此情此境下,写下了这首诗。齐读课题。

  3、“秋”是指——秋天,“思”是指——思念。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把思读得长一些。再读课题。

二、初读知意。

  1、请同学们反复读古诗,要做到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从中能感悟到什么。

  2、(投影出示古诗)谁能把这首诗正确地读给大家?

  3、(弹多音字的拼音)要注意这些多音字的读音。

  4、(投影出示生字“洛”)你会怎样记住这个生字?

  5、这个字写时要注意什么呢?

  6、读诗不同于读课文,不仅要读通顺还要读出他的韵味。请同学们再读古诗,注意停顿,要读出这首诗的韵味,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从中能感悟到什么。

  7、谁来展示你的朗读?

三、入境悟情。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再读古诗,想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可以在你的书上写一写,组织好语言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2、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感悟到了什么?现在就将你的收获说给大家听。(生自由汇报)

  3、(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随机指导以下内容)

  Δ见:

  古人说“秋风惹愁思,落叶断人肠”。离家十年的诗人站在瑟瑟的秋风里,他看见的是什么呢?(生回答)

  诗人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是他“见不着”的又是什么?(生回答)

  是的,在这洛阳城里,诗人见不到亲人的欢声笑语、见不到乡亲的把酒言欢,他看到只有那飘零的落叶,枯黄的小草,凋谢的百花

  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张籍,面对此情此景你的心情会怎样?

  Δ意万重:

  孤单、寂寞、悲伤、无奈的张籍好不容易有机会可以写一封家书捎回家,这是怎样的一份家书呀!落笔之前,张籍会想到什么?他想表达哪些意思?

  假如你就是张籍,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

  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这真是(出示前两句诗指导有感情朗读)

  Δ恐:

  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从“恐”这个字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

  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Δ“又开封”

  从“又”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

  诗中还有哪个字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复”在这里是“又”的意思?)同样的意思,尽量用不同的词来表达。

  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能想像诗人又是怎么做的?

  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师指导。)

四、情感朗读。

  1、(播放音乐,课件演示。)秋风瑟瑟,秋意浓浓。放眼望去,大地一片枯黄。花谢了,草枯了,大雁南飞了,老槐树那茂盛的绿叶,也化作片片蝴蝶,飘飘悠悠地往下落。是呀,又到了落叶归根、全家团聚的时间了,可是……诗人心头泛起一阵酸楚,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我那魂牵梦绕的故乡啊?故乡的亲人啊,你们一切都可安好?诗人提笔要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完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板书“思乡情”,师范读古诗。)[教学意图]:理解诗意,体会诗魂,创设情境,引导读诗。

  2、请你也来感受张籍这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自己练习朗读,把你的体会充分地展示出来。(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并评析)

  4、古诗以它精炼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其丰富的内涵,就让我们记住这精美的语言。合上书,看板书提示齐背这首诗。(生齐背)

  [教学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借助想像融情入境与诗人进行情感的对接,从诗句中读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呢,进而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

  5、这首诗作者因见秋风引发了意万重,又复恐说不尽,所以又开封。整个这个过程是一件完整的事,可见这首诗是通过叙事来抒情的。(板书:叙事抒情)

五、对比阅读。

  1、同学们,这思乡怀亲的,何止张籍!那时候山遥路远,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聚难啊!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中。你们看!(课件出示《天净沙秋思》)这首诗都描写了什么呢?你能体会到什么?我们自己读读。(生自由练读)

  2、谁来读?(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结合注释想想这首描写了什么。你能体会到什么?

  3、这首诗都描写了什么呢?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说出大概就可以)你能体会到什么?

  4、仔细观察这两首诗有哪些异同?(生回答)

  5、异:张籍的秋思是叙事抒情,《天净沙秋思》是借景抒情;

  张籍的秋思是七言绝句,《天净沙秋思》是小令。(也是一种诗体)

  同:都表达了远离家乡的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

  6、思乡的诗写了千百年,今天还在写,思乡的诗读了千百年,今天还在读。总有一天你们长大了,也许要远离家乡,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你们会觉得故乡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温馨、是最不能割舍,最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让我们合上书再读一读这首动人的诗篇。

六、积累延伸。

  1、默写《秋思》。

  2、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将《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当作练笔。

  3、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歌曲,在班级展示。(选做)

  七、布置作业

  1、抄写古诗

  2、背诵古诗

  3、默写古诗

  4、搜集资料(纳兰性德)

《秋思》教学设计优秀5

  教材分析

  《秋思》是一首叙事抒情诗,诗人张籍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段——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这首诗。读准诗中多音字的读音。

  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4、初步体会诗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多种方法,理解诗句含义。

  2、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理解诗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思乡诗《泊船瓜洲》,请一位同学来背一背。(生背诵)

  师:在这首诗里,是什么勾起了王安石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呢?(生回答)

  师:像这样抒发思乡情感的诗歌我们把它叫作“思乡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它是唐朝诗人张籍写的《秋思》。(板书:秋思)(生齐读诗题)

  师:诗题怎么理解?(生交流)

  师:在秋天里思念家乡,这样的思念应该是悠长的,所以朗读诗题时,可以把秋思这两个字稍微拉长一点,这样就更有味道了,请大家再试一试!(生再次齐读诗题)

二、读通读顺,读出节奏

  (一)指导读准多音字

  师:嗯,有点味道了。课前已经预习过诗歌,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生读诗歌)

  师:你们觉得他读得怎样?(生评价)

  师指导读准多音字“重”。

  师:“重”在这儿的意思是——那么“意万重”就是——

  (生交流)

  师:没错,“意万重”就是想说的意思很多,这是虚指。你看,根据多音字的意思来确定多音字的读音,这可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用上这样的方法,我们再来读读第四句诗。(生齐读)

  (二)读出节奏

  师:读得正确,也读得流利,不过,朗读古诗还要能够读出节奏来。现代人朗读古诗,常常根据音节或意义来划分节奏。如果按音节划分的话,七言诗每句多为四个节拍。如果按意义来划分的话,七言诗每句多为三个节拍。知道了古诗的朗读节奏,大家就可以选择喜欢的一种练习读一读,一会儿我们来展示。

  (生自选节奏练习朗读)

  师:读得真投入!谁愿意来读一读?其他同学可要认真听,看能不能听出他是采用第几种节奏来朗读的。(指名朗读)(生齐读)

三、感知诗意,体会诗情

  (一)感知诗意

  师:听你们朗读诗歌真是一种享受。这样读着读着,诗句的意思应该也有所了解了吧!请大家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生练习说诗句意思)

  师:谁来试着说一说诗句的意思?(生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师:基本上把诗句的意思说出来了。关于诗句的意思,我们先说到这儿。我想,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你们对诗句的理解还会更加到位的`。

  (二)体会诗情

  1、品读“见秋风”

  师:同学们,这首诗只有28个字,却饱含着诗人那浓浓的思乡愁绪。是什么引发了诗人的这份思乡情感,让他急着给家人写信呢?请大家默读古诗,找出其中原因。(生默读)

  师:读着诗句中的“见秋风”三个字,你有什么疑问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都说风儿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可诗人为什么却说见到秋风了呢?展开想象,此时此刻诗人独自站在洛阳街头,瑟瑟秋风吹来,他可能会看到什么?

  指导学生想象,读出“洛阳城里见秋风”中的忧伤和孤独。

  师:都说诗中有画,瞧,你们已经读出画面来了,了不起。通过这样读诗句想画面,我们就会明白秋风看不到,但是秋风带来的萧瑟景象却处处可见。现在,让我们带着这种忧伤,这种孤独,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把声音压低点,努力读出诗人的内心感受。

  2、品读“意万重”

  师:正是这样的忧伤,正是这样的孤独,使得诗人思绪万千,此时此刻他最想做的是什么事?

  师:用诗句中的字眼来说,那就是——(作家书)诗人提起笔来,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他可能会想起——(想象张籍的思念)

  师:那他又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拿出练习本,任意选择一个写信对象练习写话,帮张籍把想说的话写下来。(生练习写话,师巡视指导。)引导交流。

  3、品读“说不尽”

  这样的感觉——(生齐)复恐匆匆说不尽。

  师:这说不尽的是什么?(生交流)……

  4、品读“又开封”

  师:正是这许许多多的说不尽,使得我们又看到了这样一个画面,一起读——(生齐)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行人”是指什么人?

  古时候没有邮局,也没有邮递员。老百姓的家书往往只能托人捎带。对于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遇到一位可以捎信的人,是非常不容易的。

  师:就是因为这个不容易,所以张籍才会有这样一种感觉——(生齐)复恐匆匆说不尽。

  师:就是因为这个不容易,所以我们才会看到这样一个画面——(生齐)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是“又开封”?又把信打开,读着“又开封”,你又看到了什么画面?张籍为什么又开封呢?现在,老师就是行人,你们就是张籍,我想采访一下大家,谁愿意接受我的采访?(师采访学生)

  师:其实我们可能很难理解张籍此时此刻的心情,相信了解了他的经历,你会明白他内心的情感。张籍其文学成就极大,但仕途却并不顺利。由于家境贫寒,他很小就远离家乡,四处求学、作诗,也数度返回故里,一直没有找到立身之所。三十岁左右,他得到韩愈的赏识和推荐,后来凭借自己的才华考取功名,却又默默地做了十年九品芝麻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在外漂泊又已近十年。十年来,他无时无刻不想起故乡,想起家中年迈的父母,想起儿时一起玩闹的兄弟姐妹,可是这一切都只能深深埋藏于记忆深处了。而这一封家书不知道要何时才能送到远隔千里的家人手中。

  师:听了张籍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是啊,十年了,十年没回家了,难怪他会这么思念家乡,这么思念亲人。而这样的思念就蕴含在“作家书”中。像这样通过叙述一件事情来表达情感的抒情方式,我们把它叫作叙事抒情。

  (板书:叙事抒情)体会到诗人这剪不断理还乱的思乡愁绪后,如果让我们再来读读张籍的这首诗,大家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一起读——(生齐读)

四、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师:背诵《秋思》。其实像这样表达思乡怀亲的诗歌还有很多,课后请同学们找一找、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秋思

  唐张籍叙事抒情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思》教学设计优秀6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诗句的意思。

  2、揣摩关键词句,在反复诵读、想象中完形诗歌形象,感受形象中蕴含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秋思情怀。

  3、能诵读诗歌,自主积累描写秋的诗句。

  【设计理念】

  秋风起,黄叶黄,乡思深,愁满怀。“秋思”已经转化为文化的符号,已本诗诗句浅显但诗境悠远,诗蕴深刻。本课教学设计着力体现“两重”:重诵读品悟,重内化积淀。即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情景写话、对比阅读等策略丰盈诗歌意象,立足“诗言”,理解诗意,体悟诗境,从而触摸诗句背后的内蕴。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秋”的演变的过程:

  甲骨文、小篆、隶书,推荐学生读《汉字字源学》。

  2、在你眼里,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那么,在诗人张籍眼里,秋天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秋思》。

  3、指导读题:

  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把思读得长一些。

  4、理解题意。

  二、初读知意

  1、自由读诗:

  按照平时读课文的要求把诗读正确、通顺,注意停顿。

  2、检查正音:

  特别注意读准“意万重(chóng)”。

  3、齐读:

  读出古诗的节奏。

  4、再读一读:

  试着联系注释等方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

  过渡:洛阳曾经是繁华之地,可到了张籍的时候却已是繁华不再。那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客居异乡的张籍的思乡之情呢?

三、入境悟情

  1、乡愁生于秋风里:

  ⑴指读:

  洛阳城里见秋风

  ⑵探究“见”字:

  ①秋风看不见,或许那是一个早晨,也或许那是一个傍晚,诗人站在瑟瑟的秋风里,他看见的是什么呢?

  生叙述(大都叙述的是看到的景),师提醒,除了看见景外,还会看到什么?

  ②孩子们,诗人伫立在瑟瑟秋风里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是他“见不着”的是什么?

  ③相机阅读诗人所写的部分关于家乡、亲人的诗句:

  夜月红柑树,求凤白藕花——《送从弟戴玄往苏州》

  骨肉待我欢,邻人望我荣——《南归》

  ④读着这些诗句,你体会到了什么?

  兄弟之义、邻里之情、骨肉之亲。

  ⑤可是在这洛阳城里,诗人见不到红柑树、白藕花,他看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风,引读:“洛阳城里见秋风。”他见不到亲人的欢声笑语、乡亲的把酒言欢,他看到只有那____,引读:“洛阳城里见秋风。”

  ⑥体会“见”的意蕴。

  ⑦补充阅读张籍的`资料。

  ⑧这是怎么样的一种心情啊,这是怎么样的一种见啊?

  (悲伤的见;无奈的见;凄凉的见……)

  2、乡思寄寓家书中:

  ⑴秋风瑟瑟,乡思绞碎了诗人的心,诗人难以回乡,愁肠百结,他想写一封家书,这是怎样的一份家书呀?请你再细细读后面的几句诗,用笔在边上写写你的体会。

  ⑵重点交流之一:

  “意万重”。落笔之前,张籍会想到什么?假如你就是张籍,你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

  ⑶引导学生重点交流:“又开封”。

  3、乡心仍在寂寞处:

  ⑴营造情境,再次感受行人尽管带走了家书,但留在诗人张籍心里的还是孤独与寂寞。

  ⑵回读《秋思》。

四、对比阅读

  1、呈现刘禹锡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自读思考:

  从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从哪儿可以看出秋带给诗人的是快乐?

  3、比较阅读。

  五、积累延伸

  1、将《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2、收集与“秋”相关的古诗,办一次“秋”的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