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数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数学教学设计1
活动设计背景:
在课前的观察中,我注意到许多孩子都自豪地展示着他们漂亮的手表。有些手表有分针和时针,而其他一些则是电子表。然而,大部分孩子并不能迅速准确地读取时间,也不太熟悉钟面上标记的内容,对整点时间也不够了解。因此,本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是帮助孩子们提高读取时间的能力,并且加深他们对钟面标记和整点时间的认识。
1、贴近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鱼水之亲”。
2、重视动手操作,在主动探究中获取新知识。
活动目标:
1、能辨认出钟表上的整点。
2、知道时针、分针及其表示时间的关系。
3、帮助幼儿理解钟表的功能,培养幼儿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整点钟
2、难点:整点钟的两种表示方法
活动准备:
PPT课件、钟表模型实物、幼儿自制小钟表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快看,谁来我们班做客了?哦,是小仙女。(幼儿扮小仙女与小朋友对话)小仙女要带我们去一个神奇的地方,大家准备好了吗?现在正是春季,我们沿途可以欣赏春天的美景。我们可以骑自行车,可以飞上云霄,骑彩虹,也可以和小精灵一起去。好,出发!
播放课件音乐《秋天多么美》,师幼开始热身运动。
大家快看,我们的目的地到了——钟表王国。(师扮国王)欢迎小朋友们来做客!
二、了解钟表的种类及用途
1、了解钟表的种类(挂钟、座钟、怀表、手表)
欢迎大家莅临参观我们的国家!我们国家拥有众多热情好客的居民,人口众多,令人瞩目。你们可能会好奇,在平日里,我们的居民都会在哪些地方出现呢?让我为您播放一份课件,一同探索吧!
2、了解钟表的用途
小朋友们可聪明了,谁知道我们的成员有什么作用吗?(幼儿思考并回答)
三、认识钟表
1、介绍钟表:钟面、分针、时针、数字
2、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可以通过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再次介绍分针和时针的概念。例如,可以用一个大型的钟表PPT演示,将其设计成一个有趣的故事。在PPT演示中,画出一个大钟表,并向孩子们展示钟表上的三个部分:时针、分针和秒针。然后,以1点钟为例,将时针移至12点,将分针移至1点处。在这个故事中,我们来认识一个小伙伴叫“时针小哥哥”和“分针小姐姐”。时针小哥哥告诉我们,他代表的是小时数,分针小姐姐则代表分钟数。当分针小姐姐走完一个圈后,时针小哥哥才会移动到下一个小时,表示时间过去了一小时。接着,在PPT演示中,让分针小姐姐开始转动,让幼儿们观察分针和时针的运动。当分针小姐姐转了一圈回到原位时,时针小哥哥仅仅只移动了一个格子,指向了2点钟。通过这个有趣的故事演示,幼儿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分针和时针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他们可以通过观察钟表的运动,直观地感受到分针走一圈,时针才走一格的规律。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时间的概念。
3、认识整点: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播放课件)
4、介绍整点钟的另一种表示方法:电子表示法。如08:00
四、巩固、练习
幼儿动手操作钟表模型实物“拨时间”。
五、讨论时间的重要性,提出如何珍惜时间?
六、师幼随音乐《珍惜时间》结束活动。
欢迎小朋友下次再来做客,Bye—bye!
教学反思:
通过使用多媒体演示,利用孩子的想象力和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幼儿意识到数学无处不在,并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活动中,我们安排了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归纳和整理等教学活动,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钟面上有些什么。在交流中,孩子们可以表达自己平时积累的经验,大家互相借鉴、互相补充。这样做不仅调动和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主动性,还提高了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在交流中,较优秀的孩子可以担任小教师的角色,帮助其他小朋友在小组学习中获得帮助,让他们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这样的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合作意识,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同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会替代孩子们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索。我们鼓励孩子们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结合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和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形式丰富多样,让孩子们更加积极参与,最大限度地拓宽了他们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数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明确等差数列的定义.
2.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会解决知道中的三个,求另外一个的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
1. 等差数列的概念;
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
等差数列“等差”特点的理解、把握和应用
教具准备
投影片1张
教学过程
(I)复习回顾
师:上两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数列的定义及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这两个公式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数列的特点,下面看一些例子。(放投影片)
(Ⅱ)讲授新课
师:看这些数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1,2,3,4,5,6; ①
10,8,6,4,2,…; ②
生:积极思考,找上述数列共同特点。
对于数列①(1≤n≤6);(2≤n≤6)
对于数列②-2n(n≥1)(n≥2)
对于数列③(n≥1)(n≥2)
共同特点:从第2项起,第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
师:也就是说,这些数列均具有相邻两项之差“相等”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数列,我们把它叫做等差数。
一、定义:
等差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空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如:上述3个数列都是等差数列,它们的公差依次是1,-2, 。
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师:等差数列定义是由一数列相邻两项之间关系而得。若一等差数列的首项是,公差是d,则据其定义可得:
若将这n-1个等式相加,则可得:
即:即:即:……
由此可得:师:看来,若已知一数列为等差数列,则只要知其首项和公差d,便可求得其通项。
如数列①(1≤n≤6)
数列②:(n≥1)
数列③:(n≥1)
由上述关系还可得:即:则:=如:三、例题讲解
例1:(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解:(1)由n=20,得(2)由得数列通项公式为:由题意可知,本题是要回答是否存在正整数n,使得-401=-5-4(n-1)成立解之得n=100,即-401是这个数列的第100项。
(Ⅲ)课堂练习
生:(口答)课本P118练习3
(书面练习)课本P117练习1
师:组织学生自评练习(同桌讨论)
(Ⅳ)课时小结
师:本节主要内容为:①等差数列定义。
即(n≥2)
②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n≥1)
推导出公式:(V)课后作业
一、课本P118习题3.2 1,2
二、1.预习内容:课本P116例2P117例4
2.预习提纲:
①如何应用等差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②等差数列有哪些性质?
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会说出怎样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并会用符号语言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会在全等三角形中正确地找出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3.会说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此外,通过把两个重合的三角形变换其中一个的位置,使它们呈现各种不同位置的活动,让学生从中了解并体会图形变换的思想,逐步培养学生
动态的研究几何图形的意思。
[引导性材料]
我们身边经常看到"一模一样"的图形,比如同一版面的记念邮票,同一版面的人民币、用两张纸叠在一起剪出的两张窗花等,请大家举出这类图形的例子。
说明:让学生在举出实际例子以及对所举例子的辨析中获得对全等图形尽可能多的精确的感知。
[教学设计]
问题1:几何中,我们把上述所例举的"一模一样"的图形叫做"全等形",以下是描述全等形的三种不同的说法,你认为哪种说法是恰当的?(l)形状相同的两个图形叫全等形。
(2)大小相等的两个图形叫全等形。
(3)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全等形。
(学生阅读课本第21页,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全等三解形的表示方法。)操作和观察(学生用两块透明塑料片叠合在一起,任意剪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教师制作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复合投影片演示。)(1)将重合的两块全等三角形塑料片中的一个沿着一边所在的直线移动,观察移动过程中这两个三角形有哪几种不同位置?画出这两个全等三角形不同位置的组合图形。
(2)图是上述移动过程中的两个全等三角形组合的图形,说出它们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3)将重合的两块三角形塑料片,以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把其中一个三角形翻折180,请你画出翻折后的两个全等三角形组合的图形。
(4)将两块全等的三角形塑料片拼合成如图中的图形,并指出它们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小结]
1.识别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关键是正确识别它们的对应顶点。
2.用全等三变换的方法观察图形,有助于正确、迅速的从复杂图形中识别出全等三角形。
[作业]课本组第2、3、4题。
初中数学实践课教案设计三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三学制)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多边形内角和。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数学思考:通过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体会转化思想在几何中的运用,同时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3、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目标:通过猜想、推理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以及
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
难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时,如何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
四、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五、教具、学具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三角板、量角器六、教学媒体:大屏幕、实物投影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师: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o,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你知道吗?活动一:探究四边形内角和。
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学生分组交流与研讨,并汇总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法一:用量角器量出四个角的度数,然后把四个角加起来,发现内角和是360o。
方法二:把两个三角形纸板拼在一起构成四边形,发现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相加是360o。
接下来,教师在方法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作辅助线的方法,连结四边形的.对角线,把一个四边形转化成两个三角形。
师:你知道五边形的内角和吗?六边形呢?十边形呢?你是怎样得到的?
活动二:探究五边形、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
学生先独立思考每个问题再分组讨论。
关注:(1)学生能否类比四边形的方式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2)学生能否采用不同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后进行交流(五边形的内角和)方法1:把五边形分成三个三角形,3个180o的和是540o。
方法2:从五边形内部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五个三角形,然后用5个180o的和减去一个周角360o。结果得540o。
方法3:从五边形一边上任意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四个三角形,然后用4个180o的和减去一个平角180o,结果得540o。
方法4:把五边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然后用180o加上360o,结果得540o。
师:你真聪明!做到了学以致用。
交流后,学生运用几何画板演示并验证得到的方法。
得到五边形的内角和之后,同学们又认真地讨论起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类比四边形、五边形的讨论方法最终得出,六边形内角和是720o,十边形内角和是1440o。
(二)引申思考,培养创新师:通过前面的讨论,你能知道多边形内角和吗?活动三:探究任意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思考:(1)多边形内角和与三角形内角和的关系?(2)多边形的边数与内角和的关系?
(3)从多边形一个顶点引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多边形边数的关系?学生结合思考题进行讨论,并把讨论后的结果进行交流。
发现1:四边形内角和是2个180o的和,五边形内角和是3个180o的和,六边形内角和是4个180o的和,十边形内角和是8个180o的和。
发现2:多边形的边数增加1,内角和增加180o。
发现3:一个n边形从一个顶点引出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边数n存在(n-2)的关系。
得出结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2)180。
(三)实际应用,优势互补
1、口答:
(1)七边形内角和xx
(2)九边形内角和xx
(3)十边形内角和xx
2、抢答:
(1)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260o,它是几边形?
(2)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1440o,且每个内角都相等,则每个内角的度数是xx。
3、讨论回答: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比四边形的内角和多540o,并且这个多边形的各个内角都相等,这个多边形每个内角等于多少度?(四)概括存储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1、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运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
3、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五)作业:练习册第93页1、2、3
八、教学反思:
1、教的转变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在引导学生画图、测量发现结论后,利用几何画板直观地展示,激发学生自觉探究数学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
2、学的转变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层面,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3、课堂氛围的转变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在游戏的过程中,感知左、右这两个方位,初步掌握判断左、右的方法。
2、能按左右的方位要求处理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左、右等词语描写物体所在位置,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
3、让学生经历在现实情景中描述或交流物体间位置关系的活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辨认前后、上下、左右方位。难点: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生高兴的说:喜欢。
这节课我们先一起来做个有趣的游戏好吗?(好)
(板书:有趣的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听口令做动作”,老师说你们做,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先把你的手放在鼻子上,老师说哪你就指哪,请注意听。
准备:指耳朵(大家手不要放下来,相互看一下,谁错了帮助改正过来。)
指眼睛、鼻子、头发、脸蛋
(同学们真棒,都指对了,反映很快。)
二、游戏中,体验左右
1.谁还想继续玩?现在,老师要增加点难度,仔细听:指左耳(你指的是左耳吗?想一想,应该是哪只耳朵。)
指右眼(手不要放下来,同桌相互看看,有没有错误,应如何改正。)指左眼,指右耳我发现小朋友们这次速度慢了,而且还有出错的地方,那大家想一下,我们这次的游戏比上次难在什么地方?增加了左右(板书:左右)
(真是认真听讲的好孩子)
师:看来,要想玩好这个游戏,首先我们要很快地分清左右,谁能结合我们的生活说一说,怎样才能分清左右呢?
2.师小结:这个方法真好。请小朋友们伸出你的右手,和老师打个招呼,再伸出你的左手来,摸摸你可爱的小鼻子。
师: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小朋友们再来瞧瞧自己的身体,还有这样一左一右的一对好朋友吗?
学生会发现:左腿、右腿;左胳膊、右胳膊;左眼、右眼等。可以引导他们边找边做动作:踢踢左腿,再踢踢右腿;伸伸左胳膊,再伸伸右胳膊,,,,)
师小结:小朋友真聪明,刚才说的这几对好朋友,都是一左一右的。这次我们就知道了我们右手的这边就是右边,左手的这边就是左边。
师:其实我们的生活中经常用到“左右”的知识。你能说说吗?
3.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
师:听老师的口令,我们一起来做动作。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双手拍拍放下来;
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左手摸摸右耳朵,右手摸摸左耳朵,双手拍拍放下来;左脚跺两下,右脚跺两下,双脚一起跺两下。
5.听口令,摆文具。(师生同时摆)
数学书摆中间,橡皮摆在书的左边,文具盒摆在书的右边。
师:怎么我的.文具盒在这边,而你们的在那边?
师举例说明,师生同时举起右手,问:你们举的右手和我举的右手怎么不在同一个方向?教师转过身去,这样就和小朋友们的右手方面一致了。(生也向后转,体会相对性。)
三、利用左右,认识同学
1.师:谁能给老师介绍一下自己前后左右的四个同学呢?(生介绍)
2.师:在我们的教室里,坐在最左边的同学举起左手,坐在最右边的同学举起右手。从左边数,这是第一排,第二排,(师指着说)从右边数,这是第一排,第二排,(师指着说)下面我们来玩“猜同学”的游戏。从左边数第二排,从前边数的第5个同学。从右边数第三排,从后边数的第2个同学。请学生上前说。
四、做韵律操起立,大家把座位放好,立正!(放音乐师生一起做)小朋友们,大家跟我一起做:拍拍右肩膀拍拍右肩膀右脚跺一跺右脚跺一跺向前跳一跳向后蹦一蹦
左手摆一摆右手摆一摆左腿踢一踢右腿踢一踢
(请坐。小朋友们做得真棒,反应很快。)
五、认识前后、上下
1、认识前后
小朋友们有没注意听,我们刚才的活动中除了左右之外还用到了什么方位?
生:前、后你们听得真仔细!(板书:前后)来,我们一起来指一下前后,再指一遍。哪位小朋友能告诉老师你的前后坐的是谁呀?谁能把你的前后、左右坐的是谁都说出来?
2、认识上下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除了前后、左右之外,我们还经常用到什么方位?(做出指上指下的动作)生:上、下(板书:上下)
(真是细心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孩子)我们再一起指一下上,再指一下下;指上、下、前、后、左、右。
六、游戏巩固新知
1.现在,上下、前后、左右你都能分清吗?好,试试看。
师找一名同学示范一下(师生面对面站,师先说。拍手做“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反反正正、石头、剪刀、布”然后生说。)
师:大家学会了吗?同桌之间试一试。
2.小红住在()家的楼上,()住在小兰家的楼上。谁在最上面?谁在中间?谁在最下面?
3.小动物排队:
4、水果排排坐
5、住在最下面,是第__层。第2层住的是_____,它在_____的上面,____的下面。第3层呢?___
6、森林运动会:加油!谁在最前面?谁在最后面?
我的前面有谁?我的后面有谁?谁得了第一?
7、1号车在()号车的前面,在()号车的后面。1号车排第();5号车在()号车的后面,在()号的前面。
8、上山时,谁在前?谁在后?
结果呢?
9、从左数是第()个。左边有什么?右边呢?
10、练一练:从右数大客车是第5辆,
一共有()辆车。
11、涂一涂
将最左边的圆涂上红色
将最右边的圆涂上蓝色
将最中间的圆涂上绿色
将从左边数第二个圆涂上黄色
将从右边数第二个圆涂上黑色
12、贴一贴:指出上下左右
师:同学们刚才表现得真棒,老师送给大家一个礼物(一棵大树)。大家看,大树爷爷自己站在这儿太孤单了,咱们给它找一些朋友吧!刚才,老师
奖给大家好多的奖品,有小鹿、小兔、小鸟、小蘑菇的卡片,得到奖品的同学把奖品举给大家看。我们让这些奖品去陪大树爷爷好吗?
师:你们瞧,4只小鸟已经飞来了。请小鸟说说在大树爷爷的哪边?3只小兔也蹦蹦跳跳跑来了,下面的小同学,你能说说它们在大树爷爷的哪边吗?还有5只小鹿和6个蘑菇呢,你想让它们贴在哪儿?(学生指挥贴。)
七、小结:
小朋友们,你们玩的开心吗?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新知识?下课以后你可以接着玩有趣的游戏。
板书设计:认识左右、上下、前后左右上下前后
数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操作活动中,让学生发现不同方式测量物体带来的混乱,会选择合适的物体做标准测量。
3、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协作意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帮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4、教具及学具准备:
学具名称 1角硬币 三角形学具 回形针 小刀 小方快
(长、宽、高都是1厘米)
个数 8 5 6 6 30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孝顺的小南”,小南在故事中遇到了问题,你仔细听,看能不能帮助他。从故事中,你能明白什么道理来。
师:课件演示,教师口述故事。孝顺的小南知道妈妈过几天就要生日了,他决定用零用钱给妈妈买一双新鞋子,小南问妈妈:“妈妈,你的脚有多大?”妈妈回答:“一拃多一点点。”小南到商店挑选了双漂亮的鞋子,用自己的小手认真地在新鞋子上拃了“一拃多一点点”心想:这双鞋妈妈一定合适。小南高兴地跑回家,急着把鞋子送给妈妈。可是当妈妈打开这份礼物时,妈妈笑了,奇怪的问:“这鞋子这么小,到底是买给我的,还是买给你自己的。”小南捎了捎后脑,怎么也想不明白 ,自言自语的地说“明明就是‘一拃多一点点’嘛。”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回事吗?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入,这样就会事半功倍。】
二、 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谈话:同学们,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天,大家桌面上都有一本崭新的数学课本,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课本的宽有多少,你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_小精灵 儿童网 第一步: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每人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测量数学书的宽。
2、操作方法的指导:
①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
②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3、学生填写并汇报测量结果。
学具名称 测量结果(数学书的宽)个 得出结论
1角硬币 7 ①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量的结果不同。
②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该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三角形学具 4
回形针 5
小刀 3
小方块 15
4、小组讨论、汇报结果:为什么都是数学课本的宽,量的结果却不一样?[得出结论1]5、让全班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的测量结果。
如:每组中都选用“回形针”量的同学,他们的结果都是:数学课本的宽有5个回形针那么长。
6、启发学生思考:在量数学课本的宽时,想要得出相同的结果应该怎样办?[得出结论2]
第二步: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二)测量不同的长度
1、用你喜欢的方法量数学课本的宽和铅笔盒封面图片(课前准备)物品的长度。
小组操作,教师巡视。
2、全班汇报交流,提出质疑。
启发学生根据汇报结果提出问题。
生: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宽为5个“回形针”长,而铅笔盒封面图片也是是5把小刀长,都是5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
小组讨论。
得出结论:
①因为选用不同标准去量,他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与事实不相符。
②测量时,应该选用统一物品计量单位去量。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量不同物体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
①让学生看图,并说明图意:有5种蔬菜,左端对齐,横放在5个竖排的隔层中,隔层下面横排这5个□,让学生看图直观判断出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那么长,看不清的可用尺子对准格子的竖线比一比
②学生独立完成,在交流。
【设计意图:巩固强化用同一物体为标准进行测量的重要性。】
2、“做一做”第2题。
①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和“高”。
②学生独立测量后再交流。
测量方法指导(与前面有所不同): 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着量,而是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的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设计意图:用同一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使测量变得更简化】
3、“做一做”第3题。
用长、宽、高都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作标准,让学生看图估计所测物体大约有几个正方体长。部分有困难的学生也可用正方体实物进行实际测量。
【设计意图:为过渡到用厘米作为长度单位做准备,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 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关于测量物体的长度,你还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说收获,是更好的对知识进行梳理。这样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同时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下一节课《认识厘米》作知识性的铺垫和延伸。】
数学教学设计6
一、故事导入:
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个有趣的故事:数学乐园里来了许多数宝宝。9对1说:“你瘦瘦的,只表示一个。”又对0说:“你更小,没头没脑,什么也没有。”1和0脸红了,他们躲在一边,商量了一个好办法,你们猜是什么好办法?
生:1和0合起来变成了10,就比9大了。
师: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0。(板书课题)
二、新授
1、10的数数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0—9,我们一起来数数。9再数一个就是—10。现在让我们到生活中找到10。看主题图。你在图上发现了什么?
生:有10只鸽子,10个人。(此处强调9个同学加上1个老师是10个人)
师:鸽子、老师和同学的数量都可以用10来表示。那么生活中也有10的身影,大家快找找!
生:10个手指、10个脚趾等等
师:同学们都是爱观察的孩子。请你用身边的学具表示出10好吗?比一比谁能摆的让大家一眼看出来是10个。
生:到前面摆一摆。一行5个,摆两行。
师:收学具,倒着数一数。现在桌面还有学具吗?用几来表示?
生:用0来表示。
2、教学10以内数的顺序
师:老师这有一些数,请学号1—9的同学到前面来拿着自己相应的卡片。那我们学过的数都到齐了吗?
生:还差0和10。
师:再来两名学生(学号是10的和最后一名学生)。请你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排队,加油!
生:学生拿着数卡站队。
师:我们一起来数数,他们站得对不对。
师:看着这些数,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呢?(可以老师先提问一个)
生1:9的后面是谁?
生1:7和9中间是谁?
师:那么9在10的前面,10在9的后面,你能用大于或者小于号比比9和10的`大小吗?
生:9小于10,10大于9。(板书)
3、教学10的组成
师:同学们这节课认真思考,积极发言,摘得了数学王国的智慧果子。大家来数数,一共有几个?(可以出示小黑板)
生:一共10个。
师:如果把他们放到两个篮子里,该怎样分呢?同学们拿出10个小圆片代替苹果,不过这回同桌合作,一个人分,一个人写下来,比比哪桌合作的最好。
生: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师:要想分的公平,应该选哪个方案呢?
生:5和5
师:对歌游戏。我说3
生:我说3,3、7组成10。(此处可以同桌练习,学生自己选伙伴练习)
三、课后总结。
师: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数藏在我们周围,只要你用心观察,就会发现他们。
数学教学设计7
内容:本册教科书及练习八相应习题。
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创设情景,培养和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能根据已知量和问号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计算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能根据已知量和问号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挂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新设疑
1、出示森林图:你们看,这是什么地方?
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大森林看一看,你们高兴吗?
2、激情设疑。(电脑出示森林画面。)
快看,这就是“快乐的大森林”。这里有什么?
二、合作探究,体验发现
1、主动探究,体验加法的含义。
电脑出示蘑菇图。
仔细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师:谁来帮小蘑菇算一算:一共有几个呢?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要求“共有几个蘑菇”,就是把两边的蘑菇个数合起来。
算式可以是2+6=8,也可以是6+2=8
师:小朋友们这么聪明,小蘑菇为了感谢你们对它的.帮助,特意邀请你们一起看小鹿表演呢!
2、小组合作,体验减法的含义。
①指导观察,组织讨论。
出示小鹿图。
你看到什么?请说给你的同桌听。
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②四人小组讨论。
③汇报结果,尝试小结。
原来有9只小鹿,跑了3只,还剩几只?
9—3=6
④小结:
通过解决我们提出的这个问题,你发现了什么?
三、联系生活,整体感知,加深理解。
师:大家不仅自己提出了问题,而且还能自己解决了问题,真厉害!其实像这样加、减的例子,生活中还有很多。你能试着举几个吗?
四、巩固练习
1、附加题(课件出示小兔图)
先学生看图,说图意,再列式解答。
2、教科书,练习八的13、1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小结收获,渗透联系。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这些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板书设计:
用数学
挂图
9—3=66+2=8
数学教学设计8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等差中项与等比中项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基本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等差中项与等比中项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基本问题。
教学过程
等比数列性质请同学们类比得出。
【方法规律】
1、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联系着五个基本量,“知三求二”是一类最基本的运算题。方程观点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
2、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常用的方法使用定义。特别地,在判断三个实数
a,b,c成等差(比)数列时,常用(注:若为等比数列,则a,b,c均不为0)
3、在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最大(小)值时,常用函数的思想和方法加以解决。
【示范举例】
例1:
(1)设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30,前2n项和为100,则前3n项和为。
(2)一个等比数列的前三项之和为26,前六项之和为728,则a1=,q= 。
例2:四数中前三个数成等比数列,后三个数成等差数列,首末两项之和为21,中间两项之和为18,求此四个数。
例3:项数为奇数的等差数列,奇数项之和为44,偶数项之和为33,求该数列的中间项。
数学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使学生理解已知一个数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数量关系.
2.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一个数除以分数,并能够用方程或算术方法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叙述题.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抽象、概括、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用方程或算术方法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叙述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一)口算下面各题
(二)口答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三)一个数的5倍是30,求这个数.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2
例2.一辆汽车 小时行驶18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教师提问:题中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列式?
质疑:除数是整数的分数除法我们会计算了,除数是分数的除法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研究分数除法,(板书课题:一个数除以分数).
教师:例2中求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可以用一条线段表示,启发学生在图上表示出
小时行18千米?.(演示课件:一个数除以分数)
观察:从图上看1小时里有几个 小时?(5个 小时)
推想:要想求出5个 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就必须先求出什么呢?( 小时行的路程)
( 小里有2个 小时,2个 小时行18千米,用182就可以求出 小时行驶的`千米数)
教师板书:
(二)教学例3
例3.小刚 小时走了 千米,他1小时走多少千米?
1.分析: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列式: .
2.比较:和刚才的那道题目哪儿不一样?
3.讨论:这道题如何解答,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4.汇报: 求出 小时走的,1小时里有10个 小时,所以再乘10就求出1小时走的千米数.
5.推导过程:
(千米)
6.教师提问:在这一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三)总结计算法则
教师说明:不管是整数除以分数,还是分数除以整数及分数除以分数,都可以把它转化为分数乘法进行计算,为了叙述方便,我们把被除数称为甲数,除数称为那乙数.
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四)反馈练习
数学教学设计10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含反思
转载
标签: 分类: 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数上
教案含反思
教育
第七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26页的例9、例10,以及随后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六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猜想、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数学问题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资源:学生按小组分别准备30个左右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1.出示萝卜或橡皮泥做成的长方体。
说明:这个长方体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高是2厘米。
提问:我们刚刚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引导学生想到:关键是看这个长方体中包含多少个1立方厘米,也就是可以将它切成多少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
演示切的过程。切完后让学生数一数,明确长方体的体积是包含多少1立方厘米。
2.设疑:萝卜(或橡皮泥)是可以切开的。但并不是所有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体都是可以切开的。那么又该如何去求那些物体的体积呢?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教学例9
1、操作准备。
(1)提出操作要求: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长方体,要求四人小组内每人摆出的长方体各不相同。
(2)将摆出的长方体放在桌上,并编号。
2.观察思考。
(1)提问:你能看出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吗? 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并说说是怎样看出来的,然后将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依次记录在表格中。
(2)启发:怎样才能知道这些由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成的长方体的体积? 引导学生依次去数每个长方体中包含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并记录在表格中。
(3)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核对填写的结果是否正确;选择一些长方体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数出它们所包含的小正方体的个数的。
3.分析推想。
提问:观察表格中的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以及它们的体积,再联系刚才数出它们体积的过程,你能从中发现什么?引导学生提出猜想:长方体的体积是它的长、宽、高的乘积。
三、教学例10
1.谈话:通过刚才的操作和讨论,我们提出了一个猜想。那么长方体的体积是不是它的长、宽、高的乘积呢?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2.依次出示例10中的三个长方体,提问:如果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这三个长方体,各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启发:看着图想一想,你能根据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来思考上面的问题吗?
3.提出操作要求:先按自己小组的想法摆一摆,摆好后数一数,看看一共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学生动手操作。
4.组织交流:摆出的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这个结果与你操作前的想法一样吗?
追问:如果再给你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你能想像出怎样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出来吗?摆出这个长方体一共要用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
四、概括公式
1.提问:根据刚才操作过程中的发现,你能说说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吗?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通过交流得出公式:长方体的体积:长x宽x高
2.继续提问: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出示如教材所示的长方体的直观图),你能用字母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学生尝试后,交流得出:
3.启发:正方体的棱长有什么特点?你能直接写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交流得出:正方体的体积二棱长×棱长×棱长
进一步启发: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但用字母表示正方体的公式时,还有一些特殊的地方,教材第26页对此作了详细的说明。请你打开课本看一看。
让学生阅读后说说正方体体积的字母公式,并重点追问每个a3的含义,进一步明确a3的读、写方法。
五、应用拓展
1.做“试一试”。
先让学生说说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再让学生独立计算。交流时,注意让学生先说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再说说分别是怎样列式的。
2.做“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分别说说每个图形的长、宽、高或棱长,再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关注学生是怎样得到每个几何体的体积的。如果有学生仍旧是用数小正方体个数的
方法,要引导学生与用公式计算的方法相比较,强调用公式计算更简便。
3.做“练一练”第2题。
选择几个式子让学生说说其表示的意思,再让学生计算出每个式子的得数。
4.做练习六第2题。
先让学生自主读题,再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从里面量车厢的长、宽、高,然后让学生列式解答。
六、全课小结(略)
七、课堂作业:做练习六第1、3题。
教学后记:
一、联系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是在理解了体积的概念和体积的单位以后教学的,教师通过切开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看看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引入计量体积的方法.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是不能用切开的方法来计量物体的'体积的.教师采用了让学生用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拼摆长方体的实验,引导学生找出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方法。教师考虑到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要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考虑到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如,不是所有物体都能切开,)怎样才能更好更快的解决问题,(如,找到计算长方体体积的公式,)从而从实践上升到理论,找到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
二、加强实际操作,发展空间观念。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重大的发展。然而此时,学生对立体的空间观念还很模糊,教师特别注意到加强实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长方体计算公式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给了学生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让学生摆放出不同的长方体,并把长、宽、高的数据填入表格中,启发学生思考,根据记录的长、宽、高,摆这个长方体一排要摆几个小正方体,要摆几排,摆几层,一共是多少个小正方体。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个长方体所含小正方体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最后,通过学生自己比较、发现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在教学完长方体的计算公式后,教师继续启发学生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正是教师正确把握了本册教材的重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强实际操作。通过实际观察、制作、拆拼等活动,学生清楚地理解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来源,并能够根据所给的已知条件正确地计算有关图形的体积。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小组合作交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教学观念阻碍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创造力的培养,要改变传统观念就要实现三个转变:教学目标,由以知识传授为主改为增长经验、发展能力;教学方法,由以教师为中心改为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气氛,由以严格遵守常规改为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在新的教育观念的指导下,教师在本节课中大胆地实践,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给学生最大限度参与学习的机会,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掌握了数学建模方法。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热情让每个听课老师都能感受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因为它不仅仅让学生学会了一种知识,还让学生培养了主动参与的意识,增进了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并从活动中形成了数学意识,学会了创造。
第八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
教学内容:第28页的练习六4~8题。
[教材简析]
这部分教材是学生已经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了解体积的意义,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在探索中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这一直棱柱体积的通用公式。
“练一练”和练习六第4—8题,先直观看图计算,再比较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与前面所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不同和联系,在比较中巩固上述公式的推理过程,然后在练习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样由浅入深,既巩固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体积公式,又使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计算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比较、讨论、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体积计算有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
数学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学会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通过用计算器计算来探索与发现算式背后的规律。教材例题3,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前面三题,然后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思考,找出算式中蕴含的规律,再根据规律直接填出后面四道算式的得数。本节课的重点是鼓励学生对算式及其得数的特点进行比较,从中发现一些数学规律。教学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比较算式的特点,从而发现一些数学规律。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42页例3和“练一练”,完成第43页练习七第5-8题。(第四单元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索一些特殊算式计算的规律,能根据发现的规律写出同类算式或同类算式的得数,能用计算器验证一些算式计算得数的规律。
2.使学生经历用计算器计算、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计算规律的活动,体会数学规律的发现过程,积累探索规律的经验,培养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提升归纳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发现一些特算式计算规律的观察中,感受数学的奇妙,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用计算器计算、探索一些计算的规律。
教学难点:
发现、归纳算式的特点和蕴含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计算器,学会了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出示题目: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1236-564= 546×25= 1548÷43= 326+1856÷29=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指名学生回答,并说说计算时的注意点。
【设计意图】通过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的计算,为课堂中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作准备。
2. 游戏激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我们用计算器玩“猜数字”游戏。
从“1—9”这9个数字中选一个你喜欢的数字记在心里,不能说出。接着,在你的计算器上连续输入9次,然后用它除以“12345679”,把得数告诉老师,老师就能知道你最喜欢的数字是几。同学们,相信吗?请你试一试。
【设计意图】利用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同时,也为新知设疑,为本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3.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用计算器来寻找算式中的蕴含的规律,探索其中的奥秘。(板书课题: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二、探究规律
1.教学例3。
出示第42页例3。
26640÷111=
26640÷222=
26640÷333=
学生读题,并要求用计算器独立计算。
交流汇报得数,教师板书。
26640÷111=(240)
26640÷222=(120)
数学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3、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已经认识了比例,谁能说一下什么叫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2.4:1.6和60:40
3、今天老师将和大家再学习一种更快捷的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材第43页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和内项。 (学生看书时,教师板书:2.4:1.6=60:40)让学生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和内项。学生回答的同时,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例如:2. 4 : 1.6 = 60 : 40外项内项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出示例1、 (1)教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 (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 (2)教师: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存在这样的特点呢?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 (3)通过计算,我们发现所有的比例都有这个样的特点,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特点说出来?(可多让一些学生说,说得不完整也没关系,让后说的同学在先说的同学的基础上说得更完整.) (4)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并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教师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5)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名学生改写2.4:1.6=60:40 (=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边问边画出交叉线) (6)能用字母表示这个性质吗?a:b=c:d(b,d≠0)或a/b=c/d;ad=bc
以前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的。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三、拓展应用
1.课本43页做一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3和8:5 (2)0.2:2.5和4:50
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8:2=24:() ():15=4:5
3.猜数:老师有一个比例,内项可能是哪两个数,你是怎么样思考的?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都有共同的特点吗?
24:()=():2
4.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1/3:1/6和1/2:1/4 1.2:3/4和4/5:5
四、拓展
已知3×40=8×15,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改写成比例,你能写出几对比例。提示:先把3和40当作外项,再把它们当作内项。
五、总结
1、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2、通过这节课我们知道了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其中两端的两个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个项叫做比例的内项。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我们可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当然还可以解比例,这是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六、作业布置
课本43页练习八第5、7题。
板书
比例的基本性质
例1、2. 4 : 1.6 = 60 : 40
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
2.4:1.6=60:40
数学教学设计13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春天轻轻悄悄地又来了。小朋友说说,你眼中的春天是怎么样的?
师:你们的春天真美!汪老师眼中的春天是生机勃勃,百花争艳。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师在黑板上先摆一朵花
师:瞧!黑板上现在就开了一朵花!这朵花有几片花瓣呢?
生:5片
(板书:5)
师:老师再来摆几朵!
(2)师在第二行摆2朵
师:看,第二行我摆了几朵花呢?
生:2朵。
师:第二行用了几片花瓣呢?
生:10片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摆一朵花用5片花瓣,摆两朵花要用2个5片,就是10片。
师:2个5片是10片。(板书:2个5)
师:10和5比,10是5的几倍呢?
生:2倍
师:为什么呢?
生:10里面有2个5,所以10是5的2倍。(2倍,2个)
师:说得真好!谁再来试一试呢?
(板书:10是5的2倍)
(请3~4个学生回答)
(3)学生摆花
师:如果老师给你们15片花瓣,这样的花你能摆几朵呢?
生:3朵
师:是吗?我们同桌合作摆一摆。
师:15片花瓣这样的花你们摆了几朵?
生:3朵。
师:没摆之前你们为什么快就知道是3朵呢?
生:3个5片,就是15片。
(板书:3个5)
师:15和5比,你也能这么说吗?
生:15是5的3倍。
师:你真是聪明,谁还能再来说一说呢?
(请个学生回答)(齐说)
师:那为什么15是5的3倍呢?
生:因为15里面有3个5,所以15是5的3倍。
(4)练习
师:15和5比,15是5的3倍。35和7比,35里面有()个7,35是7的()倍;
师:全体男同学来回答,28里面有()个4,28是4的()倍。
(5)学生摆花
师:如果我有20片花瓣摆花,说说这样的花我能摆几朵呢?
生:4朵。
师:你是怎么想的啊?
预测1:
生:因为4个5是20,所以是4朵。
(板书:4个5)
预测2:
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因为20是5的4倍,所以是4朵。
师:现在20和5比,求20是5的几倍,你能列算式吗?在草纸上写一写。
(5)教学除法算式
20÷5=4
师:我请一位同学说说算式是怎么写的。
师:你们都是这么写的吗?那么20÷5=4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20里面有4个5;20是5的4倍!
师:真行!谁能把这两句话完整又流利地说一说!
(3~4个)
师小结:求20是5的几倍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
师:这里汪老师还要提醒一下,倍不是单位名称,所以4的后面倍不用写。
师:15是5的3倍,你能用算式表示吗?
(写在草稿纸上)
生:15÷5=3
师:这个算式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2个人)
师:真不错!看来求10是5的几倍没问题了吧!我们一起来列算式!
(板书:10÷5=2)
师:同桌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师:我想听听你们怎么说的,可以吗?
(5)小结
师:同学们,像这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倍数问题,我们通常可以用除法进行计算。下面跟随汪老师走进生活,去找找生活中这样的数学问题,去解决这样的数学问题。
(板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尝试运用,解决数学问题
(1)师:春天可是个锻炼身体的好季节。
电脑出示运动图片
师:瞧!这里可真热闹!小朋友都在干什么呢?
生:拔河,跑步
师:跑步有几人呢?拔河的有几人?
师:那么拔河的人数是跑步的几倍呢?谁来说一说?
生:4倍
师:怎么列算式呢?
学生列式:16÷4=4
师:谁来说说这个算式的意思?
生:16里面有4个4,16是4的4倍。
师:越说越好了!
(2)师:操场的这里也很热闹,你都看见了什么啊?
师:数一数,丢手绢的有几人,唱歌的有几人呢?
师:丢手绢的人数是唱歌的几倍?
师:草稿纸上列出算式。
师:异口同声告诉我算式
师:这里有两个8,除号前的8表示什么?除号后的8表示什么?
师:解释得很清楚,求丢手绢的'人数是唱歌的几倍,列式时就得是丢手绢的人数去除以唱歌的人数。
三、巩固练习
1、师:我们身边的倍数问题还有很多,看!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发现了知道了什么?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一个有关倍数的数学问题吗?
师:听清楚了吗?好,谁愿意再来说一说!
师:在草稿纸上列出算式。
2、统计图中的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吗?认识吗?
生:统计图
师:这张统计图大家可能都认识,上学期学习统计的时候就出现过!当时同学们利用数学知识发现了这些数学信息。那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又能发现什么新的数学信息呢?
师:我也发现了,你们看!
小结:同样一张统计图,但随着同学们知识的增长,发现统计图中还有倍数关系。
3、师:好,下面咱们走出校园到郊外去看看!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又能提出些什么的数学问题呢?
师:同学们不仅问题提得好,回答的也不错,所以送你们几个灿烂的笑脸。
4、涂一涂,涂出倍数关系
师:白色的笑脸有几个?
师:下面拿出准备好的两支水彩笔,在笑脸上涂一涂,涂出倍数关系。
学生涂色
师:红色的笑脸有几个?绿色的笑脸有几个?他们存在什么倍数关系呢?
四、拓展延伸
1、师: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啊?
2、师:最后我再来考你们一道题目,小朋友今年6岁了,妈妈36岁了,你知道妈妈的岁数是小朋友的几倍吗?
生:4倍。
师:这么快怎么知道的啊?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去年妈妈的岁数是小朋友的几倍呢?
生:7倍
师:你怎么算出来的呢?
3、师:在美好的春天,听着同学们这么精彩的发言,我感到特别的温暖。希望同学们趁着好季节多出去走走,去发现更多身边的数学问题。
数学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厘米,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会正确使用刻度尺中的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教学重点: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长度的空间观念。教学准备:
教法:自主探索、小组合作。
教具准备:直尺,铅笔、数学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教室的长度,是吗?
今天呀,奇思和妙想利用咱们所学的知识,也在忙着测量呢?(出示情景)
同学们快看看,奇思妙想在量什么呢?生:课桌
师:今天我们就和奇思妙想一起来研究:课桌有多长(出示课题并板书)
二、互动新授、探索交流
1、活动一:说一说为什么同样的课桌测量的结果不同?
师:同学们奇思妙想是怎样测量的?他们的方法你看懂了吗?同桌说一说!
生1:奇思是用手量的,她量的结果是6拃长。
生2:妙想是用铅笔量的,他量的结果是4支铅笔长。
师: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同学们她们的课桌都是一样的,为什么量的结果却不同呢?
生:因为用的工具不同,所以结果也不同。
师:同样的桌子,怎样才能使我们测量的结果一样呢?
小组交流,讨论。
2、活动二:认识厘米。
师:看来呀,用不同的东西量,不好交流,因此呢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通常呢人们统一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短。 (1)认识刻度尺。
师:同学们尺子上都有什么呢?把你的尺子拿出来看一看,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知道的,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师巡视)
师:同学们瞧,陈老师这里也有一把尺子,它是尺子的一部分,快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停留1分钟学生进行观察)——课件出示直尺。
师:谁来说一说,在尺上你们发现什么了?
生:看到尺子上有数字。
师:有哪些数字呢?我们看一下,(用课件演示数字
师: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cm是表示厘米的意思,是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当我们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
师:谁还想说你看到什么了?生:我看到尺子上有0,
师:嗯,0在尺子的最左端,是吗?那它在尺子上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表示起点。
师:还有什么呢?
生:尺子上还有许多长短不一的直线。
师:你的眼睛真厉害,他发现了尺子上有很多长短不一的小线,我们看看,(课件演示)这长短不一的线叫刻度线。
师总结:同学们可真会观察,在尺子上能找到这么多的小秘密。表扬一下自己。
(2)介绍1厘米。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从刻度0到刻度1中间的长度是几厘米呢?生试说。
师:同学们回答的真好,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课件演示)师:同学们快来找一找自己的尺子上,还有刻度几到刻度几中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指名学生自由说一说。
师:同学们快来看看发现什么了?生回答
师:同学们的意思我明白了,也就是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是吗?(课件演示1厘米的长度)
(3)体会1厘米的长度
师:同学们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同学们试着用拇指和食指比画一下1厘米的长度?
生相互讨论,并做手势比画。
师:刚才老师看到同学们用手指比画1厘米的长度,有的大约是这么长,有的大约是这么长?究竟1厘米有多长呢?老师给大家每人准备了1段1厘米长的小棒,请同学们用拇指和食指夹住老师发的小棒,再把小棒轻轻的抽出来,那么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大约就是1厘米。
师:同桌之间相互比一比,看看你们的1厘米长度一样吗?生回答
(4)生活中什么东西的长大约是1厘米?
师:在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长大约是1厘米?请同学们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的身边或在自己的身体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生可能回答:学生的手指一节大约是1厘米,电灯的开关按钮的宽大约是1厘米,订书针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橡皮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5)在尺子上找2厘米、3厘米?
师:同学们除了能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之外,你还能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是2厘米?从哪到哪是3厘米?赶快找一找,和你的同桌说一说。生找,并交流。师:哪个小组愿意汇报。
生1:从0到2之间的`长度是2厘米生2:从0到3之间的长度是3厘米
师:同学们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吗?(小组内说一说)
生回答:从0到几就是几厘米。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从0到几就是几厘米,这几厘米就有几个1厘米。
3、活动3:学生测量铅笔的长师:同学们写作业时都会用到什么呢?生:铅笔
师:没错,那你能估一估你的铅笔的长大约是几厘米吗?生回答(2位同学回答)
师:到底是几厘米呢,大家赶快量一量。学生动手量一量。
(这一环节,学生在测量的时,学生可能会出现和书中一样的错误的几种情况,教师组织孩子进行讨论。)
师总结:谁能说一说在测量铅笔的长度时,应该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呢?
我们在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把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另一端对着几,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板书)
4、活动4:说一说它们这样量对吗?
师:听说呀动物学校的小熊,也在学着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呢?你们想不想看?(出示课件)师:同学们认真看看她们谁量的对呢?小组讨论讨论
师:谁来说一说哪副图测量的是对的,哪副图测量的是错的,为什么?生汇报:2和4是对的
生:因为第二副图他的一端对准了尺子的0刻度,就是5厘米。而第4副图没有对准0刻度,但从1到6一共有5个大格,所以就是5厘米。师:你真是个了不起的孩子。谁和他的发现不同?生:第1副是错的,因为一段没有和0刻度线对齐。师:还有那位同学和他的发现不同?
生:我发现第3副是错的,因为从1开始最后到6,应该是5厘米,从1到6中间有5个大格,应该是5厘米。
5、活动5:量一量,画一画
师:请同学们完成课本51页上的练习,量一量下面的线有多长,并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师巡视并指导
师:谁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生边说边演示自己是怎样量和画的
师总结:孩子们我们在测量和画线时,要注意什么呀?
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一端要对准尺子的0刻度,并且要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长的线就画到尺子上几厘米的地方。
三、挑战新知提升能力
(一)基础练习图
第1题:教师可让学生估计,再组织学生实际测量,通过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孩子的估测能力。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师可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二)变式练习图
第3题:本题体现了学科整合,既可以学习测量的知识,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4题:做题时,教师要让生注意到积木的高度不同,组合摆放后就出现了不同的高度,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判断汽车能否从桥下通过的。
(三)拓展练习
第5题:此题是一道拓展题,通过用断尺画线,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知识回馈课后延伸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货和体会吗?
生:我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生:还知道了厘米可以用cm来表示
生:直尺上从0到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生:我们在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把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另一端对着几,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师:同学们回答的真不错,看来我们不但帮助我们学校解决了定做课桌的问题,而且还学到了很多有趣的知识。
数学教学设计15
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的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如何评价教学设计的好坏,一般应该看教学过程中是否强调了下面四个基本要素,是否解决了三个重要问题? 这四个基本要素是: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制约着教学活动的每一个局部和环节,又是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之一。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教师首先必须确定教学目标,然后,根据教学目标,调控教学信息,完成教学任务。2.学习特征
分析教学对象的初始能力和教学起点。3对教学资源的分析 4 对教学评价的分析。
此点必须周密考虑,做出评价设计。做到确定评价对象和目的明确,评价内容和目标必须具体,制定出评价标准。还要充分的获取定性,定量的资料,最后进行价值评判。
三个主要问题:
1.学生必须学习到什么?
2.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应该如何进行教学?(即根据教学目标的分析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根据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起点,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策略,教学方法)。3检查和评价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节好课的特征必须照顾到教学的十个教学环节:确定学习需要和学习目的;选择课题和任务;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科内容;阐明教学目标;实施教学活动;利用教学资源;提供辅助性服务;进行教学评价;预测学生的准备情况。
教学评价的功能
教育心理学和教学论专门研究了教学评价对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1、诊断功能
2、激励功能
评价对教学过程有监督和控制作用,对教师和学生则是一种促进和强化。通过评价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经验和研究都表明,在—定限度内,经常进行记录成绩的测验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很大的激发作用、这是因为,较高的评价能给教师。学生以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鼓舞,可激发他们向更高目标努力的积极性;即使评价较低,也能催人深思,激起师生奋进的情绪,起到推动和督促作用。3.调控功能
评价的结果必然是一种反馈信息,这种信息可以使教师及时知道自己的教学情况,也可以使学生得到学习成功和失败的体验,从而为师生调整教与学的'行为提供客观依据。教师据此修订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指导;学生据此变更学习策略、改
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教学评价有利于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随时得到反馈调节的可控系统,使教学效果越来越接近预期的目标。4.教学功能
评价本身也是一种数学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的知识、技能将获得长进,甚至产生飞跃。如测验就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经验,它要求学生事先对教材进行复习,巩固和整合已学到的知识技能,事后对试题进行分析,又可以确认、澄清和纠正—些观念。另外,教师可以在估计学生水平的前提下,将有关学习内容用测试题形式呈现,使题目包含某些有意义的启示,让学生自己探索、领悟,获得额的学习经验或达到更高的教学目标。
谈高中数学教学设计评价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相应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我认为评价教学设计好坏应看是否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
【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教学设计04-15
数学教学设计01-06
《数学》教学设计06-27
数学教学设计02-19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02-01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0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0-06
数学教学设计范文05-06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05-06
数学《加法》教学设计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