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21 15:29:21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精选】初中数学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选】初中数学教学设计15篇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1

  1、实验主题:平面图形的密铺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最典型最常见的就是铺地板。其特点是使用的基本图形简单,构造的图案美观,随处可见。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能够吸引初中生的兴趣,具有说服力。所以本节课,我们从生活中的“铺地板”入手,研究其中蕴含的平面图形的密铺知识。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图形的密铺作出明确的要求: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六边形可以图形的密铺,并能运用这几种图形进行简单的图形的密铺设计。而平面图形的密铺知识在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最典型最常见的就是铺地板。其特点是使用的基本图形简单,构造的图案美观,随处可见。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能够吸引初中生的兴趣,具有说服力。

  所以本节课,从生活中的“铺地板”入手,研究其中蕴含的平面图形的密铺知识。试图通过研究用一种正多边形进行铺地板的条件,使学生了解平面图形的密铺的含义,能够综合应用多边形内角和知识解决平面图形的密铺问题,力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问题意识和合作意识,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及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方法。

  此外,由用一种正多边形铺地板可以延伸到对用两种正多边形进行铺地板,用三种正多边形进行铺地板的思考和研究,也可以拓展到对用任意三角形和任意四边形进行铺地板的研究。从深度和广度上都有进一步探究的空间。

  2、实验目的“课题学习”作为初中数学四大领域之一,是新课程标准的一大特色。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核心、以问题解决为目标开展的探究式学习活动。在初中阶段,通过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让学生获得初步的研究经验,发展一定的研究能力。

  七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好奇心、表现欲和认知能力都处在上升的阶段。这一时期,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至关重要,也是预防厌学情绪的关键时期。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如《平面图形的密铺》这样的课题学习来保护和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信心,使学生开阔眼界、拓展知识、培养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3、实验准备

  3.1教师集体备课,确定课题学习方案。

  课题学习不仅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次对新的教学方式的挑战。怎样开展初中数学课题学习课程,怎样根据生活实际和教材确定合适的课题,怎样把握课堂探究的重点,怎样把握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怎样挖掘平面图形的密铺的内涵。仅凭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在开展课题学习之前,备课组的老师们通过进一步学习相关的理论,上网查找资料,研讨,对课题学习及平面图形的密铺有了更深的认识,共同制定出本节课题学习的方案。

  3.2操作材料准备,探究活动报告、多媒体课件制作。

  操作活动中需要用到边长为5cm的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正十边形若干个。如果让学生制作会遇到工作量大、耗时长、误差大、不可重复使用等问题,增加学生负担,影响拼接效果。经集体备课决定由学校统一制作,作为校本教具使用。既为学生减轻了负担,又保证了操作活动中拼接图形的效果。

  多媒体课件和探究活动报告由教师制作。

  3.3成立课题学习小组,明确课题学习任务。

  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组8人。其中数学思维好中差搭配,男女搭配,内向性格与外向性格搭配。选定组长,由组长组织本小组开展实验操作、自主探究活动。

  3.4搜集用地板砖铺成的地板图片。

  由小组长组织本小组的同学尽可能多地收集生活中的地板图案。

  4、实验的内容与步骤

  4.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2分钟)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地板图案,并提出问题:你见过的地板砖都有哪些形状?看到这些形状你有没有产生过问题?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观察图形,思考作答。

  引出今天研究的课题:铺地板中的数学。

  4.2动手操作,自主探究。(15分钟)

  4.2.1让学生观察教师所给材料的特点:

  ①都是正多边形

  ②边长相同

  ③边数相同或不同

  ④边数不同的正多边形每一个内角的度数不同

  ⑤边数相同的多边形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原始材料的数学特征,为下面探究用一种正多边形进行铺地板的'条件做准备。

  4.2.2学生动手操作,尝试用一种正多边形进行拼接,思考讨论用一种正多边形进行铺地板需要满足的条件。

  4.2.3填写探究报告。制度大全,为您编辑,与引用请。

  注:对于探究能力较强探究速度较快的小组,可以建议他们利用剩余的时间继续探究用多种正多边形铺地板的条件。

  4.3交流互动,探讨课题。(10分钟)

  每组选一个代表,说明本组的探究过程,展示探究成果。其组的成员可以进行补充或提出自己的疑问。最终得出用一种正多边形进行铺地板的条件。

  4.4提出问题,深化课题。(10分钟)

  将“用一种正多边形进行铺地板”的问题研究清楚后,鼓励学生继续思考,提出对继续探究有价值的问题:如通过改变正多边形的种数可继续研究用两种、三种、甚者用n种正多边形进行铺地板的情形,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挖掘研究的深度。通过改变多边形的形状可继续研究用任意的三角形、任意的四边形进行铺地板的情形,拓宽研究的广度。

  教师将学生的问题记录下来,快速分类。有的可以当堂解决,有的可以放到课后继续探究。

  4.5归纳提炼,小结课题(3分钟)

  充分让学生畅所欲言谈体会,教师做简练的评价,顺势给出平面图形的密铺的概念,并为课后撰写数学小论文提供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的题目。

  如:

  ①对用一种正多边形进行平面图形的密铺的研究。

  ②对用两种正多边形进行平面图形的密铺的研究。

  ③对用多种正多边形进行平面图形的密铺的研究。

  ④对用任意多边形进行平面图形的密铺的研究。

  5、课后结题阶段

  5.1将课堂探究的成果进一步整理,对自己有兴趣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探究。

  5.2上网查找撰写论文的一般形式和方法。

  5.3根据探究结果撰写数学小论文。

  6、课题学习成果:

  关于图形的密铺知识的数学小论文

  7、设计说明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给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图片,希望能够使学生认识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2

  一、案例实施背景

  教材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

  二、案例主题分析与设计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3节内容——5.3.1平行线的性质,它是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孩子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本节课将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表达?应用”为主线开展课堂教学,以学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同时通过小组内学生相互协作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精神。

  三、案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 .数学思考: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3.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团结合作、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四、案例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与应用。

  2.难点:对平行线性质1的探究。

  五、案例教学用具

  1.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2.学具:三角尺、量角器、剪刀。

  六、案例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⑴播放一组幻灯片。

  内容:①供火车行驶的铁轨上;②游泳池中的泳道隔栏;③横格纸中的线。

  ⑵提问温故: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

  ⑶学生活动:针对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⑷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提出新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从而引出课题: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板书)。

  2.数形结合,探究性质

  ⑴画图探究,归纳猜想。

  教师提要求,学生实践操作: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a∥b),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统一采用阿拉伯数字标角)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一:

  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并度量这些角,填写结果:

  第一组:同位角( )( ) 角的度数( )( ) 数量关系( )

  第二组:同位角( )( ) 角的度数( )( ) 数量关系( )

  第三组:同位角( )( ) 角的度数( )( ) 数量关系( )

  第四组:同位角( )( ) 角的度数( )( ) 数量关系( )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二:

  将图中的同位角任先一组剪下后叠合。学生活动一:画图—剪图—叠合—猜想学生活动二:画图—剪图—叠合—猜想让学生根据活动得出的数据与操作得出的结果归纳猜想: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三:

  再画出一条截线d,看你的猜想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学生活动:探究、按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仍然成立。

  ⑵教师用《几何画板》课件验证猜想,让学生直观感受猜想

  ⑶教师展示平行线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3.引申思考,培养创新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四:

  请判断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学生活动:独立探究——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教师活动: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并引导学生说理

  因为a∥b(已知)所以∠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1=∠3(对顶角相等)∠1+∠4=180°(邻补角的定义)

  所以∠2=∠3(等量代换)∠2+∠4=180°(等量代换)

  教师展示:平行线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平行线性质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4.实际应用,优势互补

  ⑴(抢答)课本P21 练一练

  1、2及习题5.3

  1、3.

  ⑵(讨论解答)课本P22 习题5.

  32、

  4、5.

  5.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⑴学生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1、

  2、3.⑵教师补充总结:

  ①用“运动”的观点观察数学问题;(如前面将同位角剪下叠合后分析问题)。

  ②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如我们前面将同位角测量后分析问题)。③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问题(如平行线的性质

  1、

  2、3的表述)。

  ④用逻辑推理的形式来论证问题。(如我们前面对性质2和3的说理过程)

  6 .作业。学习与评价: P 2 3 6 ( 选择);P24

  7、12(拓展与延伸)。

  七、教学反思

  数学课要注重引导学生探索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单注重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认识,因为“过程”不仅能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能够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更好地感受知识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体验。这节课的教学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转变:

  1.教的转变

  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教师成为了学生的导师、伙伴、甚至成为了学生的学生,在课堂上除了导引学生活动外,还要认真聆听学生“教”你他们活动的过程和通过活动所得的知识或方法。

  2.学的转变

  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跟老师学转变为自主去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不是简单地“学”数学,而是深入地“做”数学。

  3.课堂氛围的转变

  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总之,在数学教学的花园里,教师只要为学生布置好和谐的场景和明晰的路标,然后就让他们自由地快活地去跳舞吧!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3

  一、教学设计:

  1、学习方式: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的关系。它不仅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并且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两线互相垂练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且灵活的应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

  2、学习任务分析:

  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和活动,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动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注意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能运用自己以后的证明打下基础。

  3、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了解了图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征,掌握了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全等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另外,学生也具备了利用已知条件作三角形的基本作课的操作、探究成为可能。

  4、教学目标:

  (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

  (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5、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从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得到得是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将数学。

  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特别是创设出问题后,学生面对开放性问题,要情况进行讨论,对初一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初一学生年龄、生理及心理特征,还不具备独立系统地推理论证几何问题的能力,够全面,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点拨、引导,尽可能调动所有学讨中来,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并使个性思维得以发展。

  6、教学过程(略)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媒体(资源)和教学方式

  7、反思小结

  提炼规律

  电脑显示,带领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定义及其性质。

  电脑显示,小明画了一个三角形,怎样才能画一个三角形与他的三角形全等?我们知道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那麽,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对应,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但是能否尽可能少吗?对学生分类中出现的问题,予以纠正,对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要给予肯定和展学生个性思维。

  按照三角形“边、角”元素进行分类,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1、一个条件:一角,一边

  2、两个条件:两角;两边;一角一边

  3、三个条件:三角;三边;两角一边;两边一角

  按以上分类顺序动脑、动手操作,验证。教师收集学生的作品,加以比较,得出结论: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

  下面将研究三个条件下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1)已知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为40°、60°、80°,画出这个三角形,并与同伴比学生得出结论后,再举例体会一下。举例说明:

  如老师上课用的三角尺与同学用的三角板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但一个大一个小,很再如同是:等边三角形,边长不等,两个三角形也不全等。等等。

  (2)已知三角形三条边分别是4cm,5cm,7cm,画出这个三角形,并与同伴比较是否板演: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

  由上面的结论可知:只要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确实物演示:

  由三根木条钉成的一个三角形框架,它的大小和形状是固定不变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举例说明该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类比着三角形,让学生动手操作,研究四边形、五边性有无稳定性

  图形的稳定性与不稳定性在生活中都有其作用,让学生举例说明。

  题组练习(略)

  4、(对有能力的学生要求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推理由,并能说明每一步的根据。)教师带领,回顾反思本节课对知识的研究探索过程,小结方法及结论,提炼数学思想在教师引导下回忆前面知识,为探究新知识作好准备。

  议一议: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受教师启发,从最少条件开始考虑,一个条件;两个条件;三个况渐渐明朗,进行交流予以汇总,归纳。

  想一想:

  对只给一个条件画三角形,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画一画:

  按照下面给出的两个条件做出三角形:(1)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是:30°,50°(2)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4cm,6cm(3)三角形的一个角为30,一条边为3cm

  剪一剪:

  把所画的三角形分别剪下来。

  比一比:

  同一条件下作出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作的比一比,是否全等。学生重复上面的操作过程,画一画,剪一剪,比一比。学生总结出:三个内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学生举例说明

  学生模仿上面的研究方法,独立完成操作过程,通过交流,归纳得出结论。

  鼓励学生自己举出实例,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那出准备好的硬纸条,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四边形、五边形不具稳定性。

  学生练习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回顾反思,归纳整理。

  z+z平台演示

  z+z平台演示,教师加以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师生互动合作。

  经过对各种情况得分析,归纳,总结,对学生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结论很显然只需学生想像即可,z+z平台辅助直观演示。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践、自主探索、交流,获得新知。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4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学生的学习参与面,减小差距。努力作好教学工作,在这一学期中,下文将准备了初中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如下: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期的学习,要使学生在情感与态度上,认识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认识现实生活中图形间的数量关系,能够设计精美的图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在民主、和谐、合作、探究、有序、分享发现快乐,感受学习的快乐。对于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对知识的探究,经历发现知识,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经历发现知识道路上坎坎坷坷,达到深刻理解掌握知识的目的,达到漫江碧透,鱼翔浅底的境界,在经历这些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算能力,使所有学生在数学上都有不同的发展,尽可能接近其发展的最大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辩证唯物主义的熏陶,提高学生素质。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知识的前后联系,教材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如下:

  第十六章 分式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分式的概念,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与通分,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整数指数幂的概念及运算性质,分式方程的概念及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

  第十七章 反比例函数 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一个重要模型,本单元学生在学习了一次函数后,进一步研究反比例函数。学生在本章中经历:反比例函数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经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的探索过程,在交流中发展能力这是本章的重点之一;经历本章的重点之二:利用反比例函数及图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经历函数图象信息的识别应用过程,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根据所给信息确定反比例函数表达式,会作反比例函数图象,并利用它们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章的难点在于对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以及提高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第十八章 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有许多重要的性质,如两个锐角互余,30度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本章所研究的勾股定理,也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而且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介绍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第二节介绍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第十九章 四边形 四边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广泛的一种图形,尤其是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等特殊四边形的用处更多。因此,四边形既是几何中的基本图形,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本章是在学生前面学段已经学过的四边形知识、本学段学过的多边形、平行线、三角形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也可以说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系统的整理和研究,本章内容的学习也反复运用了平行线和三角形的知识。从这个角度来看,本章的内容也是前面平行线和三角形等内容的应用和深化。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本章主要研究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极差、方差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学习如何利用这些统计量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情况,并通过研究如何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三、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七认真工作。把教学七认真作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引导学生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5、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7、指导成立课外兴趣小组的民间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对奥数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带动班级学生学习数学,同时发展这一部分学生的特长。

  8、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类分层布置分别适合于差、中、好三类学生,课堂上的提问要照顾好、中、差三类学生,使他们都等到发展。

  9、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10、站在系统的高度,使知识构筑在一个系统,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八方联系,浑然一体,使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5

  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观念的转变,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鼓励、思考……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流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必须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这说明了一个道理:教师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要确定“以人为本”的观念,把课堂教学看作自己也是学生人生中的一段激荡的生命经历,鼓励、激发学生去不断探索,把学生的“发现”与“创造”视为最有价值的劳动成果,教师与学生平等地对话,与他们共同感悟思潮的跌宕涌动。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在教学时的一些认识:

  一、联系生活、感知数学

  “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而且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在实际问题和数学模型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数学、感知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主体(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既符合自身的认知规律,又有直觉洞察、直观猜想、合理归纳与活动思维过程,有利于提高自己对数学的认识。

  二、身临其境,探索规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在教学时教师应根据知识的内在结构和学生的学习规律,提供现象和问题,创设思维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行观察、思考、探索。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比如在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时,我们可以按下列步骤来创设情境。

  1.求三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一般来说学生都是先把方程的根求出来,然后计算,学生可能体会不到什么,此时课堂气氛比较平稳。

  2.求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这时很多学生会感到很繁,怕动手计算,课堂出现沉闷现象。此时教师立即口答出答案,学生就会感觉到很惊奇,为之一振,进而产生疑问:“老师怎么会看出答案?这里会不会有规律?”课堂出现窃窃私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

  3.提出问题:你能根据你开始的计算和老师的结论观察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吗?学生们跃跃欲试,开始投入到观察、思考、探索中去。

  4.提出问题:你敢肯定你所猜测到的结论是正确的吗?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斗志,使他们敢于说理、敢于证明,给予他们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三、由点到面,触类旁通

  复习不是简单的知识重复,而是一个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复习中的最大矛盾是时间短、内容多、要求高。复习既要做到突出重点、抓住典型,又能在高度概括中深刻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掌握规律中理解、记忆、熟练、提高。比如在复习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和根与系数的关系时,可以把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和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相联系,根的判别式可以作为判别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个数的依据:当△>0时,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当△<0时,抛物线与x轴没有交点;当△=0时,抛物线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即顶点。如果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可以求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之间的距离,可以判别抛物线与x轴交点的位置(交点是在坐标原点的左边还是在坐标原点的右边)等等。这样在复习过程中把知识拓一拓、伸一伸,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面对的是独立、有个性、有思维的学生,课堂教学设计应适应学生的发展,应随“学情”的变化而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只有教师具备“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才能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学生考虑,才能真正做到教学服务于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6

  公式

  教学目标

  1.了解公式的意义,使学生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以便应用。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应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很多方便。

  三、知识结构

  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察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

  四、教法建议

  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前提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灵活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运算推导新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应观察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明确数量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依据规律列出公式,再根据公式进一步地解决问题。这种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认识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公式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能利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公式与代数式的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利用数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利用已知的公式推导新公式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数学来源于生产实践,又反过来服务于生产实践.

  (四)美育渗透点

  数学公式是用简洁的数学形式来阐明自然规定,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了色彩斑斓的多种数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公式的简洁美.

  二、学法引导

  1.数学方法:引导发现法,以复习提问小学里学过的公式为基础、突破难点

  2.学生学法:观察→分析→推导→计算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利用旧公式推导出新的图形的计算公式.

  2.难点:同重点.

  3.疑点:把要求的图形如何分解成已经熟悉的图形的和或差.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者投影显示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完成例1解答;教者启发学生求图形的面积,师生总结求图形面积的公式.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代数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有很多应用,公式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在小学里学过许多公式,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公式,教法说明,让学生一开始就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后面利用公式计算感到不生疏.

  在学生说出几个公式后,师提出本节课我们应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研究如何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公式

  师:小学里学过哪些面积公式?

  板书:S=ah

  (出示投影1)。解释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

  【教法说明】让学生感知用割补法求图形的面积。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7

  在初中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函数教学是比较难的章节,我们该如何设计我们的教学过程呢?下面我来谈谈我的一些很浅的看法:首先函数是刻画和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也是初中数学里代数领域的重要内容,它在初中数学中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教学中,学生常常觉得函数抽象深奥,高不可攀,老师也觉得函数难讲,讲了学生也理解不了,理解了也不会解题。事实果真如此难教又难学吗?下面我谈谈在教学设计方面一些方法和实践。

  一、注重类比教学

  不同的事物往往具有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人们正是利用相似事物具有的这种属性,通过对一事物的认识来认识与它相似的另一事物,这种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就是类比法,利用类比的思想进行教学设计实施教学,可称为类比教学.在函数教学中我们期望的是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学习方法的传授,达到对后续知识的学习产生影响,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让学生顺利地由学会到会学,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有经验的老师都会发现,初中学习的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在概念的得来、图象性质的研究、及基本解题方法上都有着本质上的相似。因此采用类比的教学方法不但省时、省力,还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应用。是一种既经济又实效的教学方法。下面我就举例说明如何采用类比的方法实现函数的教学。

  首先是正比例函数,它是一次函数特例,也是初中数学中的一种简单最基本的函数。但是,我们有些教师却因为正比例函数过于简单,而轻视。匆匆给出概念,然后应用。等到讲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又感到力不从心,学生接受起来概念模糊,性质混乱,解题方法不明确。造成这种困扰的原因是因为忽视正比例函数的基础作用,我们应该借助正比例函数这个最简单的函数载体,把函数研究经典流程完整呈现,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再学习其他函数时,在此基础上类比学习,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例如:

  《正比例函数》教学流程

  (一)环节一:概念的建立

  通过对问题的处理用函数y=200x来反映汽车的行程与时间的对应规律引入新课。学生自觉思考教师提问,共同得出每个问题的函数关系式。引导学生观察以上函数关系式的特点得出正比例函数的描述定义及解析式特点。

  (二)环节二:函数图象

  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由学生先动手按列表——描点——连线的过程画函数y=2x和y=-2x的图象,相互交流比较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画函数图象的过程并通过比较使学生正确掌握画函数图象的方法。

  (三)环节三:探究函数性质

  让学生观察函数图象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来归纳正比例函数的性质,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图象的形状,从左往右的升降情况,经过的象限及自变量变化时函数值的变化规律。这几个方面来归纳,最终得出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四)环节四:概念的归纳

  将观察、探究出的函数图象的特征、函数的性质等做出系统的归纳。

  二、注重数形结合的教学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是初中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而数形结合就是通过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和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它包含以形助数和以数解形两个方面,利用它可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它兼有数的严谨与形的直观之长。

  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本身就体现着函数的数形结合。函数图象就是将变化抽象的函数拍照下来研究的有效工具,函数教学离不开函数图象的研究。在借助图象研究函数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原则:

  (1)让学生经历绘制函数图象的具体过程。首先,对于函数图象的意义,只有学生在亲身经历了列表、描点、连线等绘制函数图象的具体过程,才能知道函数图象的由来,才能了解图象上点的'横、纵坐标与自变量值、函数值的对应关系,为学生利用函数图象数形结合研究函数性质打好基础。其次,对于具体的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图象的认识,学生通过亲身画图,自己发现函数图象的形状、变化趋势,感悟不同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为发现函数图象间的规律,探索函数的性质做好准备。

  (2)切莫急于呈现画函数图象的简单画法。首先,在探索具体函数形状时,不能取得点太少,否则学生无法发现点分布的规律,从而猜想出图象的形状;其次,教师过早强调图象的简单画法,追求方法的最优化,缩短了学生知识探索的经历过程。所以,在教新知识时,教师要允许学生从最简单甚至最笨拙的方法做起,渐渐过渡到最佳方法的掌握,达到认识上的最佳状态。

  (3)注意让学生体会研究具体函数图象规律的方法。初中阶段一般采用两种方法研究函数图象:一是有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法,二是控制参数法。

  函数是一个整体,各个具体函数是函数的特例,研究方法应是相同的,通过类比和数形结合的方法,对比性质的差异性,将具体函数逐步纳入到整个函数学习中去,这也符合教材设计的螺旋式上升的理念。这样自然使二次函数变得难着不难,水到渠成。

  关于待定系数法,首先要让学生理解感受到待定系数法的本质:对于某些数学问题,如果已知所求结果具有某种确定的形式,则可引进一些尚待确定的系数来表示这种结果,通过已知条件建立起给定的算式和结果之间的恒等式,得到以待定系数为元的方程或方程组,解之即得待定的系数。待定系数法在确定各种函数解析式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不论是正、反比例函数,还是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确定函数解析式时都离不开待定系数法。因此我们要重视简单的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待定系数法的应用。要在简单的函数中讲出待定系数法的本质来,等到了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及综合情况,学生已能形成能力,自如使用此方法,这时就是技巧的点拨。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8

  第1章反比例函数

  反比例函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根据实际问题能列出反比例函数关系式.

  【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反比例函数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

  培养观察、推理、分析能力,体会由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认识反比例函数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函数解析式.

  【教学难点】

  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

  1.复习小学已学过的反比例关系,例如:

  (1)当路程s一定,时间t与速度v成反比例,即vt=s(s是常数)

  (2)当矩形面积一定时,长a和宽b成反比例,即ab=S(S是常数)

  2、电流I、电阻R、电压U之间满足关系式U=IR,当U=220V时,请你用含R的代数式表示I吗?

  【教学说明】对相关知识的复习,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探究1: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1)一群选手在进行全程为3000米的比赛时,各选手的平均速度v(m/s)与所用时间t(s)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并写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式.

  (2)利用(1)的关系式完成下表:

  (3)随着时间t的变化,平均速度v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平均速度v是所用时间t的函数吗?为什么?

  (5)观察上述函数解析式,与前面学的一次函数有什么不同?这种函数有什么特点?

  【归纳结论】一般地,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可以表示成y=(k为常数且k≠0)的形式,那么称y是x的反比例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常数k称为反比例函数的比例系数.

  【教学说明】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再进行全班性的问答或交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两个变量间的关系为什么可以看作函数,了解所讨论的函数的表达形式.探究2: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思考:在上面的问题中,对于反比例函数v=3000/t,其中自变量t可以取哪些值呢?分析: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所有非零实数,但是在实际问题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该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由于t代表的是时间,且时间不能为负数,所有t的取值范围为t>0.

  【教学说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提问学生,师生互动.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见教材P3例题.

  2.下列函数关系中,哪些是反比例函数?

  (1)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cm2,它的一边是acm,这边上的高是hcm,则a与h的函数关系;

  (2)压强p一定时,压力F与受力面积S的关系;

  (3)功是常数W时,力F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函数关系.

  (4)某乡粮食总产量为m吨,那么该乡每人平均拥有粮食y(吨)与该乡人口数x的函数关系式.

  分析:确定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就是看它们的解析式经过整理后是否符合y=(k是常数,k≠0).所以此题必须先写出函数解析式,后解答.

  解:

  (1)a=12/h,是反比例函数;

  (2)F=pS,是正比例函数;

  (3)F=W/s,是反比例函数;

  (4)y=m/x,是反比例函数.

  3.当m为何值时,函数y=是反比例函数,并求出其函数解析式.分析:由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易求出m的值.解:由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可知:2m-2=1,m=3/2.所以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

  4.当质量一定时,二氧化碳的体积V与密度ρ成反比例.且V=5m3时,ρ=/m3

  (1)求p与V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求V=9m3时,二氧化碳的密度.

  解:略

  5.已知y=y1+y2,y1与x成正比例,y2与x2成反比例,且x=2与x=3时,y的值都等于19.求y与x间的函数关系式.

  分析:y1与x成正比例,则y1=k1x,y2与x2成反比例,则y2=k2x2,又由y=y1+y2,可知,y=k1x+k2x2,只要求出k1和k2即可求出y与x间的函数关系式.

  解:因为y1与x成正比例,所以y1=k1x;因为y2与x2成反比例,所以y2=,而y=y1+y2,所以y=k1x+,当x=2与x=3时,y的值都等于19.

  【教学说明】加深对反比例函数概念的理解,及掌握如何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

  课后作业

  布置作业:教材“习题”中第1.3.5题.

  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反比例函数的概念理解的都很好,但在求函数解析式时,解题不够灵活,如解答第5题时,不知如何设未知数.在这方面应多加练习.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会说出怎样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并会用符号语言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会在全等三角形中正确地找出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3.会说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此外,通过把两个重合的三角形变换其中一个的位置,使它们呈现各种不同位置的活动,让学生从中了解并体会图形变换的思想,逐步培养学生

  动态的研究几何图形的意思。

  [引导性材料]

  我们身边经常看到"一模一样"的图形,比如同一版面的记念邮票,同一版面的人民币、用两张纸叠在一起剪出的两张窗花等,请大家举出这类图形的例子。

  说明:让学生在举出实际例子以及对所举例子的辨析中获得对全等图形尽可能多的精确的感知。

  [教学设计]

  问题1:几何中,我们把上述所例举的"一模一样"的图形叫做"全等形",以下是描述全等形的三种不同的说法,你认为哪种说法是恰当的?(l)形状相同的两个图形叫全等形。

  (2)大小相等的两个图形叫全等形。

  (3)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全等形。

  (学生阅读课本第21页,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全等三解形的表示方法。)操作和观察(学生用两块透明塑料片叠合在一起,任意剪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教师制作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复合投影片演示。)(1)将重合的两块全等三角形塑料片中的一个沿着一边所在的直线移动,观察移动过程中这两个三角形有哪几种不同位置?画出这两个全等三角形不同位置的组合图形。

  (2)图是上述移动过程中的两个全等三角形组合的图形,说出它们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3)将重合的两块三角形塑料片,以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把其中一个三角形翻折180,请你画出翻折后的两个全等三角形组合的图形。

  (4)将两块全等的三角形塑料片拼合成如图中的图形,并指出它们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小结]

  1.识别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关键是正确识别它们的对应顶点。

  2.用全等三变换的方法观察图形,有助于正确、迅速的从复杂图形中识别出全等三角形。

  [作业]课本组第2、3、4题。

  初中数学实践课教案设计三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三学制)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多边形内角和。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数学思考:通过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体会转化思想在几何中的运用,同时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3、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目标:通过猜想、推理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以及

  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

  难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时,如何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

  四、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五、教具、学具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三角板、量角器六、教学媒体:大屏幕、实物投影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师: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o,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你知道吗?活动一:探究四边形内角和。

  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学生分组交流与研讨,并汇总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法一:用量角器量出四个角的度数,然后把四个角加起来,发现内角和是360o。

  方法二:把两个三角形纸板拼在一起构成四边形,发现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相加是360o。

  接下来,教师在方法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作辅助线的方法,连结四边形的对角线,把一个四边形转化成两个三角形。

  师:你知道五边形的内角和吗?六边形呢?十边形呢?你是怎样得到的?

  活动二:探究五边形、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

  学生先独立思考每个问题再分组讨论。

  关注:(1)学生能否类比四边形的方式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2)学生能否采用不同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后进行交流(五边形的内角和)方法1:把五边形分成三个三角形,3个180o的和是540o。

  方法2:从五边形内部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五个三角形,然后用5个180o的和减去一个周角360o。结果得540o。

  方法3:从五边形一边上任意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四个三角形,然后用4个180o的和减去一个平角180o,结果得540o。

  方法4:把五边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然后用180o加上360o,结果得540o。

  师:你真聪明!做到了学以致用。

  交流后,学生运用几何画板演示并验证得到的方法。

  得到五边形的内角和之后,同学们又认真地讨论起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类比四边形、五边形的讨论方法最终得出,六边形内角和是720o,十边形内角和是1440o。

  (二)引申思考,培养创新师:通过前面的讨论,你能知道多边形内角和吗?活动三:探究任意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思考:(1)多边形内角和与三角形内角和的关系?(2)多边形的边数与内角和的关系?

  (3)从多边形一个顶点引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多边形边数的关系?学生结合思考题进行讨论,并把讨论后的结果进行交流。

  发现1:四边形内角和是2个180o的和,五边形内角和是3个180o的和,六边形内角和是4个180o的和,十边形内角和是8个180o的和。

  发现2:多边形的边数增加1,内角和增加180o。

  发现3:一个n边形从一个顶点引出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边数n存在(n-2)的关系。

  得出结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2)180。

  (三)实际应用,优势互补

  1、口答:

  (1)七边形内角和xx

  (2)九边形内角和xx

  (3)十边形内角和xx

  2、抢答:

  (1)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260o,它是几边形?

  (2)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1440o,且每个内角都相等,则每个内角的度数是xx。

  3、讨论回答: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比四边形的内角和多540o,并且这个多边形的各个内角都相等,这个多边形每个内角等于多少度?(四)概括存储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1、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运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

  3、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五)作业:练习册第93页1、2、3

  八、教学反思:

  1、教的转变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在引导学生画图、测量发现结论后,利用几何画板直观地展示,激发学生自觉探究数学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

  2、学的转变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层面,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3、课堂氛围的转变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10

  讲评目标:

  1、通过讲评,进一步巩固本单元知识点。

  2、通过对典型错误的剖析、矫正、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

  学习目标:

  认真细致进行错例分析,用心思考,积极交流,总结经验,查漏补缺,体会数学方法和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典型错误的剖析与矫正。

  讲评过程:

一、整体回顾、介绍本次考试情况

  1、本次考试平均分87.3分,及格率94.1%,优秀率68.6%,最高分110分,最低分21分。

  2、根据本次成绩对前五名和进步比较大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成绩前五名:李xx110分,翁x110分,张xx110分,杨x,王x,石xx,赵xx,时xx,沈xx,王xx107分。进步比较大的前五名学生:xxx。

  二、教师分析学生在答题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表现在不认真审题,不细心答题,如第6小题结果没有化简,第16小题没有注意x与y的顺序,第五大题的应用题,有的同学没有按题目的要求解,等。

  2、部分学生计算的能力不强,表现为计算速度慢,计算的准确率低,不能灵活的使用运算律及一些运算方法。如第1小题判断四个数能不能成比例的技巧,解比例时的一些运算方法,等。

  3、不能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例如,解决实际问题的.第2题,有部分学生按边长和数量成反比例关系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第3题,有的同学先算面积,然后再用比例尺算实际面积,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对于附加题无从下手,等。

  三、学生自我分析试卷

  学生的有一些问题是因为一时的疏忽做错;有一些是自己的知识不够牢固,经过自己的学习是可以自己解决的;有一些问题经过学生自己的再思考是可以自己解决的。象这一类的问题肯定可以学生自己处理好,那么就不需要老师来帮忙,只要给以时间和信心就可以了。

  四、小组内互帮互助学习

  当学生的问题自己解决掉自己能解决的之后,这时转入学生的互帮互助阶段,在小组内由学生提出不会的问题由会做的同学进行讲解。在这个阶段由学生给学生讲解达到学会的目的。组内都不会的问题就由组长记录并交给老师。

  五、老师组织讲解

  根据各小组的统计,根据各组情况由多到少(不会的小组数)的顺序来解决。经过了两次纠正(自纠和互纠),学生的问题基本解决,剩下的问题再由老师组织,让会做的小组给同学们讲解。讲解题思路,老师适当补充、引导、评价。

  六、老师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学生自己的学习和相互帮助有没有成效要靠自觉,老师可以检查,拿出一部分比较有意义的,需要老师来讲解的问题检查学生,顺便让学生说出老师要说的话,然后有必要就补充、评价。让学生说出每一道题的考察内容解题技巧。

  七、当堂检测

  1、用2、4、8、4、写出比例式:( )。

  2、行驶的路程一定,则车轮的周长和它的转数成( )比例。

  3、一种精密零件长5毫米,把它画图上长6厘米,则比例尺是( )

  4、若5X-7Y=0,X:Y=( )

  5、在比例尺是1:200的图上,一个长方形的长是4㎝,宽是3㎝,这个长方形的实际面积是( )平方米。

  6、一间房子要用方砖铺地,用边长3分米的方砖,需要86块。如果改用边长是2分米的方砖要( )块,当堂检测:

  1、用2、4、8、4、写出比例式:( )。

  2、在A×B=C中,当A一定时,B和C 成( )比例。

  3、一种精密零件长5毫米,把它画图上长6厘米,则比例尺是( )

  4、若5X-7Y=0,X:Y=( ) 5、在比例尺是1:200的图上,一个长方形的长是4㎝,宽是3㎝,这个长方形的实际面积是( )平方米。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11

  一、教学内容

  跳绳比赛:求总和问题,求相差多少的问题,属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中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学会列式解答求总和问题与相差多少的问题。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3、初步认识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运用数学思想,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四、教学难点:

  学会收集数学信息,用正确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五、教具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出示主题图,练习中的一个题目:

  (1)明确条件和问题,理解题意

  (2)选择有效的信息来解决问题

  第一个问题:要用到题目中的哪些信息?要用什么数学方法来解答?第二个问题:要用到题目中的'哪些信息?又要用什么数学方法来解答?

  七、回顾总结,强化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步骤

  我们解决问题时,第一步要通过看图、看文字弄清楚知道了什么,问题是什么;第二步要弄清楚哪些信息和问题有关系,学会选择合适的信息解决问题;第三步要找到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12

  一、 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上学期的努力,我班多数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渐浓,学习的自觉性明显提高,学习成绩在不断进步,但是由于我班一些学生数学基础太差,学生数学 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没有显着改观,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设法关注每一个学生,重视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本学期是初中学习的关键时期,教学 任务非常艰巨。因此,要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紧扣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好重点、难点,努力把本学期的任务圆满完成。九年级毕业班总复习教 学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如何提高数学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益,是每位毕业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经过与外校九年级数学教学有丰富经验的教师请教交流, 特制定以下教学复习计划。

  2、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四章,第二十六章、二次函数主要是通过二次函数图像探究二次函数性质,探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议程的关系,最终实现二次函数的 综合应用。本章教学重点是求二次函数解析式、二次函数图像与性质及二者的实际应用。本章教学难点是运用二次函数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十七章、相似

  本章主要是通过探究相似图形尤其是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本章的教学重点是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本章的教学难点是相似多这形的性质的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理解。

  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

  本章主要是探究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函数的概念及特殊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本章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各种三角函数的概念,掌握其对应的表达式,及特殊锐角三角函数值。本章的教学难点是三角函数的概念。

  第二十九章、投影与视图

  本章主要通过生活实例探索投影与视图两个概念,讨论简单立体图形与其三视图之间的转化。本章的重点理解立体图形各种视图的概念,会画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图。本章教学难点是画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图。

  二、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知识与能力目标知识技能目标

  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与应用;理解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的判定方法与性质,掌握锐角三角函数有关的计算方法。理解投影与视图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索、学习,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地推理。通过学习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探索,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逐步形成正确地数学价值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

  (2)通过体验探索的成功与失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3)通过小组交流、讨论有关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4)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对数学的兴趣。

  三、 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l、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考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氛围,分享快乐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

  4、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5、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6、加强学生解题速度和准确度的培养训练,在新授课时,凡是能当堂完成的作业,要求学生比速度和准确度,谁先完成谁就先交给老师批改,凡是做的全对要给予奖励。

  7、加强个别辅导,加强面批、面改,加强定时作业的训练。并进行作业展览,对作业书写的好又全部正确的贴在学习园地中。

  8、积极主动的与其他教师协同配合,认真钻研教材,搞好集体备课,不断学习他人之长处。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13

  7月8日至7月11日去宁波大学参加了“以深度学习为指导的初中数学习题教学与设计”培训活动,感受颇多。

  本次培训在3月份已经报名,在负责人解老师第一次发短信确定是否参加培训时,我是打了退堂鼓的,担心疫情,不敢参加,但是我老公告诉我疫情形势还可以,你去去没问题的,然后我才再次确定参加的,再加上从嘉善去宁波路程遥远,我们中午才到,以致于解老师一口叫出我和蒋老师的姓名,我是很惊喜的。通过后面的听课,心里暗自庆幸幸亏过来了,真是不虚此行!

  第一堂课是宁波市名师、鄞州区曙光中学教研组长章剑雄老师的课,看着名字以为是一位高大的男老师,结果居然是一位瘦弱的女老师,小小地惊讶了一下,通过听章老师的讲座发现章老师瘦弱的身材却聚集着庞大的能量,她的几何直观教学策略完美地诠释了几何直观的'内涵以及“数形结合百般好”。听了章老师的课我才发现原来有些几何图形的题目不用复杂的计算单凭图形的剪拼就可以快捷得出答案,这对于计算困难的同学来说是一场及时雨。很多时候,学生会列式,但很难算对,图形的计算往往都很复杂若是单凭图形变换就能得出结果将大大减少学生的计算量,从而提高正确率。还有很多代数题从代数的角度很难解决或者比较麻烦,若是能够画出与之相对应的图形,则可以事半功倍!虽然我们平时也在用数形结合,但是章老师用的是炉火纯青,我们自愧不如!哎,得抓紧修炼呀!

  第二堂课是浙江省特级教师、宁波市鄞州区初中数学教研员潘小梅老师的《解题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潘老师的第一句话就指明数学教学以及学习的核心:掌握数学就意味着善于解题。然后灵魂拷问:这三句话每个数学老师都应该牢记,你们会背吗?(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思想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眼光表达现实世界)我暗暗汗颜┅┅潘老师以具体的题目来一点点给我们展示思维如何变无限为有限,如何找到问题的突破口等等。然后潘老师还给我们展示了她这一年来关于解题教学的尝试:从中考复习解题教学到基本图形的教学,再到中考数学压轴题,最后是学生说题。每一块内容都讲得非常详细,对于培训的我们来说是满满的收获!

  后面的课我就不一一赘述了,总之每个老师的课都很接地气,很实用,干货满满,期间解老师还安排李小红老师给我们来了一场《向易经借智慧》的讲座,李老师用诙谐幽默的话语给我们带来了一场艺术的盛宴,最后以黄伟健老师的《不仅仅只是解题》的讲座完美收官。黄老师是最接地气的一位老师,他一直致力于如何让不会做题的人也能得分的研究,也给予我很多启示。

  在本次培训中,不仅上课的老师让我们感到不虚此行,本次培训负责接待和安排的解老师也让我们非常感动,一切事宜都考虑的非常周到,我们的吃、住、学都很舒适,感谢本次上课的所有老师以及解老师,谢谢你们!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了解的概念和的画法,掌握的三要素;

  2.会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利用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3.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相互联系的观点。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画法和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并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难点是正确理解有理数与上点的对应关系。的概念包含两个内容,一是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二是这三个要素都是规定的。另外应该明确的是,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上的点表示,但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用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充分利用这个工具打下基础。

  二、知识结构

  有了,数和形得到了初步结合,这有利于对数学问题的研究,数形结合是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本课知识要点如下表:

  定义

  三要素

  应用

  数形结合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

  原 点

  正方向

  单位长度

  帮助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每个有理数都可用上的点表示,但上的点并非都是有理数

  比较有理数大小,上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要大

  在理解并掌握概念的基础之上,要会画出,能将已知数在上表示出来,能说出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要知道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上的点表示,会利用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三、教法建议

  小学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进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的概念。是一条具有三个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这三个要素是判断一条直线是不是的根本依据。与它所在的位置无关,但为了教学上需要,一般水平放置的,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要注意原点位置选择的任意性。

  关于有理数与上的点的对应关系,应该明确的是有理数可以用上的点表示,但上的点与有理数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根据几个有理数在上所对应的点的相互位置关系,应该能够判断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通过点与有理数的对应关系及其应用,逐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四、的相关知识点

  1.的概念

  (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

  这里包含两个内容:一是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二是这三个要素都是规定的。

  (2)能形象地表示数,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上的点表示,但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

  以是理解有理数概念与运算的重要工具。有了,数和形得到初步结合,数与表示数的图形(如)相结合的思想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思想。另外,能直观地解释相反数,帮助理解绝对值的意义,还可以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因此,应重视对的学习。

  2.的画法

  (1)画直线(一般画成水平的)、定原点,标出原点“O”。

  (2)取原点向右方向为正方向,并标出箭头。

  (3)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并标出…,-3,-2,-1,1,2,3…各点。具体如下图。

  (4)标注数字时,负数的次序不能写错,如下图。

  3.用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1)在上表示的两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由正、负数在上的位置可知:正数都有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3)比较大小时,用不等号顺次连接三个数要防止出现“ ”的写法,正确应写成“ ”。

  五、定义的理解

  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如图1所示。

  2.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上的点表示。例如:在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如图2).

  A点表示-4; B点表示-1.5;

  O点表示0; C点表示3.5;

  D点表示6.

  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在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又从正数和负数在上的位置,可以知道:

  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因为正数都大于0,反过来,大于0的数都是正数,所以,我们可以用 ,表示 是正数;反之,知道 是正数也可以表示为 。

  同理, ,表示 是负数;反之 是负数也可以表示为 。

  3.正常见几种错误

  1)没有方向

  2)没有原点

  3)单位长度不统一

  教学设计示例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15

  课程名称:XXX科目(例:数学或英语)

  教学内容:XXX(例:多项式的运算、阅读理解)

  授课时间:XXX(例:8月25日)

  授课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XXX知识点(例:掌握多项式的加减法)

  2. 能力目标:能够熟练运用XXX能力(例:能够运用多项式的运算方法解决数学题目)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XXX科目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XXX(例:多项式的乘法运算)

  教学难点:

  XXX(例: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讲解知识点,引导学生理解;

  2. 演示法:通过实例演示,帮助学生掌握运算方法;

  3. 互动法: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1. 通过课前小测验引导学生回忆上一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入新知识点,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XXX知识点,并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习目标。

  二、讲授环节

  1. 讲解XXX知识点的定义、特点和运算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 通过实例演示多项式的加减法和乘法运算,让学生掌握运算方法。

  三、练习环节

  1.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多项式的运算练习。

  2. 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并解决学生的疑惑。

  四、反思环节

  1. 教师和学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知识点和运算方法。

  2.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并给予鼓励和肯定。

  五、作业布置

  1. 在课堂结束前,布置作业并解释作业要求。

  2. 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完成作业并提交。

  教学资源:

  1. PPT课件;

  2. 多项式的实例;

  3. 练习题和作业。

  教学评估:

  1. 课堂表现评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主动性、合作精神等,评估学生的课堂表现;

  2. 作业评估:通过批改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能力;

  3. 小测验评估:通过小测验评估学生对上一堂课所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教学后思考:

  1. 思考本次教学中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

  2. 思考如何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3. 做好教学记录,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02-01

数学初中教学设计06-24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04-29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02-14

[荐]初中数学教学设计05-12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通用)07-09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15篇)03-24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15篇02-17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15篇05-17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15篇)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