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22 07:12:27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优选】《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优选】《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克隆这一科技成果。

  2、难点:学生科学家在科学的道路上锲而不舍、不断攀登的精神。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孙悟空,是同学们喜欢的艺术形象。他神通广大,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这一精彩描述,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关于克隆的设想。他想象的依据是什么呢?

  二、展示查找的资料

  自然界中哪些动、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领?

  (出示实物、图片:秋海棠落叶生根,富贵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发芽生长,各种水果、蔬菜、稻麦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探究

  1、明确什么是克隆。

  ⑴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

  不是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

  ⑵齐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

  出示幻灯片: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也叫克隆。

  2、讲解说明方法

  在介绍“克隆是什么”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

  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克隆”属于前沿科学知识,对一般人而言生僻难懂。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细致地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定义,使它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知道了“克隆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二、继续学习课文

  ㈠克隆的科技成果

  1、分组自学。自学要求:

  ⑴自学“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两部分;

  ⑵将文中的说明内容、说明方法等知识依照一定的顺序设计成表格,反映“克隆的科研成果”;

  ⑶各组派一名代表作简单的解说;

  ⑷提出需要和大家讨论的问题。

  2、组织学生讨论说明的顺序。

  “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呢?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

  按照生物顺序来安排的。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再说,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以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克隆技术在不断发展。

  3、小结上述内容。

  ㈡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1、阅读思考。

  课文最后一部分的小标题是“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这部分内容,思考文题是否恰当。

  大家的意见有分歧,书上也说“科学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下面,我们就请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围绕“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辩题展开讨论。

  2、组织辩论。

  要求:语言清晰、流畅,声音洪亮;观点鲜明,论据充足;驳斥对方观点时既要有“理”,又要有“礼”。

  3、教师小结

  想阻止科学进步是徒劳无益的,科学向未知领域的探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终要进取。齐读结尾这段话。

  三、拓展学习

  借助生物书,了解某一动、植物,按照一定的顺序,选用适当的说明方法,介绍它的特征及生长过程。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篇2

  一、导入:

  像小紫彤这样要进行肝移植的病人还有很多很多,但能像小紫一样幸运的人却是微乎其微。生命是宝贵的,但生命也是脆弱的,很多病人禁不起等待,已经离开了他们所热爱的世界,此时此刻,我们不禁想象,如果我们的生命,我们的器官也能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也在紧要关头随时变幻出千百个孙悟空来,那该多好。时至今日,科技高速发达的今天,会实现我们这个美好的愿望吗?让我们来听听中科院院士、遗传学家谈家桢是怎么说的。《板书――奇妙的克隆》。

  二、课文学习:

  1、生齐读课题,说说中心语是什么?奇妙的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2、那么克隆到底奇妙在哪儿呢?带着这个问题速读课文。在读之前,让我们先来理解几个词语:这篇科普文章涉及一些生物学相关术语,请结合老师提供的补充注释默读全文。

  3、(读后)除了刚才讲到的`生物学相关术语外,同学们还要注意:专业语与通用语并陈是科普文章语言的显著特征之一。现在说说你们的理解,克隆到底奇妙在哪儿?(“克隆”这项高科技“奇”就“奇”在无性繁殖,“妙”就“妙”在杂交创新。看似没有必然联系的生物体,一经“换核卵”式的杂交,就会繁衍出新的后代群体。作者先从植物克隆谈到动物克隆,再从鱼类、两栖类克隆谈到哺乳类克隆,后从“克隆羊”谈到“克隆人”,表明科学家探索的目光没有禁区,永无止境,这是人类最可宝贵的科学创造之“神奇”和科学创造之“美妙”。)

  4、接下来就让进一步走近克隆,请同学们说说读完课文后你的收获或质疑。

  5、老师的疑惑,请你解答:

  (1)课文四个小标题分别讲述了什么内容?能否分别用一个讲词语来概括下下?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一、含义 二、探索 三、发展 四、应用 。“有人说秧好谷一半,题好文一半,可见题目在一篇文章中的重要作用,像这四个小标题,它就起到了使行文脉络清楚,层次分明的作用)

  (2)第一节中作者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都运用了哪些说明手法?那什么是克隆呢?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开头举出“细菌、葡萄、仙人掌、草莓*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克隆,这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为突出说明克隆“无性繁殖”的特征,作者在第二段首先给“有性繁殖”下了科学的定义:这种依*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然后将“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进行比较说明,更好的突出了克隆“无性繁殖”的特征。第一节最后引用吴承恩《西游记》中的精彩描述把克隆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3)为了说明克隆的探索、发展,作者都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你注意到它们的写作顺序了吗?为什么这样安排?(按照从鱼类到两栖类再到哺乳类的顺序,体现了科学家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根据题目,作者先写中国的克隆鲫鱼实验再写其前外国的克隆爪蟾实验及我国童第周的黑斑蛙实验,然后写其后的中国克隆鲤、鲫鱼实验及外国的克隆鼠实验,这样安排也充分体现了在克隆这样的世界尖端技术方面中国并不落后!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中国科学家的自豪感。第二、三节是以克隆技术的发展为顺序安排的。)从克隆鲫鱼到克隆羊,我们不仅了解了克隆技术的进程,更重要的是从字里行间我们还能体悟到科学家难能可贵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下面请同学们搜索阅读课文,找出能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并加以点评。(大家积极踊跃,我也和同学们交流一下我切实的感悟,我感受最深的是课文第二节第四段“鱼类换核技术的成熟和两栖类换核的成功,使一批从事良种培育工作的科学家激动不已。既然鲫鱼的囊胚细胞核取代鲫鱼卵细胞核后能得到克隆鱼,那么异种鱼换核能否得到新的鱼呢?我国科学家首先提出了这个问题,也首先解决了这个问题”,科学家总是在现有的研究领域不断提出新的挑战,一边实验,一边思索,不断发问,坚持不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克隆鲤、鲫鱼是我国科学家的首创,这也充分表明了在克隆这一世界尖端技术方面我们中国一点也不落后!他们这种讲究实证、求真创新的精神令人钦佩,值得学习。如果我们在学习上也有这种干劲,那何愁我们的成绩不能再上一个台阶呢?)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了解本文运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收集、筛选、利用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了解本文运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步骤】

  一、设境导入

  出示图片“多利”,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只羊可非同一般,它的出世,曾经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大家知道这是一只什么羊吗?它为什么能引起全球的关注?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这只羊密切相关的奇妙的高科技知识的课文──《奇妙的克隆》。

  二、整体感知课文(采用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探究以及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

  1、读一读:快速阅读课文,注意字词。

  2、想一想:

  ⑴我们知道了世上有一只克隆羊,读过课文之后你知道多利是怎么来的吗?(ppt)补充多利的命运的资料。

  ⑵在克隆羊诞生之前,科学研究人员还进行了哪些研究?

  ⑶文章在这部分中采用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克隆试验”呢?

  3、议一议:

  ⑴出示图片“试管婴儿”,奇妙的克隆的图片/试管婴孩的'产生(ppt)试管婴儿属于克隆技术吗?为什么?

  ⑵克隆人──祸兮,福兮?

  4、说一说:

  ⑴每一门科学的发展,都伴随着无数次的失败,一步一步走向成熟和完善,克隆技术当然也不例外。能否请同学们向老师介绍一下克隆技术发展到现在的大致情况?奇妙的克隆的图片/克隆技术的发展过程ppt

  ⑵克隆技术在不断的发展,这与科研人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中国科学家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看看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们的努力?作为学生,我们在学习中应该如何做呢?(学生自由发言)

  ⑶到现在为止,我们对克隆技术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但克隆是一项复杂而高深的生物技术,作者谈家桢为什么能够把高深的生物技术介绍的简洁、明了?试举例说明(同学自由发言,主要从说明方法的角度)

  ⑷说说自己身边的克隆。

  三、延伸作业

  请各小组学生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教师注意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点拨,引导学生不仅从知识上考虑,还从方法上、思想情感上考虑。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理念

  提倡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设想

  1、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提前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

  2、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人文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的发展。

  教学步骤

  一、课前学习

  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2、查找克隆的相关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

  3、思考:以克隆为例,谈谈对“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解。

  二、课堂教学内容

  (一)克隆是什么

  1、导入。

  孙悟空,是同学们喜欢的艺术形象。他神通广大,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这一精彩描述,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关于克隆的设想。他想像的依据是什么呢?

  2、展示查找的资料。

  自然界中哪些动、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领?

  (出示实物、图片:秋海棠落叶生根、富贵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发芽生长、各种水果、蔬菜、稻麦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

  3、明确什么是克隆。

  (1)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不是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

  (2)齐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出示幻灯片:“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也叫‘克隆’。”)

  4、讲解说明方法。

  在介绍“克隆是什么”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

  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克隆”属于前沿科学知识,对一般人而言生僻难懂。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细致地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定义它,使它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知道了“克隆是什么”。

  (二)克隆的科研成果

  1、分组自学(出示幻灯片)。

  自学要求:

  (1)自学“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两部分;

  (2)将文中的说明内容、说明方法等知识依照一定的顺序设计成表格,反映“克隆的科研成果”;

  (3)各组派一名代表作简单的解说;

  (4)提出需要和大家讨论的问题。

  2、组织学生讨论说明的顺序。

  “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呢?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按照生物顺序来安排的。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再说,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以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克隆技术在不断发展。)

  3、小结上述内容:(出示幻灯片)。

  “克隆”与克隆的科研成果

  说明对象

  说明顺序

  类别

  研究成果

  时间

  说明方法

  克隆——无性繁殖——来自一个祖先,经过无性繁殖产出的一群个体

  生物进化

  低——高

  鱼类

  鲫鱼

  1979年

  下定义

  作诠释

  举例子

  列数字

  打比方

  鲤鲫鱼

  两栖类

  爪蟾蜍

  1962年

  黑斑蛙

  1978年

  哺乳类

  鼠

  多利羊

  1996年

  “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里(“一只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药厂”)出现的,为了表格的完整性,故提前列出。

  (三)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1、阅读思考。

  课文最后一部分的小标题是“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这部分内容,思考文题是否恰当。(大家的意见有分歧,书上也说“科学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下面,我们就请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围绕“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辩题展开讨论。)

  2、组织辩论。

  辩论的.要求:

  (1)语言清晰、流畅,声音洪亮;

  (2)观点鲜明,论据充足;

  (3)驳斥对方观点时既要有“理”,又要有“礼”。

  3、教师小结。

  同学们各抒己见,对此提出了不少看法,或许不够深刻,却是朴素而真实的。坦白地说,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未必比你们高深,你们的发言给了我启发。想阻止科学技术进步是徒劳无益的,科学向未知领域的探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始终要进取。克隆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为之轰动,它对我们人类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我们希望“克隆技术造福人类”我们更期待(出示幻灯片)“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这篇课文里引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作结束语,也是我们这堂课的结束语。请大家齐读这段话。

  三、课后拓展学习

  借助生物书,了解某一动、植物,按照一定的顺序,选用适当的说明方法,介绍它的特征及生长过程。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培养严谨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培养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习惯。

  学习重点、难点: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自己搜集筛选信息。

  课外准备:查找克隆的相关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等,互相交流。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方法: 默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参与适当引导。

  一、导入。

  1、请同学们猜猜看: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谁是克隆专家?

  2、你知道哪些生物天生具有克隆的本领?

  图片展示(草莓、葡萄及其他生物)

  3、作者简介

  4、利用导学提纲扫清字词障碍。(订正答案齐读两遍)

  二、学生快速读完全文,对应导学提纲熟悉课文内容。

  思考: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总体上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2、明确什么是克隆。

  齐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出示幻灯片:“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也叫‘克隆’。”)

  3、自学“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完成导学提纲的'表格。

  将文中的说明内容依照一定的顺序设计成表格,反映“克隆的科研成果”; 找一个学生作简单的解说。

  4、对应导学提纲,完成填空部分。

  第三部分《克隆绵羊“多利”》中,克隆羊的诞生,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它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哪里?

  学生快速回答。

  5、仔细阅读第四部分,思考从哪些方面写了克隆技术造福人类?学生快速完成答案。(在书中找原句)

  三、合作探究问题:

  1、在第一部分介绍“克隆是什么”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在原文中找出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并思考作用。)

  答题格式:原句使用了__________(说明方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

  2、组织学生讨论说明的顺序。

  “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呢?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按照生物顺序来安排的。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再说,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以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克隆技术在不断发展。)

  3、 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课文最后一部分的小标题是“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这部分内容,思考文题是否恰当。(大家的意见有分歧,书上也说“科学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下面,我们就请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围绕“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辩题展开讨论。)

  组织辩论,辩论的要求:

  (1)语言清晰、流畅,声音洪亮;

  (2)观点鲜明,论据充足;

  (3)驳斥对方观点时既要有“理”,又要有“礼”。

  4、教师小结。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快速默读课文,通过圈点批注的方法,抓住主要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阅读法

  2、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学习文中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提高阅读现代科学文的能力,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了解克隆的相关科学知识;学习一定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对克隆问题引发的伦理、道德、法律问题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西游记》大家都很熟悉,其中孙悟空有个绝活让我们羡慕不已——他经常在紧要关头从身上拔一把猴毛变成一大群和他一模一样的猴子当然这只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奇妙想象下的精彩描写但这一想象却在今天成了可能,这就是克隆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奇妙的克隆领域去探究一番

  二、检查预习

  1、正音正字

  (学生们把学案上的课内字词积累题完成后,上黑板写出答案,并补充自己认为重要的.字词)

  2、作者介绍

  (请学生介绍课前预习时搜集到的有关作者信息,并提示学生应当关注到学案上也有相关信息,充分利用学案)

  3、“我来说克隆”

  (请学生们介绍自己了解到的克隆知识:壁虎断尾再生、土豆等植物断茎再生……)

  三、“作者说克隆”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完成学案上的以下问题后可小组内交流:

  1、什么是克隆?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奇妙的克隆?

  2、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3、克隆技术的发展真的有益于人类吗?“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我们当如何理解?

  请学生们总结:这篇课文围绕克隆说明了哪些内容?你从中获取了哪些关于克隆的信息?

  (设计这一环节,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准确提取信息的能力体现了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团结合作,主动探究的精神,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现代科技知识,学习一定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对教学重点进行了突破同时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愉悦,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也训练了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口语表达等能力)

  四、 奇思妙想

  假如你也掌握了克隆技术,你最想克隆什么呢?为什么要克隆它?

  要求:1、想法要奇妙、有益;

  2、理由阐述充分,表达富有条理

  (先请四人小组组织交流,看谁的想法最奇妙,最有益于人类,最能体现出自己的个性然后每组推荐出一名同学代表发言)

  (引导学生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通过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提高,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多元互动,重视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的交流,尽可能挖掘学生思维和口语交际中的闪光点,并给予充分的肯定,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六、延伸拓展

  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那么“克隆”对我们人类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要求:1、观点明确、理由充足2、语言清晰、流畅,声音洪亮

  (鼓励学生利用搜集的有关资料展开辩论,让他们学会热烈参与讨论,耐心细致倾听,大胆发表创见同时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和爱科学的热情)

  七、布置作业

  片段作文:如果有一天,科学家克隆出了另外一个你,请你插上想像的翅膀描述一下那时的你和“你”生活的情景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设想:

  1.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提前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养成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利用信息的学习习惯。

  2.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人文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的发展,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情感以及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3.利用收集的有关克隆资料展开辩论,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口语交际的能力。口语交际中,参与讨论,发表见解;耐心听,简明扼要说,通过多方评价规范口头语言,培养良好的听话和说话习惯。

  二、教学步骤:

  (一)课前学习

  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2.查找克隆的相关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了解什么是克隆。

  3.思考:克隆技术是否能造福人类?并查找相关资料证明你的结论。

  (二)课堂教学

  1、导入新课

  师:假如你是足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个罗纳尔多;假如你是音乐爱好者,

  你当然愿意再拥有一个贝多芬;再有一个爱迪生、爱因斯坦也是许多人所梦想的。

  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换句话,以

  上的梦想都只能是空想,没有实现的可能。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

  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

  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教学策略——导入语从学生平日的的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为后面的交流创设情境,做好铺垫。)

  2、交流查找的资料,初步了解。

  师(微笑着):课前大家一定收集到很多有关克隆的资料,谁愿意来说说我们身边哪些动、植物先天具有克隆的本领?。

  (学生激动地争先恐后地举手)

  生:我知道具有克隆能力的动植物有:土豆、蚯蚓、桑树,丝瓜藤。

  生:水母,水母在遭到伤害后,伤口会自动补好。

  生:吊兰。

  生:章鱼的触手可以再生。

  生:龙虾的大钳子掉了 ,还会再长出来。

  生:还有秋海棠、富贵竹,它们插枝即活。

  生:壁虎。它遇到危险时,就将自己的尾巴断掉,然后再长出来。

  生:还有海参、仙人掌。

  (还有学生想要说)

  师:(微笑)我知道还有很多,就不一一说了。你们能不能找出这些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

  生:(齐声)不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

  么是“克隆”的语句。

  生:(齐读)“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 ……也叫‘克隆’。”)

  (教学策略——交流资料,引导学生养成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利用信息的学习习惯,实现了师生学习资源的共享,丰富了学生对克隆技术的感性知识。)

  3、感知课文内容,深入了解。

  师:课文里有关克隆的知识还有很多,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全文,把你在书上获得的有关克隆的知识划出来,等一会儿,试着用简洁的话告诉大家你从中了解了哪些有关克隆的知识。

  (学生默读,边读边在书上圈点勾画)

  师:(自读完毕)相信大家通过自读,已有了自己的心得,能不能介绍给大家你所知道的.有关克隆的知识呢?

  生1:我知道了最早的克隆,那就是吴承恩在《西游记》里提到的,孙悟空把猴毛变成猴就是克隆。(众笑)

  生2:我了解到了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生3:我知道了克隆起源于希腊文,它的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条繁殖”。

  生4:我知道了克隆动物不是通过雄、雌细胞结合所产生的,而是通过换核卵一步一步培养而诞生的。克隆爪蟾、克隆绵羊“多利”都是通过这种方法培育出来的。

  生5:我知道了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于人类:能使不具备繁殖能力的动物诸如骡扩大繁殖,还能挽救濒危动物。

  生6:我知道克隆对于研究有些疾病和研究人的寿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篇8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了解本文运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精神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了解本文运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三、教学对象及课时

  初中二年级、一课时

  四、教学手段

  实物投影、学生自由讨论发言、教师归纳讲解

  五、教学方法

  激趣法

  六、教学步骤

  (一)课文导入

  以“你知道有哪些濒临或已绝种的动物”为话题切入课文。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出如不是人类不注意保护环境,保护动物则不会出现这些情况,那么问题既然出现,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挽救它呢?除了自身需要注意保护环境外,还能做的是什么呢?引出本文课题——《奇妙的克隆》。

  (二)教师简单介绍什么是克隆,学生阅读课文,借助字典扫清阅读障碍。

  (三)转入正文的学习,通过以下问题的解决,达到教学目的。(此处用实物投影展出问题)

  形式: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从文中找出答案,然后自由发言,教师加以归纳总结)

  问题一: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用?

  答案: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问题二:“克隆”是什么?其突出特点是什么?用了社么说明方法来说明?

  答案:1、文中“凡此种种,就是无性繁殖”,作诠释,举例子

  2、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

  问题三:第二小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答案:作者没有按时间顺序来介绍“克隆”实验,而是由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问题四:“多利”羊的诞生有什么重大意义和影响?

  答案:“多利”的诞生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发展和重大突破。

  问题五:文章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有什么关系?

  答案:第二部分为第三部分写克隆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了下文的铺垫。

  问题六: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何种益处与弊端?

  答案:益处:1.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

  2.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适当地提出环保问题)

  3.克隆对于治疗人类疾病以及延长人类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弊端:作者并无沉浸在盲目的乐观中,而是在结尾处提出关于“克隆”所牵涉的伦理问题。

  (四)教师总结

  克隆技术确实非常奇妙,它可以为人类带来许多好处。不过,我们看待事物都要有一分为二的观点,正如前面所说,克隆技术既给人类带来益处,也会带来不少弊端。因此人类在善用这项技术的同时,关键还是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保护我们共同生存的环境,这才是最根本的`解决之道

  (五)板书设计

  奇妙的克隆

  谈家桢

  植物界的克隆 鱼类

  动物界的克隆 两栖类

  哺乳类 “多利”的诞生

  利与弊

  (六)作业

  回家仔细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有条理地介绍它的特征。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根据阅读要求训练学生筛选信息,逐步提高科普文的阅读能力。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3.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全面看待科学的发展,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和克隆研究的动态。以学生自读为主,通过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阅读中的疑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2.理解文章结尾的一段话,将课文的主旨内化为学生对生活、人生、道德的认识,由课本走向课外,抓住契机,树立大语文观。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将学生分成6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搜集、整理有关克隆的知识,了解克隆的发展,及人们对克隆持有的态度,强调在课堂上展开竞赛,激发学习的自觉性。

  让学生理解内容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课前让学生自己利用图书馆、网络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并且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让每个学生学会分工与协作,充分地调动积极性,能愉快地参与到此次活动中来并且能够共同分享合作地喜悦。

  2.老师事先作好课件,课件中包含导入所需要的'《第六日》中的一些镜头,有关克隆的科研成果,各国对克隆所持有的态度等内容。

  【教学流程】

  一、看一看,激发阅读文本兴趣

  由电影《第六日》(选择其中部分内容)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并用自己的理解诠释对“克隆”的理解。

  教师不做评判,顺势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铺设探知平台。

  二、读一读,搜索文本重要信息

  1.学生自由速读,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搜集文中作者对克隆的诠释。

  2.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篇章研读,对课文提出自己的认识和疑问,在小组内讨论,筛选整理重要的有价值的信息。

  鼓励学生学会筛选信息,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对文章能多角度提问,力求使所提问题有价值。

  三、说一说,交流心得共钻文本

  学生可能会谈到下列收获。

  1.我明白了什么叫克隆?

  明确: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一群个体。

  2.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的作用?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10-04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05-28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11-17

[优秀]《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01-16

《奇妙的克隆》教案设计10-06

奇妙的克隆教学反思04-09

《奇妙的克隆》教学反思04-09

《奇妙的克隆》教学反思10-07

《奇妙的克隆》教学反思12篇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