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优秀

时间:2024-07-25 12:31:17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优秀(范例3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优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优秀(范例3篇)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优秀1

  一、教材分析

  1、学习目标: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有关概念,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性质,能应用性质进行计算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能力目标: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问题,逐步具有观察、猜想、推理、归纳和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求的热情和积极参与的意识;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的品质。

  2、教学重、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及其应用。

  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及证明。

  3、突破难点策略:通过创设具有启发性的、学生感兴趣的、有助自主学习和探索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丰富、思维积极的状态中进行探究学习,组织好合作学习,并对合作过程进行引导,使学生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

  二、学情分析

  刚进入初二的学生观察、操作、猜想能力较强,但演绎推理、归纳、运用数学意识的思想比较薄弱,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结密性、灵活性比较欠缺,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也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和引导。

  三、教法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为了顺利达到这一目标,引导学生探索性学习,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采用了以观察法、发现法、实验操作法、探究法为主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四、学法建构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因此,通过本节教学,我将对学生进行以下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注重多感官参与,多种心智能力投入,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状态。

  2、向学生渗透探究、发现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在合作中共同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模式

  本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及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运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在此模式指导下,本节课我将采用“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引导评价——实践应用——反思归纳”的教学模式,力求着眼于学生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

  六、教学程序和设想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据此本节课我分以下环节组织教学。

  (一)创设情境,观察联想。

  1、多媒体展示电视转播台、房屋人字架,让学生观察找出其中的几何图形(等腰三角形、四边形、梯形)

  2、两幅图中都有哪种几何图形(等腰三角形)

  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联想,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愿望。

  (二)动手操作,揭示课题。

  1、什么是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它们有何关系

  2、请学生动手作等腰三角形ABC,使AB=AC。裁下这个三角形,再动手折叠,当两腰重合时,找出发现哪些结论。

  3、小组交流发现的结论。(两底重合,折痕是顶角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

  4、小组代表用语言表达得出的结论。

  5、多媒体演示折叠过程,再现归纳得出的.结论。

  6、揭示、板书课题:等腰三角形性质。让学生温习、重现已学相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

  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所以我在这里力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交流表达,使学生充分感知等腰三角形性质。

  (三)独立思考,探究新知。

  1、对于观察得出的结论是否能进行论证,请学生动手试一试。

  放手让学生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鼓励学生选用不同的方法,把期望带给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现自己的潜能,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四)合作探究,交流创新。

  1、当部分同学找到了问题的突破口,而少数找不到思路的同学也充分感知了困难,尝试了困难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和交流,并作为合作者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

  组织学生探索、交流,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形成一个既有独立思考,又有互相合作,广泛交流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五)引导评价,形成规律。

  1、小组合作交流后,请各小组一名代表上台讲解(给学困生提供上台机会,让他们尝试成功的喜悦)共有三种辅助方法:作∠A的角平分线AD、作AD⊥BC、作BC边上的中线AD。通过师生、生生的相互补充评价,将探究活动引向深入,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

  2、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等腰三角形,它又具有哪些性质呢

  学生探索能得出:①每个角都相等,且都是60°,②每边上的高、中线、角平分线互相重合。

  运用知识迁移在新知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的未知,把学生的探究兴趣进一步推向高潮,激励学生要敢于迎接挑战,不断追求,锻炼意志。

  3、阅读课本:等腰三角形性质(一)(注意: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的几何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准确的几何语言表达能力。

  (六)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例:已知房屋的顶角∠ABC=100°,过屋顶的立柱AD⊥BC,屋椽AB=AC,根据图中条件,你能求出哪些角的度数。

  把例题改编成开放题,为学生再一次创设探究情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达标练习(抢答)

  ①填空。设计基础练习,体现素质教育的全员性,通过抢答训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②△ABC中,AB=AC,D为BC上一点,DE⊥AB,FD⊥BC交AC于F点,∠A=56°,求∠EDF的度数通过能力训练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③应用:某厂车间的人字屋架为等腰三角形,跨度AB=12米,为使屋架更加牢固,需安装中柱CD,你能帮工人师傅确定中柱的位置吗说明选用的工具和原理。进一步体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七)反思归纳,形成结构。

  1、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小结:

  ①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知识、方法、技能),你认为重点是什么

  ②所学知识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③本节课所运用的学习方法对你今后学习有什么启示

  2、布置作业:(分层布置)

  这样进行课堂小结,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提高和发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优秀2

  教材分析:

  《等腰三角形》是冀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七章第一节内容。是在学习了轴对称之后编排的,是轴对称知识的延伸和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是探究线段相等、角相等、及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重要工具,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已经知道了全等三角形和轴对称相关知识,那么等腰三角形又有怎样性质呢?鉴于八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认知水平,有进一步探究新知的愿望。本节课采用层层递进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相关性质。并能用其解决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对性质的探究活动和例题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在探究对等腰三角形性质活动中,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和“三线合一”的性质。

  教学难点: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方法:

  本课立足于学生的“学”,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在感受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学习中要求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多思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好的让学生处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良好学习氛围之中。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课前安排学生带着五个问题预习课本140页和141页的教材内容,同时让学生做一个等腰三角形的纸片,各小组长负责预习等工作。

  (一)、导入

  先复习“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根据本节课的特点,让学生带着问观察图片,找出图片里面的轴对称图形。

  (二)、思考

  1、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问题:

  (1)什么是等腰三角形?

  (2)等腰三角形各边都叫什么名称?各角呢?

  (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4)如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5)等边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2、动手操作、演示探究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请同学们把等腰三角形纸片对折,让两腰重合!(电脑演示)发现什么现象?请尽可能多的写出结论。(从构成要素:边、角;相关要素:线、对称性方面考虑)

  (三)、议展

  1、探讨交流、得出结论:

  重合的线段

  重合的角

  AB=AC

  ∠B=∠C

  BD=CD

  ∠BAD=∠CAD

  AD=AD

  ∠ADB=∠ADC

  由这些重合的部分,猜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构成要素:

  边:等腰三角形的两边相等。

  角: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

  相关要素:

  线: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对称性: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2、学生展示

  证明“等边对等角”(学生展示)

  三种方法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等边对等角”

  已知:在△ABC中,AB=AC,求证:∠B=∠C

  方法一:

  证明:作底边BC上的中线AD。

  在△ABD与△ACD中:

  BD=DC(作图)

  AD=AD(公共边)

  ∴△ABD≌△ACD(SSS)

  ∴∠B=∠C(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方法二:

  作顶角∠BAC的平分线AD。

  ∵AD平分∠BAC

  ∴∠1=∠2

  在△ABD与△ACD中

  AB=AC(已知)

  ∠1=∠2(已证)

  AD=AD(公共边)

  ∴ △ABD ≌ △ACD(SAS)

  ∴ ∠B=∠C

  方法三:

  作底边BC的高AD。

  ∵AD⊥BC

  ∴∠ADB=∠ADC=90°

  在RT△ABD与RT△ACD中

  AB=AC(已知)

  AD=AD(公共边)

  ∴ △ABD ≌ △ACD(HL)

  ∴ ∠B=∠C

  (四)、点评

  找各小组代表分别展示答案之后,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查漏补缺。然后通过老师讲解,再指出其实这作三种辅助线的位置根本没有发生改变,从而自然的过度到“三线合一”从中得出结论,达到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几何语言

  ∵ AB=AC(已知)

  ∴ ∠B=∠C(等边对等角)

  (1)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高。

  几何语言:

  在△ABC中,∵AB=AC , ∠1=∠2(已知)

  ∴BD=DC , AD⊥BC(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2)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中线,既是底边上的高,又是顶角平分线。

  几何语言:

  在△ABC中,∵AB=AC , BD=DC(已知)

  ∴AD⊥BC , ∠1=∠2(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3)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高,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顶角平分线。

  几何语言:

  在△ABC中,∵AB=AC , AD⊥BC(已知)

  ∴BD=DC , ∠1=∠2(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在学生掌握了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之后,引出等边三角形的教学。

  等边三角形定义: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等边三角形性质的证明:(学生在练习本完成后,再用课件展示证明过程)

  例题:

  已知:在△ABC中,AB=AC,BD,CE分别为∠ABC,∠ACB的平分线。

  求证:BD=CE.

  (五)、练习

  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课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进一步加强知识的应用训练,我设计了三组练习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

  练习1:知识点:(边:等腰三角形的两边相等。)

  1、在等腰△ABC中,AB=3,AC=4,则△ABC的周长=________

  2、在等腰△ABC中,AB=3,AC=7,则△ABC的周长=________

  练习2:知识点:(角:“等边对等角”)

  1、在等腰△ABC中,AB=AC, ∠B=50°,则∠A=__,∠C =_

  2、在等腰△ABC中,∠A =100°,则∠B=___,∠C=___

  练习3:(判断)知识点:(“三线合一”)

  1、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一定是锐角。

  2、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可能是锐角或者直角、钝角都可以。

  3、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一定垂直底边。

  4、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一定平分顶角。

  5、等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互相重合。

  (六)、总结

  师生合作,共同归纳:

  1、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3、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布置作业

  巩固性作业:143页习题1、2、(必做),143页习题3、4、(选做)

  拓展性作业:

  1、如图,在△ABC中,AB=AC,BD,CE分别为AB,AC边上的中线,试判断BD 、CE相等吗?并说明理由。

  2、如图,在△ABC中,AB=AC,BD,CE分别为AB,AC边上的高线,试判断BD 、CE相等吗?并说明理由。

  板书设计

  17.1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相关概念:证明例题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等边对等角”

  “三线合一”

  等边三角形相关知识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这节课从学生的实际认知出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启发学生,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能力”为主旨而进行!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达到了知识能力情感的三合一,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不足之处的是,习题练习有限,未设置限时小测等等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优秀3

  教学内容:

  教材第62页的内容及第66页练习十五的第68题。

  教学目标:

  1、知道两点间距离的意义,明白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道理。

  2、通过操作、观察,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掌握判断三条线段是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解决有关的问题。

  4、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猜想验证总结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知道两点间距离的意义,明白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道理。

  教学难点:

  通过操作、观察,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剪刀、白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第62页例3.

  师: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小明。他正从家里出发去学校。观察情景图说一说,从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线?分别是怎么走的?

  生:从小明家到学校有3条路可走。

  第一条:家邮局学校第二条:家学校

  第三条:家商店学校

  师:哪条路最近?

  生:家学校的路最近。

  师:为什么家学校的路最近?

  二、自主探究

  1、体验两点间的距离的意义。

  师:为什么大家认为中间这条路最近?

  生1:因为第一条和第三条路线拐弯了,绕远路,所以中间这条最近。

  生2:我生活中这样走过,中间的这条路线最短。

  生3:我在课本的图中通过测量得出中间的这条路线最近。

  师:家、邮局、学校,我们可以看作三个点,你能发现它们构成了一个什么图形吗?

  生:观察情境图我们可以发现家邮局学校可以看成一个三角形,其中家到邮局的距离+邮局到学校的'距离>家到学校的距离。

  师:家商店学校呢?

  生:家商店学校也可以看成一个三角形,家到商店的距离+商店到学校的距离>家到学校的距离。

  师:通过上面的观察,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优秀】相关文章:

《三角形特性》教学设计优秀02-05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优秀12-15

《三角形的特性》优秀教学设计10-24

《三角形特性》教学设计05-11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10-07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02-01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02-10

《三角形的特性》的教学设计10-17

《三角形的特性》的精品教学设计02-10

《三角形特性》教学设计(优选)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