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26 16:43:21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端午粽》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端午粽》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端午粽》教学设计

《端午粽》教学设计1

  教科书分析:

  1、课文以儿童的口吻,以家庭过端午节吃端午粽的事由,向学生介绍了端午粽的由来、样式、色香味等,实际是一篇说明文。课文贴近生活,能很好唤起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学习,了解这个中华传统习俗。

  2、课文长句子较多,学生正确朗读有一定困难,且读好长句子是重点教学目标之一,应安排教学环节,给予足够的时间落实。

  学情分析:

  读好长句子虽然有一定困难,但是通过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还是有一定基础的,因此,要通过学生实践尝试,然后发现问题进行指导,不但要培养学生不读破句的能力,还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语感。切不可采用范读简单的模仿来达到目标。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注意读好长句子,能正确朗读课文。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端午节家庭吃粽子的快乐,知道这个中华传统习俗的目的。

  3、认识偏旁立字旁、米字旁,能正确认读“端”等13个生字新词。

  4、能正确读写“午”等7个生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和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5、如果知道关于端午节或粽子的故事,愿意与同学分享。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2、能正确认读“端”等13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午”等7个生字。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端午节家庭吃粽子的快乐,知道这个中华传统习俗的目的。

  教学准备:

  教师:“端”等13个会认读字字卡,“午”等7个会写字的田字格字卡;课文图画。

  学生:每人一套“端”等13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的);向家人了解端午节及其习俗。

  教学时数:

  (1)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一下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在课文里把会认读的字圈画出来,然后借助拼音把这些字宝宝读准。

  (3)在每个自然段前面标上序号。

  2、反馈指导:

  (1)订正会认的字的圈画和自然段标序号情况。

  (2)出示会认的字字卡(注音),指名拼读(学习速度中等的2—3个学生)相机指导。

  (3)自由拼读、全班齐拼读。

  (4)指名拼读(学习较慢的学生)相机指导。

  (二)读准课文学习。

  1、导语:会认读的字宝宝我们都读准了,那么,将会它们放回到课文中,你能把它们都读准吗?

  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注意读准会认读的字宝宝的读音。

  2、反馈指导:

  (1)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提示其他学生集中精神注意听,在读错的会认读的字下面点上圆点。

  (2)一个一个自然段指名朗读,学生就读错的会认读的字评议和纠正,小结后自由读或齐读该自然段。

  (三)会认读的字音难字学习,能读准课文。

  1、导语:(小结读准课文活动情况后)请同桌互相检查是不是真的能读准课文。读的同学要注意读准会认读的字的读音。听的同学要精神集中注意听,同桌读错了会认读的字的读音,就在下面做个记号;同桌读完后,帮助他纠正。

  出示任务:同位互读课文,注意读准会认读的字;如果同桌读错了,在他读完后帮助纠正。

  2、反馈指导:

  提问:您帮助同桌纠正了哪个字的读音?或:同桌帮助你纠正了哪个字的读音?预设:三拼音的:端、间、念;舌尖前音的:粽、总;翘舌音的:肉、知。

  正音后,单字开火车检查、巩固(直呼)。

  3、读准课文练习。

  (1)出示任务:自由朗读课文,在读准音的基础上,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

  (2)学生自由练习。

  (3)反馈指导。以会认的字音准和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为标准师生评议。

  4、小结:朗读课文我们首先就要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这才叫做把课文读准了。

  (四)读通顺课文学习和继续学习会认读的字。

  1、导语:刚才我们读准了会认读的字的读音,读准了课文,接下来我们学习把课文读通顺,继续学习会认读的字。

  出示任务:朗读课文,在读准课文的基础上,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注意句子中间的停顿,读完后给会认读的字找朋友(提示:连在一起读的就是它们的好朋友,用横线在它们的下面画出来)。

  2、反馈指导:

  (1)反馈订正画词情况,相机强调“连在一起读的才是好朋友”。

  (2)PPT示课文词语,会认读的字注音,直呼读字读词,方式如:“端、端、端,端午节的端”。齐读,自由读。

  3、“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知、据、念”口头组词。

  (1)(贴出会认读的字的字卡后)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字在生活中,它们会和哪个字宝宝组成词语的呢?同桌说一说。

  (2)反馈指导:

  ①逐一反馈,学生组词正确的,就以字卡为中心板书成词语;如学生用同音字组词的,则把这个词语板书在副板书位置,以示区别和纠正。

  ②将学生组的词语带读(或齐读)一、两遍。

  (3)小结:同学们真用心,能在生活中知道那么多的词语,其实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我们可以通过生活认识很多字,知道很多词语的。

  4、学习读通顺课文。

  (1)导语:通过课文的词语和我们组的词语,我们了解了会认读的字的意思,在这个基础上有信心把课文读好吗?我们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注意句子中间词语间的停顿,不要把会认读的字宝宝好朋友拆散了。

  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在读准课文的基础上,做到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注意句子中间的停顿。

  (2)反馈指导:通过分自然段个别指名读检查,注意指导读好下面句子的停顿: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里面有一颗红红的栆。

  外婆一揭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3)自由朗读、齐读全文。

  5、总结(该环节的`学习状况及相关知识点:1、逗号、句号的停顿;2、以短语为单位读好句子中间的停顿。)。

  (五)认识偏旁立字旁、米字旁。

  1、导语: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偏旁,也知道偏旁表示一定范围的意义,能帮助我们学习生字。今天,我们又要学习新的偏旁,请同学们在双横线会认读的字里找一找,我们要通过哪些字学习什么新偏旁?

  2、反馈指导:

  端(“立”“耑”)立字旁

  粽(“米”“宗”)米字旁

  3、小结讲解:同学们找得真准确!“端”字的立字旁和“粽”字的米字旁。(一边通过PPT演示,一边讲解)“立”字是个象形字,像人站立在地上,表示站立,“立字旁”取义的字,大多与站立、直立有关。如“端”本义是直、正;“竖”本已是直立;“米字旁”取义的字,大多与粮食有关,如“糯”“粉”“糕”。

  4、PPT示,齐读一遍:

  “端”字——“立”,立字旁

  “粽”字——“米”,米字旁

  5、小结:今天我们又交了两个偏旁新朋友:立字旁和米字旁。这些偏旁朋友作用可大了,他们表示一定范围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更多的字宝宝,可以帮助我们牢记字宝宝。

  (六)会认读的字认字的初步评价。

  1、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2、游戏认字(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

  三、图文结合,品读语句,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主题。

  导语:我们学习了会认读的字,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了,下面我们结合课文的图画,学习课文了,让我们齐读课题。

  (一)释题

  出示任务:通过课题,我们知道课文是通过什么给我们讲家庭、家人的故事的?(预设:端午粽)刚才通过读课文,你们知道什么叫做端午粽呢?(预设端午节吃的粽子)。

  小结:对了,从课题我们知道课文是通过端午粽给我们讲家庭、家人的故事的,端午粽就是端午节吃的粽子。那么,课文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吧。

  (二)图文结合,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主题。

  1、结合图画,了解课文内容。

  (1)看图说话。(PPT示图画)

《端午粽》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长句子。

  3.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

  4.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重点

  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教学难点

  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

  1.同学们,你们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图,是什么?(生:粽子)你们喜欢吃粽子吗?为什么?那你知道怎么包粽子吗?今天咱们就跟着作者到外婆家去看看,怎么包粽子。

  2.板书课题学生书空,提出问题。

  (1)端午是什么时候?

  (2)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3)带着疑问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借助注拼音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并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选择自己的方式记住它。

  学生自读,圈出生字,教师巡视,对平时识字能力差的孩子要特别关注。

  2小组检查生字,谁对了就是“生字大王”。

  组长利用生字卡片检查绳子的实际情况,对全读对的同学奖励小红花。

  师:下面老师要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识字情况,请大家准备好!

  课件出示要检查的字,学生开火车读生字、齐读生字。

  3检查读文情况。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汇报读文情况。(可小组读,也可个别学生代表)其它同学听后评议

  三、指导书写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

  教师指名认读田字格里的生字

  2.师:下面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并说说你的发现。

  学生仔细观察,自由讨论。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与指导性的`评价。

  3.指导书写:午、米、真。

  师:这三个字书写时,你认为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预设)生:“午”字的第三笔横,书写时要长一些;“米”字在书写时一定要注意笔顺,不要倒插笔顺;“真”字里面的是三横。

  教师示范写,学生先进行书空练习,再在田字格本上练写。教师巡视。

  4.教师出示带有田字格的生字节“叶、分、豆”。

  学生仿写。教师选出写的较好的字进行展示,并授予这些学生“小书法家”的称号。

  板书设计

  10端午粽

  午米真

  节叶分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图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教师课件出示,要求学生开火车读。

  2.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端午粽这篇课文,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走进课文

  1.课件出示“粽子”的图片。

  师:一到端午节,外婆总是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通过“盼”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生:外婆特别想念我们,希望我们早点回家

  师:是啊,过节了外婆多么希望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谁能带自己的感情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一定要读出“外婆盼望团聚”的心情。教师指名读并给与鼓励评价。

  2.师:你的端午节是怎么过的?哪些事情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谁能说一说?预设生;吃粽子、打电话问候、父母带着自己去见外公外婆..........

  3.教师总结:老是听出来了端午节的时候大多数同学都是和自己父母去看外公外婆或者爷爷奶奶,然后,亲人们聚在一起吃粽子。

  4.课件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小作者的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子的?并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学生边读边画。教师指名回答。

  预设生:粽子很诱人特别想吃一口。师:是啊,多么“可爱的’粽子,让人看了就想咬一口,请同学们带上自己的感情读一读这个句子。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然后指名读,并及时给与评价。

  (2)师:这么“可爱的”粽子,闻起来是怎样的?预设生:清香。师:你是从哪句话知道的?请为大家读一读。预设生: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教师指导朗读,读出粽子的“清香”。

  (3)粽子看起来可爱,闻起来香,那吃起来味道如何呢?请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预设生:又粘又甜。

  (4)师:多么美味诱人的粽子啊!请同学带着自己的感情自有朗读这一段。学生有感情朗读,教师指名读并给与鼓励评价。

  5、课件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外婆包的粽子除了红枣粽,还有红豆粽和鲜肉粽,这说明了什么?用温中的词语来回答。预设生:花样多。师:外婆包的粽子不但好吃而且花样多,外婆还会让我们带回去一些分给邻居吃我想外婆包的不仅仅是粽子,还是一份“节日的祝福。”

  6、师:为什么端午节的时候要吃粽子呢?如果有个别同学知道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教师简单介绍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三、朗读课文

  师;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端午节的节日氛围和那份浓浓的亲情,也初步了解了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下面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情来朗读这篇课文。

  四、课文小结。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端午粽》教学设计3

  一、童谣导入,说“已知”

  1、师生板书“节”字。复习已学过的三首传统节日童谣:《春节童谣》《元宵童谣》《清明童谣》。

  2、学习“端午”。

  清明之后的传统节日便是“端午”(教师板书)了。你能给“端”字组词吗?教师相机引导:“端正、端坐”表示“身正,不歪”;“端碗、端茶”表示“用手很平正地拿着”;引申义“笔端、开端”,指“东西的一头”。而“端午”是指整个大热天的开端。

  设计理念:本环节利用扩词法识“端”字。利用扩词法学习汉字,积累一些常用词语,是本单元的教学要点。同时,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相机归类梳理“端”的字义,理解新偏旁“立字旁”的形旁意义,多方位地了解“端”的含义,使汉字的学习不浮于表层,这才能使学生真正有所得。

  3、对于“端午节”,你知道(板贴:知道)些什么?学生交流。

  设计理念:“知”是本课生字,“知道”是本课出现的新词。本环节利用“知道”一词统领整篇课文的教学,以三问“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读了课文,你又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来搭建本课的教学框架。这样的设计,既复现了生字“知”,也让教师更准确地了解了学生的学习原点、兴趣点、障碍点,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更适合本班学生学习的语文实践活动。

  4、揭示课题:今天这堂课,我们就去了解端午节的一个重要习俗——吃端午粽。补完课题,读课题,正音“粽”。

  二、三读课文,说“新知”

  (一)初读课文,学字读词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好一组与“一”相关的词语。

  ①按变调规律将本文中与“一”相关的词语分成两组,读一读:一到端午节一锅粽子一颗枣一掀开一股清香一口粽子一小篮

  ②回忆变调规律儿歌,做做动作背一背:“单独时,平平走;遇四声,向上冲,搭座山;一二三声前,往下滑,开朵花。”

  ③去掉“一”的拼音,打乱顺序,再读一读。

  ④把词语放回句子中,读一读。

  设计理念:“一”的变调在前面的课文中已经出现过多次,从统编版一年级上册《秋天》一文初探规律,到《大小多少》中复习读法,再到第6课《树和喜鹊》中的读法巩固等等,孩子们已掌握了一定的规律,形成了一定的语感,但读错的现象还是频频出现。这篇课文中带“一”的词语共有7个,并出现在很多难读的长句子中。所以,很有必要再次进行“一”的变调规律的复习巩固。

  (二)二读课文,读好长句

  1、读好长句子——“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这个句子中出现了两个带有“一”的短语,因为之前已经落实了词语朗读,连起来读一遍即可。着重学习汉字“米”。

  ①“粽”字是什么旁?认识“米”字:出示图片与字源。②你知道有哪些“米”字旁的字?学生交流,同时梳理与补充:粽、粮、粗、精、粉……教师小结:米字家族比较庞大,一般都与米、粮食有关。

  2、读好长句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设计理念:读这个长句子,先让学生思考:句子为什么有长短?使大家认识到句子长是因为内容多,然后采用内容分解法,利用插图和句子互相配合,引导学生对长句的内容进行分解:先写的是粽子的。外面,然后写里面,最后写中间。于是,在学字、学词、读句的有效统整中,明白句子所表达的内容,既能促进理解,又能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①一看插图、读句子,圈出粽子的三个组成材料,读准音:箬竹叶、糯米、枣。放入句式有序说话:“粽子是用()包的,里面裹着(),中间有()。”

  ②二看插图,自主加上形容词来说说:()的箬竹叶、()的糯米、()的枣。课文中也有这样的形容词,把物品写有趣了,请你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③发现填进去的词语有什么特点?都是表示颜色的词(板书“色”),都是叠词。体会表达的趣味:一句话中,用叠词的形式形象地写了粽子的颜色,把粽子写漂亮了,读起来还顺口,连起来读读整句话吧!用各种方式展示读:同桌读、比赛读、挑战读、看着句式背诵……

  ④三看插图,利用句式背句子。

  设计理念:利用插图,可以帮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掌握、确认事物的本质,丰富认知的内容。孩子们可以在插图中清楚地认识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唤起生活前经验;也可以通过插图,认识与文字对应的新事物,丰富学生的'认知。同时,结合插图与长句,通过“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趣”的有层次引导,让儿童仔细地、有序地观察插画、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介绍的顺序,对儿童理解语言有很大帮助。儿童通过“将语言变成画面的能力”,能有效提高记忆力和想象力。

  3、读好长句子——“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读读句子,这句话写了粽子的什么特点?表演创编朗读活动。

  4、读好长句子——“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理解“分给”:利用教具“一篮粽子”,把粽子的图片一个个分给小朋友们,出示“分”字,像这样,把整体用刀切开或取出一部分,就是“分”。复习已学汉字:指生上台领读粽子背后的汉字,质疑释疑,同桌互读过关。

  设计理念:在习字学词时,加入一些游戏元素,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活动性学习是低年级孩子的最爱。

  5、写字指导:

  这篇课文中有好几个字的字形就是一幅图。出示图画,学生猜字。照样子写字。

  设计理念:写字就是画一幅漂亮的画!这样,将枯燥的写字指导转化为学生喜欢的写字练习,使练习变得好玩起来,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写字兴趣,提高了学生写字的效率。同时,像这样用溯源的方法简明扼要地呈现这些汉字产生、演变的大体历程,满足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好奇天性,引起他们探究学习的兴趣,并在书写过程中领悟汉字的文化内涵,培养汉字文化意识。

  图为常州市星河实验小学朱玲老师在“首届中国基础教育‘新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小学语文专场)”上的观摩课,内容选自“新课程资源系列”《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学与教指南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外婆的端午粽》。

  (三)三读课文,梳理脉络

  连起来读读整篇课文,说说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了什么收获?相机梳理板书。

  三、诵读童谣,说“欲知”

  1、其实,端午节除了要吃粽子,还有很多习俗呢!读《同步阅读》中的《端午童谣》。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叶,挂香囊;五彩线,手腕绑;吃粽子,沾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2、学生说“欲知”:读了童谣,你想了解什么?

  3、课外延学:根据这些疑问,请到课外去找找相关故事,下节课,我们将进行“话端午”活动。

  设计理念:在阅读中实现统整的教学。认知统整,了解除端午粽之外更多的民风民俗;诵读统整,结合《端午童谣》习得文本之外的童谣、儿歌;课外活动统整,结合学生的生活来学习语文、实践语文,实现课堂教学指向生活、指向生命的“大语文”格局。

  点评——理念:教学设计之“魂”

  语文教育的核心环节是课堂,课堂教学的实施关键在设计。而课堂教学设计的着力点又应当在哪里?是教学过程的编排吗?不是的,应当是设计的理念。也就是说,不只是“怎样设计”,而更为重要的是“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虽然一个好的设计为一些教师现成搬用,现在还不是个别现象,但对于更多教师来说,他们希望能够借鉴思索的并不是“设计”本体,而是这样设计背后的教学理念。如果设计本身只是“术”,那么设计背后的教学理念才是“道”。有了“术”,不等于得了“道”,只有得了“道”,才能灵动而有创意地去驾驭“术”。

  品评本案的一个亮点,就在于它不只是展现设计的方案,而更在于传达这样设计的理念是什么。为了强调,设计理念的部分一律加上标题“设计理念”加以强调,并用不同字体以示醒目,还用括号标注,这是对“设计”不可缺失的理解。综观它的设计理念要点:

  一是节气教学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二是识字与阅读理解的一体化推进;

  三是在重点、难点处(长句子)精准发力,使阅读教学从面面俱到的传统弊端中走出来,实行“精准滴灌”;

  四是对插图在教学中的运用,充分发挥统编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

  五是实现阅读教学在“统整”中“跨越”的教学思想,开阔学生视野,激发生活情趣,实现从“小课堂”到“大语文”,见“真能量”。

《端午粽》教学设计4

  教学设计说明:

  一、让文本与生活对对碰

  《端午粽》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活动之一。上课伊始,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二、切身体验,学会表达

  教学中,在学习课文对端午粽的做法、味道的描述之后,感受语言表达的精妙之后,引导孩子通过尝端午粽,介绍端午粽,让学生对端午粽的外形、味道、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进一步的认知。

  三、读中悟,悟中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四、让课堂缭绕乡土馨香

  在教学文本时,紧紧围绕本课题研究的主旨——合理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引导小朋友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每年是怎么过端午节,再借助丰富多彩的图片或亲身体验走进文本,最后引入有关端午节的儿歌及方言童谣。

  教材分析:

  《端午粽》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点写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吃粽子习俗的由来。课文语言比较形象,贴近学生的生活。

  学情分析:

  课文语言比较形象,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孩子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在感悟文本时尽量放手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自主理解。

  教学目标:

  1.注意读好长句子,能正确朗读课文。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端午节家庭吃粽子的快乐,知道这个中华传统习俗的故事。

  4.能正确读写“真、分”两个生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和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教学重点:

  能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端午节家庭吃粽子的快乐,知道这个中华传统习俗的故事。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实物等

  教学过程:

  (课前预热:演示孩子们包粽子,编蛋网的场景,引导说说看到了什么?出示五彩的蛋网并告诉孩子们这些将是本节课的奖品,看看“花”落谁家?)

  一、激趣复习巩固词语

  师(出示粽子):同学们,这是什么?

  师:粽子好吃吗?想不想吃?我们来场抢粽子比赛,看谁先抢到?

  (师演示课件生抢读词语)

  二、品读课文,走“近”生活

  1.品读课文第2自然段。

  (1)教师再次出示粽子:这样的粽子是怎么做的呢?味道怎么样呢?

  请大家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用“—”画出写粽子是怎么做的句子,用“~~”画出写粽子味道的.句子。

  (2)学生带着任务轻声朗读课文。

  (3)自荐读句子,师相机指导朗读。(指名读,师范读生闭眼想象,男女生赛读,齐读)

  (4)词语训练。

  ①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粽子是用xxxx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xxxx糯米,中间有一颗xxx枣。

  ②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5)看一看,尝一尝,说一说。

  各自介绍课前准备的粽子的包法、馅儿、味道等。

  2.图文结合学习第3自然段

  师:刚才同学们尝的是什么粽子?课文还给我们介绍了哪些粽子?你们平时还吃过什么粽子?

  相机理解“美滋滋”并说出类似的词语并用“美滋滋”说一句话。

  3.学习第4自然段,指导朗读长句,简介屈原。

  三、课外拓展,引入有关端午节的本地儿歌和童谣

  四、指导书写生字“真、分”,要求组词并用组的词语说一句话

  五、总结课堂

  板书设计:

  10端午粽

  十分好吃、花样也多

  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粽》教学设计5

  一、复习检查。

  找一找游戏:我在那里?

  规则

  1、老师叫学生闭上眼。

  2、老师把本课生字图片贴在黑板上。

  3、老师说汉字,叫学生睁开眼去找。

  二、朗读课文,初悟课文

  (一)老师示范朗读课文,看图片或者课件出示短文插图。

  (二)学生自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找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三、分析课文,深悟课文

  1、让学生说一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4个自然段)

  2、你是怎样确定的?(这篇课文有4个段落开头空两格处)

  3、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

  (1)请同学说一说第一自然段有几句话?(1句话)

  (2)你是怎么确定的?(这个自然段有1个句号。)

  (3)一到端午节,外婆会干什么?(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等我们回去)

  (4)“总”说明每年都会煮粽子,“盼”说明每逢佳节外婆盼望一家人团聚。

  4、请女生一起读第二自然段,男生听着,听她们读得对不对。

  (1) 请同学说一说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3句话)

  (2) 你是怎么确定的?(这个自然段有3个句号。)

  (3)粽子是用什么包的?(青青的箬竹叶包的)

  (4)里面裹什么?(白白地糯米)

  (5)中间有什么?(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6)青青的,白白的和红红的写出了粽子的样子和对粽子的喜爱

  (7)外婆掀开锅盖飘出什么呀?(一股清香)

  (8)粽子怎么吃?(剥开粽叶)

  ((9)粽子什么味道?(又黏又香)

  (10)掀,剥,咬分别写出了煮粽子,剥粽子和吃粽子的动作,又黏又香写出了粽子的味道?(请他们品尝水果的香甜)

  (11)第二段写了包粽子的材料和煮好的粽子的味道。

  5、请男生一起读第三自然段,女生听着,听他们读得对不对。

  (1)请同学说一说第三自然段有几句话?(3句话)

  (2)你是怎么确定的?(这个自然段有3个句号。)

  (3)外婆的粽子好吃吗?(十分好吃)

  (4)花样多吗?(花样也多)

  (5)都有什么品种?(红枣粽,红豆粽和鲜肉粽)

  (6)你十分好吃,花样也多说明外婆包粽子经验丰富,也体现了外婆对端午节的重视。

  (7)在外婆家美滋滋的吃完后,外婆还会做什么?(装一小篮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8)美滋滋说明外婆包的粽子好吃,也表达了我对粽子的喜爱之情。

  (9)第三小节写了外婆包的粽子不但好吃,还会教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6、同学们一起读第四自然段。

  (1)请同学说一说第四自然段有几句话?(1句话)

  (2)你是怎么确定的?(这个自然段有1个句号。)

  (3)长大之后牛知道了什么?(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

  (4)第四段写了长大后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的原因

  (5)介绍屈原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 。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背后人称为“诗魂”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 。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

  8、老师总体提问。

  读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呀?

  学生自由说,然后老师总结:这篇课文写了每年端午节时外婆都会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外婆的粽子好吃,花样多,我长大后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的原因。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我们知道了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小端午节外婆包粽子—— 盼我们回去 端午节吃粽子

  端午节 包粽子的材料——粽子清香,又黏又香 清香好吃

  粽子好吃,花样多——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纪念屈原

  长大后——知道端午节的来历

  四、朗读课文,感悟课文

  学生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行读

  五、灵活朗读

  接力朗读:四个人一小组,进行接力朗读。

  六、考考你,课内阅读

  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除了红枣粽,还有红豆粽和鲜肉棕。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

  1、文中写了粽子那些特点呢?请在正确的选项后面画“√”

  (1)好吃( )

  (2)花样多( )

  (3)非常大( )

  (4)非常尖( )

  2、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外婆包的`粽子好吃,请写一写。

  (美滋滋)

  七、课文升华

  1、说一说:你知道关于端午节或吃粽子的故事吗?

  2、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3、交流作品:可先与家人交流,然后将学生的创意画在学习园地中展览。

  八、小结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2、学生说。

  3、学习了朗读和分析课文。

  九、下节课我们做什么?

  1、下节课我们将进行写字教学。

  2、同学们回家可以把课文背下来,背给爸爸妈妈听。

《端午粽》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1.课文以儿童的口吻,以家庭过端午节吃端午粽的事由,向学生介绍了端午粽的由来、样式、色香味等,实际是一篇说明文。课文贴近生活,能很好唤起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学习,了解这个中华传统习俗。

  2.课文长句子较多,学生正确朗读有一定困难,且读好长句子是重点教学目标之一,应安排教学环节,给予足够的时间落实。

  学情分析:

  读好长句子虽然有一定困难,但是通过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还是有一定基础的,因此,要通过学生实践尝试,然后发现问题进行指导,不但要培养学生不读破句的能力,还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语感。切不可采用范读简单的模仿来达到目标。

  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过程设计

  一、复习引入,再现情境

  1.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端午粽》的字词,这节课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找动物。以小组为单位读词语,看看哪个小组读得准确。

  (1)多媒体出示小动物的图片:熊猫、山羊、兔子……

  (2)小组派代表选择喜欢的小动物,每个动物后面隐藏一个本课的词语,小组同学认读词语,获胜小组得到相应的.小动物图片。

  2.师生共同齐读课文。

  二、诵读课文,品味内容

  1. 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朗读。

  (1)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教师提出问题:结合第二自然段内容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

  (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5)词语填空读课文。

  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粽子是用________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________糯米,中间有一颗________枣。

  教师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

  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学生汇报朗读第二自然段。

  2.品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课件出示:依据课文内容,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习俗?

  三、指导观察,正确书写

  1.创设情境,出示生字。

  (1)老师今天带来了几个美味香甜的粽子,同学们想不想吃?

  (2)课件出示:写有生字的粽子图片。

  (3)导学:你们认识它们吗?我们来学写这几个生字,写得好的同学会得到香甜美味的粽子。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午。

  (1)观察生字外形,注意书写时悬针竖不出头。

  (2)学生描红书写,在本子上写两个。

  (3)同桌之间展示,同桌互评。

  3.教师指导学习生字——节。

  (1)观察生字结构,教师在黑板上范写,学生练写。

  (2)引导学生说一说了解了哪些中国传统节日。

  (3)通过对节日的阐述,给“节”字进行扩词训练。

  4.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米。

  (1)导学:我们“品尝”了香甜的糯米粽,一起来认识糯米的“米”字。

  (2)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

  image003

  (3)学生根据汉字“米”的字形演变过程,理解字义。

  5.教师指导学习生字——分。

  (1)反义词对对碰理解字义:“合”的反义词是“分”。

  (2)书写要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

  (3)师生讲评,展示学生作品,互相评价,激励进步。

  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2.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作业设计

  对父母说说端午节的习俗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端午粽》教学设计7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教学目标:

  1、认识“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

  2、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预设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近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2)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3)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4)齐读课文,注意生词在课文中的读音。

  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三、再读课文,练习书写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学生逐段汇报朗读,把句子读通顺。

  3.教师指导学生多种方法朗读。

  (1)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①说一说课文共由几个自然段组成。

  ②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

  (2)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长的句子画出停顿。

  4.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叶。

  (1)课件出示:箬竹叶的图片。

  (2)学生观察图片,从颜色、形状上来描述箬竹叶的样子。

  (3)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叶,看图学习生字。

  (4)师生共同书写生字,比一比谁写得工整、漂亮。

  5.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真。

  (1)观察生字结构,总结书写规律,学习书写。

  (2)巧记生字:笔画中横最多,中间三横才封口。

  6.研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教师提出问题: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预设:外婆包的粽子有: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7.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豆。

  (1)图文演示法,理解字义。

  (2)书写方法:上横短,下横长,中间一口要扁些。

  设计意图:本环节运用了多种方法阅读课文:自由朗读、创设问题情境朗读、合作读等。识字教学与阅读相结合,体会汉字在文中所表述的含义。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导回顾: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认识了哪些生字宝宝?

  2.合作交流,向同桌展示自己写得最好的生字。

  3.作业布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总结能力;作业布置,通过朗读感受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再现情境

  1.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端午粽》的字词,这节课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找动物。以小组为单位读词语,看看哪个小组读得准确。

  (1)多媒体出示小动物的图片:熊猫、山羊、兔子……

  (2)小组派代表选择喜欢的小动物,每个动物后面隐藏一个本课的词语,小组同学认读词语,获胜小组得到相应的小动物图片。

  2.师生共同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汉字的学习是反复而又长期的过程,用游戏的方式增加汉字与学生见面的机会,在复习中巩固、加深学生对新学字的印象。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识字的.效率,又延续了上节课的教学情境,便于本节课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诵读课文,品味内容

  1. 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朗读。

  (1)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教师提出问题:结合第二自然段内容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

  (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预设: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5)词语填空读课文。

  ①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粽子是用________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________糯米,中间有一颗________枣。

  预设: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

  ②教师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

  ③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④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⑤学生汇报朗读第二自然段。

  2.品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课件出示:依据课文内容,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习俗?

  预设:①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②指名学生汇报诗人屈原的历史事迹。

  ③教师总结屈原的人物事迹,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三、指导观察,正确书写

  1.创设情境,出示生字。

  (1)老师今天带来了几个美味香甜的粽子,同学们想不想吃?

  (2)课件出示:写有生字的粽子图片。

  (3)导学:你们认识它们吗?我们来学写这几个生字,写得好的同学会得到香甜美味的粽子。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午。

  (1)观察生字外形,注意书写时悬针竖不出头。

  (2)学生描红书写,在本子上写两个。

  (3)同桌之间展示,同桌互评。

  3.教师指导学习生字——节。

  (1)观察生字结构,教师在黑板上范写,学生练写。

  (2)引导学生说一说了解了哪些中国传统节日。

  预设:中秋节、重阳节、春节……

  (3)通过对节日的阐述,给“节”字进行扩词训练。

  4.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米。

  (1)导学:我们“品尝”了香甜的糯米粽,一起来认识糯米的“米”字。

  (2)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

  (3)学生根据汉字“米”的字形演变过程,理解字义。

  5.教师指导学习生字——分。

  (1)反义词对对碰理解字义:“合”的反义词是“分”。

  (2)书写要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

  (3)师生讲评,展示学生作品,互相评价,激励进步。

  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2.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是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回顾,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总结,使学生对端午粽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对端午节这个民族节日有更深的了解,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端午粽》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朗读好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重点

  积累"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中午分开叶子大米节日

  2、指名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听写字词,观察图片,回忆课文内容,尽快进入到课堂中。

  二、品读课文

  1、品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2)读了这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外婆总会煮好了盼我们回去)

  (3)从"一到""总会""盼着"你体会到什么?(外婆浓浓的爱)

  (4)指导朗读,读出外婆端午节的期盼。

  2、品读第2自然段。

  (1)同桌相互读一读,读好长句子。

  (2)外婆包的端午粽看起来怎么样?谁来读读相关的句子。(指名读)

  课件出示: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①你能把表示颜色的词圈出来吗?你有什么感觉?(美)

  ②我们来欣赏一下吧。【课件出示粽子的图片】

  ③美美地读一读这句话吧。

  (3)这粽子不仅看起来好看,闻起来也很香,从哪儿能看出来?

  课件出示:

  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你觉得这清香是什么样的味道?(箬竹叶的味道,糯米的味道,枣的味道)

  你能用"一……就……"说个句子吗?(我一回到家就写作业)

  (4)现在来看看粽子吃起来味道怎么样?(又黏又软,十分好吃!)

  课件出示:

  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同学们,你们吃过的粽子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

  课件出示:

  看起来--美

  闻起来--香

  吃起来--甜

  (5)指导朗读。读出粽子的香甜。

  3、品读第3自然段。

  (1)自由读第3自然段。

  课件出示:

  "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

  (2)读读这句话,你觉得文中哪儿写了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哪儿又写出了花样多?

  (第2自然段写了粽子十分好吃,第3自然段第2句话写了花样多)这样的句子就叫过渡句,它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3)外婆包的粽子有哪几种?这几种你都吃过吗?

  【课件出示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的图片】

  课件出示:

  "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4)仔细读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外婆不仅勤劳能干,而且质朴大方)

  (5)指导朗读。读出粽子的花样多,读出外婆的勤劳能干、质朴大方。

  4、品读第4自然段。

  (1)自读这一自然段。想想你知道了什么?

  课件出示:

  "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同学们,你知道屈原是谁吗?

  【课件出示屈原相关图文资料】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人,创造出新体诗"楚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

  (3)据说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把五月五日设为端午节,并在这一天互相赠送粽子作为礼物。现在你知道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了吗?

  (4)原来,这小小的粽子,不仅包含着外婆的爱,还寄托着我们中国人这么丰富的感情,让我们一起读一读第4自然段吧。

  【设计意图】逐段分析文章,可以从多角度把握内容,包括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内容、还有涉及课本之外的知识的,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总结拓展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端午节,"品尝"了外婆包的端午粽,感受到浓浓的亲情。我们还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认识了伟大的诗人屈原,真是收获多多。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课文吧。

  2、你还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传统节日吗?你能说说这些传统节日都有什么习俗吗?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习俗:熬年守岁。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

  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习俗:起火烧饭、吃冷食。

  清明节:农历三月初八(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公历4月5日左右);习俗:扫墓、踏青。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习俗:穿针乞巧。

  重阳节:九月初九;习俗:登高、插茱萸。

  四、课堂练习

  插入动画"端午粽节日与美食"。

  五 、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跟父母交流我国的传统节日。

《端午粽》教学设计9

  一、复习生字,书写指导

  (一)认读词语(课件出示)

  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红豆鲜肉带去知道据说纪念

  (二)认读生字(卡片出示)

  米总间据分豆端念粽节带知肉开火车读,组词,齐读。

  (三)指导书写“真、豆”

  1.指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字特点,观察“长横”的写法。 2.观看微视频(书写示范)。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理念:生字词语的复习是对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的巩固,可以有效让孩子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也为新授课扫清障碍。本课写字在第一课时基础上选择“真、豆”两个字进行书写指导,因为这两个字都有长横,为此书写指导抓住长横书写特点进行。并且通过微视频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观察特点,观看视频,书空练习,提笔写字四个步骤,把一年级的写字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二、聚焦语言,学习表达

  导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介绍粽子?怎样介绍粽子呢?

  (一)理清内容

  学习第二小节指名读:1.用①②③标出几句话。2.思考每句话是介绍粽子哪些方面?

  指名交流(色、香、味)设计理念:

  (二)聚焦”色”

  1.指名读,找到表示颜色的词语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2.交流颜色词语,

  3.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哪个句子写得好。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4.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5.拓展AAB式重叠的颜色词语。(黑黑的、绿绿的、蓝蓝的、黄黄的)设计理念:本环节主要进行AAB表颜色词语的学习和积累,先找特点,再通过读形式感受这类词语的表达效果,接着通过朗读形式读出这类词语的韵味,最后进行拓展积累,使学生对这类词语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三)聚焦表达顺序

  1.课文中描写端午粽的外形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的?你从哪里知道?(从外往里)

  2.尝试从里往外的顺序介绍粽子。

  3.学以致用,学着介绍

  要求:你能学着介绍粽子的方法,按照从外往里或者从里往外的顺序,选择自己喜欢的水果说一说吗?(也用上表示颜色的词语哦!)

  出示西瓜、火龙果

  西瓜

  设计理念:本句话介绍粽子的条理十分清楚,因此在这句话教学时通过朗读关注到描写的条理性,学习从外往里和从里往外的表达顺序,并且能学以致用,通过仿照课文表达方式介绍水果,目的是让孩子学习课文清楚的,有条理地介绍。

  三、略学香、味、花样

  (一)出示:认真读课文,你知道课文还从哪些方面介绍粽子呢?香:

  煮熟的粽子飘出( ) 。味:

  剥开粽叶,咬一口,真是( ) 。花样:

  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多,除了( ),还有( )和( )。

  (二)指名交流,完成填空。

  (三)拓展说话:我吃过的粽子花样多,除了( ),还有( )和( )。

  (四)图片拓展:粽子的其他花样和不同地方粽子的不同包法。

  四、我来介绍粽子

  (一)出示要求:端午节到了,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粽子,喜欢粽子,请你向他们介绍粽子。(从粽子色、香、味、花样四方面介绍。)组长分工,一人介绍一方面

  组内练习,把粽子介绍详细小组展示,把粽子介绍生动

  端午节就要到了,我们中国人到了端午节总是要包粽子,粽子是用( )包的,里面裹着( ),中间有( ) 。粽子颜色很漂亮,而且香味十分好闻,只要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 ) 。粽子的味道也很好,剥开粽叶,咬一口,真是( ) 。粽子花样非常多,除了( ),还有( )和( )。欢迎你们到我的家乡来尝( cháng )一尝我们的端午粽,相信你肯定吃了还想吃。

  (二)学生练习,小组展示

  设计理念:通过“我来介绍粽子”的形式,让学生把文中的信息进行提炼,让学

  生把信息转化为自己的内容,然后再表达出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拓展资料

  1.端午节的习俗是怎么来?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呢?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小故事。

  2.学生看视频

  六、实践活动

  1.向大家介绍,推荐粽子。

  2.把端午节的故事说给家长听。

《端午粽》教学设计10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识生字卡片。

  2、听写生词。

  二、学习课文,感悟内容

  1、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自然段,知道了外婆包的粽子特别好吃,那么除了味道好,外婆的粽

  子还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2)指名读第3自然段。

  (3)指名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4)指名回答并板书:花样多。

  (5)练习用“除了……还有……”说话。

  (6)总结:外婆包的粽子除了好吃,花样多,还叫我们带回去给邻居吃,看来,外婆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善良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启发谈话:人们端午节吃粽子为了什么呢?

  (2)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3)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屈原的资料。

  三、课文拓展,指导书写

  1、总结交流。

  (1)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那么屈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人呢?

  (2)课件出示屈原资料,了解其生平,以及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2、拓展交流。

  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家乡端午节习俗资料,并和课文内容相对照,看看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哪些地方不同?

  3、指导生字“真、分、豆”书写。

  (1)课件演示“真、分、豆”笔顺。

  (2)认读3个生字。

  (3)观察三个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指导书写。

  四、布置作业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课文的主要内容。

  2、布置作业。把在本课中收集到的词语放在你的词语库里。课外了解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

  五、板书设计

  材料:青青的箬竹,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10、端午粽味道:清香,又黏又甜

  花样:多

  意义:纪念屈原

《端午粽》教学设计11

  说明:

  一、让文本与生活对对碰

  《端午粽》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活动之一。上课伊始,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二、切身体验,学会表达

  教学中,在学习课文对端午粽的做法、味道的描述之后,感受语言表达的精妙之后,引导通过尝端午粽,介绍端午粽,让学生对端午粽的外形、味道、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进一步的认知。

  三、读中悟,悟中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四、让课堂缭绕乡土馨香

  在教学文本时,紧紧围绕本课题研究的主旨——合理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引导小朋友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每年是怎么过端午节,再借助丰富多彩的图片或亲身体验走进文本,最后引入有关端午节的儿歌及方言。

  教材分析:

  《端午粽》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点写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吃粽子习俗的由来。课文语言比较形象,贴近学生的生活。

  学情分析:

  课文语言比较形象,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在感悟文本时尽量放手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自主理解。

  教学目标:

  1.注意读好长句子,能正确朗读课文。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端午节家庭吃粽子的快乐,知道这个中华传统习俗的。

  4.能正确读写“真、分”两个生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和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能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端午节家庭吃粽子的快乐,知道这个中华传统习俗的。

  课前准备:

  教学、实物等

  教学过程:

  (课前预热:演示们包粽子,编蛋网的场景,引导说说看到了什么?出示五彩的蛋网并告诉们这些将是本节课的奖品,看看“花”落谁家?)

  一、激趣复习巩固词语

  师(出示粽子):同学们,这是什么?

  师:粽子好吃吗?想不想吃?我们来场抢粽子比赛,看谁先抢到?

  (师演示生抢读词语)

  二、品读课文,走“近”生活

  1.品读课文第2自然段。

  (1)教师再次出示粽子:这样的粽子是怎么做的呢?味道怎么样呢?

  请大家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用“—”画出写粽子是怎么做的句子,用“~~”画出写粽子味道的句子。

  (2)学生带着任务轻声朗读课文。

  (3)自荐读句子,师相机指导朗读。(指名读,师范读生闭眼想象,男女生赛读,齐读)

  (4)词语训练。

  ①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粽子是用________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________糯米,中间有一颗________枣。

  ②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5)看一看,尝一尝,说一说。

  各自介绍课前准备的粽子的包法、馅儿、味道等。

  2.图文结合学习第3自然段

  师:刚才同学们尝的是什么粽子?课文还给我们介绍了哪些粽子?你们平时还吃过什么粽子?

  相机理解“美滋滋”并说出类似的词语并用“美滋滋”说一句话。

  3.学习第4自然段,指导朗读长句,简介屈原。

  三、课外拓展,引入有关端午节的本地儿歌和

  四、指导书写生字“真、分”,要求组词并用组的词语说一句话

  五、课堂

  板书设计:

  10端午粽

  十分好吃花样也多

  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粽》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豆"等七个生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感受浓浓的端午情。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板书课题

  1、游戏导入,激发兴趣。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游戏"小小吃货猜猜猜",来一起看大屏幕,看,什么节日吃元宵?--正月十五元宵节!再看,什么节日吃月饼?--八月十五中秋节!大家可真厉害,那最后一个老师觉得也难不倒你们了,端午节要吃什么呢?--吃粽子!没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端午粽》,一起去品尝那香香的粽子!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2、板书课题,讲解生字"午"。相继指导生字午的书写。

  二、初读课文,检查生字

  1、要想把课文读好,首先要把生字学会,那本节课的生字,那你会读了么?这么有信心,那让我们来看看谁读得好,生字第一关--带拼音读生字。全班齐读,小老师领读。

  2、夹粽子游戏。去拼音读生字。

  3、每个生字宝宝不喜欢自己一个人,于是他们每个人都找了一个自己的朋友,组成了词语宝宝,你还能认出它吗?练习读词语。

  三、指导观察,正确书写

  1.创设情境,出示生字。

  (1)老师今天带来了几种不同的豆子,我们大家一起来看一看,你都认识它们吗?

  (2)课件出示:出示蚕豆、豌豆等图片。

  (3)导学:你们认识它们吗?有的豆子长得扁扁的,就像是一张口,有的长得长长的,就像是一条长横,还有的短一些,就像是一条短横,还有的小小的,就像是点。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豆。

  学生描红、书写。

  四、诵读课文,品味内容

  1. 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朗读。

  (1)品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讲解"总会""盼着"理解词语,抓住词语理解句子,感受端午节吃粽子是习俗,初步感受外婆的深深的情。

  (2)教师提出问题:端午节包粽子,那包粽子要用什么材料?

  (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预设: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预设: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

  再看: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他们都是描写什么的词语?

  预设:表示颜色。

  指导学生说出,这是AAB式的叠词。

  (5)学生汇报朗读第二自然段。进一步体会粽子的味道。找到句子"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抓住词语"清香""又黏又甜"体会粽子味道。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读,进一步体会粽子的色美、清香、味美。

  2、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不仅有红枣粽,还有豆沙粽和鲜肉粽。

  (1)、从"不仅,还有"体会到粽子的种类多。

  (2)、提出问题:那平时大家还吃过什么口味的粽子?

  预设:八宝粽、豆沙粽、鲜肉粽、蛋黄粽。

  (3)、现在我们一起来吃粽子喽!出示图片,进一步体会粽子的美味!

  3、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从这里,你能感受到外婆是一个怎样的人?

  预设:善良、有爱心、关怀别人。

  教师总结:是啊,外婆就是这样一个善良、有爱心、关怀别人的人。每年端午节,外婆都在家包着粽子,等着我们回家团圆,一片粽叶一片情,每年的端午节,少不了的是粽子,更少不了的是像外婆那样的一片深深的爱意!这就是在我们万千中华儿女心中的端午情!

  4.品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课件出示:依据课文内容,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习俗?

  预设:①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②指名学生汇报诗人屈原的历史事迹。

  ③教师总结屈原的人物事迹,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5、端午节不仅仅可以吃粽子,还有很多其他的活动,现在我们一边听儿歌,一边端午节!

  五、课堂小结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我国还有很多其他的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节日,课下请同学们思考下,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分享!

  六、板书设计

《端午粽》教学设计13

  教学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教学目标:

  1、认识“端 粽 节 总 米 间 分 豆 肉 带 知 据 念”等13个生字,两个偏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3.初步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教学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2、正确理解第二自然段课文内容,明白制作糯米的材料和介绍粽子时的顺序。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学写“午”字

  1.导语:老师出示粽子的图片,问:同学们这是什么?(粽子)问粽子是什么节日吃的?(端午节)。端午节是在哪一天呢?(农历五月初五)。在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我们会吃粽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粽子的课文。

  2.板书课题:端午粽。(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3.师:这个课题的三个字都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生字,端:它的偏旁是立字旁,立字旁和立字有什么不同?粽的偏旁是米字旁,因为粽子是用糯米做的。齐读偏旁。

  午字是我们要今天要会写的.,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写午字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1)观察“午”字字形,注意书写时悬针竖不出头。

  (2)学生说笔顺,老师示范书写。

  (3)学生描红书写,在本子上写两个。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边读边标上自然段序号。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分段朗读课文。

  导语:同学们读的真认真,想不想大声读给同学听?现在老师请小朋友来读一读课文,每一个同学读一个自然段,我要请几个小朋友?

  提出要求:请四个小朋友来读。其他同学眼睛看书、仔细听,一会来做小评委。

  3.老师范读课文

  师:听了同学们的精彩点评,老师也想读一读课文了,请同学们认真听一听老师是怎么把长句子读通顺、读流利的。

  三、分段朗读,随文识字。

  1.教师指名分句朗读,师生评议。

  (1)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随机理解词语“总会”的意思。

  用“一……总会……”说一句话。

  (2)逐句出示第二自然段里的句子。

  出示第一句描写粽子样子的偏正短语,借助图片了解箬竹叶、糯米。指名领读。

  出示第一句,指名朗读描写粽子样子的句子,指导点评。

  指导学生把长句子画出停顿,学生自读练习,再指名读。

  出示第二句,标好停顿符号,指名读。

  做一做“掀开”的动作,理解词语。

  加上动作再指名读句子。

  出示描写粽子味道的句子:指名读句子。出示词语“剥开”、“又黏又甜”读准字音、做一做“剥开”的动作。说一说ABAC式词语。再指名读句子。

  (3)逐句出示第三自然段里的句子:

  出示第一、二句。指名读一读。理解“花样”。

  直接出示第三句画出停顿,指名读一读。理解“美滋滋”,体会吃粽子时的心情。积累ABB式词语。介绍象形字“带”。

  (4)出示第四自然段。指名读句子。介绍爱国诗人屈原。了解吃粽子的习俗。

  (5)把喜欢的句子读给同学听。

  2.读词、识字。

  师:同学们课文读得很认真,但是这篇课文有很多难读的词语,让老师来看看你是不是会读了。

  (1)开火车读词语:端午节、粽子、总会、箬竹叶、糯米、中间、煮熟、又黏又甜、十分、鲜肉、红豆、美滋滋、真是、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2)读生字。

  师:瞧,粽子宝宝出来和大家见面了,粽子宝宝说叫对了它的名字,它就会和你回家了,我们来叫叫它的名字吧。开火车读字。

  四、练习书写

  1.教师指导学习生字——节。

  (1)观察生字结构,教师在黑板上范写,学生练写。

  (2)引导学生说一说了解了哪些中国传统节日。

  预设:中秋节、重阳节、春节……

  (3)通过对节日的阐述,给“节”字进行扩词训练。

  2.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米。

  (1)导学:学生根据汉字“米”的字形演变过程,猜一猜是哪个字?理解字义

  (2)指导学生书写“米”字。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导回顾: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认识了哪些生字宝宝?

  2.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与父母一起查找关于屈原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端午粽》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长句子。

  3.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

  4.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重点

  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教学难点

  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为什么?那你知道怎么包粽子吗?今天咱们就跟着作者到外婆家去看看,怎么包粽子。

  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

  (1)端午是什么时候?

  (2)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3)带着疑问读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借助拼音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3.同桌互读,讨论问题。

  4.小组派出代表,回答问题。

  三、学习生字

  1.出示本课生字,学生认读。

  2.在课文中圈出本课生字。

  3.争当小老师领读生字。

  4.同桌互读,检查。

  5.给生字组词。

  6.识记生字。

  (1)加一加。(2)减一减。(3)比一比。

  7.游戏巩固生字。

  四、指导书写

  1.观察字形。

  2.指导书写。

  真字最后一横要长。豆的第一横要短

  3.描红,书写。

  4.作业展示,评一评。

  五、总结

  你今天有哪些收获?

  作业设计

  1.把《端午粽》读给爸爸妈妈听。

  2.把端午节的由来讲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10.端午粽

  端午粽子节日中间总是

  带回去知道据说怀念糯米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游戏复习词语(摘苹果)。

  2.同桌互读课文,检查。

  二、美文赏析

  1.学习第一自然段,选学生读。

  2.赏析“盼着”。

  3.用“盼着”说一句话,体会“外婆盼着我们回家的心情”。

  4.学习第2,3自然段,选学生读。

  5.粽子是怎么做成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6.用“一......就......”说一句话。

  7.外婆做了哪些花样的粽子?为什么吃了之后还要带回家去,分给邻居?(体会分享的快乐)

  8.再读2,3自然段,体会文中流露出的快乐与怀念之情。

  9.学习第4自然段,激发对传统节日的热爱。

  三、指导朗读。

  长句子的断句。学习儿歌:遇到长句不要慌。逗号换口气,句号停一停。

  四、课文小结。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作业设计

  1.你喜欢过那个节日,为什么?写一写。

  板书设计

  10.端午粽

  青青的箬叶白白的糯米

  粽子

  各式各样花样多

  热爱思念

《端午粽》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

  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

  【学习目标】

  1.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会写“午、真、豆”三个字。

  2.正确、流利第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初步了解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一典故。

  3.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等方法,了解“箬竹叶、糯米、纪念”等词语的意思。感受叠词的节奏美和色彩美,积累叠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过节吗?请你猜一猜它们都是什么节日。(依次出示图片及文字:小汤圆圆又圆、吃月饼赏月亮)这些都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伸出小手,跟老师写一写“节”)

  2.再过些日子,到了农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节。端午节吃什么呢?(粽子)(出示:)认读,齐读。

  3.(板书:端午粽)“端”的左边是一个新偏旁,叫“立字旁”,写的时候“横”要变成“提”;“午”是要写的生字,和老师一起写,当最后一笔是竖的时候,一般都是悬针竖;“粽”的左边是——米,你吃过粽子吗?为什么有个“米字旁”?(教学生字“米),粽子要有哪一种米呢?(粽子用糯米做的),右边的字念做——宗,祖宗的宗,端午粽可是咱们的老祖宗传下来的美食。

  4.再读词语。

  5.(出示图片及第1自然段)一到端午节——(引读该段)端午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大家都很重视。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端午节,去品尝端午粽,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长句子:

  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饱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长句子指导:1.关注标点2.词儿要连读3.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

  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传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4.开火车检查课文朗读,相机正音。

  三、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热腾腾的端午粽来啦!它是什么样子的?看看图,读读课文,用笔画出相关的句子。

  2.端午粽是什么样子的,你看清楚了吗?(板书:看)指读。(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读读这个词【词卡:青青的箬竹叶】认读,包粽子用的是——箬竹叶(出示图片)这宽宽的、长长的绿叶子就是——箬竹叶。

  粽子的里面还有——【词卡:白白的糯米】认读。再看粽子的中间还有——【词卡:红红的枣】齐读。

  3.这就是端午粽的样子,谁能连起来读?指读。读着读着,我们知道了粽子的外面是——(点红:包的)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点红:里面裹着)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点红:中间有)中间有——红红的枣。你看,作者就是这样从外到内介绍了端午粽的样子。

  4.(出示第2自然段第2句)端午粽煮熟了,外婆掀开锅盖,让我们用小鼻子闻一闻,闻到了什么?(清香)这股清香是什么的香味?(粽子、红枣、箬竹叶)

  5.这样的清香不仅好闻,还很想吃呢,赶紧咬一口吧!(出示第2自然段第3句)指读。什么感觉?(又黏又甜)

  总结:作者就是这样从外到内把粽子的样子介绍清楚了,还介绍了它的清香和味道,齐读第2自然段。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外婆包的粽子可真好吃,她可是包粽子的高手哦,我们一起看一看她是怎么包的?(播放视频)

  2.录像里的粽子是刚刚品尝的红枣粽吗?不是,外婆包的粽子不仅好吃,花样也多!(出示第3自然段)。

  2.外婆包的粽子还有哪些花样?【词卡:红豆粽】【词卡:鲜肉粽】教学“肉”:(出示图片及古文字)看看图和古文字,又发现了什么?(点红:两个“人”)人们根据肉的样子造出了“肉”字,两个人就像肉上的筋骨。

  3.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引读)外婆……分给邻居吃。(教学“分”:板书“分”)

  4.外婆也把粽子给我,让我分给小朋友们里,拿出你的粽子,看看说说它是什么样子的?(相机积累词语:香喷喷的肉。甜甜的.红豆,金灿灿的蛋黄)你也能说一说吗?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为什么过端午节要吃粽子呢?(出示第4自然段)指读。

  2.认读【词卡:据说】、【词卡:纪念】。教学“念”:怎么记住念?(点红:心)念就是来自心里的思念,从过去到今天都在心里怀念着,从不忘记就是——纪念。

  3.为什么要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呢?请小朋友拿出资料卡,自己读读屈原的故事。学生自己读故事。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要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吗?指名说。

  四、教学生字

  1.复习生字词:这一节课我们的端午之旅收获很丰富,尝到了美食,学到了知识,课后的生字词躲进了小儿歌里,还会读吗?(出示小儿歌)

  2.教学生字:(出示:豆等)

  (1)教学“豆”:你会用豆组词吗?说的都是能吃的豆,不过在古代“豆”可不是能吃的豆子,那是什么呢?听听小小汉字发现者黄小豆来说“豆”。(播放“豆”的音频)听懂了吗?(出示图片及古文字)原来“豆”指的是高脚盘,用来食物的。

  (2)教学其他生字。

  五、布置作业

  1.再过一段时间时间,端午节就要来了,外国小朋友想和我们一起过节。现在校园里要招募一些小小志愿者,向他们介绍咱们的传统文化,首先教她一起读一读儿歌。

  然后和他一起听听故事。

  来看看小小志愿者的三星任务吧!

  2.(出示作业纸)一星任务:做小小汉字发现者,介绍一个和端午节有关的汉字故事;二星任的务:做中华美食推荐者,推荐你最喜欢的一种端午粽;三星任务:做传统文化守护者,分享一个和端午节有关的故事。

  3.请小朋友自己任选一个任务准备,下节课来交流。

  板书设计:

  青青的箬竹叶

  看白白的糯米

  端午粽红红的枣

  闻清香

  尝又黏又甜

【《端午粽》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端午粽》教学设计06-24

《端午粽》教学设计范文10-08

《端午粽》教学设计(精选13篇)07-03

端午粽教学反思04-19

《端午粽》教学反思范文10-08

《端午粽》教学反思(精选6篇)10-06

《端午粽》教学反思(精选13篇)06-08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精选5篇)10-10

端午粽作文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