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画》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画》教学设计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生字:“始、易、千、金、角、度、练、技、巧、准、确”。
2.通过查字典理解词意:著名、开始、角度、容易、训练、技巧、准确。
3.能填空并背诵课文中老师的话。
(二)能力训练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通过观察插图再读课文训练学生读书说话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懂得只有从小下苦功,严格训练才能学到过硬的本领。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理解第二自然段中老师的话,弄懂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解决办法:反复读议,老师教学中辅助提问。学生为什么不耐烦了?他是怎么想的?老师说了几句话?每句讲的是什么?然后讨论,教学生明白老师的.四句话分三层联系紧密,第一句指出达·芬奇的看法是错误的;第二、三句指出为什么是错的;第四句指出画鸡蛋的目的。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通过各种读书形式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利用查字典识字,掌握字的音形义。
3.通过讨论进行交流。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1.了解课文内容。
2.边读边勾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3.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
4.分段朗读,纠正字音分析字形。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指名读课文(分自然段读)。
2.读第一段并学习这段内容。
3.自由读第一段,思考这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告诉我们什?重点理解“著名”词的意思。
4.谁能用一句话说出达·芬奇是什么时候,哪国的人,干什么的?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段,了解了达·芬奇是著名的画家,他是怎样成为画家的呢?我们今天接着学习二至四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达·芬奇开始学画的时候,老师为什么总是让他画鸡蛋?他的态度怎样?你是怎样知道的?
2.理解“不耐烦”。复问:他为什么不耐烦呢?(教学理解两点:一是达·芬奇画了一个又一个;二是他以为“太简单”。)
3.指导朗读。(读出不耐烦的语气)
4.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看到他不耐烦了老师怎样教育他的?老师说了几句话?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5.理解“严肃”一词。
6.结合插图,逐句理解老师的话。
(1)指名读第一句理解“容易”词。
(2)指名读二、三句想:老师为什么说达·芬奇的认为错了呢?学生划句(看实物)理解一个个——没有形状完全相同的。(通过演示,使学生理解每个鸡蛋看上去样子好像都一样,只有仔细观察才能看出不同的形状来。)
(3)看实物(鸡蛋)弄清从不同角度看鸡蛋,形状有什么不同?
(4)指名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5)指名读老师讲的前三句话,加上“因为”一词连起来读一读,(加深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6)理解第4句话读句理解“准确”“熟练”。
思考:为什么让达·芬奇画鸡蛋就能使他“看得准确”,“画得熟练”呢?(联系2、3句理解)
再想:“看得准确”和“眼力”,“画得熟练”和“绘画技巧”之间有什么联系?
7.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思考: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2.哪些词语最能说明达·芬奇听从老师的教导?(学生边读边勾画“用心”“一张又一张”)
3.理解“一张又一张”,换词理解(如:一张 许多)
4.这些都说明什么呢?(讨论)
5.达·芬奇后来的态度与开始画鸡蛋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你觉得他是怎样的一个人?(讨论)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导语:这样严格的训练,结果怎样?)
1.指名读想: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理解“无论……都……”“无论画什么”是什么意思?
“又快又像”说明什么?达·芬奇为什么能画得“又快又像”?
(五)总结全文:
1.指名读全文思考:达·芬奇为什么能成为著名的画家?
2.说说学了这一课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六)布置作业:
1.填空,再背诵下面一段话。
老师严肃地说:“你以为画鸡蛋很( ),这就错了。在( )鸡蛋当中,没有形状( )相同的。每个鸡蛋从不同的( )去看,形状也不一样。我让你画鸡蛋,就是要训练你的( )和绘画( ),使你能看得( )画得( )。
2.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答案:1.容易、一千个、完全、角度、眼力、技巧、准确、熟练
2.千岁、五角、是谁、开始
干话、确实、准备、抬头
六、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画鸡蛋
易 角 练(东) 技 巧
(第二课时)
《画》教学设计2
一、教材依据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一年级,下册,第六课,《摸一摸画一画》。
二、设计思想
1、教学指导思想
以学习者为中心,提高学生自主发展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体验不同材料的质感,利用造型语言表达独特的触觉。
2、设计理念
(1)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充分利用本课资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3)通过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创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情分析
《摸一摸画一画》属于造型表现领域,内容比较抽象,但对于发展学生的造型语言能力有很大的作用。而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学。好动,对新事物充满兴趣和好奇,容易与老师共情。沟通,这是他们的优势,但是他们年龄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等是他们存在的不利因素。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体验不同材料给全身带来的不同感觉,并让学生尝试表达触觉的感受。
2、引导学生体验,探索色彩,点,线条,肌理等造型语言并从中获得快乐趣。
3、引导学生运用造型语言表达自己对触觉的独特的感受,发展视觉表达能力。体验创造的快乐。
四、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运用造型语言表达自己对触觉的独特的资料感受,发展视觉表达能力。
五、教学难点
怎样引导学生运用造型语言表达对触觉的独特的感受。
六、教学准备
1。各种表现身体触觉的图片资料,不同的材料以及各种绘画制作工具。
2。学生准备铅笔和水笔,油画棒,绒线,棉布,山头,木片,胶水,彩色纸等各种绘画制作工具。
七、教学过程
1、导入部分
同学们请举起你们的小手,跟老师一起做手指操。接下来我们做一个游戏,请跟老师一起拍手,有慢到快。
师:谁来说一说刚才拍手的感受?
生:手疼。
生:手热,发麻。
生:手变红,很累
生:很高兴,快乐、兴奋
师:你们有了这么多的感受试着把它画出来吧!
2、自由感受点线的.感情色彩
师:你们都非常勇敢地尝试了将身体的触觉画了出来,这说明“触觉”也是可以画出来的,只不过还没有找到好的表达形式,我们可以大胆来寻找。回忆以下我们平时画画用的什么方
法?画一画
生:用线、点,还有颜色
(出示有关的点和线)
3、尝试部分
师:我们有了这么多的方法再来试一试吧,首先我们分组摸一摸,体验、观察面前的冰,然后请同学说说感受。
生:很凉,很滑,天热摸着很舒服,还冒着白烟,
冰化成水手上很湿
师:大家试着把这种感觉画出来吧。(学生分组画冰的感觉)
请同学介绍自己的画,为什么用这样的线画冰?
因为冰是滑的所以用光滑的,快速的弧线。
生:我认为冰断开后回有楞,所以我用折线画。
生:我用蓝色画冰
师:你们比刚才找到了更多的表现触觉的方法,想不想看看画家是怎样表现触觉感受的
4、欣赏提高
《里特大街》威廉。德库宁
《睡莲》莫奈
《三位舞蹈者》巴不罗。毕加索
米罗的画
5、深入体验
大家面前有这么多的材料,一定想感受一下,那就开始吧!
分组体验感受,然后讨论。(将准备好的各种不同质感的材料让学生感受)
6、用你喜欢的工具和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受
7、作业展评
(1)互评
(2)自评
八、教学反思
在上这一课前我也感到一种忐忑,因为过去我也听过初中。高中上这样的造型。表现课,用造型语言表达抽象的听觉。情感等,习惯了画具象的物象,他们面对这样的课题还感到无从下手,更何况是一年级的小孩子,面对挑战我就本着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对学生情况的理解认真钻研教材,查找资料,寻找资源,进行精心的课堂设计。
从课堂效果来看,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循序渐进,实现了教学目标。学生一开始就进入了角色,积极投入,气氛活跃,通过看、听、触摸、想象等活动来表达触觉感受,使学生自然进入思考、探索寻求表现的方法。
通过教学活动我收获很多,作为老师尽自己的最大潜能把一节课上好,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课后我还在思考,如果把触觉如摸冰换成想象摸冰会是一种什么效果?如果有可能,让学生用其他的造型方法如雕塑、舞蹈表现触觉的感受会怎样呢?
《画》教学设计3
设计意图:
幼儿在日常的各类活动中经常会运用到不同的工具,如我班在美工活动中将牙签、吸管、回形针等等作为辅助材料,这些工具不仅帮助孩子完成了创作,还激发了他们探究的兴趣。为了给幼儿提供充分的探索机会,我结合刮画这种常见且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绘画形式,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了解刮画作品的特点。
2、能使用工具探究不同的刮画方法。
3、体验刮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
白卡纸、红黄白颜料、排笔、卡纸条、勾线笔、回收盘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都用过刮画纸刮画吗?都用什么材料来刮画的呢?
2、介绍刮画。教师介绍各种类型的刮画作品及刮画工具。
3、欣赏刮画作品。(PPT)
二、介绍本节活动的刮画材料。
1、教师出示作品《日出》,幼儿观察这幅刮画与我们平时的刮画的不同之处。
教:你们知道这副画用的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吗?
2、介绍刮画材料(白卡纸、红黄白颜料、排笔、卡纸条、勾线笔、回收盘)
三、幼儿观看刮画视频,并体验用颜料来刮画。
1、幼儿发挥想象力动手刮画,根据自己喜欢搭配颜料。
2、注意刮画的时候从左向右刮,不要来回刮。
3、教师巡视并指导幼儿。
小结:刮画工具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刮画效果,有粗线条,也有细线条,沿着同一个方向同一个线条并列多刮几下,就会形成美丽的色块。所以你要根据你想的画面要求,选择卡纸条的宽度。
四、展示作品并讲评
1、幼儿欣赏作品。
2、将幼儿作品展示在作品墙。
《刮画》活动反思:
刮画是一种新型的绘画方式,它大大提升了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培养了孩子的信心和耐心。但刮画不适合反复修改,本节颜料刮画亦是如此,因此也可以锻炼幼儿果断的作画习惯。本节活动是通过视频给幼儿展示刮画图片,这样激发了幼儿积极参加美术活动的兴趣。本课用卡纸片刮颜料的方法来作画,通过作画工具、作画方法和颜色的改变,让幼儿获得不同的创作效果。首先。活动中,我运用的观察法、提问法,操作法。我先自己做了示范,并挂出儿准备好的示范图画,让孩子们感受副画的过程和效果,孩子们惊奇地发出赞叹,接下来,我就充分发挥孩了们的创造性,让他们进行独立创作。其次,这个过程中,我作为指导者及时对孩子们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引发创作灵感,培养孩子们良好的个性和创新精神通过活动,孩子们感受倒了色彩的'变化与创造的乐趣,能够运用工具制作美丽的画面。不足的地方:1、活动导入部分时间过长,导致孩子的操作时间不够。2、语言组织还不够精炼,在讲解的过程中有些不到位现象。3、活动结束部分有些匆忙,没有对作品做过多的点评。希望下次的刮画的课程,让幼儿再次发挥,也让我将不足之处纠正过来。
《画》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玩赏、无瑕、扩散、攀登、泰山、骆驼、屏障、波澜壮阔、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品味,感受桂林山水之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品味,感受桂林山水之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按要求预习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
2、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
3、读通课文。
2、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和小黑板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在我国的南部有一处很著名的自然景观,你知道在哪里吗?(出示中国地图课件)广西“桂林”,是啊!桂林的自然风光很美,你们想去看看吗?“想”好!那就一起来欣赏桂林的自然风光吧!(出示课件)
2、刚才看了图片,谁来说一说桂林最美的是什么?是“山和水”。是啊!桂林的山水是很美。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者陈淼写的《桂林山水》,看他是怎样写的,请打开课本翻到第2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按要求自由阅读课文。(课件或小黑板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看看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找出来用“▲”标出。 (3)文章是怎样写的,主要写什么? (4)课文是怎样围绕题目来写的,用一个句子说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2、检查预习情况。(利用小黑板或课件) (1)检查生字学习情况。漓:注意右边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边上面左边不封口。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2)检查对新词的学习及理解情况。观赏:观看欣赏。
翡翠: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漓:注意右边的写法。瑕:玉石上的斑点,无暇,是说玉很纯净,没有斑点。奇峰罗列:罗列:分布、陈列。奇特的山峰散布陈列。危峰兀立:兀:高耸突出。高高的山峰直直地立着。
怪石嶙峋:嶙峋形容山石突兀、重叠。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3、汇报学习情况。
(1)课文是怎样评价的?(桂林山水甲天下)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将是多么美的景象啊,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2)文章是怎样写的,主要写什么?(出示课件)先写“水”再写“山”最后写“山水相融”
(5)课文是怎样围绕题目来写的,用一个句子说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第一段写了乘船观赏桂林的山水。第二段写了漓江的水。第三写了桂林的山。第三段写了桂林的山和水。
4、小组讨论
(1)题目和内容有什么关系?
课文内容紧紧围绕题目中桂林的“山”和“水”来写。(板书:山水) (2)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怎样的结构形式
顺序:“先总起,再分述,后总结”。结构:“总——分——总”
三、精读课文,感悟特点及方法。
1、学习第2自然段。
导语:同学们,刚才对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理清了文章的脉络知道了文章主要是围绕山和水来写的。那我们下面就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漓江的水! (1)按要求自由读第2自然段。(要求:A、说一说漓江的水有哪些特点?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B、作者是怎样写出水的特点的?C、找出体现漓江的水与众不同的句子。) (2)汇报学习情况。
A、说一说漓江的水有哪些特点?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相机板书:静清绿
B、(出示课件或小黑板)作者是怎样写出水的特点的?(让学生体会先用感叹句概括,再具体描述的表达方法。)
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感叹概括)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到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哪是一块翡翠。(具体描写)
2、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出示课件)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几个“啊”的读音。(真静啊(ā)!真清啊(ā)!真绿啊(yà)!)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4、引导学生观察“漓江的……漓江的……漓江的……”这个句式的特点和认识排比的修辞手法。指导分号的用法和书写。
5、作者既然是写漓江水,为什么开头先提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样是采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及赞美之情。”
6、分组读:一组读感叹句概括的,另一组读具体描述的。
7、总结学习方法:体会特点,感悟写法,感情朗读,想象仿写。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不仅体会到了作者对文章的写作特点,感悟到写作方法,还进行了感情的朗读和想象仿写,从而学习到了很多的知识,希望你们在下一课时里再接再厉。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抄写描写水特点的句子,(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个字词,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
2、仿照作者描写漓江水的特点的句子写一个排比句。
3、预习课文第
3、4自然段,背诵
1、2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作者描写漓江水的特点。谁来说一说它的特点是怎样的,在写法上是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指名说。)
二、精读课文,感悟“山”的特点及方法。
1、学习第3自然段
导语:刚才我们复习了有关作者描写漓江水的特点,那么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
(1)带着问题自由读(问题:这段写了桂林的什么,它的特点怎样,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
(2)结合插图边读边画出描写桂林山特点的词和句。
2、汇报学习情况(出示课件)。
(1)作者主要写了桂林山的几个特点,用简单的几个词说说。板书:奇秀险
(2)所表达的方式是怎样的?(先感叹概括,再具体描写。)
3、探究学习。
(1)体会作者再写桂林山的特点时所采用的表达方法?(出示课件。) A、特点之一“奇”。“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用了比喻把句子写具体)
指导学生读出感受,理解词语。模仿句式练习,说说像什么。譬如:还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
B、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用比喻来突出)
C、特点之三“险”。重点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指导学生通过字面、结合语句领会。(采用形象的词语来表现)
4、练习朗读。
A、读描写桂林山的奇、秀、险,特点的句子。指导读好“真奇啊(yá)”“真秀啊”(ā)“真险啊(ā)”。
B、读描写山和水特点的句子,读出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
5、想象说一说桂林美得怎样,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样淋漓尽致。
6、体会理解句子的方法。(出示课件:
1、读句子,
2、想用什么方法写具体,如果用比喻句说出是把什么比作什么。
3、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三、自主学习第四自然段。
导语:(出示课件)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再看看图片,当山和水相映衬时,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作者又有什么感受?请看第4自然段是怎样写的。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2、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理解有关的重点词、句。
理解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为什么用“单引号”
(1)字面意思,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段:指山脉河流接连不段。“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
(2)从图片和资料介绍中知道:“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平,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3)‘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用“单引号”是因为它是作者引用别人的话。
3、再读第四自然段。
(1)边读边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然后说说自己的体验。
(奇、秀、险的桂林山围绕着静、清、绿的漓江水,而静、清、绿的漓江水里又倒映着奇、秀、险的桂林山,山和水联系在一起,再加上空中的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伐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找出课文中的对偶句。在句子下面画上“_”
四、总结写法,感悟作者情感。
1、在写法上你学到了什么?(对比写法和采用多种修辞方法把句子描写得具体形象,还有先赞叹再具体描述的描写方法,以及总——分——总的文章结构形式。)
2、人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和作者游玩的感受相同吗?
(我们随同作者欣赏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还有空中的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我们就像是进入了画卷,进入了仙境。)
3、体会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样美?(因为他热爱大自然,热爱桂林山水。)
五、拓展延伸。
1、自由读课后“阅读材料”与课文比较,体会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法。
2、(出示课件)让学生了解古代名人对桂林的赞誉,以及我国其他一些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激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意念。
六、总结全文
是啊!地球上是有很多的风景名胜地区,我国也不少,这些景给我们带来了美的感受,舒服的感觉,我们应该感谢它们,保护它们,热爱它们。
七、布置作业
1、抄写描写桂林山特点的句子。(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个字词,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
2、抄写第4自然段中的对偶句。
3、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2桂林山水
水:静、清、绿
桂林山水甲天下
山:奇、秀、险
教学反思
《桂林山水》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对于这一课,我并不陌生,我曾在六年级多次教学。而对四年级的教学却是第一次,在这次教学中我既有成功之处又有遗憾之点。成功之处在于: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
文章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向往的游览胜地,于是会很自然地产生去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欲望。全文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作具体描绘。但是要让学生领悟到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仅让学生从课文中的语句中理解是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精心收集有关桂林漓江水,桂林山的图片,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来促进学生对课文理解。然而,它的效果却出呼我的预料。
教学时,当我出示漓江水的第一张幻灯片时,学生的双眼一亮,不由自主地喊到“啊,好美的景!”此时学生的情绪一下高涨起来。我也为之一震,随即抓住学生这高涨的情绪,让学生说出美在什么地方,如果让你用文字表达你会怎样说,让学生尝试说说。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说开了。在学生“欣赏”与“说”的过程中,学生获得美感,形成主动体会以及独到的见解,并在欣赏中归纳出漓江的水静、清、绿,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以及描绘出它的秀丽风光。从这一教学过程中让我认识到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能用于呈现学习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有关的学科内容,同时可帮助学生实现探究学习、发现学习,主动地建构知识,促进学生间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让我体会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
2、“重读促悟”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
这篇文章的文句相当优美,非常适合朗读。在教学设计中,我特别注重朗读指导设计,在教学中我也是把这一环节作为我教学的关键。教学时我让学生在领会文章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指导学生要以一个游览者从容、轻松语气语速朗读,突出几处强调重音,如“却从没见过”、“静、清、绿”、“奇、秀、险”和注意几个“啊”字的读音,等。还让学生采用“先读感叹句,再让学生读具体描写的部分。”利用这种读法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感悟出作者在写作方法上的独到之处——先感叹概括,再具体描述的表达方法。接着让学生品读,评读,诵读,挑战读……。学生的思维在读中相互碰撞,相互触发,每一个同学都想读,能读,爱读,从而读出了桂林山水的美,读出了情趣,读出了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我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体会,同时结合语境理解,积极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意思,感受语言的神奇,受到情的熏陶。通过朗读吸引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这样学生不但感受到自然景物美,还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美。并从读中领会“先用感叹概括,再具体描述的写作方法及句子的表现手法。”从这过程中使我感触在语文教学种以重视朗读来促进感悟特点,领会写法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
3、品词析句,分析表达手法,是学生情感升华的有效方法。
“浓缩的往往都是精华”,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品味好词语、分析句式、句意中去发现美、鉴赏美。在本文的教学中对漓江水、桂林山、以及山水相融的描写,对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描写都是十分准确、生动、具体,作者抓住了漓江水的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写出景物的个性。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开描写。用生动的语言、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对偶、夸张等,把漓江的水,桂林的山写出了淋漓尽致的景象。词语选择运用都十分恰当,耐人寻味。无限情态尽在眼前。通过学生在阅读、欣赏的基础上,有意识的对有关的句子进行指导,让学生在品词、析句中得到深化,使学生自然表现出令人赞叹的美,充分体会到自然美的存在,而产生热爱自然,热爱桂林山水之情。
《画》教学设计5
有趣的刮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刮画作品的特点和工具的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欣赏、比较,了解刮画的特点和画面的处理方法,在实践中增强体验,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新型刮画纸带来的意外效果,享受制作中的新奇感和快乐,提高绘画兴趣。
教学重点:刮画的特点及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选择恰当的工具,处理好粗细线条的排列及画面中点、线、面的关系。
学习材料:各种刮画小工具、刮画纸。
教学准备:范画、刮画工具、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向学生提出要求:认真倾听,大胆尝试,遵守纪律。
二、激趣导入
出示刮画纸:你们仔细看看,这张纸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教师示范用牙签刮画,让学生说说感受。
揭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用刮的方法来把它变成有趣的画。刮出课题。
三、引导探究,认识刮画。
1、学生欣赏有趣的刮画作品与黑笔直接画的作品,请大家边欣赏边思考:刮画与我们平时画的画有何不同?
学生欣赏作品、讨论不同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2、教师小结。
四、深入探究,尝试刮画。
1、学生探究材料工具的使用方法:
教师先介绍新型刮画纸的特点
教师后说明工具的多样性:谁注意到了,刚才老师用的是什么工具? 你们还带了哪些工具?
来试一试,不同工具刮出的线条有何不同?
2、学生分组尝试使用工具,谈体会。教师小结刮画的特点:刮蜡画因为表面一层是黑色的而里面一层底色是鲜艳的色彩所以色彩对比很强烈。
3、学生思考:不同工具刮出的线条不同,怎样才能合理地使用这些工具呢?
4、各组学生挑选一张喜欢的作品研究:作品中有哪些不同的线条?应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来表现?你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1)学生:看作品分组讨论研究。
(2)学生:汇报展示。(实物投影)
(3)教师:归纳演示。(实物投影)
五、自主探究,理解刮画。
1、学生欣赏作品:说出喜欢的作品及理由。
2、引导学生从画面内容及线条、块面的处理方面加以总结。
六、学生自由创作一幅刮画作品。
七、自由创作,大胆尝试。
1、发现能创造性使用工具的学生大力表扬。
2、及时表扬构图完整、点、线、面处理比较好的作品。
八、展示作品,自评互评。
1、各组推选优秀作品,展示于黑板上。
2、请小画家介绍、评价自己的作品。
3、教师客串记者采访:
这位同学你喜欢今天的美术课吗?
为什么?同学,请谈谈你今天有何感受?
被选为小画家高兴吗?你今后有何打算?
九、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制作,体验到了刮画艺术的装饰趣味与独特美感,希望同学们能够很好的利用好这一小技法,创作出更多富有新意的美术作品。
课 后 反 思
《有趣的刮画》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刮画作品的特点和工具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感受色彩变化的美感,增强审美能力。
在课堂上我采用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成功的.学习到了刮画的方法,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自主学习的基本理念是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的,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在本课的学习全过程中,我始终尝试运用这一理念,体现自主学习。
一、 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美术学习的全过程中,这种动力是必不可少的。课前参与往往被学生所忽视,而刮画一课的课前准备很重要,需要准备一些小工具。为了让孩子们主动地参与准备活动,我先展示了他们的绘画作品,然后说:“你们知道吗?不用笔也能画画。”孩子们的好奇心被诱发起来,再布置准备所要工具。教师只是说请同学们准备一些象钉子、牙签之类的,能够在纸上画出痕迹的小工具。孩子们的兴趣非常浓厚,上课时带来了钥匙、小梳子、毛衣针、等各式各样的小工具,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这样设计让孩子变被动参与课前准备为主动参与课前准备,提高了实效。
二、自主探究体,体验成功的喜悦。
自主学习过程中,知识是通过学生主动学习而获得的。课堂上,学生在欣赏了美丽的刮画作品后都非常激动,不由自主的拿出小工具跃跃欲试。此时教师直接提出探究学习的问题:小工具在纸上会出现什么不同效果?那种工具刮出的线条又快又好?学生根据所提供的问题进行有探究性的学习活动。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孩子们得出了结论:工具的粗细不同,刮出线条的粗细就不同;利用牙签刮出的线条又快又好。此时教师对孩子们的探究成果给与充分的肯定,并请小组成员谈一谈探究过程,演示探究结果。孩子们体验了合作探究的过程及成功的喜悦,甚至在创作过程中,有的孩子还在探究,有的兴奋地说:“老师您看,我用铜钱的侧面刮,特别快!”有的自豪地说:“我用指甲也能刮。”孩子们在无拘无束的氛围里自主的探究,引发创作灵感,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以上两点可以说是我上《有趣的刮画》一课中比较成功的地方。下面再谈谈课中的不足之处。首先,“处理好粗细线条的排列及画面中点、线、面的关系”是本堂课的重点,也是个难点。很多学生擅长从构图的角度出发,以纯线条的形式来表示画面的轮廓,而缺少对画面的点、线、面的具体形式的处理,画面显得比较单调。二、课堂评价不够充分。学生积极性很高,都想展示、讲述自己的画,但是教师给孩子展示的时间较少。教师应对课堂教学评价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能当堂感受、评论,尽情享受刮画带来的乐趣。
《画》教学设计6
《画》是鄂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古诗诵读”中的一首古诗。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目标]
1.认识“远、看、近、听、春、还”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大致意思,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学习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设计理念]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在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品味古诗,探究其趣味,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实起来,“灵秀起来”。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的人本思想,意味着对每个学生学习个性的尊重。教学中,应让每个孩子自由地读、自由地学、自由地感受、自由地表达、学生有了自由、才会有灵性。课堂上,我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诗句,自由选择喜欢的方式读书,引导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汲取、学会欣赏,从而产生思维的撞击、情感的交流、知识的共享和心灵的震撼。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的美唤起他们去探究学习中华古文化的主动性,催化了学生情感,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应把握“古诗诵读”这一课型教学的尺度,即重点是识字和熟读成诵,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多读,要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要把每行诗读通顺,要读好整首古诗直至能熟读成诵。学生主要通过多读和结合看图,以及教师适当的'诗意描述,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悟诗的意境美。教师还应恰当创设出诗境,让学生通过多读体会美、欣赏美、评价美,以至于自己表达美、创设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刚人学的一年级小朋友,自我约束能力差,老师如若引导不当,会使他们产生厌倦情绪。因此,课堂上把游戏寓于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如本节课开课的猜谜语游戏,识字过程中的开火车、猜字的游戏等等,让学生学习情绪高涨,为他们创设了一个生动活泼、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感受学语文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都猜过谜语吗?谁来出个谜语给大家猜?
(学生兴趣盎然地玩猜谜语的游戏)同学们真聪明,老师也请你们猜个谜语(出示古诗),它是一首谜语诗(板书:古诗诵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学完古诗,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请大家翻开书92页,自由读诗,注意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出示小黑板)这六个字你们会认吗?先自己在下面读一读吧!
3.谁想读给大家听一听?(学生自主选择读宇,重点指导读好前鼻音“近”、后鼻音“听”)
4.读得很好,去掉拼音朋友也能读这么好吗?咱们开火车比赛来读一读吧1
5.猜字游戏:老师藏一张字卡在身后,让学生猜是哪个字宝宝这么调皮,在和大家玩捉迷藏的游戏。(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生字的读音)
三、再读古诗,读通诗句
1.生字读得这么好,相信大家再读古诗时一定能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自己在下面读一读。
2.同座互读、评,指名全班读、评。
3.全班齐读。
四、品读词句,领悟诗境
1.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座听。
2.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法,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好哪一句。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3.四行诗都读好了吗?现在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
练读,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
4.让学生猜出谜底:画。(板书课题,齐读)说说是怎么猜出来的。
五、积累诗句,熟读成诵
1.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
2.学生在学习小组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好这首诗吧!
(小组合作多种形式练读)
3.小组学习成果展示。
4.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六、课外延伸,再现情境
1.师:(充满激情地)这首诗可真有趣呀,短短几十个字就描绘了这么美的一幅景象。你们还知道哪些有趣的诗吗?(学生扩展背诗,激发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2.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诗,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并搜集更多古诗参加下周班级开展的“古诗诵读会”。
《画》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图形组合的方法。
2、通过观察分析了解玩具的特征,概括基本形。
3、初步认识形与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玩具的特征
教学难点:形与形之间关系的认识
教学过程:
直接入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画玩具(板书课题:画玩具)。
观察方法
从整体出发,认识大的形状,对不规则的概括成近似的基本形。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的限制,应注意引导,学生往往只注意物体的结构,而忽视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种内在的关系,教师应该对学生加以引导,可采用幻灯复合片的`形式说明问题,揭示事物相互联系的实质。
以圆形概括玩具大猩猩的结构,包括方向、大小位置等。
实践操作
在学生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图片资料,巡回指导,因材施教,注意发挥学生的个性,多鼓励多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小结
谈收获、谈体会,总结经验
《画》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口语交际《我们的画》是人教版第一册教学内容,文中的图上画着一群小朋友准备画展的场面。他们有的构思,有的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新作,还有的在评说别人的画。画面激发学生展示交流绘画作品的欲望,提示了本次口语交际的形式和内容。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相互交流的兴趣,乐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讲清楚自己画了什么和作画时的想法。
3、培养学生说话大方、听话认真的习惯,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进行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在观察画面中交际
1、看图画,进行交际。
你们看,图上画了谁?他们在干什么?(引导学生用“有……有……还有……”的句式进行口述,可先总后分,也可先分后总。)
2、同桌交际:让学生从图上小朋友的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交际。
3、指名口述,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4、小结,揭示课题:《我们的画》。
5、提出评“小话家”活动。
师:谁是我们班能干的小画家?指名学生说说。
和图上的小朋友比一比,看看谁是能想会画的“小画家”,谁又是能讲会评的“小话家”。
二、在展示实物中交际
师:小朋友都带来了自己漂亮而美丽的画,让我们举高,给大家看一下。老师也带来了一张,(出示范画)。咦,这时候,老师有一个提议,让我们来做个游戏好不好?
1、讲解游戏规则。
游戏的名称叫我是小小解说员──就是我们要把自己的画介绍给大家听,谁介绍得清楚,我们就评他为优秀解说员,并颁发荣誉证书,其他小朋友要仔细听,是不是优秀解说员,请你们来评一评,同时,你也可以对别人的画提出修改意见。
2、教师示范介绍自己的画,为学生做出交际、互动的示范。
师:老师也真想参加,教师想和大家商量一下,能不能让我先说一说?你们要听仔细了,如果我说得好,让班长给我颁奖;如果你对老师的画有更好的建议或问题,欢迎大家指出。教师在回答问题、接受意见或建议时,注意引导学生使用文明礼貌用语。
3、指名两个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画。
你能给大家讲讲,你画了什么吗?说说你作画时的想法。其他小画家要仔细听,他讲清楚了吗?听完后评一评。
(因为要在自然而然中再次告诉学生交际目标,并为大多数学生做出交际、互动的良好示范,所以教师可以在第一个介绍自己的画的学生旁边小声提示、帮助。)
4、学生自由组合进行交流。介绍自己的画。
自由组合成小组,在小组内互相讲讲自己的画。每个小组还要选出一个画得好、说得好的小朋友作为代表。
5、小组代表上台介绍自己的画。
三、在创设情景中交际
1、我们的小朋友真棒,有那么多优秀的解说员,为什么不把自己的画展示给大家看呢?
⑴ 创设公司
让我们先开一家公司吧!下面我宣布,我是开心图画公司的总经理,你们是我的'六家分公司,我让大家做三件事:
① 把你们的画摆放在座位上,放整齐,做到美观
② 选出一名分公司经理
③ 给自己的分公司取名字。
⑵ 学生交流分公司的选好经理和名称。
⑶ 由分公司经理推选好两名营业员,并佩带标志。
⑷ 游戏规则的渗透。
游戏时小朋友可以自由购画,购画分公司经理要仔细看,评选最佳顾客和最佳营业员。
⑸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
2、小朋友都买到了称心如意的画,但是你们的成果大多数同学还没欣赏过,这样,让我们来举办一个画展,一起来分享快乐,好吗?
⑴ 分类画展:请学生将自己的画贴在黑板上相应的地方。(植物园、动物园内)
⑵ 师生共享“丰硕的果实”,欣赏同学们的画。
四、在评价小结中交际
1、评出班级最佳优秀小画家、小话家
大大方方奖;热情奖;微笑奖
2、说一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要改进的地方?
《画》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对比色、色相对比、明度对比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写生法的方式进行静物画的创作。
【过程与方法】
通过赏析名作、技法学习、摆放静物和静物画写生或创作实践,达到能够欣赏和绘制静物画,并能用语言文字表述自己对静物画感受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用审美的眼睛去体察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尝试动手表现这些普通事物中蕴藏的美,借此提高自身的审美品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习色彩搭配的方式以及写生法的创作方法。
【难点】
运用写生法的方式表现静物画并且突出色彩的搭配。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设置活动,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静物(苹果、罐子、盘子),引导学生摆放组合,并提问这些物品可以怎样组合?喜欢哪种组合?说明理由。
学生动手摆放,教师结合情景顺势引出课题——《色彩静物画》
环节二:作品赏析,感知色彩
(一)色彩三要素
引导学生回忆色彩的三要素包括什么?画中的鸡冠花有用到色彩的三要素吗?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色彩三要素是指色彩色相、纯度、明度。
(二)对比色
教师展示作品《鸡冠花》与照片中的鸡冠花,引导对比赏析,并提问真实鸡冠花的花朵和叶子与油画作品中的鸡冠花相比较有怎样的不同?
学生观察回答,教师总结:画家笔下的鸡冠花叶子和花朵的表现更加的概括,用色较为大胆,叶子和花的颜色对比较为强烈,使得作品更加的富于魅力。而画中运用了红绿两种不同的色相,对比关系强烈。在纯度方面运用暖绿色的叶子和背景,衬托出红花的艳丽繁茂。
(三)色相对比、明度对比
教师展示教材中的作品《金鱼》、《静物》,引导学生赏析,并思考两幅作品在用色上有怎样的区别?具有哪些特点?与真实场景相同吗?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马蒂斯的作品《金鱼》属于强调色相对比的静物作品,没有众多的蔬果、器皿和衬布,各色花早围绕着游动的小鱼,生机勃勃。桌面下的重色不但使主体更加突出,也起到统一整体的协调的作用。
《静物》这幅画强调属于强调明度对比的作品,墙壁和衬布以柔美的灰调子衬托梨子的鲜艳,梨子周围有较粗重的.轮廓线,下方有浓重的阴影,突出了梨子鲜明的色彩;亮度很高的白色瓷器使画面产生很强的节奏感。与我们真实的场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环节三:示范讲解,实践练习
1.你能说说色彩静物画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吗?(写生创作)
2.教师演示写生法的步骤,讲解要领:
①起稿:画出静物构图、基本造型,并用色彩概括出素描关系。
②定色调:根据静物组合确定画面的整体色调。从暗部色彩入手,概括并且整体地画出大的色彩关系。
③调整色彩关系:将亮部颜色跟上来,铺完整个画面,使画面的主要色彩关系完整地展现出来。
④深入刻画:对细节进行深入刻画,使作品更加完整。
3..教师摆好静物,引导学生用水粉完成静物写生,注:在写生过程中可适当减弱写生对象的纯度对。(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针对共同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及时纠正。表扬有创意的作品;对个别学生进行技法指导。)
环节四:展示评价,拓展延伸
1.作品完成后通过自愿分享、互相展示、教师总结多角度展示作品,开拓绘画思路和巩固绘制色彩静物画的方法。
2.复习色彩静物画的方法写生法。
3.升华情感:同学们在课后要多多的关注生活中的色彩,学会用色彩美化生活。
四、板书设计
《画》教学设计10
教学要求:
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2.观察实物帮助理解。
3.借助实物、插图想象描绘。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能力训练点:
2.通过理解教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培养学生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4.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杨桃实物,重点句子小黑板。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吗?(板书:杨桃)
2.谁能来和我们介绍介绍杨桃吗?
师小结:杨桃基本上是椭圆形的,大多数有五条棱。在我国华南地区经常能见到这种果实。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板书:画杨桃)
3.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二、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出示思考题: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2.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
三、检查反馈预习情况。
1.指读生字词。
2.指读课文。
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你理解了哪些新词意思?怎么理解的?(交流)
四、置疑。
提出不懂的问题。(常识性问题师生当堂解决,有关课文内容理解的问题师生梳理归纳。)
五、课后深化发展。
1.熟记生字新词,上作业本。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目标转化
作者在画杨桃时发生了什么事,其中包含着一个道理,究竟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继续学校课文。
二、逐段深入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提问:
(1)这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是……就……不要)
(2)“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是“想当然”?
(3)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至三自然段,指名读。
提问:
这两个自然段讲了什么?讨论:
(1)第二自然段分为几层?
(2)找一找哪几层是回答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
(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A、老师根据桌上的杨桃讲解现在看到的杨桃就像五角星一样。
B、出示图片,一椭圆形带棱的杨桃。
C、实物演示,让从不同角度看的学生说出自己看到的`样子。
(让学生亲自实践看一看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是什么样子,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
D、说出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E、“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是否还有其他原因?结合父亲的话讲一讲什么是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
(这是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
让学生把两个原因结合起来讲。(再一次加深理解。)
3.学习第四至六自然段。
默读第四至六自然段。
(1)出示讨论题:
A、开始同学们认为这副画画得怎么样?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B、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指导朗读,注意语气的变化。
(3)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同学们的认识为什么发生了变化?(进一步明确学生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4.学习第七自然段,自由读这一自然段。
提问:
(1)老师的话里共有几句话?
(2)前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
(3)举例子说说什么就叫角度不同,样子不一。(板书:角度不同,样子不一。)
(4)同一事物,当别人和自己看到的不同时,应该怎样做?
(5)什么叫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不要受别人的影响。)
在逐句分析这一自然段的基础上,再读并试着背诵。
5.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提问:
(1)老师和父亲的话哪些地方相似?
(2)为什么说老师和父亲的话对我来说一生受用?(板书:一生受用)
(3)父亲和老师所讲的画画上的事。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应当怎么做?
(板书:要……不要……;是……就……)
(4)谁能用“要……不要”说一句话?
三、总结。
1.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先认为别人错了,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还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能使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得到好处,我们要牢记这个道理。
2.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并试着背诵。
第三课时
一、目标转化
这节课,将完成课后作业中的说话练习,并进一步巩固生字词。
二、直接导入,明确要求
1.教师导入
《画杨桃》这一课,是作者上小学四年级的事情。在他作为成年人写这件事的时候,仍然记忆犹新,说明这件事让他难忘。我们现在读来也觉得很有意思,而且从中学到了一个道理。今天我们也来回忆一下自己生活中类似的事,讲给同学们听。
2.明确要求
小黑板出示:在你身边每天会发生很多事,你遇到过类似的事吗?讲给同学们听,要把事情经过说清楚,重点地方说具体,语句要连贯,还要把从中明白的道理说出来。
三、指导说话
1.回忆自己想说的事,先和同桌说一说。比一比,谁说得好。
2.全班交流。师生评议,补充修改。
3.你在听了别人说的内容后,觉得自己哪些地方需要修改、补充?(学生说,师生评议。)
四、深化发展
把刚才说的写下来,算作一次练笔。
板书设计
5
画杨桃
父亲:是……就……
老师:角度不同
样子不一
(要……不要……是……就……)
我:一生受用
《画》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加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2、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相关知识进行及时检验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掌握按指定度数画角的方法。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了画纸、三角板、量角器、铅笔等学习用品。
教师准备量角器、三角板、图片。
教学设计:
一、兴趣引入。
教师:(出示由各种角构成的图片),学生欣赏,说观察的感受。
生活中的这些美丽图案是怎样画出来的?(用各种角。)
这些角又是怎样画出来的?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画角?
引出课题:画角
二、尝试体验、探究新知。
师:接下来老师准备了几项活动,希望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画角的技能。
活动1:画出60°的角。
1、请学生猜一猜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度的角。
2、引导学生用三角板拼角,用这些角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说说所拼的角的度数,再用量角器量角验证,小组合作完成。(在这个活动中师只是提出画角的要求,但是学生用什么方法没有限制。)
3、你用什么方法画出了60°的角?
学生根据自己的做法回答和演示。
活动2:画出85°的角。
1、师:如果要画的不是上面这些特殊角,比如画一个85°的角应该怎么办?
(这个活动师仍然不提出具体的'描画方法要求。学生会在活动中发现用三角板不容易画出这个角,应该使用量角器才能准确的画出这个角。这时引导同学提出:三角板在画角时是有局限性的,不是所有的角都能用三角板精确地画出来。)
2、学生自己动手画角,可以讨论后再完成。
活动3: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完成。(两个角组合可以画出15°、30°、45°、60°、75°、105°、90°、135°、150°、120°等角。)
活动4:画70°,115°的角。
1、说说你想用什么工具帮助你画出这些角?(用量角器画这两个角。)
2、学生动手画角。
3、活动后师及时问,怎样使用量角器画角?
活动5:归纳总结
1、先让学生说说画角的方法,再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1)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所画角刻度线的地方点一点。
(3)以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2、让学生同桌讨论:画角时,当量角器有两圈刻度时,是看里圈还是看外圈?
小结:当先画的那条射线是与内圈的零刻度线重合,那么找点时就应该在内圈找所要画的角刻度线;如果先画的那条射线是与外圈的零刻度线重合,那么找点时就应该在外圈找所要画的角刻度线。
3、用量角器画55度和140度的角,说说画这两个角有什么不同。
4、初步判断所画的角是否正确。
学生举例。例如要画一个120度的角,结果画了一个锐角出来,利用角分类来判断就知道是画错了。
三、巩固练习。
1、用一副三角板画出75和45度的角。
2、用量角器画出15、80和165度的角。
(1)合作交流;
(2)集体校对。
3、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45、135的角,让学生演示其折角的过程。
板书:
画角
(1)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所画角刻度线的地方点一点。
(3)以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画》教学设计12
教案设计思路:
《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又那么一条在公民人格教育的过程中,要把社会责任、诚信守法、平等合作、勤奋自强作为重点内容。这篇《画杨桃》的课文是因为文章叙事性强、含义深刻是教育学生“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好教材。选择本篇教材是为了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让学生明白要用“实事求是”的眼光去评价别人、学会实实在在做人做事。
针对本文的特点,从文本的整体性出发,形成了一个阅读话题——如何理解“实事求是”?并通过“我”的作画态度、“同学们”的心理转变、“老师”的言行举动这“三大板块”整合推动实施建构,逐层挖掘“实事求是”的内涵——学会老老实实、学会用“实事求是”的眼光去评价别人、学会实实在在做人做事。
在设计本篇教材中,我希望体现以下特点和要达到的目标:
一、整体感知,读中感悟,读中质疑
《新课程标准》在目标定位中强调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良好的语感,要先靠平时多读,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来实现。上《画杨桃》时,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用各种方式诵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自由表达质疑。因为我认为:孩子们读书后,都应该有一种“读完了就想说一说”的冲动。因此,我想请学生自主地、自由地站起来说一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心得,甚至感觉、感受和疑问。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自读自悟、表达质疑的能力和习惯,也使自己了解了学生初读之后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疑难所在,二、亲身实践,思考体验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是现代社会的要求,也是各个学科的共同责任。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并不亚于一些自然科学的学科。因此,在设计教学时,于是我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着重在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学习方式,把学生从被动压抑的状态下解放出来,让学生在主动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先在课前,并有意将杨桃放在教室的中间,让学生从各自的角度去画自己看到的杨桃。学。这一过程,是让学生亲身实践、亲身体验课文所讲的事实,并进一步理解这些事实所蕴涵的道理。人们要做到“是什么样,画什么样”,并不像说起来那么容易,必须像课文中父亲和老师说的那样“不要想当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必须像文中的“我”那样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
三、相互评价,深入领悟
在上课过程中,我收集了几幅具有典型性的学生作品,并把学生的作品用投影仪放大到屏幕上,让学生“以作品的作者读没读懂课文”为题,对作品进行评价。这一环节我觉得很有效果,经过这一番评价,学生较深刻地领悟了课文中蕴涵着的道理。在整个评价过程中,我会始终坚持联系课文语句去评说实践中的实际事物,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学会阅读,提高认识能力。
四、把握重点,跳出课文
在学生基本掌握课文内容后,我准备教给学生一种普遍有用的阅读方法:第一步:紧紧抓住文章中最重要的内容深入理解。第二步:最重要的段落里面再抓最重要的句子。由此引出我所要达到的目的:教育学生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接着我又设计这样一个题型:
作者说:老师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这道理自然不仅在于画画。那还可以在哪些地方呢?
把思考印象更深的领域,一片浅显的文章寓于了思想教育,真正达到两纲进课堂的效果。
教学目标:
1、认准生字、读通课文,把握故事主要内容。
2、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分板块解读文本,逐步挖掘主题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并且学会用“实事求是”的眼光去评价平别人的画。
教学重点:
1、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分板块解读文本,逐步挖掘主题
2、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并且学会用“实事求是”的眼光去评价别人的画。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情境体验、导入新课
1、盲人摸象
从前在印度有位国王,一次,他对身旁的大臣说:「你去牵一只大象来,给瞎子们『瞧瞧』。我想他们所说的『瞧』,一定要靠手去摸了。」不久,象牵来了,这批失去视觉的盲人,果然以手去替代眼睛,慢慢地在象身上摸呀摸的。过了一会,国王便把这些瞎子叫到自己的跟前,问:“你们刚才所看到的象,究竟是像什么样子呀!”
这一群盲人里面,其中有一个因为是摸到象的牙齿的,就说象的形状跟一支又粗又大的萝卜一样;另一个摸到象的耳朵的,就说象的形状,和扬米去糠的簸箕一样;第三个摸到象脚的,就干脆说象的形状,类似舂米用的石臼;再下去一个摸到象的背脊的,就说象的形状是一张平坦的床;第五个摸到象的肚皮的,就说象的形状似瓦瓮;第六个摸到象的尾巴的,就说象的形状,跟一条绳索一样……。总之,说来说去,彼此各执一词,谁也不肯承认谁错。而实际上他们所接触到的,仅仅是象的一部份而已!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凡事不要像盲人摸象那样,仅仅只知道一部份,就乱下结论,这样不但会发生错误,与事实的真相不符,而且往往会把事情弄得更糟。我们必须要仔细观察,小心求证,从事实的全面着手,才不致于闹出笑话来,暴露出我们的无知浅见。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也是要告诉我们这个道理的。
板书:画杨桃
2、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也可以轻轻地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思考:文章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请注意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生交流
3、出示主要内容,齐读。
一次我在图画课上写生,因想起了父亲的`嘱咐,便按前排靠边靠座位的视角,将两个杨桃如实地画成五角星的样子。事后,老师严肃地批评了那两个学生。并教育大家要忠实于写生对象,看见对象是怎样的,就把它画成怎样,不要为别人的评论所左右
小结:小作者的画引起了同学们的争议,我们在午会课时也画了杨桃,现在我们就来看几位同学画的杨桃,我们不管他画的技术好不好。只是通过他的画评价他读懂课文没有。懂了吗?
三、相互评价,深入领悟课文内容。
1、在你们评价的时候,老师可是有个要求:
你只要以作品的作者读没读懂课文来评价学生的作品,你在评价的时候得引用课文的有关语句。用课文上的话来说他理解了,或者没有理解。
2、评第一幅画(选画得正确的,重点指导评价方法。要坐到别人位置上去看再评。)
师提示:要想正确地评论人家的画,应该怎么办?
(生:应该去画这幅图的同学座位上去看这杨桃?)
课文上有没有关于这个方面的叙述?谁找到了,读出来。
(生读文)“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
老师走到我的座位上,先干什么呀?——在他的位置上来看。这是一次叙述。还有没有?关于刚才那个问题,课文哪里还有叙述?
(生读文):“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座位上”。哪几个同学?(笑人家画得不对的几个同学。)请他们干什么?老师亲自去,然后又让笑话人家的同学亲自去。去哪里?去画杨桃同学的位置上看,怎么样的看?(理解“审视”)
现在知道了该怎么正确评价了吗?
现在来评价,看实物和看图对照,讲。找到课文上有关的语句,说明他对。
(生读文):“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
学生学会用文中语言来进行评价:
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
3、评第二幅画(也选画得正确的,重点让大家从评价中明白画时是怎么画的。)
这儿还有一幅图,来看一下。(指名进行评价)
(指作画的学生)你来读一下课文,说明你为什么能画得很正确?
(生读文):“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他读懂课文没有?那么父亲的话他做到没有。引用有关语句。
(生读文)“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学生评价:
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4、评第三幅画(选一幅画得不太像的画,重点让学生理解不能想当然画画。)
咱们再找一幅画,这是谁的?谁来评价?
他为什么不对?用课文的话评判他。
他没画成五角星样的,而画得像别的,犯了什么错误了?(画走了样)为什么画走了样?(想当然了)
师:“想当然了”,他想的杨桃有“翅膀”,就按照平常对杨桃的印象来画了,对不对?为什么画画不能想当然?
要想不“想当然”,要想不画走样,应该怎么办?课文上怎么说的?
(生读文)“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
师:是谁说的话?课文最后说老师的话和爸爸的话非常怎么样啊?(相似)那么把相似的爸爸的话再读一次,大家读。
(生读文)“你看见一样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学生评价:
你看见一样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三、把握重点,跳出课文
1、抓住重点,归纳总结。
刚才我们作画和评价时,大家发现没有,我们引用的课文语句大多在哪些段里?(1、2段倒数2、3段)在重要的段前画个圈。(学生找段画圈)
小结:现在又告诉了你一个读文章的重要方法。紧紧抓住文章中最重要的内容深入理解。讲讲事情的由来,很简单。真正的道理在哪些段落里呢?在这三个段落里。这是第一步:读文章抓最重要的段落;第二步,最重要的段落里面再抓最重要的句子。现在从这里面往出抓爸爸的话,你认为哪几句话最重要?越简炼越好,你讲。(指名)
出示:
第一步:紧紧抓住文章中最重要的内容深入理解。
第二步:最重要的段落里面再抓最重要的句子。
概括父亲话中的重要词句:板书(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2、就是父亲说的话中最重要的部分。在作者作画这一部分中再找出最重要段落里的最重要的句子,我也要八个字。好好读一读,你找到就说明你完全读懂了。
板书: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3、下面该看老师的话了,也是从老师这段话里找最重要的内容,然后概括。几个字?
板书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还是这八个字。因为老师的和父亲的话非常相似,基本相同。
4、小结:要想做到是什么样、画什么样(指板书“爸爸的话”)是什么样、画什么样(指板书“老师的话”)这个作画的人必须是什么样的态度?
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5、拓展延伸,明理导行。
现在讲的是画画,我们从课文中出来,不说画画了。做别的事情。“是什么样,画什么样”,怎么理解?怎么联系别的事情?
事情是什么样的,我们就说是什么样的。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大家联系起来,总起来看:这个事情是什么样子的(板书“事”)我们就按照事情本身实际的情况去观察,去了解,去反映,对不对?这就加了一个字(板书“是”)。这个字不是“是不是”的“是”,而是准确、正确的意思。所以我们平常拿这两个字组成一个词语,(加板书“实”和“求”,组成“实事求是”)对,根据实在的事情真实的样子,我们去寻求最正确、最准确的认识和解决办法,这就叫什么呀?——实事求是。
课文讲的是“画杨桃”的事,我们把它扩大到一切事情了。现在你是不是知道得更多一点了?作者说:老师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这道理自然不仅在于画画。那还可以在哪些地方呢?
知道什么了?(指名说)
要想做到实事求是,大家告诉我,你应该抱什么态度去做事?
板书:实事求是
小结;要想做到实事求是,大家告诉我,你应该抱什么态度去做事?
6、父亲和老师的教诲对作者岑桑的一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真的使他一生受用。作者最终成长为一个作家。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情况。
(出示作者简介)
四、联系生活,想像拓展。
1、现在,让我们看着大屏幕再来整体感知一下全文,边听边思考以下问题: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对他说几句话。
我想对作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曾经嘲笑过“我”的孩子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循循善诱的老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布置作业
1、读了这篇文章,你一定也有过这样的经历,通过一件小小的事情你由此明白一个深刻的道理。请以简短的讲讲你的故事。
附板书:
画杨桃
爸爸的话——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我的画——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实事求是
老师的话——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画》教学设计13
教材分析:
本课为人教版美术第十八册第四课,初三下学期的内容,学业紧张自不必说,安排教学,以学生兴趣和能力为主。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前提下,注意情境教学、注意作品范例的多元化,注意融会贯通。先是记住美白装饰画的定义。即,黑白装饰画是用一种颜色通过与纸所形成的对比关系创造的富有装饰性的绘画。
美术教室的摆设、范图图例,都应体现课题所应有的艺术美感。教学,贯穿夸张、概括的艺术手法。
辅导作品制作,强调着明快、简洁、生动,方法和技巧多样,体现装饰性和民间的常见手段,如夸张、变化、添加纹饰,表现独特创意。
学情分析:
学生应该知道,最可贵的是把所看到的,和教师引导的东西化为自己所有,最终不仅仅是完成自己的作品,学习和参与的过程本身就是很好的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黑白装饰画,学生实际深入了解的并不多,在大开眼界时,
在了解课题和准备过程中,学生就已经有了创作的苗头,创作范围有风景、人物、动植物的黑白装饰画。以及将照片改成的黑白装饰画,还有纯抽象、半抽象的黑白装饰画。对于基础一般的同学,完全可以把所看到的作品改改,成为自己的大作!
课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认识黑白装饰画的艺术特点和多种表现效果,学习黑白画的概括分类方法。
能力目标:艺术的再现客观物体。尝试根据生活中的图片或形象,发现运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创作一副黑白装饰画。提高学生绘画表现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审美意识,通过欣赏黑白画,使学生感受黑白画的构成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和创造美的热情。
教学重点:认识黑白装饰画的表现特征和艺术效果。运用点、线、面,不同材料,通过剪、贴、画等方法创作黑白装饰画。
教学难点:如何将物像进行概括,完成有创意的`黑白装饰画绘画。
学习材料:
1、教具:课件、范画、静物、滚轮、油墨。
2、学具:课前收集图片、颜料、黑色记号笔、蜡笔、剪刀、双面胶、单色、彩纸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用具
二、导入新课:教室(画室)两面墙分别设计黑白作品和色彩作品的氛围。
(黑白和色彩的对比)
今天教室布置的两面墙,作品明显有不同,请问区别在哪里?
看来不用色彩,我们也能创作有黑白特色效果的作品来。
(把色彩部分的展板翻转,后面更多的黑白装饰画展示出来。)
出示黑白装饰画和明暗调子表现的作品:
分析明暗调子的表现方法。了解黑白画表现方法。
设问:请同学们说出两幅画的区别?
总结:第一幅是我们学过的明暗调子的表现方法,是表现物体的明暗调子关系和素描关系是写实的。
第二幅画画面有些夸张、变形、视觉效果更加强烈一些,这就是黑白画。
(明暗调子素描和黑白装饰画的对比)
板书课题《黑白灰构成的美感》
三、讲授新课。
(一)欣赏黑白画课件
1、陶罐
2、中国画
3、插图
4、利用手绘线条图象随意创作的作品而加工的黑白装饰画
5、结合环境有黑白图样的{如2009年7月22日上午全食(日偏食)}现象,联系起黑白画的装饰趣味。
6、结合范例,早点提出本课的作业要求,以使学生做好心理准备和注意事项。
(二)结合作品分析。
1、黑、白、灰的形成:
画面中的黑、白、灰指无彩色和有彩色画颜色明度所构成的明度等级。这里黑、白并不单是指的纯黑、纯白,而是比较而言。黑、白、灰的形成的因素,即调子的归类概括起来,无非是物象的明暗关系和物象的色相关系。
黑:深沉、有力、稳健、强烈
视觉感受 白:醒目、明亮
灰:使画面色调柔和、活泼、富于节奏感
2、黑、白、灰构成的美感
黑、白、灰经过画家的巧妙安排和运用,犹如音乐以高音、低音、中音谱成的乐章一样组成画面的黑、白、灰结构。同时,在对比的关系中显出各自的特色和表现作用,互相衬托,构成和谐的节奏,给画面带来韵律之美。
3、黑、白、灰的布局
在黑白灰的构成中,“均衡与和谐”十分重要。要使黑、白、灰的布局和安排画面上达到感觉协调的目的,既有量的大小,所占位置多少的比例关系,又有总体的构成关系。完美的画面应注意感染力,增强艺术效果。
(三)黑白画的归纳方法。
1、观察构思画面,不需要同所画的一模一样,根据感受将对象夸大、缩小或取其中一部分特写。
2、用铅笔画出物体的形、比例位置和大体明暗关系。
3、根据物体固有色和明暗关系,黑白概括组织画面,将暗、暗灰色块和物体暗部归为黑色,将明、半明色和物体明部归为白色。在画物体时要整体把握关系,将暗部一起看,明部一起看。动笔只画黑色部分、明部空白。
4、丰富画面,当黑白两大色调画好以后,用线条或点将画面半透明色调丰富起来。避免喧宾夺主。
四、作业要求:学习课本中的习作,任选一幅加工改动或创作。
1、注意培养学生对黑白灰构成的认识和理解。
2、提高学生对物象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学会归纳黑白灰的调子。
《画》教学设计14
教材分析:
《书戴嵩画牛》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二篇文言短文,是苏轼为唐代画家戴嵩的《斗牛图》写的一篇题跋。文章用简洁的语言,平实的手法,围绕唐朝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刻画了杜处士和牧童两个特点鲜明的人物,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揭示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句,读懂文章大意,感受文言文简约凝练的语言特点。
3、学习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4、领悟本文一事一理的写作方法,明白做事需向内行人请教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读懂文意,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2、想象故事细节,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识题跋
1、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22课《文言文二则》。上次课《伯牙鼓琴》带我们重温了一段动人的知音故事,也让我们欣赏了音乐的魅力,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看一幅画,围绕这幅画,又会有怎样的故事呢?
2、板书课题
(1)指名生读课题,注意停顿:书/戴嵩画牛
(2)为什么要这样停顿呢?
相机理解:“书”就是“书写”的意思。
3、介绍题跋:题跋指写在书画、书籍、碑帖前后有关品评、鉴赏等的文字,写在前的叫“题”,写在后的叫“跋”。这则文言文就是苏轼为戴嵩的画作《斗牛图》所做的题跋。
4、简要介绍戴嵩。
二、初读古文,明节奏
(一)整体感知,读准读顺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正音。
(1)相机指导:结合字义读准“处、好、数、曝”四个多音字的读音。
(2)引导学生看偏旁猜“曝”的意思,介绍古人“曝晒节”曝晒习俗,相机指导书写“曝”字。
3、同桌相互检查读音是否准确。
4、全班齐读课文。
(二)感知节奏,读出韵律
1、提示:文言文在朗读时,要注意停顿和节奏。
课件出示: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2、指名朗诵(师生合作读,齐读等)
三、精读古文,知文意
(一)积累方法,疏通文意
1、回顾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否有那些好方法?
2、指名交流
(1)看注释
(2)联系上下文
(3)看插图
(4)结合生活经验
(5)查阅资料
(6)问老师、问同学……
3、四人小组合作,用上这些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看看你们能读懂这则文言文吗?
(二)情景再现,品读人物
过渡:老师要来检查检查大家的学习成效了,敢接受挑战吗?
1、故事里都出现了哪几个人物?
相机板书:杜处士小牧童
2、面对同一副画,杜处士和牧童都有什么表现?
杜处士:尤所爱
小牧童:谬矣(板书并指导书写“矣”字)
3、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杜处士尤所爱这幅《斗牛图》呢?
(1)“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2)想象一下他的表现,他可能怎么珍爱这幅画,说说具体表现。
说话练习:他可能会这样夸耀这幅画:
他可能会这样爱惜这幅画:
他还可能……
(4)你能通过朗读把杜处士对这幅画的“尤所爱”表现出来吗?
(5)朗读指导。
4、面对杜处士爱不释手的.《斗牛图》,小牧童却说“谬矣”,为什么呢?
(1)“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2)什么是“拊掌大笑”?表演“抚掌大笑”,要体现牧童的神态和动作。
(3)指导朗读
(4)面对牧童的质疑,杜处士什么反应?
对比“拊掌大笑”与“笑而然之”,体会人物形象。
5、扮演角色,指导朗读。
6、检查最后一个问题:文章哪句话揭示了这篇短文蕴含的道理?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语言拓展:看病当问()
做饭当问()
()当问()
教师小结:是呀,术业有专攻,要想把事情做好,就要向有经验的内行人请教。这就是题跋的写作特色一事一理,有叙事有感悟。文章寥寥93字讲述了一个丰富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把画作之美、语言之美融为一体。
四、展开想象,讲故事
1、真不愧是六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了,通过你们的自学已经读懂了这则文言文,如果能用自己的话来讲讲故事就是真本事了。要讲好故事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2、指名交流。
完整讲述故事,符合原文,不要遗漏情节,注意语言、动作、神态……
3、提示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在讲故事时,加入合理的想象,故事内容会更丰富有趣。
4、加入想象,同桌互讲。
5、展示、评价、交流。
五、思辨题跋,享阅读
1、出示斗牛画作、红牛广告等图片,老师这有几幅斗牛图,请你仔细观察,“学贵有思,学贵有疑”,你有什么疑问?
2、其实、两牛相斗时,尾巴可能有两种情形,既有“尾搐入两股间”,也有“掉尾而斗”,但这并不意味着牧童的意见是错的,其实牧童的观察是细致的,他的意见源于与牛朝夕相处,只不过他并没有见到两牛相斗的不同情景罢了。
3、推荐阅读《书吴道子画后》,和同学分享你的体会。
4、用自己的话把故事分享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2、文言文二则
书戴嵩画牛
曝
杜处士→《斗牛图》→小牧童
尤所爱谬矣
《画》教学设计15
活动目标:
1、幼儿能根据树叶的形状进行想象,并通过组合构成各种画面,并能用拓印、压印、拼贴等方法制作叶子画。
2、幼儿能充分发挥想象,大胆尝试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活动准备:
1、与幼儿共同收集各种叶子。
2、制作材料:白纸、颜料、铅笔、双面胶等。
活动过程:
1、创设氛围,引起幼儿兴趣。
师:秋天到了,你发现树上的叶子有什么样的变化吗?
(请幼儿说说、唱唱、表演一下树叶飘落的情景)
〔运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或方式,将幼儿的活动兴趣激发起来,使他们较快地进入一个有一定目的且积极主动的状态。因此活动一开始,我便采用问答、音乐、律动等融合引导幼儿进入主题,请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运用自己的想象、利用自身的动作,来表现自己对叶子的认识。〕
2、引导幼儿观察树叶,进行合理想象。
请幼儿找一找自己喜欢的`树叶并说一说它像什么。(幼儿自己寻找、想象)
〔在这一环节中是启发幼儿合理想象。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想象,我们能看到他们大智若愚的稚嫩童趣,一片树叶可以引发他们不同的想象。例如:“这片银杏叶像什么?”“扇子”“它还像什么?”教师可以再次启发幼儿的想象,让他们深入思考,出现各种奇思妙想,而且也为下一个制作环节打下的基础。〕
3、幼儿制作叶子画。
(老师观察幼儿选用的树叶与表现的事物是否相符合,指导能力弱的幼儿合理构图,表现事物特征。) 〔这一环节是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性的创造制作,对孩子们来说,这种充满自信和自主的操作同样具有想象、创造性的成分,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操作可以使幼儿按目前的心理需要(成功需要、尝试需要)选择不同的方式,在已有的基础上将自己的创造向前推进一步,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体验成功的喜悦。〕
4、展示幼儿作品,幼儿自评。
(倾听幼儿介绍,提出恰当意见。)
〔针对幼儿喜欢成人或同伴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加以关注和肯定的心理特点,我让小朋友相互介绍作品或向老师介绍自己的作品,也促进了老师和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在评价过程中,教师注重的评价绝不局限于幼儿的操作结果,而应包括幼儿各种能力、意志品质、情绪情感等全方位的发展状况。活动最后,师生共同与作品合影留念,让幼儿再一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在以后的活动中保持这种创作精神。〕
【《画》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画》教学设计10-03
画的教学设计09-02
画教学设计01-28
《画》教学设计02-13
画杨桃教学设计09-18
红色的画教学设计10-07
《橙色的画》教学设计10-05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10-06
《画》教学设计范文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