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松》教学设计精品【8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黄山松》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黄山松》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感悟能力。
3.德育目标:体会诗人昂扬的豪情,乐观自己的生活态度。
4.情感目标:体会诗歌炽热饱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
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难点: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教学方法:研体式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黄山是享有盛名的旅游胜地,那里的松树更是一道绝世的风景,黄山“七十二峰”高耸入云,在浮动的云海中,一棵棵黄山松昂首挺立,像一面面“昂首的战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黄山松》。
二、自主学习:
1、读标准音:
峰峰皆(jiē)到寒彻(chè)骨闪烁(shuò)劲(jìng)枝迸(bèng)
2、写规范字:
雷tíng()夹xí()luǒ()露不屈不náo()
3、作者简介:张万舒是我国当代诗坛一位著名的诗人,《黄山松》一诗是他的代表作。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合作学习:
1、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描绘黄山的形象
(明确:“挺的硬,扎的'稳,站的高,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
2、诗中写“谷里的风,高山雪冷,紫的岩”等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用烘托的方法显示出黄山松英雄般的气节。)、四、合作探究:
黄山松具有怎样的品格?
(明确:顶风傲雪的精神,坚毅不拔的拼搏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五、回顾与反思:
1、你从黄山松身上感受到什么?
感受到了黄山松“挺的硬,扎的硬,扎的稳,站的高,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的战士般的精神。
2.这首现代诗与《苍松怪石图题诗》各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略)
板书设计:
顶风傲雪(自强)
坚毅不拔(拼搏)
百折不挠(进取)
《黄山松》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C 生)
2.引导学生通过概括黄山松的三个特色,学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B生)
3.学习本文观察细致、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看”、“读”、“说”的过程,以读代讲,以读代问,帮助学生体会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利用多媒体教学将黄山松奇与美的特点展示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C 生)
2.感受黄山松的的形象、品格、精神。
二、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黄山松的三个特色,感受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教学难点:
感受黄山松的形象、品格、精神。
四、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材、教参,网络图片多媒体教室,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导入
播放视频:黄山美景
解说:黄山是享有盛名的旅游胜地,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今天我们就再一次走进黄山,重点欣赏黄山松树的奇美,感悟它的品格与精神。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黄山松有三个特色,请同学说说都有哪三个特色?(C 生)
披文入情,载情入文
(1)小组学习
出示文字:明确学习要求。
①自读课文,结合具体语句想想作者是怎样来描写黄山松的这一特点的。
②小组交流:哪些语句表现出黄山松的特点,画一画,读一读。
③感情朗读:读你喜欢的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B生)
(2)交流
特点一:生在石缝里
出示一组松树生长在石上的图片
出示句子:“黄山的松树也许是吃石髓而长大起来的吧?长得那么苍翠,那么坚劲,那么窈窕,真是不可思议啊!”
设疑:不可思议是什么意思?苍翠、坚劲、窈窕是什么意思?(A生) 1:看到长势这么好的黄山松,作者为什么感到不可思议了呢?(B生)
2:那是金属利器都很难将它劈开的花岗岩啊,800摄氏度的高温下才会出现裂纹,而现在要将它挣裂的是黄山松的根啊,你有怎样的感受?(A生)
(体会黄山松生命力的顽强。)
3:这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生物啊!让我们通过朗读表达对黄山松的喜爱吧!(C 生)
4:更有不可思议的是什么?(C 生)
出示句子:
“更有不可思议的呢:文殊院窗前有一株松树,由于石头崩裂,松根一大半长在空中,像须蔓一般摇曳着。而这株松树照样长得郁郁苍苍,娉娉婷婷。这样看来,黄山的松树不一定要餐石髓,似乎呼吸空气,呼吸雨露和阳光,也会长大的。这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生物啊!”
带着你的理解读这段话,读出这种顽强的生命力。(B生)
特点二:枝条大多向左右平伸或倒生
出示图片。
1:观察图片,看看文中是怎样描写黄山松这一特色的。请你读一读描写这一特色的语句,并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A生)
2:作者观察得非常仔细,他不仅把黄山松与其他树木的枝条作了比较,而且运用比喻修辞方法形象生动的把黄山松的姿态展现出来。
出示图片及文字:“显然,它不肯面壁,不肯置身于丘壑中,而一心倾向着阳光。”
3:读这句话并理解它的含义。
指导朗读:带着感受读一读描写黄山松姿态奇特的句子。
小结:作者借物抒情,不仅细致地描绘了黄山松枝条生长的样子,而且从中发现了黄山松的向阳性,那对光明的向往与追求的品格与精神。(B生)
特点三:黄山松的枝条具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
1: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黄山松枝条具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学生汇报时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①团结松
出示图片,指名读句子。
“狮子林附近有一株松树叫“团结松”。五六根枝条从近根的地方生出来,紧密地偎傍着向上生长,到了高处才向四面分散,长出松针来。因此,这一束树枝就变成了枝干,形似希腊殿堂的一种柱子。”
2:“偎傍”一词用的是拟人的方法,准确传神地把黄山松枝条相互依靠、紧密连接的情态描画了出来。(A生)
指导读:带着理解读句子。
出示句子:大概它们知道团结就是力量,可以抵抗高山上的风吹、雨打和雪压,所以生成这个样子。如今这株团结松已经长得很粗,很高。我伸手摸摸它的'树干,觉得像铁铸的一般。即使十二级台风,漫天大雪,也动弹它不了。
3:十二级的台风,一般的树遇到会怎样?(折断)团结松呢?(A生)
4:这真是团结得不可思议的黄山松啊!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赞美它强大的团结力吧!
②蒲团松
5:读一读描写蒲团松的句子。(B生)出示蒲团松的图片。
6:哪些句子体会到异常强大的团结力?(C 生)
小结:这些诗句把蒲团松的形状及对它的赞美之情都表现的淋漓尽致,更加让我们感受到了黄山松那种团结的精神。
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过渡:同学们,本文作者丰子恺先生用他的妙笔描写了黄山松的三个特色,现在让我们再次欣赏黄山松的奇美并感受它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吧。
出示图片:黄山松。
解说:黄山松是“黄山四绝”之首,黄山“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黄山松以石为母,以云为乳,七十二峰,处处都有青松点染,如一支支神奇的画笔,把五百里黄山抹上了生命的色彩。
1:看到这样美的黄山松?你想说点什么?你会联想到什么?(A生)
过渡:黄山松展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它的奇美,更重要的是它展现给我们的顽强、向往光明、团结的品格和精神。这不正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吗?
《黄山松》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蹦苷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美,了解它的特点。
2、被累好词句,体会作者对黄山松的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搜集有关黄山松的资料。
学生:了解丰子恺其人,反复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材简析
本文是著名作家丰子恺写的。在这篇文章里,作者用朴素的语言,紧紧围绕黄山松的特点,展现了黄山松顽强的生命力,赞美了黄山松一心向阳的坚韧,凸现了黄山松异常强大的团结力。
从古至今,人们赞美黄山风景的文字数不胜数,描写黄山松的诗歌和文章层出不穷。在丰子恺的笔下,黄山松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在石头缝隙里生长,它苍翠而坚劲;不一定要吃石髓,照样长得郁郁苍苍,娉娉婷婷。丰子恺从黄山松的生活环境里,看到了它的坚韧和顽强。黄山松的姿态奇特。它的枝条坚劲挺秀,却是左右横生,不像其他树木那样,枝条是下垂的。长在悬崖旁边的松树,一面靠近岩壁,一面伸向空中,空中一面的枝条繁茂,而岩壁一面一根枝条也不生。这样的形态让丰子恺发现了它的另一个特点:一心向着阳光。在这里,黄山松真的有着这些美好的情感吗?不是的,作者是用自己的心为黄山松添上了这样的美德。作者写的是松树,想的却是人。在自然界里,黄山松面临着极其艰苦的生存环境,环境艰苦到人们都弄不清楚它究竟是如何生存下来的。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黄山松生存下来了,还生存得很好。它不仅有挺拔秀美的姿态,还有向阳的枝条。作者捕捉下了这些镜头,作者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感悟,松树是坚韧的,人又何尝不应该如此呢?只是,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感受完整地倾泻在笔下,他仅仅是用他独有的简朴又蕴涵着智慧的语言,让读者慢慢去思考,细细去品味。因此,人们总是能从丰子恺简单的文字中,读出许多独到的人生感悟来。这篇文章也是一样。虽然小学生未必能够完全解读出文字背后蕴涵的东西,但是他们也能隐约感受到,作者不仅仅是在写松,还想说点其他的什么。作者还写了黄山松的第三个特点: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他特别描写了“团结松”。从它的形态,从作者自己的凝思,从作者抚摩它产生的铁铸般的感觉等方面,把黄山松的“团结力”细化在人们面前了。
整篇文章格调幽雅,行文舒缓,有对《本草纲目》的引用,有对黄山松本身的描画,有简单的议论,有与导游对话的描写。整篇文章的内容似乎显得有点松散。但是文章显现出清晰的脉络,以黄山松的三个特点为纲,把这一系列内容都蕴涵其中了。从课文的结构上可以看出作者安排文字的匠心。
建议本课教学用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第1段:课文开头,开门见山地告诉读者,这篇文章是围绕黄山松树的特点来写的。从听人说黄山松有特色,到自己的概念变得明确,这里有两个层次,这样的描写,如说话一般娓娓道来,引起读者的思索。
第2段:这一部分写的是黄山松的第一个特点:有顽强的生命力。作者首先注意了黄松的生存环境:松树在石头缝隙里生长,它的'生存环境简直太糟糕了。“石罅”、“石缝”、“石上生”,作者反复强调,写出黄山松生存环境之奇特,生存之艰难。以至于引起了作者的好奇:这松树生长靠的是什么呢?石头缝里有养料吗?作者引用了《本草纲目》的内容,猜想松树的养料大概是一种叫做“石髓”的东西。这里,作者没有用赞美的语言,没有用让人激情澎湃的诗一般的文字去赞美黄山松的生命力,而是通过作者的看,作者随意的思索,作者对那棵松根一大半长在空中的松树的描写,慢慢地把这个意思透露出来。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读通这一部分,特别是“石罅”、“邛疏”、“窈窕”、“娉娉婷婷”这些词语,不仅要会读,还要能够了解它们的意思。学生初读丰子恺的这篇文章,可能在文字上有一些困难,但是这个阶段过去以后,他们读类似的文章就不会再觉得特别困难,这对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很有好处。
第3段:这一部分写的是黄山松的第二个特点:一心向阳。这是从黄山松枝条的特点来写的。这里有两个层次,一是枝条向上生;二是长在悬崖边上的松树,它们的靠空中一面的枝条长得更茂盛,而面向崖壁一面则一根枝条也不长。这一部分的教学,可以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让他们谈谈黄山松的特点,有条件的话可以展示黄山松的图片,让学生得到直观感受。读课文,我们可以发现,作者观察得非常仔细,他不仅把黄山松与其他树木的枝条作了比较,而且从“绝大多数像电线杆上的横木一般向左右生,或者像人的手臂一般向下生”,“好像一个很疏的木梳,又像学习的‘习’字”这些句子可以体会,作者观察得非常仔细,描写也很准确。
第4段:这一部分是在开头写出黄山松的特色。“黄山松的枝条具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这句话写出了黄山松的第三个特点:具有团结力。开头第一句话是总起句,也是本段的中心句。这一段先写“团结松”。作者先写它的形态:用“密切”、“偎傍”刻画出它枝条团结紧密的情态。然后作者写了自己的思考。“谛视”,就是很认真地看,作者很认真地看,在想什么呢?想它们“知道团结就是力量,可以抵抗高山上的风吹、雨打和雪压”。接着作者写了它的坚实:树干像铁铸的一般。“即使十二级台风,漫天大雪,也动弹它不了。”这样强大坚实,才能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生存。是什么让这松树这样强大、团结?作者是这样描写团结松的:“密切地偎傍着向上生长”,“ 形似希腊殿堂的一种柱子”,“偎傍”一词用的是拟人的方法,准确传神地把黄山松枝条相互依靠、紧密连接的情态描画了出来。接着,作者写“蒲团松”,它“树干不很高,不过一二丈,粗细不过合抱光景。”但是这样一棵树,“上面可以坐四五个人”,让作者不由得感叹:“团结力强得不可思议”。这一部分主题明确,层次清晰,学生容易掌握。教学的时候抓住“偎傍”、“不可思议”让学生体会黄山松团结的力量。
课后第1题:这道题是指导学生自己去总体感知课文
,并有一定的速度要求。明白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后第2题:引导学生概括段意。可以从黄山松的特点着手来写这几个小标题。
教学设计参考
一、直观感知,读题解意
1、苯樯芑粕降木吧,回忆从前学过的写黄山风景的课文。
2、倍量翁猓看看黄山松的图片,谈谈自己对黄山松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蹦读全文,了解文章讲了什么。
2、说说黄山松有哪三个特点。
3、备三个段加上小标题。
三、细读课文,体会想象
1、被粕剿晌什么有顽强的生命力?读课文,勾画出给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2、苯涣鞲惺埽美读课文。
四、整体感悟,回顾全文
板书:
生命力顽强
一心向阳光
强大团结力黄山松
《黄山松》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了解黄山奇松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
教学重点:了解黄山各松树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黄山归来不看松的含义。
教学方法:教授法、自学指导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学生收集的有关黄山松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1、 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教师加以概括谈话导入
2、 同学们,通过我们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了,“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被称为黄山四绝。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快乐读书屋三去领略黄山松的美。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读课文。读懂课文,读通句子,不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探究重点,分析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介绍了黄山有哪些名松?这些名松有哪些特点?(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思路,学习作者布局谋篇的方法。)
2、在读课文,加深理解
(1)、 再读具体描写黄山松的段落,并画出描写黄山松特点的语句。
(2)、小组合作学习,选择最恰当的一个词来概括每种松树的特点。
例如:热情好客的“迎客松”;执着探寻的“探海松”等。(答案不唯一,只要合理即可,启发学生谈出个性化理解。)
(3)、找出每种松树的关键词后,重点指导学生朗读相应语句,读中体会作者描写的每种松的特点。
(4)、作者为什么说“黄山归来不看松”,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引导学生从黄山松的外在美与内在气节两方面来谈)
3 、播放黄山美景的课件,学生欣赏。(进一步体会黄山松的美)
4、有感情朗读全文
四、检查识字
教师出示文中出现的生字活着带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读。也可以同桌合作互读,记住词语。
五、拓展延伸,增加积累
1、收集描写松树的优美片段进行阅读,同学之间交流,并与《黄山松》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
2、把本课中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句子摘抄下来。
《黄山松》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感悟能力。
3.德育目标:体会诗人昂扬的革命豪情,乐观自己的生活态度。
4.情感目标:体会诗歌炽热饱满的情感。
教学难点:
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教学重点:
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教学方法:
研体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黄山是享有盛名的旅游胜地,那里的松树更是一道绝世的风景,黄山“七十二峰”高耸入云,在浮动的云海中,一棵棵黄山松昂首挺立,像一面面“昂首的战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黄山松》。
二、自主学习:
1、读标准音:
峰峰皆(jiē)到寒彻(chè)骨闪烁(shuò)劲(jìng)枝迸(bèng)。
2、写规范字:
雷tíng( ),夹xí( ),luǒ( )露,不屈不náo( )。
3、作者简介:张万舒是我国当代诗坛一位著名的诗人,《黄山松》一诗是他的代表作。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合作学习:
1、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描绘黄山的形象
(明确:“挺的硬,扎的稳,站的高,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
2、诗中写“谷里的阴风,高山雪冷,紫色的岩”等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用烘托的方法显示出黄山松英雄般的气节。)、
四、合作探究:
黄山松具有怎样的品格?
(明确:顶风傲雪的自强精神,坚毅不拔的拼搏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五、回顾与反思:
1、你从黄山松身上感受到什么?
感受到了黄山松“挺的硬,扎的硬,扎的稳,站的高,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的战士般的精神。
2.这首现代诗与《苍松怪石图题诗》各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黄山松》教学设计6
一、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这篇课文描写了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
二、学情分析
黄山是自然名胜,可真正去过黄山的孩子不多,对于黄山松树的奇特,他们缺乏真切感受。因此在教学中要准备一些视频、图片等直观资料拉近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同时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大胆想像,体会黄山松的姿态奇特,精神顽强,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喜爱黄山、热爱祖国之情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6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学习作者选取典型、抓特点写作的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欣赏松树的奇特,学习松树顽强生长的精神,培养审美情趣,热爱祖国的名山。
四、教学重难点
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帮助学生领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准备:黄山风光片断、黄山奇松图片、重点段落链接
七、教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触发情感
出示幻灯片(有关黄山的诗句或者是广告用语),谁知道空格里应该填上什么?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一品黄山,天高云淡”“感受黄山,天下无山”
“一山,一境界”“天下第一奇山”
黄山到底有哪些神奇的魅力,能让人赞不绝口呢?其实,黄山的魅力离不开这四绝(出示幻灯片: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这节课,我们就来领略其中一绝:黄山奇松(幻灯片)
二、出示目标,明确导向(请同学们默读一遍)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6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学习作者选取典型、抓特点写作的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欣赏松树的奇特,学习松树顽强生长的精神,培养审美情趣,热爱的祖国名山。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师板书课题)
1、开口自由读课文一遍,遇到有生字词的地方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默读课文一遍,想想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四、检测初学,理清脉络
1、出示幻灯片(词语),指名读(纠正前后鼻音、平翘舌音),齐读。
2、出示词语含义,学生说出词语。
3、谁能用上这里面的一些词语并用这样的句式简单概括一下课文内容:《黄山奇松》先总写了(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然后具体叙述了(独具特色的三大名松),最后概括写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幻灯出示要求)总分总结构是小学阅读课文常见的结构,我们的作文也常常使用这样的构段方式。
无论是人们对黄山松情有独钟还是它千姿百态,它都离不开一个字“奇”,来齐读课题。
五、深入研读,体会奇特
齐读好黑板课题:读课题时你觉得要突出哪个字?“奇”,加重点号,再读一遍。据说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两次在黄山流连忘返并写下这样的诗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其中的理由就与黄山奇松有关。那么,黄山松树究竟奇在哪呢?请齐读第一自然段。
(一)首尾把握,找出奇特
1、齐读第一段:黄山松树奇在哪?
“这一段话中那句话直接写松树?从这句话中你知道黄山松奇在哪吗?”(引出板书:数量多、位置悬)指名读最后一句话。
2、黄山松树除了数量多、位置悬外还奇在哪?指名读第三段。
刚才我们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松树的数量多,位置悬,那么现在除了用语言表达出它的千姿百态我们试试用动作来表达。听要求读书(生读总起句和总结句,师读两生表演。生想象齐读。)松树还奇在哪?引出板书:形态奇
这么多千姿百态的松树作者是不是都一一向我们介绍呢?课文就是选择了这三棵典型的松树来写,这种写作手法就叫做“选择典型”。
(二)研读重点,体会奇特
默读第二段:思考:为什么人们会把这三棵松树分别叫做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把相关句段划出来后看着大屏幕上的提示去读书去思考。
1、说话训练:指名说(相机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2、幻灯片出示三棵松树的句子欣赏写法:
作者再写这三棵松树的时候都抓住了它们形态上的特点,在表达手法上也是一致的,前半句是松树的形态,后半句是作者的联想。这种写法叫:抓特点。另外作者用上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让黄山松更具有人的情态,这也就突出了松树的`奇特之处。
3、研读重点句,体会迎客松奇特的外形、顽强的精神。
(1)“迎客松”(出示幻灯片、句子)
师:先来看看第一句话,指名读。
这句话里我们要特别注意的词有哪些?”(“遒劲”,读理解遒劲。饱经风霜(查理解:形容经历过许多艰难困苦的生活和斗争。郁郁苍苍:反义词“草木凋零”“枯枝败叶”)这三个词中哪个词背后的含义更深?(饱经风霜)
想象一下,这棵迎客松有可能经历了那些艰难困苦的生活或斗争?(结合你充满感情的理解,咱们一起把迎客松的饱经风霜仍然生机勃勃读出来)(注意:读好转折点“却”)
狂风暴雨,电闪雷鸣,迎客松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烈日炎炎,隆冬飘雪,迎客松虽然——
下无寸土,只得扎根于山岩裂缝之中,迎客松虽然——
从坚硬的岩石中、从雨后的空气中、从腐烂的花草树叶中,汲取一切可以汲取的营养,迎客松虽然——
置身于海拔1700多米的悬崖,历经了800多个春夏秋冬,饱受风吹日晒,迎客松虽然……
饱经风霜后的迎客松依然屹立在悬崖边,依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多么神奇呀!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啊?(顽强、坚持、坚忍不拔、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我们需要这种精神吗?来,同学们读好这句话,让迎客松坚韧不拔的精神长在我们心中。
迎客松生命力是如此顽强,又因为它外形的独特,人们又赋予她丰富的想象,齐读第二句话。(谁来读读,让在座的老师们感受到迎客松的热情)正因为这样,她现在已经成为整个黄山的代表了,让我们一起用骄傲的语气朗读第三句话。
正因为迎客松的独特魅力,曾有诗人作诗赞叹:(出示诗句幻灯片)。让我们带着对迎客松的赞美之情,齐读这段话。
请以同样的情感,读读写陪客松和送客松的句子。(指名读)
带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奇松的赞叹一起来读读第二自然段。
4、想象力训练(审美情趣渗透):出示松树图片,学生想象给松树取名字。
引起:黄山松真是——(预备齐)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六、总结提升
黄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奇特的黄山松。黄山松便展现着千姿百态的魅力将黄山装点得更加神气、更加秀美,令人赞叹。黄山啊,真是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啊(完成板书:千姿百态、令人赞叹)。连成松树图
《黄山松》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黄山松的特点,重点语句的含义和写作方法。
3、通过学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黄山松的特点,理解“黄山归来不看送”的含义。理解“黄山松的`美,在于它没有被世俗化”等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黄山有“四绝”:起送、怪石、云海、和温泉。奇松是黄山最有特色的一绝。同学们想不想了解它?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黄山松》。
二、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梳理问题:
1、黄山松有哪些特点?
2、课文都介绍了哪些名松?
三、带着问题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把生字读准确。
四、检查初读情况:
教师归纳板书
气势宏伟 ( 总)
迎客松 热情
探海松 执著
黑虎松 高大 (分)
连理松 缠绕
黄山归来不看送 (总)
五、深入学习课文:
我们再读课文,欣赏一下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名松的。
(让学生找出相关句子进行品读,欣赏。)
六、学习写作特点:
1、作者是按观察顺序对这些名松进行描写的 。请同学们用横线画出表示方位的词语。
归纳:初上→刚登上→正当→绕过→再往前走(移步换景)
2、多种修辞方法综合运用
3、点面结合
4、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融为一体
七、拓展:欣赏诗歌《黄山松》。
八、综合训练:
1、认读课后生字
2、读四字词
3、分别画出课文中的一个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4、画出课文中所有关联词语
九、总结:
板书设计:
黄山松
气势宏伟 ( 总)
迎客松 热情
探海松 执著
黑虎松 高大 (分)
连理松 缠绕
黄山归来不看送 (总)
《黄山松》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感悟能力。
3.德育目标:体会诗人昂扬的革命豪情,乐观自己的生活态度。
4.情感目标:体会诗歌炽热饱满的情感。
教学难点: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教学重点: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教学方法:研体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黄山是享有盛名的旅游胜地,那里的松树更是一道绝世的风景,黄山“七十二峰”高耸入云,在浮动的云海中,一棵棵黄山松昂首挺立,像一面面“昂首的战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黄山松》。
二、自主学习:
1、读标准音:
峰峰皆(jiē)到寒彻(chè)骨闪烁(shuò)劲(jìng)枝迸(bèng)
2、写规范字:
雷tíng( )夹xí( ) luǒ( )露不屈不náo( )
3作者简介:张万舒是我国当代诗坛一位著名的诗人,《黄山松》一诗是他的代表作。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合作学习:
1、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描绘黄山的形象
(明确:“挺的硬,扎的'稳,站的高,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
2、诗中写“谷里的阴风,高山雪冷,紫色的岩”等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用烘托的方法显示出黄山松英雄般的气节。)、
四、合作探究:
黄山松具有怎样的品格?
(明确:顶风傲雪的自强精神,坚毅不拔的拼搏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五、回顾与反思:
1、你从黄山松身上感受到什么?
感受到了黄山松“挺的硬,扎的硬,扎的稳,站的高,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的战士般的精神。
2.这首现代诗与《苍松怪石图题诗》各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略)
板书设计:
顶风傲雪(自强)
坚毅不拔(拼搏)
百折不挠(进取)
【《黄山松》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黄山松》教学设计12-22
(经典)《黄山松》教学设计05-03
黄山松教学设计12-05
黄山松奇教师教学设计12-06
黄山松教案03-09
《黄山松》教案08-24
描写黄山松的句子07-01
黄山松的导游词范文10-22
《出塞》教学设计-教学设计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