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31 08:43:37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精品]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比的应用》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精品]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汉字的构造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对汉字的形体结构做出正确分析,可以深入理解和掌握汉字所代表的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教学重点:是理解笔画、部件、偏旁等概念

  教学难点:拆解汉字部件的规范性,不能胡乱拆字。

  教学关键: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课型:复习

  教学方法:阅读启发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一天,祝枝山去访唐伯虎,刚一进门,唐伯虎就迎上前来说:“祝兄来得正巧,我刚做了一则四个字的灯谜,你若猜对了,才能接待你。”祝枝山笑着说:“猜谜是我的拿手戏,你有什么好谜,倒要领教。”唐伯虎说:“那你就听着:言说青山青又青,二人土上说原因;三人牵牛缺只角,草木之中有一人。”

  祝枝山听完,推开唐伯虎就走进堂中,在太师椅上一坐,然后说:“唐老弟,先送杯茶来如何?”唐伯虎一听,知道他已猜中了,就恭恭敬敬地捧上一杯香茶,笑说:“祝兄猜谜高手,果然名不虚传!”

  二、汉字的结构

  (一)、汉字的笔画

  1、笔画是汉字中最小的单位;

  2、汉字都是由不同形状的笔画组成,汉字笔画形态万千,有长有短,有直有弯;

  3、最基本的、较常见的有5种:

  一(横)、丨(竖)、丿(撇)、

  丶(点)、乛(折)

  4、小小测试:

  下面汉字笔画数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女乃及弓

  B、世丐弗功

  C、卯达廷邪

  D、巨区乌切

  (二)、汉字的部件

  1、五种基本笔画可以派生很多其他更复杂的笔画

  2、笔画组合又能形成一些比笔画更大的部件;

  3、笔画、部件再进行组合就能拼装成汉字。

  (三)、汉字的偏旁

  1、汉字有“独体字”和“合体字”的区别,独体字在结构上不能再拆分;

  2、偏旁是比部件更高一级的构字单位,也是构成汉字的最直接的单位;

  (四)、汉字笔画的组合

  1、笔画组合的三种位置:笔画彼此分离;

  笔画和笔画相连;

  笔画和笔画相交叉。

  2、笔顺的基本规则:

  先横后竖,先撇后捺,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外后内,先中间后两边,先进去后封口,重叠套嵌结构要根据层位定顺序……

  (五)、汉字部件的拆分规则和层次

  1、分隔沟是部件和部件分界的显性标志,相离的组合要沿着分隔沟进行拆分,其中分隔沟多于一条的,应先拆长的后拆短的。如:“想——相、心”

  2、相接的组合应从接点处拆分,相交的组合不能拆分。如:“古——十、口”;“丰”不能拆分

  3、层次拆分不能破坏汉字结构基本类型。

  “价目析字表”:

  利用汉字的结构特征,采用字谜谜面的方式暗示所要表达的价格。

  比如:“一”可以说成“旦底”(取“旦”字的底)

  “二”可说“中工”(“二”中间加一画就是“工”字)

  三、小试牛刀

  1、下面是其余几个数字的暗语,请按照前面说的思路猜一猜,看看都对应哪些数字。

  分头,缺丑,断大,早下,毛尾,旭边

  2、汉字结构确实精巧奇妙,下面是一则关于拆字的'妙对趣闻,流传已久。请同学们读一读,猜一猜。

  纪、丁二人的联句,一直被后人视为“离合拆字联”的典范。第一联:“竹寺等僧归,双手拜四维羅漢。”“月门閒客在,二山出大小尖峰。”

  将“等”字拆开,为“竹”和“寺”;“双手”为“拜”字(草体“拜”,即是“双手”);“四维”则为繁体“羅”字;“月”字在“门”内,为繁体“閒”字;两个“山”为“出”字;“大”、“小”为“尖”字。

  第二联“门内有才方是闭”“寺边无日不知時”

  “才”字在“门”内为“闭”字;“寺”加“日”为繁体的“時”字,真可谓貌离神合。

  3、在实际语言运用中,人民可以巧用“拆字”和“合字”的方法,达到含蓄而打动人心的表达效果。下面这联(采用当时的繁体字)出现在袁世凯复辟帝制时期,请联系本课学到的知识并结合历史背景,讲讲此联的寓意和道理。

  或入園中,拖出袁来还我國;

  余立道上,不堪回首望前途;

  四、课堂练习,活学活用

  字谜多是靠拆解字形来设的,从字谜中往往能窥见汉字的构造规则。请同学们猜猜下面的字谜,并从中体会汉字的构型特点。

  1、野径无人草丛生茎

  2、一口咬去多半截名

  3、大火烧到耳朵边耿

  4、牛角上边来一刀解

  五、总结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汉字是方块形的,它的构造大有讲究:汉字的各个部件构成,构成的部件都合理的安排在方框内,相互平衡,使得每一个字从视觉上看都疏密得当,重心平稳,结构对称,肥瘦适中。这就是——“方块的奥秘”。

  六、课后作业

  作业1—3

  七、课后反思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2

  知识目标: 1、知道离心运动及其产生的原因.

  2、知道离心现象的一些应用和可能带来的危害.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用理论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习惯.

  教材首先分析了离心现象发生的条件和离心运动的定义,接着从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中说明离心运动的应用和危害,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

  学习离心运动的概念时,通过充分讨论,让学生明确几点:

  第一:做圆周运动的物体,一旦失去向心力或向心力不足,都不能再满足把物体约束在原来的圆周上运动的条件,这时会出现物体远离圆心而去的现象.

  第二:可补充加上提供的向心力F大于物体所需向心力时,(),表现为向心的趋势(离圆心越来越近)这对学生全面理解“外力必须等于时,物体才可做匀速圆周运动”有好处.

  第三:离心运动是物体具有惯性的表现,而不是物体受到“离心力”作用的结果.有些学生可能提出,“离心力”的问题,教师可以说明那是在另一参照系(非惯性系)中引入的概念,在中学阶段不予研究.

  关于离心运动的应用和防止,可引导同学讨论完成.

  教学设计方案离心现象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离心运动产生的`条件

  教学主要设计:一、离心运动(一)讨论:在光滑水平面上,用细绳系一个小球,使其在桌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若细绳突然断了,小球将如何运动?若拉绳的力变小了,小球如何运动?若拉绳的力变大了,小球如何运动?(二)展示“魔盘”娱乐设施的动画资料讨论:“魔盘”上的人所需向心力由什么力提供?为什么转速一定时,有的人能随之一块做圆周运动,而有的人逐渐向边缘滑去?(三)用提供的力与需要的向心力的关系角度解释上述现象,得到离心运动的条件和概念.(配合课件1)

  二、离心运动的应用和防止:可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如:(1)洗衣机的脱水筒中的衣物上的水滴,在脱水筒工作时,水滴需要的向心力由什么决定?提供的向心力由什么决定?什么情况下,水滴将被甩出?(2)在公路转弯处,为什么车辆行驶不允许超过规定的速度?(3)为什么砂轮、飞轮等都不得超过允许的最大转速?等等

  探究活动观察并思考: 1、汽车、自行车等在水平面上转弯时,为什么速度不能过大?2、滑冰运动员及摩托车运动员在弯道处的姿势,并分析其受力情况?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第43页例2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两个篮球队的身高统计表,让学生根据统计表说一说谁最高,谁最矮。

  2、如果两个篮球队进行身高比较,你认为哪个队队员身高高些?

  王强是欢乐队中最高的队员,我们能不能根据这个信息就下结论欢乐队总体身高比开心队高吗?为什么?

  3、讨论:怎样比较两支球队的整体身高情况。

  二、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引导学生探索用平均数的方法比较)

  1、合作学习

  让学生自己进行平均数计算。

  2、提问:142厘米表示什么?它是指欢乐队某个队员的身高吗?

  3、144厘米表示什么?它是指开心队某个队员的身高吗?

  4、你能告诉我们两个队的总体身高比较情况吗?

  虽然欢乐队中的王强是两个队中最高的,但欢乐队的.总体身高情况不如开心队,体会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总体情况的一个很好的统计量。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也需要运用“平均数”知识来解决问题?

  师:看到你们这么勤奋好学,又学得那么有水平。老师今天也特别高兴,我相信你们以后会发现和自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其实“平均数”的知识还有很多,在生活实际中应用也很广,你们回忆得起来吗?对我们上课的评分,也可以来比较,哪一周课堂得分高、哪一周课堂得分低?我们也可以进行比较

  出示上两周课堂评分。

  [板书: 100分 98]

  [板书: 99分 99]

  [板书: 98分 99]

  [板书: 100分 100]

  [板书: 96分 98]

  [板书: 98分 100]

  你们认为第一周课课堂评分肯定比几分多,比几分少?

  师生共同演算:  平均分是多少?

  全课小结。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 懂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3、 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式,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

  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预习指导:

  一、自学教材。

  阅读教材第62~63页。

  二、检查学习。

  1.怎样两个量成正比例?

  2.完成"试一试"。

  教学准备:

  课件和口算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通过将近六年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数量之间的关系,例如行程问题中的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你知道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吗?再如购物问题中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你知道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吗?这个单元我们要用一种新的观点为,更深入地研究数量之间的关系。什么观点呢?事物变化的观点,让一些量变起来,从变化中发现规律。

  二、教学例1 1.课件出示例1的表

  ⑴看一看,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的数值是怎样变化的?

  ⑵表中有路程和时间这两种量,通过观察数据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种量是有关联的,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2.那么这两种量的变化有没有什么规律呢?下面我们来作进一步的研究。建议大家可以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

  3.我们可以写出这么几组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

  ⑴发现了它们的比值都是80,大家想一想,这个比值80表示什么呢?这个规律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

  ⑵这个比值80就表示汽车行驶的速度,从上面可以看出这个速度是相同的,一定的,因此可以用这样一个式子来表示这个规律

  ⑶同学们,在这个题目中,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我们就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课件出示: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⑷现在你能完整地说一说表中路程和时间成什么关系吗?

  4.刚才我们初步认识了正比例的关系,接着我们继续来看下面这个题目,教案《正比例意义教学设计》。

  ⑴课件出示"试一试"

  ⑵请大家先根据题目里的信息把表中的数据填完整,然后说一说总价是随着哪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课件出示表中的数据。

  ⑶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铅笔的总价是随着购买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集体交流:

  ⑷我们先来看第2个问题,可以写出这么几组对应的总价和数量的比=0.3、=0.3…它们的比值相等,你写对了吗?

  ⑸再看第3个问题,这个比值表示的是铅笔的单价,我们可以用总价:数量=单价(一定)这个式子来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

  小结: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因为总价和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数量变化,总价也随着变化,当总价和是对应数量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单价一定)时,我们就说铅笔的总价和购买的数量成正比例,铅笔的总价和购买的数量是成正比例的量。

  ⑹你能完整地这样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吗?

  ⑺同学们,我们通过以上的两个例子认识了正比例的关系,想一想,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那么正比例的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表示?

  课件出示课题。

  ⑻回顾一下,我们是根据什么来判断两种数量能成正比例的?

  指出:我们可以根据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是不是一定来判断两种数量能不能成正比例。

  5.完成"练一练"

  ⑴请大家根据表中的数据判断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并说说为什么?

  ⑵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成正比例,因为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零件的数量也随着变化,当生产零件的数量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每小时生产零件的个数一定)时,我们就说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成正比例,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小结: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正比例的意义,你知道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了吗?

  三、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三第1题。

  请大家继续看课本66页第1题

  2.完成练习十三第2题

  ⑴继续看第2题,请你判断,同一时间,物体的高度和影长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⑵同一时间,物体的高度和影长成正比例,因为每次物体的高度和它对应的影长的比值都是三分之五,是一定的。

  3.完成练习十三第3题(课件出示题目)

  ⑴课件出示放大后的三个正方形、

  ⑵大家看一看,你是这样画的吗?

  ⑶接着请同学们对照表格计算出放大后每个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校对学生做的情况。

  ⑷请大家根据表中的数据讨论下面两个问题。

  ①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②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四、总结。

  通过计算正方形周长与边长的比值,我们可以判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因为它们的每组比值都相等,都是4;同样通过计算正方形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我们可以判断它们不成正比例,因为它们每组的比值是不相同的,也就是说是不一定的。

  板书设计:

  正比例的意义

  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

  我们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5

  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信息系统与应用系统的核心技术和重要基础,《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掌握数据库设计方法和步骤,具备设计数据库模式以及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基本能力。课程设计作为该课程常规教学的延伸和深化,是承上启下的必要教学环节。下面,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所做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分析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的任务是:介绍数据库技术的基本概念,熟悉数据库管理软件xBASE系列的基本操作,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初步掌握交互式开发工具,通过课程实习掌握小型应用软件的开发过程。

  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数据库技术和数据库管理软件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序设计方法,具有开发小型应用系统的能力。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要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主要是课程的教学由传统“理论教学+笔试”模式改为“基础(包括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教学+课程设计”模式。课程设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利用各种媒体(包括传统媒体和Internet技术等)获取、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够完成小型软件的开发。

  二、活动目的

  通过课程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已掌握数据库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对社会或生活需要的调查、分析,做出规划、设计,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开发小型应用软件,从而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知识意义和信息技能,提高自学能力和知识的综合能力和信息素养。

  三、活动内容

  活动内容包括指导学生从生活出发,搜集相关资料,分析需求情况,确定开发项目;要针对开发的项目再采集数据,进行系统规划,确定系统的框架;画出流程图,并以此写出FoxPro程序及进行调试和修改;编写系统使用手册;指导学生进行演示和组织评价工作;在课程设计中指导学生自学。

  四、教学设想

  课程设计采取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师的要求和指导下,自主地确定设计的课题,确定软件的内容和表现方式,通过各种媒体进行自学。因此,在课程设计教学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五、教学对象

  20xx级计算机应用专业全体学生。

  六、教学时间

  20xx年5月~6月。

  七、教学过程

  共分为五个阶段:

  1.动员布置阶段

  强调进行课程设计的意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良好学习环境。印发《〈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说明》,详细地布置设计内容,完成工作,并推荐一些设计项目供学生参考,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动员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2.指导学生收集资料阶段

  指导学生收集原始资料,初步确定课程设计项目,并上报指导教师,再由指导教师汇总,教师再根据情况进行个别或集中指导。

  3.协助学生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阶段

  对学生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提出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解决该问题的可行性。通过论证,确定课程设计项目。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对学生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进行分析归纳。

  4.指导规划设计阶段

  学生根据所选课题,进行系统规划设计。(范文网 )包括确定软件(课题)功能、系统结构(数据流程)、程序流程、编写代码、调试程序。这是课程设计的主体部分,这个阶段我们对学生的指导原则是严格要求、规范设计、耐心指导、发扬个性、鼓励创新。

  5.总结评价阶段

  总结采取三种方法:学生自己演示课题,教师组织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总结表彰;学生书面总结。这个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表扬先进,激励后进”,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成功的喜悦,总结学习成绩,增强学习信心;相互了解,通过对比发现差距,确立奋斗目标。

  八、指导学生学习

  在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是教学的中心。学生主动地学习,并自觉地应用相关知识,同时利用反馈的信息总结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着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并及时地为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提供相应的帮助。另一方面,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各种工具去获得信息资源(如文字资料、书籍、Internet资源等),使学生的学习环境空间得到充分扩展。

  九、课程设计结果统计

  课程设计结果统计是完整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

  1.课题分布

  2.课程设计评价统计

  如何科学地进行课程设计的评价,主要考虑下列因素:(1)学生的综合能力;(2)学生应用信息的能力;(3)学生对教学之外知识的汲取能力;(4)学生的创造能力。具体从软件作品(包括所有要求上交的内容)的外观、软件说明书的编写、软件界面和使用方法、软件的结构、编写程序的算法和创新精神等方面进行评价。

  十、问题思考

  如何理解课程设计的目的和如何给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是课程设计教学的重要问题。

  课程设计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数据库理论和软件工程学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对它们形成意义建构,这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的核心。也就是说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人为的“灌输”,而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的。学生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查阅书籍和文字资料以及利用Internet寻找信息资源培养和提高了自学能力和信息素养,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因此,对学生课程设计的评价不应过分强调设计的本身,而应围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作出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的建构要求三个方面去进行的。

  总而言之,详细周密的教学设计有助于更好地打造高效课堂,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课程设计教学能够科学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多方面素养。

  (作者单位 广东省潮州市职业技术学校)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6

  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2、通过分析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找准单位“1”,找出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分析数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应用题。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复习辅垫

  1.找出单位“1”,写出数量关系式

  (1)杨树的棵数是柳树的1/3.

  (2)红花朵数的1/2相当于黄花的朵数。

  (3)白兔只数的5/6是黑兔的只数。

  (4)一批化肥运走3/8。

  2.师生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是什么吗?(水)对,水是我们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它对我们人体是至关重要的,是构成我们人体组织的主要成分。那么你们了解体内水分占体重的几分之几吗?

  师:老师查到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师:你能算出自己体内的水分吗?(学生回答)师:一儿童的体重是35千克,你们能帮他算出他体内水分的质量吗?生回答后出示:儿童的体重×4/5=儿童体内水分的重量

  35×4/5=28(千克)

  师:谁还能根据另一个信息写出等量关系式?成人的体重×2/3=成人体内的水分的`重量

  3.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以前的知识学得可真好,如果老师告诉你们小朋友们体内有28千克水分,你们能算出他的体重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研究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例题。

  2.合作探究

  师:同桌互相商量一下,要解决这个问题,数量关系是怎样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它表示出来并解答出来。

  3.学生汇报

  生1:根据数量关系式:儿童的体重×4/5=儿童体内水分的重量,再根据关系式列出方程进行解答。(师随着学生的发言随机出示课件)生2:直接用算术方法解决的,知道体重的4/5是28千克,就可以直接用除法来做。

  28÷4/5=35(千克)

  4.比较算术做法与方程做法的优缺点。

  5.对比小结

  和前面复习题进行比较一下,看看这道题和复习题有什么异同?

  (1)看作单位“1”的数量相同,数量关系式相同。

  (2)复习题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计算;例1单位“1”的量未知,可以用方程解答。(或用除法计算)

  (3)因为它们的数量关系式相同,所以这两种题目的解题思路是一致的,都是先找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根据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再确定是用乘法解还是方程解。

  6.试一试:一条裤子的价格是75元,是一件上衣的2/3。一件上衣多少元?

  问: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谁和谁在比?哪个量是单位“1”?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的?

  根据学生回答画线段图。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学生列出等量关系式。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找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师:这道题你还能用其它方法解答吗?

  (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只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为用除法计算。)

  三、联系实际,巩固提高1.练一练:

  (1).小明体重24千克,是爸爸体重的3/8,爸爸体重是多少千克?

  (2).一个修路队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2/5,正好是160米,这条路全长是多少米?

  2.对比练习

  (1)一条路50千米,修了2/5,修了多少千米?

  (2)一条路修了50千米,修了2/5,这条路全长是多少千米?

  (3)一条路50千米,修了2/5千米,还剩多少千米?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教师强调: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因此在解答分数应用题时要注意借助线段图来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解答后要注意检验。)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及分数的加减乘除预算及混合运算。

  2、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4、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重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合理性进行判断。

  5、借助计算器进行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数学规律。

  6、了解比例尺,在具体情境中,会按给定的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

  7、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交流和反思中改掉计算毛病、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具准备:小黑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出示小黑板:一部分加减乘除计算题。鼓励学生结合具体的计算过程说一说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乘、除法是怎样算的,交流各种运算的计算方法和四则运算的顺序。这部分是学生进行计算的基础,结合具体的例子鼓励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

  1、引导学生对自己以往学习中经常出错的题目进行整理和回顾,说说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课前整理,课上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交流各自错误,并整理出错误类型,最后在全班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出错的原因和计算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2、补充练习:

  31.50+160÷40(58+370)÷(64-45)

  32.120-144÷18+35

  33.347+45×2-4160÷52

  34(58+37)÷(64-9×5)

  35.95÷(64-45)

  36.178-145÷5×6+42420+580-64×21÷28

  3、出示课本第4题:鼓励学生运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并回顾总结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对于可以直接利用运算意义加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本题可以让学生自由说一说计算的方法,如:可以借助线段图分析,可以用找单位“1”的方法来分析)

  4、出示第6题:鼓励学生回顾有关比例尺的应用题和比的问题。这部分内容包括计算比例尺、求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比的应用。教材只回顾了一部分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进行适当补充。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完全能够根据比的意义和比例尺的意义解决问题,不需要背诵所谓的解体过程。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计算

  236+641-0.25312÷35.01-1.81.63+2.31.25×8

  38÷43.75÷0.250.72÷0.61/6+3/818×2/316/9÷2/3

  师:由于在计算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下面以小组为单位,把你们认为易错的一道题,在练习本上完成,并相互交流。明确整数、小数、分数的加法意义相同,减法意义相同,除法意义也相同,只有乘法意义在分数和小数中有扩展。

  2、做54页2题本题让生先说运算顺序在计算,集体订正。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1、一批货物,驾车单独运4小时运完,一车单独运5小时运完。两车合运,2小时后,余下的由乙车运,还需多少时间可以运完?

  2、两列火车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驶54千米,比乙车速度慢10%。经过3时,两车行了全程的75%。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3、有一种衣服现售价是34元,比原来定价便宜15%。现在比原来定价少多少元?

  4、粮店运进一批豆油。第一天卖出240千克,第二天卖出320千克,还剩总数的4/9。这批豆油有多少千克?

  5、某服装厂上半月完成全月计划的40%,下半月生产服装1800套,正好完成全月计划。下半月比上半月多生产多少套?

  6、做55页3、4、5、6、题:要求:(1)读懂题意(2)找到题中的数量关系(3)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式计算(4)对答案进行检验

  7、做56页7—10题,小组讨论方法并交流

  8、做57页11、13、15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出示小黑板。

  9、板书设计:

  计算与应用

  1、展示自己的错误及改正措施

  学生1学生2……

  2、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五、教学反思:

  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教材在引领学生回顾这部分内容时,注重让学生体验计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技能,注重在计算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注重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学生回顾和反思能力的提高。=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并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数学的对应思想及函数思想,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自觉检验的好习惯,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教法:

  启发引导法,演示法学法:观察比较,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解决下面各题:化简:27千克:750克千米:800米求下面各比的比值:66学生独立完成,抽生板演,集体订正。

  二、情景导入学生自由讨论

  1.一瓶500ml的稀释液,其中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100ml和400ml。你知道这瓶液体是怎样配制成的吗?

  2.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学过平均分,平均分的结果有什么特点?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合理分配,往往需要把一个数量分成不等的几部分,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三、新授新知教学例2

  (1)给出课件出示课本例2:某种清洁剂浓缩液的稀释瓶,瓶子上标明的比表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之比。按照这些比,可以配制出不同浓度的稀释液。那么,现在按1:4的比配制了一瓶500ml的稀释液,其中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多少?

  (2)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让学生自己理解:题目中要分配什么?是按什么进行分配的?(分配500ml的稀释液,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按1:4进行分配)

  (3)让学生理解:“浓缩液和水的体积1:4。”(就是说在500ml的稀释液中,浓缩液占一份,水的体积占4份,一共是五份,浓缩液占稀释液的五分之一,水的体积占稀释液的五分之四)

  (4)可不可以求出两种各多少ml?怎么求?(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并根据学生解题过程板书)例2:稀释液平均分成的分数:1+4=5每份是:500÷5=100(ml)浓缩液的体积:100×1=100(ml)

  水的体积:500×4=400(ml)

  答:稀释液100ml,水400ml。

  这是一种方法,那么大家再思考一下,我们刚刚学过分数的乘法,这个题目可不可以运用分数的乘法来解。

  师:把我们学过的比转化成分率,怎样来做?

  生:浓缩液和水共有5份,那么浓缩液占其中的1/5,水占4/5.可以写成:浓缩液的体积:500×1/5=100(ml)

  水的体积:500×4/5=400(ml)

  答:稀释液100ml,水400ml。课件显示出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四:巩固提高(幻灯片出示)

  做一做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抽生板演,集体讲评。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

  六、家庭作业

  教材第50页,练习十二1-3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分数除法学习章节的最后一个课时,知识是在分数除法基础上的再一次加深,学生掌握的前提需要在分数除法的学习上下很大的功夫。本班学生分数的除法学习时基础较弱,需大量练习作为巩固。对于后进生的鼓励和关心需要花更大的功夫。六年级学生思维活跃,需要老师上课具备启发性,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做到积极思考和探索新知的学习态度。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9

  本节课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一单元列方程解应用题。

  本节课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学会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

  2、知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应用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使学生能用方程的方法解较简单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2、引导学生能根据解题过程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3、能独立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此类应用题。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2、渗透在多种方法中选择最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

  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要本节课中,我安排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首先通过复习准备呈现解应用题的两种基本方法——用算术法解和用方程解,并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让学生理解这两种解法的根本区别点,是从问题出发思考问题还是从等量关系出发思考问题,第二个环节就要求学生运用这两种方法分析同一道题,让学生理解用等量关系分析这类应用题要简单、容易得多,从中切实理解用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提高学生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第三个环节就紧紧抓住等量关系这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从中掌握用方程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第四个环节是通过例2的教学让学生直接运用这个解题步骤用方程解答应用题,放手给学生一个实践机会,形成在层次、有坡度、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符合知识发展逻辑顺序的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

  学解应用题工程问题思路指点

  工程问题是研究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应用题。我们通常所说的:“工程问题”,一般是把工作总量作为单位“1”,因此工作效率就是工作时间的倒数。它们的基本关系式是: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程问题是小学分数应用题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下面列举有关练习中常见的几种题型,分别进行思路分析,并加以简要的评点,旨在使同学们掌握“工程问题”的解题规律和解题技巧。

  例1一项工程,由甲工程队修建,需要12天,由乙工程队修建,需要20天,两队共同修建需要多少天?

  [思路说明]①把这项工程的工作总量看作“1”。甲队修建需要12天,修建1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12;乙队修建需要20天,修建1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20。甲、乙两队共同修建1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12+1/20=2/15,工作总量“1”中包含了多少个2/15,就是两队共同修建完成这项工程所需要的天数。

  1÷(1/12+1/20)=1÷2/15=15/2(天)

  ②设这项工程的全部工作量为60(12和20的最小公倍数),甲队一天的工作量为60÷12=5,乙队一天的工作量为60÷20=3,甲、乙两队合建一天的工作量为5+3=8。用工作总量除以两队合建一天的工作量,就是两队合建的天数。

  60÷(60÷12+60÷20)=60÷(5+3)

  =60÷8=15/2(天)

  评点这是一道工程问题的基本题,也是工程问题中常见的题型。上面列举的两种解题方法,前者比较简便。这种解法把工作量看作“1”,用完成工作总量所需的时间的倒数作为工作效率,用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效率和,就可以求出完成这项工程所需的时间。工程问题一般采用这种方法求解。

  练习:一段公路,甲队单独修要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要12天完成,丙队单独修要15天完成,甲、乙、丙三队合修,需要几天完成?

  例2一项工程,甲队独做8天完成,乙队独做10天完成,两队合做,多少天完成全部工程的3/4?

  [思路说明]①把这项工程的工作总量看作“1”,甲队独做8天完成,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8;乙队独做10天完成,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10。甲、乙两队合做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8+1/10=9/40,工作总量“1”中包含多少个甲乙效率之和,就是甲乙合做所需要的天数。甲乙合做所需时间的3/4,就是甲乙合做完成全部工程的3/4所需的时间。

  1÷(1/8+1/10)×3/4

  =1÷9/40×3/4=10/3(天)

  ②把甲、乙两队合做的工作量3/4,除以甲、乙两队的效率之和1/8+1/10=9/40,就是甲乙合做完成全部工程的3/4所需要的时间。

  3/4÷(1/8+1/10)=3/4÷9/40=10/3(天)

  评点思路①是先求出两队合做一项工程所需的时间,再用乘法求出完成全部工程的3/4所需的时间。思路②是把“3/4”看作工作总量,工作总量除以两队效率之和,就可以求出完成全部工程的3/4所需的时间。两种思路简捷、清晰,都是很好的解法。

  练习:一项工程,单独完成,甲队需8天,乙队需12天。两队合干了一段时间后,还剩这项工程的1/6没完成。问甲、乙两队合干了几天?

  例3东西两镇,甲从东镇出发,2小时行全程的1/3,乙队从西镇出发,2小时行了全程的1/2。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几小时才能相遇?

  [思路说明]①由甲2小时行全程的1/3。可知甲行完全程要2÷1/3=6(小时);由乙2小时行全程的1/2,可知乙行完全程要2÷1/2=4(小时)。求出了甲、乙行完全程各需要的时间,时间的.倒数便是各自的速度,进而可求出两人速度之和,把东西两镇的路程看作“1”,除以速度之和,就可求出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的相遇时间。

  综合算式:

  1÷(1/(2÷1/3)+1/(2÷1/2))

  =1÷(1/6+1/4)=1÷5/12=12/5(小时)

  ②由甲2小时行了全程的1/3,可知甲每小时行全程的1/3÷2=1/6;由乙2小时行全程的1/2,可知乙每小时行全程的1/2÷2=1/4。把东西两镇的路程“1”,除以甲、乙的速度之和,就可得到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的相遇时间。

  综合算式:

  1÷(1/3÷2+1/2÷2)

  =1÷(1/6+1/4)=1÷5/12=12/5(小时)

  评点本题没有直接告诉甲、乙行完全程各需的时间,所以求出甲、乙行完全程各需的时间或各自的速度,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练习:打印一份稿件,小张5小时可以打完份稿件的1/3,小李3小时可以打完这份稿件的1/4,如果两人合打多少小时完成?

  例4一项工程,甲、乙合做6天可以完成。甲独做18天可以完成,乙独做多少天可以完成?

  [思路说明]把一项工程的工作总量看作“1”,甲、乙合做6天可以完成,甲、乙合做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6,甲独做18天可以完成,甲做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18。把甲、乙工作效率之和,减去甲的工作效率1/18,就可得到乙的工作效率:1/6-1/18=1/9。工作总量“1”中包含了多少个乙的工作效率,就是乙独做这项工程的需要的时间。

  1÷(1/6-1/18)=1÷1/9=9(天)

  评点这是一道较复杂的工程问题,是工程问题的主要题型之一。主要考查同学们运用分数的基本知识及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答这类工程问题的关键是:先求出独做的队或个人的工作效率,然后用工作总量“1”除以一个队或个人的工作效率,就可以求出一个队或个人独做的工作时间。

  有的同学在解这道题时,由于审题马虎,而且受基本工程问题解法的影响,错误地列成:1÷(1/6+1/18),这是同学们应引起注意的地方。

  练习:一批货物,用大小两辆卡车同时运送,5小时可以运完。如果用小卡车单独运,15小时可以运完。问大卡车单独运几小时可以运完?

  例5加工一批零件,单独1人做,甲要10天完成,乙要15天完成,丙要12天完成。如果先由甲、乙两人合做5天后,剩下的由丙1人做,还要几天完成?

  [思路说明]题目要求剩下的工作量由丙1人做,还要几天完成,必须知道剩下的工作量和丙的工作效率。

  加工一批零件,单独1人做,甲要10天完成,甲一天加工一批零件的1/10;乙要15天完成,乙一天加工一批零件的1/15;丙要12天完成,丙一天加工一批零件的1/12。甲、乙合做一天,完成这批零件的1/10+1/15=1/6,合做5天完成这批零件的1/6×5=5/6,工作总量“1”减去甲、乙合做5天的工作量,就得到剩下的工作量。把剩下的工作量除以丙的工作效率,就可以求出剩下的工作量由丙1人做还要几天完成。

  综合算式:

  [1-(1/10+1/15)×5]÷1/12

  =[1-1/6×5]÷1/12

  =1/6÷1/12=2(天)

  评点这是一道较复杂的工程问题,是工程问题中的主要题型之一,也是升学或毕业考试中最常见的试题之一。它的特点是求剩余部分的工作量完成的时间。关键是正确求出剩余部分的工作量。从工作总量“1”中减去已完成的工作量,就是剩余部分的工作量。有的同学由于审题不细,又受前面几例工程问题的解法的影响,容易错误地列成:[1÷(1/10+1/15)×5]÷1/12.

  练习:加工一批零件,甲独做要8天完成,乙独做要7天完成,丙独做要14天完成,三人合作2天后,甲因病休息,乙、丙两人继续合做还要几天完成?

  例6一件工程,甲、乙合作6天可以完成。现在甲、乙合作2天后,余下的工程由乙独做又用8天正好做完。这件工程如果由甲单独做,需要几天完成?

  [思路说明]一件工程,甲、乙合作6天可以完成,可知甲、乙合作1天完成这件工程的1/6,甲、乙合作2天,完成这件工程的1/6×2=1/3。用工作总量“1”减去甲、乙合作2天的工作量1/3,所得的差1-1/3=2/3,就是余下的工作量。又知余下的工程由乙独做用了8天正好做完,用余下的工作量除以8,就可以求出1天的工作量,即乙的工作效率。把甲、乙工作效率之和减去乙的工作效率,就可得到甲的工作效率。求出了甲的工作效率,只要把工作总量“1”除以甲的工作效率,就可得到甲独做这件工程所需要的天数了。

  综合算式:

  1÷[1/6-(1-1/6×2)÷8]

  =1÷[1/6-(1-1/3)÷8]=1÷[1/6-2/3÷8]

  =1÷[1/6-1/12]=1÷1/12=12(天)

  评点这也是一道复杂的工程问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求出甲的工作效率。要求出甲的工作效率,解题的步骤较多,只有熟悉和掌握工程问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熟练掌握前面5道例题的解题方法及解题的技能、技巧,才能正确顺利地解答本题。

  练习:一项工程,甲、乙两队合做9天完成,乙、丙两队合做12天完成,现在甲、乙两队合做了3天,接着乙、丙两队又合做了6天,最后由丙队单独12天完成了整个工程。如果整个工程由甲、丙两队合做需要几天完成?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教材第145页期末复习第13—16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本册教材里学过的应用题及其结构,加深理解对这些应用题数量关系的理解,认识一些应用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比较熟练地分析推理并正确地解答应用题,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三步计算的应用题。这节课,我们复习本学期学过的应用题。(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本册教材里的应用题的特点,更加熟练地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地确定要先算的中间问题,进一步认识一些应用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解答本学期学过的应用题。

  二、复习三步计算应用题

  1.整理思路。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许多三步计算应用题。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过的三步计算应用题,解答时可按怎样的方法来想要先求出的中间问题?还可以按照怎样的方法来想要先求出的中间问题

  2.做期末复习第13题。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两道题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提问:第(2)题还可以怎样解答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小结:这两题都是求两商之差的三步计算应用题,而第(2)题有一重复条件,所以也可以两步计算列式解答。

  3.做期末复习第14题。学生读题,比较:两道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第(1)题根据问题可以怎样想?根据条件又可以怎样想

  第(2)题可以怎样想呢

  指名学生说一说这两题的解题思路。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小结:这两题都可以从条件想起,或者从问题想起。但第(1)题的已知条件、所求问题和第(2)题的互换,所以解题思路有所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中间问题:即6天装配电脑的台数要先求出来。

  请同学们看下面一道题。

  山边林场栽槐树和杉树各12行,槐树每行24棵,杉树每行30棵。栽的槐树和杉树一共多少棵

  提问:这道题可以用几种方法解答

  第一种方法怎样解答?(板书综合算式)这样做是怎样想的

  第二种方法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怎样列算式?(板书综合算式

  谁来说一说,这道题为什么可以用两种方法做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解答应用题可以用哪两种方法来分析

  指出:解答应用题,可以根据条件来想能求什么问题,也可以根据问题来想需要什么条件,确定每一步算什么。在列式时,要根据条件和条件、条件和问题的联系,尽考每一步用什么方法算。在本学期学的三步计算应用题里,如果有一个条件是两个数量共同的条件,也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解答。

  五、课堂作业

  1.期末复习第15题。要求先说一说解题思路,再列式解答。

  2.期末复习第16题。要求能用几种方法就用几种方法解答。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一年级上册教科书第46、4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巩固7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2.使学生知道大括号和问号在图中表示的意义,正确理解题意和图中表示的数量关系,并能列式计算.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认真倾听、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识图,知道大括号和问号所表示的意义。教学难点

  结合图意正确地选择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课件依次出现不同的口算形式以达到复习的'目的)

  2.出示:教材46页的兔子图和47页青蛙图(不加“括号”和“?只”)

  (学生看图列式并指名说出原因)

  3.谈话引入板书课题:图画应用题。

  二、学习新知

  1.认识新朋友大扩号和问号。

  2.示例学习新知:

  (1)课件出示兔子采蘑菇图

  ①课件展示在兔子图下面加上大括号,在括号的下面加写“?只”,边展示边说明:括号表示把两边的兔子合并起来,下面加一个“?只”表示求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②引导学生试着用三句话完整地叙述图意并根据图意列式计算。

  (2)课件出示青蛙图

  ①课件展示在青蛙图上画括号,在括号下面写“7只”,在左边的青蛙图上面写“?只”。问:现在这幅青蛙图和刚才有什么不同?(多了括号、7只和?只)这幅图表示什么意思呢?

  ②引导学生试着用三句话完整地叙述图意并根据图意列式计算。

  (3)课件分别展示问号打在不同地方的苹果图。

  (4)通过比较与观察得出儿歌: 大括号和问号,问号在里用减法。问号在外用加法,问你一共有多少,牢牢记住用加法。比多比少剩多少,切莫忘记用减法。

  三、巩固提高

  1.独立完成书上46、47页的例题。

  2.课件出示小鱼图,小鸟图让学生独立完︷︸成。

  四、扩展 师生玩猜一猜游戏

  板书设计

  图画应用题

  大括号:︸表示一共的意思。问号:?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2

  20xx年8月3日,我有幸参加了教育局组织的《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资源应用》多媒体培训活动。在本次学习中通过刘红强、郭军礼、罗永刚、马记刚和马相军老师的耐心讲解和演示,使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多媒体的特征,理解了教学设计的过程,学习了课件制作的方法及技巧,提升了多媒体应用的能力。

  在培训中各位教师运用了我们教学生的方法:小组合作法,六个人一组,选出水平高的为组长,在学习过程中一起研习多媒体的作用、多媒体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学、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采取自学、讲解、练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法,采取点名、点组等提问方式,根据问题回答情况及作业上交情况进行个人和小组评价,极大的调动了个人和小组学习的.极积性和主动性。它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学策略,需要我们积极参与。

  通过刘红强老师的讲解,使我对教学资源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它是为师生有效开展教学提供帮助的各种可利用的条件。最宝贵的资源是思维方式,最重要的资源是学生的大脑,最生动形象的资源是多媒体资源,最容易复制和传播的资源是数字化资源。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学到了许多知识,不仅开阔了视野,又提高了自己的能力,使自己以后能更好的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特感谢讲解教师在百忙之中给予我们的讲解。希望以后,多进行这样的培训。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学习应用软件的安装、卸载。

  教学重点:

  通过安装Winamp、Winzip等软件,使学生能熟练安装、使用和卸载其他应用软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引入课题

  播放学生非常喜欢的歌曲,《神话》,接看播放动画片《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从而指出,这些应用软件有很大的用处,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软件的安装与卸载。

  二讲授新课 教师演示

  1.安装软件

  在计算机上安装应用软件Winamp,双击安装程序的可执行文件,打开程序里的“安装向导”按照默认提示,可完成软件的安装。

  提个醒:安装程序一般是扩展名为“.exe”的可执行文件。按照惯例,安装程序一般含有“Install”或是“setup”等字母,但这不是必须的标准。

  2.使用软件

  安装Winamp软件后,可以在课前挑选合适的MP3歌曲,也可以让学生选择第七课下载的歌曲播放。

  3.卸载软件

  卸载一个软件通常有两种方法:

  (1) 软件自带的卸载;

  (2) 利用探制面板。

  三、巩固练习

  练习下载安装Windows Media Player 9、RealPlayer 10、WinRAR 3.0、FlashGet 1.65,是对应用软件的下载和安装的`进一步巩固,这些都是在学习的学习生活中比较常用的应用软件,安装以后鼓励学生尝试使用这些工具。

  四、课堂小结。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4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通过相关数据在excel中的建立数据表格,并能创建相应的图表。

  2.通过对excel图表的学习,理解并掌握图表(柱形图、折线图和饼图)类型的选择。

  过程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等方法,掌握表格的建立、图表的创建。

  2.通过在项目活动中的学习,学会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excel的学习使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并乐于与同伴交流等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利用图表向导建立图表的操作。

  2.图表类型的选择(柱形图、折线图和饼图)。

  3.图表源数据的选择。

  教学难点:图表类型的选择与图表源数据的选择。

  教学关键:对图表所要表现内容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任务驱动下的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学习。

  四、教学过程

  1.回顾对比引入

  回顾ppt中图表的插入方法以及图表的作用,强调excel中首先建立数据表格,其次借助图表来更直观地展示。

  此外,教师演示下载并交代本节课任务。

  2.操作交流领悟

  类比ppt中插入图表的方法,在阅读书本的基础上,在excel中绘制如下数据的图表,要求:绘制的图表位置在工作表任务1中,操作试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a:运用图表向导创建图表共有几步骤?

  问题b:图表向导的几个步骤分别完成哪些工作?

  问题c:在创建图表的步骤中,可跳过不做的步骤有哪些?

  问题d:倘若当前图表类型选择有误,怎样修改?

  使用数据为:

  世界大河水量径流模数比较

  河流名称

  尼罗河

  长江

  亚马逊河

  密西西比河

  刚果河

  径流模数

  0.79

  17.6

  17

  5.8

  10.6

  达成目标:基本掌握创建图表的'四个步骤:图表类型、源数据、选项和图表位置以及各步骤的功能作用及注意事项。

  3.设问探究巩固

  a、要求根据给定表格数据,自行选择图表类型绘制图表,并说明理由。

  20xx年世界人口(单位:亿)

  人口

  亚洲

  52.68

  北美

  3.92

  欧洲

  8.28

  拉美

  8.09

  非洲

  17.68

  教师引导提问:你选择了什么图表类型?这种类型的图表所要反映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问题归纳得出选择图表类型的原则:为了对比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时可选择柱形图;为了清楚地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可选择折线图;而饼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根据以上结论,将上题补充完整,制作柱形图和饼图。

  b、绘制世界人口随时间变化图

  世界人口变化情况(单位:亿)

  年份

  人口

  1957

  30

  1974

  40

  1987

  50

  1999

  60

  20xx

  80

  20xx

  90

  此处为学生常犯错误之所在,学生习惯性全选数据,而忽略有效数据的选择。图表中真正有效数据需要分析得出,此处由教师重点展开讲解(数据选择方面问题,系列选项卡中的“分类(x)轴标志”)。

  达成目标:理解并掌握基本图表类型的选择以及图表数据源的选择(步骤1和步骤2)。

  4.练习评价互助

  利用教师给定的数据进行图表的创建。

  此部分内容具体图表类型不指定,由学生根据需求自行选择并制作。

  某地一天气温变化

  时间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温度/℃

  25

  24

  23

  25

  26.5

  29

  30.5

  33

  30.5

  28

  26

  25.5

  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降水量/毫米

  10

  5

  22

  47

  71

  81

  135

  169

  112

  57

  24

  12

  地球陆地面积分布统计

  大洋州

  欧洲

  南极洲

  南美洲

  北美洲

  非洲

  亚洲

  6%

  7.10%

  9.30%

  12%

  16.10%

  20.20%

  29.30%

  操作完成后提交作业至电子档案袋平台,并借助平台开展同学间互评,推荐优秀作业,展示交流。

  互评尺度:任务1(10分)+任务2(2x10分+10分)+任务3(20x3分)=100分

  图表类型错一处扣10分,图表源数据选择错一处扣10分,少做漏做不得分。

  此外,可根据同学情况酌情加分,并说明加分理由。

  达成目标:当堂开展学生检测,反馈课堂教学情况。

  五、教学反思

  1.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以任务驱动为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他们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信息素养。

  2.学生通过学习能掌握建立和编辑图表,达到了教学的预期目标。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5

  杨荷花 巩营乡中心小学

  通过参加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资源应用培训的学习,我认识到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不应只停留在课件的制作上,感受到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积极主动吸纳当今最新的技术,并致力于把它们应用于课堂内的教与学活动中。也使我懂得了许多新知识,拓宽了视野,真是受益匪浅。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多媒体,对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1.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

  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者具有的特征。在信息社会,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通过网络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进行交流,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2.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在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在教育系统中,教育信息则成为最活跃的因素,成为连接教育系统各要素的一条主线;而教育系统的一项主要职能就是由教育者把教育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因为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一个教育者(主要是教师)对教育信息的整理、加工和传播的过程。教师是这一过程中主要的信源和传输者,在教育信息的准备和传递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育系统本身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3. 观念上的更新

  本次信息技术培训虽然只有短短五天的时间,但是每一天的培训都使我在观念上有一个更新。计算机的使用在往常对我而言就是一个进行文本操作的工具而已,本来我平时也不太注意对计算机技能的学习,总是有了问题就打电话求助,从没有想过要自己去掌握这样的技术。

  4.细节上的渗透

  本次培训中,授课教师注重细节上的教学渗透,他们不仅教给我技巧,更在无形中用自己的言行来引导大家,在一些细节的讲解上十分细致,恰当地渗透一些旧知识,使不同程度的老师都能得到提高。

  五天的培训虽然短暂,但感受却颇多。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我一定扎实工作,努力学习,把用所学到的教育技术知识更好地应用教研教改中,做一名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优秀教师。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06-19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02-07

比应用教学设计05-08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06-17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最新09-10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04-03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01-02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范文09-16

比应用教学设计(推荐)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