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5篇(实用)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比的应用》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33页的例题12。
二、教学目标: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三、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能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四、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去尾法”或“四舍五入法”。
五、教具:
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一)创设小强生日会的情景。
1、老师:同学们,今天是几月几日?
2、老师:今天,老师非常高兴,因为今天刚好是小强的生日,他邀请了我们全班一起去参加他的生日会。大家想去吗?
3、(播放去小强家的录像课件)
4、(播放课件)进门后:
瞧,小强好像有点烦恼,那我们去问一下他。小强说:“我的生日会在七点开始,我的爸爸五点半才下班。他的公司离家有60千米。他下班坐的士回家,的士每小时行驶50千米。我担心他不能准时赶到。”
5、老师:你知道小强有什么烦恼吗?能帮助他解决吗?
6、出示题目:
爸爸的公司离家有60千米。他下班坐的士回家,的士每小时行驶50千米。爸爸回家大约要多少小时?(保留整数)
学生列式解答:60÷50=1.2(小时)≈1(小时)
7、提问:小强的生日会在七点开始,他的.爸爸五点半才下班,能准时赶到吗?
(从爸爸下班到生日会开始要1.5小时,现在爸爸从公司回到
家大约要1小时,所以爸爸可以准时到达。)
8、老师:刚才,我们是根据什么方法来求出商的近似值?
(四舍五入法)
9、导入: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利用商的近似值来
解决问题。如果所有商的近似值都用四舍五入法求出来,你们说行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些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板书课题:《近似值的实际应用》
二、探究新知。
1、教授教科书第33页的例题12的第(1)小题。
(1)播放课件:(走进厨房)
瞧,小强的妈妈王阿姨好像有点烦恼,那我们也去问一下她。小强的妈妈说“今天为了给小强庆祝生日,特意买来了许多菜及一些调味料,准备做一顿美食大餐。但是,买来的香油太大瓶,不方便煮食,想把香油装入小玻璃瓶里。但是不知道需要准备多少个玻璃瓶装?”
老师:你知道小强的妈妈有什么烦恼吗?能帮助她解决吗?
(2)出示题目:小强妈妈要将2.5千克的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瓶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
(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审题,分析题目再列式解答。)
2.5÷0.4=6.25(个)
答:需要准备6.25个瓶。
(3)提问:①瓶子应该是一个一个的,能用小数表示吗?
②应该用什么数来表示?
③有什么方法可以保留整数?
(4)提问:如果用“四舍五入”法保留整数,应该是多少个瓶子?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题,然后汇报。(6.25≈6要用6个瓶子。)
(5)提问:根据实际情况,用6个瓶子能将2.5千克的香油全部装入瓶子吗?
同桌讨论:随机点拔汇报。
(因为6个瓶子只能装2.4千克香油,还有0.1千克香油,需要多一个瓶子装,所以要准备7个瓶子才能装完。)
(6)老师:像这样的题目,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来求出商的近似值。方法就是在保留整数时,无论十分位上的数是多少,一律往整数部分进一。(板书:进一法)
(7)示范教学:2.5÷0.4=6.25(个)≈7(个)
答:需要准备7个瓶。
2、教授教科书第33页例题12的第(2)小题。
(1)播放课件:(客厅)
小强妈妈说:“为了答谢大家刚才的帮助,我特意准备了一些小礼物送给大家。这些礼物我打算在生日会玩游戏的时候送给大家。为了增加神秘感,我想把礼物包装一下。准备了一些礼盒和红丝带,但我不知道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2)出示题目: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3)学生独立审题,分析题目,列式解答。
25÷1.5=16.66(个)
(4)提问:①礼盒数能够用小数来表示吗?
②如果用整数表示,根据“四舍五入法”或“进一法”保留整数,那么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5)想一想:包装17个礼盒,丝带够吗?为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再向全班汇报:
(因为1.5×16=24(米)包装16个礼盒24米剩下的1米丝带不够包一个礼盒,所以我认为只能包装16个礼盒。)
(6)提问:你们认为能包装多少个礼盒?
(7)老师:像这样的题目,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去尾法”来求出商的近似值。方法是在保留整数时,无论十分位数上的数是多少,一律去掉。(板书:去尾法)
(8)示范教学:25÷1.5=16.66(个)≈16(个)
答: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16个。
3、看书质疑。
请大家打开教科书的33页,先把例12上面的内容补充完整,再想一想,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就提出来。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1、使学生能正确判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正确运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分析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却定那些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并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说正、反比例的意义。
2.下面各题有哪三种量?其中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哪两种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这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一辆汽车行驶速度一定,所行的路程和所用时间。
(2)从A地到B地,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3)每块砖的面积一定,砖的块数和总面积。
(4)海水的出盐率一定,晒出的盐和海水重量。
3.判断下列各题中已知条件的两个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是成什么比例,把已知条件用等式表示出来。
(1)一辆汽车3小时行180千米,照这样速度,5小时可行300千米。
(2)一辆汽车从A地到B地,每小时行6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行驶75千米
(二)新课
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1)用以前方法解答。
(2)研究用比例的方法解答
题中涉及哪三种量?哪一种量使一定的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系?
能不能利用这个关系式列比例解答?
解比例,同学自已完成,及时纠正。检验。
改变例1中的条件和问题
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照这样的速度,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教学例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需要行驶多少干米?
1、以前的发法解答。
2、怎样用比例知识解答?
3讨论结果填书上。
4小结:用比例知识来解答应用题,就是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来解答。
整理和复习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区分比和比例。
2、使学生能正确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判断。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知识整理
1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形成支识网络。
2我们学习哪些知识?用合适的方法把知识间联系表示出来。汇报同学互相补充。
复习概念
什么叫比?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什么叫解比例?怎样解比例,根据什么?
什么叫呈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的关系?
什么叫比例尺?关系式是什么?
基础练习
1填空
六年级二班少先队员的人数是六年级一班的8/9一班与二班人数比是()。
小圆的半径是2厘米,大圆的半径是3厘米。大圆和小圆的周长比是()。
甲乙两数的比是5:3。乙数是60,甲数是()。
2、解比例
5/x=10/340/24=5/x
3、完成26页2、3题
综合练习
1、A×1/6=B×1/5A:B=():()
2、9;3=36:12如果第三项减去12,那么第一项应减去多少?
3用5、2、15、6四个数组成两个比例():()、():()
实践与应用
1、如果A=C/B那当()一定时,()和()成正比例。当()一定时,()和()成反比例。
2、一块直角三角形钢板用1/200的比例尺画在纸上,这两条直角边的和是5.4它们的比是5:4,这块钢板的实际面积是多少?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3
【课题】计划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计划的含义、特点、种类等知识; (2)掌握常用的计划的写作。 能力目标:通过计划的`学习与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树立做人做事要有“计划”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计划的写作。
【教学难点】
计划的写作格式。
【教学设计】
(1)通过模拟的工作情景导入计划的概念; (2)引导学生认识计划的概念、特点;
(3)针对计划的不同使用情况,辨认计划的种类; (4)通过习作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5)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顺应学生的学习习惯展开,层层推进教学。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45分钟)
【教学过程】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解决“比一个数增加百分之几的数”或“比一个数减少百分之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训练点:
能解决“比一个数增加百分之几的数”或“比一个数减少百分之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方法:
观察发现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一)复习百分数的意义及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或减少百分之几。
师:同学们,再过几天我们国家将迎来一个庆典,你们知道是什么吗?(中国建国60周年)在建国60周年的阅兵中,将有徒步方队、装备方队和空中梯队进行展示。其中,装备方队30个,空中梯队12个。你能提出哪些与百分数有关的数学问题呢?
1、装备方队是空中梯队的百分之几?
2、空中梯队是装备方队的百分之几?
3、空中梯队比装备方队少百分之几?
4、装备方队比空中梯队多百分之几?
生解答并讲解题思路。
小结:以上4个问题虽然不同但解题思路都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同学们对于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转化理解得不错。如果我们把题目变换一下,你看看还是这样的类型吗?
(二)题型变换,重新组合:
1、在建国60周年的阅兵中,将有徒步方队、装备方队和空中梯队进行展示。其中,空中梯队12个,装备方队比空中梯队多150%。装备方队有多少个?
师: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吗?
2、揭示目标,板书课题。
(意图: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逐步形成学生的数学气质,从而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浓厚的好奇心。)
二、合作探究,归纳总结:
(一)求比一个数增加百分之几的数
例1、在建国60周年的阅兵中,将有徒步方队、装备方队和空中梯队进行展示。其中,空中梯队12个,装备方队比空中梯队多150%。装备方队有多少个?
1、尝试解答:
⑴已知的条件和问题。
⑵估算,为什么这样想。
⑶小组讨论解题方法。
⑷反馈,订正板演(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⑸算法的多样化。
⑹择优并说一说为什么方法最优。
2、小结:
借助线段图分析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把“求比一个数增加百分之几的数”的问题转化为旧知“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二)求比一个数减少百分之几的数
例2、在建国60周年的阅兵中,将有徒步方队、装备方队和空中梯队进行展示。其中,装备方队30个,空中梯队比装备方队少60%。空中梯队有多少个?
1、分析:与上一道题的异同点。
2、生独立解题。
3、反馈,订正板演(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4、小结:把“求比一个数增加百分之几的数”的问题转化为旧知“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意图:学生通过数学的计算方法,结合实际操作,进一步验证最优方法的的合理性。)
三、练习:
(一)巩固练习:
1、练习。要求:只列式不计算。
1)建国60周年的阅兵中,将有徒步方队、装备方队和空中梯队进行展示。其中,徒步方队14个,空中梯队比徒步方队少14.3%。空中梯队有多少个?
2)建国60周年的阅兵中,将有徒步方队、装备方队和空中梯队进行展示。其中,空中方队12个,徒步梯队比空中方队多16.7%。徒步梯队有多少个?
3)建国60周年的阅兵中,将有徒步方队、装备方队和空中梯队进行展示。其中,装备方队30个,徒步方队比装备方队少53.3%,空中梯队比徒步方队少14.3%。空中梯队有多少个?
(二)综合实际应用:
1)一个球从高处自由下落,每次接触地面后弹起的高度都是前一次高度的40%。如果这个球从20米高处自由落下,那么第二次弹起的高度是多少米?
2)某商品原价400元,八月份提价20%定价出售,过了两个月,由于滞销,又决定降价20%销售。这种商品的现价和原价相比是提高?还是下降?(一题多解)。
四、总结:
1、认真审题,可以借助线段图分析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2、利用转化的思想,把新知转化为旧知,运用正确、简便的方法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求比一个数增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数
例1;例2
列式: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2.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规范解题,认真细致的良好行为习惯.
2.培养学生克服困难,解决疑难问题的良好品质.
3.通过公式变形及计算题规范格式的学习,培养学生认真做作业,以形成整洁、规范的作业习惯,以美的作业给人以享受.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一节主要是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知识,教材首先提出了三个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并把学生引向运用密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感觉到密度知识很有用处,能解决很多问题.然后说明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用到各种物质的密度,给出了一些物质的密度表.再以提出的三个问题为线索,讲述运用密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材注意启发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一给出解答,以利于学生动脑思考,独立地解决问题,培养能力.最后用一个例题作示范进一步教给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法建议
本节课可用正迁移的方法由速度公式类比而导出密度的推导公式,可采用自学、讨论、示范的方法.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材重点与难点分析
1.通过公式,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在物理学习中,经常要运用数学方法对物理问题进行计算、分析、推理、论证,但是应注意,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必须要受到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的制约.分析问题的物理过程、物理意义,弄清各物理量间的关系,明确公式的物理意义及其适用范围,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基础,而且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时,一定不要把物理问题数学化,不能生搬硬套用数学规律,如,不能认为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因此在解题过程中要重视对相关内容物理意义的理解.
2.对进行公式变形
对密度公式进行变形,可以参照速度公式的变形进行讲解,并通过数学运算规律,使学生掌握公式变形的基本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弄清每一个公式的物理意义.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具学具
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四.师生互动
活动设计
1.根据公式,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和.
2.组织学生练习读密度表,通过读表进一步熟悉某种物质密度的读法.
3.练习求解有关密度的综合题.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首先提出几个有趣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的办法,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如:1.怎样鉴别戒指是不是纯金的?怎样知道矿石可能是什么物质组成的?
2.怎样知道一块很大的长方形碑石的质量?怎样知道教室内空气的质量?
3.怎样知道一个不规则的钢零件的体积?怎样知道一大卷细铜丝的长度?等等.然后告诉学生运用密度的知识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把学生引入应用密度知识解决问题的新课教学中.
(二).新课教学
1.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要鉴别某一物体是什么物质组成的,我们需要知道各种物质的密度是多少,教材中给出了一些物质的密度,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一下三个表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看书,然后请同学回答老师的问题,在教师引导下对密度表应主要认识以下几个问题
a.气体的密度表上边标明了“0℃,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条件,应请同学作出说明.
b.在液体中水银的密度比较大,它大于一般金属的密度.
c.气体的密度都比较小.
在看书的基础上,应请学生读几种物质的密度,说出它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在密度表的教学中要说明这是科学家经过严格准确的测量得出来的,而且随着测量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而不断准确.
2.求质量
体积很大的长方形花岗岩石碑,质量很大,无法直接用秤称量,怎样才能知道它的质量呢?让学生说出他们想出的办法.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能不能应用密度的公式来求.如何求?需要先知道哪些量?如何才能得到这些量?
前几章我们学习了速度问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如果我们要求路程和时间怎么办?
可以进行公式变形,得出
和速度公式变形一样,对密度公式也可以用同样的数学方法进行变形,下面请同学们将密度公式进行变形,然后考虑变形后的式子,有什么实际意义?并举出一些实例来.同学之间可以讨论一下.
对于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可以通过简单的教学认识公式变形的方法,例如,,对比可解决的公式变形问题.
学生练习公式变形,并讨论变形后的公式在实际中的意义.教师在学生中间巡视,进行指导,学生活动结束后请学生回答前边的问题.
由密度公式,可以得出,从式子中可以知道,用物体的体积乘以它的密度可以求出它的质量.这样对一些体积庞大的物体,质量不便测量.可以测量出它的体积,从密度表中查出它的密度,最后计算出它的质量.
也就是说用密度知识可以求质量.
3.求体积
密度公式还可以变形为,如果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质量、密度,可以求体积,比如有的物体、体积不规则,不便于直接测量,可以测出它的质量,从密度表中查出它的密度,最后计算出它的体积.
4.讲解例题
例题:有一个体积是的钢球,它的质量是316g,这个铜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请同学们用三种方法进行鉴别.
学生练习,教师在同学中巡视,进行指导,学生练习结束后,教师请学生回答,并分析解题思路.
请几个同学分别说出他们的判断方法.
可以求出这个球的密度,把它与铜的密度进行比较,如果相等是实心的,但是我们的计算结果是小于铜的密度,所以是空心的.
我们先假设它是实心的,计算一下它的质量应当是多大,把计算出的值与球的实际质量进行比较,结果大于球的实际质量,所以原球是空心的.
根据给出的铜球的质量,计算一下它的体积是多少,结果小于已知球的体积,所以是空心的.
那么我们计算出的体积值是谁的体积.
是球壳的体积.
由学生们的分析归纳出:判断这个球是空心还是实心有密度比较法、质量比较法、体积比较法三种.
用投影打出如下标准解题过程,教师讲解巡视中发现的问题,要求学生予以改正.
3.总结、扩展
本节课的教学实际上是应用密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研究求解物体质量、体积、密度的问题,在实际运用中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死记硬背公式,要了解公式中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并灵活运用,尤其是比例问题,(以下内容可采取边讲边讨论的方式进行)
(1)同种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两物体均应为实心).
由于同种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其密度相同,所以 由此得出.说明同种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其质量也与它们的体积成正比,体积大的物体其质量也大.
(2)不同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其体积与密度的关系.
由于,所以,也就是,说明相同质量的不同物体,密度大的体积小,它们的体积与它们的密度成反比.
(3)不同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它们的体积相同,它们的质量与它们的密度之间的关系.
由于所以也就是,它告诉我们相同体积的不同物体,密度大的物体质量也大,它们的质量与它们的密度成正比.
探究活动
【课题】鉴别铅球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用密度知识鉴别体育课用的铅球是否是纯铅的.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2、过程与方法:根据实际情况,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采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感受这些方法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取商的近似值解决生活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体育室花19.4元买来一筒羽毛球,每筒12个,平均每个多少元?
(1)学生独立解答。
(2)汇报讲评:根据你的生活经验,算钱时可以保留几位小数,为什么?
2、引入: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学习例12(1)
(1)出示题目: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列式计算。
(3)汇报:2.5÷0.4=6.25(个)
(4)设疑:我们算到的结果是6.25个瓶,那在我们的生活中能找到6.25个瓶子吗?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这里求“需要准备几个瓶?”得数应该保留什么数?
(5)小组讨论:根据实际情况,这里需要准备几个瓶?为什么?
(6)学生汇报讨论情况。
(7)演示多媒体课件,验证结果。
边演示课件,边提问:如果是用我们以前的“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就需要准备几个瓶子?能装得下2.5千克的香油吗?6个瓶子只能装多少千克香油?所以要准备几个瓶子?
(8)小结:在这道题里,应用我们以前学习的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能解决问题吗?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不满5也需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方法我们把它叫做“进一法”。
(9)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像这样的情况吗?请你说一说。
2、填一填
(1)五年级有210个同学,需租车到东莞参观学习,每辆车最多可坐40人,需要租几辆车?
列式为:210÷40=5.25≈( )辆应用( )法取近似值。
(2)把一包150千克的大米平均分成每袋40千克,需要准备几个袋子?
列式为:150÷40=3.75≈( )个应用( )法取近似值。
3、学习例12(2)
(1)出示题目: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2)要求这个问题,要用什么方法列式?怎样列?
(3)思考:①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要求“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得数应保留什么数?
②如果用“四舍五入法”或“进一法”取近似值,结果是多少?这些丝带够吗?那么这些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4)小结:在这道题里,出现了满5也要把尾数舍去的情况,我们把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去尾法”。
(5)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像这样的情况吗?请你说一说。
4、选一选
(1)做一套衣服要用布2.5m,现有30.5m的布,可以做多少套这样的衣服?列式为:()
A、30.5÷2.5=12.2≈12(套)B、30.5÷2.5=12.2≈13(套)
(2)同学们把75.5厘米的纸条按每6厘米裁成一段做圆环,这个纸条最多能做成几个圆环?列式为:()
A、75.5÷6=12.58≈13(个)B、75.5÷6=12.58≈12(个)
5、学生看书本P33的内容,质疑。
6、小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有的时候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也有的.时候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近似值,总之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取商的近似值。
三、练习提高。
1、P33“做一做”的题目。
2、P35第7题。
3、大家今天的表现真不错,现在老师给大家介绍个漂亮的地方。(出示漂亮的桂林山水的风景)这么美的地方,你想去游览吗?这里有一种既开心刺激又经济实惠的游览方式——“乘坐竹筏游漓江”。请看:(1)一个竹筏一天租金220元,可乘6人。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后,学生列式解答,讲评时让学生说说这里用了什么方法取近似值,为什么。)
(2)我们班有47人,准备乘坐竹筏游漓江,已知每个竹筏可乘6人,得租几个竹筏?(学生列式解答,讲评时让学生说说这里用了什么方法取近似值,为什么。)
(3)同学们,朴实的桂林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建造出一个个精美的竹筏,为桂林的旅游事业争光添彩。我还了解到了一个信息:做一个竹筏需要10根竹子,请问96根符合要求的竹子能做几个这样的竹筏?(学生列式解答,讲评时让学生说说这里用了什么方法取近似值,为什么。)
(4)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没想到吧,在愉快的旅游之中随处都可以见到数学,由此可见,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五、布置作业。
课本P35第6、8、9题。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7
1、 让学生独立解答例3的三道题目
2、 讨论:
(1)这三道应用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
①审题;(弄清题意)
②设未知数;
③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
④解方程;
⑤检验、写答案;
(3)用方程解和用算术方法解,有什么不同?
方程解:A、用字母代表未知数参加列式与运算;
B、列出符合题中条件的'等式;
算术解:A、算式中应全是已知数;
B、算式必须表示所求的未知数;
3、 练习:
① 114页“做一做”;
② 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
三、巩固练习:(补充练习)
1、①男生50人,女生比男生的2被多10人,女生多少人?
②男生50人,比女生2被多10人,女生多少人?
③全班50人,男生比女生的2倍多10人,男、女生各多少人?
2、①果园里的桃树和杏树共360棵,杏树的棵数是桃树的4/5。桃树和杏树各有多少棵?
②果园里的桃树和杏树共360棵,杏树的棵数比桃树少50棵。桃树和杏树各有多少棵?
四、作业:
联系二十四3、4、5、6题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初步理解一步应用题的结构。
2。会联系加减法的含义解答有图有文字的一步计算应用题。
3。培养初步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有图有文字应用题的解答。
教学难点
解答有图有文字的减法应用题。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教科书第88页例5的两幅图的图画,独立作业的投影片。
学生准备教科书第88页数学游戏的口算卡片和得数卡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6+2=9+4=9+9=
9+3=3+5=4+6=
9+7=9+6=9+5=
2+7=9+2=9+8=
统计2分钟以内做完的人数及正确率。指名说一说计算9+3和9+7应该怎样想。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1)教师出示例5的左图(小鸟图),3只小鸟落在树枝上,再出示一幅图,上面画有6只小鸟。
师:图中先告诉我们什么?又告诉我们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图中先告诉我们树上有3只鸟,又告诉我们又飞来6只。
师:求一共是多少只该怎样算呢?
引导学生回答:求一共是多少只,就是把树上的3只鸟和又飞来的6只合起来,把3和6合起来是9,列式为:3+6=9。
教师取下后贴上的第二幅图,在第一幅图的下面贴上用文字写出的条件和问题,成为例5左边的题。
(2)揭示课题。
像这样有图有文字的应用题应当怎样解答呢?今天我们就学习有图有文字的应用题。板书课题:应用题。
2、教学例5左边的加法应用题。
(1)学生讨论:题里告诉了什么?还告诉了什么?让我们求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题里告诉了树上有3只小鸟,还告诉了又飞来6只,让我们求一共是多少只?
教师说明,已经告诉我们的.树上有3只小鸟和又飞来6只都叫已知条件,让我们求的一共是几只叫做问题。在这道题中,第一个已知条件是用图画表示的,第二个已知条件是用文字表示的,问题也是用文字表示的。我们学过的应用题一般都有2个已知条件和1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小声说一说题中的两个已知条件和1个问题,指名让学生到前边指一指。
(2)求一共是多少只怎样计算呢?
引导学生说出,求一共是多少只,就是把树上的3只小鸟和又飞来的6只合起来,把3和6合起来是9,列式为3+6=9
(3)让学生把教科书第88页例5左题的算式补充完整。
(4)反馈练习。
完成“做一做”左边的加法题(小兔图)。
先让学生说一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怎样计算,然后让学生填书上的空。
3、教学例5右边的减法应用题。
(1)出示例5右边的图(梨图),盘子里有10个梨,再用纸盖住其中的4个,并在原来位置用虚线画出4个形状。看图,你知道了什么?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盘子里有10个梨,吃了4个,求还剩几个?也就是从10个梨中去掉4个,从10中去掉4剩下6,列式为10-4=6
(2)拿走盖着4个梨的纸,出示例5右题的用文字叙述的第二个条件和问题,成为例5右边的减法应用题。
让学生自由读一读题,找出题中的两个已知条件和1个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第一个已知条件是,盘子里有10个梨,是用图画表示的。第二个已知条件是,吃了4个梨,是用文字叙述的。问题是:还剩几个?也是用文字叙述的。
师:求还剩几个应该怎样想,怎样列式呢?
引导学生说出,求还剩几个,就是从盘中的10个梨里面去掉吃了的4个,也就是从10里面去掉4还剩6,列式为10-4=6
(3)让学生把教科书第88页例5右边的减法应用题的算式补充完整。
(4)反馈练习。
完成“做一做”右边的题(汽车图)。
先让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说一说怎样解答,再让学生填书上的空。订正时提问:为什么用减法算?
4、集体讨论:我们今天学习的有图有文字的应用题和以前学习的图画应用题比较,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引导学生汇报:
相同点,都有2个已知条件和1个问题,都是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列式计算的。即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算。从一个数里去掉另一个数,求还剩多少,用减法算。
不同点,图画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都是用图画表示的,比较简单。有图有文字的应用题是画表格,表格中有图有文字来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比图画应用题难一些。
5、看书,质疑。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应用题,有一个已知条件是用图画表示的,另一个已知条件是用文字表示的,做题时,先看清已知条件和问题,再想用什么方法计算,然后再列式计算。
四、随堂练习。
1、练习十九第1题(图片:练习3)。
先让学生自己把算式写到练习本上,然后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2、比比看哪组先夺得红旗(图片:练习4)。
把全班同学分成男女两组,分别做红旗两边的两组题,全组同学全部完成,速度快,正确率高的获得红旗。
3、游戏“你争我抢”【详见探究活动】。
布置作业
(投影片出示)
让学生写到作业本上,独立完成作业后,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思考题。
板书设计
应用题
教案点评:
教学开始抓住图画应用题与表格应用题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新知的学习。整个教学过程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通过师生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通过体验形成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课本第52页~53页的例2、例3,完成“做一做”的题目和练习十三的第1~4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并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按比例分配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情境导入
老师今天向学校图书室借来50本图书准备分给我们班的男、女同学,请同学们说说该怎样分呢?(让学生自由发言,有可能得出男、女同学各分25本,实际上就是我们学过的平均分)
2、复习铺垫:我们班的男生30人、女生20人,人数不同,你说这样平均分合理吗?该怎样分才合理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象这样不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配,而是按一定的比例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板书:比的应用)
二、新授:
1、教学例1(自己改编):六年级向学校图书室借来图书50本,按3:2分配给男、女学生,男、女生各分得多少本?
对照课本例2的解题过程,让学生先独立解答,然后由各小组讨论,并提出问题来共同解答。
师引导:
(1)题目中要分配什么?是按什么进行分配的?(分配50本图书,男女生按3:2进行分配。)
(2)男女生分得本数的比是3:2,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在50本图书中,男女可分3份,女生可分2份,一共是5份,男生占总数的5分之3,女生占总数的5分之2。)
(3)你能求出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吗?怎样求?
引导学生进行自己解题。
2、引导学生再次阅读例2的解题过程,再次质疑
3、练习:做一做第1题。订正时说说解题时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4、教学例3。
(1)出示例3: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2)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问:题中要把280棵树按照什么进行分配?(着重使学生明确要按照一班、二班、三班的人数的比来分配,即按47:45:48来分配。)
(3)根据一班、二班、三班的人数怎样算出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使学生明确:要先算三个班总共有多少人(即总份数),然后才能算出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
(4)怎样分别算出各班应种的棵数?引导学生解答。并且把书上的例3做完整。
(5)学生试做“做一做”中的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奶糖、水果糖、酥糖和占500千克什锦糖的几分之几?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第3题。
2.练习十三的第1、3题。
四、作业。练习十三第2、4题。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十一册第49页。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比、分数乘法意义以及分数乘除应用题之后安排的,既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分析:
按比例分配问题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按比例分配问题有多种不同解法。现在小学教材中一般都采用把比转化为分数用分数知识来解答。因为学生对理解比和分数的关系比较了解,对分数应用题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学习起来应该比较容易。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应放在如何把比的问题转化为分数问题来解决。何如解决生活中的按比分配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分配的思想,形成按比分配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特征,能运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重视学生数学探索按比分配问题的活动经验的积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意识和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喜欢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各种类型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尝试发现法。
学法指导: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有机结合。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教学情境
1.听着歌曲《秦岭最美是商洛》,欣赏商州莲湖公园的图片。
2.莲湖公园这么美,那你对莲湖公园了解多少呢?新建的莲湖公园水域面积有多少亩?绿化面积有多少亩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听音乐、赏美景、猜地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为建设家乡而发奋学习的激情。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生活,学数学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二、实施教学
1.出示例1.扩建后的莲湖公园绿化面积和水域面积共165亩,绿化面积和水域面积的比是1:2.
(1)从这句话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呢?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3)讨论提示
①绿化与水域总面积被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各占几份?
②绿化面积占它们总面积的几分之几?水域面积呢?
(4)展示学生的四种做法
①先算每一份,再按各部分的份数算。
②先算各部分占全部得分率,再按分数乘法应用题算。
③先算全部是各部分的几分之几,再按分数除法应用题算。
④列方程计算。
(5)让学生比较哪种方法较好。
2.展示课题《比的应用》
【设计意图】首先对教材进行了整合。这里我用孩子们熟悉的,感兴趣的题材呈现“按比分配”的知识点,舍弃了教材原有的题材。其次,在呈现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再次,是重视了对课堂生成的有效引导和巧妙运用。既重视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对算法进行了优化。
3.知识运用:例题变形
扩建后莲湖公园总面积220亩,其中未绿化的陆地面积、绿化面积和水域面积的比是1:1:2.问未绿化的陆地面积、绿化面积和水域面积各是多少亩?
4.学以致用:医用酒精是用蒸馏水和纯酒精按1:3配制而成。
①若有200ml蒸馏水,需要多少毫升纯酒精恰好能配制成符合要求的医用酒精?
②若有1200ml纯酒精,有足够的蒸馏水能配制成多少毫升符合要求的医用酒精?
【设计意图】重视孩子对知识灵活迁移运用能力的培养。
5.我是小法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学校把栽300棵树的任务分配给六年级三个班,三个班的人数分别是46人、54人和50人。最合理的分配方案是每班栽100棵树。()
(2)有一些苹果分给幼儿园得小朋友们,大班分得二分之一,中班分得三分之一,小班分得六分之一。大中小班分得苹果的数量之比是
即3:2:1()。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知道平均分是按比分配的一种特殊形式。其次,为拓展运用清障护航。
6.拓展运用
有一位老人,他有三个儿子和17匹马。在他临终前对他的儿子们说:“我已经写好了遗嘱,我把马留给你们,你们一定要按我的要求去分。”老人去世后,三兄弟看到了遗嘱。遗嘱上写着:“我把17匹马全都留给我的三个儿子。长子得一半,次子得三分之一,幼子得九分之一。不许杀马,不许流血。你们必须遵从父亲的遗嘱。”
温馨提示:三个儿子分得马的数量之比是几比几比几?化成最简整数比结果是几比几比几?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古代趣题中折射出的按比分配原理。
三、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1)解决“按比分配”型实际问题的方法
①、求出各部分之间的数量比,由各部分之间的数量比可得出各部分占总体的分率。
②、用分数乘法求出各部分的量分别是多少。
(2)我对新建后的莲湖公园有了更多的了解。
四、布置作业
必做题:课本55第4题;
选做题:课本56页第7题;
思考题:课本56页第11题。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62例5和练习十二T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已有认识,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分数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体会分数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设计理念:
本课要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出示例5中两瓶果汁图,估计一下,大、小两瓶果汁之间有什么关系?出示:小瓶的果汁是大瓶的。
提问:这句话表示什么?你能说出等量关系式吗?
如果大瓶里的果汁是900毫升,怎么求小瓶果汁里的果汁?自己算算看。
如果知道小瓶里的果汁,怎么求大瓶中的果汁呢?
2、揭示课题: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学生猜测大、小两瓶果汁之间的数量关系。
学生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大瓶里的果汁× =小瓶里的果汁。
二、教学新知
1、教学例5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例5
提问:你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2、讨论交流:你是怎么想、怎么算的?
如果学生用除法计算,教师可引导讨论: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计算?依据是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用方程解答是怎么想的,依据是什么?
3、引导检验:=900是不是原方程的.解呢,怎么检验?
(1)出示题目
(2)讨论:这里中的两个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这题中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一盒牛奶的升数× =喝了的升数
(3)这题可以怎么解答,自己独立完成,并指名板演。
(4)交流: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学生读题。
学生反馈解题方法。学生的方法可能有两种:
(1)用除法计算。
600÷
(2)用方程解答
解:设大瓶里有果汁x升。
× =600
学生在教材中完成解方程的过程,并指名板演。
学生反馈说明检验的方法。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学生小结解题的方法和策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鼓励学生用两种方法进行解答。
2、完成练习十二T1。
(1)读题,画出题目中的关键句。
(2)学生说一说“一桶油用去”和“黑兔是白兔的”各表示什么意思?
(3)引导学生说出并在书上写出数量关系式。
3、小结解题策略。
学生独立解答,之后进行交流汇报。
画出题目中的关键句
说一说各表示什么意思?
独立解答,并指名板演。
四、小结
全课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十二T2、3
学生练习。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2
一、教材分析
本节《浮力的应用》是在学习了上节《浮力》,知道浮力的产生及其大小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体浮沉的条件,知道物体浮沉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理解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是如何改变浮力或重力,来实现浮沉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物理就在我身边,初步学会用浮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学生已经掌握基础知识较扎实,已经学习了系统的力学基础知识,刚学过浮力产生的原因及阿基米德原理,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知识面广,学习习惯较好,自学能力较强。本节课主要指导学生应用实验归纳总结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随着实验的总结、拓展,真正发挥了学生的正常思维潜能,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探究,搜集整理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设计思路
根据浮力知识的教学分解,本节教学的知识要点:
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
二是浮沉条件的应用。
知识本身的难度并不算大,但贯穿在从如何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去理解浮力的应用事例这个分析过程要求较高,是进行本节教学的关键,为此,本节教学的策略设计是:从观察、分析、比较物体的浮沉情况认识物体的浮沉条件(受力条件和密度条件)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理解浮力的应用(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选种诸方面的应用)。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的;
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
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
六、教学难点
理解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浮力的关系,能增大可利用的浮力。
七、教学仪器
烧杯、水、体积相同的蜡块和铁块、两个铁罐子、沙子、潜水艇模型、热气球模型、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流程
(一)新课引入
[演示]:
1.出示铁块和蜡块让学生观察发现它们体积相等。
2.将体积相同的铁块和蜡块同时浸没在水中后松手。
[现象]:
铁块沉入杯底而蜡块上浮最终浮在水面。
[提问]:
1.浸没在水中的铁块、蜡块(松手后)各受到什么力?(浮力、重力)
2.铁块和蜡块受到的浮力相等吗?(相等。因为V排相等,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浮力相等。)
3.既然铁块和蜡块受到的F浮相同,为什么松手后铁块沉底而蜡块上浮?液体中,物体的浮沉取决于什么呢?
[讲解]:
物体的浮沉条件
分析蜡块:松手后,浸没在水中的蜡块所受到的'F浮>G蜡,所以蜡块上浮。当蜡块逐渐露出水面,V排减小,浮力减小,当F浮= G物时,蜡块最终漂浮在水面。即:F浮>G物上浮,最终漂浮。
分析铁块:松手后,浸没在水中的铁块所受到的F浮<G铁,铁块下沉。到达容器底部后,铁块受到F浮、G铁和F支,三力平衡,静止在容器底,我们说铁块沉底。即:F浮<G物下沉,最终沉底。
若一个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后F浮=G物,受力平衡,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我们说物体悬浮在液体中。即:F浮=G物,最终悬浮。
总结: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浸在液体中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所受F浮与G物的关系。
(二)进行新课
1.讨论:
(1)木材能漂浮在水面,其原因是什么?
(2)把一根木头挖成空心,做成独木舟后,其重力怎么变化?它可载货物的多少怎么变化?重力变小,可以装载的货物变多。
[指出]:从浮力的角度看,把物体做成空心的办法,增大了可利用的浮力,而且这种古老的“空心”办法,可以增大漂浮物体可利用的浮力。
[质疑]:密度比水大的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办法让它上浮或漂浮呢?
2.实验:两个外形相同的铁罐子,一个空心,一个装满沙;同时按入水中,松手后实心的下沉,空心的上浮最终漂浮。
[质疑]:
(1)铁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空心的铁罐子为什么能漂浮呢?可能是因为什么呢?(因为它是空心的,F浮>G物,所以能上浮,最终能漂浮。)
(2)要想让实心的铁罐子也漂浮,可以怎么办呢?(把沙取出来,变成空心的。)
(3)大家的想法是如何调节的铁罐子的浮沉的呢?(F浮不变,挖空使G物变小,当F浮>G物,铁罐子自然就浮起来了。)
[指出]:上述实验告诉我们采用“空心”的办法,不仅可以增大漂浮物体可利用的浮力,还可以使下沉的物体变得上浮或漂浮。
3.应用
轮船
(1)原理:采用把物体做成“空心”的办法来增大浮力,使浮力等于船和货物的总重来实现漂浮。
(2)排水量:满载时,船排开的水的质量。即:排水量=m船+m货
[质疑]:
1.轮船从河水驶入海里,它的重力变不变?它受到的浮力变大、变小还是不变?(不变,始终漂浮)
2.它排开的液体的质量变不变?(不变)
3.它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变不变?(变,ρ海水>ρ水,所以V排海水<V排水)
4.它是沉下一些,还是浮起一些?(V排变小了,所以上浮一些)
[强调]:同一条船在河里和海里时,所受浮力相同,但它排开的河水和海水的体积不同。因此,它的吃水深度不同。
潜水艇
[学生实验]: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进行侦查和袭击,是一种很重要的军事舰艇。它是怎么工作的呢?我们用打吊瓶用的小塑料管来模拟潜水艇。请同学们利用和塑料管连接的细管给塑料管吹气或吸气。
现象:吸气时,水逐渐进入管中,管子下沉;吹气时,管中的水被排出,管子上浮;
[质疑]:
(1)小塑料管浸没在水中所受F浮是否变化?(塑料管形变很小,V排基本不变,所以可以认为F浮不变)。
(2)那它是怎样上浮或下沉的呢?(吹气时,水从管子中排出,重力变小,F浮>G物,所以上浮;吸气时,水进入管子,重力变大,F浮<G物,所以下沉)
[讲解]:潜水艇两侧有水舱,当水舱中充水时,潜水艇加重,就逐渐潜入水中;当水舱充水使艇重等于同体积水重时,潜水艇就可悬浮在水中;当压缩空气使水舱中的水排出一部分时,潜水艇变轻,就可上浮了。
潜水艇:
原理: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在水中的浮沉。
[强调]:潜水艇在浸没在水下不同深度所受浮力相同。
气球和飞艇
[演示]:“热气球”的实验。
[质疑]:酒精燃烧后袋内空气密度怎样变化?
原理:ρ气<ρ空气,使它受到的F浮>G物而升空。
[讨论]:要使充了氦气、升到空中的气球落回地面,你们能想出什么办法?要使热气球落回地面,有什么办法?(放气或停止加热)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3
教学具准备:
1、一个邮寄过的信封。
2、调查了解本地邮政编码、本校邮政编码、几个电话号码、几个车子牌号分别是什么?它们分别是怎样编排的?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班有多少人?(50人)你自己的学号是多少?(28号、17号``````)老师点名时,如果不叫姓名,怎样来区分班上的同学呢?从而揭示课题: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二、新课学习
1、同学们邮寄过信或收到过信吗?拿出已写好封面的信封,仔细观察,你发现什么?同桌互相说说。信封左上角那排数是什么?(邮政编码)
2、指名介绍邮政编码的作用是什么?(邮政编码是我国的邮政代码。机器能根据邮政编码对信件进行分拣,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信件传递的速度)
3、你想知道这些邮政编码是怎样编排的吗?
①、师生共同学习书P113的'邮编448268是怎样编排的?
邮政编码由六位数字组成:
前两位数字表示省(直辖市、自治区);
前三位数字表示邮区;
前四位数字表示县(市);
最后两位数字表示投递局(所)。
②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本地邮政编码是怎样编排的?我们学校的邮政编码是多少?它们是怎样组成的?
三、巩固练习
1、你还知道哪些邮政编码?它们是怎样组成的?和同学交流一下。
我们收集了这么多邮政编码,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机器怎么能根据邮政编码的数字进行分拣呢?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找出同一个省、市的邮政编码前面有几位是相同的。
2、生活中的编码很多,你还知道哪些?(电话号码、车子牌号……)
3、谁来介绍一下自己家的电话号码是多少?它们是怎样编排的?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收获有哪些?还有什么不明白?
五、作业:书P118第1、2题。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P111~P113以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3、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会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并能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解决问题。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多样化解决策略,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增强问题意思,和检验意思。
3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连除应用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分析并理解连除应用题的解题策略。
教学具
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二展示学习成果激发学习冲突
三拓展知识外延
四总结
(1)一头奶牛一周产奶10.5千克,一头奶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
(2)三头奶牛一天产奶10.5千克,一头奶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有关解决问题的归一应用题
2提出学习目标:
(1)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2)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及步骤
二展示学习成果,激发知识冲突
独立完成课本例2
边做边想:你是怎么想的?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1小组内交流答案并互相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2分小组在黑板上板演。全班参与。
3全班分组展示,结合学生发言适时进行知识讲解,突出学习目标。
(1)算法展示:
方法一:先求一头奶牛一周产奶多少?
再求一头奶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
方法二:先求3头奶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
再求一头奶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
(2)质疑:
(3)观察对比:
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小结。
读题并分析数量关系,,请学生从数量关系中总结出不同的解题思路》
三拓展知识外延
完成书本上第32页做一做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回报分析过程。该如何思考?
2独立完成第34页1,23题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解答
讲解自己是怎么想的
明确学习目标
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独立完成
小组交流
展示成果
重点说清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对比观察
总结方法
完成练习
总结本节课收获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双归一应用题
方法一:一头一周产奶多少千克
一头一天产奶多少千克
方法二:3头一天产奶多少千克
一头一天产奶多少千克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5
这学期暑假我参加了清丰县教委中心组织的《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资源应用》课程培训。古语有云“活到老,学到老”,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不能与时俱进,肯定会被淘汰,而这一至真名理,始终需要我们的贯彻实施,同时这也是一个提高自我修养的绝好机会,通过这次培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大概有以下几点:
一.通过这次电脑课程的培训,我知道了教学资源的检索、收集、下载和加工处理的重要性,提高了我对电脑操作的熟练程度,对于相关的软件也可熟练操作,也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对于以后的课件制作是一大助力,了解了多媒体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特点和方法,也学会了教学资源与教学设计整合的方法,并亲身实践以加深印象。
二.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的变更变得至关重要,有时候掌握信息就等于掌握了未来,而因特网上的大量信息就很好的帮助了我,它让我随时随地的掌握信息的变化,以更好的`掌握时代的发展,能更好的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至于被淘汰,不过因特网上的信息因为太过庞杂,所以无可避免的夹杂一些有害信息,所以做好信息的筛选尤为重要,这一点也是我们最应该教给学生的,以便他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好的学习,同时通过这个的学习,也增加了我与学生交流的话题,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变化,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通过培训,我认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性,与小组的几位老师合作的也很愉快,使我充分验证了“众人拾柴火焰高”这句名言,也使我交到了不少良师益友,这些将是我以后学习生活中的榜样和前进的动力。
总之,通过这次的学习培训,我是受益颇多,不仅加强了自己的专业技能,学到了很多多媒体应用技巧,也打开了一扇更为广阔空间的大门,相信未来会更光明。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06-19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02-07
比应用教学设计05-08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06-17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最新09-10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04-03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01-02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精品]07-31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范文09-16
比应用教学设计(推荐)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