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03 14:04:45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5篇【经典】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5篇【经典】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第七册20《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会写2个生字:舍、君。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设计特色:

  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通过读诗、唱诗,让学生在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反复诵读中,既读懂诗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从中感受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入、知诗人,解题,了解时代背景

  1、导入: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2、知诗人。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多少呢?交流。

  3、解题。请同学读读诗题,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解“使”?

  4、简介时代背景。

  知道元二为什么要去安西吗?王维知道老朋友要去那,特地从大老远长安赶来送他。多么深厚的友谊啊!我们一起再读读诗题。

  那么王维又是怎么送别朋友的呢?

  二、初读,读准音,读出节奏

  1、请大家,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要求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注意诗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们读正确。

  2、指名读,读准生字、多音字。

  3、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好诗歌的节奏,指名读,再指名读。

  4、全班读一读。听配乐朗读。

  5、那我们学着他的样子,再读读。

  6、小结。

  三、想象画面,领会诗意,体味别意

  过渡:刚才我们从题目中已经知道,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那么王维又是在哪儿送?什么时候送呢?请大家再默读这首诗,并读读课后注释,边读边思考。

  (一)学习前两句,领会诗意

  1、交流。读懂诗意,体会美景。

  在哪儿送呢?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些?什么时候送呢?

  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知道的?指名读、再指名读。

  我们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那么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物呢?

  (1)雨:什么时候的雨?这雨大吗?为什么说是小雨?

  (2)客舍

  (3)柳树:什么样的柳树?

  那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2、指导朗读

  这样的渭城美吗?你喜欢吗?指名读、再指名读。再指名读。男女赛读。

  (二)品读后两句,体味别意《送元二使安西》

  过渡:多么美的渭城啊!可是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清晨,就是在这个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他又是怎么送别友人的呢?我们读读后两句。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

  1、体会路途的艰辛

  读了这两句,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话。齐读。想想在酒席上,他们除了喝酒,还会干嘛?那么王维会说些什么呢?

  他们只喝了一杯吗?你从哪里看出来?干嘛要一杯接一杯地喝?以后还有机会一起喝酒吗?

  那么安西又在哪呢?介绍渭城、阳关、安西的位置以及地理关系。

  此去不仅路途遥远,而且当时阳关以西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呀?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刚才你看到了什么?想想看,元二这一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

  2、创设情境,读出诗情

  (1)指导读(引读)指名读、再指名读

  (2)如果你是王维,你还会说什么呢?

  (3)如果你是元二,你又会说些什么呢?

  3、总结升华

  (1)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师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生齐:西出阳关无故人。

  (2)再看看窗外,小雨还在下着,杨柳依依,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别离——师引读齐读后两句

  (3)多少回忆,多少离愁,多少牵挂,都化作了这一杯浓浓的酒。——师引读齐读后两句

  就这么说呀,喝呀,喝呀,说呀,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这哪还是一杯酒啊,这分明就是——(板书:情)你们感受到了吗?这是一种什么之情?(板书: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会读,有感情

  1、读全诗

  是啊,他们是多么舍不得分开啊!看,喝完酒后,王维牵着马儿,是送了一程又一程。(出示课文插图)

  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刻,元二就要起程了,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送他一程呢?(指名读)

  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啊?还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再送他一程呢?(指名读)

  根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几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一起再来朗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齐读全诗)

  2、唱诗

  就是因为有了这个情,千百年来这些文字才被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这首诗不久就被配上音乐,成为当时唐代最流行的,也是现在经久不衰的音乐之一《阳关三叠》。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一段。

  第一遍请同学们仔细地听,一边听一边感受。第二遍,如果你能行,你可以轻轻地跟唱。如果还暂时不行,就边听边学,千万别着急。第三遍,会的,你可以大声跟唱。

  五、课外拓展

  《送元二使安西》课后反思

  南靖山城中心小学肖少君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作。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歌以凝练的语言记录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特点。因此,诗歌中常留下空白之处,给人想象的时空。

  想象并非凭空而来,想象依托的是文本。把诗中语言想象成一幅幅现实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想象感受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种味。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做到品读诗句过程中展开想象,通过想象深化语言的感悟。

  想象的内容有:

  1、景物的想象

  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一、两句时,我边朗读边让学生想象,在你的面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初读古诗后,就让学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树、旅馆……想象渭城的景色,与后面安西的满目凄凉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猜想学生在理解安西会遇到困难,于是我就补充安西的图片:漫天黄沙、一望无际的沙漠、荒芜人烟。

  2、情感的想象

  读《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想象诗人与元二是怎样进行分别的。

  在一次次渲染离别时的愁绪,学生的情感渐渐地达到了高潮,有几个孩子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大部分的学生已经深深体会到到那份浓浓的离别之情了。

  想象诗中之画,感悟酒中之情。设计总是比实践更趋于完美。课上下来,感受的是真真切切的遗憾。如何把诗的写景部分与后面写情的部分更有机的结合起来?如何合理地处理朗读的时机与次数,使朗读与感悟融合得浑然一体?……太多的遗憾和困惑将成为我继续前进的动力,鞭策我收拾行囊,继续上路……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习按平长仄短的规律来读诗、吟诗、舞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2、通过赏读学习《送元二使安西》,积累有关送别诗句,并尝试运用。

  【教学过程】

  一、引题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王维的诗。

  1、板书课题,简介王维。

  2、释题:

  谁送谁?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

  示图理解:渭城、阳关、安西。

  正确读题。

  二、读诗

  1、师范读:

  教学平仄规律。

  2、生自读诗文:

  交流质疑:

  师生按照平仄规律边读边体会诗文含义,重点理解:浥、更尽、故人。

  3、配乐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欣赏:

  随机体会诗情:

  师:当你静静地聆听的时候,你们看到──

  渭城的柳色──

  渭城的空气──

  渭城的客舍──

  渭城的朋友──

  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师:可是,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清晨,好朋友元二就要出使安西了。

  4、同学们,当时阳关以西(出示课件)是无尽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有这无尽的荒草。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

  师:西出阳关无故人。

  元二要经历30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这一路上,陪伴他的只有这满眼的荒漠,满目的戈壁。身为好友的你,在这离别的时刻,还想对元二说些什么呢?

  生交流。

  师:所以,在这分别的时刻,该怎样读呀?

  (师生配乐朗读。)

  5、师: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喝下这杯酒了吗?可我分明感觉到这酒里还有点别的滋味。你品出来了吗?

  这一杯酒够不够?那就──

  师生:再来一杯。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喝完这一杯,元二该启程了,让我们举起酒杯,再送他一程吧。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生共读(配乐):《送元二使安西》。

  三、唱诗

  王维读着读着,情到深处,便轻轻地唱了起来。

  师生清唱,体会诗情。

  四、吟诗

  1、半读半唱叫作吟。

  2、师示范。

  3、生跟学吟。

  五、舞诗

  吟之不足则舞之。

  生学习手语。

  师生边吟边舞。

  六、拓展,深化诗情

  同学们,元二走了,出使到遥远的安西。王维也曾一度奉使出塞。他会有怎样的想念呢?

  自古至今,有了情,文字才有了生命的活力;有了情,人间才有了万古不朽的`诗篇。

  分别是伤感的,但因为有了你们,一群真正的朋友,我不再伤感,因为我知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教学反思】

  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引向课堂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只要能够让孩子们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并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我觉得都值。再说,背诵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教学中我不但注意了指导学生对诗的巩固、理解、感受,而且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养。我觉得在这方面多花点儿时间值。所以,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独树一帜。

  【设计理念】

  语文能力的本质是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能力,语文课就是要促进学生的言语和精神携手走向丰妙的境界。

  本节课教师引领学生扎扎实实的品析文字,以一首的学习带动多首诗的学习,以多首诗的补充促进一首诗的理解。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情感是诗的生命,没有情感就没有诗。本节课,教师引导学生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教学一二句扣住“柳”,体会作者营造的送别环境,感受美丽环境中那份浓浓的离别情;三四句扣住“酒”,体会这杯杯酒中融入的深情。

  本节课,既注重学生语言系统的丰富和优化,又注重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着力构建对话的课堂、诗意的课堂。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词语的`情味,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3、感受诗人与好友的深情厚谊;感悟诗人离别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咀嚼和体悟重点字词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感悟诗人离别的情怀。

  【教学准备】

  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

  搜集送别诗。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有一首曲子叫《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这首曲子是后人根据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诗创作的。

  (设计理念:人的情感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情境,儿童更是如此。优美、有些淡淡哀伤的古筝独奏《阳关三叠》,帮助学生架起想像的桥梁,将学生带到了几前年的渭城。入境,为理解古诗奠定基础。)

  (点评:新课程倡导,教学中老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此环节中,老师为学生展示古典乐曲《阳关三叠》,首先就为学生创设了诱发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动机环境。通过创设符合本节课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为学生提示了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理解诗意。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读准“朝”“舍”“更”的读音。

  3、引导学生理解“浥”“更尽”等字、词的意思。

  (设计理念: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初知大意,为深入理解古诗扫清障碍。)

  (点评:“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这一提问非常必要。的确,学生的阅读思维是看到信息后,信息马上会触动其思维,即可就会产生“这写的是什么呢?”的疑问,有疑问就有思考。老师此时提问,给学生提供发表感知课题、分析问题、交流逐步思维收获的机会,是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表现,也是了解学情、展开后面继续学习的前提,更是引发、培养学生学习时要产生问题的意识的需要。)

  三、感悟“柳”“酒”中蕴涵的情意。

  1、渭城这里的景色怎样,你是从哪些字、词感受到的?

  2、指导感情朗读。

  3 、体会“柳”的寓意:一个柳字,你能读懂诗人的情吗?带着这种情怀,再来读诗句。

  4 、拓展关于“酒”的诗句,理解“酒”中蕴涵的情。

  写话练习:相聚的日子,他们曾————————

  5、这是一杯怎样的酒?

  6、感情朗读。

  (点评:文中情来自何方?靠咀嚼字面意思是很难生成的。“情”要靠“象”去显。老师紧紧抓住“柳”“酒”这一“诗象”,感悟古诗。将古诗化为画面:青青碧柳里诗人怎样的难舍难分?相聚的日子是怎样的其乐融融?由此来体会两人深深的情谊。,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也就品味出了。)

  四、互文理解,感情升华。

  1、拓展:“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寒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从这首诗中体会什么?对比想象安西与渭城的不同。

  2、感情朗读。

  3、结合诗句“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体会别后的思念。

  4、背诵古诗。

  (设计理念:引入王维《送间司直赴西安》帮助学生感受元二出使安西将要面临的艰难险阻,感受王维对好友离乡背井的牵挂、忧虑;引入王维的《山中送别》帮助学生理解王维对好友的无限思念之情。以一首的学习带动多首诗的学习,以多首诗的补充促进一首诗的理解,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五、拓展延伸。

  学生背诵课前搜集的其它送别诗。

  (设计理念:优秀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是我们民族语言文字运用的典范形式。优秀古诗文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语言,中国古代诗歌中,送别诗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离别的人不同,但那份真挚的情意是相同的,此环节旨在以一篇的学习带动多篇的学习,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情感的迁移。)

  (点评:1、在学生读、品、赏、背本节课所学古诗基础上,老师相机引出了“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寒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将学生带入到另一个境界,通过对比,更深地体会元二的好友对元二的不舍和担忧,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意境创设环境。2、后面开放性的拓展,将本节课的学习放入到我们国家特有的古诗词传统文化中,使学生课堂的学习成为了置身教室而心飞扬,一诗切入而领略浩瀚诗的海洋。)

  【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雨蒙蒙

  柳青青

  酒浓浓

  情绵绵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4

  教材讲解:

  《古诗两首》(《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第六组的首篇课文。这一组员以“人间真情”为专题,目的是继续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情绪,领会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而本文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都生动地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选编这两首诗的意图,一是使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二是让学生继续积聚诗句,培育对祖国诗歌的酷好之情。教学的重面应该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诗句内容的根本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领会作者的思惟情绪。

  教学目标:

  1、有情绪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领会朋友之间的深厚交情。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酷好之情,培育课外主动积聚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激发爱好。

  1.播放名曲《送别》,引导学生回忆学过或积聚过的几首送别诗。

  2.揭露课题,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诗人的质料和这两首诗的时代背景。

  3.初读本课两首古诗,读准字音,大致了解两首诗的异同。

  二、精读诗歌,深切理解。

  (一)引导学生先学第一首诗。

  1.板书诗题,自读古诗。弄清诗中谁送谁,谁别谁,明白送别时的主客之分,了解有关“送”的内容。

  2.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板画长江图,明白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交流质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交情的故事。

  (评:在师生交流中,经过画面──黄鹤楼雄姿、简笔画──黄鹤楼及广陵位置、故事──李、孟交往的生动内容,使学生如见其形、如临其境,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达到了解题入境的效果。)

  5.要求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二、初知诗意,质疑梳疑。

  1.自由练读全诗,注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利用东西书或注释了解诗的大意,并激励学生质疑。

  4.集体交流。

  (1)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的含义,理解“下扬州”“孤帆”“尽”“唯”的意思。

  (2)提出疑问,并梳理出需要重面切磋的题目。

  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1.师讲述李、孟真挚交情的故事,为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依依惜其余深情作好铺垫。

  (面评:讲解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为学生理解后两句诗埋下伏笔,可谓讲在“要害处”,有一语道破之妙。)

  2.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富厚意蕴,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笼罩在淡蓝色的薄雾中,雾气时聚时散令人发生无限遐想。

  (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

  (面评:抓住“烟花三月”的“烟”,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先让学生感受、理解,再表达美的感受,融理解运用为一体。)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妙春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5)引导朗诵前两句。

  3.品析“碧空尽”“唯”的含义。

  (1)品第三句,畅所欲言,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领会诗人仁立凝看远帆的情景。

  (2)领会李白目送风帆远往时间之长,对朋友情绪之深。

  (3)从最后一句中,领会诗人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对挚友的一片深情。

  (4)引导朗诵后两句。学生自读,自评,评后再读。师引读,板书:情深意长。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演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朗读。

  (评:自由组合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教师引读,可面拨学生如何读出平铺直叙,触发学生深切领会;展示个性读,可引发学生展示自身独特领会,果而多样化的反复朗读,是培育语感的殊途同归。)

  五、回保全诗,归纳升华。

  1.归纳总结全诗情景融合的表达方式。

  2.略读第二首诗。

  3.激发学生领会第二首诗及其他送别诗的爱好。

  总评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面,如何让学生从凝练简洁的诗句中,驰骋想象,领会诗情,确实不轻易。李教师的教学设计以师生互动为主线,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基面,相机引导,教学风格清新明快。经过解题,初读,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意,初步进入诗的意境;经过品析文眼、俪句,揣摩领会诗人的思惟情绪,境中悟情;经过量种朗读方式,培育良好的阅读习惯,培育语感。“导”在师生交流互动中,“导”在声情并茂的情境中,“导”在要害词句的赏析中,“导”在平铺直叙的朗诵中,较好地体现了古诗教学的特面,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是唐朝诗人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他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而喻。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心和祝福。

  二、教学目标

  知能目标: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过程目标:采用个别读,齐读、赛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中悟情,读中悟美。

  情感目标: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感悟诗情、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友人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本课设计侧重从潜心品析吟诵、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

  四、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诵读体会法——课件演示法

  五、教学准备:

  课件

  一、(李叔同的《送别》引入古诗)找地名,初读解题。

  1、(课前播放幻灯片《送别》)板书:送

  谁能用“送”组个词 ? 能用这个词说句话吗?说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一件什么事情,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是啊,从古至今,“离情别怨”可以说是永恒的旋律。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落寞惆怅,总是特别的伤感难过。刚才,我们欣赏的乐曲是才华横溢的李叔同先生创作的《送别》,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

  1200 多年前,也有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在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中尤其脍炙人口,传唱千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见证这段深厚的情谊吧!(出示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2、谁会读这个课题?你从诗歌题目中明白了什么?

  元二:姓元,排行第二。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

  理解“使”:出使。你是怎么知道的?(看下面注释的.)表扬学生:真好,学会了看注释,就能学的更快!

  去哪儿?(干什么?可以不去吗?)

  解读“安西”:安西又在哪儿呢?(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你又是怎么知道的?表扬:又多了一个会学习的孩子。新疆是中国最西边一个遥远的地方。

  谁送元二出使安西呢?(板书:王维 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谁了解王维?谁还有补充的?

  你来读一读课题?

  听老师来把这个课题读一读?送——元二——使——安西

  指名读。你来读。表扬:翘起大拇指,我注意到你读得时候脑袋一点一点的,你在感受我们古诗的韵味儿。

  一起读。别读得那么有力。

  二、读全诗,掌握节奏。

  1、生自有反复地读。

  下面,请大家对照资料、注释,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清爽了、顺口了为止。

  2、指名读

  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清清爽爽地读。

  3、读得不错!比如:后鼻音读得那么准!“朝雨”的“朝”在这里读“zhao”,“客舍”的“舍”在这里读“she”,真是读得非常准确!谁再来读一读,不但清清爽爽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

  4、有味道了。我请你来推荐一个你们班的朗读高手来读读看!

  5、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好,味道出来了。我们再读一次,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次,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6、生齐读诗歌。

  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三、知诗人,以画解诗。

  1、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画面、读出情绪来。

  2、大诗人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3、读王维的这首诗,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

  把手放下,请大家轻轻地读一读,看看注释,看看插图,想想,画面上有些什么?

  (板书:雨)什么时候的雨?是怎样的雨呢?

  清晨下着小雨,淅淅沥沥,打湿了地上的尘土。“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湿润了路上轻微的浮沉,而不湿路。雨也多情,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

  (板书:柳)想象一下,怎样的柳树?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怪不得说“新”。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柳还是“留”的谐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表示依依惜别。

  (板书:客舍)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

  清朗的天宇,洁净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绿的杨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你能把它美美地读出来吗?

  这景真美,你再来读读前两句。

  谁还能陶醉其中地读一读。

  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王维诗中的这幅画。

  三、品诗意,三叹“更尽”。

  1、可是,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好朋友元二就要出使安西了。

  同学们请看,当时阳关以西(出示课件)满眼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有无尽的荒草。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西出 阳关——无故——人啊!(板书:故人)

  2、这一去,要到哪里呀?(投影出示路线图)

  渭城在如今陕西省渭河以北,所以称之为渭城。阳关在如今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再往西走,新疆的库车附近,古时候称为“安西”。这一路上,整整3000多公里啊!

  满眼的荒漠,满目的凄凉,有的只有那荒山野岭。如果是照当时元二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

  3、元二即将远行,此刻诗人王维心中该有多少话要对他说呀!孩子们,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接着“元二呀——”,写一写诗人心中那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播放乐曲《阳关三叠》)

  学生可能会写:

  生1:元二,路上要小心。注意好安全。

  师:好朋友,多关心啊。好一个知冷知热的朋友啊!

  生2:元二,多带些水去,不要渴了。路上要小心一点。

  师:照顾得多么无微不至呀!多么善解人意啊!

  ……

  元二,渭城的风景多么美啊!亲爱的朋友,我多想和你一起天天观赏美景啊,可你却要远行千里,不知何时才能相聚,此刻,只有------

  元二,亲爱的朋友啊,你在安西没有亲人,没有朋友相伴,我不放心你啊,却又无可奈何,此刻,只有-------

  元二,亲爱的朋友,握着你的手,千言万语,只化作――

  4、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门外的马车就要起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不舍,这份依恋,再次举杯——劝君。(板书:依依惜别)

  生齐读。

  5、不知道喝了几杯了,这杯酒喝完了,元二也该启程上路了。来,我们踏歌吟诵全诗,为元二送上一程吧!(播放《阳关三叠》)

  从大家的声音,我感觉到你们都明白了这首诗,那你们能将这首诗默写下来吗?

  四、明古风,体会别意。

  1、多情自古伤别离,同学们古往今来送别的诗数不胜数。

  听,这是李白在目送孟浩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听,这是高适在安慰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同学们,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知音人!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朋友虽然远去了,但我们更相信:

  (课件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短暂的40分钟到了,老师也要和大家说再见了,真有些舍不得。就让我们一起再深情地吟吟这首诗,作为临别赠言吧!

  五、背古诗,课外积累

  老师为你们搜集了一些送别诗印在资料的后面,同学们可以好好地读一读,记一记,还可以想象当时的情境编一个故事呢!

  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雨 客舍

  依依惜别

  柳 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会写2个生字:

  舍、君。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能默写古诗。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知道“折柳送别”、“客中送客”。

  4、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搜集和读熟几首送别诗,如高适的《别董大》、李白的《赠汪伦》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李叔同的《送别》。

  【教学过程】

  一、解题意

  1、谈话导入:

  你尝试过与亲人分别的滋味吗?心情怎样?

  2、回顾自己熟悉的`送别诗,再读一读。

  3、引出课题,释题意:

  元二:作者的朋友,姓元,排行老二。

  使:出使。

  安西:地名,位于今新疆库车现附近。

  二、知作者

  作者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音乐家,他听说友人元二要远赴西北,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为老朋友送行。

  三、读诗文

  1、自由读。

  2、同桌或小组合作读,不懂的地方共同探讨解决。

  3、交流读书情况:

  ⑴ 你读懂了哪一句?

  ⑵ 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熟读成诵。

  四、入诗境

  1、听《阳关三叠》曲,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朝雨、柳树、王维和元二依依不舍的情景。)

  2、找出课文相关的地名。

  3、看地图,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交通状况:

  从渭成到安西约3000公里,按照当时的交通状况,最快就是骑马,也要半年才能到达。体会作者为什么要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为老朋友送行。理解“客中送客”

  4、启发想象:

  元二即将起程,这一去也许三年五年才回来,也许十年八年也回不来,甚至一辈子也回不来,如果你是作者,你还有什么话对他说,请写下来,再读一读。

  5、同桌分角色表演,再指名交流和评议。

  五、选作业

  (任选一题。)

  1、诗配画。

  2、把这首诗改编成故事。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7

  一、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二、学情分析:

  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古诗学习方法。但如何引导学生感受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表现特点,尤其是感悟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感就成了教学的重难点。

  三、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本课设计侧重从潜心品析吟诵、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

  四、设计特色:

  1.营造丰厚的古典文化氛围

  古诗词的学习应充满一种诗情画意的美,让学生尽情地徜徉在古诗词中,诗意地栖于课堂,别具一番情趣。所以整堂课我一直在营造一种学习古诗的美好氛围,这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我对课上的导语、过渡语上都做了精心推敲,并且课中也自然无痕地渗透了许多已学的古诗,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古诗词的语言魅力,也使得整堂课语文味很足,上出古诗的味道。

  2.夯实字词,注重学法指导作为一节语文课,我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字词的教学方面,我也力争做到扎实有效。第一次读,读准字音;第二次读,记住难点,正确书写;第三遍读,读出词语的含义。三次教学,三点要求,层次分明,解决了音、形、义的问题。教学中让学生学到:结合注释,利用插图,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反复吟诵等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3.引导想象,感悟意境

  虽然只有28个字,但这首诗语言朴素生动,意境优美,如同一幅画。在教学中: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诗到画,感受诗中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首先如何上出这首诗的意境美,让学生真切体会到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感,这是这课的重中之重。通过引导学生充分想象、丰盈画面,继于引导学生同桌互说,全班交流,让学生具体描述心中的美景及送别时的难舍难分。

  4.抓住关键诗句,走进诗人内心

  体会诗人情感,走进诗人的内心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我抓住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诗来教学,通过朗读,通过想象,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诗人与朋友分别时那种依依惜别之情。 5.注重多种形式朗读,引导读中感悟

  朗读在古诗词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同时也是教学目的所在。我在这课设计了多次不同的读。每次读都有明确的目的,力求做到读得有层次有提升。从自读时的读通读顺,到再读时的字正腔圆,再到教师范读后的有板有眼。从带着自己的理解的读,到读出自己的感受,再到想象读——读出美不胜收的风景,再到理解读——读出依依惜别的情感。从教师引读,到指名读,再到全体师生的深情吟诵,最后指导背诵。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五、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朝”、“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利用插图,查看注释,想象画面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诗歌内容,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整首诗歌的意境,能有层次、有感情地诵读诗文。

  2.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学法渗透:

  通过此课,让学生学习查看注释,利用插图、想象画面、抓住诗眼、反复诵读等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古诗对接,激发兴趣。

  课前交流(师生对诗,背诵送别诗,介绍送别诗的特点。)

  2.板书课题,读课题,解读课题。了解题目意思。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接触过送别诗,从复习学过的送别诗入手,引导背诵《赠汪伦》,回忆送别诗的特点,是很有必要的,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唤醒学生对送别诗的.记忆。板书课题,读课题,解读课题。了解题目意思,为后面继续学习做好铺垫。】

  (二)(通其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第一遍,要读得一字不错,字字落实。第二遍要注意节奏,读得有板有眼。第三遍,试着读出古诗的韵味。

  2.自由读诗-----指名读诗,检查字音。(朝雨、客舍、更尽君邑)

  3.教学本课生字,指导“舍”的写法。

  4.理解“君”的含义。

  5.学生试着再把诗读出节奏。

  6.师范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7.师生合作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会诗歌的节奏,感受诗歌的韵味。并将字词教学融入其中,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又兼顾学习方式的指导。】

  (三)(明其意)品读诗句,想象送别景

  1.默读古诗1-2句,动笔划一划,这首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2.扩充词语,同桌交流、全班交流感受到的美不胜收的渭城景象。

  3.引导学生把整个画面连起来,用自己的语言具体生动地说一说。

  4.丰富画面,感受意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边读诗歌,边想画面,这是重要的阅读方法。这样边读边想象画面的做法至少有三点好处:一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把文字转换成画面是需要语感的;二是有助于理解词的意思;三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四)(悟其情)创设情境体会送别情。

  1.自由朗读3、4句,理解句意。

  2.抓住“更”字体会离别情景。

  3.指导感情朗读。

  4.出示地图,了解安西地理环境,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5.创设情境,进一步体会“劝君更尽一杯酒”的含义。

  6.角色转换感悟离别之情。

  7.指导感情朗读整首诗。

  (设计意图:简介安西地理环境,对于进一步体会作者情感很有裨益。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的含义,为感悟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做下很好的铺垫。)

  (五)创设情境背诵古诗

  创设情境背诵古诗。

  (六)欣赏乐曲激发兴趣

  欣赏、跟唱歌曲——《阳关三叠》,进一步体会诗人与友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

  【设计意图:“朗朗的书声是小语课堂永恒的经典。”让学生自由吟诵,就更能让学生感悟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厚感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欣赏、跟唱歌曲,就更能让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传承中华古诗词的传统经典。】

  (七)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并与同学分享。

  【设计意图:语文来源于生活,又走向生活,运用于生活,通过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书面表达,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走向更广阔的学习天地。】

  八、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雨客舍柳

  故人劝君酒依依惜别情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能分辨“朝、舍”的读音及含义。

  2、理解诗词大意并想象画面。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并背诵、默写。

  4、能抓住“更尽”体会诗人情感。

  5、会用结合注释的方式学习古诗。

  6、初步感悟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大意,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情感。

  课前准备

背古诗,引出晃脑吟诵古诗的方式。

一、找地名,初读解题。

  1、直接揭题:今天,我们也将一起学习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2、(播放课件)读题(板书课题),你从诗歌题目中读懂了什么?

  理解“使”(渗透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方法)。解读“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师补充“出使”的通俗说法:就是受朝廷之命去某个地方做官)

  知道元二是个人名(师补充:名元常,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人称“元二”。)

二、知诗人,以画解诗。

  1、师:读懂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板书:王维在渭城送元二出使安西。)

  2、(课件显示王维简介)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

  知道宋朝大诗人苏轼怎么评价王维的吗?课件出示: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

  3、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品一品王维的这首诗,看看其中是否也蕴含着一幅画。

  4、初读:请大家自由朗读古诗,至少读三遍。

  第一遍,一字一句读,争取把古诗读正确,读准每一个字;

  第二遍,大声读,试着读出节奏来;

  第三遍,还可以合着节奏晃脑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它所描绘的画面。如果老师没有喊停,你还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读下去。

  汇报读,教师在点评中教学多音字。(播放课件)师:这句诗中的两个多音字你读的特别准确,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知道它们的另一个读音吗?(课件出示,学生读一读组词)这两个多音字在诗中是什么意思呢?

  指名回答,完成课作。师:看来大家已经把这两个字牢牢记在心里了。让我们把这两个字带回到诗中去,再来读一读这句诗。

  谁还想来读?汇报两名后齐读。

  5、师:读着读着,你从诗中看出画来了吗?请拿起笔,在诗句中圈一圈,这幅画都有哪些景物?

  (1)交流:哪些景物?——雨、轻尘、客舍、柳

  (2)生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指名说一二句诗的大意,师根据学生的描述适时给予点评,引导理解:朝雨)

  (3)朗读:(课件呈现画面)指名读,师随机点评,如:空气一定很清新;柳树真绿啊;早晨的小雨让客舍旁的柳树更绿了;真是风光如画啊。

  师: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这两句诗。闭上眼睛再读这两句诗,把这幅画读到你的心里去。

  6、这幅画中还有人呢,是谁啊?他们正在干什么呢?诗中怎么写的?指名读三、四句。

  (1)朗读,交流:(再次渗透学法)你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指名说,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引导理解:君、故人。(提醒君的字形,中间一横要出头)

  (2)结合“故人”拓展诗句(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过故人庄》,读一读,诗句中的`故人都是——指老朋友。

  (3)想象,理解情谊:

  此时此刻,离别在即,王维是怎么劝酒的呢?假设我是元二,你是怎样劝我的?元二啊,请你再喝完杯中的这一杯酒吧,等你向西出了阳关就没有我这样的老朋友了。(师:你把自己当做王维了,劝得情深意重。)

三、抓诗眼,领悟深情

  1、你们都只劝了一杯酒,王维劝元二呢?从哪里知道(体会:更尽——更:再,尽:完。)可见是劝了一杯又一杯啊。为什么劝了又劝呢?猜想一下。(生说,师随机点评)

  2、根据学生回答引导:王维为什么会如此不舍呢?再次出示地图,标明两地距离,师适当补充:安西距离渭城XX公里,就算是坐马车,元二也要走上大半年才能到达,更何况这一路去都是茫茫戈壁,人烟荒芜。(配图)现在你觉得,王维对老朋友出使安西仅仅只有不舍吗?还有什么?(生说:还有担忧;还有祝愿)

  离别在即,王维不舍啊。千言万语都化作了这杯中的酒,酒有喝尽的时候,可不尽的又是什么?(生说)是王维对元二的深深不舍以及切切担忧,因此他饱含深情地对元二说——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好一幅离别劝酒图啊。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诗的大概意思说清楚了呢?指名学生说:一个下着小雨的早晨,王维在渭城送元二出使安西。他们在客栈里喝了一杯又一杯的酒,还是不舍分离。

  4、人生自古伤离别,让我们一起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王维对朋友的款款深情吧!齐背。

  5、在课作本上完成默写。(教师在黑板上给出“渭“)

四、多积累,体会真情

  1、师:诗人在分别之际写下的诗,我们叫它送别诗。除了我们今天学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生交流的基础上,出示《别董大》。

  2、指名读,了解:谁送谁?诗中哪两句表达了这对朋友之间的情谊?读后两句。和《送元二使安西》的后两句比一比,你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3、深情朗读《别董大》,尝试背诵。

  4、课后作业:把另外能体现人间真情的古诗誊抄在课作本上。

  板书: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下着小雨的早晨

  渭城

  饮酒话别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会写2个生字,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3、了解其他送别诗,培养热爱祖国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含中国政区图、《阳关三叠》的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去认识一位唐朝著名的诗人王维。(出示王维生平)从这段文字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维?为什么他的这首诗流传如此之广,被世人传唱呢?让我们穿过时间的隧道,来到1300年前的唐朝,去亲临那一个动人的场景吧!

  二、整体感知

  1、出示古诗,请大家放声朗读整首诗,注意把生字读准,注意诗歌的节奏与停顿。指名读。

  2、指名读题。从这个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理解“使”(出使);

  解读“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3、找一找这首诗里还有哪些地方名?解读“渭城”:陕西省咸阳市东北,“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在古代是出塞必经的关口。(课件出示地图明确地点)那你知道从渭城经阳关到安西有多远吗?没有便利的交通,相隔这么遥远的路程,要再相聚谈何容易!因此,当元二将要远赴安西,王维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行。

  三、领会诗意

  1、苏东坡说过,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大家再读一读,想象一下在你面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1)雨: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朝:早晨;浥:沾湿)板书:雨

  (2)客舍(旅店)。板书:客舍

  (3)柳:怎样的柳?(清新的、绿绿的……)“柳”是“留”的谐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板书:柳

  2、这些景物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看到的?(一、二两句)我们来读一读诗中的这幅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空气变得洁净清凉;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里读出他们是好朋友。)(板书:酒)那么,“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杯酒只是一杯普普通通的酒吗?你觉得这是一杯怎样的酒?(离别的酒,友谊的酒,祝福的酒,连心的酒……)

  引读“这是一杯()的酒”——生接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劝君更尽一杯酒”,两个好朋友是否只喝了一杯酒吗?(不是)你从哪一个词知道的?(更)是啊,一杯喝完再来一杯。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安西有多远?从渭城经阳关到安西,有多远?(课件显示地图。)(大约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若是元二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马车,也要半年多的时间才能到达,从杨柳依依的春天就要走到西风萧瑟的.秋天了。)那么遥远的路程,那么漫长的时间,一路上又会发生什么呢?作为好朋友的王维其实心里是深有感触的。公元737年,唐玄宗曾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慰问将士,察访军情。大漠边关,黄沙漫漫,烽火狼烟,长河落日,这一切都让他刻骨铭心。他深深地知道,出塞意味着一路上的风餐露宿,一路上的孤苦苍凉,而出关以后,语言不通,更觉一种无法排遣的落寞。况且,什么时候能回来,也是一个未知数,前途一片渺茫。而如今,他的老朋友也要经历这一番别样的生活,在这离别之际,王维有多少话要跟老朋友说啊!此时此刻,他可能会说些什么呢?元二又会说些什么呢?让我们来写一写吧!

  6、老朋友啊,你将远赴荒凉的安西,举目无亲,孤身漂泊,前方的路也许会有坎坎坷坷,但你一定要珍重啊!让我再为你斟上一杯酒吧!(生读诗句)

  7、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说不完的知心话,道不尽的离别情,千言万语就

  化作这句话吧:(生读诗句)

  8、师:根据史料记载:诗人在送走友人后不满六年(于761年)便真的与世长辞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请大家站起来。 四、课外拓展

  师:人生自古伤离别,相见时难别亦难。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关于送别这一主题,也留下了很多名篇佳句。让我们来读一读,感受一番那种离别的情怀吧!师:岁月穿梭了1300年,王维的这首送别诗仍然以无穷的魅力影响着我们,让我们来电视剧《大敦煌》中的一段词:秦时明月云天上,汉家宫阙在何方?阳关三叠,叠不走万千惆怅。大漠孤烟,见证了百代沧桑。春花谢看秋霜,驼影飘渺映夕阳。悲欢聚散一杯酒,各自东西为情殇。这就是诗歌的魅力吧!这就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财富,同学们,让我们去热爱它,诵读它!

  课后反思:

  1、创设了多个与古诗对话的角度,每一个角度都是比较新颖的、独特的。阅读的对话,基础在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倘若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能够“见人所之未见,发人之所未发”,无疑课的成功有了一半的根基。

  2、以情感为主线构筑对话的流程,给课堂注入了浓浓的人文色彩。语文课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融合,感情是一个不错的平台。知识是浸润着感情的知识,过程是流淌着感情的过程,能力因了感情才有动力,方法因了感情才有灵性。可如何有效地利用“诗面的信息”来重构学生情感,让学生如何更主动地走进古诗,与诗人共呼吸,是否还有更适合与学生对话的切入点。

  3、都说语文是人的自由精神的载体,是人的精神家园。那如何使自由个性的抒写浓烈起来、真切起来呢。语文教育要重视精神的熏陶感染,但熏陶感染不是强行灌输,而是唤醒、激励和鼓舞学生去自信地学、自主地学、自觉地学。是否真正可以做到情在自己读中感,理在自己读中悟,法在自己读中明呢?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0

  [教学背景分析]

  唐诗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明珠。我们这个民族自古重离别,历代留下来的赠别送行的诗文,多得不可胜数。送别诗往往因其感情真挚、有感而发而令人难忘。世间可珍惜的东西很多,而在“珍惜”这一主题单元中,强调友情的真挚更是永远值得珍惜的,正逢其时。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对友谊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即将升入初中的他们,可能也将面临人生中的第一次别离。《送元二使安西》是诗人送友人元二时所作的,是一首很有名的送别诗。当时即被谱曲传唱,号为“阳关三叠”,后人更把“阳关三叠”作为送别的代名词。

  熟读成诵,因诵悟情,是本课的主要训练目的。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主题,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目标]

  1、理解“浥、故人”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味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具准备]

  1、让学生搜集古诗中的送别诗。

  2、多媒体课件:古曲《阳关三叠》、《诗意图》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熏陶,营造情境。

  课件播放古曲《阳关三叠》,大屏幕出示《诗意图》。

  二、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感动于高适和董大知己相别的感人情景,今天,我们在这样清新的春天,走进朝雨纷纷的渭城,去领悟王维的送别情怀。(板书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三、以读促悟,探究新知。

  1、课题入手,解题析意。

  师: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轻读课题,你明白了什么?

  生回答自己的感受。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指名一个一个地读课文,互相进行点评。

  齐读课文。

  (课件出示,课件范读古诗)

  3、品词析句,深入探究。

  师:如果我们想真正读出诗人的情怀,就必须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诗句的具体意思。现在请同学们再读一遍古诗,由字到句再到篇地分析一下古诗的意思。

  学生自学后,小组对不懂之处进行讨论。

  小组进行汇报。

  4、以情感人,挖掘精髓。

  师:有了理解的支撑,相信同学们的朗读一定会更声情并茂。谁愿意读一下?喜欢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

  生自愿读课文。

  师:再读这首古诗之后,你对诗或是诗人与元二之间的情谊有什么更深的感悟吗?

  生按照自己的体会回答。

  5、精讲全诗,体悟诗情

  (1)师:诗的前两句是什么?(课件出示诗的前两句。)齐读一遍,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为什么写这些景物呢?写这些景物要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指名读这句诗)

  这些景物都可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板书:清新明朗)(再齐读本诗前两句)

  师:诗人笔下的景物,是有着盎然生机的春天的早晨。前两句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季节。细雨似乎在为友人拂去满身的征尘,嫩绿的柳条,正好在送别时折枝相赠。此景描写,似乎与“送别”的气氛不谐调,然而,诗人心中已先装着一个“别”字,纵然有良辰胜景,也无心欣赏。(轮读大屏幕上诗的前两句,指名读本诗前两句。)

  (2)纵有良辰胜景相伴,却无奈相聚无长,别离在即,所以,诗人所有的感情都倾注在“一杯酒”中,他对朋友说:“(大屏幕出示诗的后两句,生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的后两句直接写离别之情,全部感情倾注在“一杯酒”中,由于离别在即,心情复杂,饮酒成了最好的感情交流方式,一斟一酌,虽有些苦涩的味道,但情却格外深重。一个“更”字把诗人频频举杯殷勤相让的情意生动地表现,再没人陪你喝酒了,诗句意味深长。一个“尽”浸透了诗人对朋友的真挚情感,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勾勒出一幅明朗、深切、感人的依依惜别的画面。(板书:惜别情深)那是故人一片真挚的心意!表现了作者对朋友含蓄委婉、浓郁深沉的依依惜别之情。(大屏幕出示地图,古诗后两句诗句,《阳关三叠》音乐响起,阳关安西荒凉图景出现,生表演读全诗后两句)

  生轮读、齐读本诗后两句。

  这是一杯怎样的酒?你再读一遍这句诗。

  西出阳关之后,仅仅是“故人无”了吗?还从此没有了哪些?

  生按照自己的体会回答

  6、师出示诗歌图解:

  (王维的诗歌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诗其实也就是一部优美的情景短剧。课件出示如下内容,课件出示一段离愁别恨音乐)

  剧目:《送元二使安西》

  地点:渭城

  场景:朝雨、浥轻尘

  美工:客舍(青青)、柳色(新)

  台词:

  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

  元二:……

  王维:西出阳关无故人。

  7、生来演一演当时的场景(主要练读诗的后两句,体味情感)

  8、再读课文,深化认识。

  师:好,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本诗,看看诗人是怎样用非常精短的语言,就描绘出了如此深厚的情感的。(课件出示全诗诗句)

  (小组读,轮读……)课件出现《阳关三叠》词曲合唱,学生轻轻唱诵、跟读。

  四、对比探究,拓展研究读。

  师:同学们演得是那样的真挚,不禁让老师都感叹人间贵有真情在啊!(大屏幕出示赞《阳关三叠》的诗:阳关三叠唱不休,一句离歌一度愁。南去北来无了期,离思赢得恨悠悠。)也只有珍惜友情,珍视人生的.人,才能写出这样值得我们珍藏的旷世名篇。

  现在我们就重温经典,看看《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存在着怎样的异同。(大屏幕出示《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二诗,齐读两诗)

  生谈感受,分析异同。

  学生分析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并试着通过朗读来表现不同之处。(板书:景、情;别董大,凄清悲苦,豪情满怀。)

  生再比较着读两诗。

  五、诗句积累,交流品味。

  师: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下多少灿烂的文化,古诗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万古流传,单是送别这一主题就留下不少名篇佳作!(大屏幕出示送别诗名句集锦)你知道哪些送别诗,愿意和同学分享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悟,或学以致用,也用送别诗中的诗句,送予离别的亲朋,表达自己的的感情。

  学生欣赏自己积累的送别诗,也可谈自己的感悟

  六、总结升华,情为心声。

  以情作诗,让学生明白,只要心中有情,一切都会很美好!要珍惜每份真挚情感。(若时间许可,可由学生说一说对朋友的祝福与送别,或者自己创作的送别诗。)

  七、作业设计,升华深化。

  (大屏幕出示:)

  作业超市:

  1、背诵、默写这两首古诗。

  2、搜集更多的送别诗名句,体会送别诗的不同风格。

  3、六年小学生活,同学们很快就要进入初中学习,离开了朝夕相伴的小学老师,可能也会步入不同的中学,请给你最喜欢的老师、同学,也写一首送别诗吧!

  八、板书设计,比较研究。

  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

  景清新明朗凄清悲苦

  情惜别情深豪情满怀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嗯,同学们今天可真精神!哎,谁知道今天星期几啊?(今天星期二)这句话如果用你的家乡话该怎么说?看,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地方,表达的方式就不一样,可见,我们中华民族的语言有多丰富啊!而像这样丰富的还有我们如宝库般绚烂的古诗词文化呢!那呆会儿,咱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好吗?好,上课――

  一、知诗人,解诗题。

  师:今天咱们学的这首新诗的作者大家并不陌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他的经典诗句,他是谁?(王维)

  师:对,他就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板书:唐?王维)

  师:这个人啊,不仅诗写得好,画画也堪称一绝,就连大诗人苏轼也用八个字来这样赞誉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次,他特地来到渭城,也就是现在的陕西省咸阳市东北,来送元二这个人出使到安西去。(板书:送/元二/使/安西)来,把诗题读读---(两遍)

  师:哎!说到出使啊,我倒想问问,谁知道出使是奉谁的旨意去的?(皇上)不去就要——

  师:看来,元二此行是非去不可了。

  二、晓诗音,明诗意。

  1.自由读诗。

  下面请你自由的把诗读两遍,注意,读第一遍时,可以借助工具书和注释,争取把字音读准;读第二遍时,要注意诗句的停顿,争取把诗念通顺。明白了吗?(课件出示:全诗)好,谁愿意来读一读?

  2.指名读。顺势解多音字。(朝,舍)

  3.再指名读。(谁还愿意来读一读?这回可要读准确,清楚。)

  4.齐读。字词的障碍扫除了,让我们一起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的来读一遍。

  5.配乐朗读(点击).??师:想不想像这样有感情的朗读?这并不难,那就要先了解诗所表达的内容。下面就请你们再次利用书中的注释,手中的工具书自学,看看每句诗讲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在旁边打个?号,然后和本组的同学共同解决。

  6.学生自学、讨论、交流、汇报。

  谁来说说前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后两句诗呢?谁能把这四句连起来说说?

  三、寻诗眼,悟诗情

  (一)寄情酒更浓

  师:好,对于这首诗,现在我们已经知其音,明其意(板书:明意).下面请大家再次默读古诗,想一想,元二与王维到底是什么关系?从诗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元二;故人)

  师:除了“元二”和“故人”外,你们注意到“酒”了吗?这酒他们是怎样喝的?(劝君更尽一杯酒)

  师:”劝”字说明他们之间说了很多话,可见关系不一般。那大家想想看,他们当时是怎么劝的,会说些什么话?

  “尽”的意思是—(完)只有谁才会这样喝酒?(朋友)?是啊,一饮而尽,只有朋友间才会这样的酣畅淋漓。说到这啊,我不禁浮想联翩:我们中国的酒文化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喝酒成为了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有一种酒是连心的酒,所以有“酒逢知己千杯少”;有一种酒是祝福的酒,所以有“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还有一种酒是浇愁的酒,所以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那你觉得在元二即将远行之际,这“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呢?

  师:这么多深情的祝福,说也说不完,道也道不尽。此时此刻,唯一能够表达朋友间这样深情厚意的祝福的只有—— (课件出示:后两句)

  (二)触景情更深

  师: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课件出示:全诗,配乐)透过窗子,向外望去,这种难舍难分的情绪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哪些景物又勾起了他们离别的伤感?(朝雨;柳;客舍)

  师:知道为什么写柳树吗?(除了当时周围的确有柳树之外,它还有另外的一层意思。 “柳”与“留下”的“留”谐音,柳树自古以来就是离别的象征,咱们古人啊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就是摘下柳枝赠予将要离别的朋友,以表示挽留之意。所以,此刻看到这满目的青青杨柳怎能不让人伤感别离呢?

  师:是呀!这说明王维他不是本地人,也是孤身在外,身在异乡为异客,这本来就让人伤感,可现在朋友也要离开家乡了,客中送客,让人倍加感伤!??细雨蒙蒙、客舍青青、柳色清新,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让我们用心去感受再读读前两句。(生读)听着你们的朗读,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雨后柳色清新图。(师板书:雨后柳色清新图)

  (三)路艰心更忧

  师:在老天都为人落泪的今天,尽管是满目的青青杨柳却留不住朋友远行的.脚步,离别的酒,祝福的酒喝了一杯又一杯,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所以我总想---时间呀,你能走得慢一些吗?安西呀,你能离我近一些吗?而这大家说可能吗??安西距离渭城有多远?

  师:让我们先来看看这幅地图。(出示课件:出使安西路线图。)元二从长安的渭城出发,途经阳关,最后到达安西。穿越大半个中国,行程3000多公里,这么说吧,就是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也就是骑马也要走上,猜猜看,会走多长时间。好,咱们也别猜了,注意听—答案是:半年。

  师:哇!你觉得怎样?(时间长,路程远。)所以,这是王维舍不得让元二离开的原因。那阳关以西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让我们一块,走进安西--(出示课件:狂风呼啸的茫茫戈壁、沙漠)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你眼中看到的安西。

  师:(我也送你们8个字:思维敏捷,语言精当。)可以想象元二不仅此行一路艰难,即便到了那儿,生活还会更艰难。而此时此刻的渭城呢?走,去渭城看看--(出示课件:雨后图)怎么样?(不愧是客舍青青,柳色--清新,一片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师:除了有此美景以外,关键是这里还有--老友相伴,对酒当歌。(出示课件:朋友间饮酒作诗画面)

  师:而安西那呢?(出示课件:夕阳西下的孤独的元二。)此刻,你觉得画面里的元二怎样?

  师:是啊!这一切的落差是如此之大。更何况:安知千里外,不有雨间风。此行路途艰险,生死难料。这一切,都是好友王维所担心的,这样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这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啊!让我们带着这种难以言状的心境再来读读这首诗。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到哪个词,就把哪个词的画面想象出来。(课件:配乐齐诵全诗)

  指名读。(板书:相送依依不舍情)

  (四)唱诗情难舍

  师:下面让我们乘着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走进诗中,用心去感悟。(出示课件:古诗情境视频)

  师:是啊,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让人百感交集!此时此刻,只言片语已难以表达朋友间这种依依不舍之情。听,是谁唱起了这忧伤低沉的曲子。(课件出示:试听吟唱)1.听2.小声和3.会唱的放声跟和4.师生齐唱

  四、拓展延伸。

  吟唱过后,我们不禁遥想,在我们中华五千年文明沉淀下的绚烂多彩的古诗文化中,单单是送别这一种主题就留下很多的名篇佳句!那除了这首以外,你还知道有哪些送别诗吗?

  (赠汪伦---这是兴致盎然的以歌相送;黄鹤楼――这是默默无语的以目相送;别董大――这是满怀鼓励的以言相送: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虽然对送别一事只字未提,但通过西湖的美仍让我们感受到送别时作者的那份恬淡惬意。)而我们今天学的这一首,是饱含深情的以酒相送。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但却都是在以情相送。正是因为有了情,这些文字才被人们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古诗才被人们称为民族的瑰宝。那下面,让我们站起来,再饱含深情的把这首诗读一遍,能背的同学可以背。

  五、课后作业。

  知道吗?我们的古人素有这样的喜好,那就是读之不足则唱之,唱之不足则吟之,吟之不足则画之。所以课后也请你为这首诗配上一幅图,争取像王维一样做到:画中有诗。

  六、总结

  同学们,记住这句话吧――“腹有诗书气自华”,今天,我们欣赏到的只是沧海一栗,如果,课下你能去读、去品、去积累,我相信那时的你一定会“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而到那时,我们的――班就一定会“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好,下课―――(放吟唱)

  (附: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雨后柳色清新图

  相送依依不舍情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2

  一、了解诗人,入话题。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直接题目导入,指课件:送元二使安西(送元二\使安西,可以视情况知道朗读停顿。)

  2、解释诗题。

  读了诗的题目,你明白了什么?(使是什么意思?安西在哪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是谁送元二出使安西呢?)连起来说说意思。再齐读。(评价,可以学生评,也可以老师适当评。)

  3、简介作者。

  诗题读懂了,那你对于诗人王维又有多少了解?(学生发言后教师课件出示王维介简: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师读完苏轼的评价后说:是这样的吗?我们现在就来读读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

  【学生自己来介绍作者,可能谈到王维的诗集、书画、古诗。了解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点。】(这里可以放开让学生多说一说对作者的了解,听听他们的课外阅读以及接触诗文情况,可以说例如,哪首是是王维写的等等,让学生有话说。)

  二、多读几遍,其意自见

  1、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试着朗读,体会诗句,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2.指名读,正音。

  【指读古诗,主要从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入手。读完后让其他学生来评价。注意多音字:朝舍更尽】

  3.初步解释诗意。读了那么多遍古诗,能告诉我你理解了哪句诗?(此处不要求深挖,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

  【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师不用对诗歌的意思做过多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对照着文后的注解去理解。】

  三、仔细品读,收获多

  1、诗中物

  1)找出诗中提到的景色,物,试着想象那时的情景,脑海中出现一个画面。

  2)此时你有一枝画笔,你想画些什么呢?(边交流边板书:朝雨、客舍、柳色、美洒、故人)

  2、画中情

  预设一:渭城的景

  ①、过渡语:是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说说你看到的雨是怎样的吗?从哪里读出来的?

  ②、指导朗读第一句。

  ③、柳:道路两旁你又看到了怎样的柳树?从哪句话读出来的?柳色为什么是新的?

  ④、指导朗读第二句。

  ⑤、雨后,让我们闭目深呼吸!有什么感觉?(清新、清爽)

  ⑥、指名朗读一二句诗。 ⑦、齐读一二句诗。

  ⑧、好一幅朝雨客舍柳色图呀!(师补充板书:图)

  过渡:杨柳不识人间情,抽枝长叶笑春风。课件出示关于柳的诗句

  ①、有什么发现?(都有柳)为什么他们的送别诗中都有柳呢?你们猜一猜。

  ②、你觉得王维看到这青青的柳树,他感受到了什么?读一二两句,谈谈一二句诗的意思。

  ⑨、是啊,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此刻在王维眼中这绵绵细雨仅仅是雨吗?还是什么?

  【体会到因这些景物产生的'愁绪后教师又可以采取层进式的引读,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选取这些景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预设二:美酒故人

  ①、猜猜看元二要出使安西是怎样的地方?(学生自由发言)

  ③、课件出示地图。

  【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课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图,这距离大概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元二远去千里之外,与王维从此天南海北,诗人怎能不留恋呢?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

  ④、课件出示安西阳关的图片,(师: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看了图片,使你想到了哪些词?

  ⑤、出示课件。

  ⑥、对比评读,(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黄沙满天!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呢?满目荒凉!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由此,教师第三次采用层进式的引读,这样的设计,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⑦、品酒换角色

  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你想对即将远行的元二说什么?指导朗读。

  ⑧、这一杯杯喝下去的只是酒吗?是王维跟元二依依相送的情!(板书:相送情)。

  ⑨齐读三四句诗。

  ⑩解释三四句诗。

  四、配乐再品诗句的别样情怀

  1、就在他们分别六年后,王维去世了,此次分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铭记这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读全诗(配乐)

  2、不幸的消息传到元二耳中,元二是怎样的心情?(伤心、痛苦)他一句句吟诵着两人离别时的王维留下的诗句。(师读诗题,学生接下去读。)后人还把这诗谱成了曲子。我们来欣赏课件《阳关三叠》)

  【在学生对古诗体会的基础上,教师配上古曲《阳关三叠》,让学生饱含深情地吟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在朗读中再次体会朋友之间的浓浓深情。】

  3、听着这伤感的旋律,让我们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用你端正拿手的字,静静地抄写一遍。

  4、让我们和着音乐一起尝试背一遍。

  五、晓知过去,体味古人用意

  1、出示课件。

  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老师还搜集了一些送别的诗句。

  2、情境运用。

  你跟朋友离别的时候,你想告诉友人:人生知己无贫贱,天涯处处有朋友时,你会慷慨激昂地吟上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朋友的船走远了,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长江水永远流在心中,你会吟上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朋友依依惜别,不知何年才能相见,疲此沉溺在离别的感伤之中,你会吟上一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或: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3、恰当总结

  送别诗表达了我们离别时的情谊,寥寥几句就流露出友人间真挚的情感,让我们课后关注更多的送别诗。

  【“送别诗”这一题材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是比较常见的,教师推荐几首比较有名的诗歌让学生进行课外自学,如《赠汪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别董大》等。拓展学生的求知欲。】教学板书: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由景)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入情)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3

  【设计理念】

  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画、唱、写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体味景语皆情语,知道折柳送别、客中送客。

  3、有感情的诵读和背诵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

  含政区图、《阳关三叠》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诵古诗,初读解题

  1、和着《阳关三叠》,大屏幕出示诗文。读题导入:

  运用组词,归类法教学使。

  2、元二谁?他与王维的关系?教学故人。

  3、元二出使至哪儿?(安西)解读安西。生找资料明确地点。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二、找地名,明了诗意

  1、找出诗中其他表示地名的词。

  (渭城、阳关。)

  2、探究以上两地点:

  生找资料──师补充──课件地图明确地点。

  3、课件同时出示标有三地名的地图:

  用上三个地名,再说说题意。

  (渭城──阳关──安西。)

  4、路程,体会离情:

  看地图,算算元二出使安西的大致路程。

三、诗配画,领会诗旨

  过渡:王维不仅是伟大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有名的画家。如果你就是王维,你若给自己的这首诗,配上一幅画,该画上些什么?需要强调些什么,并说说根据。

  (小组讨论──交流──点拨。)

  1、雨:

  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朝、浥)

  2、客舍:

  客中送客。

  (王维是山西人,在陕西送别,倍感神伤。)

  3、柳:

  留。古人折柳赠别。

  4、酒:

  美酒?千杯万盏?借酒饯行。

四、明古风,体味别意

  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还知道哪些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别董大》《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渐》

  人生自古伤离别,配乐吟诵。

五、悉评价,赏读古诗

  1、前人对此古诗的评价。后之咏别者,众有千言万语,贻不出其意之外。

  2、此诗的别名:《渭城曲》、《阳关三叠》。

  3、欣赏并咏唱跟据此诗创作的古曲《阳关三叠》。

 六、写回信,拓展延伸

  据说,元二来到安西一年后,曾给王维写过一封信,课件出示:

  王维兄:展信问安!记得去年今日

  但由于年代的久远,这封信已残缺不全,聪明的你,能根据今天这堂课,补全这封信吗?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4

  古诗诵读:

  送元二使安西

  教材处理思路:解诗题,明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认识2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双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情况

  一导入:

  1.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师板书课题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⑴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

  ⑵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

  ⑶齐读课题

  2.抓字眼,明诗意

  ⑴师: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⑵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⑶汇报

  渭城朝雨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比较活跃,已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方面的学习能力,而且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与背诵大量古诗,常常会在课堂上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来理解诗文内容,谈自己的认识。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为什么能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成为送别诗中的极品呢?肯定是有它独树一帜之处。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学习程度,我认为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应当以悟诗情为教学主线并把新课程中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上,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其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自主读懂诗意。

  2、通过反复吟诵、想象画面,体会渭城景的美,了解借景抒情表达方式。

  3、学习品味古诗语言,感知“雨”、“柳”在诗中的特殊情味,了解诗的意象,体味古诗的文化意蕴。

  4、通过“更”字、品景、品酒、品地点等,进行质疑、想象、情境诵读、补充材料、对比朗读,体验出诗人离别时的伤感,感悟朋友间的深情。

  重难点:

  感知“雨”、“柳”在诗中的特殊情味,了解诗的意象,体味古诗的文化意蕴。感悟朋友间的深情,感受古诗的魅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情景渲染学习法对话交流学习法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学流程:

  一、直接导入:

  1、读题释义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写的诗,谁来读一读课题。

  (《送元二使安西》)你了解到了什么?(送别诗,还有吗?是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元二是王维的好朋友,姓元,在家排行老二。当时,朝廷在新疆设立安西都护府统管西域各国,王维的好朋友元二奉命去安西都护府传达朝廷的最新旨意。 这次路途遥远而且任务艰巨,王维一路上都在护送元二,一直到渭城才分手离别。

  师:离别时,写下了这首诗,学生读课题。

  二、自主学习,粗知大意

  1、大家以前读过吗?那谁能字正腔圆地读一读这首诗?(2个,齐读)

  要求: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大家自己也来试一试。(齐读)

  2、解义

  师:读得真不错,不知大家的自学能力怎样,就让我们借助注释自己理解诗句意思,待会儿来说说诗中的大概意思?

  3、同桌互相说说。

  三、品读诗句,情感共振

  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别人的帮助我们已把古诗基本读懂。你们的自学能力真有一手。大家看看这首诗,前两句都是写什么?(写景)后两句呢?(抒发情感)。

  (一)一品景物第一、二句

  1、谁来读读这写景的句子。生读。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看到些什么?

  2、自由说,(根据学生回答进行点拨指导)那么多画面作者只用两句话就精炼地写出来。

  3、指导读。

  多美的画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诗。

  听了大家的朗读,让我觉得雨后的天空变得更加明朗,空气更加清新。渭城的景物也都异常美丽,让人陶醉,让我们再陶醉地读一读这两句诗。

  4、重点品“雨”“柳”之意象

  (1)春日的渭城有很多美的景物,但作者为何重点选中雨和柳呢?就像我们写文章时,在选材料一样,为何选雨和柳呢?

  (这雨总会让人产生什么?这雨是绵绵细雨,绵绵不断,正如此时作者的情丝。情也似乎连绵不断,有着淡淡的忧愁。)

  (2)我们不仅要理解文字表面的东西,还要理解这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

  我们知道古人写到月亮,会引起他们思念家乡。那柳呢?(“柳”和“留”谐音,折柳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板书:依依不舍

  诗人王之涣也写过这样的含柳的离别诗。 出示:送别-唐·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3)读出依依不舍,留恋的情感。

  王之涣看到树上的柳枝被折去不少,想到这都是那些多情的送行者所为。在这里,我们看到古人以前就是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这里的雨、柳不是一般的景,已包含着作者无限情感,让人有着淡淡忧愁,我们不能像刚才那样喜悦地读了,应该怎么读(依依不舍,留恋等)你来试一试。(2个)

  读古诗,我们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现在我们还读出深深的离别之愁,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

  (二)品酒

  师问:元二啊元二,既然去安西这么艰辛、危险,你为什么还要去安西?估计:皇帝下的命令谁敢不从?

  师讲解: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经常有关于贸易或外交活动。从军或出使阳关(唐出使西域的必经之路)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但作为好友的王唯,他想到好友要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想到好友要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于是,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他的朋友。这份情可谓重矣!

  此时,他们来到了一家小客栈里。正在惜惜相别。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一起读一下。

  师:劝君——

  1、读着这几句诗,你又看到什么?(王维与元二举杯共饮美酒的场面,王维与元二话别的情景) 2

  2、他们酒喝了多少?(更:体会很多)

  面对着好友的离去,王维举起酒杯——劝君

  3、地点。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西出阳关到安西,安西到底有多远呢?我们看:出示地图

  从渭城到安西有3000多公里,古时候没有汽车、火车、飞机,就是用上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要用上半年时间。

  西出阳关,满目荒凉,元二此次之行,何日是归期。这一去,去的'地方是:

  出示满目荒凉的图

  渭城这儿生机勃勃,春雨绵绵,安西那儿——黄沙满天!

  渭城这儿能与朋友饮酒做诗,而在安西那儿——可能孤身一人,孤独漂泊!

  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路途遥远,充满艰辛,这种难分难舍的情都尽在这两句诗中,让我们把这份情读出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小练笔

  此时一去,不知何时能回来。路途遥远,充满艰辛,你想此时王维举杯劝酒之时,他会对元二说些什么呢?交流点评。

  5、读“劝君……”

  刚才大家说的,其实就是王维想说的,然而他把这份牵挂,把这份祝福,把这份对朋友深深的离愁,都浓缩在这一杯杯酒中,汇成这两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6、配乐朗读

  一杯酒,一生情,一个“更”字,一个“尽”字,无不浸透了诗人对朋友的全部真挚感情。我们也把这份情也深深埋在心里,让我们配着音乐再来读读整首诗。

  同学们此时你听到的歌曲名称叫《阳关三叠》,他是唐代最流行的音乐之一,之所以能成为当时的“流行音乐”,那不仅是因为它的旋律古朴幽雅,更重要的是,它是根据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著名的诗谱曲而成,是当时送别亲人、友人时必唱的“主题歌”,而且,每唱一次反复三遍,所以人们称此曲为“阳关三叠”。让我们再来送元二一程吧。

  大家知道吗,王维与元二这次的分别,居然是永别。当元二还出使在安西之时,没几年王维就去世了。面对好友的死去,元二将会多伤心呀。我想此时,元二的情也都化在这首诗中,谁来读(生读:渭城……)抬头仰望夜空,想到自己再也无法与好友饮酒作诗了,此时他会不禁深情地喊道:渭城……

  四、拓展对比,深化别情

  (1)拓展送别组诗

  1、人生自古伤离别。但并不是所以的离别都是伤感的。 出示: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大家发现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写作方法:借景抒情。最后表达的情感不同:一个非常伤感的。另一个是充满祝福、鼓励,也充满豪情壮语的。)

  无论是伤感的离别诗,还是鼓励的离别诗,都充满了对朋友深深的“情”。因为有了情,这些文字才被人们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才被称为民族的瑰宝啊!

  3、继续拓展送别诗。(出示送别组诗)

  作业:

  小练笔:试着把这首诗改写成为一篇记叙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强调景物的想象。

  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一、两句时,我边朗读边让学生想象,在你的面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初读古诗后,就让学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树、旅馆……想象渭城的景色,与后面安西的满目凄凉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猜想学生在理解安西会遇到困难,于是我就补充安西的图片:漫天黄沙、一望无际的沙漠、荒芜人烟。

  二、注重情感的想象。

  读《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想象诗人与元二是怎样进行分别的。

  在一次次渲染离别时的愁绪,学生的情感渐渐地达到了高潮,有几个孩子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大部分的学生已经深深体会到到那份浓浓的离别之情了。

  三、注重创设情境。

  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的感触到学习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我多次创设学习情境,时而让学生回到旧知识、时而引领学生观赏“渭城朝雨浥青城,客舍青青柳色新”的伤感景色,时而让学生变成作者,时而听乐、时而摇头吟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百分之百的参与学习,让学生真正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佳句,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06-11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0-07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08-30

《送元二使安西》优秀教学设计10-25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优秀10-09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精选18篇)01-14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5篇06-11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5篇)06-11

《送元二使安西》优秀教学设计(热门)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