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11 07:12:20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浮力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浮力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浮力教学设计

浮力教学设计1

  教学分析

  本课是本单元第一课,首先通过一段对话引入小船漂浮的情景,引出向上的“托力”就是“浮力”,为浮力下定义;接下来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探究生活中的物体的沉浮情况,引导他们发现物体的沉浮情况不同可能是与浮力不同有关;第三部分为探究实验,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就测力计的使用给予相应指导,学生探究沉入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再次感受浮力的作用,了解在水中的物体都会受到大小不等的浮力的作用;然后讨论如何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来改变浮力的大小从而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对浮力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应用。最后反思划船时应该注意些什么,既是对本课探究过程和结果的反思,也是对探究结论的迁移应用。

  教学目标

  在教师的指导下,知道浮力的初步概念。

  通过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讨论、反思,逐步形成反思与评价能力。

  教学准备

  材料准备:水槽、塑料块、铁块、玻璃球、泡沫板、葡萄和苹果等水果、橡皮泥、木块、钩码、测力计等。

  场地准备:科学教室。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表达交流

  师:(播放划船视频)大家都坐过船吧?有没有想过船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生:因为船有浮力。

  师:浮力?什么是浮力?是船自带的吗?

  生:不是船有浮力,是水对它的浮力,船在水里才能浮起来。

  师:好,物体都能浮在水面上吗?浮力又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小船与浮力》(板书:小船与浮力)

  2.探究活动

  师:小船浮在水面上,其实就是因为受到了水对它向上的托力,这种力就叫浮力。那生活中,哪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呢?老师准备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仔细观察,你认为这些物体中哪些会浮在水面上,哪些会沉下去呢?请在记录单上写下你的预测,和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

  (生填写记录单并交流)

  师:接下来我们通过实验来对自己的预测进行验证。请组长领取材料,小组开始实验。

  (生实验)

  师:时间到,请归还材料。你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吗?关于浮力你有什么想法吗?

  生:我发现有的物体能浮起来,比如木块、苹果、泡沫……,把它们按进水里还能再浮起来。

  生:我们组同学都预测苹果是下沉的,但是实验发现是浮起来的,我们觉得很神奇。

  生:有的物体用手轻轻地就能按进水中,但是有的物体比如泡沫块要使比较大的劲儿才能按进水里。

  生:有的物体沉下去的,但是沉下去的速度也不太一样,玻璃球沉得很快,但是塑料块沉得比较慢。

  师:大家描述得真详细!通过我们的仔细观察,我们发现了好多平时没有注意到的现象,表扬大家的火眼金睛!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有些物体在水中会浮起来呢?是受到了什么力的作用吗?那为什么有些物体在水中又会沉下去呢?

  生:我认为浮起来的物体像船一样,都受到了水的浮力,所以才能浮起来。沉下去的物体因为没有受到浮力,所以沉下去了。

  生:我反对,所有的物体都在水里,应该都受到浮力,我觉得应该是比较大的物体能够浮起来。

  生:我都不同意,我认为物体应该都受浮力,但是可能浮力大小不一样,沉下去的物体可能是因为受到的浮力太小了,所以没有什么用,结果还是沉下去了。

  师:看来关于物体的浮力,大家都有自己的思考和猜想。大家认为浮起来的物体肯定是受到了水的浮力,是吗?那到底沉在水中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呢?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实验来进行探究。

  师:浮力既然是一种力,那就需要用专门的仪器——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测力计如何使用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播放“测力计使用方法”微课)

  师:学会了吗?用测力计勾住我们要研究的物体,看看测力计的示数是多少,把它记录下来。然后把它慢慢放入水中,观察测力计示数的变化,再把它记录下来。比较把物体放入水中前和放入水中后测力计的示数,看看你会有什么发现?

  师:请组长领取材料、记录单,实验开始。

  (生实验)

  师:时间到,请组长整理器材。哪个小组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组的记录单,并且说说你们的发现?

  生:这是我们组的实验记录单。我们小组一共测试了4个物体,分别是钩码、木块、塑料块和泡沫。我们发现,用测力计勾起它们放入水中之后,测力计的示数都会减少,但是不同的是浮起来的`物体,比如泡沫和木块,测力计的示数会减小到零;但是沉在水中的物体测力计最后不会到零。所以我们组认为,不管是浮在水面还是沉下去的物体都是受到了浮力的。

  师:好的,谢谢你们!说得真完整!还有哪位同学要补充吗?

  生:我们还有发现。我们发现木块重,塑料块轻,但是木块能浮起来而塑料块却沉下去了。我们仔细观察了测力计以后发现,尽管木块很重,但是放入水中以后,测力计的示数减少得很快,说明它受到了很大的浮力。塑料块虽然很轻,测力计开始的示数不大,但是放入水中后,测力计示数减小得也少,导致塑料块最后还是沉下去了。观察数据,我们也可以计算出这个结果,说明不同的物体,它们的浮力大小是不一样的。

  师:掌声送给他!他不但用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而且还用数据支持了自己的观点,非常棒!

  师:所以我们发现,下沉的物体也是受到浮力的。那么,它们为什么会下沉呢?

  生:因为它们的太重了,浮力不够大,所以浮力不能把它们托起来。

  师:是的,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比它的重力小,物体就会下沉。

  3.反思活动

  师:既然每个物体在水中都是会受到浮力,那么浮力的大小能不能改变呢?比如说,我现在手上有一块橡皮泥,我们第一次实验的时候已经知道了,这块橡皮泥在水中是下沉的,有没有方法能让这块橡皮泥浮在水上面呢?

  (生沉默)

  师:我们有同学坐过轮船,轮船是什么做成的?

  生:钢铁。

  师:我们刚才做实验的时候,铁块是沉下去还是浮上来的?

  生:沉下去的。

  师:那钢铁做成的轮船为什么能浮起来呢?

  生:因为轮船中间是空的。

  生:我们可以试试把橡皮泥也捏成船的形状,它就能像船一样浮起来了。

  师:好的,这是你的想法,还有没有同学有其他的想法?

  生:我觉得可以试试把它捏得很薄很薄,然后就可以漂浮在水面上了。

  师:好,那既然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就来试一试,想办法让这块橡皮泥浮在水面上。请组长领取材料,实验开始!

  (生实验)

  师:时间到!老师拍了一些同学成功作品的照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生:这是我捏的小船,我发现小船捏得窄的话很容易翻,所以我改成捏成盒子的形状了,它就能浮在水面上了。

  生:这是我的,我也发现容易翻船,所以我把船口收得比较紧,船体做得比较宽,就好多了。

  生:这是我的潜水艇,我把橡皮泥捏得很薄,然后像包饺子一样捏起来,发现这样也能浮在水面上。

  师:大家都有自己的创意,而且很多同学都成功了,还总结了经验给其他同学,真棒!经历了我们刚才用橡皮泥捏小船的活动,你觉得以后你要是去公园划船要注意什么呢?

  生:不能晃,否则船舱容易进水,船进水太多就会下沉了。

  生:人不能坐太多,不然浮力不能托起船和人,船就要沉了。

  生:如果有风浪太大也不能划船,风浪也能把船掀翻。

  师:看来刚才的小活动让大家更了解了浮力,还认识到了很多划船时的安全问题,真是太棒了。时间有限,不能一一让大家发言了。我们课下可以和同学多多交流,继续研究浮力。

  教学反思

  学生对物体的沉浮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陌生的是他们不了解物体沉浮的原因。本课教学以探究实验为主,在多次的探究实验中,让学生认识沉浮现象,了解浮力的原理,在预测和实验结论中产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反思并修正想法,进一步锻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进行观察、分析、反思和总结的能力。最后通过“橡皮泥造船”活动,应用浮力的知识,同时与实际生活结合,反思生活中的船和浮力,将知识和经验运用到生活中去。

  总结点评

  本课的知识容量较大。关于沉浮,学生有着丰富的前概念,同时也有很多根深蒂固的迷思概念。所以本课从生活中的浮力开始,研究生活中常见的沉浮现象,引出浮力的大小并步步深入,激发学生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并继续用探究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教师鼓励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多观察、多反思,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充分锻炼了学生逻辑思考、反思求证的能力。最后引导学生对探究实验中的观察和经验进行反思和总结,并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去,体现了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浮力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现确定第一教时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了解浮力(包括浮力的方向、施力物体、浮力的单位)。

  2、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

  3.理解计算浮力的两种方法(即阿基米德原理和称重法)。

  技能目标:

  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初步掌握利用探索性实验研究物理问题,并归纳出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排除、归纳整理数据的能力。

  情感目标:

  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通过介绍科学家的贡献,鼓励学生树立刻苦钻研、大胆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

  2、教学难点:启发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时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的关键:以方法教育引路,以学生思维障碍为突破口,针对性地安排实验探索。

  四、教法与学法:

  作为探究自然科学的规律课,过程一般是

  本节内容要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与措施也不例外,因为无论从方法论的角度还是对具体的探索实践中获得信息的分析,都表明这是行之有效的路径,因此,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猜想、合作探究、分析归纳、得出规律”。

  五、教学策略

  教材中证明沉的物体也受浮力是一个探索性演示实验,但由于教师的演示实验可见度较小。

  故相应策略:

  1.演示实验:用大弹簧测力计演示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再举例说明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如吊井水时,桶在水中时要比在空气中轻的多)。

  2.通过分组合作实验,通过计算 f浮、g物、g排液的数值关系,并运用物理的数学推导得出一般规律,即阿基米德原理。

  六、教具准备

  除了教师演示用装置外,还给每组学生准备了一小水袋(装满水,无气泡并扎紧),弹簧秤、烧杯。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浮体演示实验:橡皮球(空心体)在液体中上浮。问:为什么会上浮?

  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如:水中的游鱼、游泳的人、漂浮的物体、沉入水中的'物体等,在气体中的物体同样也受到气体的浮力,如:空气的浮力等。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那么浮力的方向朝哪边?观察书上四幅图,说出答案。

  浮体演示实验

  (二).新课讲授

  1、沉的物体受浮力吗?(互动1)

  提问(2):如何判定大钩码是否受到向上浮力的作用?

  请同学们讨论判定方案:把金属球或胶水瓶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在让它们浸入水中,比较前后两次的读数,如果示数减少了,则说明金属球或胶水瓶受到向上浮力的作用。且减少量就是浮力的大小,即(f浮= g-f拉)。这也是测量浮力的方法。我们把这种方法叫称量法:f浮= g-f拉 (板书) , 并让学生实验。提问几组:胶水瓶有否受到向上浮力的作用,胶水瓶受到浮力多大?

  结论:浸在水中的金属球和胶水瓶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总结归纳得出浮力的初步概念: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做浮力。f浮= g-f拉

  说明:从“上浮”到“下沉”,从“浸没”到“部分浸在”,从水到其它液体,改变实验条件,异中求同比较,提供归纳素材。通过归纳,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初步得出浮力的初步概念能力。

  浮力是一种力,施力物体是液体(或气体),其大小的单位也是牛顿,方向竖直向上;那么同学们的水袋浸没时受的浮力多大呢?

  g水袋= (n) 水袋的重力

  f拉 = (n) 水袋在液体中受到拉力

  f浮 = (n) 水袋浸没在受到的浮力

  (选用塑料袋重可忽略不计) 水袋排开液体的重

  g排液= (n)

  你发现了什么?(g水袋= f浮,g排液= g水袋)从而,f浮=g排=m排液g=ρ液v排液g。

  教师巡视,并帮助学生将实验顺利完成。几组实验报告,提问实验中遇到什么问题?解决方案?

  师:刚才我们做的实验虽然很特别但他的结论却可以用于任何情况下的浮力计算。这就是阿基米德原理。

  (4)、归纳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投影 )①结论: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在误差范围内)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这就是浮力定律(即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数学公式表示为:f浮=g排=m排液g=ρ液v排液g。

  ②.原理的适用范围:它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

  ③.简介阿基米德的发现:投影资料。

  八、学习小结(见投影)

  1、知识要点,有两种方法可以计算浮力:f浮=g排=m排液g=ρ液v排液g和f浮= g-f拉。

  2、小结课题探究的一般过程。师: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班同学的合作,探究了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同学们表现了很高的热情与积极探索科学的精神,共同完成了本课学习任务,目前国际上很多领域也采用象我们这样的合作探究方式探索科学课题,如我国与国际合作探究、交流核科学技术(投影)。

  今后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要将这种合作探究、学习交流的精神发扬下去。

  九、布置作业

  1、完成提纲(达标反馈)

  2、实践性作业:动手制作利用浮力工作的模型(如:轮船、密度计、潜水艇、气球和飞艇)。

  十、板书设计: 浮力

  一、浮力的产生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一、 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2.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

  3.方向:竖直向上。f浮= g-f拉

  二、 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在液体里的物体(或气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2.公式:f浮=g排=ρ液gv排液

  3.适用范围:液体和气体。

  此教案适合基础一般的班级,注重的是知识的易接受性而不是完整性;建议以后逐步完整知识结构。建议出一例题讲解两种方法计算浮力。

浮力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 能用实验的方法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能对物体的沉浮提出假设和猜想,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和猜想,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细致观察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用实验证明在水中浮着的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难点:

  实验: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课前准备:

  盆、泡沫、木块、石块、小皮球、橡皮、钩码、弹簧秤、视频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多媒体出示:皮球掉进树洞里(图)

  师:一天,几个小朋友在大树下玩皮球,一不小心,皮球掉进一个树洞里。

  洞又深口又小,小朋友们的手臂根本够不到皮球。怎么办呢?同学们,你们有办法吗?

  2、学生汇报交流。

  (生可能会说出往树洞里倒水,皮球会浮起来)

  3、设疑:皮球为什么会浮起来呢?它和什么有关?

  4、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5、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会问:什么是浮力,是不是所有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学习浮力有什么用……)

  今天,我们不可能解决同学们提出的所有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浮力。

  二、实验活动

  (一)实验1:

  1、要求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大胆猜想,哪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并把猜想的结果记录在实验表格中。

  注意:只猜想,不动手实验!

  实验一记录单

  学生汇报。2、学生猜想并填写记录单。(教师巡视)

  3、实验验证学生的猜想。

  刚才同学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有什么办法来证明?

  (学生可能会说出,做个实验:把它们都放到水里,就知道了。)

  4、学生实验并填写,老师巡视,学生汇报,师相应板书。

  (二)实验2:

  1、质疑:为什么这些物体都会浮在水面上呢?

  (学生可能会说出:受到了水的浮力。)

  师:那水的浮力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感知一下。

  2、出示实验要求:

  把泡沫等上浮地物体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按,仔细体会手的感觉,并进行小组内交流,填写实验记录单。

  实验二记录单

  把泡沫等上浮物体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摁,手会感觉到

  ,这个力的方向是 。这说明

  这些物体在水中受到了 。

  3、学生实验,并填写记录单,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

  5、教师小结并板书:上浮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科学上称这力叫浮力。

  (三)实验3:

  1、质疑:上浮的物体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那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呢?如何来证明你们的猜想?

  2、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3、提出用实验来证明你们的猜想。明确实验步骤,提出实验注意要求。

  v 物体要完全浸入水中;

  v 物体和弹簧秤不能接触盆壁;

  v 正确使用弹簧秤,并正确读写刻度;

  v 把测量结果正确记录下来,完成实验三记录单。

  用实验证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6、教师小结: 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一个向上的力。也就说在水中下沉、上浮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所以我们就能归纳: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叫做水的浮力。

  三、实践应用:

  1、说说学了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2、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水的浮力的一些应用。

  3、让学生观看:浮力应用视频(盐水选种)。

  四、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找一找,水的浮力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

  教学反思

  首先,我认真阅读了《科学课程标准》,看到这样一句话: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我认真琢磨,细细体会,觉得这句话应该这样理解:科学学习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那我们科学课该怎么上呢?我想,科学课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做到教师放手,让学生动手,自己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自己设计实验解决问题,证明猜想,从而来体验科学。因此,《浮力》这一课,我把学习的主动性完全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猜想、动手、验证,教师只是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这样所取得的效果最佳。

  其次,我做了充分的准备,我给学生准备了实验记录单和实验器材:泡沫、橡皮、木块、石头、弹簧秤……并让每组学生准备好一盆水。这样,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实验材料,使学生更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得出的科学结论就更可靠,学生印象也最深。当然,以上的材料也可让学生准备,这就更锻炼了学生。

  最好,上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哪些物体是上浮的,哪些物体是下沉的。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紧接着,从“为什么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却沉在水底这个问题”入手,得到受到浮力的结论,再引导学生利用浮在水面的物体去感受浮力,用手往下按,体会手上的感觉。学生经历这一探究过程,初步感受到了浮力。接下来,我让大家再自己设计实验证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并通过实验得出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也受到水的浮力。最后,带领学生观看浮力的应用视频,让学生了解浮力在人们生活中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这堂课上,虽然课堂气氛并不浓,但孩子们的的智慧、想象力、动手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我想,为学生提供学习得以发生的情景和材料,让学生自己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体验自主探究的科学过程,那么,我相信,我们的学生会学得更好,得到更多!

  同时,这堂课中也让我看到了许多不足,让我明白了,科学实验的结果很重要,但实验的感知更重要。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感知浮力,但因缺乏经验,只重视了实验的结果,让学生通过填写实验结果记录单来代替了每个学生的实验感知,抹杀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充分感知和分析的过程,因而结果并不深刻。如果在实验后,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实验感知,再通过表象去看本质,这样就能过水到渠成,自然得到实验结果,这样的结果,学生才会更理解、更深刻。

浮力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设计:

  1、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浮力。

  (2)知道物体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

  (3)简单测量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2、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定量观测、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浮力。无论上浮的物体,还是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生掌握简单的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以及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

  实验用具:小石子、水槽、塑料泡沫、石头、乒乓球、钉子、木块、钩码、测力计、笔、盆子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文彦博树洞取球故事,好吗?

  生:好!

  师:从前有个小孩名叫文彦博,有一次,他跟好朋友在玩皮球,当他们玩得起劲时,皮球掉进了旁边的树洞里。小朋友都望着树洞兴叹:“唉!没有皮球可以玩了!真可惜!”正当大家都手足无措时,文彦博镇定地说:“有办法了!”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想了一个什么办法取到树洞里的球呢?

  生:给树洞灌水。

  师:为什么给树洞灌水能把球救出来呢?

  生:因为水能把球浮起来!

  师:你们真聪明!今天,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有关浮力的现象。(出示板书:浮力)

  二、科学实验,探究新知。

  (一)活动一:判断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

  师:浮力是阿基米德首先发现的,文彦博利用球能浮在水面上的原理取到了球,那么请同学们大胆地猜想一下,我们桌面上的泡沫塑料、木块、钩码、乒乓球、钉子、石头。如果把我们准备的6种材料放入水中,哪些能浮在水面上?哪些会沉下去呢?

  生1:泡沫塑料、木块都会浮起来。

  生2:乒乓球也会浮起来。

  生3:钩码、钉子、石头会沉下去。

  师:大家都说了自己的猜想。现在我们来亲自试一试,究竟我们的猜想与实验结果是否一致呢?请同学们把材料一个一个轻轻放入水中,一边做一边把实验结果填在表格一的“实验结果”那一行里。注意:在格中填的答案可以是“沉”或者是“浮”。

  (学生分小组进行试验并填写表格)

  师:谁来告诉老师你的结果是怎样?

  生1:上浮物体:木块泡沫塑料乒乓球

  师板书:上浮物体:木块泡沫塑料乒乓球

  生2:下沉物体:钩码钉子石头

  师板书:下沉物体:钩码钉子石头

  (二)研究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木块、泡沫塑料、乒乓球能浮在水面上,为什么他们能浮在水面上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就可以知道了。

  师:首先把气球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按入水中,再稍稍抬一抬手,反复几次,看看手有什么感觉?

  (师动手压浮在水面上的泡沫塑料)

  生1:手向下压一压,感觉到手有一种向上托的力,被压到水底的物体又被一种力托到水面上。

  师:手的感觉和泡沫塑料等被压入水底又浮上来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2:水有浮力。

  师引导: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一种向上的力这就是水的浮力。

  师问:你们知道浮力的方向怎样吗?

  生齐答:竖直向上。(课件演示)

  (三)活动二:简单测量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师:既然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呢?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课件:演示实验的操作顺序)

  师:现在我来教大家怎样使用测力计。力的单位是:牛顿(N)现在老师出示三把测力计,谁能准确读出以下三把测力计的读数?第一把是多少?

  生1:0.5牛顿。

  师:第二把是多少?

  生2:0.4牛顿。

  师:第三把呢?

  生3:0.1牛顿。

  师:现在老师说一说称钩码的实验步骤:(老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

  师:首先,在空气中用测力计测量一下钩码的重量,记录测力计的读数,然后把读数填在表格二钩码在空气中的重量。接着将钩码缓慢放入水中,把全部钩码浸入水中,但钩码不要碰到水槽的底部。待指针平稳后,再记录测力计的读数。然后把读数填在表格二钩码在水中的重量。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做完后,请来告诉老师你的实验结果是怎样?

  (学生分组活动并记录实验数据)

  师:从这个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一下,哪个读数大?哪个读数小呢?学生小组讨论并齐答:在空气中读数大。

  师追问:为什么在水中会变轻了?

  生齐答:因为水中有浮力!

  师高兴地:那么怎样计算钩码的浮力呢?现在小组讨论一下。谁来说说钩码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第二小组组长展示实验记录表。

  师问:你知道钩码受到的浮力是多少吗?

  该组长:物体浸入水中,变“轻”了多少,就是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也就是用空气中测到的数减去水中测得的数。

  师问全班: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齐答:同意!

  师肯定并表扬该组长!

  师强调:通过表格一和表格二,我们已经知道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也就是说: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三、浮力的应用。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有关水的浮力现象。水的浮力是自然界中一种很普通的力,与人有很密切的关系,对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有很大的帮助。那么水的浮力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哪些应用呢?(出示图片)

  师:我们回想一下在三年级下学期学到哪篇课文有关浮力的呢?(捞铁牛)宋朝时的出色工程家怀丙利用了水的浮力把一只只陷入海底淤泥的铁牛拉回了岸边。

  师:(出示小朋友用救生圈游泳的图片)这幅图哪些地方应用了水的浮力?

  生1:救生圈利用水的浮力承载人的体重浮出水面。

  师出示木排图:这幅图哪里应用了水的浮力?

  生2:木排利用水的浮力载人。

  师:此外,渡河用的浮桥、浮在水上的航标灯,它用来指挥海上的交通。以上这些也都应用了水的浮力。(多媒体出示图片)

  四、课外拓展:

  师:同学们,你们曾记得在二年级语文下册有一篇《称象》的课文,曹操的儿子曹冲利用水的浮力称出大象的重量。这头大象又大又重,又不能用大秤去称,也不能砍了再称。于是他想出一个方法,那就是首先把大象赶上一艘大船上接着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然后把大象赶上岸,再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最后称一称石头的重量,石头的重量等于大象的重量。

  五、课堂小结。

  师:现在我们回想一下,今天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生1:知道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有上浮、下沉、悬浮

  生2:学习了浮力的应用

  生3:怎样计算浮力的大小……

  师:人们对浮力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只要我们注意认真观察,就不难找到利用水的浮力为人类服务的事例。这节课同学们表现非常不错!相信你们一定收获不小!

浮力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浮力及其方向;

  ②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经历探索浮力大小等于什么的过程;

  ③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验证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方法】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式教学。

  【教学用具】

  乒乓球、烧杯、弹簧测力计、细线、溢水杯、石块、铝块、铜块、橡皮泥、小木块、水、酒精、食盐水、砂石适量、饮料瓶、水桶。

  【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从生活走向物理

  教师提出问题:在你们的生活中,经常看到有些物体漂在水面上如:鸭子、轮船……同学们想过这里面蕴含着什么物理知识吗?为什么不会游泳的人穿上救生衣便不会淹死了,你们想过吗?

  今天我们一块儿来研究一下。

  二、探求新知

  学生活动一:研究浮力的产生及其方向各组同学分别把实验桌上的不同物品放入烧杯中的水中,观察现象。

  思考:乒乓球、木块为什么浮在了水上。根据我们学过的二力平衡的知识对其进行受力分析。请同学们自由回答,找学生代表上讲台画出受力分析。

  教师总结:对答对的同学给予肯定表扬,不对的同学给予鼓励指正。从而得出浮力的概念及其方向。

  教师提出问题:在刚才的实验中,石块、橡皮泥沉入了水底,沉入水底的物体受浮力吗?请你们利用手中的器材验证一下。

  学生活动二: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

  各组同学分别做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对不知如何的学生给予点播。实验做完后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 并引导学生归纳出测浮力的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物理学中把这种测浮力大小的方法,叫等效转换法。

  得到一个求浮力的公式F浮=G-F液

  [设计说明:让学生体验物体在液体中确实要受到浮力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寻求测量物体所受到浮力大小的简便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练习巩固:(完成后面本节练习题1、2。)

  学生活动三:探究: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造船比赛”:用大小相同的橡皮泥做船,用砂石作货物,看一看,谁做的.船载的货物多?并思考: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动手实验并交流

  2.将饮料瓶慢慢压入水桶,体会浮力的变化,观察水位变化情况,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变化情况。从中获得启示,进一步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3.同学们都知道“死海不死”吧,请你们实验其中的原理。并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在做以上的实验时学生可能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排开液体的体积、物体的重力、物体的体积、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形状、深度、液体的密度等因素有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把猜想合并归类,引导各小组认领实验课题。(提醒学生实验时用“控制变量法”)

  学生分组探究:

  (1)探究浮力与物体的密度的关系;

  (2)探究浮力与深度的关系;

  (3)探究浮力与液体的密度的关系;

  (4)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5)橡皮泥探究浮力与物体形状的关系。

  各小组根据要探究的课题,设计实验。设计完毕,组织各小组先讨论设计的实验步骤,进一步修正完善。然后根据修正的步骤探究课题,设计记录实验数据表格并交流,最后得出实验结论。

  学生汇报实验过程与结论。

  教师总结: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密度、重力、体积、物体的形状等无关。

  [设计说明: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通过动手实验,不断的思维,提出可能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并进行归类,分成各个独立的可能因素让各小组认领课题。通过学生团队间的协作,进行方案设计,并对设计的方案从理论上的正确性、操作上的可行性进行全班交流讨论,思辨、质疑和完善。]

  练习巩固:(完成后面本节练习题3.)

  学生活动四: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学生先看课本自学,不懂的与同学交流、或问老师,然后动手试着做实验进行探究。实验做完后互相交流实验结论。

  教师总结:首先对实验中的误差进行分析然后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

  推导公式:F浮=G排=m排g=ρ液gV排(在一次强调浮力与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的关系)然后说明阿基米德原理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各种气体。

  [设计说明: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是本节的重点,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经历知识建构过程,便于对知识的理解。由于此实验较难做教师注意做好引导,这样才符合认知过程。]

  练习巩固:(完成后面本节练习题4.5.)

  三、本节小结

  最后,由学生交流本节课在知识上有哪些收获、哪些遗憾.通过交流、回顾来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设计说明: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对学生的见解,教师都应予以肯定。教师最后画龙点睛,简要概括。]

  【课后反思】

  1.教师应敢于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实践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2.将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交给学生去做,这样使同学们既对实验结论加深了印象又帮助学生们解决较难的浮力实验题做下了铺垫。

浮力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掌握浮力相关概念和受力分析。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大小

  (3)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问题的比较与分类,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2)通过师生活动,培养提升学生的`观察、质疑、分析、概括、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学习的精神;

  (2)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美好情感

  二、重点难点:

  受力分析;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学生质疑、分析、概括、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策略

  三、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师生活动所需的实验器材。

  四、教学设计

  一、浮力的知识回顾

  问题1:关于浮力,你能回忆起哪些知识点?

  1.自主思考

  2.分组讨论

  3.小结归纳

  4.当堂巩固1.哪些物体受到浮力?

  2.浮力的方向?

  3.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4.称重法测浮力?

  5.阿基米德原理?

  6.物体的浮与沉?

  二、称重法测浮力的大小(演示)

  器材:弹簧测力计,物块A,水,烧杯

  问题2:你有哪些方法测量物块(物体密度大于液体密度)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1.思考实验思路

  2.注意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

浮力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一:精确刻度杯一个,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等物体。

  小组实验二:弹簧秤一个,一块大泡沫塑料块,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共用),细线,记录表。

  小组实验三:在实验二的材料基础上,补充二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记录表(教材14面)。

  【教学过程】

  一、感受浮力:

  1.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感觉?

  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板书:浮力。

  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

  4.出示教科书中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设计说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课开始的基础。教师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让学生感受,为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础。)

  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

  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

  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特别要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中的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未放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再用线拉住泡沫塑料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 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自重:牛顿)

  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板书)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三、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教师出示三块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或者三块不同大小的木块,让学生预测: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或者木块,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

  2.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把测量结

  果填入记录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 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水的浮力记录表

  3.让学生把前后两个测量活动中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4.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浮力大于重力)

  板书设计:

  浮力

  浮力

  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 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浮力大于重力 上浮

  浮在水面的物体 浮力等于重力

浮力教学设计8

  一、教材分析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浮力的方向。

  (3)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4)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通过收集,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3)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浮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浮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学情分析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方法

  作为自然科学的规律课,教材的编写思路一般是无论从方法论的角度还是对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获得信息的分析,都表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在探究中学习”。这节课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已列为《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初中物理教学目的之一,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学中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浮力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能用实验的方法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能对物体的沉浮提出假设和猜想,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和猜想,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细致观察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用实验证明在水中浮着的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难点:

  实验: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课前准备:

  盆、泡沫、木块、石块、小皮球、橡皮、钩码、弹簧秤、视频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多媒体出示:皮球掉进树洞里(图)

  师:一天,几个小朋友在大树下玩皮球,一不小心,皮球掉进一个树洞里。

  洞又深口又小,小朋友们的手臂根本够不到皮球。怎么办呢?同学们,你们有办法吗?

  2、学生汇报交流。

  (生可能会说出往树洞里倒水,皮球会浮起来)

  3、设疑:皮球为什么会浮起来呢?它和什么有关?

  4、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5、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会问:什么是浮力,是不是所有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学习浮力有什么用……)

  今天,我们不可能解决同学们提出的所有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浮力。

  二、实验活动

  (一)实验1:

  1、要求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大胆猜想,哪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并把猜想的结果记录在实验表格中。

  注意:只猜想,不动手实验!

  实验一记录单学生汇报。

  2、学生猜想并填写记录单。(教师巡视)

  3、实验验证学生的猜想。

  刚才同学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有什么办法来证明?

  (学生可能会说出,做个实验:把它们都放到水里,就知道了。)

  4、学生实验并填写,老师巡视,学生汇报,师相应板书。

  (二)实验2:

  1、质疑:为什么这些物体都会浮在水面上呢?

  (学生可能会说出:受到了水的`浮力。)

  师:那水的浮力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感知一下。

  2、出示实验要求:

  把泡沫等上浮地物体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按,仔细体会手的感觉,并进行小组内交流,填写实验记录单。

  实验二记录单

  把泡沫等上浮物体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摁,手会感觉到,这个力的方向是。这说明这些物体在水中受到了。

  3、学生实验,并填写记录单,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

  5、教师小结并板书:上浮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科学上称这力叫浮力。

  (三)实验3:

  1、质疑:上浮的物体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那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呢?如何来证明你们的猜想?

  2、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3、提出用实验来证明你们的猜想。明确实验步骤,提出实验注意要求。

  物体要完全浸入水中;

  物体和弹簧秤不能接触盆壁;

  正确使用弹簧秤,并正确读写刻度;

  把测量结果正确记录下来,完成实验三记录单。

  用实验证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6、教师小结: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一个向上的力。也就说在水中下沉、上浮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所以我们就能归纳: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叫做水的浮力。

  三、实践应用:

  1、说说学了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2、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水的浮力的一些应用。

  3、让学生观看:浮力应用视频(盐水选种)。

  四、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找一找,水的浮力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

浮力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认识浸没在液体和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3、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4、初步了解浮力在轮船上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体验浮力的广泛存在;

  2、通过探究理解f浮=g排;

  3、体验由“实践→理论→实验→实践”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实验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1、边观察、边实验、边讨论的启发式教学。

  2、探究式教学。

  五、教具和媒体

  氢气球、乒乓球、土豆、弹簧秤、阿基米德演示器、水桶、盆子、盐、鸡蛋、饮料桶、烧杯、水等

浮力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能用实验的方法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能对物体的沉浮提出假设和猜想,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和猜想,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细致观察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用实验证明在水中浮着的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难点:

  实验: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课前准备:

  盆、泡沫、木块、石块、小皮球、橡皮、钩码、弹簧秤、视频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多媒体出示:皮球掉进树洞里(图)

  师:一天,几个小朋友在大树下玩皮球,一不小心,皮球掉进一个树洞里。

  洞又深口又小,小朋友们的手臂根本够不到皮球。怎么办呢?同学们,你们有办法吗?

  2、学生汇报交流。

  (生可能会说出往树洞里倒水,皮球会浮起来)

  3、设疑:皮球为什么会浮起来呢?它和什么有关?

  4、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5、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会问:什么是浮力,是不是所有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学习浮力有什么用……)

  今天,我们不可能解决同学们提出的所有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浮力。

  二、实验活动

  (一)实验1:

  1、要求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大胆猜想,哪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并把猜想的结果记录在实验表格中。

  注意:只猜想,不动手实验!

  实验一记录单学生汇报。

  2、学生猜想并填写记录单。(教师巡视)

  3、实验验证学生的猜想。

  刚才同学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有什么办法来证明?

  (学生可能会说出,做个实验:把它们都放到水里,就知道了。)

  4、学生实验并填写,老师巡视,学生汇报,师相应板书。

  (二)实验2:

  1、质疑:为什么这些物体都会浮在水面上呢?

  (学生可能会说出:受到了水的浮力。)

  师:那水的浮力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感知一下。

  2、出示实验要求:

  把泡沫等上浮地物体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按,仔细体会手的感觉,并进行小组内交流,填写实验记录单。

  实验二记录单

  把泡沫等上浮物体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摁,手会感觉到,这个力的方向是。这说明这些物体在水中受到了。

  3、学生实验,并填写记录单,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

  5、教师小结并板书:上浮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科学上称这力叫浮力。

  (三)实验3:

  1、质疑:上浮的物体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那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呢?如何来证明你们的猜想?

  2、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3、提出用实验来证明你们的猜想。明确实验步骤,提出实验注意要求。

  物体要完全浸入水中;

  物体和弹簧秤不能接触盆壁;

  正确使用弹簧秤,并正确读写刻度;

  把测量结果正确记录下来,完成实验三记录单。

  用实验证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6、教师小结: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一个向上的力。也就说在水中下沉、上浮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所以我们就能归纳: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叫做水的浮力。

  三、实践应用:

  1、说说学了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2、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水的浮力的一些应用。

  3、让学生观看:浮力应用视频(盐水选种)。

  四、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找一找,水的浮力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

浮力教学设计12

  教学目的:

  1.通过探究,认识到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的作用。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3.通过探究浮力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并会用来解决简单的浮力问题。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1课时

  教学重点:浮力的存在、探究浮力的大小测量

  教学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经历探索浮力大小过程;

  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具:乒乓球、铁块、水、烧杯、圆柱体、弹簧测力计、细线、溢水杯、盐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投影展示一组图片:舰艇为什么能浮在海面上,人为什么能浮在“死海”的水面,气球为什么能腾空而起,气艇为什么浮在空中,思考这些现象为什么产生? (二)、进行新课:

  演示实验1:压入水中的乒乓球放手后,乒乓球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

  提问:乒乓球为什么能从水里浮上来?是谁给它的作用?

  总结:物体静止时受平衡力,物体重力竖直向下,平衡时还应受到竖直向上的力,施力物体谁?是水或空气。表明浸在液体内部或漂在液体表面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浸在气体里的物体也受到气体向上的托力。物理学中力把这种力叫浮力。

  一、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2、符号:“F浮”

  3、浮力的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

  思考:根据浮力的定义及压入水中的乒乓球放手后,乒乓球从水里浮上来,说明浮力的方向向哪?

  4、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思考:你还能举出那些例子说明物体受浮力的作用?

  演示实验2:把铁块放入水中,放手后铁块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问:下沉的铁块受浮力作用吗?

  活动10.9 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

  猜一猜: 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

  想一想 :用什么样的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

  实验器材

  设计与实验:

  比较铁块在空气和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1)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个金属块,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 N;

  (2)再将金属块浸没到水中,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 N。

  比较:比较两次测量的结果

  现象:金属块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比在空气中时 了。

  思考:为什么金属块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比在空气中时减小了?

  受力分析:

  结论: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思考:能不能计算出浮力大小?

  分析:物体在F浮、F、G这三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

  所以 F浮 + F= G 变形为: F浮 = G-F

  二、浮力的测量:

  方法:弹簧秤测力计测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G, 将物体浸在液体中测出此时的拉力F,G与F的差值即为物体浸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F浮。 即“称重法” 。

  表达式:F浮 = G-F

  课堂练习:

  1、一铁块挂在弹簧秤上,在空气中称量时,弹簧秤的读数是32N。把它全部浸在水中称量时,读数是12N。铁块受到浮力是多少?

  播放动画:水底下大鱼小鱼的辩论。

  小鱼:我们在深处,受到的浮力大

  大鱼:我的体积大,受到的浮力大。

  请你说说哪个鱼说得正确?为什么?

  要知道谁说的对,就要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浮力的大小

  学生实验: 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的因素

  猜想:浮力大小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

  液体里的深度;排开液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

  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实验器材:

  实验与探究

  1.在溢水杯中装满水.

  2.测出圆柱体的重力 G物=_____N.

  3.将圆柱体逐渐浸入在水中,直到浸入一半时,观察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1=_____N. 计算 F浮1=____N.

  4.将圆柱体逐渐浸入在水中,直到完全浸没,观察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2=_____N. 计算 F浮2=____N.

  5.改变圆柱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观察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3=_____N. 计算 F浮3=____N.

  6. 将圆柱体逐渐浸没在浓盐水中,观察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4=_____N. 计算 F浮4=____N.

  交流与小结:

  比较F浮1、F浮2可知:浮力大小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F浮2、F浮3可知:浮力大小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F浮3、F浮4可知:浮力大小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其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通过实验和理论研究得出了有关浮力大小的原理。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公式: F浮=G排液

  推论:F浮=G排液=m排液g=ρ液gV排

  表明F 浮的大小与 ρ液和V排有关,也论证了“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所得到结论。

  注意:使用推论是单位必须ρ液单位为千克/米3 ,V排单位为米3。

  V排与V物的关系

  A、“全部浸入(即浸没)” V排=V浸=V物

  B、 “部分浸入” V排=V浸物

  课堂练习:

  2、将一木块放入装满水的烧杯中,溢出500g水,则木块所受的浮力为多少?

  3、浮在空中的气球,排开空气的重力为1N,则气球所受的浮力为多少?

  (阿基米德原理也可以计算气体产生的浮力。)

  4、已知物重为G=5N,体积V=0.6dm3,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多大?有0.2dm3露在外面时受到的浮力是多大?浸没在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多大?(g=10 N/kg,ρ酒精=0.8×103千克/米3)

  (三)、课堂小结

  学生先归纳,然后教师补充。

  (四)、布置作业

  课本P93 第1、2、3题。

  板书设计

  四、 浮力

  一、浮力(符号:“F浮”)

  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的托力,叫做浮力。

  2、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二、浮力的测量: “称重法”

  F浮 = G-F (G是物体重力,F是液体中拉力)

  三、浮力的大小

  1、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其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公式: F浮=G排液

  推论:F浮=G排液=m排液g=ρ液gV排

浮力教学设计13

  一、教材分析

  浮力这节内容分三学时,第一学时学习浮力及阿基米德原理,第二学时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浮力的应用,第三学时综合运用浮力、压强、密度等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但是物体的浮沉,在第一节课的实验教学中就加以渗透,第二节再从理论角度推理验证。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认知目标:

  a)了解浮力(包括浮力的方向、施力物体、浮力的单位)

  b)了解阿基米德原理(包括原理的建立、适用范围、简单应用)

  技能目标:

  学会用弹簧秤测量浮力,体验研究阿基米德原理时运用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结合阿基米德的故事和并进式学生实验,激发学生勇于探求科学真理的热情,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设计思路

  1、浮力知识的综合性很强。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在日常生活已经积累了很多对浮力的感性认识。但是要把有关浮力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需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如力的测量、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密度、压力、压强等重要知识;还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推理、归纳等。因此《浮力》的教学一直是初中教学的难点。在《新课程标准》中,对浮力的教学要求一降再降,但是在历届中考中,再简单的浮力题,得分率也相当低。

  2、教学设计针对学生的特点

  今年我面对的学生物理基础非常薄弱,不了解物理学科的特点,没有建立起物理的思维模式,对物理学习存在为难情绪。而物理教材又特别讲究知识体系、科学严谨,是一门很严肃的科学。但是这种道貌岸然的面孔却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现状也就迫使我们改进教学方法,灵活使用教材。它古板,你想办法让它生动,它严肃,你想办法让它活泼。以下两件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一件事是几年前看到中央10套播放的科普节目,是美国录制的,节目中的两个主持人打扮成小丑,通过大量的实验、实物场景拍摄、通俗的讲解让孩子们了解物理知识,一点也不让人觉得艰涩难懂,看完后你会觉得科学真是有趣。我也一下子觉悟:原来课还可以这么上,如果我们的课堂也这样,哪还有那么多孩子讨厌物理呢?

  另一件事是从孩子身上得到的启发。有一次到北方图书城给还在小学的女儿买了一本《孩子喜欢的.一百个实验》,她回家自己照着书忙乎了几天后开始对我问着问那,我敷衍她说:“太难了,等你长大就学到了。”可是她却不一不饶的纠缠。被磨不过,给她讲了点,居然听得头头是道。原来科学离孩子并不远,只是缺了一个指路人。小学生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初中三年级的大学生呢?关键是学习时的心态不同、兴趣不同、目的不同,我们的教学即灌坏了学生,又可惜了知识。

  因此,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课堂上,尽量采用最直白、最生活的语言,尽量采用实验引出知识点,尽量让学生自主发现,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实验。充分挖掘学生的形象思维,通过实验建立直观印象,先入为主。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知识,然后再进行理论验证。绝对不能先用理论推导得到结论后再去验证,更不能连验证性的实验都不做。本节课的设计很多处都是围绕这一原则展开的。

  本节课围绕着五个实验展开,前三个实验是重复生活中的场景,通过已经学过的知识发现新问题、引出浮力这个新知识点。通过对实验的分析,可以得出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浮力的施力物体、测量浮力的实验方法等。实验中学生会观察到简单的浮沉现象,‘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一个知识点要到下一节才能解释清楚,但是本节虽然不能从理论上分析透彻,但是没有必要回避,可以先通过受力分析,使学生了解表象,同时并为下节课的教学设置悬念。

  实验四是本节课的关键,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只有得出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物体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才能通过分析,得出物体所受到的浮力的大小,可能跟它排开液体之间存在某种定量关系。真正从理念上认识到浮力的大小取决于液体,而非物体自身的形状、大小、轻重等因素,纠正生活中形成的错误意识。并学会利用已有器材,发现尽可能多的结论,培养学生自主发

  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五是本节课的重点。作了这么多铺垫,就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发现并理解物体所受的浮力,其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重。结合阿基米德的故事和并进式学生实验,激发学生勇于探求科学真理的热情,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四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称量法。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四是阿基米德原理,指出这是求浮力的普遍适用式。

  总之,采用“自主探究法”组织教学。即由教师提供或由学生任选材料和器材,围绕“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这个主题,让学生自主猜想,提出假说,自行设计进行探究,让学生去参与自己设计的实践性活动,在实践探究中去总结、发现阿基米德原理。抓住F浮=G排液这个关键点设计课堂教学,针对学生易出现的思维障碍“对症下药”,有意识地运用科学方法来引导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过程中发现新知,尝试创新,发展实践能力。

浮力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经历探索浮力大小过程;

  ③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浮力》这章一直以来都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之一。如何在教学中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我认为需要从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入手。如果学生从实验探究中认识到浮力的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密度、液体的深度等无关,就不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了。所以本章的重点是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样也就可以突破难点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密度有关。而本节所教授知识浮力的概念又贯穿全章,“称重法”测浮力又是本章各节的探究基础,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称重法”测浮力为本节重点。而本节的探究浮力影响因素比较多,开放性较强,因此为本节的难点。

  教学对象分析

  浮力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根据生活中的现象得到的一些结论是片面的。针对学生的一些错误观点,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寻找真理。当然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物理规律的能力总体来说比较差。因此,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实验探究活动,运用反馈信息及时调控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1.本节课从观看录像引出学生生活中能感受到的浮力现象入手,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重现浮力的存在。然后在老师指导下的进行了一系列学生实验进行有关浮力存在和浮力大小决定因素的实验,为随后学习科学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做必要的知识铺垫。

  2.进行科学探究:每4人一组,用教材中所展示的操作为主辅以发挥学生富有创意性的实验设想进行实验。本环节完成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确定测量的物理量、具体进行实验操作,得出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评估、交流等七个环节。其中教师需要在设计实验中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和学生一起确定要测量的物理量,共同形成统一的探究步骤。

  3.采用形象具体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水到渠成的理论讲解保持学生的兴趣,进行适当的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起到巩固作用。

  4.最后师生共同做一个简短的小结。

  5.教学方法采用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式教学。

  教具学具

  乒乓球、大量筒、弹簧测力计、细线、石块、铝块、铜块、橡皮泥、烧杯、水、酒精、浓盐水。

  教学媒体设计

  1. 利用网上资源录像,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 利用课件展示教学板书结论小结等环节。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1、观看录像:鸭子、轮船漂在水面上;潜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潜;热气球载着重物飞上高空。想一想,为什么?

  2、演示:把石块、木块投入盛水的水槽中,石块下沉木块上浮那么石块受到浮力吗?

  教学设计说明:在教师引导下,从生活中观察到的大量浮力现象并提出与浮力有关的问题,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投影)板书:第五节 浮力

  二、实验探究过程

  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分组交流、讨论:1.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2.漂浮的物体受到浮力,那么下沉物体是否受浮力?3.浮力大小等于什么?4.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等。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板书。下面我们先探究:什么是浮力,有无方向,方向向哪?

  (投影)探究一: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

  学生体验:利用桌面上的学具,将乒乓球放入水中并逐渐压入水底,然后放手。一是体会:手的感觉;二是观察:乒乓球最终的情况。尝试得出结论。

  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投影)(板书:一、什么是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2.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投影)二、浮力大小的测量

  演示:在弹簧测计的下面悬挂一个石块,把石块浸入水中,比较前后两次测力计的读数。这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设计实验:

  (1)明确探究的目的,制定探究计划,明确以下问题:

  (2)明确探究所需的材料用具,如弹簧测力计、烧杯 等。

  (3)明确如何测定浮力的大小。

  (4)确定整个实验是否设置对照组及设置方法,是否需要重复及次数。

  (5)选择实验记录表格。

  参考表格:

  项目

  次数

  在空气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G 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石块所受浮力F0 小桶重G1 水桶和水总重G2 比较F与G0的关系

  1

  2

  3

  (投影)结论: 浮力的大小 F浮=(G-F)

  教学设计说明:让学生体验物体在液体中确实要受到浮力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寻求测量物体所受到浮力大小的简便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投影)三、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学生体验:将饮料瓶慢慢压入水桶,体会浮力的变化,观察水位变化情况,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变化情况。从中获得启示,进一步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可能猜想浮力与液体的密度、排开液体的体积、物体的重力、物体的体积、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形状、深度等因素有关系。

  教师板书学生的猜测,并引导学生合并归类,引导各小组认领实验课题。按下列要求设计实验报告:实验课题、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步骤。

  (投影)(实验报告的格式)

  学生分组探究:

  (1)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物体的密度的关系;

  (2)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深度的关系;

  (3)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液体的密度的关系;

  (4)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5)利用测力计、橡皮泥探究浮力与物体形状的关系。

  各小组根据要探究的课题,设计实验。设计完毕,投影各小组设计的实验步骤,进一步修正完善。根据修正的步骤探究课题,设计记录实验数据表格并交流,然后进行探究实验。

  教学设计说明: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通过体验并不断的思考,提出可能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并进行因素归类,分成各个独立的可能因素让各小组认领课题。通过学生团队间的协作,进行方案设计,并对设计的方案从理论上的正确性、操作上的可行性进行全班交流讨论,思辨、质疑和完善。

  学生汇报实验过程与结论: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即: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密度、质量、体积、物体的形状等无关。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的结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得出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有关,最终推出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

  (投影)(板书 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即F浮=G排)

  教学设计说明: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本节的重点,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经历知识建构过程,便于对知识的理解。由于时间的关系只能让学生分别来探究其中的一个因素与浮力的关系。由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到得出阿基米德原理还要经历一个思索、推导的过程。教师做好引导,这样才符合认知过程。

  (投影)完成课本上的例题。

  三、小结

  总结本节所学知识,并说明自己的收获和可能存在的在疑问:物体的浮沉与什么有关?

  教学设计说明:对整节课进行小结和评价,设置下节课应思考的问题,鼓励学生课下继续探讨和研究。

  四、板书设计:

  第五节 浮力

  一、什么是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2.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二、浮力大小的测量

  F浮=(G-F)

  三、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即F浮=G排

  教学流程: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贯穿整节课,从而对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活动总结和教师的引导演示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力的定义、以及影响浮力的大小的因素。在浮力的影响因素的猜想上有学生很多分歧,但采用合并归类的方法保证了大部分学生的猜想都有所体现,所以得意保证大部分同学都积极的参与进入。合作性的操作进行顺利得当,并且对数据能有效快速进行分析的论证,得出了浮力的两个影响因素,对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都有了亲身良好的体验,自我感觉是一堂较成功的新授课,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掌握本节知识良好。

浮力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浮力。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2、学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探究认识浮力,会测量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

  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重力关系的过程。

  【教学过程】

  1.引入课题:将气球和铁块分别扔到水里会怎样?但同样用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就不会下沉?如果制成潜艇却还可以浮沉自如,又是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对于九年级的学生对浮力已有一些了解,通过情景激活学生脑海里的知识。学生通过搜集生活中的浮力现象,使思维发散。通过所列举的现象,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讲授新课1.研究什么是浮力

  学生研究:把乒乓球压入水中。观察乒乓球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将乒乓球压入水中,有什么感觉?

  (设计意图:不仅自然引入浮力的概念,还让学生认识到这个力是竖直向上的,对浮力方向有一个初步认识,为猜想出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浸入液体后排开的液体的多少有关做好铺垫。)

  过渡:在水中上浮的物体,显然是受到了浮力的作用。但是,像石块这样的东西在水中下沉,是否也受浮力的作用呢?

  学生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实验研究得出浮力的概念及测量方法。

  (设计意图: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排除错误观点“只有上浮的物体才受浮力,下沉物体不受浮力”。通过实验学会测量、计算浮力的一种方法,并通过观察再次发现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水的多少有关,为下面的探究做铺垫。)

  过渡:水会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浮力,那么空气会不会也对其中的物体有浮力呢?

  演示1:放飞的气球(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向上的托力。)

  演示2:把一物体放入水中用称重法测量浮力得到

  F浮=G–F’(多媒体展示,增强可见度。)

  (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称重测量浮力的方法)

  2.阿基米德原理

  过渡:小的物体可以用称重法求浮力,那么像轮船这样的大家伙又该怎么测浮力呢?

  演示3:阿基米德原理(结合课件展示,帮助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这一重要原理,同时采用新老教材两实验相结合的办法,突破学生理解上的障碍。)

  随堂练习

  1.将一物体系在弹簧测力计上,称得其重为100牛顿,将它放入水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80牛顿。则物体受到的浮力是()

  A、100牛顿;B、80牛顿;C、20牛顿;D、120牛顿

  2.浸入水中的皮球,放手后,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浮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

  A、浮力变大,重力变小;B、浮力不变,重力不变C、浮力变小,重力变小;D、浮力变小,重力不变。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识,掌握重点。)

  小结

  最后,由学生交流本节课在知识上有哪些收获、哪些遗憾。通过交流、回顾来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对学生的见解,教师都应予以肯定。教师最后画龙点睛,简要概括。

  布置作业

  1、P97动手动脑学物理3、4、5。

  2、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浮力的利用。

  板书设计

  五、浮力

  1.液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向上的托力称为浮力。

  2.称重法测量浮力的大小:F浮=G–F’

  3.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用公式表示为:F浮=G排=ρ液gv排

【浮力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浮力教学设计01-24

科学《浮力》教学设计01-22

《浮力的应用》教学设计07-07

《浮力》教学设计新版08-06

浮力教学设计15篇03-09

《浮力》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10-27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设计03-19

初中《浮力》教学设计通用08-30

《浮力》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