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1
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学生虽然除了“惯性与质量”这一问题没有专门学习外,关于本节其他的知识都有了大致地了解,但是他们只知道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总是错的,只知道伽利略做了个理想实验就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首先应该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纠正一些片面、不恰当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其次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再现伽利略的斜面实验的过程,让学生深刻体会伽利略伟大的科学方法和思维历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几位科学家们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有关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历史发展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教育。
2、通过对分组实验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3、通过对生活中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发现牛顿第一定律历史过程的了解,培养学生辨证看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1、科学思想的建立过程。
【教学难点】。
【教学用具】。
自制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趣入境。
播放视频短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通过观看视频,学生思考物体的运动是否需要力来维持?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引体验。
2、引导学生思考小球上升高度和运动距离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4、组织学生演示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
学生分组实验,体验实验过程,分析总结实验现象的原因。
积极思考,大胆猜测。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得出正确实验结论。
归纳总结实验的现象及产生的原因。
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感受力和运动的`关系。
通过学生的猜测,培养学生积极探索自然科学的精神。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
阅读教学,思考笛卡儿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认识。
分组讨论,思考问题。
积极思考,主动发言。
思考问题,列举生活中的实例。
通过对科学家研究过程的讨论,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通过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通过对惯性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训练达标。
引导学生利用惯性的知识,思考下列问题:
1、怎样才能把一个较轻的泡沫小球扔到天花板上?
2、利用什么方法将混杂在一起的米粒和碎纸片分离开来?
学生思考讨论,分小组完成实验任务,思考如何利用惯性的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课堂小结。
3、惯性及其应用。
回顾本节课探究过程以及所学到的知识。
回顾知识,加深印象,有助于引导学生养成阶段反思的习惯。
拓展延伸。
积极思考,课后讨论。
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并将所学知识延伸到课外。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高中物理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它破除了长达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改变了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它本身包含着力、惯性和参考系这些极富成果的科学概念,是物理学理论的基石和支柱, 同时,为牛顿第二定律、第三定律的学习做下铺垫。另外,伽利略的研究蕴涵了重要的科学方法,教材在引导学生领会牛顿第一定律含义的过程中,充分说明了伽利略“理想实验”及其推理过程,展示了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的猜想依据、推断结果这一思维过程。因而,通过教师引导和问题探究,让学生认识物体固有的惯性现象,进一步理解运动、力、质量等基本概念,成为学生理解“运动与力”关系的基础,“惯性”因其抽象、难懂而成为难点。
重点:伽利略理想实验、牛顿第一定律内容、惯性概念。
难点:理想实验方法、惯性概念。
关键:在没有给定质量大小与否时,基于物体的加速度来对惯性的大小进行判断。
二、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教学对象为重庆市城镇中学的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学过运动学和静力学的相关知识,但对“运动与力”之间的关系还是第一次正式涉及到,由于日常生活经验的认知偏差,学生往往不容易理解“运动与力的关系”。
心里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对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有较强的求知欲。
认知障碍:(1)生活经验中,“运动需要力”的前概念;(2)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但是,自主探究、归纳和作出结论的能力不强。
所以,本节课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前人对力与运动关系的探究的过程,学习相应的物理思想和方法,以克服认知困难和偏差等引发的难于理解“运动与力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法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将理论与实验融为一体,突出实验在教学中的基础地位是新课标的一大特点。在本节课中,通过对伽利略的理想探究实验,从而逐步掌握在实验
的基础上加之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
2、谈话讲探究法
老师通过实验演示和媒体展示, 引导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概念,并注重对抽象的惯性概念等进行讲解,以疏通课程难点内容。
3、问题讨论法
结合新课程理念,为学生逐步习得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掌握、应用方法,同时树立交流与合作的意识,于是,设计了学生讨论的问题,强调学生在问题讨论中亲身参与实践和合作学习方式,以理解和应用所学方法。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2)掌握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3)认识质量与惯性大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学习在实验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
(2)通过对惯性大小因素的探究,体会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历史回顾,感悟前人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
(2)通过对伽利略的介绍,学习坚持不懈的科学探究精神,敢于创新、挑战权威的科学态度。
四、实验设计与媒体结合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是最好的科学论证,能够使抽象、空洞的概念更加具体、直观地展现出来,从而将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而运用媒体信息更能为实验锦上添花,它将复杂的物理过程形象生动地展现给学生。由于本堂课的概念多且抽象,所以,基于高一学生的心里特点及认知水平,尊重循序渐进的规则,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实验。
(1)运用伽利略的斜塔实验培养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之上,通过推理得出结论的方法。
(2)通过模拟汽车突然启动和急刹车,从静止和运动两个侧面来说明物体都有惯性现象,指出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3)我用弹簧同时弹击质量不同的小车来有效说明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观点。并让学生体会控制变量法在实验探究中的作用。
(4)由于学生常常想当然地走向经验误区,以为速度越大惯性就越大。所以,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设置了直观的媒体展示, 以一个交通事故的案例来说明速度与惯性大小无关。
五、探究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1)情境展示,引出新课;
(2)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3)交流总结,活学活用。
六、课后作业
(1)课后完成课本75页“问题与练习”中的习题。
(2)将生活中的惯性现象记录下来。
(3)完成课外阅读,思考讨论惯性参考系。
(4)以惯性运用、冰壶运动等关键词上网或图书馆查阅资料。
七、教学组织形式
新课程提倡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来进行课堂教学,本节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经历部分的科学发现之探究过程,来获取物理知识和方法。
八、教学设计回顾与反思
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亲自实践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离开了思维方法和实践活动,物理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12
学生素质的培养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为了主学生尽快走进新课程,教学设计中,我在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方式上进行了大胆构想:
(1)教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2)给学生时间与空间放手学生实践,由课堂实验到概念的得出,教师始终关注每一位学生参与探索问题的全过程,完成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咨询者与合作者。只有完成这种转换,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物理教学是物理思维活动的教学,本节课,力求做到在教学活动中研究,在研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在探究活动中,通过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在进行实验之前,先让学生明确在多个因素影响物理量变化时,引导他们学习和运用重要的物理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来控制物理变量、设计实验,最后通过学生的实验展示,交流与讨论,总结得出探究结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惯性概念以及质量越大惯性越大等结论。从而层层深入,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分析归纳中充分发挥主动性,但要求学生例举生活实例,阐释惯性与速度无关,有效突破这一难点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后续知识“牛顿第二定律”等知识的学习。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3
一、设计思想
物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生活、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有着最为广泛联系的科学。让学生封闭在既不联系自然,也不联系生产、生活,远离科学探究乐趣,甚至根本不可能存在的“思辩游戏”式的难题和怪题的牢笼之中,他们是不可能热爱物理课程的。所以要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物理规律,在物理史实中领略思维的力量和美。本节课的设计特点是注重物理规律的发现和发展,对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置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另外,实验的验证是本节课必需要的。适当介绍一些物理学史的知识,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让学生真正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先是介绍了人类对力和运动关系的发展历史,并着重讲述了伽俐略的理想实验及其重要的实验思想。然后引入了牛顿第一定律,引入了惯性概念,并由此分析出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定律的基石,正是因为它破除了长达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改变了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才导致牛顿第二定律得出。与此同时,它本身还包含着力、惯性、和参考系这些极富成果的科学概念,成为物理学理论的支柱和基石。另外,伽利略的研究过程蕴涵了重要的科学方法,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领会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充分说明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实验基础和推理过程,展示了伽利略斜面理想实验的猜想依据、推断结果这一思维过程,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确运动和力的关系,提升对力、惯性、质量等基本概念的理解。惯性是学生学习运动和力的基础,因其抽象难懂而成为难点。新课标中本节内容对学生有以下基本要求:1.了解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论述及存在的错误。2.认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关系的思想方法,了解理想实验的作用。3.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4.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有关现象。5.知道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知道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6.运用惯性概念,解释有关实际问题。在发展要求中:1.了解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角度的差异。2.会识别惯性系与非惯性系。
三、学情分析
本节所述内容在初中课本上已涉及到,初中课本中用到的标题是惯性定律,所以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对力和运动的关系,从日常经验出发,人们往往会产生错误的认识,所以使学生建立起运动改变的原因在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观点,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对惯性的学习中,这仍是学生难于理解的问题。许多学生把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和静止状态的性质与物体在这种状态下的特点混为一谈。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2)理解惯性,知道日常生活中由于惯性而产生的简单现象,会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2.能力、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综合能力。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把物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知道科学研究过程的艰难,领悟实验加推理的科学研究方法。
五、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伽利略理想实验,难点是对惯性的理解。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探究式教学,按物理史实为线索展示物理规律的形成。
七、课前准备
自制理想斜面实验器(用有很小凹槽的柔软铝塑板作为轨道)、气垫导轨。
八、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新课引入
(1)引导学生看两张来自生活的图片(多媒体投影):
①警察叫司机系安全带,为什么?
②亚洲飞人柯受良驾车飞越黄河,他凭什么有这种胆识去飞越气势磅礴的黄河呢?
(2)演示一个惯性现象的小实验:用棒敲打叠放的象棋子。
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起学生探求物理知识的兴趣,同时为惯性的学习打下伏笔。
2.历史回顾
首先让同学看一个实验:用手推车,车前进,停止用力,车停止。
设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此类的现象?(由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答:可能有如静止的自行车用力踩脚踏板才开始运动,如没有对车继续用力,它最终会停下来。静止的秋千用力时,它会摆动起来。停止用力时,它会最终停下来,等等。
两种主要观点:
1.亚里士多德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在得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后)
设问:你认为这个观点有什么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也许有不同的观点,由于初中已学习过这部分知识,所以学生会得到此观点是错误的,但不少同学心中的疑虑还是存在的。
在学生提出的观点后指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一直维持和统治人们的思想近两千年,才到三百年前伽俐略才指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指出亚里士多德在当时提出了很多观点,有时候提出问题比证明一个问题更难,所以说亚里士多德毫无疑问是伟大的。
2.伽俐略的观点:物体运动不需要力
说明:爱因斯坦增把一代一代科学家探索自然奥秘的努力,比作福尔摩斯侦探小说中破案过程,有时候明显可见的线索却把人们引向错误的判断。也就是说,光凭经验来做判断常常是靠不住的,在探索运动原因的“侦探小说”里,亚里士多德正是由于凭借生活中明显的线索引出了错误判断。
设问:现在假设你是伽俐略,你会寻找怎样的“侦察”方法去这维持两千年的“错案”。引起亚里士多德错误观点的“罪魁祸首”是什么呢?
(组织学生进行相互讨论思考:然后叫几组学生代表发言)
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探求物理规律的真伪,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深刻体会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结论:引起亚里士多德错误观点的“罪魁祸首”是:摩擦力(说明自行车停下,停下不是没有受外力,而是受了摩擦力才停的,如没有摩擦力,会永远运动下去不停,看来物体运动是不需力的)。
介绍伽俐略创造的“侦察”方法:理想斜面
这个想法是如何产生的呢?伽俐略注意到,当一个小球沿斜面下滚时速度会增加,小球沿斜面上滚时时速度会减小,他由此猜想,当小球沿水平面滚动时,它的速度应该不增不减,实际上他发现,球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伽俐略认为:这是由于摩擦阻力的缘故,他推理:若没有摩擦力,球将永远滚下去,为了说明他的思想,他设计理想斜面实验。
(1)实验演示理想斜面实验整个过程(说明:主要是为了理解伽俐略的思想)
(2)再用视频动画演示理想斜面实验
通过对理想斜面实验的演示,说明物理研究中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必要性,同时也展示了物理研究思想的美妙和逻辑的力量。(由于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绝对光滑的斜面,所以这个实验是个“理想实验”。)
尽管现实生活中没有绝对光滑的平面。但可以创造比较光滑的平面去证明伽俐略的想法:
实验:气垫导轨上物体近匀速的运动
视频观看:目前的一项体育项目——冰壶球运动,由于球运动过程阻力很小,能以几乎不变的速度前进。
最后总结(投影):
①伽俐略理想实验对科学研究的意义。
②介绍伽俐略其人其事,通过对伽俐略其人其事的了解,强调指出,在我们今天看来是非常简单的道理。在它发现的最初往往是非常艰难的,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和信念,没有足够的事实和理论依据去支持你,许多人可能会放弃,但伽俐略没有放弃。
让学生意识到:一个规律的发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不是一开始的认识就是对的,而是需要人类不断探索才能形成的,并明白科学研究过程的艰难和科学家为此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
至此,我们已经对力和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
3.与伽俐略同时代的法国科学家笛卡儿,补充和完善了伽俐略观点,他认为: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运动的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他支持了伽利略力不是物体的运动的观点,并且还强调没有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情况。他还认为,这应该要作为一个原理加以确立,并且是人类整个自然界的基础。
强调笛卡儿对伽俐略观点的提升与补充,指出两者之间的差异。
3.定律的学习、理解
在伽俐略和笛卡儿的正确结论隔了一代人后,由牛顿总结成整个牛顿力学的一条基本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上状态,直到有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物理学的基石。
投影介绍牛顿——“经典力学之父”的成就,指出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力学系统中的基础。
对定律的理解指出:
①物体运动不需要力。(不受力时,运动会一直运动下来,静止的一直静止)
②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思考与讨论:从牛顿第一定律我们得知,物体都要保持它们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的状态,或者说,它们都具有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但是这种“本领”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物体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与什么因素有关?请大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由学生分组讨论,收集各组的实例和观点,老师对此进行总结并对错误的认识进行引导和纠正。指出:把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在此基础上,再提以下设问:
设问一:是不是说只有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的物体才有惯性呢?变速的物体有没有惯性?
设问二:液体、气体有没有惯性?
(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自由思考)
现象:观看装水的气球破后,水还要维持原来的状态
由现象得出: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物体的质量是物体惯性的量度。
通过下面的问题来巩固和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由学生分析并回答)
问题:被踢出的冰块,在摩擦力可以忽略的冰面上匀速滑动,冰块受不受向前的作用力?
4.定律的应用
通过视频展示:铁锹扬沙(设问:为什么沙可以被扬出?由学生回答)
实验演示车运动碰到障碍物后停止,车上物体反倒(要求解析车停后,车上物体反倒的原因)
提问:你能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与惯性有关的现象?
在学生举出一些惯性的实例后,看两段视频材料:
人在车上抛球,最后落回地面(可结合此理解为什么地球在自转,人起跳后还能落回原地)
汽车实验厂里的汽车启动和刹车的过程,以及为什么要系安全带的必要性(呼应新课引入“司机为什么要系安全带”)
最后,在爱因斯坦的一句话中结束这节课: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强调这节课中理想实验的科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4
牛顿第一定律- -
课题: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目的:理解掌握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用具:斜面、小车毛巾、棉布、木板
教学内容:
一、复习与引入
1、上一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力,那么回忆下,力可以产生什么样的作用效果?
改变运动状态:动←→静快←→慢
改变物体的形状:大←→小
2、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我们来思考一下,如果没有了力物体会是怎样的呢?也就是说力是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呢?
带着问题我们来看如下的试验
二、分析讲解试验
让小车从不同的表面滑下,观察小车前进的距离有何不同
a、处:毛巾表面 b处:棉布表面 c处:木板
注:
1、观察小车静止的位置(用不同色粉笔做上记号)
2、思考它为什么会停下来
讨论:
1、我们在小学自然课上学过摩擦小车之所以停下来是因为它受到了不同表面对它的阻力,三百多年前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对类似这样的实验就进行了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表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阻力越小,它前进的就越远(联系实际举些例子)
2、观察小车速度的变化,可以看到小车的速度都在减小,直到停下来,但还可以看到毛巾表面上的.小车速度减小最快,而木板上小车速度减小最慢。所以: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时,它的速度变化就越慢,运动的距离就越长
推广到光滑的平面,并得出结论
推广结论:
1、若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一直运动下去
2、同样,阻力为零,速度变化为零,即物体的速度不发生变化
综合结论:对于绝对光滑的表面,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即物体不受外力,则物体将一直以一个恒定的速度运动下去。
三、得出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再回过头来看课前的问题(提问)
四、小结:牛顿第一定律时通过大量的实验,经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为我们不可能用实验来证明它,但是从牛一律推出的一切理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因此牛一律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五、课后思考题:判断: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
六、作业
板书设计 31牛顿第一定律
一、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
二、实验结论:表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阻力越小,它前进的就越远,它的速度变化就越慢,运动距离就越长。
三、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知道什么是惯性,能够用惯性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知道惯性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斜面小车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动手能力,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学会分工与合作,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感悟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曲折,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的正确理解,体会科学思想的建立过程。
【难点】
1.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是错误的。
2.明确斜面实验的整个过程。
3.通过对斜面实验的分析比较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设计两个实验。提出问题:
1.要让静止的书(文具盒)运动,该怎么办?
2.停止用力,又会如何呢?
误导学生:物理受力就会运动,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谬论:物体运动要靠力维持。
教师实验演示:在桌面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
得出结论: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观察学生表情,出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由此引出今天的课题《牛顿第一定律》。
环节二:新课讲授
叙述古代人们对于运动的认识和伽利略对于运动的观点。
演示实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棉布铺在水平木板上,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让同学们观察小车在木板上滑行的距离。
(2)去掉木板上的棉布,再次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让同学们观察小车在木板上滑行的距离。
提问:两次实验为什么都让小车在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
回答:使小车滑到斜面底端时速度相同。
总结实验现象:小车所受的`阻力减小,向前滑行的距离变大。
推理:如果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就不会减小,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讲述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到牛顿第一定律。
强调虽然牛顿第一定律建立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但却是一个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定律。
提问:牛顿第一定律蕴涵几部分知识,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得出牛顿第一定律包含三部分内容:
(1)物体在不受力时,总保持匀速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物体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3)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需要外力。
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提问与引导,导出惯性这一概念,讲解惯性仅与质量有关,列举生活中有关于利用惯性的事例。
环节三:巩固提高
提问同学们牛顿第一定律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力和运动的关系?什么是运动状态的改变?
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回答。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提问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点。
作业:查阅伽利略斜面实验的完整设计过程,同时观察生活中有关利用惯性的事例。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二章第五节。
本节内容以日常的生活实际为基础得出两个相互矛盾的观点,即“物体的运动是否需要力来维持?” 并进一步用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两个伟人来强化这种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为核心,在基本的实验事实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结论。同时对“维持物体的运动需要力吗?”的教学时,不要使学生对亚里士多德产生片面的认识。
【学生分析】
本节内容所涉及的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实验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初中生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教材处理
师生活动
情景导入
结合本地实际,让学生回忆骑自行车滑行的情景,给学生留下“物体受力运动,不受力停止运动”的印象。
利用多媒体展示“火车进站”“自由摆动的秋千”“地上滚动的足球”视频,思考:这些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止运动呢?请同学们说出你的观点并从生活中找到其他实例来支持这个观点。
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并声情并茂进行讲述。
学生思考讨论并说出自己的观点
从生活实例入手,引导分析可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并非高深莫测,增强学习物理的信心,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利用学生的认识的局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切入主题
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伽利略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伟大的天文学家、力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也是近代实验物理学的开拓者,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
对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进行讨论,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简介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强调他们在各自领域的成就。
学生讨论并说出自己的观点
通过教师的介绍进一步强化学生认知上的矛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猜想与假设
阻力对物体的运动有何影响呢?请同学们相互讨论说说自己的猜想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让学生说说他们的猜想依据。让他们明白猜想不是臆想,不是胡乱瞎想。
锻炼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归纳能力
根据已有经验进行合理的猜想是科学探究中最具创造性的一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设计实验
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想,在设计实验之前,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45的相关内容
①课本中所述的实验方案体现了什么方法?是如何体现的?
②我们的观察要点是什么?
③除了课本中的方法,你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引导学生将这些因素中相类似的因素合并,把问题简化
教师引导学生尝试设计实验过程
学生小组讨论自主进行实验设计
学生上台进行展示,其他学生则对其方案进行“挑刺”,使方案更加完善合理
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展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表演能力。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各小组进行实验,并要求认真细致的做好实验数据的记录,课件展示数据记录表格。
滑行
表面
材料
阻力
大小
滑行
距离
速度变
化快慢
1
毛巾
2
粗布条
3
木板
2.学生讨论交流完成实验数据的填写。
3.教师演示课本所示的实验
4.总结实验结论
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速度减小得越。
6.进一步展示实验表格,学生讨论交流完成相关内容。
滑行
表面
材料
阻力
大小
滑行
距离
速度变
化快慢
1
毛巾
大
近
快
2
粗布条
较大
较远
较慢
3
木板
小
远
慢
玻璃
某材料
理想平面
7.你在完成上述表格时用到了什么方法?并具体谈谈你是怎样应用的。
小组成员分工协作,教师巡回指导,并提示不必局限于老师所提供的实验器材
教师演示过程中有意忽略控制变量法即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从静止开始下滑
学生认真观察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相关结论
教师课件展示数据记录表格,并引导分析观察已填数据,明确所选材料的特性,完成表格内容,为进一步得出结论打下基础。
学生归纳所采用的方法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师的演示并不是学生实验的简单重复,旨在通过演示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通过科学想像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及时强化总结实验方法,同时也使学生明确概括、推理是建立在一定的事实基础之上的
得出结论
1.请大家继续用上述方法得出结论。
2.归纳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表述
通过对结论的表述使学生体验到成功感,同时也使学生明确叙述的严密性
强 化 练 习
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是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课件展示习题
1.正在做曲线运动的物体,若它所受到的外力同时消失,那么它将( )
A.物体立即停下来
B.物体继续做曲线运动
C.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D.物体将改变运动方向
2.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受力才会运动
B.力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C.停止用力,运动的`物体就会停止
D.力是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原因
学生利用所用知识认真思考讨论,并叫同学到讲台上向全班同学讲评,解决简单的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
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也能及时巩固所学习的知识。教师要做好“欣赏者”与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小 结
在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过程中你学到了哪些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教师着重引导学生从物理学习方法的小结上进行阐述
及时小结学习方法,为学习下一内容奠定方法基础。
应 用 迁 移,《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1.请同学们结合力的作用效果谈谈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2.牛顿第一定律的重要贡献是如下两个方面:
(1)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请同学们应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进一步说明支持这两个观点。
学生反思回顾
教师适时点拨,鼓励学生具有创造性的奇思妙想,拓展学生的思维
通过引导学生反思,发现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
总结 升 华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请同学们从以下方面进行表述。
①在物理知识方面你有哪些收获?存在哪些疑惑?
②在物理方法的学习运用上你又有哪些收获?
学生讨论交流
及时总结在知识与学习方法上的收获,使知识内化形成学生的能力
【教学流程图】
【教学反思】
1.本节课首先利用具体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以发现问题,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与讨论,动手操作使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物理学就在我们身边,最后应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本节课充分体现了由“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具体表现为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教师没有仅仅停留在课本所给出的三种材料上,而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的推理想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便于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3.本节课对物理方法的教学体现充分,具体表现为:①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教师以问题的形式提示学生对变量的控制,在教师演示实验时又有意忽略对变量的控制以进一步的强化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和理解;②在对“推理、概括”这一方法的教学中,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思想。首先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其次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推理,完成相关数据的填写,并进而概括得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7
1新设计
穿越时空的对话再现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过程
2新设计
自制斜面实验教具
3新设计
自制玻璃导轨、干冰实验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大致叙述发现牛顿第一定律的历史过程,并能作出初步评述。
2.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和相应的推论,正确理解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
3.能准确表述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4·.理解并能举例说明物体的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斜面实验让学生体会伽利略的思维历程,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
2.通过“穿越时空的对话”再现科学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正确的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3.通过惯性小实验的`演示及身边的惯性现象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惯性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
2.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探究精神。
5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比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定性的实验推理过程,用惯性解释简单物理现象等。高中阶段的学习,应该在学生已有关于运动学和受力分析知识的基础上,深入对牛顿第一定律定律的理解和应用。在本节的教学中,应注意知识的深化和科学方法的学习,避免知识的简单重复。
6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
1、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概念的正确理解。
2、对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的理解。
②教学难点
力和运动的关系,惯性大小的决定因素。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伽利略理想实验;
(2)惯性概念;
(3)掌握的内容;
(4)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5)能用解释惯性现象。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习科学的实验方法。
情感目标
对任何现象的发生不能够想当然,要有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分两块内容介绍的,先是介绍了人类对力和运动关系的发展历史,并着重讲述了伽俐略的理想实验及其重要的实验思想。然后引入了,引入了惯性概念,并由此分析出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教法建议
1、本节所述内容在初中课本上已涉及到,初中课本中用到的标题是惯性定律,所以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
2、适当介绍一些学史的知识,让学生意识到:一个规律的发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或者是一开始的认识就是对的,而是需要人类不断探索才能形成的,它们的学习也是这样。
3、重点讲述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科学思想,让学生学会一种科学思维方法。
4、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让学生真正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教学难点: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理解。
示例:
一、历史的回顾
1、人类对力和运动关系的最初认识及亚里士多德其人。(见扩展资料)
2、伽利略理想实验:
(1)动画模拟该实验,并指出不能够真正试验的原因。或做课本所讲的气垫导轨实验(有视频资料),并指出为什么只是近似验证。由实验结果推出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矛盾的焦点蚀是试实验条件的不同。
(2)分析伽利略理想实验:它是一个理想化的过程,但并不是凭空想象的来的,而在抽象思维过程中所创造出的一种科学推理,理想化实验是物理学中重要的研究方法。
(3)介绍伽利略。
二、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惯性: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3、注意:(通过实例分析)
(1)惯性与惯性定律不同。
(2)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任何时候物体都具有惯性,这与物体处于什么状态无关。
(3)力和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4、实例参考(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讨论):
分析刹车时人往前倾;启动时人往后仰。
做小实验:惯性实验器演示惯性现象,并分析。
让学生举例分析,并指出哪些惯性现象有利,哪些惯性现象有害。
探究活动
题目:可以观察的惯性现象
组织:小组或个人
方案:自己设计小实验并展示、讲解,由同学互相评判。
评价:具有可操作性,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灵活应用。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经历比较、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过程 重点与难点:对牛顿第一定律实验的比较、分析、综合和推理是本节的核心 教学过程:
复习:1、什么是力?2、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学生回答)
板书:(1)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力改变物体的形状
有生活现象引导学生思考:
生活中我们用力踩踏板,则平地上的自行车就会由静止变为运动。这说明什么问题呢?但如果没有继续用力,自行车最终还是要停下来,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学生思考并回答 还能举出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例子吗?
那么,力与运动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学生回答不好,则引导:力是不是维物体运动的原因呢?
板书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有没有不同意见呢?伽利略意见不同:
板书 伽利略的观点: 运动的物体不需要力来维持
伽利略用一系列的实验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教师演示实验,同时用课件展示次实验。
比较小球在不同的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并回答课件中针对实验提出的几个问题。
1、小球为什么会停下来? 受到阻力
2、小球在三种表面运动的距离为什么不同? 阻力大小不同
3 既然研究小球水平运动距离与所受阻力的关系,则小球在水平方向开始时的速度应怎样?相同
4、在此实验中,怎样做到让小球水平初始速度相同的?让小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下滑 由实验得出的结论:水平面越光滑,小球受到的阻力越小,则小球水平运动距离越长,速度减小的越慢。
我们想像一下,假设小球是在光滑的水平表面上(没有了阻力)运动,推理一下,小球会如何运动下去?学生讨论
经过推理有: 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力,它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实验结论: 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牛顿总结了前人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即:
板书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如何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呢?学生阅读课本牛顿第一定律及下面的内容,回答问题:
1、牛顿第一定律是怎样得出的?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经推理概括得出的一种理想状态。
2、适用范围是什么?一切物体都适用
3、成立的条件是什么?
A、完全不受任何力的作用。
B、物体受多个外力,但效果互相抵消,这种状态等效于不受力(合力为零)。
4、“总”指: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总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就总保持力消失时的速度和方向一直匀速直线运动下去。
5、“或”指:两种情况必具其一,不能同时存在。
6、板书 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练习:
(1)、正在运动的物体,如果受到的外力突然全部消失,则它将( )。
A. 立即停止
B. 速度减小,最后停止
C. 运动方向变为与原来相反
D. 做匀速直线运动
(2)、如果物体不受外力作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静止的物体永远保持静止
B.运动的物体是不会停下来的
C.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D.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3)、一个物体,在力F的作用下,在水平面上由静止开始运动,当速度达到3m/s时,作用在它上面的力突然全部消失,则物体将( )。
A、慢慢停下来
B、做匀速直线运动,但速度小于3m/s
C、立即停下来
D、做匀速直线运动,且速度为3m/s
(4) 、用绳子栓住一个小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作圆周运动,当绳子突然断裂,小球将
[ ].
A.保持原来的圆周运动状态。
B.保持绳断时的速度和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
C.小球运动速度减小,但保持直线。
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5)、忽略一切阻力,原来静止在水平面上的大石头被另一块小石头水平撞击,大石头的运动情况是( )
(6)判断:
1.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运动就一定静止。
2.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3.如果物体受到的合力为0N,物体一定静止。
想一想: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突然受到一个外力的作用,它的运动状态是否一定会改变?
解析: 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是匀速直线运动,对应的受力情况是“不受力”或“多个外力互相抵消(即合力为零)”。在此基础上再施加给此物体一个外力,此时物体受合力一定不为零,故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会发生改变。
作业:1、网上查阅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主要功绩和主张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10
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学生虽然除了“惯性与质量”这一问题没有专门学习外,关于本节其他的知识都有了大致地了解,但是他们只知道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总是错的,只知道伽利略做了个理想实验就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首先应该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纠正一些片面、不恰当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其次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再现伽利略的斜面实验的过程,让学生深刻体会伽利略伟大的科学方法和思维历程。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几位科学家们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有关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历史发展过程。
2、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进一步理解,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惯性,理解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会正确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教育。
2、通过对分组实验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3、通过对生活中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发现牛顿第一定律历史过程的了解,培养学生辨证看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探究精神。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应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客观公正评价事物的能力。
1、科学思想的建立过程
2、牛顿运动第一定律、惯性
对牛顿运动第一定律、惯性和理想实验的正确理解
自制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趣入境
播放视频短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通过观看视频,学生思考物体的运动是否需要力来维持?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引体验
1、采用不同的方式推动小车,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
2、引导学生思考小球上升高度和运动距离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3、给学生提供实验器材,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探究影响小球上升高度和运动距离的外在因素。
4、组织学生演示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
学生分组实验,体验实验过程,分析总结实验现象的原因。
积极思考,大胆猜测。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得出正确实验结论。
归纳总结实验的现象及产生的原因
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感受力和运动的关系。
通过学生的猜测,培养学生积极探索自然科学的精神。
通过实验方案设计,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通过对设计方案的演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
阅读教学,思考笛卡儿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认识。
分组讨论,思考问题。
积极思考,主动发言。
思考问题,列举生活中的'实例。
通过对科学家研究过程的讨论,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通过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通过对惯性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训练达标
引导学生利用惯性的知识,思考下列问题:
1、怎样才能把一个较轻的泡沫小球扔到天花板上?
2、利用什么方法将混杂在一起的米粒和碎纸片分离开来?
学生思考讨论,分小组完成实验任务,思考如何利用惯性的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课堂小结
1、牛顿第一定律:
2、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
3、惯性及其应用
回顾本节课探究过程以及所学到的知识。
回顾知识,加深印象,有助于引导学生养成阶段反思的习惯。
拓展延伸
积极思考,课后讨论
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并将所学知识延伸到课外。
【板书设计】
1、力和运动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儿、牛顿
2、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
(2)意义
3、惯性及其应用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11
1、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第一节。本章是在前面三章对力和运动分别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和物体的受力情况间的关系。牛顿运动定律是帮助学生理解力和运动关系的桥梁,是动力学的基础,也是整个经典物理理论的基础。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力学的第一原理,它破除了长达两千年以来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改变了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本身还包含着力、惯性和参考系的科学概念,是物理学理论的支柱和基石。在教学中,不能把它看做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况,它意在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的发现和发展。本节课采用的理想实验法,在物理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重难点及学情分析教学重点
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中体现的科学思想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掌握惯性,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难点牛顿第一定律是理想定律,描述的是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遵循的运动规律,与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部分同学从日常经验出发,往往会产生错误的认识,这就使学生在理解上容易出现障碍。也是历来学生在做这部分习题时容易出现问题的原因。惯性现象是自然界、生活中的普遍现象,但是概念是抽象的。对“惯性”概念的理解对学生是一个难点,尤其是对于惯性现象进行科学的解释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综合能力。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把物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知道科学研究过程的艰难,领悟实验加推理的科学研究方法。(2)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并学以致用。
四、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践行新课程所倡导的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并通过动手实验和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根据新课改要求,本节采用探究式教学,以物理史实为线索引导学生得出物理规律。物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生活、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有着最为广泛联系的科学。采用讲授灌输式教学方式,远离科学探究乐趣,他们是不可能热爱物理课程的。所以要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物理规律,在物理史实中领略思维的力量和美。本节课的设计特点是注重体验物理规律的发现和发展。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置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另外,探究式实验验证是本节课必需要的。
课前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车、长木板、棉布、毛巾、小球、自制理想斜面实验器(每3人一组:2人配合实验,1人记录整理)、刻度尺、木块、气垫导轨、滑块等。知识准备:力的概念及力的作用效果。
课时计划:1课时
4、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视频导入嫦娥二号发射过程:将卫星发射到太空必须要有推力强大的火箭。力与运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由此引出本章内容。常识导入(图片)1。我国公安交通部门规定,从1993年7月1日起,在各种小型车辆前排乘坐的人(包括司机)必须系好安全带,为什么?2。展示一张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照片——亚洲飞人柯受良驾车飞越黄河,他凭什么有这种胆识去飞越气势磅礴的黄河呢?情景导入动手做一做:用手推桌上的书,然后停止用力,观察书的运动状态变化。由此看来,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不运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个结论正确吗?学生讨论,教师借机导入新课。观看、聆听、动手体验、思索、渴望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通过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起学生探求物理知识的兴趣,同时为惯性的学习打下伏笔。
(二)新课教学
历史回顾之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在得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后)设问:你认为这个观点有什么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指导学生实验:设计斜面小车实验:在学生提出的观点后指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虽然错误,但一直维持和统治人们的思想近两千年,你能用桌面的器材设计实验推翻他的说法吗?(介绍器材:小车、长木板、棉布、毛巾、)提出指导问题:
(1)、如何让小车初速度相同?
(2)、毛巾、棉布、木板的粗糙程度怎样?
(3)、如何减小小车在水平面上的滑行距离?
价值观渗透:亚里士多德说法虽然错误,但他在当时提出了很多观点,有时候提出问题比证明一个问题更难,所以说亚里士多德毫无疑问是伟大的。
1、思考、回答问题
2、设计实验、感受领悟:力并不一定能维持运动,小车停下来正是因为力(摩擦力)阻碍了运动。
对力的作用效果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学生也许有不同的观点,由于初中已学习过这部分知识,所以学生会得到此观点是错误的,但不少同学心中的疑虑还是存在的。既然有疑虑,那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去破除疑虑。同时,为提出伽利略理想实验打好伏笔。
历史回顾之伽利略
指导学生实验:指导学生动手操作,重温伽利略理想实验,重点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推理。演示实验:尽管现实生活中没有绝对光滑的平面。但可以创造比较光滑的平面去证明伽俐略的想法——气垫导轨上物体近匀速的运动。视频观看:体育项目——冰壶球运动,由于球运动过程阻力很小,能以几乎不变的速度前进。小结及价值观渗透:(1)伽俐略理想实验对科学研究的意义。(2)介绍伽俐略其人其事,让学生意识到:一个规律的发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不是一开始的认识就是对的,而是需要人类不断探索才能形成的`,并明白科学研究过程的艰难和科学家为此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动手操作,观察记录,推理分析,领悟实验加推理的科学研究方法。伽利略理想实验虽然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但却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通过科学推理得出,因此是完全正确的。结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如果没有受到摩擦阻力,物体将沿水平面以恒定的速度持续运动下去。体会领悟爱因斯坦对伽利略的评价。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探求物理规律的真伪,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深刻体会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通过理想斜面实验,说明物理研究中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必要性,同时也展示了物理研究思想的美妙和逻辑的力量。让学生学习体会前辈科学家敢于质疑权威,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
历史回顾之笛卡尔
指导学生阅读笛卡尔相关内容提醒学生思考笛卡尔说法与伽利略说法的异同:与伽俐略同时代的法国科学家笛卡儿,补充和完善了伽俐略观点。他认为: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运动的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他支持了伽利略力不是物体的运动的观点,并且还强调没有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情况。他还认为,这应该要作为一个原理加以确立,并且是人类整个自然界的基础。价值观渗透:科学理论的完善不是一蹴而就,需要科学家们不断地推进。阅读理解,分析笛卡尔说法的进步性。让学生体会科学理论的发展完善过程。牛顿第一定律1。提出终极论断——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上状态,直到有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2。继续设疑,引导学生加深理解:既然牛顿第一定律更完善,那么它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力和运动的关系?(让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在学生回答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对定律的理解指出:(1)物体运动不需要力。(不受力时,运动物体会一直运动下去,静止的物体会一直静止),提出“惯性”概念。(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设疑:牛顿第一定律能否用实验来验证?结论:不能,因为不受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受力但合力为零可看做不受力。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出肯定,并指出:牛顿第一定律虽然所描述的是一种理想化状态,但它却正确揭示了自然规律。价值观渗透介绍牛顿——“经典力学之父”的成就,指出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力学系统中的基础。牛顿的谦虚。1。思考、对牛顿第一定律内容逐字进行推理分析。2。讨论交流,深刻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推理分析能力,并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
回答引入部分的两个问题:(1)司机为什么必须系好安全带?(观看视频:汽车碰撞模拟实验)(2)柯受良为何能飞越黄河?播放视频(车上抛球),请同学解释。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收集生活中的有关“惯性”的现象,并解释。
思考、讨论、观察、推理、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是一门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的科学。要能学以致用。
(三)小结通过板书,总结本节主要内容:
1、回顾历史,各位科学家的贡献,强调一下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意义。
2、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亮点:即(1)物体都有“惯性”,(2)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思考、整理知识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小结,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课后作业拓展
1、完成本节课后练习。
2、放学后在安全有保障的情况下,找各种机会体验“惯性”,思考惯性与那些因素有关,写出心得。通过完成作业,巩固本节所学。通过作业,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拓展知识,进一步提高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反思:
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准备和教学,让我在教学中得到了一次较好的锻炼,在教学理念上有了较大的改变。我也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思索、探讨,让我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学习和进步。
DJP模式教学让我们的教学走在了新课改的前列。
学生活动分组、合作探讨,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探讨知识的成因,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竞争意识。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评价和生生互评更有利于学生感受学习的价值,增强对知识的探究的兴趣和爱好。
实验演示和分组实验更有利于提高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作好实验,通过实验,即能为学生生动具体的形象,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科学的事实求是的严谨态度。该实验是让同一小车从同一高度沿斜面滑下,分别滑到铺有毛巾、棉布和光滑木板的平面上,做该实验之前,应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用同一小车从同一高度沿斜面滑下?二是毛巾、棉布、木板这些不同表面对同一小车的摩擦阻力有何影响?并指明让学生观察的内容,这样学生对该实验的目的、方法及注意的问题就会十分清楚,也就能把握关键抓住要害,结合实验,取的实验结果
该实验实际是实验是桥梁,要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层层深入,若表面逐渐光滑,直到没有摩擦时,小车速度的改变及前进的距离将如何?学生会很顺利地得出,若表面绝对光滑,阻力为零时,小车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并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这两种情况作了总结概括,引导学生想象推理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以经验为基础,层层深入,逐渐升华,符合学生的认知观点,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解决科学知识的方法。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直观现象到提取抽象规律的过程中,提高分析、归纳、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操作的过程当中,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
探究阻力对物体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演示实验:推粉笔盒,粉笔盒向前移动,不推,粉笔盒停止运动。请学生们思考并回答,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学生:有力就有运动,没有力,物体就停止运动。
提出情境:踢足球时,脚离开球以后,球还要向前运动一段时间,没有力,运动就停止了吗?也就是说,力真的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吗?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教师引导:自古以来很多人就对物体的运动与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很多人认为运动需要力去维持,只要力撤销了,物体运动就停止,但伽利略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
请学生阅读16页教材,找出伽利略的观点,引导学生利用实验进行探究。
1.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实验思路】教师提出实验中让小车不同阻力的情况下运动,比较它运动的距离就可以了。
【注意事项】提出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①需要探究的量有阻力、运动的距离、小车的初始速度三个变量,我们需要使用什么实验方法?
②怎么控制小车初速度相同?
【进行实验、收集数据】,请学生们观察实验现象,并填充多媒体中的表格。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教师引导:通过表格我们能看到,表面越光滑,小车运动距离越大,也就是说,阻力越小,小车运动得越远,如果小车在更光滑的表面上运动,将会运动的越来越远,那么如果小车运动的表面绝对光滑并且足够长,不受阻力,他的运动状态会是怎样的? 微博@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
学生:将会一直运动下去。
所以,如果小球不受阻力,它就会一直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如此可见,伽利略的观点是正确的。
2.牛顿第一定律:
【规律建立】教师引导:当年伽利略就是利用类似的实验,明确了是阻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所以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伽利略的结论更新了人们对运动和力的看法,并且让人们知道,可以通过实验和合理的推理来得到实验结论。
后来笛卡尔进一步研究表明,物体不受外力时永远运动下去,除了速度的大小不会改变,也不会改变运动的方向。
后来,著名的是英国科学家牛顿,他总结了前人经验,归纳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有名的牛顿第一定律。
【规律深化】
引导:我们来看,牛顿第一定律中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一切”适用于任何物体;
“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是规律产生的条件;
“或”表示不受力的物体,要么静止,要么保持原速度和方向进行匀速直线运动,一定是两种状态之一,并且两种状态并不同时存在。
环节三:巩固提高
小组讨论:如果同学们正在进行运动会,所有的力突然消失了,会产生什么样的情况?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知识点。
作业:思考在跨栏比赛中,为什么运动中的人脚被绊住后,身体会向前倒?
四、板书设计
略
五、教学反思
略
【答辩题目及解析】
作业布置中,让学生思考跨栏比赛中的人脚被绊住后,身体会向前倒,为什么要这样设置?
【参考答案】
谢谢考官的提问!
布置这样的作业,其一,可以让学生继续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进行思考,因为牛顿不仅论述了运动与力之间的关系,还有对惯性的描述,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预习下节内容,对知识有简单的了解。其二,可以让学生多多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从中产生疑问,养成以物理的眼光看待生活的良好习惯。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谢谢各位考官!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知道惯性的概念
●知道二力平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物体的惯性
2、难点: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图11.5—1的几幅图,思考运动的物体最终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截然相反的解释。“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二)讲授新课
1、牛顿第一定律
(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按照书本第35页的实验进行探究不同表面,物体的.运动距离不同
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每次实验用的是同一辆小车;每次都在同一位置滑下,以保持小车到达水平表面的速度相同。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变化的条件是表面的粗糙程度改变,而其他条件没有改变。
根据观察结果,得出结论:小车受到阻力越小,它运动得越远,引导学生进一步推理:如果小车不受任何阻力,小车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
介绍得出该结论伽利略用了推理的方法。从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解释: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学生活动:(1)体验图11.5—4的实验
(2)体验物体掉杯中的实验
(3)观看教学VCD
通过观察图11.5—6,尝试用惯性的知识解释怎样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产生的危害。
3、二力平衡
学生探究:按照图11.5—9进行探究实验,做好记录
引导学生从记录中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三)课堂小结
1、牛顿第一定律是怎样表述的?
2、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利用惯性的例子,防止惯性产生危害的措施?
3、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
1、书本第39页第1、2、3题
2、完成同步练习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14
【学习主题】牛顿第一定律
【学习时间】1课时
【课程标准】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内容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力学中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很好的素材。本节课是在学习了运动学和力学知识基础上,首次将力和运动联系起来,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和规律的知识,本课内容在初中物理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后面平衡力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教材比较注意科学地编排内容,它把理论联系实际,还把物理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能让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物理的兴趣。本节需要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安排学生实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第二课时要理解惯性的内容。
【学情分析】通过实验并不能直接得出牛顿第一定律,它是总结事实,分析、概括、推理得出的,这方面要注意强调。
【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具体事例,知道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知道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通过教师整合说明,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内容;
4、通过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
【评价设计】1、通过问题1、2、3、4、5、6检测目标1的'达成。
2、通过问题7、8、9、10、11检测目标2的达成。
3、通过教师整合说明和问题12检测目标3的达成。
4、通过问题8、9、10、11检测目标4的达成。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根据学生看到的演示实验,在设置问题,引发深入思考)
出示斜面、小车演示:
(1)、用力拉小车在水平木板上前进。
(2)、停止用力,小车停止。
问题1:什么原因使小车前进?
问题2:能否说物体运动必须受力?
问题3: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
(3)、将小车放在斜面上,放手后让小车滑下。
问题4:到水平面上后会立即停止吗?
问题5:小车能一直运动下去吗?
问题6:小车到达水平面时,虽然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拉力,但仍然继续前进,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
(4)教师总结:学生形成两种不同结论分别代表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运动需要力来维持;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运动不需要历来维持。(板书他们的观点)
问题7:小车到达水平面时,虽然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拉力,但仍然继续前进;虽然能继续前进,却不能一直运动下去,这是为什么?
(5)教师总结:阻力会影响物体的运动。
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通过教师创设问题,转化成可操作性强的具体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同时,进行了合作、交流、思考,同时知道了自己应支持谁的观点)
问题8:小车在水平面上前进的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让学生充分猜想后,总结:斜面坡度,小车质量,小车起始高度,水平面的阻力。)
问题9:研究小车在水前进的距离和水平面对它阻力的关系,你应该如何设计实验?
(学生猜想,小组讨论,分享猜想设计的依据和研究方案。)
教师总结:运用控制变量法必须让其他因素相同,表面粗糙程度不同。即在同一斜面上用同一小车在同一位置开始运动,分别在不同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进行多次试验。
选择合理方案,让学生分组进行试验。
教师根据实验引导学生分析:
问题10:三个表面相比,哪个阻力最小,哪个阻力最大?
问题11:小车在木板上运动得最远,在毛巾表面上运动得最近。其原因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阻力越小,前进的距离越远,若表面更光滑,则小车所受阻力更小,前进的距离更远;若表面非常光滑,则小车所受阻力将非常小,速度减小得也将非常慢。
进一步推理问题12:如果物体不受力,它将以一个恒定的速度永远地运动下去。
通过比较推理的结果,让学生思考后用自己的话说出实验结论,得到运动和力的关系,并指出自己支持两位谁的观点。
三、教师整合说明(根据推论引出牛顿第一定律,让学生明确它不是实验结论)
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牛顿第一定律(板书课题)-----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板书内容)
四、教师强调说明:(让学生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一切”表明这条规律的普遍适用性,不符合这条规律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2)“不受力”是定律成立的条件,这是一种理想情况,它也包含物体在某一方向上不受力的情况,通常把受平衡力看成不受力。
(3)“总保持”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只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两种可能,要改变这种状态,物体必须受力的作用。
(4)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5)它虽然不是直接由实验得来的,但经受了实践的检验,是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五、小结
【板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
亚里士多德(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伽利略(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1)(2)(3)(4)(5)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15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目标】
1.识与技能: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的概念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认识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方法;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有惯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实践中,感受科学就在身边,强化STS的要求。
【教学重难点】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的概念及应用。
2.通过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实践中,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2.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师讲解:
1.研究力和运动关系的历史回顾。
2.探究力与运动关系的实验:伽利略理想实验
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提问复习内容:
注意引导力与运动可能存在的关系,引出本章所学内容。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观察四幅图,思考物体最终停下来的原因。
二、讲解及注意点
阅读课本,回顾20xx年以前的'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介绍300年前伽利略对力与运动的探究和他的理想实验。
比较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观点的不同,设计实验探究结论。
要求预习课本,注意探究的方法,明确探究实验的目的。仪器。步骤。准备就绪后,教师演示实验,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同时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明确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对实验现象进行归纳和总结,得出实验结论。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情况下,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强调“一切物体”、“不受外力”、“总保持”和“或”的意思。
适当补充练习。回忆以前所学,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明确要研究的对象。巩固以前所学。
按要求观察课本上的图形,分析物体最终停止的原因。了解历史上的科学家对力和运动的研究历程,体会人们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树立努力学习的信心。知道伽利略理想实验。
明确探究实验的目的。仪器。步骤。进一步复习探究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找出实验的注意事项。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积极思考,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讨论实验现象并进行归纳和总结,得出实验结论。
明确定律内容,分析定律的关键点,明确定律适用的范围和条件。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05-09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10-07
(经典)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10-03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06-09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优秀12-20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10篇06-09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10篇)06-09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精选17篇)03-15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精选10篇)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