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农业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业教学设计1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或录像资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课前组织学生参观蔬菜大棚或请农业专家为学生介绍相关的知识。
2、学生准备:
课前搜集反映农业变化的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大棚及彩棉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师: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看,寒冷的冬季,百花盛开,瓜果飘香;彩色的棉花,纺出五彩线,织出五彩布,你们知道这令人惊叹的成就是怎样得来的吗?我们一起到《农业的变化真大》中找寻答案。
板书课题:农业的变化真大。
(说明:配图解说,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生字新词和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通顺,师生评议。
(说明:初读课文要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能力的要求,不能要求过高,评价重点应放在学生是否把字读准确、是否把句子读通顺上。)
三、识记生字,学习新词
1、语境认读,在文中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利用媒体资源中的读一读部分,教学字词。
3、叫音出示字卡。(老师读生字,学生在自己的字卡中找出生字,看谁找得又对又快。)
四、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师:同学们非常想了解农业有哪些变化,老师相信小朋友们读了课文一定会明白的,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读一读课文吧!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边读边想:先进的科学技术给农业带来了哪些变化?
2、课堂讨论交流,师板书:杂交水稻、温室大棚、彩色棉花、无土栽培。
3、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观察课文第一幅插图,思考以下问题:
⑴图上画了些什么?
⑵“兴致勃勃”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借助图画和语境理解。)
⑶谁能把“我”当时的心情读出来?
⑷谁能用“兴致勃勃”说一句完整的话?
4、出示袁隆平爷爷培育水稻良种的照片:
师:同学们,这位爷爷你们认识吗?他是著名的.水稻专家袁隆平,他培育出来的水稻良种,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引人注目”是什么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袁隆平爷爷的贡献是“引人注目”的?
学生读文,指名回答。
师:假如你是讲解员,会用怎样的语气给参观的人介绍袁隆平爷爷的科技成果?
学生扮演讲解员介绍。
5、学生自学第3~5段:
⑴师:请同学们边看图,边读第3~5段,想一想,假如你是讲解员,会怎样向参观的人介绍温室大棚、彩色棉花、无土栽培的技术?
教师补充相关资料:
彩色棉花:彩色棉花是一种棉纤维不需经过人工染色,自身就呈现出红、绿、黄、蓝等不同颜色的棉花。栽培彩色棉花既不施用化肥,也不施用农药,只用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因而又叫有机棉或生态棉。由于彩色棉花的纺织品能长期保持本色,无化学消毒和染色的残留物质,且生产成本低廉,因此深受棉纺部门的青睐。
无土栽培:无土栽培是根据植物生长发育需要的各种养分,配制成营养液,让花卉植物直接吸收,所以无土栽培也称为营养液栽培或水培。它与土培相比,具有花多型大、味浓、色艳、花期长,节约养分、水分和劳力,清洁、无杂草、病虫害少等优点。
⑵小组交流,评选组内最佳讲解员。
⑶班级交流展示。
(说明:看图与课文结合读课文,可以丰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和理解。让学生扮演讲解员,可以促使学生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拓展延伸,鼓励想象
1、师:小朋友们,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除了课文中写到的,你还知道哪些?把你知道的说给大家听听。
指名学生回答。
2、师:假如你是农业科学家,你将会怎样做?把你想象到的内容先画下来,然后说给大家听听。
农业教学设计2
知识要求:
1.了解农业的投入-产出因素及农业生产的特点
2.了解农业的几种不同的分类及其特点
阅读要求:
《农业的发展历史》《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教学重点:农业生产的特点及各种类型的特点
教学难点:农业投入-产出模式与生产系统的经济效益
教具:投影片
课型:新授课
教法:谈话式讨论教学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绪论]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导入]上册,我们研究探讨了目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陆地环境,那么,人类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呢?
1.人类和一般动物的生命活动的维持,都需要进行新陈代谢。这就决定了需要环境提供生存的场所,即含有一定媒质(空气、水等)的空间;需要提供满足生存的物质基础;也需要环境具有容纳、清除代谢产物的能力。
2.人类与一般动物又有很大不同,一般动物只是以自身的存在及生命活动来改变自然环境,而人类却能利用自己创造的工具,通过劳动,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并且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人类利用自然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和加深。因此,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加深入。
①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输入物质和能量。
②人类通过消费活动(生产消费、生活消费)使产品消耗、转化,以废气、废液、固体废弃物、热、噪声、电磁波等形式,把废弃的物质能量输出给环境。
③人类通过自己的发展活动(生产、消费)作用于环境、改造环境。
④环境把它所受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作用叫反馈作用。
⑤人类社会就是在与环境密切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小结]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通过人类的发展而建立和深化的。人类的发展活动包括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而人类的生产活动方式主要有: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等,所以,也就是说,人类通过具体的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等人类活动方式与地理环境之间建立关系。
就农业生产活动而言,一定地域的人们,利用自然发展农业生产,但进行农业生产有多种选择,是发展种植业还是畜牧业?是种植小麦还是水稻?就需要进行选择。如何选择?来安排农业生产活动,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逐一探讨这方面的问题。
[新授]
一、农业的概念
1.农业: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
2.广义的:农、林、牧、副、渔
狭义的:种植业
二、农业生产的特点
1.地域性──“因地制宜”
(1)农业生产的对象-动、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不同的光、热、水、土及地形等自然条件;
(2)世界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和国家政策差别很大。
[举例]如我国南方的水稻、北方的小麦;南方的甘蔗、北方的甜菜
2.季节性和周期性──“不违农时”
(1)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规律
(2)影响动植物生长、发育的自然因素随季节而变化,并有一定的周期。
[举例]华北农谚“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三、农业生产的性质
1.农业生产对象──动、植物,是有生命的物质
2.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密切结合的物质生产过程
[比较农业生产对象的生长、繁殖过程与一般动、植物的区别;判定农作物是否属于自然资源及其理由。]
以小麦为例:小麦的发芽、出苗、拔节、抽穗、开花等自然再生产过程,无时无刻不受自然条件(光、热、水、土)的影响;另一方面又自始至终在人类的干预下进行育种、犁地、播种、除草、灌溉、施肥、收获等一系列人类的生产活动,即经济再生产过程。而这些社会的生产活动(或生产过程)又无时无刻不受着民族习惯、历史基础、劳动力、国家政策、措施、工业、城市的发展、技术改造等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
农产品不属于自然资源,因为农产品的获取,除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而具有自然属性外,同时还受多种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如劳动力、资金、技术的投入等,所以不具备“自然属性”,因此不是自然资源。
①所谓自然再生产过程,指作为农业生产对象的动、植物必须依靠一定的空气、阳光、水和各种养料,经过自身的“加工”,使其生长、繁殖,从小到大、从少到多的过程。
②所谓经济再生产过程,指农业生产还必须依靠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即需要有一定的投资才能获得必要的产品,也就是需要一个经济再生产过程。
③农业生产的动、植物生长过程,不同于自然界一般野生生物自发的`生长、繁殖的过程,而是自始至终在人类的干预下进行的。它以经济再生产过程与之区别。
④农业生产以自然再生产过程区别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
[阅读材料]《农业的发展历史》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农业投入与产出的差异
四、农业的投入和产出
1.农业的投入-产出因素
自然条件:热量、水、光照、土壤、地形等
劳动力
生产资料:动植物(或种子)、农具、化肥、农药等
科技
产出:农产品
2.农业的投入-产出与生产系统的经济效益
光照、热量、水分、土壤、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合理配置、利用。
增加农业的投入,如:生产资料投入和科技投入,主要是为了提高农业的产出,提高生产系统的经济效益。
3.农产品的重要性
(1)为人类提供吃、穿、用的物质资料,保证全社会人们的需要。
(2)为其他部门的发展提供:劳动力、粮食、副食品、原材料、工业品的消费市场。是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基础。
五、农业的分类
1.按生产对象分类:农(种植业)、林、牧(畜牧业)、副、渔
2.按投入多少分类:粗放农业、密集农业
密集农业,又称集约农业,并可分为劳动密集型农业(如亚洲的水稻种植业)、资金密集型农业(如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
3.按产品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商品农业
4.农业地域类型: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成型的、区域性的农业生产类型。对于世界范围内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划分,尚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划分为12种。课本上重点介绍了几种。其中又可划分为种植业、畜牧业两大基础部门以及混合农业。
[小结]不同地域的农业生产类型和特点都有所不同,究其原因是因为各地影响农业生产的条件不同,即农业区位因素的不同。那么如何合理进行农业区位的选择。下节课继续讨论。
农业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积累兴致勃勃等四字词语。
二、过程方法:
通过看图学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独立识字、引导学生在看图学文中进行想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一些农业科技知识、进一步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课件、老师旁白:寒冷的冬季、百花盛开、瓜果飘香;彩色的棉花、纺出五彩线;无土的水中、栽培着茁半的植物;只占世界百分之七地耕地却养活了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
2、你们知道这令人惊叹的成就是怎样得来的吗 我们一起到《农业的变化真大》中找
寻答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感知课文。
2、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通顺。
三、识记生字。
1、语境认读、在文中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发挥想像、自主或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3、用水果形字卡做摘水果游戏、摘到水果的同学带领大家识记。
4、课件显示课文中的一些词语、读一读。点击课件、帮助理解相关词语及了解袁隆平。
四、对照插图、再读课文。
1、学生再读课文。标出共有几个小节。
2、分段指名读。
3、出示挂图、学生观察、说说图上所画的内容是什么 分别对应了课文的.哪些小节再读一读课文、比较一下课文中哪些词比自己用得好。
指导理解兴致勃勃是个成语:
(1)情境理解。让全体学生兴致勃勃地做一件事情、在他们做的时候告诉他们、这就叫兴致勃勃。
(2)仿照文中例句说句子。如、我们兴致勃勃地来到体育场、观看足球比赛。
其它词语、也可以采取上面的方法进行教学。
五、自由朗读、理解课文。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全文、边读边思考:从哪里看出农业的变化真大
六、总结全文、激发情感。
1、你觉得农业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 我们该怎么做呢
2、观看图片资料。
农业教学设计4
一、揭题引入
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各项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2、课前,老师叫大家收集了有关农业变化的有关知识,现在谁来介绍介绍?
3、学生介绍农业的变化。
是啊,农业的.变化真大,都是有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34课。
4、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认读生字。
1、学生自己朗读课文,勾画生字。
2、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3、说说这些生字该怎么记?
4、出示生字卡片,小组开火车认读。
三、学习课文,了解农业的变化。
(一)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思考我到农业展览馆知道了农业有哪些变化。
(二)学生汇报农业有哪些变化。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出示挂图(或放课件)水稻之父——袁隆平
2、袁隆平爷爷立了什么大功?
3、你还知道袁隆平爷爷的哪些事迹?
4、指导朗读第2节(夸奖、自豪的语气)。
四、自学第3-5自然段。
要求:自读课文3-5节,然后小组说说我在展览馆里还知道了农业有哪些变化。
1、思考讨论
①为什么在寒冷的冬季,大棚里仍然百花盛开,瓜果飘香?“百花盛开”、“瓜果飘香”是什么意思?
②“彩色棉花”有什么特点,它有什么作用?
③为什么不用泥土,植物靠水也能长得十分茁壮?“十分茁壮”是什么意思?
2、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学习结果。
3、师相机放课件。说说你还了解“大棚”的哪些知识以及“彩色棉花”和“无土栽培”的哪些知识?
4、指导朗读3-5节。
五、学习第六自然段
1、为什么农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2、齐读第6自然段。
3、农业还有哪些变化呢?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去查一查农业还有哪些变化。
农业教学设计5
展示学习目标:
1.联系行政区划的知识描述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描述北方地区的地形类型和气候类型。
3.说说黑土地、黄土地的分布,及黄土地上的农业生产的条件及现状。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P8—P10的图文内容,完成下列任务:
1.说出我国北方地区的位置、地形和气候特点。
2.说说黑土地、黄土地的分布。
3.思考P10活动题。并小组合作完成。
自学成果展示,教师总结补充
黄土地----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黑土地----东北平原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P11—P12的内容,完成下列内容任务
1.观察图6.6分析:北方地区的三大地形区各自主要的农作物都有哪些?
2.完成P12“活动”。
成果展示:北方地区耕地类型粮食作物糖料作物油料作物其他主要经济作物课堂总结:结合学习目标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达标测试:
1.关于北方地区的'位置描述正确的是()A.位于黄土高原以南
B.东临渤海和东海
C.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西
D.秦岭—淮河以北
2.北方地区的地形类型主要是()A.盆地和山地B.高原和平原
C.丘陵和平原D.高原和盆地
3.北方地区主要气候类型是() A.温带海洋性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D.高原山地气候
4.下列地形区不属于北方地区的是()A.内蒙古高原B.华北平原
C.东北平原D.黄土高原由学生介绍自己旅游行程、感受导入,老师注意提前课下与学生沟通好,介绍时间不要太长。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教学反思
得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事先了解学生并事先让其准备好,以免影响上课效果。如果学生有旅游时的照片,更能吸引人。
如果没有这样的学生,图片导入也是不错的选择。
相关学习资源(导学、效能作业、教学录像等)多媒体课件
农业教学设计6
一.教材
湘教版
二.章节
第三章 第一节
三.学时
2个学时
四.课程标准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农业区位各因素及其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
2.难点
说明主要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分析某一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
六.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文字、图片、动画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通过文字和图片材料,让学生自主分析,得出结论。
七.教学过程
【引入】展示图片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荷兰的花卉园、季风区的水稻田、呼伦贝尔草原的牧场、东南丘陵梯田
【基本概念】
1.农业: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副业
2.农业生产活动
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的产品,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
3.农业生产活动的对象:动物和植物
4.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地域性和季节性、周期性
5.农业的投入和产出
投入:自然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
产出:农产品
【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
(1)气候
光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
热量:决定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栽培方法
水分:决定作物品种、耕作方式(水田和旱田)
(2)地形
思考:山区发展什么类型的农业?(林业)平原发展什么类型的农业?(种植业)
(3)水源
思考:为什么古文明起源于河流的流域?(近水有充沛的水源、土壤肥沃)
(4)土壤
2.科技条件
(1)劳动力
(2)科学技术(节水技术)
(3)装备
3.社会经济
(1)市场
(2)交通
◆主导因素与限制性因素
主导因素的改变:立体农业布局模式、梯田等。
【农业地域类型】
1.概念:农业地域类型,是指在不同的地区,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之间开展商品交换所形成的农业经营单位或地域单位的组合。
2.布局原则: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
3. 生产布局发展趋势
4.农业地域类型分析
以亚洲水稻种植业为例:
1) 季风气候,降水充沛;
2) 地处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3) 人口密集,劳动力充足;
4) 历史悠久,市场广阔。
【练习】
农业教学设计7
设计思想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主要介绍了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主要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学习内容生活化、教学过程活动化的设计思路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明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影响因素;初步学会从媒体上收集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实例技能,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资料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运用所学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的原则,提出解决农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看法及设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的理解,使学生明确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这样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重点
理解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影响。
教学难点
明确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学方法
指导自主探究法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
学生:收集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实例,调查家乡农业结构调整以及调整的原因。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请同学们思考:下列四个地区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你能解释当地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的原因吗?
A.大小兴安岭 B.华北平原 C.内蒙古高原 D.洞庭湖沿岸
[学生讨论交流]
A.林业──山地、湿润B.种植业──平原、水热条件较好
C.畜牧业──高原、降水少 D.渔业──河湖多
(本活动的关键点是让学生说出从事该农业生产活动的原因,初步理解“因地制宜”的含义。)
[教师承转]我国各地自然环境存在很大差异,各个地区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不同,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为什么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呢?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要受哪些因素的制约呢?这就是我们要一起来学习的内容。
(通过提问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出示板书]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三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出示课件提问]对照图“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说出影响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的.主要因素?
[学生抢答]
[出示板书]1.自然条件
[教师提问承转]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要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把要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作物生长的地区。当我们进行具体的农业生产时还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呢?请同学们看P104活动3。
[出示课件
]P104活动3。
(创设情境,密切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学生讨论、交流、小结]
B.种植蔬菜、花卉,发展肉、乳、禽、蛋生产──离城市较近
C.种植小麦、水稻、玉米──离城市较远
[出示板书]2.社会经济条件
(1)与城市的距离
[教师承转引申]与城市的距离是发展农业需要充分考虑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因素之一。联系实际(如家乡农业结构的调整),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还有哪些?你能举例说明吗?
(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小结提问]农业生产因地制宜的发展,主要考虑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你能说一说二者之间的关系吗?
(深刻理解影响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的因素。)
[教师承转]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你能从报纸、杂志、电视、互联网上收集一些关于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事例吗?你能分析其成功之处和失误的地方吗?如果是反例,你能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吗?
[学生活动]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收集的资料。
(从正反两方面加深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的认识。)
[教师小结]人类既可以对不利的环境进行改造,使之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同时不合理的行为也可能使得有利的环境变得不利。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这样才可能持续地发展下去。
(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感想。
(知识巩固,方法形成。)
板书设计
评价建议
“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是本标题教学目标的重点之一,在评价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对学生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事例的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资料过程与能力进行评价,还要对这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体会地理学与现实生产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值、形成因地制宜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观念作出合理的评价。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学设计第三课时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的处理设计是教学过程设计的重点、关键。“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这一标题的主要内容是“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是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主要因素”。P104活动3如何处理?作为结论的验证还是作为探究结论的素材,其教学效果差异很大。作为探究结论的素材来处理效果会更好。我们可以将活动3安排在前面,当学生叙述完自己的选择理由时,我们自然就会得到图4.17的内容。另外还可引发学生继续思考:在气候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如果种植果树,应该安排在什么地方?山区应该如何进行什么样的农业生产活动?这样一个从实例到结论再到实例的思考探究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此外,学生对这些实例比较感兴趣,否则先给结论再去验证,学生会没有学习的兴趣。
农业教学设计8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必修课程二“农业地域的生产与发展”中“农业的区位选择”;“是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的第一项内容,是“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必要知识基础,对“工业区位”、“地域联系”的学习有示范作用。
2、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与内外部知识的联系
①划分知识组成
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因素、农业技术因素,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条件因素又包括:气候(光照、热量、水分)、地形、土地;
农业技术因素包括:劳动力、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技术;
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农产品消费状况;
②分析内部联系
光照、热量、水分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 ;
自然条件因素、农业技术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三个因素之间是并列关系;
③分析外部联系
联系已学习过的城市的区位分析的方法,来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可联系乡土地理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案例分析及读图的能力,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学会运用这一理论知识合理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2.通过具体案例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地区发展的影响,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和发展方向的选择。
3.通过具体案例学习理解农业地域的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农业区位知识的学习,理解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的思想。
2.培养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思想。
3.热爱家乡,了解家乡,服务家乡。
(四)德育目标
让学生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培养理智客观的地理思维。懂得农业区位的选择须按照自然和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布局农业,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以实现最大经济效益。通过对家乡农业区位的分析,增强爱家乡的情感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影响农业选择的区位因素。
2.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因素和分析方法。
(三)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原理合理地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四、德育教学策略
本节课的教学中,力图充分挖掘本地的教学资源,采用案例探究和小组合作模式组织教学活动。通过对图表的判读和身边实例的解读,以小组合作为载体,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德育层面上,本节课让学生充分参与,从而加深学生对家乡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图片“吃货眼里的中国地图”,以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食材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材料]:倪家营小麦丰收、肃南牧场,李绅悯农。
[教师提问]:根据图片和材料,尝试总结农业生产的'概念?
[学生看图回答]: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这就是农业。
[教师提问]:为什么倪家营和肃南县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农业景观?
[学生回答]:因为两地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不一样。
[教师讲解]:农业的我们按照传统分为两种:小农业单指农业生产,大农业分为农林牧副渔五类。
[承转]: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农业在不同地区的不同选择呢?引入农业区位的概念。
[教师讲解]:农业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以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为例,它的区位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水稻分布的位置—湄南河平原;二是湄南河平原种植水稻是与当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是环境中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教师提问]: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相互交流得出: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械。
师生一起对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进行细化:
[教师小结]:既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又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如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械等。
影响农民决策的因素除了我们刚才提到的,还有没有,思考下?
(举例:饮食偏好同样也会影响农民的决策;比如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印度尼西亚,印度尼西亚曾是荷兰的殖民地,荷兰人喜欢喝咖啡,因为,印度尼西亚没有发展茶叶生产,而是成为咖啡生产国)
思考:下列现象与影响农业区位的哪个主要因素关?
1.张掖市制种基地建设
——气候
(光照、热量、水分影响作物种类、复种指数、产量和农业地域类型等)
2、张掖葡萄与法国产区土壤对比
——土壤
(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
3.肃南祁连牧场与临泽鸭暖乡制种玉米
——地形
(平原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地适宜发展林牧业。)
4.张掖乌江大米
——水源
(水源是保障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源)
5.张掖城郊发展观光农业
——市场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6.海南岛与张掖蔬菜远销各地
——交通
(提高农业生产的商品率,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
课件展示活动内容:下列农业生产的布局和变化主要受哪些区位因素的影响?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
1.结合水稻生长需要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分析为什么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季风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正好满足好暖喜湿的条件。地中海气候热量充足,但高温期降水少,如果没有充足的灌溉水源补充,不利于水稻的生长。)
2.我国江西省泰和县的千烟洲,是一个典型的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这个地区为什么要采取“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
(受地形条件的限制)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一些耕地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你知道为什么吗?
(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变化除了受市场的价格、需求变化影响外,改革开放的政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承转]: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由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征,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也产生很大的影响。
案例学习: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
学生自主学习并回答如下问题:
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
2.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你能对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提出建议吗?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教师讲解]:由上述案例可以看出自然环境因素相对稳定,不利因素可以适当改造;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对农业的区位选择影响也越来越大。
而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合理利用土地不但要考虑自然条件因素,还要考虑发展变化较快的社会经济因素,从而获得最大的效益。
[教师讲授]:人们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逐渐将自然环境改变成了不同类型的农业地域。而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地区,我们称之为农业地域。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农业地域是怎样形成的。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上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在进行案例分析时地理教学,我们不但要考虑自然环境因素,还要考虑社会环境因素。农业地域的形成,是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这些因素是要发展变化的。对于一些不适于农业利用的自然条件,我们还可以适当加以改造利用,促进农业生产。
(三)板书
农业的区位选择
1.农业区位因素
(1)农业的概念
(2)农业区位
(3)农业区位因素
2.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1)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2)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农业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设计
1.了解农业的主要部门、农业的重要性、我国农业分布的差异。
2.学会用网络查阅资料,能够进行信息的分析与综合。3.培养识图能力。明确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增强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地理知识已有所了解,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自主-协作”的学习习惯。农业是很重要的生产部门,但要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农业分布情况,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念。
重点:农业在我国地理分布上的差异。
难点:理解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三、教学模式
这节课是基于局域网络下的“学”与“教”,上网查阅着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和动手动脑的能力。教学过程中通过人机交互、生生交互、师生交互开展教学活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如下。
四、教法设计
本节课利用网络,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动脑,实现知识的落实。
五、教学过程设计
授课程序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网络应用分析导课“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都和农业有关,说明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农业。回忆。复述。创设情境,引起兴趣。新课探究(过渡:农业与我们有怎样的关系呢?板书课题)我们先来谈谈农业与我们的关系。
(一)农业与我们〖明确〗我们的吃、穿、用都来自农业。什么是农业?农业的主要部门有哪些?发展农业有什么意义?(教师小结)学生阅读课文后举手回答。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培养表达力。过渡:我国的.农业是怎样分布的呢?
(二)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1.我国的种植业分布在哪里?以种植什么作物为主?为什么这样分布,与什么有关系?2.畜牧业主要分布在哪里?畜牧业的分布与降水有怎样关系?我国有几大牧区?都有什么著名的畜牧品种?3.我国的林业主要分布在哪里?属于什么地形区?降水情况怎样?属于什么干湿地区?4.我国渔业是怎样分布的?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是哪里?(教师评价、小结)〖明确〗表现为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上网查询,把全班分成四个大组,每组查一个问题。师生互动。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合作、交流的精神。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把范围大的事物缩小化。创设视觉平台。分析我国的农业为什么这样分布。(师生互动共同完成)学生思考、回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反馈练习
课本活动1(教师指导并评价) 学生读图分析、填图。训练读图能力。
课本活动2(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思考、分析、作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了解影响农业的因素除了气候、地形之外还有海拔。小结师生共同回顾。查漏补缺,重申重点,进行爱国教育课外作业设计十年后理想农村的图画。创设学生大胆设想的平台。
六、板书设计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
农业与我们 (二)
农业的地区分布1.农业 1.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分布
2.农业的主要部门 2.分布特点
3.农业的重要性
农业教学设计10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或录像资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课前组织学生参观蔬菜大棚或请农业专家为学生介绍相关的知识。
2、学生准备:
课前搜集反映农业变化的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大棚及彩棉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师: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看,寒冷的冬季,百花盛开,瓜果飘香;彩色的棉花,纺出五彩线,织出五彩布,你们知道这令人惊叹的成就是怎样得来的吗?我们一起到《农业的`变化真大》中找寻答案。
板书课题:农业的变化真大。
(说明:配图解说,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生字新词和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通顺,师生评议。
(说明:初读课文要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能力的要求,不能要求过高,评价重点应放在学生是否把字读准确、是否把句子读通顺上。)
三、识记生字,学习新词
1、语境认读,在文中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利用媒体资源中的读一读部分,教学字词。
3、叫音出示字卡。(老师读生字,学生在自己的字卡中找出生字,看谁找得又对又快。)
四、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师:同学们非常想了解农业有哪些变化,老师相信小朋友们读了课文一定会明白的,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读一读课文吧!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边读边想:先进的科学技术给农业带来了哪些变化?
2、课堂讨论交流,师板书:杂交水稻、温室大棚、彩色棉花、无土栽培。
3、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观察课文第一幅插图,思考以下问题:
⑴图上画了些什么?
⑵“兴致勃勃”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借助图画和语境理解。)
⑶谁能把“我”当时的心情读出来?
⑷谁能用“兴致勃勃”说一句完整的话?
4、出示袁隆平爷爷培育水稻良种的照片:
师:同学们,这位爷爷你们认识吗?他是著名的水稻专家袁隆平,他培育出来的水稻良种,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引人注目”是什么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袁隆平爷爷的贡献是“引人注目”的?
学生读文,指名回答。
师:假如你是讲解员,会用怎样的语气给参观的人介绍袁隆平爷爷的科技成果?
学生扮演讲解员介绍。
5、学生自学第3~5段:
⑴师:请同学们边看图,边读第3~5段,想一想,假如你是讲解员,会怎样向参观的人介绍温室大棚、彩色棉花、无土栽培的技术?
教师补充相关资料:
彩色棉花:彩色棉花是一种棉纤维不需经过人工染色,自身就呈现出红、绿、黄、蓝等不同颜色的棉花。栽培彩色棉花既不施用化肥,也不施用农药,只用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因而又叫有机棉或生态棉。由于彩色棉花的纺织品能长期保持本色,无化学消毒和染色的残留物质,且生产成本低廉,因此深受棉纺部门的青睐。
无土栽培:无土栽培是根据植物生长发育需要的各种养分,配制成营养液,让花卉植物直接吸收,所以无土栽培也称为营养液栽培或水培。它与土培相比,具有花多型大、味浓、色艳、花期长,节约养分、水分和劳力,清洁、无杂草、病虫害少等优点。
⑵小组交流,评选组内最佳讲解员。
⑶班级交流展示。
(说明:看图与课文结合读课文,可以丰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和理解。让学生扮演讲解员,可以促使学生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拓展延伸,鼓励想象
1、师:小朋友们,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除了课文中写到的,你还知道哪些?把你知道的说给大家听听。
指名学生回答。
2、师:假如你是农业科学家,你将会怎样做?把你想象到的内容先画下来,然后说给大家听听。
农业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
本课用浅显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寒冷的冬季,百花盛开,瓜果飘香;彩色的棉花,纺出五彩线,织出五彩带,无土的水中,栽培出茁壮的植物;只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却养活了占世界百分这二十二以上的人口……先进的科学技术,给农业带来如此巨大的变化,令人惊叹,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学生一定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把课文读好,使子们在了解科学技术的同时接受语言文字的训练。
【设计理念】
本课是以爱科学为专题编排的。在识字、读书的同时,吸引学生关注科学,爱科学,学科学,引发孩子们研究、探索的欲望,既动口,又动手,走出教室,走出校门,扩展自己的视野。
【教学目标】
1、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1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插图了解一些农业科技知识,进一步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学会课文中的8个生字词。会认14个生字。
【教学难点】
了解农业的巨大变化。
【课型】
集中识字、表演朗读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生字卡片、挂图或录像资料。有条件的学校乐意课前组织学生参观蔬菜大棚或请农业专家为学生介绍相关的知识。
2、学生准备:课前搜集反映农业变化的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大棚及彩棉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师: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看,寒冷的冬季,百花盛开,瓜果飘香;彩色的棉花,纺出五彩线,织出五彩布,你们知道这令人惊叹的成就是怎样得来的吗?我们一起到《农业的变化真大》中找寻答案。
板书课题:农业的变化真大。
【设计意图】配图解说,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
1、凭借拼音,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多读几遍,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2、想办法记住生字的形。
3、看看课文共分几个自然段,然后用序号标明。
4、教师范读,要求:听准字音,说说课文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农业科技成就。
5、分段指名读课文,正音。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要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能力的要求,不能要求过高,评价重点应放在学生是否把字读准确、是否把句子读通顺上。
三、识记生字,学习新词
1、在文中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利用媒体资源中的读一读部,教学字词
3、课件出示生字。(老师读生字,学生找出生字,看谁找得又对又快。)
四、指导学生记字、写字。
1、认读8个生字和8个生词。
2、重点指导:厂、产、农、纺、织
3、识记字形。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4、指导写字。
(1)看清楚每个字的间架结构及它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完成“我会写”。
(2)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5、利用课件指导书写
6、学生描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7、评议,学习别人的优点。
【设计意图】集体评议,可以增强学生写好字的自信心。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卡、生词卡。
(1)这篇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农业科技成就?
二、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师:同学们非常想了解农业有哪些变化,老师相信小朋友们读了课文一定会明白的,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读一读课文吧!
1、学生读课文,边读边想:先进的科学技术给农业带来了哪些变化?
2、师板书:杂交水稻、温室大棚、彩色棉花、无土栽培。
3、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观察课文第一幅插图,思考以下问题:
(1)图上画了些什么?
(2)“兴致勃勃”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借助图画和语境理解)
(3)谁能把“我”当时的心情读出来?
(4)谁能用“兴致勃勃”说一句完整的话?
4、出示袁隆平爷爷培育水稻良种的照片:
师:同学们,这位爷爷你们认识吗?他是著名的水稻专家袁隆平,他培育出来的水稻良种,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引人注目”是什么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袁隆平爷爷的贡献是“引人注目”的?
学生读文,指名回答。
师:假如你是讲解员,会用怎样的语气给参观的人介绍袁隆平爷爷的科技成果?
学生扮演讲解员介绍。
5、学生自学第3~5
(1)课件出示课文内容
(2)师:请同学们边看图,边读第3~5段,想一想,假如你是讲解员,会怎样向参观的人介绍温室大棚、彩色棉花、无土栽培的技术?
教师补充相关资料:
彩色棉花:彩色棉花是一种棉纤维不需经过人工染色,自身就呈现出红、绿、黄、蓝等不同颜色的棉花。栽培彩色棉花既不施用化肥,也不施用农药,只用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因而又叫有机棉或生态棉。由于彩色棉花的纺织品能长期保持本色,无化学消毒和染色的残留物质,且生产成本低廉,因此深受棉纺部门的青睐。
无土栽培:无土栽培是根据植物生长发育需要的各种养分,配制成营养液,让花卉植物直接吸收,所以无土栽培也称为营养液栽培或水培。它与土培相比,具有花多型大、味浓、色艳、花期长,节约养分、水分和劳力,清洁、无杂草、病虫害少等优点。
(3)小组交流,个别学生讲解。
(4)班级交流展示。
【设计意图】看图与课文结合读课文,可以丰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和理解。让学生扮演讲解员,可以促使学生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拓展延伸,鼓励想象
1、师:小朋友们,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除了课文中写到的,你还知道哪些?把你知道的说给大家听听。指名学生回答。
2、师:假如你是农业科学家,你将会怎样做?把你想象到的内容先画下来,然后说给大家听听。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4、农业的变化真大
杂交水稻
先进的科学大棚种植
彩色棉花
无土栽培
农业教学设计12
一、本节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全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农业生产知识属于区域地理学中的基础知识,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一是区域农业的发展是区域各种资源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区域资源的合理利用是整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课综合性较强,通过对美国农业发展条件分析,可以提高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实现对所学知识和已有能力的迁移。
二、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三、课标解读:美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程度很高,在世界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教材选取以美国农业为例,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通过分析美国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美国农业的布局特点,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让学生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通过知识迁移能对现实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综合性比较强,但高二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应有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能通过一些地理信息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和比较,本节课突出学生的分析讨论过程,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学习能力。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美国农业生产条件。
2、了解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美国本土地形、气候的判读,培养学生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3.运用知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增强对资源环境、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六、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用分析、讨论的方法讨论了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并用联系、比较的的方法了解了我国黄河的综合治理。今天我们用相同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知道美国是发达国家,是因为他拥有发达的工业,其实美国不仅拥有发达的工业,还拥有世界最发达的农业,其农业生产在世界上很具有典型性,这节课我们就以美国为例学习“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多媒体展示:美国农业生产状况)
推进新课:
一、分析美国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1.读《美国地形图》、《美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分析美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提示:美国的气候类型及其对农业有何影响;地形分布有何特点,对农业有何影响?)
水热条件适宜——(纬度位置与美国年降水量分布)
地势平坦广阔——(平原面积占全美的二分之一,有利机械化作业)
土壤肥沃——(温带草原气候区的黑土和密西西比冲积平原的沃土)
水源充足——(密西西比河流经,五大淡水湖附近,美国年降水量分布)
活动1:从水热条件分析,美国哪些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
课堂活动:分析地形条件对美国农业的影响
2.读课文P52,分析美国发展农业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从书中找出
交通运输条件好——(阅读材料:《美国农业发展的交通运输条件》得出)
国家的政策的有力配合——参阅课文P55—56《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得出。
活动2:从水热条件分析,美国哪些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
(承转:由于以上原因为美国农业的地区专门化奠定了基础)
二.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1.从书中找出“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含义。课文P52
2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具体表现。
活动:对照课文P53,找出图中各字母所代表的农业区名称,并完成表格。
1.了解美国“乳畜带”:
(1)位置——美东北部和沿五大湖沿岸各州。
(2)有利条件——多汁牧草;消费市场。
2.了解美国小麦带:
(1)有利的自然条件——地平、土肥、气候适宜。(对照课文P51地形与气候图)
(2)二种不同种类小麦的分布位置。
简介春小麦与冬小麦播种与收割的季节差异。当地以种植哪种类型的.小麦为主。
3.了解美国的“玉米带”:
(1)位置: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与密苏里河的交汇处;与其它农业区的相对位置。
4.要求学生回忆农业生产的原则: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
讨论:分析美国的自然条件(光、温、水、土等)对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形成与分布的影响。其体现了农业发展的什么原则?
美国西部为高大的山系,东部是山脉,中部是美国的大平原,土壤肥沃。美国西部阳光灿烂,光照强,东部地区的南部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水热条件充足,而北部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凉,不适宜农作物的生长,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由于美国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大,不同区域的不同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农业,这为美国农业专业带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其实质是遵循了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发展原则。
知识迁移练习:
1.试分析我国东北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并比较两地农业生产条件的异同。
2.搜集相关资料,分析下列地区(任选一两个)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
(1)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
(2)新疆南部(南疆)已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
课堂小结:
¨一、美国农业的生产条件:
¨ 1、自然条件
¨ 2、社会经济条件
¨二、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 1、地区专门化
¨ 2、美国的主要农业生产带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
七、课后反思:
美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程度很高,在世界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教材选取以美国农业为例,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本节内容为第一课时,重点内容是美国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专业带的分布。我对设计本节课的基本思路是突出学生的分析讨论过程,将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发展的基本原则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将已具备的知识应用到课堂实践中,并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做好铺垫。
美国农业生产的地区专门化,内容庞杂,涉及自然地理中的气候、地形、土壤、;人文地理中的交通、工业、城市,人口问题等等,关键在于区位因素分析。美国农业带类型教材中涉及八种,每一类都各有其特色,按常规,需要在课堂上一一介绍其分布位置、原因、特点等。如此一来,本节课内容多、难度大、要求高。
这节课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是附加了知识迁移练习,引导学生探索,以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地理原理例证或验证,通过案例材料,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农业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能够分析区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认识自然地理要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收集信息、查找图文资料,了解西北地区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研究区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以及人地关系,培养学生提取、加工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通过自主学习、互助探究、展示交流等活动体会地理学习的乐趣。
2.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认识区域内各地理要素的关系,养成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
3.分析区域特色,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教学重点
西北地区的特色的位置、范围、地形和气候特征等自然地理特征、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区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区域人地关系。
课前准备
板书设计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荒漠和草原二,牧区和灌溉农业
1,自然景观
2,位置3,气候特征及原因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节课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已初步掌握了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方法来学习这两个区域。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有趣的感情内容。根据本课的特色,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组内讨论合作,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由了解地理现象到分析地理成因到形成地理观点,以学生为中心,实现教学理想。
导入自学
导入新课:
同学们,现在我来问大家两个问题:
1,那个地方的瓜果最甜?
2,济南明水地区的天然气是从那里引进来的?
3,唐僧西天取经经过的火焰山在什么地方?
引出西北地区
探究展示
自主尝试
一,荒漠和草原
1,西北地区是什么样的自然景观?
2,分西北地区的大致位置。
3,西北地区的地形特点是什么?
4,西北地区的气候特征是什么?为什么?
5,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是怎样分部的?
点拨提升
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分布的原因是什么?
合作探究
第74页活动
二,牧区和灌溉农业
1,内蒙与新疆的代表牲畜什么?
2,新疆地区的农业分布在什么地方?
3,新疆地区发展农业的又是什么?
4,为什么新疆地区的瓜果和长绒棉特别出名?
点拨提升
阅读活动P 76--77新疆地区为什么要发展坎儿井?
提升检测
巩固练习“学习检测”基础评估
布置作业“学习检测”能力提升
课后反思
农业教学设计14
【课前透视】
本课以“我”参观农业科技成就展为线索,记叙了“我”在展览馆的见闻和感受。反映了先进科学技术给我国农业还来的巨大变化。课文采用了连环画的编排形式,语言浅显,内容生动。
课文内容中介绍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生动形象的连环画形式,一定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把图文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图画指导学生识字,读书,使学生在了解科学技术,接受语言训练的同时,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积累“兴致勃勃”等四字词语。
3、借助插图了解一些农业科技知识,进一步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在感情朗读中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
【信息资料】
1、生词卡片、挂图或录像资料。
2、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课前组织学一参见蔬菜大棚或请农业专家为学生介绍相关的知识。
【教学时数】
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激趣导入:播放录像(寒冷的冬季,百花盛开,瓜果飘香;彩色的棉花,纺出五彩线;无土的水中,栽培着茁壮的植物;只占世界百分之七地耕地却养活了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令人惊叹的成就是怎样得来的吗?我们一起到《农业的变化真大》中找寻答案吧!(板题)
(录像的播放,拉近学生与课文内容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人物介绍:(出示袁隆平培育水稻良种的照片。)同学们,这位老爷爷你们认识吗?他就是著名的水稻专家袁隆平爷爷,他培育出的杂交水稻良种,大大提高了水稻产量,这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带来的变化。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学习34课《农业的变化真大》
〖对话平台〗
一、初读
1、听录音,感知课文内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生字新词和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自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师生评议。
(初读课文就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能力的`要求,不能要求过高,评价重点应放在学生读时字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上。)
二、识字
1、生字卡片出示“我会认”中的14个字。(借助拼音读、去掉拼音读、组词、找朋友游戏等。)
2、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有层次性,有梯度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发展语言,提高识字能力,在语言环境中学到的字词是活的,带着感情去记忆的东西是牢固的,教师以伙伴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营造了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认为学习是一种乐趣。)
三、精读
1、自由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农业都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2、探究读:看到这些变化时“我”的心情怎样?怎样把新奇的语气读出来?(自由练习,小组练读评议。)
(这样探究读文,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与人交流,正确评价他人的能力,在尝试读书中提高了读书能力。
3、配图读:图文结合读课文,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不同形式和层次的阅读课文,不但在阅读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而且丰富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体验,图文结合,朗读感悟,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实践
1、教师依次出示挂图,请小朋友们给它配上相应的文字,配得好的评为“最佳讲解员”。
2、出示“读读记记”中的词语,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并试试说出类似的词语来,也可以课下收集,把他们记在积累笔记上。
(循序渐进,设计有坡度地练习,增强学生积累感悟。)
五、拓展
如果你是农业科学家,你会怎样呢?充分想象,大胆交流。
(充分尊重个性体验,培养学生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培养热爱科学情感。
农业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气候条件、地形条件、土壤条件、社会和经济条件对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通过对比和分析,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2、能力目标:掌握阅读地图的技能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到人类的生产活动要尊重自然规律,也要认识到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重点:
1、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教学难点:
学会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和学会辩证的分析问题。
教法学法:
案例讨论、引导自学、多媒体辅助
教具用品:
电脑及自制课件
课时安排:
共2课时,本课为第1课时。
教学过程:
(CAI放映呼伦贝尔大草原画面及音乐)
引入新课:20xx年的中央一号文件21日正式公布。这份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是近3年来第3个有关“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显示了中国领导人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
今天我们来一起研究有关农业的知识。
出示投影:CAI图片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在地理2我们学习过农业的区位选择。分析区位因素,学生读图回答。
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大致可以分为哪两类。
一个地区适合发展什么样的农业,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等来确定。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承转)在这方面,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比较突出,让我们一起去东北看看。
(CAI展示中国全图中的东北地区)我们先来研究一下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
1、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2、包括哪些省和自治区。
总结: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纬度高、跨度大。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些特点在气候上的表现(CAI出示图4、1、中国季风区干湿区地图)。
结论:纬度高──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
跨度大──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无霜期180天~80天。年降水量300~1000毫米。我们只有遵循自然条件,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生产。因为气候是农业生产中最难改造的自然条件。此处可以叫学生对比地形和土壤等条件来说明。
(CAI展示图4、2:总结气候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CAI出示思考题)
1、讨论东北大米与气候的关系。引导学生从日照、光照、低温等方面考虑问题。
提示: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要使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的称号。
2、针对现代生活,考虑东北农村农业生产情况。
提示:季节性强,有利于农忙时节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在农闲时节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还可以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
3、从优势和劣势两个方面举例,教师参与讨论。
提示:劣势有热量要求、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等。优势有光照、温差、土壤肥力、积雪融化缓解春旱等。讨论不局限于以上几点。
由以上讨论可以直接引出下一个知识点──地形和土壤条件。
(CAI出示图4、3东北地区的地形)
由学生指出东北地区主要地形的位置和名称,以及可以从事的农业生产类型。
老师讲解并出示“黑土地图片”:东北地区的黑土地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黑土地之一。初垦时,黑土层厚度60~80厘米,最深处可达1米。有人形容这里的黑土“攥一把能流出油来。黑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北起黑龙江右岸南至辽宁的昌图,西界直接与松辽平原的草原和盐渍化草甸草原接壤,东界延伸到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山区的部分山间谷地及三江平原的边缘。黑土总面积734、8公顷,其中黑龙江和吉林的黑土约占黑土总面积的80%。
总结:这里有中国最大的平原、最大的`天然林区和最好的草原。
(CAI展示平原、森林、草原图片)
学生自学:在社会和经济条件方面东北有哪些优势,可以和老师一起讨论解决。依照书中的顺序:1、重要的工业基地;2、便利的交通;3、人口密度较低。
学生讨论,老师小结:
工业:东北老工业基地历史悠久,工业基础好,为农业发展提供机械设备。利用农业的产品作原料──工业反哺农业。
交通:技术水平高,有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
人口:开发较晚,人口密度低,经营规模大,属于绿色农业,逐步向大农业发展。
教师:在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中,最直接的因素是自然因素,尤其是气候条件。但是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很少只适合或确定发展一个作物,而是存在着发展多种作物的可能性。在这样情况下,究竟发展哪种作物就要由技术条件来决定,同时还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条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根据主要农业部门或作物的经营特点,去综合评估各种条件的优劣,以及相对的利用价值。
布置课下完成活动中的一个地区或本地农业的发展地理条件。
活动:
搜集相关资料,分析下列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
1、珠江三角洲
2、新疆南部
3、海南岛
4、云南昆明
联系高考(CAI出示典型例题,引起学生对此处的重视)。
承转:农业区位决定农业的发展方向,也决定了农业的不同特点。
二、农业布局的特点
1、和学生一起阅读图4、3、4、4、4、5。
(CAI出示图4、3、4、4、4、5及问题1、2、3)
2、由学生在图上指出降水的规律和气温的规律(CAI分别出示4、4、4、5图)
提示:降水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山地多于平原,迎风坡多于背风坡。年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递减,大于等于10摄氏度积温,自南向北递减,从平原向山地递减。
3、学生分析图4、4南北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分析4、5东西向分异的主导因素。
提示:南北分异的主导因素是热量,不同纬度地区获得的热量不同。东西向分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自东向西距海洋越来越远,海洋的潮湿气流不能到达。
通过分析,我们了解到东北地区区域内部农业生产条件存在着差异,因地制宜的组织农业生产,就形成了区域内部各具特色的农业布局。
(CAI播放代表地区农业生产的录像)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东北地区可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教师给出自学提纲,请学生自学课文,并完成下列表格。
农区
农产
分布区
耕作农业区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林业和特产区
树种
特产
畜牧业区
放牧
舍饲
活动部分的处理:
1、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并填表。(CAI表4、1)
农业生产类型
布局的主要自然条件
耕作业
林业
畜牧业
学生完成,有条件的可以实物投影学生的表格或直接由学生说出答案。
师小结:人类的生产活动要尊重自然规律。
2、(CAI先出示2的问题,再出示《地理2》水稻种植的特点和地区分布的投影)由学生讨论,老师小结:水稻种植多选择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区。由于培育耐低温的水稻品种,种植技术的进步,缩短了水稻的生长期。(由于人类自身主观能动性促进生产技术以及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掘自然资源条件的潜能。)
3、(CAI现出示3的问题,再出示《地理2》大牧场放牧业的有利措施)由学生讨论。
师小结:
(1)农区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有:克服天然草场夏季生长茂盛冬季干枯,造成食物来源季节分布不均的问题,栏棚可使牲畜免受寒冷;农区种植业和养畜业可结合发展,废物利用,充分利用资源;还能防止环境污染。
(2)人工播种优质草种,改良牲畜;将草场分片进行管理,执行轮流放牧的生产经营方式,不宜种植粮食作物,即不宜耕作,避免造成草场沙化;增打机井,保证人畜饮水。
总结全课:
(CAI板书设计)
巩固练习:
1、适合东北地区农业基地大量种植的农作物有( )
A、冬小麦、黄麻、水稻 B、柑橘、菠萝、椰子
C、甘蔗、水稻、玉米 D、春小麦、亚麻、甜菜
2、东北大部分地区的干湿区属于( )
A、半干旱、干旱区 B、半干旱、半湿润区
C、湿润、半湿润区 D、干旱、半湿润区
3、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是( )
A、华北地区 B、东北地区 C、华东地区 D、中南地区
20世纪七十年代,数以万计转业军人和知识分子奔赴北大荒垦荒造田,使这块沉睡的荒芜之地变成了世界闻名的“北大仓”,成为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据此完成4~7题。
4、北大荒发展农业的主要限制因素是( )
A、水源不足 B、地形崎岖 C、热量不足 D、土壤贫瘠
5、“北大仓”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 )
A、水稻种植业 B、混合农业 C、商品谷物农业 D、小麦种植业
6、“北大仓”的耕作方式应为( )
A、精耕细作,小农机具作业 B、国营农场,大型机械化作业
C、小农经营 D、粗放经营
7、“北大仓”的发展方向应是( )
A、退耕还林 B、绿色食品基地 C、大力发展工业 D、农业现代化
总结全课:尽管代表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众多的优势,但近几年来代表地区陆续推出禁止开垦“北大荒”“天然林保护工程”等一系列工程,也说明了代表地区农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请同学们做好预习,我们下节课继续讲解。
【农业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地理《农业》教学设计05-29
自然特征与农业的教学设计03-21
《农业的变化真大》教学设计08-04
农业的变化真大教学设计08-04
《农业的变化真大》教学设计(推荐)10-03
[合集]《农业的变化真大》教学设计10-03
《农业的变化真大》教学设计集锦10-03
《农业的变化真大》教学设计推荐10-03
农业的变化真大教学设计(优秀)10-02
《农业的变化真大》教学设计8篇(经典)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