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17 12:32:18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优]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优]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小数相互转化的必要性。

  2、能正确地将简单的分数化为有限小数。

  3、能正确地将有限小数化为分数。

  教学重、难点:

  1、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掌握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具准备:

  教学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1)用小数和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中的阴影部分。(图略)

  (2)在○里填上“>”、“<”或“=”。

  0.85○0.93/4○3/51/10○0.1

  0.72○0.273/5○1/20.45○37/100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上面的练习,再组织全班交流。

  2、引入。

  师:刚才同学们利用了把分数化小数或小数化分数的办法比较了一个分数和一个小数的大小。这里所出现的分数分别是10和100(是十进分数),这节课,我将来探讨分数、小数互相转化的方法。

  板书课题:看课外书时间(分数、小数的互化)。

  二、探索新知。

  1、呈现书第71页的例题。

  2、理解题意。

  师:题中告诉我们哪些条件?所求的问题是什么?

  指名回答,通过交流,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学习分数、小数相互转化的必要性。

  3、指导估算。

  先让学生估计,指名说一说估计的结果。

  4、精确比较。

  (1)自主探究比较方法。

  师:你能精确比较0.4和1/4的大小吗?那请你动脑筋想办法来比一比,并与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尝试:比较0.4和1/4的大小;教师巡视,个别交流、辅导,注意发现不同的比较方法。

  (2)讨论交流比较方法。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指名汇报,学生可能会提供以下几种比较方法。(略)

  5、分数与小数相互转化的讨论。

  通过讨论让学生悟出分数与小数的相互转化的基本方法:

  “一般地说,分数化为小数是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即用分子去除以分母;小数转化成分数则是先把小数化为十进分数,再进行处理。”

  三、练一练。

  1、第1题,把下列分数化成小数。请学生独立完成。

  2、第2题,下列小数化成的分数是否正确?如果不对,请改正。请学生独立完成。

  3、第3题,以“你说我答”的形式,让学生熟记一些常用的分数与小数互化的结果。如四分之几、五分之几、八分之几化为小数的数值。

  4、第4题,比较下面各组数的'大小。请学生独立完成,提醒学生要学会取有效数字,如与0.33进行比较,由于化为小数是无限小数,所以在用除法把化成小数时,只要取三位小数即可,不需多取,以提高练习的效率。

  5、第5题,在直线上面填上适当的分数,在直线下面填上适当的小数。学生独自填写,并仔细观察直线上下数的大小顺序。

  四、实践活动。

  在生活中寻找用分数或小数表示的信息,将它们写在本子上,之后再与同学进行交流。

  五、总结。

  谁能举例说明如何把分数化成小数,如何把小数化成分数?

  板书设计:

  看课外书时间(分数、小数相互转化)

  谁用的时间多一些?基本方法:小时0.4小时

  分数化为小数是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即用分子去除以分母;

  小数转化成分数则是先把小数化为十进分数,再进行处理。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2

  1、本节内容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为以后学生学习空间内容打下基础,课标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2、本节的核心内容是通过观察小药箱的活动,引导学生发现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所有的面。这一节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空间图形的铺垫,也是为进一步学习立体图形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1、由于本节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所有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实物的观察,通过想象,猜测和推理的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和理解教学内容。

  2、学生对空间图形知识还不熟悉,在教学过程中要慢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物体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学生在学习本节的过程中。由于以前没有接触过立体图形,字拼搭两个简单物体的.组合活动时会觉得困难,使学生不能进一步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小药箱的活动,使学生到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能熟练地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得形状。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3

  P34-35页例4和例5及相应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六1---5题。

  教材简析:

  小数的性质是小数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小数的性质,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又为教学小数四则计算作必要的知识准备。教材分两段教学小数的性质,第一段是理解性质的内容,第二段是应用性质改写小数。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自己发现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发现小数的性质并对小数的性质作出抽象概括。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准备题(1)1元=()角=()分

  (2)在下面()里填适当的小数。

  3角=()元

  30分=()元

  100毫米=()米

  (3)0.4里面有()个0.1

  0.40里面有()个0.01

  2、引入:今天继续研究小数。

  二、体验发现,理解性质。

  1、课件出示例4:

  (1)读题

  (2)分组准备,讨论。

  (3)说出结果。0.3元=0.30元

  (4)为什么?

  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

  A、0.3元和0.30元都是3角,所以0.3元=0.30元。

  B、画图理解。

  C、从小数的意义解释。0.3是3个0.1,也就是30个0.01,0.30也是30个0.01,所以0.3=0.30。

  (5)这两个相等的小数,小数部分有什么不同?

  提问:小数部分末尾的0添上或去掉,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小数变了,小数的大小没有变)。

  2、课本试一试:先看图填一填,再比较0.100米、0.10米和0.1米的大小。

  (1)学生自主填空。

  (2)交流自己的看法,并阐明观点。

  (3)汇报自己的结果。

  由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得到0.1=0.10=0.100。

  (4)观察板书:

  你得到什么结论?学生自由发言。

  总结:小数的末尾填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是小数的性质。

  三、理解内涵,学会应用。

  1、课件出示例5:

  学生自主填空。

  提问:这些小数中,哪些0可以去掉?指名回答。

  (着力于对小数“末尾”的理解。)

  结论:根据小数的性质,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学生尝试做“练一练”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试一试。

  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三位小数。

  0.4=()3.16=()10=()

  学生自主改写。

  交流:(1)改写这三个数时应用了什么知识?

  (2)为什么给三个数添上的“0”的个数不同?

  (3)“10”是整数,怎样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

  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进一步体验小数性质的应用。

  3、练一练第2题。

  学生自主比较,得到结果,并运用学过的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进行阐明。

  四、巩固练习。

  练习六的1-5题。

  第1、2两题巩固并深化对小数性质的理解,突出去掉或添上“0”必须是小数末尾的0。

  第3、4、5题都是应用小数的性质改写小数,其中有去掉末尾“0”化简小数,也有在末尾添“0”增加小数部分的位数;有改写小数,还有改写商品的单价。

  这些练习题使学生在应用中掌握小数的性质。

  家庭作业:

  1、同步学习与探究中的相应练习。

  2、预习比较小数的大小。

  板书设计: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4

  设计说明

  1.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创设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问题情境。

  “实践出真知”,在亲身体验和动手实践中获得的认知才是最真切的。教材首先创设了元旦联欢会抽签表演节目的情境,让学生在抽签活动中初步体会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然后让学生通过“摸棋子”的试验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这样收到的效果胜过单纯地说教。

  2.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放在了与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同等重要的位置,体现了现代教育新的理念。本节教学设计创设了一些有用而且有趣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享受从事数学活动的喜悦,使每位学生在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能获得成就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1个纸盒、4个红棋子、1个蓝棋子

  教学过程

  1、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乌鸦喝水”的三幅图,请学生用“一定”“可能”和“不可能”分别说一说这三幅图上的故事。

  师: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件不能确定它发生的结果,有些事件能确定它发生的结果,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乌鸦喝水”是小学语文一年级课本中的一篇文章,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借助这个故事,让孩子们用“一定”“可能”和“不可能”进行描述,可以充分了解他们对“一定”“可能”和“不可能”这三个词语的理解以及孩子们对可能性知识的已有认知水平。

  2、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教学主题图。

  (1)课件出示主题图,师简单介绍图意:联欢会上,通过抽卡片决定每人表演一个什么样的节目,有分别写着唱歌、跳舞、朗诵的三张卡片,如果让你抽一次,可能有什么结果?

  (2)小组讨论后,派代表汇报。

  小结:每名同学表演什么节目是不确定的,因为有些事件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

  3、模拟演示,教学例1。

  (1)观察图(1),请学生说说图意。

  师:三张卡片分别写着唱歌、跳舞、朗诵,小明可能会抽到什么节目?

  预设生1:可能是唱歌。

  生2:也可能是朗诵。

  生3: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师:小明抽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这说明了什么?

  (事件的不确定性)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数学第九册第28~29页的例1、例2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五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学会读、写小数,体会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2、使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经历小数意义探索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在用小数进行表达的过程中,感受小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在实际环境中理解小数的意义,会读写两三位小数。

  教学难点:抽象概括出小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例1的情境图,提问:你知道例题中的这些数都是些什么数吗?(小数)哪一个是你比较熟悉的?

  请你以0.3为例说说对小数有了哪些认识?根据回答相应板书。

  小结:我们已经认识了像这样的小数,从今天起我们要继续学习小数的有关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

  新课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影响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道了什么。为了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我直接利用出示的例1图,让学生回顾旧知,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学生回答完后,我借机谈话揭示同时板书课题。这样复习的原因是因为学生在相隔一段时间之后再学小数,原有知识可能遗忘,利用复习能很好地发挥这些知识对将要学习的新知的迁移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发展的支点。同时用学生熟悉的情景作为学习的素材,可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体会到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之广。

  二、1、例1教学

  提问:你能根据题目的要求用“角”或“分”作单位,说出一个信封和本练习簿的价钱吗?

  指名回答问题。注意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完整。

  橡皮的单价0.3元是3角;信封的单价是5分,练习簿的单价是4角8分或48分。

  2、教学小数的读法:

  谈话:信封的单价是5分,表示5分的这个小数你会读吗?那这个小数呢(0.48)那你知道像这样的.小数怎么读吗?

  0.05 读作: 零点零五 0.48 读作: 零点四八

  引导学生总结读整数部分为0的小数的方法:读的时候从左往右依次读出各位上的数。

  3、初步感受两位小数的含义。

  想一想:0.3元是几分之几元?也就是?0.05元是1元的几分之几?0.48元呢

  小组讨论交流。

  0.3元是1元的十分之三。为什么?

  0.05元是1元的百分之五。提问:为什么?(1元=100分,1元平均分成100份,1份是1分,1分就是1元的 ;0.05元是5分,是5个 ,也就是1元的 。)

  根据上面的思路,让学生说明0.48元是1元的 。

  (1元=100分,1元平均分成100份,1份是1分,1分就是1元的 ;0.48元是48分,是48个 ,也就是1元的 。)

  板书:

  【设计意图】对于例1我准备安排两个层次的学习活动,来引导学生感知两位小数的含义。

  第一层次,让学生用“角”和“分”作单位说出橡皮、信封和练习簿等物品的价钱。通过“说”,激发学生已经积累的有关小数的知识经验,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心理需求。同时适时的引导学生试读小数并初步掌握两位小数的读写方法。主要是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读写两位小数,培养学生类推知识的能力。

  第二层次,利用学生对元、角、分关系的已有认识,分别介绍把1分、5分和4角化8分改写成以元作单位的分数和小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两位小数的含义。 同时通过板书与提问渗透对单位1的初步感知。

  4、出示例2

  (1)认识两位小数

  A、理解:1厘米是 米, 米可以写成0.01米。

  指名理解1厘米为什么是 米。

  (1米=100厘米,1米平均分成100分,1份就是1厘米,1厘米也就是1米的 ,就是 米。)

  B、用米为单位的分数和小数分别表示4厘米与9厘米。

  学生回答并说名理由。

  C、观察板书:

  这三个分数都是什么样的分数?(百分之几的分数)这三个小数呢?(两位小数)

  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知道两位小数都表示百分之几。

  (2)认识三位小数

  A、理解:1毫米是 米, 米可以写成0.001米。

  指名理解1毫米为什么是 米。(1米=1000毫米,1米平均分成1000分,1份就是1毫米,1毫米也就是1米的 ,就是 米。)

  B、用米为单位的分数和小数分别表示7毫米与15毫米。

  学生回答并说名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例2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两位小数与三位小数的含义。因为已有例1的知识基础,在例2的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通过米尺共同讨论怎样用“米”作单位表示1厘米的长度,明确因为1厘米是1米的1/100,也就是1/100米。所以写成小数是0.01米。然后让学生独立写出表示4厘米和9厘米的分数和小数,并要求学生们说明思考过程,进一步突出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的含义。最后我会这样问学生:以米作单位的两位小数表示1米的百分之几,以同样的方法教学例3,同时再次初步感知单位1。

  C、观察板书

  米 米 米

  0.001米 0.007米 0.015米

  这三个分数都是什么样的分数?(千分之几的分数)这三个小数呢?(三位小数)

  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知道三位小数都表示千分之几。

  5、思考:

  观察前面出现的小数与分数的关系,你有什么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观点。

  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都可以用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抽象的数学知识应建立在形象的感知之上。所以在例1、例2已有的感性基础上,我会引导学生比较例1和例2中每组的分数和小数,启发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对小数的理解,初步抽象出小数的意义。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小数的意义,并强调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含有几个数位,这个小数就是几位小数。

  6、试一试:

  学生自主练习,进一步体验分数和小数的联系和意义。

  7、练一练:

  学生自主填空,交流时注意让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进行说明。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面积;

  2、能根据图形的特点,选择合适而又简便的方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3、能灵活思考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组合图形面积的问题。

  【教学难点】怎样分割或者补足图形。

  ◆课前准备

  xxx课件。

  一、情景引入

  1、复习

  第一个图形是什么形?它的面积怎样计算?学生口答。

  教师在长方形图的下面板书:S=ab。

  第二个图形呢?

  学生分别口答后,教师在每个图的下面写出相应的计算面积的公式。

  可是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图形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2、认识组合图形

  让学生指出有哪些图形?

  师: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我们已经学会了,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张图片(99页的四幅图),认一认,它们是什么?

  这些图片分别是由哪几个平面图形组成的?

  这几张图片显示的都是组合图形,你觉得什么样的图形是组合图形?

  师:组合图形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

  问: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可以看到组合图形?

  同学们现在已知认识了组合图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的内容。

  二、探索新知

  1、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图形也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出示题目及图)。

  图表示的是一间房子侧面墙的形状,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教学过程

  2、如果不分割能直接算出这个图形的面积吗?(引讨横虚线的作用)怎样计算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呢?

  3、暴露资源,组织研讨:

  方法一:三角形+正方形三角形面积=5×2÷2=5(m2)

  正方形面积=5×5=25(cm2)房子侧面面积=25+5=30(cm2)

  方法二:两个梯形

  梯形面积=(5+2+5)×(5÷2)÷2=12×2.5÷2=30÷2=15(m2)房子侧面面积=15×2=30(cm2)

  方法三:拼成一个长方形

  长方形面积=(5+2+5)×(5÷2)=12×2.5=30(m2)房子侧面面积=长方形面积

  方法四:从长方形中挖走两个小三角形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7

  五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运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图形的运动内容主要包括轴对称,平移和旋转。了解图形的运动对学生认识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感受和欣赏图形的美都是十分重要的。通过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和运用平移、对称、旋转设计有趣的图案,有利于学生初步了解图形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目标:

  1、结和具体情境,复习图形的运动的相关知识,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平移、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根据指定的要求画轴对称图形或将简单图形按要求平移旋转。

  2、整理学过的轴对称图形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

  3、在观察、操作、想象、设计图案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学情分析:这部分知识比较简单,学生在新授时已有较好的掌握。本节复习,重点是运用。鼓励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进行知识的应用。

  重点、难点:

  1、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图形运动的常用方法,并能按要求画出图形。

  2、能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应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方格纸课型

  复习课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玩过俄罗斯方块这个游戏?其实这个游戏中还用到了许多数学中的知识,今天我们就借助这个游戏来复习图形的运动。(板书:图形的运动)这是俄罗斯方块中的一个,认真观察给出的图形,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下列问题。

  1、图A是轴对称图形吗?

  2、图A有什么特点?

  3、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刚才我们解决了关于轴对称图形的一些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相信同学们已经将记忆中我们学过的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调动起来了,下面我们将对这些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

  二、自主学习,回顾整理。

  (一)轴对称图形

  1、说一说: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指名回答)2、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呢?请伸出手画一画。

  3、下列图案中,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请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出示课本97页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并说一说判断理由。

  4、描述轴对称图形时要注意什么?(描述轴对称图形时一定要说清楚以哪条直线为对称轴。)

  (二)平移

  1、图1中图A经过怎样的运动可以得到图2?

  指名回答,并利用方格纸进行验证。

  2、完成课本97页第2题第(1)小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展示。

  3、结合刚才的问题,说一说什么是平移?平移有什么特点?

  点名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教师小结:平移:平面内将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的图形运动叫平移,它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其大小和形状没变。平移后的位置由平移的方向和距离确定。

  4、在描述平移运动时要注意什么?描述平移时要说清楚平移的方向和距离两个要素;

  (三)旋转1、图1中图A经过怎样的运动可以得到图3?

  2、图1中图A经过怎样的运动可以得到图4?

  学生独立完成。

  4、完成课本第97页第2题第

  (2)小题。

  5、说一说什么是旋转?旋转有什么特点?旋转的三要素是什么?旋转:平面内将图形绕一定点按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运动叫旋转。定点叫旋转中心。旋转后物体的方向发生改变,形状和大小不变。描述旋转时要说清楚旋转的中心、旋转的方向(顺时针还是逆时针)和旋转的角度三个要素;6、小组讨论:平移与旋转和放大与缩小的异同点,并完成表格。 平移与旋转放大与缩小不同点相同点。

  (二)汇报、交流,集体小结:

  1、结合刚才所做的几道题,说一说在方格纸上进行平移、旋转时需要注意什么?在方格纸上按要求把图形进行旋转时,关键是要先找到其中一条或几条较为特殊的线段(与旋转中心相连的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的线段)旋转后的位置,再画出图形其他部分旋转后的样子。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时要一定要注意对应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相等的。

  2、你能否说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用到了平移、旋转?平移:比如电梯的上下移动、推拉门的运动。旋转:比如钟摆的运动、汽车方向盘的转动。轴对称:比如蝴蝶的形状、对称的剪纸图案。

  三、巩固与应用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1、根据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尝试画出图形运动相关知识的思维导图,下周进行评比。板书设计:图形的运动平移:方向、距离旋转:中心、方向、角度轴对称: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理解产生循环小数产生的原因,认识循环小数,能正确使用循环小数表示商;

  2、认识循环节,能正确进行循环小数的简写;

  3、在猜想、验证过程中清晰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培养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循环小数,能正确使用循环小数表示商;认识循环节,能正确进行循环小数的简写。

  教学难点:

  理解循环小数产生的原因,能正确进行竖式的简写。

  教学过程:

  一、提示矛盾,感知循环

  1、男女生比赛计算:15.6÷127÷3

  2、观察思考:观察这个竖式,你发现了什么?

  (余数重复出现,商就跟着重复出现。感知有限、无限)

  二、深入研究,认识循环

  1、思考:这是一种偶然现象吗?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请同学们尝试计算。

  出示例8:先计算,再说一说这些商的特点。

  28÷18=78.6÷11

  2、概括循环小数的概念

  1>观察这些算式的'商,可以发现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感知:都是无限的;

  都有一个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

  2>提示概念:

  像这样的小数就叫循环小数。学生读课本,互相交流,在这个定义中应该注意哪些词语?你是怎样理解的?

  出示: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循环小数。

  3、判断:下面哪些小数是循环小数?为什么?

  5.78780.555……3.83999……3.010010001……

  5、提示循环节概念,掌握简便写法

  1>学生自学教材第34页有关循环小数的知识,全班交流,理解认识:

  A.循环节: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仿效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就是这个小数的循环节。

  学生举例说明。

  B.循环小数的简写:写循环小数时,可以只写第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位和末位数字上面各记一个小圆点。

  举例:如5.333……写作:5.3(五点三,三循环)

  6.9258258……写作:6.9258(六点九二五八,二五八循环)

  强调:只需要写出一个循环节,简便记法只在首位和末位点上小圆点。

  C学生尝试从简便记法怎样到一般写法。

  强调:循环节只写一遍

  只在首位和末位点上小圆点。

  D.逆向运用:从简便计法展开到一般写法。

  2、回顾竖式,说一说除到哪一位就能判定循环节。

  (当余数第二次重复出现时,就可以停止)

  3、练习,列竖式。指导学生根据余数情况尽可能早地判定循环小数,并用简便写法记得数。

  2.29÷1.123÷3.3

  三、巩固练习

  课本34页做一做1:用简便形式写出下面的循环小数;

  37页第9题:比较小数的大小。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数学第86——87页例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五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理解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相关的计算。

  2、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探索数学知识规律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例1小明房间的平面图。

  提问:从图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想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可以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以下问题:

  (1)房间的面积有多大?

  3.6×2.8

  (2)阳台的面积有多大?

  2.8×1.15

  提问:这两道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小数乘法有什么不同?

  2、揭示并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二、合作探究,掌握算法。

  1、初步探究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1)估算初步探索:

  师:请你先估计一下3.6×2.8的积大约是多少?

  小组合作:先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桌听,再全班交流。

  把3.6和2.8都看作3,3×3=9,面积在9平方米左右。

  把3.6看作4,2.8看作3,4×3=12,面积应该比12平方米小一点。

  ……

  (2)笔算进行探索。

  师:通过刚才的估算,我们已经知道了3.62.8的积大概在9的左右。那么实际的结果是多少呢?我们还应该学会计算的方法。通常用列竖式的方法进行计算。

  进一步启发:回想一下以前计算小数乘法的方法,我们是否可以先把这两个小数都看作整数来计算,这样你会做吗?

  让学生先把这两个小数都看作整数来计算。

  讨论:这样后,得到的积是不是原来的积?为什么不是?那主要的变化在哪里?

  4人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再阅读课本86页,进一步弄清课本的竖式图示的意思:

  原来两个小数都当作整数相当于都乘了10,积是原来的100倍,只要把现在得到的积除以100,就能得到正确的积。

  问:正确的结果与我们估算的结果接近吗?能正确估算结果的同学真棒。

  2、进一步探究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试一试”

  (1)根据刚才你解决问题的方法,你能计算出2.8×1.15的结果吗?你能借87页上的示意图来说一说你的想法吗?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后与同桌交流想法。

  (2)全班交流。把两个因数都看成整数,相当于这两个因数乘了1000,得到的积就是原来积的1000倍。要使现在的积等于原来的积,只要用3220除于1000。

  问:现在的积可以化简吗?结果是多少?

  三、概括推理,总结方法。

  1、引导学生比较例题与“试一试”的计算过程。

  观察例1中的因数和积,你发现了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再观察“试一试”中的因数和积,你发现了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你能说一说因数与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小结:小数乘小数,两个小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里面就有几位小数。

  2、引导学生总结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师:现在你能总结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了吗?

  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

  在全班里交流你的想法。

  (!)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是多少。

  (2)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注意结果能化简的要化简。

  四、实际练习,内化理解。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练习,小组交流校对。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独立练习,指名板演。集体评讲。

  五、反思总结,深化提高。

  今天我们应用了以前原有的知识,

  通过主动积极的探索,得出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经过这个过程,你有什么体会和收获?还有什么值得探讨的地方?

  六、完成书面作业:练习十五1、2、3题。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

  说算理在我们计算的教学中是十分重视的。的确,说算理对于学生计算的方法的'掌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然而搞形式化说理,忽视学生对算理的感悟,则有害而无益,形式化说理,表面上看似乎有理有据,推理严密,但它不是建立在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感悟的基础上进行,因而难以使学生对算理真正内化,难以使学生理解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在现行的教学中,一般是按教材的编排,采取如下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出示算式13.5

  ×0.5

  2、引导学生观察和以前算式有什么不同。

  3、讲算理:即13.5→扩大10倍→135

  ×0.5→扩大10倍→5

  67.5→缩小100倍→675

  然而教学效果令人十分失望。当我引导完上述的转化过程时,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大部分学生看着板书也说得清算理。但计算时,根本未按算理去做,尤其是中差生错误百出。课后我做了认真反思,上述推算我是严格按教材设计意图、教案要求,且很有条理去教学的,为什么还是没有真正理解算理呢?那是因为教材的推算过程是为教者和学者提供一种借鉴的思路。在实际教学中不能照搬照抄,更不能把教材的思路用教师所谓的“启发”灌输给学生,否则推算说理就成为了形式。为此,我就尝试了一种自己的教法,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在经历感悟的过程中增强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结果按我设计的教学方法学,班级学生不仅计算方法掌握快,算理也说的非常清楚,教学效果十分令人满意。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自主探索、讨论、交流,使学生发现并理解植树问题(两端要种)的解题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1、让学生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整个探究过程,并从中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2、通过探索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初步体会化复杂为简单和一一对应的数学方法。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析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感悟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间隔与棵树之间的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谜语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游戏吗?老师说一个谜语让同学们猜一猜,看谁能最先猜出来。

  一颗小树五个叉

  不长叶子不开花

  能写会算还会画

  天天干活不说话

  谜底:(手)

  出示课件,让学生举手回答谜底,并作表扬或鼓励。

  1、师: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灵巧的手,他不但会写字、画画、干活,在他里面还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你想了解它吗?请举起你的右手。(五指伸直、张开)师:张开的五指中有了一些空隙。数学中我们把这个“空隙”叫“间隔”。同学们看一看,3根手指中有几个间隔?那么4根手指呢?5根呢?

  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比如路灯、公路边上的'树和摆放的花盆,它们之间都有间隔。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你能举几个例子吗?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有间隔,那么在数学上我们把研究与间隔有关的问题叫做植树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它。

  二、构建模型

  1、了解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师:在植树问题中,有几种情况:一种是两端都栽,一种是只栽一端,还有一种是两端都不栽。今天这节课我们只学习“两端都栽”的情况(课件出示三种情况)。板书:两端都栽。那么两端都栽时,棵数与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出示课件,板书棵数、间隔数)当只有3棵树时,它们之间有几个间隔呢?4棵树时有几个间隔呢?5棵树呢?现在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有10棵树呢?50棵树呢?100棵树呢?那么你们发现了棵数与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棵数比间隔数多1,间隔数比棵数少1)那谁会用一个等式来表示一下呢?(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棵数-1)(出示板书)

  3、利用模型解决问题

  1、出示招聘启示:我们学校将对校园进行绿化,特聘请校园设计师设计一份植树方案,择优录取。同学们想成为这名设计师吗?出示设计要求:在操场边上,有一条20米长的小路,学校计划在小路的一边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几棵树?

  (1)说说从题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让学生举手回答)

  (2)判断:下面哪种情况是一边种树呢?下面哪幅图是两端都栽的情况呢?(课件出示)

  (3)分析题意。

  “全长20米”是指小路的总长(板书:总长);“一边”是小路的一侧,指左边或右边;“每隔5米栽一棵”是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简称“间距”(板书:间距)。“两端要栽”指起点与终点处都要栽。

  (4)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学生独立完成)

  (5)学生汇报交流。

  (6)反馈答案:

  方法1:20÷5=4(棵)

  方法2:20÷5=4(段)4+1=5(棵)

  到底哪一个是对的呢?大家都认为这种方法是正确的,那么算式中的“20”表示什么呢?“5”表示什么?“20÷5=4(个)”又表示什么?(板书:间隔)为什么“+1”?(两端要栽,它比间隔多1)“4+1=5(棵)”表示什么?(植树棵树)这其实就是运用了“间隔数+1=棵数”这个规律。(课件演示分析过程)

  谁能够完整地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意思?

  2、试一试。师:如果老师把题目改一改,看看谁还会?课件出示例题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和刚才这题比较,你想说什么?

  (2)学生独立列式并汇报。

  3、巩固新知师:恭喜大家,顺利完成了任务!你们还想接受新一轮的挑战吗?

  (1)出示第一关:说一说。让学生自己读题,抢答。

  (2)同学们真棒,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把我们今天学的知识整理一下,看哪一个小组最先完成。(老师课件出示题目,学生完成手里的学习单)学生完成后汇报交流(投影学生完成的情况,并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拓展练习。同学们真棒,这两道关卡都没有难住同学们,现在还有最后一道关卡,如果你能闯过最后一关,那今天这节课就要给同学们打100分了。课件出示: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1)学生独立阅题,说说这个题目中又有哪些数学信息呢?

  (2)这个题目和前面做的两题有什么不同呢?(①前面那题告诉路的长度,而这题求路的长度。②前面那题求植树棵树,而这题已经告诉了植树棵树。)

  (3)在做前面那题时,我们是先求什么的?(间隔数)那在这个题目中,我们应该先算什么?

  (4)学生独立解答并汇报:

  (5)板书学生的各种答案,你有什么看法?说说理由。生列式:36-1=35(个)35×6=210(米)

  (6)擦去错误答案,师追问:“36”表示什么意思?再“-1”表示什么?(板书:间隔数)这其实就是运用了“棵数-1=间隔数”这个规律。再“×6”又是什么意思?

  (7)有谁听懂了这个算式的意思,说给大家听一听?

  四、回顾小结

  这么难的题目让你们解答出来了,看来今天收获一定不少?谁来说说你今天都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两端都种

  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棵数-1=总长÷间距

  总长=间隔数×间距

  间距=总长÷间隔数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88、8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会求数据的中位数,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

  2、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恰当的统计量(平均数或中位数),在与平均数的对比中体现中位数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运用价值,激励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

  教学难点:

  恰当选择统计量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教学过程:

  一、认识中位数

  1、故事引入。

  李叔叔要去找工作,同学们,你们知道一个人找工作时,一般最关注什么?

  找工作时,工资的多少往往是人们最关心的,李叔叔看到一份超市的广告上写着:本超市员工月平均工资1000元,现招员工若干。李叔叔一看,待遇不错,就去应聘了。可到了发工资,李叔叔不高兴了。超市老板拿出了员工的工资表。

  某某超市员工月工资表单位:元

  职 员 月工资

  经 理 3000

  副经理 20xx

  员工A 900

  员工B 800

  员工C 750

  员工D 650

  员工E 600

  员工F 600

  员工G 600

  员工H 600

  员工 I 600

  2、思考与讨论

  (1)广告上说员工的月平均工资1000元,正确吗?

  (2)但大部分的员工工资在1000元以下,广告是否符合实际?

  (3)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数反映这个超市的员工的月工资水平比较合理?

  3、交流与沟通

  (1)通过计算,月平均工资是1000元,没有错。

  (2)部分学生认为此广告存在欺骗性。因为两位经理的工资很高,而员工的工资都不到1000元。

  (3)这组数据中,由于出现了两个很大的数据3000和20xx,所以平均数1000不能真实地反映超市员工的月工资水平。

  生一:600元比较合适,因为得600元的人是最多的,有5人。

  生二:650元比较合理,因为它正好是中间那个数。

  生三:把两个经理的工资去掉,再求其它数的平均数。

  4、提出中位数和众数

  同学们分析得不错,很有自己的想法,除了平均数外,数学上还有两种统计量可以表示一组数据的水平,那就是中位数和众数。(板书课题)

  (1)按照你们的理解,能说说什么是中位数吗?

  (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中间的那个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强调:先按大小顺序排列。)

  工资表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

  (共11个数,第6个数是中位数,是650。)

  想一想:平均数1000和中位数650哪个数表示员工的工资水平更合适呢?你是怎样理解的`?

  (教师点明:平均数会因为一些极端数据的影响,不能很准确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而极端数据对中位数没有影响,650处于中间,反映的是中等水平的工资,能表示这组数据的中等水平,李叔叔应当关心中位数。)

  (2)同学们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众数呢?这组数据的众数是多少?

  (众是多的意思,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这组数据的众数是600,体现的是多数人的工资水平,李叔叔还应当关心众数。)

  二、找中位数和众数

  1、求下面每组数据的中位数。

  (1)请一列同学(人数是奇数)报体重,记录下数据,数据的大小未排列。

  (2)请一列同学(人数是偶数)报最近一次的测试成绩,记录下数据,数据的大小也未排列。

  指导学生自学课本,明确:当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以上两题都要强调先要将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而且比较用平均数和中位数哪个更能反映这组数据的真实水平。

  2、请一小组的同学报年龄,记录下数据,找众数。并比较众数和中位数哪个能更好地反映同学们的年龄状况。

  三、知识应用

  1、课本89页第一题。

  明确:当一组数据中没有出现偏大数或偏小数时,中位数、平均数和众数就会非常接近,甚至相等。这种情况下,这三种数都能用来代表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2、课本89页第3题。

  明白众数是40,不是34。

  3、在一次射击比赛中,战士甲和战士乙分别代表两个连队比赛,获得胜利者将代表连队参加全团射击比赛,每人打5发子弹,成绩如下:战士甲的平均分7.8环,战士乙的平均分8环。你想推荐谁?

  (1)说明推荐理由。

  (2)回放射击过程,战士甲10、9、10、10、0;战士乙7、7、8、10、8。

  (3)再次作出选择,说明理由。

  四、课堂小结

  1、说说什么是中位数和众数。

  2、怎样恰当选择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五、小调查

  同学们看过电视上很多比赛活动,评委是怎样计算选手的得分的?你认为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后再求的平均数与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哪个能更好地反映选手的成绩?

  六、教学反思

  市教科所的领导听课的点评:

  1、重难点把握得好,一针见血;

  2、基础打得好,明确内涵,理论运用入木三分;

  3、学生紧密配合,参与学习,引人入胜;

  4、把学习与生活巧妙结合起来,标新立异。

  个人遗憾:

  1、在同学们报出的实时数据中,众数和中位数的比较还不够突出;

  2、练习量较少。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2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都看过四大名著么?你们最喜欢哪部呢?

  生:西游记、三国演义.....

  师:你们喜欢西游记里面的谁呢?

  生:孙悟空。

  师: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一段孙悟空打妖怪的食品。(播放视频)

  师:通过观看视频,我们发现孙悟空的金箍棒很神奇,可以变长。出示视频里金箍棒的变长的数据。引出:小数点是很神奇的,它还会搬家呢。出示课题:小数点的移动

  设计意图:以学生喜爱的西游记导入,通过播放动画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非常乐意学习。

  二、探究新课

  1、师:出示金箍棒变化的过程0.009米---0.09米---0.9米---9米。带领学生探究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变化的规律。

  总结: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

  2、习题练习

  3、师:孙悟空的金箍棒不但能变长,还能够变短。下面我们探究一下它变短的规律。

  0.009米---0.09米---0.9米---9米,引导学生倒着看,自己总结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总结: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原数的'10分之一

  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原数的100分之一

  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原数的1000分之一

  4、习题练习

  5、四句歌谣:小数点移动要记牢;右移扩大、左移缩小。移动一(二、三....)是10(100、1000....)倍;位数不够0补位。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总结小数点移动规律,加深记忆与理解。

  三、习题巩固

  1、火眼金睛。

  2、填空。

  设计意图:习题由易到难,形式多样,让学生充分的吸收和巩固知识。

  四、课堂小结

  出示总结的表格,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3

  活动目标:

  通过让学生动脑想象和探索思考、讨论、实践等,开发学生智力,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增强合作意识;提高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意识并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l.六个长方体透明容器,深底托盘、水,沙,适当大小的不规则物体若干个(红薯、橡皮泥、石块等),不规则塑料泡沫一块。

  2.笔、纸、直尺、计算器。

  活动过程:

  一、温故知新,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认识这些几何形体吗?谁能说说它们的名字?

  师:还学过那些几何形体?

  师:像长方体、正方体这些面和棱有明显特征的物体我们都称之为“规则物体”。

  (板书:规则物体)

  师:你会测量计算那些几何形体的体积呢?怎样算?

  (板书:公式)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些物体,

  师出示出不规则物体(红薯、橡皮泥,石块等)

  师:像红薯、橡皮泥、石块属于什么形体呢?

  师:象这样的物体用数学语言来形容就叫做不规则物体。(板书:不规则物体)

  师:它们的体积该怎样进行测量与计算呢?

  (板书:体积?)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测量”

  出示课题:巧测体积

  二、开动脑筋,展开联想

  师:这些物体的体积是多少?该怎样进行测量呢?(独立思考,举手汇报)

  1.把橡皮泥摔成长方体,量出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就能计算出它的体积。

  2.把橡皮泥摔成正方体,量出它的棱长,同样能计算出它的体积。

  3.把红薯煮熟后,放在模子里压成长方体。

  4.把红薯煮熟后,放在模子里压成正方体。

  .........

  师:大家说的方法都很好,不仅合理而且易行,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针对可以改变形状的物体,确实可以把它变成规则的物体再进行测量和计算得到他们的体积.

  (动画显示可改变形状的物体体积测量与计算)

  师:像石块这样不能改变自身形状的物体体积该怎样进行测量呢?

  师:请小组展开讨论,看看那个小组的成员最棒最聪明最先找到可行的测量方法。

  (小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讨论完毕,分别汇报)

  师带领小结,肯定可行性方法,并注意探讨要注意的事项(如水面要平,物体要沉没于水中,精细减少误差等,注意卫生等),然后指导实践。

  三、动手操作,体验实践

  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测量和计算的工具,今天我们就亲自动手利用这些工具来测量并计算石块的体积。

  师:为了确保实验成功,在操作之前老师提醒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和要求,请看屏幕。

  投影显示要求:

  1、每组1名组长,1名记录员,2名测量员,2名计算员。组长负责分工,大家听从安排。

  2、测量员负责所有数据的测量,为确保数据的准确每个测量员都要对所需数据进行测量,最后取用平均值。

  3、计算员负责实验中数据的计算,每个计算员都要进行计算并共同核对结果。

  4、记录员负责整个实验过程中的步骤记录。

  5、组长负责全面工作,并协助记录员对步骤进行整理记录。

  师提醒注意:

  每个组内成员都要尽心尽责、团结协作。

  领会完毕,分组试验,教师巡视指导。

  四、总结方法

  1.分组汇报

  (所测石块的体积是多少?是怎样得来的?重点汇报操作步骤。)

  例如:

  小组A

  (1)测出长方体容器的底面长和宽,注入适量的水并测出水的高,用“长×宽×高”计算出水的体积。

  (2)放入不规则物体(没入水面以下),测出这时水的高度,再利用长方体体积公式计算出这时水的体积。

  (3)用后来水的体积减去原来水的体积,得出的结果就是所测量的不规则物体体积。

  小组B

  (1)测量长方体透明容器底面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

  (2)将鹅卵石放入长方体透明容器里,然后加水至水而高出鹅卵石为止,然后测出这时水的高度,算出含有不规则物体时水的体积。

  (3)拿出鹅卵石,再测出容器内水的高度,算出这时水的体积。

  (4)用含有物体时水的'体积减去不含物体时水的体积,得出的体积差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小组C

  (1)测出长方体容器的底面长和宽。

  (2)放入不规则物体并注水至淹没物体,测出水面高度。

  (3)拿出不规则物体,测出水面高度。

  (4)用“长×宽×(高①―高②)”算出下降的那段水的体积。

  小组D:

  (1)把容器内放在托盘内,注满水,测量并计算出水的体积。

  (2)把不规则物体放进容器内,使溢出的水流到托盘内,把托盘内的水再倒进清空的容器内。

  (3)测量并计算容器内托盘收集的水的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

  如果用流沙,道理相同。

  2、教师根据大家的汇报,小结操作步骤。

  (显示动画)

  师:大家的实验方法与步骤都很科学,其实无论先测还是后测含物体时水的体积,再测不含物体时水的体积都属于一种方法、一个道理,即:用含物体时水的体积减去不含物体时水的体积得到这部分水的体积,也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另一种方法是直接测量并求出与不规则物体相等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即所求的不规则物体体积。

  五、畅谈想法,鼓励探索

  1、为什么用水来试验呢?

  水是液体,可以根据容器改变自体的形状。当物体放入盛水的容器中,因为物体占据一定的空间,所以就会排开一部分与它体积相等的水的体积,我们只要计算出这部分水的体积,就等于计算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了。一般我们称这种方法为“转化法”。

  (板书:转化法)

  师:我们今天用水来做中介进行了测量,请想一想除了水还有其他的物质可以进行这样的测量吗?

  (面粉、流沙、石灰粉、泥巴......)

  师:说得好,这些物质都具备可以改变自体形状的特性。

  师:其实,智慧的人类早就开始利用转化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了。

  (画面显示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转化法”的应用资料。)

  2、师:在生活中如果遇到困难,不要畏惧,应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3、我知道大家都是敢于思考和探索的勇敢者,我这里有一项任务交给你课下去独立完成。

  出示塑料泡沫,显示:

  怎样测量不沉入水中的不规则物体体积呢?

  师:今天就到这里,收拾整理好物品,下课!

  板书:

  巧测体积

  转化

  规则物体←━━━━━━━━━不规则物体

  ↓↓

  利用公式体积?

  实验步骤表格:

  试验步骤

  第一步

  第二步

  ......

  ......

  ......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4

  一、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各种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明确组合图形是由几个简单图形组合而成,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就是求几个简单图形的面积的和或差的计算,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通过实践操作、练习,提高观察、分析能力和解题的灵活性;能正确地分析图形。

  3、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及创新精神,及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什么是组合图形,能运用“分割法、添补法或割补法”将组合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三、教学过程

  (一)观察动画,复习旧知,引出新知(出示课件2~3)

  1、观察动画,分析引入(媒体出示由基本图形拼成的房子等)

  师:观察这两幅图画,你发现了什么?

  生:很多的简单图形,组成了很多的图形 [板书:简单图形]

  师:这些由简单图形组合而成的图形,就叫做组合图形。[板书:组合图形] (示课件4)

  2、复习基本图形面积公式(出示课件5)

  师:还记得我们都学过哪些基本图形吗?

  (随着学生回答,按学习的顺序贴各个基本图形)

  问:那谁还记得这些基本图形的面积公式?

  (随着学生回答,在各个基本图形后面写公式)

  师:真不错,看来同学们对面积公式知识的'掌握相当扎实。那像这些组合图形,怎么求面积呢?有同学已经有想法了。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板书:在组合图形后面增加“面积”)(出示课件6)

  (三)拓展方法,发展思维

  师:请你估计他家至少要买多大面积的地板。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求它的面积?请把你的想法用虚线在答题纸的客厅平面图中表示出来.再和小组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动手画图,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

  师:同学们做好了吗?刚才看到同学们讨论得非常热烈,能感觉到同学们都很喜欢动脑筋,现在请谁来介绍,小华家的客厅面积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分别介绍不同的计算方法,见下图)(出示课件10~13)

  (四)归纳提高 (出示课件14)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上述四种计算方法中,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

  生:前三个图形都是将组合图形进行分割,然后再进行计算。而第四个图形是补上去一块。

  师:为什么要补上一块呢?

  生:补一块就成基本图形了。

  师:这种方法叫添补的方法,将原图形补充为基本图形,然后求出整个儿图形的面积,然后再减去补充的部分的面积。

  强调:其实不管是用割还是用补甚至是割补,我们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把组合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出示课件15)

  师:能找出最简单的方法吗?(是啊,分成的图形越少,计算面积时就越简便,所以我们以后在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要学会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现在你会计算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吗?请在答题纸上算出面积)

  汇报交流,引到比较

  现在我们已计算出了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请把你计算的正确答案与刚才同学们估计的数据比较一下,有的估计偏大了有的偏小了。

  (五)归纳算法

  师:刚才我们帮小华计算出客厅的面积即组合图形的面积。现在一起回忆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过程。

  我们先用割或补、割补的方法把组合图形转化成了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找出计算每个小图形所需的条件,再算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六)教学“试一试”(出示课件16)

  理解题意,明确“这张纸板还剩下多大面积?”指的是哪些部分的面积,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还有哪些计算方法。

  (七)巩固练习

  1.下面各个图形可以分成哪些已学过的图形? (出示课件17~18)

  让学生“观察图形—选择方法—汇报交流”

  2.计算墙壁面积(出示课件19)

  观察图形—选择方法—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师:老师知道你们一定还有很多不同的计算方法,但你们的答案和这两位同学一样吗?是啊,同一个组合图形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计算面积,但答案是唯一的。

  3.求门油漆的面积

  师:同学们以聪明才智帮小华解决了一个难题,可还得请你们再帮一个忙。(出示课件20)

  师:这里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吗? 谁来给同学提个醒。

  学生独立算完后指名汇报

  和他方法一样的请举手,为什么你们都选择添补的方法呢?

  师:是啊,计算组合图形面积并不是所有的方法都适用的,我们要学会根据条件选择合理的方法(分割法、添补法或割补法)。

  (出示课件21)

  (八)总结

  本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分割

  组合图形的面积 基本图形 计算

  填补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5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断。

  1、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注重知识的有效建构。

  本节课通过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呈现复式统计表和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既复习、激活学生已有的对单式条形统计图的认知,又为后继的学习提供准备材料。接着通过提出对统计图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才能作答的问题,让学生先遇到具体问题,再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数据来解释,并让学生尝试运用,从而切实经历复式条形统计图产生的过程,这对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性和敏锐性是大有好处的,这也恰恰是统计观念的精髓所在。由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程,既能让学生认识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学习是反映更丰富的信息的需要,又能体会到复式条形统计图是由单式条形统计图发展而来的,初步感悟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结构。

  2、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引导学生从统计图中发现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小楷纸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1、我们学过哪些统计图?这些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和特点各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2、导入新课: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图的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让学生回忆以前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对统计知识经历一个再认识的过程,并且通过比较明确各种统计图的特点,为学习新知奠定了基础。

  ⊙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引导学生进行猜测。

  师:在体育课上你们玩过投球游戏吗?根据你的经验猜一猜:投球时单手投得远,还是双手投得远?结果与什么有关?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根据已有经验进行猜测,大多数学生认为单手投得远)

  2、探究验证,引出复式条形统计图。

  (课件出示第一活动小组同学的投球情况统计表)

  (1)引导发问:①根据上面的表格能比较出结果吗?

  (能,但是比较困难)

  ②应该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应该画统计图来比较)

  ③画什么统计图来比较更合适呢?(条形统计图)

  (2)讨论:怎样用条形统计图表示上面两组数据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预设

  生1:用两个条形统计图分别表示出第一活动小组单手投球和双手投球的情况。

  生2:在一个统计图里将这两种投球情况表示出来。

  (3)引导学生制作条形统计图。

  ①学生动手制作并进行展示。(情况一:制成两个统计图;情况二:制成一个统计图)

  ②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哪种统计图更容易看出投球的结果。

  (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发现在一个统计图里表示出两种投球情况,更容易看出投球的结果)

  (4)明确将两组数据在同一个条形统计图里表示出来的统计图叫复式条形统计图。

  3、教学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课件出示表示上面两组数据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第一活动小组同学的投球情况统计图

  (1)小组讨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各部分组成。

  (2)讨论、总结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小结: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相同,只是需要用不同的图例表示不同组的数据。

  4、探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1)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①小组合作探究,找出两者的不同之处。

  ②汇报探究结果。

  (2)总结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教学设计04-15

数学教学设计01-06

数学教学设计02-19

《数学》教学设计06-27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05-20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0-07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05-28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精品)05-28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06-02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