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在日常生活中的购物问题。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教学重点:有关人民币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统一单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挂图;学生:模拟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上两节课所认识的人民币学生辨认。
2、填空:
1元=()角1角=()分
二、探索新知:
1、学习例6。
(1)出示1张1元的纸币或1每1元的硬币和2格1角的硬币,请学生说出是多少钱。学生动手在自己的桌上摆出1元2角钱。
(2)教师提问:“1元2角等于多少角?”学生先借助自己摆的学具“1元2角”进行操作和思考,再同桌互相交流。学生演示操作过程。
(3)教师进一步提问:“不摆学具,怎样想1元2角等于多少角?”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抽象出思考的一般方法:1元是10角,1元2角就是10角加上2角,等于12角。
(4)引导学生逆向思考:“12角=()元()”。让学生理解10角是1元,还有2角,所以12角=1元2角。
(5)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第1题。
2、学习例6。
(1)教师出示例6中的4种物品,醒目地标出4种物品的单价。提问:“0.50元、2.00元、1.20元、35.90元各表示这几种物品的什么?它们各表示几元几角钱?”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上台说讨论的结果。
(3)引导学生概括认识物品单价的方法: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几元,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个数表示几角,第二个数表示几分。
(4)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第2题。
3、学习例7。
(1)创设童话情境:小猪帮小兔盖好了房子。小兔除了买苹果、萝卜招待小猪外,还准备买2个漂亮的气球送给小猪。小兔走到商店一看,漂亮的气球有3种(出示例7中的气球图,并将这3种气球编号,分别为1、2、3号)。买哪两个好呢?小兔犹豫不决。小朋友,你能帮小兔选购气球吗?
(2)学生和小兔一起认识每种气球的价钱。
(3)引导学生由无序选择信息到学习有序选择信息。
①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帮小兔选购气球。能选几种就选几种,并写出每种选法的算式和结果。
②各小组展示自己的选择方案和结果。每小组的选择方案和结果基本上是无序的。对方案多的小组加以鼓励,让学生由成功感。
③引导学生将无序的选择过程引入有序。教学生作如下思考:
a、先考虑所选两个气球是不一样的.,这样有3种选法。
出示:
每种选法的结果如下:5角+1元2角=()元()角
5角+8角=13角=()元()角
1元2角+8角=20角=()元
b、再考虑所选两个气球是一样的,这样也有3种选法。每种选法结果如下:
5角+5角=10角=()元
1元2角+1元2角=()元()角
8角+8角=16角=()元()角
④让学生讨论:怎样有规律地选择气球。强化上述有序选择信息的过程,让学生在讨论中培养思维的有序性。
(4)完成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名板演订正。
三、练习:
练习九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订正。
四、小调查:
回家后调查一下自己熟悉的商品价格,每人至少调查3种:①这些商品是用什么方法标价的?②它们各表示多少钱?
五、小结:
这些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新东西?
作业布置:把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简单的计算
12角=1元2角
0.50元=5角1.20元=1元2角0.80元=8角
课后小记:
课题四简单的计算
课型:练习课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52页,练习九10、11题。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所学有关认识人民币的知识。
2、通过模拟购物活动,使学生综合应用人民币的知识和100以内数的组成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减法计算问题。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庭的购物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
教学重点:学会用所学人民币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教师:例8教学挂图,学生:模拟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2元+9元=()6角+9角=()角=()元()角
4元9角=()角78角=()元()角
二、学习新知:
1、教师出示例8主题图让学生说说图上都画了什么?引导学生说一说图上物品的价钱及小朋友的购物活动。
2、学生参与购物活动。教师创设情景:现在你就在这个商店里,如果你有10元钱,你会买什么?(买1个皮球或1个乒乓球拍)提出数学问题:还剩多少钱?或应找回多少钱?学生列算式计算。
3、如果你手中只有20元钱,想买一架小飞机,还差多少钱?学生列算式解答。
4、求一个玩具比另一个玩具贵(或便宜)多少元?
(1)学生在小组中提具体一些的问题,如乒乓球拍比小皮球贵多少钱?
(2)学生根据同伴提出的问题列算式解答。
(3)鼓励学生提出其它问题。
(4)列算式解答。
三、练习:完成练习九的10、11题。
1、学生看图明确题意。
2、根据问题列算式解答。
3、订正答案。
四、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2、希望小朋友们在以后的日子了,做好小当家,帮爸爸妈妈理财。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简单的计算
课后小记: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2
一、生活质疑、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每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规律,你们能说说自己的一些作息时间吗?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有关的时间)。
师:看来同学们都能用我们学过的整时或用几点半表示时间,还有的同学用像7∶20这样的时间来表示。你能从表面上正确读出这样的时间吗?(课件显示)请同学们看这是小红同学的午饭时间。你知道是多少吗?(学生猜测。)
有的学生猜是2时,有的猜是12时10分。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让学生尽可能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一时间有不同的看法,那么怎样才能正确的读出这样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这样的时间,好吗?(板书课题:认识时间)
二、自主探究学习
1.认识钟面。
师:要认识这样的时间,首先我们要了解钟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上显示的钟面或手中的学具钟面,互相说一说:你看到钟面上有些什么?
a.小组观察交流,教师巡视。
b.分组汇报议论结果,小组间互相补充。
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有12个数。
2.认识几分。
a.师:同学们都知道:时针是用来记时的,分针是用来记分的。你知道时针走多少是1时?分针走多少是1分吗?
生:时针走一个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小格是1分。
师:对。(课件演示1分。)
师:分针走1大格是几分?为什么?(5分。)
b.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数一数、算一算:分针从12走到每一个数字各是几分?
c.小组交流后,汇报进几分。(课件演示10、15、20等)也就是说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针?(60分。)你能很快记住每个数表示几分吗?(学生想办法记住。)
d.课件演示分针走到5、8各是几分?
3.认识1时=60分。
师: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分针走一圈,时针有什么变化(课件显示。)
生: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一个大格。
师: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60分。)时针走一大格是几时?(1时。)
这说明1时和60分是什么关系?(相等。)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时=60分。
4.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认识了钟面,知道了时针和分针从12走到每个数字各表示几时或几分了。
5.学习读时间
师:现在你知道小红的午饭时间是几时几分了吗?愿意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吗?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说说你是怎样看出是12时10分的?
a.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b.介绍方法。
生:我的方法是:时针指着12就是12时,分针指着2就是10分,所以是12时10分。
师:这位同学的方法是先看时针,再看分针。谁还想说一说你的方法?
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c.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从刚才同学们的介绍中,老师学会了读时间的方法,这就是先看时针,时针刚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分针走了几个小格就是几分,对吗?
d.练习。那你能用这个方法读出小红的这些作息时间各是几时几分吗?(课件显示。)
学生回答后,教师问:同学们都能正确读出这些时间,你能把它们记下来了吗?
学生独立写,两生上黑板写。写完后,教师讲解说明两种不同的记时法。
三、巩固练习
同学们都能正确的读出和写出时间,下面我们做几个练习,看谁学的最棒,好不好?
1.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2.连线。
3.拨表练习。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老师的一些作息时间。(想。)
你能在表上拨出这些时间吗?(能。)请同学们拿出表准备好。(课件显示。)
我上午8时15分上第一节课,11∶20下班。下午2∶10上班,4时55分下班。
同位合作,每人说一个时间,另一个同学拨出来。
拨完一个就集体订正,或同位互相检查。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怎样学到的?
师:下课时间到了,请同学们看现在的时间是多少?(让学生观察实物投影仪上的手表。)
回家后,把你上午和下午放学到家的时间记下来好吗?
反思:
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真是一举两得。
小小商店
教学目标
1.通过“角色扮演”这一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3.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4.通过本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6~87页。
教具、学具准备
“文明顾客星”若干,玩具用品、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回收站所需的牌子,胸卡9个,让每人准备一个钱包(自制),学具人民币若干。
引入
师:小朋友,你知道开封最大的超市是哪家超市吗?
生:三毛时代广场。
师:来到三毛时代广场,你最喜欢哪个柜台的东西?为什么?
生1:玩具柜台,因为……
生2:食品柜台,因为……
师:当你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想把它买下来吗?
生:愿意把它买下来。
师:你都自己用钱买过哪些东西?
生:面包、学习用品、剪刀、玩具熊……
新授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是又聪明又能干,会画画、会折纸,还会自己买东西。下面我们玩一个买卖商品的`游戏,好吗?
师:开一家综合性的商店,第一步要做什么?
学生各抒已见。
师:对,首先先将商品按不同种类放在柜台上,并挂上相应的牌子。谁愿意用你的巧手布置柜台?(点六名学生上台将商品分类放在货架上,并挂上相应的牌子。)
师:其余的小朋友可一边欣赏精美的商品,一边给这些小朋友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学生摆完后问:这几位小朋友是按什么摆放的?
生:把玩具放在一起,把学习用品放在一起,把生活用品放在一起。
师:这些商品上标的价钱,你都认识吗?
师:谁愿意读一读。
生:一只恐龙18元……
师: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现在我宣布我是“小小商店”的总经理(挂上胸卡)。现在我聘任8个组长担任“小小商店”的小经理和收银员,其余的小朋友当顾客,有请“小小商店”的成员和大家见面。(学生上场。)
师:俗话说的好“商场如战场”,连我们“小小商店”也不例外。还是让我们听三个柜台的小经理是怎么介绍本柜台的商品的?
a、玩具柜台经理: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b、学习用品柜台经理:看一看呀,瞧一瞧……
c、生活用品柜台经理:享受生活每一天……
师:各经理介绍的真棒,我们也持以优质的服务,物美价廉的商品,欢迎您的光临!噢,对了,忘了告诉大家,我们“小小商店”还特设了一个回收站,你们知道回收站是回收什么的吗?
生:瓶子、废纸、易拉罐、旧电池……
师:请回收站的站长为大家介绍一下。
(鼓掌。)
师:听了这几位小经理的介绍,我想许多小顾客也有点心动了,心动不如行动,到底“小小商店”能否使大家高兴而来,满意而归,这是让我们的“上帝”做决定吧!
师:我们在购物时,人特别多,你们应注意什么?
生:注意……
师:对,我们要文明购物。在这里,告诉每个顾客一个好消息。如你在购物时讲文明、守秩序,小经理会发给他一颗文明顾客星,你们能得到这样的荣誉吗?
(生答。)
师:接下来,就有请小经理和收银员做好接待顾客的准备,各位顾客,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音乐中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吗?
(学生排队购物)教师巡视。
游戏
师:看得出来,每位小顾客都有收获,不知“小小商店”的服务是否得到大家的满意呢?(生答。)
师:你在购物中,遇到麻烦和问题了吗?你是怎么解决的?(生可提各种问题,大家也可帮助解决)询问几位顾客,都购买了什么东西?花了多少钱?
[通过全班同学的讨论,培养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进行交流的习惯。]
师:看样子,“小顾客”们在“小小商店”购物非常愉快,让我们一同问问各柜台收银员,共收入多少钱?
玩具柜台:收入……
生活用品柜台:收入……
学习用品柜台:收入……
师:请回收站站长汇报一下你们的成果。
(生答。)
师:你们打算怎样处理这些东西。(生答。)
教师小结。师:通过这个购物活动,你学会了什么本领?(互相交流,谈感受。)
教师总结。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3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图形的教学要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本节课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从具体的实物图中抽象出角,建立角的表象。本设计主要突出以下两点:
1.注重观察和实践操作,突出角的结构特点。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通过观察主题图,经历从实物图中抽象出角的过程,使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出角。然后通过折角、制作角等操作活动,明确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重视合作学习。
在《数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引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着重突出自主探究的学习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动手操作,在合作中观察猜想,自主探究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口的大小有关以及角的画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圆形纸
学生准备 小棒 三角尺 圆形纸 剪刀
教学过程
⊙游戏导入,初步感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做一个摆小棒的游戏,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摆,其他同学在下面摆。注意听老师的要求:先用四根小棒摆出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学生动手摆,教师巡视)
2.你们摆出的'是什么图形?(正方形)
3.现在拿走一根小棒,再摆一摆,又会是什么图形?(学生动手摆,交流是三角形)
4.你们真聪明!接着再拿走一根,这又是什么图形呢?(像这样的图形就是角)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角。(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动手摆熟悉的图形,依次分别拿走一根小棒引出新知,初步感知角和四边形、三角形的内在联系以及角的结构特点。
⊙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1.在主题图中找角。
课件出示教材38页主题图:操场上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角,快来找找吧!(学生说出一个,课件演示一个,师跟着复述一遍,并及时表扬)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观察的主题图中抽象出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2.教学例1。
(1)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师:小朋友一下子找到了这么多的角,真了不起!(课件出示剪刀、钟面和三角尺)那这些生活中的角在数学上该怎样表示呢?你们看,角就是这样的。(课件中把三个角从实物中移下来)
师:这三个图形都是角。闭上眼睛想一想,角是什么样的?再用手比划比划角的模样。(学生动手比划角,同桌互评)
师:仔细观察这三个角,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尖尖的;都有两条直直的边)
(2)认识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
①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角。你们看:这个尖尖的两条线的交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线是角的两条边,角的两条边都是射线,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就组成了一个角。
②师指着课件中的第二、三个角:谁来指出这两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师: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一个顶点,两条边)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从生活中抽象出角的过程,使学生初步体会角是从物体表面抽象出来的几何图形,是一种简单而美丽的图形,并明确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3)判断角。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形,同学们想看看吗?这些图形中有我们刚刚认识的角吗?用手势表示你们的判断。(课件出示教材43页2题)
(4)找生活中的角。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好多的角。下面,就请大家在教室里找一找,看看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听清老师的要求,两个同学一组,要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请学生说说找到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感知角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第19—20页。
【复习目标】
第1题鼓励学生利用学过的规律直接判断。
第5题侧重运用运算顺序直接进行计算。
第6-8题鼓励学生在新情境中,综合自己对题意、运算等的理解来解决问题。
第10题是拓展题,鼓励学生收集有用的数学信息,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运算顺序直接进行计算。
难点:对题意、运算等的理解来灵活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第1题:不计算,直接在○里填上“>”“<”或“=”。
分析:巩固前面所学习的规律,让学生体会“一个乘数大于1时,积比另一个乘数大,当一个乘数小于1时,积比另一个乘数小;当除数小于1时,商比被除数大,当除数大于1时,商比被除数小”。
答案:>
;
=;
>
>
;=
;
<
第5题: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分析:
巩固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练习时,建议先让学生同桌或小组内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计算。有的题目学生能用简便方法,应给予鼓励。
答案:
第6题:应用题。
6.军犬的耐力是非常有名。有关资料显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传达命令,一只军犬用50分跑完了21.7km的路程。算一算,这只军犬平均每分跑多少米?
分析:
练习时,建议先让学生理解题意,然后独立解答,此题要注意提醒学生“千米”和“米”单位之间的换算。
答案:
第7题:应用题。
(1)分析:通过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的'小数除法的知识。对于第(1)题,学生可以先求出第一摞纸每页纸的厚度,再用第二摞纸的厚度除以每页纸的厚度。
答案:
(2)分析:学生可先求出每种食用油的单价,再进行比较。练习时,让学生说说每一步算式求出的是哪部分的结果,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综合列式这两道题。
答案:
第8题:应用题。
(1)做一套童装需2.2m布,30m布最多可做多少套这样的童装?
分析:旨在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求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第(1)小题是利用“去尾法”。
答案:30÷2.2=13.6363…(套)≈13(套)
答:最多可做13套这样的童装。
(2)每个油桶最多可装4.5kg油,装10kg油至少需要几个这样的油桶?
分析:旨在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求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第(2)小题是利用“进一法”。
答案:10÷4.5=2.2222…(个),2+1=3(个)
答:至少需要3个这样的油桶。
第10题:应用题。
分析:
通过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帮助学生了解在现实社会里,要收集各种信息,利用有关数学知识,合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了解题意后,可以独立解决,并进行交流。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算篱笆长度时,要减去门宽1m。
答案:
资源文件列表: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
1、巩固除法法则、估算及验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过程,巩固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重点商的位置。
教学难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卡片(略)
2、填空:
1)把320平均分成40份,,每份是()
2)每份是70,490里面有()个70
3)()÷()=20……19,除数最小是()
3、说说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复习除法有关知识,为下面练习做准备]
二、练习内容
1、计算
346÷42171÷571674÷93
2、计算并验算
4814÷838445÷333243÷47
3、按要求在()里填上一位适当的.数字,再计算。
商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
()25÷38()76÷27
4、解决问题;
1)一个排球42元,300元最多可以买几个排球?
2)一部电话机94元,一部扫描机846元,扫描机的单价是电话机的几倍?
3)探究题
小英做一道除法题时,把除数48看成84,结果得到的商是37余12,求正确的商是多少?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计算法则,掌握灵活试商的技巧,提高计算的能力。]
三、总结
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你学会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了吗?说说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课后反思:
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中不提倡出现计算法则,但是我们教学过程中不能无法而教,而应始终把法则隐含于整个计算过程之中,把无形之法植入学生的思维之中。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有意识的让学生多进行合作交流,进行探讨学习,总结出几种试商的方法,再经过练习巩固,使他们不但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同时能从中选择出适合自己的试商方法,正所谓——教书,不死教书,教死书。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借助分物活动,回顾并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除法竖式,掌握其书写形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2、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体会除法的意义,学会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教具:
课件。
学生学具:
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淘气和笑笑正在分苹果,他们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我们去帮帮他们,好吗?(大屏幕出示主题图)观看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学生提问题。
二、学习新课,合作探究
1、想一想、算一算。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独立思考解决。 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你会算吗?
2、算一算、议一议。小组合作。在小组内讨论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小组汇报
A组、利用数数的方法,一盘:6个,两盘:12个,三盘:18个。可以利用手中的小圆片摆一摆,在实物投影上展示摆小圆片的过程。(直观展示给学生。)
B组、利用减法的方法:18-6-6-6=0
C组、利用乘法口诀:三六十八
D组、利用除法竖式的方法
4、小组派两名同学,到黑板,一名演示竖式计算过程,一名讲解,每一部分表示什么?
5、结合学生板书,教师补充,强调竖式的书写顺序: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在左侧写除数,商要和被除数的各位对齐。强调除法竖式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
6、指明说一说除法竖式每部分的意思,同桌同学练习说一说。
7、试一试:进一步熟练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师强调书写竖式的顺序,完成第2页填一填,说一说
182= 639=
三、学中做
1、元宵节快到了,小狗,小熊,小白兔在一起过节,他们分别带来了很多好东西,我们去帮他们分一分吧。完成第3页练一练第一题
学生练习在小组内说一说除法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圈一圈,填一填
3、( )里最大能填几?
3( )<25
8( )<36
7( )<29
( )7<36
4、小黑板出示:错题解析
四、质疑
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五、课堂检测
84= 648= 819=
集体订正答案,好的提出表扬。
六、总结本课
同学们,在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 书 设 计:
分苹果
186=3(盘)
竖式
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写除数,商和被除数个位对齐
教学反思:
1、引导学生体验抽象除法竖式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表内乘除法时,利用乘法口诀已经能够在算式上直接写出得数。教材安排了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的分苹果活动,列举了四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这些苹果,进而再由对除法竖式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介绍竖式计算,并且把竖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和分苹果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2、在探究中理解除法的试商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质疑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不足:这节课上得不够生动、活泼。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7
(一)学习目标
1、结合实际生活体验分类的意义,学生能够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学生体会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不同的标准下,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3、学生在操作中提高对比、分析的能力。
4、学生平时要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二)学习内容
1、基础性学习包 (1)根据特定标准进行分类(2)知道分类的标准(3)比较大小(4)我学会了吗?丰收园
思维导图
2、开发性学习包
(1)水果蔬菜的分类
水果和蔬菜的区别:
1)、水果生长在树上,生长期长;蔬菜一本只有一到两年的生长期……
2)、凡生长期无花的叫蔬菜,凡生长期开花的叫水果。
(
2
)南方水果
南方水果:
3、拓展性学习包
体验活动:
(1)整理自己的书包,说一说是如何整理的
按学科: 语文书 语文本
数学书 数学本
音乐书
品德书
按功能:
教科书一类
练习本一类
工具书一类
(2)帮妈妈整理衣服
按季节分类整理;按颜色分类整理;按上衣和裤子分类整理……
(三)实施途径
1、学科单元内整合: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在帮妈妈整理衣服,放入衣橱的时候与第二课时比较大小进行整合,了节分类与比较的相辅相成。
2、学科间整合:把传统文化课中的《饮食文化》与本节课整合,了解一些水果、蔬菜的营养。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整合,渗透孝敬父父母,帮妈妈做家务的良好品德。
3、体验式活动:整理自己的桌洞、书包。
4、课时安排:本单元学习共安排3课时。
(四)教学案例:
学习内容:第二单元“帮妈妈整理衣服”——分类
学习目标:
2、学生体会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不同的标准下,分类的结果也不同。在操作中提高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
3、学生平时应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教学准备: “挂图,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整理观察,体会生活的需要——按标准分类。
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回家帮妈妈整理衣服,并观察你们家里的衣服是怎样摆放的。你们做了吗?(生:做了)你们能帮妈妈干活,真是些好孩子,现在让我们想一想,通过整理和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 学生同位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现在,谁想把你的发现声音响亮的告诉全班同学?”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叠得很整齐,我爸爸的放在一个橱里,妈妈的`放在一个橱里,我的放在一个橱里。”
师:“这是把每个人的衣服分别放在一起。”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是上衣放在一起,裤子放在一起。”
师:“也就是说上衣、下衣分开来放。”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是冬天的放在一起,夏天的放在一起。”
师:“你们家的衣服是按不同的季节分开来放。”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板书: 爸爸 妈妈 我 上衣 裤子 冬季 夏季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说得也棒极了。看来你们的妈妈都是按生活需要把衣服分开来放的。(指着板书)其实这些都是你们家分衣服的标准,而你的妈妈把衣服按照一定的标准分开来放的做法,就叫做分类。”(揭示课题)
二、尝试分类,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说了你们小家里的衣服是怎么分类的,现在我们来给我们班集体这个大家分分类,好吗?”“你打算怎样给全班同学分类呢?”(学生独立思考)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生:“我想按照男同学女同学来分” (师板书:男 女)
师:“现在我们就按这个同学的想法来分分看。注意:请男同学站起来。现在,全班同学被分成了两类,站着的是男同学,坐着的是女同学。请坐下。”“谁还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生:“按东西路队来分。”
(师板书:东路队 西路队)
师:“现在我们再来按这个同学的想法分分看。注意:请东路队的同学站起来。现在,全班同学又被分成了两类,站着的是东路队的同学,坐着的是西路队的同学。”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两次站起来的人是同一批人吗?(不是)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生:“因为两次站的标准不一样,所以站起来的不是同一批人。”
师:“说得太好了。你还有不同的分法吗?”(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师板书)
生:“按长头发和短头发来分”
生:“按穿校服的和没穿校服的来分”
三、联系生活,体会分类的好处
师:“同学们刚才想出了那么多种分法来分咱班的同学,现在我想请教同学们,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类呢?” (学生独立思考,也可以同位商量)
教师可这样引导:哪里用到分类——具体是怎么分的——这样分有什么好处? 同时要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超市里水果蔬菜的分类;自己的书包里面的物品分类整理)
四、自主练习,应用分类,明确为什么这样分。
1、自主练习第一题: 师:“看到刚才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有一群小动物也忍不住过来听课了,它们到哪去了呢?
原来它们藏在你的数学书第21页上了,看谁能最快找到它们?” “请同学们看书,都有哪些小动物来听课了?”(学生看图说一说)
教师读要求:哪些是鸟类?用圆圈圈出来。 学生独立做。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鸟类和昆虫的区别。
2、自主练习第二题: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自主练习第三题
师:“同学们,你们去沙滩玩过吗?你们是怎么去的?(坐汽车去的)除了汽车,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在我们的学具盒里也有一些交通工具,请你把它们拿出来。你能给这些交通工具分分类吗?”
学生动手操作,分完后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五、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注: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跟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分类在生活中有较多应用,衣服分类,交通工具分类,学生分类,超市里的物品分类……联系生活中的这些分类之后,学生学得更有趣,更愿意学数学。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8
设计说明
本课时复习的是可能性这部分内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通过本节课的复习让学生感受随机事件发生的统计规律性,并感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要求学生借助生活中的问题,从“量化”的角度来求出可能性的大小,再进行比较,体会游戏中的公平原则。
1.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随机现象。
教材114页5题是对可能性这部分内容的复习与巩固,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学会列举记录简单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生分组活动后,把游戏结果填在表格中,通过观察、统计游戏结果,体会游戏活动的随机性,进一步感受可能性的大小和游戏的公平性。
2.内容充实、训练扎实、应用求实。
本节课涉及了“石头、剪子、布”“抛硬币”“转盘实验”等游戏,让学生能有意识地在今后的学习中自觉地归类,活动安排上有老师提出可质疑问题、学生修改方案、学生自主设计游戏规则等内容,多方位训练学生,力求学生在学习后具备随机观念,从而能明智地应付变化和不确定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硬币转盘
学生准备
两枚硬币转盘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有关可能性的知识。(板书课题:统计与概率)
⊙复习可能性
1.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表示下列事件。
①太阳从西边升起。
②其他星球上有外星人。
③人一定会死的。
④三十岁的爸爸妈妈变成一岁的小宝宝。
⑤世界上350个人是同一天的生日。
⑥天空中飘过一片云彩,马上就会下雨。
⑦去商场的人,都买了商品。
2.列举记录简单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1)同桌玩5次“石头、剪刀、布”的游戏,谁赢的.可能性大?
(2)(出示表格)怎样把两人可能出现的情况都记录下来?(有序地罗列)结果怎样?
女孩
男孩
(3)课件出示教材117页12题。
师:小红和小明在玩抛硬币的游戏,他们的游戏规则公平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两枚硬币抛下后可能出现的结果有以下四种情况,如下表。
第一枚硬币
第二枚硬币
结果
1正
正
小红赢
2正
反
小明赢
3反
正
小明赢
4反
反
小红赢
小红和小明获胜的可能性都是,所以游戏规则公平。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第四个知识点分香蕉。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本课“分香蕉”之前教材创设了三个“分一分”的实践活动,通过“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等教学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会运用具体的操作活动解决生活中平均分的问题,深刻地体验到平均分的意义。本课主要是在前面丰富体验的基础上,经历“平均分”具体操作的数学化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与应用价值。从学生熟悉的'“分香蕉”的活动引出除法算式,并把它与“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和结果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获得对除法意义的初步理解。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和意义。把直观操作符号化、数学化,使学生初步理解除法意义的过程。
学情分析
1、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又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的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而且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很高涨。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2、学生年龄小刚开始接触除法会有一定困难,所以老师要多引导,多让学生说,多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数一数等来体会除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4、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与数学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理解用除法表示平均分的过程,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和除法的意义。
难点: 在具体环境中建立除法算式与平均分之间的联系,并加深体会。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例4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概念,感知1毫米有多长,知道1厘米=10毫米。
2.让学生通过整理,对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有系统、完整的认识。
3.结合实践活动,渗透长度单位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空间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硬币、学生直尺、身份证、彩条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媒体展示:美丽的七色彩虹。
教师:多美的七色彩虹呀!在各小组的桌上有和彩虹一样漂亮的七彩纸条,请各小组分工合作量出它的长度有多少厘米,并作记录。
学生汇报后,发现紫色彩条的长度有争议。
教师:用厘米作为长度单位测量,有时得不到准确的结果,需要一个比厘米还小的单位——毫米。(板书:毫米)
二、探索新知识
1.观察直尺,看1厘米中间有些什么
(1)看一看,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些什么?
(2)找一找,直尺上有哪些长度单位,你是怎样发现的?教师小结: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还有更小的.小格,1厘米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教师媒体展示——毫米。强调: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3)指一指:用笔头指一指1毫米,看一看1毫米有多长。(要求学生多指几处)
(4)数一数: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1毫米。
(学生汇报时,要求学生说出数的是从几厘米到几厘米,中间有多少小格)
根据学生汇报,引导分析、概括出1厘米=10毫米。
练习:2厘米=( )毫米8厘米=( )毫米( )厘米=50毫米60毫米=( )厘米
(5)介绍字母表示毫米。
提问:千米用什么字母表示?米呢?厘米呢?猜一猜,毫米用什么字母表示?
教师指出:国际上规定用“mm”表示毫米,1毫米可以写成1 mm,那么1厘米=10毫米可以写成1 cm=10 mm。(板书写出)
尝试:你能用字母表示2毫米、3毫米、7毫米、10毫米、43毫米吗?
学生独立尝试,全班展示。
2.实践活动,感受1毫米的长度
(1)猜一猜,桌上什么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量一量,身份证的厚度究竟是不是1毫米?
(3)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教师示范:用拇指和食指拿身份证,然后抽出身份证,指出两指间的缝隙就是1毫米。要求学生反复练习,体验1毫米的长度。
(4)说一说:桌上还有什么东西的厚度是1毫米?
(5)想一想: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厚度是1毫米?
3.实际操作,用毫米作单位测量
(1)认一认,媒体出示练习十三中第2题的两幅图,引导学生认一认是多少毫米。
(2)尝试量一量。
①媒体显示两种量曲别针的测量方法,哪种正确?并要求学生说明理由。
②尝试量紫色彩带的实际长度和量数学课本的厚度。
③开放测量,找合作伙伴一起,对周围物体作随意测量,看是多少毫米。
4.探究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议一议: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组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整理。
1km=1000m 1m=10dm=100cm=1000mm
通过整理,引导学生探究:除km和m间的进率是1000以外,其他相邻两个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
二、用新知,解决问题
1.做教科书第26页课堂活动第1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然后选择合适的单位填入括号中。
2.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教师提醒学生用mm为长度单位,引导学生认识其测量误差。
3.指导学生做课堂活动第3题先估计100张纸的厚度,再实际量一量,并做好记录。
4.铅笔的长可能是几厘米?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应用了哪些方法探究毫米的有关问题?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页,“做一做”,完成练习一第8—11题。
【教学目标】:
1、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经历进行时间计算的过程,体会方法的多样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形成珍惜时间的观念,初步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
【教学重点】: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结合实际灵活地解决有关时间的计算问题。
【教学准备】:例2主题图。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现在我们先做一组练习:
3分=()秒120分=()时5分=()秒
4时=()分300分=()时180秒=()分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就是如何进行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时间的计算)
二、教学新知:教学第5页例2
1、谈话:快乐的暑假结束了,新的学期开学了。小明同学背着书包上学来了——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看第5页上面的主题图。
2、谁能说一说:(1)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板书: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2)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
3、提问: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在小组内交流。
4、展示汇报: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可能出现的情况——
生1:数钟面上的小格,从7时30分到7时45分,有15个小格,就是15分钟。板书:数小格
生2:数钟面上的大格,从7时30分到7时45分,有3个大格,就是15分钟。板书:数大格
生3:7时45分和7时30分都是7时多,直接用45分减30分,算出走15分钟。板书:45-30=15
生4:用“终点时间7时45分-起点时间7时30分”,得到经过的时间15分……
板书:7时45分-7时30分=15分
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时间
5、提问: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15分钟,这个计算结果对吗?你是怎么想的?(写上答语)
6、比较:刚才同学们用多种方法计算出了小明从家到学校走了15分钟,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强调:数格子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时候我们身边没有钟表,无法直接数。因此,用算式计算比较方便,以后在解决这样的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7、整理方法:现在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怎么解决了这一个问题的?谁来说一说?(先阅读理解题意,再进行分析和解答,最后进行回顾和反思,看答案是否正确。)板书: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三、巩固练习
1、谈话:同学们,学习的价值在于应用。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用“终点时间-起点时间”得到“经过的时间”。你能运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完成下面的练习吗?愿意挑战一下自己吗?
2、完成教科书第5页下边“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挑两名学生演板。
(2)集中评讲:9时-8时40分,分钟部分不能直接相减,怎么办呢?根据1时=60分,先从9时中借出1时变成60分,然后再减:9时-8时40分=8时60分-8时40分=20分
3、拓展训练:
(1)完成练习一第9题。
评讲时强调:起点时间+经过时间=终点时间
(2)补充题:某单位每天上午8:00上班,要求全体员工提前20分钟到达单位,请问员工最晚何时到达单位?
评讲时强调:终点时间-经过时间=起点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8题。
5、完成练习一第10题。
四、课堂小结
1、提问:同学们,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完成了今天的学习任务。谁能说一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提问3—5人)
2、教师概述:今天我们学习了时间的计算,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可以通过数钟面上的小格、大格,或者计算等多种方法,来进行时间的有关计算。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要先阅读理解题意,再进行分析和解答,最后进行回顾和反思,看答案是否正确。
五、布置作业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满满的收获来完成今天的作业吧。
练习一第9、11题,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附:板书设计
时间的计算
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先:阅读与理解
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再:分析与解答
后:回顾与反思
1、数小格15分钟
2、数大格15分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时间
3、45-30=15分起点时间+经过时间=终点时间
4、7时45分-7时30分=15分终点时间-经过时间=起点时间
答: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15分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教材第48~49页“比的意义”。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经历探索比与除法、分数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设计:
⊙复习铺垫
1、某车间有男工5人,女工8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几分之几?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倍?
2、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分数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
设计意图:在结合生活实际复习两个同类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复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讲授新课
1、教学比的意义。
(1)教学同类量的比。
①用除法表示同类量之间的关系。
a、课件出示:杨利伟在“神舟”五号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这两面旗都是长15cm,宽10cm。
b、讨论:怎样用算式表示这两面旗的长和宽的关系?(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求长是宽的几倍,或求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②用比表示同类量之间的关系。
a、引入比的概念:两面旗的长和宽的倍数关系还可以用“比”来表示。长÷宽=15÷10,宽÷长=10÷15,也可以说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
b、简介同类量的比:不论是长和宽的比还是宽和长的比,都是两个长度的比,相比的两个量是同类的量,所以两面旗的长和宽的比属于同类量的比。
(2)教学非同类量的比。
①用除法表示非同类量之间的关系。
a、课件出示:“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km的高空作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km。
b、讨论:怎样用算式表示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42252÷90)
②用比表示非同类量之间的关系。
对于这种关系,我们也可以说:飞船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比90,因为这里的42252km与90分钟是两个非同类的量,所以比也可以表示非同类量之间的关系。
(3)归纳、理解比的意义。
①什么是比?结合上面两个例子说一说。(学生试说,教师总结:两个数的比就是表示两个数相除)
②判断,下面数量间的关系表示的是两个数的比吗?
a、甲数是3,乙数是4,甲数和乙数的比是3比4;乙数和甲数的比是4比3。(是)
b、张师傅20分钟制作了7个零件,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的比是7比20。(是)
c、足球比赛,甲队和乙队的比分是8比1。(不是,因为足球比赛的比分不表示两个数相除)
2、教学比的读、写和比的各部分名称。
(1)简介比的写法。
15比10记作15∶10;
10比15记作10∶15;
42252比90记作42252∶90。
(2)简介比的读法。
两种形式的比都读作几比几。15∶10读作:15比10;表示比时,读作:15比10。
(3)简介比的各部分名称。
“∶”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例如:(板书)
(4)明确比值的求法和表示方法。
比值=比的前项÷比的后项,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
3、教学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1)比与除法的关系。
①观察上面的式子,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比号相当于除号,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
②比的后项能不能是0?为什么?(比的后项不能是0。因为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除数不能是0,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是0)
(2)比与分数的关系。
①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想一想,比与分数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回答: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比号相当于分数线,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②举例说一说,两个数的比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吗?怎样写?(两个数的比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例如15∶10,可以写成,读作:15比10)
4、小结。
比的概念实质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任何相关联的两个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非同类量的比,比和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设计意图:循序渐进,先由倍数关系引出两个同类量之间的比及非同类量之间的比,使学生理解比的本质;然后再结合实例,引导学生明确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比值的求法;最后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比和除法及分数之间的关系,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为学习比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巩固练习
1、教材49页1、2题。
2、教材52页1题。
⊙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52页2题。
板书设计:
比的意义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13
单元导学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倍数与因数;2,5,3的倍数的特征;奇数与偶数的认识;找因数;找质数。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大量的整数知识(包括整数的认识,整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本单元的概念比较多,且部分概念比较抽象,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区分与把握,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本单元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掌握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形成完整的概念体系。
本单元学习的知识是以后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与通分的重要基础。
备内容
倍数与因数(1课时)→倍数、因数的意义及倍数与因数的关系;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探索活动:2,5的倍数的特征(1课时)→2,5的倍数的特征;偶数与奇数的含义
倍数与因数
探索活动:3的倍数的特征(1课时)→3的倍数的特征;同时是2,3和5的倍数的特征;,9的倍数的特征
找因数(1课时)→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找质数(1课时)→质数与合数的意义;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找100以内质数的方法
备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能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在100以内的全部倍数,以及在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2.知道2,5,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3的'倍数。认识奇数和偶数,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3.知道质数和合数的特征,并能用筛选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倍数与因数的认识过程,并能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优化寻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2.经历2,5,3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在观察、猜测和讨论的过程中学会归纳、类比的方法。
3.经历找因数、找质数的过程,并学会“有序思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认识倍数与因数、探索非零自然数特征的过程中,体会观察、分析、归纳、猜想、验证等探索方法,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观察、猜测和讨论的过程中,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研究质数的过程中丰富对数学的认识,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备重难点
重点
1.认识倍数与因数,在100以内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在100以内的自然数中,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2.认识质数、合数,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3.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3的倍数。
难点
1.理解因数、倍数、质数、合数、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2.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3.归纳2,5,3的倍数的特征。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十几减9.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十减9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归纳、概括的思想方法以及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合作探究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其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十几减9来突破。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算法多样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主题图、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9十39十79十49十6
9十99十29十59十8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9十()=129十()=13
9十()=149十()=15
9十()=169十()=17
二、创设情境。
(1)出示主题图。
1)请同学们观察画面,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自由说说自己获取的信息
(2)出示例1的'图。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A、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叔叔有15个气球。小朋友买走9个气球。学生根据画面提供的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可能提出:还剩多少个气球)
(3)组织学生列式:
教师板书:15-9=
二、教学互动
组织引导学生探究15-9的计算方法。
(一)组织学生试算。
请同学们先独立试算,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1学生独立试算后在小组内说自己的算法。
2学生交流时可能说出:
(1)因为9+6=15,所以15-9=6.
(2)用小棒的方法算出来的。
(3)用拨珠的方法算出来的。
(4)先算10-9=1,再算1+5=6,所以15-9=6.
……
(二)组织汇报交流。
(如果学生出现最后一种算法,教师要追问:5为什么要加1)
(三)小结。
1)说一说你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2)说明:计算十几减9时可以选择你最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3)引导学生归纳“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A、组织学生举例。
你还能再说出几道十几减9的算式吗?
B、组织学生独立计算。
C、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D、组织学生归纳计算方法。
E、小结: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有很多,大部分同学都采用“想加算减”的方法,这是一很好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的第1题。
组织学生独立摆一摆、算一算。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2)“做一做”和第2题。
投影仪出示第2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3)游戏。(练习二第2题)
(1)请各组组长拿出“鸽子窝”图片,并把“小鸽子”(带鸽子的卡片题)分给本组的同学。
(2)组织学生游戏。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帮助这些“鸽子”找到自己的家。
(3)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你最喜欢哪一种计算方法呢?
教学板书:
略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
教材第94,第9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加深学生对100以内数的计算单位、读数和写数、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100以内数概念的掌握水平。
2、通过复习,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
3、在复习过程中掌握一些整理知识的方法,养成自觉进行知识的整理和复习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加深学生对100以内数的计算单位、读数和写数、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100以内数概念的掌握水平。
【教学准备】
师准备;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从整体了解所学内容
师:同学们,我们在这学期学习了100以内的数。回想一下,100以内的数包括哪些学习内容?
指导学生说出100以内的学习内容包括数数、数的组成,写数、读数,数的顺序、大小比较和认识人民币。
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100以内数的认识数数、数的组成写数、读数数的顺序、大小比较
认识人民币
师:这节课我们从这样几个方面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复习。板书课题。
二、复习数数、数的组成
师:我们在数1到100的数时,可以怎样数?
学生: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10个10个地数。
师在“数数”后面接着板书:一个一个地数,10个10个地数。
师:请同学们一个一个地从8数到26;再一十一十地从10数到100。
学生数数。
出示4捆零7根小棒。
师:怎样才能又快又对地数出有多少根小棒呢?
让学生理解数这些小棒时,要先10根10根地数出有多少个十,再一根一根地数出有多少个一。
师:用你们掌握的两种数数的方法数一数。
学生数小棒后汇报。
师:所以同学们在数数时经常是把两种数数的方法结合起来用的,两种数数方法配合使用,在数数的同时,就知道这个数的组成了,例如刚才同学们数小棒时数出多少个十多少个一?
学生:数出4个十7个一。
师:所以47是由4个十和7个一组成的。
出示3捆零4根小棒。
师:这里面又数出了多少个十和多少个一?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呢?
让学生明白这些小棒可以数出3个十和4个一,所以34是由3个十和4个一组成的。
师:说一说58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89又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学生回答略。
三、复习写数、读数
师:下面我们复习写数、读数。不管是写数还是读数,都要用到数位,你知道数位是怎样排列的吗?
指导学生说出数位的排列是: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师随学生的回答在“写数、读数”后面板书。
出示:36,63,78,87,99,100。
师:这些数怎样读?
学生读数。
师:83怎样写?38呢?79,54呢?
学生写数。
师:你觉得在读、写100以内的数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指导学生说出:读数和写数,都要从高位起。
师:请同学们完成总复习第1题和第2题的1,2,3小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集体订正。
四、复习数的顺序、大小比较
师:怎样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引导学生说出先比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比较大;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同,再比较个位上的数。
师随学生的回答作相应的板书。
显示:在圈里填“>”、“<”。89○9872○7158○6083○8499○100
师:这几组数哪些是十位上相同的数?哪些是十位上不同的数?
学生回答略。
师:请同学们用你们掌握的比较方法比较出这些数的大小。
学生比较。比较时不但要求学生说出结果,还要求学生说出比较的方法。
师:这样掌握了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就可以把数按大小顺序进行排列了。请同学们看书上第119页第2题第4小题,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把这些数填在括号里。
学生完成后,抽学生的作业在上展出,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排列方式是先比较出这些数的大小,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出示第97页第3题。
师:要求甜甜和朋朋可能有多少钱,应该怎样想呢?
引导学生这样想,100元比25元多得多,28元比25元多一些,20元比25元少一些,8元比25元少得多。所以甜甜可能是28元,朋朋可能是8元。
师:甜甜一定是28元,朋朋一定是8元吗?
让学生意识到不是一定,而是有这种可能。
师:还有哪些可能呢?
指导学生说出甜甜还有27,26,29元这些可能,因为这些数都是比25元多一些;朋朋还有7元,6元,5元等这些可能,因为这些数都比25元少得多。
师:这样一来,我们对多与少的认识就更加深刻了。
五、复习认识人民币
师:通过认识人民币的学习,你知道哪些有关人民币的知识。
学生自由地说,师把学生回答的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纳。主要有三块内容,一是认识币值,二是了解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三是进行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上出现一些人民币。
师:所有的人民币同学们都认识吗?请大家认一认这些人民币。
学生认人民币,师从中挑出几张人民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认的。
师: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是怎样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1元=10角,1角=10分。
师:8元=()角,60分=()角。要求学生说出因为1元=10角,8元里有8个10角,所以8元=80角;因为1角=10分,60分里有6个10分,所以60分=6角。
师:2角3分=()分,18角=()元()角又该怎样想呢?
指导学生说出2角是20分,再加上3分就是23分;把18角分成10角和8角,10角是1元,所以18角=1元8角。
师:请同学们完成第95页第9题。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
六、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从中你知道些什么?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这节课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哪些问题?说出来大家帮助你解决。学生回答略。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05-29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08-21
[实用]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08-21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08-07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15篇05-29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汇总[15篇]08-21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精品15篇08-27
第一单元数学教学设计01-15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大全[15篇]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