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有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有些物质变化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
每组:易拉罐、冰块、火柴、铁钉、生锈的铁钉、铁丝、温水、冷水
白纸、蜡烛、烧杯3个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2分钟)
1、谈话:同学们,今天让我们继续踏上科学探究之旅。首先请同学们看看我们教室里有哪些物体?(学生观察汇报)
大家刚才说出了这么多的物体,实际上这些物体都是物质。那么什么是物质呢?关于物质,我们要研究些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我们身边的物质》这一课。(板书:我们身边的物质)
2、揭示课题,齐读目标。
二、合作交流,点拨引导(18分钟)
(一)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3分钟)
1、阅读课文,说一说:
(1)我们身边有哪些物质?
(2)什么叫做物质?
2、讨论:空气、电、火、声音也是物质吗?为什么?
4、小结: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板书)
(二)活动一:物质在变化(10分钟)
1、谈话: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物质会发生变化吗?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2、阅读课文,思考:
(1)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你还能说出一些物质变化的例子吗?
3、分组实验:
(1)把易拉罐或饮料瓶压扁,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样的变化是不是改变了物体的材料?
(2)水结冰或冰融化成水,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是否变成了其他物质?
(3)以上两种物质的变化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4)点燃火柴,观察火柴的燃烧,它发生了哪些变化?燃烧后的火柴梗还是火柴吗?
(5)观察铁钉和铁钉上的锈,铁和铁锈有什么不同?铁锈还是不是铁?
(6)以上两种物质的.变化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7)岩石、房屋、马路,也在变化吗?为什么?你认为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吗?
(三)活动二:让物质发生变化(5分钟)
1、分组实验:观察和体验物质的变化
(1)一根铁丝的变化
(2)一杯热水的变化
(3)一张纸的变化
(4)一支蜡烛的变化
2、讨论:以上几种物质的变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了解放大镜广泛应用在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知道放大镜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正确使用放大镜,能够仔细观察物体。
(2)通过使用放大镜之后,来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不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放大镜的正确使用,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并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
理解放大镜的特点。
【教学难点】
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教学方法】
推理探究法
【课前准备】
放大镜、平面镜、玻璃片、电视机、计算机、照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谜语:故古变成方,一人无处藏。金意心儿换,又见能力强。(打一工具)谜底:放大镜。放大镜可以放大物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放大镜》。
二、新课学习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放大镜是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以及工作中有很多的应用。
下面展示放大镜的用途:
农业科技人员:观察植物的花或种子;观察病虫害;
精密仪器修理工;
公安人员:拆除危险物品;观察现场找到的纤维和指纹等;
仪器镜头;
查看地图比例;
用于考古研究;
取火……
课件上展示相关图片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知道了放大镜的用途。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怎样正确地使用放大镜?
观察方法一:
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观察方法二:
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动画展示观察方法。
2.用放大镜观察图片
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印刷物上的照片
通过观察发现:印刷物上的照片是由点组成的。因为印刷上采用的是网点技术。
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电视机屏幕和计算机屏幕
通过观察发现:用肉眼观察电视机和计算机的屏幕,会看到很多很小的荧光点,用放大镜就能看到它是由红、绿、蓝三色组成的。
结论:在放大镜下不仅图像放大了,而且还会发现到物体的许多细节。
(三)放大镜的特点
放大镜为什么能放大物体的图像呢?注意到了它的特点吗?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呢?
为了能更好地了解放大镜的特点,让我们一起去比较放大镜、玻璃片、平面镜的特点。
比较后发现
镜片名称特点
平面镜表面平滑,镜面不透明
玻璃片表面平滑,镜面透明
放大镜透明、中间厚边缘薄,即中间凸起
不同凸度的放大镜,出示图片。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用不同凸度的放大镜观察苍蝇的图片。
结论:放大镜的镜片中央凸起程度越厉害,放大倍数越高。
下面的器具有没有放大功能?出示广口瓶、水珠、玻璃杯、塑料袋、烧杯、烧瓶图片。
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珠都具有放大功能。
小资料:
人类很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宝石可放大物体的影像,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的。在13世纪,因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三、拓展延伸
放大镜:用来观察物体细节的简单目视光学器件,是焦距比眼的明视距离小得多的会聚透镜。物体在人眼视网膜上所成像的大小正比于物对眼所张的角。
眼镜也可算放大镜的一种。1260年,马可波罗曾描述过中国老人看字时,戴着眼镜来放大字体。
四、课堂总结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五、课堂练习
(一)填空题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可以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
3.(眼睛)是人的主要观察工具。
(二)选择题
1.人的眼睛最高视力能看清(A)的微小物体。
A.五分之一毫米B.五分之一厘米C.六分之一毫米D.六分之一厘米
2.放大镜之所以能放大,是因为放大镜片是(C)
A.凹面镜B.平面镜C.凸透镜D.玻璃片
六、家庭作业
收集资料说明哪些物体具有放大功能并且说明理由。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放大镜观察
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放大镜的特点
【教学反思】
本课以“引导学生经历放大镜发明、使用的历程,理解放大镜观察的意义”为教学线索,先开始“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这一活动,这一部分用时少一些,最后把课堂时间充分留给了两个探究活动“寻找放大镜”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在活动顺序安排上,特意将“寻找放大镜”作为第一个活动,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经历用身边的物品尝试放大物体图像的活动,来体验前人发明放大镜的过程,在充分的探究中,理解放大镜透明、中间凸起的特点。放大镜发明之后,人们通过观察,发现了许多原来意想不到的细节和信息,从此打开了探索微小世界的大门。
放大镜观察的意义,主要通过活动“放大镜下的新发现”来理解。教师在课堂中始终将“学生为主体,探究为核心”的理念作为授课的根本,以趣味游戏调动学生积极性,特意设疑引发学生兴趣。三个活动的环节紧凑,时间安排较合理,充分遵循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使课堂教学层层深入、不断推进。教师努力创设轻松、和谐和积极的探究氛围。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以及及时的点拨、指导、评价等,促使学生以饱满的学习情绪开展活动,合作学习。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在探究中对各小组的指导时间分配不够合理,不能很好的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交流停留在表面,对一些学生的想法,不能很好地应对等。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人类正致力于相应的环境保护行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大气污染的定义、白色污染的定义,通过观察有关图片认识人类生存环境的严峻形势。
通过小组讨论,认识保护身边环境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1、明确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的含义
2、认识大气污染、白色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3、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造成大量动植物的数量急剧减少或濒临灭亡。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当今世界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认识到保护环境应该从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做起。
【教学准备】配合教学用的图片及其他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除了垃圾和水污染之外,人类还面临着其他一些环境问题。主要有大气污染问题、白色污染问题,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的问题。
2、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出示课题:《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二、关于大气污染
1、说一说平利的空气质量状况,简要说说空气质量(优、良好、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的原因。(河流较多,山上的树多、草多,工厂少……)
2、引导学生观察大气污染状况的图片。
3、出示大气污染的定义。(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做大气污染。)
4、集体学习:
A、介绍“造成大气污染的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B、大气污染后有哪些危害?(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
C、人们采取了哪些措施? (关闭污染大的工厂;少开车,使用环保型的交通工具……
5、小结:人类活动是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三、关于白色污染
1、介绍美国科学家贝克兰及他的重要发明(合成塑料)
2、了解生活中的塑料制品,了解塑料制品有哪些优点?
(方便、轻巧、便于存放)
3、出示一些白色污染严重地区的图片。
讨论,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不讲卫生,乱丢乱放,塑料袋需要一两百年才会腐烂……)
4、白色污染的定义:塑料制品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叫白色污染。
5、介绍白色污染的直接危害和潜在危害。(用ppt介绍危害,并说明人类活动是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原因)
6、人们想出了什么应对措施?(教师通过ppt介绍可降解塑料制品及其优点:风吹日晒雨淋之后,在较短的时间就能腐烂掉。)
四、关于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1、由于大气污染、白色污染,造成了生态环境慢慢恶化,一些动植物已经灭绝或濒临灭亡。
2、介绍已经灭亡的动物以及濒临灭亡的动植物图片。
3、人类现在采取了什么措施?建自然保护区。
教师介绍我国几个自然保护区的情况。(四川卧龙保护区、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九寨沟自然保护区……)
五、保护我们身边的环境
1、出示平利的美景图。(琵琶岛、翠茗园、观赏桥……我们生活在这样美的环境里是多么幸福!)
2、小组讨论:
从身边的哪些小事做起,就能保护好我们的生活环境?)
六、课堂小结
1、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正、反两方面影响。
2、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
3、保护环境应该从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做起。
板书设计:
8、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大气污染 (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生态环境被破坏
白色污染 (人类活动造成的)
物种灭绝速度加快保护环境从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做起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制定研究计划。
2、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合作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资料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
1、学生学会制定研究计划。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学生学会制定研究计划。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资料的能力。
教学准备:研究计划表、教师搜集相关知识并制成资料卡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结合学生上一节课的猜想谈话导入:我们的'猜想与事实相符吗?这就需要我们开展研究进行验证。
板书:《追寻人类祖先的足迹》。
二、计划与组织。
1、学生分组商议,制定研究计划并填写好“研究计划表”。
研究主题
研究目的
组员分工
研究时间
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
活动要求
2、集体交流评议,修改完善我们的研究计划。
教师强调研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重点是安全。
三、事实与证据(课外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搜集证据的方法与途径。(采访、上查询、阅读书籍……)
2、学生根据研究计划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搜集关于人类祖先生活的资料并制成资料卡。
教师指导部分学生开展探究。
3、学生写好。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5
教材简析
《科学家怎样进行探究》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在本单元中起总领作用。教材主要有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为科学家是怎样进行探究的,这一部分教材提供了一位地质学家的发现所经历的科学探究故事,让学生体验科学家对一个问题所经历的一个完整探究过程;教材第二部分内容让学生通过回忆在科学课中经历过的活动,通过与故事中科学家经历的科学探究作比较,使学生意识到我们的科学课就是在从事科学探究。结合学生特点,我对本课教材作了下整合,把本课内容分为两个内容,通过直接导入学习本课地质学家的发现,让学生体验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在这部分的小结环节,我则导入学生以前学过的探究实验《测量摆的快慢》,巩固学生对科学探究历程的认识;接着提出探究主题—珠穆朗玛峰的山上为什么会有贝壳和鱼类等化石,让学生进行猜想整理,学以致用,再次经历一次科学探究过程。为了在课堂巩固环节达到想对应的效果,可以在课前提前收集学生可能的猜想并准备好相关资料。
教学目标
①通过阅读分析科学家的科学探究实例,了解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②按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进行一次小小的科学探究;
③知道科学探究过程中,事实根据和理论依据的获取非常重要;
教学难点、重点
重点:经历一次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难点: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对信息的发现、获取和处理。
学习者特征
学生经历了4年科学课的学习,在4年的科学探究活动中获得了较多的信息,有一定的获取、处理、传递、分享信息的能力,但对经历一个完整探究环节稍微欠缺,教师要适当引导。活动安排环环相扣,形成:观察发现—根据自身知识背景提出研究问题—利用以前的研究成果—提出可能的解释—使用方法、技术收集证据—形成自己的解释—收集新的证据—补充原有的解释—发表研究结果。
教学策略: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信息技术
整合方式: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提供有关资料、图片,辅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进行探究。
教学评价
方式策略:学生讨论成果汇报、反馈。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一、开门见山
引出课题
谈话: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跟随一位地质学家的'脚步进行一次特别的探究并完成这位科学家给我们的任务,有信心吗?
开门见山,问题激励学生。
二、运用探究方法:学习地质学家的发现真实事例
1、阅读。
2、阅读并思考,回答。
3、思考、讨论、交流
4、分享想法。
1、谈话:教材上有一则地质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真实小故事,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进行阅读,想想这位地质学家是怎么样解决疑惑的。(ppt示教材后面问题。)
2、组织阅读、思考:文中的地质学家是怎样解答疑惑的?
3、讨论、交流:每个环节中,地质学家主要做了什么活动?
(1)科学家发现了什么?提出了什么问题?
(板书:提出问题:杉树林大面积死亡?)
(2)开始,科学家是怎样考虑的?
(板书:作出猜想:①同时死亡?②火山活动?③枯萎病?④海水?)
(3)科学家获得了哪些重要的证据和信息?(板书:收集、分析证据)(实验法、现场考察)
新的猜想:300年前发生地震?
(4)在获得初步证据之后,地质学家为什么要在科学期刊上发表文章?(与人分享交流,获得更多的支持)
(过渡:想想:科学家为了收集证据运用了哪些方法?)
(板书:再次收集、分析证据 现场考察、记录交流)
(5)科学家的最后的探究结论是如何得出的?(板书:得出结论。地震)
(6)地质学家的这项研究有什么意义?
4.小结:
(1):谈话:还记得我们五年级做摆的实验吗?我们当时是怎么探究的?
(2):在科学课中,我们用探究的方法学习科学,而科学家也用探究的方法解决科学问题。我们曾经经历过的科学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相比,有什么异同吗?
(3)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有哪些?
在讨论交流教材一系列的问题中,像科学家一样进行探究历程。
三、课堂巩固
1、观察、回答。
2、带着兴奋提出问题。
3、畅谈看法。
4、阅读、整理。
5、畅谈、展示看法。
6、归纳小结。
1、谈话:同学们,老师前段时间看到了这么一则信息(出示图片),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珠穆朗玛峰的知识?
2、提出问题:正因为珠穆朗玛峰是最高的山峰,有许多人想研究它,征服它。一次,几名科学考察队员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就在他们欣喜若狂的时候,一名队员发现,在山体上有大量的贝壳和鱼类化石。假如你是考察队中的一员,面对这一发现,你会怎么想?(科考队员提出一个疑问:这么高的山上怎么会有贝壳和鱼类化石这些海洋里才有的东西呢?)
3、作出猜想:同学们,你们可以在小组间交流猜想,并谈谈为了证明你的猜想,你们准备怎样收集证据。
(另一名科考队员就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这里曾经会不会是海洋?)
【4、收集、分析证据:同学们可以带着你们的猜测,一起阅读小资料。(带着这一猜想,科考队员们下了山。他们分头行动进行研究。有的翻阅书籍,查找关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史料记载;有的勘察地质特征,研究地壳运动。)
5、得出结论:谈谈你的看法。(展示、评价)(终于,他们发现,其实地壳分为几个板块,每个板块都在缓慢移动。喜马拉雅山脉就是由于两个板块相互挤压垄起而形成的。经历了2000万年,这里从海洋变成了最高的山脉,而且还在缓慢地“长高”。)】
6、小结:同学们,你们的探究发现是否也跟科考队员一样呢?(展示记录单、评价)
学以致用,通过事例,让孩子运用课堂所学的探究方法,经历一次像科学家一样的探究历程,并在这过程中,锻炼孩子对信息的发现、获取和处理能力。
四、课堂总结
畅谈想法。
谈话1:同学们,你们的发现跟这几位科考队员的发现是多么新奇啊!在发现过程中,你们都经历了哪些必要的过程呢)?(1.提出问题2.作出猜想 3.收集、分析证据4.得出结论)
谈话2:说一说你在这节课的收获。
引导学生课后也像科学家一样进行探究。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人们在生活中要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
丢弃的垃圾危害环境 。
过程与方法
调查统计家庭一天的垃圾数量和成分。
态度、情感、价值观
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会产生破坏。
培养关注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调查统计一天的垃圾数量和成分。
教学难点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会产生破坏,培养关注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
1、学生提前收集家中一天的垃圾;
2、收集垃圾堆、垃圾 场、垃圾污染河道的图片;
3、教师准备大型垃圾场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们每天都要消耗食品和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的垃圾。
我家一天会有多少垃圾?垃圾里都有些什么?让我们不妨一起来研究一下。
(揭示课题:一天的垃圾)
二、尝试给垃圾分类
师:同学带来的垃圾中如果要进行分类的话,你打算按什么标准分呢?
1、讨论分类的标准
A、按是否有毒分
B、按材料分
C、按是否有毒分……
2、讨论如何统计
师:我们在统计时如果无法测出垃圾的重量怎么办?
给垃圾分类时该注意什么啊?
3、学生分组统计。
4、反馈统计结果
三、关于垃圾的讨论
1、说一说这些垃圾的来源。
2、统计全班所有家庭垃圾的总重量。
3、算一算每人每天平均产生垃圾的大致重量。
4、分组统计。
5、算一算全校学生家庭一天产生垃圾的大致重量。
6、组织讨论
师:想一想,这么多垃圾被丢弃后会对环境造成什么影响?我们家里的垃圾最后到哪里去了?谈谈你家平时是怎么处理垃圾的?
7、多媒体出示本溪市产生的垃圾统计数据及人们如何处理垃圾的
四、课堂拓展
1、谈谈今天所学的体会。
2、对校园内同学们产生的垃圾进行统计,写一封倡议书。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下册科学教学设计01-29
六年级科学《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06-28
科学教学设计03-12
科学下册教学总结05-21
六年级下册《灯光》教学设计01-24
科学《浮力》教学设计01-22
科学领域教学设计05-14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总结05-10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