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设计常用(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1
知识目标:
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无素组成的,它的化学式是H2O
科学素养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钻研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引出氢气实验器村,学生电源1只,霍夫曼水电解器1只,玻璃水槽1个,长导线2根,小试管两支,酒精灯1个,火柴1盒,木条1根。
教学过程:
复习讨论:
研究性学习,调查本县的空气,水源等污染情况,同学们调查情况如何,互相展示成果,污染现状如何,污染原因有哪些,应如何消除或减少污染。
参考要点:
①污染形势较为严峻。
②污染原因
a工业“三废”
b农业生产上不合理施用农药,化肥的`污染。
c生活上的污染
③消除或减少污染的建议
a严控工业“三废”
b严控农业上的污染
c严控生活上的污染
设问导入: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是单质还是化合物?
讲 述: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地球表面积的约3/4为水覆盖,地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被称之为“水球”。水与我们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例如,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这就需要我们搞清楚有关水的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水的组成。
板书课题:水的组成
讲 述:下面大家一起来观察玻璃水槽中的水你能得出哪些有关水的物理性质?
学生讨论:小组汇报
要 点:
1、无色无味液体
2、在/0/KPa时,凝固点是O℃沸点是100℃
3、40℃时密度最大,为1g/cm3
4、水结成冰时,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学生实验:研究水的组成(实验3-1)
经过实验,学生得到下列结论
给水通电一段时间后,正负极产生气体体积大约为1:2学生如若测得数字误差较大,应要求他们重做,以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生实验:(实验3-2)验证正负极气体的属性,判断是何种气体。
要 点:正极气体具有助燃性,是氢气, 负极气体能燃烧,是氢气
电解水的表达式:水通电,氧气+氢气属于分解反应,学生结合上述实验结论讨论水的组成。
要 点:∵VH2:VO2=2:1 ρH2:ρO2=0.899g/L:429g/L
∴mH2:mo2=
查相对原子质量,可知H-1,O-16
∴在水中,氢原子数:氧原子数= : =2:1
即在每个水分子牛,氢原子数,氧原子数2:1
所以水分子为HzO
引导学生观察书P49图3-4,让学生讨论图的科学含义:
要 点:形象地说明了水的组成,进一步验证了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裂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
1、水的物理性质
2、水的组成H2O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2
一、教学设计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发现过程和对新知识的体验与探索,将认知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中引导学生懂得合作、讨论与交流,实践与探究,查阅资料等多种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以此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二、教学设计思路:
关键是让学生形成清晰的元素概念。在原子结构信息的引导下,让学生发现它们的异同点,然后导出元素概念;再次呈现两组原子结构信息,让学生练习,并巩固元素的定义;接着自学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通过阅读元素符号的表格,归纳元素的简单分类;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最后,通过字母组合游戏、元素与健康、物质中的元素组成练习来加深本节课知识的学习。
三、教学设计策略:
1、从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 从学生存在的问题出发设计化学教学
2、从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设计化学教学
课题2 元素(第一课时)
导学案设计
一、教与学目标导航
1、教学重点:掌握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记忆与书写,元素符号的意义。
2、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理解
3、中考考点:元素的概念,常见元素符号记忆与书写,元素符号的意义。
二、预习案
⑴ 什么是元素?找出元素定义中的关键词,并在书上圈划。 ⑵ 质子数为26、中子数为27的原子和质子数为26、中子数为26的原子是同种元素吗?
⑶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结构中的( )部分 ,与中子数有无关系?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不同。
⑷ 读课本73页图4-4,了解不同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情况。在地壳中含量占前四位的元素( ),生物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 ) ,地壳中含量少,作物生长大量需要的元素是( ) ,所以作物要施肥。
(5)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三、教学案
(一)自学质疑
1、O2、O3、H2O、H2O2等物质中都含有相同的什么元素?
2、O2、O3、H2O、H2O2等物质的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中什么是相同的?我们把质子数为8的一类原子统称为什么元素?
3、H2、H2O、H2O2等物质的分子中都含有氢原子,这些氢原子中什么是相同的?我们把质子数为1的一类原子统称为什么元素?
4、什么是元素?原子的什么决定了元素种类?
5、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组成物质的元素有100多种,地壳中含量较高的前4位元素是哪些?生物中,海洋中含量较高的元素分别是哪些?
6、图4-5中外国人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想到了什么?
7、书写元素符号的方法是什么?
8、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有哪些?
9、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二)交流展示
元素的概念
1.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决定。
2.地壳中的前4位元素是氧、硅、铝、铁
3.国际上需要用统一的符号来表示各种元素-------- 元素符号
4.元素符号书写方法
5.元素符号的意义
7.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三)互动探究
1.对比观察化学反应前后,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原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2.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四)精讲点拨
1.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发生分裂),分子种类改变
2.化学变化中(原子不会发生分裂),原子种类不变
3.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不变
4.元素是宏观概念,用于描述物质的组成,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是微观概念,用于描述物质或分子的构成,即讲种类又讲个数。
(五)矫正反馈
1.元素是宏观概念,是对物质的组成而言的。元素就是具有相同____________即____________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____________;不同种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___
2.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并说出理由。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氧化碳是由一个碳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二氧化碳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是由一个氧元素和两个氢元素组成的
B.水是由氧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的
C.水是由氧和氢两种单质组成的
D.水分子是由氧分子和氢分子构成的
(六)迁移运用
课堂练习
(一)元素符号组合游戏:请把它们变为你认识的元素符号。
ABCMN
a u e l g
(二)试找一找,下述哪些物质里含有相同的元素?
氧气(O2)、 水(H2O)、 过氧化氢(H2O2)、
二氧化硫(SO2)、 氢气(H2)、 硫粉(S)
(三)身边的元素——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经常看到为健康劝人们进补的广告,这里的锌指的就是元素,像这样的元素你还知道哪些?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3
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
l 能了解化学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涵义;初步掌握并运用化学语言——化学式的书写及其意义。
l 知道并熟练记忆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
l 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过程与方法
l 能根据物质化学式进行如下计算:计算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l 通过调查和分析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
教学建议
1、本课题内容较多,建议分两课时完成。
2、关于图4-11化学式H2O的教学,最好是从实物水以及水分子模型出发,来认识水的化学式H2O的宏观和微观意义。看整体还是看局部?突出数字还是强调符号?并引申出符号前面加数字的含义。然后来一个节目表演:超级模仿秀,我行你行他也行!完成课本P79 讨论题。最后由学生概括总结出符号周围数学的含义。
3、记忆化合价或编写化合价韵语、歌谣或快板,在第一节课上布置,第二节课前5分钟交流,检查,选取其中琅琅上口的“作品”予以“推广应用”。课后将所有交上来的口诀都张贴在教室里,以肯定同学们辛勤劳动的成果,保护他们探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讲练结合。对于化学式的写法与读法,其活动与探究应在课堂上完成,最好是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看谁做得又快又准。
4、关于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的教学。建议采用教师启导学生自学讨论互纠概括小结应用实践形式组织教学。
5、创设问题情景,创新迁移应用。可以改编或自编联系实际的题,培养学生的临场阅读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猜想假设能力和迁移创新能力。
6、关于药品标签的教学说明。收集一些化学药品的标签,教给学生如何查看它们的成分、含量或纯度,并适当讲解化学试剂按纯度分级的情况。课后布置学生探究:按组分配不同的任务,分别收集食品包装、饮料标签、洗涤用品标签、涂改液标签等,从中你了解哪些知识,谈谈你的收获。将学生们的作品予以展示。此目的是培养学生关注和关心产品说明书的意识。
◆赛一赛,看谁填得快。
物质名称
化学式
含几种元素
哪几种元素
属于单质
还是化合物
一个分子中
含几个原子
水银
氢气
二氧化硫
初中化学化合价与化学式
硝酸铵
NH4NO3
碱式碳酸铜
Cu2(OH)2CO3
初中化学化合价与化学式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4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中的内容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2、教材中的内容
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通过作出假设、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方法,设计并实施一些实验方案,指导学生观察、思索,使学生从自己亲身观察到的事实中,经过思考,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规律,然后教材又给出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这两个实验方案,让学生比较前后质量变化情况,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而较深刻地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二、教学对象分析
1、知识技能基础
初三刚开设化学课,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较高,通过学习,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能,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在观察中讨论,在讨论中形成共识,不仅使学生学到新的化学知识,也可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有更深的理解。
2、学习能力方法
所授课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学习较主动,思维灵活,方法得当。
3、非智力因素
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喜欢探索新问题,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设计思想
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制订教学目标,全面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课程目标;注重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从微观角度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及运用。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六、学习评价设计
1、通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的活动与探究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们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从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实验技能、记录和处理数据的能力、交流讨论和发表见解的情况作出综合的评价,并给予恰当的反馈以激励学生进步。
下面方案中分组做前面2个实验,教师演示后面2个实验学生并观察记录现象,实验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2、通过课堂的纸笔练习来评价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较全面地认识自己在群体中的相对水平,明确发展方向和需要克服的弱点。
[纸笔评价](在课内进行,时间5分钟)
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是因为()
A、反应后物质的种类没有变化B、反应后原来的种类没有变化
C、反应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变化
D、反应后分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变化
2、现有化学反应A+B=C,若mgA和ngB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生成C的质量是()
A、等于(m+n)g B、小于(m+n)g
C、大于(m+n)g D、不大于(m+n)g
3、小明在练习制作“糖葫芦”时,在给蔗糖加热时产生了炭黑和水(整个过程密闭),这一事实说明了()
A、蔗糖是由炭黑和水组成的纯净物
B、蔗糖是炭黑和水组成的混合物
C、蔗糖分子是由碳元素和水分子组成的
D、蔗糖是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
4、下列各组物质,在敞口容器里发生反应,容器内物质的总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的是()
A、镁条放入盐酸中B、高锰酸钾固体受热分解
C、硫酸铜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D、在空气中加热铜粉
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铁丝在氧气中空气燃烧后生成的质量为()
A、大于铁丝质量B、小于铁丝质量
C、等于铁丝质量D、可能等于铁丝质量
6、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质量是比反应物高锰酸钾的质量小,因此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对吗?为什么?如何设计实验来进行验证?
七、本教学设计的特点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以问题教学为中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力求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既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更关注学生的兴趣激发,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过程中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形成。
八、教学反思
该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在活动与探究中,引导学生认真完成实验和做好结果记录,对实验现象进行思索归纳,并与同学、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得出结论。这些实践活动不但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也培养了学生认真扎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索的学习方法。本节课对演示实验1的改进,使学生对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中的化学反应都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使认识更加深刻,效果较好。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5
一、课前系统局部
(一)课标分析
“认识发生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了解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这既是课标的要求,更是学生应该了解的生存技能。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达到上述目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趣味引入,激发兴趣
对于生活中的燃烧和灭火现象,学生已经见怪不怪,但却较多学生不能准确说出其中的道理,正是这种“半生不熟”的状态容易使学生对学习发生倦怠。因此在教学中应创设合适的情景(如水中生火、烧不坏的手帕、吹不灭的蜡烛等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2.充分利用“实验活动3”
教材中“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的有效落实,不仅能让学生深刻理解“燃烧的三次条件”这一知识目标,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对比实验”和“控制变量”这两次化学实验常用方法的认识。此外,实验中选择的资料都可以谨代表生活中的一类可燃物(如棉花谨代表纤维织物、乒乓球谨代表有机合成资料、滤纸谨代表木制品及书籍等等),这既可推动学生意识到可燃物的无处不在,必需提高了防火意识以及灭火、自救能力,又有助于学生保险意识的形成和强化。
为达到上述目的,实验活动过程可以更开放些,只提供资料、不限制方法,让学生自行设计方案进行验证,教师随时给予必要的提示和辅助,使学生在设计并进行实验的过程中体会“对比实验”和“控制变量”的重要作用。
此外,实验活动后的及时反思也有助于上述目标的达成。反思中可包含以下内容:1.燃烧的三次条件是什么关系?2.在证明每次条件时需要控制的变量有哪些,如何控制?3.生活中如何防止各类可燃物发生不用要的燃烧?如果发生了,应采用哪些灭火措施?
3.多措并举,让保险意识深入到每一次学生心里 “保险无小事”,让学生意识到消防保险的重要性,仅凭教师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教师)讲述身边事、视频资料播放、教师演示实验等手段达到这一目的。同时,鼓励学生在课下结合自己的生活现实制定防火措施或失火预案也不失为一次有效的措施,虽然学生的某些要法还需要在老师的辅助下加以完善,但通过这一活动无疑能推动消防保险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当然,这一活动的落实还需要老师积极的鼓励和指导。
(二)教材分析
《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在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燃烧的现象;在第一单元《物质的变更和性质》的学习中,同学们认识了燃烧的实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更。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的意义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现实之中。对高中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更”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三)学生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九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想活跃,求知欲强,有主动探索真理的兴趣和愿望,也愿意自己动手做实验,而且他们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均已初步形成,在课堂他们厌倦教师的说教和灌输的教学方式,希望教师能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示自己才干的机会。所以本节课我的设计思路是主要通过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实验、讨论总结、班内展示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目标
1.(1)知识和技能目标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识,培养自护自救能力;会运用相关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活动和探索,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化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同时渗透“事物是一分为二”的唯物主义观点;确立保险意识和社会职责感。
2.教学着重和难点
教学着重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是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索。
(五)教学策略
演示实验、多媒体展示、分析讲解相结合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实验用品:白磷 红磷 热水 铜片 粉笔 小煤块 小石子 棉花 镊子 酒精灯 蜡烛、剪刀、扇子、烧杯、湿抹布、碳酸钠、白醋水、烧杯
二、课堂系统局部——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索局部
学生预习课本,填写学案上的问题。
(二)新课导入局部
【视频展示】烧不坏的手帕。 【教师】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板书】课题1 燃烧和灭火
(三)师生互动局部
活动1【教师提问】大家知道火的由来吗? 【讲授】【图片展示】
展示和火的发展史相关的图片,并同步简介火的发展史。 雷电、火山引起的自然火→阳燧取火→火镰取火→火柴取火
【教师】火在各次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工业上炼制青铜和炼铁,在农业上人们放火烧荒、刀耕火种,用火把驱赶病虫害;在军事上利用火攻法攻城,在医学上用火针治病,在隧道项目上采取“火烧水击方法”开凿山洞,开世界隧道史的先河……火的力量巨大无比,火的文化残暴辉煌。
活动2【导入】【温故知新】
同学们,在前边,我们学习了炭、硫、磷、镁的燃烧,有什么共同特征呢?【 展示图片】展示镁、铁、硫燃烧的图片 【学生回答】会发光发热
【教师问】能否根据燃烧现象说出燃烧的定义呢?
【生交流总结】 【课件展示】 燃烧:是可燃物和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扩大延伸: 1是不是发光放热的变更就是燃烧呢?请举例说明。 2.是不是氧化反应都有燃烧现象呢?请举例说明? 小组讨论,班内展示,教师点拨。
活动3【讲授】【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设疑]:再看一段录像和一组图片(多媒体展示一组影视资料和图片。如煤炉烧饭、火箭发射、奥运圣火、火灾现场等,让学生认识到火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和破坏性。)带着对火不同的感受,引入燃烧条件的探索 [提问]:燃烧都需要哪些条件呢?
作出料想,学生们自主进行料想,给出提供的实验器材并设计实验验证。 [学生实验探索]:分三次实验来探索燃烧的条件
[实验1]:用镊子分别夹取一小块棉花,分别蘸取水和酒精,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片刻,观察现象;(用镊子夹取石子 和木条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现象:酒精、木条可以燃烧,而水、石子不可以燃烧 [交流讨论]:
以上实验现象说明燃烧需什么条件 [结论]:燃烧条件之一——可燃物 [实验2]:点一支小蜡烛,将其用烧杯罩住,尽可能使烧杯和桌面间不留空隙,观察实验现象。蜡烛熄灭
以上实验现象说明燃烧需什么条件 [结论]:燃烧条件之二——氧气(或空气)
[实验3]:将一跟小木条和一小块煤块放在酒精灯上点燃,比拟点燃的难易[交流讨论]:
以上实验现象说明燃烧需什么条件
引出着火点的概念:着火点是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通过常见物质的着火点列表,知道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着火点。 [结论]:燃烧条件之三——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播放白磷燃烧演示实验的视频
【教师提问】试管中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白磷不燃烧,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没有氧气
【教师提问】怎样能使水中的白磷燃烧呢? 【学生回答,教师演示如下图所示】 观察试管中有何现象(实验后不要从水中取出试管)观察白磷是否燃烧充分,并分析原因;在冷水中重复实验步骤观察白磷是否燃烧并分析原因。利用该组实验进一步验证燃烧的这三次条件。
板书:可燃物 氧气 温度达着火点 缺一不可
活动4【讲授】【过渡转移,引出灭火】 【播放视频】2015年几起火灾事故短视频。 【教师引导】同学们,“火”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美好生活的同时,若使用不当,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所以,我们在学习燃烧的条件的同时,也要学会怎样灭火。
活动5【讲授】【群策群力,探寻神秘】 【课件展示】提供用品: 实验用品:蜡烛、剪刀、扇子、烧杯、湿抹布、碳酸钠、白醋水、烧杯、等。【 灭火大比拼】
小组讨论,看哪组的灭火方法最多,并能说出灭火的原理,最终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灭火的原理(缺一即可)及常见的方法。 【课件展示】
灭火方法:
1、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2、使可燃物隔绝氧气
3、移走可燃物
【板书】灭火的原理:缺一即可
活动6【讲授】【火灾逃生我最棒】
演示实验:生观察:哪只蜡烛先熄灭?试分析原因
学生讨论:根据上述原理,如果身陷火灾现场,据我们现有的经验,该如何自救逃生?
师生共同得出火场自救逃生秘籍: 展示逃生秘籍 活动【知识梳理】
设计思路:突出着重,完成中考化学考纲所要求的内容。 展示本节知识 板书:燃烧 缺一不可 灭火 缺一即可
(四)课堂总结局部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正确认识了燃烧现象,学习了燃烧所需要的三次必要条件,了解了灭火原理及常用的灭火方法。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化学是服务于生活的,我们利用化学原理,可以解决许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在达标测试局部,我将题目分为两次难度,首先是考查学生本节课的基础概念,如燃烧的定义、燃烧的三次条件和灭火的三次条件等等,其次创设现实情景,寻找其原因和解决措施。
(五)课后作业局部
有基础习题10道,拔高习题10道,链接中考或中考改编题3道。
三、课后系统局部——教学后记
总体上看,这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尺度要求的预期目标,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构建关于燃烧的知识体系,在实践中推动学生发展,课堂气氛活跃而有序。 本课的最大特点是:学生的自主活动时间较为充足、参加面广、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的积极性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被激发、被展示,学生的学习情绪丰满、教学效率高。 然而,对于这节课我认为还存在如下欠缺:
1、关于学生小组讨论燃烧的发生需要哪些条件,其中关于着火点的描述应当事先铺垫好,这样学生展示讨论结果的时候会更加顺利。
2、每次小组同学提出假设问题而其他组提出反驳意见后,可以组织学生间的相互争辩,互相反驳,最终得出正确结论,前提必需是时间充裕,并且教师要进行一定的点拨。
3、最后高低蜡烛的实验没有来得及演示,时间掌握上做的不够好。 针对以上欠缺,我觉得应该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业务素质,完善教学思路,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了。
另外本次课程涉及到的一些实验具有污染性,所以在设计教学时应非常注意。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盐酸的化学性质及酸的通性,在本册课程的学习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对酸的化学性质的学习,可以为碱和盐的化学性质的学习打下基础,完善无机物之间的关系网络。同时探究酸化学性质的学习方法,可以为碱的学习提供知识基础和学法帮助。本节课十分鲜明的体现的新课程改革的特点,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的方法获得感性认识,代替了枯燥的概念性的文字叙述,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小组合作能力。常见的酸与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从知识基础上来看,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认识了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物理性质。但是,酸究竟是一类什么样的物质,酸的组成、结构和性质有何特点,这些在学生的头脑中不够清楚。这节课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酸的化学性质的学习,强化对酸的认知。从对盐酸、硫酸两种特殊物质的.学习,推广到这一类物质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学会记录并分析实验现象;
2、通过交流讨论,总结酸的通性及原因,了解酸与其它物质反应的基本原理,并能用化学方程式表述盐酸和硫酸的化学性质与化学变化。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通过反思与交流,学会运用比较,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进一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盐酸的化学性质及酸的通性;
难点:对酸的化学性质的探究及酸的通性的理解。
【教学方法】
教法:讲解法、指导教学法。学法: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识目标:了解水资源现状,认识保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明确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2)技能目标:通过课前查阅资料,锻炼了学生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
通过网络查阅资料,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的应用网络资源,熟用信息技术的运用;
通过课堂展示,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合作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地调查、查阅文献、网上搜索等方法,收集有关水资源及其利用、保护等信息;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提炼和归纳,写成研究性报告并能在课堂上展示出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水资源现状。
(2)强化学生的爱水、节水意识,改掉自己的不良用水习惯。
(3)在活动中增强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初步建立关心社会、为社会作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4)使学生初步树立为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志向。
【学情分析】
1、初三学生思维水平有了飞速发展,具有一定的思维概括与统整能力,但这种能力的发展仍不成熟,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与帮助。
2、初三学生已经学会必须的计算机操作技术:打字技能、会使用网络查找资料,会用Word编辑文档,会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能较好的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剪辑并写出文稿。
3、通过近一个月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分析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主要介绍了两部分内容:一是水资源现状,二是水资源保护。
水资源现状。一方面从储量上说明水的丰富,另一方面从可直接利用的淡水量上说明水的短缺,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水资源状况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而且还可以强化学生的爱水、节水意识。
水资源保护是从节约用水和防治水污染两个角度介绍的,阐述不多,以图、表代替文字。节约水和水污染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宣传、报道资料非常丰富,所以书中只给出了学生最基本,最主要的概念和思路,具体内容留待学生在课外的一些活动中自己去寻求并获得。这样既体现了本课题最基本的教育目的,又给教师的发挥和学生的探索留下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教学重点】
1.认识到爱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
2.通过研究性式学习,得出切实可行的爱护水资源的措施。
【教学难点】
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对语言准确性的把握、节奏的控制。
【教法与学法】
(1)小组协作研究学习
(2)多媒体展示探究结果
【课前准备】
1、向学生明确活动意义,制定计划,小组自主选择研究主题
2、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参观污水处理厂,调查前山河整治前后并写成研究性调查报告
3、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并写成问卷调查报告
4、学生将自主获得的.信息以手抄报的形式展出并相互学习
5、带领学生创设微信公众号,传播节水意识。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闻视频引入] 20xx年9月28日,美国航天局(NASA)宣布:火星表面有液态水存在,有评论称未来人类有可能移居火星。
[思考]水是生命的源泉,人对水的需要仅次于氧气。
利用新闻将话题引到水资源上来。让学生体会水的重大意义。
[过渡]课前各小组已自主选择了水资源的相关课题进行研究,,这节课我们就边思考边听取大家的研究汇报:
[展示]出示问卷调查结果---相对世界其它国家,你认为我国水资源现处于何种状态?(认识各不相同)水资源的自然分布现状在不同区域到底是怎样的呢?
我们请第一组的同学带来他们的研究调查报告:水资源的自然分布现状。
[思考]用一句话概括全球、全国的水资源现状
[思考]水资源的现状
第一组同学用PPT讲解,讲述全世界,全国,全省,全市的分布现状,最后概括出全球的水资源现状。
学生回答
全球总水储量大,但可用的少全国总水量丰富,但人均水量少
对课前研究性学习的结果进行展示汇报,并归纳总结,使知识内容系统化。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该小组采用对网络资料的整理,补充了一系列数据,让人感受到水资源的匮乏。
[思考]水资源可用的、人均水量是如此的稀少,那人类在利用的过程中状况是怎样的呢?
第二组同学选了水污染作为调研课题
[思考]针对第二组的调查和大家提出的现象,大家先提建议
然后听第三组的调查报告
学生回答
水浪费、水污染、水的不合理开发
第二组同学用微课的形式展示他们的调查,讲述了三大污染源,并举例说明不同的污染对人类的危害。
第三小组对水污染进行防治,简单介绍污水处理流程,用珠海前山河作为实例说明。
该小组采用图片和文字并配上音乐,让人对污染的现状深受震撼。
该小组采用亲身实践的学习方法,亲身参观污水处理厂感受污水处理流程。
[过渡]刚才同学们还提到了一个普遍的现象是水浪费,接下来请听第六组同学给我们带来的调查报告。
第六组同学讲解水浪费的情况,从周边的生活延伸,生活中水浪费的现象以图片视频的形式呈现,第五组黄文新提供技术支持设计问卷调查,探究水浪费背后的原因。
小组讨论互动,比赛
各小组派代表上黑板展示讨论结果,小组内可以上去补充。写完后组序互换,每组派代表队黑板展示内容予以点评。
第七组同学用小组录制的视频展示节水的方法。
该小组从实际生活出发,照片资料丰富,调查数据切实可靠,引发同学思考。
该小组采用DV实录,采用现身说法,很具借鉴意义。
[拓展]请课后设计一句爱护水资源的广告,届时我们会投票选出既有创意又有警醒意义的贴在学校公共场所,让我们把爱护水资源的意识传播到更多的地方,感染更多的人。
最后呼吁大家和我们一起关注水、爱护水资源,这是我们班做的微信公众号,一起做护水卫士!
让学生将爱护水资源的意识继续深入推广,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板书设计】 爱护水资源
一、水资源现状 二、措施
1、自然分布现状
2、人类使用现状
水浪费 节约用水
水污染 防止水体污染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8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全书乃至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等思路的最佳素材。本节学习的重点是能力训练。学生在前面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具备了一些气体制备的实践经验,各项实验技术也已经具备,此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正是时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的选择,并利用设计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重点突破:通过提问预让学生思考的教材P112第5题已知能产生二氧化碳的反应,师生共同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演示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大理石与稀盐酸及稀硫酸的反应确定反应原理,并提醒学生注意不能用浓盐酸和硫酸;课前布置学生设计实验装置到课堂展示,让部分学生到台上演示实验,教师针对学生演示指出实验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置。
难点突破: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图,让学生分析对比两套装置,从而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
三、教学设计思路:教材中直接给出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这样学生虽能一下子记住所用药品,但是过后接触到其它能够产生二氧化碳的药品时可能会混淆,故本人在介绍完教材中所用药品后又补充介绍为什么不用浓盐酸或硫酸代替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而有关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选择则采用探究的方式进行。
具体设计如下:
①让学生列举所知道的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分析学生所举例子后直截了当介绍实验室制取CO2的药品、通过演示实验探究反应原理,并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通过比较演示的方式提醒学生不能用浓盐酸或硫酸来代替稀盐酸制取CO2,原因是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使制得的气体不纯,硫酸与碳酸钙反应后产生的硫酸钙微溶于水,会阻止硫酸与碳酸钙进一步发生反应,反应无法彻底进行。也不好用碳酸钠代替石灰石或大理石。从而归纳出实验室在选择药品制取气体时应注意的事项。由此确立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意识。
②引导学生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两套装置,学生讨论并思考如下问题:A、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由哪几部分组成?B、确定气体发生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C、收集气体一般有哪两种方法?D、确定气体收集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通过氧气和二氧化碳
相关性质的比较,了解制备氧气与二氧化碳时其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异同。初步确立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③根据教材P114给出的有关实验仪器。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选择相关仪器进行实验。本人在组织课堂的同时适时提醒学生注意事项注意正确操作。如:A、长颈漏斗末端插在液面下。B、导管伸入锥形瓶不能过长。整个过程让学生体验、反思和完善实验设计,掌握基本技能,体现师生互动。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9
水的组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能够描述电解水实验的现象,以及通过此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2) 了解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讨论分析电解水的实验现象,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中,学习体会如何描述实验现象,并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 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 电解水实验;
2. 认识水的组成;
3. 元素、化合物、单质、氧化物概念。
教学难点:
1. 由电解水实验得出水的组成的结论;
2. 理解化合物、单质、氧化物的概念
教学设计
对概念的建立,采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
教学用具
水电解器(霍夫曼电解器)、6V低压直流电源、用氧气饱和的5%~15%氢氧化钠溶液(或1∶10的硫酸溶液)、木条、火柴、简易氢气发生装置(含试剂)、尖嘴导管、盛氧气的干燥集气瓶、蒸馏水一瓶。
【引言】水是我们最熟悉,也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物质之一。
【展示】展示一瓶蒸馏水。请同学们谈谈你对水的认识。
【提问】纯净的水有哪些物理性质?
【讨论】先让学生议论,然后请学生回答(相互补充)。
师:注意观察电极上发生什么现象。
生:接通电源后,电极上有气泡产生。
师:两支玻璃管内的液面有什么变化?
生:两支玻璃管里汇集了无色气体,液面降低,其中连接正极一端产生的气体比连接负极一端产生的气体少。
师:片刻后,用准备好的划有刻度的纸,比较两支玻璃管中产生气体的体积。
生:接负极一端玻璃管内气体的体积大约是按正极一端玻璃管内气体体积的两倍。
【讲述】水电解后两支玻璃管中得到的气体是同一物质,还是不同物质?电解得到的物质究竟是什么?我们通过实验来鉴定。
【演示】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少的玻璃管尖嘴部分,慢慢开启活塞。
师:注意观察现象。
生:木条燃烧得更旺。
师:这种气体能使木条余烬复燃,当燃着木条远离尖嘴口时火焰渐灭。这种能使余烬复燃的气体是什么气体?
生:氧气。
【演示】用一根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部分,慢慢开启活塞。
师:注意观察现象。
生:看到微弱的浅蓝色火焰(或听到爆鸣声)。
师:这种气体能燃烧,说明不同于上一种气体。这种气体就是氢气。
【板书】水氢气(H)+氧气(O)
22【讲述】实验表明:水电解后生成氢气和氧气。引导学生思考这种变化是什么变化,这种反应属什么类型。(学生议论后,教师提问1~2名学生。)
生甲:有新物质生成,这种变化是化学变化。
生乙:这种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讲述】水电解时发生分解反应。水分子分解生成氢分子和氧分子,转变成跟水的状态和性质都不同的氢气和氧气,说明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
【演示】点燃简易氢气发生装置中产生的氢气,将点燃氢气的尖嘴导管伸入充满氧气的干燥集气瓶内。
[评注:教师在这里补充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的实验。这样,可以从另一侧面来加深学生对水的组成的认识。]
师:展示集气瓶,请学生仔细观察集气瓶内壁发生什么现象。
生:原来干燥的集气瓶内壁蒙上一层水汽。
【讲述】实验表明:氢气跟氧气反应生成水。
【板书】氢气(H)+氧气(O) 水
22
【提问】水电解后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跟氧气反应生成水,这个实验事实说明什么?
生: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讲述】那么究竟由几个氢、氧原子组成一个水分子呢?
[链接动画:电解水] 目的:通过动画模拟更直观的看到反应的微观实质,从而更容易
理解电解水的过程和水的组成。
【讲述】用一般的加热方法,水很难分解,因此人们长期以来一直把它当作一种单质,直到18世纪末,才证明水是化合物。
[链接课件:揭开水组成的秘密] 目的:通过对学生进行化学史的介绍和教育,让学
生认识科学研究和发展的过程和方法,也体会到科学结论得来的不易。
【讲述】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有相同的分子数。”实验测得电解时产生的氢气和氧气,体积比约为2∶1,可以认为水电解时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分子数目约为2∶1。氢和氧的分子都是双原子分子,所以可推测1个水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也约为2∶1。
[评注:教师在这里运用了阿伏加德罗定律的内容,来导出水分子中氢、氧原子的个数比。这样做,对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会有利于提高他们分析推理的能力。如果学生的学习基础一般,可能会不易理解。]
【设问】水的化学式怎样写?
【讲述】人们经过大量的实验精密测定,证实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水的化学式应写成H2O。
【投影】物质的简单分类:
[链接课件:物质分类。] 目的:清晰明了的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分类并能举出例子。
【小结】这节课学习了水的组成。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它是维持生物生存、营造和谐生态环境必不可少的物质。水能造福于人类,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我们既要充分合理利用、开发和保护水资源,又要预防因水而引起的天灾人祸。
【作业】1.实验测得水电解时得到两种气体的体积(在相同条件下)比是2∶1。试说明它们分别是什么气体。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这两种是什么气体?
2.课本习题(略)
板书设计:
水的组成
一、水的组成
水氢气(H)+氧气(O) 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22二、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
化合物:
单质:
氧化物: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10
一、课题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新课标中要求达到“理解”的层次,本课题教学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并指导学生分析理解“质量守恒规律”的根本原因,让学生体会科学知识探究的方法。通过学生参与“质量守恒定律”的整个实验探究过程,使学生从被动的听课者成为主动参与各项学习的探究者。并学会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和品质。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方程式的理论准备。同时为全部初中化学的学习,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2、能用微粒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3、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
4、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使学生能用实验定量研究化学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和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生的猜想,并用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验证,使学生会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通过实验、汇报等,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
3、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物质是永恒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重点,难点
1、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形成过程以及它的含义和应用
2、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形成过程以及微观含义的理解
四、教学策略分析
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实现以观生趣、以趣激疑、以疑导思、以思求知、以知增能。按“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解释反思—交流应用”的程序来探究。整个设计不仅注重了科学知识的获取,更注重了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以实验探究为主,多次采用讨论交流的方式,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本节课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使每位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融入到课堂中,体验化学的再发现过程,学习化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真正做到
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设计思路
xx
六、教学准备
1、白磷燃烧前后物质质量的测定的视频,用flash动画模拟水电解的.微观过程的课件和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简史的录音。
2、学生实验用品:铁钉、硫酸铜溶液、碳酸钠粉末、稀盐酸、镁、氢氧化钠溶液、酒精灯、坩埚钳、烧杯、试管、托盘天平等。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
思考: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如何变化?
演示实验: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
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
根据实验结论推导质量守恒定律
学生观察实验
讨论
通过几组实验让学生了解化学变化都是遵守质量守恒的。
板书:
一、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质量守恒定律。
强调
①“参加”反应的物质总质量等于反应生成的物质总质量
②气体的质量不能忽略
③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
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讨论并解释化学反应后质量变化的原因。
通过不同的事例让学生注意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注意事项。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意义
通过观察电解水的微观示意图了解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
思考并讨论:根据微观示意图分析化学反应前后为何质量不变。
得出结论: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观察整个过程并推导质量守恒的原因
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了许多化学实验探究活动,由于学生们的参与,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在获得化学知识的同时,受到了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了探究的乐趣,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了定量研究的重要性,形成和发展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这节课采用电脑动画模拟出在化学变化中,原来的分子被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分子或直接构成物质这一过程,使得学生看到整个过程中原子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原子种类也没有改变,十分直观地引出质量守恒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教学,增强了本节课的色彩,教学效果明显。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大类物质。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物质,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知其重要,却又不十分清楚空气到底是什么。
本单元选择空气和氧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有过介绍,如空气有体积、有质量、形成大气压、空气流动就形成风等;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还因为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选择以空气为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内容的安排既不能与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重复,又应以此为基础。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
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总的看来,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可以说不存在什么教学难点。
本课题主要研究空气的成分及空气污染的有关知识。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有关空气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从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把“空气”作为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开始,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化学殿堂。
【教学模式】
调查与讨论,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利用电脑播放一段身边美丽的自然环境,蓝天、白云、溪水、绿树、阳光,引出我们须臾离不开的空气
请大家做个深呼吸,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空气确实存在吗?
讨论发言:
能够说明空气确实存在的实验或实例。
学生互相评价。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松心情,暗示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引导学生探究,激发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
实验导学探究原理
(过渡) 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仿照这个着名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实验2—1]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
1、有关仪器的名称;
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听故事、思考问题:
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了1/5的?
抢答有关问题。
连接装置,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并及时记录。
通过抢答,巩固旧知,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知道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探究过程,体验实验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
观察记录分析讨论
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
由于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1、描述实验现象;
2、小结并交流成功的经验;
3、寻找并分析失败的原因。
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分析讨论
1、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氧气约占1/5,而我们在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分组讨论、交流结果:
1、水面上升不满1/5的原因有:①装置漏气或红磷不足等;②当氧气含量低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2、没有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形成归纳总结概念: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归纳空气的组成成分,形成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化学符号。
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观看课件
播放课件空气的成分测定
观看思考
通过课件,加深学生对空气成分的测定的认识
收:
分析讨论
合 :
得出结论
(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小结)
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这样的物质叫混合物。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
比较各物质的异同,归纳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清晰地掌握概念。
总结
回忆归纳总结本课题知道了哪些知识?
引导总结本课题内容要求。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通过探究学习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过程和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通过探究学习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培养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学习对现象,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认识燃烧的条件;认识灭火的基本原理;掌握灭火的常用措施;了解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
2、以化石燃料的'利用为载体,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重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三、难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
实验、归纳、练习设计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
播放视频资料:火灾燃烧现场….
引入在研究氧气的化学性质时,我们知道许多物质可以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在本节中,我们将学习燃烧、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提问:请同学们把自己学习过的或生活中了解的2~3个燃烧事例及其燃烧现象填写在表4-1中,并与大家交流、讨论。
讨论:物质燃烧的有哪些共同特征?其反应实质是什么呢?(特征——发光、发热;实质——剧烈的氧化反应)
小结:通常的燃烧就是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呢?我们来进行一个探究实验。
演示:在烧杯中放入半杯80℃左右的热水,在烧杯上放一块薄铜片,在铜片的两端分别放一小粒白磷和一小堆红磷,烧杯热水中放一小块白磷,过一会儿后铜片上白磷燃烧起来而红磷和热水中白磷不燃烧。提问:通过对上述实验进行分析,可燃物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够燃烧?
分析:红磷和白磷都是可燃物,铜片上白磷达到了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所以燃烧;铜片上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没能达到着火点,所以不燃燃烧;热水中白磷达到着火点,但不与氧气接触,也不燃烧。板书:
一、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要与氧气接触
(3)可燃物要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小结: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设问: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若缺少一个就不能燃烧。当发生了火灾时,应如何灭火呢?讲解:灭火的原理是由燃烧的条件决定的,即破坏燃烧的条件之一,就可以灭火。可见,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同一问题,两者不是相互割裂的。
板书: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原理一: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绝。原理二:将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原理三:移走(隔离)可燃物
讨论:下列情况下各自灭火的方法及采用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小黑板灭火的方法采用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实验室熄灭酒精灯吹灭蜡烛森林火灾熄灭天然气灶油锅着火练习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13
课题名称:第一单元 第三节 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通过和家务常识、其他课所学知识的联系,使学生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化学”,化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各学科的整合。
关键信息:
1、教材的使用:依据《化学课程尺度》,开放性地、创造性地使用。
例如:化学实验室的图标、实验室规则,由学生提前上网或从化学实验室中了解,并讲出自己的感受以及和自己预要不一样的地方;课后习题,利用家中物品进行实验操作练习,在课堂上有选择性地加以演示,以增强课堂趣味性。
2、以探索、现实操作、料想、讨论、交流、展示为主要途径,教师引导,学生互学互教。
例如:①学生分组交流做家务时如何将粉末状固体倒进小口瓶子;②小组讨论倾倒液体时,为什么瓶塞倒放在桌面上?③对课本知识的了解了进行现实操作的展示。以灵活多变的方法组织学生学习、思考、动手、实践,并上升到理论高度,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为学生营造开放的、轻松的学习环境,推动他们主动求知,开发学生潜能,并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成为自信且愿意探索的小科学家。
3、体现化学和生活的密切关联,体现科学的严谨。
例如:用生活中的问题引发思考:怎样把油不撒不漏地倒入小瓶中?煤气灶的支架高低有没有学问?如何把这些知识和化学实验操作的知识联系起来?为什么化学仪器和家庭用具有所区别?
二、学习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少年向青年改变的转型期,特别是到了“叛逆期”,不愿被动接受老师的教导,凡事喜欢亲历亲为,最讨厌由老师包办代替,特殊愿意向其他人证明自己已经长大。已具备了形象思想的要象能力,已初步接受了抽象思想的训练,已经接触了不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过程,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分析问题的方法,正处于急切要要验证自己的方法科学性、正确性的阶段,也正处于对新鲜事务易接受,求知欲强的时候。因此应将教材和课堂处理的亲切、自然,围绕着化学和生活实践的联系展开教学,并引入对科学方法的探索,顺应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已了解化学实验在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并已有亲身体验;对实验的目的性、遵守实验室规则已通过自学、预习或查问有了初步认识。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对化学仪器、设备、药品柜、药品有初步了解,对一些常用仪器的名称、性能和用途有简单了解,对本节课内容已做预习。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尺度:
1、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的实验操作。
2、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讨论,提出活动方案,根据所要探索的目的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具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能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和他人的讨论对所获得的事实和证据进行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
3、有对实验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价的意识;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和他人讨论,对探索活动进行反思,发现自己和他人的优点以及欠缺,并提出改善的具体建议;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教学理念:让每一次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索化学实验的神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了解化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和化学相关的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
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主动体验探索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索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教学方式: 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即教师不给出具体方法,教师不提供具体答案,教师不做出传统意义上的“对和错”的评价;而是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提供一次探索方向,作为教学的推动者,为能力较低同学提供必要的辅助,作为教学的合作者,参加到学生的讨论中和动手实践中。
具体采取“问题情景—讨论料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课堂思路。使每一次学生都是“动脑—动手—动脑”地学习知识,并且在这之间采取口头交流的方式锻炼发表见解的能力,以及评价同学、评价方案的能力。
采取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制。每次小组同学既可坚持次性又可同小组成员之间坚持共性,在讨论、动手实验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和学习过程中由“不会到会”的喜悦。
3、教学评价方式:
⑴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提问、讨论、料想、设计、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等活动中的主动参加水平和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予口头鼓励、加强、指导和矫正。
⑵通过课堂检测习题,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收获和欠缺。 ⑶通过平等对话和交流,以及追问等方式,使学生自发回首自己的思想历程,自己评价自己的方式方法,从中得出经验和教训,并得以提高了。
⑷评选“今日之星”,由同学提名本节课思想最活跃、发言最积极、正确率最高等多次“今日之星”,用本活动引发学生之间的互评,启动学生之间的竞争,确立化学课堂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
⑸请学生评价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要法,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加以改善。
五、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实验用品如下:
1、多媒体课件,主要用于投影一些化学实验室的照片。如:实验室全景、实验台、实验仪器、橱柜、实验室药品的图标、实验室规则等。
2、药品:锌粒、石灰石(块状)、碳酸钠(粉末)、氧化铜、水、盐酸(1:4)、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酚酞试液。
3、仪器:试管(Φ18mm)、药匙、量筒(10ml、25ml)镊子、纸槽、胶头滴管、烧杯、酒精灯、火柴、试管夹、试管刷、水槽、集气瓶、导管(60、120、90)胶皮管。
六、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走进化学实验室前,进行实验的目的性和重要性的教育,并提出化学实验的要求。例如:要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保险;课前要做好预习准备,明确实验要求;实验时要仔细观察,实事求是地做好纪录;仔细分析现象并写好实验讲演;实验后的废物要妥善处理,仪器要及时清洗,坚持实验室的整洁。
2、准备一些课件:化学实验室的照片。如:实验室全景、实验台、实验仪器、橱柜、实验室药品的图标、化学危险品图标、实验室规则等。
3、提前安排作业:请你拟一份实验室须知。把花生油从大瓶往小瓶中倒要注意什么?花生油、酱油、香油、醋是在什么器皿中保留?盐、味精又在什么器皿中保留?观察家用炊具在灶台上的高度,是紧贴灶台还是留有一定间距?为什么?炒了一道菜的锅能不能立刻炒下一道菜?为什么?应当怎么做?物理课上学的用托盘天平称量物质的程序?
通过这些看似和化学无关的作业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4、课前和学生共度两分钟准备时间时,稍加提问,使学生对作业有所回首,互相形成一次交流讨论的局面。气氛热烈不觉呆板,使学生体验到老师和他们的合作关系。
(二)整次教学过程叙述:
本节教材的着重是药品的取用、加热等基本操作训练,以及观察能力的培养。 一课时,四十五分钟完成。
学生按实验桌每两人分为一次实验小组,每组成员的合作任务主要是做实验时互相配合。按前后桌每四人分为一次讨论小组。
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大体分为五次板块来完成:
第一板块:实验室规则教育---------
一、认识你的实验室;
二、切记实验室保险规则
1、请同学宣读自己拟定的实验室规则。
【说明:学生在进入化学实验室之前,已经进过生物实验室和物理实验室做过多次实验,对实验室的要求和规则比拟熟悉,因此,要求他们自己拟定一份实验室规则,即让他们体会到“当家作主”的感觉,又让他们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信任,也让他们体会到编写这些规则的良苦用心。】
2、小组讨论、评议、弥补。
【说明:学生创作、学生弥补的实验室规则,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愉快,以及认识到自己的欠缺,也对于其他同学的相同局部有认可感。】
3、教师出示化学实验室规则。
【说明:没有必要念了,只需要把学生没有注意到的地方或疏忽的地方 强调了一下,并提示学生注意和其他学科不一样的地方。】
4、追问为什么?
【说明:用问题使学生动脑思考,得出结论。】
5、展示危险品图标,万一发生危险怎么办? 【说明:用问题使学生动脑思考,得出结论。】
【反馈】20页活动天地 第二板块:具体学习内容。
一、药品的取用
1、提问家中盐、味精等调味品用什么盛放?油、醋等调味品用什么盛放? 【说明:用生活常识引入,既有兴趣又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
2、追问盛放容器的区别?为什么?实验室的固体药品和液体药品该怎样盛放?
【说明:打学生次措手不迭。司空见惯的事情恐怕一下子还说不出来,这时候就需要集体的力量来解决困难了。而且,大胆而有根据的料想也是一次重要的学习手段。】
2、观察桌上的碳酸钠粉末、锌粒、石灰石等固体药品和稀盐酸、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蒸馏水等液体药品。 【说明:用事实验证学生的料想。】
4、用什么工具可取出这些药品?有无不同之处?回忆家中如何取盐?如何取用油、醋?
【说明:把课本内容稍作了延伸,通过熟悉的情境让学生去探索和发现,使学生把操作、模拟、直观和推理交织在一起。】
5、一位同学现场演示“向试管中倾倒液体”、“向试管中滴加液体”,其它同学挑毛病,取得共识后分组进行这两次实验操作。着重放在从细口瓶向试管倾倒液体上,并由学生充分讨论后小结注意事项。
【说明:把学生相互评价这一重要过程通过实验操作具体化,并使学生亲眼看到评价的价值所在:使结果更完美。】
6、药品取用知识的小结。
【说明:必需由学生经过思考自己做出小结,这一步是学生把经验知识提高为规律知识的一种认知的升华。】
二、物质的加热
1、观察酒精灯的构造,提问为什么有三次“绝对禁止”?
【说明:学生在物理实验中已知,在此仅 强调了,即用复习作为学习方法,且使学生体会到不同学科间的整合】
2、提问家中灶具和灶台间的距离?追问为什么? 【说明:大多数同学可能要不出为什么,但也有少数同学知道,可经过讨论由学生小组之间发生一次料想—质疑—分析—论证—认可的科学探索过程。】
3、提问:能否用现有仪器证明料想和假设?在小组内提出要法,大家讨论认可后分组实验1-4证实。
【说明:通过实验设计、互相评价、实施实验、分析结果,使学生思想高度紧张和活跃,再次历经一次科学探索活动。】
4、以刚才得到的结论为基础讨论如何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应注意哪些问题? 5、小结酒精灯的使用以及液体加热注意事项。 【说明:学生自己小结并互相弥补,用口头方式比拟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三、洗涤仪器
1、在家如何洗涤炊具?如何判断炊具已洗干净?
【说明:很有可能学生只知道如何洗,却不知道如何判断是否洗干净,在此引发同学们思考。】
2、老师提出一种方案:拿两只试管(一只用过的,一只洁净的),讨论如何洗刷并从中选出最佳方案,进行操作。仔细观察洗刷后的试管,判断是否洗干净了。
3、小结:清洗仪器的方法以及仪器是否洁净的判断。
【说明:学生自己小结并互相弥补,并且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 第三板块:反思交流: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哪些比拟熟悉?哪些第一次接触?那些需要再做练习?然后根据交流结果部署检测题。
【说明:此板块既将所学知识再次系统小结,又用学生已经熟悉的知识为载体指导学生体会了比拟、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第四板块:小结、评选“今日之星”,“给老师打分”
【说明:此板块将评价方式灵活化,而且充满积极轻松的意味,可评选最佳提问、最佳发言、最佳实验操作等等。在此过程中学生得到了放松而且把上课的细节再次一一回首,能体验到自己和他人的优点和欠缺。而在评价教师时,无论学生说什么,教师都坦然对待,以“身教”教给学生如何正确对待他人评价。】
第五板块:安排作业。
小结今天所学知识,画成知识网络形式。
七、课后反思
1、本节课 强调了了互动的师生关系:即教师不再是负责“传道授业解惑”的人,而是一次辅助学生提出问题,和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合作伙伴。不仅不包揽所有问题答案,还会要求学生自己要措施、找答案。
2、本节课注意学科间的整合:借鉴生物、物理课的知识,决不简单重复,而是创设新的问题环境,让学生思考和探索。
体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本节课中,如果学生不投入到探索过程中,他就无法获取答案,或者只能获得其它学生的“二手”答案。而没有兴趣,没有生活经验的人,在过程的进行和知识的获取上都会感到困难但也会得到喜悦。这三次方面互相推动,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14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理解和描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学会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化学变化。
2、利用微粒观点,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微观分析,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和实质。
3、通过学生合作设计、交流实验方案,动手实验,初步学习用实验、观察法定量研究化学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和实践能力。
4、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5、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6、通过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让学生知道科学的发展是曲折而漫长的,学习科学家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物质是永恒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一课在初中化学体系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还具体学习了氧气有关的化学反应,这些知识都为本节教学提供了知识基础。本节课的教学将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以及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做好理论准备,因此本节课学习的质量守恒定律,对全部初中化学的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新课标中要求达到“理解”的层次。本课题教学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并运用化学反应的实质解释和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根本原因,让学生体会科学知识的探究方法。通过学生参与“质量守恒定律”的整个实验探究过程,使学生从被动的听课者成为主动参与各项学习的探究者,并学会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和品质。
三、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上看,初中学生对化学的学习还处于启蒙阶段,这就需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知识储备来看,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初步建立了微粒观;对化学反应也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化学变化一定生成新物质,能判断出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是不变的。从能力水平上看,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一些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并可以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但是学生没有从定量的角度认识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也没有把原子不变跟物质总质量不变联系起来,我们可以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意义。
2、能够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化学变化。
3、学生能用微观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如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2、学生能用微观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比较分析、启发引导
学法:实验探究、分组讨论、归纳总结
六、教学过程
导入:
1、创设情境,激思引趣
我们身边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化学变化,食物的消化、身体的成长、呼吸作用等,蜡烛燃烧也是我们身边常见的化学变化。
情景再现:点燃蜡烛
问:关于蜡烛燃烧你有哪些了解?
这些都属于定性研究,蜡烛燃烧是一个化学变化,这节课我们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是怎样变化的?
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认真听老师介绍。认识化学变化的重要性。
从化学的角度观察蜡烛燃烧这个化学变化。
学生从生成物、宏观现象等来描述这个变化。
仔细阅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设疑创景,激发引学。
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身边的化学变化为例,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初步认识定性、定量是研究化学变化的两个角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
目标指导学生后面的学习。
新授:
提出问题,建立猜想。
提出问题: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是怎样变化的呢?
初步猜想: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做出猜想。
“权威”对比,进一步引发认知的矛盾冲突:
(1)1673年波义耳的燃烧实验,结果质量增加。
(2)1756年罗蒙诺索夫煅烧金属后质量不变。
(3)1774年拉瓦锡的'燃烧实验,结果质量不变。
根据老师的问题说出自己的想法:不变、变大或变小。
根据科学家的实验结果,对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真正产生疑问。
引发猜想,认知冲突。
让学生大胆参与并阐明自己观点,教师适时激励评价,激发学生的信心和勇气。
通过化学史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产生过程,感受化学家的探究历程,通过科学家的实验结果,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质量是否守恒的欲望。
2、实验探究,收集证据
(1)引导思考,明确思路
让学生思考:通过实验探究反应前后质量变化需要考虑的方面
(2)设计方案,合作探究
可供选择的三个反应:
1、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2、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
3、盐酸和大理石(主要成分: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3)展示交流,互相评价
组织学生小组的成果展示和交流,鼓励小组之间互相评价和改进方案。
教师演示:探究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前后物质总质量变化。
(4)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一组:探究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变化。
二组:探究稀盐酸与大理石反应前后总质量的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实验情况拍照上传。
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说出自己的想法,师生一起明确研究的思路。
学生小组合作设计三个实验的方案,可以利用老师准备的仪器和用品,也可以自己创新,把方案记录在学案上。
小组代表交流方案的设计思路、步骤或者装置图。
学生仔细观察现象
根据分组,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实验探究。
动手动脑,合作探究
通过实验思路的整理为后面实验方案设计奠定基础,突破分组实验中的障碍。
使学生个人探究与他人的经验互相借鉴和补充,培养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让学生在交流中思维碰撞和创新,使实验方案不断优化,学习成果不断地丰富和提升。
防止学生做白磷实验出现意外。
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同时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为后面的展示交流保留资料。
3、展示交流,获得结论
(1)小组汇报,展示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汇报展示实验结果,教师适时评价,并激发小组间的“矛盾”,鼓励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2)大家找茬,反思评价
针对实验结果有误差,组织学生开展反思评价。
(3)获得结论,总结提升
总结:有气体的反应必须密闭,气球或注射器可以缓冲。
汇报小组探究成果,评价老师上传的照片。
对于有些小组实验的失败,找出原因,进行反思和评价。
展示成果,共同进步
培养学生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发展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4、对比分析,正确认识
以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为例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反应前后的质量,对比获得结论。
同理,让学生写出白磷与氧气反应、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的质量守恒关系,组织交流。进一步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突出重点。
分析反应前后称量的质量,得出质量守恒关系,获得结论: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分析三个反应中的等量关系,深入理解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关系。
5、学以致用,加深理解
科学家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1)波义耳与质量守恒定律失之交臂的原因。
(2)蜡烛燃烧质量减少的原因。
学生交流,纷纷发表观点,学习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化学变化。
情感教育,持续发展
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6、求异探新,发展思维
为什么宏观上一切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呢?
播放:“水电解”实验“化学变化中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动画课件。
教师适当点拨,突破难点。
总结: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事物及其变化的本质。
学生观看动画、讨论、归纳小结。
由学生总结出质量守恒的根本原因。
知识迁移,开拓创新
通过师生问答等形式,使互动交流达到高潮,使问题得到逐步明晰和解决,使知识得到构建。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感觉到知识的掌握不再是艰涩难懂的,而是充满乐趣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充满快乐感和成就感。
7、畅谈收获,总结提升
教师对本节进行总结提升:
质量守恒定律是物质不灭定律的一种表现,是化学反应的基本定律之一,它告诉我们利用化学方法只能改变物质的成分而不能改变物质的质量。
这节课我们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并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认识了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和实质,质量守恒定律属于化学变化的定量研究,我们也可以定性研究化学变化,定性、定量是科学研究的两个不同角度。
学生从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畅谈自己的收获,体验成功。
让学生树立了信心与勇气,使每位学生学有所得。
8、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现象
①古人幻想“点石成金”,你认为可能吗?试解释之。
②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质量比细铁丝质量大。
(2)请到图书馆或互联网,查阅资料,进一步链接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合金的特点。
3.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
3.树立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工具
投影仪、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金属制品的挂图(如飞机、坦克、轮船等)、铁架台(带铁圈)、大小形状相同的金属片(铁片、铜片、铝片)、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砂纸。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碳、氧等非金属的性质和用途。但是在一百多种元素中约有80%为金属元素,这些金属元素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和广泛的用途。本单元我们将学习一些常见金属的性质、用途和冶炼方法等。
二、新课教学
1.展示一些金属制品(如订书钉、铝箔、铜丝电线、不锈钢水龙头等)和金属制品的图片(如火箭、坦克、轮船等)。
[分析]常见的材料很少有纯金属,多数为金属的合金,即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金属材料种类繁多,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提问]同学们知道人类是从什么时代开始使用金属材料的吗?想了解金属材料的使用历史吗?
[小结]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铝的使用→钛的利用
我国从商代开始使用青铜器,春秋时期就会炼铁,战国时期会炼钢,目前正大量使用的是钢和铝合金材料,钛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前景的'金属材料之一。
2.与学生一起欣赏课本第2页的两幅图。
铝的利用要比铜和铁晚得多,那仅仅是100多年前的事情。但由于铝的密度小和具有抗腐蚀等优良性能,现在世界上铝的年产量已超过了铜,位于铁之后,居第二位。下面,我们就以铜、铝、铁为例,对金属的物理性质进行探讨。
[板书]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活动与探究】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分组实验探究:
请学生取三块同样大小的铜片、铝片和铁片。
(1)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然后用细砂纸打磨,再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
(2)试试它们是否容易被弯曲、折断,并感觉一下它们的硬度。
(3)感觉一下它们的质量大小,由此判断它们的密度大小。
(4)用手拿着金属片的一端,在酒精灯上方烘烤它的另一端(注意实验安全:时间不要长,防止烫伤),试试它能不能导热。
(5)用电池和小灯泡试试它们能不能导电,并比较灯泡的亮度是否相同。
(6)用铁锤锤一下(验证金属的延展性)。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思考、讨论、总结:
(1)金属都有颜色、有光泽,纯净的铁和铝为银白色,铜为紫红色。
(2)金属不同,其硬度大小也不相同。金属能被弯曲,而且不易折断。
(3)金属不同,其密度大小也不相同。金属有轻金属和重金属之分,如铝为轻金属,而铜为重金属。
(4)金属具有导热性。不同金属的导热能力不尽相同。
师:金属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它们可应用在哪些方面?
生:它们可用作炊具、餐具、热交换器、散热器等。
师:在制造餐具的材料中,铝、铁制品最多,但需注意人体若摄入铝过量,可能导致大脑迟钝,故餐具最好少用铝,多用铁,因为铁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元素。
(5)金属具有导电性。不同金属的导电能力不尽相同。
(6)金属具有延展性。
讨论:什么是延展性?(抽成细丝的性质为延性,打轧成薄片的性质为展性。)
(展示细铁丝、铜丝、铝箔等)
师:金属的这种形变说明金属具有什么性质?
生:延展性。
师:对!金属的延展性决定了金属一般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便于加工制造。
[讨论](1)常温下,是不是所有金属都是固体?
(2)金属用砂纸打磨前后,其颜色和光泽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
(3)制造飞机或机械底座对金属的密度和硬度有什么要求?
(4)炊具加热时有没有熔化?说明炊具的熔点怎样?
(5)灯丝是用钨丝制成的,说明钨的熔点如何?钨可能还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讨论并总结:
(1)常温下,汞即水银是液态。
(2)说明有些金属在打磨后可能与某些物质反应而使表面的金属光泽失去。
(3)制造飞机的金属密度小,机械底座的金属密度大。两者为防止变形都需要有较高的硬度。
(4)制造炊具的金属熔点一般较高。
(5)钨的熔点很高,同时具有导电和导热性。
师:请大家根据以上探讨结果,总结出金属的物理性质,并用简短的语言进行回答。
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并汇报。
师总结并板书:常温下为固态(除汞外),有颜色和光泽,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熔点较高,密度、硬度因金属的不同而不同。
师: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板书]二、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
师:物质的用途是由哪些性质决定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一些常见金属物理性质的比较。
[投影]一些金属物理性质的比较
师:请大家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表中所提供的信息,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投影展示]
(1)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
(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
(3)为什么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的话,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4)为什么有的铁制品如水龙头等要镀铬?如果镀金怎么样?
生讨论回答:(1)因铁的硬度大于铅,铅的硬度很小,若菜刀、镰刀用铅制,用的时候刀刃容易卷起来;而锤子用铅制,很易变形。
(2)电线用铜制而不用银制的理由:①银在自然界的含量少,价格昂贵;②银的密度大,不易架设。
(3)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是由于钨有较高的熔点,且易导电。若用锡制的话,灯丝导电产生的热量易使灯丝熔断(因锡的熔点低),从而影响灯泡的寿命。
(4)水龙头镀铬:①可增加水龙头的硬度,而使其不易变形;②不易生锈;③镀铬可使水龙头变得美观大方。镀金虽然更好看,更耐腐蚀,但不经济。
师:根据以上讨论结果并结合实际思考:物质的性质是否是决定其用途的唯一因素?如若不是,你认为还需考虑哪些因素?
生:不一定,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还需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料是否容易回收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等。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份资料。
[投影]
金属之最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铝
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钙
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铁
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
硬度最高的金属——铬
熔点最高的金属——钨
熔点最低的金属——汞
密度最大的金属——锇
密度最小的金属——锂
师:你能很快记住它们吗?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赛一赛,看谁是冠军。
板书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
第1课时 金属的物理性质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常温下为固态(除汞外),有颜色和光泽,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熔点较高,密度、硬度随金属的不同而不同。
二、物质性质决定用途
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还需考虑的因素: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物是否易于回收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金属材料的课题为中心,引导学生从故事化的教学情境入手,由学生提出探究目的和方案,并用交流、实验、设计、讨论等方式,得出如何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以及金属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的关系,学生掌握得较好。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12-31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07-10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热门)12-27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模板12-30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15篇02-13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精选15篇06-10
初中化学课教学设计02-19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15篇)02-13
初中化学元素教学设计05-05
关于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模板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