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教学设计[推荐]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桥》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桥》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布局谋篇、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相结合的表达特点,初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2、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及木桥发生的变化,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的人格与精神。
3、积累课文特色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及木桥发生的变化,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的人格与精神。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桥》,谁想读一读课题?
1、学生读有关描写洪水的句子,感受场面的可怕。
交流文中描写洪水的语句,并进行阅读指导:(课件出示)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想象:如果你也是其中一员,你是什么心情?带着这种心情齐读第六自然段,以感受村民的惊慌,恐惧、 2、指导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读出洪水的肆虐与人们的恐慌。
3、感受老支书的壮举
思考:就在这性命忧关的时刻,一位老英雄挺身而出,让人敬佩,让人感动的事情出现了,请学生在书上勾画出最使你感动的语句,作出批注,你觉得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全班交流。
4、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
(思考:老汉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他当时是怎么做的'?)
指名读7、8自然段:(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启发想象:刚才还是跌跌撞撞、乱哄哄的人们,为什么此时停住脚,望着老汉?感悟“他像一座山”中“山”的含义。说明了他具有什么精神?
再次读读老汉喊的那句话
5、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这一句,可启发学生结合文中79页的插图,观察老汉的举止、神态)说说从老汉“冲揪吼”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对照读句子)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当时又出现了什么样的情况?说说你从这句话中又体会到了什么?
探究老汉内心:联系上文的“他揪出小伙子”,这时,又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让学生悟出:看似矛盾的举动,实际上包含了老汉为了大家舍小家,为了儿子舍自己的无私胸怀。这时,老汉的崇高精神进一步得到升华。也为下一环节理解题目“桥”的含义作了铺垫。
6、感悟表达手法
总结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
(比如:设置悬念;运用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简短;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相结合。)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一些表达方法。
《桥》教学设计2
【目标】
1、理解作者所写的桥之美;
2、与中国石拱桥比较,感受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3、理解一些难句的情味。
【课时】
两课时,(课内指导一课时,课外自读巩固一课时)
第一课时
简介作者:吴冠中1919年生,中国现代画家。
在早读课读过书的基础上,快速阅读课文,(或看播放有关画面)思考: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你对此有什么感想,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提示:这篇课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美术工作者以独到的视角,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我们此前虽感觉到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这些景物在此时焕发出新的灵性与生命力。
画家眼中的桥有什么特殊的美感呢?学生先思考或回答,教师再明确指导:
概括地说,是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第一个例子,是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第二个例子,是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差距如此之大而仍能和谐统一,可能就在于桥有着经过精心设计的轮廓吧。
第三个例子,是写长桥之美。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同时,如前所说,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似乎也具有了生命。
第四个例子写的是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作者没有明言桥所起的作用,不过,我们不妨做一些揣测。如,从作者说风雨桥上的廊和亭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再结合我们欣赏国画的经验,可以想像得到,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在以上四个例子中,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景物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入画的景致。
随后,作者比较概括地写桥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这是对作者眼里的“桥之美”的进一步补足。文章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及乡间小桥为例,指出通过桥能构成丰富的画面。此后作者宕开一笔,开始结合具体实例谈桥与周围景物要互相衬托、呼应的问题,作者是所举实例基本上持否定态度。
引导学生体味下列句子的情味。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赏析: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赏析: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赏析: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赏析: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比较:《中国石拱桥》与本文的区别:中国石拱桥以准确的数据、例子等对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进行了说明,是人对石拱桥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本文则用艺术家的眼光对桥的美进行了描写和评价。
板书:
桥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例:
1、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感受特别)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
2、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景致动人)构成丰富画面
3、长桥之美(富于创造力)
4、风雨桥(形式独特)
第二课时(课外进行)
学生课外自读全文,把优美的句子抄在笔记本上,把难懂的句子找出来,与同学讨论或找老师课外辅导。
把生字词注音解释后抄在笔记本上。
《桥》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各地遭受洪灾、雪灾的文字、图片或音像资料,了解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以及众志成城的伟大力量。
老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桥引出课题
板书“桥”,看到“桥”这个字,你会想到什么?(估计学生可能会说赵州桥、黄河大桥等。)
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有形的桥,还有一种桥是无形的,它看不见,摸不着,只有用心才能体会到,你知道这种桥吗?(A、北京奥运会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桥;B、书籍是知识的桥;C、书信是联系的桥;D、悄悄话是心灵沟通的桥。还有友谊桥、思念桥等。)
今天,我们就学习以桥为题目的第16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
通过预习,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感受情势危急
(一)桥窄
1、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桥,可课文中真正写“桥”的句子很少,这是一座怎样的桥?(窄窄的桥)
出示句子:“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这座桥窄到什么程度?(只有一个人的宽度,一百多号人过桥必须排成一队)
2、同学们,再读这句话,你还体会到什么?
(从“只有”体会到是唯一通往村外的路。)
那南面呢?(被洪水淹没。)
小结:此时的木桥承载着全村一百多号人的生命,它是一座逃生桥,没有这座桥,全村一百多号人将难以死里逃生,但是,光有这一座桥,全村一百多号人就能顺利逃生吗?让我们看看当时的情景。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
2、交流:生读找到的自然环境描写的句子,师相机出示: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5、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6、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请学生读一读,比一比,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随着时间的变化,洪水在凶猛上涨,威胁着人们的生命。)
谁能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学生试读、指名读。)
3、前两句很明显是比喻句,而后4句是什么句?(拟人)
拟人就是把洪水当作人来写,可我怎么读也感觉不到是人的动作或神情,你来读读倒像是什么?(像魔鬼、像猛兽、像死神)
引读:同学们,山洪来了,看魔鬼在跳舞
听!魔鬼凶恶的笑声
看,猛兽毫无顾忌的伸长了舌头
啊!猛兽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同学们,洪水在上涨,灾情在加强,时间不等人啊,时间就是生命,此时此刻,村民们怎么样了?请同学们划出来。
出示句子: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同学们再来读读这些句子,你会想到哪些词语来形容村民们此时的情景?
(惊慌失措、大惊失色、手忙脚乱、惊恐不安、惊心动魄、提心吊胆、魂不守舍、心急如焚、群龙无首)
让我们一齐把村民这种慌乱的情景读出来吧!
[评析:此环节从桥窄、水猛、人慌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感受当时的情势危急,且在读划议读中引发了学生情感的共鸣,把学生带入了文本情景。为进一步理解老汉的英雄行为做好了铺垫。起到了很好的突破教学重难点的作用。]
四、体会英雄言行
过渡:同学们,此时此刻,洪水势不可挡,村民惊慌失措,乱作一团,面对这年久失修的窄窄的木桥,能不能顺利逃生?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那位令我们感动的老汉,挺身而出,搭建了一座让村民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1、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大段(第7自然段到课文最后),想想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2、学生自学课文,品味关键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汇报,相机出示句子。
(1):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A、逃生是人的本能,这位老汉第一个来到桥头,站在那儿,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干什么?
B、他长得什么样?(清瘦)为什么还像一座山?山给你什么感觉?(无私无畏,沉默,镇定,奋勇献身)
C、指导读出感情。
(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A、三个感叹号你体会到什么?(老汉的话虽然是沙哑的,但是传出来的声音像山一样,坚定、有力、威严!)
B、谁能读出这份感受?
C、“党员排在后边”为什么?党员应该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样的党员才是人民群众的一座靠山啊!
(3)对儿子
过渡:危难关头,老汉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更令我们震撼的是洪水面前他是怎样对待他的儿子的?
A、指名读15—23自然段。
B、出示: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背景是老汉揪小伙子的图片)
同学们面对此情此景,你想说点什么?(他是你的儿子,让他走吧;老汉的精神;)
老汉这一揪,很可能把儿子从生命线上揪到死亡线上,老汉犹豫了吗?为什么揪他?(体会老汉毫不犹豫、不徇私情的崇高精神。)
C、老汉的揪和推;小伙子的瞪和推,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呢?老师出示以下句子并引读,学生想象并交流省略号的部分。
1、父亲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儿子啊
2、儿子瞪了父亲一眼父亲啊
3、儿子推了父亲一把父亲啊
4、父亲推了儿子一把儿子啊
D、出示改好的句子(把15—23自然段文中的“老汉”改为“父亲”,“小伙子”改为“儿子”):同学们让我们怀着深深地敬意再来读这段话。(指名读)
(4)升华情感,理解桥。
A、再次出示:“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同学们,现在你明白了全村人为什么都拥戴这位老人了?
(引导学生总结,老汉在生死攸关的险境面前表现出的英雄言行值得人们拥戴;进一步想象以前人们为什么拥戴他?他是连心桥、关爱的桥、致富桥等。)
B、是啊,谁又忍心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就此离开呢?一位老太太还在等着您,等着他的儿子呢?难道你不是第一个来到桥头的吗?难道你就不能放手让自己的亲生儿子过去吗?(课件出示图片,并画外音: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儿子也是一名共产党员!)
出示并齐读:您是一名党员,是您用自己无私的人格搭建了一座跨越死亡的生命桥,将村民从洪水中救出!您是一名党员,是您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不坍塌的桥,将党和人民群众紧密相连!
C、同学们,让我们饱含深情地齐读课题。
[评析:抓住“拥戴”一词,不仅体会洪水面前老汉的行为值得人们拥戴,更进一步想象以前他的所作所为,体会他是“桥”的含义,情感上水到渠成。再通过老师的渲染、话外音及齐读,学生自然而然地很好地理解了课题。]
五、拓展升华主题
1、同学们,文中的老汉虽然没有名字,但他会让我们想到生活中的许多人,比如
2、作业
生活中有许多足以感动中国的人,课下可去读一读他们的事迹。
《桥》教学设计4
课文分析
本篇课文是一首散文诗,阐述了人们对桥直观上的认识和心智上的联想。图文对照,表达了我们对美好“心桥”的赞誉,也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
全诗共有三节,第一节写桥的功能及桥的材料和样式。从建桥的材料来看,有木桥、石桥、铁桥、水泥桥……从桥的样式来看,从简单的独木桥到大江大河上的现代斜拉桥,最后一句与最前一句相照应,点出桥的功能。语言朴实、无华。第二节描述造型优美的桥,在给人方便的`同时,装点着乡村和城市,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这一小节着重写了两种桥,一是既实用又极具观赏性的小桥,它九曲回旋,小巧别致,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令人流连往返。二是城市里的立交桥,巍峨雄伟,浩然坦荡,突显现代化的气势。第三节写以尊重、谅解、关注和信任构建起来的心桥越多,越普遍,我们这个世界就越和谐、越美好。
本课以“桥之思”为题,说明路桥虽不可少,但心桥更为珍贵。课文内涵丰富,从桥的基本要素写到桥与人的关系,联系到人与人、心与心的交流。文中语句较长,每小节都有几个长句,但语言朴实,富有哲理。
要点提示
1.通过学习,阅读有关桥的信息,培养学生整理、收集的能力,鼓励学生学会积累。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三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概括地说一说课文三个部分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第三小节重点词句体会“无形的桥”的深刻含义,并结合个人经历交流自己的看法。
4.可结合“畅所欲言”、“初显身手”栏目进行综合语文实践活动
学情分析:
1、四年级学生朗读与理解能力有一定基础,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初读-自读-精读-美读-欣赏”的策略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验。
2、了解前两节与后一节的关系,从整体入手,借助课后思考题:“桥引发了你哪些思考?”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并结合个人经历、感悟“无形的桥”存在于人与人,心与心,国与国之间,甚至古今中外无处不在。
教学目标
1、认会课文中8个生字,并能在田字格中正确的书写,会在生活中灵活的运用。
2、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抓住第三小节重点词语体会“无形的桥”的深刻含义,并结合个人经历交流自己的看法。
重难点:通过学习,阅读有关于桥的知识,培养学生整理、收集的能力,鼓励学生学会积累。
教学策略
初读—美读—欣赏—感悟
课前准备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前几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在泸定桥上战士们的勇往直前和不畏艰险,正是由他们的付出才有我们今天的安定、团结和幸福。生活中的桥是怎样的呢?在我们的生活中,桥必不可少,它装点着乡村和城市,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各种各样的桥吧。(课件:播放各种桥的图片,师解说其中的几种)
师:这么多形态各异,造型优美的桥,引发了作者樊发稼许多的思考,相信同学们也一定对它们很感兴趣,也许会引发你更多的思考,那就让我们赶紧来读读课文吧。
一、出示课题:桥之思(齐读)
二、初读课文。
三、美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一小节。
你认为第一小节为我们介绍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写了桥的功能及桥的材料和样式)
你是从那里读到的?
学生交流。
你还知道有哪些样式的桥?
学生交流。
《桥》教学设计5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学科:语文
2、课时:2
3、学生课前准备: ①上网收集关于各种桥的资料。 ②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③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二、教材分析
《桥之思》是北师大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首散文诗,作者樊发稼。本文阐述了人们对桥直观上的认识和由此产生的联想。全诗语言优美,凝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心桥”的赞美。也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全诗共三节,分别写桥的功能、材料及样式,描述造型优美的桥,联想以尊重、谅解、关注和信任构建的心桥。本课以“桥之思”为题引发人的思考,让人们领悟到路桥虽不可少,但心桥更为可贵。课文内涵丰富,从桥的要素写到桥与人的关系,联系到人与人,心与心的交流,语言朴实,却富有哲理。
三、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阅读有关桥的信息和文本内容,培养学生搜集、整理的能力,鼓励学生学会积累。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三部分之间的联系。
3、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无形的桥”的含义,体会路桥虽不可少,但心桥更珍贵。
四、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新课标》理念,我采用了情境激趣、品读感悟、拓展升华等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新课堂,实现生生互动,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第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㈠、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桥之思》这篇课文,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大意,掌握了字词,谁来谈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㈡、情境导入:
师:谁来说说你见过什么样的桥?(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百度搜索58C%25E6%25A1%25A5%2Fxgtupian%2F1%2F0&W800&H600)桥在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他装点着乡村和城市,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看了一座座造型优美的桥,著名作家樊发稼有了怎样的遐思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桥之思》。(板书课题) ㈢、品读感悟:
师:首先请大家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然后标注自己读书的体会。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那些疑问,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师:下面请一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在头脑中整理一下自己读书的体会,然后说说你有哪些体会和疑问。(生汇报质疑)
师:大家的体会很深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课文的第一部分,然后根据屏幕上的提示完成表格,并汇报: 1.建桥的材料有哪些?除了书中介绍的几种,还有那些?说一说。 2.桥的.样式是怎样的,模仿书中的句式回答。(用“有?有?有?”句式说一说你见过的桥)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3.无论什么材料,什么样式的桥都有一个共同的功能,那就是( )(生齐说)理解“沟通、交流”。“使没有路的地方有了路”这句话在文中哪节出现过?是什么写法?(首尾呼应) 4.桥给人带来了什么?(方便)举例说明。
师;桥除了给人带来方便外,还有什么作用?自读课文第二部分,然后回答。(生:给人美的享受)。
师;你从文中哪两节体会出桥的美?(生:前两节)自由读这两节,想一想文中具体写了那两种桥?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理解“回旋别致”。这个词换成“弯弯曲曲”好不好,为什么?(看课件,体会桥的回旋别致,百度搜索com%2Findex.php%3Fdoc-view-13103.html&W826&H599)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忙碌了一天的人们,远离喧闹,漫步于回旋别致的小桥上,聆听着鸟鸣,嗅着淡淡的花香,欣赏着碧波粼粼的湖水,身心多么愉悦呀!(听音乐生闭眼想象,百度搜索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师:请大家睁开眼睛,说说你刚才有什么感觉?(生:仿佛漫步于美丽的九曲桥上,欣赏着湖光山色,心情舒畅极了。)谁能把这种语气读出来?(指导读描写九曲桥的语句)
师:和回旋别致的九曲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什么桥?(生:巍峨雄伟的立交桥)理解“巍峨雄伟”。谁能读出立交桥高大雄伟的感觉?师:瞧,巍峨雄伟的立交桥呀!桥上霓虹闪烁,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多么繁华,多么壮观!(看课件,美丽的立交桥图片。百度搜索how%2F1%2F73%2F3870735k814d541b.html&W1024&H708)师:无论是九曲桥,还是立交桥,都给我们美的享受。一座体现了古代艺术的典雅,一座彰显了现代艺术的壮观。它们让我们领略了古今时代的变迁,感受到了美。
师:下面我们共同欣赏造型多姿的桥。(课件欣赏各种的桥。)生:谈一谈欣赏后的感受。带着喜爱、赞美之情读第二部分。师:诗歌前两节与后一节形成了怎样的结构关系?(生:分总式结构)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领略了各种各样桥的风采,它们尽管材料不同,但都是路的一部分,因此称为“路桥”。作者由路桥想到了人与人之间有一座特殊的桥,它看不见,摸不到,那是一座什么桥呢?自由读第三部分回答下面问题。
2、无形的桥靠什么构筑?
举例说明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搭建了什么桥。
3、这样的桥有什么作用?它又称什么桥?没有这样的桥会
六、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使学生热爱语文,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因此我在教学《桥之思》一课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情景,采用图文结合、品读感悟、拓展升华、朗读体验等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鉴于学生对各种造型的桥的认识有限,课前让他们通过观察家乡周边的桥,上网查阅资料等各种方式了解桥,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索与心桥有关的故事,搭起学生意义建构的“支架”,从而直观、形象地获取知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借助课件的辅助,欣赏各式各样的桥,领会桥的功能,感受桥的魅力,珍视心桥的可贵,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在认识桥的环节中,借助网络资源展示形式、材料不同的桥,让学生用精确的语言,仿照书中的句式进行语言的训练。学生对身边桥的夸赞,对自己收集资料的展示与讲解,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体现了生生互动的教学效果。
《桥》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词句,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人格与精神。
2、积淀情感,让学生通过层层深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
3、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环境描写的表达特点,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飞速上涨的洪水,感受情况的危急,领悟老汉的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
难点:理解“桥”的深刻含义。
课前准备:
1、收集洪水爆发的场面,准备《悲壮》的曲子,制作课件。
2、预习作业: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尝试理解。
教学过程:
一、感受洪水肆虐,孕伏情感,揭题
1、播放有关洪水爆发的短片,教师有感情朗诵课文一、二自然段。(幻灯一)
2、师小结过渡:如果是你遇到这种危急的情况,你会怎样做?今天咱们认识一位老支书,他又是怎么做?
3、板书课题:16《桥》,让我们走进那个村庄,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和村民们一起感受灾害突然降临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设计意图:创设课文所富有的情境,将学生带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中,然后设下悬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感受老汉崇高的人格与精神
1、快速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事?说说这场洪水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
2、想想你从课文哪些语句的描述中感受到了紧急、害怕……找到并划下来读读,交流。
3、师小结过渡。
4、找找课文中的人们作出了怎样的反映?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从哪儿感受到的?用一个词形容人们的表现。(惊慌失措)
(设计意图:疏通课文,进一步从课文语言文字中感受山洪的凶猛,时间之紧迫。为体会老汉精神奠定基础。通过想象危急时刻人们恐慌的表现,让学生进入情境,以更好理解课文中人们惊慌失措的表现,感受人们的心情及情况之紧急。同时为深入阅读文本,研读课文做准备。)
5、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位老汉在生死攸关之际作出的人生抉择。他是怎么做?怎么说的?找找令你感动的语句,结合当时洪水所达到的程度想想为什么感动?
(1)读悟: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联系洪水所达到的程度想想老汉为什么这么说?作为村支书他想到了什么?急着逃生的人们有没有听从他的指挥?从文中找出依据。
(2)引导质疑:为什么急着逃生的人们见到老汉会停住了脚步,听从老汉的指挥?启发想象受“拥戴”的老汉曾为他们做过什么?适时引导理解“拥戴”。
(3)小结:这就是他们拥戴的老汉——(读句子)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随机板书:临危不惧
(4)读悟: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读着老汉的言行哪几个字印入了你的眼帘?“揪”是什么-意思?可以换成“拉”吗?为什么?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老汉当时怎样的心情?老汉为什么要这么做?当时已出现了怎样的情况?你又觉得老汉是怎样的人?(板书:秉公办事)
小结:这就是他们拥戴的老汉(读句子)——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逼近。木桥前,齐腰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5)读悟: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引导读悟: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读着这话你想到了什么?
感受到: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逼近,逼近。此时老汉把小伙子推上木桥意味着什么?
抓“推”导读。
小结:这就是他们拥戴的老汉(读句子)——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逼近,逼近。木桥前,齐胸膛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根据老汉言行思考这么做、说的原因,渗透阅读方法——透过字面思考隐含的意思。)
三、情感延续,铭记老汉精神
1、学生配乐激情朗读——课文结尾(最后四个自然段)
2、你从中明白了什么?你现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惊讶、敬佩)
3、面对此情此景,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写)(1)指名读。(2)师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写感受及想象送行者的言行加深对老汉精神的感悟。学会根据课文内容拓展想象,补白课文中的空缺,提高言语表达能力。)
四、理解桥的含义,领悟老汉精神
课文中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老汉的形象,为什么用“桥”为题?你怎么理解这个题目?(1)指名说。(2)师总结。
五、作业布置
1、书写生字,摘录课文中特色句子。
2、读一读哈尔威船长的故事。
板书设计
《桥》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经过,了解红军长征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历史,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理解“飞”和“夺”得含义,体会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2、认字、写字,理解词语:关键、心惊胆寒、震耳欲聋、千钧一发、奋不顾身、激烈、搏斗、浩浩荡荡。
3、继续练习自读提问,练习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自己的反复阅读、思考,同学间的交流,体会品读重点词句的方法,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分层理解课文第5自然段,学习有顺序的记叙事情。
课前准备:
1、自读课文,完成自读笔记。
2、搜集资料,了解长征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字、写字,理解词语:关键、心惊胆寒、震耳欲聋、千钧一发、奋不顾身、激烈、搏斗、浩浩荡荡。
2、读通课文,抓住课文的叙事顺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抓住重点词句学习课文第一、二、四部分。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在我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大渡河沿岸的泸定县城西边,有一座横跨大渡河的铁索桥。1935年5月,红军曾在这里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课文《飞夺泸定桥》。
二、检查预习:
1、读课题,你提出了什么问题?
预设:
(1)红军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
(2)围绕“飞夺泸定桥”,课文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怎样飞?怎样夺?)
2、回答自学中的问题。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抢时间、夺天险。)
3、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
方法指导:时间、地点、谁、干什么
4、检查字、词。
大渡河、水流湍急、高山峻岭、倾盆大雨、心惊胆寒、震耳欲聋、千钧一发、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三、学习课文
(一)第一、四部分:
1、看大渡河图,你能不能用刚才读的词语来形容它?再读词语,读出词语的感情色彩。
2、师:红军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
(1)小声读课文第l、2自然段,回答问题。
(2)从课前查阅的背景资料你还了解到什么?
3、导读课文第四部分。学习词语“浩浩荡荡”,再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默读课文3。4自然段,红军战士为什么要飞?怎么在飞?
1、请你算一算:
课文中有哪些数字可以帮助我们计算“飞”的速度?看谁找得准,算得快。
(1)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要求在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距离120公里。敌人两个旅的援兵也同时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
即:时间短,路程远,敌有援兵,必须抢时间。理解词语“关键”,这里的关键指什么?
(2)到晚上七点钟,到泸定桥还有一百多里。
(3)沿途还击溃了几股阻击的敌人。
2、请你想一想:红军战士在夜间行军时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分别用“—”和“~”画出来。
困难:
①饥饿和疲劳;
②对岸出现敌人火把;
③下雨火把被浇灭。
克服:
①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
②摸黑冒雨,踩着泥泞继续前进;
③也点起火把与敌人赛跑;
④高声答话智斗敌人;
⑤敌人宿营,我军仍旧继续前进。
3、这三组镜头,假如你是导演,你会用怎样的画面把你体会最深的文字呈现给观众,为什么?师:从你们画面中,我知道了为什么那样艰难的环境下,红四团的战士们为什么能将敌人抛在后面,抢先到达泸定桥。
师生朗读课文,教师读“困难”的句子,学生读“克服”困难的句子,用自己的朗读展示自己的想象,体会红军战士具有取得胜利的决心和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反复阅读、思考,同学间的交流,体会品读重点词句的方法,在品读中了解红军夺取泸定桥的经过,学习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2、分层理解课文第5自然段,学习有顺序的记叙事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飞夺泸定桥”题目中“飞”、“夺”究竟是什么意思?
二、回忆课文“飞”这一部分的学习过程。
三、学习“夺”
1、“泸定桥”什么样?
(1)我们已经随同红军四团战士们来到了这天险大渡河。请一名同学读课文第5自然段。这座桥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文章从几个方面具体向我们介绍的?学生默读,思考、交流。
勾画表示地点变化的词语;圈出表示不同的事物名称。
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三个层次的主要内容。
小结:根据描写内容地点的变化、描写的事物不同都是给段落分层的一种方法。
(3)看课文插图:再读课文,你能从哪些词句中又读出桥的险?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泸定桥的“险”。
齐读这部分,读出它的险。
(4)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详细地描写泸定桥的险?
(让学生认识本自然段在文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让学生感受环境描写对中心思想的作用。这部分突出红军战士夺桥的'艰难,反映他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这就是环境描写对文章中心的衬托作用。)
(5)“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这里的“飞”字与题目中的“飞”意思一样吗?
(意思不一样,这里的“飞”的意思是“飞行”,题目中的“飞”表示神速,快的意思。这里的“飞”说明敌人凭借天险疯狂的态度,暗示红军战士想过桥,除非插上翅膀飞过去。)
2、学习6、7自然段。
1、面对滔滔江水,面对让人心惊胆寒的大渡河桥,面对疯狂的敌人,面对生与死的考验,红四团的战士们,红四团的领导向天险大渡河发起总攻。读6。7自然段。
2、红四团的战士是怎样攻天险的?
(1)画出表示突击队员夺桥动作的词语。
教师边提出问题边板书:(攻天险)
(拿着、背着、带着、冒着、攀着)齐读句子想象画面。
(2)你还能描写其他人物的词语中找到战斗取得胜利的原因吗?默读、圈画重点词,想象,说一说出自己的体会。
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
理解“千钧一发”:什么是“千钧一发”?为什么称当时为千钧一发的时刻?
引导学生朗读:多么惊心动魄、可歌可泣、彪炳千古的战斗啊!
(3)小结:坚强的领导,上下团结,红军战士英勇无畏,表现出红军战士战胜一切敌人,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朗读课文第7自然段。
四、总结课文。
1、看板书,想一想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总结文章的写作方法: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是记事文章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平时作文中要有意识地练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去写。
(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起因:红军北上抗日必须夺下泸定桥。经过:抢时间、攻天险。结果:渡过天险,奔赴抗日前线。)
2、通过“抢时间,攻天险”这部分内容,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3、在本课的学习中你还有什么收获?(重点引导学生回顾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五、拓展练笔:
1、课文第五自然段作者突出了桥的什么特点?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运用了哪些方法?
学生交流。
2、想想在平时生活中,都有什么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习作者的方法先说一说,再写一写你印象最深的桥。
《桥》教学设计8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本课的编写意图是进一步把同学学习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并强调同学进行一定的社会调查活动与美术学习相关联。注重人文教育的内涵。教学中,教师要给同学一定的桥梁建筑知识,是同学在观察和表示家乡桥梁的时候,能够联系家乡风貌较完整地说出和表示桥的造型特征和时代特点。
人类有悠久的造桥历史,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桥梁,充沛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勇气,今天我们能看到许多造型奇特新颖的`桥梁,是一道道融于大自然中的彩虹。六年级同学对桥梁建筑已有一定的审美意识。本课图例,展示了人类从古到今利用各种资料建造的桥梁,教师可让同学自身解读,说说这些桥与地域风貌的联系,激发同学的表示欲望。
(二)教学目标
①情感领域:通过欣赏家乡的桥,培养同学爱家乡、爱美好事物的情感。
②认知领域:认识和观察桥的几种基本结构造型,了解各种桥的设计和环境的关系。
③操作领域:让同学通过观察体验和写生,运用多种绘画形式,大胆表示桥的丰姿,提高表示能力。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教具:录像带、照片等有关桥的美术作品。有关古今中外桥梁的图片资料。
学具:同学喜欢用的绘画工具。
课时:1课时。
(二)设计方案
●教学导入:
(1)教师检查同学是否按老师要求先走访调查了家乡的桥,并是否已写好200字左右的调查记录,和以线描的形式画出的桥。
(2)展示同学的记忆画作品。并请这些同学读一下自身的调查记录(人文、建筑等多方面的内容)。请同学发表评价意见。
●教学新授:
(1)教师介绍桥梁知识。著名桥梁欣赏。
(2)展示有关桥梁的美术作品,请同学欣赏评价。
●安排作业:
(1)请同学对线描作业进行补充和修改,并以自身喜欢表示的手法进行涂色完成作业。
●作业展示评价:
(1)请同学把调查记录和作业连起来装裱展示。
(2)评出“小记者奖”,授予走访调查和作业表示突出的同学。
●教学延伸:
(1)播放录像片,介绍家乡风貌(有关桥梁介绍)。
(2)结束教学。
三、学习评价建议:
●是否积极认真地做好调查记录。
●是否表示家乡的桥梁风貌。
●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展示自身的调查效果。
●通过学习,绘画技能是否有提高。
四、教师教学随笔:
《桥》教学设计9
单元目标
1、学会本单元的29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掌握课后“读读写写”中列出的25个词语,做到能正确地读写,懂得这些词语的意思。能按指定的要求积累词语。
2、能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掌握“体会用词要准确”的方法。
4、学习在一定的情景中能即兴说几句“请求”的话。
5、练习写一篇《发生在星期天的事》,要求写得真实、具体,语句连贯、通顺,能反映出星期天的“特点”。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热爱家乡、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2.正确理解词语在句子环境中的意思,体会词的准确性。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的3—5节,能用己的话介绍家乡的一种桥。
4.根据要求进行合理想象。
教学重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并体会这样用的好处。
2、初步学习本课第三、四、五节的“总起——分述”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文中介绍的四种字体
课前准备:录音磁带、录像带、图片、书籍、书法作品(含楷体、篆体、草体等)。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重点:了解家乡桥的特点,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来介绍。
突破手段:通过了解千姿百态的桥型,来激发学生了解作者写家乡桥的意图
一、引题
1、桥是什么?用最简单的一句话介绍一下你认为的桥。
学生交流
2、你知道世界上哪些桥?能给大家介绍吗?学生资料介绍
3、桥有些什么作用呢?家乡的桥并不出名,它能给作者留下什么呢?
4.板书课题:家乡的桥朗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学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理解缀、撷取、刚劲、雄健、飘逸潇洒的意思。
(3)思考:家乡的桥有些什么特点?
2.自学后反馈。
自学反馈自学要求
1、指名逐节朗读课文
2、归纳家乡桥的特点
3、交流各类特点的分别的小节
4.分小组、分特点朗读课文小节
5.同桌交流----全班交流,再读课文
3、名逐节朗读课文。
(1)说说家乡的桥有些什么特点?家乡的桥有以下特点:
小桥多、造型美、桥名美。
(2)哪几小节是写“小桥多、造型美、桥名美”的?
(3)再读课文,着重读写小桥特点的小节。
(4)用简洁的话说说家乡的桥。
三、小结
家乡的桥并不出名,但是很有特色。家乡的桥很多,造型很美,每座桥都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这些桥美在哪里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每词抄2遍。
第二课时
课时重点:学习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突破手段:学习方法,模仿练习
一、积累并复习
1、默写词语:血脉屹立撷取飘逸潇洒
2.说说家乡桥的特点,可用上血脉、屹立、撷取、飘逸潇洒、雄赳赳、长相忆等词语。
3、家乡的桥很多,课文是怎么写的?找出有关句子。
4、学生默写词语。
5、生交流,个别回答
例句:“我的故乡在江南。故乡的小河,像一条条血脉,网布在大地母亲的身上。
1、轻声朗读课文,边读边划
2、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朗读相关的.句子
4、学生个别—全体朗读这句话
二、学习课文
1、学习句子中用词的准确性的方法:
1)首先要理解“网布”的意思。
①:,网布:布,分布;网布,像网一样纵横交织的分布。
②:联系上下文。想想带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故乡一条条小河纵横交织地分布在大地上。
③:体会带点词语的运用好在哪里。
“网布”把故乡一条条小河纵横交织的样子写得十分形象,给读者留下具体而清晰的印象。
学生听讲解
小结: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性,可以先了解词语的意思,再根据具体的句子,体会它的准确性。小声读读体会方法,再找找有关句子。
“小河长,小桥多。桥连接着一个村庄与另一个村庄,连接着一户人家与另一户人家。如果提个篮子赶集去,不经过八座十座小桥才怪哩!“
《桥》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黑白撕贴画的艺术特点,了解黑白灰关系的基本处理方法。
2、通过撕撕、贴贴黑白撕贴画学习黑白撕贴画的基本制作和表现方法,在制作的过程中体验乐趣,提高学生对撕贴画的兴趣。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从生活中发现美。真切使学生感受到美靠我们自己去发现去创造。
教学重点:掌握撕贴画的正确程序,能撕贴出一幅水乡桥的作品。
教学难点:撕贴过程中合理处理黑、白、灰的关系。
课前准备:
学生:每个四人小组准备黑、白、灰色的`纸和报纸若干张,固体胶水。
教师:课件、范作、垃圾袋、制作材料和工具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今天老师先来考考你们(出示黑色和白色卡纸)。黑色和白色混合在一起会成为什么颜色呢?(灰色,教师简要说明)
2、比眼力。我们一起来在报纸上找出黑色灰三色。(学生说,教师小结)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暂时忘却红橙黄绿青蓝紫,进入独特的黑白世界中(板书:黑白)。
二、新授
1、出示黑白灰撕贴的水乡桥作品(板书:撕贴画),找找其中的黑色白色和灰色,作品的表现内容是什么?(水乡桥)
2、尝试体验:桥是我们江南水乡的缩影,是小桥流水人家的名片。桥对我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现在让我们用报纸撕一座印象中的水乡的桥(板书:印象)。撕好举起来。
A、撕好后请2位同学介绍自己的方法。
B、贴一贴。请2位同学贴到黑板上的背景纸上?说说为什么这样贴?
3、欣赏家乡的桥:刚才同学们撕出了印象中的桥,现在老师带大家去欣赏家乡的桥好不好?课件播放家乡的桥的照片。
A、说说自己印象最深的桥。
B、黑板上的撕贴的桥,增加些什么会使作品更完整?
4、小组合作讨论:你们的小组准备撕贴一幅什么季节?什么天气?是白天还是夜晚的桥呢?你们会在桥上做什么?
三、合作表现
1、小组合作,选一张黑色或者白色的纸作为背景,另一样和报纸作为撕贴的材料,以黑白撕贴画的形式表现水乡桥之美。
2、教师巡视辅导。
四、作品展示:
各组长为代表作介绍,随机点评表扬有个性的作品,表扬动作快的小组。
五、延伸:桥作为水乡的人文资源,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承载着许许多多的故事或者传说,课后大家可以进行收集整理,跟同学交流用新的表现方法试一试。
《桥》教学设计11
活动目标
较全面地了解有关桥的结构、功能、建材等方面的知识。
使学生养成借助网络和图书来查找资料的习惯,掌握做知识卡片和小档案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活动准备
让学生了解关于“桥”的力学原理及“桥”分类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做摘抄并做成知识卡片;学生查找当地各种桥梁、世界名桥的资料,建立桥梁档案;每人将收集资料装入资料袋,交给老师打分后,同学相互间交流。
搜集有关中外名桥的一些图片或照片,做成课件,上课备用。
将学生分成兴趣小组,分别安排桥梁知识和桥梁文化两个小组。两个小组又细分为“桥梁分类”“桥梁建材”“桥梁之最”“中外名桥”“桥的故事”“桥的命名”“桥诗”“桥联”“桥梁设计”等各子小组。小组内的同学设计互动问题,准备好课件,教师参与安排指导。
课后以“桥”为内容,各小组自办一份手抄报,做材料上积累,班内做成果展示。
(提前一周左右布置,让学生充分准备)
活动步骤
四小组擂台,各子小组各选派一名主持。利用课余时间先装饰教室,美化黑板写上
标题“桥之旅”。上课时由老师导人,桥梁竞赛活动开始。
■导入活动
宋范与求诗云:“画桥依约垂杨外,映带残阳一抹红。”
唐杜牧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每首诗中都提到了一座古桥,一处景致,一个动人的故事。岁月流逝,世事变迁,不
变的是那些桥的风姿,向我们真情诉说……今天就让我们步人“桥’’的世界,一起来感受
多姿多彩,妙趣横生的“桥”文化。 ’
■展开活动
第一轮
由知识小组选派一个主持向大家提问,四小组同学抢答。(对一个加10分)
桥从形式的角度主要分几类?(梁桥、浮桥、吊桥、拱桥……)
桥从功用的角度主要分几类?(公路桥、铁路桥、公路两用桥、立交桥……)
建桥的常用建材有哪些?(石头、木材、竹、钢筋水泥、钢铁……)
现存最古老的敞肩石拱桥是哪座桥?(是河北赵县的赵州桥)
现存最早、桥洞最多的联拱石桥是哪座桥?(是江苏苏州的宝带桥)
我国目前最大的城市立交桥是哪座桥?(四元桥)
第二轮
请文化小组派一个同学主持,做必答题。
请四小组各选一名同学,写出自己了解的中外名桥的名字,计时2分钟。(对一个加5分)
赵州桥、宝带桥、南京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桥、
英国泰晤士河伦敦桥……
每组一张白纸,组内和议,写出已知桥的对联、诗句、成语、俗语,计时3分钟。(对一个加5分)
“山县早休市,江桥春聚船”——杜甫
“我欲追寻万里桥,山花风叶暮萧萧”——苏轼
“波光柳色碧溟蒙,曲渚斜桥画舸通”——欧阳修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
“长桥卧波”、“船到桥头自然直”‘‘我走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
将桥名与其命名方式连接起来,记时2分钟连线。(对一个加5分)
a.表扬:安济桥、绩麻桥
b.纪事:兰亭桥、虎渡桥
c.抒情:销魂桥、思乡桥
d.神异:圣女桥、白鹤桥
第三轮
四小组各派一名同学讲述一个关于桥的故事,看谁讲得清楚。(每个故事10分)
a.当阳桥的故事,
曹操统帅五十万大军杀气腾腾地直奔刘备驻地新野。当时,刘备手下的战将只有关
羽、张飞和赵云,士兵不过三千人,难抵曹操大军。刘备打算率领部下逃到江陵,又不忍
丢下百姓,于是只能日行十几里路。曹军追兵日行三百里,终在长坂坡追上刘军。刘备
眷属失散,赵云几进曹军救出阿斗,但至当阳桥时却无力对付敌兵,幸好张飞出现,他怒
喝三声,吓死曹将夏侯杰,使曹操也由疑到惊到怕,狼狈逃窜。京剧里有唱词:“当阳桥头
一声吼,喝断桥梁水倒流”。
b.洗耳桥
相传尧要将天下传给许由,许由自命清高,认为听了这话污了自己的耳朵,就去河边
洗耳,后来就在许由洗耳处,现在的河南汝州建了一座桥,定名为“洗耳桥”,。 .
c.大渡河上的铁索桥
d.万里桥
第四轮
由中外名桥小组选派主持出示名桥图片,学生抢答桥名、国别、特点或著名的原因。
(答对桥名、国别,一个加5分,如能说出特点或著名原因再加5分)
桥名 国别 特点或著名原因
明石海峡桥
日本
连接四国和本州岛,是世界上最长的双层桥,跨度
1990米。
江阴长江公路大桥
中国
位于靖江,是中国第一大斜拉索桥,现排名世界第四。有
世界第一大沉井之称,埋A地下部分有20层楼深。
旧金山金门大桥
美国
连接旧金山市与Marin县,不是世界最长却是最著名
一的斜拉索桥
博斯普鲁斯大桥
土耳其
是世界十大名桥之一,跨欧亚两洲。是欧洲第一桥,狭
长如机翼,长1074米。
宝带桥
中国
位于江苏苏州,是现存最早、桥洞最多的联拱石桥。
英国泰晤士河伦敦桥、澳大利亚悉尼海港大桥、加拿大魁北克桥、意大利威尼斯里阿尔托桥…… ’
第五轮
请桥梁设计组选派一名同学主持。
学生介绍自己设计的未来的桥,并说明设计的宗旨。(每人次给所在小组加15分)
小组内交流,推荐高水平有创意的,在班内口头介绍。当堂设计图示。
学生评价。
教师总结。
无阂桥:这是一种用微电子锌片设计的小装置,以解除人们彼此间的隔阂。适用于
那些性格内向和外界交流极少的人。将此装置安装在人体的任何部位,几秒钟后,人真
实的想法就会被采集整合,不会涉及人的隐私。对方只要输入简单密码,就可掌握被了
解人的信息,对方可同时收录自己的信息,另一方也可通过输入密码的方式,洞察其精神世界,沟通变得更简单。
地月桥:到22世纪,月球将可能成为人类的第二家园。在地球与月球间要修筑空间轨道,设计成螺旋折叠式,不阻碍空中日常航行,便于宇宙飞船通行,方便人们走亲访友和到月球旅行。
■活动小结
答案由各主持人评判,做必要的补充介绍,决定优胜组。
同学评出“桥梁小博士”和“最佳桥梁设计师”各一名。
老师小结: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风趣的谈说桥:“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历经2500多年,那些凝聚智慧和汗水、林林总总的“板凳”,仍让人叹为观止。同时它们也孕育了丰富多彩、其乐无穷的“桥”文化。
今天我们坐在一起领略了无数名桥风采,十几年后,或许我们同学设计的桥梁,将入围世界名桥画廊。就让我们一起去跨越时代的桥梁,去构架属于我们自己的时代桥梁吧。
《桥》教学设计12
一、教材简说 小桥被大雨冲坏了,两岸的小动物过不了河,很不方便。后来,两只大象站在河的两岸,用长鼻子架起了象鼻桥。动物们又感动又惭愧,合力架起新桥。
这是一个意在颂扬关心他人、团结互助精神的动人的童话故事,以小动物为主角是小朋友喜闻乐见的。
全文注有拼音,鼓励学生自己借助拼音和插图认识汉字,读通课文,体验学习拼音和汉字的乐趣和成就感;本文又是选学课文,重在通过朗读训练、游戏活动等促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
二、 学习目标
1、 借助拼音,正确、流浪、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2、 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关心他人,团结互助。
3、 能根据文字提示和创设的情境展开想象,选择表演、说话、唱歌、绘画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悟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团结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感悟
四、 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2课时。
五、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关键词朗读、感知)
1、 借助拼音、插图朗读课文,感知内容,理解“象鼻桥”名字的由来。
2、 知道是两只大象为大家架“桥”做好事,是动物们同心协力修建好新桥。
目标上限:能较熟练地拼读,较通顺地读课文,较快地感知课文内容。
目标下限:能在学习过程中复习巩固已学的拼音、汉字,在教师的引导和小组长的帮助下读课文、感知内容。
教学准备:课文朗读录音带,动物头饰,幻灯片4张(1、桥的图片;2、“可以这样学”——目标提示;3、“可以这样汇报”——汇报提示;4、“中国大拇指”图片)
教学过程
主要流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备注说明
揭题激趣
各抒己见,踊跃发言
猜一猜象鼻桥是什么,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导入:小朋友,看看这些桥。你知道它是用什么东西造成的?有什么用?(注意及时纠正语病,提醒说准普通话)今天我们来了解象鼻桥的故事。 出示幻灯片1(桥)
出示课题
引起好奇心,激发想象力
初读感知
1、听配乐朗读录音,配上各种动作和丰富的表情
2、先看阅读提示(了解象鼻桥是怎么来的;看看象鼻桥是怎么样的.;把故事通顺地读下来;到故事中交几个“汉字朋友”)再选择目标1-2个,自主学习(需要帮助时摇摇小手)
3、 选择合作伙伴,交流自学成果
4、选择适当的汇报方法,进行准备
你打算故事中了解什么或学到什么
巡回、帮助;关注学困生
如分组不均,教师可以适当调控(看,小朋友一起学得多好啊。让其他小朋友也来分享你们的成果,好吗?)提供孩子们所需的文具道具等
放课文录音
出示“目标提示”幻灯片
自主学习时间要保证
出示“汇报提示”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资源互补(由“小小讲师团”给其他小朋友当老师)
读一读(我们组给大家展示其中的一段)读(我们很乐意接受挑战)其他小朋友挑战(下面请大家一起来读这一段)自评互评——主要看是否准确通顺
画一画展示自主合作时准备好的画,作简单讲解并提问,进行自评和互评
演一演表演、评议·写一写将已交上的“汉字新朋友”介绍给其他小朋友认识。(小老师对其他小朋友的识字态度、能力进行评价)
说一说简单地说一说“象鼻桥”是怎么来的(小老师还要请其他小朋友说说)
及时引导,及时提供帮助
适时参与评价
教师总结评价,特别要关注学习态度和合作的积极程度
扮演某个角色是孩子们的兴趣所在——他们喜欢“过家家”
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通过评价反馈、激励
梳理整合
在组长组织下,进行个性化的朗读(要求正确、通顺)
组织、评价
在组内可体现分层要求
课外作业
把《象鼻桥》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促进对内容的感知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关键词:理解、拓展)
1、 训练感情朗读,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借助感情朗读,较准确地表达对乐于助人的大象的褒扬和齐心协力做事情的快乐。
2、 通过按课文内容填动词,自主填动词,自主写短语的语句分层训练,学习“谁干什么,干什么,可怎么样啦”的句子,学习关心他人。
3、 给《象鼻桥》续一个较合理的小故事,激发想象力。
目标上限:形成较强的感情朗读能力,知道并愿意在生活中关心帮助他人,与他人合作。
目标下限:能较好地模仿教师和小组长的感情朗读,知道并愿意在生活中关心帮助他人,与他人合作。
主要流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备注说明
游戏导入
学生根据词意表演:热闹、不方便、高兴、感动、惭愧。
(小朋友,真有精神!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老师说词语,请你用你的表情动作来表演。)
既激发兴趣,又引领下文。
体验研读
圈找
学习第一段
1、读
2、说说为什么“热闹”,找到相关词句:许多、每天、来来往往……
3、试读,表现“热闹”
4、表演读
5、自评小结分组研读选择喜欢的内容练习朗读,表现“不方便”、“感动”、“惭愧”等比一比、赛一赛看看哪位小朋友读得最好
请小朋友到故事中圈找出这些词语朋友
引导读第一段
小朋友喜欢热闹吗,把你的喜欢表达出来。
我们是怎样读“许多、来来往往”等词的?怀着什么心情读的?
帮助、指导
引导评议
出示第一段
让学习在情境中体验读的快乐,享受创造的愉悦
重视朗读方法的指导
拓展升华
充分表达,张扬个性(我喜欢大象,他们帮助其它小动物;我喜欢所有的小动物,他们很团结;我喜欢小动物,他们很勤劳;我喜欢小动物,他们很快乐;我喜欢小动物,他们从大象鼻子上走过时把脚步放得轻轻地……)
与教师一起手拉手,唱着歌准备出发。
猜一猜,说一说,这时候小动物们还会等大象来用鼻子搭桥吗?讲讲故事
你喜欢这里的小动物吗,为什么?
老师也很喜欢这些小动物,不如我们一起去那儿玩玩吧!
为了安全起见,还是先听听天气预报吧(动物村,暴雨,大水冲毁了动物村的新桥)
在活动中学习
出示幻灯片:“新桥修好后不久,……”
课外实践分层作业
1、 按课文内容填动词。
2、 观察课间时小朋友在干什么,填一填。
3、 了解爸爸妈妈的工作,体谅他们的辛苦,帮助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再填一填。
请小朋友选择一题或几题做一做
出示分层作业
《桥》教学设计13
《皮巧根桥》是九年义务教育语文出版社四年级上第五单元最后一篇略读课文,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抓住重点语句深入理解,体会他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参照多本参考书的前提下我确定了以下几个目标:认识“陡、峭、朽”3个生字;理解“陡峭、湍急”等词语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皮巧根的良好品质;懂得即使力量有限,也能用爱心做一些有益于人们的事。通过课堂学生的表现以及个人的反思,总结以下几点:
1、整个课堂能够立足文本,对文本的分析还比较透彻,在对皮巧根架桥不容易的过程,学生能够理解的很好,这样就方便为下文做出铺垫;对文本详略的设计也比较得当。适当发挥学生的想象进行理解文本。
2、关注了学生内心的独特感受,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体会架桥的重要性及急水河的危险,这部分设计了让学生自由想象除了书中列举的两个危险外还有什么危险,学生根据自己的独特想象和思维进行回答,教师都给予了点评与指导。在体验桥给大家带来的方便时也是进行学生自由想象,有的同学能模仿过桥人的语气来读课文,这点非常好。
3、进行适当的拓展,一篇简单的文章,不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课文上,而是应该让学生有其他的收获或是对文章中心的体会更加深刻,为此我将道德模范人物进行引入,这让能让学生感受到有爱心的人到处都是,借此来加深对皮巧根也是一个有爱心的孩子的理解。对于最后小练笔的设计是对文章的一个中整体总结。
存在问题之处:
1、在学生与教师配读的部分,学生和教师的配合不是很默契,显得有些脱节和牵强,这药加深平时对学生的训练,在不用教师语言提示的情况下就能与教师进行很好的配合。
2、在学生自由想象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有些同学还是没有体会到老师的意图,教师的提示语也不是很到位,即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依然没有多大的改观,所以对于皮巧根桥能给人们带来的便利理解的还是不到位。
3、对于文章的导入设计的不够细致,没有多大的价值,应该加以深思,导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凸显本课文,应该将其作用尽可能的.发挥,不要疏忽任意一个环节。
4、整篇文章的处理似乎显得先急后稍微缓和些,这或许和我自身的语速有关,但是会给听课的人一种慌忙的感觉,而且每个环节都显得没有落到实处,这也是最大的一个、难以克服的问题,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改正。
5、多给学生思考的问题,教师少说话。这里的少说话是指少说提示语及没用的话,新教师容易话多,容易不信任学生,容易急于让学生回答问题,但这往往适得其反,多给学生些思考的时间或许他能回答的更好,多信任些学生,或许他能让你看到奇迹。
《桥》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指导学生了解各种桥和塔的结构和造型。
[智育目标]:启发学生欣赏和表现桥和塔,并添画桥和塔周围的景物。
[素质发展目标]:引导学生体验桥和塔的造型美。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各种桥和塔的结构和造型。体验桥和塔的造型美
教学难点:桥和塔的造型表现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彩笔和油画棒、美术书
学生活动设计
重点学习,整体观察
导入新课:
师出示课件(著名的桥和塔):这是什么?知道是哪里的桥(塔)吗?
师出示课件(本市的几座桥、塔):你们真了不起。再看,见过它们吗?是不是觉得熟悉呢?
出示课题:家乡的桥和塔
二:讲授新课:
桥和塔的结构和造型
(1)师引导学生看课件(桥和塔的图):一座桥(塔)要分为哪几个部分?
生自由发言
(2)学生小组交流
师:这几座在外观上有什么不同?你比较喜欢哪座桥的造型结构?具体说说。
生代表汇报交流结果
桥和塔的表现方法
师出示课件(艺术家绘画作品):说说看,画这样一幅以桥和塔为主的画,应该由哪里画起,按什么顺序画?
生:先定好桥或塔的位置,再画其它的。按构图—勾线—涂色的顺序画。(教师出示步骤:)
师强调要表现出造型结构的美
师生探讨构图,
师:(出示只有桥的构图)塔和桥的美还需要周围的环境去衬托,你想怎样确定你这幅画的环境?请同学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商量一下,确定你的构图。
生同桌交流汇报
师:有的景物需要我们夸张,变化才能使桥和塔显得更美,我们可以充分想象。
启发构思
师出示课件(艺术家和学生作品)
作业要求:
课件:(1)同桌可完成一件表现家乡桥或塔的创作画。
(2)突出桥或塔的结构和造型,体现家乡美。
(3)色彩搭配合理,画面饱满。
师请同学读作业要求。
三、学生作画
师放音乐伴画。巡视、辅导学生构图及涂色。
生独立或合作创作画。
四、课堂小结
集体交流欣赏,展评作品
师以鼓励为主,并请学生以自己的画为媒介,介绍家乡的桥或塔,赞美家乡。
课后拓展
师:我们家乡的桥和塔非常美,但我坚信不远的将来我们的家乡还会出现更方便、漂亮和现代的桥和塔。那时会是什么样子呢?不妨我们同学回家画一幅“未来的桥和塔”好吗?
教学反思
《家乡的桥和塔》是一节十分强调自由表现和大胆创造的绘画创作课。多媒体网络信息美术教学与多媒体课件信息的整合在本课应用得十分自然。呈现出了简易、新型、交互的学习方式,“整合”达到美术教学各要素的.丰富和谐。通过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改变信息资源与传播渠道等,实现了美术教学鲜明的直观效果。
我通过让学生从浏览著名的桥和塔到家乡的桥和塔的欣赏。逐步指导学生分析、感悟与理解桥的结构和造型美,并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对家乡桥和塔更加亲切、热爱。无形中渗透了教学思想;教学步骤的课件的使用,使学生直观感受到以表现桥和塔的创作画的绘画方法,比单纯的说教和教师板演效果好;学生作品欣赏课件运用。有效地拓宽学生的思路。
由此,我觉得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实现现代多媒体技术的组合,达到直观、形象、生动、多角度、立体式地展示美术教学的内在规律,有机地交互影响。使美术课堂教学让人耳目一新,使教学化难为易,化复杂抽象为直观形象。在有限的时间里,加大教学密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同时通过投影屏幕,丰富直观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加强了记忆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也丰富了想象。
《桥》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点:台湾同胞的真情奉献
教学难点:感受海峡两地人民的人间真情.
教学过程:
一、师:《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发生在杭州的故事,因为真实,因为就在我们身边,我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格外感动,我想你们也一样,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故事,看看到底是什么感动着我们?你觉得特别令你感动的句子和段落可以反复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课文)
师:你可以读一段,也可以读几句话,只要是令你感动的,让你心中有所触动的。
朗读:“小钱得救了……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朗读:“针头向皮肤刺去……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这段中有一个词语“突如其来”,你们怎样理解?
朗读:“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朗读:“在这场灾难中……期待着他的骨髓。”
三、深入阅读文本,整合教学资源,深刻体会“海峡两地人民的人间真情”
教学设想:在“小钱会感激谁?”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深入地阅读文本,在心灵中与课文中的人物对话,理解人们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深刻体会“给予是快乐的”。
师: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的无私的给于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小钱得救了,他的身体会慢慢康复,他苍白的脸会慢慢红润起来,他的心中一定会充满了感激,你想他会感激谁呢?读读课文,设身处地地想一想。
生:(读课文,思考,讨论)
师:是啊,小钱患的是严重的白血病,目前,唯一有效的医治方法就是移植骨髓。很多人对捐献骨髓怀有恐惧心理,害怕会影响自己的健康,其实这是所有的医学研究和临床经验表明,捐献骨髓对于人体健康没有影响;但是即使是这样,也有很多人没有捐献骨髓的意愿,所以到目前为止,我国大陆的中华骨髓库中的库存量只有4万多份,台湾慈济骨髓捐献中心库存23万份,而我国的白血病患者有400多万,需要更多的人志愿捐献骨髓。而这位台湾青年就是这样一位志愿捐献骨髓的先行者,小钱应该感谢他,我们也应该感谢他!但是,小钱感谢那位青年,仅仅是因为他志愿捐献骨髓吗?
再仔细地读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令人感激的原因?有人说“看文如看山”,从不同的角度读课文能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课文。
师:他静静地趟在病床上,但是他的内心一定是极不平静的,他会想些什么呢?让我们用心去贴近这位台湾青年的心,听一听他会想些什么。听到了就写下来。
师:小钱还应该感激谁?(出示李博士画像,并介绍)
这位李博士就是台湾的骨髓移植专家李政道博士,他是那样令人尊敬,他主持创办了台湾慈济骨髓捐献中心,征集到23万分骨髓样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华人骨髓库,救助了众多的白血病患者,让我们记住这位可敬的老人!(出示李政道博士的照片)让我们在深情地读读这段话。
师: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台湾和大陆现在还没有直接通航,台湾当局不允许飞机直接飞到大陆,只有到香港中转。尽管台湾和大陆之间隔着一湾海峡,还有很多人为的阻隔,但还是不能阻隔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两岸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三、小练笔.
1、师:小钱得救了.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也许,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永远不会见面,这并不重要,因为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2、生:齐读.
3、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请用笔写下来。
教学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四年级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999年的真实的故事。语言朴质而生动,洋溢着浓浓的真情。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像李博士一样的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从而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我在本课教学中力求通过反复读文,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通过多种对话,在引导学生挖掘文本内涵的过程中,多角度的开拓学生的认识空间、审美空间、情感空间,从而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实现语言、情境和精神的和谐共振,提升情感的价值。在教学时,我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教学:我先让学生找找课文的哪些地方令你感动?随后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自主研读、自我感悟。学生以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表现为研读点,独自阅读、独立思考。在学生交流之中,教师又以一个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为学生展现地震画面,引导学生想象手术的情景,从词、句中体会不同人物的心理,从而带领学生深入的体会课文的情感,引起和作者的共鸣。在研读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和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体会人物的情感。最后,教师激情导语下,层层递进的有感情朗读成为学生情感的抒发,内心真实的表达。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确实,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训练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语文实践活动。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情真意切,很适合感情朗读。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就以“读”为突破口,将“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
教学中,我设计了几处想象说话,如“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了床上,此时他的内心是极不平静的,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小钱得救了,一年后小钱和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们会说些什么”等,并注意了读说结合,使学生在深刻感受了课文情感之后,抒发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这既是对文本内容的延伸,又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自我表现的舞台。学生在经历自我与他人的行为对比、体会手术危情和感受护送骨髓的辛劳之后,也真正体会到了海峡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教师最后的配乐结束语,升华了主题,引发了学生对爱的思考,对人间真情的渴望。
虽然整堂课中在某个教学环节激起了学生心中的涟漪,但是总感觉没有完全把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尤其是学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体会完全溶入到朗读中。由于本节课有些环节无法预知所以在处理上语言不丰富、也不够精炼,教学机智不够灵活。这些不足都有待于我不断向其他教师学习,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更上一层楼。
【《桥》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桥》的教学设计10-07
《桥》教学设计06-17
《桥》 教学设计04-21
桥教学设计02-09
《桥》教学设计08-04
桥的教学设计05-19
桥教学设计07-05
《桥》的教学设计范文10-06
家乡的《桥》教学设计10-07
《影子桥》教学设计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