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10 09:35:41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月光曲》教学设计优选(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月光曲》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月光曲》教学设计优选(15篇)

《月光曲》教学设计1

  一、导入

  师:关于描写月光的词语你知道几个?

  生1:月光融融。

  生2:月光皎洁。

  生3:月光如水。

  生4:《静夜思》这首诗中也写到了月光,“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师:知道的真不少,今天咱们要学的这篇文章也和月光有关。请同学们读课题。

  师板书课题:

  月光曲

  师:贝多芬曾经这样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在欣赏《月光曲》之前,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1:文章写了他与穷兄妺俩的一件什么事?

  生2:是什么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生3:贝多芬在这首曲子里要表达自己的什么感受?

  生4:他的这种感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生5: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认真地读课文,读课文之前我有一个要求,这个要求很简单,但也很难。我要求一边读、一边想、一边思考,读完之后就有话想说,想压你也压不住。只要有了这种激情才是最好的阅读。能做到吗?开始!

  生:……

  二、整体感知,畅谈所得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来说说你的收获?

  生1: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很崇拜他。

  生2:盲姑娘家很穷,她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生3:贝多芬是一位很善良的人,他对穷人有同情心。

  师:你也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好孩子。

  生4:贝多芬演奏的曲子太好了,兄妺俩都陶醉了。

  生5:我有个问题:“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话,而却要再为她弹一曲呀?

  师:问得好,真会动脑筋!

  生6:因为贝多芬被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打动了,所以要再谈一首。

  师:是的。贝多芬的演奏不单凭技巧,更重要的是注入了自己的感情。盲姑娘感情深深地吸引住了。贝多芬在这样一个小镇上,一所茅屋里遇到了一个用音乐和自己进行感情交流的人,心情非常的(生:激动)此时,对于贝多芬来说,告诉对方自己是谁并不重要,只想为她(生:再谈一首)。

  师:还有谁愿把自己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

  生7:我也有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连招呼也不打,就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生8:老师,我知道为什么?

  师:请讲。

  生9:这首曲子是他现想出来的。

  师:这叫即兴创作。

  生10:对,他即兴创作,害怕忘了,所以才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生11:他为什么能够即兴创作?

  师:也就是说是什么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呢?问得太好了,抓住了最关键的问题。你们还有问题吗?没有了我可要提了。我备课的时候读了半天,刚才你们也说了半天,文中写月光曲了吗?月光曲在哪儿?

  生:在第九自然段。

  四、体会月光曲的内容

  师:谁来读一读?其余的同学用波浪线勾出皮鞋匠所联想到的句子。

  生:……

  师:听了之后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眼前仿佛出现月亮从平静的海面上慢慢地升起来,越升越高。突然,一阵风吹来,波涛汹涌。

  师趁机板书:

  海上升明月、月下海啸图

  师:请同学们再重点练习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体会怎样读才能读出景物的变化。

  生:我觉得前面两句要读得轻而慢,后面要读得快而急。

  师: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生:……

  师:同学们读这几句话,语气由轻而重,由缓而急,你能想像到乐曲的旋律吗?

  生:乐曲的旋律也应当由轻而重,由缓而急。

  师趁机板书:

  轻柔、舒缓;急促、剧烈

  师:能由乐曲的旋律想像到贝多芬弹奏时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吗?谁来表演表演。

  生表演,开始动作优雅舒展,面带微笑,后来动作迅速而有力,整个身体都晃动起来。

  (众笑。)

  师:演得好。能由此领会到贝多芬赋予乐曲的情感吗?

  生:老师,我明白了,贝多芬表达的正是自己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感情。

  师:真聪明!结合贝多芬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情感变化再来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女同学读前面两句,男同学读后面一句,看谁读得好?

  生:……

  师范读。

  生练习背诵。

  五、巧设情境,说写训练

  师:月光曲多美啊!兄妹俩都被贝多芬美妙的琴声(生:陶醉了)连贝多芬走了都不知道,等他们醒来之后,兄妹俩会交谈些什么?前后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一会儿给大家表演表演。

  (生讨论。)

  表演过程略。

  六、总结全文

  师:美妙的音乐会给我们带来无尽的遐思,会给我们带来心灵的冲击,会给我们带来美的熏陶和享受。课余大家多听听音乐,用心领会其中的意境,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的精神世界。请欣赏《月光曲》

  (媒体播放。)

  板书:

  月光曲

  海上升明月──轻柔、舒展

  月下海啸图──急促、剧烈

《月光曲》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语文课,我们要来了解一个动人的传说,题目叫做《月光曲》。板书课题。

  1、师: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月光曲》讲了一个怎样的传说。

  2、指名复述。

  二、解读“联想”,达曲境

  1、师:同学们,既然课文是讲《月光曲》谱成的经过,那么就让我们再次默读课文来找一找,课文中有没有对这首《月光曲》的介绍、描写。找到以后,请同学们把这段文字认认真真地读一读,欣赏欣赏这优美绝伦的乐曲。

  2、指名读,出示段落: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3、请生一起读,初步感受这美景。

  4、师范读,让学生闭上眼想象,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5、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形成板书: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照耀巨浪奔涌

  此过程比较灵活预设如下:

  A.生:我看到了一幅非常宁静的画面。

  师:在这宁静的画面中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生:月亮。

  师:怎样的月亮?

  生: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的月亮。

  师:是呀!海水是如此的平静,天空也是如此的平静,月亮就从那水天之间悄然升起。板书:月亮升起

  师:在这宁静的画面中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微波粼粼的海面。

  师:怎样的海面?能说得具体点吗?

  生:平静的海面,泛着鱼鳞般的波纹,在月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

  师:是呀!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宁静的画面。板书:微波粼粼

  师:你能把这“宁静”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再指名几个同学读,齐读。

  B.生:我看到了月亮升高了,在天空中的轻纱般的微云中穿行。

  师板书:月亮升高穿过微云

  师:多美的景色!你能读好它吗?

  指名读。

  师:我从你的朗读中体会到了你的欣喜,谁再来?指名读。齐读。

  C.生:我看到了巨浪在翻滚。

  师:啊!巨浪翻滚!它们翻滚着,一个连一个——引读:朝着岸边涌过来??板书:巨浪奔涌

  请生读此句

  师:它们就这样一个连一个,一层连一层地朝着

  ——引读:岸边涌过来??有时巨浪与巨浪相遇便,激起了——

  生:无数的浪花。有时巨浪与礁石撞击在一起,便又激起了——生:无数的浪花。此时在月光的照耀下,浪花显得如此——引说:雪亮。板书:月光照耀

  请生读此句。

  师:在这个时候,我们不仅看到了这壮美的景象,还听到了崩雷的巨响,再读——齐读整个语段,读出感情来。

  三、“曲调”为索,悟曲情

  1、师:同学们,我们读了这么久,可是我却还是没有听到有什么乐声啊,这曲在哪儿呢?我们都知道,曲应该有曲调,可这里有曲调吗?

  预设:有。在兄妹俩联想到“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的部分,这乐曲的曲调应该是比较轻柔的,而且也是比较缓慢的。而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的部分,应该是比较轻快的,因为他们感觉到了快乐。在他们联想到“月光照耀巨浪奔涌”的部分,则应该是比较热烈、激昂的,因为只有这激昂的音乐,才能让他们有这样的联想。(基本达到要求即可)教师或学生按以上解说在黑板上画出曲调线:

  2、师:作曲需要灵感,灵感又来自于情感。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贝多芬创作了这首举世闻名的《月光曲》呢?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在文中标上批注。可以用线条划一划,可以用字词来概括,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在文中标上记号。

  3、请生回答。此过程随机性比较强,预设如下:A.是由于兄妹俩的谈话深深地感动了贝多芬。

  A.“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重点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喜爱,读出她的渴望来。b.“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哥哥说他们家太穷,可是他们家却有一架旧钢琴,你猜这钢琴是怎么来的?生:可能是父母留下来的。

  师:是啊!有这个可能,可是他们家穷得连张音乐会入场券也买不起,哥哥有卖掉这架妹妹心爱的旧钢琴吗?为什么?

  生:因为哥哥知道妹妹喜欢音乐,所以他不想让妹妹失去音乐。生:因为哥哥爱自己的妹妹,不让自己的妹妹失去最心爱的东西。师:还可能是怎么来的?

  生:可能是哥哥花了许多心血,积累了好多年才攒了钱买来的。

  师:是呀!可见哥哥知道妹妹喜欢音乐,会不同意妹妹去听音乐会吗?生:不会。

  师:可是现在哥哥却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你读出什么来了?生:我体会到了哥哥内心的内疚、无奈、悲伤及对妹妹的怜惜。c.“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这句话是重点要分析的,体会妹妹的懂事、善良。师:“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生:没有考虑,顺便说的话。师:“随便说说”指的是哪句话?

  生:指的是“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师:盲姑娘是真的'这样随便说的吗?

  生:不是。因为这首曲子很难弹,她非常渴望能亲耳听到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师:既然不是随便说的,那她为什么又说“随便说说”呢?这说明了什么?生:说明她家太穷,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生:说明她能体谅哥哥的难处。生:说明她能理解哥哥贫困的处境。

  生:说明她为自己刚才说的那句使哥哥难过的话感到不安。生:说明她为自己刚才说的那句话感到后悔。生:说明她很懂事、很会体贴人。师:对。“随便说说”说明了这个十六七岁的盲姑娘对哥哥的体谅和理解,对自己说的那句话感到不安和后悔。这说明盲姑娘是多么懂事、多么体贴人啊。指导读好对话。

  B.是由于盲姑娘的懂音乐,是贝多芬的知音。

  围绕“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展开讨论。

  师:盲姑娘因何而激动?

  生:因为他感觉到了弹琴的人就是贝多芬。

  师:盲姑娘看到过贝多芬吗?她听过贝多芬弹钢琴吗?

  生:没有!

  师:没有!那她又怎么能认定对方就是贝多芬呢?

  生:她是从贝多芬的琴声中感觉到的。

  师:琴声中感觉到的,从没见过贝多芬,也从没听贝多芬弹过琴,却能从琴声中感觉到弹琴的就是贝多芬,可见盲姑娘是一个

  生:非常懂音乐的人。

  生:是一个有音乐天赋的人。

  师:她可以称得上是贝多芬的——

  生:知音。

  师:贝多芬得到了这一个知音,心里能不感到高兴吗?于是灵感突发,决定再为她即兴弹奏一曲。C.还因为周围的环境,感染了贝多芬。

  主要理解:“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和“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这两句话中“幽静”和“清幽”两个词。

  4、请生再齐读第9自然段,读出曲中之意。

  四、以“曲”为媒,识人心

  师:同学们,这便是贝多芬的《月光曲》,可是在这乐曲之中真是只包含着这点情感吗?让我们再来看一段文字,或许读后你会有更深的理解。出示课件请生自读: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德国波恩一个音乐家的家庭,从小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十岁举行首次公开演奏会,十二岁开始作曲。二十二岁起定居维也纳。当时正是奥地利封建统治最黑暗的时代,他十分憎恨专权暴政,极其蔑视封建贵族的偏狭庸俗。他早年受启蒙运动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影响,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不少作品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及其理想中的英雄性格。他有一句格言:“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师:现在你再读这《月光曲》,回忆他创作《月光曲》的过程,你从中又体会到什么了吗?

  生:我体会到了他内心对黑暗统治的痛恨。是这黑暗的统治让兄妹俩过上了这样的生活,让盲姑娘热爱音乐却不能拥有音乐。

  生:我体会到了他对盲姑娘的关心与同情以及像盲姑娘一样的穷苦人民的关心与同情。????

  师:是呀!这就是《月光曲》,这就是贝多芬,让我们再满怀深情地来读这段有关于《月光曲》的联想。

《月光曲》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自学课文,理清文章层次,范读课文,学习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总结课文、练习。

  教学课件:《月光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这一课我们要学习一个传说,那就是《月光曲》的故事。”运行课件《月光曲》,音乐声起,幕徐徐拉开......)“这篇课文很美,也写得比较深,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音乐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问题提出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

  1.师:《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

  2.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贝多芬资料,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让我们来看看乐圣贝多芬的一生吧: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了解《月光曲》是什么。]

  三、学习生字词语

  1.学生自学生字词,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能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吧?会用这些词语写个句子吗?“(点击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

  3.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

  4.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设计意图:准确掌握本课8个生字词,提醒学生读准”茵“”霎“”粼“的读音,注意”盲“字的书写,读准”啊“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读法。]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2.理解”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一自然段总的介绍了《月光曲》的来历。]

  五、学习课文第二意义段

  1.读书。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启发学生联想:“同学们想一想,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2.“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师: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

  3.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

  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

《月光曲》教学设计4

  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无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都应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结合《月光曲》的教学,我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教师与学生共同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建构。在导入部分,我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着重思考什么问题?于是学生纷纷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创设问题情境,符合以学定教的新理念。教师角色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必定能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在整体感知部分,我请学生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看看能体会到什么,有什么疑问?学生讲了自己的不同感受还有不懂的地方。这就体现了教师对学生自我感受和体验的尊重。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感受与理解是多元的,多角度的,具有个性化的,教师要在情感上给予支持,精神上给予鼓舞。

  又如在分节细读部分,教师有一个“画龙点睛”式的一问,这个问题就是从兄妺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关键是教师如何把问题呈现出来,教学的艺术就在于时机的把握,顺其学生的心理需求,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探究。

  接着又有一问: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教师采用了换位思考的方法,注重人文的情怀,生命的弘扬,同样也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在体会月光曲内容部分,主要是要练习第九自然段的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才能读出景物的变化以及旋律的变化,随着学生表情和动作的变化,他们用肢体语言很好地表达了贝多芬赋予乐曲的情感。

  然后创设情景,让学生表演。通过联系上下文“苏醒”让学生理解“陶醉的意思。贝多芬的乐曲那么优美,兄妹俩被月光曲迷住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深深地被陶醉了。等他们醒来之后,兄妹俩会交谈些什么?前后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一会儿给大家表演表演。表演也是体验的一种形式。学生把抽象的文字形象化,通过情态、动作把内心的感受流淌出来,达到了心智的升华。如果这种体验是学生自发的行为就更好了。

  最后布置的作业让学生从课内走向了课外,密切联系课文内容,促进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总之,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一直是我们每一位老师追求的目标。至于如何去把握,如何去引导,我想这个问题我还要继续探究下去,以上只是我个人肤浅的见解。

《月光曲》教学设计5

  1、学科名称

  月光曲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学生思维灵活,学习积极性高,基础知识扎实。

  3、教学内容分析

  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主要讲述了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有人在断断续续地弹奏他的曲子,感到十分好奇,当他走近茅屋,听到屋内兄妹俩的谈话后,被他们虽贫穷但互相体谅的真挚情感所感动,便走进茅屋为他们弹奏一曲,又因盲姑娘不仅懂音乐,而且非常了解他的音乐激动万分。此时,他看到月光下茅屋里清幽的景色,产生了创作激情,即兴创作了《月光曲》,穷兄妹俩陶醉其中,感受到了音乐带给他们的幸福。

  本文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并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月光曲》的魅力所在。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难点在于通过对贝多芬情感变化的体验,探究其创作的原因。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初步了解《月光曲》谱成的经过,然后引导学生研读重点语段,主要采用朗读、默读、概括、圈画、想象等学习方法,从人物的言行中体会人物丰富的'心理和情感,从而深入探究贝多芬弹了一曲又创作一曲的原因,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最后,通过品读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感受音乐给兄妹俩带来的幸福和快乐,进一步激起学生对大音乐家的敬意。

  4、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幽静、入场券、蜡烛、纯熟、琴键、微波粼粼、霎时、一缕、汹涌、记录”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4.感受贝多芬同情热爱贫苦人民的思想情怀。

  5、教学难点分析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着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分辨课文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6、教学课时

  两课时

  7、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钢琴曲《月光曲》。

  2、让学生自由畅谈听后感受。

  3、板书课题,简介《月光曲》。

  刚才我们听的这首曲子名叫《月光曲》,是首钢琴曲,它是由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那么它描绘的到底是怎样的景象呢?它是怎样谱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受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汇报初读收获。

  (1)字、词的掌握情况。

  茵()券()蜡()缕()瞎()

  阴()卷()腊()屡()割()

  盲()键()粼()恬()汹()

  育()健()嶙()括()凶()

  (2)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3)交流初读感受。

  (4)质疑问难。小组内解决问题,不能解决的放在全班交流。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谈收集课外知识的感受。

  通过课外的资料收集,帮助你理解课文的那些问题?

  二、学习课文

  1、自读,围绕重点段、重点词句进行感悟,将感悟结果以批注的形式写在书上。

  2、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时加以引导或点拨。

  3、班上汇报。

  针对“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这一问题进行交流。

  (1)贝多芬在各地巡回演出的空闲散步时,无意中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走近时又听到屋内穷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感动,于是推门进屋,弹奏了刚才姑娘弹的那首曲子。

  引导:贝多芬作为大音乐家,到各地演出还到小镇上演出,并且无偿为盲姑娘弹奏,这一切说明什么?

  (说明贝多芬没有架子,生活在人民之中,同情、热爱劳动人民,心地善良。)

  (2)贝多芬弹完一曲,盲姑娘说:“弹得多纯熟呀!感情多深哪!”这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很有音乐素养。贝多芬为在这儿遇到了知音而激动,因此用“我再给您弹一首”来回答盲姑娘。

  引导:盲姑娘因为什么断定给他弹琴的人是贝多芬。

  (①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②弹得如此纯熟,对乐曲的感情体会得这么深刻,只有曲子的创作者

《月光曲》教学设计6

  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独奏曲,具有清新、激越的意境和优美、和谐的曲调。本文生动地记述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课文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描写的事件中感情变化细腻,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采用有序教学、惯动教学等多种方法,旨在紧扣课标、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实现本课目标。

  二、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的内容。 2.、抓住重点句段,想象《月光曲》所描绘的景象,体会本文所表达的思想。 3.、了解贝多芬是一位才华卓越并同情劳动人民的音乐家。 4.、正确认读、书写和运用本课的相关字词。 5.、聆听《月光曲》,合理展开联想,感受美的熏陶。

  三、教学过程

  1、预习指导(认识作者,了解文章背景;默读课文,标段序画生字)①认识作者,了解文章背景贝多芬(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代表作有: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等等。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人称其为“乐圣”。

  ②默读课文,标段序画生字

  本文共有11个自然段,认字7个,写字7个,词语盘点9个。

  2、字词检测(读一读,写一写)①读一读

  gāng

  bà

  chún

  tāo

  bó

  y?ng

  táo

  钢琴、

  罢工、

  纯熟、

  波涛、

  薄云、

  汹涌、

  陶醉②写一写

  贝多fēn

  jī动

  ju?n起

  wū云

  f?ng fú

  安xiáng

  芬

  激

  卷

  乌

  仿佛

  详

  3、句段解析(想一想)

  ①《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②贝多芬是怎样将《月光曲》创作出来的?③贝多芬的《月光曲》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4、篇章拓展(做一做)【初显身手】

  音乐来源于生活,音乐是人们从心田流淌出来的歌。学过本篇课文之后,相信同学们都会心潮澎湃,激情满怀。都将沉浸在《月光曲》那如诗如画的意境之中。那么,就让我们(选一首喜欢的曲子,填词,作为班歌,唱一唱。大家一起评选最佳歌词和最佳演唱者。)附:

  清平乐·五小之歌

  (一)大块五小,亲爱的母校。每天投入你怀抱,幸福真的不少。

  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快乐游戏。今天为你骄傲,明日为我自豪。

  (二)我的母校忘也忘不了。即使有天我离开,梦里把你找到。

  童年的梦最真,儿时伙伴最好。老师不再年青,青春不再年少。

《月光曲》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主要讲述了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有人在断断续续地弹奏他的曲子,感到十分好奇,当他走近茅屋,听到屋内兄妹俩的谈话后,被他们虽贫穷但互相体谅的真挚情感所感动,便走进茅屋为他们弹奏一曲,又因盲姑娘不仅懂音乐,而且非常了解他的音乐激动万分。此时,他看到月光下茅屋里清幽的景色,产生了创作激情,即兴创作了《月光曲》,穷兄妹俩陶醉其中,感受到了音乐带给他们的幸福。

  本文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并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月光曲》的魅力所在。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难点在于通过对贝多芬情感变化的体验,探究其创作的原因。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初步了解《月光曲》谱成的经过,然后引导学生研读重点语段,主要采用朗读、默读、概括、圈画、想象等学习方法,从人物的言行中体会人物丰富的心理和情感,从而深入探究贝多芬弹了一曲又创作一曲的原因,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最后,通过品读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感受音乐给兄妹俩带来的幸福和快乐,进一步激起学生对大音乐家的敬意。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并理解“蜡烛、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键”等词语。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在质疑理解、感情朗读、想像写话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了解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3、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准备:

  (师)自制多媒体课件或在鸿合资源中下载

  (生)

  1、自学生字新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听写词语,自由说话,引出问题。

  1、学生听写词语:蜡烛、茅屋等。

  2、学生自由说话:选用刚才听写的词语根据课文内容说一段话,教师随机点评。

  3、教师引出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不朽名曲《月光曲》?

  二、进入问题,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语段一: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1、贝多芬听到哪一句话起就心动了?(感情朗读)

  2、贝多芬从这一句话中听出了什么?

  (1)盲姑娘家境贫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家境贫穷?)

  (2)盲姑娘热爱音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热爱音乐?)

  (3)师: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她依然热爱着生活,姑娘虽然家境贫困,但是她并不放弃对艺术的向往与追求。贝多芬的心被触动了。

  3、贝多芬从兄妹俩的整段对话中还听出了什么?

  (1)妹妹的懂事、兄妹俩之间的相互关怀与体谅等。(感情朗读)

  (2)师:盲姑娘这么贫穷,但是这么热爱音乐,又这么懂事,他的心被深深感动了,所以走进茅屋。

  语段二: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1、学生质疑。

  预设问题一:盲姑娘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知道她是贝多芬?预设问题二: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

  预设问题三:贝多芬弹一首曲子已经满足了盲姑娘的心愿,他为什么还要再弹一首曲子?

  预设问题四:贝多芬为什么称盲姑娘为“您”?

  2、梳理问题。

  3、解决问题。(感情朗读)

  三、入情入景,想象写话,欣赏音乐。

  1、师生共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段落,感悟交流。语段: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

  2、重新回到问题:贝多芬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

  3、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文,想像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课外资源: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贝多芬

  4、欣赏《月光曲》片段。

《月光曲》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了解《月光曲》的传说,并能简要地复述。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幽静、清幽、恬静”等词语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并能背诵。

  4、能运用“幽静、陶醉”写一段内容具体的话。

  教学理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语文课应设计适合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板块,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从而提高语文整体素养。

  设计特色:

  在复述、诵读、运用等板块化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达到理解课文、感悟语言、运用内化语言的目标。

  教学流程:

  一、 自学课文。

  1、通过查字典的方法自学生字。

  2、练习朗读课文,读后练习说说《月光曲》的传说。

  3、查阅有关课外书,了解贝多芬及其《月光曲》,并做好资料卡。

  题目______________ 类别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

  刊物_____________期号_____________页码_________

  二、 简要复述。

  1、教师与学生一起听《月光曲》,而后让学生介绍自己对贝多芬及《月光曲》的了解。

  2、教师出示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自己认读。

  莱茵河 皮鞋匠 入场券 陌生 盲姑娘 恬静

  3、引导学生简要复述《月光曲》的传说,可以用上下列词语:

  幽静 茅屋 断断续续 对话 激动 清幽 陶醉 记录

  每个学生复述后,教师都要组织学生进行评价:是否完整;是否简要;是否能恰当地运用上述词语。

  三、 朗读感悟。

  1、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字里行间流动着的情感。

  (1)“断断续续”:假如你是贝多芬,会从“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中听出些什么?

  (2)“随便说说”:假如你是贝多芬,你会觉得姑娘是在“随便说说”吗?

  (3)“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假如你是贝多芬,面对盲姑娘,心里会想些什么?

  2、结合学生的自读体会,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8自然段。

  联系上下文,体会“清幽”的意思,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引导学生将“清幽”与“幽静”作比较,体会两个词语的异同。

  四、 诵读想象。

  1、认真读课文,找出暗示《月光曲》曲调的句子。

  2、教师出示课文第9自然段。让学生自由朗读,并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体会《月光曲》的曲调变化。

  3、教师出示“轻柔舒缓、高昂激荡、刚健明快”三个词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排序,并结合课文的描述说说理由。

  4、教师组织学生欣赏《月光曲》,引导学生印证自己的理解。

  5、指导学生将自己的理解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来。

  6、有感情地背诵第9自然段,鼓励学生配上乐曲背诵。

  五、 迁移运用。

  1、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将《月光曲》的曲调生动、形象地用语言文字表现出来的.?

  2、不同的人听了同样的乐曲会产生不同的联想。请学生听《百鸟朝凤》的乐曲,然后将自己联想到的情景写成一段话,用上“幽静、陶醉”等课文中的词语。

  3、组织学生交流评点,学生可以自己修改练习。

  六、 课外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第9自然段。

  2、联系上下体会“恬静”的意思。

  3、积累词语。

  入场券 陌生 盲姑娘 恬静 钢琴 纯熟 清幽 照耀 陶醉 苏醒

  微波粼粼 波涛汹涌

  4、选做题:围绕音乐、音乐家,作一个专题研究,题目自拟,将收集到的资料汇编成书。

  板书参考:

  月光曲

  贝多芬

  断断续续 听到琴声 一分触动

  随便说说 看到兄妹 十分感动

  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遇到知音 万分激动

  即兴弹奏

  记录成曲

  有感于知音 寄情于月光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轻柔舒缓

  月亮升高------微云缕缕 刚健明快

  月亮照耀------波涛汹涌 高昂激荡

  教学后记:

  一、 关注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课文中描述的皮鞋匠和他妹妹所产生的联想——月光下的大海,是作者的一种独特的体验。是否所有的学生也会产生同样的感受和联想呢?教学中如果忽视了学生个体的体验,就会在无意中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和个性化的体验,语文学习就会走向统一、陷入僵化。有教师提议:是否可以先让学生听《月光曲》,根据自己对曲子的理解、想象,将自己所联想到的景象描述下来;而后在读课文中的描述,以此印证自己想象的合理性,加深对课文语言的理解和感悟。我以为,这样的设计可以一试,鼓励学生拥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诚然,听音乐写作文的能力,需要长时间的锻炼。否则,学生一时难以解读乐曲,也就难以产生美妙的、合理的联想,自然也就写不好。

  二、 注重学生的概括性复述。

  尽管课前学生的自学时间比较充分,课文也读得比较熟练。然而,课文预习中要求简要复述传说一项练习,绝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认真地准备。课堂上,一连有三个学生复述,但都语句不连贯,注意了细节,而不会概括。看来,概括能力的训练显得十分紧迫。如果要让学生复述得语句连贯、有条理,可以提供一组词语,暗示课文的叙述顺序,如:散步、走近茅屋、走进茅屋、弹一首曲子、再弹一首曲子、记录。如果学生过于注重细节,可以在学生复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词语进行概括。如:贝多芬在茅屋外听到穷兄妹俩的对话,许多学生停留于复述盲姑娘的话,教师可以及时提示学生,用“对话”一词就可以概括。如果要让学生在复述的过程中,积极地运用课文的词语,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现力,也可以出示一组词语,要求学生尽量运用,并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总之,概括那里的培养需要一个扎扎实实的训练过程。

  三、 增加学生独立练习的时间。

  课堂上,我安排了三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有选择地抄写词语,在学生抄写的过程中,我进行巡视,发现学生抄写时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加以指导,效果明显。同时,学生作业的速度明显快了、更加专注了。这表明,必要的书面练习要尽可能地安排在课堂上,而且要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时间。如果课堂作业还是让学生在课外完成,既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又难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实在得不偿失。

《月光曲》教学设计9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芬、券、盲、纯、汹。

  2.新词:幽静、纯熟、陶醉、断断续续、水天相接、记录、微波粼粼。

  3.重点段:第8、9自然段。

  (二)能力训练点

  1.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学会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的思想感情。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习贝多芬的卓越才华,更要学习他的善良和爱心。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引起的联想?主要通过抓重点段落,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来解决。

  (二)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主要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的意思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教学活动设计

  (一)回答课后设计的思考题,勾画重点词句。

  (二)自学重点段,讨论、交流分辨事物和联想。

  (三)观察幻灯片,发挥想象,说说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穷兄妹俩陶醉的情形。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配乐朗读)。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2.通读全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二)整体感知

  《月光曲》是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本文写的是一个传说,生动地记叙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三)目标完成过程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放录音《月光曲》。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谁知道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叫什么?(对,《月光曲》。)《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传说《月光曲》。板书课题。什么叫传说呢?“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意思是可能是这样,也可能不是这样。

  2.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名朗读课文(分节朗读),正音。

  (2)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

  (3)新词:

  幽静:偏僻、清静。

  纯熟:指功夫深,技能熟练。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记录:本指把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写下来。课文指贝多芬把刚才弹奏的《月光曲》写成曲谱。

  断断续续:时断时续,本文指琴声不连贯。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

  微波粼粼:水清澈的样子。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4)质疑问难,教师点拨。(简介贝多芬)

  3.配乐朗读或范读课文,学生自悟。

  (1)说说课文写的是什么事,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写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小镇上为皮鞋匠兄妹弹琴的事,主要是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2)《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景中创作的?把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做上记号,然后读一读。

  4.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再读课文,想想本文按总起、传说可以分为几部分。

  本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段(1)总起。介绍贝多芬,点明题意。

  第二段(2-10)传说。详细介绍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2)找学生读传说部分,按传说的起因、经过、结果把第二部分分层,并归纳层意。

  第二部分可分三层:

  第一层(2)讲贝多芬散步时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

  第二层(3—9)讲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后又即兴创作并弹奏《月光曲》。

  第三层(10)讲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曲子记录了下来。

  (四)课堂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体会创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2.理解课文内容,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重点、难点及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指名读课文,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本文主要写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1)学习第一段。

  齐读课文,思考:从这一段中你学懂了什么?(学懂了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了解到作家生活的年代,引出《月光曲》的传说。)

  (2)学习第二段。

  ①指名读第一、二层,思考回答:

  a.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散步?是什么吸引了他的注意?

  b.从兄妹俩的谈话中,你能看出什么?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他会怎样想?怎样做?

  c.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什么?一曲弹完了,为什么又弹一曲?

  (a.贝多芬是在秋夜,莱茵河畔一个小镇的幽静的小路上。时断时续的琴声吸引了他的注意。b.从兄妹俩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兄妹俩亲密友爱,互相关心、体谅,手足情深。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很感动,他想我一定要为姑娘弹琴,于是轻轻地推开门进屋。c.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盲姑娘弹不好的那首曲子。一曲弹完了,贝多芬听到盲姑娘激动的赞美,想到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琴声就能分辨出弹奏的人是我,想不到在这儿遇到了知音,因此贝多芬也很激动,决定再为盲姑娘弹奏一曲。)

  ②出示幻灯片:阅读重点段第8、9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问题:

  a.贝多芬看到了什么?

  b.贝多芬按起琴键来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看到的有什么联系?

  c.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d.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讨论、交流、点拨提高:

  a.贝多芬看到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还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这些都是他看到的实在事物。

  b.贝多芬按起琴键来弹的是《月光曲》。他弹的是由他看到的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因为茅屋里的一切和穷兄妹俩使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的然而爱好音乐的人们,就像清幽的月光洒进茅屋一样,这样的联想,使他按起琴键来。他用乐曲把这种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了。

  c.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月光下的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些都是皮鞋匠听到美妙的琴声产生的联想。

  d.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是皮鞋匠从妹妹的表情中产生的联想。因为盲姑娘眼睛瞎了,是看不见的,但是她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听得入神了,所以说她“仿佛也看到了”。

  ③指导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第二层。

  (注意体现出穷兄妹俩不同的语气,盲姑娘与贝多芬的不同语气。例如,盲姑娘想听贝多芬演奏的不同语气,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隐隐痛楚,盲姑娘懂事地安慰哥哥以及贝多芬说明来意时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贝多芬见盲姑娘认出自己的深深激动等,都要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

  (三)课堂练习

  1.找出八、九自然段中哪些是看到、听到的实在事物,哪是由实际事物产生的联想。分别用“~~”“——”标在书上。

  2.说说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感情的变化过程。(贝多芬同情穷兄妹俩,贝多芬被盲姑娘所感动,即兴弹奏《月光曲》,抒发自己遇到知音而激动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部分第三层。

  2.回归全文,归纳中心。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1)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齐读指名读)

  (2)说说文中哪些是看到、听到的实际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

  2.学习第二部分第三层。

  (1)齐读第10自然段。

  (2)默读、思考:

  ①穷兄妹俩完全被音乐陶醉了,想想他们会是什么样子?(打出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启发学生想象,用一段流利的话把穷兄妹俩陶醉的情形表达出来。)

  (一阵风把茅屋里的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大海,在月光照耀下波涛汹涌、向岸边涌过来、涌过来……兄妹俩如痴如醉,深深地被美妙的琴声所吸引、感染,贝多芬曲终人去,他们居然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

  ②此时的贝多芬又怎样?情感有了什么变化?

  (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月光曲》记录了下来。从“飞奔”一词可以看出贝多芬的心情异常激动,他要把《月光曲》记录下来的心情也非常急切。)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10自然段。(要把兄妹俩被琴声陶醉、贝多芬异常激动的语气读出来。)

  (3)回归全文,归纳中心。

  (让学生依据板书快速浏览全文,然后讨论、交流。)

  本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表现了贝多芬卓越的才华,表达了贝多芬对劳动人民和大自然的热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放演奏带,让学生边听边进入情境,展开丰富的联想。)

  (1)整篇课文应该用徐缓、抒情的基调读。

  (2)贝多芬弹奏的《月光曲》的内容:最初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用舒缓的语气读;继而月亮升高,穿过微云,这时用逐渐增强、有曲折的语气读;接着风起浪涌,宁静完全被破坏了,这时用高昂激越的语气读。

  可以齐读、指名读,反复练习,把握好语气、感情。必要时教师示范读,以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的。

  4.指导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师引读:一阵风……。月光……,茅屋里的一切……,显得……。贝多芬望了望……,借着……,按起……。教师打出幻灯片,学生根据老师的指点,边观察边练习背诵。)

  (教师引读:皮鞋匠……。他好像……,月亮……。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忽然,海面上……,……。被月光照得雪亮的……,……皮鞋匠看昏……,月光正照在……。照着她……。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学生闭目想象画面,想象皮鞋匠听到美妙的琴声展开的联想,看到月光下的妹妹产生的联想,达到背诵。)

  (教师引读: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等他们清醒过来,贝多芬……。他……,花了……,把刚才弹的曲子——……。这段主要写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怎样了,等他们清醒过来,贝多芬早已去干什么了?这样,学生很轻松地达到背诵。)

  (三)总结、扩展

  1.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1)本文在写作上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谈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根据看到的、听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产生的联想。这样写的好处是使文章内容更具体、更丰富,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读出文中哪些是由实实在在的事物产生的联想,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涌过来。她仿佛也看到了,……波涛汹涌的大海。这样写就把贝多芬对劳动人民和对大自然的爱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2.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用一段话写一个实实在在的事物并展开联想。(例文见作业三)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默写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阅读短文,说说哪些是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分别用“~~”“——”标出来。

  浓重的大雾弥漫在天地之间。我坐在汽车上,雾钻进车厢。路边的树木只能看出个黑影子,分辨不出是什么树。我的脑海里忽然展现一个奇特的想法:瞧,这云雾弥漫的情景不正像王母娘娘的蟠桃园吗?我们在这山雾中穿行,不正是在腾云驾雾吗?要是去寻访九天仙女,不知能否找到?再瞧瞧我们乘坐的汽车,多像一艘舫行在茫茫大海中的轮船,正劈风斩浪,奋勇向前。

《月光曲》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本课8个生字,能掌握“谱写、蜡烛、清幽”等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背诵第九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合作探究等方法,学习作者在写实中融入想象的手法,品味文章关键的字、词、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传达出的贝多芬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关怀,进而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品味文章的优美语言,理解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

  【难点】

  体会贝多芬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关怀,感受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任务导向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导入部分,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贝多芬的名曲《月光曲》,让学生沉浸在钢琴曲美好的氛围之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读,教师范读,为同学正音)

  2.学生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思考:《月光曲》是如何谱成的?

  明确: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两首曲子,第二首是在贝多芬有感于盲姑娘是自己的知音的情况下,即兴创作的,遂成《月光曲》。

  3.播放《月光曲》,让学生结合课文谈自己的感受。

  明确: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自由谈感受。

  (三)以句带篇,深入研读

  1.赏析重点句子

  (1)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明确:这段文字是语言描写,用兄妹之间的对话,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兄妹俩相依为命的真情,同时,也表现了妹妹的'善解人意以及对音乐的热爱,为后文写贝多芬两次为她弹奏奠定了基础。

  (2)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谈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谈一首吧。”

  明确:体现了盲姑娘不光爱音乐,更能够懂音乐,并且懂得贝多芬的音乐,使得贝多芬引之为知音,因此而创作了《月光曲》。

  2.学生分组讨论:贝多芬为什么会谱成《月光曲》,他是以何种心情创作的这首曲子?

  明确:曲为心声,贝多芬在弹奏月光曲的时候,他的内心一定也是不平静的。面对着眼前穷苦的兄妹俩,面对着自己真正的知音,贝多芬同情之中又有感动,更有得见知音的感慨与激动。

  (四)拓展延伸,理解难点

  各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内心是怎么想的,他会对兄妹两个说些什么?

  提示: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五)小结作业

  1.读完本课对你有什么启发?

  明确:我们要向贝多芬学习,关爱别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2.查找并欣赏贝多芬其他作品,向同学们介绍。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月光曲》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以及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3、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中的情感美、意境美以及文字美。体会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爱。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文章中由皮鞋匠兄妹情深以及贝多芬与皮鞋匠兄妹间的.情感美,体会课文第九自然段所表现出的意境美、文字美。

  2、学习文章中运用优美的语言文字表现音乐美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揭示课题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品读第一部分,发现情感美。

  1、默读课文2-7自然段。

  2、学生交流。

  a、交流原因。

  b、抓住重点词句来揣摩文字背后的情感。

  c、交流贝多芬又弹一曲的原因?

  三、感受音乐的魅力

  默读第九自然段,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

  1、读出画面美和音乐美。

  2、读出文字所描绘的旋律变化。

《月光曲》教学设计12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中讲述了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着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的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二、教学设计思想:

  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思想,我是这样设计的:本课14个生字。第一课时完成生字、词语的教学,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的大意,并完成课后第四题的练习。第二课时围绕课后思考题,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三、教学目标:

  a)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b)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c)感受贝多芬同情热爱贫苦人民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

  2、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音乐导入。

  1、同学们,请听。(播放乐曲《月光曲》)

  2、师:同学们,听过这首曲子吗?它叫“月光曲”,是德国著名作曲家贝多芬即兴创作的。贝多芬被公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被世人尊称为“乐圣”。关于这首曲子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二)请快速浏览课文一遍,想一想:这个故事先讲什么?接着讲什么?最后讲什么?(随机板书:贝多芬、走近茅屋、弹奏一曲、即兴创作)

  (三)谈话激趣:

  1、贝多芬作为大音乐家,到各地演出还到小镇上演出,并且无偿为穷苦人盲姑娘弹奏,弹了一曲,又弹一曲《月光曲》,这第二次弹奏的曲子是不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生:从“花了一夜功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可以看出,他不是早已谱写好的。)

  2、显然,贝多芬是在小茅屋里乘着兴致把曲子弹奏出来,而后追记的。我们知道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那么是怎样的情境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名曲的呢?

  (四)教学3——8自然段。

  1、请默看3——8自然段,拿笔,看看你从哪些句子,哪些词语,或者哪些标点符号读懂了什么?在有关句子、词语、标点符号旁写上自己的感受。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3、抽生汇报,并及时指导感情朗读。

  生:我从姑娘说的话“这首曲子多难弹啊!??那该多好啊!”知道盲姑娘是多么喜爱音乐,多么想去听音乐会呀!

  师:你体会得好。那么,你能不能把盲姑娘当时那种迫切的心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呢?(抽读、齐读)

  生:我还从皮鞋匠说的话中的两个“太”字,读懂了皮鞋匠很爱妹妹,但他不能满足妹妹的要求,心里难过。

  师:体会得好!他当时的心里只是一些难过吗?生:不是的,是很难过。

  师:对,很难过。难过得??(师指自己的心)生:心里很痛。

  师:对,皮鞋匠当时心里隐隐作痛。那么怎样读这句才能表现出皮鞋匠买不起入场券时心里隐隐痛楚呢?

  (指导读好皮鞋匠的话)生:我还从盲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知道盲姑娘也很爱哥哥,她很懂事。

  师:你体会得好!看来,你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生1:我还从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看出贝多芬很同情穷兄妹俩,他是一个大音乐家,但他不拿架子,却还那样热情地要为盲姑娘弹奏。

  生2:我还从六自然段中盲姑娘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知道盲姑娘发现弹琴的人是贝多芬本人的时候,她很惊喜,有些不相信。

  生3:我要补充。从这里的两个“!”可以看出盲姑娘确实很激动,她赞美贝多芬的钢琴弹得好。

  师:只是好吗?

  众生:不只是好,是特别好。师:从哪个词语能看出?

  生1:从“纯熟”可以看出贝多芬的钢琴弹得特别好,他弹琴的技术很高超,可以说是出神入化。

  生2:我要补充,我认为当时盲姑娘惊喜的原因是她认为此人肯定是贝多芬本人,因为只有贝多芬本人才能把曲子弹得这样纯熟,如果是其他人的话,就不一定弹得这样好。师:盲姑娘可是看不见的呀!她凭什么断定此人就是贝多芬?

  生:盲姑娘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是她用心去感受音乐,她懂音乐,她知道只有创作乐曲的本人才能弹得这么纯熟,所以她断定此人就是贝多芬。师:你们体会得都很好。那么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把盲姑娘当时那种赞美、惊喜表现出来呢?师:同学们,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后,他作何反应?众生:贝多芬没有回答。

  师:他怎么不回答?他当时怎么想的?

  生1:我认为他不回答的原因是他不想张扬自己,他当时可能在想,还是不回答盲姑娘吧,她喜爱音乐,我就再给她弹一曲吧!

  生2:我认为贝多芬当时听了盲姑娘的话也很激动,他来不及回答,当时他很惊讶:啊,在这个偏僻的地方,竟然有人这么懂音乐,这个盲姑娘不简单呀!

  师:你们真会想象,会体会。同学们,贝多芬发现盲姑娘很懂音乐,你们想,“我”懂音乐,她懂音乐,这叫什么?众生:这叫“知音”!师:对,这叫“知音”。大家都知道知音难觅呀!在这个穷乡僻壤的地方竟然找到一个知音,而这个知音是正常人吗?

  生:不是的,她是残疾人,是盲人。

  师:对,这个知音不是正常人,是一个才十六七岁的盲姑娘呀!贝多芬此时的心里能不激动吗?所以他问盲姑娘??

  生齐答:“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出示插图)

  师:此时此刻,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吹起了茅屋里破旧的窗帘。那皎洁的圆月就在窗外,它那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里来,你们看到了什么?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图上的情景描述出来吗?

  生:我看到了那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里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是那么美丽。这时,贝多芬不由弹起了琴键,穷兄妹俩听得是那样认真。师:文中是怎样描写图上的内容的?生:文中第八自然段描写图上的内容。

  师:好,那我们就一起来轻轻地、美美的读第八自然段吧,让我们细细地体会这清幽的月光下的一切。

  (生有感情地齐读第八自然段的内容)

  (五)教学9——10自然段内容。(《月光曲》响起)

  d)师:同学们,你们听见了什么?

  生:我听见音乐开始很慢,接着逐渐快起来,最后又快又强。

  e)这段曲调是贝多芬用钢琴弹奏出来的,文中是怎样用文字来描述这段曲调的呢?找一找,找出来画上“﹏﹏”。

  f)抽生回答所勾的句子,师随机出示句子:“他好像面对着大海??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请大家自由读这几句话,根据你对音乐的理解,体会《月光曲》的曲调可能是怎样的?(出示选择题)根据自己的理解,《月光曲》的曲调是(),请选出合理的答案,并说出理由。 A:舒缓——明快——激昂B:明快——激昂——舒缓C:舒缓——激昂——明快(3)抽生选择。

  生:我选择A。因为月亮开始升起,表明月光下的一切都很幽静,这时,音乐应该是舒缓的;接着,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微云在月光的照耀下飘动着,音乐应该是明快的;最后,风起浪涌,月光下的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音乐应该是高昂激越的。

  (4)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再来听听《月光曲》,看看曲调同大家的理解是否一样。(放音乐)

  (5)把眼睛睁开,贝多芬用钢琴弹奏出这么美的乐曲,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这段曲调表现出来呢?

  (6)试读、抽读、范读、再抽读、配乐读。

  (六)引导学生联想。

  1、同学们,学到这儿,你们有问题问吗?

  生:为什么皮鞋匠听了贝多芬的《月光曲》会看到这样的景象呢?(抽生解答)

  2、引读“皮鞋匠看看妹妹??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3、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抽生解答)

  4、引读10自然段。体会并读好“陶醉”、“苏醒”。

  5、同样的音乐,不同的人理解不一样,产生的联想也不一样。黄老师相信我们

  五、三班的59位同学,你们听了《月光曲》后产生的联想也不一样。(放乐曲)

  6、抽生谈谈听了《月光曲》后产生的联想。

  (七)学完了课文,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吗?

  (八)总结扩展。

  1、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8——10自然段。

  2、同学们,学完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呢?或者是你想对图中的哪一个人物说说心里话?(随机板书:有才华、有爱心)

  3、同学们,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段乐曲,想听吗?不过,听完以后要把联想到的景象告诉大家。(放《苗岭的早晨》)

  4、抽生谈谈联想到的景象。

  (九)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8——10自然段。

  2、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听后把联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3、上网或查资料进一步了解贝多芬。

  板书:

  10、月光曲

  走近茅屋

  贝多芬

  弹奏一曲

  有才华、有爱心

  即兴创作

  六、媒体和资源:

  录音机或多媒体、钢琴曲《月光曲》(三个乐章中最有代表的乐曲剪辑成一分钟曲调)、笛子曲《苗岭的早晨》片断、CAI一套(内含皮鞋匠联想内容的句子、选择题、家庭作业)。

  七、教学评价:

  整堂课学生思维活跃,发言面广、想象丰富,教师引导得法。不足之处是在引导学生联想时应该多抽几名学生。

  八、教学反思:教学完《月光曲》,我个人认为我在教学中注意到了以下几点:1.重视预习。

  上《月光曲》这课前,我提前要求学生把课文读准、读通,进行三查一想:一查生字表,看看生字出现在课文中的什么地方,组成哪些新词;二查字典、词典,弄懂自己不懂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三查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贝多芬;一想是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预习中把遇到的问题做上记号,课堂上与同学、老师一起讨论。 2.创设情境,以情激趣,张扬个性。

  《月光曲》这课的情境教学,我主要采用语表情境和音乐帮助想象情境。第八自然段采用语表情境,学生才能把当时的情景通过朗读表现出来;第九自然段采用音乐帮助想象情境,学生才能体会乐曲由舒缓到明快到激昂,从而才能把九自然段读得有滋有味。 3.以读为主,重视熟读成诵的指导,充分感悟语言。

  教学中,不同形式的感情朗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在读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读中进入美的意境,在读中感悟美的语言,以至熟读成诵,熟读成背,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4.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所产生的感悟、体验并不全面、合理时,教师及时、积极地指出来,灵活地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回答。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个性才能得到真正的飞扬。

  5.体会联想,拓展思维,创新教育。联想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非常重要。教学中,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深入、丰富多彩的联想,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使学生对联想的含义有了更深入地了解。教完全文后,问学生:“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呢?”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疑,鼓励他们敢于超越课本,敢于超越教师,敢于用挑剔的眼光去思考并发现问题,这不仅无碍于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还会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所以,钻研教材,吃透文本是一切生成的基础,也是教学创新的基础。

《月光曲》教学设计13

  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六上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本册八篇老教材中的其中一篇。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读后,我们也仿佛进入了乐曲描述的如梦如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了无限向往,同时对贝多芬产生了深深的敬仰和爱戴之情。文章熔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文字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二是体会作者在叙事中进行恰当的联想,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情感更深刻。

  二、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学习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意境的美。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3、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重难点:

  重点是领会《月光曲》描绘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以及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背景。

  难点是从《月光曲》的意境中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会了生字词,了解了贝多芬生平。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更深入地去了解贝多芬。

  (二)学习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第9自然段)

  1、上节课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找出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的段落,是哪一段?课件出示第9自然段

  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

  这段文字有没有描写《月光曲》的琴声、节奏及旋律?(没有)它写什么?(月亮和大海)

  2、自由读这一段,这段文字描绘的意境美不美?(美)你们是从哪体会到的?

  这里描绘了几个画面?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卷起巨浪

  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指导朗读

  读出景色的变化,指名读,评价,师引读全体学生读

  3、这三个画面都有月光的照耀,十分地美。这样美丽的景象是兄妹俩亲眼看到的吗?(不是)从哪知道?(好像、仿佛)

  为什么听着贝多芬弹的乐曲能让兄妹俩联想到这么美丽的景色?这说明了什么?

  你们想不想来听一听,感受一下《月光曲》的`神奇力量。播放《月光曲》

  4、通过倾听,再加上第9段文字,你们能说说《月光曲》的旋律和节奏是怎么变化的?

  再去好好读读这段话,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可以从三个层面去分析

  小组派代表汇报

  生1:曲子刚开始时,节奏是比较慢的,曲子很舒缓。这时,贝多芬应该是轻轻地按起琴键。

  生2:月亮越升越高,曲子应该逐渐增强,节奏也快些

  生3:到最后声音和节奏都达到了高潮,越来越响,越来越快。

  师:你们也是懂音乐的,要是贝多芬能听到你们的回答,肯定会说你们是他的知音。一起来把这段读一读,相信这次肯定会读得更好!

  (三)追溯根源了解创作背景

  如此美好的乐曲,贝多芬是在怎样的心境和激情中创作出来的呢?接下去我们去看看贝多芬的创作背景。(学习第2到8自然段)

  找出引发他创作的一些起因的句子。

  1、出示: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抓住“断断续续”、“茅屋”、“正是他的曲子”等重点词来理解。

  在这么僻静的小镇上,这么贫穷的人家,却听到有人弹奏自己的曲子,贝多芬会怎么想?

  2、贝多芬想去看个究竟。他走近茅屋,听到了有人在谈话。

  出示: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

  从兄妹俩的对话中,你听出了什么?

  “随便说说”什么意思?姑娘真的是随便说说吗?她为什么要这样说?说明了什么?

  师:你们听出的东西可真多,那你们能把他们的手足之情表达出来吗?

  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名2人读分男女生读)

  贝多芬听出来了吗?他会怎么想?

  师小结:贝多芬也和你们一样,被兄妹俩纯洁、善良的美好心灵感动了。于是他推开门走了进去,发现正如他在外面猜测的一样,这家人的确很穷,哥哥是个(皮鞋匠),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弹琴的妹妹竟是个(盲人)!看到这一切,一股同情心油然而生。他坐下来,弹奏起盲姑娘刚才弹的曲子。

  3、同学们,当盲姑娘听出是贝多芬时,她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实现时,她的心情会怎么样?(激动)

  出示: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指名读出激动的语气

  这里两个“您”一样吗?

  谁再来读一读,评价

  盲姑娘是根据什么做出的判断?(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

  师:贝多芬觉得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还十分的(懂音乐)是的!除了这句话,还有哪里可以看出她懂音乐?(听得入了神)

  在这么僻静的小镇上,在这么一个贫穷的家里,贝多芬却遇上了自己的知音(盲姑娘),他的心情怎样?他会怎么想?

  4、贝多芬决定再给盲姑娘弹奏一曲

  出示: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请看看他对盲姑娘的称呼(您),为什么称盲姑娘为您?

  5、师讲述:这时,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是那么地清幽,那么地美。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他们是那么地淳朴,那么地善良。他触景生情,激发了创作激情。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创作出举世闻名的钢琴奏鸣曲《月光曲》。

  (四)领悟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月光曲》内容正是贝多芬感情的抒发,月亮和大海的变化正反映着贝多芬心情的变化。

  开始时微波粼粼的海面,贝多芬想到的是什么?(兄妹俩淳朴、美丽、善良勤劳的美好情操)

  后来波涛汹涌的海面,仿佛是(替兄妹俩向不平等的社会提出抗议,为兄妹俩鸣不平。)

  (五)升华总结

  最后,让我们带着感动和对贝多芬的无限崇敬,再听一次《月光曲》,你会有更深的感触!

  贝多芬仅仅是同情兄妹俩吗?(不是)他同情哪些人?(所有的穷苦大众)

  师小结:贝多芬不仅在音乐上有着卓越的才华和高超的技艺,更有着同情和热爱穷苦人民的博大情怀。

  板书设计:

  月光曲

  贝多芬盲姑娘(穷苦大众)

  同情

  感动爱音乐

  激动懂音乐

《月光曲》教学设计14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努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所以,本节课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对文本进行自主理解、体验和感悟,从而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给学生以人美、景美、曲美、情更美的印象,同时以朗读为载体、感悟为主线,引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探究。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命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课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意境优雅,适宜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训练的好材料。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结合自己的理解读出人物内心的情感。

  学会根据实在的事物展开适当的联想,在想象,表达的训练中,提高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

  2.理清课文线索,抓住贝多芬的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

  3.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2.引导学生体会由实在事物展开的适当的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首乐曲时的情和景。体会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今天,不仅是我要与各位同学共同渡过这40分钟,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人,这个人相信你一定听说过,而且还会有所了解。(放课件,贝多芬图片)认识他吗?对他你有什么了解?

  2.师简介贝多芬并出示他的话“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3.学生谈感受,引出课题《月光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课文,争取读准字音,将句子读通顺。

  2.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为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

  3.指名汇报,理解“传说|。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1.《月光曲》是怎样诞生的呢?课文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笔墨为我们记叙了月光曲的诞生过程。现在就请大家再次细细地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直至结尾段,找一找《月光曲》是怎样诞生的。

  2.学生自由读文并勾画。

  3.生汇报。此时贝多芬正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体会一下,他当时的心情会是什么样?本来正在悠闲地散步的贝多芬,又是什么吸引了他,让他创作出这著名的月光曲呢?

  4.学生汇报,预设:

  对话一: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呀!……说说罢了。”

  (1)生汇报,师:他找的是兄妹俩的对话,这段对话正巧被站在茅屋外的贝多芬听见了。(出示句子)

  (2)透过盲姑娘的这句话,你能感受到她在想什么吗?(生:想听贝多芬弹琴,喜爱音乐等)

  (3)请大家再来读一读盲姑娘的这句话,看看谁能打动贝多芬的心?(自由读)

  (4)同学们,贝多芬不但是一个音乐家,他更是一个心思细密的人。他又会从姑娘的这番话中,他能听出什么呢?(渴望)

  (5)是呀,贝多芬除了听出盲姑姑内心的渴望,还听出了什么?(喜欢音乐)

  (6)何止是喜欢,也许她已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除此之外,在这句话中,你还听出了什么?(家穷)

  (7)从哪些细节中让你能感受到姑娘家很穷呢?(生汇报:找本段中的话,或文中的相关描写)

  (8)生汇报,再次指导朗读本次对话。

  对话二:出示“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1)生汇报,出示句子。

  (2)大家看,此时盲姑娘已经十分激动,因为她猜出了这个人就是贝多芬,但贝多芬听了盲姑姑的话,有什么反应?(没有回答)

  (3)盲姑娘她看不见,可为什么一听就知道是贝多芬?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

  (4)看来,这位盲姑娘真是对音乐真是太痴迷了,难怪她听了一曲之后,就猜到了这人就是贝多芬。的.确有这样出名的音乐大师亲自为她弹奏,你想,她怎能不激动呢?来,自由读一读这句话,读出你此刻的心情。(生自读)

  (5)同学们,假如你就是这位痴迷于贝多芬音乐的盲姑娘,老师相信,能见到贝多芬的你们也一定会激动万分,所以你们也会激动地说:(生齐读)弹得多纯熟啊,……

  (6)而此时的贝多芬虽然没有回答姑娘的话,但他此时的心情已经难以平静,已由原来的感动变成了万分的激动。于是,他决定再弹奏一曲,将这份真挚的感情送给兄妹二人,将这份爱心倾泻在了他的指间中……

  四、感受《月光曲》意境

  1.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从窗子照进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都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这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2.指名配乐朗读第九自然段,生欣赏。

  3.听着这美妙的音乐,兄妹二人看到了什么?(大海)是真看到了吗?这是什么?(联想)

  4.透过兄妹二人的想象,你能看到哪些不同的画面?

  5.学生汇报,师相机指导朗读。

  6.既然大家已经从文字中感受到了这不同的意境,那现在谁能将整段文字再给大家读一读,(指名配乐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这音乐和语言相融合的无穷魅力。

  7.读文就要熟读成诵,语文学习也重在积累。这段文字作者描写得那样生动细腻,你们能将它记在心里吗?来,自己先练一练。(生练习后,出示填空,师生齐背)

  8.同学们,其实画面的变化也代表着贝多芬内心情感在不断地变化着。猜猜此时的他会想些什么呢?

  五、升华情感,总结全文。

  1.正当兄妹二人还陶醉在这美妙的琴声中时,贝多芬呢?

  2.此刻,贝多芬的内心已不再平静,他的心中完全是创作的激情,在有感于知音,寄情于月光中,即兴创作出了这首曲、意、境都非常美妙的乐曲——(课题)月光曲。

  3.整篇课文以事情发展的顺序,也就是《月光曲》的诞生过程为主线,以人物情感的变化为副线,构思巧妙,故事情节环环相扣。你们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呀?相信大家以后也能写出这样好的文章。

  4.(出示贝多芬的图及音乐直到结尾)也许,大家还不曾了解,贝多芬的内心除了饱含着对穷苦人民的同情与关爱外,更多的还是对音乐的那份痴迷。现在我们就一起再次走进贝多芬那不平凡的一生吧。(放课件,师介绍)

  5.听了这段介绍,你想对贝多芬说些什么?(生汇报)

  6.有人说,美妙的音乐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愉悦我们的心灵,因为它不仅会给人以美的享受,更会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老师真心地希望大家能够在闲暇之余,再去欣赏一下贝多芬其它的作品,用你的心去热爱音乐,去感受蕴含于每首乐曲中的那份情和意。

《月光曲》教学设计15

  【教学理念】

  本单元是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第八单元,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组合课文的,选编本组教材的意图,一是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学时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融合在一起,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三是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四是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的了解各种艺术。《月光曲》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告诉我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课文熔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表现了贝多芬卓越的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因此,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我依据课标理念,充分发挥文本的资源优势和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第八单元第26课《月光曲》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第4——10自然段内容。

  2、了解贝多芬创作《渔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豁达高尚的情怀。

  3、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人物的情怀。

  难点:写实与联想相结合的写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情景朗读视频。

  【教学策略】

  1、创设情景:主要通过课件展示月夜图片、文章重点句段,并播放《月光曲》,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领学生进入《月光曲》描述的意境当中。

  2、以读促悟:在教学中,实行多向互动,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把文本中《月光曲》的意境变成脑中的画面,从而体会贝多芬乐曲的魅力。

  【学生学法】朗读、感悟、交流讨论。

  【教学过程】

  一、温故而知新

  [课件1:课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3小节,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生畅所欲言)

  2、是啊!兄妹俩虽然生活贫困,但他们却那么喜欢音乐,孜孜不倦地追求艺术。这种境界,深深地感动了贝多芬。为了了却姑娘的心愿,为了这位善解人意的姑娘,贝多芬走进了茅屋,为盲姑娘弹琴。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唤醒学生的记忆,引出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第一首乐曲的原因,激发他们继续研读文本,深入探究的欲望。

  二、细读创作源泉,找到灵感。

  1、出示课文4、5、6小节,生齐读。【课件2】

  2、贝多芬第一次弹的是什么曲子?

  3、听完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是怎么说的?

  4、【课件3】出示: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1)句中的两个感叹号说明什么?

  (2)盲姑娘为什么激动?

  (3)“多纯熟啊”“多深哪”说明什么?

  (4)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会怎么想?他又是怎样做的?

  5、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研读盲姑娘说的话,体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感情因素——就是找到了知音。

  三、研读乐曲,感受美好意境。

  1、听朗读视频。【课件4:文段7、8、9的朗读视频】

  2、贝多芬第二次弹的是什么曲子?

  3、这首曲子描绘了什么内容?你怎么知道?

  4、出示第9小节,齐读。【课件5】

  5、找出文段写实及联想的部分,你从哪里看出?

  6、再读联想的部分。【课件6】听着优美的琴声,皮鞋匠兄妹俩好像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体会和感受?

  7、皮鞋匠联想的内容就是月光曲的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

  8指导欣赏月光曲,【课件7、8、9】并指导朗读。

  9、再感情朗读第9小节。【课件10】

  10、小节:多么美丽的画面,多么丰富的联想!时而舒缓,时而明快,时而悠扬,时而激烈。清新、梦幻的境界,优美、和谐的曲调,让我们不得不叹服贝多芬的高超的技艺。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美丽的画面,欣赏美妙的乐曲,通过感情的朗读,感受乐曲的精妙,感受贝多芬丰富的'联想和高超的技艺

  四、回顾课文,探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原因。

  1、激发探究欲望:贝多芬弹得第二首曲子就是《月光曲》,也是他即兴创作的月光曲。是什么原因使贝多芬创作了月光曲?

  2、学生再深入文本,认真思考。

  3、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

  (1)当时的环境。找出描写环境的句段,欣赏。【课件11】

  (2)除了环境的渲染,还要有什么?(情)什么情?

  4、引导学生去分析体会:

  (1)兄妹俩虽然生活穷困,却对音乐孜孜不倦地追求,爱音乐,懂音乐,让贝多芬找到了什么?(知音)

  (2)贝多芬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家,他到世界各地巡回演出,入场券都非常贵,而他却免费为兄妹俩弹了一首又一首,这是什么感情?(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真挚感情。)

  5、小结:清幽的月光,找到知音的激情,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真挚感情。此情此景,就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灵感。【板书】

  6、出示贝多芬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课件12】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原因,感受贝多芬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体会贝多芬高尚的情操和博大的胸怀。

  五、欣赏月光曲,感受乐曲的高妙。【课件13】

  六、布置作业:

  穷兄妹俩以后的发展会怎样?发挥你的想象,写一段话。

  【设计意图】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欲望和兴趣,培养学生爱艺术,爱生活的情感。

  【板书设计】

  景:月光清幽

  贝多芬——月光曲创作灵感

  情:同情热爱

  找到知音

【《月光曲》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月光曲》的教学设计10-06

月光曲教学设计04-02

《月光曲》教学设计07-16

月光曲教学设计04-24

月光曲的教学设计10-07

月光曲教学设计10-07

《月光曲》教学设计04-02

【合集】月光曲教学设计09-02

月光曲教学设计【热】06-10

月光曲优质教学设计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