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香蕉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13 17:37:01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分香蕉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分香蕉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分香蕉教学设计

分香蕉教学设计1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猴妈妈买回12根香蕉,要把它平均分给两只猴子,你们知道每只猴子得到几根香蕉吗?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分一分。

  请同学用12根小棒代替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是几根?请你分一分。

  2、写一写。

  ①象这种平均分的活动,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12÷2=6(根),12、2、6分别表示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

  12表示有12根香蕉,2表示平均分成2份,6表示每份6根。

  这个算式表示: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分,每份6根。

  ②讲解算式的读法。

  读作:12除以2

  ③写法:

  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除法的符号是“÷”。

  (板书“÷”同时讲解除号的.写法:写除号时,先用尺子比着画一条短横线,然后在这条小横线的上下各点一个小圆点,横线要平直,两个点要对齐。)

  教师写完后,要求全体学生书空模仿一遍。

  3、想一想。

  ①如果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

  先动手分一分,再想一想怎样列式?

  12÷3=4(根)

  ②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12表示有12根香蕉,3表示平均分成3份,4表示每份4根。

  这个算式表示: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4根。

  4、教学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被除数、除号、除数、商

  5、议一议。

  把12根香蕉平均分,还可以怎样分?

  用除法算式表示。小组合作研究、交流。

  12÷1=12(根)

  12÷12=1(根)

  12÷2=6(根)

  12÷6=2(根)

  12÷3=4(根)

  12÷4=3(根)

  (三)、练习巩固

  1、练一练。有18根小棒:

  ①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

  18÷2=9(根)

  这个算式表示:把18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9根。

  ②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根?

  18÷6=3(根)

  这个算式表示:把18根小棒,平均分成6份,每份3根。

  ③每份3根,可分几份?

  18÷3=6(份)

  这个算式表示:把18根小棒,每3根分一份,可以分成6份。

  ④每份9根,可分几份?

  18÷9=2(份)

  这个算式表示:把18根小棒,每9根分一份,可以分成2份。

  2、说一说。说出每个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

  12÷6=2

  10÷2=5

  3、填一填。

  算式8÷4=2表示:

  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也可表示有□个,每□个1份,有□份。

分香蕉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第四个知识点分香蕉。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本课“分香蕉”之前教材创设了三个“分一分”的实践活动,通过“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等教学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会运用具体的操作活动解决生活中平均分的问题,深刻地体验到平均分的意义。本课主要是在前面丰富体验的基础上,经历“平均分”具体操作的数学化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与应用价值。从学生熟悉的“分香蕉”的活动引出除法算式,并把它与“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和结果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获得对除法意义的初步理解。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和意义。把直观操作符号化、数学化,使学生初步理解除法意义的过程。

  学情分析

  1、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又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的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而且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很高涨。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2、学生年龄小刚开始接触除法会有一定困难,所以老师要多引导,多让学生说,多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数一数等来体会除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4、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与数学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理解用除法表示平均分的过程,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和除法的意义。

  难点: 在具体环境中建立除法算式与平均分之间的联系,并加深体会。

分香蕉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分香蕉

  教学目的:

  让学生学会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并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难点:学生能够学会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

  教具:情景图

  教学方法:引导法

  教学过程:

  一、分香蕉活动。

  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概括,建立除法算式与等分之间的联系。

  二、学读法。

  12÷2=6读作12除以2等于6。

  1、认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12÷3=4(根)

  被除除商

  除号数

  数

  2、你还可以怎样分?用除法算式表示。

  让学生边分,边列算式,后读算式,分辨式中各部分名称。

  三、练一练。

  让学生实际分一分,也可以圈一圈,把分的过程用除法式表示出来。

  板书设计:

  分香蕉

  情景图12÷2=6读作12除以2等于6。

  12÷3=4(根)

  被除数除数商

分香蕉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页分香蕉除法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除法的意义,建立除法算式与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

  2.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理解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3.通过分一分和活动,培养学生思考与初步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尊重他人。

  2.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端正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建立除法算式与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2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两只可爱的小猴今天又来请同学帮忙了,它们带来了12个香蕉,想请同学们帮忙分一分,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忙吗?(出示:分香蕉)

  二、新授课

  1.分一分:用小棒代替香蕉,请你分一分。

  l独立分一分。

  l指名说一说分的过程。

  师引导:象这样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我们把这个分的过程也用一种方法来表示,那就是除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除法的认识。(出示课题:除法的.认识)

  2.学习除法算式的书写

  师:这个除法算式怎么写呢?师边讲解边板书出除法算式。

  12÷2=6(根)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1)认识除号

  2)读一读除法算式。

  3.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师:那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怎么分呢?先用小棒分一分,再想一想

  用除法算式怎样表示?出示12÷3=4(根)说一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师:我们前面学的加、减、乘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称,除法各部分也有自己的名称。

  讲解: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商。

  同桌互相说一说:被除数、除数、商在算式中的什么位置?

  l结合除法算式说一说各部分的名称。

  三、巩固练习

  1、分一分,算一算

  师:我们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了2份、3份,还可以怎样分?同桌互相分一分,列出算式,并说出算式表示的意思。

  师:想一想,怎样分才能用除法计算。

  2、练一练

  说一说,题目的要求是什么?独立完成。集体反馈。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四、总结:今天我们通过帮小猴分香蕉,你学会了什么?

分香蕉教学设计5

  一、教学思路:

  《分香蕉》一课是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的一个内容,在此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等教学内容,学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等分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此基础上,从学生熟悉的“分香蕉”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进一步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为后续的有余数除法打下基础,重点是理解除法等分性的意义,淡化等分除和包含除的区别。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分一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记住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经了解,学生通过之前的三个课时已经对平均分有一定的`认识,所以从熟悉的分香蕉入手学生比较好理解。

  1、创设情境,为小猴分香蕉,勾起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分的时候有分给2只猴子的、3只猴子的、……其中穿插除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以及读法的熟练。

  3、专项训练,提高技能。

  书本第38页的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注重学生意义的阐释,以及图、文字、算式三者的结合。

  4、联系生活,拓展思维。

  数学只有联系实践才能显示其特有的魅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出示图)(教科书第38页)

  2、分一分,说一说。

  师:请小朋友用小棒代替香蕉,帮猴妈妈分一分。(学生分)

  交流反馈。

  3、写一写,读一读,认一认。

  像这样,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我们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你知道怎样表示吗?(12除以2等于6。)(师板书:12÷2=6(根))

  理解12,2,6分别表示什么?

  (12表示有12根香蕉,2表示两只小猴,6表示每只分得6根。)

  4、读算式。

  5、自学书本除式各部分名称。

  6、猜一猜,分一分。

  师:到了中午,猴兄弟家来了客人,猴妈妈把剩下的12根香蕉全部拿了出来,让兄弟俩平均分给客人吃。猜一猜,兄弟俩是怎样分的呢?它们家来了几位客人?把你的想法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四人小组讨论,先分一分,再写算式。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指导,学生在投影仪上演示。

  生1:把12根香蕉平均分给6位客人,每人2根。算式是:12÷6=2(根),小猴家来了6位客人。

  生2:把12根香蕉平均分给4位客人,每人3根。算式是:12÷4=3(根),小猴家来了4位客人。

  生3:小猴家来了3位客人,每人分得4根。12÷3=4(根)。

  生4:小猴家来了12位客人,每人分得1根。12÷12=1(根)。

  师:你能说出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吗?(教师指着生3写的算式。)

  生:12是被除数,3是除数,4是商。

  (通过帮猴子分香焦把学生吸引到数学活动中来,然后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除法的意义,掌握了平均分与除法算式的关系,并会读、写除法算式,整个活动过程教师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尊重和信任学生,为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三)巩固练习,辩证运用

  1、第38页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订正。

  师:说出你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目的是巩固所学的知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熟练地列除法算式,读除法算式,熟悉各部分的名称。)

  2、看图写算式。

  □÷□=□(盘)□÷□=□(个)

  (初步感受平均分和包含分,只要求其感受两者都具有等分性,不要求学生掌握两者之间的明显界线。)

  2、连一连。

  (练习设计层次分明,形式多样,集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使枯燥的数字更具情趣,同时进一步巩固了今天所学的知识。)

  (四)实践操作,拓展思维

  学校召开田径运动会,邀请了18位家长代表观看,校长请二(1)班的小朋友帮着安排家长的座位。怎样放才能使座位整齐美观?

  按四人小组活动,先分一分,再写出对应的算式。(学生小组活动)

  师:请各组的代表汇报你们的想法。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师同时板书)

  交流反馈。

  师:你认为哪种安排方法,校长最满意?说出你的理由。

  (教师联系生活实际,把评价手段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总结方法,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课末小结,归纳新知

  〖教学理念〗

  教师设计教案,必须先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起点,教学设计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之上。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充分体现了新教学理念所倡导的自主学习。

  1、从学生熟悉的学习资料入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引入新课,并且以此为主线贯穿始终。使学生当家做小主人的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2、课堂上,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教好的展示学习的平台。教师只起到组织、引导和合作的作用。根据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大胆放手让学生展开对新课内容的学习。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思考空间,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注重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本质性理解。

  3、过摆小棒,使学生动手操作,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表象化,变枯燥的计算教学为有趣的动手活动,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事情可做,就能自主地探索、交流。

  4、开放性的习题设计,使数学联系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操作中合作交流,面对同一个问题,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有的甚至还有多个不同的答案,一片百花齐放的景象。

分香蕉教学设计6

  设计理念

  新世纪小学数学实验教材致力于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在教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参与学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增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简析

  《分香蕉》是《新课标北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中的内容,是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用2——5的乘法口决,口算表内乘法,及大量的等分活动,学生积累了一定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分一分”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除法的意义,并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及除法算式的读法。

  素质教育目标

  让学生初步体验到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除法的意义,建立除法算式与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

  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思考与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24个香蕉图片

  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好2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教学情境图,教师讲故事,导入新课。

  有两只小猴子上山摘果子,他们摘了许多的香蕉,就高高兴兴地回到家。请小朋友们帮小猴数一数,它们摘了多少根香蕉?(引导学生数香蕉,有12 根。)听!小猴子吵起来了:“我要吃更多,我更大。”“我要吃更多,我摘得更多!”这该怎么办呢?

  学生交流自己想的办法,引出平均分。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容易被生动的故事吸引,创设故事情境,能激发他们的学生兴趣,通过帮助猴子分香蕉,懂得两只猴子分得一样多才公平,诱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探究新知

  1、学生分香蕉活动。

  同桌学生两人一组,用小棒代替香蕉,取出12根进行分香蕉活动。

  2、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分的。并上台演示。

  生1:我是1根1根地分,12根香蕉,平均分给两只猴子,每只分得6根。

  生2:我是2根2根地分,12根香蕉,平均分给两只猴子,每只分得6根。

  生3:我是先每只猴子分5根,还多2根,再每只猴子分1根,

  生4:我是想乘法口决二六十二,每只分得6根。

  ……

  [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分香蕉,结果都是相同的,教师都要给予肯定。通过不同的方法分香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探究除法算式的写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1)探究除法算式的写法

  师:谁能用算式把分香蕉的过程表示出来?

  生1:2×6=12

  生2:12÷2=6

  师:大家小组讨论,2个算式,哪个对,为什么?

  [学生前面学过乘法,能马上说出乘法算式,如果学生能说出除法算式,教师要给予表扬,学生不能说出除法算式,教师趁机导出。再让学生说出每个算式中的每个数表示的意思,肯定学生的正确想法,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顺势在算式的结果中写出单位。]

  板书:

  2 × 6 = 12(根)

  12 ÷ 2 = 6(根)

  师: 把12根香蕉,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得6根。也就是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用除法算式表示:12 ÷ 2 = 6(个)读着:12除以2等于6。

  (2)教学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师:“12”在除法算式中称为“被除数”;“ ÷”称为“除号”,表示平均分;“2”称为“除数”;“6”称为“商”。请小朋友们和老师一样,在算式中标出各部分名称,并同桌互相说一说。

  12 ÷ 2 = 6(根)

分香蕉教学设计7

  一、说教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本课“分香蕉”之前教材创设了三个“分一分”的实践活动,通过“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等教学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会运用具体的操作活动解决生活中平均分的问题,深刻地体验到平均分的意义。本课主要是在前面丰富体验的基础上,经历“平均分”具体操作的数学化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与应用价值。从学生熟悉的“分香蕉”的活动引出除法算式,并把它与“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和结果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获得对除法意义的初步理解。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和意义。这就是把直观操作符号化、数学化,使学生初步理解除法意义的过程。

  教学目标:

  1、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记住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教学重难点: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本课学习内容的特点,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主动投入地学习。

  1、提供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结合“分香蕉”的情境,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除法算式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精心为学生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特别是引导学生思考、寻找和发现除法与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是实实在在存在我们的生活中,与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体会到学数学是有用的,我们学的是有用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多给学生创造进行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多观察。数学虽不同于一些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能让学生直接观察实验情况,得出结论,但除法算式的抽象概括,可以让学生观察图片、寻找信息来加深理解,因为已经有了前面3节课的平均分的操作活动,所以这节课以观察为主。让学生多思考。除法算式的提出与抽象,算是中每个数表示的意义,算式表示的意义都需要学生多思考。让学生多说。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要求学生应当把对数学语言的掌握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要训练学生多说。我认为,课堂上学生的说,比“做”更有意义。“说”是大脑思维内容的具体再现,学生能既清楚又有条理的解题步骤地说除法算式得意义,对应的平均分的过程说出来,才说明学生真正地理解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质疑、设问可讨论,问题怎样解决可讨论。通过讨论,学生间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达到交流进而共同提高的效果。此外,教学中让学生多练习、多提问、多板演等都可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课件出示情境主题图)

  师:你们瞧,这两只小猴皱着眉头正在发愁呢!猜猜它们是为什么事发愁?(学生自由猜一下)对,它们为分面前的香蕉发愁。猴哥哥和猴弟弟谁也不肯吃亏,想分的公平一些,你们说怎么分才好呢?——引出平均分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比较熟悉的'分一分的情境,符合学生帮助别人的心理,学生很容易进入问题的情境中。)

  (二)操作探究。

  平均分12根香蕉。

  1、分一分:

  (1)用12根小棒代替香蕉平均分成2份,请你分一分。

  (2)你能用一句简单的话把刚才分的过程和结果说一说吗?(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3)抽象除法算式:像这样“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你知道怎么写吗?板书:12÷2=6(根)

  这个算式你会读吗?(指名读)

  分别提问:12、2、6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算式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有了多次平均分的操作经验,所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请学生用小棒摆独立解决:12根香蕉平均分分成2份,每份几根?有了正确的答案后,由教师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是考虑到第一次出现除法算式,由教师出示规范的写法,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学生的记忆会比较深刻。对于算式中每个数的意义的解读是非常重要的,能促进学生对具体平均分的过程及结果与抽象除法算式的联系的理解,也就是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有了现实的依托。只有解释清楚除法算式中每个数的意义才算是理解了除法的意义。所以应该重点让学生解释表达。)

  2、如果又来了一只猴子,你怎么把这些香蕉平均分呢?分的过程和结果又怎么说呢?独立分——同桌互相说。

  你会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吗?板书:12÷3=4(根)

  分别提问:12、3、4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算式表示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自由地说一说

  (设计意图:在前面的环节中,由教师抽象出除法算式,并给了学生解释理解的空间,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初步建立了解决类似平均分问题的模型,接着继续独立解决: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并让学生尝试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说一说它表示的实际意义,结合具体情境描述除法算式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第二次平均分之后就让学生尝试写除法算式,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是对模型进一步的建立与巩固。)

  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名字,除法算式中各个部分也有自己的名字,谁能来当小老师说一说?(板书)

  4、你还会把这12根香蕉平均分成几份?

  独立分——轻轻说——用除法算式表示

  全班交流(板书)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对平均分用相应的除法算式表示这个模型的更进一步巩固。在这个过程中有无声的操作,有有声的语言,有动笔的练习,可以说,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把平均分的具体操作与抽象的除法算式进行了很充分的联接,对于除法意义的理解会比较扎实到位。)

  (三)闯关游戏

  师:你们帮小猴解决了烦恼,他们非常感谢你们呢!想邀请你们和它们一起去闯智力关,你们愿意去吗?

  1、看图列式(课件)。

  2、说一说,分一分。(看课件说,在练习纸上分一分)

  3、看算式,分一分。

  (四)课堂总结: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

  (机动)排座位:马上就要召开校运动会了,准备邀请18位二年级的家长来观看,校长把安排座位的工作交给我们班去完成,你认为这怎么排比较合适?说说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这是对模型解释应用的过程,有正向的看平均分图列相应除法算式的练习,有逆向的看算式进行平均分的圈一圈的练习,在正向和逆向的思维碰撞中对于除法运算的意义将达到更深刻的理解与应用)

分香蕉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4、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与数学思考的能力。

  重点:

  除法算式的读写法和各部分的名称及除法的意义。

  难点:

  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仪器及自制课件

  学具准备:

  香蕉图片12张,小棒1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同学们你们家里来过客人吗?通常你用什么来招待客人呢?

  你们真是热情、懂礼貌的好孩子。你们知道吗,今天,智慧老人家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既不是淘气和笑笑,也不是机灵狗,而是两只可爱的小猴子。智慧老人拿出又大又长的香蕉给他们当午餐,看一看有多少根香蕉?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要把12根香蕉分给2只小猴子,怎样分才公平呢?(平均分)谁能说一下什么是平均分?智慧老人想请我们班的小朋友来帮忙分香蕉,你们愿意吗?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香蕉”。

  二、问题情境

  活动一: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

  1、请你用学具代替香蕉分一分。

  2、谁来说说你分的结果?

  3、如果我们都没有学具可怎么办?大家还有没有别的方法,知道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吗?

  4、你真了不起。大家知道吗,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

  (屏显:12÷2) ÷叫什么名字? 除号长什么模样啊?

  (中间有一横,上面有一个小圆点,下面也有一个小圆点,大小一样,对得很整齐。领学生读2遍——“除号”)

  4、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12是表示什么?这2又表示什么?

  “12”是平均分的香蕉的总数,写在了除号的前边。 “2”是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边。

  瞧瞧,我们的除法算式站得多整齐呀。它就能表示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了2份。你知道,这个除法算式该怎样读吗?

  这个除法算式读作:12除以2。(跟读2遍。)分得的结果是“每份6根”,把“6”写在等号的后边。

  分的是香蕉,单位名称应该是什么?

  5、练一练。(除法算式的读法、看图意说出除法算式。)

  大家读得可真整齐。那么,下边这些除法算式你也会读吗?

  (1)我会读。

  6÷2 0÷5 18÷4 20÷5

  大家读得真响亮。我们已经知道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的时候,用除法计算。

  活动二: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4根。

  1、如果今天,智慧老人家来的不是2只小猴子,而是3只,那12根香蕉,又该怎样分呢?我想大家一定行,小组里的同学一块来,组长做好分工和组织,一人出主意,一人摆图片,一人写除法算式,。比比哪个小组的分法多,谁的除法算式最漂亮。

  学生交流、操作:说一说、分一分、写一写。

  板书: 12÷3=4(根)算式表示什么?

  同学们,除法算式里,除号娃娃已经有了自己喜爱的名字——除号,(屏显:除号)

  你知道吗?除法算式里其它的数字也都有自己好听的名字。你知道吗?

  (1)除号前边香蕉的总数“12”叫“被除数”。

  (2)除号后边表示平均分成2份的“2”叫“除数”。

  (3)等号后边的分得的结果“6”叫“商”。

  活动三:小组交流其他分法。

  12根香蕉除了可以平均分成2份,或平均分成3份,还可以平均分成几份?

  ①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算式:12÷4=3(根)

  ②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2。算式:12÷6=2(根)

  ③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12份,每份1根,算式:12÷12=1(根)

  教 师:同学们真聪明,能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那么多不同份数,列出那么多个整齐的除法算式,真了不起。这就是咱们今天学习的新课。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38——《分香蕉》。大家边玩边学可高兴了。那么,你认识了什么,特别开心?你学会了什么,特别高兴?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都认识了除号和整齐的除法算式。

  三、巩固深化

  1、帮助小兔分木材。

  (1)大森林里小兔家正在装修房子,它要把这18根木材平均分成2份,可它弄不清每份有几根。你们能帮助它吗? 18÷2=9(根)

  (2)这18根木材除了平均分成2份,还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呢?

  18÷3=6(根);18÷6=3(根);18÷9=2(根)

  2、帮助小刺猬分果子。

  (1)仔细观察图,提数学问题。(12个果子平均分给4只小刺猬,每只小刺猬运几个果子?)

  (2)根据图意列算式,并说出你是怎样知道商是多少的?

  四、实践应用: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二年数学上册《分香蕉》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苹果”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大量物体的等分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从学生对“分香蕉”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孩子认识一个新朋友——除号,并教孩子怎样写好这个除号,然后,让孩子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喜欢童话故事是孩子们的天性,我觉得只要我们有意地创设情境,把所要学的内容创编成故事,孩子们都会被精彩的片断所吸引。

  本节课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利用孩子喜欢的童话故事引入新课,不仅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让孩子们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智慧。我现在采取的是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引入新课时,让孩子进一步加深理解把一个物体平均分的'意义,让孩子直接说出除法算式。引导孩子回忆以前学习过的加法、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从而认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算式的读法。

  在此基础上,让孩子动手操作探究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义!让孩子在实践中,体验总数的不同分法:如: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3份、4份、6份、12份时,每份得到的是不同的个数。同时,让孩子学会用图表示它们的分法。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让孩子展开对新内容的学习,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写一写,我只适当地指导和点拨,我相信孩子,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一定的开发。

  当然,在教学中还会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如:课堂上孩子比较活跃,有时课堂纪律难以调控。在作业反馈时,还有三、四个孩子掌握不够好,对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义理解不够。这些有待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分香蕉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分一分》教学设计10-30

分一分教学设计06-09

分与合的教学设计01-10

《分苹果》教学设计04-17

分草莓教学设计05-03

分苹果教学设计06-17

《分橘子》教学设计06-18

《分苹果》教学设计05-30

《分与合》教学设计06-29

分饼教学设计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