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15篇(精华)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科书第85页例1以及课后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基本技能:让学生发现、经历、探究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推理能力。
2.数学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合理推理能力,并合理、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3.解决问题:合作中逐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体会一组图形重复出现多次就是排列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水彩笔 、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感知规律
师:这节课,老师想带领小朋友们做几节律动,看谁的眼睛亮最先学会,好不好?
(教师示范:拍手两下拍肩两下。师重复两次后边做边说:学会的可以跟着老师做。师生一同接着活动,重复四、五遍后教师喊停)
师:真不错,那再换一组头部运动:左右左右左右。(学生随着老师的示范不由得跟着做下去。)
师:做得真好!刚才小朋友们为什么学得这么快?
生:因为动作太简单。
生:就是几个相同的动作重复做下去。
师:那你们能不能也创造一组这样的动作让大家跟着做一做?
(学生思考,自己比划。)
师:好,谁先上来把你创造的动作教给大家,看谁最勇敢。
生:一边说边做。
师:真棒!创造了这样特殊的动作让我们大家做,其他小朋友还有没有自己的动作。
师:像这样的一组动作重复做下去就叫做规律。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找规律.(板书:找规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初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因此,课始我安排了“做律动”的游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感知了规律的存在。】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1.观察场景,探究规律
师:同学们开了联欢会,特意把场地装扮了一下。看,漂亮吗?用什么打扮的?(出示课件)
生:有花、彩旗、灯笼。
师:都是什么颜色的?
生:有红旗和黄旗,有红灯笼、蓝灯笼,还有红花和紫花。
师:它们是乱摆乱放的吗?
生:它们排列的也有规律。
师:那好,我们就来研究都有怎样的规律。(出示彩旗的课件)彩旗是按怎样的规律排列的?把你看到的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同桌之间合作)
师: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黄红黄红黄红。
师:能完整的说一说吗?
生:我发现彩旗在排列时是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一面黄旗一面红旗这样重复地排列下去的。
师:很棒,那是以什么为一组排列的呢?请你试着在书上圈出来。
生:是按黄红为一组重复地排列的。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找规律已有一定的经验基础,但要想完整的表达却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把规律说完整、说清楚,既加深“规律”在学生脑中的印象,又体现了对学生学会完整表达自己思考方法习惯的培养。】
师:是啊!彩旗是按这样的规律排列的,再看看灯笼呢?(课件出示灯笼的排列,留给思考的时间)
生:灯笼是按一个红两个蓝为一组这样排列的。
师:是这样吗?(是)看小朋友又有怎样的规律?看谁找的最快。
生:小朋友是一男一女为一组排列的。
师:是的,彩旗是按黄红一组重复排列的,灯笼是红蓝蓝为一组重复排列的,小朋友是一男一女为一组有规律的排列的。从这里找到了这么多的规律,棒极了!
师:看,谁能猜一猜这个后面是什么?
生:后面是一个红色三角。
师:可以怎样想呢?可以先观察形状再观察颜色。
生:因为前面的图形是按一红一黄有规律的排列的,所以后面是一红一黄。
师:小朋友们同意吗?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说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本环节设计了“想一想”的场景,让学生在自己喜欢活动中,探究发现规律、体验规律,使学生在动眼、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加深规律的概念】
2.图形的规律
师:按你找到的规律,把后面空白的图形涂上颜色。(学生拿出图涂色)
教师巡视,发现有涂完的同学,可以让互相介绍自己的想法。
师:谁来介绍你的方法?
生:我是这样涂的。前面是按绿黄一组重复排列的,到了这里正好是涂绿色和黄色。而三角形是按黑红紫这样的顺序重复的,后面就要是红色和紫色。(学生到展示台前介绍)
师:你们同意他的想法吗?
生:同意!
师:检查一下,有没有涂错的`同学?
生:没有。
师:把纸和彩笔放在桌子的最前面,看谁收拾的最快!
师:看到小朋友们都能找到图形的规律,顽皮的智慧星想来考考大家,故意把一些图形藏了起来.
(课件演示:顽皮的智慧星笑着挡住了每一组其中的一个图形)
师:看!智慧星先把谁藏起来了?生:红色的圆形。
师:同意吗?生:同意。(课件演示:智慧星消失。)
师:智慧星又把谁藏起来了?生:黄色的倒立的三角形。
师:对吗?生:对。
师:这个智慧星的后面是谁?生:绿色的三角形。
【几组图形的规律难度不大,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出来。当课件演示掌声想起时,学生的热情很高,会忍不住也鼓起掌来,充分体验着成功的快乐,并且争先恐后的抢着回答问题。】
3.猜规律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都猜对了。下面,老师也想摆一摆有规律的图形,请看老师做的。(出示 PPT)。
师:谁来猜一猜,老师下面接着会怎样摆?
生1:会是一个红色正方形和一个蓝色圆形.
生2:可能是一个黄色的三角形。(教师接着操作)
师:谁猜一猜,下面会是什么图形?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一个红色的三角形,两个蓝色的圆形。)
师:为什么第一次答案多种多样,这一次都认为是一个红色的正方形和两个蓝色的圆形呢?
生:因为前面就两个图形,还没有找到规律,后面找到了规律了。
师:是呀,只有图形重复出示了两三次之后才能找到规律。也就是说图形的规律不仅要看形状、颜色,还要看数量。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推理能力主要表现在: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本环节让学生在猜测图形的活动中,更加明确规律的概念,加深对规律的认识,培养了推理能力。】
三、实践运用,体会规律
1.85页做一做。
2.欣赏规律美
师:生活中规律也是无处不在的,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有规律的图片,请欣赏。(课件演示)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通过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规律,欣赏规律,让学生发现原来数学离我们并不远,原来我们的学的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
3.创造规律
师:这么多的规律,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其实,你们的双手就可以创造出很多的规律美。现在请小朋友们当一个小小设计师,发挥你们聪明才智,创造出规律行不行?要求:用彩笔创作规律,分组合作,想想该怎样设计才有规律,然后动手画一画。看哪组作品最多。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活动结束后,教师有目的的让学生展示)
【在本环节中,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充分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摆学具的活动中创造规律。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发散,创设出更多、更复杂的规律,培养了他们的大胆创新意识。】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规律,找了规律,并且创造了这么多的规律,希望你们长大后当一个真正的大设计师,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丽、富强!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教材第49~5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掌握水平。
2、沟通本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
3、让学生掌握一些整理知识的方法,养成及时整理所学知识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沟通本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回顾全单元知识
师:第四单元的学习内容我们已经全部学习完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引导学生说出本单元学习的知识包括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师:在这些加减法算式的学习中,我们强调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哪句话?
引导学生说出强调得最多的一句话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加减”。
师:对了,不管是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还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我们都非常强调“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加减”,我们把这句非常重要的话板书在我们黑板的中间,然后我们再围绕这句话进行知识的整理和复习。
板书: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加减。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二、复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师:请同学们口算第73页第1题。
学生口算后,抽一个学生汇报答案,并抽一、两个题目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口算过程。如65+3,要这样想,5+3=8,60+8=68。
师:在口算过程中,你觉得哪几点比较重要?
指导学生说出口算中比较重要的几点是:
(1)要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加减;
(2)如果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一般先加减十位上的数,再加减个位上的数;
(3)在加减个位上的数时,不要忘记十位上数的加减结果。
师:在口算中,同学们归纳的3条都非常重要,如果哪一条弄错了,整道题就要口算错,我们看看这样两道题,分析一下它是在哪个地方算错了。出示:6+33=93,56-20=54,67-43=4,32+16=8。
学生讨论后回答,让学生明白第1,2小题是没有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加减,第1小题把个位上的数加到十位上去了,第2小题是把十位上的数对着个数上的数减;第3,4题是忘记了加减十位上的数,只把个位上加减的数写了上去。
师:所以我们在口算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以上几点。另外你猜一猜刚才老师出这些错题是哪个小朋友做的吗?告诉你们,是一个粗心的小朋友做的,他一边做口算题一边看电视,所以才有上面这些错误,从这件事中你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在口算时要特别专心,这样才能正确地口算出结果。
师:对,这一点也非常重要。下面请同学们看着第2题,专心地用你们掌握的口算方法算出每颗小芽上两个数的和与差。
学生口算后,抽学生回答结果,全班集体订正。
三、复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师:在这个单元我们除了用口算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以外,我们还学习了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用竖式计算34+43时,该怎样写竖式呢?同学们试一试。
学生用竖式计算34+43,计算完后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上展示,让学生说一说写竖式计算的`过程,全班订正计算结果。
师:在用竖式计算的时候又要注意些什么呢?
指导学生说出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一是要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加减;二是一般从竖式的个位上的数加减起。
师:同学们归纳的这两点都非常重要,是不是每个小朋友在计算时都注意了这两个问题呢?请同学们看着第73页上的第4题,检查这些小朋友写的竖式对不对,如果有错误,错在什么地方?把第73页上的第4题的图展示在上,然后抽学生一道题一道题地判断,找出错误的原因后,让学生用正确的竖式加以改正。
师:刚才我们检查了这些小朋友的作业,他们错误的原因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没有对齐,有的把个位上的数对到十位上去了,有的把十位上的数对到个位上去了,从中你知道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加减非常重要。
师:请同学们在计算中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掌握的计算方法完成第73页第3题,题目要求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结果。
学生计算后,抽学生汇报,先抽用口算方法的学生说一说口算结果,再抽两道题要求学生说一说具体的口算过程;然后抽用竖式计算的学生把自己计算的竖式在上展示,抽两道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师:同学们都会计算了,下面请小朋友们用你们掌握的计算方法帮助小袋鼠找自己的妈妈。
出示第74页第5题,学生计算一道题上连一条线,抽两道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师:看来小朋友们学得不错,下面请同学们独立完成第74页第6,7题。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全班集体订正。
四、解决问题
师:通过学习同学们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和用竖式计算的方法。下面我们用掌握的这些计算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出示第75页第8题的。
师:图中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学生回答略。
师:要求鹅比鸭多多少只,应该怎样想?
指导学生说出要求鹅比鸭多多少只,就要把鹅的只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鸭同样多的只数,另一部分是比鸭多的只数,算式列成36-20。
师:用你们喜欢的计算方法算出结果。
学生计算后,集体订正。然后问
学生:“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指导学生从两数和的方面提出数学问题并
指导学生解答。
师: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问题,同学们看一看第75页第9题,书上提出了哪些数学问题?怎样解决?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中哪些是用我们现在掌握的计算方法能解决的?哪些是用这些方法还不能解决的?都可以提出来,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留到下个单元去解决。
学生先独立解答书上的问题,然后自己看图提问题来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集中起来,留到下个单元解决。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用哪些方法可以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回答略
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3
设计说明
1.情境激趣,寓教于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玩”是儿童的天性,在设计这节课时,注重让学生在“蚂蚁做操”的情境中抽象出点子图,借助这一直观模型来解释计算的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做到“在玩中学,在学中练”,完成由知识到能力的升华。
2.引而不替,突出主体。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适当地引导,然后放手让学生思考,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将点子图与竖式计算对应起来,清晰地呈现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引导学生掌握表格、抽象竖式、直观点子图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提高计算的.能力,同时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点子图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质疑引新
1.(课件出示教材52页蚂蚁做操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同桌间说一说在情境图中你可以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指名汇报)
师:根据找到的这些数学信息,谁能提出一个用乘法计算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尽量把问题表述完整:每行有12只小蚂蚁,有4行,一共有多少只小蚂蚁?)
2.让学生独立列式,并尝试口算。
师:谁能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个别学生汇报自己的口算过程)
师:这节课我们要用竖式计算乘法。(板书课题:蚂蚁做操)
设计意图:观察情境图,从图中获取信息,培养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汇报口算方法的同时,巩固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
⊙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1.圈画点子图。
(1)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点子图,在点子图上圈一圈,算一算,并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学生在小组内圈算,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说思考过程。
引导学生说清自己的思考过程,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要重点理解教材中呈现的第三种圈算方法,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圈的,又是怎样算的,将每一步口算过程与点子图中圈画的点子对应起来,借助点子图直观地理解这种口算方法:先算10×4=40,再算2×4=8,最后算40+8=48)
(3)总结: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探究的是笔算乘法,也就是乘法的竖式计算。(板书)
(4)尝试用竖式计算,展示自己的计算过程。
根据学生的汇报,师板演完整的竖式过程。随机提问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5)说一说竖式计算的每一步在表格和点子图中分别表示的是哪个计算过程。
2.学习乘法竖式的简写形式。
师出示乘法竖式的简写形式。
引导学生想:8写在个位,表示什么?4写在十位,表示什么?
3.师小结竖式计算的过程。
(1)书写格式:先写第一个乘数12,再写第二个乘数4,相同数位对齐,乘号写在第二个乘数的左边,然后画一条横线。
(2)计算方法:从个位乘起,乘到哪一位,积就写在哪一位的下面。
(3)学生自由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4.课件出示:213×3。
组织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计算的方法,再指名汇报。
(注意:对于口算的学生要说一说口算的过程;对于用竖式计算的学生,要说清楚每一步计算表示的具体含义)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尊重学生的想法,通过圈画点子图、研究笔算算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感受到知识的形成过程。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4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复习是强化和巩固记忆、防止遗忘的主要途径,是人们获取知识和技能必不可少的手段。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是长度单位及角的初步认识。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情实际,本节课的复习主要是结合教材习题有序地进行。
1.复习长度单位知识时,首先结合习题引导学生复习长度单位,然后通过举例、示范等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表象,最后通过猜测、测量线段的长度,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及对线段的含义的掌握和理解。
2.复习角的知识时,有效地利用教材呈现的锐角、直角和钝角的情境图进行复习,使学生对角的含义、角的分类、画角等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一支铅笔
学生准备 尺子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复习“长度单位”的知识。
(1)复习厘米、米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①课件出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 )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或较长的距离时,用( )作单位。
②举例说明1厘米,1米各有多长。
(食指宽约1厘米,小明高约1米)
③复习厘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1米=( )厘米
(2)复习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出示一支铅笔,提问:如何测量一支铅笔的长度?
(把尺子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一端,将铅笔紧靠尺子放置,看铅笔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对着刻度几铅笔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2.复习“线段”的`知识。
(1)复习线段的含义。
提问:什么样的线叫线段?
(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2)复习线段的测量方法。
①课件出示:先估计下面两条线段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实际长多少厘米,填在括号里。
②估计、测量、汇报。
(估计第一条线段长3厘米,实际长4厘米;估计第二条线段长7厘米,实际长8厘米)
(3)复习线段的画法。
①提问:怎样画规定长度的线段?
(从尺子的刻度0开始画起,沿着尺子,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上刻度几的地方)
②操作: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
(学生自主画线段)
3.复习“角的初步认识”的知识。
(1)复习角的组成。
(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2)复习角的画法。
(从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
(3)复习角的各部分名称。
(4)复习学过的三种角。
①课件出示图形,学生指认并说出各种角的特点。
(第一个角是锐角,第二个角是直角,第三个角是钝角。生活中和三角尺上的直角相同的角就是直角,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 ②画一画学过的三种角。
课件出示:以下面的点为顶点,分别画一个锐角、直角和钝角。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观察的范围》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第80--81页。
教材分析:
《观察的范围》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本课从学生熟悉而感兴趣的生活背景出发,通过猴子看桃、行驶的汽车看到的大楼范围、路灯下的影子等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模拟等探索活动中体会到将眼睛、视线与观察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这一变化过程。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这一内容学生在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观察物体》中已经初步接触。学生能辨认从高处、远处不同观察点拍摄到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通过实际观察,使学生体会到同一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画面不同;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拍摄到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
(2)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从熟悉的、有趣的生活背景中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尺子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麦当劳广告。
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
2、看来观察的范围是会变化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观察的范围》。(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课件出示)
师:小猴在墙外能看见地上的桃子吗?怎么办?
小猴爬上A点,看到墙内地上最近的点是哪里?
同学们,你们能帮它想个好办法吗?
2、自主操作,初步探究。
(1)画一画,找一找。
(2)汇报,说说你是怎么找到A点的。
(3)演示,注意眼睛、墙的右上角。
(4)说一说:小猴在A点看到的范围。
(5)明确: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视线、观察点、阻碍点等概念并板书,得出确定观察范围的方法。
板书:观察点,障碍点,视线,观察的范围。
3、自主操作,深入探究。
小猴爬到B点、C点,看到墙内最近的.点是哪里?它能看到墙内哪些地方呢?
学生在书上试一试,画一画,再汇报交流。
4、交流讨论
比较三次的结果,有什么发现?
小结:爬得越高,看到的范围越大。说明观察点越高,观察的范围越大,观察点越低,观察的范围越小。
板书:高、低,大、小。
5、联系古诗说一说
这好像和我们学过的一首古诗有关系。
联系古诗,学生背诵,从数学角度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变化的楼房(课件出示)。
客车在平坦的大路上行驶,前方有两座建筑物。
(1)客车行驶到位置1时,司机能够看到建筑物B的哪一部分?
(2)到达位置2时能看见建筑物B吗?穿过建筑物A呢?
(3)司机的观察范围是如何变化的?
(4)你有什么发现?
障碍点不动时,观察点远,观察的范围大;观察点近,观察的范围小。
2、画影子。试一试1(课件出示)
老师和学生共同研究影子的形成,并让学生画出路灯下几个杆子的影子。
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越近,它的影子就越短
观察点不动,障碍点越远,观察的范围越大;障碍点越近,观察的范围越小。
小结:观察点与障碍点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观察的范围也会变化。板书:位置
3、猫捉老鼠。一天,一只猫追一只老鼠,迎面遇到了一堵残墙,这只聪明的小老鼠就躲在这堵残墙的后面。
(1)请你在图2中画出小老鼠可以活动的区域。
(2)如果你是这只猫,想看到更大的范围,你想怎么办?
预设:
a、有障碍物的情况下,猫向后退;
b、可以绕过障碍物或跳到墙上。
4、拓展思维:解释日食现象,月食现象。
生活中,还有许多与观察范围有关的现象。看日食图片
1、日食。
你们明白日食是怎么形成的了吗?
2、月食。
月食现象又是怎么回事呢?
请你用数学知识解释。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说一说你的收获。
我们是用哪些方法得到的呢?
五、课后作业。
完成实践活动。
板书设计:
观察的范围
视线
观察点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6
设计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想给大家猜一个谜语:“身体生来瘦又长,五彩衣裳黑心肠。虽然嘴尖会说话,越说越矮无下场。”大家猜猜是什么呢?
师:那大家愿意和我一起玩有关铅笔的游戏吗?
生:(兴趣极浓,大声回答)愿意!
二、积极探索、体验过程
1.操作、数数
师:(老师把盒子里的铅笔全抓在手中)同学们,猜猜看,老师手里的铅笔有几枝?
生:(自由猜测)6,9,15,…
师:同学们猜了这么多,那到底谁猜的对呢?怎么办呢?
生:数一数就知道了。
师:好,我们数数看,(把铅笔拿在手上边数边摆在桌上)
1,2,…,15,有15枝,你猜对了吗?(台下猜对的学生发出一阵欢呼声。)
师:好,我们再来猜,(教师在桌上再添铅笔)现在有几枝?
生1:20枝。
生2:5枝。
师:原来有15枝,再添上去,应该怎么样?
生:肯定比15枝要多。
(自由猜测,在猜测的基础上数数发现有20枝。)
师:我们再来猜。
(变20为26,重复经历猜――数的过程。)
师:好,我们猜最后一次。(教师在桌上拿掉了4枝)现在猜猜有几枝呢?
生1:肯定比26少了,18枝。
生2:20枝……
(教师与学生一起兴趣浓厚地一枝枝数着:1,2,3,…,22。)
师:刚才我们猜完以后要想知道到底有几枝铅笔,都是通过一枝一枝地数,每次都要这样数一数,你感觉怎样?
生1:很麻烦。
生2:很累……
师:对呀,一枝一枝地数这么麻烦,那有没有好办法使铅笔摆起来别人一看就知道有多少枝呢?可以和同桌的同学讨论讨论。
(师巡视,加入学生的讨论中。)
师:好,现在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其他同学呢?
(集体交流,教师根据回答板书几种数法并标上序号。)
生1:2枝2枝地数。
生2:5枝5枝地数。
生3:把10枝扎成一捆。
……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想出这么多种数法,你们比较一下,觉得哪种数法最好呢?
生:把10枝扎成一捆的好。
师:为什么把10枝扎成一捆,就能很容易看出有多少枝呢?
生1:2个2个或者3个3个也要数好几次,也比较麻烦。
生2:10枝扎成一捆,一看就知道有10枝了,然后就接着一捆一捆地数:
10,20,30,…
师:对,一捆就是1个十即10,二捆就是2个十即20,三捆就是3个十即30,……,九捆就是9个十即90(板书:1个十是一十,2个十是二十,3个十是三十,……,9个十是九十,学生齐说),再数数有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几十几了。
2.摆小棒,读数
师:现在我们就用刚才想出的好办法来试试看,(用小棒在黑板上摆出3捆加4根小棒)你们知道这表示多少吗?
生:(快速且大声地回答)34。
师:你们这么快就看出来了,怎么看的呢?
生:(大部分学生抢着举手)3捆就是30根,再加旁边的4根,就是34。
师:(拿起3捆小棒)这是几个十?
生:3个十。
师:(再拿出4根小棒)几个一?
生:4个一。
师:(语速放慢)3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34(板书:3个十和4个一)。好,刚才老师讲的这句话,谁来说一说?(指名复述这句话。)
师:还有好多同学都想说,那同桌互相说一说。(同桌互相说。)
师:(出示5捆加8根)现在老师再摆,这表示多少?
生:58。
师:为什么是58,谁能用刚才的说法说一说呢?
生:5个十和8个一合起来是58。
师:(又出示7捆加2根)现在有几根?
生:72。
师:为什么是72?
生:7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72。
师:同学们想一想,刚才老师摆小棒都是怎样摆的呢?
生:先摆出几捆,旁边再摆几根。
师:对,先摆几捆,就是几个十,再摆几根,就是几个一。
师:刚才都是老师摆小棒,现在同学们能不能也用这种方法摆一下,有问题吗?
生:没问题。(学生各自操作后教师指名回答。)
师:你摆的小棒表示几?
生1:17。
师:好多同学都没看见你是怎么摆的,你能介绍一下吗?
生1:我是先拿1捆,再加7根。
师:也就是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呢?
生1:是由1个十和7个一组成的。
生2:我摆的是29,是由2个十和9个一组成的。
生3:我摆的是46,是由4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
……
师:现在反过来,请你说说你是怎么摆的,让其他同学猜猜你摆的表示几。
生1:我摆的数由3个十、5个一组成,你知道我摆的是多少吗?
生2:35。
……
(小组之间根据各自所摆的数字互相猜数、评价。)
师:现在老师和你们一起一捆一捆地边摆小棒边数数,从10开始。10,20,…,90(当数到90时,教师故意停顿),我们一根一根地摆数到99(放慢速度),再数100。
师:同学们,100根怎样摆让别人一眼看出是100根呢?
(学生又想到了扎成一捆的方法。)
师:为什么这样就是100了?
生:1捆是1个十,2捆就是2个十,……,10捆就是100。
师:对,真聪明,10个十就是100。(板书:10个十是100)
3.数的顺序和大小
师:同学们很聪明,能够看着小棒读出它们表示的数,现在老师说出一些数,你能很快地用小棒摆出来吗?
生:可以。(一个学生在投影仪上摆,其他学生在下面操作。)
“44”
师:你是怎样摆的?
生:4个十4个一。
“54”
师:54在44的基础上只要怎样?
生:再加一捆。
“67”“89”“100”
(生边摆边解释。)
师:接下来同学们拿出你的皮尺,把你认识的数字读出来好吗?
师:尺子上的数字,越往右越怎样呢?
生:数字越来越大。
师:老师看着尺子上的数字,就能想出好多问题,比如,75前一个数是几?
生:74。
师:比36多1是几?
生:37。
师:49比50少几?
生:少1。
师:谁能学老师的样子,看着尺子上的数字给大家提问题呢?
(学生提问,其他人倾听、回答。)
师:好多同学还想提问题,那么我们小组合作,1人提问,其他同学回答。(小组内交流。)
师:同学们能否把尺子上的数字记住,不用看尺子进行抢答呢?
师:63比64少几?89前一个数是多少?5个十是多少?(学生抢答)
三、游戏活动
1.数字接龙
师:老师说一个数字,你们说出后面连续的五个数,看谁说得又对又快。
师:23。
生:24,25,26,27,28。
师:真棒!56。
生:57,58,59,60,61。
师:77。
生:78,79,80,81,82。
师:同学们真能2.接力赛
师:你们能按照老师的'方法说出后面三个数吗?试试看。
师:34,36,38。
生:40,42,44。
(有学生说成39,40,41,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师所给数字的特点,再想一想。)
师:45,50,55。
生:60,65,70。
师:真能干!20,30,40。
生:50,60,70。
师:请同学们互相考考。
(同桌互相出题。)
3.排顺序
师:同学们,学校的运动会快到了,今天老师特地选出了几位运动员,请看(10名学生上台,每人胸前有个数字,分别是24,36,30,42,75,63,50,21,19,38)。
师:他们身上都有一个数,表示什么呀?
生:号码。
师:有几位运动员呀?
生:10位。
师:看这些运动员上场,你感觉怎样?
生:很乱没有次序。
师:很乱,那怎么办呢?
生:给他们排队吧。
师:那你们说说按什么顺序排队呢?
生1:按号码从小到大。
生2:按号码从大到小。
师:现在我们先请运动员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吧,看谁排得又快又好!
(运动员互相矫正排好队。)
师:哪位运动员愿意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号码?比如,我是几号,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如果同学们觉得介绍得好,就鼓掌表扬,好吗?
生1:我是19,是由1个十9个一组成的。
生2:我是21,是由2个十1个一组成的。
……
师:作为运动员,反应要特别敏捷,现在我们来比赛。当给出问题的答案是你胸前的号码时,就请你举起手,说:是我。其余同学当裁判,对反应快的运动员鼓掌表扬,好吗?
(师生共同出题,如:比25少1是几?3个十和6个一是几?7个十和5个一是几?3个十是几?49的邻居是几?比18大1的数是几?)
师:同学们,你对这些运动员的表现满意吗?我们平时也要向运动员学习,锻炼好身体,才能学到本领。
师:同学们今天学习了100以内各数,在平时生活中,你在哪看到过或听到过呢?
生1:红绿灯的计时牌上。
生2:车牌号。
生3:电子钟。
……
四、小结
师:这节课中你最高兴的是什么事?
生1:我学会了100以内各数。
生2:我很喜欢猜数字。
……
教学反思:
从本节课的设想到实践体会很多,最深切的是以下几点。
1. 加强估算,重视数感的培养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由于一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方法掌握得较少,因此,一开始通过猜铅笔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借助对实物的观察、数数来理解100以内数的意义,使学生能用数字将小棒的根数表示出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2. 转变了教师的角色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不是机械地告诉学生。如数的组成,反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再创造”的过程。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32页──34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借助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知道他们的联系和区别。
2、会用字母正确地表示线段、直线和射线。
二、过程与方法:
线段、直线和射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中要让学生多结合生活实际体验线的特征,并发现它们的区别于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线段、直线和射线的含义及特征。
教学难点:
体会线段、直线和射线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突破: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线段、直线、射线的特点以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教具准备:
直尺或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启发思考。
1、谈话:同学们,金色的秋天到了,你们喜欢秋游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美丽的大自然吧!(课件出示图片,伴音乐)
2、你看到了什么?说说你的感受好吗?
(连绵起伏的群山,它们的轮廓是一条条曲线,很温柔,很美;乡间的小路,长长的,远远望去,就像一条线一样;阳光穿过树林,一缕缕阳光很灿烂,很漂亮)
3、师:是这些线把我们的生活装扮得如此五彩缤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线的世界,去认识这些神奇的线。(板书课题:线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一)认识线段。
1、课件出示图片。
师:你看到了什么?()
绷紧的弓弦和人行横道线都可以近似地看作线段。谁能用你的小巧手把它们的样子用数学的方法表示出来?
(指名到前面画线段,教师适时指导)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生活中有关线条的美丽图片,激发、点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请你仔细看看,线段长得什么样?(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3、你能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近似地看作线段吗?(如:拉直的鞋带,拉直的毛线,书的边,课桌的边,信封的边等等)
4、量线段。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这么细心的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测量出你们身边的一条线段的长度呢?你愿意量什么就量什么。(学生动手测量,教师巡回指导,然后汇报交流。)
5、画线段。你们想不想自己也画一条线段呀?(课件出示: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学生独立画,然后展示交流。要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画的?教师教学线段的表示方法,强调两个端点,AB=4厘米)
6、反馈练习。完成34页第2题,先让学生数出一共有几条线段,再测量长度)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画线段,培养学生审题能力。)
(二)认识射线。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我们将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你想是什么结果?你能试着画出来吗?
学生自己试着画。教师巡视。
教师演示课件。
教师在黑板上集体画。
让学生观察这条线的特点。学生交流。(只有一个端点,直直的)
教师小结:像这样只有一个端点的线,叫射线。
教给学生画射线:如果给你一个点,你能画出多少条射线呢?
学生想,教师演示课件。
师:你能从生活中的现象中找出射线吗?
学生思考,交流。
教师出示手电画面,演示手电光。
认识直线
师:同学们再猜想一下,如果我们将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会得到什么呢?
学生自己试着画。
教师演示课件。教师在黑板上画。
学生观察特点。(直直的,没有端点)
三、巩固深化
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射线直线,你能总结出他们的特点吗?
分发表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填写表格。
教师集体交流。
引导学生理解线段和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四、练习
出示课件:判断哪是线段,哪是射线,哪是直线。(让学生说明理由)
五、谈收获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说说你有哪些收获吗?
课后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学生观察操作为主,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新知、讲练结合等方法,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在这节课中,我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学习、去探索,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并较好的掌握所学的新知。
线段、直线、射线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生活中找不到标准的线段、直线和射线,而教学过程中又要借助生活中的物体来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线的概念。如何把握尺寸,是对教师智慧的考量。本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度的、不露声色的对这一关键点进行了处理:铅笔、拉直的绳子等都可以近似地看做线段、(重读近似两个字)其实直线是一条理论上的线,在生活中找不到真正地直线、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近似地看做射线吗?学生通过理解体会这些话,结合对线段、直线、射线的概念的理解,就能自然而然的体会到线段、直线和射线的真正含义。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8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二)能力训练点
1.使学生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对学生进一步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教师出示复习题,回忆有关比的知识。
1.什么叫做比?
2.什么叫做比值?
3.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4.上面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学生回答后,师说:4.5∶2.7和10∶6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也就是说这两个比是相等的,因此它们可以用等号连接。(板书:4.5∶2.7=10∶6)
二、探究新知
1.比例的意义。
出示例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这辆汽车,
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______;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______。
这两个比的比值各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
(1)教师引导学生对上面的问题一一解答。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所以这两个比相等。因此就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
(2)由教师告诉学生:象4.5∶2.7=10∶6、80∶2=200∶5这样的.等式,都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比例。(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师问:什么叫做比例:组成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生答: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书)
引导学生议论、交流后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在“两个比相等”下边划“”。)
(3)做一做
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①6∶10和9∶15
②20∶5和1∶4
第①题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思路如下:
所以:6∶10=9∶15
其余各题分组讨论后由学生独立完成。
(4)填空
①如果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比就()比例。
②一个比例,等号左边的比和等号右边的比一定是()的。
2.比例的基本性质。
(1)师以80∶2=200∶5为例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边叙述边板书如下)
(2)让学生看下面这些比例,说出它的外项和内项是多少?
4.5∶2.7=10∶6
6∶10=9∶15
(3)让学生计算上面每一个比例中的外项积和内项积,并讨论它们存在什么关系?
以80∶2=200∶5为例,指名来说明。(师边板书如下)
外项积是:80×5=400
内项积是:2×200=400
80×5=2×200
(4)由学生自己任选两三个比例,计算出它的外项积和内项积。从两个乘积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在每个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都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5)由教师明确: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
(板书课题:加上“和基本性质”,使课题完整。)
(6)想一想: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指名回答后,师板书:
(7)做一做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0.2∶2.5和4∶50
3.阅读课本第9、10页的内容并填空。
三、巩固发展
1.说一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讨论后指名说明:
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关系,有四个项。
2.在6∶5=30∶25这个比例中,外项是()和(),内项是()和()。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写成()×()=()×()。
3.先应用比例的意义,再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9和9∶12
(2)1.4∶2和7∶10
4.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2、3、4和6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并学会了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组比例。
五、布置作业练习一第3题。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9
设计说明:
本节课通过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既能使学生掌握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又能使学生从中学习通分的相关知识。通分也是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它是把几个分母不同的分数化成分母是指定数的同分母分数题目的进一步发展。学习通分的关键是确定公分母及找出原分数的分子、分母需要扩大的倍数。因此,在学习通分时,应先明确通分的思路,再准确地掌握通分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使学生充分体会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同时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数学思维,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谈话激趣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情境图,明确学习任务。
课件出示学校的平面图,上面标出教学楼、操场和宿舍楼的面积分别占校园面积的,和,并出示教材83页第一个问题。
师:题中要求什么?(求操场和宿舍楼谁的占地面积大)
师:实际上就是求什么?(就是求和谁大)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和谁大谁小,从而求出操场和宿舍楼谁的占地面积大。
设计意图:结合例题,开门见山,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实践探究,学习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1、观察和,找出这两个分数的特点。(这两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
2、质疑:运用以前学习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能比较出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吗?(小组讨论后汇报:运用分子相同或分母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都不能比较出这两个分数的大小)
3、探究和哪个分数大。
(1)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2)整理各小组的比较方法。
方法一:画图比较法,如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
方法二:先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进行比较。
因为=,=,>,所以>。
方法三:先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进行比较。
因为=,>,所以>。
师:有的同学用画图比较法直观、形象地比较出两个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有的同学利用分数基本性质把两个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分子或分母相同的分数,比较出了和的大小。你们都能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真棒!
(3)判断操场和宿舍楼谁的占地面积大。
师:通过上面的比较,说一说谁的占地面积大。
(操场的占地面积大)
设计意图: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此,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分母、分子均不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并给予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还能让学生理解和应用新知。
⊙探究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1、明确通分的意义。
师:观察方法二,这两个分数是根据什么转化成了分母相同的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
师:在利用分数基本性质转化的过程中,分数的大小变不变?(不变)
师:把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分母相同的分数,这个过程叫作通分。
2、明确通分的方法。
师:将和进行通分,是以什么作分母?(以和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分母)
师:试一试,能用7和6的公倍数作分母吗?(学生在练习本上尝试)
学生讨论后得出:可以用两个分数分母的公倍数作分母。
师:你喜欢哪一种通分的方法?为什么?(喜欢用两个分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分母这种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比较简便)
3、试一试。
师:你能用通分的方法比较宿舍楼和教学楼谁的占地面积大吗?
(学生先独立解决,然后全班交流,说一说通分的方法)
预设生1:通分时,可以用6和10的公倍数作分母。
生2:可以用6和10的最小公倍数30作分母,因为=,=,<,所以教学楼的占地面积大。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演练、讨论,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
⊙拓展练习,巩固新知
1、把下面各组分数通分。
和和和
2、甲、乙二人安装同一种机床,甲安装3台用4时,乙安装5台用6时。谁安装得快?
3、在>>中,()里可以填哪些整数?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10
设计说明
1.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创设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问题情境。
“实践出真知”,在亲身体验和动手实践中获得的认知才是最真切的。教材首先创设了元旦联欢会抽签表演节目的情境,让学生在抽签活动中初步体会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然后让学生通过“摸棋子”的试验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这样收到的效果胜过单纯地说教。
2.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放在了与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同等重要的位置,体现了现代教育新的理念。本节教学设计创设了一些有用而且有趣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享受从事数学活动的喜悦,使每位学生在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能获得成就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1个纸盒、4个红棋子、1个蓝棋子
教学过程
1、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乌鸦喝水”的三幅图,请学生用“一定”“可能”和“不可能”分别说一说这三幅图上的故事。
师: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件不能确定它发生的结果,有些事件能确定它发生的结果,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乌鸦喝水”是小学语文一年级课本中的一篇文章,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借助这个故事,让孩子们用“一定”“可能”和“不可能”进行描述,可以充分了解他们对“一定”“可能”和“不可能”这三个词语的理解以及孩子们对可能性知识的已有认知水平。
2、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教学主题图。
(1)课件出示主题图,师简单介绍图意:联欢会上,通过抽卡片决定每人表演一个什么样的节目,有分别写着唱歌、跳舞、朗诵的三张卡片,如果让你抽一次,可能有什么结果?
(2)小组讨论后,派代表汇报。
小结:每名同学表演什么节目是不确定的,因为有些事件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
3、模拟演示,教学例1。
(1)观察图(1),请学生说说图意。
师:三张卡片分别写着唱歌、跳舞、朗诵,小明可能会抽到什么节目?
预设生1:可能是唱歌。
生2:也可能是朗诵。
生3: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师:小明抽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这说明了什么?
(事件的不确定性)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几何直观。
3、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建立初步倍的概念。
教学准备:课件,萝卜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同学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老师想考考你们,看看大家能否经得起我的考验,请看大屏幕。
师:请同学们一起读一下题目要求。(谁能很快地说出每幅图有几个几?)
师:如果2只鸟看成一份,有2份,我们可以说是()个()呢?
二、探究新知,理解概念。
1、初步认识倍的概念。
数一数
小兔子们数萝卜,怎么数也数不清,请你们来帮帮忙!
师:你是怎么数的?哦!原来这里有不同种类的萝卜。你们认识它们吗?(胡萝卜、红萝卜、白萝卜)
胡萝卜2根,红萝卜6根,白萝卜10根(根据学生描述老师在黑板上粘贴萝卜)
如果把2根胡萝卜看成一份,(边说边圈)你能把红萝卜的'根数用“几个几”来表述吗?谁来圈一圈。
一起数一数:1个2,2个2,3个2。
找准关系:用“倍”进行语言表征。
红萝卜的根数有3个胡萝卜那么多,也是3个2根。呈现更简单的表述方法: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板书: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指名说,再集体说)
师:还可以说成几是几的3倍。(6是2的3倍。)
自主说一说、圈一圈白萝卜与胡萝卜的倍数关系。
胡萝卜2根1份,白萝卜有这样的5个2根,所以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
小结:倍的认识,是两个量通过比较得来的`,我们要分清谁是谁的几倍,就要看谁和谁在比,比的标准不同,结果也就不一样。
2、进一步理解“倍”。
要求:独立圈一圈、画一画,在小组交流。
3、教师出示课件:把2根胡萝卜看成一份,白萝卜有6个2根,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6倍。把2根胡萝卜看成一份,白萝卜有7个2根,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7倍。以此来提问,如果把2根胡萝卜看成一份,白萝卜有8个2根。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几倍……
你发现了什么?白萝卜有几个2根,它的根数就是胡萝卜的几倍。
4、兔妈妈又找来了一根胡萝卜,此时,胡萝卜有几根,现在红萝卜是白萝卜的几倍?(2倍)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可以用摆一摆,圈一圈的方法哦!
请生演示。
师:同样都是胡萝卜,都在和红萝卜来比较,红萝卜的根数没有变化,为什么倍数不一样呢?同学们想一想。
生……
师小结:因为胡萝卜的根数发生了变化,也就是我们比的标准发生变化,刚才是2根胡萝卜一份,现在是3根一份,标准变了,倍数也就发生了变化。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第46页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的:通过系统的整理与复习,使学生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同时,解决一些实际计算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系统整理和复习本单元的主要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微机、软件、投影仪、灯片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概念
1.长方体的特征。
(1)微机显示一个长方体。
问:这是一个什么物体?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本单元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
①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③长方形和正方体体积和容积的计算方法。
问:长方体有些什么特征呢?[微机显示一个长方体,上下面(红色)、前后面(蓝色)、左右面(黄色),并使画面上下、前后、左右移动,接着微机显示12条棱、8个顶点,使学生观察长方体的特征]
教师归纳引导板书:
面:6个(有可能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长方体 棱:12条(相对四条棱长相等)
顶点:8个
(2)让学生完成课本第46页第1题。
(3)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长方体、正方体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怎样表示长方体、正方体的大小?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大小是由它的长、宽、高或棱长决定的。
2.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和容积。
(1)微机显示一个长方体,分别给出长、宽、高和单位。
单位:分米
问:①怎样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列式:_________
②怎样求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学生列式:__________
③求容积(微机显示往长方体盒子里倒砂子的全过程)
什么叫容积?怎样计算容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
(2)通过微机显示把长方体转化为正方体。
问:这个长方体发生了什么变化?变成了什么形体?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教师继续板书
面:6个(都是正方形)
正方体 棱:12条(长都相等)
顶点:8个
有关正方体的计算,学生独立完成。
二、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三、课堂练习。(灯片出示,反馈时用)j
1.判断。(对打"√",错打"×")
(1)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
(2)正方体的六个面都必须是正方形。( )
(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6厘米,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
2.选择正确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1)做一个长方体的铁皮桶,要用多少铁皮,是求这个长方体的( ),能装多少水是求( )
a.体积 b.底面积 c.容积 d.表面积
(2)做一个棱长是4分米的鱼缸,需要( )平方分米玻璃。
a.4×4×4 b.4×4×6 c.4×4×5
(3)正方体的棱长扩大2倍,它的体积扩大( )倍。
a.2 b.4 c.8 d.9
(4)一块长方体木板,长2米,宽5分米,厚8厘米,它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
a.2×5×8 b.20×5×0.8 c.(2o×5+5×8+20×8)×2
3.求下面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单位:分米)
4.一个长方体形状的游泳池,长50米,宽8米,深2米,在它的四壁和底面涂上水泥,涂水泥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若装满水,有多少立方米?
5.选做题:(1)将两个棱民是3米的正方体粘接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一根铁丝正好可以做一个长16厘米,宽8厘米,高5厘米的长方体框架,如果用这根铁丝做一个正方体的柜架,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13
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例如,用两位数除多位数,每求一位商的步骤与用一位数除的步骤基本相同;又如,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学习小数乘法的必要基础。
从本册开始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这是这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探索并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除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计面积大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和能力。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教材向学生介绍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看这两种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学习平均数的含义和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实际应用,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安排了一个单元,专门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5.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措施:
1、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结合现实问题教学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加深学生对统计作用的认识,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3、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6、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班级情况分析:
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一定的兴趣,大部分学生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特别是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们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情况。因此对这些学生,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地保持,并逐步引导到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8单元数学广角。
教学任务分析: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7页的“数学广角”其主要的教学内容是简单的排列与组合。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就是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最简单的事例,让学生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向学生渗透有关排列与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当然在“摆数”、“握手”等活动中,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互相沟通,也促进知识的互补和互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生分析:
简单的排列组合对二年级学生来说都早有不同层次的接触,如用1、2两个数字卡片来排两位数,学生在一年级时就已经掌握了。而对1、2、3三个数字排列成几个两位数,不少学生没有接触过,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也不困难,这些实际情况,在设计本节课时,教学的重点应该偏重于让学生说一说有序排列、巧妙组合的理由,体会到有顺序、全面思考问题的好处。并在设计“摆数”、“握手”这些活动时难度再稍微提升些,尽量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有事可做。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设计教案时也要做到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环节,灵活处理教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3.引导学生使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重点: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排列、巧妙组合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教学难点:怎样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准备:三只小动物的头像、两顶小雨伞图片、上锁的大门图片、纸条、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以故事形式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3只可爱的小动物,你们看它们是谁呀?(边说边贴出动物头像:小刺猬、小鸭、小鸡)小刺猬、小鸭和小鸡三个好朋友今天准备到企鹅博士家去做客呢,可是刚走了一半路,突然下起雨来,它们三个只有小鸭和小鸡带了伞,小刺猬没带伞,怎么办呢?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有:①小鸡和小刺猬拼一把伞,小鸭自己打一把伞。②小鸭和小刺猬拼一把伞,小鸡自己打一把伞。③小鸭和小鸡拼一把伞,小刺猬自己打一把伞。)
▲当学生在回答以上方法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相应的动物头像帖在伞的下面。
师:大家想的办法都不错。的确,三只小动物都和你们一样试了上面这三种方法,可最后它们却选择了第③种方法,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原来呀,当它们开始用前面两种方法时,可没走几步,小刺猬身上的刺就把小鸭和小鸡给刺疼了,所以只能选择第③种方法。
(教学设计意图:不拘泥于教材,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引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又渗透了简单组合及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方法的'数学思想,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二、用开密码锁的方法进行数的排列活动
师:三只小动物到了企鹅博士家,却发现大门紧闭,门上还挂着一把锁(边说边在黑板上贴出图片)咦,锁上还有一张纸条呢,让我看看纸条上写着什么呢?(教师读纸条上写的内容:欢迎你们的到来,为了考考你们的智慧,请你们先想办法把这把密码锁打开,锁的密码提示是:请用数字1、2、3摆出所有的两位数,密码就是这些数从小到大排列中的第4个。──企鹅博士留。)
师:三只小动物都犯傻了,怎么办呢?同学们能不能给他们帮帮忙?
(生略)
师:那么我们就先每人拿出数字卡片,自己摆一摆,边摆边记,完成后,再小组内交流汇总,组长把整个小组摆出的数全写出来,当然重复的数字不用再写,然后全组同学一起把这些两位数从小到大排列起来,找到密码。
▲学生先自己摆、记,然后小组汇总、排列、交流,教师进行巡视并作适当指导。
(教学设计意图:以帮小动物开密码锁的方法来进行数的排列教学,使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情感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摆数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活动操作中成功,在交流中找到方法,在学习中应用。这里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再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气氛中,参与学习过程。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适当增加了难度,让这个密码出现在所有的两位数从小到大排列的第4个,这也是做到了“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设计意图。)
师:你们找到密码了吗?是多少?你们是怎么找到的呢?
▲请几个小组的学生汇报找密码的过程。(略)
师:那么刚才你们摆两位数时,你摆出了几个呢?请用手势表示一下。
▲学生举手后,问没摆全的学生是怎么摆的,问全摆出的学生又是怎么摆的,学生出现的情况可能有:有把1、2组成12,然后再交换位置变成21;1、3组成13,交换位置后是31;2、3组成23,交换位置后是32。或者是随便摆一个看一个的。或者是这样摆12、13、23、21、31、32等。对这些摆法可让学生去比较一下,得出第一种方法有序地去摆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小精灵
▲让刚才不是用第一种方法去摆的学生按这种方法再重新摆一摆,感觉一下是不是比刚才方便多了。
师:同学们都摆得很好,都动了脑筋,要想摆得快又不漏掉,我们应该选择一定的顺序去摆。
(教学设计意图:既然是数学活动课就该让学生充分地摆,充分地说,以“摆”来帮助思,以“说”来表达思,在“摆”中发现问题,在“说”中交流问题,解决问题。)
三、模拟小动物之间的握手来解决组合问题。
师:通过大家的帮忙,企鹅博士家的密码锁被打开了,小动物们可高兴了,它们激动地互相握起手来,小刺猬边握手边在想:“我们三个互相握一次手,一共握了几次手呢?”(教师边说边在小刺猬的头上打个问号。)
▲学生猜好后,教师指出可以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三人模拟小动物握手,一人数握手的次数,找出答案。最后通过模拟得出:3人一共握了3次手。
师:排数时用了3个数字,握手时是3个学生,都是“3”,为什么出现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学生交流后得出:两个数字可以交换组成2个两位数,而两个人握手不能交换只能算一次。)
(教学设计意图:模拟小动物握手,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自己找出答案,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最后通过比较,找出区别,在区别中强化知识,此种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师:这时企鹅博士回来了,刚才它出去买了个数码相机,小刺猬、小鸡、小鸭看见了,特别想照相,企鹅博士说:“行啊,但是我要考考你们,如果能够回答出这道题,就给你们一起照相,只要顺序不重复,想照几张就照几张。好,题目是这样的:(教师出示:有3个数5、7、9,任意选取其中2个求和,得数有几种可能?)”
小组合作填写表格。
汇报展示。
(出现5+7=12,7+5=12时,教师问:这两个算式的得数一样吗?是属于同一种情况吗?那应该怎么办?)
得到结论:得数有3种可能。
照相环节
师:企鹅博士可是说到做到的哟,现在它要开始给这三只可爱的小动物照相了,大家帮他们排一排,看一看最多可以照几张?
小组合作
汇报交流。
四通过练习,使知识得到巩固。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今天,我们不仅帮3只小动物解决了不少的问题,还学到了许多的数学知识,大家高兴吗?
师:那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份兴奋的心情,来做几道题吧!
1.(出示实物投影)第97页“做一做”
(练习设计意图:通过做一做这个练习,不但使学生明白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而且巩固了所学知识。)
2.第98页的做一做。
(练习设计意图:这个练习如时间不够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完成。这个设计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结合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更高层次的运用,让优生能“吃得饱”。同时,让学生对今天所学的知识有所回味,起到课后延伸与发展的作用。)
五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得高兴吗?为什么?
(小结设计意图:并不要求学生一定要讲出学到什么知识,只要学生对今天的课有所体会,不管这个体会是高兴的还是难受的,是有关知识点的,还是情感体验的,只要学生有所收获,这节课就是成功的。)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99~100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理解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会利用利息的计算公式进行一些有关利息的简单计算。
2、情感性目标: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及口头表达能力,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实践性目标:学生在调查实践中了解储蓄的意义、种类,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4、体验性目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维。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发展,整合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这是对长期以来以知识为本位教育目标的重要改革,也是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今后获取高质量生存条件的有力保证。所以,本节课根据教材特征结合学生的生活背景,按照关注学生发展理念的认识,确立了知识技能目标、情感性目标、实践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努力使学生在发展性领域和知识性领域获得发展、构建自我。对于本课的设计,本着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让学生通过对不同存款方式的操作,体验到货币的升值,也感受到不同的存款方式所带来的不同收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的价值,从小培养科学理财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税后利息的计算。
课前调查:
银行储蓄凭证。
教具准备:
课前搜集的有关利息的信息、多媒体课件、银行存款单、计算器、有关利率表格。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遵循《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逐步构建起关于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知识结构将得到发展。为此,本节课的设计根据新课标精神:“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只有与学生生活相联系才能显得真实和精彩。本着这样的理念,所以在课堂设计中利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课堂中充分让学生“做主”,通过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地发现掌握本金、利息和利率含义,体会在银行存款时利息的计算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自信心。因此在教学中我遵照以“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共分为四个教学层次,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课前自学
1、预习课本P99~100
2、课前让学生分组或者自由结合到社会上进行调查、搜集有关储蓄的信息,把调查的结果、遇到的问题或感受记录下来。
3、向家长或银行工作人员了解课本上的相关内容。如储蓄的种类,银行存款的年利率、如何填写存款凭条等。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学习新知前,先让学生预习课本。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帮助学生确实学好这部分知识打下基础。让学生分组进行有关储蓄知识的调查,组织学生进行有关的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意识和实际调查的能力,分组调查中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能力)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开一个关于利率的发布会。
师:我们开一个关于利率的发布会。在调查储蓄的过程中,你搜集到哪些相关的知识?学生分组汇报调查结果,开放的问题情景下,根据每组学生的差异,预计可能出现下列情况:(1)有关储蓄的一般知识,如储蓄的方式;(2)有关储蓄的相关概念,如本金、利息、利率、税后利息税的知识;(3)有关利息的计算方法,如有的小组利率的含义推导出利息的计算方法;(4)有关调查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的方法和自己的感受。
根据每组交流的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并和学生共同整理储蓄的相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设计意图:情境的创设,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通过课前的调查充分感知储蓄的益处,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以谈话方式导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不仅让学生感觉到亲切,而且从课的开始就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起到了开动思维的作用,使学生乐于参与数学活动。)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感知利息。
师:近年来,我们沂南县始终坚持富民优先的发展思路,以发展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工程,收到了显著成效。很多人家里都有了暂时不用的钱,你知道他们是怎样处理这些钱的吗?
生:存入银行......
师:人们常常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储蓄起来。那储蓄有什么好处呢?
生:放在银行比较安全;可以得到利息。
师: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板书:利息)
小结:人们把钱存入到银行,国家可以把这部分暂时不用的钱通过多种方式投入到现代建议中去,这样可以支援国家建设,对国家有利,也使的个人用钱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有利息,也可增加一些收入。我们可以这样概括:储蓄利国利民。
学生对于国家如何处理人民存入银行的钱,还有银行付给储户利息会不会亏本这些问题,搞不清楚。教师在这里向学生作一些解释是必要的,也是及时的。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尝试大胆地开放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把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汇报整理,总结利息的求法,培养了学生信息的交流和处理能力。)
2、存款的方式。
师:根据国家经济的发展变化,银行存款的利率也在变化。谈谈你所知道的储蓄有哪几种,并举例说明,然后教师作适当的补充。有时会有所调整,而且,根据存款是定期还是活期,定期时间的长短,利息也是不一样的。
出示存款凭证条,并让学生说说每一栏表示什么意思,“客户填写”一栏该如何填写,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补充。
我们把钱存入银行,银行给我们一个什么凭证,证明你把钱存入了银行呢?
这些存单不仅能证明了我们把钱存入银行,还可以自由存款和取款。
这是老师的一张存款单(课件出示存款单,钱数:1000元、时间:一年、方式:定期),你能从这张存单上得到哪些信息,你是如何理解这些信息的?
学生一般都没有进行过实际的储蓄,多数学生都没有见过存单,所以这里老师把自己的存单展示给学生看,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学生观察讨论。
我们先来交流一下你能理解的信息。
生:我知道老师是在中国人民银行存的款。
师:你还知道有哪些银行吗?(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等)
生:我还知道老师存款的方式是定期存款。
什么是定期存款的存款方式?那你知道存款的其他方式吗?
生:整存整取,零存整取,定活两便、活期存款等
生:我知道老师存的是一千元人民币。
师:银行还办理外币储蓄。
(设计意图:传统的教学过程将学生禁锢在课堂上,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联系实际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教材中还给出一张银行用的存款凭条和利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知道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及简单的计算。这样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出示一张真实的存款单,给学生一种真实的感觉,从而让学生更加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3、认识本金、利息、利率;明白利息的计算方法。
通过课前的自学,你知道这一千元就叫……?对,我们把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
生:我还看到利率是百分之二点二五。
你知道什么叫利率吗?
利息/本金=利率(老师板书)
师:同学们手中都有一张利率表,大家看看。同桌之间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关于利率,你们还知道什么?
………
师:同学们了解的还真不少,你们能帮老师算算到期后老师可以得到多少利息?该如何计算呢?
生:“利息/本金=利率”。我还知道:利息=本金×利率。
师:既然大家已经知道了怎么样计算利息了,大家就来帮助老师计算一下,一年后我能得到多少利息?
师:如果我要存定期二年能得到多少利息,该如何计算?引起学生的知识需求,产生探究欲望。
学生可能出现下面三个算式:
1)20xx×2.25%×22)20xx×2.70%×23)20xx×2.70%比较三个算式:
1)2.25%是一年的年利率,2.70%是定期二年的年利率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1:定期二年得到的利息等于本金乘二年期的利率。
生2:利率是“年”利率,利息的多少还与时间的长短有关,应该再乘时间。
师把公式填写完整:利息=本金×利率×时间(板书:×时间)
小结:存款选择的时间不同,利率也不同。计算时一定要选择与存款时间相对应的利率。
(设计意图:完全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完成新知的学习。这样为学生创设了思维的空间,探究的空间,交流的空间,注重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即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即学会倾听又学会表达。)
4、学习利息税知识:
师:大家都算出了我应得的利息,但实际上我并不能得到你们算出的利息,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教师课件出示,国家规定:存款的利息要按20%的税率纳税。哪位同学能解释一下?
生:要扣除利息所得税,要扣除20%的利息所得税。
师:那老师到期后能得到多少税后利息呢?
学生计算后小组交流,生列式计算,允许用计算器。
然后归纳公式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板书)
教师及时向学生进行要长大以后要做一个依法纳税的好公民。关于税后利息的计算最好还是建议学生用分步列式计算,先求出税前利息,再求出应纳税额,最后再求税后利息,这样有利于学困生掌握,而且还利于学生弄清每步求的是什么,同时在遇到求应纳税额时,学生才不会混淆。
小结:在计算时,要看清求的是利息还是税后利息,再灵活计算。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层层分析含义、比较数量关系,从而弄清“利息”的初步知识,知道“本金、利息、时间、利率”的关系,巧妙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是针对利息税,进行公民要依法纳税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纳税意识。)
(设计意图:学生各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我们教学的首要任务。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非常深刻。为了使学生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得到巩固和加深,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在教法上注重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科学性。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抓住各知识的细节性、过渡性、完整性进行教学,同时、采用自主探究、观察、对比、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汇报演示等学习策略激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肯学、会学、善学,让学生在动手做一做、说一说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把握并突破重、难点,获取新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取。教学中还注重沟通师生的情感因素,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所有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基本应用:
(1)、例题:王奶奶要存1000元请你帮助王奶奶算一算存一年后可以取回多少钱?(整存整取一年的利率是2.25%)。
在弄清以上这些相关概念之后,学生尝试解答例题。
在学生独立审题解答的基础上订正。
板书:
方法一方法二
1000×2.25%×1=22.50(元)1000×2.25%×1=22.50(元)22.50×20%=4.50(元)1000+22.50×(1-20%)
1000+22.50-4.50=1018(元)=1018(元)
答:一年后王奶奶可以取回1018元。
师:我们存入银行所得的利息要缴纳利息税,利息税是利息的20%。王奶奶存1000元1年,到期利息22.50元,应缴纳利息税22.50×20%=4.50元,这样她存入1000元,到期后她可以实际得到本金和税后利息一共是1018元。
(2)、学生完成第100页的“做一做”。下面是张叔叔到银行存款时填写的存款凭证。到期时张叔叔可以取回多少钱?
四人小组互相检查对方的计算是否正确。选一到二位同学(实物投影交流)
这里既是一种实践应用,也是对学生课前作业的照应,体现了教学设计的完整性,又使学生通过解答,达到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102页第
6、7题,学生尝试计算后,交流。完成练习时看清题目认真审题,有的要缴纳利息税,有的则不必缴纳利息税,像国债、教育储蓄就不缴利息税。
2、综合应用
(1)、王大爷在20xx年1月1日把10000元定期存款二年,可是在20xx年8月1日,急需用钱,你帮王大爷出出主意,该怎么办呢?
让学生明白,如果定期存款中途取时,只能按活期算
生:可以先向别人借钱,等存款到期后,再归还借款。
生:可以用存折作抵压,从银行贷款,然后等存款到期后,再归还借款。
这里是本课的高潮所在,学生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或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
(2)、课后实践、体验储蓄过程
师:请同学们课后把平时积攒的零用钱存入银行,在储蓄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你能想办法解决吗?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存入问题银行,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讨论。
(设计理念:针对学生差异,实施多元评价。我精心设计练习,让学生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第二个层次的练习设计为实践延伸,对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要求,让学生获得实践体验,感受到所学的知识能运用于生活。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要根据个人的不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款方式,体验到不同的存款方式带来的不同益处。课后要求学生去亲自实践,体验储蓄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评价体系,不仅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语文和数学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各种教学活动外,还给学生提供各种展示自己的机会和空间。在课内进行交流时,教师还能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给出知识性、行为逻辑性、实践性、合作性等方面的多元评价方式,使不同的学生认识了自我,有利于他们的再发展。)
板书设计
利率
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
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
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为学生提供直观性的顺思维与逆思维两种形式,使学生一目了然,并能依据板书归纳和小结本课时所学的内容。)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10-09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0-06
(经典)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9-1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08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05
小学数学比教学设计05-10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03-25
【精选】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7-0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13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