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公开课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开课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古文单元的第1节课,《左传》的文学价值很高,作者善于突出事物的重要环节,善于用简洁的语句写出复杂纷繁的过程。《左传》对战争的描写尤为出色,它注意从政治上分析各方力量,写出战争的性质和起因,并由此在开始便预示出战事的胜负。在叙述交战过程时则详略有致,曲折生动,形象逼真。《左传》还善于用精炼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细致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跃然纸上。《左传》中有许多外交辞令也很出色。这些对后代的文学,特别是对叙事、议论的文字影响甚大。《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也集中体现了外交辞令在战争中的作用,学习这一课要好好体会劝说的艺术。
二、学生第一课时
利用手中的参考资料及课本中的注释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本节课在检查自学效果后重点强调文言实词和虚词后,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劝说的艺术,难度应该不会很大。
三、教学目标:
1、掌握实词:若、鄙、说、辞、知等。虚词:之、以、于等。
2、能口头翻译课文内容。
3、能理清层次结构,把握人物形象。
4.品味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五、教学过程
1.检查第一课时学生的自学成果
指名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提出翻译要求:一一对应,尽量直译;直译不能的意译。
2.理清故事情节。
板书以下问题,要求学生用原文在黑板上写出答案,并在句子中标出应该掌握的文言词语。
(1)晋侯、秦伯围郑的理由是什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晋、秦军驻扎地的`什么特点?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3)谁推荐的烛之武?如何推荐的?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4)烛之武如何推辞的?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5)郑伯如何道歉的?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6)烛之武的劝说分哪几个层次?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7)烛之武的劝说取得了怎样的效果?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以上各句中划线词为必须掌握的文言词语)
3.品味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学生讨论: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这说明他具有哪方面的突出才能?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达到了什么水平?
点拨:本文着重描绘的人物就是烛之武,他是一个杰出的外交家,善于外交辞令。因此把握烛之武的劝说特点对理解人物形象的刻画很有帮助。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四步: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4.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提问:根据以上分析,你认为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形成板书。
一、志士。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二、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三、辩士。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
5.课堂小结:《烛之武退秦师》的叙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张驰有度,曲折多变,凸现了主人公烛之武的超群才干和惊世智慧。《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附:板书设计
文章脉络:
秦-晋围郑--烛之武临危受命--烛之武退秦师--晋师撤离
劝说艺术: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烛之武的形象:
志士、勇士、辩士
公开课教学设计2
分析
在学扣纽扣生活指导活动中,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对我说:“老师,我的扣子是小的!”,其他孩子也纷纷告诉我:“我的扣子和她的不一样”、“我的扣子也是小小的”……我注意到孩子们对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纽扣很感兴趣,而这当中恰好又蕴含着3—4岁幼儿在数学认知方面的教育目标——“注意事物的形状特征,尝试用表示形状的词来描述事物”,“能感知和区分物体的大小、多少等方面的特点,并能用相应的词表示。”我便以绘本故事《一颗纽扣》为载体,设计了这节数学课。该活动旨在让孩子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与操作中,感知物体的形状、大小、数量的'不同,培养其仔细观察、认真比较、大胆操作的好习惯,体验数学的好玩和有趣!
目标
1、尝试按纽扣的特征(颜色、形状、大小、纽扣上的扣眼数量等)进行配对
2、乐意帮助别人,知道捡到的东西要归还主人。
3、学会礼貌用语。
准备
PPT
过程
一、引起兴趣
PPT1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今天老师请你们看一个有趣的动画片。
二、观看PPT
PPT2:天气真好,一只小老鼠出来散步,走着走着,前面滚来了一颗纽扣。(提问:这是一颗怎样的纽扣?谁能完整的说说看?)
小结:这是一颗白色的、圆圆的、有四个洞眼的纽扣,这颗纽扣是谁的呢?丢纽扣的朋友一定很着急,小老鼠决定去问问它的朋友们。
PPT3:它先找到了小狗,“小狗你好,我捡到了一颗纽扣,是你丢的吗?。(提问:这颗纽扣是小狗的吗?从哪里看出来?)
小结:小狗的纽扣是黄色的,小老鼠捡到的纽扣是白色的,所以不是小狗的纽扣。
PPT4:小老鼠又:找到了小兔,“小兔你好,我捡到一颗纽扣,是你丢的吗?”(提问:猜猜小兔怎样说?)
小结:小兔用放大镜仔细瞧了瞧,摇摇头说:“我的纽扣是三角形的”。
PPT5:告别了两位朋友,小老鼠继续往前走,这次它遇到了小刺猬。(提问:它会怎样问呢?谁来学学看?如果你是小刺猬会怎么回答呢?)
小结:小刺猬的纽扣上有六个洞眼,所以不是小刺猬的纽扣。
PPT6:看这次小老鼠遇到了谁?(大象和小虫)小老鼠说:“大象、蟋蟀你们好,我捡到一颗纽扣,是你们丢的吗?”(提问:你觉得纽扣可能是它们丢的吗?为什么?)
小结:大象和蟋蟀看了看自己的纽扣,都摇摇头,“这不是我们的纽扣”。
PPT7:小老鼠问过了所有的朋友,可还是没找到纽扣的主人。小老鼠只好拿着纽扣回家了,妈妈给它做了好吃的点心。小老鼠一抬头,突然发现:咦?妈妈的衣服上怎么少了一块纽扣。(提问:小老鼠是怎么问的?我们一学学它的话。)
小结:妈妈说,“你把纽扣放上来,试试看对不对”。
PPT8:“小宝贝,谢谢你!你真是个爱动脑筋又会帮助别人的好孩子。”说完妈妈还在小老鼠的头上亲了又亲。
二、幼儿操作
播放PPT9:
1、师:故事结束了,可故事里的动物还没有找到自己的纽扣,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吗?
2、集体操作
师:桌上有许多的纽扣,你们每人都去捡一颗,看看自己拿到的是什么样的纽扣,和旁边的朋友说一说,然后每人找一张图片,帮动物把纽扣装上去。
3、验证讲评
师:你们拿到的是一颗什么样的纽扣?你们把纽扣送给了谁?我们一起看看对不对?
反思
整个活动中我都以幼儿为主体,为幼儿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由于活动的情景性比较强,幼儿们在整个活动中都很投入孩子们很喜欢故事的内容,能跟着小老鼠一起寻找纽扣的主人有积极表现的欲望。多媒体辅助法等适宜的教学方法。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集中注意力,仔细的观察图片内容,帮助小老鼠一起寻找纽扣的主人,又通过白板课件,增添活动的乐趣。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的丰富多彩。
公开课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状况。
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3.积累文言词语。
4.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
二、简介文体
三、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
四、教师范读全文
学生朗读课文。(重点朗读第3段,体会作者的感情。)
五、阅读课下注释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语意思。
①骈( )死于槽枥( )之间 骈死:骈,两马并驾。骈死意为并列而死。
②才美不外见( ) 外见:表现出来。
③食( )之不能尽其材 食,同“饲”。 ……
六.找到通假字
食马者:“食”通“饲”,喂养。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七、阅读课文并思考
1.“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2.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3.中心: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也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八、课文分析
1.这篇“说”带有寓言的色彩。文章的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全文立意之所在。这个意思是从古代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中生发出来的,却又表现了作者的独特见地。文章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君王,借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2.第一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明全文主旨。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说明千里马的命运对伯乐的依赖关系。换句话说,就是除伯乐而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是具有必然性的了。接着就用“辱于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枥之间”,具体地描绘了它的可悲的遭遇。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3.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但文章先不点出,而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夸张的说法,突出地表明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那些“食马者”所能知,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文。所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原因又是在“不知其能千里而食”这一点上。“不知”,这正是问题的要害。点出这个要害之后,先以“是马也”一顿,再以“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然后步步紧逼,历数这种“不知”所造成的恶果,到段末再用反法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4.第三段,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 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紧承上文,全面地总结了这种人“不知马”的表现,又以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的愚蠢、狂妄、浅薄的宣称作对照,生动地揭示了这种人的愚蠢、狂妄、浅薄和荒唐。后发感慨:以“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表示作者对执策者反法,同时为下句蓄势,由此再用“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5.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文章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没有一句话直接提到人才。作者认为对有才能的人必须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这样他们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他的这些主张,是通过对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境遇的描述表现出来的。对封建社会中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人才埋没的现象,则分别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和“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权之间”作了形象的概括,寄寓了作者很深的感慨。文字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全文围绕着“不知马”这个中心,反复进行论述。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归结到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中间由食马者的“不知”说到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最后更以“不以”“不能”来痛斥执策者的无知,并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十一、练习
1.课堂练习:阅读课后练习,完成练习三。
2.课外练习:背诵全文。
3. 韩愈用“千里马”比喻____,用“食马者”比喻____,表达作者____的思想感情。
公开课教学设计4
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大班阅读综合活动《糊涂熊队滑不快》
课程分析
绘本《糊涂熊队划不快》通过鲜明的角色对比、清晰的情节发展、夸张的角色对白,给孩子们呈现了一个有趣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故事中强大的熊队被看似渺小却内心强大的老鼠队打败,而且是惨败。熊队有强壮的手臂、有力的熊掌、结实的船桨、牢固的小船,可是他们还是输了。熊们想不通,自己为什么会输?因为他们各划各的不懂得团结的意义,和齐心协力的力量。
作为一线教师,带过大班的都会有发现这样的现象。大班孩子开始有清晰地合作意识,也知道团结的意义。同时我们也会发现在分组活动中孩子们总会谁当“队长”而争吵不休或参与游戏失败后互相埋怨。针对有合作意识又缺乏合作技巧的`大班孩子,设计了本次活动。旨在通过情境阅读和游戏形式让他们能够感受到合作意义和了解一些合作的基本技巧。
我觉得我们班上的孩子有时候真的很那5只糊涂熊很像,于是我设计和实施《糊涂熊队划不快》教学。
第一环节:阅读绘本,了解书中情节,感受齐心协力的重要。
第二环节:参与“划船”游戏,切身体验、感受团结的重要。
第三环节:联系身边关于齐心协力的点滴,进而延伸到生活中。
教学活动之后,“划船”可以延续到孩子们的室内运动中,在游戏的过程中更好的学会接纳、配合同伴。
课程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发现熊队与鼠队失败与成功的原因。
2、通过认真观察画面,积极参与游戏,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3、在阅读绘本和参与游戏过程中,理解和体验团结的重要。
课程准备
故事PPT,起点线、终点线、
课程过程
一、皮划艇运动员划得快、
1、你们喜欢运动吗?都喜欢哪些运动?(幼儿讨论,引出皮划艇项目。)
2、今天正好有一个皮划艇的比赛,大家观看!
3、(放PPT图片)第一场比赛马上开始了,讨论每队几个人划?赛前运动员们在干嘛?
4、(播放视频)比赛中,每位队员都怎么划的?最后哪队是冠军?
5、小结。
每组队员划得时候左右左右加油用力划,齐心协力拿冠军。要想拿冠军真的不容易,得有好多办法。
二、糊涂熊队划不快
1、接着第二场皮划艇比赛要开始了。看谁和谁比?
2、大家猜猜哪队能赢?为什么?
3、比赛正式开始了,看,它们又怎么了?
4、猜猜结果怎么样了?老鼠队呢?(PPT)
5、小结。
第二场比赛鼠队出乎意料战胜了熊队,团结一致听指挥才是最重要的。
三、游戏:我们“划”得快
1、第三场比赛又要开始了,看小朋友们是怎样用身体做皮划艇比赛的?(交代游戏规则)
2、请幼儿上来示范。
3、播放视频,大家讲讲队员们是怎么划的?(自由讨论)
4、分组比赛,交代比赛规则。
5、表扬鼓励。
四、总结,结束活动。
课程反思
这节绘本活动,通过绘本阅读和游戏体验两个活动相结合,在游戏中学习并体验绘本的教学意义,让幼儿体验了游戏的快乐,并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正真了解绘本中所蕴含齐心协力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幼儿教学在游戏中学习,体验大家一起合作完成任务是需要大家齐心协力的。首先了解绘本的主要故事内容,引导孩子们看到了团队合作对于完成一个任务,一件事的重要,明白怎样做到协调,如何才能更快的到达终点,故事中体验到的团结精神以及合作的方法,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公开课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感知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3、品读语言,欣赏桃源之美;
4、探究主旨,领悟丰富意蕴。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欣赏桃源之美。
教学难点:
探究主旨,领悟作者情怀。
教学创意:
本课教学以语言品析为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语言的诗意之美、韵律之美和意境之美。同时,设计精巧的主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探究文章的主旨,领悟陶渊明美好的理想和情怀。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请同学们齐读屏幕上的一段话,说说“他”是谁。
他从乱世红尘走来
追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宁静
他向桃花深处山的那边走去
将青山绿水男耕女织化作一首诗
千年已过桃花依旧
留给后人一个温暖而神秘的梦
2.学生发言,交流陶渊明有关资料,老师适当补充。
二、课前热身。
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
【出示课件】
1、读准字音
屋舍俨然()便舍船()阡陌交通()黄发垂髫()
便要还家()邑人()诣太守()刘子骥()
2、古今异义
交通古:交错相通今:指运输事业
妻子古:妻子和儿女今:专指男子的配偶
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不管
3、一词多义
舍:便舍船,从口入(舍弃)
屋舍俨然(房子)
志:处处志之(做标记)
寻向所志(标记)
寻:寻向所志(寻找)
寻病终(随即,不久)
三、感知课文
1、概述故事内容【出示课件】。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一句话简要概括。
2、学生回答,明确:文章讲述了一个打渔人发现桃花林、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后再次寻访而不得的故事。
四、品读课文
(一)惊艳桃花林
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桃花林的.语句。
【出示课件】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作者描写桃花林的句子整齐,节奏鲜明,朗朗上口,请同学们画出节奏,自由诵读,读出韵律美。
3、这是一片怎样的桃林?请同学们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桃林美景。
示例:这是一片十分美丽的桃林。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4、看到这样一片美丽而又奇特的桃林渔人有什么感受?
“忽逢”一词体现了渔人的惊喜之情。“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体现了渔人十分惊异,急切地想探寻桃花林的心理。
5、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桃林之美和渔人之惊喜。
“忽逢”要读出惊喜,速度稍快,“数百步”三字要强调着读,以体现桃林的范围之广。“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要以二二的节奏断开,但前后之间要以语气贯连,读得似断实连,语速要稍慢,将一幅幅画面呈现出来,就像放电影一般,以体现渔人此刻的痴迷沉醉之情。
(二)探访桃花源
1、请同学们找出描写桃花源景象的句子。
【出示课件】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2、请学生结合课文,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桃花源是一个_____的地方,你看(听、闻)___________。
3、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在朗读中品读课文,读出宁静祥和的氛围,读出和睦幸福的感觉,感受桃花源的环境优美、生活甜美、民风淳美、心灵的善美。
4、小结:桃花源是一个环境幽雅,风景秀丽,资源丰富,民主平等,和平安定,
民风淳朴,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的战乱的理想世界。
五、研读课文
学生自主探究以下问题,深入理解文章是主旨。
1、这样美好的桃花源在当时社会是否存在呢?请大家结合课文内容来回答。
2、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的桃花源呢?
3、链接背景【出示课件】
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公元376-396年)。期间,政治极度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生活,互相倾轧,赋税徭役繁重,战争频发,短短21年就爆发大小战争60场,结果是: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杜甫《羌村·其三》)
4、小结:作者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其实世外桃源的生活,不仅是陶渊明的追求,更是当时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种世外桃源的美好生活也只能是一种空想罢了。
六、延伸拓展
1.桃花源是理想的世界,精神的家园。其实,桃花源离我们并不遥远,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你心中的桃花源是什么呢?
2.学生思考后,交流发言
七、课堂赠语
桃花源是用心灵和精神酿造的一坛美酒,它是人们精神荒漠里的一滴甘露,给人们以心灵的慰藉。无论现代科技如何发展,无论在成功的路上走得多远,青山绿水、平和快乐、简单朴实的生活都是我们心中的桃花源。让我们心存美好,微笑向前!
公开课教学设计6
学习目标:
1、认识“郊、列”等14个生字和1个新偏旁“建之”,倡导自主识字,提升独立识字的能力。
2、会写“书、发”等6个字,学习养成规范、认真书写的习惯。
3、读懂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几种火车和它们的特点。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科技的迅猛发展,感受祖国的伟大,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学习重点:识字、写字,了解课文中介绍的有关火车的知识。
学习难点:生字的识记,汉字的规范书写。积极地质疑探究。
课前准备:课件、生字卡片、投影。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开启智慧窗,激趣导入:
1、介绍恩施这几年交通发展形势引入:近几年来,随着祖国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恩施的交通形势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为恩施的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20xx年12月20日,沪渝高速公路建成通车,20xx年12月22日,宜万铁路建成通车。从此,我们恩施人也能坐火车出门去旅行了!同学们,坐过火车吗?说说:火车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火车的故事。
2、板书课题:33火车的故事学生齐读课题,质疑。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智慧加油站,自读感悟
1、借助拼音,自己练习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
2、圈出生字,画出课文中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读生字条中生字,并口头组词。
(小提示:自己原来就认识的标上红旗,原来不认识的想办法记住。不会组词的字可以请教小组成员。)
3、标出自然段,想想:课文讲了火车的什么故事?
三、智慧总动员,合作交流:
1、跟小组同学合作,轮流分自然段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字音读准。
2、对子间互当小老师,认读课后生字条中的生字并组词。(字音不准,组词不对的帮助纠正。)
3、交流识字方法。(小组内,一个一个讲,同学讲时,其他同学认真听,并补充自己的想法。)
四、智慧大舞台,汇报展示
(一)检测生字
1、认读词语。
(1)自由读——小老师教读。提示需要注意的生字读音。(“弄明白”——鼻音、最后一个字读轻声)——指名读“一列”、 “一名”,口头填空:一列()、一名()。“了不起”(“了”是多音字。)
2、去拼音读词。摘苹果游戏,注意听,看看他们是不是把字音读准了。
3、交流识字方法。:你是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的?认识新偏旁:建之。——齐读,说一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偏旁?(比较走之与建之)认识其他建之旁的字:延、廷
4、看生字卡片默记生字,——在心里读,记住它的样子——集体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悟。
现在,我们把生字宝宝送回课文中,再来读读《火车的故事》,你会明白些什么呢?)听课文示范朗读。
学生自由放声读课文,思考。
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说一说:现在你从《火车的故事》中明白了些什么?
五、智慧大盘点,总结收获
1、说一说:你从这节课上学会了什么?
2、课文主要内容填空。师小结:这节课我们的收获可真不小,不仅学会了14个生字,还知道了火车是由机车带动的。最早的机车是蒸汽机车。后来,人们把内燃机装到火车上,制成了内燃机车。再后来,又发明了电力火车、磁悬浮火车。课后,我们可以学文蝇的小明那样,多看看这方面的书,去查阅有关火车的资料,了解更多的知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了解更多关于火车的奥秘!
第二课时
一、智慧热身赛,回顾复习
(一)卡片抽读生字。
(二)认读“我会读”中的词语。
(设计意图:借助卡片、词语复现生字来复习巩固生字的识记。)
二、智慧大探索,朗读感悟
质疑、探究中阅读、理解、感悟课文:
1、学生各自放声读课文,思考。
(注: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读和想。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显。)
2、反馈交流:指名说说自己读明白了、知道了什么,从哪里知道的。读好相关的段落或句子。
3、引导学生质疑:这些是小朋友读明白的,哪对与这个故事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的或想知道的呢?针对质疑问难,组织讨论、引导理解,感悟。
(设计意图:尝试让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树立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引导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感悟。)
1、指名读第一、二自然段。
(1)理解“飞驰而过”、可以播放火车疾驶而过的场景,也叫以把自己的手当作火车,演示“飞驰而过”的样子。
(2)‘鼓励’什么意思?①请小朋友们读读这一自然段,老师相信我们小朋友肯定会理解鼓励的。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②联系教师的鼓励性话语加深理解‘鼓励’。
看到飞驰而过的火车,小明有什么疑问呢?(带上动作和表情读这一句)如果你有疑问,会想哪些只法解答疑问呢?小明是怎样解答疑问的?
2、读第三自然段,说一说:读了这个自然段,你了解到什么呢?‘机车’是什么?
①看图,了解机车,听讲解明白机车的作用和功能。知道‘机车’的变化,推动着火车的发展进步。
②读读课文,用“最早后来再后来”的句式,说说火车的发展、
演变历程。
③观看录象,了解不同时期火车各自的特点。
(设计意图:注意走出书本、走出课堂,丰富学生知识的潜能和储备,加深对机车的理解。)
蒸汽机车(第二幅图上的车头就是蒸汽机车。它烧煤,从上面的烟囱冒出浓浓的黑烟。)
内燃机车(它烧汽油、柴油或煤油,不会产生多少烟。)
电力机车(老师出示图片并讲解:电力机车的车顶有电线。它行驶时下面是两根铁轨,上面靠电线提供能量。)
磁悬浮火车(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火车,速度快,接近普通飞机。这种火车只有中间一根铁轨,最特别的是:它是浮在轨道上的。第三幅图画的就是磁悬浮火车。20xx年4月8日,我国自行研发的磁悬浮列车在成都正式交付,同年8月在上海世博会投入运营。)
④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想‘绿色环保型’火车是指哪些,为什么称它们是‘绿色环保型’火车。
3、听录音朗读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把你不明白的地方作上记号。
①读读、区分‘夕发朝至’‘朝发夕至’。(出示北京到上海的火车时刻表,帮助理解)谁能把词意思连起来说说?(晚上出发,早上就到了。)
②“世界屋脊”是什么?可以用简笔画,画出海面及山势的`剖面示意图,帮助学生理押解“海拔”、青藏铁路指从青海到西藏高原的铁路,那里海拔特别高,平均超过40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地区,被称人‘世界屋脊”。看图片,了解世界屋脊,感受修建‘青藏铁路’的艰难险阻。
③‘创举’什么意思?(结合‘世界屋脊’的理解、青藏铁路的了解理解词义。)你还知道哪些创举?
请小朋友认真地读读这一自然段,你还知道或感受到了什么?理解、感受‘了不起’,体会‘真是’一词的内涵。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中参与的激情,有展现自我的天地,在课堂中张扬学生的个性,还课堂于学生。把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融于学生主动的质疑、探究中展开,注重课堂的生成性。)
④读第六自然段。你也想驾驶火车吗?你想驾驶什么样的火车呢?
三、智慧大舞台,生字书写:
1、出示要书写的6个汉字。认读要书写的字,并组组词。
2、怎样在田字格中写好这6个字呢?观察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子、书写要求。
请学生交流自己的观察发现。并根据学生的发言补充或强调,范写。
重点指导:“发”的第一笔要写好,整个字才好看;“成”的斜钩要写得有点弯度,不能写直。“晚”的撇是从口中出来的,右边部分要在左半格中占一些位子。
3、描一描,写一写,完成书写作业。
4、优秀书写作业展示。
(设计意图:引导观察、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树立规范、正确书写的意识;让学生感受书写的乐趣,感受自己的成功。)
四、智慧探险岛,拓展迁移:
(一)火车的故事除了课文中介绍的以外,你还知道些什么?指名说一说。鼓励学生课外去搜集有关火车的知识。
(二)小组合作,设计未来的新型火车。
(设计意图:一是挖掘学生的知识潜能,为学生展现自己的才华提供时机;二是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氛围;三、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素养。
五、课堂小结。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
33火车的故事
机车:蒸汽——内燃——电力、磁悬浮“绿色环保型”
夕发朝至:北京——上海
创举:青藏铁路 了不起
公开课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的情景体验,使学生理解、感悟“速度”的含义。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经历思考、创造、对比等过程,体会到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单位的必要性,理解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
3、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交流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理解“速度”的含义教学难点:速度单位的理解。
学情分析:
路程、时间与速度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3页的教学内容,教材是结合解决简单的行程问题,建立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概念,并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理解“速度”比理解“路程”和“时间”要更困难一些,特别是,速度单位的表达又与以往学习过的单位表达有很大区别,因此,把这部分内容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比较合适。第一课时为认识速度,第二课时探索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速度
1、感受“路程一定,如何比较快慢”。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当今世界上百米比赛中,跑得最快的人是谁吗?
1生:博尔特。
师:没错,在20xx年世界田径锦标赛上,博尔特获得了男子100米和200米的冠军。而在20xx年,他更是创造了男子100米9秒58的世界纪录,想不想看一看当时的比赛录像?(播放录像)
师:看完录像,你有什么感觉?生:博尔特跑得特别快。
师:这里的快,也就是博尔特的速度快。正是因为他的速度快,他才赢得了当天的比赛。老师这里有前三名的成绩表(课件出示)。
师:从这张表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生:三人都跑了100米……
师:从表中,为什么我们说博尔特跑得最快?生:因为他们都跑了100米,而博尔特用了9.58秒。
师:这三个人跑的100米,在数学上,叫做路程,而9.58秒、9.71秒、9.84秒,指的是时间。
师: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路程相同时,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2、感受“时间一定,如何比较快慢”。播放王老师pk博尔特模拟动画。
师:(课件出示)王老师与博尔特比赛的信息表,根据表中的信息,你们有什么新发现?
生:王老师9、58秒跑了70米,博尔特9、58秒跑了100米,所以博尔特跑得快。
师:也就是说,时间相同时,路程越长,速度越快。
2师:通过刚才的比较,你们发现速度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系?
生:路程、时间。
师:那到底什么是速度呢?速度与路程和时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速度。(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现实素材,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比赛情境,自然引出“路程”、“时间”和“速度”的概念,初步沟通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关系,为学生的探究指明了方向。
二、探索交流,理解速度
1、探究“路程和速度都不相同,如何比较快慢”。
师:李老师从家步行到学校用了4分钟,王老师从家步行到学校用了6分钟!在这场比赛中,李老师走的更快一些,你们认为呢?
生:有可能王老师家比较远……
师:看来,判断走得快慢,不仅需要知道时间,还需要知道路程。有了路程和时间,你们能比较出快慢来吗?生独立动笔算,师巡视、展示。
师:请看,这里的70米表示什么意思?
生:每分钟走70米。
师:看来,计算出每分钟走的路程,就能比较出快慢来!
师:这每分钟走的路程,表示的就是速度(板书:速度)。如果有了路程和时间,你会求速度了吗?怎么求?
生:路程÷时间=速度。(板书)
设计意图:再次创设“比快慢”的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精力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的过程,真切地体会到速度与时间和路程有关,知道当路程与时间都不相同时,怎样比速度,渗透了建模思想。
2、解决问题,探究速度的表示法师:你能计算出下面的速度吗?
(1)“神十”飞船在太空5秒飞行了约40千米,“神十”飞船的速度是xx。
(2)王老师骑自行车2小时行走了16千米,王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是xx。
生独立解决。
师:现在,我要向世界骄傲的宣布,王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和宇宙飞船一样快!
生:“神十”飞船是每秒行的8千米,王老师骑自行车是每小时行8千米。
师:怎样表示才能让人一眼看出来,这8千米是每秒行的,这8千米又是每小时行的呢?请把你的想法写在学习卡上,看谁的方法既简明,又清楚!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有代表性的表示方法。
说明:每秒行8千米可以写成:8千米/秒,每时行8千米可以写成:8千米/时。
设计意图:速度单位的表示法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受原有知识经验的影响,学生对复合单位理解难度较大。本环节创设解决“神十”飞船与王老师骑自行车速度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通过比较引发
4思考,提出质疑。从而体会到采用复合单位的必要性,理解速度的表示法。
3、提炼速度的概念
师:其实,生活中像这样的速度,还有很多(课件出示)。学生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师:是的,每小时(或每分钟等)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三、巩固应用总结提升
师:出示:8米/时。谁来读?猜一猜它是谁的速度?
生:猜,并说理由。
师:看来这个速度特别慢,它呢?出示:200千米/时(动车速度)
师:怎么读?它表示什么意思?生:……
师:20xx年暑假,我从济南坐动车去北京,用2小时,你能计算出从济南到北京的'路程是多少吗?
生:200×2=400千米。
师:20xx年,我上大学的时候,也曾坐火车去北京,猜一猜,那次我坐了多少小时?
生:3小时、5小时、10小时……
师:你们的想法都对,王老师究竟做了几小时?课件出示:8小时。
师:谁能告诉我,那时候火车的速度是多少?生:50千米/时。
师:今年,也就是20xx年,动车的最高速度达到400千米/时,假如我们有幸能够坐上这样速度的火车,那从济南到北京需要多久?
生:1小时。
师:从刚才这张表格中,我们可以发现,路程不变,随着速度越来越快,用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可见,科技的发展改变了速度,而速度的改变又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师:同学们,课到这儿就要结束了,你有什么收获?
师: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了速度,而通过最后各种火车的速度,我们可以感受到,速度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改变着我们的世界。王老师希望你们好好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世界,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设计意图:在认识速度概念的基础上,本环节采用猜测、想象、对比等方式,让学生加深对速度现实意义的感受。在巩固理解速度的表示法的同时,是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速度的内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用情境的创设、有效的激励、问题的引导及解决等方法和手段,推动并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导入的阶段,本着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的数学教育理念,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了百米赛跑的情景作为导入素材,播放了一段博尔特创造世界纪录的精彩片段,并引用他们的比赛成绩引导学生理解:当路程相同时,时间越少,速度越快。那么,又如何使学生理解:当时间相同时,路程越长,速度越快?我创设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奥运会”,王老师PK博尔特,在生动搞笑的气氛中,学生扎扎实实地感受到了影响速度的变化因素。
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我引导学生经历猜想、验证、说明、交流、评价,最终归纳、概括获得速度的概念。当学生对速度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之后,我又给学生呈现了生活中的物体的速度:像自然现象、动物、交通工具等等,给学生又一次创造了情感上的升华,对“速度”有了真真实实的“感觉”。
最后,通过交流不同时期火车的速度,让学生感受到了科技改变了速度,而速度又改变了生活。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到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的,为下一节课进一步研究三者的关系做好了铺垫。
公开课教学设计8
《彩色“花花布”》选自《山东省幼儿园课程指导》小班、下《玩玩乐》主题。这是一节充满趣味和创意的美术印染画活动,形式特殊、视觉刺激变化多端,既能够非常好的体现主题核心“在玩玩乐乐中体验自主创造的乐趣”,又能让幼儿很好的体验“印染”这种传统的工艺创作带来的快乐。
印染活动的`本身既开放又神秘,既有动手操作又能打开幼儿的想象空间,但这也是小班幼儿首次接触印染活动,幼儿对此是陌生的,由此我把“能大胆印染和感受色彩交叠产生的美和发展想象力”作为活动的重难点,以“感知体验”“表达想象”贯穿活动始终。为了让幼儿充分感受印染作品的自然、生动和美丽,我从视觉欣赏入手,引导幼儿观察欣赏大量的印染作品,在欣赏印染作品色彩美、图案美的基础上,再引导幼儿自主探索两种颜色交叠产生的不一样的美,这样幼儿在欣赏—操作-总结-再操作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印染画的特点和操作流程,为幼儿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充分机会,并在赏评环节鼓励幼儿从色彩、图案、以及想象方面大胆表达。
活动目标
1、尝试用红、黄、蓝颜料制作“花花布”。
2、感受两种颜色交叠产生的不一样的美,发展想象力。
活动准备
1、用水调好的红、黄、蓝3种颜料若干盘。
2、裁好的白色方形宣纸若干,纸巾,固定好的长线绳,夹子。
活动过程
1、出示PPT课件。提问:彩色的花布上有哪些颜色?图案是像什么?
2、引导幼儿尝试制作彩色“花花布”。
(1)讨论:彩色花布是怎么做成的?
(2)出示调好的红、黄、蓝三种颜色,请幼儿用宣纸自由尝试做“花布”。3、引导幼儿相互交流、欣赏“花花布”。将幼儿做好的“花花布”用夹子夹在线绳上,与同伴说说自己的图案像什么,发展想象力。
公开课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教材中的重点,生字、生词以及阅读方法
2、小鸟搭船的小事进一步升华对自然的热爱,和谐相处
3、通过对一些简单生活场景作细致观察,发现生活之美,热爱生活
二、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
2、对最近天气进行简单记录。通过天气变化来感知心情是否因此改变,初步感知美
3、提前了解学生家里养宠物的情况,并征求家长同意,合作为其拍几个镜头进行展示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针对教材内容,对文章进行整体脉络梳理,会读、写文中生字、生词;掌握语文课文阅读方法,通过对各个自然段的教学来进一步感知阅读
2、针对学生,通过语文故事来领略生活美,并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教学方法
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主要通过问答,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启发诱导,学生组成小组讨论或独立思考,贯彻“具有启发性”、“突出主体性”、“注重思维性”原则。
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灵活多样;在教学方法上注意多种方法的优化组合。
五、教学流程
(一)单元介绍
(1)章节导入
由“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章节的标语导入
过渡: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贝多芬的《小夜曲》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觉得美是什么?一个人的美又该如何评定?---(不能以貌取人,注重心灵美)
(2)整理章节大纲
课文+习作例文(习作单元)
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仔细观察,将所得记录下来
(二)走进课文《搭船的鸟》
(1)对题目做一个预测,引导他们联想
鸟还会搭船?
为什么要搭船?
怎样的船?怎样的鸟?
(2)学生自己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并朗读
(3)、请学生挑一个自己最拿手的生字到讲台上来讲解自己是如何记忆的;在讲解过程中,纠正易错点(字写在黑板上)
要求:先写准,再写好看。注意观察字的结构,注意笔锋。
(4)、通过预测,带着疑问读课文
将含有生字的词圈出来,教学生如何记笔记(不同颜色的笔)、画圈、画三角形
(5)、易混淆的字(通过田字格细讲)
俏/悄/销/消/稍/哨
搭/嗒/塔
哦
ò语气词
ó语气词
é吟哦
鹦鹉(都是鸟字旁,且鹉没有一撇)
理解课文,作者对哪些事物作细致观察?
翠鸟
天气、船、雨点——雨天船上的情景
第一段,师:这是一段怎样的旅程?
平平常常,回家探亲
蓑衣,用草编成的,“孤舟蓑笠翁”
笠,帽子
联系实际:世纪金源有一景区里面有蓑笠——引发学生共鸣
第二段,一只鸟飞到了船头
师:这只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的翅膀()长嘴()的羽毛
综合概述:()的小鸟
-------色彩艳丽,百里挑一,引人注目的鸟
变音
多么美丽啊(li a )——ya
第三段,作者疑问,什么时候来的.?静静待在船头,站在那做什么呢
难道它要和我们一起坐船到外祖父家里去吗?
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不得不,双重否定=肯定
连用三个问句,对这只小鸟的好奇,那么这些疑问有没有解决?
——引发兴趣,往下读
第四段,对翠鸟捕鱼的动作描写
具体描写{翠鸟} ----静态(第二段)
----动态(第四段)
师:找出描写翠鸟动作的词● ▲﹏(符号标注,做笔记)
刻画了动作敏捷的一只翠鸟(冲、飞、衔、站、吞)
师:我仿写了一个句子,一下子跳进水里不见了,又冲了出来,红色的小嘴叼着鱼,一口把小鱼吃了下去。
讨论
冲——跳。速度更快,迅猛。
衔——叼。衔,悠闲;叼,有咬的过程。
翠鸟捕鱼技术高超,还有轻松的意思(如衔着香烟)
吞——吃。速度更快(如猪八戒吞人参果连味道也没尝到,用的就是吞来形容)
一下子/没一会——表示时间之快
师:什么画面?
翠鸟看似搭船,实则时刻观察湖面捕鱼
师:有没有同学见过鸟是如何捕鱼的?从语文课本中联系到实际生活,语文也是源于生活
介绍鱼鹰,一种专门捕鱼的鸟,丰富孩子知识面——趣味性
第五段,朗读语句,注意语气词
情感:有趣、神奇——愉悦
写作对象阳光、正面
启示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好漂亮——鸟笼?
搭船——嫌弃、赶走?
热爱自然、热爱小动物
公开课教学设计10
活动目标:
1.欣赏各种各样的棒棒糖,感知棒棒糖颜色和造型的美。
2.能用团圆、压扁、搓长、盘条等简单泥工技能制作棒棒糖。
3.体验自己动手操作的乐趣。
活动重点:能用搓长、盘条的方法制作棒棒糖活动难点:搓条的长度,盘条的方法
课前活动设计:
1.区域活动中,利用橡皮泥玩各种游戏。例如,玩过家家游戏,进行简单的动手操作练习,提高手的灵活性。
2.请家长带领幼儿逛超市,有目的观察感知各种形状和颜色的棒棒糖,适当品尝一下,认识颜色,知道味道和形状。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小熊头饰、棒棒糖图片、实物、展板、橡皮泥、泥工板、小木棒、盘子、盒子、课件、音乐
2.经验准备:同课前活动设计
活动过程:
1.设置“小熊棒棒糖商店”的情景,激发幼儿的兴趣。教师扮演小熊,邀请幼儿到自己的棒棒糖商店去参观。
提问:小朋友你们喜欢吃棒棒糖吗?为什么呀?我的棒棒糖商店开业了,我请你们去参观一下好吗?
2.出示各种棒棒糖的图片,引导幼儿欣赏棒棒糖形状和颜色的美。
(1)幼儿自由参观,随机交流
提问:你都看到了什么样的棒棒糖?是什么颜色的?像什么?你猜猜它可能是什么味道的?
(2)有目的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棒棒糖的结构。
提问:这些为什么都叫“棒棒糖”?
小结:上面是甜甜的糖,下面有一根细细的棒棒,所以叫棒棒糖。这样小朋友吃起来会更方便,不容易被噎到。
3.创设情境,和幼儿一起探索棒棒糖制作的方法,体验动手的快乐
(1)创设情境
提问:“我的好朋友要过生日了,我想送给它一些棒棒糖。可是我的棒棒糖快要卖光了,你们能帮我做一些吗?”
(2)幼儿运用已有经验,探索球型、扁圆形棒棒糖的做法
提问:这种球形棒棒糖,你会做吗?你想一想要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小结:先来团圆做出糖,再来轻轻插小棍。(同样方法探索扁圆形棒棒糖的做法)
(3)重点讲解演示螺旋形棒棒糖的制作方法提问:这个棒棒糖像什么?请你给它起个好听的名字吧!再请你仔细想一想它该怎么做呢??
教师边念儿歌边示范讲解:双手搓得细又长,细又长,然后再来卷一卷,卷一卷,最后插上小木棍,我的棒棒糖做好了。
可带领幼儿徒手练习一下,也可请个别幼儿尝试操作一下,了解幼儿的掌握情况。
4.幼儿制作棒棒糖,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运用“小熊”的角色身份,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能力和喜好,大胆动手制作自己喜欢的棒棒糖。
指导幼儿将做好的棒棒糖放在相应的位置上,并对小熊说:“这是我做的,xx味的棒棒糖。”
5.展示、交流与分享
(1)“小熊”和幼儿一起共同欣赏作品提问:谢谢小朋友帮我做了这么多棒棒糖,在这里面你最喜欢哪个棒棒糖?为什么呀?
(2)教师运用“小熊”的角色身份,讲评有亮点的作品。
(3)小熊分给大家棒棒糖表示感谢,让幼儿体验成功后的喜悦和棒棒糖带来的甜蜜。
(4)幼儿拿到棒棒糖后,提问:棒棒糖能多吃吗?为什么?吃完棒棒糖要做什么事情?小结:小朋友不能多吃糖,吃完要马上刷牙或者漱口。
(5)和小熊说再见后结束。
课后延伸:
1.区域活动时,布置“糖果屋”游戏情境,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制作其它造型的棒棒糖。
2.鼓励幼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的橡皮泥进行组合,创造色彩丰富的棒棒糖。
3.鼓励幼儿尝试用其它技能,创造不同花样的糖果。
公开课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p48例1以及相应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八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思,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3.在互动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合作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习的热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及相应的学习平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出示:
3元+8元=
3元+8角=
你是怎样计算第2小题的?为什么这样计算?
二、探究新知:
(一)展开活动,研创新知。
1.出示例1主题图,学生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师:你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用加法或减法计算的问题吗?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中点击相对应的问题。)
3.要求学生根据问题先列式,教师有意识的板书列式:4.75+3.44.75-3.44.75+2.654.75-2.653.4+2.653.4-2.65
4.师:观察这些算式,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揭题:小数加减法
5.研讨“4.75+3.4”的计算方法。
(1)4.75+3.4,“你会用竖式计算吗?”
(2)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然后学习小组内交流组员的计算方法及为什么这样算得理由,教师巡视,看是否有竖式错误的,及时将错例收集,等会儿全班一起“诊断病因”。
(3)教师邀请某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列的竖式,并说一说他们组是如何列竖式计算的,及阐述列竖式计算的算理。然后其他组员补充,完善本小组的解题方案。(可以从小数的意义方面加以解释为什么数位对齐;或者还可以是用元角分的知识加以解释数位对齐)
(4)如果其他学习小组还有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做补充说明。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预习及在班级博客中与大家的交流,对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讲,他们是迫不及待想展示一下自己的才能的,教师就适应这些学生的需求,给他们一个平台一吐为快。而且学生的讲解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更儿童化,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5)教师肯定学生的聪明才智。
(6)师:你们说了这么多,请允许我对你们提几个问题,能接受挑战吗?
A.这样列竖式可以吗?说说你的高见(出示教师巡视时搜集到的错例,可能是数位不对齐的,而是末尾对齐的;也可能是结果中没有点小数点的;还或者是竖式中没有写加号的等等)
B.和是8.15,百分位上的5是怎么得来的?(不是把4.75百分位上的5落下来的,而是4.75百分位上的5与3.4百分位上的0相加得来的。)
追问:3.4百分位上添0的依据。(依据是小数的基本性质)
C、你认为小数加法应该怎么计算,能用简洁的话语总结一下吗?
问:你是计算方面的专家,你来给大家说一说,计算小数加法要注意些什么。
再次强调:1、数位对齐,2、从低位加起。
温馨提醒:别忘了在结果中点上小数点。
(7)教师规范的书写整个计算过程,边述说边板书。
(8)师: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我们完成了一次挑战,有信心和能力接受接下来的挑战吗?
6、研讨“4.75-3.4”的计算方法。
(1)学生独立完成竖式计算,还有困难可寻求组内成员的帮助。
(2)教师邀请某一小组派一名代表说一说他们组解决方案,然后其他组员补充,完善本小组的意见。
(3)学生说一说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4)教师边说边板书规范的计算过程,让学生再次形成正确的认识。
7.探讨“试一试”
(1)学生根据刚才的学习经历和经验,独立计算。
(2)交流,说一说是怎样算的,又是怎样想的。
(3)指出:计算结果要化简,并说说化简后的结果和化简的依据。
8.总结和归纳
师:大家通过合作探索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首先恭喜你们。在这段探索的历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
先小组交流,再整体交流。
(三)设计练习,运用知识
层次一:教材第48练一练第1题
练习目的:(1)整数与小数相加,特别注意数位对齐(2)注意连续进位;(3)明确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
层次二:(1)精灵诊所(即错例分析)教材第48页练一练第1题或者学生练习中的典型错例。
练习要求:学生具体说明每一个竖式计算的错误原因,并改正。
(2)温馨提醒(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及注意点)
层次三:口算,即练习八第1题。
练习要求:当学生基本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后,要及时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口算简单的小数加减算式。同时请口算既对又快的学生介绍口算的经验。
层次四:解决实际问题,即练习八弟3题
练习要求:(1)请学生读图,了解图上信息(2)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交流解题策略,优化方法。
三、课后:“实习养路”
师:别忘了这两位孤独的使者:3.4+2.653.4-2.65
师:你会计算出正确的结果吗?说说与课堂中的练习题的异同点。
板书设计:
小数加法和减法
4.75+3.44.75-3.44.75+2.65
4.75-2.653.4+2.653.4-2.65
(列竖式)
数位对齐
从低位算起
教学反思:
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计算法则在算理上也与整数保持一致,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学生由于在之前对整数加减法接触较多,通过对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回忆(即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应该能顺利迁移到小数加减法上来。为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数学、用数学,充分挖掘“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原型,在众多的生活实例中选取“价格的和与差”这一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恰到好处地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揉合在一起。在课堂上,首先在分析数据的同时提出数学问题,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发挥学生积累的竞赛经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的探索必然是积极主动的,从而对小数加减法作出不同水平的解答。
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教学中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习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也掌握了小数加减法计算时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对计算方法掌握得很好,列竖式计算的正确率也很高。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的计算题,学生常常会受整数减法的影响,将末尾的数对齐。为此,通过举例子,引导学生讨论,发现:“凡是遇到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时,可以先在被减数的末尾补0,使被减数的小数位数与减数的小数位数一样多,再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这样一来对位就较容易。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列竖式后,正确率明显提高;对个别学生则提出强制的要求,必须记住这种方法。
2.在口算整数加小数时,学生会将这个整数与小数的末尾对齐后加。如:8+1.2=2,0.46+4=0.5等。究其原因,学生在口算时不仔细看题,当作整数加法进行口算,要速度,不要质量。对此,就要加强口算训练,日积月累,长期训练,逐步提高正确率。
公开课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度会慢慢的变化,日晷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计时器。
过程与方法:观察太阳光影在一定时间内长短和方向的变化;讨论太阳光影是怎么用来记录一天的时间的;学习使用简易日晷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古人探索时间的过程,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太阳钟计时的原理。
【教学难点】制作使用太阳钟计时。
【教学准备】关于日晷计时的资料、立竿、制作太阳钟的套材(小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如今,我们只需要看一看钟表就能知道现在几点了。可过去的人们并没有我们今天使用的钟表,在时钟发明之前,古人是用什么来计量时间的呢?(学生充分交流)
2、揭题:太阳钟。(板书课题)
二、用太阳来计时:
1、关于古人利用太阳计时的资料交流。
如:一天是怎么确定的'?(古人用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就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如:古时候一天分为几小时?是怎样划分的?阅读课本P52资料等等。
三、用光影来计时:
1、师:古代的人还常常用光影来计时。他们是怎样做的呢?
2、引导思考:在太阳下,将一根木棒竖直地插在地上,地面上会有一个木棒的影子。随着时间的变化,影子的方向、长短会花生变化吗?
3、组织观察活动。(课前老师画一次影子,课中和学生再去画一次,使用太阳钟时还可以画一次。)
4、如有录象片段,可适当代替上面的观察光影的活动。
5、讨论:古人是怎么利用太阳的光影来计时的?
6、出示日晷及日晷面图,解释怎样计时。
7、师结合日晷面介绍“时辰”资料。
8、师提供太阳钟套材,小组合作组装。
9、师介绍使用方法,学生尝试计时。
四、延伸:
1、为什么古人选用太阳来记录一天时间的流逝呢?
2、太阳钟在实际使用中会有哪些弊端?
板书设计:
太阳钟
资料: 日晷
“天”
“时辰”
教学后记:
公开课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认识“酶、碳、析、揭、磁、陨”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基本读懂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是按怎样的顺序讲的?最后得出的结论
是什么?
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掌握阅读科普文的方法。
3.通过阅读,感悟出写这类文章的法。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2.激发学生质疑、释疑的兴趣。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幻灯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精彩两分钟:
一、正确认读音下面的词语,注意带横线的字的读音。
磁场抵御猜测观测陨石枯萎稀薄银河系冥王星厌氧菌摄氏度二氧化碳嫦娥奔月酶
二、按顺序排列下面的词语
地球太阳系宇宙银河系
三、有感情地把下面的句子读两遍。
1.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
2.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3.一种好的习惯,一辈子用不完它的利息,一种坏的习惯,一辈子偿还不了它的债务。
新课
一、导入新课。
《只有一个地球》一文告诉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它被破坏了,我们将别无去处。茫茫宇宙除了地球之外,在不可计数的星球上,到底有没有生命存在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去了解的知识。
二、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宇宙生命之谜。抓住“谜”让生解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公开课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理解“烙饼问题”数学模型,掌握不同张数“烙饼”最优化方案的基本规律,能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能进行相关的简单实际应用。
2.通过观察、操作、比较、讨论等数学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渗透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索和合作的乐趣,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利用探究“烙饼问题”的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探索“烙饼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解决较复杂问题的数学研究方法,体会优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准备
课件、记录表、饼模型。
教学过程
准备课前互动:有一个字总是被人们念错,猜猜是哪个字?(错)同一天出生的两个小孩,长得一模一样,是一个妈妈生的,不是双胞胎,请问咋回事?(三胞胎)
设计意图:舒缓紧张气氛,活跃现场氛围,帮助学生思维“热身”。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自家厨房情境,交流吴老师做饭的兴趣爱好。
2.煮一个鸡蛋需要5分钟,煮3个鸡蛋需要多长时间?
3.烙两张饼需要6分钟,烙一张饼需要几分钟?
设计意图:老师进行自我开放,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老师,拉进师生距离。从最简单的优化案例谈起,给全体学生思考的时空,为探究课堂中的问题打基础。通过逆向思维问题的直接对比,初步引发冲突,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一)解读信息,理解烙饼规则
1.学生自主阅读,发现关键的数学信息。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要3分钟。
2.深入解读数学信息。
(1)每次只能烙两张饼是什么意思?
(2)两面都要烙呢?设计意图:发现并提出问题是数学学习的根本。引导学生能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来解决,这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重要意义之一。
(二)依次探究2张饼、1张饼、4张、6张、8张……张饼的最优烙法
1.研究2张饼的最优烙法。设问:如果要烙2张饼呢?需要几分钟?
(1)想一想,你会怎样烙?所用时间是多少?
(2)指名学生汇报(借助手直观演示),预设出现两种情况。烙两张饼需要6分钟,烙一张饼需要3分钟。可两张饼一起烙,先烙正面需要3分钟,再烙反面,又需要3分钟,共6分钟。
(3)原因分析。预设:锅里面有空位,但是只烙一张饼,只有空着。
2.探索4张饼的烙法。
(1)同桌之间用手当饼,尝试验证。
(2)交流汇报:用老师的饼模型在黑板上演示,得出公认的结果。
3.全班分4组,分别探究烙6张、8张、10张、12张饼的最优方案。
(1)集体研讨。
(2)交流汇报,合情推理,得出结论。当要烙的饼的张数为双数时,最优化方案所用时间是饼的张数乘烙单面的时间。(板书)设计意图:数学教学要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由浅入深循循善诱。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会感觉到轻松得出结论。同时探索过程中的直观方法、模型思想为后面探究更难的烙3张饼问题打下基础、埋下伏笔。
4.探究3张饼的最优烙法。
(1)猜测烙3张饼所需时间。学生自主尝试、合作交流。
(2)展示烙法,寻求最优方案。
(3)挑选至少两个小组分别汇报,学生借助老师提供的饼模型在黑板演示,同时呈现记录表。预设生成:第一种:12分钟、第二种:9分钟(4)对比发现3张饼的最优烙法。
5.小结:3张饼的最优烙法的原理。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关键、是突破难点的'核心环节。在前面探究较为简单的烙饼张数的基础上,利用已有的认知经验和活动经验,经历了猜想、操作、验证的学习过程,能更好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6.探究5张、7张、9张、11张饼的最优烙法。
(1)教师借助板书,引导学生利用前面烙饼的经验推理出烙单数张饼(不含1张)的最优烙法。
(2)学生小结。设计意图:当烙饼的张数是双数时,就2张2张的烙,当烙饼的张数是单数时,可以先2张2张的烙,最后3张按最佳方法烙,这样最节省时间。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拓展,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真正做到举一反三,所形成的知识、技能、思想和经验是推动学生后续学习数学最宝贵的财富。
三、练习巩固,提升应用
1.(例题中情境)如果有16张饼,怎样烙最节省时间?需要几分钟?
2.(例题中情境)如果有23张饼,怎样烙最节省时间?需要几分钟?
3.妈妈用一口平底锅煎鱼,每次只能放两条鱼,煎一条需要2分钟(正、反两面各需1分钟),煎7条鱼至少需要几分钟?
4.一口锅一次能同时烙3张饼,两面需要各烙3分钟,烙6张饼最少需要多长时间?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再次引发学生思考,同时完成巩固和应用。
四、总结延伸,拓展思维
1.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2.拓展延伸。设疑:假如妈妈的这口锅再大一点,每次最多能烙3张饼,情况还跟两张饼的一样吗?附:用一口平底锅烙饼,每次可以烙3张饼,每面要烙1分钟。如果有4张饼,两面都要烙,至少需要多分钟?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把一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更好的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同时进行更为深度的思考,为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考时空。
公开课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
本文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通讯》中的一篇说明文。
教材及学情分析:
马拉松比赛学生在平时应有所了解,但是学生看到的就是那热热闹闹的比赛场面,对它的来历并无详细了解,而课文则对这些知识进行了具体的介绍。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了两千五百年前发生在马拉松的一个故事,后一部分讲马拉松运动项目。作者从介绍激烈的马拉松之战入手,再讲述菲利比斯战后牺牲自己的生命完成任务的过程。课文尽管对送信的过程没有展开形象而生动的描述,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爱国英雄。层次分明的描写,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句子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通过阅读理解词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层次。知道马拉松比赛的来历、意义,学习菲利比斯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4、提高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并进一步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会认、写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句子的意思,通过阅读理解词句,理清课文层次。
教学难点:
(1)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马拉松运动的来历。
(2)读课文学习菲利比斯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课前准备:
学生:查资料了解马拉松的情况及马拉松比赛中感人的故事和人物。
教师:课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检查词语,正音。
(野心勃勃、奋起反抗、大获全胜、翘首以待、菲利比斯、极度疲劳、筋疲力尽、奥林匹克)
2、马拉松是什么?用对号或叉号做出判断。
a、一个波斯小渔村的名字。
b、一个希腊小渔村的名字。
c、一场战争的名字。
d、奥运会的传统项目。
3、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八个四字词语按文章的写作顺序进行排列,让学生读词既是对初读情况的检查,又是对课文主要内容的回忆,可谓一举两得。而判断题的练习则是紧扣课题,围绕课文内容,让学生对马拉松的认识更加全面,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认知基础。】
二、着手比赛,初步感知。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介绍了马拉松这一运动项目呢?(4-5自然段)
1、默读4----5自然段,试着完成填空题。
课件出示:
填空题:
(1)、( )年,第( )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把从( )到( )作为一个比赛项目。
(2)、( )年,确定马拉松比赛的距离为( )。
2、指名回答填空。
3、理解“全长42千米 195米”的长度之长。我们的操场一圈大约140米,我计算了一下,这样的操场得跑301圈。
4、看视频:马拉松比赛。指名谈感受。
【设计意图:从学生最熟悉的马拉松比赛入手,关注学生的起点和特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其次,通过换算的方法,让学生感知马拉松赛程的长度;最后通过画面、语言创设较为真切的情境,使单调枯燥的文字丰富化、形象化,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马拉松运动的艰苦,从而初步感受马拉松背后蕴含的精神。】
三、重点研读,感悟体验。
过渡:为什么要将如此艰难的比赛列为奥运会的比赛项目呢?(纪念马拉松之战,纪念那位把胜利喜讯带给人民的英雄。)(板书:纪念)
学生质疑。
(一)决战之重要
1、男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课件出示:两千五百年前,野心勃勃的波斯帝国对希腊发动了侵略战争。希腊人民奋起反抗,以一万人对付波斯帝国的十万大军,在海边一个叫马拉松的小渔村和敌人展开了决战,结果大获全胜。)
2、理解“决战”,体会赢得战争的重要性。
3、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战争胜利的来之不易。(通过“一万”、“十万”和“野心勃勃”等词语体会。)
4、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对重点词语“决战”“野心勃勃”“一万”“十万” 的理解,让学生充分感悟到波斯帝国的野心,以及取得这场胜利的重要及艰难,这样学生就更能深刻的体会到为什么菲利比斯会不顾一切地要把胜利的喜讯带给同胞,为深入学习后文打下基础。】
(二)英雄之伟大
1、远在40千米之外的首都雅典同胞他们都在(翘首以待)。可是在当时,人们只能通过什么方法传递消息?(靠人跑去传话)从40千米外传递消息,可是个艰巨的任务,但是谁完成了?(菲利比斯)
体会长跑的艰难
1、出示句子:“他跑啊,跑啊,终于看到了雅典的城门。”
自己读句子,你体会到什么?
2、他怎么会跑得如此艰难?仅仅因为路程太长吗?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画出相关的语句。
(课件出示:为了把胜利的'喜讯报告给首都翘首以待的同胞,战士菲利比斯不顾伤痛、饥饿和极度的疲劳,从马拉松出发,向雅典跑去。)
3、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伤痛”、“饥饿”、“极度的疲劳”、“战士”等词语理解。
4、角色体验。
此时此刻,我真想问一问菲利比斯:菲利比斯,你的伤口还在流血呢,你为什么要接受这个艰巨的任务呢?
菲利比斯,你已饥肠辘辘,你能坚持下来吗?
菲利比斯,你刚从战场上下来,身体已是极度的疲劳,你就不能休息片刻再出发吗?
5、出示画面,想象他在森林中遇到的困难,指名说一说。
练笔:他还会遇到什么困难?
(课件出示:虽然 ,但是他 。
虽然 ,但是他 。)
6、教师引读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对文本进行补白,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充分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而教师三个层次的引读也让学生的朗读感情层层深入,做到了读有层次,读有体会,真正做到了与文本对话,使学生走进了人物内心,为体会人物的精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感悟英雄之伟大
1、(课件出示:
到达雅典的时候,他已经筋疲力尽,他用尽最后的力气,向迎接他的人们高呼:“我们胜利啦!”随即倒在地上,再也没有起来。)
齐读。
2、感受菲利比斯“筋疲力尽”的程度。
3、朗读体会。
4、交流提升。
同学们,这是一位怎样的战士呀?感受菲利比斯的勇敢坚强、坚持不懈、热爱爱国。
5、齐读第二自然段,抒发情感。
(课件出示:为了把胜利的喜讯报告给首都翘首以待的通报,战士菲利比斯不顾伤痛、饥饿和极度的疲劳,从马拉松出发,向雅典跑去他跑啊,跑啊,终于看到了雅典的城门。到达雅典的时候,他已经筋疲力尽,他用尽最后的力气,向迎接他的人们高呼:“我们胜利啦!”随即倒在地上,再也没有起来。)
6、整体回归。
他是英雄,可文中的英雄不止他一个。(包括他在内的参加了马拉松战斗的那一万名战士,他们都是英雄。)
如果没有他们,就不会有马拉松之战的胜利,希腊的历史也将重新改写。让我们记住这场马拉松之战,记住这些英雄,去弘扬马拉松的精神和品质。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深入体会菲利比斯所表现的精神和品质,以点带面感受所有参战士兵的高大形象,从而解答学生之前提出的问题:为什么纪念马拉松之战?为什么纪念那位把胜利喜讯带给人民的英雄?既培养了学生质疑的能力,又让学生感受到解疑的快乐,教学环节循序渐进,环环相扣。】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拓展延伸:生活中就有很多优秀的运动员,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完美地诠释了马拉松的精神。出示图片,教师讲故事
2、教师总结。
同学们,“马拉松”不仅仅是一项体育运动,而是精神的体现,品质的象征。无论何时何地,都需要这些精神和品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真实选手身上再次体会马拉松比赛蕴含的精神和品质,认识有梯度、有深度、有广度。】
五、作业超市:
1、复述这个故事。
2、想象菲利比斯是怎样跑到雅典的,展开丰富的想象具体写一写。
【公开课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母鸡教学设计 公开课04-23
朱自清《匆匆》公开课教学设计12-28
《童年的发现》公开课的教学设计12-07
《匆匆》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08-29
《孙权劝学》公开课教学设计03-28
谈礼貌公开课教学设计03-30
《荷叶圆圆》公开课的教学设计08-08
慈母情深的公开课教学设计07-23
《匆匆》优秀公开课教学设计07-23
数学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14篇)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