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15篇(精)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富有激情的语言。
2、体会作品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3、培养、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1、 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过程设计:
导入(出示课件:名句)
1、以有关土地的名句导入
2、给学生讲个关于土地的小故事,让学生意识到土地于人类的重大意义。
二、介绍写作背景
1、(出示课件:“九、一八”事变相关图片)
9、18——记住这个写满屈辱与悲愤的日子。
让学生结合历史知识说说“九、一八”事变。
2、、播放《松花江上》,加强情感共鸣。
三、整体感知内容,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评价
2、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
带着问题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朗读、体会:
(1) 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 哪些地方让你深受触动?
3、出示课件
根据大屏幕的提示,让学生深情地说、读
“告诉你,我最喜欢读————
读到这儿,我的心情是 的,
我仿佛看到——
听到——
嗅到——”
四、品读赏析,深入探究
出示课件1:这是一块( )的土地?
每一个言语背后都有一颗诚挚的心,端木蕻良为之付出如此浓烈而炽热的情感的土地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1)快速阅读全文,找出具体描写土地的语句。[速读]
学生快速找出,明确:“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树,……原野上怪诞的狂风”和“在故乡的土地上,…………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学生可能会得出这样的一些结论:丰富的、富饶的'、神奇的、奇妙的、美丽的、美好的、生机勃勃的、充满活力的……)
(2)师追问:如此()()()()的土地,我们应用怎样的语气才能读出其中所蕴含的感情呢?
师根据回答总结明确:赞美、热爱、自豪、思念……的语气
女同学深情地朗读
出示课件2:这是一块让“我”( )的土地?
学生分小组交流,并推荐代表展示交流结果。
出示课件3:面对土地“我”发出了这样的誓言——
昔是的土地是那样的美丽、富饶、神奇;昔日的生活是那样的幸福、美好,可是现在,这块土地到处是战火纷飞,到处是日寇的暴行,多少人背井离乡,多少人妻离子散,又有多少人流离失所,富饶、神奇成为过去,幸福、美好也只能留在回忆中。(擦去板书)三千万东北同胞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成了亡国奴,哀号声不绝于耳。谁无父母,谁无妻儿,面对同胞惨遭杀戮,作为一名中国人,作为一名满腔热血的青年作家,端木蕻良面对家乡的土地,究竟发出了什么样的誓言?
男同学深情朗读,女同学深情朗读。
五、拓展升华:
出示课件: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学生深情地朗读作结(配乐)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2
课题:
《土地的誓言》(作者:端木蕻良)
课型:
新授课
研究课题:
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材与学情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东北作家端木蕻良写于1941年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的强烈思念之情。调子是悲怆的。
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根本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但他们有着朴素的'情感,也有丰富敏感的心灵。教学中应努力唤起其内心的情感,进入情境学习。
对于文章的创作背景和作者,通常由教师讲解,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在21世纪的信息社会,网络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角落,我们教学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本课将实验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当堂检索。
教学创意:
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由教师指导,自主获取知识,扩展课堂教学;配以音乐感染学生。
教学结构:
情境导入——整体感知——品味精彩语句——扩展思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2、体会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仪器与媒体:
投影仪、计算机lanstar教学软件、录音机等。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情境导入
1、导语
2、学生上网检索有关背景和作者的资料
二、整体感知
1、范读
2、学生自读
三、品读精彩语句
1、学生朗读并互相评价
2、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请再看这样一个句子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3)学生讨论后学法总结指导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
a、明确该词的本意;
b、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含义。
四、扩展思考
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
五、布置作业(播放《松花江上》)
“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可以网上检索有关资料)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富有激情的语言。
2、体会作品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3、培养、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1、 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课时安排:
一、过程设计
导入(出示课件:名句)
1、以有关土地的名句导入
2、给学生讲个关于土地的小故事,让学生意识到土地于人类的重大意义。
二、介绍写作背景
1、(出示课件:“九、一八”事变相关图片) 9.18——记住这个写满屈辱与悲愤的日子。 让学生结合历史知识说说“九、一八”事变。
2、播放《松花江上》,加强情感共鸣。
三、整体感知内容,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评价
2、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
带着问题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朗读、体会:
(1) 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 哪些地方让你深受触动?
3、出示课件
根据大屏幕的提示,让学生深情地说、读 “告诉你,我最喜欢读———— 读到这儿,我的心情是 的, 我仿佛看到——
听到——
嗅到——”
四、品读赏析,深入探究
出示课件1:这是一块( )的土地?
每一个言语背后都有一颗诚挚的心,端木蕻良为之付出如此浓烈而炽热的情感的土地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1)快速阅读全文,找出具体描写土地的语句。[速读] 学生快速找出,明确:“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树,……原野上怪诞的狂风”和“在故乡的土地上,…………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学生可能会得出这样的一些结论:丰富的、富饶的、神奇的、奇妙的、美丽的、美好的、生机勃勃的、充满活力的……)
(2)师追问:如此xxxx的土地,我们应用怎样的语气才能读出其中所蕴含的'感情呢?
师根据回答总结明确:赞美、热爱、自豪、思念……的语气 女同学深情地朗读
出示课件2:这是一块让“我”( )的土地? 学生分小组交流,并推荐代表展示交流结果。
出示课件3:面对土地“我”发出
了这样的誓言—— 昔是的土地是那样的美丽、富饶、神奇;昔日的生活是那样的幸福、美好,可是现在,这块土地到处是战火纷飞,到处是日寇的暴行,多少人背井离乡,多少人妻离子散,又有多少人流离失所,富饶、神奇成为过去,幸福、美好也只能留在回忆中。(擦去板书)三千万东北同胞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成了亡国奴,哀号声不绝于耳。谁无父母,谁无妻儿,面对同胞惨遭杀戮,作为一名中国人,作为一名满腔热血的青年作家,端木蕻良面对家乡的土地,究竟发出了什么样的誓言? 男同学深情朗读,女同学深情朗读。
五、拓展升华
出示课件: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学生深情地朗读作结(配乐)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抒情美文,在仅有的两段文字中,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选用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画面,前段描绘了沦丧故乡昔日的美丽、丰饶,后段叙述作者自己在故乡的成长足迹以及要回到故乡的决心,大量排比造成了逐渐增强的气势;直接抒发对土地的热爱、怀念和眷恋,并发出了为解放故乡而战斗,且不惜献出生命的时代强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让学生感受“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痛,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调动学生的情感。
2、通过朗读、品析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作者的爱国思乡之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对沦丧的故园的眷念以及誓死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激发振兴中华的责任。
教学重点:
品析语言,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感染。
教学难点:
品味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厚情感。
重难点突破:调动学生情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品析语言。
资源与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朗读法 、质疑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导入新课,渲染气氛
师:同学们,老师先请大家欣赏一首歌曲,听后请同学们谈谈你听后的感受。播放《松花江上》歌曲。
师:著名诗人艾青曾这样深情地吟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可以说,对故乡土地的热爱,是人们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之一,当日寇的铁蹄践踏祖国的东北大地,无数东北同胞流亡关内有家不能回的时候,作家端木蕻良满怀悲愤和思念之情写下了激情飞扬的文字《土地的誓言》。
2、 听读课文,初步感知
教师与四名同学配乐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划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然后用一句话说说听后的感受。
三、速读课文,领悟情感
1、从文中找出描写故乡景物的语句并思考:令作者魂牵梦萦的故乡到底是怎样的一方土地,请用“这是一方( )的土地,表现在——”的句式,把握作者故乡的特征。
2、 多媒体展示东北印象图片和“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惨绝人寰的罪行,形成鲜明的对比。
4、 走进文本,品味语言
1、思考:如何理解“土地的誓言”这个标题?作者向家乡的土地发出了什么誓言?用原文回答。
2、文章读来美不胜收,从情感、意象、语言、修辞等方面给我们美的享受,让我们一起品味这些美。请同学们寻找文章的美点,你认为本文美在——
五、课堂小结,激发情感
1、师:《土地的誓言》这篇抒情散文充满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 一样炽热 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听得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得到热血的沸腾。眷恋乡土,这是一种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恋的关东原野当时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了十年之久,对作者来说,他失去的是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她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文章对关东原野的怀念,正体现中华民族驱逐侵略者,收复东北失地的激情。
2、学习了本文你有何收获或者情感上有什么触动?在我们所接触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像《土地的誓言》这样充满深情的篇章,或是表现对祖国家乡的热爱,或是表现对亲人友人的依恋,或是表现对丑陋现实的愤慨……
请摘录这样的文字两段,有感情地朗读它、记
住它。
六、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同学们,端木蕻良的誓言已经实现,伟大的中国正在走向富强,但振兴中华任重道远,祖国的腾飞还需你们来接力。出示《少年中国说》(节选—梁启超)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7、 布置作业(二选一)
1、 透过重重的历史帷幕,先烈们的目光默默地注视着我们,目光中充满了忧伤、关切和期望,那我们该对先烈们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
2、 回顾历史,面对现实,你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请写下来。
学生活动
欣赏歌曲《松花江上》后谈感受
了解时代背景
边听课文边勾画触动自己的语句,然后谈感受。
学生从文中找出语句来概括。
观看图片,进一步感受曾经美丽富饶的东北与如今被侵略被蹂躏后的惨状。
研读课文,品析语言,寻找美点。
学生畅所欲言。
全体学生起立,大声诵读《少年中国说》。
附板书设计 挚痛的热爱
思念故乡
泛滥着热情
土地的.誓言
站立
发出誓言
解放
3、反思总结:本节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不足吗?今后将怎样改进?
反思:本节课我是按照三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及授课的,特别围绕《组织学生互动交流与展示分享研究》课题研究做了不少尝试。我个人认为在以下几方面把握的比较好。
1.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认知、感知小数。
在本课教学中,有意识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获得直接的感观,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 系。以米作单位的小数对学生来说是较抽象的知识,在教学用米作单位表示几分米的小数,我设计有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用1米长的白纸条测量两条彩带,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更深入感知分数与小数的联系。让生用小数表示自己的身高,多方面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整节课我努力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设计试读小数、量彩带、找身边的小数、猜谜语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
其次,整个教学中我感到在以下不足:
这节课的第一个知识点是小数的读法,。我原先想通过学生试读把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读法区别开来,使这两部分的读法有了不同,但教学时有两个学生有错误的读法,因没有及时的利用生成资源来纠正读法,所以干扰一部分没有深刻了解小数读法的学生,在后面的课堂中经常出现错误的读法。如果巧妙的运用课堂中有效的生成资源,教师的指导主体作用发挥恰当,再通过师生的互动方式加以有效利用,就会再次强化学生对小数读法的正确认知,实现知识经验的迁移。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把任务更加明确具体可操作,为小组上台展示交流有章可循。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5
一、课文导入
几个世纪以来,那些当年被逼得走投无路的破产的中国农民,漂流到海外去谋生的当儿,身上就常常揣着一撮家乡的泥土。当时离乡别井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他们把这撮泥土叫做“乡井土”。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 !,在一撮撮看似平凡的泥土里,寄托了人们多少丰富深厚的感情! 今天,我们也要学习的一段被迫离开自己深爱的土地后的誓言,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著有长篇小说《曹雪芹》和《科尔沁旗草原》,成为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作家之一。
二、出示目标(教师明确)
三、学习字词
自学指导:
1、自己把生字词读一遍,并在随堂作业上写一遍并注音。
2、借助文中的注释,理解并记忆生字词的意思。
3、把课后“读一读 写一写”注音记住字形:炽痛 嗥鸣 斑斓 谰语 怪诞 亘古 默契 田垄 蚱蜢 污秽
四、整体感知
自学指导:这遍文章所讲述的故事很感人,现在我就请同学以最快的速度将课文提示及文章朗读一遍,听清楚这样几个小问题:
(教师提问的同时要强调问题,并让学生在书中作勾画并即使思考)
1、通过读课文提示你了解了什么?(重在提取重要的知识点)
(时间,背景,事件,学习本课要完成的目标和任务等)
2、 本文你认为想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故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五、研读赏析
自学指导:
1、你是怎样理解课文标题“土地的誓言”?
明确:(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2、面对土地,作者发出了哪些誓言?(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作者誓言的句子?)
明确:我必须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板书)
3、到底是什么东西催促着作者一定要回到那个日思夜想的地方──故乡?
明确:从作者心底里有一种声音在呼唤着,(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有感情的朗读。)从作者的成长经历来讲,那片土地对于他来讲是那样的熟悉,(请同学们来讲讲看作者眼中的那片土地是怎样的一片土地。)
4、作者在这段话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 作者用了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能够引起你丰富的联想?
明确:教师小结: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品味形容词和短语的修饰作用。这段话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短语修饰事物,使事物带上丰富的、耐人寻味的意味。
5、你觉得写了很多事物,你觉得有没有烦琐之嫌?
六、问题探究
自学指导:
1、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明确: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2、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明确:
⑴ 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⑵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
⑶ 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七、拓展延伸
写一首同名诗歌《土地的誓言》。抒发自己对土地的感情。你的家乡留给你这样的印象?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它的情感。字数不限。
八、作业布置
你觉得这篇文章中哪些语句写得最富有感情,最能打动你?找出来,读一读,背一背,并摘抄到日记本上。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积累生字词;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体会呼告手法的情感表达作用。
过程与方法
以和谐互助、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让学生感受旧中国苦难,激发学生爱国热情。重点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揣摩
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流程
一、交流感知
(一)导入新课。
谈谈你对家乡(东北)的印象?
答:肥沃的黑土地;广袤的森林;美丽的河流;丰富的物产(煤矿,药材,皮毛等等。)东北三宝:人参、鹿茸、貂皮。
爱国主义教育
(二)出示学习目标明确目标,找出关键字词。
第一环节检查预习
出示导学案,学生自行阅读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文体介绍、知识链接并完成习题。
第二环节整体感知
检查预习成果,作业——思维导图,将优秀思维导图在全班展示。
二、研读共品
第一环节 师友研读
细读课文并师友讨论,完成导学案上的习题。
问题文章中哪一句话最打动你?为什么?(学生自由讨论,找两到三组师友回答)
第二环节教师点拨
问题:文章的第一个部分中表达了作者那些情感?从那些语句中看出来的?
文章的第二个部分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明确:
1、挚痛的热爱两个无时无刻不;
2、土地的留恋故乡美好的生活景象;
3、内心的冲动人与故土的共鸣;故乡的召唤;
三、互助释疑
第一环节 师友互助
针对本文有什么不理解之处,师友之间互相讨论,仍有不确定之处,由其他师友或老师解答。
第二环节 教师提问
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明确
作者愿意为了土地不惜奋斗,为了美丽的东北故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表达了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四、拓展巩固
第一环节 知识拓展
导学案读呼告手法相关
第二环 节巩固练习
作者把广大的关东原野,以“她”而不是“它”相称,这是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学生明确
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方式。也就是对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说话。一般可把它分为呼人、呼物两种形式。运用呼告,可以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加强感染力,并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故乡的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和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复,像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得到加强,自然会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
五、总结
第一环节 学生总结
这堂课我学到了……
第二环节 教师总结
综观全文,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含泪的叙述中涌动着作者对家的渴望和无尽的忧伤;,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有家不能回的凄苦、哀愁和悲愤。那应是华夏儿女在民族危亡之时,奔走呼告,是对祖国发自肺腑的赤胆忠诚,是饱含热泪捧出的一颗炽热的心。因此,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发扬作者这种爱国情怀,因为我们都有一颗中国心。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整体把握、理解“土地的誓言”。(2)理解作者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1)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2)揣摩重点词语,了解作者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了解国耻,珍惜现在,振兴中华。
二、教学难点
揣摩字词,理解作者对土地的感情。
三、教学过程
1、导入:由“土地”二字导入。(1)普通人对土地的感情。(2)小学时学过的'肖邦对土地的感情。(3)诗人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这些都可以看到人们对土地都是魂牵梦绕,充满深情。而一个被外敌入侵被迫失去土地,离开故土的人对土地又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2、整体感知
板书:土地的誓言。
(1)问:这是在什么背景下发出的誓言?
(2)播放“九一八”事变的影片。并简介作者。
(3)他面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学生勾画生字词和相关内容。
(4)解决生字词。读出“土地的誓言”。
3、精读课文
(1)学生朗读“土地的誓言”后思考:
作者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誓言?在我的记忆中,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
学生朗读第一段相关内容,简要概括出来。
问:作者在这一段的描写中充满了什么感情?
问:可是,这样美丽、富饶的土地此时却在日本强盗的魔爪下呻吟,掺遭蹂躏。教师放影片。
问:读了文章,看了影片,你此时此刻有什么感想?你能理解作者的感情吗?哪些词语表现出了这样的感情?
学生找出相关的词语,品味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再读“土地的誓言”,揣摩、品味、朗读。
(3)由“坟前”引到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加深理解作者“誓死夺回土地”的感情。
4、朗读艾青的诗小结。(可以投影)
四、拓展延伸
学了本文,你有哪些感想?学生自由交流。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8
【学习目标】
1、扎实字词,增加词汇积累。
2、品味文章蕴藏的复杂情感。
3、揣摩、品味文章具有激情的语言。
4、 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习重点】
作者情感的把握。
【学习难点】
揣摩、品味文章具有激情的语言。
【课前准备】
发放预习任务单,学生在此指导下进行预习。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感受着腔腔爱国心。其实,记住每一个国耻日也是我们爱国的表现。在我国的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日子。(幻灯片投示)
2、投示:1931、9、18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历史上的九·一八事变、
1931年9 月18日,日本侵略者炸毁南满铁路,挑起事端,并于当晚10点20分突袭东北军北营驻军,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
3、(播放图片)
师:“九一八事变”, 使东北辽阔美丽的江山沃土尽陷日军铁蹄之下,一时民生凋蔽,四野荒芜,沦亡是他们唯一的选择,无数百姓为免遭日军的蹂躏而逃离家园。十年之后的1941年,也就是“九一八事变”过去整整十周年之际,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外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家端木蕻良怀着痛失家园,渴念故土的强烈感情写下了这篇激情澎湃、感人肺腑的文章。
板书: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二、预习交流,自学生疑
1、作者简介
学生交流,教师归纳: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省昌图县人,现代作家,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
补充笔名由来。
三、整体感知,师生释疑
听读课文,思考感知:
1、关注重点字词。
2、认真体会,你发现文中都蕴涵着哪些情感?
(注意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学生听录音感知,之后进行交流。
1、字词检测
字词检查
A读准字音
1)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2)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它们从来没有停息,它们的热血一直在流,在热情的默契里它们彼此呼唤着,终有一天它们要汇合在一起。
3)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B写对字形
4)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 háo míng )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悠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 lán yǔ ),原野上( guài dàn )的狂风。
C选好词语
5)在那田垄里( )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A 回响 B 飘荡 C埋葬
6)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 )着一种热情。A澎湃 B 涌动C泛滥
2、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
四、问题引领,合作探究
1、主问题研讨
文章中哪些语言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请勾画出相关词句并赏析。
1)学生研读文章,之后交流。
重点语句赏析示例:
A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这个我是知道的,我常常把手放在大地上,我会感到她在跳跃,和我的心的跳跃是一样的。它们从来没有停息,它们的热血一直在流,在热情的默契里它们彼此呼唤着,终有一天它们要汇合在一起。
(这块广大的'关东大地'因为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母亲一样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拟人手法——失去土地的.痛苦 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B 在那田垄里( )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A回响 B 飘荡 C埋葬
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 )着一种热情。A澎湃B 涌动C 泛滥
(充满感情色彩的词语→丧失土地的悲愤、屈辱和仇恨。富有情感表现力。)
C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
(这些形象都是关东大地的代表事物,代表着关东大地的特征,它可以使读者充分了解关东大地的美丽富饶,也可以唤起读者的想象。更能体现作者对故土家园的深深眷恋之情。→形象的叠加——对土地深情的赞美,深切的怀恋 排比——连贯的逐渐增强的语势,加强情感表达)
……
2)教师点拨,归纳文中表达感情的手段
A超常规的词语运用。
B运用排比、比喻、 拟人等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
C选取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通过景物的密集叠加,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2、质疑交流
学贵质疑 善于提出问题的孩子才是最聪明的!
问题示例:
A你怎样理解本文标题——“土地的誓言”?
B文章前后人称的不一致,你是怎样看待的?(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用“你”来称呼呢? )
五、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背景介绍:《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其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作为诗人的艾青,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六、课堂总结,收获盘点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学生听歌,进一步体会文章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师激情结束语——不管是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还是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永远昭示我们:对国家、民族深沉强烈的爱以及广博的襟怀、火热的心肠,才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根本!
附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热爱 怀想 眷恋 愤恨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比喻等表现手法;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2、过程与方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熏陶感染中让学生感受到旧社会的苦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作者的抒情方式;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图片和课件,通过画面让学生的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再播放《松花江上》等音乐,充分调动学生,唤起学生内心情感,从而导入新课。
2、了解作者、背景:(展示课间到屏幕上,学生齐读)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省昌图县人,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其成名作为他创作于1936年的短篇《鴜鹭湖的忧郁》,是反应东北沦陷区生活的代表。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其中《鴜鹭湖的忧郁》一向为人称道,这是用诗情的笔法写出难以想像的贫穷,悲愤郁怒之情回荡在平静的叙述中,传达出遭受压抑的凄厉感。他还善于在题材下表现东北特殊的风情,《遥远的风砂》《浑河的急流》都有磅礴的气势,民族意识通过地方的粗犷性格表露出来。他注重方言的运用,又自觉地吸收电影剪接手法来结构小说,叙述带跳跃性,用笔举重若轻,讲究力度,在小说体式上有新的创造。抗战时期他先后出版了《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等长篇。
背景: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3、检查预习:(课件打在大屏幕上)
⑴注音:
炽痛()泛滥()嗥鸣()
怪诞()亘古()谰语()
蕻()
⑵汉字:
gǎo头()默qì()污huì()
蚱měng()斑lán()田lǒng()
⑶解词并用3~4个词语说一段话:
炽痛泛滥谰语怪诞亘古默契污秽
二、初读课文,感知结构内容
(让学生小组讨论后归纳,幻灯逐一显示下列文字)
第一段:我常常详细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本文结构:想到、听到──发誓回去
结构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在直接抒情。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述。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是为了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赞美和深情怀念,应用排比,则加强了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但没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没有前者来得。它也表达可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的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三、再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情感。
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幻灯显示)热爱故乡,思念故乡,愿意为故乡而战而牺牲。
2、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
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
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3、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情感表达出来?试举例谈谈。(4人小组讨论)
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倾诉了对土地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的对象拟人化,还通过多次反复,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发学生产生共鸣。
选取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又一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增强气势。(“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
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四、默读课文,学生质疑,合作探究
由学生质疑,教师参与讨论,设施知道点拨。预设的问题有: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2、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至于“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这样想来,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
3、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存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这句话里“红熟的浆液”喻指什么?
含义:作者思乡的心情就像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就要喷涌而出。
“红熟的浆液”表层是指“大地深处沸腾的浆液”。深层是指作者内心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
4、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愿意为了土地不惜奋斗,为了美丽的东北故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表达了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5、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
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的一步步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
这在修辞上叫“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五、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谈谈学过本文后你有何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同学们谈得都很好,希望同学们在学过这篇文章后真正经受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沿着前辈们奋斗过的足迹发奋图强,用生命来热爱我们的家乡,用生命来捍卫我们的祖国。
2、你觉得这篇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得最富有感情,最打动你?找出来,读一读,背一背。
3、文章多次运用了反复,请选择下列一组词语说一段话表达出你对事物的依恋。
⑴“当我……当我……当我……”
⑵“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我想起……”
⑶“土地是……土地是……土地是……”
⑷“在春天……在盛夏……在秋日……在严冬……”
【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物产丰饶思恋家乡
关东沃野为故乡祖国而战而牺牲
景色美丽热爱祖国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词语,掌握“炽痛、嗥鸣、斑斓、谰语、怪诞、亘古”等词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⑵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⑶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能力目标:
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层体味作者的家园情、故国情。
⑵揣摩本文优美而富有激的语句,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力。同时进行仿句训练,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为家乡的富饶,祖国的腾飞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深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欣赏精彩句、段,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的抒情脉络,理解文章两段之间的关系。
2、了解文中某些词语的确切含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他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字字有情,句句含情,感人至深,令人震撼。教学时宜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如配乐朗读、表情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学生练读、学生齐读等,在反复朗读中,体味作者炽痛的家园情、故国情。
2、情境法:
由于年龄所限,七年级的孩子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的经历与体验。教师宜创设情境,如播放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的录像、光盘等或播放《松花江上》《游子吟》《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橄榄树》等歌曲,以直接诉诸心灵的方式感染学生。
3、讨论点拨法:
生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交流思想,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辅之以必要的点拨,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4、美点寻踪法:
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主动进入作品的世界,尽情赏析文章的美,真正成为鉴赏主体。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像机;VCD、录像带;光盘、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情境导入;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抒情脉络;师生互动,共同赏读文章优美而富有激的语言,感受作品浓郁的抒情风格,借鉴文章独特的抒情艺术;仿句训练,积累语言;延伸拓展,开阔视野,内化课堂所学,沟通课堂内外。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乡愁”的音响一直在中国诗传统的城堡上空缭绕,离别家乡的游子念念不忘自己的一片精神故土。今天我们学习东北作家,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感受游子对故土热烈深沉的爱。(板书文题)
设计(二):以余光中《乡愁四韵》导入。
多媒体显示:
给我一瓢长江水呵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
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呵长江水
……
给我一片雪花白呵雪花白/信一样的雪花白/家信的等待/是
乡愁的等待/给我一片雪花白呵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呵腊梅香/母亲的腊梅香/腊梅的芬芳/是母
亲的芬芳/给我一朵腊梅香呵腊梅香
──《乡愁四韵》节选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对故乡、对母亲的思念,意象缤纷,情感炽烈。但今天我们学习的《土地的誓言》,除了浓烈而深切的思乡之情外,似乎还有别样的东西在,你有兴趣知道吗?请跟我来。
设计(三):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或《游子吟》或《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学生倾听音乐,感受歌词。
歌词内容如下:
游子吟:都说那海水又苦又咸,谁知道流浪的悲痛辛酸。遍体的伤痕,满腔的仇冤,啊游子的脚印啊血泪斑斑。
历尽了人间的风暴雨寒,踏遍了世上的沟沟坎坎。人情的冷暖,世道的艰难,啊,游子的心中啊盼望春天。
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电视系列片《共和国之恋》主题歌):
在爱里,在情里,痛苦、幸福我呼唤着你;在歌里,在梦里,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纵然是凄风苦雨,我也不会离你而去。当世界向你微笑,我就在你的泪光里。
你恋着我,我恋着你,是山是海我拥抱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是血是肉我凝聚着你。纵然我仆倒在地,一颗心依然举着你,晨曦中你拔地而起,我就在你的形象里。
设计(四):教师播放反映“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的录像或CD盘,学生观看,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教师画外音)“九一八事变”,东北沦亡,日本帝国猖狂入侵,广袤肥沃的东北大地沦落于帝国主义的铁蹄之下,一时,民生凋敝,四野荒芜,流亡是他们的唯一选择。内心撕裂般的疼痛成了他们对那段时日唯一的记忆。让我们走进《土地的誓言》,再回首那段痛楚的记忆。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1、背景介绍: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们东三省,“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这篇文章是作者在“九一八事变”过去整整十周年时写的,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深沉的爱国热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2、三十年代的东北作家群与端木蕻良(吴福辉):
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者,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李辉英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形成于30年代中期。他们有的加入了“左联”,有的未正式加入“左联”,但其创作实际上构成“左联”文学的一部分。正是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展现出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
东北作家群里,《憎恨集》的作者端木蕻良(生于1912年),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1928年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加入“左联”,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1933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成为三十年代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从1936年至1938年,他在上海和武汉等地从事抗战文学活动,创作亦走向成熟与多产,计有长篇小说《大地的海》,以及《鹭湖的忧郁》《遥远的风沙》等一系列风格独异的短篇小说。其中,《鹭湖的忧郁》一向为人称道,作者用诗情的'笔法写出难以想象的贫困,悲愤郁怒之情回荡在平静的叙述中,传达出遭受压抑的凄厉感。他还善于用抗日的题材表现东北特殊的风情,《遥远的风砂》《浑河的急流》都有磅礴的气势,民族意识通过地方的粗犷性格表露得淋漓尽致。他注重方言的运用,又自觉地吸收电影剪接手法来结构小说,叙述带跳跃性,用笔举重若轻,讲究力度,在小说体式上有新的创造。抗战时期他先后出版了《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等长篇小说。
(选自《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学生阅读文字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增强对课文的了解。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把握作者的抒情脉络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⑴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掌握正确的读音。
教师抽查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
①根据拼音写汉字:
(lán)_____语默(qì)_____
白(huà)树_____田(lǒnɡ)_____
泛(làn)_____浆(yè)_____
阻(yì)_____
②给出加粗字注音,并解释词义:
炽痛()_______________
斑斓()_______________
嗥鸣()_______________
怪诞()_______________
亘古()_______________
污秽()_______________
明确:
①谰契桦垄滥液抑
②chì热烈而深切
lán灿烂多彩
háo(野兽)大声嚎叫
dàn荒诞离奇
gèn远古
huì肮脏的东西
⑵教师领读文章第一段,提醒学生注意语气、语调、语速、重音等。学生听读,并在课本上注明一些朗读标记。
⑶学生练读。要求表情朗读,大胆试读,力求突出情感的表达。
⑷学生交流读课文的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情感。
学生明确:
①有对故乡优美景物的热情赞美。
②有对故土的深切怀念。
③有离别故土无尽的凄苦与无奈。
④有想念故土而难归的满腹的愁怨与悲愤。
⑤有收复家园,重建家园的激与信念。
⑸学生齐读课文,充分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
2、学生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抒情脉络:
教师提示:
⑴请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⑵请画出你感受最深的文句。
⑶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抒情脉络。
思考:两段文字在内容结构上有何异同?所选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为何选不同的景物?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就第⑶问题展开讨论,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明确:课文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心为此热血沸腾!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
两段文字都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直抒胸臆。两段回忆所取景物不同。前者选取东北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赞美和深情怀念。排比的运用,加强了感情的冲击力。后者选取春秋两季景物,抒情较舒缓,在深情怀念中暗含忧伤、愤怒。
四、品读课文,揣摩语言,体味文章的语言美
1、学生自主赏读课文,就感受最深的文句进行交流,并简述理由。
学生交流,声情并茂地朗诵自己喜欢的文句。
生1:“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在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生2:“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或者当我……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我想起那幽远的车铃……”
生3:“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终于有一天它们要汇合在一起。”
生4:“故乡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秋天……”
生5:“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
2、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为鉴赏定向。
教师明确:文章的语言优美而富于感情,从大家刚才的朗读中,我们被深深地感染了。综合分析同学们的阅读体验,我们发现,文章的语言美在意象,美在情感,美在手法,美在生动。下面让我们尽情地涵泳品味。
⑴美在意象:
教师提示:本文众多的意象纷至沓来,让人目不暇接。这些意象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充满了细节的活生生的“关东原野”。请大家找出来,想象体味这些意象,在头脑中再造一个美丽富饶的东北大地,请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学生寻找一、二两段中的相关意象,并用自己的话表述,题目拟为“美丽富饶的关东原野”,突出东北地域之广阔,物产之丰富。
教师辅之以图片介绍,实物投影显示,或多媒体显示“富饶的东北”系列画面,帮助学生想象画面。
⑵美在情感:
教师设计相关题目,指导学生鉴赏:
多媒体显示:
①文中奔涌着丰沛激越的情感,这种情感,我们
把它定位为思乡之情,好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②如果把情感的抒发比作水流,有小河、湖泊、大江、瀑布之别,你认为本文属于哪一类?
③你觉得文章中哪些语句写得最富有感情,最能打动你?请找出来,把它们推荐给大家,并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点拨,或参与小组讨论。然后选交流较好的两个小组进行全班交流。
活动成果展示:
①眷念乡土,热爱祖国,本是人之常情,可文中的思乡之情、爱国之情却有着特定的背景。当时,作者所眷顾思恋的关东原野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作者流亡关内,无家可归。国恨家仇双双叠加,使得本是单一的思乡之情显出了几许悲壮的意味、几多深广的内涵,从而拓展了文章的主题。
②课文中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叙述的方式和内在感情的起伏彼此呼应,形成文章的波澜与节奏。以课文第二段“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为例。作者先是以平静的叙述,一组对句强调“我”与土地不可分离的关系。接着,是一个总结性的语句“我不能离开她”。从“在故乡的土地上”到“多么丰饶”,回忆“我”在故乡成长的足迹,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思乡之情,感情舒缓,境界优美,如小河潺潺,缓缓流淌。由衷的沉醉之后,却以一句“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急收,发出坚强的誓言:“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至此,情绪渐强,达到高潮:“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有如瀑布倾泻,大江奔涌。
情感的抒发不是单一的,而是起伏变化的,课文第一段的抒情,有如湖泊般,平静、深广中潜藏着急流;第二段铮铮誓言,有如大江奔流,一泻千里。
③学生自选语句朗诵并简述理由。此处略写。
⑶美在手法:
多媒体显示:(显示一句,品评一句)
①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
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为什么会有人称的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
……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
……我看见……我想起……我想起……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大量运用排比,有什么表达效果?你能仿写一句吗?)
③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如何理解这一句话?请谈谈你的看法)
④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
(分明是作者思念家乡,可作者却说故乡在召唤自己,呼唤自己的名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吟诵、思考、品味,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
①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的激动,他有一种倾吐的欲望,对土地以“你”相称,使抒情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②大量运用排比,使得语句更加连贯,逐渐增强语势,便于情感的进一步抒发。故乡的风物犹如一幅幅优美的画卷在我们眼前展现,作者对故乡的牵系与眷恋呼之欲出。
③这是写实,同时也是诗意的表达。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便是句中所说的“红熟的浆液”。充满激的作者,其内心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作者的心和着大地的心,一同战栗,一同愤怒,大地似乎有了生命,有了情感,可以像人一样召唤着作者,激励着作者为之奋斗为之牺牲。这是拟人修辞的表达效果的艺术表现。
④这是移情于物的写法。实际上作者想表达自己思念家乡,故乡令自己梦牵魂绕。这样写,可以使自己的情感显得更加浓烈、深挚。因为只写自己爱恋故乡,就只表现单方面的情感,一写故乡对自己的召唤,就极为深刻地揭示出土地和自己的那种“默契”关系。古诗中常用这种表现手法,如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⑷美在生动:
多媒体显示:
揣摩下列句子,体会句中加粗词语的含义。
①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②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
③在春天……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
④我常常把手放在大地上,我会感到她在跳跃,和我的心的跳跃是一样的。它们从来没有停息,它们的热血一直在流,在热情的默契里它们彼此呼唤着,终有一天它们要汇合在一起。
学生自由发言,明确:
①“泛滥”,原为贬义,现有贬词褒用,义为“洋溢”,表示心中的热情非常之高涨,几乎要泛滥了。
②用“埋葬”,表示自己的欢笑已随着那片土地的沦陷而一去不返。
③用一“窜”字,很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柳条生长得速度之快,力量之强。
④“默契”本是心和心的了解沟通,不需明言就能彼此理解。这里运用“默契”就非常生动形象而且深刻揭示了“我”和土地之间的关系,它揭示出:只有这样的土地,才能哺育出这样的儿女;只有这样的儿女,才最理解这片土地,最依恋和热爱这片土地。
3、学生齐读课文,充分领略文章的语言美。
五、课堂训练
仔细阅读课文第2段“在春天……秋天……”,模仿这个段落,请用一段文字生动描述我们这儿春天来临的景色,说一说秋天家乡有哪些特产。
学生仿句说话,其余同学评价。
六、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怀念故乡的散文,字里行间凝聚着对故乡无比深切的炽痛的热爱,表达了作者收复故土、解放家乡的坚强决心。我们不禁被作者的爱国深情所感染。故乡是我们的根,故乡是放飞游子的线绕子,无论我们身置何处,我们的心永远属于故乡。同学们,在前辈们为保卫家乡而勇于牺牲自我的精神激励下,让我们为建设好家乡而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吧!
同时,本文也是一篇美文,希望以后多阅读,多赏析,让记忆中的“她”多一些珍珠的光泽,多一些夜星的璀璨。我相信,数年之后,我们唱给故乡的歌谣将更动听。
七、布置作业
1、难句解释:
⑴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
⑵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如何理解画线的句子,请结合文意分析。
2、仿句训练:
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了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请模仿以上文段,保留第一句,按“在那……”的句式写一组排比句,叙写自己成长的足迹。
3、课外学唱《松花江上》,进一步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⑴土地的肥沃丰饶,带来了各种生命的旺盛活动,昆虫也不例外。连蜘蛛也在忙着织网捕虫。
⑵画线句的意思是:我要为我的家乡战斗到底,哪怕流尽我最后一滴血,死也要看到故乡的解放。
古往今来的诗作中,许多诗句都有此意境。如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又如陈毅的《梅岭三章》其三:“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等等。
2、3、略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一、写作活动设计
1、正像教科书上本单元提示中说的那样,“‘祖国’不是一个普通的名词。她意味着大地、江河、语言、文化、民族、同胞等等。爱祖国,就是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家乡也一样,爱家乡正是爱祖国的基础。家乡不止意味着你的父母、亲人、朋友,还有家乡的山、水、土地、空气、一草一林。请以“故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故乡的爱。不少于500字。
2、学写一首诗,以《土地的誓言》为诗题,抒发自己对土地的感情。
3、以“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以上文题任选一题完成)
二、课外阅读
阅读秦牧的《土地》、艾青《我爱这一片土地》,感受作者对土地深沉的爱。
三、开放探究
阅读歌词《松花江上》,回答文后题目。
松花江上
张寒晖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家乡?
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穷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1、用“||”将诗歌分为三层,并概括层意。
2、反复是这首歌词运用的主要修辞手法,试分析下列词句反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⑴“我的家乡在松花江上”______________
⑵“流浪!”______________
⑶“哪年,哪月”_____________
⑷“爹娘啊,爹娘啊。”_______________
3、下面两段文字都是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画面来展现家乡的丰饶美丽的。试比较散文语言和诗歌语言的特点。
⑴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
⑵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散文语言的特点:______________
诗歌语言的特点:____________
4、谁不爱自己的家乡,一提起家乡,总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尽的情,请仿照这首诗歌的开头写一段,写家乡的景、事和人,抒发对家乡的挚爱之情。
我的家乡有_________________,这里有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的家乡在_________________,这里有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家乡在_________________,这里有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我的家乡在东北……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欢聚在一堂?‖
第一层:忆家乡;第二层:离家乡;第三层:思家乡。
2、反复的作用主要是强调思想感情。具体分析略。
3、散文的语言一般较形象、生动、详尽,诗歌的语言则显得凝练、跳跃、简洁。
4、略。
【备课资料】
一、重温经典
荐读艾青《我爱这土地》。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的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提示:这首诗写于1938年冬,后收入作者的诗集《向太阳》。当时正值日本侵略者大举进犯之际,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诗人满怀着激越的心情,用自己心底里流露出来的诗句倾泻着对祖国的炽烈热爱和深沉眷恋。把握这首诗的思想情感,宜从“鸟”“土地”两个意象入手。“鸟”是诗人炽热爱国之心的化身。“鸟”即使喉咙嘶哑,也要不停唱歌,甚至死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忧郁中透出坚定的信念、奋勇向上的进取精神。“土地”是伟大而古老的祖国的象征,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吹刮着的激怒的风”的土地,昭示了这片土地正在遭受日本帝国主义者的蹂躏,人民正在进行着激烈的反抗。
二、时文超市
荐读蔡运强的《土地啊……》(节选)
《土地啊……》(节选)
蔡运强
对土地的感情,每个人大概都会有不同的经历和体会。我的故乡在长江入海口,在中国的第三大岛崇明岛。很多年前,作为一个下乡“知青”,我曾经在崇明岛上种过田。那时,天天和泥土打交道,劳动繁重,生活艰苦,然而没有什么能封锁我憧憬和想象的思绪。面对着岛上那辽阔的土地,我竟然遐想联翩,自由的想象之翼飞越海天,翱翔在我们广袤绵延的国土上。崇明岛和一般意义上的岛不同,这是长江的泥沙沉积而成的一片土地,就凭这一点,便为我的遐想提供了奇妙的基础。看着脚下的这些黄褐色的泥土,闻着这泥土清新湿润的气息,我的眼前便会出现长江曲折蜿蜒、波涛汹涌的形象,我的心里便会凸现出一幅起伏绵延的中国地图,长江在这幅地图上左冲右突、急浪滚滚地奔流着,它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哺育着土地上众多的生命。它也把沿途带来的泥沙,留在了长江口,堆积成了我脚下的这个岛。可以说,崇明岛是长江的儿子,崇明岛上的土地,集聚了我们祖国辽阔大地上各种各样的泥土。我在田野里干活时,凝视着脚下的土壤,情不自禁地会想:这一撮泥土,是从哪里来的呢?是来自唐古拉山,还是来自昆仑山?是来自天府之国的奇峰峻岭,还是来自神农架的深山老林?抑或是来自险峻的三峡,雄奇的赤壁,秀丽的采石矶,苍凉的金陵古都?……
有时,和农民一起用锄头和铁锹翻弄着泥土时,我会忽发奇想:在千千万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会不会用这些泥土砌过房子,制作过壶罐?会不会用这些泥土种植过五谷杂粮,栽培过兰草花树?有时,我的幻想甚至更具体也更荒诞。我想:我正在耕耘的这些泥土,会不会被的屈原踩过?会不会被的陶渊明种过菊花?这些泥土,曾被流水冲下山岭,又被风吹到空中,在它们循环游历的过程中,会不会曾落到云游天下的李白的肩头?会不会曾飘在颠沛流离的杜甫的脚边?会不会曾拂过把酒问天的苏东坡的须髯?……
荒唐的幻想,却不无可能。因为,我脚下的这片土地,集合了长江沿岸无数高山和平原上的土和沙,这是经过千年万代的积累和沉淀而形成的土地,这是历史。历史中的所有辉煌和暗淡,都积淀在这土地中,历史中所有人物的音容足迹,都融化在这土地中──他们的悲欢和喜怒,他们的歌唱,他们的叹息,他们的追寻和跋涉,他们对未来的憧憬……
记得我曾在面对泥土遐想时,写下过这样的诗句:“故乡的泥土,汇集了华夏大地的缤纷七色,把它们珍藏在心里,我就拥有了整个中国……”直到今天,年青时代的这种遐想仍会使我的感情产生共鸣。
我们每个人,都是土地的儿子。土地是我们的母亲。一个淡忘了自己母亲的人,不思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的人,不是一个高尚健全的人。一个鄙视自己的母土,忘记了自己的故乡的人,就像背弃了母亲的不孝之子一样,不仅会失落自己的灵魂,还会被世人鄙视。
人们啊,请记住,你的根,在母土之中。只有把根深扎进生你养你的土地,只有把土地的色彩和气息珍藏在你的心里,你的生命和人生之树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当每一棵生命之树都在与其血脉相连的泥土中自由成长,那么,我们的土地就会洋溢一派葳蕤葱茏的繁华景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字认词,积累好词好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揣摩、品味本文激情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师生主体间对话,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方法:
(一)本文抒写的内容,其时代背景与学生相去甚远,因此教学前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查阅资料,了解相关历史背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本文在主题的理解上也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应用心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情感,可考虑播放音乐,历史短片作铺垫、补充。
(三)语言炽热、感情丰沛,是本文的另一个特点。老师在示范朗读处理教材的基础上,可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以使学生更好地领会课文语言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完成字词的积累。
2、查找有关“九●一八”事变及作者的相关资料。
3、熟读课文,尽可能读得有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并课件展示美丽丰饶的东北景物图片)
斑斓的色彩,丰饶的物品,好一片神奇的东北大地!这节课,我们就来走进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板书课题),去感受一下那方神奇的热土!
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呢?
(学生质疑,教师简单板书学生的疑问。)
二、抽查预习:
积累本课词语(ppt出示):
炽痛、嗥鸣、斑斓、谰语
亘古、镐头、污秽、默契
三、研习新课:
(一)一读,知内容:
老师配乐表情朗读课文,留给学生一个任务:找出描写故乡景物的语句圈点勾画,并思考:这是什么样的土地?
成果展示:(ppt出示两个描写性的语段)
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带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
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离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故乡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梁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这是什么样的土地?”结合所找的描写性的语段来说。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展示;教师注意点评,引导朗读。)
就是这样一片美丽、富饶、广袤(词语即板书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理解,不限定)……的土地,却在1931年遭到了厄运!
(播放视频)
(二)二读,品情感
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三千万同胞在日寇的铁蹄下惨遭蹂躏。1941年9月18日,这场灾难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面对着破碎的家园,面对这样一方土地,作者的情感又是怎样的?
再看文本,要求关注文中饱含作者强烈情感的句子或词语。
以“炽痛”一词为例,解析品读。(ppt出示)炽痛的热爱
特别提到“泛滥、呻吟、埋葬”
类似这样的词语或句子,文中还有吗?
(学生再读文本,揣摩品味,交流展示;教师注意点评,引导朗读。)
(三)三读,悟主题
怀着这种复杂的情感,满腔热血的端木蕻良又发出了什么样的誓言呢?在文中找找看。
① “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结尾。”(找出并齐读)
②指导朗读:从情感、从语气、从声音、从重音、从停顿……
(组内读,齐读,指名读)
③作者准备怎么去做?用关键词概括一下。
学生活动,教师随机板书:回去、战斗、牺牲
④板书小结:面对着这样一片美丽、丰饶……的土地,作者端木蕻良怀着热爱、眷恋……的情感,发出了回去、战斗、牺牲的铮铮誓言。
⑤这仅仅是作者发出的誓言吗?你觉得还有谁?
广大的东北人民,每一个炎黄子孙,所有的中国人。
⑥再次齐读,要求读出甘担大义的侠骨和义赴国难的豪情。
四、课堂延伸:我的爱国、爱乡情
我们这一课的话题有些沉重了。可喜的是,黑暗已经过去,端木蕻良的誓言早已实现。中华民族正走上伟大复兴,任重而道远!
新世纪的你们对祖国、对家乡,又有着怎样的情感呢?或者说你愿为了祖国、家乡做出什么样的承诺呢?用几句话来表达一下。
五、课堂结束语:
大家的一个个小心愿,将会汇聚成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梦,祖国的腾飞需要在座每一位同学的努力!
这节课的最后,让我们来欣赏歌曲《松花江上》,再次向那片土地致敬!
六、作业布置:
1、积累本课触动你心灵的语句,进一步交流。
2、学唱歌曲《松花江上》。
七、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为图画式,内容为学生研讨的结果,当堂生成)
《土地的誓言》作者端木蕻良简介
端木蕻良(1912.9.25-1996.10.5),原名曹汉文,又名曹京平,曾用笔名黄叶、罗旋、叶之林、曹坪等。现代著名作家、小说家。
写作背景
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者,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李辉英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形成于30年代中期。他们有的未正式加入“左联”,但其创作实际上构成“左联”文学的一部分。正是他们,开创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合为一体,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
东北作家群里,还有《憎恨》集的作者端木蕻良(生于1912年)。其中,《鴜鹭湖的忧郁》一向为人称道,这是用诗情的笔法写出难以想像的人民贫穷,悲愤郁怒之情回荡在平静的叙述中,传达出遭受压抑的凄厉感。他还善于在抗日的题材下表现东北特殊的风情,《遥远的风砂》《浑河的急流》都有磅礴的气势,民族意识通过地方的粗犷性格表露出来。他注重方言的运用,又自觉地吸收电影剪接手法来结构小说,叙述带跳跃性,用笔举重若轻,讲究力度,在小说体式上有新的创造。抗战时期他先后出版了《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等长篇。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12
课文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它是现代作家端木蕻良在1941年9月18日为纪念“九·一八”事变十周年而抒的。当时,“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还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而作者作为其中的一员,再也难以遏制心中强烈的思乡之情,不由地向着黑土地,发下了自己的誓言:我要回来!我愿付出一切!
我根据本单元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这个总的教学要求,以及这篇课文要求的有感情朗读,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品味精彩短语,学会使用呼告、对比、排比等修辞方法这个特殊要求,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创作背景。
2、积累有关思乡爱国的名言警句。
3、 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4、领悟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5、 学习运用呼告、排比等修辞方法。
6、感受游子浓郁而炽痛的思乡爱国之情。
教学的重点:领悟并学习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文章的标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教学的难点: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感受作者炽痛的感情。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是通过对背景的了解,以读来体会,以读来加强情感熏陶,因此我在教学上偏重于读,还有课前的准备工作上。课时安排诶一课时,但充分利用了早自修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炽痛 嗥鸣 斑斓 怪诞
亘古 默挈 田垄 蚱蜢
污秽 谰语 辗 辘 镐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生词。
(1)炽痛:热烈而深切。
(2)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3)斑斓:灿烂多彩。
(4)怪诞:奇怪;古怪。
(5)亘古:整个古代。
(6)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7)污秽:不干净。不干净的东西。
(8)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3.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
1.作者作品简介。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 “九.一八”事变后,从东北流亡到上海,他用诗情的笔法写出难以想象的人民贫穷,悲愤郁怒之情回荡在平静的叙述中,传达出遭受压抑的凄厉感如《憎恨》。他还善于在抗日的题材下表现东北特殊的风情,《遥远的风砂》《浑河的急流》都有磅礴的气势,民族意识通过地方的粗犷性格表露出来。他注重方言的运用,又自觉地吸收电影剪接手法来结构小说,叙述带跳跃性,用笔举重若轻,讲究力度,在小说体式上有新的创造。抗战时期他先后出版了《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等长篇。
2.导语。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三、正课
1.正确流畅,饱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1)老师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全体齐读,或配乐朗读、表情朗读。
2.质疑:本章只有两个自然段,请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心为此而热血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3.质疑:如何理解文章的题目“土地的誓言”?
讨论并归纳:这是作者面对故乡的土地发出的誓言。
4.质疑:P60第二行。作者为什么在这段话中列举了一大串的景色、物产?
讨论并归纳:列举了一大串富有东北地域特征的景色、物产,作者如数家珍,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富饶美丽,表现了对故乡深切的留恋和炽痛的热爱,也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5.质疑:这段话中作者用了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能够引起你丰富的联想?
讨论并归纳:具体(略)。这段话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短语修饰事物,使事物带上丰富的、耐人寻味的意味。
6.质疑:有人说这段话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有些句子完全可以删掉,比如“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能删。因为“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很容易引发人们的想象到东北的父老乡亲像红玉一样的'脸庞,像黑玉一样的眼睛,使人想到仍在日寇铁蹄下呻吟的故乡亲人。“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两句虽是不好的事物,但确是东北地区“特产”,很容易激发人们思乡之情。
7.质疑:作者把广大的关东原野,以“她”而不是“它”相称,这是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讨论并归纳: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故乡的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和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比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等。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复,像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得到加强,自然会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
8.质疑:文中多次出现“当我……当我……当我……”“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我想起……我想起……”这是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造成连贯、逐渐增强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
9.质疑: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泛滥”这个词的确切含义?
讨论并归纳:“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这里表现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滥奔流,一发不可收拾。它比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表达作者极其强烈的思乡之情。
10.质疑:怎样理解P61第二段第四行“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埋葬”这个词的确切含义?
讨论并归纳:“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是的,昔日飘荡、回响在田垄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出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这里用“埋葬”比“飘荡”、“回响”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
11.质疑:怎样理解P60倒数第五行“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讨论并归纳:从表层看,这是写实。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红熟的浆液”“燃烧的洪流”。从深层看。这是虚写。在作者的心中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
12.质疑: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 P61倒数第五行却改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用第二人称来称呼呢?
讨论并归纳: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第三人称,于是用第二人称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四、小结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作者这种情绪的表露。并不流于空泛,他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得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得到热血的沸腾。眷念乡土,这是一种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念的关东原野,当时却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对作者来说,她是失去的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她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因此,眷念乡土就有了让人产生共鸣的强烈的爱国色彩。
这篇课文在艺术上体现了端木蕻良浓郁的抒情风格与独特的抒情方式。那就是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激情,以富有力度与浓度的情感打动人心。
五、作业
1、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三题。
2、 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六、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深情赞美故乡————————誓死保卫家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2、揣摩、品味文中富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歌曲播放,激情引读
1、歌曲播放:
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歌中的悲壮情感。
2、激情引读:
“九·一八”事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富饶的关东平原,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他们不知何时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故乡,才能与家人欢聚一堂。事隔十年,作为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面对故乡的土地发出了壮怀激越的誓言。
二、有情朗诵,整体感知
1、有情朗诵:
①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
a注意把握教师的.语气语调重音;
b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能够说明喜欢的理由;
c感受文中的情感。
②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把握文中的思想感情。要求:
a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
b读后能够谈出自己的感受。
2、整体感知:
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1、合作探究:
①作者运用哪些手段把自己对国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试举例说明。
讨论明确:a运用了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b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
c人称的恰当运用。
②课文分为两段,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明确:
结构相同:先抒情后回忆最后再直接抒情。
内容相同:都有对故土的回忆和描绘。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所选取的景物不同。
③所选景物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的景物?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明确:
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采用景物的叠加,展现,表达作者的赞美和怀念之情,运用排比,则加强了情感的冲击力。
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的丰饶美丽,但没有排比,情感没有前者来得炽烈,但也表达了对老乡的怀念之情,在怀念中又暗含着忧伤与愤怒,最后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2、品读赏析:
文中那些句子和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理解和体会。(可从思想内容、修辞表达以及词语内涵等多角度去发现、品味)
例:
①“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突出“泛滥”)
②“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突出“埋葬”)
③为什么说“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为什么说“我是土地的族系”?
3、学法指导:
a明确该词的本意;
b联系上下文,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四、回味赛读, 互动释疑
1、回味赛读:回味文章情感、语言特色等,进行朗读比赛。再度感受课文洋溢的情感,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五、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同学们,“九·一八”已成过去,它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我们年轻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绝不允许历史重演,“少年伟大则国伟大”请大家起立,一起诵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2、拓展延伸:
①课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两遍。
②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
③描绘一下你的家乡,表达出你情感,写一篇小短文。
④“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可以网上检索有关资料)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2、体会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仪器与媒体:
投影仪、计算机、录音机等。
教学方法:
整体感悟与体验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2、导语: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让学生感受歌中的情感,说说自己的感受,创设情境。
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思?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情。
3、学生上网检索有关背景和作者的资料
4、整体感知
5、范读
6、学生自读
7、品读精彩语句
8、学生朗读并互相评价:学生交流各自的听读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
9、教师抛出两个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与热情:
问题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问题二: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10、学生精读课文,进行语言品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明确:
问题一: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问题二: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
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11、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请再看这样一个句子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3)学生讨论后学法总结指导: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
12、明确该词的本意;
13、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含义。
四、扩展思考
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
五、布置作业(播放《松花江上》)
14、“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可以网上检索有关资料)
15、写一首同名诗歌————《土地的誓言》。抒发自己对土地的感情。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15
一、深情导入,营造气氛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七课《土地的誓言》,这是端木蕻良写的一篇xx。我们先来看一下题目,题目是《土地的誓言》。对故乡土地的热爱,是人们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之一,当日寇的铁蹄践踏祖国的东北大地的时候,作家端木蕻良满怀悲愤和思念之情写下了激情飞扬的xx,这就是《土地的誓言》(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检查预习
1、学生小组交流课下搜集到的作者及作品资料,小组代表介绍。
2、背景介绍:多媒体展示。
3、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三、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师: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故乡景物的语句并思考:令作者魂牵梦萦的故乡到底是怎样的一方土地呢?建议用“这是一方 的土地,表现在 ”的句式,把握作者故乡的特征。(生齐读描写故乡的部分)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这是一方美丽的土地,表现在“碧绿的白桦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描绘出作者多姿多彩的故乡,令人喜爱
②这是一方富饶的土地,表现在“黑色的土地”“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金块”“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可见作者的故乡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③这是一方广袤的土地,表现在“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可见作者故乡广阔无垠,一望千里
④这是一方神奇的土地,表现在“孤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故乡充满了神秘色彩
⑤这是一方和谐的土地,表现在山雕、鹿群、马儿在奔跑,而“秋天,银线丝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和谐社会
2、师:故乡真是一幅人与自然的和谐图呀!读着这两段文字,我们眼前会浮现美丽、富饶、神秘而和谐的故乡! 四、细读课文,体味情感
师:作者对家乡是无比的思念,正如文中所说,感情如同江河湖水决堤一样不可遏止,四处“泛滥”,作者“泛滥”的情感主要包含哪些?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思念家乡;
②热爱、赞美家乡
③渴望尽快回归故乡的迫切心情
④对故乡惨遭蹂躏的悲痛,对侵略者的罪恶行径的憎恨 五、再读誓言,深化主旨
师:面对这多灾多难的家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誓言? (生找出并齐读誓言部分)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作者想急切回归故乡誓言说:“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 ②作者要为故乡的解放而战斗到底的决心誓言中说:“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③作者要为故乡解放,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宝贵的生命誓言中说:“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六、走出课文,延伸情感
师:请同学们说一句与爱国主义有关的诗文,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简要说说理由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我用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②我选的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师:同学们黑暗已经过去,端木蕻良的誓言已经实现!中华民族正在走上伟大复兴,任重道远!祖国的腾飞需要在座每一位同学的努力和拼搏。
作业布置:
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它的情感,字数不限。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01-04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01-14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03-08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优秀02-04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精选16篇)08-13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优选15篇】05-28
(优选)《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优秀3篇06-21
《土地的的誓言》教学反思02-19
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04-17
七年级《土地誓言》教学设计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