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教学设计15篇(通用)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望洞庭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望洞庭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古诗,说出每首诗的大意。
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三首诗。
体会作者热爱大好河山、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朗读、背诵古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指导学习《望洞庭》解题,了解诗人:
⑴板书课题:望洞庭。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⑵介绍诗人: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2、初读: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齐读。
3、精读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⑴ “湖光秋月两相和”:感受“和”──和谐、协调。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两相和”这“两”谁与谁?(湖光与秋月)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⑵ “潭面无风镜未磨”: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未:没有)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⑶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朗读、背诵。(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拓展延伸课后找一些自己喜欢的山水诗背一背,并抄写在积累本上。
望洞庭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五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词。默写古诗词。
3、学习通过注解、查找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注解、查找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词。默写古诗词。
教学难点:
1、学习通过注解、查找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学习《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位最著名的诗人,他们是谁?(根据学生的反应,教师提示:一个是李白,人称“诗仙”,一个是“诗圣”杜甫。)
2、揭题,谁来背李白的诗,会背几首就几首。
(学生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要顺势揭题板书)
二、整体诵读,初步感受。
1、启示学习方法和要求:
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
看注解理解词句。
连起来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
反复朗读,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
先自学,再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启发,然后在班上集体交流。
2、学生自由读古诗,后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借助诗文注释,整体感知内容。
抓景物。这首诗写了众鸟、孤云、敬亭山三样景物。
三、分步解题,感悟诗情。
步,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1、画。根据自己的理解,让学生用简笔画画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3、转。教师语言过渡:看来,静止的画面是无法表达作者的情感和用字的精妙的。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诗人李白一了,难怪里是——“独”坐敬亭山。
4、品。作者的这种孤独的内心是通过什么来表示的?你从那些字词中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内涵。
5、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步,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汇报。指名学生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3、释疑。
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诗句内涵。(班上的一对好)就像你看他,看不厌,他看你,看不厌,很喜欢。他把他当成自己的朋友。而李白把敬亭山当成了知心朋友。
4、感悟。猜一猜看,此时诗人在想些什么?投影李白写这首诗的背景资料,紧扣“只有”,引导学生理解,从表面上,诗人找到了朋友,显得轻松自在,其实作者的内心却十分孤独,因为他只能在大自然中找到“知己”,求得心灵的安慰。
5、品读。此时,你就是诗人李白,你来吟一下这首诗吧,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应有的语气。
四、表情朗读,升华诗意。
1、《独坐敬亭山》看似写景,其实也在抒发作者的感情,就让我们也带着作者的感情来读一读这首诗。引导学生用各种形式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二)学习第二首诗《望洞庭》
一、导入揭题,简介背景。
1、板书:《望洞庭》,刘禹锡。
2、让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和刘禹锡。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能用一些词语看到的景物吗?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学生读)
5、过渡:是啊,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看到洞庭湖的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望洞庭》这首千古传诵的佳作。(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初读感知,扫清障碍。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潭、螺、磨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词,来说一说。
三、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找出诗中表示景物的词语:
2、根据自己的理解,联系诗句,用上课始老师提供的词语,对上述景物加以描绘,教师有选择地进行板书。
朦胧迷人的湖光 柔美似水的'秋月 波光粼粼的潭面
苍翠欲滴的山水 银光闪闪的玉盘 玲珑剔透的潭面
3再读诗句,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说这些词语表达了的美。
宁静朦胧的湖光、柔美隐约的秋月: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如仙境般和谐、美妙。(结合理解“两相和“)
波光粼粼的潭面:洞庭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出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之美。(结合理解“镜未磨“)
银光闪闪的玉盘、玲珑剔透的青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说成是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真是美不胜收,令人心向神往。
秋天的一个夜晚,我们登上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朦胧胧中那君山就像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能欣赏道这一人间仙境,真是不枉此行啊!
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6、吟读背诵。你能通过读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吗?多媒体先是逐一播放诗句所描写的画面,出现一个画面,学生就朗读相关的诗句;接着,配上音乐连续播放,学生入情入境吟咏诗句;最后,背诵整首诗。
四、拓展延伸,完成作业。
1、教师谈话: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的人很多,你们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看一看洞庭湖,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2、布置课外作业:
在生字本书写本课生字。
想象《洞庭湖》所描写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收集描写洞庭湖风土人情、名胜风光的诗句、图画等资料。
教学反思:
由于时代的久远,、思想形态的差异,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就可能存在着不同于其他阅读者甚至于创作者的情况。《独坐敬亭山》究竟流露着诗人什么样的心境,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是找不到知己,只好以山水为伴的孤独寂寞感,是因与敬亭山的相知相悦的轻松慰藉感,还是寄情山水的宁静安详感,抑或是不向世俗低头,特性独立的坚定感?恐怕连诗人自己也不一定说得清楚,也许是兼而有之吧。所以,教学时,应该允许学生作符合诗意和诗境的化感悟。本设计中采用“感到孤独,寻找安慰“一说只是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考虑的,教学中,如果有学生说出其他几种,只要是从语言中悟出的,而且合理,也应肯定。
古诗词具有语言凝练、意象丰富的特点,而生因为生活积累不多,情感体验有限,在阅读中获得的表象往往很笼统、模糊,此时,就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本身的品读尽情展开想象,通过“猜猜诗人的”“你就是诗人”“创设情境,想象练说”等,让学生与古诗词进行灵性的对话,从古诗词生动的语言中猜度诗人的心境,进而陶醉在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古诗词教学要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主要依赖教师成功的点拨和指导,在此基础上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和思想的碰撞,既体现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是主体。
望洞庭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让学生收集和了解作者孟浩然的相关知识,并知道他写本诗的背景和目的,掌握一些文言词语的意思,如:涵虚、太清、徒等。
2、要求学生能准确有感情地朗读,把握诗意和主题,体会诗歌的语言和节律之美,并且熟背本诗,以此收集和积累更多的优秀古诗词。
3、通过学习本诗,要求学生学习诗人的“自我推荐”的勇气和精神,勇敢地亮出自己展示自己的才华,并且培养学生欣赏、鉴赏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思路和方法指导:
一、课前预习
(教师布置课前学生自主学习的任务)
1、准确熟练地朗读本诗,对照课文注释或资料书疏通诗意。
2、查找、收集相关资料:关于作者孟浩然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解题。
4、文言词语解释:涵虚、太清、济、端居、耻、坐观、徒有。
二、课堂学习
导入语设计:
1、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成果
(1)学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后让各小组推荐一名学生展示朗读水平。(教师作评价和朗读点拨),(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学生欣赏)
(2)教师问题设置:谁来为大家提供作者孟浩然的相关文学知识?(让学自荐发言,教师提供资料作补充)
2、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
关于作者:孟浩然(689———740)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并称“王孟”。青年时隐居鹿门山,闭门读书30年,先后两次入京求仕,一次应试不第,一次因朋友宴聚,荐举不果,后入张九龄荆州幕。与李白、王维、王昌龄均有交往。一生以漫游隐逸为主。他是唐代少有的一位以布衣终老的诗人,但他不甘隐没,常为得不到进仕的机会而苦恼。他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为主题,恬淡孤清。我们学过他的代表作《过故人庄》。留给后人的有《孟浩然集》。
(1)教师问题设置:谁来为大家指出并解释诗中重要的词语?
(让学自荐发言,同学补充)(教师帮助归纳、整理并补充解释)
3、多媒体展示相关词语解释:
涵虚:指水映天空。太清:天空。蒸:蒸腾。
撼:撼动。济:渡过。端居:闲居不仕。
耻:有愧于。坐观:旁观。徒有:空有、白白地有。
教师问题设置:谁来解释题意?
(教师引导探究与提示):这是一个联合结构短语,由“望洞庭湖”和“赠张丞相”两个述宾短语构成,因此可以初步判定诗歌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望洞庭湖”,着重于“望”,是以描写景物为主。后半部分是“赠张丞相”,着重于“赠”,是以表达意愿为主。那么,诗人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首诗的呢?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自荐发言)(教师帮助整理并提供参考资料)
4、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
关于诗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官,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这种诗又称“干禄”诗。
教师问题设置:谁来讲述诗歌大意?
(让学生自荐发言,同学补充,教师帮助整理提供答案)
5、多媒体展示诗歌大意:
首联: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瀚]
赏析: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水装得满满的,水面与湖岸相平。[近看]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与天空相接,混而为一,是水?是天?已经分不清了。开头两句,将洞庭湖描写得极为雄浑,汪洋浩淼,那润泽万物,容纳百川的磅礴气势令人惊叹,使人视野极为开阔。
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用窄小的立体来突出湖水撼动天地的气势]
赏析:这两句是实写洞庭湖,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云梦泽”是古代的一个大泽,“气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波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力量巨大。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广大与活力。虚空何以包含在水中?因为水面蒸发出来的水气,将整个云梦泽都笼罩了,湖水丰厚的蕴积,使周围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滋养哺育,才显得郁郁葱葱,草木繁茂。而摇撼动荡的湖水极富气势,澎湃动荡,波涛汹涌,撼天动地,震撼着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是观赏洞庭湖的胜地],使这座湖滨城市瑟缩在自己的脚下,是何等的豪迈!
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无边,烟波浩淼,云气缭绕,而且充满活力,涛声震天。[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视觉与听觉结合]
颈联: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过渡]
赏析:面对洞庭湖,想要渡过去却没有舟楫,表示自己想要出来做事,却苦于无人推荐。[《书、说命上》中有“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表明自己推重对方]在太平圣世时,闲着不做事,有愧于圣上,对不起这个时代。表明虽然归隐田园,但是并非初衷,而是苦于没有机会,无人援引,对于出仕做官自己还是心所向往的。同时也有身在盛世却怀才不遇的牢骚。
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引用典故]
赏析:表达自己空有羡鱼的感情,只能坐观“垂钓者”[当朝做官的人,这里指张丞相。]这两句话,诗人巧妙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典故,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与“湖水”照应。称颂对方不留痕迹,有求与人,希望自己得到执政者的'赏识,却不卑不亢,不失身份。
后四句抒怀,含蓄委婉,不落俗套,与写景中表达感情,恰倒好处[明明求人引荐,却无一句求荐的话]表达出自己的感慨与渴望。[后来得到张九龄的赏识,收为幕僚但依旧没有作官,最终依然失意而归]。
教师问题设置:这首诗中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即是“赠”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自荐发言)(教师归纳总结,给出参考答案)
6、多媒体展示参考答案:
诗人羡慕钓鱼,此处“垂钓者”指进入仕途的官员,表达了自己想出来做官,苦于无人引荐,希望得到张九龄的帮助。
教师问题设置:同学们在课前预习时都把诗歌背诵了吗?谁来试试?(学生自荐背诵,教师适当表扬和鼓励,并提出背诵要求)
7、自主学习小结:
通过自主学习,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更多的关于孟浩然的相关知识,并且大部分同学能准确熟练地朗读、背诵诗歌,初步把握了诗歌的大意和主题。我们下一步的学习将是在品析诗歌的基础上来欣赏、鉴赏诗歌。
8、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诗
(教师设置学生探究的问题,由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完成)
①诗歌的前四句诗描述了洞庭湖景色,你能用最精练、简洁的文字来概括这幅画面吗?
②请你对“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句话作简要的赏析。
③望着滚滚的洞庭湖水,一生怀才不遇的诗人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请你展开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④诗歌的后四句中,诗人所要表达的心愿是什么?他直接说出了自己的心愿吗?他所用的方式是怎样的呢?
⑤在人才济济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自我推荐的方式呢?
⑥请谈谈你的自我推荐的经历或者感受。
(让学生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各抒己见,后小组推荐或自愿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作引导、提示,最后归纳总结,达成共识。)
多媒体展示归纳总结的参考意见:
①浩瀚无边,澎湃动荡。
②这句是描写洞庭湖的千古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一个“蒸”字写出了湖的丰厚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都受到湖的滋养和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前面,衬托湖的澎湃动荡极为有力,气势磅礴。
③洞庭湖波澜起伏、动荡广阔,激发了诗人的信心和豪情,诗人会想:我自己空有满腹经纶,空有满腔抱负,而进身无路,求官无门,多么地希望张丞相能助我一臂之力,给我一个机会,好让我报效朝廷,报效国家。
④诗人的心愿是:渴望能为朝廷效力,希望能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他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意愿。用的是含蓄委婉的自我推荐的方式。
⑤我们除了要欣赏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还要把古人的精神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孟浩然“含蓄地自我推荐”的精神,在今天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里已不再那么合适。我们需要的是"毛遂自荐"的精神和勇气,我们应该更直接、大胆的亮出自己,展示自己的才华,要有亮出自己的所谓“亮剑”精神。请勇敢地亮出你自己吧,要相信,只有随时随地勇敢地亮出你自己,勇敢地展示你的才华,你才能抓住机遇,高奏成功的凯歌。
⑥略
教学反思
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的教学中,我感到学生的学习有如下几方面是值得肯定的:
1、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积极的,课堂是他们自主学习的空间,他们不再是枯燥无味的“听众”,他们在参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而不是单纯的接受知识。
2、教师的教学重心由“教”转变为如何引导学生“学”,由传统的“授之于鱼”变为“授之于渔”,教与学互利互惠。
3、教学中,我设置了课堂“同步练习”与“自我测评”这一环节,我认为检验课堂学习效果的法宝就是同步练习与自我测评,通过练习和测评提高学生的学而致用的能力,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就感就会不断得到肯定和加强。
望洞庭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望洞庭》中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风景优美的洞庭湖秋夜图。
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经过洞庭湖,记下所见的景象,故名为“望洞庭”。全诗的大意是: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那么和谐,平静的潭水,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青螺。
【学情分析】
《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俨然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诗词,对学习古诗词也有了一定的方法。教学的程序可按照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像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的步骤进行。另外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注意课堂上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通过教师有效地促进和支持性教学行为,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快乐的学习。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
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配套朗读音频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诗句接龙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诗句接龙”的小游戏,老师说诗的上半句,看谁能最快说出诗的下半句。(“明石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飞流直下三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大家回答得真棒!那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小游戏中这些诗句有哪些特点呢?
生:山水诗
2.揭题释题
诗人游历了名山、名水之后,诗兴大发,为了留住眼中的美景,于是写下了这些山水诗,今天我们就跟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看看他眼中的山水之美吧。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板书:望洞庭,师指导书写“庭”,齐读诗题)
3.了解诗人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其诗以律、绝为主,乐府小章尤为著名。有“诗豪”之称。
主要作品:《陋室铭》《浪淘沙》《石头城》等。
4.介绍洞庭湖
师:通过题目有谁知道这首诗写的是哪里的景呢?
生:洞庭湖
师:那洞庭湖在哪呢?
生:湖南省
师:那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由书上的注释知道的。
师:孩子们真是善于搜寻有用的信息,真棒!
师出示PPT寻找湖南省,并介绍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洞庭湖的美景吧!(PPT展示洞庭湖图片。)同学们你们看到了哪些景象?
生:晚霞、湖水、山、鸟……
师:那你们能用一些词形容一下你看的景物吗?
生:波光粼粼、梦幻迷人、金光闪闪、清澈见底、月色朦胧……
师送一组词,出示PPT水天一色、湖中有山、水平如镜、朦朦胧胧、水鸟翱翔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诗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这首《望洞庭》。首先请大家自由读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字音
⑴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你觉得他的字音读准了吗?
⑵指名评价,再读,师评价,齐读。
3.读出节奏
⑴我们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还要读出诗的节奏,下面请看黑板,请大家自由练读,边读边试着画画小斜线吧。指生读。
⑵有一个人,她很厉害,很会读诗,同学们想去见识一下她的本领吗?请大家仔细倾听。出示朗读音频。同学们有信心比她读得好吗?先自由地练习一下吧!指生读,评价。齐读。
三、理解诗意
1.自读自悟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古诗的方式,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诗句的意思,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上问号。(联系插图;串联词意;发挥想象;反复读诗)
2.交流反馈
看着大家刚刚激烈的讨论,肯定有不少收获,那么谁来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请同学们按诗句的顺序,可以先读出诗句,然后说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3.古今对比读
师:刚才几位同学描述得可真美,来,我们一起将这美丽的景色吟诵出来。出示PPT
古文 今文
女生:湖光秋月两相和 男生:洞庭湖的水光和秋月相互映衬
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面风平浪静,如同一面没经过打磨的铜镜。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里托着一只小小的青螺。
四、感悟诗境
师:整首诗以精炼的语句向我们展示了洞庭湖的美景,那么刘禹锡在《望洞庭》这首诗到底写了哪些景物,请同学们轻声读全诗,边读边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他又由此想到了什么呢?(学生上黑板画)
1.湖光秋月两相和
师:谁来读读第一句。 生:读
师:诗人是在什么时候欣赏的洞庭湖美景的呢? 生:秋天的夜晚
师:你是从哪知道的? 生:从“秋月”一词。
师:诗人看到了什么? 生:湖光、秋月
(板书:湖月)
师:那是怎样的湖光?怎样的秋月呢?生:水平如镜的湖面,银色朦胧的秋月。
出示图片:请你用四字词语概括一下你眼中的美景。(风平浪静,水天一色……)
师:是哪个字把这种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和谐之美表现出来的?生:和(板书:和)
师:来,我们一起读出这宁静和谐之美。(齐读)
2.潭面无风镜未磨
师:在这湖光秋月宁静和谐的氛围中,诗人静静地凝望着洞庭湖波光粼粼的湖面,他想到了什么呢?他是怎样写的?
生:没有打磨过的铜镜。
师:是什么让诗人联想到是没有打磨过的铜镜?
生:水平如镜的湖面。
师:把湖面比作镜子似乎没有什么奇特之处,同学们在作文中也常常这样描述,可是作者却别出心裁的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铜镜,为什么要强调没打磨过的呢?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幅图,白天,阳光照在湖面上,给人什么样的感觉?(金光闪闪、清澈见底……)此时,天上的白云,岸边的树木倒影是不是看得清清楚楚。
师:再想想,夜晚,月光没有阳光那么亮,洒在湖面上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呢?(湖面看起来朦朦胧胧、迷迷蒙蒙。)
师:这看起来朦朦胧胧的湖面能像一面镜子一样平滑吗?
师:那这是一面什么样的铜镜呢?(未经打磨的铜镜)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未经打磨的铜镜是什么样子吧。(出示铜镜图片)没有打磨过的铜镜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模糊,朦胧)
夜晚,湖面迷迷蒙蒙,看不清,就像没有打磨过的铜镜一样。诗人刘禹锡对景物的观察是多么的细致啊,我们也要像他一样,在生活中做一个善于观察的人。(板书:观察)
来,我们一起感受感受洞庭湖的朦胧美吧。(齐读)
3.遥望洞庭山水翠
师:在这朦胧的月色中,诗人眺望远处,还看见了什么景色呢?谁能把它读出来?(生读)在这句诗中诗人着重写了什么景物?(生答)(板书:山水)
师:这里的山水有什么特点?你能用诗中的哪个字眼来概括出来?(翠)
师:在皎洁的银辉之下,山愈显青翠,水愈显清澈,山水相互映衬,浑然一体,这也是一种和谐之美。谁能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山水之美?(指名一列读)
4.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作者看到这样的山水又联想到了什么呢?(生答)
师:你觉得这句诗妙在哪?(生答:……比作……)
师:这是多么精妙绝伦的比喻啊,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呢?
(诗人看到月光洒在湖面上,湖面波光粼粼,想到了……)
(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湖面集中到君山这一点,君山在这湖中就好像…)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是怎样一幅美景吧。(出示图片)
师:诗人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啊!我们在写作时也要像诗人一样放飞想象的翅膀。(板书:想象)
师:诗人想象丰富,比喻恰当,写下这句诗,你感受到诗人对洞庭湖怀有一种怎样的感情呢?(喜爱、赞美、对大自然的喜爱)
5.创设情境读
师: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生: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诗人笔下的洞庭山水变成了精妙绝伦的工艺品,给人莫大的艺术享受,诗人可真浪漫啊!
生: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精妙的比喻让人感受到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真不愧被称为“诗豪”。
生:白银盘里一青螺。
考一考
看到
联想
比喻
五小组合作
1.小朗诵家:请大家将《望洞庭》读给同学听听;
2.小小作家: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出来;
3.小小画家:在你的画纸上画一画《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
4.小小书法家:请将《望洞庭》整齐地书写在你的方格纸上。
六、交流展示
小组上讲台展示自己的成果。
七、布置作页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刘禹锡的《望洞庭》,诗人把美丽的洞庭湖描绘出来,让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还有许许多多有名的诗人都慕名而去,写下了不少经典名篇,请同学们下去搜集一些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分享交流。
八:教学板书: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 月 和
观察
山 水 翠
想像
九、教学反思: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山水诗,在诗中,作者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的秋月图。诗歌短小,却感情深刻。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反复引导学生朗读,读的过程中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接着指名几位学生朗读,然后再齐声朗读。听完老师的泛读之后,让学生再读诗。在理解诗意的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联系自己以前学过的古诗方法同桌交流,并进行了古今对比读。在感悟诗境这一块我采取的逐句分析,并重点解释了镜为磨的含义,并引导学生掌握诗人整首诗最精妙的地方在于比喻句的应用。最后安排的小组合作展示孩子的喜欢的方面。把空间时间留给孩子。
当然,在这堂课中,我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课堂上,点拨引导的太细,应再多留一些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而且由于时间关系,小组合作中有的孩子还没能够完成自己的作品。处理的太过匆忙。以后还得多多向其他老师学习,争取一次比一次进步。
望洞庭教学设计5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能理解诗句,并能体会出本诗所描绘的景色,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4、欣赏孟浩然的《望洞庭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神奇的五彩池,奇伟无比的石林,如诗如画的山峡,水平如镜的西湖。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定格一张月夜下的洞庭湖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4、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相机正音。
3、再读,边读边思考,看看能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借助字典,也可与同桌讨论。
4、理解诗句:
⑴ 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
(多媒体出示)
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
(多媒体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
未:没有。
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
(给生配乐)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⑵ 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多媒体出示)
生:遥望:远望。
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洞庭湖与君山图)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吟诵并背诵。
⑶ 体会意境:
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像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生说意境。
三、拓展延伸
1、欣赏孟浩然的《望洞庭湖》:
望洞庭湖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了解诗的大意,感受洞庭湖不同的意境。
四、总结
师: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五、作业
想像《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望洞庭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听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精读悟境,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
作者情感。
重难点:
分小组合作交流诗意。背诵古诗,描绘诗中美景。
一、听音乐,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音乐吗?(喜欢)放音乐《八百里洞庭美如画》,导入,谁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对)洞庭湖的景色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湖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诗呢?
板书:《望洞庭》
评:在《八百里洞庭美如画》的刘一祯歌声的烘托下,开篇给人一种震撼力。
二、自主学习,分小组讨论诗意。
1、自由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检查自学。(出示小黑板上的诗句)学生边读边画节奏。
师评:同学们一个个是学习的能手,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火眼金睛。
2、明确目标,合作交流。
师:接下来,分小组议一议:你读懂了哪些字词?交流诗句的'意思,以及诗句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师评:同学们交流得很充分,合作学习快乐多。展示小组风采的时刻到了哪一组先来?汇报交流诗意。
评:安排同学合作学习,旨在唤醒其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合作学习为今后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同桌交流:你读懂了什么?展示实物。
4、这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吟诵并背诵出来?a、指名吟诵、齐诵、背诵,说意境。
b、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读,你能想象出诗中描绘的意境吗?
评:这个环节设计得很好。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既培养了观察能力,又训练了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既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又相机激起了学生饱览秀丽风光的欲望。老师放飞了学生被禁锢的心灵,让他们成为对话的主体,用鼓励和信任让学生学会独立而富有个性的学习。
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就是诗的魅力,因此才能够千古流传,根据古诗意思画一画美丽的洞庭湖吧!会跳舞的跟着节奏自编自舞吧!
评:这一环节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并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中的“精读悟境”这一要点。
望洞庭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理解“潋滟、空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
重点难点: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并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你喜欢旅游吗?到过哪些地方?去过天门山吗?
2.介绍天门山: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天门山——很高,很雄伟,很险峻。
读注释,看插图,初识天门山。同时读注释,理解“楚江”。
3.唐朝大诗人李白曾游览过天门山,并写了《望天门山》。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自由诵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句子,读出节奏。
2.指名读,齐读。
3.轻声读,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诗的大意:天门山中间断裂如门,使大江得以通过。碧水东流到此,回旋着向北流去。两岸边的青山,相对着不断送出来,一叶孤帆从天边驶来。)
三、品读古诗,体会诗情
1.学习一、二两句。
(1)“断”字想象:在很久以前,身高万仞的山神手持一柄大斧,用力向天门山一劈,顿时山石崩飞,一座大山被劈出一条裂缝。而汹涌的楚江水由西向东奔腾而至,一下子将裂缝冲大,形成了现在所看到的景象。
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李白《西岳云台歌》)
(2)由“开”字想象:汹涌的江水原先被天门山阻挡,现在天门一开,就像万马奔腾一样,一起喷涌而出。
小结:这一句看是写山,实际上是借山势写出了浩荡东流的楚江勇往直前,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指名读,齐读第一句。)
(3)由“回”字联想:读到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
小结:滔滔碧水在李白看来,尽管能够将大山冲开,但是它却不得不在天门山脚下放慢了脚步,被迫回旋,在山脚下发出了震天的响声,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指名读,齐读第二句)
(4)有感情地朗读一、二句。
2.学习三、四两句。
(1)该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读?自己读,指名读。
(2)“出”字赋予了山生命,使它有了动感。两岸的青山好像正迎面向诗人走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你知道吗?(诗人的船顺江而下)
小结:天门山就像大门敞开一样迎接自己,诗人真想大喊: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3)由“日边来”想象:诗人感觉自己不是乘着帆船而来,而是驾着云朵从天边而来,在这无比壮观的自然景象面前,诗人全然不觉得自己渺小,而是跟它们相提并论了,这就是才华横溢、气度超凡的李白。
(4)把李白内心的激动读出来,声音高昂一些。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这么美的诗,能积累下来吗?可以做做动作背。
2.拓展与《望天门山》风格相似的李白其他诗句。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夜宿山寺》)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1.练习生字“断、楚、至、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亦、抹、宜”,会写“饮”和“初”,理解“潋滟、空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古诗的画面。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谁到过西湖,谈谈你的感受。
2、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今四川人。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两次来杭州做官,非常喜欢西湖,写下了许多有关西湖的每文佳作,《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其中一首,西子湖的称呼还跟它有关呢。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自由诵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句子,读出节奏。
2、指名读,齐读。
3、轻声读,借助注释,理解诗的意思。
三、品读古诗,体会诗情
过渡:再读全诗,诗人苏轼眼中的西湖美在哪?(前两句:晴天、雨天的美景)
1、晴天的西湖:
读第一句,对照下面的注释,说说美在哪?(潋艳——波光闪动的样子)
(1)结合课件理解“潋滟”:同学们,这就是水光潋滟啊,你能用其他的词表现水光潋滟吗?(波光闪闪、银光闪闪、亮亮晶晶、波光粼粼、银光闪烁,你觉得就好像——像星星一闪一闪的)
(2)晴天的西湖还有很多美景,让我们划着小船来到湖面,你还会看见哪些美景呢?(小鱼在水里嬉戏、湖水很清澈、蓝天绿水、青山秀水……)这就是晴天的西湖啊,所以作者说——读第一句。
(3)这么多美景诗人用哪个字加以概括了?(好)
(4)一个“好”字就道出了西湖的美景,真是一字千金啊!
2、雨天的西湖?忽而天空漂过了一片雨,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雨中西湖。
(1)读第二句,这个给西湖带来另一番景象的精灵多么重要,该怎样读?
(2)用心感受,此时下起了蒙蒙细雨,此时此刻西湖——山色空蒙雨亦奇。
雨轻轻的细细的软软的,再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这时雨下大了一点——山色空蒙雨亦奇。
雨下得越来越大——山色空蒙雨亦奇。
(3)说说这雨让西湖产生了怎样的美景呢?(“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4)(出示描绘雨中西湖朦胧的美的图片)是呀,因为有雨,让西湖的柳树更加柔美,她在细雨中跳着优美的舞,蒙蒙细雨好像一层面纱遮住了他那害羞的脸。
(5)这雨只让西湖的山色空髀穑磕阕呓丝矗够崛梦骱哪切┚拔锔兀浚ɑǜ蘩觯莞蹋糜稳烁模蛭甑闳髀湓谒巧砩虾苁娣br>(6)所以诗人说雨中的西湖是——奇妙的,雨中的西湖是空蒙神秘的——读“山色空蒙雨亦奇”,她又是水灵灵,生动、鲜活的——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3、赞美西湖
(1)诗人就这样在雨中畅游着幻想着。不知不觉雨过天晴,作者眼前随之一亮,他又看到了什么景象?
(2)西湖是那样美不胜收,作者自然而然想起了春秋时代的一位美女——西子。西湖,西子。西子,西湖。一个是人,一个是景。苏轼怎么会把人和景放在一起比较呢?(美:西施淡妆浓妆都美,西湖晴天雨天都美;西施的家乡离西湖不远;都有个“西”字。)因此,西湖从此就叫西子湖。
(3)苏轼醉了吗?(他被西湖的美景陶醉了。)让我们和苏轼一样带着一丝醉意,读最后两句。
4.现在,让我们回过头再来看看诗题,这是苏轼在什么景象过后吟出的诗句?在哪里?干什么?
5.听着一首小曲,看着一池美景,让我们再次吟诵这首千古绝句!(出示课件及配乐)
四、书写生字,背诵课文
1、练习生字“饮、初”。
2、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庭、未、磨、盘”,会写“镜、未、磨、遥、银、盘”6个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意境。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是李白眼中的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今天我们随唐代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板书课题。指导识字?“庭”。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古诗。提出倾听的要求。
2、自学古诗,小组交流。
要求: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借助注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难理解的字、句。
3、指名读诗。(通过评价导向,从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
4、指名讲讲古诗的大意。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境
1、轻声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
2、品读前两行诗。抓住“和”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
(1)你从前两行诗中读懂了什么?“和”是什么意思?(和谐,融为一体。)
(2)说说你想象的画面。(如感受银色的光辉撒在湖面,朦胧的月光)
(3)根据学生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诗句。(轻轻地读、读出柔和之美)
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酒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是多么的宁静。一起来读……
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下,点点银光,此时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的温柔。一起来读……
(4)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
3、品读后两行诗。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
(1)这洞庭湖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2)你能说说,到底从哪里感觉到诗眼“和”你想象的画面是怎样的?(引导感悟比喻用得形象、生动、巧妙。)
(3)你有这样的感受,你觉得应该怎样读?
(4)指名读。(以评促读,引导学生读出韵味,逐步提升读的质量。)
(5)品味独特的比喻: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好像更清楚。这样改行吗?
四、书写生字,背诵课文
1、生字“镜、未、磨、遥、银、盘”。
2、配乐朗读古诗,背通古诗。
望洞庭教学设计8
教学目的:
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咏读五首诗歌。
2、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推敲,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品味诗歌语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
难点:
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言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
二、解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
“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三、作者简介
回顾以前学过的诗句,体会孟浩然的思想情趣。[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与王维并称“王孟”]青年时隐居鹿门山,闭门读书30年,先后两次入京求仕,一次应试不第,一次因朋友宴聚,荐举不果,后入张九龄荆州幕。与李白、王维、王昌龄均有交往。一生以漫游隐逸为主。他是唐代少有的一位以布衣终老的诗人,但他不甘隐没,常为得不到进仕的机会而苦恼。他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为主题,恬淡孤清,有《孟浩然集》
四、初步感知这首诗
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否只是描写洞庭风光的诗歌?
明确:重在:赠张丞相:[张九龄,唐玄宗时当朝宰相]
2、这是一首干谒诗[求取,谋求,希望得以引荐或重用]
3、补充注释。
涵虚:指水映天空。
济:渡过。
端居:闲居不仕。
耻:有愧于。
坐观:旁观。
徒有:空有、白白地有。
五、课文研讨
1、这首诗属于五言律诗。前四句写景,写洞庭湖的壮阔气魄。
2、首联: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瀚]
赏析: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水装得满满的,水面与湖岸相平,[近看]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与天空相接,混而为一,是水?是天?已经分不清了。[开头两句,将洞庭湖描写得极为雄浑,汪洋浩淼,那润泽万物,容纳百川的磅礴气势令人惊叹,使人视野极为开阔。
3、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用窄小的立体来突出湖水撼动天地的气势]
赏析:这两句是实写洞庭湖,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云梦泽”是古代的一个大泽,“气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波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力量巨大。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广大与活力。虚空何以包含在水中?因为水面蒸发出来的水气,将整个云梦泽都笼罩了,湖水丰厚的蕴积,使周围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滋养哺育,才显得郁郁葱葱,草木繁茂。而摇撼动荡的湖水极富气势,澎湃动荡,波涛汹涌,撼天动地,震撼着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是观赏洞庭湖的胜地],使这座湖滨城市瑟缩在自己的脚下,是何等的豪迈!
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无边,烟波浩淼,云气缭绕,而且充满活力,涛声震天。[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视觉与听觉结合]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前四句是描写洞庭湖的千古名句。
引导学生想象联想,调动所有感官,体会岳阳楼的浩瀚气势。
5、颈联: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用典]
赏析:面对洞庭湖,想要渡过去却没有舟楫表示自己想要出来做事,却苦于无人推荐。[《书.说命上》中有“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 表明自己推重对方]在太平圣世时,闲着不做事,有愧于圣上,对不起这个时代。[表明虽然归隐田园,但是并非初衷,而是苦于没有机会,无人援引,对于出仕作官自己还是心所向往的。同时也有在盛世自己才华横溢却怀才不遇的牢骚]
6、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用典]
表达自己空有羡鱼的感情,只能坐观“垂钓者”[当朝做官的人,这里指张丞相。]这两句话,诗人巧妙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典故,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与“湖水”照应。称颂对方不留痕迹,有求与人,希望自己得到执政者的赏识,却不卑不亢,不失身份。
此四句抒怀,含蓄委婉,不落俗套,与写景中表达感情,恰倒好处[明明求人引荐,却无一句求荐的话]表达出自己的感慨与渴望。[后来得到张九龄的赏识,收为幕僚但依旧没有作官,最终依然失意而归]
7、如何理解最后四句的诗意?
明确:最后四句由前面的写景转入抒情。
“欲济无舟楫”,是作者面对广袤的湖水而触发之想。其实这是对自己现状的一个比喻:我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被录用进入士大大之列却没人接引,这正如要渡过湖去却无舟船一样。为了不失自己的身份,推说自己闲居不仕是有愧于当今的圣明天子的。最后两句揭出了自己目前的感受:旁观别人垂钓,空有一番期望得到鱼的心情。言下之意是:我也很希望做一个垂钓者,希望张九龄能给我解决渔具,以实现获鱼的心愿。最后两句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门径。
8、如何评价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明确:干谒诗是不大容易写好的,它往往会写得低三下四,露出寒气相。这首干谒诗却写得得体,有分寸,不失身份,委婉含蓄又表达充分。在写洞庭湖的广阔浩大之后,巧妙化用《淮南子·说林训》中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古语,翻出新意,实属难得。
六、课文小结
这首诗先描写了洞庭湖的气势,再借此表达自己希望得到引荐,富有政治抱负,也有身在盛事却怀才不遇的牢骚。
七、齐读课文
整体把握诗意,感悟诗词之妙。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2、向学生会写一封自荐信,表达自己希望成为一名学生会干部的渴望,仿照本诗含而不露的艺术特色。
3、完成下列练习题
1)、对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涵虚”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欲济”句中的“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端居”句中“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
D、最后两句中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
4、对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二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三、四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D、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分析]
1、B(“欲济”不能的原因是“无舟楫”,这里作者用“渡水凭恃的工具”来隐喻张丞相的引荐)
2、C(欲渡无舟、欲钓无器,是在申明“渴望帮助”,即张九龄的引荐)
望洞庭教学设计9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了解这首诗内容,并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投影、录音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3、出示洞庭湖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4、引出课题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唐朝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板书课题)
二、精读会意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1)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
湖光/ 秋月/ 两相和,潭面/ 无风/ 镜未磨。
(2)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 洞庭/ 山水色,白银/ 盘里/ 一青螺。
三、总结谈话: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2、学生结合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a、词语意思。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潭 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b、诗句大意。
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a、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放着一只青螺。
b、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描绘的景象,再写下来。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二课时
古诗两首——《峨眉山月歌》 教学时间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了解这首诗内容,并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投影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会背许多首古诗,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 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5、简介“峨眉山”。
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思——思念。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 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 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 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指名介绍李白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望洞庭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3、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的景色。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课时布置】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背诵古诗。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身最喜欢的古诗。
(教师相机评价)
2、刚才大家背了很多古诗。它们只是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登临写下的见闻感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的诗人刘禹锡。
3、简单介绍作者:
刘禹锡,唐代的文学家,诗人。代表作《竹枝词》、《陋室铭》。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提问:
你掌握了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你会怎样提醒他人注意这些读音?
2、学习一下生字词:
正音:和hè hé huó huò潭、君是前鼻音。
磨是多音字,螺是边音。
3、再读一读,结合课文中的插图,理解一下诗句:
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协助他人。还有哪些诗句是你不懂得,需要他人协助的。
4、说一说,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的很美。你读了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
⑴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注意:
①和的意思是指和谐。
②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让学生了解到未磨之镜,很模糊。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从而体会到洞庭湖的湖面朦胧的意境美。
⑵白银盘里一青螺:
让学生想象一下常见的大白盘子里放一个青螺。结合一下文中的“白银盘”是指的什么?“青螺”有指的什么?之后让大家想一想,青翠玲珑的.君山,和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怎样的美丽?
三、通过我们刚刚的学习,了解到诗中的意境很清新,很恬静
我们来好好读一读,看看怎样能把它读好。(注意重音、停顿)中间可以指导学生,正因为作者对于洞庭山水的热爱,所以笔下的洞庭是那么美丽。
四、通过学习,相信同学对于洞庭山水一定好奇,出示洞庭山水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一下实际中的洞庭山水
五、这样的美景,吸引着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诗文名篇。
1、出示:
杜甫《登岳阳楼》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让大家读一读,背一背。
【安排作业】
一、解释加横线的词,并写出诗句的意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诗句的意思是: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2、此句中诗人把XXXXXXXXXXXXXXXXXXXXX比作XXXXXXXXXXXXXXXXXXXX。
二、认真背诵诗歌,仔细观察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望洞庭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一片和谐。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镜未磨”写出了浩阔的湖面,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让人爱不释手。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
因此,我觉得教学诗歌应该抓好三点:抓字眼:明确诗的意思。抓想象:领悟诗的意境。抓吟诵: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在此基础上,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正确认读1个多音字“磨”。
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为: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思路:1、导入揭题。2、组织教学,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抓住字眼,明白诗意;想象意境,领悟诗情。3、积累内化,拓展迁移。大致分二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接下来说说我预设的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后,解题,了解诗人。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精读感悟(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⑴ 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首先,指名学生读好这句诗,指导学生从“和”中感受──和谐、协调。从“秋月”中读出时间,即秋天的夜晚。结合看插图,了解诗人当时看到的景物,明确“两相和”的.“两”指的是湖光和秋月。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潭面无风镜未磨”中的“潭面”指的是洞庭湖面,“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这里隐藏的比喻,把潭面比作铜镜。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诗:湖光/ 秋月/ 两相和,潭面/ 无风/ 镜未磨。
⑵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学生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指名读,想象:白银做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诗中的“白银盘” 、“一青螺”指什么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通过朗读,请学生说说这句诗中又把什么比作什么,这句诗中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山比作青螺。整句诗的意思就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诗:遥望/ 洞庭/ 山水色,白银/ 盘里/ 一青螺。
3、积累内化,迁移运用:
⑴ 朗读、背诵。(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⑵ 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请学生读读比较一下。
课后: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望洞庭教学设计12
教学任务:
1、理解《望洞庭》诗意,并写出诗意。
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峨眉山月歌》,谁能来述说诗意,并有感情地背诵?
2、说说对刘禹锡的了解:刘禹锡,唐代诗人,洛阳人,其诗通俗、清新、有民歌特色。
3、介绍洞庭湖:位于湖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有”八百里洞庭“之称,湖中有君山,名胜很多。指名说。
4、指名背。
二、回忆学法,引导自学。
1、指导回忆《峨眉山月歌》的学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2、串讲诗句的意思。
3、看图想象。
朗读体会。
运用学法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自学情况。
检查生字:磨洞潭螺
三、流汇报自学情况
1、一、二句的意思:秋天的夜晚,洞庭湖水清澈透明,天空的月亮银光闪闪,湖水与月亮叫相互应的那么宁静、和谐,湖上一点风都没有,湖面就像没有磨拭过的铜镜一样。
交流:
1、字词意思: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镜未磨:未曾擦拭过的镜子。
2、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
3、三、四句的意思:远远望去,那在月光映照下的洞庭湖就像一个白银作成的盘子,而那湖中青翠的君山就像放在银盘里的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
遥望;远望。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
引导思考讨论:
1、诗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2、”湖光山色“为什么会”两相和“?
3、文中的.饿”镜“、”白银盘“、”青螺“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比?
1、看图想象,思考讨论。
2、交流。
四、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课文挂图或幻灯。观察,用文中的词句来描绘图意。
2、观察图,朗读诗句。
指名描述意境。
指导朗读、背诵。
1、师范读
2、评读,指点停顿方法和重音。
以赞美的语气来读。
1、生听读。
2、自由练读。
指名读、背。
指导生字练写生字。
作业:想象《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意境,并写下来。
望洞庭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2、运用古诗的学习策略指导学生自得自悟,培养自学能力。
3、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练习背诵。
【教学过程】
一、复习《独坐敬庭寺》
1、背诵。
2、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的美景,有山、有水,充满了诗情画意,表达了诗人秋夜思恋友人、故乡的深情。
二、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望洞庭》
1、诗歌的作者是唐朝的刘禹锡。
2、理解:
望:遥看
洞庭:洞庭湖
3、交流有关洞庭湖的资料。
4、师小结:
八百里洞庭,湖中有山,湖外有湖,烟波浩淼,碧波万倾,水天相接,气象万千,号称天下第一水,有神仙洞湖的美誉。自古以来,它以湖光山色引人,使得许多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无数名篇佳句。
5、今天我们要学的《望洞庭》就是唐代诗人刘禹锡途经洞庭湖时留下的诗句。
(板书:由题入手,了解背景)
三、轻读诗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
(板书:借助拼音,读通读顺)
四、理解字义
1、和:和谐
2、山水色:这里泛指君山一片碧绿。
3、看图理解(青螺、银盘)。
(理解时要求学生加以想象)
五、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1、学生说。
(板书:理解字意,串讲诗意(想象))
2、师小结:
是啊!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你们体会到诗人当时的什么情感?
3、赞美之情。
4、练读,感情读。
(板书:体会诗情,感情颂读)
六、背诵
1、短短28个字,运用了三个比喻句,将一幅山水画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领略到了诗歌的魅力。
2、让我们试着把它背诵出来。
(板书:背诵、默写)
七、小结古诗学法
1、由题入手,了解背景。
2、借助拼音,读通读顺。
3、理解字意,串讲诗意(想象)。
4、体会诗情,感情诵读。
5、背诵、默写。
八、我们用这种方法学习了两首古诗
1、齐读。
2、说说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秋月、有山有水、景美)
3、有什么不同之处:
小结:
同是写秋天月夜美景,但李白是借景抒情,而刘禹锡是赞美之情。感情不一样,意境也不一样。
凄凉、凄美、依依不舍
月色柔和,景色柔美、
这就是诗,因此需要我们去研读、去体会。
望洞庭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古诗,说出每首诗的大意。
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三首诗。
体会作者热爱大好河山、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朗读、背诵古诗。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指导学习《望洞庭》
解题,了解诗人:
⑴板书课题:望洞庭。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⑵介绍诗人:
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2、初读:
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齐读。
3、精读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⑴ “湖光秋月两相和”:
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湖光与秋月)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⑵ “潭面无风镜未磨”:
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未:没有)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⑶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朗读、背诵。(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拓展延伸
课后找一些自己喜欢的山水诗背一背,并抄写在积累本上。
望洞庭教学设计15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诵读古诗,于品词析句、想象意境中熟读成诵。
3、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难点:对“两相和”、“镜未磨” “白银盘里一青螺”景象的感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板书“洞庭湖”:你们领略过它的美景吗?
2、让我们来游览一番(播放课件)。相机请去过的同学做小导游简略介绍。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欣赏“月夜图”时,请学生尝试用词语形容所看到的景象,如:水平如镜、波光粼粼、月光如水、皓月当空、月明星稀、风清月朗……
二、学习古诗
(一)知作者
1、板书:刘禹锡、望。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诗人(指板书)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眺望了月夜下的洞庭湖美景,于是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佳作——《望洞庭》。
2、关于刘禹锡,你们了解多少?(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代表作:《乌衣巷》、《陋室铭》。)
(二)明诗意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所吟诵的景象中去。
1、要求学生自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汇报读,正音。
3、小组竞赛形式朗读古诗,指导评价。
4、引导学生回忆理解诗句内容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5、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说诗句的基本意思。
6、全班交流诗的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7、重点把握:“两相和”——〉湖光与秋月之“和谐”。这是水月澄洁的宁静氛围,呈现出一派和谐之美。“镜未磨”——〉把“潭面”比作“没有打磨的`铜镜”,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好一派迷蒙之美。“银盘青螺”——自然之美。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处秀美柔和之景。
(三)悟诗情
1、播放背景古乐,学生自由练读,想象画面,读出韵味,感受意境。
2、读着诗句,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3、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请读出这种感受。
三、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习诵读。
2、指名背诵。
四、拓展延伸
1、同学们,描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些诗句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刘禹锡本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现在,给大家见识两首同题诗(课件出示),我们来对比诵读一番。
题君山 题君山
(雍 陶 ) (方 干 )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
2、洞庭景象美不胜收,古往今来,歌颂者无数。回家后,请感兴趣的同学收集一下描写洞庭湖的诗歌和文章,我们找个机会再来交流。
五、布置作业
1、收集描写洞庭湖的诗歌和文章。
2、默写《望洞庭》,可配画。
【望洞庭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望洞庭的教学设计01-26
《望洞庭》教学设计04-04
《望洞庭》教学设计03-16
望洞庭教学设计08-20
望洞庭教学设计04-23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05-30
望洞庭教学设计[推荐]01-24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12-22
《望洞庭》优秀教学设计12-22
[热门]望洞庭教学设计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