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12 17:42:03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推荐)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推荐)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

  一、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概述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的过程进行事前的思考,之后做出供下一步进行教学的一个行动方案,做出行动方案的过程,就是教学设计。

  就其本质而言,教学设计是一个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评价、修改解决方案的系统计划过程。一些专家所提出教学设计概念的观点大体一致,即他们都强调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包括如何编写目标、如何进行任务分析、如何选择教学策略与教学媒体、如何编制标准参照测试等。这些操作是必要的,也是最基本的。

  (二)教学设计要做什么

  1、分析教学目标

  分析教学目标是为了确定学生学习的主题,即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过程有关的知识内容。分析教学目标时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1、学习者的主体特征;2、教学目标只定义所有学习者都要达到的基本要求;3、教学目标应有一定的弹性和可变化性;4、注意能力与素质培养目标的提炼。

  2、设计教学情境

  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例如用计算、比喻、演示教具、设疑、对比、类比等等来创设情境。建构主义强调要在真实情境下进行学习,其好处就是能减少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强调了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我们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真实的问题情境,以此为支撑物启动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需求。例如:加减混合运算可以设计为乘公交车的上下车。

  3、设计教学形式与方法

  现在教学形式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合作探究的、动手实践的、观察比较、开放型的,等等。我们都是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来设计最适合的教学形式与方法。

  4、设计学习方式

  小学数学学习应该是儿童自主的数学活动,要让儿童在动手操作中探究、发现、解决问题。我们在设计学习方式时要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并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亲历与体验。

  二、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理念

  (一)数学化设计理念

  人们运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组织整理,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数学的组织现实世界的过程,就是数学化的过程。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将现实的以及现实之上抽象出来的各种层次的“数学现实”世界,进行数学地处理,用数学化的意识去进行教学的设计,这种设计理念就是数学化设计理念。

  (二)问题化设计理念

  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如果始终将数学的教与学置于各种奇妙的富于思考问题情境之中,这种设计就是很好地贯穿了问题化设计理念。我们的教学设计,要处处体现问题化理念,问题化理念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想学数学。要将教学形式尽量设计成引导式启发式。具体体现在:一要创设思考数学的情景。二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用语要设计成多用问句、用巧妙的问句形式问出来。

  例:五年级第一学期《循环小数》,教师先出示: 56÷37,比赛:2分钟内谁最快计算出答案;请学生把答案写在黑板上,有的写1.513513513……、1.513……、1.513513……;讨论:有的除到了小数点后面的第6位,有的是第3位,最多的是第19位。那么到底谁赢了?提问:关于循环小数你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1、循环小数是否指出现在除法里?2、循环部分是否只出现在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3、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循环小数?4、是否每次都要除到第3位?5、循环小数有没有分类?6、循环小数怎么来表示?7、循环小数怎么读?

  (三)活动化设计理念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如果能将静态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动态的过程;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设计成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将传统意义上的“纸笔方式”设计成学生动手操作方式。……凡是将教学设计成“动脑思考与动手操作并用、学生与老师互动”的设计思想,这就是贯穿了活动化的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亲手摸一摸,亲自试一试,亲身演一演。

  例如:一年级第二学期《度量》,教师通过让学生用手拃量一量课桌,用脚步测量班级前门到后门的距离等,让学生理解了单位长度的含义。

  例如:二年级第一学期《时、分的认识》 ,教师设计在一分钟内分组进行涂色、口算、写字、把脉,切实感受一分钟的长短。

  当然,这里所讲的活动化设计理念,并不是要求把小学数学的所有内容都变成活动化的形式。但是,在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学生动手,学生操作,学生做数学的今天,数学设计的时候,尽量多一些贯穿“活动化设计理念”,是有积极意义和作用的。

  例如:二年级新教材第一学期《角和直角》 ,教师让学生拿着三角尺去寻找身边的直角。

  三、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

  (一)内容设计科学化

  1、教学内容本身要有科学性,要做到内容准确无误,符合科学规范。

  2、在设计教学内容如何教的过程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形式设计趣味化

  在教学中,凡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都应该是我们设计小学数学教学时所使用的载体。如小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的主人公,神话故事里的人物,都可以借用过来进行教学设计。还有形式喜欢的活动或运动形式,也可以是用作载体的教学形式。

  例如:二年级第一学期《小统计》

  教师设计摸球游戏,规则: 10个球,摸出3个红球的为一等奖,摸出2个红球的为二等奖,摸出1个红球的为三等奖。让学生进行统计,并画出统计图。

  (三)结构设计生动化

  将一节课的内容通盘考虑来进行设计,而不是一盘散沙式的。只有对整节课通盘设计,一节课的结构与主线才能富有逻辑性。只有设计出逻辑性强、结构严谨的整节课,再配合前面所谈的对内容与形式进行的巧妙设计,才能为那些善于语言表达的教师上好一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实施

  (一)作为组织者如何调控应变

  传统教学的 "问答式"、"说听式"教学,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学生不敢越雷池半步,只有先举手再发言、只有经过老师的同意才可以发言,课堂上一般不会出现"学生插嘴"的.现象。然而,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研究者,在这种宽松、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插嘴"现象的产生是合情合理的、无可非议的,它不是"乱"、而是"活",它是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学景观。"学生插嘴"是学生自我实现个性张扬的最佳途径,因为学生是在一种没有约束、没有负担的的教学情景中产生的"插嘴",这种个性的张扬是真实的、积极的、有意义的,它是学生的直觉、顿悟和灵感而迸发出来的创新性思维。“学生插嘴”现象的产生将考验教师的教学理念、调控水平、应变能力以及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当学生的"插嘴"不尽人意时,你怎样让学生愉悦地坐下来;当学生的"插嘴"富有挑战时,你如何盘活、如何进行教学的"二度设计",让学生的"插嘴"成为学习的资源,成为学生探究知识、发现规律的新的起点。

  (二)作为引导者如何启发思考

  提问是每一个教师课堂教学最常用的方法,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最直接的手段。但是,教师问什么,怎样问是应特别重视的问题,课堂上问题的设置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讲授一个定理可设计若干不同的问题,可有若干不同的问法,但不同的问题不同的问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准确掌握大纲所要求的尺度,明确所学知识在本书中的地位和作用,恰切地把握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思维水平,才能问有所思,问有所答,学生思维积极活跃,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 1)“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这是启发学生思考面的很好途径。(2)“你是怎样想的?”这是引导学生反思和有条理说明思考过程。(3)“如果……,会怎么样?”这是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的有效策略。(4)“他对吗?错在哪儿?”这是理解他人思考方式与从他人的思考过程中探索新的思考方法。

  1、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值得研究的是,教师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多少思考时间。实验表明,思考时间若非常短,学生的回答通常也很简短,但若把思考时间延长一点时间,学生就会更加全面和较为完整的回答问题,这样,合乎要求和正确的回答率就会提高。当然,思考时间的长短,是与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密切相关的。目前在课堂学习中,教师提出问题后,不给思考时间,要求学生立刻回答。当学生不能立刻回答时,便不断重复问题,或者另外提出一些问题来弥补这个 "冷场"。其实,这是干扰学生的思考,"冷场"往往是学生正在思考,表面冷静,实际上思维活动却很活跃。

  2、启发要与学生的思维同步

  教师提出问题后,一般要让学生先作一番思考,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启发引导。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要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喧宾夺主。

  (三)作为合作者如何平等参与

  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二、教学重难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四、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2.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3.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三)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①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五)作业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3

  活动目标:

  1、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及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学会看整点、半点。

  2、教育孩子珍惜时间,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3、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活动准备:

  实物挂钟一个,自制大钟、操作材料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挂钟,引出主题

  1、提问:它叫什么?除了在家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钟?

  2、钟的作用是什么?

  3、时钟是一种无声的服务者,默默地指引着人们进行工作、学习和休息。它像一位忠实的朋友,始终不停地走动,为我们展示着时间的流转。每当我们抬头仔细观察那个圆形的刻度盘上的指针时,就仿佛聆听到时间的心跳声。这样,我们便能够准确掌握时间,合理安排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认识钟的基本结构

  1、看看这个钟是什么形状的?钟上有什么?(时针、分针、秒针、数字、刻度)

  2、想幼儿介绍钟的各个结构。

  3、教师小结:钟的结构。

  三、学看正点和半点

  1、时针和分针是怎么来告诉我们时间的呢?请你自己认真想一想,做一做。

  2、时针和分针非常喜欢与我们一起玩追逐游戏,它们是如何做到的呢?每当时针和分针在钟表上显示特定时间时,它们就开始了精彩的游戏。比如,在整点时刻,它们会同时出发,时针像一只快速移动的兔子,分针则像一只灵活的乌龟。时针试图领先分针,而分针则努力追赶时针。这两个指针在钟表上不断绕圈旋转,形成了一个有趣的竞赛场面。游戏过程中,时针和分针互相追逐,通过不同的速度和方向变化策略来增加游戏的难度和乐趣。有时,时针会改变其速度,迷惑分针的追赶路径;有时,分针会突然改变方向,使时针无法预测它下一步的行动。它们通过精确的时间推进和默契配合,展示出钟表的神奇魅力。这种追逐游戏不仅是时针和分针之间的竞争,也是时间与我们之间的互动。它让我们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宝贵,同时也增添了钟表的趣味性。在这个游戏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时间的重要性,并享受到时针和分针带来的欢乐。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课堂上,通过与时针和分针的互动,我们都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时间。总而言之,时针和分针喜爱与我们一起玩追逐游戏,通过不同的速度和方向变化,它们展示了钟表的神奇魅力,并让我们更加珍惜时间的'宝贵。这个有趣的游戏不仅加强了我们对时间的认识,还为我们带来了乐趣和欢乐。

  (教师拨动时针,让幼儿仔细观察并说一说)

  3、时针走的慢还是分针走的慢?分针走一圈,时针走多少?

  (时针走的慢,分针走的快,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这就是一小时。)

  4、幼儿尝试拨钟,感受正电荷半点的不同。

  5、师生共同小结。总结时针、分针运转的规律。

  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的目标主要是帮助幼儿认识整点、半点和时针与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使幼儿建立初步的时间概念。为此,我提供了幼儿人手一只钟,让幼儿拨一拨,看一看的过程中掌握整点、半点,知道时针、分针、以及它们之间的运转关系。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幼儿逐步掌握了正点和半点的区别。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识弧、圆心角以及他们之间的对应关系,认识扇形。

  2、能准确判断圆心角和扇形。

  3、理解扇形的大小在同一个圆中与圆心角有关,了解扇形与所在圆的关系。

  4、感受图形之美,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弧、圆心角、扇形,能准确判断。

  教学难点:

  理解扇形的大小在同一个圆中与圆心角有关,了解扇形与所在圆的关系。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这段时间我们一直学习有关圆的知识,你能指出这个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吗?(课件出示图形,指名回答)

  2、我们还学习了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下面同学们看一下这道题:(课件出示)一个底面是圆形的蒙古包,沿地面量得周长25.12m,它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教师分析题目,指名上台完成,集体订正)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扇形物体:扇贝、扇形藻、折扇。

  师:这些物体的外形有什么相关的地方?(都是扇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扇形)

  2、师提问:那么什么是扇形?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5

  “兴趣”是孩子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愿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发展。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人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造、主动学习。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只能来源于自身的学习活动。打破上述僵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发展,是培养学生具备各方面能力的需要。现实中,对学习有厌倦的学生.往往对体育活动、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兴趣浓厚.我们应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把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的动机与学习数学联系起来,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教学将会事半功倍。

  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融合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是它被应用于其中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学习就是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建构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去贴近学生生活,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知识。

  创设生活画面情境。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但生动的内容被列入教材后就成了抽象的概念。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创造性地再把教材还原于现实生活,将数学教学与生活融合,勾勒出“生活画面”,就可帮助学生学好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大家有信心学好它吗?”又如,认识几分之一时,我们创设一个分苹果的情境,这样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每个学生都在积极思考,让学生对几分之一有了清晰的认识。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并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

  2. 在活动体验中学会观察方法,积累观察经验,发展数学思考,养成良好的合作、交流的习惯。

  二、制定依据:

  1. 内容分析

  教材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长方体形状物体的观察,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在观察活动中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的三个面。练习活动中,通过对正方体的观察,体会到正方体的每个面的形状都是正方形,通过对拼搭后的物体的观察,感受视图的形状是随着观察角度而变化的,为下一段的学习作好铺垫。

  2.学生实际

  二年级时,学生已接触过从物体的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初步掌握了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但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要由只关注物体的一个面发展到同时观察两个面、三个面,还具有一定的难度。在表述自己的观察方法或结果时也会出现叙述不清的状况。

  三、教学过程设计

  时间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6---7分钟

  一、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1、出示图书箱,引导学生:从你的位置观察,你能看到什么?

  2、让学生在盒子上指认

  3、指名介绍

  活动一: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1、观察图书箱,说说在自己的位置上能看到的,随机认识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2、找找自己带的盒子(长方体形状)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3.交流中感悟“正面”的不同含义

  以学生熟悉的图书箱为观察对象,在看、说、指等一系列活动中,调动多种感官,协同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并初步感受到因为观察的位置或角度不同,看到的面的个数也是不同的。

  25

  分钟

  二、在不同的位置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盒子,体会观察结果的不同

  1、布置观察任务,明确观察要求,指导观察方法,2、教师巡视,注意收集不同的资源

  3、组织交流与评价

  随机引发思考:从一个位置观察,最多能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

  4、引导小结

  活动二、从不同位置观察盒子,体会观察结果的不同

  1、学生观察,记录观察结果

  2、交流观察结果,检验观察方法。

  3、感悟小结

  这个大问题的设计是在学生前一次的初步观察体悟的基础上提出的,这样,每个学生都有独立观察,解决问题的时间与空间,而不同层次的学生所展示出来的“差异资源”又为互动生成提供了可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多角度观察物体的方法,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6---7分钟

  三、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观察,鼓励学生不断挑战。

  一、1、从正方体的三个面观察

  2、观察老师拼搭的两个正方体,想象后与视图连一连

  二、按要求摆图形

  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初步体会正方体的每个面的形状都是正方形,通过想象与观察结合,学生初步感受图形与视图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1—2分钟

  四、全课总结

  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自我评价

  四、课后反思重建: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要让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建立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新体系,教卿首先应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下功夫。教学设计就是教师依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 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教学任务和教学对象,从而对教材进行再组织,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下面就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设计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要想学生通过40分钟的学习有所提高,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也就是确定教学起点。教学起点就是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已具有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有关学习的认知水平与态度。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 :十一世纪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 学生了解信息的途径很多,远比原来要快、要多,有时可能远远超出了教师的想象, 因此教师事先想好的教学起点不 定是真实的起点。教师要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就要了解教学的真正起点。

  二、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 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要真正地用好教材,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1.为实现教学目标,教材提供的内容是否都有用,哪些需要补充,哪些可以删除或改变;2.教材提供的教学顺序是否需要重新组合;3.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只有解决了以上作者工作单位:杨建凡,浙江省绍兴县杨汛桥紫微小学。几个问题,才能使教学内容更易于教师教学,学生更易于自主探索。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一课中,教材提供的'是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的一个场景来导入新课,从而感悟1秒钟的时间很短来揭示课题的。但是这 场景时问过去较长了,对学生而言感受不大。于是我结合了刚刚前几天学校组织观看过的神舟六号发射前的倒计时来进行导入,不仅使学生感受了1秒很短,更让学生了解祖国航空事业的发展,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设计教学时,又插入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的成绩, 明白1秒甚至比1秒更短的时间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学生课前收集时问格式,课堂交流,对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教育。这样安排,使学生接受教学内容更丰富,史富有时代特色。

  三、制定明确目标,贯穿各个细节

  教学目标足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要素。数学教学的目标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的起点,全面了解课程标准对学段的目标, 以及客观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规定学生在一节课结束后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使哪些情感与态度得到发展。

  在设计《秒的认识》时,要求学生:

  1.能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种=60秒,体会1秒,了解1秒的价值;

  2.能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想象力,通过看一看、说 一说、算一算等,逐步培养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

  3.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问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四、活跃教学活动,增浓学习氛围

  当教学目标确立后,教师就需要考虑如何来达到目标,有效的学习活动理所当然成了达到目标的最好途径。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更是作为教师组织学生学习的首选形式。

  在《秒的认识》一课中,设计教学时,我在关键的地方组织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第一处,在了解学生对秒的知识掌握的情况中要求学生把自己知道的知识和小组内的 学交流,选出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向全班同学交流。

  第二处,在学生明白秒针走l小格是1秒,走1人格是5秒后,让小组内的学牛轮流出题,从而引导学生会求经过时间,认识秒针走1圈是60秒等知识,} 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已创设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突破教学的一一个重点:时间单位的换算。

  五、研究教学过程,探索教学顺序

  教师的教学按照什么样的步骤进行,这是教学设计时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合理地安排教学顺序,有助于学生系统地进行学习,从一个知识层向另一个知识层提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通过听秒针走动的声音和观察钟面,先了解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再观看神舟六号的发射来感受秒、交流秒的知识,这样的安排, 使学生知道自己对旧知识的掌握和对新知识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有序地接受新知识,进一步探索自己的未知空间。

  六、精心设计练习,拓宽探究空间

  练习足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巩同新知。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数学练习必须精心设计与安排,因为学牛在做经过精心安排的练习时,不仅在积极地掌握数学知以,而且能获得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要充分发挥数学练习的功能,设计练习时除了应由浅入深、难易适当、逐步提高、突出重点 关键、注意题型搭配外,还应强化习题的趣味性和开放性。因为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克服厌倦心理,保持强烈的学爿兴趣,促进学生的有效思维。而开放性的练习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成功的机会,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发展。

  七、估计教学过程,预计意外事件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教材P110—111

  教学目的:

  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可能性,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3、巩固本单元知识。

  教学过程:

  练习二十四

  第8题,掷骰子游戏,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进行方法同第6题。

  第9题,[1]通过有趣的抽签游戏,让学生体会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让学生用“最不可能”和“最有可能”说一说其他两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第10题,猜一猜

  [1]猜硬币在哪个盒子里。

  [2]简单统计猜测情况。

  [3]揭示结果

  [4]说说为什么猜错的比猜对的多。

  第11题

  开放题,学生会有多种涂法,只要涂色后正方体的.红面比蓝面多就可。

  小组合作,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实验情况,在全班交流。

  第12题

  让学生设计一个,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册第二单元课外拓展课。

  教学背景:

  学生已经掌握了“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这三个方面的知识。接下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探索课外知识和扩展知识能力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我们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一堂实践课。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具备初步操作电脑的能力。

  设计理念:

  首先,在这节课中我计划利用电脑室,确保每个学生都有一台电脑可以使用。这样做不仅方便我们的教学,还能让现代教育技术真正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电脑上,我将呈现一个童话世界——"数学王国",这是一个儿童的乐园。接下来,我将向学生展示两条通往"数学王国"的道路,一条宽一条窄,并请学生比较哪条路更宽、更窄。然后,我会引导学生选择宽路进入"数学王国"。一旦他们进入了"数学王国",我将指导他们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和游戏,这些活动和游戏将扩展他们的数学知识面。最后,我将鼓励学生思考:除了在"数学王国"和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可以进行比较?他们需要比较的是什么?

  教学目标:

  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如比较数量、尺寸)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拓展知识面。除了能够比较事物的数量、长度和高度外,也需要学会比较事物的距离、厚度和宽度等等。

  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同时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让他们深刻体会到知识无穷无尽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教科书上学过的知识。

  ⒈电脑显示:数学王国的两位小精灵“智智”和“明明”突然在电脑屏幕上出现。智智开口说:“大家好,我是‘智智’。”紧接着,明明补充道:“我是‘明明’。欢迎来到我们的‘数学王国’。你们想来我们的王国玩吗?那里有很多有趣的数学活动和游戏。真的超级好玩!”智智继续说道:“但是,要进入数学王国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而这些知识可能不在你们的教科书上。你们有信心应对吗?”

  教师继续向学生发问:“你们对自己有信心吗?如果有的话,请举起你们的手。”(教师需确保指导学生都积极举手,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⒉出示复习题。

  教师指出:同学们聪聪有话要跟我们说。我们一起安静地听听聪聪要说什么,好吗?(电脑放出聪聪的话)聪聪说:“同学们你们要去数学王国必须到玩具房里面取两样东西。一是在最高的那个柜子上有三条钥匙,你们必须取最长的那条钥匙。二是在最多玩具的那个木箱里有一个“多拉A梦”,请你把他带上。你别小看他。有困难的时候他可是你的.好帮手噢!只要你把“多拉A梦”按一下,他就会发出声音召集小朋友来帮忙。(老师提示学生把“多拉A梦”放在桌面的右下角的正方形筐里。)

  ⒊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复习题。

  二、进入“数学王国”,学习更多的课外知识。

  ⒈进入“数学王国”。

  电脑发出温暖的声音:“亲爱的同学们,每个人都非常聪明。现在,我们将一起进入神奇的"数学乐园"吧!请跟着我来。”接着,屏幕上显示出一个巨大的门,上面写着“数学乐园”四个大字。可是,通往"数学乐园"的道路有两条,一条宽敞一条狭窄。这时,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探究两条路的异同,并提出疑问:你们认为应该选择哪条路呢?我们先听听智慧的小明是如何说的吧!电脑播放出小明的声音:“同学们,我建议我们走宽敞的路进入。然后,使用刚才收到的钥匙打开大门。”(老师引导学生完成)。

  ⒉遨游“数学王国”。

  ⑴比大小。

  老师引导学生参加游戏一:钓鱼。电脑显示一个小鱼池。鱼池里有大鱼和小鱼。请学生把钓到的大鱼放在大筐里,把钓到的小鱼放在小筐里。每条大鱼5分,每条小鱼2分。看看谁的分数最高。老师指出,请大家注意,放错了位置不给分。

  ⑵比厚薄。

  老师说:同学们,你们肚子饿了吗?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美味的三明治。(电脑显示两块厚度不同的三明治。)在大家面前有两块三明治。它们有什么不同呢?(老师引导学生说出两块三明治的异同。)其中较厚的已经过期了,不能食用。请大家将厚的三明治放入垃圾桶中。把薄的三明治放在盘子中。

  ⑶比远近、比直曲。

  电脑显示两条河,一直一曲。在两条河上都分别有两条远近不一的船。老师指出河的对岸还有很多有趣的游戏。我们一起乘船过去玩,好吗?但是,直河上较近的船才是通向对岸的,别乘错船噢!(老师引导学生完成此题。)

  ⑷自由活动时间。

  过河以后,老师提醒大家,这里还有很多好玩的活动和游戏等待着大家的参与。你们可以自由选择参加感兴趣的项目。完成得好会得到额外加分,还有精美奖品哦!但是要注意,若做错了会扣分。所以大家务必认真思考并努力完成任务。对于遇到困难的同学,可以向老师求助,就像召唤“多拉A梦”一样。老师会立即前来帮助你们。不仅如此,附近的同学也可以听到求助声,主动离开座位前去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屏幕上展示了一个充满欢乐的游乐园场景,里面有各种小动物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游戏等待着同学们的参与)。

  三、提出问题,并小结。

  自由活动时间过后,老师提出问题:同学们,通过这次活动或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有哪些事物是可以用来比较的?它们可以比什么?(老师引导学生交流和讨论。)最后,老师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物是可以用来比较的。它们有的比厚薄、有的比曲直、有的比远近、有的比多少等等。只要我们小心观察,努力探索,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是数学,处处有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两端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的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

  学情分析

  让学生学习应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绿化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关系。

  2、利用线段图理解“棵数=间隔数+1”“总长=间隔数×间距”等间隔数与点数、总长、间距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将植树问题推广到生活中的其他问题中,学会通过画线段图来分析理解题意。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用不完全归纳法总结并理解“点数=间隔数+1”。

  [教学难点]:掌握用线段图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听唱歌曲《春天在哪里》,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

  2、比较两组图片的不同,让学生说出植树对人类的重要意义,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的植树问题。

  二、探究新知

  (展示题目)

  (一)宝塔山下有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边等距离植树,两端都栽,可以怎样植?用线段图表示你的方法。(小组讨论)、

  1、学生画线段图表示,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回答。

  3、教师把学生的想法用表格出示如下:

  4、引导总结:

  5、生:手指线段图

  师:在线段图上,点数和间隔数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生:点数=间隔数+1

  6、师:总长与间距和间隔数又有怎样的等量关系呢?

  生:总长=间距×间隔数

  7、尝试应用:

  三、巩固新知

  四、小结本节内容

  五、教学作业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0

  设计说明

  “亿以内数的读法”这节课是在学生具备了认识亿以内数和读万以内数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要注意突出以下两个方面:

  1.温故知新,做好铺垫,实现知识的.良好迁移。

  本节课的设计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复习数级、读数等知识,勾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为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做好铺垫,并在知识的迁移中使学生在思维能力、迁移类推能力等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2.关注过程,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先教学整万数的读法,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按个级的读法来读,后面加读一个“万”字;在此基础上进行非整万数读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并突出哪些0该读,哪些0不该读这一读数中的难点;最后总结出读数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数位顺序、表计数器

  学生准备

  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个级上的数位有()、()、()、();万级上的数位有()、()、()、()。

  2.读出下面各数。

  3612236112366123

  师:上面每个数中的3各表示多少?6在每个数中各表示多少?1呢?2呢?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数的分级和万以内数的读法,突出个级数的读法,有利于把个级数的读法类推到万级,为本节课学习含有两级数的读法做好铺垫。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7,6,5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能力目标:在计算过程中培养数感,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和进位的计算道理。

  情感目标:在计算过程中培养数感,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和进位的计算道理。

  二、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学生已经有了一些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经验,并且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会计算10以内加减法。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好动,爱兴奋,善于机械记忆的特点。我在教学时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开火车,拍手游戏等,让学生在活动中经过独立思考,互相交流算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多样性。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凑十法”,自主探究计算7、6、5加几的各种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使用多种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游戏法

  四、教学过程

  一、微课导入,引人入胜

  1.(师生共同问好)做游戏:游戏规则是哪两个数字能凑成十,他们就是好朋友。

  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凑十法?(指名)

  3.什么是真正的凑十法呢?老师做了一个微课,我们一起来看看。

  4.我们就用凑十法来完成一组口算。(开火车请壕洼小学汇报左面5道请西柳小学汇报右面5道)

  二、合作学习,点拨提炼

  1.我们来看一幅情境图(课件)孩子们,请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哪些有价值的数学信息?

  2.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一个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吗?“一共有几只小鸟”(板书课题)

  3.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应该怎样列式(根据学生回答板书:7+6=)

  4.怎样计算?你打算用什么用方法呢?(摆小棒、数一数、计数器、凑十法等)

  5.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方法计算。(生独立完成)把你的计算方法轻声的跟同桌同学说一说,并且边说边演示。(师录制摆小棒过程)

  6.谁想把你的方法说给大家听呢?生:我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的。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他是怎样摆的。(投屏录像)(先摆7根小棒,再摆6根,从6根中拿3根给7根,3+7等于10,10根捆成一捆,10再加3等于13。)你真是一个又会动手又会动脑的好孩子。

  7.小棒还有不同的摆法吗?

  生:我是这样摆的。好,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投屏录像)

  (先摆7根小棒,再摆6根,从7根中拿4根给6根,4+6等于10,10根捆成一捆,10+3等于13。)你也很棒!

  8.他们俩用的是摆小棒的方法。(板书:摆小棒)谁能说说和他们不一样的方法。

  生:我用数一数的方法。好,我们一起看一下。(生手机投屏操作)(我先画7根小竖,再画6根,一根一根的数,也可以从7接着数。)你的方法也可以。是用数一数的方法。(板书:数一数)

  9.谁还想说说和他们不一样的方法。

  生1:我是用凑十法计算的。(手机投屏操作)(把7分成3和4,用4加6等于10,10再加3等于13)你不仅说的'好,画的也好!掌声送给他。

  10.还有不同的凑十法吗?

  生2:我是这样分的。(手机投屏操作)(把6分成3和3,用3加7等于10,10再加3等于13)你也很棒。我们也把掌声送给他。

  11.他俩用的都是凑十法。(板书:凑十法)大家都听懂了吗,还有其它方法吗。

  生:我用拨计数器方法计算的。请到前面来给大家演示一下。(请壕洼小学的李清同学演示)先在个位上拔7颗珠子,再拔6颗。发现个位已经满十,但还差3颗珠子。用十位上的一颗珠子表示十,再在个位拔3颗珠子,合起来是13。)

  12.7+6满10了就不能放在个位了,而是要用十位的1颗珠子来表示一个十。这就是满十进一。你说的真好!他用的是拨计数器方法。(板书:拨计数器)

  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用了不同的算法计算出了7加6等于13。(板书:13)在这些算法中,你认为哪种方法既快又简单

  (凑十法)为什么呢?(因为摆小棒和计数器太麻烦,数数方法也很慢,所以凑十法简单,算的还快。)大家赞同他的说法吗?(赞同)

  14.刚才我们用那么多的方法计算7+6=13,那么由7+6=13你能快速计算出7+5=?真好!谁能快速的接着说出7+4=很好!你能接着往下说吗?根据刚才我们说的,你发现这些算式有什么规律吗?(课件)

  像这样一个比一个小一的方法就叫做类推法。下面我们用类推法做下第二组题。把结果写在书上。(独立完成后汇报。)

  三、课间活动、巩固所学

  你们表现的太棒了!老师奖励你们一个拍手游戏。

  谁和老师示范一下。想不想和你的同桌做这个游戏。音乐开始同桌玩拍手游戏。(课件)

  四、拓展练习,多样发展

  1.现在我们要一起去哪里呢?(课件)智慧岛里智慧多,我们一起去挑战。挑战的第一个小岛是观察岛,必须会观察的孩子才能登上观察岛,请你仔细观察,你能看懂这幅图吗?这幅图上你能发现什么奥秘呢?先看一看,再填一填。是能说说你发现的奥秘是什么?

  2.我们来到了思维岛,比观察岛更高级的岛,岛主要选拔思维之王。他给大家出了8道口算题,一分钟之内做完8道口算题你就是思维之王。要想成为真正的思维之王,必须全做对才可以。开火车汇报。

  3.我们继续出发,想不想去我们的终极岛挑战。这里有一个比较难的问题等着我们呢?一起来看一下。凑11。只有凑成11才能登上终极岛。看,老师出6,你出几才能凑成11呢?后面还有很多卡片等着你呢?快去完成吧!(独立完成后汇报)现在已经登上了终极岛了。高兴吗?

  五、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谈收获)

  2.小结:其实则节课我们就是学习了7、6、5加几的进位加法。(板书:7、6、5加几的进位加法)齐读。孩子们,老师真高兴,这节课你们都有收获。你们高兴吗?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铅笔有多长》教学目标:

  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3.通过寻找生活中“1分米”“1毫米”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1分米、1毫米有多长。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感知1分米以及1毫米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师:在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猜个谜语:“身穿花衣裳,身体细又长,想要写好字,全靠它帮忙。”猜一猜它是什么?

  生:铅笔。

  师:铅笔是我们学习的伙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铅笔有多长”。

  板书课题《铅笔有多长》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分米。

  (1)估一估。(1分钟)

  出示一支铅笔。

  师:用我们所学的知识估一估这枝铅笔大约有多长?

  请2~3名同学起来说一说。

  (2)量一量(2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想要知道铅笔到底多长该怎么办?

  生:用尺子量一量。

  师:请大家将答题卡拿出来,第1题中的铅笔长度与老师手中的

  铅笔长度是一样的,量一量并将问题填写完整。

  师:这支铅笔有多长呢?

  生:这支铅笔的长度是10厘米。

  师:10厘米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你们想知道吗?

  师:10厘米也可称为1分米。分米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第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用字母dm表示。全班齐读。

  师:那我们用用什么符号将1分米与10厘米联系起来呢?

  生:1分米=10厘米。用字母表示是1dm=10cm。

  全班齐读两遍,并板书。

  师:所以刚才这支铅笔的长度可以说是10厘米。还可以怎么说?生:这支铅笔的长度是1分米。

  (3)找一找。(3分钟)请3名同学说一说即可。

  师:你能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个刻度到哪个刻度也是1分米吗?生1:从1刻度到11刻度

  生2:从5刻度到15刻度。

  ……

  小结:尺子上只要长度是10厘米的就是1分米。

  (4)比一比(2分钟)

  师:接下来我们就要想办法把这1分米记住了。要请拇指和食指来帮忙了,像这样在尺子上比划出1分米。拿掉尺子,注意保持手指之间的距离不变,跟你的同桌比一比。

  师:好,再用尺子量一量,将这1分米放进我们的脑海。闭上眼睛,记住这个1分米。

  (5)联系生活(2分钟)

  请2~3个同学说一说

  师:拿着这个1分米,想一想,在我们的教室里或者家里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的?

  生:开关板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生:粉笔盒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6)运用1分米。(3分钟)

  师:在我们小朋友的身上也藏着1分米,找一找。

  生:拇指与食指伸直后长度大约是1分米。

  师:大拇指与食指伸直的`这个距离称作:一拃。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年龄的增长,一拃的长度越来越大。比如老师的一拃就比你们

  的一拃大。所以我们应该说是小朋友的一拃长大约是1分米。

  师:那现在就用我们的一拃测量下课桌桌面的长度大约是几分米?

  生:课桌的长度大约是5分米。

  生交流汇报。

  (7)探究分米与米之间的关系(5分钟)

  教师出示一把米尺,这是一把1米长的尺子,这个我们以前已经认识了,我们也都知道1米里面有100个1厘米是吧,那现在咱们来看看这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吧?谁来猜测一下?

  师:你是根据什么来这样猜测的?

  师: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验证下你们猜得对不对。

  师示范:在贴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什么问题呢?

  生:注意要对齐,要一个接着一个。

  故意错误示范,让生来订正。

  请两三名同学上黑板进行活动,并让其他学生统计已经贴到几分米了,可以换成几厘米。

  得出结论:1米=10分米。用字母表示是1m=10dm。并板书

  2.认识毫米

  (1)说一说(2分钟)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支铅笔,请你用尺子量一量这支铅笔的长度是多少?

  生:铅笔的长度大约6厘米。

  师:有不同意见的吗?

  生: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7厘米。

  师:怎么会这样?那是6厘米准确呢还是7厘米准确呢?

  生:两个都不准确。

  师:其实我们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经常会遇到测量结果不是整理米数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一个新的单位来帮忙,它就是毫米。毫米是一个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用字母mm表示。

  引导学生观察0刻度到1刻度之间,会发现有很多的小格。

  师:其中的1小格就是1毫米。2格就是?3格呢?

  (2)感知1毫米(2分钟)

  师:同学们知道1毫米有多长吗?让我们一起在尺子上找一找,用手比划出来,感觉如何?

  生:1毫米太小了。

  (3)联系生活(2分钟)

  师:是啊,1毫米实在太小了,像老师手上这个光盘的厚度就大约是1毫米。再想一想,我们生活中什么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

  生:银行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生: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请大家拿出1角的硬币,再次感受下1毫米。将1毫米也放进脑海。

  (4)厘米与毫米的关系(2分钟)

  师:同学们拿出尺子看一看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

  让生说一说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通过数一数。

  全班一起数一数,得出结论,1厘米=10毫米,用字母表示是1cm=10mm。

  (4)正确读出铅笔的长度。(2分钟)

  师:那学习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后,你能正确读出铅笔的长度了嘛?

  生:铅笔的长度是6厘米4毫米。

  小结:有了毫米的帮忙,我们的测量结果就更加精确了。

  3.排一排(2分钟)

  今天我们新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加上之前学的米和厘米一共有4个长度单位,谁来帮它们排排队呢?

  从大到小:米、分米、厘米、毫米

  从小到大:毫米、厘米、分米、米。

  三、巩固练习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新知识,就要懂得运用到生活中,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

  1.单位换算

  7米=分米

  3厘米=()毫米

  90分米=()米

  60厘米=()分米

  5dm=()cm

  70mm=()cm

  2.请你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数学书的长度大约是3()

  旗杆的高度大约是8()

  一本新华字典厚度约6()

  橡皮擦的厚度大约11()

  师:数学书的长度大约是3()

  生:数学书的长度大约是3分米。

  师:为什么不填其他的单位呢?

  生:3米太大了,3厘米太小了,3毫米更不可能。

  师:对了,所以填对单位是很重要的,如果你填错了,会被笑话的。

  其他题目直接让孩子说一说该填什么单位。

  3.把不合理的地方改过来。

  出示一段话,教材35页中一段淘气的日记:

  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拿起1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洗了洗脸,用70米长的毛巾把脸擦干,吃过早饭去上学,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0毫米远,来到学校,我坐在5米高的凳子上,拿出7厘米厚的语文书,准备开始上语文课。

  ①由老师读一读,在错误的地方故作惊讶,让学生发现问题。②同桌讨论一下,哪里有问题,又该怎么改呢?

  ③请同学指出错误之处,大家一起判断改得对吗?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知道了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并学会了量小物体的长度及单位间的换算。

  五、板书设计

  分米(dm)毫米(mm)

  1分米=10厘米1dm=10cm

  1米=10分米1m=10dm

  1厘米=10毫米1cm=10mm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3

  【教材分析】

  《1米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米的长度单位。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总结米、厘米之间的关系,具体出长度单位“米”。

  “米”这个长度单位比较具体,教材通过三个步骤帮助学生体会米有多长:

  第一步:通过同学们一厘米木棍接起来,体会1米有多长;

  第二步:通过测量学生身高,体会1米有多长;

  第三步:通过测量教室等场景,体会1米有多长。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等这些简单的活动,真正体会到1米的距离到底有多长。

  在进行认识“米”教学时,充分联系前面厘米有多长,使学生体会到在表示距离时,要用“米、厘米”作单位,并介绍怎样用字母表示以及厘米与米之间的关系,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

  【学生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多数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厘米。但“米”这个长度单位比较重要和常用,学生理解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实地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充分感知“米”这一长度单位到底有多长;对于学困生,以和他们玩游戏的方式来引导他们感知1米的具体长度,从多角度来激发他们的.参与,给予他们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并让他们积极汇报自己的亲身体会,达到全员参与,共同提高的原则。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难点:用米作为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的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动物游乐园吗?

  师:看看长颈鹿和小乌龟在游乐园门口遇到了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53页情景图。

  生1:小狗门卫告诉它们,身高1米以上要买票。

  生2:和看门口1米画的标记,长颈鹿的身高超过了1米,要买票;小乌龟的身高不足1米,不用买票。

  师:观察得真仔细!看到了门口处1米的地方有标记。

  师:1米到底有多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1米有多长。

  二、自主探究学习

  1、认一认,想一想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我们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现在请大家拿出直尺,找出1厘米给同桌看。

  师:同学们找得非常准确,100段这样的1厘米接起来就是1米。看(出示米尺),这就是米尺,是我们今天认识的一位新朋友。

  注意看,自己数一数是不是有100厘米。

  学生自己数,明确:1米就是100厘米。

  我们可以写成:1米=100厘米。测量比较短的物体,一般我们用“厘米”作单位。

  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米”作单位,“米”也是国际通用的一个长度单位,“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2、比一比,说一说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描述一下1米有多长。

  学生可能有多种回答,如有的学生边用两手比划边说,有的学生边比划自己的身高边说,有的学生说出课桌的长度是1米等等,老师要给予鼓励。师:同学们都挺好的现在把你们的手臂伸开,看看伸到什么程度就是1米,用尺子量一量。

  学生用米尺进行测量,老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同学。

  三、合作交流,探索反馈

  活动一:

  1、小组合作,用尺子量一量从脚到身体什么地方是1米,做个标记。

  2、找不同身高的学生来比一比,发现身高不同但1米的标记一样高。

  3、小结:测量对象不同,但一米的高度是不变的。

  活动二:

  伸开手看一看从一只手的指尖到另一只手的什么地方是一米.

  活动三:

  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学生说完并进行实地测量。

  活动四:

  师: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测量,从教室的一头到另一头大约有多长?教室里的黑板长大约是多少米?小组同学分工合作,测量教室的长、黑板的长。老师巡视,了解不同做法,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重点说明测量的方法。

  四、实践应用

  1.巩固练习师:“厘米”和“米”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结合实际情况完成下面填空。

  课件出示:教材第53页最下面的习题。学生独立完成练习,老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重点说说自己是怎样通过对比确定填写什么单位的。

  2.认识米和厘米。

  课件出示

  师:我们在用米和厘米的时候一定要仔细思考,认真辨别,不能用错哟!下面是淘气在学习了米和厘米之后写的一篇日记,我们共同来看一看。指名做出评价和改正。

  五、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长度单位——米,知道了课桌的长大约是1米,并且知道了测量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要记住米=100厘米。还学会了量出物体的长度,注意测量时要从0刻度量起。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熟悉l0的组成。

  2、通过精心设计活动,组织教学,让学生独立与合作相结合,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掌握l0的加减法。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使命交流意识和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掌握l0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运用10的组成,完成10的加减法。

  教具准备:

  圆圈图片、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10的组成。

  师生对口令。

  二、新授。

  1、出示圆圈图:9个白○,1个蓝○。

  问:小朋友,你们能说说这个图的意思吗?

  问:你能根据你说的图意,列出相应的算式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9=10、9+1=10

  10-1=9、10-9=1

  学生齐读算式。

  2、出示圆圈图,8个白○,2个蓝○。

  问:你们会用四道算式表示呢?

  学生写出相应的算式,教师板书:8+2=lO2+8=10

  l0-2=810-8=2

  学生齐读算式。

  3、问:你们能看图写出四道算式吗?试试看!

  打开书61页,将剩余两幅点子图的算式补充完整。

  ①写好之后可以下座位去看看别人写的算式是否和自己的一样,并且说说自己的理由。

  (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先独立完成,然后下座位与别人进行交流)

  ②请两位学生把算式写在黑板上,集体订正。

  7+3=103+7=lOl0-7=310-3=7

  6+4=104+6=1010-6=410-4=6

  4、想一想。

  出示:5+5=口10一5=口

  请全班同学用手指来表示出得数。

  将书上的算式补充完整。

  三、巩固练习

  1、游戏“找朋友”:用数字卡片组成l0。

  让学生随便出一张10以内的`数字卡片,自由的和其他同学组合,使两张数字卡片的和为10。看谁最快找到自己的朋友?

  2、教科书第61页“做一做”的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四、课堂练习

  1、练习九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

  2、练习九第4题。教师出一些数字卡片,让学生将两张卡片上的数相加,使结果得10。

  3、练习九第5题。孔雀开屏。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95页、96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简单描述事件发生结果。

  过程与方法

  创设抛硬币、摸白球及机智问答的'情况,让学生亲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不之分。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积极参与、勇于交流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猜想、分析、判断、推理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在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懂得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活动情景中体验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教学难点:

  能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进行分析描述。

  教具准备:

  硬币、若干个红白颜色的乒乓球、两个黑色袋子

  教学过程:

  一、回顾铺垫,游戏引入

  1、师与生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

  2、导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在游戏中来研究事情发生可能性的情况。(板书:可能性———不确定性)

  二、学标展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要学会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简单描述事件发生结果。

  三、活动体验,探究新知

  1、抛硬币活动(研究不确定现象)

  a、猜测:硬币落地后是正面还是反面向上?

  b、学生分组进行抛硬币活动,观察并记录。

  c、小组汇报抛硬币的结果。

  d、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描述并小结:我们把像这样的,可能出现的结果不止一种,而使用人们事先不能确定的现象叫做“不确定现象”。

  e、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游戏活动具有不确定性的结果,并描述一下。

  2、摸球比赛(研究确定现象)

  a、指名两位同学上台摸白球比赛,共进行6局,比赛3局后交换再摸。

  b、引导学生用“一定”“不可能”来描述从两个袋子摸出白球的情况。

  c、教师小结:像这样结果只有一种的情况,我们就用“一定”、“不可能”来描述这种确定现象。

  四、达标检测

  1、完成练一练第一题,指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描述。

  2、联系生活,巩固认识完成练一练第二题

  五、拓展延伸,迁移应用

  用“可能”“一定”“不可能”这些词语说一说生活中的事。

  六、收获回顾

  指名谈谈本堂课收获

  板书设计:

  不确定,可能

  不确定性,一定,确定,不可能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03-25

(经典)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9-1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08

小学数学比教学设计05-10

【精选】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7-0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05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08-19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13

小学数学众数教学设计06-08

小学数学乘法教学设计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