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 通过思考和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远至日本,近至我们生活的细枝末节,无不彰显着中国古代文化魅力,这节课我将和大家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的纪年纪时和姓名字号。
二、纪年纪时
(一)、古代纪年方法
1、天干地支纪年法,即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如甲午战争,辛丑条约等。
练习巩固:20xx然后就戊子年,20xx年是什么年?(辛卯年)
2、帝王年号纪年法
自汉武帝开始,每个帝王登基,都为自己拟定一个富有一定寓义的年号,每个年号后再配上序数就成了一种纪年的形式。如:乾隆三十九年,开元元年等。所取定的年号大多孕含着吉祥之意,寄托了振兴国运,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如“康熙”就寄托了天下隆盛兴旺之意,再如“光绪”有光明永绪之愿。
(二)、古代纪月的方法
1、序数纪月法
如:如平地二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 《采草药》
2、地支纪月法。古人常用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每个地支之前加上一个特定的“建”字,就成了一种纪月的方法。如:
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农历十一月)——杜甫《草堂纪事诗》
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农历十月) ——庾信《哀江南赋》
3、时令纪月法
一年分四季,一季三个月,每季的三个月按顺序依次加孟、仲、季,就可将一年的十二个月清楚的区别开。如: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农历十月)
(三)、古代纪日法
1、序数纪日法。如: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归有光《项脊轩志》
2、天干地支纪日法。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 姚鼐《登泰山记》
3、月相纪日法。根据月亮的形状,对每月某些较特殊的日子进行称谓。如:朔(农历每月初一)、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胐(农历每月初三)、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四)、纪时法
今天我们要想知道几点了,只需看一下表即可,这是科技给了我们方便,古代特别是秦汉以前,无表,但人们也不是完全生活一混沌中,他们也有自己的“计时器”,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人的“计时器”都有哪些?
1、 天色纪时法,即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对应现在两个小时,具体如下:
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时、日入、黄昏、人定。
2、 五更报鼓纪时法,我国古代将一夜分为五个阶段,分别为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或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如: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孔雀东南飞》
通过对“纪年纪日”的梳理与探究,有利于我们更准确,更深入的阅读文言文。
三、姓名字号
今天,我们要称呼一个人,直呼其名即可,可在古代对一个人的称谓却有许多讲究,一不留意,就有可能陷自己于不堪之境,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人都有那些主要称谓。
(一)、称谓名称。
1、直呼姓名
称字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3、称号 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4、称谥号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5、称斋名 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6、称官名或官地 如唐代诗人孟称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
7谦称
(1) 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
(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8敬称
9贱称
(二)、姓名
名,一般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或长者或有威望的人命名,姓与名结合起来就是对一个人身份的确定。但古人特别是读书人或有威望有影响力的人,一般不直呼其名,因为直呼某人的姓名是不礼貌的行为。但在下面几种情况下,则可直呼其名:
①给某人作传时,如: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屈原列传》
②自称时,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
③表示对某人轻视或蔑视时。
(三)、字
1、字的来历。字是一个人行成人礼后,由父亲或长者给取的。古代男子一般在20岁行冠礼,女子一般在15岁行笄礼。成人后,称字是对平辈或尊辈的礼貌和尊敬。
2、字与名间的关系。字是名的解释或补充,对名有表述和阐明的作用。如:
①文天祥,字宋瑞,“祥”与“瑞”意思相近
②宋代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因能“补过”,才能“无咎”。
(四)、号
1、自号,一般是作者本人所取,不受家庭行辈的限制,而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志趣或抒情的需要自己拟定的,号可谓是文人士大夫自命清高的超俗表现。如六一居士欧阳修,青莲居士李白,香山居士白居易等。
2、谥号。古代帝王、卿大夫、诸侯、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的事迹行为和品德评定一个称号以褒善贬恶,这个称号就是“谥”或“谥号”。如陶渊明的谥号为靖节先生,林则徐的谥号为林文忠公,秦桧的谥号为缪丑等。
3、绰号。绰号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认的别号,是对一个人和刻画和形容。如春秋时的百里奚沦落楚国,被秦穆公用五张羖皮赎回并担任丞相,时人就称他五羖大夫。将绰号这种艺术发挥到极致的当是施耐庵,《水浒传》180人人人有一个响亮的绰号,这些绰号形象而准确的描摹了各人的性格,特长和生理特点。
(五)、称斋名。根据某人的书房名称呼某人。如聊斋先生蒲松龄,惜抱轩先生姚鼐,饮冰室主人梁启超等。
四、作业
1、通过搜集资料,了解谦称、敬称和贱称,并举出相应的例子。
2、在中国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称谓“讳称”,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表现及原因。
3、,反观现代,你认为直呼父母名字是时代的进步,还是文明的堕落,写一段能表明你观点的文字。
五、总结
通过对古人称呼的探究,我们明白了,字号等称呼或寄托了亲朋好友殷切的期望,或彰显了崇高的灵魂,或抨击了丑恶的行径,或肯定了不斐的成就,同时也为我们阅读文言文扫除了一些障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对中国古代文化基本了解
过程与方法 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知识挑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和谐美,人情美
教学重点 古代授官称谓
教学难点 天文历法
教学关键 与古文阅读联系紧密的文学常识
课 型 将授课
教学方法 运用课件,教师引导
教 具 电脑
教学过程
一、古代授官称谓
征: 招聘授官,尤指朝廷直接招聘受官。
辟: 招聘授官。
选: 量才授官。
荐: 下级向上级推荐授官。
举: 选拔。
点: 指派,尤指皇帝指派。
简: 任命。
补: 任命补缺,多指照例补缺。
进: 升任,尤指高级官员的升任。
起: 由民间征聘。或罢官后再授官职。
赠: 对官员的先世或已死的官员授予职称,封衔。
二、古代兼代官职的称谓
领: 常指兼任。
摄: 兼理,尤指暂兼。
守: 兼理,指比本职高的兼职。
行: 兼管,指比本职低的兼职。
判: 中枢官兼任地方官。
知: 同“判”
权: 暂代官职。
假: 同“摄”。
署: 代理无本官的职位,也称“署理”。
护 上级官员离职,由次一级官员守护印信代行职权。
三、天文历法
【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
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
四、礼义制度
1、 吉礼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2 凶礼 :指凭吊各种天灾人祸的丧葬的礼节。如:古代的“五服”制度
古人对“死”的讳称
天子、太 后、公卿王侯之死:薨、崩、百岁、千秋、晏驾等
父母之死:见背、孤露、弃养等
佛道徒之死:涅磐、圆寂、坐化、羽化、仙逝等
一般人的死:亡故、长眠、长逝、谢世、殒命等
3军礼
4 宾礼[朝聘]: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主要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揖让]: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二为“时揖”;三为“天揖”。
5 嘉礼有关个人成长和交往以及王位承袭的礼节。
[婚冠礼]: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后也可结婚。所以把婚礼、冠礼合成为婚冠礼。
[座次]:见课本P96
四、课堂练习
1、完成书上的相关练习。
2、给自己起一个“字”,并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为自己的成年献礼。
《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2
设计意图
古代文化常识是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从应试的角度说,古代文化常识作为高考的重要考点,单独设题。而且,它也是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和古代诗歌阅读的基础。
【教学目标】
1、识记并掌握古代称谓相关文化常识。
2、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3、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担当文化传承重任。
【教学重点】
1、识记并掌握古代称谓相关文化常识。
2、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借助教辅资料完成导学案中【问题导学】和【预习自测】两部分内容。
【教学步骤及内容】
【激趣导入】
清朝同治年间,考生王国钧考进殿试前十名,即将参加状元角逐。可是慈禧太后见他的名字和“亡国君”谐音,马上将其降为三甲。光绪年间,又一考生刘春霖,名列进士三甲末等,因其名“春霖”有春雨之意,刘又与“留”谐音,慈禧太后认为此名预示自己恩泽永垂,便下旨将他拔为状元。慈禧太后以名取士的昏聩行为,使两人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这样的闹剧在当今社会绝不会重现,但是在古代,姓名确实会或多或少地影响人的前程。不仅姓名,古人如何称呼自己,如何称呼他人,都可能关乎命运。今天,我们就一起回顾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的.“称谓”。
【明确重点】
“名与字”、“帝王称谓”是高频考点,也是复习的重点;“特殊称谓”在教材中出现过,也作为备考重要内容。
【合作探究】
1、明确古人名与字的取定时间、使用情境和两者关系。
(学生阐述、补漏、记录,教师补充、拓展相关知识。)
(1)取定时间:出生后定名,成年后取字。
(成年: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女子十五岁行笄礼)
(2)使用情境:
称名:①自称(可表自谦)
②尊者称呼卑者
③称呼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称字:称呼平辈或尊辈,表示尊敬
(3)两者关系:
相同相近、相反相对、相辅相关
2、请一名同学完成知识连线,以梳理基本称谓中的其他称谓。
(学生思考、质疑,教师针对性答疑。)
李清照——易安居士(称号)
欧阳修——欧阳文忠(称谥号)
孟浩然——孟襄阳(称籍贯)
韩愈——韩昌黎(称郡望)
杜甫——杜拾遗(称官名)
贾谊——贾长沙(称官地)
谢灵运——谢康乐(称爵名)
蒲松龄——聊斋先生(称斋名)
张籍——张十八(称长幼排行)
3、明确古代帝王称谓中的年号、谥号、庙号、尊号,以及对帝王的敬称与谦称。
(学生阐述、补漏、记录,教师补充、拓展相关知识。)
四种称号:年号、谥号、庙号、尊号
敬称:陛下、圣驾、万岁、天子、
圣上、人主、主上
谦称:朕、孤、寡人、不b、寡君
4、明确古代年龄称谓和百姓称谓,并请一男一女两名同学进行知识竞赛,以检测识记的效果。
年龄称谓:襁褓、孩提、垂髫、总角、
豆蔻、束发、及笄、弱冠、
而立、不惑、知命、花甲、
平头甲子、耳顺之年、
古稀、耄耋、期颐
百姓称谓:布衣、苍生、黔首、黎民、
黎元、黎庶、庶民、生民、
氓、氓隶
【预习反馈】
学生对【预习自测】部分的习题进行纠错、质疑、反思,教师有针对性地答疑。
【真题引领】
学生当堂完成课件和导学案上呈现的高考真题,教师讲解重难点。
【课堂总结】
其实,不论古今,能够得体地称呼自己和他人,都体现着一个人的修养。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我们生活在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更应该懂礼守礼,展现大国国民之风采。
【布置作业】
完成导学案中的【课后作业】。
《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梳理学习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特别是对天文地理、纪时纪年、姓名字号、礼仪制度的初步掌握与运用。
2、过程与方法:设趣导入、情景训练、迁移延伸与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感知古代文化,体悟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借以提高对古代文明的兴趣,更好地提升语文综合素养与人文品质。
4、课时安排:1节。
5、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常见古代文化常识,尤其与中学文言文教学有密切关系的部分。
6、媒体运用:PPT。
二、教学内容设计与过程
(一)回顾导入
“梳理探究”内容回顾(高中语文必修1~5册)
必修一: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必修二: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修辞无所不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必修三: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
必修四:逻辑和语文学习,走近文学大师,影视文化。
必修五: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有趣的语言翻译。
(二)激趣引题
彩錦护膊释文:五星出东方利中国(PPT)(汉魏时期:纵11、2厘米,横16、5厘米。1995年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
五星:秦汉以前“五星”指太白、岁星、辰星、镇星、荧惑星;之后随着五行说的兴起,“五星”便指水、木、金、火、土星。
中国:古代指中原地区,指与南蛮北狄、东夷西戎相对的地方。
释文意思:五星在日升时同时在东方出现,是一件很罕见、很吉利的现象,若出师定能战无不胜,凯旋而归。这是古代卦辞里的比较卦象。上一次五星出现在1921年,下一次大概在2040年。
启示:阅读古代典籍、考证古代文物、研究古代文化一定要有相应的知识,切勿望文生义,否则会贻笑大方。
(三)关注目标
走进古代文化,感受中国精神;溯源滥觞智慧,激发薪火传承。
天文地理、历法乐律、典章制度、职官沿革、文化典籍、行政区划、教育科举、宫室建筑、礼仪习俗、姓氏称谓、婚丧嫁娶、衣食住行、文化交流、宗教信仰、巫医百工、三教九流……
(四)重点掌握
天圆地方的空间坐标——天文地理 雕刻时光的日晷表盘——纪年纪时、明志臧否的艺术写照——姓名字号 礼仪之邦的道德规范——礼仪制度
1、天圆地方的空间坐标——天文地理
关键词:阴、阳、江、河、山、中国。
知识梳理:说说下列地名所指的地方——咸阳,泾阳,华阴,汉阳,江阴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3)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4)马超韩遂尚在关西。
(5)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自主探究:谈谈《论语》所涉及的自然现象在具体语境的含义。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4)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2、雕刻时光的日晷表盘——纪年纪时
关键词:干支纪年纪时,朔、望、晦,孟、仲、季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思考回答:
(1)2008年为农历戊子(鼠)年,那么,2007年为农历年________;________年为农历庚寅年(本世纪第一个轮回)。(明确:丁亥年;2010年)
(2)“壬戌(1082年)之秋,七月既望”具体指哪月哪日?(明确:1082年7月16日)
温馨提示:地支纪时——理解有关时辰的钥匙。
迁移拓展:从广义上讲,节日也是一种纪时方式。上元、寒食、七夕、中秋、冬至等分别涉及哪些古代传统节日、其延续情况如何(结合第三册《文化寻根》年节风俗相关内容探讨)。
探究提升:查找历史年表,结合相关资料,分析年号的长短与社会治乱之间的关系(可向历史老师请教,亦可上网查询。注意用事实说话,分析要具体)。
3、明志臧否的艺术写照——姓名字号
关键词:名、字(表字)、号(别号、谥号)
思考回答:
(1)根据古人的名与字的相关原则,解析下列人物名与字的关系。
屈平,字原 张衡,字平子 班固,字孟坚 曹操,字孟德
韩愈,字退之 王绩,字无功 辛弃疾,字幼安 蒋介石,字中正
(2)下列这些历史人物的名字,多出自我们学过的课文,请指出名与字的关系。
明代的胡东皋,字汝登 清代的张孟词,字腾蛟
清代的戴殿江,字襟三 清代的奚疑,字子复
尝试风雅:根据你现在的名字含义,再拟上一个确切的字。
示例:申振贤,字怯愚 鱼 洋,字子瀚 刘耀赟,字冀全
古 津,字适之 俎 聃,字慕哲 曲兰馨,字宜君……
4、礼仪之邦的道德——礼仪制度
关键词: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知识梳理:
吉礼:祭祀自然神和祖宗 凶礼:丧葬凭吊及天灾人祸
宾礼:朝聘会盟等国事活动 嘉礼:包括冠礼、婚礼、宴饮、养老之礼
军礼:一切军事行动规范
温馨提示:交际原则——卑己尊人
探究提升:下面是《礼记·曲礼上》中的句子,你认为这些说法是否有现实意义?
(1)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2)敖(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3)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4)入竟(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明确:临财临难的原则——义与勇;求学养生的方法——节度;人际交往原则——尚礼;交往禁讳原则——知礼与尊重)
(五)课外延伸
如何看待封建时代避讳现象?(注意:援例析理,尽量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科学辩证地分析,切勿绝对或片面)
附:板书设计
梳理探究
古代文化常识
走进古代文化,感受中国精神;溯源滥觞智慧,激发薪火传承
天文地理——确定方位(空间) 纪年纪时——留住历史(时间)
姓名字号——表明特异(个体) 礼仪制度——规范文明(族群)
三、教后收获与反思
(一)关于设计与定位:明确文本地位,确定教学重点
高中语文必修五(人教版)的“梳理探究”板块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古代文化常识》,它与“文言词语和句式”“有趣的语言翻译”位列一起,其综合性、复杂性不言而喻。一般而言,教授内容单一,符合教与学、学与考的实际,老师易教(即操作性较强),学生易学且易于掌握。而《古代文化常识》教授起来则有相当难度了,这是由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且年代久远、社会变迁、文化内涵丰富的性质决定的。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否全面合理,能否根据教学实际删繁就简,大胆取舍,突出重点,化“死”为“活”,即以“活”的教授方式、“活”的训练让学生较为轻松地接受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毋庸置疑,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显然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学生对新课标教材中的“阅读鉴赏(读)”与“表达交流(写)”比较重视,对“梳理探究”忽视,导致古文的阅读、古代题材影视剧的鉴赏、常识性文化知识表达交流运用出现了诸多困难与问题。简明、有用、实用、常用的古代文化常识的学习则迫在眉睫。考虑到此知识点学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教师就要好好考虑如何教的问题了。既然是必修教材最后一册“梳理探究”内容,教师有必要带领同学认真回顾梳理一下从必修一到必修五的所有内容。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回顾小结,进行必要系统的复习,二是明确该内容在整个必修教材中的地位。
(二)关于实施与收获:激活互动气氛,激励探索参与精神
明确所学内容在五个模块的地位之后,老师设计的教学内容就会明晰起来。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天文地理、历法乐律、典章制度、职官沿革、文化典籍、礼仪习俗、姓氏称谓、科举考试等,不可能在有限的一堂课上完成这些内容的教授。根据教学实际,将教学内容确定为四个,即天文地理,纪年纪时,姓名字号,礼仪制度(略)。根据教学实际,笔者在讲授“天文地理”时突出“地理”,“纪年纪时”突出“纪时”,“姓名字号”突出“字号”。这样就达到化繁为简的目的了。通过“尝试风雅”环节,让同学自拟字号,活跃课堂气氛,使知识能力有效迁移,达到化‘死’为‘活’的目的。
1、选择典型文物实例,辨析古今文化巨大差异。以“彩锦护膊”“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导入,引出课题,引发对“五星”“中国”等文化概念的思考,引导学生区分时空差异下的文化概念正确解读,即穿越时空隧道,从历史文化角度理解约1800前年的文物及其上面的内容,科学理解其天文地理概念,而不是望文生义以现代人的思维方式想当然地去解读其政治方面的含义。
2、运用地支钟表示范,建立纪时直观性概念。为了使同学对古人地支纪时的直观理解,向同学出示地支钟表(手工制品),告知大家子时~亥时,相当于今天24时制纪时法。子时为11时至次日1时,且每个时辰为两个小时,以此类推。且应明确刻度为12小时表盘,可换算为24小时,同时昼夜各占一半。出示的结果使大家对抽象而陌生的纪时法有了直观的认识,这极大地激发了了解古代文化的浓厚兴趣,同时列举古典小说的实例予以阐释,帮助学生理解古人纪时及生活方式等基本内容。
3、帮助学生拟写字与号,肯定尝试参与意识。名与字是古人重要文化品格和信息的标志。对古文、历史,皆有涉及。现代人绝大多数有名无字无号,理解起来自然有一定的困难。笔者尝试以自己与同学的名字(权且将现在的学名作古时“名”)为例,另拟一“字”以表明对名与字的理解与应用。如曲兰馨,字宜君。同学跃跃欲试,积极体验参与拟字训练,课堂气氛热烈,实际效果良好。
(三)关于反思与期待:突出重点导引路径,循循诱导走进文化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讲授,的'确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笔者在教授之前,从“设计与定位”这一环节思考较为成熟,在实际程序实施过程中注重化繁为简,化“死”为“活”,且能以“引标→关键词→知识要点→训练迁移→小结与延伸”几个程序展开,四个内容中的三个内容有所侧重地得到传授与学生的自我感知。总体而言,课前的备课,课堂的实施,使得目标基本上得到了有效的实现,即预设性的内容顺利完成。不过冷静反思,还有一定的缺憾,生成性的东西有所欠缺,深入拓展的地方关注不够。
1、时间紧,容量大,人文学科交叉渗透现象相当普遍,单纯地归纳主次分明的知识要点,单纯地告知传授,仅此还远远不够,必须根据实际,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梳理)知识,划归重点,然后根据具体例子强化迁移重点。这样,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才能唤醒,而不仅仅是梳理好的现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如《敕勒歌》中的“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与《滕王阁序》中的“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两例,可放手发动学生课外探究,了解古人天圆地方天象概念和州郡邦国与星空区域的对应关系等。这样做可以使较为深奥的知识点平衡到课外进行,而不至于因其难度挤占了有关重点地理知识“左、右,阴、阳”的传授时间。
2、课堂是平台,是老师指导、诱导、激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平台,单纯靠饱满饱和课堂容量与密度,显然有悖于新课标精神。有效而科学的做法是提供一个方法或路径,鼓励学生逐步喜欢中国古代文化,并有勇气地深入探究下去。如指导学生课外拓展与延伸训练,可从民俗节日入手,探究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冬至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及延续情况,因为这些节日也是古代的一种纪时方式。这样的题目便于入手,也容易有所收获。为了探究能够深入下去,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参考书目(如王力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等)及相关网站。
3、本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环节真正意义上的结束,而仅仅是一个唤醒关注古代文化的起点,一个初步感知古代文明的开始,一个导引学生迈上神圣神秘中华文明殿堂台阶的示范,或者是为学生打开一扇迎接古代文明曙光的窗户。以后迎接曙光,享受文化,沐浴文明则任重而道远。这不仅仅是老师在其他篇目的鉴赏,语言的实际表达交流中予以潜移默化的示范,同时还要及时鼓励、激励学生在生活学习中自觉迁移运用,以期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与人文、人格素养目标的实现。
通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讲授,期望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期望学生点燃内在的民族的自信心,挖掘其潜在的智慧,明晰中华文化精神丰富的内涵,激发其了解、热爱、传承发扬的热情与自觉性,进而有效地提升其品位和品质——这一目标艰巨而宏大、遥远而紧迫。这与其说是难以一时见效的缺憾,不如说是未来教学自觉努力的方向与不断追求的心理期待。
【《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07-14
体味文化教学设计06-27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04-13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05-27
中华文化教学设计04-24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学设计08-03
汪曾祺《胡同文化》教学设计03-14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设计01-04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设计03-01
中华文化教学设计10篇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