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17 12:27:00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热门]《蜜蜂》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蜜蜂》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热门]《蜜蜂》教学设计15篇

《蜜蜂》教学设计1

  教材理解:

  课文记叙了“我”参观“养蜂大厦”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借赞美小蜜蜂“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的精神,歌颂了劳动人民为创造美好的新生活而忘我劳动,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读写“百花盛开、春色遍野”等词语,理解“酿造、渺小”等词语的意思,区别“走近”与“走进”的不同。

  2、学会运用读书记号学习课文,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蜜蜂那种“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精神的可贵,学习人民为创造美好生活而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

  课时目标:

  1、运用读书记号法预习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

  2、了解蜜蜂的劳动特点,体会蜜蜂精神的可贵。

  一、导入、揭题:

  1、观看图片,说说图上的动物是什么。

  2、说说对蜜蜂的了解。

  3、填空:()小蜜蜂。

  4、揭题:

  本文作者选择“可爱的小蜜蜂”(板书“可爱的”)作为题目,为什么说小蜜蜂是可爱的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要求:请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读课文,并请做到:

  (1)努力读准每个字音,读通每句话。

  (2)运用读书记号给课文作上批注。

  (3)找出最能表现蜜蜂可爱的句子。

  2、检查:

  (1)词语:百花盛开春色遍野酿造渺小成群结队沸沸扬扬

  (2)分段读课文。

  (3)出示最能表现蜜蜂可爱的句子:多么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

  三、围绕出示的中心句,学习课文的1~3自然段。

  1、理解句子的意思。

  2、为什么说“蜜蜂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请大家仔细地读课文,把具体表现这句话的语句划出来。

  (1)随机划出词句:酿的蜜多,可自己吃的有限……给他们留下一点点,够他们吃的就行了。他们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还是继续劳动,继续酿蜜,整日整月不辞辛苦……

  (2)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出蜜蜂的劳动情况(成群结队出出进进飞来飞去沸沸扬扬满是蜜蜂蠕蠕地爬着)、老梁对蜜蜂的评价及蜜蜂付出的劳动和生命。

  (3)想想老梁是带着怎样的感情来介绍蜜蜂的?齐读老梁的话。

  3、小结:看到蜜蜂不辞辛苦的劳动,听到老梁对蜜蜂的介绍,作者的心不禁一颤。(出示第三自然段并配乐读)

  (1)同学们,“不禁一颤”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作者的心为什么会颤动?

  (2)理解:“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了解蜜蜂的精神是: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

  (3)师:生命如此短暂,可蜜蜂依然这样繁忙而又快乐地劳作着,这样的蜜蜂,这样无私奉献的精神怎能不让我们为之动容呢?我们该如何来读好这一自然段呢?自由读,指名试读。

  请同学们怀着对蜜蜂崇敬的心情来朗读这一段(伴着音乐,升华感情)。

  四、作者由小蜜蜂联想到了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板书 可爱的小蜜蜂

  对人 付出 给人

  无所求 劳动好 东西

  生命

  渺小 高尚

  学习目标:

  1、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继续学习做读书记号。

  2、理解文中的几个重点句和难句。

  3、感悟小蜜蜂的辛勤与无私,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益虫的情感,能用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习重点:朗读感悟;理解、品悟重点句。

  学习流程:

  一、谈话揭题

  1、(板书:小蜜蜂)小蜜蜂,同学们见过吧?了解小蜜蜂吗?了解它的什么?(请学生谈谈,并可追问:你怎么知道的?)

  2、同学们都挺了不起,通过自己平时的观察、结合生活经验和课外知识的.积累,懂得的还真不少。你能否用一个词来说说你对小蜜蜂的感觉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可相机板书:勤劳或辛勤,无私等) shuo

  告诉你们,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杨朔(板书:杨朔)对小蜜蜂有着独特的感情,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他的文章——(补充板书:可爱的)齐读课题(能否读得再可爱一点?)

  二、充分地读

  1、初读:(1)自己把课文读通顺,想想课文主要写什么。

  (2)交流课文主要内容,可让学生多层面说,最后教师概括:写蜜蜂,又由蜜蜂联想到人。

  (3)你能按这两块内容把课文分成两段吗?

  2、美读:作家笔下的小蜜蜂到底是怎样的可爱呢?就让我们细细地品味写蜜蜂的这三个自然段,把你感触较深的语句划一划,读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三、以读促悟,感受蜜蜂的高尚(辛勤与无私)

  1、谁能来把你划的语句读一读,谈谈你的感受?

  2、预设一:重点感悟“多么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你读懂了什么?

  (1)“对人无所求”,从哪些语句看出?(同学们可以在文中划一划)

  “酿的蜜多,可自己吃的有限(不多)”;“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活到限数,就悄悄地死在外边,再也不回来了”谈谈感受,朗读句子;

  师可激情:蜜蜂用自己短暂的一生,为人类无私地奉献 板书:无私奉献

  (2)“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到底给我们人类带来什么呢?

  (拓展思维,引发个性化阅读:蜂蜜可以消炎止痛,可以美容,可以做药,如在小孩的药中一般都加有蜂蜜,可以治便秘或拉肚子,可以快速醒酒,并解除饮酒后的头疼,可以强身健体;养蜂人收获蜂蜜,带来财富;蜜蜂采了花粉,让花儿开得更美丽;蜜蜂采蜜,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为大地增添生趣;蜜蜂那么勤劳,用自己一生的劳动为人类酿蜜,带给人类那么多的好处。它也时时刻刻提醒人们不能懒惰,要用勤劳和智慧来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蜜蜂的勤劳、辛勤,课文中有没有谈到?

  朗读感悟第一自然段:“成群结队”、“出出进进”、“飞来飞去”、“沸沸扬扬”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怎么朗读出这种热闹、紧张?

  提供信息:你们知道吗?据有关资料统计,一只蜜蜂要酿1千克蜂蜜,须在一百万朵花上采集原料。那如果花丛到蜜蜂的距离平均为1公里半,那么蜜蜂采1千克蜜,就得飞上45万公里,这等于绕地球11圈呢!

  朗读老梁说的话:“蜜蜂这东西,最爱劳动……一年四季都不闲着,整日整月不辞劳苦……”

  (4)师小结:是啊,蜜蜂给我们人类的不仅是香甜的蜂蜜,更是它那辛勤工作、无私奉献的高贵的品格 。难怪作者说“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让我们怀着一种感动、一种敬意来朗读第三自然段吧。

  (5)还有什么不懂的吗?(可引导学生理解“渺小”与“高尚”)

  3、预设二“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理解“渺小”(形体小、生命短暂、不起眼)

  感悟“高尚”(1)一生都在辛勤劳动(具体见预设一)

  (2)无私奉献:“对人无所求”(具体见预设一)

  “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具体见预设一)

  四、延伸、作业、结课

  1、生活中你们认为哪些人像蜜蜂那样?让学生举例。并完成课堂作业本上的作业。

  2、课文虽在写蜜蜂,其实更重要的是要赞美像蜜蜂一样的人,这更重要的内容就留着与你们自己的语文老师共同分享吧。

  3、作业:字词练习。

《蜜蜂》教学设计2

  【教材简说】

  《蜜蜂》一文是人教课标版小学三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是法国著名生物学家法布尔,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

  【教学目标】

  一、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试验、证实、几乎、大概、阻力、推测、迷失、沿途、陌生、超常”等词语。

  二、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三、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

  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理解课文内容,亲身经历作者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激发学生动手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课前准备】

  一、生字词卡片。

  二、师生共同搜集有关蜜蜂的`资料。

  三、多媒体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用多媒体展示台出示生字卡片,学生接龙认读:

  试 验 证 阻 测 括 误 途 陌 超

  二、鼓励学生参与板书,激趣

  最近咱们班哪些同学写字有进步?指名上台书写课题。

  三、交流信息,导入

  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分享吧。

  四、精读,合作探究

  一、第一自然段:

  a、读一读。把第一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听。

  b、想一想。知道“我”想做个什么试验吗?

  c、说一说。假如是你,你想怎样做这个试验?

  二、第二自然段:

  a、读一读。下面我们来仔细研究一下作者是怎样试验的,请读

  第二自然段。

  b、画一画。画出能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语或句子。

  c、写一写。请若干学生把画出的语句写到黑板上。

  d、议一议。

  ◆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句有没有全部找出?

  ◆为了保证试验的成功,这些做法是否都是必须的?

  e。猜一猜。假如我们没读过下面自然段的内容,你觉得这些蜜蜂能找到家吗?理由是什么?

  f、讲一讲。先指名学生复述这一自然段内容,然后同桌互述。

  三、第三、四、五自然段:

  ①激励学生多遍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a、自由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b、指名读。你喜欢读哪一自然段,能读给大家听听吗?

  c、教师激励:觉得自己能读得和他一样好的或比他更好的,可以站起来再读。

  ②感知主要内容。说说蜜蜂回家的只数和时间。

  ③讨论辨别。假如回家的蜜蜂只有那两只,能不能说蜜蜂有辩论方向的能力?

  ④再读再思,深入理解。

  a、两次回来的蜜蜂情况有什么不同?

  b、结合课文有关内容想象一下:假如你是第一次或第二次回来的蜜蜂,中途中会遭遇到什么情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可先让学生充分想象,再请多人次说)

  c、其他同学评点他们的想象是否有道理。

  d、教师深入引导:从蜜蜂回来时遭遇到的不同情况,你有没有感受到蜜蜂有着很强的辩认方向的能力?说说理由。

  五、赏读片断,表达感情

  1、教师引导。小蜜蜂真了不起!你们觉得小女儿告诉爸爸说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再想一想,当作者介绍“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时,口气又是怎样的?

  2、学生自读体会。

  3、指名学生多人次表演或表现性地分别朗读相关的两段,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

  六、再思导疑,再激兴趣

  1、诱导生疑:读了第三、四、五自然段以后,同学们对蜜蜂具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是不是又产生了一些疑问?

  2、学生发问。(主要目的就是要诱发学生提出疑问,把兴趣拓展到课外的生活实践中去。)

  3、教师引读。我们来看看作者法布尔是怎么说的,好吗?

  4、教师再引。

  a、对于法布尔所说,同学们还有什么想法交流吗?

  b、学到这儿,同学们也许又产生了更多的疑问,让我们一起到书籍中,到生活中,用我们的实践和智慧去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七、创新

  分工合作,搜集有关昆虫奥秘的资料,设计一张手抄报。

《蜜蜂》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概、减、阻”等9个生字。会写“辨、试、检”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纸袋、大概、减少、阻力、包括、检查、准确无误、沿途”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的脉络层次,初步了解发布而实验的内容。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教学难点:

  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教师引述。上堂课我们领略了植物王国的奇妙,这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大家想探究一下昆虫世界的奥秘吗?

  2。板书课题。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眼中蜜蜂的外形是怎样的`?

  3。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4。师生交流法布尔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学生自由读文,圈画生字。可以请教同学。同时标出课文自然段序号。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形声字构字规律识字:蜂跨检误途(2)熟字比较。如:密一蜜辩一辨组一阻活一括(3)熟字加偏旁:“石+角=确”“木+旦=查”“阝+百=陌

  (4)出示文中词语,采取多种形式检查

  3、检查句子:课件出示:“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他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三、书写汉字相机指导

  1。形近字辨析

  2。师范写“辩”“跨”“查”,抽生板演。

  3。小组合作,口头给字组词。

  4。练习书写,师相机指导。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6、再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写了法布尔什么事情?

  7、理清课文脉络:

  实验过程(2—7自然段)

  实验目的(第1自然段)

  实验结论(第8自然段)

  三、了解目的,初识人物。

  1、自主朗读第一自然段,看看自己从这段话中都了解到了哪些重要的信息?

  2、学生交流。抓住“听说,想”体会法布尔的探究精神。

  3、重点聚焦“无论....总是....”,说说这组关联词语说明的问题。引导句式练习。

  4、指导感情朗读句子,重点强调关联词语的朗读重音。

  四、课堂小结:

  事实果真如人所说的那样吗?法布尔的实验又是如何进行的呢?同学们,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相信大家一定会如愿解开谜底的。

  板书设计

  14、蜜蜂

  辩跨查

  实验过程(第2—7自然段)

  实验目的(第1自然段)

  实验结论(第8自然段)

《蜜蜂》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学唱歌曲《小蜜蜂》,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和清晰的吐字来歌唱,以欢快的情绪歌唱小蜜蜂的辛勤劳动,并启发培养学生从小爱劳动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歌曲的'读谱视唱与一字一音的清晰吐字,用优美的并具有感染力的歌声来表现歌曲意境。

  教学进度:第三教时。

  教具准备:头饰、磁带、口琴、图画、打击乐器等。

  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流程:

  情境激发情境体验情境创造

  情境导入激发思维初步感知想象理解-->体验歌曲吸收表现激发创编能力

  准a、入场-->创设情境欣赏、哼唱、律动、熟悉歌曲a、自学歌曲创编情境性歌表演备:b:模仿练习b、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听《拍手歌》进教室并做简

  单律动。

  2、问好:一半学生吹奏口琴,一半学生唱。

  3、模仿练习与重点乐句解决:

  a、模仿练习:

  听、唱几组模仿进行的音。

  b、重点乐句:

  (2)板书出示

  提问:这条旋律除了模仿外还有什么手法吗?(重复)

  (3)学生再唱一遍,然后教师用g大调的音高唱一遍。

  提问:老师唱的和你们一样吗?

  学生回答:略

  引出教师唱的是g大调。

  方式:抽一个学生到前面改,其余同学小组进行。

  (5)纠正答案,并让学生在口琴上找找音高。

  4、情境布置的导入:

  (1)学生吹奏刚才的旋律,教师配唱歌词“我们决不伤害益虫,快快飞到大树林中”。

  (2)设问:是谁要飞到大树林中来?

  5、情境布置:

  师生在《小蜜蜂》音乐的伴奏下共同布置美丽的树林。

  流程说明

  情境导入可以景激情,使学生尽快进入一种美的氛围之中,设置疑问可激发学生的好奇与

  学习欲望,情境布置时播放的《小蜜蜂》的伴奏音乐可使学生熟悉音乐,为歌曲的学唱作铺垫。

  二、情境体验:

  1、导入:同学们布置时,教师已躲到花丛后,布置完后,突然从花丛后伸出手(手中拿着小蜜蜂的图画)说:“咦!是谁飞来了!”

  学生回答:小蜜蜂!

  2、熟悉歌曲:(播放伴奏音乐)

  a、教师边用lu哼唱,边将手中的蜜蜂随乐飞舞。

  b、师生共同用lu哼唱。

  教师评价学生想象的画面,并用优美的语言再一次将学生带入美的意境中去。d、边唱边做简单游戏。

  3、学唱歌曲

  a、导入:

  师:好听吗?想不想学:就让我们在口琴的帮助下自学。

《蜜蜂》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试验、证实、阻力”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在默读中圈画关键词,了解作者试验的过程,体会作者试验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教学重点:

  学会在默读中圈画关键词,了解作者试验的过程。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试验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群小客人(出示蜜蜂图片)你们了解蜜蜂吗?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蜜蜂的相关资料。

  2、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法国有个生物学家叫法布尔,他十分痴迷于昆虫的世界,他一生深入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和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最终成了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写成了举世闻名的《昆虫记》。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研究蜜蜂的。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读词语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

  出示:试验证实阻力推测

  包括沿途陌生超长

  a、小老师带读

  b、同学互相提醒难度的字音。

  c、全班齐读

  再出示:闷了好久几乎尽管

  a、小老师带读

  b、提醒这三个都是多音字。

  c、去掉拼音开火车读所有词语。

  3、通过区分,理解“试验”

  a、区分“实验“和”试验“

  抓住“实”和“试”的不同理解“实验“是用来证明它正确或者推导出新的结论,重在证实。“试验“用来检测过程、状况等,重在尝试。

  出示:选词填空。

  试验实验

  1.这节化学课,我们做了燃烧钠的()。

  2.经过无数次(),爱迪生终于发明出了。

  4、指导写“试验”

  a、出示“试验“,学生仔细观察;师范写(一边写一边说笔画、占位、结构)

  b、生练写“论、阻、证、括、误“几个生字。(都是左窄右宽)

  5、六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课文写了作者做了一个怎样的试验?

  a、出示第一自然段:

  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我想做个试验。

  b、指生读

  c、把听说去掉,行不行?(不行,听说体现了作者是听别人说的,自己并不确定。)

  d、师总结:你看作者用词是多么严谨啊!板书写作严谨

  6、理清文章脉络

  a.师引导:第一自然段写了作者因为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所以做了这个试验,这是做试验的——原因。(板书1原因)

  b.作者从试验中得出了什么结论?出示第六自然段,全班齐读。

  板书6结论

  c.那么2到5自然段是试验的什么?

  板书2—5过程和结果

  d.引导学生看板书

  1:原因

  2—5:过程和结果

  6:结论

  三.学习默读,感悟过程

  1、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

  出示:一天,我在我家花园的蜂窝里捉了一些蜜蜂,把它们放在纸里。为了证实飞回花园的蜜蜂是我放飞的,我在它们的背上做了白色的记号。然后,我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自己带着做了记号的二十只蜜蜂,走了两里多路,打开纸袋,把它们放出来。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2、默读这段话,一边默读一边圈画出每句的关键词语,想一想作者具体做了那几件事?

  a、学生反馈,师相机板书。

  捉蜜蜂

  放纸袋

  做记号

  b、讨论:本来应该是先做记号再放纸袋,为什么做记号放在后面写?(重要的步骤可以单独拎出来写)

  c、讨论“女儿守蜂窝走两里多路放飞蜜蜂”是什么关系?

  生反馈,师引导学生知道“守蜂窝”和“走两里多路放飞蜜蜂”是同时进行的。

  板书:女儿守蜂窝走两里多路

  放飞蜜蜂

  3、用上首先接着然后最后来说说作者试验的过程吗?指生说,不看板书内容,同桌练说,指生说。

  4、再次默读课文第二段,讨论:去掉文中的一个步骤行吗?哪一个步骤可以去掉。

  5、通过学生提出去掉哪一步,另一位学生反驳不能去掉,并说明原因,一步一步,学生明白哪一步都不能去掉。

  6、师总结:看来这任何一个步骤都不能去掉,否则的话就无法得出准确的结果。看来,作者做试验是多么严谨啊!板书:做事严谨

  7、指生读,全班齐读。

  四、小练笔

  1、刚刚我们学习了作者试验的过程,那么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做过这样有趣的试验呢?用几句话写写你的观察过程,最好能用上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连接词。

  2、学生练写。

  3、交流反馈。

  五、教师总结,巩固复习

  今天我们了解了法布尔的试验过程,了解了法布尔不仅写作严谨,而且做实验也很严谨。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试验的结果。

《蜜蜂》教学设计6

  课题:

  快乐读书屋五 蜜蜂引路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认7个生字,会写7个及一个词语。

  2.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不同用法。

  3.初步培养学生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1.认7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及1个词语。

  2.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不同用法。

  教学难点:

  了解“蜜蜂怎么会引路”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列宁的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激发情趣。

  看了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些什么?(相机将同学提的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写到黑板上)(1)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2)列宁的家在哪里?(3)他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读课文,读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

  2、检查生字情况。

  (1)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大家一起读一读,同位两人互相交流一下你的识字方法。

  (2)课件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采用齐读、个别读等多种方式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3)利用生字卡片,让学生开火车读生字。

  (4)课件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采用齐读、个别读等多种方式检查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三、引入新课。

  列宁想要找到养蜂人,首先要弄清养蜂人的家在哪里,下面我们就跟列宁一起去找找养蜂人的家究竟在哪里。

  四、学习新课。

  1、边读边思考: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养蜂人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2、四人小组讨论,合作画出简图。

  3、点评,请一名同学上台贴图。

  4、看图分析,弄懂位置关系。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研读第三段:

  1、引入:列宁究竟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家呢?课文哪段说明了这点?(第三段)

  2、指名读,思考:这段共有几句话?你觉得哪些地方

  写得好?你读懂了什么?(四人小组讨论)

  用“—————”划出你觉得好的词语或句子,说出好在哪里。学生自由,师随机板书:一边走一边看仔细观察

  二、研读第四段:

  1、引入:列宁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判断,终于找到了养蜂人的家,那么他们见面后会说些什么呢?(出示幻灯图片)

  2、看图,想想图上画的是谁?他们说些什么?想象说话。自由。

  3、师示范对话,说说老师用什么语气读养蜂人的话?

  4、理解“惊讶”,养蜂人为什么会惊讶?

  5、指导朗读此句。

  6、列宁是怎样说的呢?谁来试试?

  7、理解“向导”,用亲切、风趣的语气笑着说。

  8、同桌练习对话,试着带表情、动作去读。

  三、总结全文:

  1、课题是“蜜蜂引路”,可是蜜蜂真能引路吗?其实蜜蜂采完蜜就回蜂巢只是一种本能,它并不知道列宁利用它带路,所以,在这里“蜜蜂引路”其实是列宁的一种幽默说法。

  2、(指板书)列宁通过仔细观察蜜蜂,找到了养蜂人的家(边说边划箭头),所以,他称蜜蜂为“向导”(板书:向导)。

  3、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学了列宁细心观察,爱动脑筋的优秀品质,希望同学们今后在学习、生活中都能做到细致、认真、多动脑筋。

  板书设计:

  蜜蜂引路

  列宁——仔细观察蜜蜂——找到养蜂人

《蜜蜂》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并积累“辨认、试验、证实、推测、本能”。

  2、阅读课文,弄清楚试验是怎样做的,关注法布尔是如何将试验的过程记下来、记清楚、记准确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法布尔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媒体出示法布尔照片)师简介:法布尔年轻时身为初中数学老师,却十分痴迷于昆虫的世界,立志做一个为虫子写历史的人。他一生深入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和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最终成了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写成了举世闻名的《昆虫记》。本文便节选自《昆虫记》。

  2、板书课题,齐读。

  设计说明:以本文的作者法布尔说开去,用简短的语言并结合媒体的介绍,并告知学生本文是世界名著,旨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冲动。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分节读课文,集体正音。

  3、开火车读词语,给“辨认、试验、证实、推测”找近义词。

  4、交流问题。师小结。过渡:法布尔的试验是怎样做的?再读课文,划出自己感兴趣的句子。

  设计说明:初读文本,强调学生的全面参与,从课文的整体性角度出发,让学生简单对课文的梗概有一个大致的把握。同时注重在学生基础阅读方面的设计,比如学生轮读,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的评价,以及词语的初步理解等等,都是为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三、析读文本,理解感悟。

  (一)、默读课文,根据试验的目的、试验过程、试验结果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

  (二)、交流。

  1、试验目的。第1小节。

  2、试验过程。第2—4小节。

  3、试验结果。第5小节。

  (三)、你对哪部分最感兴趣?随机学习课文。

  第一部分:试验目的。

  1、指名第1节。注意听别人读得怎么样。

  2、评一评。

  3、用“无论……总”说一句话。

  4、师引读:因为听说(),无论(),它总(),所以我()。

  第二部分:试验过程。

  1、自由读2—4节,思考法布尔是怎样做试验的,他把哪些关键的地方记录下来了,圈划出这些重点语句。

  2、交流。随机学习重点语句,理解词语。

  (1)出示句子,自由读。(提示:读的时候要讲能体现试验关键步骤的词语强调读出来。)

  我在我家花园的蜂窝里捉了一些蜜蜂,把它们放在纸里。为了证实飞回花园的蜜蜂是我放飞的,我在它们的背上做了白色的记号。然后,我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自己带着做了记号的二十只蜜蜂,走了两里多路,打开纸袋,把它们放出来。

  (2)指名读,认真聆听:他读的时候强调了哪些关键词?你觉得他(她)把握得对吗?

  (3)交流。

  (4)齐读句子。思考:法布尔把他的试验记清楚了吗?从这些词语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5)交流。师:法布尔不仅把他的试验记下来了,而且还写得非常准确。这样我们从文章中就可以看出他的试验是经过周密的安排的。师板书: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也写得好,为什么?

  3、交流。学生畅所欲言。

  4、齐读2—4小节。

  第三部分:试验结果。

  1、自由读1小节。想想法布尔的试验结论是什么?

  2、指名答。理解词语“本能”。

  3、齐读。

  设计说明:这是教学的重点部分,也是难点部分。如何处理教材既要做到整体性,又要兼顾到灵活性非常关键。于是,我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处理,旨在引导学生更轻松地进入文本。同时,在教学的设计中有目的.有限度地设计了不同难度的听、说、读、写训练,力求能做到自然。对文章三个部分的处理也有一定的主次安排,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认识到法布尔对试验的安排之周密,记叙的又很准确,从而感受到法布尔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四、回顾总结,拓展训练。

  1、读完了课文,你觉得法布尔的试验怎么样?是否还有改进的建议?或者你对他的试验结论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2、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3、指名答。师拓展资料。

  4、写话训练:以“法布尔,我想对你说:()。”写一、二句话。提示:把小组讨论的结果结合进去。

  设计说明:这一部分受杨老师启发,旨在通过一系列的引导和训练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的水平以及质疑的胆量和能力。

  附:板书设计:

《蜜蜂》教学设计8

  课题

  (1)课题:《蜜蜂引路》教学方案

  项目概述

  (2)适用年级:小学二年级语文;

  (3)课题简介:《蜜蜂引路》是小学二年级语文第10课内容,这是一篇传统课文,怎么在传统的基础上,讲出新意,就是我这节课所要体现的。因此,我在进行传统的认字、写字、朗读和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出了讲话训练,着重进行“因为…所以…”的训练。同时,我还通过对第三段的重点设计,进行仔细观察、分析判断方面的训练。该课题设计的目的是实现下述的教学目标。

  (4)学习团队:

  教师:许丹虹;

  学生:峡山街道拱桥小学二年级;

  前期分析

  (5)教学目标分析:

  (6)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学校学生大部分来自于附近的村镇,人员状况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因为接触广而思维活跃,而另一些则稍微迟钝。学生的注意力总体来说还不错,能跟得上老师的思维。

  教学策略

  (7)教学策略采用:启发式教学策略、情境教学策略、情境——陶冶教学策略。

  活动阶段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分)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导入: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可爱的朋友,想知道它是谁吗?

  2、播放课件,现实蜜蜂可爱的画面

  3、指名回答: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朋友是谁?(对于回答正确的同学给予表扬)

  4、小蜜蜂除了会采蜜之外,今天它还会给列宁引路(播放课件里蜜蜂引路动画)

  学生一起观看课件图片

  利用图片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3分钟

  (二)朗读课文,注意生字

  1、领读课文(二遍)

  2、指定四名学生,每人朗读一段

  3、学习本课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想想字义,并在书上画出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再读一读。

  4、书写生字,提示几个字的书写注意事项。(板书)

  学生跟读;

  指定的学生依次朗读;

  学生在生字本上书写。

  完成教学设计的知识和技能目标

  10分钟

  (三)理解课文的基本情节,导出问题

  1、讲读第1自然段。指名读这段。读了这段,你都知道了什么?板书:莫斯科、小山、小房子。指导朗读:用陈述语气读出列宁是怎样请养蜂人的。

  2、讲读第2自然段。自由读第2自然段,思考:列宁又想找养蜂人,这次他遇到了什么困难?指名回答。理解“往常”的意思。板书:山路,遇到问题。碰到问题是不是就退缩了呢,是不是等养蜂人呢?

  3、讲读第4自然段。

  (1) 让学生回答:列宁最后是否找到了养蜂人,你从哪段知道的?

  (2) 指名读第4自然段。结合看插图,理解“惊讶”的意思。再说说养蜂人为什么感到惊讶?

  (3) 读列宁的话,理解“向导”。

  (4) 分角色有语气地读第4段

  过渡:那么,蜜蜂不会说话,怎么能当向导,把列宁领来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块学习第3自然段,便会得出答案。

  1、根据老师提问,回答问题

  2、朗读

  3、思考

  1、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碰到问题时,不畏缩,努力思考解决之道的良好作风

  10分钟

  (四)突出重点,解决“引路”问题

  1、根据老师的提示,学生用“因为……所以……”句式,一步步分析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1) 因为列宁一边走一边看,所以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2) 因为列宁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所以他想……。(学生补充)

  (3) 因为列宁仔细观察,所以看见那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4) 因为列宁看见那些蜜蜂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所以他想……。(学生补充)

  (5) 因为列宁看见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所以他想……。(学生补充)

  板书

  2、质疑:最后列宁找到了养蜂人了吗?是依靠谁呢?(提问)

  因为有蜜蜂做向导,所以列宁找到了养蜂的人。

  4、质疑:由此可见,列宁是一位怎样的人呢?(提问)

  列宁是一个喜欢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人,就是因为他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所以他找到了养蜂的人。

  与老师互动,根据老师指引,进行探究性学习。

  实现行为和方法教学目标。

  10分钟

  (五)进行讨论,拓展思路

  1、把如何找到养蜂人的整个过程用一张幻灯片展示出来。

  2、让同学根据这张幻灯片,复述整个过程。

  3、改变课文情节,增加变数,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例如:蜜蜂不飞回去什么办?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啊,比如问路。

  4、指名回答:读了课文,对你有什么启示?

  观看课件,积极思考;

  和老师互动

  实现情感、价值观目标

  5分钟

  (五)总结,布置作业

  1、老师总结:列宁以蜜蜂为向导,找到了养蜂人,所以这课题目叫蜜蜂引路。我们平时遇到问题,也可以像列宁这样,先仔细观察,再认真思考,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齐读一遍课文

  3、布置作业:

  (1) 写字词各三遍

  (2) 形近字组词

  引( ) 莫( ) 斯( )

  张( ) 摸( ) 期( )

  养( ) 谈( ) 导( )

  美( ) 淡( ) 异( )

  (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

  巩固教学内容

  2分钟

《蜜蜂》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蜜蜂引路》是人教版课程标准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专题选取了几篇体裁不同的课文。《蜜蜂引路》处于本组教材的第二篇,虽篇幅短小,却给人以很深的启迪。这篇课文讲的是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故事。表现了列宁具有非凡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一、二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列宁是怎样找养蜂人的。第四段讲了列宁找到了养蜂人。

  教学目标:

  1、会认“莫、斯”等6个生字,会写“讶、谈”等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感受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理解课文内容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2.了解由于列宁仔细观察,善于联想和科学分析而找到了养蜂的人。

  3.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引起联想,认真分析、判断的能力。

  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图片、生字卡片、练习纸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生字“蜂”、“派”,注意左窄右宽的构字特点,会写词语“附近“。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并积累词语“附近、旁边”“引导、引领”“看见、观察、发现”;会摆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

  3、初步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复习巩固生字,学写余下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并会用“常常”造句。

  3.深入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

  一、导入,引发阅读期待。

  1.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新朋友——(出示“蜜蜂”),谁来叫叫它的名字。生读“蜜蜂”。师:对了,后鼻音真准,你来,一起叫。

  2.师:请拿出你的小手指和支老师一起把它请到黑板上来。(师写课题:蜜蜂)

  “蜜”字呀,宝盖头写得大一点,然后最下面是一个“虫”,因为蜜蜂是昆虫。“蜂”字呀要写好可不容易,我们要请田字格来帮帮忙(出示田字格),谁发现了“蜂”字要怎样写好?你说--(指名说)师补充:这个左右结构的字呀,左边比较小,右边比较大,这就叫左窄右宽。

  在你们的提醒下,我就可以把它写好了。(师边板书边说)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左边呀虫字旁窄一点,右边呀要注意啦,撇过来,捺捺在横中线上,底下一竖是悬针竖,发现了吗?一起再读一下:生齐读:蜜蜂。

  二、初读,感知故事内容。

  1.初读课文。

  今天的小蜜蜂呀,就在无意间和一个大人物交上了朋友,赶快翻开课本P119,大声地自由地读几遍课文,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可以多读几次。

  (生自由读课文)

  2、学习第一段,学习生字词。

  好,真的不忍心打断同学们,同学们读了一遍又一遍,但支老师真的很想听。谁愿意站起来把第一段读给大家听?(指名一生读第一段)

  你真能干,这段可不容易读,有好多生字,还有谁愿意读。(指名读)

  真棒!发现了吗?这段话里红色的全部是生字,这么多生字赶快去读读想办法和它交上朋友。(生认读生字)

  记住了,我指一个,你读一个。(在句子中)

  把它请出来,你还认识吗?(出示生字卡片)先不出声,记一下。

  能读吗?“莫”、“斯” “莫斯科”知道吗?没关系,没教过当然是老师的责任喽,我来帮帮你。(出示课件:莫斯科是俄罗斯的首都。)谁会说?(指名说)会说了,一起说。

  继续来,“附”组个词语:附近。“谈”“谈天”“谈天”要说很多话,所以谈是言字旁。师板书:谈天。

  真聪明。读:派,都从哪里见过“派”?生:派人。蛋黄派。生活中也可以识字。“派”也需要小朋友写好它,仔细看,怎样才能写好,你发现了什么?(指名说)

  师:小朋友注意了,它也是左右结构,写的时候注意什么特点。拿出手指我们一起来写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边写边说右边笔顺。注意“竖提”。

  小朋友注意了,刚才2个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请拿起笔写,看谁的速度最快。写2个“蜂”、2个“派”。注意写字姿势。(师巡视)我发现呀,小朋友写字漂亮。“派”字可不容易写好,要注意笔顺。

  好,基本上都写好了,现在请你听清楚,把笔放下,看哪一位坐得最快,我们合作最棒。请把笔放下,来,拿起书,我们把生字送回到句子中去,你能把第一段读得更好吗?(齐读第一段)

  读着读着,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列宁1922年住在莫斯科附近的小山上。

  你读懂了这一点。

  还读懂了什么,谁继续说?

  生:我还读懂了当地有一个养蜂的人,列宁常常派人请他来谈天。

  这里有一个人你们知道吗?列宁是谁?不知道,没关系。支老师来帮助你。

  (出示简介,介绍列宁)他就是列宁。

  列宁(1870—1924)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领导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

  3、检查读2-4段,说故事大意,补全板书。

  可能这些话你一下子不懂,总之这是一个很伟大的人。这么一个伟大的人,他和我们的小蜜蜂发生了什么事情呀?老师请孩子们一起读课文的2—4段。注意了,这一次我们来自由读,你想读的就站起来,如果你读完第2段不想读了听一听可以坐下来,接下来也可以加入读第4段。

  想读第2段的站起来。(生读课文2-4段)

  通过刚才的读,你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呢?(生说)

  简单地说,谁利用蜜蜂干什么?(指名说)

  对呀,蜜蜂为列宁引路,找到了养蜂人。(补全课题:引路)“引”左边是个弓,右边是一竖。引路的人,我们叫他为“向导”(板书:向导)

  那课文的哪一句话直接写出了,列宁说蜜蜂就是他的向导,谁发现了?

  指名说。

  出示:列宁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里来的。”

  谁还要读?(指名3人)

  真棒!这句话中有2个词,它的意思和课文中的“引”差不多?谁能发现?

  生说:“领”、“向导”的“导”。

  “领”“导”都跟引的意思差不多。有个词语叫引导,还有一个词语叫引领。愿意积累吗?(师贴)一起来读。(生读:引导、引领)

  把这些词语给积累下来,我们知道了列宁呀请蜜蜂来给他引路。

  三、研读课文3、4段,体悟文本内蕴。

  1.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当时的场景吧!(课件出示课文第三段话)读。

  2.现在你们就是列宁,来,走一走,看一看,好不好?

  二四班的小列宁们,请站起来吧!

  小列宁们,请跟着支老师的描述一起来走一走,做一做,好不好?(温馨提示)

  师描述第3小节内容,生做动作。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怎么做)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他发现什么了)他仔细观察,(你观察得真仔细,看哪,蜜蜂飞起来了,孩子们,看哪)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列宁走到那所房子跟前,敲了敲门,(怎么做)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老朋友见面了,好久不见了,怎么做?)

  3.刚才小列宁们一边走一边看,发现了很多很多,发现了什么?别急,继续到课文中找一找,发现了什么?

  生说,师出示道具。(花丛 园子 小房子)

  生:我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出示:花丛)这是你的发现。

  还发现了什么?

  生:我仔细观察,发现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出示:园子)这是她发现的。

  还有吗?

  生:园子的.旁边有一所小房子。(出示:小房子)你会发现。

  4.发现了这么多。这样一发现,我相信孩子们你肯定能把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摆出来,我这儿有一条小路通向远方(师板画),你要怎么摆园子、小房子、还有花丛。

  别急,好好认真地去读书,就能摆出来了。如果还不会的抓紧时间去看书。

  谁会摆?你来摆一摆。(指名一生上台摆)

  这是花丛里有许多的蜜蜂,花丛摆在哪儿?园子摆在哪儿?房子呢?

  发现了没有?她是花丛和园子、园子和房子一样远,谁有意见?有发现吗?(生说,请他上来摆)课文里有两个词语告诉你了,摆好了,你要告诉大家你的依据。

  你说这里要远一点,为什么?(生说)

  你发现了两个词:附近、旁边。师边板书边说:“附近”稍微远一点,“旁边”就刚刚好在边上。

  师指板书说:这样一摆,你就明白了“附近”和“旁边”意思差不多,但是有区别。附近稍微远一点(用手势比划),旁边稍微近一点。(用手势比划)。园子还在附近,房子还在旁边。联系实际:比如:走廊就在我们教室的旁边,二楼会议室就在我们教室的附近。又比如:平阳县人民医院就在我们学校的附近,门口的卖衣服的服装市场就在我们学校的旁边。明白了吗?

  5.列宁看到蜜蜂怎么想到请蜜蜂来带路的?

  出示:A、我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心想:—————————预设生:心里想,这些蜜蜂一定是养蜂人的蜜蜂

  B、我看到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心想——————(这么多的蜜蜂采了蜜,都飞到附近的一个园子里了,这个园子很有可能就是蜜蜂的家。)

  C、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心想——————

  (园子旁边有小房子,有房子的地方很有可能会有人,住着养蜂人)

  (同桌练说,请2位同学说)

  原来蜜蜂和养蜂人是有联系的,一联系就发现了规律。结果和他想的一样吗?你从哪个词语发现的?赶快去第3段中找出来。

  指名说:果然。

  发现了吗?果然。结果跟他想的是一样的。

  6.那,孩子们,你们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的第三段话中间有几个词语和“发现”意思差不多,都有看的意思。赶快认认真真去读第3段,找找。你发现了吗?认真发现,静静地看书。

  指名说:一边走一边看。(看)

  仔细观察(观察)

  只见。

  师:看、观察、发现、只见意思都差不多,都有看的意思。小朋友真能干。会发现就是会学习。列宁就是这样善于发现、善于思考,解决了生活中的难题。

  让我们通过我们的朗读再来感受一下。(齐读第3段)

  7.养蜂的人看见列宁,惊讶地说---拿起书,我们一起来读读。(师生读第4小节)

  8.要写好“附近”这两个字,你有发现小秘密吗?(指名生说:附三部分要靠拢一点)

  根据你们的发现,认认真真在田字格中把“附近”这个词写一遍。师讲评学生的字。

  (展台出示)他的这两个字,哪里值得你学习的,先说。要学会欣赏别人。

  谢谢你的评价。

  哪里写得更好点就更棒了,谁来提点小意见。

  他给你提了中肯的意见。

  谢谢小朋友善意的提醒。

  根据同学们的提醒,学学他的长处,改改你的短处,再写一遍“附近”。

  四、识字巩固。

  多好的一篇文章呀,支老师读着读着,把它读成了一首儿歌,送给聪明的你们。

  (课件出示:小儿歌)

  莫斯科,风景好,朋友谈天又说笑。

  养蜂人,真难(nán)找,还好发现小向导。

  附近蜜蜂回蜂巢(cháo),跟着它们把人找。

  仔细观察,勤思考,小小问题难不了(liǎ0),难不了!

  自由读——齐读——边读边拍手。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13

  教学要求: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特点。

  难点:学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学目标:(本节课)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特点。

  2、学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猜一猜)有一种昆虫,专门在花丛中采蜜、传授花粉,本领可大了。你们知道它是谁吗?

  (生答)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与这只可爱的昆虫有关系——(板书:蜜蜂引路),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答)

  师:谁能说说“引路”是什么意思?

  (生答)

  师:那蜜蜂到底给谁引路呢?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遇到拿不准的字,可以借助课后拼音将字词读准,语句读通顺。)

  (生读课文)

  二、评读

  师:蜜蜂给谁引路啊?

  (生答)

  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答)

  师: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生答)

  师:老师想请四个同学来读一读这篇课文,谁想读?

  (指名生读课文)

  课文读完后,其他生进行评议。

  三、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真好,胡老师也想来读一读了!你们想听吗?认真地听,听完后,告诉大家,你知道了什么?

  (师读第一自然段)(师读完后生作答)

  师:(小结)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列宁常常与养蜂人谈天。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并用“因为……所以……”句式说一说。

  (生默读课文)

  师:(小结)这一自然段主要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3、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小组依据提纲自学第三段。

  提纲:

  (1)有感情地轮读第三自然段。

  (2)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用图表示:( )——( )——( )——( )

  (3)列宁为什么认为跟着蜜蜂走就能找到养蜂人?

  因为列宁想:……。

  (生小组交流后,反馈)

  师:这说明列宁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答)

  4、学习第四段。

  师:(走到一生面前)您好!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

  (师点两生回答这个问题)

  师:你们觉得这两位列宁怎么样?

  (生答)

  师:列宁所说的向导是谁?

  (生答)

  师:你们从列宁身上学习到了什么?

  (生答)

  师小结: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学习列宁遇事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做出判断、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四、拓展(小练笔)

  写一写你身边的事物,把你的发现写下来。

  板书设计:

  20 蜜蜂引路

  列宁——蜜蜂(向导)——养蜂人

  (花丛)——(园子)——(小房子)——(找到养蜂人)

  认真思考 仔细观察 做出判断

《蜜蜂》教学设计10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的试验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幻灯片出示几幅昆虫的图片)

  想探究一下昆虫世界的奥秘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群了不起的小客人。(幻灯片出示蜜蜂的图片)

  (预计学生通过预习课文已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可能会情不自禁的喊出课题。)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读文

  1、通过课前的搜集,你知道了哪些过于蜜蜂的知识?交流一下。

  2、初读,处理生字:

  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说得也很流畅。但是还不知道读课文读的怎么样呢?要想读得正确、流利,首先要把一个个“拦路虎”消灭掉,先自己读一遍课文,把自己的“拦路虎”圈出来。

  学生自由读文,圈画生字。

  同位帮忙消灭“拦路虎”。

  4、检查生字:

  试验

  证实

  阻力

  几乎(jī)

  几个(jǐ

  推测

  沿途

  超常

  尽管(jǐn)

  尽力(jìn)

  陌生

  准确无误

  闷热(mēn)

  纳闷(mèn)

  多种形式检查,单个读,齐读,男、女生接读等。

  老师用“准确无误”来形容读得正确的孩子,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词语。

  4、检查句子,

  先出示三个带有多音字的句子,还需要看看书的同学,马上在课文中找出句子练一练吧,一会儿请自信的孩子来试着读一读。(给孩子当堂学习的时间)

  “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他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三、生生互动,解疑促读

  1、句子读得真不错,连着几个有难度的`多音字也读得准确无误。不知道课文读得是不是也很好啊。接读课文,不读的孩子,仔细听,想一想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或者做了一个什么试验。

  指名说(做试验;测试蜜蜂是否有辨认方向的能力。)适当引导说完整。

  2、那么你有没有兴趣和作者一起去做这个实验呢?画出能表示作者实验做法的词语和句子,(第二~五自然段)自己读一读,请学生说,其他人可以补充。老师相机板书。

  3、“几乎要触到地面”转换角色,你看到这种情景你会怎样想?

  4、到底能不能回到家呢?回来了几只?用了多长时间。

  ⑴你们觉得小女儿告诉爸爸说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兴奋)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句子。

  “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他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他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

  ⑵看到经历过那么多困难之后归来的蜜蜂,你是什么心情

  “这样,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

  5、学到这儿,大家一定很佩服小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想不想弄清楚它们怎么会有这种能力的?我们看看本文作者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是怎么说的。

  “蜜蜂*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你们同意他的这个结论吗?你怎么认为的。

  四、书写指导

  归类识字

  1、左右结构的字中,有“论、试、证、误”四个字都是言字旁,一起出示,引导学生观察规律,形声字,左形右声,左窄右宽。

  2、“途、超”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注意捺划的指导。

  3、“袋”是上下结构,上半部分的右下角没有小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找出感兴趣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或读出自己的感受。

  2、学习法布尔认真观察和探索的精神

  3、学习用关联词说句子。知道用词准确有利于表达。

  〖教学过程

  一、检查句子

  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同学们读熟了课文,老师找出几个有困难的句子,看看你们的能不能把他们读准确。首先出示带多音字的三个句子,要求仔细看,用心读。(巩固多音字的识别)

  “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他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二、复习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你知道了些什么?)指名说,老师随机板书。

  做试验:原因

  过程

  结论

  听说

  准备

  不是……而是……

  无论……总……

  放飞、两只、十七只

  三、感悟课文

  了解了这么多内容,读课文,找出你最感兴趣的一段或一句,读出来,说理由,(其他人可以补充)或者读出自己的感受来。听清要求,先自己读一遍,再找。

  学生通读课文,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句子。(在学生找到相应的句子或段落时,预设了以下几个讨论,希望能够促进对遣词造句的感悟,体会用词准确的妙处。)

  1、讨论:大家都知道科学是严谨的,来不得半点马虎。为了保证试验的准确,试验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是否都是必须的?少一个行不行,说出自己的理由。

  2、换位思考:有十七只蜜蜂飞回了家,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在途中你有可能遇到哪些事情?(可以是困难,也可以是巧遇。)

  3、通过“我想、我推测、也就是说”等词,来学习作者的认真观察、用心思考的精神,体会用词准确为课文表达所增添的色彩。

  四、通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把自己品味词语的所得再放回到课文中,朗读全文,通过第二课的学习,希望能给孩子一些新的启发。

  五、拓展训练

  其实蜜蜂身上还有好多小秘密和知识,等着爱思考、细心观察的孩子去发现呢,你愿意做这样的孩子吗?课后

  1、可以查阅资料,多方面了解蜜蜂的知识。

  2、续编故事。以《失踪的三只蜜蜂》为题,发挥你的想象,注意用词准确。

  【教学反思】

  本单元组的主题是仔细观察,训练项目是用词准确。

  基于本班学生的特点,本课想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方面着手。想以多读多说的学习方式来进行。

  第一课时的读有了一定成效后,再写字上的时间就太仓促了,练习写字的环节只能放到课下来进行。在第二课时里,学生发散思维后说得多了,但是读得不够,本来设计读是想在了解内容的读上有所提高,但是发现自己还是顾此失彼,第二课时的朗读没有指导到一定的深度。在设计课时可能还有点明白,一到了课堂上就又犯糊涂了。品味词语时,从课文里走出来,回不去了,我说自己就像一只迷路的蜜蜂。最后好不容易回去了,(最后的自读全文)看起来好像只是一个形式,因为通过再读,学生的发现很少。在品评词语的时候,老师有“牵”的痕迹,在走教案的路子,没有真切的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学情。虽然在设计课的时候努力去做到关注学生,照顾到大多数学生感受,但在实际操作“找句子”这一环节时,应该总结出写作方法,结果又有绕进课文内容的嫌疑。自己的语言很匮乏,一问一答的课堂呈现形式单调无激情。总之,这节课虽然上完了,但是从中看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自己预想得还不够多,操作层面上仍需不断努力,使自己有进步。

《蜜蜂》教学设计11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读写“百花盛开、春色遍野”等词语,理解“酿造、渺小”等词语的意思,区别“走近”与“走进”的不同。

  2、学会运用读写记号学习课文,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蜜蜂那种“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精神的可贵,学习劳动人民为创造美好生活而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

  第一教时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读通课文,并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作者对蜜蜂的最初感受——在为建设新生活?建设什么新生活?从而为下文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可爱的蜜蜂》

  教学准备:蜜蜂采蜜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题、揭题

  1、师:在有心人的心中,一朵鲜艳的小花,一根枯萎的.树枝,一滴晶莹的露珠,都能触发他们心中的情感,或启示着某种生活的道理。李白看见一轮明月发出了:对亲人和家乡“的感受-------有一位作家,他曾看到一群蜜蜂,也同样从心底里发出了感慨--------

  2、板书:蜜蜂

  3、让学生谈自己曾对蜜蜂的认识

  4、这位作家可不一样,他称蜜蜂为可爱的蜜蜂。(教师板书可爱的),这位作家就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杨朔

  5简介作家杨朔

  二、指导学生读通课文

  1、学生自学生字、词语

  重点纠正:酿:niang 孙:sun

  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和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师生共同交流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读得通顺、流畅、准确

  5、说说课文的大概意思

  三、教学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作者是不喜欢蜜蜂的。

  1)引导学生从“却”字上感悟。

  2)引导学生从作者的疑问中进行感悟。

  3、教师小结:是啊,作者和我们一样,看到蜜蜂如此忙碌地工作着,他情不自禁地想:它在建设什么新生活?为谁建设新生活?所以下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去聆听养蜂人老梁的介绍,让我们一起走进蜜蜂。

  第二教时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运用读书记号学习课文,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2、重点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教学内容:课文2、3自然段。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由于对“养蜂大厦”这个名字觉得(有趣)而去参观了养蜂场。但是当他看到成群结队的蜜蜂沸沸扬扬,一片(忙碌的景象)时,产生了(出示:说不定蜜蜂也在建设什么新生活呢。)这样的猜想。

  2、齐读这句话

  二、学习课文,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导语:是啊,蜜蜂在建设什么新生活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读下文,并用笔划出相关的句子。

  1、学生交流。

  2、出示第三自然段。(用红色标注: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

  3、学生齐读红色的两句话。

  4、小结:你们从这段话中知道了蜜蜂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那么,你们再轻轻地读读这段话,从中又能发现什么问题吗?

  5、交流:问题1)、为什么我的心会突然一颤?2)、为什么称蜜蜂为小生灵?3)为什么说蜜蜂是在为我们人类酿造生活?4)为什么说蜜蜂是渺小的,而又是高尚的?

  教师要注意:1)、及时鼓励,如:你真聪明!你真了不起!你真会读书,结合了上堂课的学习内容!2)、让学生上去板书:为人类酿造生活?是渺小的,又是高尚的?

  6、我们的同学真了不起,能发现这么多的问题。那么你们再读读这段话,看看能读懂哪些问题?

  7、交流,教师要注意:1):鼓励性的语言:你讲得真漂亮!你很会动脑筋!谁能讲得比他更好!2)当学生可能讲到一颤、小生灵时让学生读整段或相关句子,不过要注意评价,如:你读得真好或不错,不过老师相信你通过学习,等一会儿肯定会读得更棒!

  8、那么,黑板上的两个问题你们就要把2、3两段结合起来,所以郑老师请你们以四人为一个小组,去探究2、3自然段,并用笔划划有关句子,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

  9、学生交流,教师随机板书。

  1)、问题1:爱劳动;讲奉献(并教师板书和强调朗读)

  2)、问题2:品质高尚;体形小、生命短暂(并教师板书和强调朗读,教师加入他深情地说)

  10、此时此刻,你觉得我们应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让学生自由练读。

  11、指名读(看情况:男女读、小组读等)

  12、让我们全体起立,再次怀着对蜜蜂的崇敬之情把这段话再读一遍。(配乐)。

  13、那么,同学们,在我们的地球上还有哪些也像蜜蜂一样的动物呢?说话训练:(机动有时间写,没时间说)

  ()是在(),又是在()。不是(),而是()。()是(),()却有()啊!

  三、再次导疑

  导语:是啊,作者看到蜜蜂一片忙碌的景象而产生了猜想。

  1、学生再读这句话。

  2、通过老梁的介绍,作者不在觉得蜜蜂已是一般的小动物,而是可爱的小生灵,是一座高大的丰碑。此时此刻,作者还会想些什么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去探究这个问题。

  四、课外延伸:

  1、让学生上网查杨朔的作品,他还有许许多多写得很美的文章。如:《雪浪花》、《樱花雨》等,并下发原文《荔枝蜜》。

  2、让学生上网查关于蜜蜂更多的知识,如:它们的分工、它们的建筑艺术,尤其是它们的建筑艺术堪称世界一流,包含了许多建筑原理。至今科学家们还在研究等,或许你还会发现更多的可爱之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整理后交给你们的老师或写信寄给我,我的地址是:海盐实验小学郑卫星老师收就可以了。

《蜜蜂》教学设计12

  【执教】

  师: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为了搞清这个问题,先请小朋友们默读课文第三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生:默读课文第三段。

  师:好。小朋友,列宁的住处在哪儿?要是你们能说出来,我就把它画出来,好吗?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和近的一座小山上。

  师:(边板画示意图边说)这座小山离莫斯科不远,山下有一条小路,列宁边走边看,看到了花丛。谁能说说花丛在哪儿?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花丛在路边。书上说“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说明花丛在路边。

  师:对了,花丛在路边。(边说边画花丛)那么,园子在哪儿?

  生:园子在花丛的和近。

  师:你怎么知道园子在花丛的和近?

  生:因为书上说那些蜜蜂采了蜜飞进和近的一个园子里,说明花丛离园子不太远,所以我知道园子在花丛的和近。

  师:对。(边说边画园子)养蜂人的小房子呢?

  生:养蜂人的小房子在园子旁边。

  师:(板画房子)房子旁边还有什么?

  生:房子旁边应该画上几个蜂箱,因为养蜂人要照管蜜蜂,所以把蜂箱放在房子旁边。

  生:所以列宁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板画蜂箱)小朋友们真聪明,自身已经能读懂书,把这些地方搞清楚了。现在谁能看着图把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连起来说说?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和近的一座小山上。山下有一条小路。小路旁边有花丛。离花丛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园子。园子旁边有一座小房子。那就是养蜂人的家,因为养蜂人在园子里放了许多蜂箱。

  生:齐鼓掌。

  师:说得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方法找到养蜂人的。第三段课文一共有三句话,请大家读读第一句。

  生:(读)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师: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板书:发现)他是怎么想的?

  生: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个养蜂人的吧?

  生:列宁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说得好极了!可是蜜蜂的家在哪儿呢?于是列宁仔细地观察。(板书:观察)什么叫观察?

  生:观察就是有目的地看,仔细地看。

  师:对了,还要一边看一边想。那么,列宁观察什么?他是怎样观察的呢?请一位小朋友读第二句话,我们大家看图。

  (生读第二句话,师在图上添画蜜蜂)

  师:读得很好。列宁在观察什么?

  生:列宁在观察蜜蜂飞行的方向,看这些蜜蜂飞到哪儿去。

  生:列宁看见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和近的一个园子里。

  师:这些蜜蜂飞进去为什么不出来了呢?

  生:因为这些蜜蜂已经飞到家了。

  生:要是没有到家,它们还会继续往前飞。

  师:对了。这时列宁继续观察,又发现了什么?

  生:发现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师:你们想这所小房子是谁的?为什么?

  生:这所小房子是养蜂人的。因为养蜂人和蜜蜂是住在一起的。养蜂人为了照看蜜蜂,总把蜂箱放在自身旁边的。

  师:对了。所以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能找到养蜂人的家。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列宁观察的和想的对不对。请大家读读第三句话。

  生:读第三句。

  师:这句话说什么?

  生:列宁亲自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证明列宁的观察是完全正确的。

  师:对了。观察是不是正确,只有通过试一试才干知道。课文中哪个词证明列宁想的跟看到的完全一样?

  生:果然。

  师:对了。大家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齐读)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师: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下面我们把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等一下我还要请一位小朋友说一说。

  生:(读第三段课文)

  师:好,谁会看图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生: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养蜂人养的吧?蜜蜂采了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要是我跟着蜜蜂走,不是就可以找到养蜂人了吗?于是列宁仔细的观察,发现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和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他想,蜜蜂总是和养蜂人住在一起的,这座小房子大概就是养蜂人的家吧?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列宁就是这样动脑筋,想方法找到养蜂人的。

  师:说得好极了。

  (师生鼓掌)

  师:小朋友,养蜂的人看见列宁会怎么想呢?我请一位小朋友读读第四段课文。

  生:读第四段。

  师:读得很好。小朋友,请你们看书上的图,再图文对照,想一想,图上画的是谁在说话?

  生:热烈争论。

  我说是养蜂人在说话,因为他张大嘴巴笑嘻嘻的,看见列宁来很高兴。

  书上说养蜂的人是惊讶地说。可是图上的养蜂人已经不惊讶了,笑嘻嘻的。说明他的话已经说过了,这时候是列宁在说话。

  我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书上“列宁笑着说”,图上的'列宁正在笑,所以是列宁在说话。

  我也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列宁用手指着蜜蜂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引到这儿来的。”养蜂人听了恍然大悟,也高兴得笑起来。

  师:现在老师根据书上说的扮演一下,你们看到底是谁在说话。(师边做动作边有感情的朗读,扮演后)谁在说话?

  生:(齐呼)列宁。

  师:小朋友,你们很聪明,不只读懂了课文,还像列宁一样会观察,会考虑,真能干!老师也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列宁用手指着蜜蜂,微笑着告诉养蜂人,是你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养蜂人见到列宁为什么会感到惊讶呢?

  生:因为列宁不知道养蜂人住在哪儿,今天突然来到了养蜂人的家,所以养蜂人感到很惊讶。

  生:列宁是伟大领袖,今天来看望一个普通的养蜂人。这是养蜂人没有想到的,所以他感到又惊讶又激动。

  师:对了。那么谁能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养蜂人说的话?好,你来读。

  生:(很有感情地读)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

  师:读得好。惊讶得眼睛都睁大了。列宁的话要读得很亲切,很有风趣。谁来试一试。(生纷纷举手。都想试一试)

  生:(读列宁的话,边读边学图上的列宁做手势)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生高兴地笑了)

  师:读得很有感情,真好。小朋友,什么叫向导?

  生:向导就是带路的人。

  师:那么在这课书里,列宁指的向导是谁呢?

  生:(齐)蜜蜂。

  师:对了。是蜜蜂。但是你们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

  生:不能。

  师:那么,列宁是靠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

  生:列宁有丰富的知识,他很了解蜜蜂,知道蜜蜂采了蜜要飞回蜂房去。列宁跟着蜜蜂走就找到了养蜂人的家。

  生:列宁是靠动脑筋,想方法,仔细观察找到养蜂人的。

  师:对了。列宁是靠动筋,想方法,仔细观察,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去的这个特点,找到养蜂人的家的。这就告诉我们,今后我们小朋友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地看,认真地想,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点评】

  发展认识、发展思维、发展语言的统一

  ──《蜜蜂引路》课堂教学研讨

  浙江省杭州市教委教研室 钱正权

  朱雪丹老师的阅读教学具有鲜明的特点,这就是以发展同学的认识和思维为重点,来设计教学过程。这一特点在《蜜蜂引路》一课的教学片段中得到充沛的体现。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朱老师重点指导同学学习第三段。她设计了一个引导同学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的阅读过程。这种设计是符合同学认识事物和阅读课文的心理过程的。一开始,教师请同学默读整段课文,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和养蜂人住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教师一边听同学发言,一边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协助同学在整体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在这一教学步骤中,教师把重点放在同学认识事物和考虑问题的能力上,并不单纯以同学答案正确为目标。如教师要同学说花丛在哪儿,你是怎么知道的?同学说花丛在路边,理由是课文里说“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中有许多蜜蜂。”

  同学对课文所表达的事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后,教师引导同学对课文的局部进一步深入的学习,进一步从词句中体会列宁是怎样观察事物和考虑问题的。如教师问同学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他是怎样想的?同学阅读了课文以后说,列宁在路边发现了蜜蜂,他会这样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养蜂人的吧?他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一定能找到养蜂人的家。朱老师改变了有些教师习惯于逐句逐段进行情节性问答和讲解的教法,对于发展同学认识和思维能力是很有意义的。

  当同学深入学习了列宁观察、考虑的方法以后,教师又让学习回到课文的整体上来,借助看图,融进自身的体验和想象,具体叙述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方法找到养蜂人的。

  发展认识、发展思维离不开发展同学的语言。朱老师在同学阅读理解过程中十分重视语言。一是重视听和说的训练。口语训练的要求,随着阅读理解的加深而逐步提高,由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等各在什么地方说一二句话,到围绕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说一段话。二是重视词语教学。朱老师的词语教学很有特色。她不是让同学孤立地记忆词义,而是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并通过反复运用加深理解。这样教,不但词语活学,而且加深了课文内容的理解,促进认识和思维的发展。词语“发现”、“观察”、“果然”、“向导”等都是这样教学的。以“向导”为例,当同学懂得向导就是带路的人,课文里指的是蜜蜂以后,教师问: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从而把同学的思维引向一个更深的层次,领悟到列宁有丰富的知识,靠动脑筋、想方法,善于观察,利用蜜蜂采了蜜要回蜂房这个特点才找到养蜂人的。三是重视朗读训练。朗读训练形式多样,有的由朗读引出要考虑的问题,有的通过朗读理解词语的意思,有的是指导同学读出语气,读出感情,把课文变成有声的言语,受到教育和感染。

《蜜蜂》教学设计13

  【教材及学生分析】

  清华大学出版社《信息技术》初中二年级上册第1单元第二课《蜜蜂采蜜》。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flash8.0界面的基础上,完成了上节课的熊猫的梦的简单绘画,掌握了一些简单的绘画工具和技巧,通过本课的学习,逐渐引入层的概念,让学生领会层在平面设计中带来好处。本课内容形象直观,贴近生活,易于学生自主操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巩固绘图类工具的使用方法。

  2.初步学习使用图层来规划整个作品。

  3.认识图层,理解图层的概念,并学会新建图层,图层重命名、锁定、删除等常用方法。

  4.初步学习多层逐帧动画的制作。

  能力目标:

  1.认识图层,理解图层的概念,并学会新建图层,图层重命名、锁定、删除等常用方法。

  2.初步学习多层逐帧动画的制作。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尝试、独立思考的自学品质。

  2.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实践、相互协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flash中层的概念,掌握新建、移动、删除、隐藏、锁定图层的常用方法。

  2.养成制作动画的好习惯。

  3.对图层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过程】

  1、温故知新,复习提问

  教师活动提问:

  (1)简要介绍一下flash8.0的特点?

  (2)flash8.0生成的文件有什么特点?

  2、分析上节课内容提出问题

  教师活动:随着课程的继续深入学习,我们发现动画的画面内容越来越复杂,而这些复杂的动画如果使用第1课制作简单逐帧动画的方法来完成的确有些困难。而这也正是本课需要解决的要点,现在我提出一些建议,如:制作眨眼睛的效果、嘴部讲话的效果等。同学们可以尝试完善作品,通过完善的过程发现问题:

  ①修改部分图形时,导致该帧的其他部分产生被遮挡、删除、位置移动等变化。

  ②由于图形是以整体形式存在的,单独修整其中的局部操作难度非常大,并且效果不自然。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怎么样解决呢?

  学生活动:互相探讨,提出解决问题的尝试办法。

  3、提出解决问题办法,引入新课

  引出本课的重要概念——图层,图层与图层的关系,图层与帧的关系,本课要通过图层与帧的联合制作出多图层的逐帧动画。

  教师活动:

  ①播放本节课已完成的作品蜜蜂采密,激发学生趣。

  ②播放教师修改的蜜蜂采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伏笔。

  实践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操作,通过实践了解图层、图层与图层的关系、图层与帧的关系,图层与帧联合后是如何制作成多层逐帧动画的。

  ①打开已做好的蜜蜂采蜜。fla文件;

  ②让学生观察由几层组成?

  ③分别将每一层内容逐渐消失,又逐渐恢复,使学生直观的了解每一层的绘画内容。

  ④分别删除某些图层、修改图层、让学生理解引入图层的好处。

  得出层的概念:图层的借鉴了幻灯片的制作原理,每一个图层就像一张透明的幻灯片,可以在不同的幻灯片上绘制图像,最终罗列在一起,有图像的的部分相互遮挡,没有图像的部分将透出其他幻灯片上的图像。

  通过类似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图层间的遮挡、顺序有无变化。

  从而得出结论:

  在一个图层中操作不会影响其他图层的内容。

  制作多层逐帧动画的难度比制作单层逐帧动画大很多,非常容易找不到所在图层等,常见的原因如下:

  ①图层与帧的概念混淆,导致找不到当前图层。

  ②图层的数量过多,没有将图层重命名,找不到所处位置。

  此时要引导学生观察所在图层的时间轴有何变化,引出所在图层的名称位置呈深灰色,处于选中状态,具体的帧数由时间轴的红色标记表示,被选中的帧或某帧的图形处于修改状态时,时间轴中的该帧成深灰色。

  图层名称位置呈深灰色,处于选中状态。被选中的关键帧呈黑色选中状态。

  4、分析教师讲授内容,实践操作

  学生活动:在老师引导下,分层先画出密蜂和花篮,在此过程中注意老师的'演示,结合在photoshop学习层的概念,进一步理解。

  教师活动:演示如何绘制蜜蜂的红脸蛋,重点是讲解“混角器”面板中的色标。学生活动:在老师指导下绘画出蜜蜂的红脸蛋,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工具箱中各工具的使用,掌握色标中Alpha数值的含义。

  设计意图:创设意境、激发兴趣、分组教学、任务驱动

  师生总结规律:

  (1)图层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平面设计类软件提出的,图层就像一张张透明的幻灯片,在不同的幻灯片上绘制图像,最终罗列在一起,有图像的部分相互遮挡,没有图像的部分将透出其他幻灯片的图像,图层实际上就很好地应用了幻灯片的原理。

  (2)使用“混色器”面板可以调整单色、渐变色的色彩,同时还可以调整色彩的Alpha透明度,使画面由于透明度的不同而更加逼真。

  5、深入实践,完成任务

  教师活动:演示如何绘制蜜蜂的翅膀,在此过程中注意讲解“任意变形工具”的使用。同时指出“任意变形工具”不但可以调整图像的大小、角度以及中心点的位置,而且在在工具面板的“选项”中还有更多变形方式。

  学生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新建两个层,分别为翅膀内侧与翅膀外侧,着重掌握“任意变形工具”的使用。

  教师活动:演示如何美化画面效果,新建“土地”和“云彩”、“花朵”本个图层,在画白云时,强调要降低“混色器”中的Alpha数值,使云彩有远近的感觉。

  在复制花朵时,先提出问题,如何复制,有几种方法,让学生回忆以前的方法,结合书本,自行解决,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动力创新能力。在讲这点内容的时候,允许学有所长的同学加入自己的创意,使他们的画面更加精彩。学生活动:加入自己的创意,美化画面。

  教师强调:图层多了以后,如何调整图层的先后顺序,如何删除,修改、锁定图层,让学生加深了解。

  教师活动:演示分层制作动画效果

  (1)制作静态效果

  (2)制作蜜蜂翅膀飞舞的动态效果

  学生活动:

  (1)观看教师演示,自己动手将自己的作品完善;

  (2)测试自己的影片,并保存文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实践、体验学习、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乐趣。

  师生总结规律:

  (1)“任意变形工具”可以调整图像的大小、角度以及中心点的位置。

  (2)将不同的内容分成多个图层制作,则在修改某一图层时不会影响其他图层。把动态和静态图像分别在不同的图层中制作,可以让动画变得更有个性。

  6、分析重点内容,师生共同提高

  不同的两帧或多帧静止的画面循环播放就可以产生逐帧动画效果,而每一个变换的静止画面就是一个关键帧。学习制作多层逐帧动画前要清楚单一图层逐帧动画的制作原理,它可以为更好地掌握本课多层逐帧动画的制作打好基础。

  多层逐帧动画中使用到了帧和图层的概念,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图层的概念,理解单一的图层概念已经很复杂了,本课需要将图层和帧结合在一起理解,这是很多初学者容易混淆的部分,而图层又是Flash动画制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制作Flash的基础,因此掌握这两个概念非常重要。

  可以将第一帧的图形分多个图层绘制出来,以此认识图层的概念,再通过添加并绘制第二帧的方法来认识帧与图层联合的概念,学习制作多图层逐帧动画。图层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平面设计类软件提出的,图层就像一张张透明的幻灯片,在不同的幻灯片上绘制图像,最终罗列在一起,有图像的部分相互遮挡,没有图像的部分将透出其他幻灯片的图像,图层实际上就很好地应用了幻灯片的原理。

  7、教学补充,扩大视野

  动画播放时间的控制通常有两种方法:

  ①运用插入帧的方法可以使插入的关键帧播放时间延长。

  ②通过改变动画“帧频”也可以延长动画的播放时间,但不同的是这一命令是针对整个动画设置的。

  “帧频”是单位时间内播放的帧数。帧频的高与低需要根据具体作品来制定,我们在网络上观看到的大多数Flash的动画作品,其帧频为12帧/秒,也就是1秒钟播放12帧画面,这个数值也是Flash中的默认值。12帧/秒在Flash中显示为“12.0 fps”(fps全称为Frames Per Second)。

  8、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P15创作天地

  制作动画“小飞侠”,随风飘动的衣服感觉像在飞。

  9、教学反思

  (1)由于flash是最近最优秀、最火爆的网络动画、网页开发和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所以学生对此有浓厚的兴趣,这节课能充分激发学生掌握flash软件的学习动力,为今后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2)讲课前教师先准备了丰富的素材,这些素材的演示,对学习好本课起了重要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准备有用的素材,这样易于通俗易懂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3)本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因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知能力,知识水平、实际操作能力各不相同,形成了不同的层次。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照顾差生,以后应适当地分层次教学。

《蜜蜂》教学设计1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的试验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幻灯片出示几幅昆虫的图片)

  想探究一下昆虫世界的奥秘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群了不起的小客人。(幻灯片出示蜜蜂的图片)

  (预计学生通过预习课文已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可能会情不自禁的喊出课题。)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读文

  1、通过课前的搜集,你知道了哪些过于蜜蜂的知识?交流一下。

  2、初读,处理生字:

  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说得也很流畅。但是还不知道读课文读的怎么样呢?要想读得正确、流利,首先要把一个个“拦路虎”消灭掉,先自己读一遍课文,把自己的“拦路虎”圈出来。

  学生自由读文,圈画生字。

  同位帮忙消灭“拦路虎”。

  4、检查生字:

  试验 证实 阻力 几乎(jī) 几个(jǐ)

  推测 沿途 超常 尽管(jǐn) 尽力(jìn)

  陌生 准确无误 闷热(mēn) 纳闷(mèn)

  多种形式检查,单个读,齐读,男、女生接读等。

  老师用“准确无误”来形容读得正确的孩子,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词语。

  4、检查句子,先出示三个带有多音字的句子,还需要看看书的同学,马上在课文中找出句子练一练吧,一会儿请自信的孩子来试着读一读。(给孩子当堂学习的时间)

  “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他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三、生生互动,解疑促读

  1、句子读得真不错,连着几个有难度的多音字也读得准确无误。不知道课文读得是不是也很好啊。接读课文,不读的孩子,仔细听,想一想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或者做了一个什么试验。

  指名说(做试验;测试蜜蜂是否有辨认方向的能力。)适当引导说完整。

  2、那么你有没有兴趣和作者一起去做这个实验呢?画出能表示作者实验做法的词语和句子,(第二~五自然段)自己读一读,请学生说,其他人可以补充。老师相机板书。

  3、“几乎要触到地面”转换角色,你看到这种情景你会怎样想?

  4、到底能不能回到家呢?回来了几只?用了多长时间。

  ⑴ 你们觉得小女儿告诉爸爸说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兴奋)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句子。

  “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他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他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

  ⑵ 看到经历过那么多困难之后归来的蜜蜂,你是什么心情?

  “这样,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

  5、学到这儿,大家一定很佩服小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想不想弄清楚它们怎么会有这种能力的?我们看看本文作者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是怎么说的。

  “蜜蜂*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你们同意他的.这个结论吗?你怎么认为的。

  四、书写指导

  归类识字

  1、左右结构的字中,有“论、试、证、误”四个字都是言字旁,一起出示,引导学生观察规律,形声字,左形右声,左窄右宽。

  2、“途、超”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注意捺划的指导。

  3、“袋”是上下结构,上半部分的右下角没有小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找出感兴趣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或读出自己的感受。

  2、学习法布尔认真观察和探索的精神

  3、学习用关联词说句子。知道用词准确有利于表达。

  〖教学过程〗

  一、检查句子

  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同学们读熟了课文,老师找出几个有困难的句子,看看你们的能不能把他们读准确。首先出示带多音字的三个句子,要求仔细看,用心读。(巩固多音字的识别)

  “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他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二、复习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你知道了些什么?)指名说,老师随机板书。

  做试验:原因 过程 结论

  听说 准备 不是……而是……

  无论……总…… 放飞、两只、十七只

  三、感悟课文

  了解了这么多内容,读课文,找出你最感兴趣的一段或一句,读出来,说理由,(其他人可以补充)或者读出自己的感受来。听清要求,先自己读一遍,再找。

  学生通读课文,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句子。(在学生找到相应的句子或段落时,预设了以下几个讨论,希望能够促进对遣词造句的感悟,体会用词准确的妙处。)

  1、讨论:大家都知道科学是严谨的,来不得半点马虎。为了保证试验的准确,试验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是否都是必须的?少一个行不行,说出自己的理由。

  2、换位思考:有十七只蜜蜂飞回了家,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在途中你有可能遇到哪些事情?(可以是困难,也可以是巧遇。)

  3、通过“我想、我推测、也就是说”等词,来学习作者的认真观察、用心思考的精神,体会用词准确为课文表达所增添的色彩。

  四、通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把自己品味词语的所得再放回到课文中,朗读全文,通过第二课的学习,希望能给孩子一些新的启发。

  五、拓展训练

  其实蜜蜂身上还有好多小秘密和知识,等着爱思考、细心观察的孩子去发现呢,你愿意做这样的孩子吗?课后

  1、可以查阅资料,多方面了解蜜蜂的知识。

  2、续编故事。以《失踪的三只蜜蜂》为题,发挥你的想象,注意用词准确。

  【教学反思】

  本单元组的主题是仔细观察,训练项目是用词准确。

  基于本班学生的特点,本课想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方面着手。想以多读多说的学习方式来进行。

  第一课时的读有了一定成效后,再写字上的时间就太仓促了,练习写字的环节只能放到课下来进行。在第二课时里,学生发散思维后说得多了,但是读得不够,本来设计读是想在了解内容的读上有所提高,但是发现自己还是顾此失彼,第二课时的朗读没有指导到一定的深度。在设计课时可能还有点明白,一到了课堂上就又犯糊涂了。品味词语时,从课文里走出来,回不去了,我说自己就像一只迷路的蜜蜂。最后好不容易回去了,(最后的自读全文)看起来好像只是一个形式,因为通过再读,学生的发现很少。在品评词语的时候,老师有“牵”的痕迹,在走教案的路子,没有真切的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学情。虽然在设计课的时候努力去做到关注学生,照顾到大多数学生感受,但在实际操作“找句子”这一环节时,应该总结出写作方法,结果又有绕进课文内容的嫌疑。自己的语言很匮乏,一问一答的课堂呈现形式单调无。总之,这节课虽然上完了,但是从中看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自己预想得还不够多,操作层面上仍需不断努力,使自己有进步。

《蜜蜂》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小蜜蜂》,并启发学生带着愉悦的的心情有感情的歌唱。

  2、通过聆听、演唱和表演歌曲《小蜜蜂》,感受音乐所表现的“飞”的形象,表达对小蜜蜂的喜爱之情,渗透热爱大自然、保护益虫的教育。

  3、学会用打击乐器碰钟、响板、给歌曲伴奏。

  二、教学重点:用愉快的声音、活泼的情绪表现歌曲《小蜜蜂》

  三、教学难点:歌曲第二乐句连续出现的八分音符节奏。

  四、教具准备:

  钢琴 录音机 磁带 头饰 打击乐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蜜蜂》

  1、初听乐曲《蜜蜂》

  师导语:春天不知不觉已来到了我们身边,春姑娘一路走来,唤醒了大自然中的一切小生命,小草伸出了嫩绿的小手,小花张开了美丽的笑脸,春天可真美!这时,有一群勤劳的小精灵也来了,你们听,他们来了,请你用动作告诉我它们是谁?

  (放课件中的音乐,学生聆听音乐并用动作表示答案)

  师:从同学们的动作中,老师看出来了是会飞的小精灵,大家一起说是什么?

  生:蜜蜂。

  师:你是怎样听出来的`?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生:我听到音乐的速度很快,是用小提琴演奏的。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一双灵敏的耳朵。这的确是一段用小提琴来模仿小蜜蜂飞舞形象的音乐,是由德国小提琴家、作曲家弗朗索瓦·舒伯特所做。

  师:歌曲表现的正是一群小蜜蜂,在空中盘旋起伏,漫天飞舞的小蜜蜂。

  2、复听乐曲《蜜蜂》

  师:让我们再仔细的聆听一遍乐曲,看看作者是怎样表现小蜜蜂在漫天飞舞的情景,同学们还可以跟着音乐做做小蜜蜂飞舞的动作。

  师:小蜜蜂是一种非常勤劳的小动物,从早忙到晚。下面,我们就学着小蜜蜂去采蜜吧!

  二、学唱歌曲:

  1、导入:

  师:小蜜蜂啊是益虫,它可勤劳了,它采的蜜蜂又香又甜,是人类的好朋友。那对于小蜜蜂你有了解些什么哪?谁你看一看,说一说?(播放图片)

  2、学唱歌曲: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歌曲《小蜜蜂》

  师:让我们完整聆听,听完音乐告诉老师歌曲唱了些什么。

  生:小蜜蜂非常勤劳他们在采花蜜。

  师:小蜜蜂整天在花丛中忙碌地飞舞着,来回采花蜜,让我们一起来模仿他们美妙的舞姿吧!

  师:小蜜蜂是一种非常勤劳的小动物,从早忙到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歌曲《小蜜蜂》,首先,让我们来看一条节奏。谁能拍一拍?

  师:分组拍一拍。

  师:加上音乐拍一拍。

  师:加上打击乐器拍一拍。

  师:下面让我们跟着唱一唱吧!

  师:活泼欢快的。

  生:小蜜蜂非常勤劳他们在采花蜜。

  师:让我们再来唱一唱吧!

  师:接唱。

  师:完整演唱。

  师:单独唱一唱。

  师:打击乐器伴奏唱。

  三、拓展:

  师:小蜜蜂多可爱呀,正如大家说的,它勤劳、善良、美丽是我们的好朋友。像小蜜蜂这样的益虫还有哪些?让我们来听一听,唱一唱吧!

  四、小结:

  大自然中有很多神奇的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去创造,让我们做一个勤劳的小蜜蜂,好好读书,多做贡献吧!

【《蜜蜂》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蜜蜂》教学设计02-18

《蜜蜂》教学设计01-24

蜜蜂教学设计05-27

《蜜蜂》优秀教学设计06-22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06-22

[优]蜜蜂教学设计12-06

课文《蜜蜂》教学设计09-21

[精品]《蜜蜂》教学设计08-21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04-10

《蜜蜂》教学设计优秀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