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20 13:45:37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实用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实用15篇】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视频自主学习,初步认识了圆柱的各个组成部分,进一步开展讨论与研究,理解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2、丰富对圆柱的表象,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并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

  3、运用圆柱的基本特征,灵活解决问题。

  4、经历活动化的数学学习过程,构建知识系统。

  教学重点:

  认识圆柱的组成部分以及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对知识系统的自主构建。 教学策略:前测摸查、任务驱动、知识系统建构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软件、平板学习电脑、圆规、尺子、剪刀、透明胶带、长方形的卡纸

  教学过程:

  一、课堂前测,了解学情

  师:在课前观看了教学视频,相信同学们已经对圆柱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你掌握的情况如何呢?让我们通过课前测试检查一下。

  (学生使用笔记本电脑登录网络课堂完成前测题)

  课前测试:

  ⑴ 圆柱有()个面。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⑵以下对于圆柱底面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两个圆

  B、两个正方形

  C、两个大小相等的圆

  D、两个大小不等的圆

  ⑶圆柱的侧面是一个()。

  A、长方形

  B、正方形

  C、平行四边形

  D、以上都不对

  ⑷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叫做高。

  A、线段

  B、距离

  C、直线

  D、虚线

  ⑸ 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圆柱?

  A、1号图形

  B、2号图形

  C、3号图形

  D、以上都不是圆柱

  ⑹下列图形绕虚线旋转一周,哪个转出来的形状是圆柱?

  A、1号图形

  B、2号图形

  C、3号图形

  D、4号图形

  ⑺下面哪个图形是圆柱的展开图?

  A、1号图形

  B、2号图形

  C、3号图形

  D、以上都是

  系统自动进行批改与正误情况的统计,老师根据前测情况分析存在问题并在下一环节中重点组织学生解决。

  [设计意图: 通过前测,了解学生对圆柱的掌握情况。]

  二、多样化任务,突破难点

  1、师:同学们,通过课前自学以及完成刚才的测试题,你对本课的学习内容存在什么疑问吗?你希望和同学们在课堂上一起研究什么问题呢?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根据学生学习所需开展深入学习)

  2、师:请用自己的话介绍一下圆柱。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的进行板书,把各部分名称以及关键的特征记下。 (在描述、板书过程中,基本巩固并解决前测第1~5题中所涉及的圆柱特征。)

  3、为了更有针对性地研究圆柱各部分的特征与联系,学生分为三个大组分别布置不同的研究任务。

  任务一:利用圆柱学具展开分析、讨论

  圆柱的侧面可以转化为我们已经学习过的哪些平面图形?是怎样转化的?侧

  2 面转化后得到的平面图形与圆柱之间有什么联系?

  (重点区分:平面与曲面、不同剪法得到不同的展开情况)

  任务二:研究圆柱侧面展开所得的长方形与底面圆之间的联系

  学生可先进行猜想,怎样的长方形和圆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圆柱。再通过计算分析数据,利用软件进行验证。

  任务三:利用一张长方形卡纸得到一个圆柱(可以使用必要的'工具进行剪拼) 四人小组合作,先进行思考与讨论,确定了操作方案后动手制作,集体汇报。(重点分析不同操作利用的是圆柱哪方面的特征。)

  参考方案:

  ①卷起来,以一边为底面周长,另一边为高;

  ②以一边为轴旋转;

  ③剪出两个相同的圆以及合适的长方形;

  ④剪出若干个相同的圆叠放起来。

  (在操作过程中,对不同方案的设计全面涉及了圆柱的各部分联系与基本特征,老师发挥好指导、调控的作用,让学生围绕主题自主研究)

  设计意图:结合前测存在问题,布置多样化任务,以主题研究的方式突破重难点,以任务驱动学生积极思考,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归纳的思维能力,促进数学模型的建构。

  三、思维碰撞,协作建构

  先让任务三的同学进行汇报,关键要分析所设计的方案使用了什么知识作为依据,原来长方形与圆柱之间有什么联系。

  在汇报过程中,突出关键的知识点。对所发现的问题要充分利用另外两个小组的研究成果,让他们通过汇报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各研究小组通过汇报用自己的知识解决别人的问题,不断完善对圆柱的认识,对知识系统进行协作建构。渗透化归的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分析、理解、推理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四、课内测试,系统建构

  通过以下两个层次的测试,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圆柱基本特征的系统建构。

  测试一:以习题的形式检查自己的掌握情况。

  ⑴、下面的物体中,外形是圆柱的是()。

  A、一元硬币

  B、粉笔

  C、数学课本

  D、乒乓球

  ⑵、把圆柱的侧面沿着一条()剪开后,可以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

  A、高

  B、底面半径

  C、底面直径

  D、底面周长

  ⑶、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不可能是()。

  A、三角形

  B、正方形

  C、平行四边形

  D、长方形

  ⑷、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正方形时,这个圆柱的底面半径与高的比是()。

  A、π :4

  B、4 :π

  C、1 :π

  D、1 :2π

  ⑸、下面哪种规格的圆能与图中的长方形组成一个圆柱?

  A、圆A

  B、圆B

  C、圆C

  D、以上都不是

  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分析是否还要对某方面的知识点或某个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

  测试二:制作思维导图,自主建构知识系统。

  学生独立制图后进行分享、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判断、系统建构两个层次的测试,渗透了整体的数学思想,进一步巩固对圆柱的相关特征的理解,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判断等思维能力。

  五、交流分享,总结提升

  师: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哪个环节?为什么?

  (学生自主发言,交流学习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自由的交流,分享学习的收获,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板书:

  圆柱的认识

  沿着一条高剪开

  展开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本活动选自市编教材大班上“我健康我快乐”主题中的第一周的活动。大班幼儿对长方体、立方体等几何形体有初步的感知,球体、圆柱体也是幼儿生活中、搭建游戏中、泥塑活动中常见的几何形体,但对这两个形体的外形特征和它们的异同并没有深入的探究和认识。

  活动中,将以纸张变形游戏激发幼儿探究兴趣;通过有层次的材料呈现,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在看看、摸摸、玩玩中发现球体和圆柱体的外形特征以及异同;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操作多种可塑形材料,组合、制作球体圆柱体,从而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思维;最后借助课件拓展经验,感受它们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活动目标:

  1.认识球体和圆柱体,初步了解它们的主要特征。(重点)

  2.能仔细观察、大胆探究球体与圆柱体的异同,积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难点)

  3.体验探究学习乐趣,感知球体与圆柱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圆柱体、球体的玩具若干;圆柱体和球体积木、斜坡4个;橡皮泥、硬币、锥型瓶、纸杯若干;课件一份。

  经验准备:幼儿能初步识别球体圆柱体的物品

  活动过程:

  一、纸张变形游戏,激发幼儿探究球体和圆柱体的兴趣。

  游戏导入,创设问题情境:谁能把纸变形成球和柱子?

  引导幼儿尝试在操作中通过“团”和围拢的方式把纸张变成大小不同的球和粗细不同的柱子,引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二、自主探究,发现球体和圆柱体的外形特征和异同。

  1、玩一玩,分一分,初步感受球体和圆柱体的外形特征与不同。

  展示幼儿生活中熟悉的球体与圆柱体的玩具材料,比如:薯片桶、饮料瓶、积木、各种大大小小的球。

  提问:这些物品都是什么形体,什么样子的?你能给他们分分类吗?

  小结:刚才玩的玩具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像球一样,一类是像柱子一样。

  2、滚一滚,摸一摸,对比观察球体和圆柱体。

  ①引导幼儿在斜坡上滚动球与圆柱积木,发现它们滚动路线的不同。

  提问:球和圆柱积木的滚动路线是怎样的?有什么不同?

  小结:球和圆柱积木都可以滚动,但是球可以向各个方向滚动,圆柱积木只能向一个方向滚动。

  ②引导幼儿看一看、摸一摸球与圆柱积木,发现其外形特征。

  提问:球与圆柱积木是什么样的?

  小结:球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的,摸起来很光滑,这样的物体叫做球体。圆柱积木上下两面是一样大的圆形,上下一样粗,这样的物体叫做圆柱体。

  3、尝试用各种材料制作球体和圆柱体,加深对其外形特征的认知。

  提问:你制作的是什么?是怎样做的?

  小结:圆片叠高、卡纸卷起来、瓶子粘上橡皮泥可以变成圆柱体;报纸、橡皮泥团球可以变成球体。

  三、借助课件拓展经验,感受球体和圆柱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提问: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球体或圆柱体?

  擀面杖、汽车轮子、压路机有什么用?

  小结:生活中有许多球体和圆柱体,他们都有自己的本领,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方便。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39页的内容,完成第39页上的“做一做”和练习十的第1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长方体形和正方体形的物体各一个,及多个圆柱形的物体(如罐头盒、茶叶筒、药盒、药瓶、纸盒等);让学生也收集几个圆柱形的盒子,同时让学生将教科书第153页上的图沿边剪下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

  指名学生回答,使学生熟悉圆的周长公式:C=2Π r或C= Π D。

  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口算)。

  (1)半径是1米 (2)直径是3厘米

  (3)半径是2分米 (4)直径是5分米

  教师依次出示题目,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评判答案是否正确。

  二、导入新课

  教师手中先后拿一个长方体形的物体和正方体形的物体,提问:我手里拿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他们有什么特征?

  由此引导学生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

  教师出示几个圆柱形的物体,“大家注意了,你们看看这些物体跟长方体、正方体的形状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

  教师:请大家拿出自己准备好的跟老师一样的物体,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感觉它们与长方体有什么不一样?

  三、新课

  1.圆柱的认识。

  让学生拿着圆柱形的物体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而圆柱则有一个曲面,有两个面是圆,从上到下一样粗细,等等。

  教师指出: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校体,简称圆柱。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新的立体图形。

  板书课题:圆柱

  教师:大家刚才认识了圆柱形的物体,我们把这些物体画在投影片上。出示有圆柱形物体的投影片。

  教师:现在我们沿着这些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画线,于是就可以得到这样的图形。随后教师抽拉投影片,演示得到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线。

  然后指出:这样得到的图形就是圆柱体的几何图形。

  教师:请大家再观察一下,这些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圆柱的上、下两个面都是平面,并且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教师指出: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

  然后在图上标出底面以及两个圆的圆心O。

  同时还要指出:我们所学的圆柱是直圆柱的简称,即两个底面之间从上到下一样粗细,高垂直于底面。

  接着让学生用手模一模圆柱周围的面,使学生发现圆柱有一个曲面,由此指出:圆柱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让学生看圆柱形物体,指出: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然后在图上标出高。

  提问:圆柱的高有多少条?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使学生明白:圆柱的'高有无数条,他们都相等。

  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同桌的两名同学相互指出圆柱的两个底面、侧面和高。

  小结:圆柱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

  上、下两个面都是面积相等的圆

  圆柱

  从上到下粗细相同

  2.巩固练习

  (1)做第39页“做一做”的第l题。

  要求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如钢管、汽油桶、炉子姻简、截面是圆形的铅笔等。

  (2)出示(投影)一组立体图形,辨析哪些是圆柱,哪些不是圆柱?为什么?

  3.教学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出示一个带完整商标的罐头盒。

  教师:这个罐头盒是什么体?(是圆柱体。)

  “它的侧面是哪个面?”

  让前排的学生指示给全班同学看,使学生明白,这个圆柱的侧面实际上可以用罐头盒上的商标纸来表示。

  然后沿着罐头盒的一条高剪开,再将商标纸打开,平展在黑板上。

  教师:现在商标纸是什么形状?(是长方形。)

  教师沿着商标纸的边在黑板上画出长方形,再将这张长方形的纸包在圆柱的侧面上,提问: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宽与圆柱底面的高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概括出: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四、小结(略)

  五、课堂练习

  1.做第39页“做一做”的第2题。

  可以将教科书上的图用投影仪放大或画在小黑板上,指名学生指给大家看,其他学生评月是否正确。

  2.做第39页“做一做”的第3题。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型纸样,先做成圆柱,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和高。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量完后,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量的。

  3.做练习十的第1题。

  指名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利用圆柱的特征来解释。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4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分一分。(课件出示实物图)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你能按形状把它们分一分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拖动分类)?

  2、说一说。

  师:你为什么这样分(引导学生根据已学图形的特征简要说一说)?

  师:剩下的这些形体我们将陆续进行学习,今天我们就先来认识圆柱体,简称圆柱(突出两个圆柱图)。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2个圆柱,再看一看桌上老师为你们准备的3个圆柱,它们都是直直的(点击,抽象出圆柱的平面图形),而且上下一样粗,象这样的圆柱就叫直圆柱。

  师:说一说,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形的?

  [评析:通过展示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活情境,在分类中自然地引出课题,然后举例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几何图形,使学生初步感受圆柱的特征,最后通过对实物的辨析,强化对圆柱体的认识,使课堂自然、真实、生动。]

  二、自主探索,分析问题

  1、独立思考,初步理解圆柱的特征。

  ①想一想。

  师:观察这些圆柱,(点击出示研究问题)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得出:圆柱有上下2个圆……

  ②摸一摸。

  师:圆柱除了上下两个圆面之外,还有其他的面吗?请你摸一摸,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师总结:圆柱上下两个面是平面,周围的这个面是弯曲的面,叫曲面。

  ③说一说。

  师:圆柱一共有几个面(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圆柱平面图)?

  师总结:圆柱上下2个平面叫圆柱的底面,圆柱周围的这个曲面叫圆柱的侧面,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2、合作探究,理解圆柱的特征。

  师:请同学们继续观察圆柱,你还有什么发现?

  如果学生说不出,教师引导:它的2个底面怎样?圆柱的底面是不是相等呢?你有什么方法验证?请同学们小组合作,验证一下你们的想法,看哪个小组想的办法最多?

  3、全班交流,掌握圆柱的特征。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代表你们小组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

  生1:用尺子量一量圆柱底面的直径,看是不是一样大。

  生2:揭下2个底面,重合起来比,发现它们完全相同。生演示。

  生3:揭下1个底面,贴到另一面,它们也完全相同。生演示。

  生4:先沿一个底面画圆,再把圆柱倒过来,和另一个底面比一比,它们也完全相同。生演示。

  教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验证出2个底面完全相同(板书)。

  [评析:让学生学会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有效思考。学生发现圆柱两个底面相等只是源于对圆柱的生活感受,而当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学具,采用不同的方法验证了自己的发现时,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兴奋的行为状态,就更容易参与到下面的问题解决中去。]

  师:我们发现了圆柱的相同点,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点呢?由什么决定?

  生:它们有粗有细,有长有短。

  ……

  师:和两个底面垂直的线段长度是2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圆柱2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在黑板的图上标明高)。

  师:如果老师把圆柱沿底面直径切开,你能找出一条高吗?圆柱有多少条高?你能给圆柱画一条高吗?(师生演示)

  [评析:圆柱高的认识是学生认识中的难点。在教学中教师突破了以往只教学圆柱侧面高的教学定势,从内外两方面帮助学生认识高、画高,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猜测,初探圆柱的侧面积。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圆柱形茶叶盒外层的包装纸,我想知道这张包装纸的面积,你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吗?

  生1:直尺不好量就用卷尺量。

  生2:剪下来压成平面再算。

  ……

  2、验证,理解圆柱的侧面积。

  师: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哪剪下来的包装纸是什么形状呢?老师给每个圆柱都裹上了一层包装纸,请你试着剪一剪,看有几种不同的剪法?都能剪出什么形状?各应该怎样计算它们的面积(请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生1: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包装纸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

  生2: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高。

  生3:……

  师总结:我们沿圆柱的一条高把侧面剪开,压平,就得到了一个长方形(板书)。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师:要想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应该知道什么条件?如果知道圆柱的底面半径、直径和高,又该怎样求它的侧面积?

  [评析: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通过包、剪、比等手段化曲为直,帮助学生发现圆柱的侧面积就是侧面包装纸的面积,再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手段发现问题的本质,体现了从一般到特殊这一研究问题的方法。]

  四、巩固拓展,应用问题

  1、指出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圆柱?并指出圆柱体的底面、侧面和高。

  先由学生判断,再根据学生的叙述出示底面、侧面和高。(图略)

  2、画出下面圆柱的高。

  3、选择。选择正确的算式,并说明理由。

  4、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只列算式不计算。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二册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并掌握圆柱的特征,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与操作、合作与交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空间观念,构建生态课堂。

  3、情感目标:在师生互动中不断增强合作的意识,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构建和谐课堂。

  教学重点:在操作活动中发现圆柱的特征和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形成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理解曲面和通过化曲为直的方法推导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圆柱体实物、剪刀、线等。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18—19,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五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和发现圆柱、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知道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认识立体图

  设计理念:

  本课努力将传统教具、学具和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在“找”中学,在“测”中学,在“思”中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直观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使数学课堂教学“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做”中学,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教师出示一组相关的几何体的实物图,其中有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也有圆柱和圆锥形状的,提问:上面哪些是圆柱体?哪些是圆锥体?哪些不是?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体和圆锥体?

  2.揭示课题,板书:圆柱和圆锥

  教师说明:我们所学的圆柱和圆锥都是直直的直圆柱和直圆锥.观察、辨别

  举例、交流

  二、动手实践探索特征(一)认识圆柱的特征

  1.分组活动,每人拿一个圆柱,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2.互相交流,什么感觉.启发学生动手实验:

  (1)用手平摸上下底,有什么特点.

  (2)用笔画一画,上下底面积有什么特点?你怎样证明这两个底面大小的关系?

  (3)用双手摸侧面,你发现了什么?

  3.讨论、交流、总结

  (1)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并板书:

  底面2个平面完全相同圆

  圆柱

  侧面1个曲面

  4.圆柱的高.

  出示高、低不同的两个圆柱.

  (1)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圆柱的高.使学生明确: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2)让学生找一找圆柱的高,然后教师出示圆柱的立体图形,说明: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教师先画出一条高,再让学生画高,教师提问:刚才大家从不同位置画了高,说明高有多少条?

  (二)圆锥形状的认识。

  1。引导观察

  (1)请学生从课前准备的'物体中挑出圆锥体学具,请大家看一看,摸一摸,与圆柱比一比,你看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说给同桌听。

  (2)让一生上来边指边说,回答后师板书:

  顶点:1个

  侧面(曲面)

  面:2个

  底面(圆)

  (3)师指导透视图,示范画。

  画透视图的时候应该先画一个椭圆,然后在椭圆的正上方画上顶点,最后把顶点与底面连起来。

  2、圆锥高的认识

  (1)高在哪里?师指母线,问:这条是不是圆锥的高?为什么不是?你能举个例子驳倒他吗?

  (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圆锥的高?

  (3)圆柱的高有无数条,圆锥的高有几条?为什么?(教师在黑板上作高,板书:1条)

  (4)在下发的练习纸上的立体图上画高,标上字母h。

  学生先在小组内活动、研究、交流,再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观察、独立思考

  学生独立画高,思考高的条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交流

  观察、思考

  互相指一指、说一说

  自己尝试概括

  独立比较

  独立画高

  三、巩固练习,评价反馈

  1.做“练一练”,说出下列物体的形状哪些是圆柱体,哪些是圆锥体?引导学生说说选择的理由。

  2.找一个圆柱形和圆锥形的物体,指出它的各部分名称。

  3.学生交流同座互相指、说学生连线,交流连线时的思考过程。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旗,依次将小旗快速旋转,借助观察和想象,交流自己的发现。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布置课后作业:用硬纸做一个圆柱和圆锥,并量出它的底面和高。课后剪下教材中材料,独立制作圆柱和圆柱。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6

  教学过程

  一、启动导入

  1. 复习旧知

  师: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师:看看,老师的讲桌上的这些图形还是平面图形吗?(立体图形)

  师:哪些是我们学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师:谁上来指一下。(生指后拿走)

  师:剩余的是什么?

  2. 引入新课

  师:照上面这样,说一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是圆柱体?

  课件出示:鱼罐头、茶叶桶、树墩。问:这些是不是圆柱体?

  师:(电脑抽象)这是圆柱体的模型。这些圆柱体的高低,粗细都一样吗?

  师:不一样,为什么它们都叫做圆柱体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柱的认识。(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第一是先复习旧知,由学过的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拿走已认识的长、正方体,剩下是要学习的圆柱体,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第二是在引课中就让学生结合生活说一说周围有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一是让学生具有直观性,二是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习数学并不难。第三是构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些圆柱体的高低、粗细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它们都叫做圆柱体呢?学生很想弄个明白,这样在学生愤悱中引入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后,接下来就是引导学生如何探索的问题。]

  二、探索体验

  师: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看看圆柱体有几个面?它的面有什么特征?

  学生讨论,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

  1.底面

  师:你怎么就知道它们的大小相等呢?(学生回答)

  师:我们看上面的圆形与下面的圆形叫做底面。它们的底面是不是相等呢?大家看(教师拿出有盖的圆柱形物体,拿上面的盖与下面的底进行比较。)

  2.侧面

  师:我们今天研究的这些圆柱都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的直圆柱。

  3.高

  师:观察讲桌上的这些圆柱体,它们的高低都相同吗?(不相同)

  师:哪个高?哪个低?(生指)

  师:想一想,圆柱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师:说一说什么是圆柱的高?(圆柱两个底面的距离叫做高)

  师:怎么量圆柱的高呢?(教师拿中间透明的圆柱体容器)谁上来测量一下这个圆柱的高?

  一生测量。

  师:(教师拿拿直尺围透明的圆柱体容器外围转着比划)这是不是圆柱的高?这呢?

  师:(去掉透明的圆柱体容器的盖,把尺子垂直放到里面)如果不考虑圆柱底面的厚度,这样量行吗?

  师:说一说,圆柱的高有多少条?

  师:看一下电脑上的演示。(多媒体课件演示无数条高)

  我们看,这些都是圆柱的高,连接两底面圆心的线段也是圆柱的高。(拿圆柱体体积演示教具,拿直尺在四周比划。)

  师:圆柱沿直径切开后,切面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上也有无数条高。

  师:这支铅笔是不是圆柱体?

  师:铅笔的高指哪一部分?(生指)

  师:平时这一部分我们是不是说铅笔的高?(不是)

  师:说什么?(铅笔的长)

  师:有时候圆柱体高也叫长或厚。

  师:(小结)看一下,我们学过圆柱的几个面?

  师:哪三个面?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出:上底面、下底面、侧面。]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圆柱体的实物去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并通过练习进一步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学生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不仅仅停留在感性过程,而且要促使学生向理性认识的转化。]

  练习:

  (1)标出下列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学生做题,实物投影展示。

  (2)指出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圆柱体?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9~31页的内容,练习七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2、从实际生活入手,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圆柱侧面展开图的特点。

  教学方法:自主观察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圆柱体的实物(饮料罐)、事先制作好的纸的圆柱模型、剪刀、直尺、一张长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数学总是与生活紧密相关,大家看,有几个同学参观完“神舟五号”的图片展之后,赶紧就自己动手制作数学的模型,请看大屏幕,你从图片上发现了哪些立体图形?(课件出示)

  2、以前,我们已经对长方体、正方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后我们还要陆续研究一些新的立体图形,今天这节课呢,我们就重点来认识一下圆柱。

  板书:圆柱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 学习新知

  1、认识圆柱,并探究特征

  (1)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还见到过像圆柱这样的物体?说一说。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圆柱。

  (2)我们每个人手上都有圆柱,拿起你的圆柱仔细观察,看看这个圆柱有多少个面?再摸一摸它的面有什么特点?还可以在桌上轻轻的滚一滚

  (3)把圆柱放好,你观察到圆柱有哪些特征?请告诉我。

  同时板书:两个底面(完全相同) 一个侧面(曲面)

  (4)认识圆柱的高

  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原来学长方体、正方体的时候,长方体和正方体有高没有?那么圆柱有高没有呢?

  你们认为什么是圆柱的高呢?

  圆柱的高只有一条吗?

  (5)练习

  课件出示几个图形,学生判断哪些图形是圆柱

  2、探究圆柱侧面的'特征

  (1)大家知道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那这个曲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图形呢?请拿出准备好的罐头盒,把它的商标纸剪开,再展开,看看商标纸是什么图形?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沿高剪开后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也可能得到一个正方形;斜着剪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4)请学生观察、思考并讨论:展开后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5)小组合作,探究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思考: 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与圆柱的什么有关,你认为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

  小组活动:先把自己的想法与小组同学交流,并尝试着在小组里说说圆柱侧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每个小组写出自己的研究结论

  小组展示,汇报。

  3、练习

  (1)课件出示例1,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课件出示练习2

  如果不告诉底面的周长,告诉的是底面半径或直径,可不可以求出圆柱的侧面积?

  (3)判断

  4、思维拓展,发挥想象:

  课件出示内容:一张长方形纸,长的一边为 20厘米 ,短的一边为 15厘米 。把这张纸卷成一个圆柱。

  (1)这个圆柱的高会是多少?底面周长会是多少?

  (2)这个圆柱的侧面积是多少?

  (生先想一想再动手卷,看和想象的是不是一样,然后汇报。)

  三、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圆柱有认识了吗?有哪些认识?

  关于圆柱的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板书:

  圆柱的认识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六年级下册第9-10页内容,练习二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知道圆柱和圆锥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的基本特征。

  2、经历探索圆柱和圆锥特征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初步体会圆柱和圆锥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教学难点:认识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和高。

  教具准备:

  课件,圆柱、圆锥实物,模型,长方形小旗一面。

  学具准备:

  圆柱、圆锥实物,圆锥模型,剪刀,长方形、半圆形、直角梯形、直角三角形小旗各一面。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吃冰淇淋吗?你注意过装冰淇淋的盒子吗?(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请看屏幕,这是我搜集到的一些冰淇淋盒,看到这些盒子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提到:左边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特点?右边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通过学生喜欢吃冰淇淋,引入对它们各种各样盒子形状的研究,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你说我讲

  1、认识“圆柱”特征

  (1)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左边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呢?圆柱。

  除了我们刚才看到的冰淇淋盒,在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圆柱形的物体吗?在哪里见过?他们什么样?

  学生可能提到未削的铅笔、水杯、胶棒、水彩笔盒、茶叶筒、木头、广场上的圆柱子、压路机的磙子、宾馆的旋转门等等。他们美观、实用、安全、能滚动

  (2)探索研究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圆柱,数一数,摸一摸,滚一滚,比一比,看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探索提示)

  提示:

  ①数一数,圆柱有几个面?指给同桌看。

  ②摸一摸,圆柱的几个面有什么不同?

  ③滚一滚,把圆柱不同的面放在桌上滚一滚,你发现了什么?

  ④比一比,你的圆柱和同桌的有什么不同?

  (3)汇报交流

  学生根据提示交流汇报。

  ①圆柱有3个面。哪3个?让学生指一指。

  ②学生会说“圆柱有两个圆形的面,平平的。”此时教师可以让所有的学生再摸一摸感知一下,并介绍:圆柱上下这两个圆形的面叫圆柱的底面。(板书)

  可能会有学生提到这两个圆大小一样,如果没有,教师提问:这两个圆之间有什么秘密吗?并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可能是用眼睛看的,也可能是估计的。给他们时间验证一下,再交流。学生的方法可能有:量直径;把两个圆在纸上画下来比对;或画一个再看是否重合;也可能剪下来比较等等。

  教师肯定学生的想法后利用课件演示两个圆重合,并板书: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圆柱还有一个面,学生可能会通过手势表示,却说不出来。也可能知道叫侧面。教师根据学会的回答介绍:圆柱的曲面叫圆柱的侧面,并板书:侧面曲面。

  ③底面放在桌子上不能滚动,侧面放在桌子上可以滚动。师:我们平常见到的哪些圆柱利用了它能滚动这个特点?

  压路机、擀面杖、滚筒刷等,学生说不上来,教师可以提示引导。师:这些圆柱滚过的地方会是什么形状呢?

  学生演示,猜测过后,教师可以用课件演示一下:长方形。

  ④圆柱有大有小,有高有低。

  课件出示装满牙签的圆柱塑料盒和装满水彩笔的圆柱盒,问:这两个圆柱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圆柱的高。追问:什么是圆柱的高?圆柱有多少条高?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问:这些牙签和水彩笔是圆柱的高吗?假如他们细一些,再细一些,能装多少根?

  板书:圆柱有无数条高,高的长度都相等。课件演示圆柱的一条高。师介绍:生活中,我们把硬币的高叫厚,圆柱水井的高叫深,铅笔的高叫长。

  师:除了高,这两个圆柱的大小还与什么有关?底面的大小或底面直径半径等。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圆柱的特征,通过数一数,摸一摸,滚一滚,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感知圆柱的底面、侧面的不同,加深对圆柱的认识,并通过课件演示,加以学生的想像,体会出圆柱有无数条高,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2、认识“圆锥”特征

  (1)整体感知

  师:右边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呢?圆锥。师: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圆锥?

  学生可能提到铅笔尖部、塑料跳棋下部、沙堆、陀螺等。

  (2)自学探究

  师: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研究圆柱特征的方法,自己研究一下圆锥的'特征。

  (3)汇报交流

  教师板书:一个顶点一个侧面曲面一个底面圆形

  着重让学生说说:圆锥的侧面是什么形状?什么是圆锥的高?圆锥的高有多少条?让学生先猜测圆锥的侧面是什么形状?学生可能认为是三角形,也可能认为是扇形,然后滚动圆锥学具自己体验,最后通过课件展示验证。

  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圆锥的高。圆锥只有一条高。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在想象圆柱逐步变成圆锥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初步体会了圆柱和圆柱的区别,所以在研究圆锥时,借助前面对圆柱特点的学习,全部放手,让学生不仅收获“渔”,还学会了用“渔”进行“捕鱼”,同时体验获取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实现了教学资源的最优化。】

  3、比较异同

  师:圆柱和圆锥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相同点:圆柱和圆锥的底面都是圆形,侧面都是曲面。不同点:圆柱有2个底面,圆锥有1个底面。圆柱侧面滚动后是长方形,圆锥是扇形。圆柱有无数条高,圆锥只有一条高。

  可以追问: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为什么圆柱有无数条高,圆锥只有一条呢?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圆柱和圆锥的异同,使学生深化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点。后面一追问,既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加强了圆柱和圆锥的联系,又为后面学习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作了铺垫。】

  三、自主练习

  1、下面的物体哪些是圆柱形的?哪些是圆锥形的?

  教师可挑选小鼓和台灯罩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既不是圆柱又不是圆锥?

  2、下面的图形哪些是圆柱?哪些是圆锥?

  挑选第四个说说原因,进一步明确圆柱的特征。

  3、用一张长20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纸卷成一个圆柱形纸筒。纸筒的底面周长和高各是多少?与同学交流一下。

  4、师:在学习图形的知识时,练就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个善于想象的大脑十分重要,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出示教具,这是一面长方形的小旗,如果将旗杆快速旋转,小旗能成什么形状呢?先想象一下,猜一猜。

  师:现在旋转小旗,看猜想是否正确。

  师:如果是半圆形、直角梯形和直角三角形的小旗,旋转一周后又能成什么图形呢?请你先想象猜测,再动手试试,最后连一连。

  师:这个游戏好玩吗?如果让你自己设计一个小旗,你想将小旗设计成什么样子?想象一下,如果也这样旋转一周,会转成什么形状?课后自己做一做。

  【设计意图:学生在练习中加深了对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其中在1、2小题比较和辨析的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深层次的思考,有了运用,有了判断,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体现数学知识“有用”。最后两道小题,不仅为后面学习圆柱的表面积作了铺垫,更重要的是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起到了推动作用。】

  四、回顾反思

  师: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回想一下,你有什么收获?(课件出示教材丰收园图)

  学生可能回答:我会积极学习了。教师适时追问:你哪个环节最积极?(课件“积极”绿苹果图片飞出果篮,同时出示问题:你哪个环节最积极?)

  学生回答。(课件将绿苹果变成红苹果)

  学生也可能回答:我学会提问了。教师适时追问:你都问什么问题了?(课件“会问”绿苹果图片飞出果篮,同时出示问题:你都问什么问题了?)

  学生回答。(课件将“会问”绿苹果变成红苹果)

  师:让我们满载着收获,下课休息一下吧。(课件将红苹果装入果篮)

  【设计意图:以具体的问题引领学生从“积极”“合作”“会问”“会想”“会用”几个方面全面回顾梳理,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的活动经验,养成全面回顾的习惯,培养自我反思、全面概括的能力。】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18—19,练一练和练习五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和发现圆柱、圆锥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知道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认识立体图

  【教学准备】

  1、圆柱和圆锥形的实物、模型(学生、老师)

  2、一根绳子一个小球,长方形、直角三角形的小旗各一面。

  【教学过程】

  一、想象导入。

  1、师:将一根绳子看作一条线段,一个小球看作一个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如果将一个长方形绕其中的一条边,形成了什么物体。

  2、找一找屏幕上哪些是圆柱体。

  3、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圆柱形的?

  二、认识圆柱。

  1、拿一个圆柱仔细观察,边观察边思考,然后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①圆柱一共有几个面?

  ②上、下两个面什么形状?大小相等吗?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

  ③用手摸一摸圆柱周围的面,它叫什么面?这个面有什么特点?

  ④圆柱上下一样粗吗?

  (1)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圆柱物体上互相指着说一说它的底面、侧面。

  (2)小组合作,动手动脑:

  ①圆柱两底面的大小怎样?你有什么办法证明?

  ②用直尺量一量罐头盒的高,有多少种不同的量法?你发现什么?

  学生动手操作,集体交流。

  生1:量一量两个圆的直径,直径相同,说明圆的大小相等。

  生2:用绳子量两个圆的周长,周长相等,说明大小相等。

  生3:可以采用滚动的方法,证明周长相等。

  生4:剪下两个面,直接比一比大小。

  2、出示三个不同的高不一样的圆柱

  思考:①你想说什么?(高不相同)

  ②什么是圆柱体的高?

  ③怎么测量圆柱体的高?

  小结:圆柱体有无数条高,所有的高都相等。

  引申:圆柱的高在生活总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如:硬币的厚,钢材的长度,井的深度。

  三、认识圆锥。

  1、一个长方形上面的一边缩短后,绕长旋转一周,形成了什么图形?如果继续缩短变成一个点,是一个直角三角形,沿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是什么图形?(圆锥)

  2、找一找屏幕上哪些又是圆锥体。

  3、学法提示。

  (1)你想研究圆锥的什么?

  (2)你想用什么方法研究?

  (3)你发现了什么?

  请同学利用学具试着研究圆锥的特征。(也可以看书自学)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思考:怎样测量圆锥体的高?

  让学生小组合作用教师提供的学具测量圆锥的高,介绍测量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操作,再集体交流。

  思考:为什么圆锥的高在里面,可以从外面测量?

  4、对比小结:圆柱和圆锥各有什么特征,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圆柱体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长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巩固练习

  1、教学练一练

  观察练一练中的图,你能很快找出圆柱和圆锥吗?在圆柱旁边打上“√”,在圆锥旁边打上“δ”。

  2、练习五第2题

  有句古诗说:“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学们一定很熟悉吧?那么,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圆柱和圆锥,是否也会看到不同的图形呢?请分别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进行观察,再到书上练习五第2题去连一连。

  3、拓展练习:

  在学习有关图形的知识时,练就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个善于想象的大脑是十分重要的。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请看屏幕。

  在下图中,以直线为轴旋转,可以得出圆柱体的是()。

  五、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疑惑?接下来,我们还会研究圆柱圆锥的哪些知识?

  但我们对圆柱和圆锥的研究还远远不够。课后,请同学们完成一个小制作,具体的要求看练习五的第4题。聪明的同学还可以猜一猜,下一节课我们将研究什么问题。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10

  教学过程:

  (一)联系比较、建立表象

  (1)观察、联想:

  师: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师拿出一个用红布蒙着的圆柱笔筒,揭开布)这是长方体吗?它是什么?(板书:圆柱),今天,老师准备把它作为一件礼物,送给大家。(教师再出示几个圆柱模型)

  (2)联系、想象:学生议论,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圆柱形的?我们教室里哪些东西是圆柱形的?

  (3)想一想、画一画。

  ①.让学生闭起眼睛,想象圆柱的形状是怎样?

  ②.把想到的圆柱形状用简图画在练习本上;

  ③教师电脑显示:水杯、水壶、铁罐实物图并逐步抽象为立体图。(贴出立体图)

  (二)导探结合、形成新知

  1、认识圆柱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刚才,同学们举出了好多例子,这说明在生活和生产中离不开圆柱形的物体。我们应该进一步地认识它!(板书:认识)

  (1)请学生说一说,你想认识圆柱的什么?(生:我想知道圆柱由哪几部分组成,圆柱有什么特征……)

  (2)操作感知——认识各部分名称。

  ①看看、摸摸,同桌讨论:圆柱体有几个面?这些面怎么样?

  ②初步发现:(学生回答)圆柱体有三个面,其中有两个面是平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叫做圆柱的底面;还有一个面是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师在立体图上标明名称,学生闭起眼睛摸手中的圆柱,并说出它的各部分名称)

  ③猜一猜,做一做。

  哪两个面是一样的,你是怎样知道的?引导学生观察、议论,并说出自己的做法:a.可以剪出来比较;b.量半径、量直径;c.量周长;d.把模型的底面固定在纸上沿着它的周边在纸上画出一个圆,再把模型倒换过来比较。

  ④教师小结学习的过程和学习方法(板书:观察、猜想、操作、发现。)

  2、认识圆柱的高

  (1)指着图中高、低两个圆柱问:哪个圆柱比较高,哪个比较低,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圆柱的高低与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关。

  (2)怎样测量圆柱的高。

  ①引导学生观察圆柱的纵切模型,(师出示圆柱纵切模型图)感知两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

  ②媒体演示:圆柱的高可以在圆柱的侧面上来表示。(师在立体图上表示出高,学生在自己的圆柱上画高。)

  (3)学生讨论发现:①圆柱可以有无数个纵切面,每个纵切面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长方形对边平行,说明(圆柱纵切面可以有无数条高,长度都相等。②侧面上可以作无数条高;③在两底面之间只要量出垂直于底面的线段的长度都是圆柱体的高)(师板书:有无数条高,长度都相等)

  3、认识圆柱侧面的特征

  (1)师:圆柱的两个底面都与侧面相交,观察一下,两个底面与侧面相交的线是底面的什么?(底面周长)

  (2)侧面是一个曲面,如果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再展开,你能想象出侧面会变成一个什么图形吗?(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学生动手操作)

  (3)讨论这个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发现: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的高。

  (4)画一画、议一议:展开图可以是一个其它图形吗?如果不沿着高展开,侧面剪开可能是什么形状?

  (三)教学小结

  圆柱体有什么特征、侧面呢?这些知识你是怎么学会的?

  (四)、强化练习、巩固新知

  1、学生独立完成:11页做一做(课本)

  2、学生独立完成:15页1-4题(课本)

  3、用硬纸做一个底面半径为2厘米,高5厘米的圆柱。

  (五)、总结整理、深化新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内容: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0页至12页、做一做、练习二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出示一个圆柱体,学生能列举出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2、学生能借助日常生活中圆柱体实物,说出圆柱的特征,并用圆柱体的特征来判断哪些物体是圆柱体。

  3、学生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能归纳出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之间的关系。

  4、学生能运用圆柱的特征动手试做一个圆柱。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认识圆柱侧面的特征。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圆柱体的实物、模型、圆柱的纵切模型和相应电脑课件。

  学具准备:自带贴有标签纸的圆柱形物体或按照教科书第153页的图样,用硬纸做一个圆柱;剪刀、线、尺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12页圆柱的认识,练习二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学具: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圆柱体物品,并将其侧面用白纸包好。剪刀、直尺。教师准备圆柱体、圆柱体侧面展开图、可旋转长圆柱体的长方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指名学生回答,使学生熟悉圆的周长公式:C=2πr或C=πd)

  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教师依次出示题目,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评判答案是否正确)

  (1)半径是1米 (2)直径是3厘米

  (3)半径是2分米 (4)直径是5分米

  二、认识圆柱特征

  1.整体感知圆柱

  (1)(出示教材第10页中的圆柱形物体)问: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

  如果把这些圆柱形物体的形状画下来会是什么样子?(出示圆柱的立体图形)像这样的图形叫圆柱。

  (2)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2.圆柱的表面

  (1)摸摸圆柱。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说圆柱由哪几部分组成?

  (2)指导看书:摸到的上下两个面叫什么?它们的形状大小如何?摸到的圆柱周围的曲面叫什么?(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问:粉笔是圆柱体吗?

  3.圆柱的高

  (1)教师出示高、矮不事的两个圆柱,提问:哪个圆柱高,哪个圆柱矮?

  (2)结合课本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板书: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3)师画一条侧面上的斜线,问:这是圆柱的高吗?为什么?两个底面圆心的连线是高吗?

  (4)讨论交流:圆柱的高的特点。

  问:圆柱的高有多少条?

  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③深化感知:面对这数不清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

  老师引导学生操作分析,得出测量圆柱边上的这条高最为简便,同时课件上的圆柱体闪烁边上的一条高.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贴在木棒上的长方形纸片,将它快速转动,看一看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完成教材第11页的“做一做”

  4.圆柱的侧面展开(例2)

  (1)动手操作: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橡皮、蜡笔、水彩笔、固体胶水等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

  反馈后讨论: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样剪的?展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是怎样剪的?

  ┌长方形

  板书:沿高剪┤ 斜着剪: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

  强调:我们先研究具有代表性的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

  (2)寻求发现.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①师生一起把展开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在重复操作中观察。

  ②学生再观察电脑演示上述过程.(用彩色线条突出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转化成长方形长和宽的过程。)

  ③同学交流后说出自己的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3)延伸发现.展开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

  ①讨论:平行四边形能否通过什么方法转化成长方形?

  课件显示: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转变成长方形,再还原成圆柱侧面的动画过程。

  ②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圆柱侧面展开是正方形?

  ③引导小结:不管侧面怎样剪,得到各种图形,都能通过割补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你能推导出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吗?

  5.圆柱的侧面积。

  (1)圆柱的侧面积,顾名思义,也就是圆柱侧面的面积。

  (2)出示圆柱的展开图: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观察很容易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

  (3)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引导学生根据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可以知道: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侧面积练习:练习二第5题

  (1)学生审题,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 这两道题分别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 计算结果要注意什么?

  (2)指定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发现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并及时纠正。

  (3)小结:要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必须知道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这两个条件,有时题里只给出直径或半径,底面周长这个条件可以通过过计算得到,在解题前要注意看清题意再列式。

  三、巩固练习

  1.做第11页“做一做”。

  2.做第15页练习二的第3题。

  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3.做第15页练习二的第4题。

  4.求圆柱的侧面积

  (1)C=12厘米,h=12厘米(展开图是什么形状)

  (2)d=5分米,h=6分米

  (3)r=2米,h是半径的2倍。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二第14题求侧面积部分三道小题。

  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1、一个调整

  根据学情,我灵活调整了教学内容,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提早到第一课时完成。其实,由探索圆柱侧面的特征,到推导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可谓顺水推舟,轻而易举,学生理解掌握起来也比较容易,这样的改动可以降低第二课时“圆柱表面积”的难度,给学生在“表面积的计算”一课中更多的练习时间。

  2、一次讨论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及以往知识,在课前阅读时对于圆柱的特征就已能基本掌握,通过课堂教学来看,仅在圆柱有多少条高时发生争议。有的学生认为圆柱只有1条高,也有的学生认为圆柱的高只能在其侧面表示。针对这一现状,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结合圆柱高的概念展开讨论,从而明确了什么是“两个底面之间距离”的含义。

  3、一处拓展

  在引导学生观察得出长方形纸片旋转后是一个圆柱后,我通过设问对教材进行了拓展。“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旋转后所形成的圆柱体之间有什么联系?”当学生回答长是圆柱底面直径时,我通过直观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正确结论。然后,我又举一反三,请学生思考“如果将这个长方形换一个方向粘贴在木棒上,那么它和圆柱体又有怎样的联系?”通过拓展,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这部分内容有:圆柱的特征、圆柱的底面、圆柱的高、圆柱的侧面及它的展开图.

  圆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教材首先从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形物体抽象概括出圆柱的几何图形,然后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圆柱的特征,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使学生弄清圆柱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周长、宽与圆柱的高之间的关系,教材是通过沿着一条高剪开罐头盒的商标纸引入这一环节的,这为进一步学习圆柱的表面积做好准备.

  三、教学对象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形体,具备一定的空间观念,圆柱又是一种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形体,因此教学时从直观入手,帮助学生形成表象.

  此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指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利用学具进行观察、触摸、讨论,探索圆柱的特征.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1)概念教学遵循由观察→发现→引导学生总结概念→运用概念这一规律,使学生建立起清晰的概念.

  (2)以直观教学为主,从生活中实物引入,充分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形成过程,逐步帮助学生形成对圆柱的认识.

  (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化静为动,直观形象,既增强教学效果,又扩大教学容量,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4)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加深了学生对圆柱的认识.

  五、教学媒体设计

  本节课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时从圆柱的特征和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这两个环节重点加强:

  (1)利用计算机演示圆柱底面的形状及两底面重合,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底面的特征.

  (2)利用计算机显示一条不垂直于底面的线段,通过比较,进一步明确高的概念,然后显示多条高,让学生明确圆柱有多条高,最后演示多条高重合,进而总结出高的特征.

  (3)利用计算机演示把圆柱侧面沿一条高展开,再卷起,直观形象地让学生看到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关系.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这种形状的物体,谁知道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教师表述的同时计算机出示:汽油筒、钢管、罐头盒三种实物图。

  它们都是圆柱体,也可以简称为圆柱。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的圆柱都是这种形状的.直圆柱。

  (二)新课

  1.沿着这些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画线可以得到这样的图形,这就是圆柱的几何图形。

  教师表述的同时计算机演示:逐个沿三种实物的轮廓画线,抽象出三种几何图形的动画,画线的同时实物慢慢消失,只剩轮廓。

  2.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怎样可以得到一个圆柱呢?学生思考、急于寻求答案时,计算机演示圆柱形成的动画:一个长方形,以长方形的一条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一周,得到一个圆柱。

  3.圆柱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每一部分的名称又是什么?

  学生两人一组触摸圆柱的表面,教师介绍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4.圆柱有哪些特征呢?下面4人一组边观察圆柱边讨论下面的问题。

  学生4人一组开始小组学习,计算机出示思考题:思考:①圆柱的底面各是什么形状?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②圆柱从上到下的粗细有什么关系?

  学生在小组讨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汇报、补充。

  教师在学生回答第一题后利用计算机进行验证:圆柱几何图形的底面逐渐分离出来显示成圆形的动画和上下底面重合的动画。

  问:什么是圆柱的高?圆柱的高有什么特征?

  教师提出问题后,先利用计算机演示圆柱的高,明确概念,再出现一条不垂直于底面的线段,让学生判断,加深理解;然后显示多条高,演示几条高重合,揭示高的特征。

  5.圆柱的判断练习。

  6.这是一个圆柱,去掉圆柱的两个底面,剩下的部分是圆柱的什么?同学们猜想一下把圆柱的侧面沿一条高展开会得到一个什么图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汇报

  学生汇报自己的猜想后,利用计算机进行验证:把圆柱的侧面沿一条高逐渐展开显示成长方形;展开后的长方形再卷起成圆柱的侧面、展开;长方形的长变为红色并闪烁,显示“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变为红色并闪烁,显示“高”。

  问:我们看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什么图形?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刚才有同学猜想侧面沿一条高展开可能是正方形,在什么情况下是正方形?学生猜想后,利用课件验证:长方形的长逐渐缩短成正方形;高变为黄色线段沿轨迹和底面周长比较长短。

  7.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圆柱这种立体图形,回忆一下,圆柱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哪两部分?底面是什么形状?侧面沿一条高展开是什么图形?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教师结合所提问题,先显示圆柱的几何图形,然后演示底面逐渐脱出成圆形的动画,最后演示侧面沿一条高展开成长方形的动画。

  8.学生自学课本。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总结

  教学设计思路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直接引入课题。

  利用计算机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几何图形,直观形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研究,有利于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的探索欲望。

  启发学生猜想,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能力。

  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圆柱的认识。

  多媒体应用分析

  利用实物激发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对圆柱的表象有初步的认识。

  由实物引出几何图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帮助学生理解圆柱的形成,演示时要结合课件演示的速度进行讲解说明。 通过演示多媒体使学生能直观地看出圆柱的上下两个面确实是2个完全相同的圆,从而总结出底面的特征,突出重点。

  通过多媒体演示高、比较高、学生观察高,加深学生对高的概念的理解,通过演示多条高重合,让学生理解圆柱的高都相等,总结概括出高的特征。此环节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突破难点。

  这里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采用多媒体演示圆柱侧面展开的慢镜头,帮助学生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化抽象为具体。

  通过多媒体演示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习兴趣。 通过演示贯穿本节课的知识点,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13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一)从平面几何想象到立体几何,沟通面与体的关系。

  1、请看屏幕,看到两个什么样的平面图形?

  2、猜一猜,(1)号长方形如果向后移产生一定的厚度,会得到一个什么立体图形?(2)号长方形如果围绕宽这条边旋转一周,猜想一下,又会得到一个什么立体图形?

  (二)、引入课题

  猜对了吗?想象力不错!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进一步认识圆柱。(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新知,建构模型

  (一)、整体感知,由实物到几何图形的抽象过程。从直观几何抽象到经验几何

  1、现在举起你们昨天做的圆柱,互相欣赏一下。手巧的同学做得比较精致,有的同学作品不够完美,看来动手能力还得提高。

  2、那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哪些物体是圆柱体的?(你们观察很仔细)

  3、请看,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圆柱体图片,罐头盒、茶叶筒、木桩。如果把它们画成立体图形是怎样的呢?想看看吗?

  (二)、研究圆柱的特征

  1、提问:那圆柱有什么特征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四人一组,每人拿一个圆柱,用手摸一摸,互相交流,有什么发现?

  2、小组汇报,哪一组愿意给大家说说你们发现圆柱有哪些特征?

  ①、随着学生回答质疑:

  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用哪种方法验证最简单?(预设:观察、画剪、量直径计算、画在纸上倒过来是否重合)

  ②、圆柱周围的面有什么特征?与底面有什么不同?(曲面)再用手摸一摸,请看屏幕演示。

  ③、谁来完整的说说圆柱有几个面,每个面有什么特征?随着学生回答后板书。

  2个底面——完全相同的圆

  3个面

  圆柱特征 1个侧面——曲面

  3、高的认识

  ①、出示两个高低不同圆柱。请看,这两个圆柱有什么不同?那么圆柱的高低和什么有关?(圆柱的高低和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关)

  ②、请看屏幕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叫圆柱的高。为了方便一般测量侧面上的高。

  ③、请看这样画一条线段是它的高吗?(三角板斜放)

  你能画一条你自己制作的圆柱的高吗?长度是多少?还能不能再画一条高,长度又是多少?你能总结出圆柱的高有什么特征吗?

  同意吗?还有补充吗?说得很完整,我们把它写下来。(板书:高——无数条,长度相等)

  ④、高的拓展。

  在日常生活中,圆柱的高还有其它的说法,比如:

  硬币的高叫什么?(厚)钢管横着放高叫什么?(长)圆柱形水井的高叫什么?(深)

  4、小结圆柱特征

  现在谁来完整的说说圆柱有什么特征(看板书)

  同桌互相指一指手中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在哪里?

  谁来指指老师手中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在哪里?(横放)

  (三)、研究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1、设置问题障碍,深化特征

  ①、请看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圆柱,为什么?(开火车游戏)

  ②、看来圆柱是由两个完全一样的底面和一个侧面组成的,出示两个小圆和一个大侧面,它们能不能组成一个圆柱呢?

  2、实践操作,探究关系

  ①、提问:那圆柱的底面和侧面满足什么条件才能组成一个圆柱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手中学具进行研究。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第三节《比和比的应用》教学说明与教学建议第四单元 圆 全单元教案六下第一单元 负数 教材分析《圆锥的认识》说课《分数乘分数》教后反思《纳税》教案 人教版第十一册教案百分数(五)折 扣圆柱的表面积查看更多>>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②、抽读探究要求,小组讨论交流在1—5号之中,给圆柱选择合适的侧面包装。

  ③、质疑:这么多侧面,你为什么选择4号和5号呢?5号为什么也能围成圆柱的侧面呢?(通过割补、平移转化成长方形)贴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④、提问:观察侧面展开图,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周长有什么关系?宽与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同意吗?回答很准确。(板书:长方形的长=圆柱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圆柱的高)

  ⑤、猜猜看,老师手中这个圆柱侧面展开可能是什么图形?想一想在什么条件下,圆柱侧面展开是正方形?(圆柱底面周长=高)

  3、小结:这样看来圆柱的侧面展开可能有哪些图形(长方形、平形四边形、正方形)

  三、练习与质疑,组装圆柱的拓展题(从计算几何演绎到推理几何)

  想一想:哪几号材料能组成圆柱(接口不计),为什么?

  1、2、4号不能。(梯形上底长度小于圆的周长)

  1、2、3号和1、2、6号可以组成圆柱。(圆的周长等于长方形和正方形底边长度)

  四、课堂小结,提升理念

  同学们表现很积极,通过大家的研究探索,我们认识了圆柱,你能谈谈有哪些收获吗?

  祝贺你们能有这么多的'收获。

  五、课堂延伸

  圆柱体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请欣赏在建筑、市政设施、食品等方面给我们增添了许多情趣。今天我们讲的圆柱都是直直的,上下粗细相同的直圆柱,其实在生活中还存在斜圆柱和弯圆柱,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仔细观察身边的物体,你会发现更多有关圆柱的有趣的知识。

  板书设书

  圆柱的认识

  2个底面——完全相同的圆

  3个面

  圆柱特征 1个侧面——曲面

  高——无数条,长度相等

  长方形的长=圆柱底面周长

  长方形的宽=圆柱的高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九年义务教育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圆柱的特征,能正确判断圆柱体;认识圆柱的侧面及展开图,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究,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10—1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通过学生自主研究,使学生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丰富其学习数学的积极体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圆柱的侧面与它的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圆柱体、硬纸、剪刀、胶带、圆规、直尺、课件 、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渗透学习方法。

  师:(出示长方体的模型),我们在认识长方体时主要认识了它的哪些方面?

  生:长方体的组成,就是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师:正向大家所说,我们在认识一种几何图形时,通常研究它的两个方面:即它的组成和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这种方式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

  【评析】用长正方体的学习方法来研究圆柱体,体现了研究方法的一致性,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图片引入,探索圆柱的特征。

  1、课件引出研究问题。

  师:屏幕上的这些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课件出示:比萨斜塔、客家围屋、立柱、蜡烛、水杯等)

  (课件抽出圆柱的几何模型)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圆柱的认识。(板书课题)

  2、结合实物,初步探索圆柱的组成。

  师:研究圆柱,我们先要研究圆柱的组成,每个人都有一个圆柱形的物体,请大家用手摸一摸,看一看,援助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学生独立观察、操作)

  生1:圆柱有三部分组成,两个圆和一个周围的面。

  生2:两个圆的面积相等,

  生3:圆柱有无数条高。

  师:你能给大家指一指圆柱的高在哪里吗?(学生指)

  教师划一条侧面上的斜线,这是圆柱的高吗?为什么?两个底面圆心的连线是高吗?高有多少条?

  师:大家的观察很仔细,确实圆柱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两个圆和一个曲面,并且两个圆的面积相等,在圆柱中,两个圆叫圆柱的底面,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圆柱有无数条高。(板书)

  3、设置问题障碍,深化特征的研究。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圆柱是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和一个侧面组成的,是不是任意两个完全相等的圆和一个侧面就一定能组成圆柱呢?(不是)我这里有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圆和一个侧面,他们能不能组成一个圆柱呢?(不能)

  圆柱的底面和侧面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手中的学具进行研究。

  汇报1:

  生1:圆的大小和侧面的粗细一样。

  师:大家的感觉没错。可是老师总感觉底面圆和侧面之间的关还不够具体,谁有办法能让大家很容易的`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再次进行小组合作。

  汇报2:

  组1:我们可以把圆柱的侧面剪开,把它展开后就变成了一个长方形。这样它们就都成了平面图形,就容易进行比较了。

  师:这个小组的同学把侧面剪开变成了长方形,是沿哪里剪的?(圆柱的高)这样就把侧面这一曲面转变成了平面。板书:化曲为直

  在以前的学习中,还有哪些知识也用到了这一方法?

  生2:学习圆的周长时我们也是用到了这一思想。

  生3: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也是用到了这一思想,把原转化成了近似的长方形。

  师:大家的想法很有创造力,那展开后的长方形和底面圆之间有什么关系?

  组2:现在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

  师:大家把剪开的圆柱体再围起来,验证一下这位同学的结果。(学生操作)

  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4: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师:现在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展开后的长方形和圆柱的关系?

  生5: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板书:

  师:请同位两个用本子作学具互相说一说。

  4、课件演示,建构圆柱的特征。

  【评析】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思维层层推进,使学生的操作经验内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丰富了对圆柱特征的理解。在比较圆柱的侧面和底面圆的关系时,教师适时地启发学生联想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公式推导中所用的思想、方法,潜移默化中教会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运用特征,解决问题。

  师:刚才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发现了圆柱的基本特征。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一张长方形纸(长62.8厘米、宽31.4厘米),你能利用刚刚学到的知识做一个以这张长方形纸为侧面的圆柱吗?请大家先讨论应该怎样去做,有了想法后动手操作。(小组合作)

  (交流汇报)

  组1:我们组是利用长62.8厘米求出了底面圆的周长也是62.8厘米,62.8÷3.14÷2=10厘米,所以底面圆的半径是10厘米。用圆规画出了两个圆。粘起来就做成了一个圆柱。

  组2:我们是把31.4厘米作为圆柱的底面周长,求出底面半径是5厘米,用圆规画出了两个圆做成了圆柱。

  师:请大家把做成的圆柱举起来互相欣赏一下。虽然两个小组做成的圆柱形状不同,但他们都用到了今天所学的圆柱的基本特征:圆柱由两个完全相等的圆和一个侧面围成的,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大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评析】

  圆柱体的制作,引导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既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巩固练习,夯实基础。

  1.下面的图形哪些是圆柱?请标注来。

  2.折一折,想一想,能得到什么图形,写到括号中

  【评析】

  有效的练习,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的底面及其直径和半径,圆柱的高,圆柱的侧面积及它的展开图;

  2.使学生经历圆柱概念的形成过程,在实践中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自学、合作学习的良好品质,逐步达到善学、乐学、会学的目的。

  二、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圆柱的特征。

  三、教学难点:

  1、建立空间观念;

  2、弄清圆柱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看过《幸运52》吗?(看过)现在,请根据下面的提示语猜一个数学名词。(小黑板出示)

  提示语1:墙壁;2:平静的湖面;3:镜子 生:平面。

  师:你真聪明!那请同学们看老师(师将一张纸卷起来),同学们看,现在的这个面还是平面吗?(不是),那我们就叫它曲面。

  师出示四个物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将物体分类(曲面和平面两大类)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柱。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

  生:举例

  师:同学们都是有心人,那么善于观察生活。同学们刚刚说的都是直直的,而且上下一样粗。像这样的圆柱就叫做直圆柱。我们小学阶段学习的都是直圆柱。

  (二)自主、合作、探究问题

  师:关于这两部分的知识,你都想知道些什么呢?拿出你手中的圆柱,看看,摸摸,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生小组讨论交流

  师:好,谁来说一说。 生:底面、侧面、高

  a、圆柱的面

  1.分组活动,每人拿一个圆柱,摸一摸它的面;

  2.互相交流,什么感觉。

  启发学生动手实验:

  (1)用手平摸上下底,有什么特点;

  (2)用笔画一画,上下底面积有什么特点

  (3)用双手摸侧面.

  3、教师明确: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b、圆柱的高

  师:(出示两个圆柱)哪个圆柱比较高,哪个比较低,为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圆柱的高低与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关。

  师:那你能量出圆柱的高吗?

  ①引导学生观察圆柱的纵切模型,(师出示圆柱纵切模型图)感知两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圆柱的高可以在圆柱的侧面上来表示。(师在立体图上表示出高,学生在自己的圆柱上画高。

  生小组讨论——发现:

  ①圆柱可以有无数个纵切面,每个纵切面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长方形对边平行,说明圆柱纵切面可以有无数条高,长度都相等;

  ②侧面上可以作无数条高;

  ③在两底面之间只要量出垂直于底面的线段的长度都是圆柱体的高)(师板书:有无数条高,长度都相等)

  师: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高和底面的夹角多少度了吗?

  生:师出示相关练习:指出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三、集中反馈、解决问题 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师:圆柱的两个底面都与侧面相交,观察一下,两个底面与侧面相交的线是底面的什么?

  生:底面周长

  师:侧面是一个曲面,如果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再展开,你能想象出侧面会变成一个什么图形吗?(长方形或者正方形)

  生:动手操作

  师:讨论这个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生小组讨论——发现: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的高。

  师:画一画、议一议——展开图可以是一个其它图形吗?如果不沿着高展开,侧面剪开可能是什么形状?

  生:尝试

  师: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

  生思考——回答

  质疑问难:你还有什么不懂得吗?

  四、解释与应用

  1、巩固性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 2(课本)

  2、针对性练习(教师补充设计)

  (1)一张长方形纸,长30厘米,宽20厘米,如果把它围成圆柱状, 围成后的圆柱侧面与长方形底有什么关系?这个圆柱底面周长和高各是多少。

  (2)一张正方形纸边长20厘米,围成一个圆柱。 这个圆柱底面周长和高各是多少厘米?(以上各题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方法和计算结果。)

  (3)算一算:能不能做成圆柱

  已知底面直径6厘米,长方形长25.12厘米、宽18.84厘米

  五、总结整理、深化新知:

  1、学生通过板书,进一步领会和掌握知识要点,引导学生再次质疑问难。

  2、归纳本节学了哪些知识,学会了什么,怎样学,达到强化新知,掌握学习方法的目的。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03-06

圆柱认识教学设计12-27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09-04

[优秀]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10-03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优)09-04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的教学设计04-20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15篇)06-10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15篇06-10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15篇06-17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汇编15篇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