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经典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经典教学设计1
现代教育技术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育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为保证“人才培养模式和开放教育试点”的顺利实施和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依据本专业实施方案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课程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概况
1.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现代教育技术是中央电大教育管理专业(专升本)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它的文字教材名称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2)。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其中录像课14学时,网上辅导9次。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教育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等。
本课程的目的
提高综合素质,使教师掌握运用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的基本能力,适应教育发展、课程改革和教学人才的需求。
本课程的要求
⑴ 通过本课程的开设,提高对学习教育技术意义的认识,树立现代教育意识,增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改革观念。
⑵ 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内容,了解教学设计的方式、方法。
⑶了解教育传播理论、教学媒体理论和教学媒体的选择方法,能正确地选择教学媒体和在教学中有效地使用教学媒体,初步具备把计算机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去的能力。
⑷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高度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认真学习、理解课程的理论、方法,认真做好相关的实验,并自觉地把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去,重点培养提高学习者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意识理念、知识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使教学活动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⑸保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适当超前意识的先进性,并根据学生在职的特点,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知识范围选择适当,突出应用性和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2.本课程的办学形式
本课程的办学形式有两个特点:一是它属于“开放教育试点”课程;二是它属于中央电大与地方电大的合作办学的课程。前者决定了它必须在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上有所创新,后者决定了它与地方电大必须紧密合作。
3.本课程的学习对象
本课程的学习对象主要是我国边远地区和广大农村的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以在职进修为主。学习对象的主要优势是:学习动机普遍强烈,愿意通过理论学习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学习目的明确,渴望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知识能力和学历层次的提高;有着足够的教育工作经验;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的能力较强。但他们也有着明显的劣势,即:文化层次普遍较低;因经济状况较差,学习资源亦相对匮乏;工作和生活担子较重,因而学习时间缺乏;因为年龄较大,记忆力相对减弱。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课程建设及具体实施中,对学习对象的这些优势和劣势都应通盘考虑、制定相应的学习支持服务的举措。
4.本课程的媒体资源
本课程采用三种教学主媒体和其他多种辅助媒体。主媒体即文字教材、录像教材、IP和形成性作业等。文字教材是在教和学中贯穿始终的重要依据,是学习的尺度和标准。录像教材帮助学生明确基本概念、理清知识思路和要点,减轻学习的难度。IP提供较新的信息,教学指导等。不同教学媒体有自己的教学功能,“各有侧重、优化整合”,共同构成本课程的一个完整的“教学资源体系”,以支持完成《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此外,本课程每学期组织提供9次网上学习指导,包括:教材章节的学习引导、测验和学习资料;同时按学习进度在期末举行一次直播课堂(复习辅导)。
二、学习模式
作为“开放教育试点”课程,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强调以下两点:一是突出远程开放教育办学模式的优势和特色;二是寻找远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和规律。据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拟将教学与研究共同推进作为一条基本原则,使之展开积极的双向互动,目的是为“人才培养模式和开放教育试点”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本课程的学习过程模式
本课程的学习过程即教学过程,它强调的是从学生的角度来描述教学的一般过程,它是学习本课程的外在程序。学习过程模式更侧重于教学管理的指导。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注册登记,领取学习材料(文字教材、录像教材或VCD光盘、形成性考核作业册等);
(2)接受学习指导(如学习方法、学习计划和学习进度),明确学习目标;
(3)接受学习支持服务,实践学习过程:(自学→小组协同学习→面授辅导)(平时成绩考核)+实践环节(平时成绩考核)→期末复习→参加期末考试。
(4)毕业或结业。
2.本课程的学习实施模式
本课程的学习实施模式即学习实践模式,它强调的是从学生学习的内在程序来描述学习过程,是学习过程模式的内化和具体实践。学习实施模式更侧重于学习方法的指导。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有一定难度的课程,这是因为它是一个独立的方法和方法论学科体系,许多概念和理论涉及多个的学科,学生自学会感到很困难,教师要加强辅导、帮助学生自学。
在对学员进行自学方法和自学能力的辅导时,应要求学员善于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学习文字教材,对文字教材的知识结构、基本理论与心理规律要在了解、理解上下功夫,认真钻研,善于分析与概括教材的要点、重点与难点;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心理规律、原则与方法要做到联系实际学会应用。
学生学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以自主学习法为核心学习各种学习材料(文字教材、录像教材、IP教材、期末复习提要等)认真作好学习笔记;
(2)以合作学习法为核心参加小组协同学习;
(3)以辅导交流学习法为核心参加教师的集中面授辅导;
(4)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充分利用中央电大提供的各种教学服务(如信函、电话答疑、电子语音信箱、直播课堂、电子邮件等);
(5)以实践学习法为核心参加集中实践环节的各种活动。
三、学习支持服务策略
1.中央电大(课程组)的'职责与任务
与以上本课程的学习过程模式、学习实施模式相对应,中央电大(课程组)的职责与任务主要是:
(1)提供本课程的各类指导性文件,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课程实施方案等。
(2)提供本课程的学习材料,主要是多种媒体教材。
文字教材是学习的主教材、是教和学的主要依据。认真学习文字教材是学生获得知识,完成学业的重要途径。本文字教材为方便学生自学,将教学和导学合一,设计了学习目标、学习方法、本章小结、思考练习题、案例介绍。学生在学习时首先要清楚文字教材的结构、思路和学习方法,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学习模式。
录像教材(14学时)是重要的助学教材。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课程的学习方法、理清知识要点、提示重点,减轻学生学习难度,强化自学、指导复习。
IP教材(2学时)分为4个专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需求,自主选择使用。
(3)举办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培训班。为了减轻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难度,在开学初,拟举办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培训班,聘请教材主编或主讲讲解教材思路、结构、重点及难点。
(4)提供本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指导性意见和交流性信息,如开课前、后及其中间运用直播课堂、VBI、计算机网页、有关课程教师的业务培训会等形式对学习过程各个环节进行教学管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交流。
(5)对本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监督、检查、评估以及期末考核工作。 本课程主持教师:中央电大师范部李小林
联系电话:(010)66490662;E-mail:[emailprotected]
2. 学习进度及方法提示
为了便于学生学习,现将学习进度和相应媒体及学习方法提示给大家,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参考使用。
四、地方电大的职责与任务 在本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地方电大是执行部门,其职责与任务主要是:
(1)根据中央电大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组提供的各种指导性文件,联系实际制定本地的实施性教学大纲、课程实施方案并组织招生。
(2)提供学习本课程所必须的硬件条件,诸如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室、实验室、面授辅导及小组讨论教室等。
(3)确定本课程的主持教师和辅导教师,其职责为:对本课程学习过程诸环节的介入以及各种教学媒体的使用提出实施性意见,指导学生展开自学、小组学习、参加面授辅导以及运用远程教育的学习方法使用多种媒体教材和多种教学支持服务手段,定期检查、批改学生的作业。
(4)帮助学生做好期末复习和考试准备工作。
(5)组织实施实践操作教学环节。
五、“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实践教学设计
(一)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1.教学内容
针对“现代教育技术”中各章节的实践性学习的任务,采用上机操作、练习作业和实践考察活动等方式进行教学,是本课程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文字教材和录像教材中一些实例的学习和技能训练的内容也可供有选择地重点学习。
2.实践教学要求
实践教学的总体要求是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将我国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工作中的具体情况与本课程的学习内容紧密地结合起来。具体要求是:
⑴结合工作实践体会,做好课程作业,尤其要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认真完成好各学习单元后所附思考与练习和“形成性考核作业册”中的论述题。
经典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复习词语
2、感受翠鸟的颜色十分鲜艳,产生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3、运用各种方法理解翠鸟动作十分敏捷的特点,并能够体会句子表达的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翠鸟美丽的外形和它行动敏捷的特点,产生喜爱鸟类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第二自然段,体会翠鸟的`行动十分敏捷。
教学用具:
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翠鸟这篇课文,学习了生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我们先来复习下词语(课件出示词语)学生齐读,开火车读等形式。
2、听写词语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门对翠鸟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把整篇课文分三个部分,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样把课文分的?(指名说)(课件出示)接下来我们详细地学习课文。
二、阅读理解,运用多种方法感悟课文
(一)轻声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1、边读边画出描写翠鸟颜色鲜艳的词语来,说说你从这些词语中都想到了什么?(指名叫学生找)
(1)、颜色鲜艳
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发言:
从头巾、外衣、衬衫这些词语中感受到翠鸟特别会打扮自己,我很喜欢它。这些颜色搭配在一起,使翠鸟非常漂亮。
从翠绿色、浅绿色、赤褐色感受到翠鸟的颜色很鲜艳、漂亮。翠绿色十分鲜亮、耀眼,浅绿色稍微淡一点,搭配起来太美了。衬衫的颜色和头部、外衣都不同,有颜色的变化,很漂亮。(2)质疑,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这一自然段,思考:文中写翠鸟有外形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句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来写
[出示图片,边看图边体会]运用了比喻句的表达方式,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写的。
(3)课件出示练习,进一步巩固内容。
指导朗读:你喜欢吗,读出你的喜爱之情来。(齐读课文)
(概括自然段主要内容:翠鸟是一种颜色鲜艳、小巧玲珑的鸟。)
板书:
样子小巧玲珑
颜色鲜艳
翠鸟颜色鲜艳,身体小巧玲珑,所以它在活动时动作十分快,接下来
我们来学习翠鸟活动时的特点,(板书:活动特点)课文和我们介绍了翠鸟捕鱼时的情形,先来看看它捕鱼前等鱼的特点,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翠鸟爱贴着水面疾飞,飞着飞着,一眨眼的工夫,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
a:贴着水面飞是为了能够更好的看到小鱼,迅速逮住它。翠鸟能够贴水面飞行,说明飞行本领很高。
b:一眨眼的功夫说明速度太快了,眨眼前还在飞行,再睁开眼睛时,已经停在苇杆上了。说明速度很快。
朗读,怎样读能够突出速度快?指名读、评价、自读
(2)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水面,等待游到水面来的小鱼。(拟人的修辞手法,体现出翠鸟的耐心)板书:等鱼:耐心
接下来我们看看翠鸟是怎样捉鱼的?(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3)尽管小鱼是那样机灵,只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个小泡泡,可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
翠鸟十分聪明,它自己先不动,在静静的等。小鱼自己觉得自己挺聪明的,自己以为偷偷吐个小泡泡翠鸟不会发现,可翠鸟太机灵了,一下就把小鱼抓住了。
(这只小鱼自以为是,自己暴露了目标,那如果“我”不在水面吐泡泡,在水面下面游,翠鸟还会发现吗?)
经典教学设计3
摘要:质疑,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气氛,培养创新意识。质疑,能开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关键词:多思 创新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的人才需要创新的教育来培养。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什么途径,什么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爱学生是一个教师最重要的品质。著名的特级教师魏书生无论走到里,都能很快与学生达成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那富有感染力的容,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般的教学语言令人赏心悦目。这都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自由、民主、信任、宽容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发表独特见解,将其创造潜能发挥出来。
1、学生课堂上敢插问“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有了疑,才能启动创造的闸门。触发想象与思考,敢于质疑,才能发展创造思维能力。
2、学生敢对教材说“不”学习《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时,有学生对标题提出异议:本文是按时间顺序介绍书籍演变的`说明文“从?到?”的句式表明最早的书籍是甲骨文,并非书籍的雏形,所以,师生达成共识,本标题不能准确说明书籍的演变过程。
3、学生敢对教师说“不”人非圣贤,敦能无过?教师应鼓励学生指出自己的错误。如老师范读课文哪个读音不准,教师板书哪个字笔顺不对,学生总会指出,纠正。
二、树立敢疑的信心,培养创新意识 疑就是不
经典教学设计4
教学分析
课文作者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
教学目标
①认识“试、验、证”等10年生字。会写“论、试、验”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无论、试验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③理解课文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激发学生动手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④通过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主要内容,弄清实验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教学难点作者是怎样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
教学准备
①生字词卡片(也可制成电脑课件,生字的部首和部分笔画可以闪烁)。
②师生共同搜集有关蜜蜂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从学生感兴趣的蜜蜂入手,谈话导入。(你们了解蜜蜂吗?谁能告诉大家一些蜜蜂的知识?).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力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学生读课文后,交流已知的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1.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2.有些问题,我们自己就有能力解决,让我们试试看,你能解决哪些问题。
3.画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四、分节朗读逐节学习。
学生分组填写法布尔做实验的内容、过程、结果。
学生汇报交流学习课文后,从作者的做法里得到的启发。(平时多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自然界的奥秘,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学生交流有关蜜蜂的知识,根据学生和课文的需要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学生合作学习。
自由读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交流课文中有关蜜蜂的知识和未知的,尝试解决一些问题。学生讨论合作学习,填写表格。
学生汇报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选择。使学生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探索新知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把读书的见解与同学交流,既锻炼其口语表达能力,又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让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学生积极性较高。
五、说话练习。尽管.......都........不是.......而是.......
六、总结课文大家学习了这篇课文,希望大家平时多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自然界的奥秘,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板书设计
经典教学设计5
一、自主学习阶段
自主学习阶段包括复习、导入、检查预习等内容。复习时教师设计好知识点,有检查,有巩固提高,又有对本节知识的联系铺垫。新课引入要自然新颖,布鲁纳说过:“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对学生来说,兴趣是学生们学习的原动力,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形成。因此,一节课当中,巧妙设计导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燕子》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春天来了,自然界中有很多景物都来争着报春,谁来说说,你都知道有哪些景物都来争着报春?”“小河开化”“小草发芽”“杨柳泛青”,等等,一个个答案呼之欲出,正在同学们兴趣来潮时,紧接着再问:“还有一位从南方远道而来的好朋友,你们猜猜看,它是谁?”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说:“燕子”。这样,同学们带着满腔热情和求知欲投入到了学习当中。
另外,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针对新课提出学生自主学习目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共性问题共同引导。其中抓好课前预习十分重要。预习时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读准字音,理解新词,读通句子。了解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查资料,收集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课堂上就能节省时间,组织学生交流时,学生们也能各抒己见,这样,学生学的轻松,课堂效果良好。
二、启发交流阶段
启发交流阶段包括知识要点、应用举例、问题探究等内容。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反映的情况,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对知识点进行剖析,通过应用举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讲解必须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要把关注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使学生乐学、善学、会学。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课堂上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得以充分发挥。在教学中教师只要抓住可疑点,就会促进学生的思维,带来求知上的.创新。
例如,在讲《月光曲》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首先对课题进行质疑,这样既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出示课题后,可以问学生看到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回答之后,又引导学生质疑,同学们知道《月光曲》是谁创作的?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这时就让同学们带着疑问去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正确的答案。在讲解课文时,教师要抓住重点段落,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不断的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验。
三、练习反馈阶段
练习反馈阶段包括练习检查和归纳总结等内容。教师可采用课后练习、同步训练等不同方法检查反馈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目的是了解学生本节基本学习目标是否达到。教师要及时点拨、简要总结,站在本学科的高度,站在教学全局的高度,让学生理清思路,掌握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使学生感到有明显收获。
四、拓展提高阶段
本阶段包括知识拓展深化和延伸提高等内容。教学可通过典型题目进行重点点拨,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体现通性通法,引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教师是在“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吃透文本,把文本作为载体,走进生活,培养学生的技能。爱因斯坦也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展的源泉。”一课结束后,对学生提出想象性的问题,做到课外延伸,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例如,在结束《跳水》一课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当孩子被救上来以后,请同学们想一想船长、水手会对孩子说些什么?孩子会对船长、水手说些什么?学生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着孩子被救以后的场面:
(1)船长会说:“你为了逞强完全不顾后果,差一点失去了生命,你应该吸取这次的教训。”
(2)水手会说:“幸亏你爸爸出来的及时才挽救了你的生命,要不后果真不敢想象。”
(3)孩子会对船长说:“爸爸,这次经历太惊险了,为了一顶破帽子,我使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以后我再也不做这样的傻事了。”
(4)孩子会对水手说:“谢谢你们救了我。”这样,在拓展练习中,展现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个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让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然后将启发、阅读、探究、点评、总结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发展探究思维为目标、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以再发现为学习方法,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和学习,经历一个提出问题(研究专题)――探索研讨――总结提高过程,去发现学习规律,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另外,还体现了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原则,在前三个环节基本知识和技能充分掌握的基础上,最后有拓展、有提高,体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总之,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它的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经典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读字词。
2、理解各则语录。
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4、学习和继承中国古代先进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辉煌成就。
【教学思路】
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教学重点】
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教学难点】
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宋代大儒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子书,并分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朱注四书,后来历代朝廷都定为官书,是科举考试的标准本,所以流传极广,影响也最大。我们课本上的就是朱熹的集注。(第45页)
二、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
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三、析读课文(12分钟左右)
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 与学习 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四、理读课文(20分钟左右)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
⑴ 用于学习态度: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而不厌 敏而好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⑵ 用于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默而识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⑶ 用于思想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
⑷ 用于思想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⑸ 用于人生感悟: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⑹ 用于日常生活: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难句翻译类练习:
⑴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⑵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⑶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⑷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⑸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⑹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五、作业
1、背诵《论语》十则。
2、课外收集其他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格言警句。
【创意说明】
此教学设计的亮点在于分类式学习笔记。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是在向传统的`做法挑战:平时课堂上,学生花大量时间记录的、知识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对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的笔记,在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习惯养成和提高教学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立意高远的课堂实践活动。
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这是在告诉我们,学生应在我们的语文课上进行充分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一点,现在已是不容置疑的了。
经典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首先通过做相同功所用时间不同引入功率的概念,再全面解析物理量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计算公式、单位等,通过估测学生上楼时的功率学以致用。功率是初中物理量力学功能中重要的一个物理量,也是后面将要学习的电功率的基础,并且是生活中机械的一个重要指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知识和技能:
1、 理解功率,知道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公式和单位。
2、会估测人做功的功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归纳认知功率,提高学生的自学归纳能力和交流能力。
2、经历估测功率,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估测功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将物理与生活联系的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认知功率,估测功率的.大小。
教学难点:功率物理意义的认知理解。
教具:每组钩码一盒、弹簧测力计一个、米尺一根、机械停表一块。
教学程序: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漫画:小华和小明同时从一楼到三楼。
讨论:对他们的做功情况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自学:功率。
自学提示: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计算公式、单位。
2、 认知:一些功率值。
3、 活动:估测人将物体从地面提升到桌面的功率。
讨论:
(1)实验原理。
(2)猜测:怎么能使功率更大一些?
(3)测量工具和需要测量的物理量。
三、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四、学以致用,布置作业。
1、设计方案:估测人做引体向上时的功率。
2、收集家中用电器及其他机器的功率,并对它们进行排序。
经典教学设计8
教材简析:
《乡下人家》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自然质朴、亲切祥和的农家画面。作者通过对动植物拟人化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纺织娘在月明人静的夜里,便唱起歌来”都体现了作者喜爱乡村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
是引导学生通读课文,随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
一是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独特的美,特别是从未接触过农村生活的城市的孩子;二是了解课文在空间、时间上交叉叙述的顺序。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培养语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在读中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与和谐,获得美的享受。
3、体会感受乡村生活,培养学生热爱乡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在情趣中置身“乡下人家”
1、欣赏富有乡村特色的“交响乐”。说说你在哪里听见过这样的交响乐?给这首交响乐起名。
2、说说在你的脑海中乡村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课件播放乡下特有的“交响乐”—— 鸡鸣、狗吠、鸭叫、虫鸣,使人一听就仿佛已经置身于乡下人家,浓浓的乡村韵味扑鼻而来。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各种的感官,感受乡村气息。】
二、在品读中感受“乡下人家”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生字词。
1、认读词语,采用联系文中句子理解词义。
2、指名分节读课文,指导朗读好句子。
3、让学生说说,各小节分别写了什么景物?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一起总结、概括,形成优美的诗句。
长藤绿叶瓜架,春雨竹笋鲜花,鸡群悠闲自在,小桥流水戏鸭,夕阳鸟儿小憩,月夜睡梦甜蜜,最美乡下人家。
4、齐读短诗,感受文章所描写的平凡而又优美的景物。
【设计意图:在朗读交流中,帮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理解句子。通过交流每个小节分别写什么,让学生自读自学,理清课文脉络,感受乡下人家清新、自然的'美。】
三、在赏读中享受“乡下人家”
出示: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1、指名读句子,理解“独特和迷人”。
2、你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中感觉到这种“独特”和“迷人”?
3、文章中描写的景物都是乡下最平凡、最普通的,但是在作者看来是那样的独特、迷人。(学生自由说说乡下人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品味你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读。
【设计意图:这是文章的中心句,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集中地概括了乡下人家美丽迷人的生活环境和朴实欢快的美好生活,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所以引领学生重点品读这一句,想象乡村生活中最平凡、最普通的场面,体会从中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自然亲切、优美恬静。】
四、在想象中表现“乡下人家”
1、出示补充内容: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一个瓜架,——( ),——( ),——( ),——( ),……描绘出诗情画意的篇章,像一首诗,——( ),——( ),——( ),……
2、交流欣赏。
【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感受了乡下人家的自然亲切、优美恬静后,设计这样的课外拓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继续寻找乡下人家最平凡、最普通的美。从而升华感情:原来在大自然中,无论怎样普通平凡的事物,都能描绘出最优美的画卷。】
经典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2、体味并准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
2、了解课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写作笔法。
3、体会选择“背影”作为表现主体的美学意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多形式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研讨法:提出问题,个别思考,集体讨论。
教学手段:
借助朗诵录音、图画及多媒体
教学步骤:二课时。
第一课时对课文总体分析;第二课时对细节分析。
第一课时
导入: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朋友会让我们津津乐道,他们的许多趣事也都让我们记忆犹新。但是对于我们最熟悉的父母,我们有多少了解呢?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背影》,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他的父亲的。
检查有关字词音形义的掌握情况。
差使chai,受派遣所做的事丧事sāng,有关死亡的事
交卸xiè,解除,除去颓唐tuí精神消沉
狼藉jí,践踏琐屑xiè,细小繁杂
簌簌sǜsu,泪流的样子举箸zhǜ,筷子
作者介绍:朱自清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5年到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内迁,任西南联大教授。胜利回京后继续在清华大学任教,积极参加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群众运动和学生运动。他在贫病交加的处境下不买美国“救济粮”,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为国人所尊敬。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1928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著名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简洁,结构严谨精巧,具有清新、委婉、隽永的艺术风格。《背影》是他前期散文的代表作。他后期的散文文字更加洗炼和成熟,更加接近口语,但是缺少他前期散文动人的情致。
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事。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奔波劳碌,谋事艰难,在他们心头笼罩着一层不散的.愁云。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背影”去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感情,所以更唤起人们的同情、叹惋和共鸣。
老师范读或录音范读,或者一同学、数同学朗读课文。思考下例问题:
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2、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
回答:父子浦口送别。回答:四写背影。“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分别为:⑴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星槠氛笼罩全文。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步履艰难,蹒跚的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⑶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⑷别后思念,再现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从以上的讨论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文章是以“背影”为线索来串联故事;通过故事的描述来抒写自己对父亲的那种一般情况下难以忽伏的情感,接着我们来讨论与之相关的问题。
段落大意全文分成三大部分:
1、第一部分(第一段):思念父亲,最不能忘怀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
2、第二部分(从“那年冬天”到“我的眼泪又来了”):回忆往事,追述在车站与父亲离别的情景,表现父亲爱子的真挚感情。
第一层(从“那年冬天”到“我们便同行”):
交代这次父子分别时的家庭情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从到南京时”到“……太聪明了”):
写父亲送行前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从“我说道”到“……又来了”):
描写父亲爬过铁道去买橘子的“背影”,抒发真挚的感情。
3、第三部分(最后一段):写别后对父亲的思念。以在泪光中再现“背影”作结,直接抒发深切怀念之情。
写作特点
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
“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
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的重点。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由此可见,用背影突出父子情深。
第二课时
饱经忧患的父亲:一如既往爱护儿子,万般体贴关爱。父亲是一座山,伟大而坚强。严酷的现实扭曲了情感,沉重的负担压弯了脊背,他从无怨言,默默地用点点血汗,以透支的生命为儿女们开出一条成功之路。本文多次提到背影,表达的中心就是父亲爱儿子,儿子爱父亲。确实,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情深。那么以下部分我们就来仔细品读作者是如何表达父子之间的爱意。
:父疼子
在送行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
答: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子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嘱咐茶房,为子买橘。体现:细心关照,周到入微
其中哪一件事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答:望父买橘见背影,(朗读,分析这一部分)
●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行动不便,步履艰难(动作描写,“探”,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为儿子做了这么多繁琐细小的小事以外,还以什么方式表达这种关爱?
答:父亲的语言。
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⑵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⑶我走了,到那边来信!⑷进去吧,里面没人、
体现:怜惜体贴,依依不舍(朴实而简洁的语言,表现出父亲无微不至的关心,深挚的关爱,怜惜体贴儿子,依依不舍,语言朴实,感情深沉。)
二、子爱父
1、儿子理解了父亲的深情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理解。三次流泪,两次自责。
A、望父买橘,艰难背影——感动之泪B、父子离别,惜别背影——惆怅之泪
C、含泪读信,再现背影——思念之泪D、太聪明了,聪明过分——后悔自责
儿子对父亲:(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儿子从不理解到理解、体谅、感动、思念)
三、研究探讨
你认为父亲为儿子做的这些事普通吗?为何儿子会多次流泪?
作者并不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这个背影对于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可能不会令儿子感动得掉下眼泪来。那为何会如此感动呢?
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在不平常的背景下。
(朗读二三段),总结:
特定的环境:家境惨淡,祸不单行
祖母去世,满院狼藉,变卖典质,父亲失业。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借债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日渐苍老的父亲,还要承担家庭的重担。然而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亲并不怨天尤人,一如既往地爱护着自己的儿子。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学业,还宽慰儿子,并亲自送儿子上火车。这些事有的不是他非做不可,如送儿子上火车;有的既不是他非做不可,又不是他所能胜任的,如过铁道买桔子。但他不做便心中不安。为照顾儿子,什么灾祸,什么劳累,他都置之度外。父亲在千辛万苦中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特别是顺境中所做的一切不知可贵多少倍。所以儿子当然会感动得多次掉下眼泪。
综合言之,应该有这样一些方面:①对父亲的感激: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②对父亲的理解:父亲不放心茶房,亲往为“我”送行,干叮咛万嘱咐,不厌其烦,表现出中老年人的“迂”,原都是亲子之心,怜爱之情,这是非他人所能比的;③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买橘子时的瞒跚艰难,一下子引发“我”的联想,家庭生活的重压何时才能解除,父亲的这种艰难还得延续支撑;④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父亲渐显老态,但还得继续生存挣扎以维持自己及其家人的生计,今后他又怎样生活,从身体到心理的逐渐变化,做儿子的又能帮助多少呢?⑤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忏悔:对父亲特殊时刻所表现出的照顾关心,不仅不领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弃,但当为自己艰难买橘的过程特别是“背影”映现,情感的通道“訇然中开”,内疚、愧悔,无声的谴责,借助有形的“泪水”表现了出来。
作业:1、比较他人是如何描写自己父亲的,课后作个收集。
2、自己创作一篇小作文,说说你父亲在你心中是什么样子的。
附板书:《背影》朱自清
字词
差使chai,受派遣所做的事交卸xiè,解除,除去
狼藉jí,践踏簌簌sǜsu,泪流的样子
丧事sāng,有关死亡的事颓唐tuí精神消沉
琐屑xiè,细小繁杂举箸zhǜ,筷子
二、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诗人,学者,作家,民族战士。因拒绝食用“美援米”而死。
三、写作背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
四、浦口送别:
四写背影
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点题背影第一段(1)第一层:那年冬天—我们便同行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描绘背影第二段(23456)第二层:到南京是—太聪明了
父子分手,惜别背影——背影消失第三层:我说到—又来了
别后思念,再现背影——再现背影第三段(7)
第二课时
细节突出父子情深
父亲疼儿子:
做了哪些事: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子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嘱咐茶房,为子买橘。体现:细心关照,周到入微
具体背影描写:穿戴:黑、深青——沉重的背影
走路姿势:蹒跚——蹒跚的背影
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艰难的背影
3、语言描写: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⑵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⑶我走了,到那边来信!⑷进去吧,里面没人、
儿子爱父亲:
A、望父买橘,艰难背影——感动之泪B、父子离别,惜别背影——惆怅之泪
C、含泪读信,再现背影——思念之泪D、太聪明了,聪明过分——后悔自责
经典教学设计10
学习目标:
1、感受书籍在我们生活、学习中起到的作用巨大。
2、学习作者用对比的方式展示书的神奇的写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这首诗。
学习要求:
1、在对诗歌的诵读中感受到书的神奇。
2、学习作者的写法,试仿写一节。
3、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感受到书对人类的神奇作用。仿写诗歌。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课前搜集资料,导入新课
1、说说和书有关的名言名句。
2、从这些话语中,你能够认识到什么?
3、小结,板书课题。
二、朗读感知,把握内容
1、师范读诗歌。
2、生试读通课文。
3、交流评议朗读情况。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去朗读这首诗歌?
三、读中明理,掌握写法
1、点生通读全诗。
2、为什么作者为用“神奇”二字来形容“书”?
3、课文中用了哪些事物和书作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仿照前两段的写法再写一节,抒发你对书的感情。
5、交流,评议。
四、全文总结。
五、课堂作业
1、练习生字。
2、背诵诗歌。
经典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
《秋思》是一首叙事抒情诗,诗人张籍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段——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这首诗。读准诗中多音字的读音。
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4、初步体会诗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多种方法,理解诗句含义。
2、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理解诗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思乡诗《泊船瓜洲》,请一位同学来背一背。(生背诵)
师:在这首诗里,是什么勾起了王安石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呢?(生回答)
师:像这样抒发思乡情感的诗歌我们把它叫作“思乡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它是唐朝诗人张籍写的《秋思》。(板书:秋思)(生齐读诗题)
师:诗题怎么理解?(生交流)
师:在秋天里思念家乡,这样的思念应该是悠长的,所以朗读诗题时,可以把秋思这两个字稍微拉长一点,这样就更有味道了,请大家再试一试!(生再次齐读诗题)
二、读通读顺,读出节奏
(一)指导读准多音字
师:嗯,有点味道了。课前已经预习过诗歌,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生读诗歌)
师:你们觉得他读得怎样?(生评价)
师指导读准多音字“重”。
师:“重”在这儿的意思是——那么“意万重”就是——
(生交流)
师:没错,“意万重”就是想说的意思很多,这是虚指。你看,根据多音字的意思来确定多音字的读音,这可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用上这样的方法,我们再来读读第四句诗。(生齐读)
(二)读出节奏
师:读得正确,也读得流利,不过,朗读古诗还要能够读出节奏来。现代人朗读古诗,常常根据音节或意义来划分节奏。如果按音节划分的话,七言诗每句多为四个节拍。如果按意义来划分的话,七言诗每句多为三个节拍。知道了古诗的朗读节奏,大家就可以选择喜欢的一种练习读一读,一会儿我们来展示。
(生自选节奏练习朗读)
师:读得真投入!谁愿意来读一读?其他同学可要认真听,看能不能听出他是采用第几种节奏来朗读的。(指名朗读)(生齐读)
三、感知诗意,体会诗情
(一)感知诗意
师:听你们朗读诗歌真是一种享受。这样读着读着,诗句的意思应该也有所了解了吧!请大家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生练习说诗句意思)
师:谁来试着说一说诗句的意思?(生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师:基本上把诗句的意思说出来了。关于诗句的意思,我们先说到这儿。我想,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你们对诗句的理解还会更加到位的。
(二)体会诗情
1、品读“见秋风”
师:同学们,这首诗只有28个字,却饱含着诗人那浓浓的思乡愁绪。是什么引发了诗人的这份思乡情感,让他急着给家人写信呢?请大家默读古诗,找出其中原因。(生默读)
师:读着诗句中的“见秋风”三个字,你有什么疑问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都说风儿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可诗人为什么却说见到秋风了呢?展开想象,此时此刻诗人独自站在洛阳街头,瑟瑟秋风吹来,他可能会看到什么?
指导学生想象,读出“洛阳城里见秋风”中的忧伤和孤独。
师:都说诗中有画,瞧,你们已经读出画面来了,了不起。通过这样读诗句想画面,我们就会明白秋风看不到,但是秋风带来的萧瑟景象却处处可见。现在,让我们带着这种忧伤,这种孤独,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把声音压低点,努力读出诗人的内心感受。
2、品读“意万重”
师:正是这样的忧伤,正是这样的孤独,使得诗人思绪万千,此时此刻他最想做的是什么事?
师:用诗句中的字眼来说,那就是——(作家书)诗人提起笔来,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他可能会想起——(想象张籍的思念)
师:那他又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拿出练习本,任意选择一个写信对象练习写话,帮张籍把想说的话写下来。(生练习写话,师巡视指导。)引导交流。
3、品读“说不尽”
这样的感觉——(生齐)复恐匆匆说不尽。
师:这说不尽的是什么?(生交流)……
4、品读“又开封”
师:正是这许许多多的说不尽,使得我们又看到了这样一个画面,一起读——(生齐)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行人”是指什么人?
古时候没有邮局,也没有邮递员。老百姓的家书往往只能托人捎带。对于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遇到一位可以捎信的人,是非常不容易的。
师:就是因为这个不容易,所以张籍才会有这样一种感觉——(生齐)复恐匆匆说不尽。
师:就是因为这个不容易,所以我们才会看到这样一个画面——(生齐)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是“又开封”?又把信打开,读着“又开封”,你又看到了什么画面?张籍为什么又开封呢?现在,老师就是行人,你们就是张籍,我想采访一下大家,谁愿意接受我的采访?(师采访学生)
师:其实我们可能很难理解张籍此时此刻的心情,相信了解了他的经历,你会明白他内心的情感。张籍其文学成就极大,但仕途却并不顺利。由于家境贫寒,他很小就远离家乡,四处求学、作诗,也数度返回故里,一直没有找到立身之所。三十岁左右,他得到韩愈的赏识和推荐,后来凭借自己的才华考取功名,却又默默地做了十年九品芝麻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在外漂泊又已近十年。十年来,他无时无刻不想起故乡,想起家中年迈的父母,想起儿时一起玩闹的兄弟姐妹,可是这一切都只能深深埋藏于记忆深处了。而这一封家书不知道要何时才能送到远隔千里的家人手中。
师:听了张籍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是啊,十年了,十年没回家了,难怪他会这么思念家乡,这么思念亲人。而这样的思念就蕴含在“作家书”中。像这样通过叙述一件事情来表达情感的抒情方式,我们把它叫作叙事抒情。
(板书:叙事抒情)体会到诗人这剪不断理还乱的思乡愁绪后,如果让我们再来读读张籍的这首诗,大家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一起读——(生齐读)
四、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师:背诵《秋思》。其实像这样表达思乡怀亲的诗歌还有很多,课后请同学们找一找、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秋思
唐张籍叙事抒情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经典教学设计12
设计意图:
《称赞》是一篇很有趣的童话故事。小獾清晨时还只能做出三只比较粗糙的板凳。傍晚十分,在刺猬的称赞鼓舞下,做成了一把象样的椅子。文章中有许多它们俩的对话,言语十分朴实,但每一句都非常暖人心。因此,我设计的着眼点放在这些对话上的朗读上,从读中去体会小獾和刺猬彼此间真诚的赞美,从读中去感受称赞带给人们无穷的力量和快乐,从读中学会怎样的语气适合称赞别人。最后,设计了一首小诗送给学生,一方面让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复习本堂课所学的生字,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诗的韵律中再次加深对课文主题的记忆。
学习目标:
1、认识“刺、猬、板、凳、椅”五个字。会写“板、椅”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由衷地称赞别人,体会称赞带给人们的力量和快乐。
课前准备:
1、制作课件。
2、准备刺猬、小獾的头饰以及板凳、椅子、苹果等道具。
3、学生自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看图识字、写字,故事导入
1、课件演示“刺猬、獾、椅子、板凳”的图片,学习生字“刺、猬、板、凳”:
如:(生猜谜:身体虽不大,钢针满身插,遇敌缩一团,谁来都不怕。这是谁呀?(刺猬)(出示刺猬:这是小刺猬,快和小刺猬打个招呼吧!(生:小刺猬,你好!……)
2、课件演示带拼音的词语──刺猬、小獾、椅子、板凳:
(自由读──同桌互读──开火车读)
随机正音:轻声词──刺猬、椅子;前鼻音──獾;后鼻音──凳。
3、生字宝宝单独出来和大家见面,我们还认识吗?随机想办法记忆字型,书写生字“板、椅”:
板、刺、椅、凳、猬
(指名读──开火车读)
随机指导书写生字“板、椅”。强调木字旁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现在,老师想用上“刺猬、獾、椅子、板凳”四个词来讲一个故事,想听吗?
师讲故事(略)。
5、喜欢这个故事吗?快去读一读吧!想对自己的朗读提一些要求吗?(生:我想把字音读准……)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喜欢这个故事吗?喜欢故事中的谁?(生:我喜欢故事中的小獾……)
三、朗读感悟
1、故事中的小獾,清晨时做了三个比较粗糙的'小板凳,是什么原因让它在傍晚时候就做成了一把象样的小椅子呢?我们再去读读课文,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2、生读课文。
3、回答,随机出示:“在我有点儿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让我有了自信。瞧,我已经会做椅子了。这是我的一点儿心意,收下吧。”
相机板书课题──称赞。
⑴ 句中的你、我分别指谁?
⑵ 小刺猬是怎样称赞小獾的?
⑶ 出示:“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
朗读(谁也来称赞小獾,这样称赞行吗?谁还想来称赞小獾?)
⑷ 小刺猬的称赞给小獾鼓足了自信和勇气,他毫不气馁地做着,终于,在傍晚的时候做成了一把象样的椅子。他的内心充满了对小刺猬的感激……谁想来读读这一句:“在我有点儿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让我有了自信。瞧,我已经会做椅子了。这是我的一点儿心意,收下吧。”
朗读(小獾的感激之情听出来了吗?──小獾当时是拉着小刺猬的手说的,谁来试一试?)
经典教学设计13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黄山奇石的神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
2. 知道课文写了黄山的哪些奇石,具体写了哪几块奇石的样子,了解主要内容。
3.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解释指定词语。
4. 读懂第1、2段课文。
5. 认识并列段式,能读懂第2自然段是怎样具体写两块奇石的形状,又是怎样把并列的两个内容连接起来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并列段式,读懂用并列段式写的第2自然段。
教学难点:读懂第2自然段是怎样把黄山奇石的样子写具体的。
(三)教学准备
1. 课文朗读录音;
2. 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师板书:“黄山”)同学们,你们去过黄山吗?谁能介绍一下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2.师简介黄山:黄山是我国五大名山之一,黄山风景区位于我国安徽省南部,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山体雄伟奇特,有岩、洞、潭、瀑等自然景观,素有“人间仙境”之称;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并称黄山“四绝”。今天这节课,老师带大家去欣赏一下“四绝”之一的“奇石”(师板书)。
二、初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 播放全文录音
2. 自读课文,把课文介绍的奇石用“——“划下来
3. 说说课文写了黄山哪些奇石,具体写了哪几块奇石的样子
4. 这4块奇石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
5. 你觉得文中哪个段落与众不同?为什么?
三、预习课文
四、检查预习效果
1. 多音字组词:
tán ( )
弹
dàn ( )
2.辨字组词:
徽( ) 尤( ) 陡( ) 状( ) 臂( ) 峭( )
微( ) 龙( ) 徒( ) 壮( ) 避( ) 消( )
3.字形分析:微、脖,并交流如何巧记难字。
4.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
神奇、陡峭、云海、闻名中外、奇形怪状
5.质疑问难。
五、讲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段共有几句?分别写了什么?
a) 黄山风景区的地理位置。
b) 黄山风景区的景色特点。
3.“那里”指什么地方?黄山风景区整体景色的特点是什么?哪一句总写了黄山石的神奇?哪个词点明了在黄山景色中,“奇石”是最有名的?(尤其)给“尤其”找个近义词。
六、研读第2自然段
1.投影出示第2自然段
2.指导学生认识并列段式:
像第2自然段这样在一段话中并列地写了两个或两个以上内容的“段”叫并列段,并列段中的几个内容可以调换顺序,它与总分段式最大的区别是没有总起句,各句之间是表示并列的关系。
3. 学习“单元学习提示”,说说:并列段式可分几步来学?讨论后出示小黑板:
1).这一段讲了几个内容?
2).每个内容是怎样写的'?
3).这几个内容是怎样连接起来的?
4. 根据学法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段讲了几个内容?
(2)这两个内容分别是怎样写的?
①(出示“猴子观海”投影片)齐读写“猴子观海”的话,“猴子观海”奇在什么地方?
a) 在哪里观海?
b) 观什么“海”?
c) 怎样观海?圈出3个动词
②(出示“仙人指路”投影片)齐读写“仙人指路”的话,说说“仙人指路”又奇在什么地方?
a) 第5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b) 圈出写仙人姿势动作的3个动词,并在投影上指认“仙人”、“手臂”等。
(3)这两个内容是怎样连接起来的呢?
a) 默读,用“~~~~~~~~”划出这句话,并圈出最重要的连接词。(“仙人指路”也很有趣。)
b) 指导朗读这句话(“也”读重音)
c) 你能把“也很有趣”换个词说说吗?(也很有意思……)
(4)小结:口头填空后完成《作业本》第5题。
(5)指导朗读并背诵第2段。
六、作业:《作业本》第2、3题。
板书:
猴子观海
仙人指路
黄山奇石 仙桃石
金鸡叫天都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进一步感受黄山奇石的神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
2. 读懂课文第3段是怎样具体描写两块山石的奇特,又是怎样把并列的两个内容连接起来,认识并列段式的结构特点,掌握其阅读方法。
3. 背诵课文第2、3段,听写第4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继续读懂用并列段式写的第3自然段。
教学难点:理解语言文字,读懂第3自然段是怎样把黄山奇石的样子写具体的。
(三)教学准备
1. 课文录音;
2. 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 多音字组词。
2. 解释词语。
3. 听写。
4. 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5. 复习“自学提示”,出示小黑板。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3段。
2.这一段讲了哪几个并列的内容?为什么说它们是并列的?
3.读句理解怎样把这一山石的“奇”写具体。
① 第1句把什么比作什么?(把山石比作“桃子”和“盘子”,你看像吗?)
② 前面写到的“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都很有趣,作者不但写了它们像什么,还写出了它们的姿势、动作,把这些奇石给写活了。这段写“金鸡叫天都”与前面有什么不同?)
不同之处:
① 作者想像“金鸡”还能报晓
② 有色彩,很好看,也很像。(理解:为什么叫“金鸡”,能金光闪闪的原因。)
③ 看着投影说说“金鸡”叫“天都”是怎样的奇景,并说这一景为什么“著名”。
4. 课文中是怎样把“仙桃石”和“金鸡叫天都”这两个景观连接起来的?
5. 小结段式特点和阅读方法。
6. 齐读。
三、讲读第4自然段
1. 导入:学到这里,请你们说说黄山的奇石为什么“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如果黄山只有第2、3段写的这4种奇石的话,它能“闻名中外”吗?
2. 从哪里可以看出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等等”,叫得出名的和叫不出名的。)
3. 这段中从哪里可以看出黄山奇石的奇?
4. 看投影,仔细观察各种岩石的造型特点,试着给它们起个好听的名字。
四、总结谈话
1. 有关黄山景观。
2. 有关并列段式。
3. 小结:黄山石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有机会,大家不妨亲自去看一看,你一定也会陶醉其中的。
五、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全文。
六、背诵第3自然段课文。
七、质疑问难。
八、作业:
1. 背诵第2、3自然段。
2. 抄写第4自然段。
板书:
猴子观海 一动不动 望 翻滚
仙人指路 伸着手臂 巨石
黄山奇石 仙桃石 像大桃子
金鸡叫天都 金光闪闪
课后小结:
经典教学设计14
一、课件引入,初步感知
1、课件展示课文第一幅插图,引导学生说说看到和听到了什么?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雷雨的了解。
二、借助图画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借助图画独立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画下来,想办法识记。
2、同桌互助读书,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玩游戏“采蘑菇”,全班交流识字:你认识了什么字?是用什么方法认识的?引导学习独立识记有困难的字,共同来采摘“蘑菇”。
4、读读、想想、画画。全班交流哪些自然段写雷雨前,哪些自然段写雷雨中,哪些自然段写雷雨后的景象。
5、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段落,纠正丢字、添字和读破词、句的现象。
三、读课文,读中感悟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学生自读、指名读、仿读、小组读),让学生感悟雷雨前的天气变化:乌云很厚很低,一丝风也没有;接着刮起大风,树枝乱摆,蜘蛛逃走;接着又电闪雷鸣。说说雷雨前的景象。
2、再次展示课文第一幅插图或课件,引导观察,细读感悟雷雨中的天气变化:雨下起来→雨越下越大→雨渐渐变小。先按自然段读,体会句中的意思,再连起来读出雨中的变化。说说雷雨中的`景象。
3、展示课文第二幅插图或课件,引导想象:这时你就是图中的小朋友,你有怎样的感觉?练习读出雷雨后清新、洁净、充满生机的美。说说雷雨后的景象。
四、趣味练习,引导积累运用
1、“小猴学样”。黑沉沉绿油油红艳艳
2、读读说说:
闪电越来越亮。
雷声越来越响。
雨越下越大。
越……越……
五、课后延伸
1、“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课文为什么先写闪电,后写雷声?
2、彩虹是怎么形成的?
经典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的”“折”;理解19个新词语的意思,能用“逐步”“无忧无虑”造句,领悟“可是”在语句中表示的转折作用,能用“说它……可是……”的句式说一段话。
2.初步学会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二、过程和方法:
1、品词品句,反复诵读,感受作者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
2、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灵活运用多种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运用摘录法概括两段课文的段落大意,整体感悟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猫难以捉摸的性格及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1、课外阅读老舍的文章数篇,初步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2 、布置学生观察猫。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了解课文大意并给课文分段,完成作业第一、二题。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 板书:猫。知道猫吗?谁能说说你印象中的猫?
2、 指名说。
3、 揭示课题。
(1)如果学生能说得比较细致,就及时予以鼓励:你真会观察!已经学会了和大作家老舍先生一样去仔细地观察事物了。揭示课题。
(2)如果说的只是粗线条的:你们所说的猫如果要老师画出来的话,我就画不出来了,因为你们没有把猫的形象说具体、细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老舍 先生笔下的猫是怎么样的。揭示课题。
4、 齐读课题。
5、 说说老舍。
老舍原名舒庆春,我国著名的小说家和戏剧家,被誉为语言大师,代表作品有《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骆驼祥子》等。
二、自学课文
1、要求:
(1) 读通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记记新词的字形,联系上下文想想词义。
(2) 读读想想:你喜欢这些猫吗?
(3) 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大猫,哪些自然段写了小猫?
2、交流反馈
(1) 做作业本第一、二、三题。做完后集体交流反馈。
(2) 你们喜欢这些猫吗?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自由朗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3) 说说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大猫,哪些自然段写了小猫。分段。
第一段:第1——3自然段
第二段:第4自然段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体会猫的性格古怪和满月的小猫的可爱,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教学流程】
一、复习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教学第一段
1、自由朗读第一段,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2、指名说。
方案一:学生能直接说出“猫的性格的古怪”。
1、知道“古怪”这个词语的意思吗?(猫的性格特别,难以捉摸)
2、再反复读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怎样写了猫的性格的古怪的?
3、集体交流
指名说。每说一处,教师投影出示。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充分利用老师、优秀学生的示范朗读,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读美,读出感受。(加点词语为教师板书)
A、猫很老实:很乖、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
B、猫很贪玩:出走一天一夜、任凭……也不……、要不……怎么……呢?。
C、猫很尽职:闭息凝视、一连几个钟头、非……不可……。
D、猫高兴的时候温柔可亲:蹭、抓痒、踩梅花、丰富多腔地叫唤。
E、猫不高兴的时候一声也不出:无论……
F、猫很胆小: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
G、猫很勇敢:不要说……就是……。
4、看黑板上的板书,老舍先生写出那么多的猫的性格(齐读),你有什么话
想说吗?(这些词语的意思都有些矛盾)看看课文上事怎么把他们联系起来的'。(说它……的确……可是……)
5、用上面的句式说说第二、三自然段的内容。
出示:说它温柔可亲吧,的确是呀,______________可是 。
6、猫的性格这样古怪,作者喜欢吗?再读第一段,哪些句子最能反映作者喜欢猫?
(1)比较:(男女生分别读一句)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个脏脚印。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师:读出了什么感情?(女同学读出第一句中的讨厌感情,男同学读出第二句中喜欢的语气。)
(2)它还会丰富多腔地……
师:猫的声音有长有短,有高有低,好像……
生:(接答)像唱歌、说话……
指名读这句句子。
(3)老师觉得猫捉老鼠时,老舍爷爷也特别喜欢。 谁能来模仿一下猫捉老鼠的样子。体会“尽职”、“闭息凝视”的含义。
出示填空:
闭息凝视——————( )
一连就是几个钟头——( ) (专心、耐心、决心)
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
指名读猫捉老鼠的句子,读出专心、耐心、决心。
7、课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老舍爷爷对猫的喜爱,再读读第一段,找出刚才没有读的句子。读出味道。
8、想想这段主要写了什么。看来,这段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
我们可以把这句话作为第一段的段落大意,这种方法叫做摘录法。
方案二:学生只是零碎地说猫的性格的具体表现
1、上述教学步骤3。
2、看黑板上的板书,老舍先生写出那么多的猫的性格(齐读),你有什么话
想说吗?(猫的性格有些古怪)具体说说。
……
这些词语的意思都有些矛盾。
看看课文上事怎么把他们联系起来的。(说它……的确……可是……)
3、接上述教学步骤5——8。
三、教学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按照上述的方法想想这段主要围绕哪句来写的?(满月的小猫更可爱)
2、反复读读这段,想想你是怎么体会到这一点的?
3、交流
(1) 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
(2) 一根鸡毛,一个线团……耍个没完没了。(顽皮)
(3) ……跌倒马上起来,再跑再跌。(敢于尝试,不怕失败)
(4) ……撞疼了也不哭。(勇敢)
(5) ……逐渐开辟新的游戏场所。(这么小的猫还懂得找地方玩,真可爱)
(6) 它们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枝折花落。
4、尽管小猫如此顽皮,淘气,但我会责打它们吗?(不会)我会讨厌它们而不要它们吗?(不会)为什么?
作者是十分喜欢猫的。
满月的小猫就像一群孩子,他们淘气、天真、生气勃勃,实在太可爱了。
四、读着读着,我觉得我们大家都喜欢上了这些猫,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全文。
五、(本环节看情况而定,如果时间来不及就移入第三教时)老舍先生真不愧为语言大师,他把古怪的大猫和满月的小猫写得如此可爱。
1、他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猫的可爱的?(是从逗人喜爱的样子,逗人喜爱的性格,逗人喜爱的动作等等,让人感受到喜爱之情的。)
2、你喜欢小动物吗?说说家里的小动物可爱之处。
3、同学们举的这些例子,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好像我们亲眼看到、亲身体验到的一样,不仅具体,而且真实,这是我们写好“喜欢的小动物”片段的基本条件。
4、写的时候,要注意抓住特点,要有重点,要安排好顺序。语言要朴素,多说平常话,像课文里的语言那样,除了写它逗你喜爱的样子、活动、性格之外,别忘了用“喜爱”的字眼儿抒发一下你的感情。
5、学生仿写片段,教师巡回指导。
6、集体交流。
【经典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出塞》教学设计-教学设计07-06
素描教学设计-教学设计07-09
教学设计的设计07-17
[经典]教学设计的设计07-17
《冰花》教学设计 冰花教学设计12-12
《头饰设计》教学设计06-06
头饰设计教学设计08-07
欣赏与设计教学设计05-24
【热】教学设计的设计07-17
教学设计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