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微课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微课的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本文是关于中国神话故事中的经典之作。故事讲述了精卫日复一日、夜复一夜地填海的壮举,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精卫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这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学情分析:
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在学习时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其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朗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可以首先进行示范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接着,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跟着朗读,直到他们能够熟练地读通为止。这样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朗读技巧。
教学建议:
教学文言文,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文下的注释,先了解相关字词的含义,然后将它们连接起来来理解句子的意思。接下来,学生可以逐步过渡到整个故事的讲述,确保讲解清楚、易于理解。在讲述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词汇,以使句子更清晰、流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精卫填海》这个故事。
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过程与方法】
1、范读教学法:短文生动活波,想象丰富,意蕴深刻,宜于诵读体味。
2、设疑引导法:通过设疑引导,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究短文的寓意。
诵读法:短文生动活波,想象丰富,意蕴深刻,宜于诵读体味。
讨论法:针对教师提问展开讨论。
讲述法:通过讲故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这则神话赞美了精卫鸟坚韧不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按照文言文的节奏正确朗读,并读出韵味。
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精卫填海》这个神话故事。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阅读精卫与《山海经》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走近《山海经》
1、同学们,你都读了哪些神话故事?生说。
你们知道的神话故事真多呀!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一个个精彩而有趣的故事出自哪部书吗?(课件出示:《山海经》)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就直接告诉他们。
2、简介《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著作,它详细描述了我国境内山川、物产以及各民族的特点。此书也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的首次集结呈现。
3、联系自己读的神话故事,说说神话的特点。
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我们小时候读过的神话故事吧!这些故事充满了神奇和想象力,带给我们无尽的乐趣和启发。与我们身边发生的故事相比,它们可能存在一些不同之处,请听我细细道来。首先,神话故事往往涉及到超自然的元素和角色。在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众多神明、半人半兽的生物以及其他非凡的存在。这些角色的能力和形象迥异,有些可以操纵天气,有些拥有无穷的智慧,还有些被赋予了超凡的力量。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难遇到这样奇特的存在。其次,神话故事往往带有深刻的寓意和教育意义。它们常常通过讲述英雄的冒险和战胜困难的故事,传递给我们勇气、毅力和智慧等重要品质。这些故事也教导我们关于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重要性,引导我们辨别善恶、正确行事。此外,神话故事通常发生在遥远的时代和地方。它们描述了一个与现实世界有所差异的神秘环境,创造出一个充满神奇和不可思议的场景。这使得我们可以逃离平凡的现实,进入一个充满想象力和冒险的世界。然而,尽管神话故事与我们身边发生的故事存在一些不同,但它们却是人类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这些故事传承了古人智慧和经验,给予我们灵感和启示。无论我们走到哪里,神话故事都是我们的精神寄托和心灵乐园。让我们保持对神话故事的热爱,同时也要珍惜身边发生的真实故事。通过阅读和体验,我们可以拓宽视野、培养想象力,并学会从故事中汲取智慧,为自己的成长之路添上一抹色彩!
小结: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山海经》,读一读几千年前的神话故事,感受故事语言的韵味。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读准确。
(1)打开课本,借助文中注音自由读一读这段话,把句子读通顺,感觉难读的地方就反复多读几遍。生自由朗读,老师巡视的时候,一定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解决生僻字的读音。
(2)同学们,读完了吗?这些文字都是几千年前的语言,那时的语言显然不同于现在,谁来说说你在读这段文字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生硬,难读,生字多)
(3)我们都感到了它的生硬、艰涩,难读,这么难读的古文,谁来试一试?
指名读,引导大家注意倾听并纠正读音。
2、教读难读的句子。
同学们,老师发现读这些句子时我们应该适当停顿,读出节奏。下面,老师读一遍,大家感受一下。
师配乐范读,生注意倾听。教师领读两遍。
3、借助停顿,读出节奏感。
同学们,现在,你可以尝试模仿老师的方式来朗读。在朗读时,需留意停顿和节奏的把握,相信你们一定能够感受到古文的韵味。
学生自由练习, 评价 鼓励。
4、借助注释,了解故事内容。
对照文中的注释,粗知这段话的`大意,再去读的时候,就会能读出古文的意思了。同学们借助注释,默读思考:本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炎帝的小女儿,在东海游玩时被淹死了,化为精卫鸟,立志要将大海填平)
三、研读课文,理解感悟
1、了解故事的内容,复述故事。
(1)请再次阅读课文,并结合注释或字典的帮助,逐句在小组中讲述这则故事的意义。可以适当添加一些词语来使句子更流畅。
(2)分句出示课文,交流句子的意思。
(3)同桌轮流逐句讲译文与古文。指名互讲。
(4)朗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的意思。
2、感受精卫坚韧不拔的精神。
(1)出示句子: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2)指名读,齐读。(板书:溺而不返堙于东海)
(3)想象对话:A:大地广袤无垠,一望无际,小小的燕子能够覆盖整个大地吗?大地会作何回应呢?B:大地沉默片刻后说道:“凭借燕子那蓬勃的精力,或许可以给大地增添一抹色彩。”A:燕子聆听大地的声音后微笑道:“虽然我渺小,但我愿意为大地贡献一份努力和美丽。”
出示:大海奔腾着,咆哮着,嘲笑她:____________________。精卫在高空答复大海:____________________。
(4)教师小结:无论是阳光明媚的春天,还是炎热酷夏、寒冷严冬,精卫鸟每一天都不辞辛劳地捡起西山上的小树枝、小石块,投入大海中。这只小鸟希望用自己的努力来填平浩渺的大海。这种决心和毅力真是令人难以置信!它坚持不懈的精神真是值得我们敬佩。(板书:坚持不懈)。
(5)感情朗读句子。
3、齐读全文。
四、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1。精卫是一只勇敢而坚韧的小鸟,它的精神值得我们深深敬佩。中国的神话故事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它们表达了古代人民的梦想和希望,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珍贵之宝。
2、中国神话传说浩如烟海,除了《精卫填海》,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交流自己读过的神话故事。
除了中国古代神话之外,世界上还存在许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神话故事,例如希腊神话、北欧神话等。对于有兴趣的同学来说,可以尝试阅读相关的书籍来了解这些神话故事的精彩内涵。
微课的教学设计2
课程名称:六年级下道德法制微课
课时安排:每节课50分钟
教学目标:
1. 了解和理解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价值观。
2.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学会通过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
3. 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行为,促进他们形成健康成长的价值观。
教学内容:
1.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2. 学会保护自己的权益
3. 道德行为的培养与实践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老师给学生们出示一些具体的法律和道德问题,让学生们思考这些问题和自己的看法。
2. 老师与学生们进行互动对话,了解学生们对法律和道德的认识和理解。
二、知识讲授(20分钟)
1. 老师通过幻灯片或课件讲解法律和道德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老师引导学生们思考:法律和道德是如何相辅相成的?它们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三、案例分析和讨论(15分钟)
1. 老师给学生们提供一些实际的案例,让学生们分析案例中的道德和法律问题。
2. 学生们分组讨论,并根据自己的观点和理解,选择相应的解决方式,并向全班介绍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3. 老师引导学生们一起思考:如果遇到类似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应对?
四、游戏活动(10分钟)
1. 老师设计一个小游戏,让学生们分组进行游戏。
2. 游戏内容可以是学生们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模拟不同的法律和道德情境,让学生们思考如何正确应对。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
1. 老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将学生们的回答整理出来。
2. 老师鼓励学生们对自己的回答进行反思,指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六、课后作业
1. 学生们完成一份关于道德和法律的问卷调查,并撰写一篇关于自己的法治意识和价值观的心得体会。
2. 学生们可以通过写作、绘画、演讲等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教学评价与反思:
1. 通过分组讨论和游戏活动,能够激发学生们的积极参与和思考能力。
2. 教学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价值观,提高他们对道德和法律的认识和理解。
3. 通过课后作业和反思,能够让学生们深入思考并总结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
4.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们合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尊重不同的意见和观点。
以上为一节六年级下道德法制微课的教学设计,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微课的教学设计3
为引导大学生爱国奉献、勇于担当、热爱科学、勇于创新、学会感恩、珍爱生命,加强自我教育,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与人文科学素养。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将通过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并以微课比赛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传。其具体方案如下:
活动目标
一、比赛时间
20xx年4月20日—20xx年5月19日
二、参与对象
全体在校学生
三、活动流程
(一)授课内容与参评要求
1、授课内容
根据主题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学史增信”(A类),包括但不限于党史团史学习、重要历史事件、国家经济与科技发展史、民族精神风貌、坚定四个自信等方面的新发现、感悟、影响,与个人生活及心理成长的联系。
二是“榜样的力量”(B类),组织观看电视剧《功勋》、央视《时代楷模》《感动中国》《大国工匠》等节目,学习国家功勋、时代楷模等各类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确立人生榜样,做爱国上进的自我。
三是“生命教育与心理成长”(C类),包括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感恩人生、热爱学习、珍爱生命、自律负责、理想追求等。
2、授课对象
自选主题,自行设定听课对象(如大学生、中小学生、家长亲属、社会公众等)。
3、参评要求
要求团队参赛,原则上每个团队不超过3人,倡导互助合作,共同成长。采用课堂讲授、案例讲解、穿插情景剧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要求主题明确、逻辑清晰、形象生动、针对性强。
(参与人员可以进QQ群:xxxxxxxxxxxx咨询)
(二)奖项设置
创作以录制讲课视频形式进行评比,主办方将组织专家评委对提交资料进行盲评,成绩由讲课文字稿评审成绩(占20%)+教学视频评审成绩(占80%)构成,然后按照参赛队伍数量的前10%进行评奖(上限10个队伍)。
①按要求参与者均可认证C类素质分5分/人(加分名单模板在活动群提供)。
②本次活动奖项设置
一等奖1个(奖金500元/作品)
二等奖2个(奖金300元/作品)
三等奖3个(奖金100元/作品)
(三)提交材料要求
参赛必须提供三种电子版材料:讲课文字稿、微课视频、多媒体课件。参赛作品及材料须为本人原创,不得抄袭他人作品,侵害他人版权,若发现参赛作品侵犯他人著作权,或有任何不良信息内容,一律取消参赛资格。参赛者享有作品的著作权,赛事主办方享有网络传播权。
1、讲课文字稿:应包括教学背景、教学任务、教学方法和教学总结等方面的内容,并在开头注明讲课内容适用对象等。
2、微课视频:格式应为MP4,大小不超过500M,并应确保图像清晰稳定、构图合理、声音清楚,能较全面真实反映教学情境,能充分展示教师良好教学风貌,视频要具有美感、动静结合、合理安排信息量。视频片头应显示微课名称,主要教学环节可以有字幕提示,时长一般不超过5分钟,功勋人物可以为8—10分钟。为便于推荐参加重庆市成长论坛活动,视频中不能透露学校与个人信息。
3、多媒体课件:限定为PPT格式,应围绕教学目标,反映主要教学内容,与微课展现形式合理搭配。
4、提交方式:统一交由群管理员(xxxx,QQ:xxxxxxxxxxxx)汇总,双桥校区参与人员可联系活动负责人(xxxx)线上传相关文件参与评比。
四、评分细则
1、主题(25%):围绕规定讲课主题,针对性和现实性强,观点正确;重大史实及人物功绩讲述准确,体现课程思政要求。
2、重点(30%):重点突出。内容充实,讲述条理清楚,有系统性和逻辑性,思路清晰,有一定的深度和扩展性。重点讲述涉及主题核心的内容。
3、教法(20%):教法生动。教学方法运用得当,辅助媒体选择合理,课件设计规范美观,操作熟练、有助于主题的'深化。
4、表达(15%):表达清晰。语言流畅、表述准确,普通话标准、运用得当。
5、教态(10%):教态端庄。展现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得体大方的仪表、站姿,教态端正。
6、时间:讲课时间为5分钟,功勋人物可以为8—10分钟,超时酌情扣分。
7、难度加分。根据选题及教学难度适当加分。
微课的教学设计4
新课程标准中对摩擦的表述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可见,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给我们的实际教学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能够在学习完“二力平衡”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
【教学重点】
学会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根据所学的二力平衡原理,在实验中保证小木块始终做匀速直线运动。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木板、木块、弹簧测力计。
【教学过程】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摩擦力就是指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那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摩擦力也是无处不在的。现在老师将平放在桌面上的物理书本拉过来,请问一下同学们,物理书现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呢?
很好,是四个力。分别是竖直向下的重力、竖直向上的支持力,老师给它的水平方向上的拉力以及受到与书运动方向相反的水平摩擦力。那你能说一下这个摩擦力的大小是多少吗?
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试着测量一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既然我们需要测量力,那么用到的实验器材就一定会有弹簧测力计,除此之外,老师还准备了一个木板和一个小木块。
现将小木块平放在木板上,我们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我们会看到弹簧测力计被伸长,木块的受力分析就等同于我们刚才所说的那本物理书,那我们观察到物体在水平方向上会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分别是拉力和滑动摩擦力,同学们思考一下,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物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所受到的两个力大小相等呢?
没错,那就是二力平衡的时候。我们上节课学到当一个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时候,它就处于平衡态了。因此,我们现在想要测量水平方向上的滑动摩擦力,则需要在实验过程中匀速拉动我们的`小木块。这样,我们所得到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拉力大小)就应该等于小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至此,我们再将整个实验整理一下。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根据的实验原理是:二力平衡。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木板。
实验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使它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
最后实验的测量结果:F=Ff= N.
在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在使用弹簧测力计之前,首先需要将弹簧测力计调零。
2、在用弹簧测力计拉动小木块的过程中,应将弹簧测力计保持水平的状态,不可倾斜。
3、在整个拉动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小木块为匀速直线运动,不可断断续续,否则不满足实验原理,造成较大的实验误差。
【教学评价】
1、(判断题)用10 N的力拉着木箱在水平面上运动时,木箱受到的摩擦力是10 N。
2、一个质量是10 kg的物体,沿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20 N,物体受到的拉力是 N,水平面对它的支持力是 N。(g=10N/kg)
微课的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其中9个生字,并记住字形。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
2.通过具体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语感;真切体会“如茉莉一般的爱”是让人回味绵长的爱、是了无痕迹的爱、是心有灵犀的爱。
3.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爱,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紧扣课题、课题质疑
1.语言描述,激情导入
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在不同的人眼里,爱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的象征。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篇课文,体会其中与众不同而又感人至深的爱。
2.板书课题,引导质疑
茉莉有什么特点?爱怎么能像茉莉呢?请同学们读课文。
二、认读感知、初步理解
1.自学课文。
要求:
(1)圈画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3)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2.检查交流。
(1)出示生字词检查认读
茉莉掏出谎话叮嘱光泽静谧洗漱眸子胳膊嗔怪
莫名其妙平淡无奇
一本正经蹑手蹑脚
(2)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指导读好一些难读的句子,理解一些词语
叮嘱:爸爸叮嘱我什么?一遍两遍是不是叮嘱?爸爸会怎样叮嘱?生活中的你有没有受到别人的叮嘱?(联系生活与展开想象相结合理解词语)
“寻思”、“随手”与“一本正经”:抓三个词语的对比体会母亲内心世界就像茉莉一样羞涩、含蓄而芳香。
蹑手蹑脚:形容脚步很轻。为什么蹑手蹑脚?怎样蹑手蹑脚?(做动作)
[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词语,需要教师对教材深入地钻研,灵活地把握]
3.梳理概括。
这篇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要求学生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意思。)
三、巩固生字,描红临写
1.练读词语
2.趣味记字
(1)温柔的手――打一字(揉)
(2)有心不平静,有话不可信――打一字(荒)
3.描红临写
要点提示:茉莉(上下结构,上小下大);掏、谎、叮、泽、缕、揉、哦(左小右大)
四、布置作业
1.写好生字,记住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感受茉莉
1.课文中几次写到了茉莉?每一次写茉莉分别带给人什么感受?
2.学生读书、交流,出示词语:
平淡无奇洁白纯净诗意弥漫缕缕幽香袅袅3.在作者眼里,茉莉开始是平淡无奇的,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茉莉变得洁白纯净、富有诗意、散发出缕缕幽香,还袅袅地钻进了心中。为什么呢?
二、精读课文,品味爱心
1.描述:爸爸**的爱镶嵌在课文的细节中,要求同学们关注细节,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流露出茉莉般淡淡的真情,淡淡的爱;同时要感受描述的语言。要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去感受茉莉般的温情与爱。
2.要求:自读课文,标出能表现细节的词句,在旁边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受。
三、师生合作,交流深化
1.小组交流。交流内容:从哪些细节,那些语段中感受到爱如茉莉。交流方式: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读一读,然后表述自己的观点;同一段有不同感受可以补充。
2.班级交流(预设)。
(1)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映儿,本来我答应今天包饺子给你爸爸吃,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有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引导1:在妈妈心里,生病与爸爸吃饺子哪一个重要?练习读。
引导2:“爸爸直奔医院”,从“直奔”这个词读出了什么?练习读。
小结:平凡的小事、普通的饺子、美丽的谎言却系着爸爸和妈妈之间的真情,爱,如茉莉。
(2)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怔住了: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引导1:谈谈对这段话的总体感受。
引导2:从“恬静的微笑”、“紧握着的手”看出什么?(这些问题在指导朗读中相机引导)
引导3:一个“探”字使你想到了什么?
小结:妈妈恬静的微笑、爸爸紧握住**的手,不正像盛开的茉莉吗?作者似乎闻到了生命的芬芳。
(3)“似乎是我惊醒了爸爸。他……她一动我就惊醒了。”和“爸爸去洗漱……爱如茉莉”。引导1: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描写感悟内心。
引导2:联系当时情景、抓住提示语指导朗读。
引导3:分角色朗读。
引导4:为什么写幽香“钻”到心中?对“钻”有什么别样体会?小结:幽香是气味,不可能钻进心里,打动我们的是父母之间的爱;“爱”温暖人们的心,所以觉得茉莉也显得更加洁白纯净。爱如茉莉!
四、归纳提炼,诵读积累
1.朗读全文,整体回归。
2.出示小诗,练习诵读。
爱是妈妈劳作的身影,
爱是妈妈羞红的脸,
爱是对亲人的片片思念,
爱是费尽心思编织的美丽谎言。
爱是轻轻的叮嘱,
爱是心情的坦然,
爱是亲密的牵手,
爱是阳光的恬淡。
爱是真诚理解,
爱是沟通无限,
爱是会心一笑,
爱是温情款款。
爱如茉莉,洁白纯净;
爱如茉莉,清幽香远。
(1)读一读,背一背。
(2)不同的人对“爱”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想一想,议一议,把你或他人眼中的真爱记录下来。
微课的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通过谈收获,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让学生懂得关爱父母,关心别人。
2、四人小组交流,互相分享回报父母之爱的方式。
3、制作感恩卡,让感恩之心化作行动。
教学重点:
通过分享、交流,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关爱父母,回报父母之爱。
教学难点:
让感恩之心化作行动。
教学准备:
课件、制作感恩卡
教学过程:
拓展延伸环节:
1、同学们,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呢?
(让学生畅所欲言,回顾文意,再次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悟出关爱父母很重要)
2、你打算怎样回报父母的爱呢?四人小组交流一下吧
(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并交流,如何去回报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如何把爱的思想以行动形式展示出来)
3、回报父母的爱,只是在特别的日子里吗?还可以怎样回报?
(启发学生爱父母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表现)
4 、老师送给大家一个感恩卡。请大家在上面写写你准备怎样回报父母的爱?
(以文字方式记录想法,使感恩之心可以化作永恒的`印记,并提醒自己把想法付诸以行动)
5、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感恩卡
让几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感恩卡,分享感恩的快乐
6、 总结:同学们,孝顺父母,关爱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有黄香暖席,老莱娱亲,今天你们也要用你们的方式来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孩子们这个卡可不要丢了,回家后把它放好,让他提醒你懂得感恩,每年有两个日子很重要。希望这节课也给你们带来成长,给你们的父母带去幸福与快乐。
微课的教学设计7
关键词:微格教学;课堂设计项目单;课堂教学评价单;教学反思;教学效果
一、“微格教学”的相关文献
“微格教学”是1963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Professor Dwight Allen首先提出的,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我国。它是一种压缩了的教学模式,又被称为“微型教学”“录像反馈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培训示范生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吴怡昕,20xx)。它是一个有控制的实习系统,以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技能为目的,对教师教学技能进行系统训练的方法,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微格教学不为一个完整的班级进行完整的授课,而是给一小部分学生上一小段时间的课,一般为6~10分钟。可利用现代化的视听设备将授课过程与内容录制下来,以便教师能直观地感受自己教学的整个过程,并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教学效果(孔繁霞,20xx)。微格教学帮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够发现自己的教学问题,形成反思的意识与能力,是为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而设计的。
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根据笔者观察与调查,笔者所在学校的初中英语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学生感觉学习很吃力,英语成绩偏低。虽然新课改已经开展了很长一段时间,但部分教师因为想立竿见影,于是课堂多采用应试模式,以传统的教学观指引教学,而没有接受新课改的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只关心学生知识的机械掌握和分数的提高,并不重视学生英语能力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很少采用分层教学和因材施教的方法,对学生的英语水平的差异照顾不周,也导致课堂教学效率较低。笔者分析,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之一便是教师“一言堂”现象严重,课堂活动少,学生的课堂参与太少,课堂的收获太小。课堂活动设计缺乏趣味,甚至经常做很多重复性、机械性的练习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三、课堂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教学反思这一探究过程使教师成为教学的学生(Dewey,1904)。反思教学可以使教师随时掌握和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的看法及满意度。反思能使教师有机会思考自己的教学和学习,最终成为一名高水平的教师(Cruickshank,1991)。反思不但能给教师带来短期的直接好处,也会带来长期的好处。斯坦福大学根据经验和对教师的行为分析所列出的反思型教学方法,该方法将教师的教学技能分为14种:变化刺激、导入、总结、非语言性启发、强调学生参与、频繁提问、分散性提问、高水平提问、探索性提问、确认、例证和实例、运用教材、有计划地重复和交流的完整性(孔繁霞,20xx)。笔者认为,教师在开展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可以将这14种教学技能纳入反思范围,分析教师教学行为和课堂教学细节,并由此更加有效地提高课堂效果,最终实现“教学有力”。
四、设置课堂设计项目单及课堂教学(教师表现)评价项目单
以“微格教学”原理为参照,笔者把课堂教学分为导入环节、课堂活动、教师角色、学生角色、课堂反馈、教师综合素养等多个“微格”。首先设置一份“微格教学”课堂设计项目单(如下所示)。
“微格教学”课堂设计项目单:
1.简单复习前次课的主要教学内容(Warming-up环节)
2.综述本次课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要点
3.陈述教学目标及学生要完成的任务
4.设置一个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与主题相关的问题、图片、视频或者对话等(导入环节)
5.课堂活动设置要能激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以及参与热情
6.呈现本节课的基本步骤及其时间分布
7.师生角色分配
8.设计活动任务,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运用并巩固所学内容
9.设置课堂反馈方式,检测本次课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效果
10.针对课堂反馈结果进行课堂应急教学补充
五、教师参详设计项目的要求进行备课及上课,可根据需要逐个选出目标“微格”作为“微格教学”的反思部分,也可以综合多个目标“微格”开展教学反思
可利用现代化的视听设备(摄像机、录像机等),将授课过程与内容录制下来,也可以通过同行观摩记录授课过程,然后通过他评和自评来发现自己的教学问题,进而形成教学反思的意识与能力。笔者依据“微格教学”课堂设计项目单对各个“微格”设置出一份相应的有效课堂教学评价项目单(如下所示)。
“微格教学”课堂教学(教师表现)评价项目单:
1.新旧知识衔接巧妙
2.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3.有效导入,生动有趣,吸引学生
4.课堂活动紧扣主题,循序渐进
5.课堂活动设计环环相扣,时间分配合理
6.教师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活动
7.课堂活动设计新颖,善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8.课堂活动考虑到了不同学生的英语知识水平
9.课堂反馈及时,教师能根据反馈作出应急的教学调整
10.课堂反馈模式多样化,学生始终全面、高度参与课堂
11.课堂反馈有效。教师针对不同的反馈结果调整教学步骤及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2.教师课堂教学应急能力强,随机应变
13.教师具备专业素养
14.教师具备教学热忱
每一项评价都设置五个级别及其相应分值,分别是:很好=5;好=4;一般=3;差=2;很差=1;14项总评价满分为60分,分数收集后再计算出得分率。比如,总得分为50,则算出总得分率为50÷60=83.3。分析评价结果时可以参考14项总得分情况,也可细看收集到的评价表(比如16分,则以16×5=90为满分)的单个项目(微格操作)的得分情况,操作时可将此菜单设置成一份评价表格,参与观摩课堂的同行可依据此表作出相应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授课教师可以细看每位同行给出的每个单项的具体评价对复杂的课堂教学进行分解、分析和讨论,听取同行的建议和反馈意见,作出相应的课堂教学反思,进而提高和改善特定的教学行为所需具备的教学技能。
教师依据微格教学课堂设计项目单制订课堂教学计划,经过深思熟虑制订的教学计划能给教师带来一定的安全感、自信心和教学激情,这也是有效教学的具体体现。微格教学课堂设计项目单以及课堂教学(教师表现)评定项目单为教师反思提供了一定的依据,能促使教师思考他们的教学活动细节,吸取经验教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另外,教师还应在教学工作中有意识地培养反思探究精神,对教学细微之处进行研究与分析,尽一切可能学习从理论到实践的所有教学知识与技能,并思考如何用这些知识影响教学,运用和分析教学技能,并从中受到更大的教学启发。
参考文献:
[1]吴怡昕.创新型教师如何培养自身新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xx(8):134-137.
[2]张海燕,伊焱,宋玉冰.简论创新型教师素质观[J].中国成人教育,20xx(7):57-61.
微课的教学设计8
一、实验目的
l、掌握配制缓冲溶液的原理和方法,并加深认识缓冲溶液的性质;
2、练习pH试纸的使用,资料《缓冲溶液教学设计》。
二、实验原理
弱酸及其盐(例如HAc和NaAc)或者弱碱及其盐(例如NH3·H2O和NH4Cl)的混合溶液,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外来的酸或碱起缓冲作用,即当另外加少量酸、碱或稀释时,此混合溶液的pH值变化不大,这种溶液叫做缓冲溶液。
三、仪器、试剂及其他
1、仪器
试管,试管架,烧杯(50m1),量筒(10m1),玻璃棒。
2、试剂
酸:HCl(0.1mol·L1, 0.2mol·L1),HAc (0.1mol·L1, 0.2mol·L1, 1.0mol·L1);
碱:NaOH(0.lmol·L1, 0.2mol·L1),NH3·H2O (0.1mol·L1, 0.2mol·L1);
盐:NaAc (0.2mol·L1,l.0mol·L1),NH4Cl (0.1mol·L1, 0.2mol·L1), NaH2PO4 (0.1mol。
L1), Na2HPO4 (0.2mol·L1)。
3、其他。
pH试纸。
四、实验内容
(一)、缓冲溶液的配制
1、分别测定蒸馏水、0.lmol·L1HAc的pH值。
2、在两支各盛5ml蒸馏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5滴0.1mol·L1 HCl和0.1mol·L1NaOH溶液,测定它们的pH值。
3、向一只小烧杯中加入1.0mol·L。
值,并与计算值比较。
4、在一支试管中加10 m1 0.1mol·L1 NaH2PO4溶液和l ml 0.2mol·L1Na2HPO4溶液,1HAc和1.0mol·L1 NaAc溶液各15ml(用量筒尽-可能准确量取),用玻璃棒搅匀,配制成HAc-NaAc缓冲溶液。用pH试纸测定该溶液的pH混合均匀,测定其pH值,井与计算值比较 (H3PO4的Ka2 = 6.2×108)。
5、用下列给定试剂设计几种配制缓冲溶液的方案,写出每种试剂的用量(缓冲溶液体积不超过5ml)。用pH试纸测定缓冲溶液的pH值并与计算值进行比较。
给定试剂:NH3·H2O (0.1mol·L1, 0.2mol·L1),NaOH(0.lmol·L1, 0.2mol·L1),NH4Cl (0.1mol·L1,), HCl(0.1mol·L1, 0.2mol·L1)。
(二)、缓冲溶液的性质
1、缓冲溶液的稀释
取三支试管各加入自制的HAc~NaAc缓冲溶液3ml,然后分别加蒸馏水5滴、3ml、30ml,测定pH值,并与原缓冲溶液的pH值比较。观察pH值有否变化。
2、缓冲溶液的抗酸、抗碱作用
(1)取两支试管,各加入5ml自制的HAc~NaAc缓冲溶液,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1滴0.2mol·L1HCI,另一支试管中加入1滴0.2mol·L1NaOH,用pH试纸分别测定溶液的--pH值。
(2) 取两支试管,各加入5ml自制的.HAc-NaAc缓冲溶液,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l ml 0.2mol·L1 HCl,另一支试管中加入1ml 0.2mol·L1 NaOH,用pH试纸分别测定溶液的pH值,并--与原来缓冲溶液pH值比较。pH值是否发生变化?
分析上述实验结果,对缓冲溶液的性质做出结论。
五、实验注意事项
在配制缓冲溶液时,为获得适宜的缓冲容量,要有适当总浓度。总浓度太低,缓冲容量过小;总浓度太高也不必要,一般为0.05~0.5mol·L1。
六、预习要求及思考题
(一)、预习要求
认真预习缓冲溶液的性质,缓冲作用的原理及缓冲溶液的配制。
(二)、思考题
1、用同离子效应分析缓冲溶液的缓冲原理。
2、为什么在缓冲溶液中加入少量强酸或强碱时,pH值无明显变化?
3、怎样配制pH值一定的缓冲溶液?
(1)在缓冲溶液中,弱酸的共轭酸盐(基本上是强电解质)会在水中完全电离出对应的酸根离子,大量的酸根离子便会对弱酸产生同离子效应,抑制该弱酸的电离,于是H+便储存在弱酸中,对pH值的变化起缓冲作用.
(2) 缓冲溶液:由弱酸及其盐或弱碱极其盐组成混合物溶液。
少量的外来酸碱可以被他们中和,而不会引起H+的显著改变。
(3) 强酸培弱碱!强碱培弱酸!最后用ph试纸看下ph值的范围
微课的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本课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走进新农村——位置与变换》中第41-43页的内容——平移和旋转,这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与变换部分的重要学习内容,本课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平移、旋转现象,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平移、旋转现象的基础。
教材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从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空间与图形。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看到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对于这方面的内容学生非常感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对平移和旋转现象并不陌生,经常见到很多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平移和旋转意识,但对于好多现象的判断还是不清楚的,更无法想象,更不能用数学的眼光来抓住运动的特点分类来进行系统分析与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方位感。
过程与方法:
理解物体的不同运动方式,体验物体平移与旋转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感受方向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了解平移与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方法
本节微课是在认识平移和旋转,通过动画片,让学生用手势表达物体运动方式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感官学习,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通过判断、举例,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移和旋转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动画,在看动画时我有个要求,请大家一边看,一边用手势把动画中的.物体运动方式表达出来。
播放动画。
动画放完了。你能根据动画中物体的运动方式给他们分分类吗?
小组讨论。
说一说你们是怎么分的。
你们为什么这样分呢?
对,像风车、钟表的指针这样的运动,都是围绕着一点来转动的,叫做旋转。
像火车、缆车、国旗这样的运动,它们是平平的,直直的,就把它们分为一类。数学家把像这样平平的、直直的运动叫做平移。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平移和旋转。
二、找一找
1、刚才我们都认识了平移和旋转,你能判断这些哪是平移,哪是旋转吗?做一做作业纸上的判断。
2、这里是饮料加工厂,这里面有平移和旋转吗?你能找到吗?
3、在生活中还有这样平移和旋转现象吗?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微课的教学设计10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1、创设美术课堂新的教学模式
我们术科班一个班有50人左右,一个老师示范的时候,里三层外三层站几圈,有些学生还要站在高高的凳子上才能远远看看老师的示范步骤。离得远,看不清,有些学生索性跟旁边的学生讲话或者自己玩起手机,这样听课的效率自然降低。还有学生的反映,老师示范的那个角度听得明白,但到自己写生的时候,由于画画的角度改变了,画的时候忘了老师上课强调的步骤与方法。老师示范一次还不行,对于同样的问题,老师还要在一周内重复示范好几次,导致老师教的疲惫,学生学习效率却不高的现象。如何让术科的课堂高效起来?一要解决看得清,让学生明白老师所教授的知识;二要同步练习所教授的内容,让学生更直观理解并能在画面上表达出来。我校的教学设备与时俱进,为美术室配备了数字音像技术与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一个可以容纳一百多个学生的美术功能室可以同时观看一个老师的示范。我示范石膏像的时候用DV拍摄,同步输入大屏幕。大屏幕显示出石膏头像(老师正在示范的角度)以及老师根据这个石膏头像投影出来的角度进行示范的画面,学生则拿着画板看着大屏幕上的石膏像跟着老师一起画。老师利用耳麦边示范边讲解要点。一百多个学生听得清楚也看得清楚。何谓高效课堂,有人说:“高效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美术术科的高效课堂建立在有限的时间单位里面让学生学到关键的内容,并能在画面上表现出来。我开展两周石膏头像的结构造型训练、三周的调子训练内容,在这几周内学生能达到形体造型准确、黑白灰关系适宜、虚实得当等要求,这就是高效的表现。大屏幕的显示具有直观性,一是方便老师强调对石膏头像的观察方式:抓大形进行归纳;二是明确石膏头像的绘画步骤。对于部分学生理解比较慢,往往前面示范完,后面他们就忘了怎么画,这时候,我调出DV录影的示范资料进行回放,避免老师做重复的示范工作,老师节省大量时间可以对学生个体进行具体辅导。石膏头像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同一角度训练,把知识内容熟练了再进行不同角度训练。现代信息技术辅助的教学系统,输入与输出手段的多样化使老师与学生具有很强的交互能力。新型的教学模式出现,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样大大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率。
2、创设美术课堂新的教学手段
利用学校专门建立的微课制作功能室,我先进行微教案设计与微练习设计,再制作微课件和微视频拍摄,形成微学习资料包并上传到微课程平台。微课课程是由教师基于学校资源、个人能力和特点以及学生兴趣和具体学习需要,以主题模块形式而开发的相对独立的小规模课程。在小型范围的学生存在着的同样问题,老师可以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指导。在石膏头像素描的课程学习中,我用微课制作软件来设计微课脚本,技术合成后输出教学视频短片,讲解学生存在的几个问题。我通过录屏软件,录制通过PPT、画图工具软件、手写板输入软件等形式制作微课,教授学生如何利用水平线与垂直线来定位与检查石膏像的形准问题;通过摄像机摄录的视频素材并经过后期的编辑制作成微课,来讲解石膏像中眼睛局部的`表现方法。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博士张一春教授认为“对于老师而言,最关键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而不是从教师的角度去制作,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微课在实际的课堂应用中体现了效果,我分小组实施10至20分钟不等的微课课程,这样的微课既能让老师把一个知识点讲清讲透,学生也能花较少时间学到关键的内容而不会感到疲劳和注意力分散。学生在短期的造型训练中能掌握形体造型的技巧并能把握结构的精髓,即能判断归纳出那些可以表达出来的部分,那些是不重要的表达部分等处理能力。“灌输”这一概念在教育中认为是贬义的,但我觉得在美术教育是需要的,要让学生知道一张作业画好的标准,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如何被引向成功。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误区
我们应该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本来以教师示范为主的美术教学模式主次颠倒,过分依赖或夸大了先进设备在教学中的作用,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屑一顾并进行排斥那是不对的。比如素描的形体造型阶段,越是基础教学老师越要严谨对待,不能光靠几个视频和讲解就过去了,该是老师做示范的就做好示范的工作,最基础的东西不能丢。其次,现代信息技术只能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辅助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是不应丧失的,现代信息技术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之一,但不能完全依赖它,如DV与投影仪的应用对于素描教学方面有显著的优点,但对于色彩方面的教学就显一般,学生能直观看老师的色彩步骤示范,但投影仪的色彩还原度就相对较弱(色彩的灰色层次过渡稍微弱些),老师的画面与投影出来的画面效果颜色相差较远,甚至会失真,说明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要与实际相结合,还待提高。作为辅助工具的现代信息技术确实可以分担一些繁重的技术性工作,但美术教学中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使用时要注意适度适量的运用。
微课的教学设计11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是这样。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板书文题、作者)
二、交流资料 :
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三、研读《祖国》
1.学生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意,思考:统摄全诗的句子是哪一句?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2.学生自由诵读,认真领会诗句、诗段所表达的意思,思考:
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诗人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平实中见真情,奇异的“爱情”表现在诗人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
3.师生有感情诵读全诗。
思考:《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诗中构置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画? 学生归结体会,教师明确:
诗人对俄罗斯山河风景和人民生活热烈讴歌。冷漠沉静的草原,随风晃动的森林,奔腾的激流,村间的小路,苍黄的田野,闪光的白桦,苍茫的夜色,颤抖的灯光,远近相映、声色兼备,把俄罗斯山河的雄壮之美和秀丽之美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绚丽变幻而朦胧流动的画面。打谷场丘堆满丰收的谷物,农家茅舍覆盖着稻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节日夜晚,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蹈的场面,恰似一幅绝妙的民俗图,洋溢着俄罗斯的生活气息。
四、合作研讨:
1、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来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诗歌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中,隐含着诗人对祖国的真挚感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俄罗斯深切的爱。
2、学生熟读全诗。
板书设计: 祖 国
莱蒙托夫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统摄全诗) 俄罗斯原野景色:草原 森林 河流 白桦
农家生活:打谷场 农家茅房 小窗 饮酒 笑谈 舞蹈(平实中见真情)
五、指导自读《黑人谈河流》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2.学生合作研讨:
(1)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3)全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严密的思维逻辑。请归结诗歌内在的思维逻辑?
学生研讨,教师点拨:
(1)在《黑人淡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2)“我的灵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在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3)我认识河流——它亘古如斯。比人类久远——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流——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
3.学生有感情诵读,体会诗歌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爱国,是一面飘扬在世界各国上空的永不褪色的旗帜。无论是平实中见真情的莱蒙托夫的《祖国》,还是深邃中显自豪的休斯的《黑人谈河流》,他们的心声是相通的。
七、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黑人谈河流
休 斯
核心词“河流” (历史的象征) 中心诗句: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 幼发拉底河沐浴
深邃 刚果河畔盖茅舍
中显 尼罗河畔建金字塔
自豪 密西西比河听歌声
微课的教学设计12
教学背景: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学期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用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写出了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可爱的地方,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好文章。文中的语句生动、形象,大量采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及总分或是总分总的写作方法,是刚学写作不久的小学生习作的一篇好素材。
教学目标:
1、抓关键词句理解西沙群岛海底的鱼多,领悟夸张的手法。
2、运用排比的手法,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学会把事物描写得细致、形象、生动,完成片段写作。
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感官,激发学生兴趣。
2、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合作、相互的学习。
3、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直接与本文对话,读中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播放视频,情境导入:
西沙群岛的海底有美丽的珊瑚,有懒洋洋的海参,还有威武的大龙虾。现在让我们穿上潜水服再到这美丽的海底世界看看还有什么奇幻新奇的吧!【播放视频】
二、感受鱼多,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1、谁能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鱼多)
2、这么多的鱼,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呢?赶紧读一读这段话,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出鱼很多。
【出示句子】:
1)生1: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师:西沙群岛的海底真的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吗?(生汇报)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看【出示选择】
渗透写法:作者夸张地写出鱼占了海洋的一半,这样写的目的不仅告诉我们鱼多,还能引起我们丰富的想象。这么好的修辞手法,以后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试着用上哦。
2)生2: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
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
【引导学生理解“成群结队”】
师:对啊,这里是说海底一群群的鱼聚在一起游,你们知道有哪些小动物也喜欢成群结队的呢?
3、除了“成群结队、各种各样”,老师还找到了一些表示多的词语呢!【出示词语不同形式读】
过渡:积累词语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写好习作,这么好的学习方法,大家可要记住了!
4、作者不仅在这段的开头总体写出了鱼多,他还对鱼进行了具体、生动的描写,请默读这段话,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内容。
5、1)你喜欢哪种鱼?根据学生回答,师归纳并板书:颜色、外形、动作
2)根据学生回答,相机讲讲排比句的好处:
大家有发现作者是运用了什么句式把这四种鱼的颜色、外形、动作写具体的呢?(排比句)
小结:作者运用结构相似的排比句,让我们读起来朗朗上口。这样就把鱼写得更有趣、更生动了。来,一起读一读这些好看的鱼吧!(齐读)
6、好看的鱼还多着呢。想不想看?【出示图片】
7、1)现在你就动笔从颜色、外形、动作三个方面写下你喜欢的鱼,再用上比喻、拟人把它写得更生动。
2)学生写作
3)片段展示:来,把你写的鱼介绍给大家。(展示两到三篇学生习作)
8、小结:从同学们的笔中,我们又见到了这么多种鱼,不过就算我们全班人一起写,写个几天也写不完西沙群岛的鱼。怪不得人们都说——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教学总结:
在这节微课中,我主要讲授课文第四自然段鱼多的部分。我能抓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并理解西沙群岛海底的鱼多,领悟夸张的手法。运用排比的手法,在让学生仔细观察出示的鱼的图片的基础上,仿照第四自然段“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把所看到的鱼描写得细致、形象、生动,完成片段写作,让学生感受谴词造句的艺术。
微课的教学设计13
一、指导思想
为了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时俱进,做到对慕课微课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深入认识和熟练应用。同时,为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拓宽教师的教育渠道,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提供有效平台,真正意义上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现将精品微课活动设计方案
二、内容及要求
(一)微课组成及要求
“微课”核心资源是“微视频”,(填写微课教学设计模板后附微视频),每人一个微课设计,可包含学生课堂微课程和教师成长微课程。
1、学生课堂微课程要求:制作工具是录屏软件、摄像机、手机等,服务对象是学生,内容是学科知识点、重点、难点等等,时间长度在8分钟以内,使用地点在学生课堂、预习、复习。(填写表一、表二)
2、教师成长微课程:制作工具是ppt为主,服务对象是教师,内容是教育小现象、小策略、小故事,时间长度不超过5分钟,使用地点是教研活动、学校培训、网络研修。(填写表三)
(二)建设形式
各任课教师按照系列化、特色化、及时化、实时化的目标,提升微课作品整体质量,提高优质教学资源应用效益。
1、系列化鼓励针对某个知识专题、主题或小考的某个复习单元设计制作微课,可以将这些系列化、连续的、有层次微课按顺序组成“微课程”,完整呈现某个专题的知识学习。
2、特色化发挥优秀骨干教师的.特色和优势,建设名优微课、特色微课。
3、 实时化利用吉林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时公布相关信息,方便学生及家长了解微课建设情况,有目的的开展学习活动。
六、评审和表彰
1、学校将组织学科教研组和教学领导对上传微课作品分学科、课程性质进行评审。优秀作品将在吉林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接受网络公众点评。
2、综合公众点评、领导组评审意见,对优秀作品、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设一等奖7名,二等奖8名,三等奖9名。
七、其他事项
1、作品及主要素材需为本人原创,不得抄袭他人作品,侵害他人版权,或有任何不良信息内容。
2、微课的对象是小学生,作品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强对学习者的引导与监管;以课堂学习为主,课后学习为辅。
微课的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钟表》第一课时-------认识整时(84-85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钟面,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习惯。教学重点、难点:认识钟面,学会看整时。
教学媒体:课件,学具钟。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学生对时针和分针的整体认识还不太习惯,重点放在通过观察时针和分针来判断所表示的时刻。数学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要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导入到实践活动整个环节都与学生的日常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而且根据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观察、动手、比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学科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战性,达到教学要求。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谜语导入:
1、师导言:你们喜欢猜谜语吗(预设生齐说:喜欢)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请你们来猜一猜.课件显示谜面:嘀嗒嘀嗒当当当,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你,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师:谁猜到了这是什么生可能说:闹钟,师可引导说:钟表(板书:认识钟表)
二、自主探究
1.认识钟面。
(1)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个钟(课件出示),现在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
(2)学生反馈交流结果。引导学生说出钟面上一共的12个数,还有长短不同的指针。
(3)边出示课件,边小结:通过同学们的观察,我们发现了钟面上一共有12个数,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还有2根指针,又短又粗的──时针;又长又细的──分针;。 (4)在自己的小闹钟上指一指,并告诉同桌哪根是时针,哪根是分针?
2.认识整时。
(1)屏幕上出示主题图。
师:请小朋友观察,看看小闹钟叫醒小女孩的时间是几时?生说。
(2)你能说出下面钟表上的时间吗?
(3)引导学生观察12时、4时、6时,观察讨论:这三个钟面的分针和时针分别所指的数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学生反馈讨论结果。
学生可能回答:12时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12;4时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4;6时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6。学生也可能回答: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从1到12的任何一个数,指向几就是几时。
(4)教师小结:在钟面上,当分针指向12的时候,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5)讲述电子表表示法
三、开心练习
1、课件显示3个钟面,学生回答:8时,8:00;3时,3:00,6时,6:00
2.《小明快乐的一天》。师:“现在老师要带同学们去看看,小明是怎样过快乐的一天的。”屏幕上出示课本92页插图。
(1)师:“看第一幅图,小明什么时候?在做什么?并写出时间的两种表示方法。”
(2)小组间说说:小明是怎样过快乐的一天的?
(3)指几名学生说一说小明是怎样过快乐的一天的,并说出是什么时候?(如7时,是什么时候的7时。)
(4)这样的一天一定会有很多收获的。那么你们的一天又是怎么安排的呢?
同组的学生说说,然后指名说说。并教育学生要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作习习惯。
四、课堂小结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我们一起认识了表示整时的时间,并学会了表示整时的时候,有两种表示方法,你学会了吗?)
微课的教学设计15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体积
二、教学目的:
1、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难点: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物体所占( )叫做物体的体积
1、长方体的体积=()×()×()=( )×()
3、复习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和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S=πr2。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兴趣,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理解数学转化的思想方法。)
二、探究新知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把它们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由于我们分的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
(2)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确: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体会数学转化的思想方法,运用转化的方法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
(3)公式拓展 V=sh=πr2
2、例题初探
(1)初探例题: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40平方厘米,高是25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阅读与理解: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怎样计算?
③结果单位怎么样?
(3)学生解答、点评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的审题训练,对基本公式的运用,加强基础知识的练习习题, 检查学生运用公式的.能力以及单位的换算。)
三、学以致用
李家庄挖了一口圆柱形水井,地面以下的井深10m, 底面直径为1m.挖出的土有多少立方米?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的审题训练,对公式的灵活运用,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计算,你有什么收获呢?让我们课后解决一些有关圆柱体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想象,提高学生的整理能力,激发学生课后的探究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πr2
【微课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微课的教学设计02-20
微课教学设计05-08
美术微课教学设计03-24
英语微课教学设计03-16
(精选)微课教学设计模板11-01
地理微课教学设计05-24
数学微课教学设计08-17
微课比赛教学设计10-17
微课教学设计模板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