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学设计15篇【合集】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草原》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草原》教学设计1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本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按照主动、探究、合作的教学思想,组织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活动,进行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的教学的。
(二)理论依据
新课标中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方法、途径,实际上就是学生发现问题,探究结果的自主学习过程,是从学生的生活与生存环境出发,为学生整个生活世界着想,逐渐形成最适合自己、最能体现独特个体的音乐学习方式。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就是遵循“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一基本理念,使教学设计和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更易激活学生先前的生活经验,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1、《我是草原小骑手》是一首以乐段结构的羽调式歌曲,结构清晰。包括3个大乐句。第一乐句(a+b)的情绪活泼欢快,和声内涵明确,旋律节束在不稳定的半终止上。第二句(a+b1)是第一大乐句的变化重复,仅结尾不同。第三乐句前半部分为衬字句(引入了新的旋律素材);后半部分重复开头一句歌词,并再现第一乐句的旋律素材。歌曲具有典型的蒙古族风格,情绪活泼,充满自豪感,而且富有舞蹈节奏。衬词为分裂性结构,适合2小节一换气,其余部分为四小节换气。抑扬顿挫的节奏、跳跃的旋律,使草原小骑手的人物形象特点非常鲜明,给人以豪爽、亲切之感。
(二)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学生经过以往音乐课的学习,已经具备识唱乐谱的能力,具备了一定的分析作品的能力。熟悉歌曲教学中唱歌词、歌谱、吹奏口风琴、分组创编活动等一系列学习方式。善于在学习中提出问题,喜欢小组合作学习。希望有更多的展示自己的空间。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需要学生联系起以往学习的.知识经验,迁移到这首作品的学习中,在教学中重点感受、体会、表现草原小骑手豪爽的性格、开朗、自信的生活态度。在演唱歌曲时要流露出草原小骑手自豪神气的精神面貌。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重在启发学生思考用什么样的演唱语气、情感塑造草原小骑手的形象。同时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搭建展示的平台、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
(三)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以启发式教学法、谈话法、讨论法。主要过程是:教师启发学生在感受、体验分析草原骑手的性格特征的同时,准确生动的表现草原小骑手的风采。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热情,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四)技术准备
1.使用绘声绘影软件的截曲功能,把作品分别截成三段带歌词的音响和截取伴奏。
2.PPT幻灯片制作的课件。(呈现歌谱、另准备一些蒙古族风俗的图片)。
3.TT制作的歌谱、overture4.0软件打出伴奏谱。(《草原到北京》和《我是草原小骑手》的歌谱以及《我是草原小骑手》的伴奏谱)
(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及其对策
四年级学生以前曾经接触过的蒙古族的音乐作品有一年级2册第五单元《跳起舞》中的欣赏教材《挤奶舞》、二年级第四册第九单元中的歌曲《草原到北京》等作品,对蒙古族音乐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本课教学要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蒙古族音乐特点的了解。例如歌曲中第二小节出现的切分节奏在二年级第四册第六单元中的歌曲《大树妈妈》中、第四册第九单元歌曲《草原到北京》中、三年级第五册第五单元《木瓜恰恰恰》中、以及三年级第六册第八单元《友谊》中的歌曲《原谅我》中都出现到过。在本课的学习中既要求学生唱准切分节奏,同时要求学生体会切分节奏对展现人物性格所起的独特的作用。教学策略有以下几点:
1.调动起以往学习的知识经验,迁移到这首作品的学习中,并且在教学中重点感受、体会、表现草原小骑手豪爽的性格、开朗、自信的生活态度,并通过演唱带出来。
2.把歌曲的音准、节奏铺垫好,另外从音乐要素(速度)中进行对比教学,使学生体会并选出更恰当的速度能更好的表现歌曲的人物形象。
3.课前要运用打谱软件准备好乐谱、音响、课件等资源。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蒙古族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欢快活泼的情绪,体验草原小骑手爽朗、自豪的性格,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聆听并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启发学生感受、表现小骑手豪爽、自豪的性格和热爱家乡的情感,体验研究学、合作、自主学习的快乐。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指导学生用活泼、欢快的情绪、清晰的咬字、吐字完整而正确的演唱歌曲,并表现小骑手豪爽、自豪的性格特点。用口风琴吹奏歌曲旋律。
教学重点:运用活泼、欢快的情绪,清晰的咬字、吐字完整的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歌曲中出现的切分节奏、四分、八分附点节奏以及音程的七度(到2)、八度(到1)大跳。
四、教学流程图
(网页不能显示流程图片,见谅--编者)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阶段目标:回顾以往所学的蒙古族歌曲《草原到北京》,引起知识迁移)
师:播放歌曲《草原到北京》,引起学生回忆这首蒙古族儿童歌曲,从歌曲中,引发学生联想草原儿童在马背上生活的图景。
生:聆听歌曲《草原到北京》并随着音乐轻声唱,跟着教师想象内蒙古小朋友在马背上的生活画面。
师:枣红马不仅是草原小朋友的交通工具,还能展现他们什么样的风采呢?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首表现草原小朋友的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同样是一首表现蒙古族小朋友的歌曲,他们骑在马背上向我们走来,想给我们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呢?(播放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
生:听歌曲后,大家交流感受----认识到草原小骑手不同凡响之处。(神气、自豪)
(二)学习新歌(阶段目标:指导学生正确的演唱歌词、歌谱)
1.初听作品,了解歌曲内容
师:草原小骑手活泼、爽朗的性格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音乐上是怎样体现的呢?再听歌曲时,请大家关注歌曲中有几个乐句?(出示歌篇再次播放歌曲录音)
生:聆听歌曲并分析。
2.分析歌曲的结构
师:歌曲由几个乐句组成?每个乐句由几个音组成?出现最多的音是哪个?
生:经过讨论、研究确认三个乐句;每个乐句由1 2 3 5 6几个音构成;出现最多的音是6
3.分乐句学习歌谱纠正音准节奏
师:我们先看第一乐句的歌谱(出示第一乐句的歌谱)请大家观察前四小节,不看节奏,先唱音高,指导学生观察后四小节歌谱3 3 6 6 | 6.2 | 3.5 | 3- |指导学生唱准到2的音程。(引导学生关注乐谱中的连音线的作用)
1=D
6 3 | 6 6 3 |5 6 7 | 6 6 |3 3 6 6 | 6.2 | 3.5 | 3- |
生:练习后完整唱第一乐句。
师:指导学唱第二乐句歌谱(引导学生观察,什么地方与第一乐句重复,什么地方没有重复,运用重复好不好?指导学生唱准到1的音准,以上活动要在聆听的基础上中完成)
6 3 | 6 6 3 |5 6 7 | 6 6 |3 3 6 6 | 6.1 | 6.1 | 6- |
生:练习唱第一和第二乐句歌谱。
师:指导第三乐句歌谱并要求学生完整唱歌谱。
2.6 |1 2 3 |5.3 |6 |2 2 2 3 |5 6 7 |6- |6 0||
生:唱熟第三句乐谱后完整唱歌谱
3.学唱歌词字正腔圆
师:我们熟悉了歌谱,知道了曲作者运用了大量重复的手法,加深了我们脑海中对小骑手的印象,歌词是怎样描写小骑手的呢?指导学生演唱歌词。(指导歌曲中的衬词的唱法和咬字吐字的方法,以及歌词结尾处的甩腔唱法。)
生:听老师伴奏唱歌曲第一段。
师:启发学生情感投入,在演唱中表现小骑手神气十足的风采。(同时引导学生运用速度的对比感受音乐所表现的内容)
4.自主学习大胆尝试
师:第一段歌词中简要描述了小骑手在马背上的感受,第二段歌词中为我们展现了小骑手什么样的生活图景呢?引导学生独立学唱第二段、第三段歌词。
生:打猎生活、竞赛生活,他变成的小射手、小摔跤手。(自主学习)
5.完整演唱感情充沛
师:学完歌曲后,我们了解了小骑手的身份中还有小射手、小摔跤手的工作要做,十分能干,你们是不是很敬佩他们呢?(引导学生完整演唱时用赞美的情感表现草原小骑手的风采)。
生:完整演唱歌曲。
(三)歌曲表演(阶段目标:分角色合作表演歌曲进行教学检测)
分组展示生:展示交流。(师生评价)
(四)口风琴教学(阶段目标:用口风琴吹奏歌曲片段)
师:指导学生吹奏歌曲片段。(能力强的同学可以吹奏全曲)
我是草原小骑手
刘雅华词
汪景仁曲
1=D
6 3 | 6 6 3 |5 6 7 | 6 6 |3 3 6 6 | 6.2 | 3.5 | 3- |
6 3 | 6 6 3 |5 6 7 | 6 6 |3 3 6 6 | 6.1 | 6.1 | 6- |
2.6 |1 2 3 |5.3 |6 |2 2 2 3 | 5 6 7 |6 - |6 0||
师:小结下课
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一)评价方式
本课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教师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学生自评安排在完成歌曲展示之后。
(二)评价量规
评价等次
评价的内容
评价方式
优秀
带着自豪感自信的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
自评
良好
与伙伴一起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
互评
合格
能看着歌词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
自评
七、教学设计的特点
本课教学设计重在开展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音乐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领者、组织者和学习者,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是与学生共同参与学习的人。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首先要关注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到教学设计是否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要改变过去那种为了教歌但忽视育人目标的做法。教学中,教师在学歌谱时师生共同探究歌曲的结构,启发学生用自信而爽朗的歌声表现小骑手的性格。经过教师指导,学生调动自身的参与热情,积极的表现草原小骑手的形象。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始终关注学生学习,配合积极的课堂教学评价,给学生发展的空间。把学生发展的权利还给学生。
《草原》教学设计2
《草原的早晨》这篇课文描写了牧民早晨在草原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繁荣兴旺的新气象。本课意在让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的心情。文章条理清楚,语句流畅,文字优美,是学生在朗读中初步感受语言优美、获得阅读快乐的好课例。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特征和低段语文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本节课我主要在以下两方面进行探索。
一、充分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多感官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再加上草原对于我们江南水乡的孩子们来说还是很陌生的,这使学习本课有了一定难度。因此,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适时创设情境,使文本更加生动、丰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课始就播放一段有关草原的视频,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对草原有了直观的了解;再如理解“黎明、宁静、新绿、回荡”等词语是难点,课件的视觉冲击加上老师语言的描述,使这些教学上的难点迎刃而解。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依托观察、思考及想象,全身心地感悟草原风光美丽,体会牧民生活的欢乐,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喜爱之情,从而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多种方法随文识字,引导学生主动识字。
xiaoxue.xuekeedu.com
识字教学时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本节课我以文本为载体,依托文本引导学生随文识字。教学中我采用多样化的识字形式让识字与阅读有机结合,在多样性、趣味性的语境中,引导学生快乐识字,感受汉字的魅力。在对学生的认知有了充分的估计上,对每个生字各有侧重,有的字音是重点,有的字形是重点,有的字义是重点。如:遍顺口溜记“原”(草原是个大工厂,里面出产白小羊);演示象形字“羊”的文字变迁;利用古文字记忆“牧”的字形、字义;从而引出“民”的组词,记忆“民”的笔顺等。这样做优化了学生主动识字的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
《草原》教学设计3
草原散章
1、课程及学生分析:
1.学生分析:八年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高,能够判断一般的修辞手法,前面的课程中也积累了描绘或评价景色的词汇。在正确的引导和鼓励下,应该可以完成目标明确的阅读任务,表达自己的个性化感受。
2.课程分析:《草原散章》是本册语文教材三个写景单元中,写边塞风光的对比阅读篇目,在不做对比的情况下,草原风光对同学们来说应该是全新的视角,因此我把它排列在游历祖国山河的第三站,借旅游的情境引导大家步步深入,领略楚楚笔下草原的别样风情。
2、教与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
扫除字词障碍,理清文章结构,能有感情的朗读优美文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分片段赏析景物的特点,学习相应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想象美和自然美,尝试创作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对大草原深深的热爱之情和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之情,培养健康纯洁高尚的情操。
3、教与学重点:
有选择的阅读文段,自主合作完成景物特点概括,体会运用各种修辞表现景物的方法和技巧。
4、教与学难点:
能够在体会文章语言美、画面美、想象美的基础上尝试用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自然美的个性化感受。
5、教与学方法:
1.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导阅读、组织讨论、互动评价等。 2.学习方法:自主浏览阅读、激情朗读、合作交流展示、自主创作等。
6、课时预设:1课时
7、教学过程及环节:一陪你一起看草原1.情景导入:
我们曾跟随徐志摩登上泰山,领略过旭日东升的壮美,也同诗人于坚一道感受了黄果树瀑布扑面而来的雄奇。今天让我陪同大家进入游历祖国美丽河山的第三站,去广袤的大草原上策马扬鞭。
1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草场,呼伦贝尔大草原,这里聚居着号称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
这个民族的人民和他们生活的地方各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自由作答)2.引入作者作品:
有一位旅行者,她用女子特有的细腻和柔情,把草原描绘成人间天堂。她就是当代女作家楚楚,她笔下关于天堂的画卷名叫《草原散章》。
二、陪你一起读草原
(一)扫清障碍,策马游览
一瞥
昙花
搭讪
黔贵繁衍
孪生贮蓄叨扰心旌摇荡
恣情率性
跃跃欲试肆无忌惮
捉襟见肘
引吭高歌
(二)浏览全貌,美景掠影
1.各位游客,短短的时间里您看到了哪些景致?(带上修饰词)看——胖草、矮云、笑花、薄虹、小水
2.你用这样的词修饰过类似的景物吗?这些词大多数是用来修饰什么的?(人或动物)可见作者把它们当成人或动物来写,从修辞上我们把这样的写法称为——拟人、比喻。能将A物的某方面特征与B物相联系,需要我们调动自己哪方面的能力?(想象或联想)那就让我们来阅读楚楚是如何调动想象力去描绘草原景色的。
(三)线路筛选,精致游览1.草原的灵魂——胖草(1)明确阅读任务:
描写角度:形状、气势、颜色、性格特点:分布广、颜色新鲜、纯净、灵醒、自由写法(修辞):想象、比喻、拟人、对比、
情感:向往不受污染,不被人为雕琢的自然美,表达对纯净自然的喜爱和赞美。(2)邀请学生配合朗读。(2—6自然段)(3)简单交流展示成果。(边展示边小结)2.草原的盛装——四选一阅读
(抽签选择,决定游览线路。仿照“胖草”片段阅读方法自主合作完成阅读)(1)自由阅读所选片段。(2)小组合作完成阅读任务。
2(3)展示合作阅读的成果。
三、陪你一起唱草原
如果说楚楚笔下的景物描写如诗如画,把我们带到了天堂,那蒙古人民的长调牧歌就是沟通人间和天堂的桥梁。我们来听听长歌的情韵:1.请男同学读其中一段。听——长歌
2.总结长歌的特点内容:自由、朴素、不修饰、质朴爱情、亲人、家园、(远客)
3.播放演唱腾格尔的《天堂》,感受牧人歌曲中的暖暖深情。(爱草原爱家乡)4.作者在可人的美景和悠扬的长歌中寄托着怎样的情感?
5.小结思想感情:热爱家园,热爱草原,热爱自然,追求美好,积极乐观
四、陪你一起绘草原(朝戈的'油画作品转换)
1.拓展训练:艺术是相通的,美文、牧歌、绘画,都可以抒发我们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就让我们用文字、颜色,或者声音来表达你游历草原后的心情。
文字示例:那如眸的小水,让我感受到草原的珍贵,我愿变成水畔的泥土,去贮蓄供花草茁长的养分。
2.游览心得:描绘校园,模仿创作《校园散章》。
温馨提示:(1)捕捉有特点的景物;(2)用片断描写的方式;(3)展开想象,运用修辞;(4)捉住灵魂,寄托情感。
五、板书设计(胖)草----(矮)云----(笑)花----热爱自然(薄)虹----积极乐观(小)水----(长)歌----反复阅读《草原散章》及其一些经典的教学设计之后,我并没有完全被束缚住自己的创新思维。作为一堂同课异构的公开课,要做到求实的前提下求新,我想到了片段式散文的核心——情感的重要性。于是我将看似彼此并列的六个意象做了归类调整,以“看”字引导草原的五个景物意象,以“听”引导“长歌”这一人文意象,以歌解情,把课文的第六个片段作为全文的情感落脚点和
3重心所在,使看似各自独立的景物片段与文章的情韵聚合,引领学生体会草原美的同时,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草原》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
2.在阅读中感悟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语言的质朴。
3.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在阅读中感悟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语言的质朴。
2.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课前,教师播放图片,学生边欣赏边感受着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自主读书,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题,老师板书课题。
2.学生浏览课文,回忆:作者是从哪两方面来写草原的`。
3.教师小结并板书:景、情
三、品读感悟,全体探究。
1.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将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画下来。
2.作者看到什么样的景色才有了这样的感受呢?
3.读中体会作者初到草原时激动、兴奋的心情。
4.读中体会作者既惊叹,又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的心情。
①师创设情境,学生想象“一碧千里”的画面。
②找一找还有哪些句子使人感到一眼望去都是绿的?
③品读四句话。相机引导学生体会比喻的形象;理解什么是“渲染”“勾勒”,并想象那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
④体会“并不茫茫”。
5.师小结:作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才让我们感受到草原的美丽风光。
6.默读2—5自然段,画一画让你感受到“人情美”的句子。
7.听音效,想象画面,感受盛装迎客的“人情美”。
8.品味语言感受“人情美”的同时,体会语言的质朴。
四、拓展延伸,语文实践
1.教师导语过渡后,出示:
夕阳西下
难忘那;
难忘那;
难忘那;
难忘那;
......
2.学生每人写一句,然后四人一小组合作完成一首小诗。
3.学生深情吟诵小诗,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六、布置作业,延伸“美”
1.背诵课文的一、二自然段。
2.搜集有关草原的诗、词或文章,读一读。
板书设计
景
情景交融
草原美
语言质朴
情
《草原》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叙事散文。课文着重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课文按照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
二、教学目标
1.学习8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学习第1自然段的写法,写一个片断。
4.了解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美丽,感受民族团结友好,产生热爱祖国之情。
三、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欣赏、品读描写草原美丽景色的语言。
四、教学难点
品读重点句和段落,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五、学情分析
文章写得很美,但对于没有去过草原的孩子来说,想象其中的美景有一定的障碍。因此,在课前,教师有必要搜集草原的相关图片,制作成课件,课上展示给孩子看,这样更能帮助学生了解草原的美丽。
六、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读中想象, 读写结合
七、教学理念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美的教育。除此之外,还要从理解字词入手,同时加强读和写的练习。把默读、朗读、引读、齐读、诵读贯串在教学过程 之中。
八、教学准备:
草原的相关图片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你在图画里见到的草原是怎样的?你知道草原上的牧民有什么风俗习惯?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者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情境之中,油然而生了特殊的感受,目睹了草原的蒙族人民接人待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了,让我们随老舍一起走进草原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初读课文,感受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课文
1.轻声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不懂的字、词查字典解决。
2.注重指导:勒、骏、迂、涯的读音。
3.注重指导:染,三点水的旁边是“九”,不要写成丸,涩,右上边是“刃”不是“刀”,襟左边是补衣旁
4.读一读:
绿毯 勾勒 骏马 奇丽 柔美 渲染 回味 茫茫 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疾驰 迂回 洒脱 襟飘带舞拘束 羞涩 鄂温克
(四)检查自学情况
读课文,按照作者进入草原的顺序,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第一节: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第二节: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
第三节: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
第四节: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
第五节:斜阳下的话别。
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五)质疑
还有什么不懂的字词?
(六)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草原》这篇文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二)讲读第一节
1.默读、分层次。
2.出示: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对比着读一读,感受到有什么不同?
3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看到的天空景色是怎样的?
出示: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
4.去掉“那么……那么……”好不好?谁能够用上它说一句话?
5..如果你置身于这样一种清鲜、辽阔的环境之中,会产生怎样的感受呢?作者的感受又是怎样的?(板书:“总想高歌一曲”)
6..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录音,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听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想象回到作者的描写)
7.出示幻灯图景。重点理解“茫茫、翠色欲流、渲染、勾勒”同时进行朗读训练。
8.如果你置身于这番美景之中,又会产生如何的感受呢?作者又是怎样的感受呢?(板书:惊叹、舒服)
9.作者为什么会“惊叹”?“既……又……”表示什么意思?谁能用“既……又……”说一句话?
10.最后一句话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是真的吗?为什么这样写?(骏马、大牛衬托景色的美丽)
运用拟人的手法,也突出了草原的美。
11.小结:这节写作者初到草原看到的景象,从天空写到地面,置身于美丽的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作者产生了特有的感受,情景交融。祖国的草原是这么美丽,让我们看这图景,听着草原音乐,把课文内容回味一遍,争取背下来。
(学生看图听音乐,教师随着音乐指点图景,即兴诵读)
12.指名试背。
(三)过渡:草原的天很可爱,景色也很迷人,草原人民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该怎样理解?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默读课文2─5小节,思考以上问题。
(四)交流点拔
1.读了课文,蒙古族同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很多,拿出笔把每小节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同桌互相说说喜欢的原因?
3.指名说,体会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1)出示
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①看画面。
②学生说。
③男女老少穿着艳丽的服装,骑在马上,衣襟与绸带迎风飘舞,确实像一条七色彩虹。(指图说)
④把“飞”改成“跑”行吗?他们为什么要跑得那么快?
⑤所以在读时要体现这种急切的心情。指名读。
(2)出示:
也不知是谁的手……民族团结互助。
①如果你是访问团的一员或是蒙古族中的一个,当时你会说些什么?
②指名说。
③说着你想说的话,和前后左右的同学握握手,体会一下当时主客相见热闹的场面。
(3)出示:
干部向我们……我们再回敬。
①学生说
②蒙古族同胞还用什么招待我们?读句子。
③他们盛情地招待我们,访问团的每一个成员对他们都充满了感激之情。带着这种感情读读。
④指名读
(4)出示: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这句话怎样理解?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联系《赠汪伦》这首诗互相讨论。)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②理解中有困难吗?
③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五)总结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时,热情欢腾的动态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该印象。
2.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民簇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3.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仿照第一自然段写一段话
《草原》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草原的早晨》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看懂图意,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会读会写本课九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正确书写生字。
教学具准备
录音带,生字卡片,田字格小黑板,投影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或修改栏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小朋友,几天来,我们跟着春姑娘游了风光秀丽的'太湖,逛了花儿盛开的梅花山,认识了顽强生长的春笋,了解了不同状态的雨点。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新的地方。
2、板书课题:5草原的早晨
3、引导解题:你见过草原吗?说说你对草原的印象?你在草原上见到过什么?
二、指导看图
老师带你们去看看草原好吗?出示投影片(草原)你觉得草原怎样?从哪儿看出它很美,很大?图上有谁在干什么?
三、指导初读课文
1、要求自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
一
1、谈话
2、读题
3、解题
二
看图说说草原怎么样。从哪儿可看出它的美,大?图上有谁在干什么?
三
按要求自读课文。交流自学情况。
《草原》教学设计7
指导思想:
1.充分发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借助网络资源视听结合、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丰富等优势,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音乐资料,自主合作探究,在听、观、思、辩中,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
2.充分给予学生自主交流的空间,利用多媒体的视听效果,通过丰富的画面,生动的视觉、听觉的冲击,使学生迅速融入本堂课的主题,让学生在猜一猜、看一看、听一听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欣赏美、感悟美、创造美的激情,力求体现音乐与相关艺术形式紧密连接所呈现的人文性,使之蕴涵在音乐鉴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之中。
3.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发挥教师辅助点拨的作用。教师在课下是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者,辅助学生完成活动的创意与合成;课堂上在参与学生活动的同时,完成《音乐课程标准》“让学生从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音乐常识”的要求,在学生感性的认识之后,给予学生理性的指导。
框架结构:
本课采用学生自主学、教师辅助点拨的教学方法从以下方面入手:
1.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自主合作探究,从蒙古族的风土人情音乐、舞蹈、乐器、服饰等方面了解草原民族音乐的形式与特征。
2.教师从理性的层面分析归纳、总结民族音乐的特征。
教学目标:
1.了解草原上的民族(蒙、哈、藏)的风土人情。
2.从音乐、舞蹈、乐器、服饰等方面了解草原民族音乐的形式与特征,并能用语言简单表达自己的感悟。
3.初步运用综合艺术手段,进行文艺活动的创意与设计,并能大胆、自信地加以表现,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教学内容:
1.欣赏内蒙民歌《辽阔的草原》、马头琴演奏《万马奔腾》(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学音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2.了解蒙古族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
3.了解蒙古族音乐的特点及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草原音乐的形式及特征,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从而加深对音乐地域文化的印象。
课前准备:
1.全班分为三组,各代表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从音乐、舞蹈、乐器、服饰、风土人情等方面收集相关资料,并在课上展示(每组由组长负责)。
2.请音乐课代表做这节课的主持人,由他来把三个小组收集的资料串起来做展示。教师和主持人、三位组长一起课前准备好撰稿。
课 时:本单元共3课时,本课为第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的知识
我们上节课已经欣赏了藏族、哈萨克族的音乐作品,也分析了这两个民族的音乐特点。有哪位同学来帮我们回忆一下?
学生回答这两个民族的音乐特点:藏族民歌节奏舒展,旋律自由起伏、欢畅;歌曲演唱高亢、嘹亮、装饰音多。哈萨克族民歌常有附点、切分、连续十六分音符等节奏形态,歌词具有即兴的特点。
二、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再来欣赏另一个草原民族的音乐风格。同学们先来听一首歌曲,你能听出这是哪个民族的音乐作品吗?
播放蒙古歌手腾格尔演唱的《蒙古人》。
这是一首我们在小学阶段曾经欣赏过的歌曲。它表达了蒙古牧民为自己生长在草原上,生活在牧民家庭感到骄傲和自豪,以及对蒙古家乡的热爱之情。大家说对了,今天我们要来了解蒙古族,欣赏蒙古族的音乐作品。据说蒙古人有三件宝,那就是:草原、骏马和蒙古长调。“即使蒙古人的歌曲没有那草原上的青草多,也肯定多过那奔驰的骏马。”提起蒙古歌曲,可能很多人的脑海里都会出现这样的画面:蓝天白云,辽阔草原,彪悍的蒙古汉子纵马驰骋,延绵不断的.歌声就这样从马背上直冲云霄……
三、简介内蒙古
内蒙古是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面积约占我国总面积的1/9。
蒙古族又称“马背上的民族”,千百年塞外苦寒之地的艰辛生活让蒙古族养成了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在与大自然抗争的同时又延续着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总体而言,蒙古民族是一个质朴豪爽的民族,草原民族开阔的胸襟在他们身上一览无余。同时,蒙古人的历史充满了苍凉、悲怆的艺术之美,这些特点在蒙古族民歌中有着深刻的体现。
现在,请出主持人开始今天的蒙古之旅。
四、学生用课件、图片等展示他们的收获
主持人:听着这首悠扬的《蒙古人》,我们又一次进入了音乐的王国。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自由、舒缓的心境,去领略草原那独特的民俗,去倾听蒙古族那跳动的音符。Let’s go!让我们现在就走进音乐的世界,开始这奇妙的旅程吧。
组长总结生活方式:蒙古族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游牧民族,牛马羊群是他们的伙伴,他们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马和骆驼是蒙古人不可缺少的交通运输工具。
组长总结服装服饰:蒙古族随着草原草地沙漠的变化无常的气候和长期游牧生活形成了奇特的服装服饰:首饰、长袍、腰带、靴子等。
组长总结饮食住所:蒙古族居住的大多是圆形的蒙古包,四周围上白毛毡,冬暖夏凉,易于搬迁。蒙古族以乳类、肉类为主。特色食品有奶酪、奶茶、奶豆腐、手扒羊肉。
我们请老师带我们走入民族音乐欣赏这个环节。
五、内蒙民歌欣赏
1.欣赏长调《辽阔的草原》
有人说长调和马头琴是蒙古文化的典型代表,独一无二,蕴含着草原文化的精髓。如果这两样消失,蒙古文化也就消亡了。
如今,一直在草原上自由回荡的蒙古长调获得了世界性的声名。去年的11月份,蒙古长调入选为联合国第三批“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中国和蒙古国联合申报,在此之前,同为草原文化精髓的马头琴已由蒙古国独立申报成功。
蒙古长调究竟有多大的魅力,“长调歌后”宝音德力格尔曾经讲过她亲历的一件事:她七岁多的时候,有一回父女俩被几头野狼围住,情急之下失明的父亲拉起了马头琴,女儿唱起了《辽阔的草原》,狼停下脚步聆听,而后慢慢离去。
大家是不是觉得很神奇?《辽阔的草原》是一首爱情题材的民歌,表现的是一个年轻人思念爱人,担心爱人像辽阔草原上的泥沼一样难以捉摸。歌中的“他”字可以不确定为男性或女性,因此这首民歌可以有着宽泛的理解。
听《辽阔的草原》
请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正如同学们所说的,这首歌曲节奏自由、舒缓,旋律悠长,在多处出现了装饰音。这种旋律形态具有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特点。其音调高亢,音域宽广,曲调优美流畅,旋律起伏较大,字少腔长,节奏自由而悠长,是蒙古族音乐草原风格的标志。演唱长调是自由的、即兴的,一首歌在不同的歌手那儿有不同的演绎。长调歌词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对草原和骏马的赞美,有对家乡的思念,有婚礼歌,有宴歌,还有对季节变化、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长调都表达了一种延伸的时空感,这种感觉源于开阔的大草原,两者是浑然一体的。
再放一遍《辽阔的草原》,请大家跟着一起哼一哼这首内蒙长调,感受一下游牧民族在辽阔的草原上自由生活的场景。
2.欣赏马头琴演奏《万马奔腾》
下面我来出一个谜语,看谁能说出谜底。
有匹马儿歌声美,
只有头来没有腿,
没有腿,跑得快,
跑遍草原人人爱。
歌中唱的是什么乐器呢?你能猜出来吗?对!是马头琴。这种琴,琴杆又细又长,琴身是又扁又平的梯形,两面蒙的是马皮,琴杆儿的顶端还有一个雕刻得非常精美的小马头,所以才得名为马头琴。它是既能独奏又能伴奏、合奏的,最有特色的蒙古族拉弦乐器。它的发音圆润、婉转,适合演奏悠扬、辽阔和深沉的旋律。
下面大家来欣赏一段音像,这是著名的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演奏的《万马奔腾》。
同学们来谈谈你对这首曲子的印象,你听到了什么?(同学发言)
这首曲子情绪热烈、节奏紧凑,展现出草原特有的壮观场面。由于演奏速度较快,音调在表现意义上不同于《辽阔的草原》,在后半段出现了模仿马嘶的声音。
再听一遍,注意听马头琴独特的音色。
六、课堂拓展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蒙古的另一个宝:一种特殊的演唱形式“呼麦”。我第一次听到它,是“喉”,所以,它被称作为一种“喉音艺术”,它是一种特殊的声音技巧,可以一个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而形成罕见的多声部。下面我们来听听。
播放《阿尔泰山颂》
这就是被音乐界誉为“天籁之音”的蒙古族“呼麦”唱法,在内蒙古自治区失传百余年后又获重生,最近被文化部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名录。关于“呼麦”产生的时代,已很难考证,有人认为在蒙古史诗说唱盛行的13世纪就可能产生了。有关“呼麦”的产生,蒙古人有一奇特说法:古代先民在深山中活动,见河汊分流、瀑布飞泻、山鸣谷应、动人心魄、声闻数十里,便加以模仿,遂产生“呼麦”。“呼麦”的曲目,因受特殊演唱技巧的限制,不是特别奉富。大体说来“呼麦”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咏唱美丽的自然风光,诸如《阿尔泰山颂》、《额布河流水》之类;二是表现和模拟野生动物的可爱形象,如《布谷鸟》、《黑走熊》之类,保留着山林狩猎文化时期的音乐遗存;三是赞美骏马和草原,如《四岁的海骝马》等。“呼麦”的产生与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很有关系,它是从大自然中受到启发而创造出来的,它反映了高山、草原的空旷、辽阔,天高云淡的景象,也使人感受到风声鹤唳、万物混响的气氛。总之“呼麦”演唱艺术的内涵是颇为独特的。它体现了人和大自然的和谐、交融以及相互作用与渗透,并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升华,进入一种新的境界。今天我们对这种神奇的音乐做了一个初步了解。如果同学们有兴趣,可以上网查相关资料,做进一步了解。在今年的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原生态演唱比赛中就有“呼麦”的演唱,受到评委和观众的好评和喜爱,同时也反映出民族音乐旺盛的生命力。
七、感受与体验
播放音像:热情的蒙古人在宴会上高唱祝酒歌敬献美酒的情景。一排学生手举美酒,一排学生手捧哈达,其余学生跟唱祝酒歌。体验蒙古人热情好客的豪爽性格,感受蒙古人民热爱家乡、热爱草原生活的思想感情。
八、课堂总结
蒙古族民歌节奏自由、装饰音多而细腻,并具有较强的朗诵性。其曲调嘹亮、悠长、亲切,沁人心脾的歌词既擅于抒情,又注重写景,情景交融,表现出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共同了解了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的民族风情和独特的音乐文化。希望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大家在生活中能多关注民歌,多听、多唱民歌,热爱民族音乐文化。让这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永远放射出不灭的光辉。
《草原》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3、4、5段。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2、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第3、4、5段。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2、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文第1、2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
二、讲读3、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⑴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⑵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交流:
⑴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⑵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⑶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
(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
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
(“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
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⑷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三、总结全文
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
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
(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的美,说明蒙汉两族人民感情深厚。)
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小结:
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也写出了草原的独特的风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热情豪爽。作者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烈欢腾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作业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
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3题。
【板书设计】
草原
初到草原──草原的景色动人
受到欢迎──由寂静变热闹
热情相见──气氛热烈
盛情款待──食品丰富,有歌有舞
愉快联欢──载歌载舞,不忍离别
《草原》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草原》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抒情散文。文章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语言简练生动,情感真切自然,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
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用心读完后,仿佛亲自来到了草原,感受到那里明朗清新、一碧千里的神奇秀美的`景色,感受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的热烈欢腾的场面,更是对老舍先生这位文学大师的语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学情分析
1、六年级继续抓实教学。安排3分钟进行生字练习。
2、让学生通过图文结合感受大自然的美。
3、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语句的美。
4、注重学生个性的理解。
教学目标
一、总体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二、教育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2、认识保护草原资源,防止沙漠化的重要性。
三、发展目标:
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并能把阅读中的理解和感受说出来。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教学难点
一是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
二是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草原》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会读“旋、逝、尘、拳、雹、劈、卷、辽、阔、眺、潭”等生字,理解“狂风翻卷、沙尘滚滚、劈头盖脸”等词语。
2、理解2、3两段,知道草原上的鹰能为人们做些什么事。
3、体会草原上的鹰是人们的好伴侣。
(二)教学重难点:
知道草原上的鹰能为人们报告天气、指明方向,从而体会鹰是人们的好伴侣。
(三)教法学法:
多媒体帮助教学、读读悟悟、自主学习
(四)课前预备:
课件、课文重点句板贴卡片。
(五)教学过程:
1、看图说话,提示课题。
(1)播放课件:大草原和鹰,配上音乐《牧民新歌》。
①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大草原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吧!老师一边操作课件一边引叙第一段:当你来到宽阔的大草原,首先见到的往往是鹰……
②这节课,就让我们和草原上的鹰交个伴侣吧!齐读课题:草原上的鹰
③师激读:草原上的鹰是多么威猛呀!再读
(2)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①你想进一步了解草原上的鹰吗?打开书本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精准,遇到不会读的字做一个记号,也可以先问问同桌或老师。老师巡察,把课文给同学圈出不熟悉的字。(做到生字让同学确定)
②老师出示课文,让同学读不熟悉的字。(同学能读的让同学读,不能读的老师注拼音让同学读。)
③分节读课文。
A、你觉得你能读好哪段?指名读一节。
B、谁最想熬炼一下?再指名读。(通过多种形式指导同学读通课文。)
④你们很会读书,还想读吗?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哪一句话最能看出人们对草原上的鹰有着深厚的感情,边读边划出一个句子。
⑤指名说,并板贴句子: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伴侣。
指导朗读好这个句子,老师随机评点:老师感觉有点像好伴侣了,再读。
2、读读悟悟,体会情感。
学习其次段:
(1)(导)为什么说草原上的鹰是人们的好伴侣吗?自由朗读其次段,想一想: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鹰是人们的好伴侣?
(2)指名说,随机重点训练以下句子:
①出示句子:果真,(
)在朝霞消逝的地方,出现了一片黄云,(
)狂风翻卷,沙尘滚滚,拳手大的冰雹就劈头盖脸地打下来。
A、天气有怎样的改变?同学说,老师出示以上句子。
B、其实天气改变是有肯定先后挨次的。请你给这两个句子加上表示先后挨次的词。(过不了多久、接着)
读一读这两个词语,你有什么感觉?(体会天气改变之快。)
C、天气的改变不仅快,而且越变越恶劣。(先看图(配音)感受)
看了图,你有什么感受?请你用书上的一两个词语来说一说这时候的天气状况。(如:狂风翻卷,沙尘滚滚,劈头盖脸)老师立刻指导读好这几个词。
你能通过读把这恶劣的天气呈现出来吗?自由练读整句子→指名读→评议→全班男同学读、女同学读(师点:女同学要是能通过朗读,把这恶劣的天气呈现出来,那真的很了不得)→齐读。
D、第一次、引读重点句:鹰为人们预报了这么恶劣的天气,可以让人们早做预备,怪不得草原上的人们见到在草原上空飞行的鹰会说—同学齐读句子: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伴侣。
②你还从哪里体会出鹰是人们的好伴侣?
指名说,再师生共同学习句子。
A、先看图,老师、:瞧,月亮高高地挂在空中,清风阵阵地吹着,多漂亮的草原夜色,多安静的草原之夜呀!同学齐读句子:晚上,月亮高高地挂在空中,清风阵阵地吹着,草原上空时常传来鹰的长鸣,这是它在预报,明每天气肯定晴朗。
(要是同学读不出来,老师再点拨:要是能再轻一点,老师会感觉草原之夜更安静更美)。
B、指导朗读全段:男女同学分读“早晨”“晚上”两部分,特殊要留意读好这两种不同的意境。
③小结:草原上的鹰能为人们——引板:预报天气
④其次次、引读重点句:鹰为人们预报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便利呀,草原上的人们只要一见到在草原上空飞行的鹰就会说:(齐读)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伴侣。
学习第三段:
(1)你还从哪里体会出草原上的鹰是人们的好伴侣呢?
(2)指名说,并随机板书:指明方向
(3)这段话写得很美,老师读着读着就把它读成了一首诗,出示:
蓝色的天涯
闪动着的一些
黑点
就是鹰
朝着鹰飞的方向走
你或许能
发觉(
)
遇到(
)
或许能
找到(
)
①老师把最美的.部分留给你们补充!同学填空。
②读读这首诗的其次节,你体会到了什么?(试图引导体会找到方向时越来越欣喜的感觉。)
师生对读这首诗,读出诗的韵味。
③齐读诗,并给诗加题目。
④第三次、引读重点句:鹰为我们指明白方向,在大草原迷路的我们最终找到了村庄,此时此刻,我们确定会不由自主地,感谢地对鹰说——同学齐读重点句: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伴侣。
3、课堂小结,升华情感。
(1)总结,第四次、引读重点句,达到:草原上的鹰能为人们预报天气,为迷路的人指路,其实还能为人们做许很多多的事,难怪人们对鹰布满了感情,让我们站起来,抬起头,对着在草原上空飞行的鹰高呼吧!—同学呼: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伴侣。
(2)把“。”改成“!”,再来一次。
(3)在句子前面加上“啊”,该怎么读?同学酝酿后齐呼。
(六)板书:
预报天气
草原上的鹰
指明方向
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伴侣。
《草原》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教材分析: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一首以内蒙古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儿童歌曲。歌曲以明快的旋律、跳动的节奏,具有舞蹈性的律动感,表现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时的喜悦心情。歌 曲为2/4拍,五声羽调式,为扩充了的一段体结构。四个乐句的句尾和句首基本采用了八度跳进,表现了小牧民手擎羊鞭、快乐欢唱的形象。第三乐句在节奏上作了变化,八分休止符的 运用,尽情地抒发了对美丽的家乡的赞美之情。歌曲的衬腔“啊哈嗬”是该曲的扩充部分。舒展的节奏、富有动力感的旋律,表现了小牧民豪放的性格和放牧时的愉快心情。最后重复 了, 第四乐句的曲调,天真活泼、自豪的情感表达了草原儿童对自己家乡和甜美生活的赞美。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初步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和体验蒙古族的音乐和舞蹈,并对其产生兴趣。
2、知识目标:能用活泼。欢快的情绪表演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歌曲。
3、能力目标:通过听、唱、舞、创等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和体验蒙古族的音乐和舞蹈。
2、在不同形式的表演中快乐的体验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教学难点:唱准并掌握带附点和空拍的节奏:
①、×○ ×○ ∣XX× XX∣
②、 ×、× XX ∣ XX ×∣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道具筷子、音乐盒、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感受大草原
1、师生问好
2、师:请听一段音乐(放录音《我从草原来》)师配乐朗诵:蓝天高,太阳照,草原好热闹,马儿壮,羊儿肥,这里风光好。听着美妙的音乐我们的思绪一下子就飞到了美丽而辽阔的大草原上,这里有成群的牛羊,这里有美丽的草原。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草原的魅力吧。
二、走进草原
1、听音乐《草原上》欣赏草原风光,并介绍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师:你能看图说一说图中有哪些美丽的风景吗?(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原、洁白的毡房、成群的牛羊)
2、你们能看出是哪个少数民族了吗?(生:蒙古族)
师:你们真聪明!
蒙古族的意思就是永恒之火,也有一个别称:就是“马背上的民族”。他们都生活在美丽富饶的蒙古大草原上,那里的牧民还会骑马、摔跤、射箭、挤牛奶呢,而且他们还非常的`能舞。
三、学跳筷子舞
1、师:(出示筷子)咦?这是什么?(筷子)你可别小瞧它,在蒙古族人民的眼中它可是跳舞的好道具呢!我看到有些同学似乎有些怀疑,那就让老师当一回小牧民给你们跳一段《筷子舞》吧。
2、师:刚才我跳的筷子舞你们喜欢吗?(生:喜欢)筷子舞是蒙古族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之一,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筷子舞。
3、播放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舞蹈。
四、学唱歌曲
师:欢快的筷子舞给我带来了美的享受,那我们说草原的歌曲是不是也很好听?想不想把这首歌曲也学会呢?(生:想)
1、播放歌曲,生聆听后师板书课题。
2、带着问题复听范唱。
①是谁在唱歌?(小牧民或草原小牧民)
②歌曲的延长情绪是怎样的?(高兴、自豪、开心、骄傲……)
③歌曲的节奏是怎样的?师可从旁提示:听了歌曲让你有什么感觉?想不想跳舞?有没有力量?(稍快的或欢快活泼的)
3、跟节奏说唱歌词。
板书节奏难点
①、×○ ×○ ∣XX× XX∣
②、 ×、× XX ∣ XX ×∣
4、跟音乐范唱学唱歌曲。
5、全体带着感情齐唱歌曲。
6、表演歌曲
师:同学们谁想当神气的小牧民?现在我们就唱起歌跳起舞当一回真正的小牧民好吗?挑选演唱组、舞蹈组、演奏组和说唱组的成员、
师:其实音乐可以用许多不同的形式来表现,只要你热爱音乐,能发现其中的奥秘,你就会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五、拓展延伸
蒙古族还有一种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它的演奏姿势和二胡很相似——马头琴。(出示图片)(播放音乐)就是我们刚开始听过的那段音乐,它就是用马头琴演奏的,它的音乐深沉、浑厚、苍劲、辽阔,富于表达勤劳、强悍的蒙古族人民的性格和感情。(音乐声减弱)
六、小结
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和演唱了蒙古族歌曲,理解了小牧民骄傲自豪,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也初步了解了蒙古族的筷子舞和马头琴,丰富了蒙古族音乐带给我们美好的感受,最后,让我们再次唱起《我是草原小牧民》并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走出教室,结束这次草原之旅吧。(播放音乐我《是草原小牧民》)
《草原》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在感情诵读中,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抓住中心句,了解草原的辽阔、美丽与欢腾。
3、认识本课11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从字里行间体会草原的辽阔、美丽与欢腾。
2、读出自己对课文的感受与理解。
3、学习本课写作方法,练习写作。
【教学过程】
一、课件引入,激发情趣。
1、以谈话的方式带领学生轻松的走进快乐读书屋。
同学们,你们喜欢快乐读书屋吗?这是一座神奇的小屋,走进它,不仅能丰富我们的读书内容,还能展示我们的读书能力。这节课我们共同走进快乐读书屋七,来欣赏一处驰名中外的天然牧场---锡林郭勒草原,板书齐读。同学们,你们见过草原吗?今天,老师就带领你们去美丽的大草原看看。
2、教师的解说伴随着课件中优美的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
(师)在那风光旖旎的草原上,20多条小河潺潺流过,乳汁般滋润着绿色的大地,300多个大小湖泊幽幽镶嵌,明镜般倒映着丽日,蓝天,广袤的草原一望无际,鲜花竟相吐艳,百鸟争艳,这就是美丽的锡林郭勒草原。
3、从课题入手,学生理解“锡林郭勒”的含义。
(师)锡林郭勒草原位于内蒙古草原上,锡林郭勒是它的名字,锡林郭勒在蒙语中的意思是水草丰美的地方。下面就请同学们走进课文,走进锡林郭勒草原去感受它特有的美吧!
二、采用多种方式读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组织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全篇内容。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如:大声读,同桌合作读,分自然段读,比赛读等,读的不通顺和含有生字的词语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师)请小组内的同学互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3。指名分自然段读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师)同学们读的非常认真,非常投入,请大家注意字的读音并思考:锡林郭勒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生)广阔美丽欢腾的世界
(师)板书
(师)刚才我们是用这些词语来概括锡林郭勒草原的特点,你能不能试着有这些关联词把这些词语连成一句话来说一说?
(师)出示小黑板(不但,而且不仅,而且既,又)
三、读中体会,读中感受,想象赏读。
1、浏览课文,理清脉络。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哪个自然段具体写了锡林郭勒草原的广阔与美丽。哪个自然段写出了锡林郭勒草原是欢腾的世界?
2、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自由读,教师适当指导读,引导学生能够进行个性化朗读。在读中体会、想象,感受草原的美。教师可以指导读、学生试读、师生评价读、学生展示读。读出自己对美妙的自然风光的感受。
(师)你觉得哪里写出了锡林郭勒草原的广阔与美丽?
(1)(生)读“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一句
(师)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这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播放蓝天图片
(生)这里的天真蓝呀!这里的草一眼望不到边!
(师)那就让我们带着对它的赞美的语气来读吧。
学生试读
(2)(生)读“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覆满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一句
(师)你们有多大,你们就算是十来岁的孩子,站起来看一看自己有多高。是的锡林郭勒草原是草的世界,在这么深的草丛中捉迷藏,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多有意思呀!请你读出其中的情趣吧。
学生试读、师生评价读
(师)美丽的锡林郭勒草原绿满大地,蓝逼苍穹,这里的一切都被刻上了绿与蓝的印记,而就在这绿与蓝之中,闪烁着晶莹的光,那是什么呢?
(生)湖水
(3)(生)读“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一句
(师)有多清亮呢?
(生)清亮的可以看见水中的小鱼。可以看见水中的石子。
(师)你能用“湖水清亮的可以----”来说一说吗?
学生练说
(师)难怪书上说这湖水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那就让我们带着美好的想象把这美丽的感受读出来吧。
教师可以指导读、学生比赛读。
(师)这么生动的描写,这么优美的句段,你们想不想把他记住。那我们背一背试试。
你们背的这么快,有什么好方法?交流一下。
(生)一边想象一边背;熟读成诵;抓住重点词语。
(师)这些方法我们可以共享。
3、略读第四自然段。
(师)在湛蓝湛蓝的天空下,满眼都是绿绿的青青的野草,清风一吹,那活泼的可爱的草就会翩翩起舞,好似那绿色的海浪,那清亮的湖水就像宝镜一般。展现着灵动的画面,这就是美丽迷人的`锡林郭勒草原。好似把我们带入了仙境一般,令人心情舒畅,陶醉其中,这里不但广阔而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边读边想:是因为什么才使锡林郭勒草原成为一个欢腾的世界?
学生练说“因为----所以-----”
(师)居住在草原上的人们幸福吗?快乐吗?生活在草原上的动物自在吗?那就让我们带着这愉快的心情读出他们的幸福吧。
学生练读。教师指导读。分组比赛读。
(师)从你们动情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已经深深的爱上了这片草原。想象你现在就是那个骑在马背上神气的小牧民。让我们用心读出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课件出示(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百鸟唱,一湾碧水映晚霞。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洒,牧羊姑娘放声唱,愉快的歌声满天涯。
四、检查识字
1、师出示一段文字,变色,加点的字是本课的生字。
草原上覆满了青草,一直铺向远方。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清香。小牧民骑在高高的马背上,挥舞着鞭子,还有偶尔跑过的黄羊、撒欢的小马驹,让草原变成了欢腾的世界。
2、同桌互读要求会认的生字,再指名认读。
3、整体齐读这段文字。
五、说写景色
1、(师)锡林郭勒草原的景色令我们心驰神往,那里的野草,湖水,野花让我们感受到了草原景色的特点。那我们的家乡的景色四季分明,也非常的迷人,你能想作者一样抓住家乡景色的特点来写写吗?写写秋天的景色,可以写那些景物呢?
(生)秋天的树,秋天的花,秋天的田野,秋天的天空------
(生)家乡的景色四季分明,我最爱家乡的秋天,最爱那一排排挺拔的杨树。
(师)引导挺拔的杨树像什么?你在组织一下语言。读读试试。
(生)秋天杨树的叶子黄了,挂在树上,好像一朵朵黄色的小花,飘落在空中,像一只只黄色的蝴蝶。
(师)引导,挂在树上的,飘在空中的,你描述了不同形态的树叶,那想象一下落在树旁小河里的呢?
(生)秋天到了,菊花开了,有红的,有黄的,有白的,美丽极了。
(生)秋天的天空蔚蓝蔚蓝的,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列成一字,一会儿排列成人字,一会儿排列成大字。
(师)你学会了积累,并已经应用的很好了。
(生)秋天到了,稻谷熟了,金黄金黄的好像是谁在地里铺上一层厚厚的金子。
(3到5名学生读自己写的一句话,师引导,修改,生再读,师指导读。生再读。)
2、教师展示一段秋天景色描写的文章,读给学生听。
秋天一来,落叶纷纷,秋高气爽,果实累累,真迷人啊!春夏秋冬看田野,最美丽最诱人的是秋天的田野。
低处的田地里,稻谷熟了,金黄金黄的好像是谁在地里铺上一层厚厚的金子。秋波摇晃着稻谷,使沉甸甸的稻穗有节奏地波动着,好像金色的海浪。风声稻浪,如似一曲动人的乐章。
一段大路两边长满了树。夏披棉衣冬着短衫的的树冠,身上已经单薄了许多。一阵风吹过,树叶纷纷飘荡下来,红的、黄的、花的……好像仙女撒花,又犹如千万只彩色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仰望天空,只见有一群大雁从北方飞来,又向南方远处飞去。他们排列着整齐队伍变换着阵容在空中飞翔着,一会儿排列成一字,一会儿排列成人字,一会儿排列成大字。
山坡上,一穗穗的高梁高傲地矗立着。秋风吹来,它们象一把把胜利的火把,高兴地晃动着。
啊,秋天的田野真美!我喜欢秋天的田野。
3、学生交流本课收获。
《草原》教学设计13
一、设计理念
让学生成为学习中的发现者、探究者,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在品词析句中感悟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美丽和欢腾;掌握抓重点句读懂段落内容的方法,体会文段的表达特点,背诵积累、学习运用。
二、教学目标
1、会认阔、仅、鹰、牧、骑等19个生字,会写阔、丹、铃、闲、偶、尔、骑等13个字,理解10个词语。
2、在探究实践中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抓重点词句读懂段的内容”的方法。
3、在品词、品句、品读中品悟语言的表达效果,探究领悟“总一分”的表达形式,并学习运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三、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锡林郭勒大草原是个美丽而欢腾的世界。
2、在自主的探究实践中,掌握“抓重点词句读懂段的内容”的方法,探究领悟“总一分”的表达形式,并学习运用。
四、教具准备:课件、字卡、词卡等
[教学过程]
一、引疑激趣,激发探究热情
1、理清文章脉络:草原不仅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2、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初步探究:从哪里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
[设计意图:以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产生研究课文内容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感悟草原“美”
(一)品读探究,感悟野草美。
1、哪些句子是描写野草的?谁来读一读?(相机感悟句子)
2、在评价过程中,品析“满眼”“一直”,品读“蓝天下面,满眼绿色,一直伸向远方”,感悟野草的绿、多,以及草原的广阔。
3、品读“平原上、山岭上、深谷里,覆盖着青青的野草”,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草原上没有一处不覆盖着野草,体会草多。
4、创设情境,品析“没过”。(你是十来岁的孩子,如果让你站在草原上野草最深的地方,草会长到你的.什么地方?草比你高还是比你矮?)体会野草多、高、趣。
5、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不同的感受(野草的多、高、趣)。
[设计意图:1、“品词、品句、品读”是体现阅读教学工具性的有效方式,抓住词眼让学生比较、揣摩、体会,突现了“以读悟语+以读悟情=以读代讲”。2、在学生的学习汇报中,随机进行有感情地朗读的训练,突出了阅读教学“以读悟语”和“以读悟情”的要求。]
(二)展开想象,感受湖水的神奇。
1、默读描写湖水的句子,质疑探究。(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不懂的吗?你想提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十个问题更重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质疑,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出下面的问题:A 为什么说水面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B “嵌着”是什么意思?
2、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可以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展开想象,也可以借助工具书解决问题。
3、汇报交流:A 通过想象神话故事中的宝镜的样子、作用,体会草滩湖水的神奇、美丽。B 结合图片、生活体验探究感悟词语“嵌着”的意思。
[设计意图:用实物展示或课件演示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汉字就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每个字都像一首诗,像一幅画。]
4、探究拓展。
神话般的宝镜映出了太阳的七彩光芒,还映出了什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按这样的句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_______,映出_________,映出______,还映出_________,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
[设计意图:用填空的方式将对文本的感悟和语言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起到了以说促悟的效果,体现了阅读教学积累运用、读写结合的要求。]
(三)小结回顾,感情背诵。
1、同学们,这一段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先是青青的野草,再展现了( ),最后是( ),锡林郭勒大草原真是(美丽)极了!结合板书师生合作总结
2、练习背诵第二段,积累语言。
[设计意图:“感悟、积累、运用”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三个层次。在课堂上加强背诵的训练,是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途径之一,有了厚实的语言积累,才能解决怎样说写的问题。]
(四)探究发现文段的表达形式,掌握理解段落內容的方法,学习运用。
1、再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你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第二自然段是围绕第一自然段来写的,第一自然段是概括地写,第二自然段围绕第一自然段具体地写。)
师揭示:阅读课文时,抓重点句就能理解段落的内容。这是一种读书的方法。
2、阅读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看这部分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
(1)从这句话我们就可以知道,第四自然段是写什么?(写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
(2)师总结:你们看,我们抓住了重点句子“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很快就理解了第四段写了什么,这是一种读书的好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究实践中发现文段的表达特点,掌握读懂段落内容的方法,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三、自主探究,品读悟情,感受草原的“欢腾”
1、自由读,并小组交流:你从哪里体会“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并出示思考题(略)
教师引读课文第二部分,感悟草原的“欢腾”。
四、探究发现,学习表达
1、仿说练习:我们的校园不仅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要求抓住事物的特点,运用平时或在课中积累的词语说出校园的静态或动态的美。)
(1)说一个片段:校园是个美丽的地方。
(2)说一个片段:校园是个欢腾的世界。
(3)仿照课文,从两方面来说:校园不仅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学生任选一方面说)
2、学生练说、展示、评价。
五、总结
《草原》教学设计14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是一篇叙事散文。文章主要记述了作者到内蒙古草原访问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盛情款待来访各族同胞的动人情景,反映了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
全文按照访问的顺序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作者初次见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和感受。这一部分是写景,作者用简练、生动的文笔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讲作者访问草原的经过。作者按照“远道迎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联欢话别”的顺序,描写了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款待远客的情景。这一部分是叙事,语言朴实、流畅,耐人寻味。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积累词语,运用关联词语造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培养热爱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读书,用心感受和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2.体会文章按照空间位置、事情发展、思想感情三条叙述的特点。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看见过草原吗?谁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自由谈自己心中的草原)
2.草原辽阔无际、一碧千里、牛羊肥壮、野花遍地,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草原吧。(出示草原美景图或放映草原的录像片)
3.看到片中的景色,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4.是的,我国现代著名的大作家老舍先生正是带着这种感觉写下了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第一课《草原》的。
5.板书课题:草原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要注意读书姿势要正确。
2.指生读生字、生词,教师及时正音。(可采用指名读、轮读、齐读等方式)
3.你觉得哪个生词的意思比较难理解,而你已经理解了,介绍给大家。
4.默读思考:课文的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内容?一会儿把你读懂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5.学生读书思考后回答问题,教师及时板书:
第1自然段:草原美景和作者的感受(写景)。
第2—5自然段分别写:远道迎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联欢话别(这部分叙事)。
三、精读课文,理解和体会草原美景。
1.初读课文后,草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围绕草原“景色美”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草原的美丽景色。
3.引导学生从作者对草原景色的描写和自己的感受两个方面,品味草原美景。描写:空气、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小丘线条柔美,羊群;感受: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骏马和大牛静立不动,好像……,等。
4,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同时,进行朗读和背诵指导。
5.指导学生课上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体会和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1.指生朗读课文。
2.默读思考、标划:你从哪里体会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1)远道迎客——一群马,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等。
(2)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也不知道谁的手,总是热乎乎的,握住不放,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等。
(3)蒙古包内——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干部、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再举杯,再回敬,鄂温克姑娘既大方,又有点羞涩,等。
(4)联欢话别——饭后,小伙子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民族舞蹈,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等。
3.面对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我们”有哪些表现呢?(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描写中,体会客人们的表现——有礼貌,亲热,一点儿也不拘束,依依惜别)。
二、延伸拓展。
1.引导学生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2.本文只是表达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团结互助吗?如果不完全是,那么,老舍先生还想表达些什么?(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要表达的各民族团结互助,情谊深厚的主题)
四、总结作业。
1.书写字词。
2.背诵第一自然段。
《草原》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有关词语。
⑵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⑶读懂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2、情感与体验:
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性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兴趣。
3、过程与方法: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的意思,积累课文优美的语言。
3、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下笔赞美草原的美丽。
【教学准备】
草原的风光图片和重点句的投影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有关词语。
2、学习第一段,领略草原美景,品味、积累优美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激导入
同学们,“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你们知道这首诗描写了哪里的景色吗?
板书:
草原
二、看图说感受
1、你们看,这就是美丽的大草原。
出示草原的风光图片──老师简单解说。
2、草原给你怎样的感觉?
大、绿……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你们想知道我国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吗?
2、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要求:
边读边画出生字词,注意把生字读准。
四、检查自学情况
1、那个同学有信心读准生字词?
(出示生字词)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板书
景美人美
五、学习第一段,领略草原之美
1、老舍先生初到内蒙古大草原,看到美丽的景色,还与内蒙古人民欢聚一堂,由衷写下了“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
(出示句子投影)
2、课文哪一部分写了草原的美景呢?谁想读读这一段?要求:
边听读边画出描写草原的美的句子。
3、自由读:
“那里的天比边处的天……轻轻留入云际。”
4、在这段话里,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的特点来写?按什么顺序写?
板书:
空气(清鲜)
天
天空(明朗)
小丘平地(一碧千里)
地
羊群(白色的.大花)
5、小结:
不愧是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不但能按一定的顺序写出了自己初到草原所看到的景物特点,还用优美的文笔写出了草原的美。你认为哪些句子写的特别美?美在哪?
6、小组交流、汇报(相机出示句子投影──品读句子):
“在天底下……并不茫茫。”
理解“一碧千里”、“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小丘也是绿的。”
理解这个比喻句,这是“静态”描写。
“羊群一会儿……白色的大花。”
理解这个比喻句,这是动态描写。
“那些小丘的线条……轻轻流入云际。”
理解“翠色裕流”,“渲染”与“勾勒”的区别。
7、小结:
作者笔下光辉,一会儿把草原写成一幅画,一会儿把草原的“动”写出来,动静结合,真是如诗如画,美不胜收。让我们再读读这段话,加深体会草原之美。
8、师生合作读:
师领读:“在天底下”……并不茫茫。”
生跟读:“四面都有……流入云际。”
9、过渡:
草原这么美,难怪作者“想高歌一曲”,“又想低吟一首小诗”呢!知道为什么吗?
(抒发自己的情感:愉快、赞美……)
10、导读:
谁愿意通过自己的朗读,把作者的感情发挥出来呢?
出示句子投影:
“那里的天……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这种境界……低吟一首绮丽的小诗。”
11、过渡:
草原这么美,真让人陶醉其中,看!“在这种境界里……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这句话真的写骏马和大牛在回味吗?
(理解这个拟人句)
12、小结:
这种境界正是人们所说的景由心生,情境交融。草原这么美,多令人往啊!让我们一同回味草原的美景吧!
13、配乐朗读第一段,加深体会草原之美。
六、欣赏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草原这么美,何止是语言大师老舍先生要赞美草原,连著名歌声蒋大为也要用自己优美的歌声去抒发自己对草原的赞美之情呢!想听吗?
播放乐曲。
七、拓展
1、听到这么美的歌声,老师也写了一首赞美草原的诗呢!
出示投影──自创诗:
草原
草原,我梦中的草原。
蓝蓝的天空朵朵白云,
清风轻拂绿色的梦谣;
阳光唤醒绚丽的花朵;
雁儿归,蝶儿舞
千里碧波如画卷。
草原,我向往的草原。
蒙古包里孕育勤劳善良的人们,
小伙子策马扬鞭显英姿;
姑娘们放声高歌满天涯;
牛儿塣,羊儿肥
牧民描绘幸福景。
2、你们也想赞美草原吗?用你们精彩的文笔赞美草原吧呢?
八、作业
抄生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美。
【《草原》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草原》教学设计01-31
草原教学设计04-05
《草原》的教学设计05-26
《草原》教学设计(精选)07-03
《草原》教学设计04-10
草原教学设计06-22
《草原》教学设计[热门]11-17
草原优秀教学设计02-02
《草原》课时教学设计03-13
【精品】草原教学设计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