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热)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篇1
一、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利用积累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2.学习齐威王虚心听取意见与邹忌善于思考、敢于进谏的可贵品质;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疏通文意;
2.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分析人物形象;
3.领悟文中蕴含的道理;
4.文言字词的理解、积累。
课前预习
借助工具书与注释,扫清认读障碍,粗通文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
一、整体感知
1.朗读全文(检查以下读音是否正确)
昳间
2.文意疏通
A.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约8分钟后请三位同学代表小组分别将前三段译为现代汉语,不对的地方请其他同学指出、纠正)
B.教师整体梳理文意,如同学对文中的字句还有不理解的地方请举手提问,全班同学共同探讨解决。(梳理文意时强调以下字词)
3.将全文再朗读一遍,要求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一讲本文的故事情节。(两分钟准备)抽2—3名学生讲述,检查学生对课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板书
4.指导学生在把握文章脉络的前提下,分句、分段朗读,直至基本成诵。(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二、品味探究
1.邹忌为什么要向齐王进谏?
明确:邹忌是在比美中,在妻、妾、客的对话中,在当面与徐公比较,在暮寝而思之后,感受到自己受了蒙蔽。因此推己及人,立刻想到国君一定也多受蒙蔽,由此进谏。
2.突出了邹忌什么性格特点?
明确:实事求是,善于思考,勤于政事。
3.邹忌进谏成功的原因在哪里?
明确:邹忌能进谏成功有两个关键:一在于他说话的艺术与技巧上,他巧妙地将自己的妻,妾,客人与威王的宫妇,群臣,邻国进行类比,轻而易举地让齐王明白确实受了蒙蔽,二是纳谏者齐王有谦厚开阔的胸襟,重贤而又明理。
4.这突出了邹忌的什么特点?突出了齐王什么性格?
明确:邹忌──善于言辞。从自己的生活出发,以类比推理,得出结论。语言委婉,易于让人接受。齐威王──重贤明理。
5.邹忌进谏的结果怎样?
明确:齐王采纳了建议。下令面刺、上书、谤讥于市朝分别受上、中、下赏。进谏的人数由门庭若市—时时间进—无可进者。最后其他几个国家皆朝于齐,乃至于战胜于朝廷。
小结:邹忌:善于思考,实事求是,能推己及人,忠君爱国。齐威王:勇于面对自己的过失,鼓励天下人评说自己的是非,这种开阔的胸襟在天子唯我独尊的朝代实属难能可贵。
三、拓展迁移
1.学习本文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可从邹忌与齐王二人的品德修养和邹忌的语言艺术两个方面来谈,也可从其他方面来谈。)
自己独立思考后再全班交流。
2.你还知道哪些通过说话的技巧而取得成功的故事?
3.古今中外类似齐威王这样善于纳谏的人还有谁?你能讲给大家听一听吗?(学生思考后举手讲述,教师给以鼓励)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期(jī)年
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
2、再读课文,理解词句:
⑴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⑵词类活用:
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⑶一词多义:
修:
①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②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③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朝:
①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拜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
③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早晨(zhāo)
孰:
①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代词,谁
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诚:
①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确实、的确
⑷古今异义:
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地点。)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国君旁边的近臣;今义,方位名词。)
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篇2
一、设计理念
教学过程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建立以探究、理解、亲身实践、分享与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培养和发展创造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指导思想
根据初三的教学安排,本文已教学过,再加上初三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感觉有些单调。因此。针对本文故事性强,人物刻画简约,形象鲜明,不乏生动,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特别大的特点,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课本走进生活,在创新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获得新的学习体验。
三、学习策略
1、带着教材走进生活。学生根据课文的部分内容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组织学生自评。
2、,体味诵读,情感感悟。
四、辅助教学媒体:
电脑
五、教学时数:
一教时
六、教学思路
本文的教学思路基本上可分为:阅读期待——编演评价——体味诵读,其中编演评价是主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聊天形式导入新课。
师生问候(用英语问候),点明课题。
(今天非常高兴和大家共同学习一堂课,学习的课文是本学期的语文课本第四单元的第二篇《邹忌讽齐王纳谏》,请一位同学将课题写一下。【写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大家已经学过了吧?
那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课文。用你最喜欢的读书方式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我给你们配点音乐。【播放】【配乐】学生诵读。
课文回顾,点燃阅读期待。
【媒体投影1】:
这篇课文故事生动,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交流;老师评价。
从同学们的回答看,大家对课文的理解还是不错的。全文虽然只有三百多字,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刻画简约,但不乏生动,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大的想象空间。那么,这节课我们将换一种方式来学习课文。大家有兴趣吗?是什么方式呢?
【媒体投影2】编演课本剧
在这之前,大家有没有尝试过,自己当编剧、导演、主演呢?
(没有,那今天我们就牛刀初试;有过,那今天我们再一展才华。)
(三)导编
1、讨论:编剧要注意的`事项?
那编写课本剧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老师在课前选择了文中的某一场景予以了编写,现在呈现给大家。【媒体投影3“讽谏”:邹忌、齐王的戏】请大家结合原文看看,老师编写的是哪一个场景?(场景“讽谏”)下面就请同学们对照原文交流讨论改编课本剧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阅读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名学生板书注意要点。
(如:设置活动场景,时间、地点、人物、旁白、人物之间的对白、对白时的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
请同学们注意,刚才老师编写的这个场景,只是老师结合课文内容编写的一个例子,同学们可以借鉴,更需要创新,在编写中要结合课文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写出我们自己的个性风采。
同学们说说看,课文中还有哪些场景可以编写成课本剧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点拨、投影。
【媒体投影4】
(1)问美:邹忌、邹妻、邹妾、客人的戏;
(2)比美:邹忌、徐公的戏;
(3)思美:邹忌个人戏;
(4)讽谏:邹忌、齐王的戏;
(5)进谏:齐王、群臣吏民的戏;
(6)四国朝齐:齐王、四国使臣的戏;
时间关系,本节课只编写其中某一场景。大家说,编哪一个?根据学生选择确定本节课的任务
“问美”(重点)
下面请前后位的同学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有其中的一位同学执笔,其他同学运用刚才的学习收获,结合课文内容,共同讨论编写好剧本。
学生阅读、讨论、编写;教师深入学生巡查编写情况,适时指导。
(四)导演
刚才大家都能仔细阅读课文,认真编写。我们精心编写了剧本,一定希望将它精心地演好。下面由小组中的一位同学担任导演,小组内自由分配角色,准备演好自己的剧本。
学习小组互助合作,推选导演、演员,进行表演排练。
指名一个小组进行表演。或由大家推选导演,再由导演选取演员进行表演。
(演员自己要说说对角色的表演感受;观看的同学要做好对演员的表演进行评价的准备。)
(五)导评
表演得怎么样?如果学生表演比较出彩,获得同学们的掌声。
师:看来本次演出很成功。下面请我们演员自己先可以说说表演角色的感受。
观众呢,观看了刚才的演出,可以对演员的创新表现进行发问,也可以对演员的表演进行评价,你觉得谁演得好,好在哪里?谁如果这样表演会更恰当些?
怎么看就怎么说,允许争论,允许反驳,只要意见合理。
这一点评中要巧妙地将本课核心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落实,万不可将评点纠缠在非语文的东西上面。
刚才,同学们无论是演还是评,都很精彩。我们()的学生就是棒。老师相信大家不仅演得投入,评得具体,而且一定还能读得精彩。
请大家推荐角色有感情地朗读。
朗读评价。
(六)听配乐朗读。【媒体投影5】
最后请大家完整地听一遍课文朗读,让我们一起欣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跟读。
(七)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仅编写了其中一个场景,文中还有其它场景可供编写,课后大家还可编写交流。下课。
设计思考:
本节课的教学要按新课标理念进行,从教学过程和效果看,教学形式要符合新课程改革的“三维设计”理念。
主要体现:
1、要改变单一传授知识的课堂教学格局,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全面培养。
2、要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从“导读”、“导编”、“导演”到“导评”,都要伴随着学习方法的传授和探究,要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要创设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课文,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自身的情感体验,通过学生参与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独自理解和领悟。
4、要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培养,学生从自身的理解、他人的表演与评价中分清是非、美丑,建立自己的评判标准和价值观。
5、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能力”。
6、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教师只起一个“导”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资料导读
1、《战国策》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3、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三、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2、再读课文,理解词句:
⑴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⑵ 词类活用:
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⑶ 一词多义:
修:
① 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②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③ 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朝:
①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拜
② 于是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
③ 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早晨(zhāo)
孰:
① 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代词,谁
②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诚:
①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②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确实、的`确
⑷ 古今异义:
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地点。)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国君旁边的近臣;今义,方位名词。)
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四、布置作业
1、掌握本节课的要点。
2、参照课后练习整体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整体感知
1、本文的题眼是什么?它有什么内涵?
“讽”,即婉言规劝之意。
2、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原因是什么呢?
“王之蔽甚矣!”
3、邹忌讽谏齐王的方式是什么?
邹忌善“讽”,表现在以自已切身感受来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见威王,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公开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而且以自己的亲受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具有强烈的说服效果。语言委婉、含蓄、娓娓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5、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才能使国家强盛起来。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预习《愚公移山》。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解读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把握人物形象。
3、欣赏邹忌委婉的讽谏艺术以及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邹忌讽谏的思路和技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其实,人们更希望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这样既能达到利于病、利于行的效果,而且更容易让人接受。
早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就有这样一位智者,他婉言劝谏齐王,使齐王广开言路,使齐国政治清明。这位智者就是邹忌,同学们打开书第17课,让我们一起去拜访邹忌。
二、解释文题。
1、“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个文题告诉我们文章写了几件事?如何解释“讽”和“谏”?
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其中,讽:用含蓄的话劝说或指责。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改正错误。
2、这篇文章选自《战国策》,通过积累中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
《战国策》由谁整理的?——刘向。
哪个时代?——西汉。
内容包括哪些?——多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
哪些成语故事来源于《战国策》?——画蛇添足、南辕北辙、狐假虎威……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也有一个成语——门庭若市,查字典积累它的含义。(门庭若市:门前和院子里像集市一样,形容往来的人很多,十分热闹。)
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是什么?——门可罗雀(门前可以张网捕雀,比喻门庭冷落,宾客稀少。)
三、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朗读指导。
(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朗读时应注意表现出人物的情态。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朗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用来表现齐威王当机立断,马上颁布政令的果断。)
2、学生放声朗读。教师将学生易读错的字词写在黑板上。
3、提问两名同学朗读,教师指导。
4、全班齐读。
四、背诵环节。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促进背诵。课堂上给学生10分钟左右的时间背诵。
五、课后作业。
1、继续熟练背诵课文,并用小稿纸抄写一遍。
2、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理解文意。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黑板左侧)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讽齐王
齐王纳谏
(黑板中间)《战国策》:西汉 刘向 整理
成语:画蛇添足 南辕北辙 狐假虎威……
门庭若市:门前和院子里像集市一样,形容往来的人很多,十分热闹。
门可罗雀:门前可以张网捕雀,比喻门庭冷落,宾客稀少。
(黑板右侧)列出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读错的字词。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全班齐背课文。
二、问题探究。
1、邹忌讽齐王纳谏,最终取得了巨大成效——“战胜于朝廷”。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战胜于朝廷”?(学生发言后一起看课下注释。)
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政治清明,不用军事行动就能使敌国畏服。
2、邹忌是怎样含蓄地劝谏齐威王,以达到“战胜于朝廷”的?
先由自己的亲身经历说起,由一件闺房小事中发现自己受蒙蔽了,这样可以首先博得国君的同情。由此事提醒大王您受到的蒙蔽要比臣更严重。由己事喻国事,委婉含蓄,齐王自然愉快地接受了。
3、请同学们齐背课文中邹忌含蓄劝谏齐威王的部分。(“于是入朝见威王”一段。)
4、用你自己的话说说邹忌经历的.这件闺房小事。
是邹忌与徐公比美的事。妻子因为偏爱他,妾因为畏惧他,客因为有求于他,都认为邹忌美于徐公。
5、他们是如何赞扬邹忌的?语气是否一样?(师生分角色朗读第一段,老师读旁白,学生读妻、妾、客的话。)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君美甚”三个字表现了妻子对他的偏爱,反问句表示一种十分肯定、不用怀疑的口气,这种赞美是由衷的。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妾的回答中少了“君美甚”三个字,但仍然用反问句,表现了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的心理。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只是平淡地肯定邹忌美于徐公,这是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
6、“皆以美于徐公”,是事实吗?——不是。
文章中的哪部分体现了?我们齐背。——“明日……”
7、原来是徐公让他幡然自知,在邹忌身上有让我们学习的品行,是什么?
自知之明——“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8、就这样,邹忌运用智慧,担当臣责,以他的远见卓识和能言善辩解决了国之难题,使齐国迎来了“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的盛况。我们齐背第三段。
9、作为一国之君,受蒙蔽是正常的,但当臣子进谏之时,能愉快接受并马上付诸实施,是很难得的。从这个过程中你觉得齐王的可贵之处是什么?
明辨是非,胸襟气度,知错能改。
三、结语。
正因为有了尽职尽责、婉言讽谏的邹忌,有了广开言路、悬赏纳言的齐王,齐国才会逐渐实现清明之治:从“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到“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直到“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证实了这一点。
四、课后作业。
借助图书或网络,了解《战国策》里其他有关讽谏的故事。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其他一些出自《战国策》的成语,如门庭若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的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作归纳,如朝、孰、诚、方、善、间等。
2、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理清文章思路,识记文章情节、内容。
二、重难点
1、重点字词、句式
2、夯实考点,借助书后习题优质处理知识。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战国策》反映了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在古代社会,如何利用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得到君主的重用是一门艺术。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邹忌劝谏精彩场面。
(二)回顾文意,梳理知识
1、首先请同学速度课文,回顾一下本篇文章围绕这对君臣写了哪些内容。
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2、邹忌是如何想到要向齐王进谏的?
由与徐公比美一事悟出的道理。
3、邹忌是如何与徐公比美的?问了哪些人?回答如何?邹忌自己怎样认为的?
翻译句子(组一):
A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
B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C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
D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E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F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分别向妻、妾、客提出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都肯定了邹忌比徐公美,直到他亲眼见到徐公,才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4、三人回答有和不同,邹忌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人的回答,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明显不同。妻的'回答多了君美甚三个字,表示了妻子的偏爱之情,用的是反问句,表示一种十分肯定、不用怀疑的口气。妾的回答少了君美甚三个字,但仍然用反问句,表现了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顺从的心理。客人的回答不仅少了君美甚三个字,而且不用强烈的反问语气,只是平淡地肯定邹忌美于徐公,只表示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一段的内容。
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6、邹忌悟出了这个道理就知道了自己受到了蒙蔽,怎样进谏给当时歌舞升平、疏于朝政的齐王呢?接下来请大家和我一同来回顾第二段的内容。
7、邹忌的进谏分为几个步骤?邹忌对秦王说什么道理?
翻译句子(组二)
A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B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分两个步骤。讽谏的内容分为两层。第一层,先以切身经历设喻,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就是私臣畏臣有求于臣。第二层,拿齐王的地位和自己做比较,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些都与邹忌的处境相同。在这里,邹忌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这种比喻的说理方法,非常贴切,尽情尽理,收到良好的效果。
想说明王之弊甚矣。这种以自身经历来劝说别人的方法可以理解为一种暗喻。即可理解为运用了比喻论证。第二部分,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8、进谏得到采纳了吗?是怎样实行的?
翻译句子(组三)
A王曰:善。B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C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E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F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先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和决心。将赏赐分为三个等级,也写出了邹忌讽谏的阶段性成功。
然后分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写出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概括出齐王纳谏的深远意义。第三部分(第3、4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9、纵观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邹忌是怎样成功地说服齐王的;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委婉劝说的优点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然可以借鉴这种做法。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明白具体,说理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三)人物赏析
复习过本篇文章同学们认为邹忌和齐王格式什么样的人?
邹忌有自知之明的人,是一个进谏中讲求技巧的臣子;关心国事,具有远见卓识;实事求是;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齐王上算一个明君,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
四、习题
(一)(12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孰与徐公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2分)
A、形貌B、衣冠,C、窥D、弗如远甚
2、下面句子中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徐公何能及君也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C、暮寝而思之D、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3、下面句子中美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2分)
A、吾孰与徐公美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妾之美我者,畏我也D、皆以美于徐公
4、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5分)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活用的方法,并写出其意思。(2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2)闻寡人之耳者
2、下面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B、群臣进谏臣之妻私臣
C、乃下令令初下D、门庭若市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差别最大的是()(2分)
A、门庭若市B、犹不失下曹从事C、毕礼而归之D、忌不自信
4、下面句子中的之跟闻寡人之耳者中的之意义完全相同的是()(2分)
A、吾妻之美我者B、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C、徐公不若君之美也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5、下列句子中的者跟上书谏寡人者中的者意义完全相同的是()(2分)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B、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D、虽欲言,无可进者
6、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向人们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3分)
(三)13分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谓其妻曰()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于是入朝见威王()皆朝于齐()
(3)皆以美于徐公()必以情()
(4)时时而间进()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指出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朝服衣冠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判断下面各句子属于什么句式,并翻译句子。(3分)
(1)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今义。(4分)
(1)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古义今义
(2)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古义今义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今义
(4)能谤讥于市朝古义今义
五、板书
邹忌讽齐王纳谏
(比美徐公)(讽谏)(行动)(结果)
妻私宫妇左右上等国内
妾畏朝廷之臣中等国外
客有求四境之内下等
受蔽受蔽(甚矣)
六、附明
(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 (委婉劝说)
4、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
(三)句式
1、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2.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德育目标:
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美育目标:
感受人物栩栩如生的形象美(邹忌举重若轻的心智美,齐王从谏如流的胸襟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知识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一篇比较浅易的文言文,要求学生用自学、答疑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来完成对这篇自读课的学习。
教学难点:学生对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方法的领会和运用。可通过教师结合课文内容,启发学生思考,学生讨论的方法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本文是以生动有趣的故事设喻论证的,文中邹忌巧妙设喻,以私事比国事,从生活小事推及国家大事,由近及远,又小及大,讲述道理,表明见解,娓娓动听。教师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体会“讽谏”的好处。
2.本文结构层次别致,从头到尾一直用三层相比的手法,如:三问、三答、三比、三赏等,学习时利用本文结构上的这一特点来指导学生背诵。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一些名言警句流传千古,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有这样两句大家非常熟悉的名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投影)我们知道这“良药”确实“苦口”,“忠言”也很“逆耳”,那么能不能让忠言不必逆耳呢?战国时就有一个人做到了这一点,他就是邹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邹忌和齐威王之间的故事,来了解这两个人物,从而增加一些人生的感悟。
(二)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三)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意。
(四)学生再读课文,并结合问题在文中找出答案。
1.邹忌向他的妻、妾和客提出了什么问题?得到了怎样的回答?
2.邹忌从这些回答中受到什么启发?
3.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弊”的?
4.听了邹忌的分析,威王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
板书以下内容:
三问
比美反思{三答讽谏的依据
三思
巧谏齐王三比(类比)讽谏的内容
下令——三种赏赐
纳谏强国{进谏——三种情况讽谏的结果
强国——“朝于齐”
(五)分析人物形象。(结合对问题的思考和解答)
A.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邹忌的两次“窥镜”,反映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态?
2.邹忌不厌其烦地询问妻子、妾、客,是不是很无聊?为什么?
3.邹忌的“三思”使他从迷惑中对自己有了清醒的认识,反映了邹忌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4.邹忌向齐王进谏时,为什么先要从自己的生活小事说起?表现出邹忌的什么本领?
(通过学生的回答及争议,概括出邹忌的人物形象。)
(板书)邹忌:头脑冷静,善于思考;
实事求是,缘事及理;
忠于职守,足智多谋;
善于辞令,勇于进谏。
B.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邹忌进谏后,写齐王的`反应只有——王曰:“善”。乃下令“……”两个举动,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2.“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虽欲言,无可进者”与齐王有什么关系?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通过学生的回答及争议,在教师指导下概括齐王的人物形象。)
(板书)齐威王:闻过则改,虚心纳谏;
明智果断,兴利除弊。
归纳:邹忌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知君王心理的谋士;
齐威王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
(六)引导学生提出“设喻”和“类比推理”,解决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
点拨:1.“设喻”是指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设”是设置,“喻”是比方。
“设喻”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设置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如“愚公移山”的故事,说明了只要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就一定能胜利的道理。
另一种是借用乙事物比方甲事物来说明一个二者共同蕴涵的道理。这里的甲、乙两事物既可以是同类的,也可以是不同类的。毛泽东曾在1945年七大致闭幕词时,借用“愚公移山”的故事来比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说明了做事情只要有毅力,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就一定能胜利的道理。
2.提问:本文邹忌是怎样设喻说理的?
点拨:邹忌抓住私事与国事之间的相似点,那私事去比国事,说明了“私”“畏”
“有求”可以导致听话人受蒙,所以不能轻言信奉承话的道理。
3.提问:邹忌用设喻说理的方法,拿私事比国事,推导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从逻辑角度讲,他运用的是哪一种推理?
(类比推理——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其结论不是必然性的。两个同类事物之间的相似点越多,推出的结论越可靠。
(七)总结扩展:
A.总结。
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以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同时也表现了邹忌高超的讽谏艺术。
B.扩展
讨论:邹忌和齐威王这两个人物你更欣赏谁?为什么?
(八)布置作业。
给《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写一个续集。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战国策》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2)掌握翻译的要领和方法,能准确翻译全文。
(3)学习课文的结构艺术,体会邹忌的讽谏艺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安排学习课前预习,借助课文注释的方式让学生自行疏通文意,老师只讲解较难的字词和句式。
(2)以改编、表演的创造性学习活动方式,拉动学生对原文的认识、理解、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包括课文本身体现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2)培养学生正确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字词,翻译全文。理清文章逻辑脉络。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逻辑关系,形成行文的层次意识
教学方法:朗读、质疑、讨论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一个宰相因为臭美照镜子而使得国家从此富强,你相信吗?今天我们学习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就讲了邹忌因为臭美照镜子而使得齐国成为战国时代霸主的故事,那么其中原委究竟如何呢?我们先读文章,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疏通语言障碍;
2、听读:音频朗读,掌握节奏;
3、带读课文,熟悉课文大意;
4、齐读课文,检查朗读效果。
三、多媒体显示字音:
1、作者作品介绍:
①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又称《国事》《国策》,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其体列为国别体,由西汉刘向编订,反映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全书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共12策。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著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还修订整理了《战国策》《楚辞》等。他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
②背景资料: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因素。失去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得到“士”的支持。“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于史无考。
2、注音
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期(jī)年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
四、课文翻译
1、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曰,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体形容貌美丽。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原来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自己信不过,就又问他的妾说:“我跟徐公谁漂亮?”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问他道:“我和徐公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你漂亮啊。”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晚上躺在床上反复考虑这件事,终于明白了:“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因为偏爱我;妾赞美我,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赞美我,是想要向我求点什么。”
于是,邹忌上朝延去见威王,说:“我确实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可是,的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都说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的国土方圆一千多里,城池有一百二十座,王后、王妃和左右的待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人没有不想求得大王的(恩遇)的:由此看来,您受的蒙蔽一定非常厉害的。”
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各级大小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头等奖赏;书面规劝我的,得二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评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得三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官门口和院子里象个闹市;几个月后,偶而才有人进言规劝;一年以后,有人即使想规劝,也没有什么说的了。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拜。这就是人们说的“在朝延上征服了别国。”
第二教时
复习导入新课
五、文言常识
1、通假字
邹忌修八尺有余(“有”同“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孰视之(同“熟”,仔细)
2、一词多义
朝服衣冠(早晨)入朝见威王(朝廷)皆朝于齐(朝见)时时间进(间或,偶尔)又何间焉(参与)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漂亮好看)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偏爱)不宜偏私(私情)
3、词性活用
(1)朝服衣冠(早晨,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认为……美,形容词意动用法;偏爱,形容词作动词)。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名词作状语)。
(4)受上赏(头等的,方位名词作形容词)。
(5)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动词使动用法。)
4、词的古今异
(1)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方法,委婉规劝;今义:委婉的言辞或指责(规劝))
(2)修八尺有余(古义:长,高;今义:修理)
(3)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地域)
(4)能谤讥于市朝(古义:公开指责、议论;今义:恶意攻击别人,说别人坏话)
(5)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偏爱;今义:私情)
5、句式
ⅰ、固定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吾与徐公孰美?
-----其中(1)是(2)的倒装
ⅱ、倒装句(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ⅲ、倒装句(状语后置)
能谤讥于市朝——能于市朝谤讥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ⅳ、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表示判断
ⅴ、省略句
与坐谈-----(邹忌)与(客)坐谈。
ⅵ、被动句
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六、课文分析
(一)理清脉络,了解大意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5、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二)重点问题:“三分”思想与逻辑关联
1、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三”的思想?
邹忌三问美、亲朋三答美、邹忌三反思、归纳三原因、劝谏王三蔽、齐王三行赏、成效三阶段
2、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项“三”?
劝谏王三蔽——本文的中心,所有“三”的指向
3、理清各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归纳邹忌讽谏的方法。
劝谏前的三问、三答、三反思、三归因是步步推进指向齐王的三蔽的,劝谏后的三行赏、三阶段是齐王认为“三蔽”的劝谏的“善”的结果。
齐王的“三蔽”是文章的中心,把文章贯穿了起来,即使邹忌实际上经历的是两问或者四问五问,为了有针对性地劝谏齐王的“三蔽”,他也会改为“三问”
4、文中的“三”有的是三方面,有的是三角度,有的是三阶段,作用各不相同,分别分析文中各处作者从三个方面写的好处
结构更清晰,层次更鲜明,角度更多样,想象更丰富。
5、明确:不是要求写文章刻意追求凑成“三”,而是从本文的对“三”的归纳中形成写文章的层次意识。
七、拓展延伸
1、请尝试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决问题:
情景一.你乘车时,有一个空座,只见一位老人赶紧让自己的孙子坐下,自己背着孙子的书包,手握扶手,摇摇晃晃,很难暂稳,还满脸幸福的望着孙子,而孙子却心安理得的坐在座位上。请你们用类比的方法告诉老人,他这样溺爱还是不好的。
情景二.你的好朋友小美非常爱美,每天都要化妆,而且自我感觉非常漂亮。你如何告诉她,自然纯朴才是最美的。
2.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从本文中受到的启发。
八、作业
1、翻译全文。抄一遍翻译一遍。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联想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李南祥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结合工具,读准字音。
2、结合注释、积累,明确文言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意。
3、质疑讨论,明确人物形象,体会邹忌讽谏的艺术。
4、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重点
1、结合注释,掌握部分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理解全文内容。
2、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难点
质疑讨论,熟悉人物形象,欣赏邹忌讽谏的艺术。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设计
二课时
板书
邹忌讽齐王纳谏
比喻劝说
妻——私宫妇
妾——畏朝廷之臣蒙蔽之深
客——求四境之内
三令·三进战胜于朝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离罢春秋激烈的战场,我们走入了战国的风云。今天,我们将跟随邹忌,一同在《战国策》中去感受君臣间的一段轶事。
二、结合工具,明确字音。
1、生结合注释、字典,扫清生字障碍。
2、师生交流疑难字词。
3、师出示投影,明确重点字词
(投影)
形貌昳丽朝服衣冠入朝见威王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皆朝于秦
4、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5、师纠正误音。
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梳理第一小节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一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徐公何能及君徐公来,孰视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2、梳理二小节
由自己个人的生活小事悟出其中的道理,这与讽齐王纳谏有什么关系呢?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二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王之蔽甚矣
3、梳理第三小节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三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
皆朝于齐战胜于朝廷
四、结合板书,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通过学习,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一段历史佳话。今天,让我们在练习中首先重温一下有关内容。
(投影)
词类活用:
吾妻之美我者
闻寡人之耳者
朝服衣冠
臣之妻私臣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词语归类:
旦日,客从外来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文言句式: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忌不自信(否定句宾语前置)
皆朝于齐(介词短语后置)
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二、质疑讨论,明确形象内涵。
1、结合标题“邹忌讽谏齐王纳谏”,全文大致可以分为几部分?
2、文中邹忌、齐王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讨论明确:
邹忌:善思、善谏一代忠臣。
善思。生活的有心人,善于从生活的点滴中提炼出治国的道理,可见,此人胸有大志,心系国家。
善谏。劝谏别人讲究技巧,不直切主题,而巧设情景,从个人生活小事说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由近及远,委婉地让齐王接受他的'意见。同时,他的善谏还体现在他针对不同的劝谏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他了解齐王,了解他的修明政治的宏伟志向,了解他喜隐语的特点,所以,劝谏中采用意含而不露的方式表达,做到了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齐王:善听、善做的明君。
善听。邹忌的劝谏,听出弦外之音,很快就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迅速采取行动从善如流。
善做。听后,一“诺”的表白,立即三赏的表现。
3、文中如何塑造邹忌这一形象的?
讨论明确:
邹忌。叙事中塑造人物,对话中刻画人物。
齐读第一小节。
三、联系现实,明确形象意义。
学习了本文,在邹忌的讽谏,齐王的纳谏,最终齐国的盛世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讨论明确:
领导者应从善如流、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不做“召公谏厉王弭谤”的厉王;群众,提意见应讲究方式方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2.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非常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度过今天的语文之旅。我们知道,古代大臣对君主的“谏”,往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伴君如伴虎,“谏”得好,龙颜大悦,采而纳之;“谏”得不好,圣心震怒,罪加几等。由此可见,“谏”是很讲究一点艺术性的。今天,我们来学习这样一位杰出人物——邹忌,看看他是如何讽谏齐威王,使齐威王纳谏除弊,修明政治的。(板书课题)
二、预习共享整体感知
1.初读文本,正音断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批注。
屏幕显示以下字词,要求学生读出来。
昳丽(yì) 朝服(zhāo) 衣冠(guān)
窥镜(kuī)间进(jiàn)期年(jī)
朝于齐(cháo)
指出停顿:今齐地方千里
2.解题
通过预习,你知道题目包含那些信息吗?(明确:“讽”是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式委婉的规劝。“纳”是接受、采纳。“谏”是臣子向国君提建议。“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个兼语句,包含两层意思: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3.感知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记叙了邹忌从与徐公比美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的故事。
三、细读文本 深入探究
1.“思”之除蔽。
(1)你觉得邹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一个词概括)
明确:邹忌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
(2)文中的哪个字最能体现这个人物的特点?
明确:
(3)邹忌“暮寝而思之”,他“思”了些什么?(这个问题学生容易不假思索地答为“私、畏、求”这个结论。一个看似容易的问题却回答得不全面,这就调动起他们思考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讨论。)
提示:①“思之”的“之”指代什么?
(“之”指代上文所说的事情,即受蔽过程,而不仅仅是结论。)
师:深入的思考是建立在对受蒙蔽的过程透彻了解的基础上的。我们需要对邹忌比美这件事进行透彻的分析。
②首先,你认为邹忌长得美吗?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美。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
③邹忌长得美,但他知道“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所以有些不自信,于是问妻、妾、客:“吾孰与徐公美?”
④妻、妾、客三人是怎样回答的?(学生读文本中相关语句)
⑤等到邹忌见到徐公,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可是妻、妾、客为什么偏偏说自己比徐公美呢?鉴于此,起疑是邹忌“暮寝而思”首先要“思”的内容。然后他回忆起妻、妾、客说过的话,这是其次“思”的内容。经过了深入的思考,邹忌终于得出了结论,文本是怎么说的?(生答: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带学生一起分析:妻,偏爱他,情人眼里出西施,自然答得非常肯定;妾,由于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顺从的心理,自然会说邹忌更美;客,有求于邹忌,表示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自然也会说邹忌更美。
⑥刚才我们分析的邹忌的思维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同中求异的`思维,他从妻、妾、客三人相同的回答中看出不同的出发点,不同的利益追求。这样的思维有助于我们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本质。我们可以将它运用到学习生活当中去。
2.“思”之讽谏。
(1)以上是“思”的全部内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不是。邹忌通过“比美”,悟出了一个道理,要别人直接客观评论自己是不容易的,因为他们同自己有着各种关系。
于是,由此及彼,他想到由家庭私事推及国家大事,他的这种思维是比较思维,也就是异中求同的思维方式,家事和国事有异,但也有相同之处,即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对齐王如同妻妾客对邹忌。异中求同也就是类比。
追问:邹忌怎么就想到了国事呢?(邹忌是一位宰相,他是一个有心的人,从一件生活小事能够联想到国家大事,说明在他的心里装着国事,齐王能有这样一位宰相,他十分幸运。)邹忌以亲身的感受去规劝齐王。因为个人受蒙蔽,影响和意义太小;齐王受蒙蔽,才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然而向齐王进谏毕竟是一件冒险的事。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他决定以类比的方法讽谏,我想他一定是在一切细节都周密谋虑后,才胸有成竹地安心入睡的。
(2)第2段中邹忌是怎样讽劝齐王的呢?
明确: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齐王进谏,而是将比美这件生活小事讲给齐王听,谈自己体会,然后同国家大事进行类比,将妻、妾、客与齐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类比,推理委婉地进谏,得出一个结论:“王之蔽甚矣”。
3.“思”之验证。
(1)邹忌讽谏的效果怎样?
明确:齐王回答“善”,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2)齐王听取邹忌的讽谏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明确:齐王下令把进谏的方式分为三种(面刺、上书、谤讥于市朝),悬赏也分为三等(上赏、中赏、下赏)。齐王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说明齐王是一个贤明的君主,他能够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这也就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显然,他对齐王是充分了解的,是做了一番分析研究的。
(3)臣民是怎样进谏的?
明确:臣民进谏分为三个阶段(令初下,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实行时的空前盛况。也说明“王之蔽甚矣”。(4)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5)写齐王纳谏和国外的反映,似与“思”联系不大,你的意见如何,能谈一谈吗?
明确:邹忌善思,才有反省的可能,才能除蔽;由于深思,乃有巧妙的类比讽谏,以至齐王欣然纳谏。邹忌并没有建议齐王应如何去做,而是让齐王自己去思考,因为结果早就在邹忌的意料之中,这也正是邹忌的高明之处。
四、总结收获
我们应该从邹忌以上的所思中学到些什么呢?
明确:
1.对人对已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2.善于思考,才会有收获;
3.有反思的习惯与自省的能力;
4.思考问题深入细致,透过现象看本质;
5.忠言也可以顺耳;
6.感情的亲疏远近也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评判。
结束语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进谏的缘起受蔽—皆以美于徐公清醒—私、畏、求“我”生活小事进谏的内容根据—私、畏、求王结论—王之蔽甚矣类比推理齐威王纳谏除弊—进谏有赏效果—皆朝于齐国家大事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战国策》的文学常识。
2.结合注释及积累,明确文言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义。
3.分析人物形象。
4.理解文中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把握文章的劝谏技巧。
一、导入新课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若想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作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品,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战国策》: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它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也是一名十分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先秦齐国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后期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目标导学二:积累文言词汇,把握文言现象
【词类活用】
①朝服衣冠(名词作动词,穿戴)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当面)
④闻寡人之耳者(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特殊句式】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②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③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④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
⑤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⑥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目标导学三:阅读全文,初步感知文义
1.本文讲述了什么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邹忌以家庭琐事设喻劝谏齐威王和齐威王勇于纳谏的故事。说明了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也告诉我们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建议,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
2.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骗的?
明确:“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3.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明确: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4.劝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
5.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明确: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目标导学四:把握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刻画出了邹忌和齐威王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义简要分析。
明确:(1)邹忌:课文首先通过“三问”“三思”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实事求是,善于思考,能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然后写邹忌进谏时的“三比”,表明他是一个忠君爱国、勇于进谏、善于进谏的人。
(2)齐威王:从一个“善”字,可以看出齐威王是一位善于纳谏的开明君主;从“三赏”可以看出齐威王的明智果断和兴利除弊的决心;而“皆朝于齐”则从侧面表现出齐威王措施得力、改革成效十分显著。
目标导学五:赏析文章讽谏艺术,把握文章写作特点
1.邹忌进谏之所以取得成功,其原因有哪些?请你赏析文本的讽谏艺术。
明确:(1)从家庭小事入手,以家事类比国事。邹忌将“妻私己、妾畏己、客欲有求于己”类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有很强的说服力。(2)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语言委婉含蓄,容易让人接受。邹忌没有直言齐威王的弊病,而是正面设喻来说明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3)讽谏有针对性,设身处地地为齐威王着想。邹忌针对“王之蔽甚矣”的现实和齐威王希望修明政治、兴利除弊的愿望进行讽谏,让齐威王欣然接受。(4)运用排比句,增强了说服力。邹忌在讽谏时,连用了排比句,增强了语言气势。
2.本文写法上有哪些特点?请你做简要分析。
明确:(1)本文采用了“三叠法”。排比句不仅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更造成一种步步紧逼的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有力地阐明“王之蔽甚矣”的论点。(2)本文巧妙地运用了设喻(类比)的手法。(3)通过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反思
本文在教学时首先侧重于引导学生关注文言字词,把握文言现象,强化学生的文言感知能力,深化学生对文言语言的理解,这是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此外,本文在内容上并未过多纠缠,将重心放在对人物形象感知与讽谏艺术手法上,有力地剖析了文章的艺术核心,学生也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古典人文精神与智慧有了更深刻的感受,达到意料之外的效果。
不足之处
本文缺少对朗读环节的强调,而朗读对培养文言语感几乎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本文教学的失误。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2、掌握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包括通假字,重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特殊文言句式等。
3、了解古代散文中以喻明理的方法,学习齐威王虚心纳谏的.品质。
教学重点:
以喻明理和虚心纳谏的品质。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此文学生初中时已学过,本次学习,旨在复习巩固、加深印象和温故而知新)
第一课时
一、读
听录音朗读,学生跟读,从整体上熟悉文章内容,加深印象,同时勾划文中的基础要点和疑难问题。(强调断句:今齐地/方千里)
二、解:
复习、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教师串讲,提示、点拨)
①实词:修、昳丽(佚名,轶事,卷帙浩繁)、服、孰、孰与、及、以为、美、私、诚、蔽、刺、谤讥、市朝、间、期年、朝
②虚词:而、也、以、之
③句式:
○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宾语前置句:忌不自信
○省略句:与坐谈//皆以美于徐公
○状语后置句:能谤讥于市朝//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④齐读全文,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一、议
1、第一段内容为什么要详写?
明确:为下文的讽谏作一个强有力的铺垫。(道理来源于对生活的思考和领悟)
2、邹忌劝谏齐王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
明确:以生活事例为喻的讽谏艺术。(讽:用含蓄的话暗示或戏告。譬喻)
二、补:
1、五十步笑百步(《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螳螂捕蝉(刘向《说苑》)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3、结论:使用譬喻,能深入浅出地说明道理,让人容易理解和接受。
三、悟:
这篇文章能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反面事例:《扁鹊见蔡桓公》)
1、说话要得体,要注意方式方法,让对方容易接受。
2、要正确地认识自己,不被谎言所骗。
3、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批评意见,不断完善自己。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篇》)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一、链:
齐威王赏罚分明
《资治通鉴》
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juàn),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附“广播剧”剪辑)
晏子救烛邹
《晏子春秋》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景公怒,召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景公曰:“可。”于是乃召烛邹数之景公前,曰:“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景公曰:“止,勿杀,寡人闻命矣。”
二、练:完成教材练习题二。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设想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以对话为主、故事性极强的文言文。本文篇幅短小,思路明晰,推理过程有较强的逻辑性,文字也较浅显,学生借助课文注解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识,完全可以自行翻译。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理解邹忌的讽谏艺术,在短的时间内熟读成诵。因此,我设计了一条明晰的教学思路:朗读—编写课本剧—表演,以达到以读代讲、以编代译、以演代练的效果。
教学目的
1.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编剧、表演,理解邹忌讽谏的思路和技巧。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准备:
1.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2.搜集资料,了解邹忌及齐王其人。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的大臣是不成的'。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尔虞我诈,一批谋臣策士周旋其间,因势据时为国君出奇策异计。齐威王就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思考:文题有几层意思?讲解“讽谏”。
明确: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讽: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劝说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办法。
2.本文涉及的两个人物你了解多少?
明确: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本文语言不算艰深,篇幅也不长,要反复朗读,达到熟悉课文内容的目的。
1.初读课文: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读音、语气、句读。
易读错的字有:昳()丽朝()服衣冠()窥()镜期()年朝()于齐间()进
2.再读课文: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
明确: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
3.三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明确:第一段:进谏的依据。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问题探究,深入理解课文
1.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明确:“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明确: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3.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
4.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明确: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三、把握特点,帮助记忆文本
明确:本文采用了“三叠法”
三问: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 三时:令初下 中赏 数月之后 下赏 期年之后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四、学生六人一组分角色朗读
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来分角色朗读,更有利于学生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六人分别朗读:邹忌、妻、妾、客、齐王以及旁白。文章中除了一些看似平常的语句值得品味外,邹忌进谏的话语同样是非常值得细细品味的。朗读时应根据每个人物的不同心理读出相应的语调。六人可以轮换角色多读几遍,以至成诵。
五、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结合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编写简单的课本剧。为下节课的分角色表演做准备。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分小组讨论、指导修改剧本
明确:1.场次(同时理清了思路):第一场,问美比美,反思感悟;第二场,邹忌劝谏,齐王纳谏;第三场,门庭若市,战胜朝廷。
2.人物(人物外貌的语言):邹忌(修长,形貌),妻,妾,客人,徐公,齐王。
3.语言(学习语言与人物身份的关系):妻、妾、客语言的细微变化。(体会语言)邹忌思考的语言语气;邹忌上奏的语气;齐王下令的语气。
4.文章中哪些地方在表演时还需要注意,如何理解?
比如:“孰视之”“暮寝而思之”“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虽欲言,无可进者”如何表演?邹忌反思的内容是出声还是不出声,语气如何把握?哪些地方需要增加内容?等等。
三、每个小组推荐一篇优秀剧本,上台表演
四、可组织几个学生评委,当场评出表演最优秀的一个小组
五、作业
1.背译全文,增加积累。
2.拓展延伸:借助网络,了解《战国策》里其他有关讽谏的故事。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一些出自《战国策》的成语。如门庭若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篇13
一、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第六单元古文单元,以先秦历史散文为主,阅读这类文章,可以了解古人的政治信念、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感受他们的智慧与胆识。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联系学过的文言文,对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梳理和区分,养成自觉阅读、及时归纳整理的习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同时,在反复朗读中,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叙事为主的文言文的朗读技巧。并且体会历史散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人物形象鲜明的特点,充分感受这类作品的艺术魅力。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文章构思巧妙,剪裁得当,语言精炼,读来生动有趣又耐人深思。而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深入浅出,委婉劝谏的方式又是极其巧妙,能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二、学情分析:
. 初三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这篇文章语言浅易,部分重点文言字词曾学过,课文注释也较详细,学生对文章大意的理解不是很难。设计导学案更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教学中更注重对学习文言文词的方法予以点拨。
文言文的学习要以诵读为基础,课堂设计三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人物的语气及感情,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初中大多数学生还没有认识到语言技巧的`重要性,所以为了加深对这一点的认识,设计了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巧说”的作用与技巧。
三、设计理念与思路
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创
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指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积极谈论、交流、展示,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全面成长。
四、鉴于以上所分析的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诵读,理清文意,体会文章语言朴实又生动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提高自学能力。
2、朗读, 互动探究,体会文章构思巧妙、详略得当、语言精练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分析邹忌劝谏的语言技巧,启发学生体会委婉劝说的好处,学习这种语言技巧。
2、认识纳谏除蔽的重要意义,懂得人要从善如流的道理。
五、完成以上教学目标,计划使用两课时
1、第一课时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分析邹忌劝谏的语言技巧,启发学生体会委婉劝说的好处,学习这种语言技巧。
(3)、朗读中通过重读、停顿及语调变化突出叙事重点。
2、第二课时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纳谏除蔽的重要意义。
(2)、体会文章结构精巧、剪裁巧妙、详略得当的特点。
(3)、深入探究作品内涵,养成阅读中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好习惯。
下面我着重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六、为了很好地落实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将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诵读法:文言文的教学,诵读极为重要。本节课将通过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析人物,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2、自主学习法、质疑法:引导学生自读,进行探究式学习。要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所以,本课教学的基本方式就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
3、比较阅读法:点拨,主要是抓住劝谏和讽喻手法来启发学生,通过比较阅读,使他们认识到“巧说”的作用,学习到“巧说”的技巧。
七、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导学案,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注音,解释字词,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设计导学案是为了使学生有更扎实的语言积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习惯。)
2、课堂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是一个动荡剧变的时代,谋臣策士是这个时代的宠儿,他们凭借着自己的智谋与才识登堂入室,出谋划策、巧思妙喻、奔走游说,影响着各国的盛衰及历史的走向。
感谢那些史学家们,为我们记述了那些精彩的历史故事,展现出那些智者的精神风貌,也给予了我们丰富的人生智慧。今天就通过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来领略一下一位忠臣智士的智慧。
(设计意图:学生曾经学习过《唐雎不如使命》,因而对战国及《战国策》已有了解,老师的激情导入意在唤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回忆,使他们对学习内容产生亲切感,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同时也明确了学习的重点。)
(二)品读分析第一部分:
一读——学生朗读课文,正确流畅。
1、学生活动:把握字音、停顿、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结合导学案,扫清字词障碍
2、老师活动:引导学生及时总结文言词句积累及答题方法。
(设计意图:文言文学习要“文言并重”,所以,这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学生课前完成了导学案,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而课堂上的文言词语教学中我针对初三学生的需要,更侧重于对答题技巧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读——理解文意。
学生活动:老师、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分析人物说话时的不同语气及感情。
1、文章第一自然段写邹忌与徐公 ,妻、妾、客都肯定了邹忌比徐公美,但他们说话的语气明显不同,试着分析他们的语气及从中表现出的不同的感情。
2、老师活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画出“三问”及“三答”,读一读,将看似相仿的句子读出不同,突出叙事的重点来。
三问:“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
学生朗读体会,讨论分析,老师点拨:人称变化体现出他问妻应该读得亲切自然,问妾则是简洁中透出了威严,问客语气平缓,显得生疏谨慎。
三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妻:十分肯定,赞美——私(偏爱)“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是“偏爱”之情,所以,重在强调“你”,且不加思考,非常肯定。
妾:肯定,顺从——畏(畏怯)“徐公何能及君也”妾处于畏惧心理,不需要思考,急于表明态度,所以重读突出观点的“何能”。
客:平淡,敷衍——求(逢迎)“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很平淡,没有特别重的音,均速。
老师总结:从文字上看,语言很相近,但读出来就有了不同的情感,突出了叙事的重点,读出的“私”“畏”“求”的不同情感,下文邹忌的悟就很自然了,可谓水到渠成。
(设计意图:这部分要突出诵读。文言文的教学,诵读极为重要。妻、妾、客的回答,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明显不同,体现出他们不同的情感,也彰显出作品语言的魅力。因此,要通过诵读,揣摩字句,比较、分析,通晓文意,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三读——品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品味本文语言描写的技巧之高。
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体会语言特色。
老师总结:这样的语言极简洁、朴实,却能切中要害,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物特点,可谓“简而不陋”。
(设计意图:这一次的读,是对上面分析、指导效果的一个反馈,也使学生在“看出门道”之后有一个加深理解与体会的过程。)
(三)阅读第二部分
1、老师活动:用问题导学,这只是邹忌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它何以载入史册?
学生活动:自主探究,具体分析邹忌的劝谏技巧。
类比,以切身经历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深入浅出,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学生朗读,体会与叙事的文字读法的不同,“叙”看似平和却要读出起伏,“议”则重在读出排比句的气势来。
2、补充历史上谏臣的故事,体会委婉劝说的好处。
保护自己,并能使对方愉快地接受意见,达到劝谏的目的。
3、老师活动:补充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委婉劝说的技巧。
学生活动:比较阅读,分析总结委婉劝说的技巧。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及时创设问题情境,补充比较阅读的资料,把预设性问题和生成性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不仅要认识到“委婉规劝”的好处,更要学习“委婉劝说”的技巧。)
(四)课堂回顾: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从文言词汇、课文内容、劝说方法等方面进行回顾。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习中主动思考、及时总结的好习惯。)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一二段,预习第三段。
2、查找资料,补充一个古人成功劝谏的小故事,并将它拟成一道文言文阅读题。
(设计意图:因为是初三学生,所以设计中不仅考虑要拓展学生的阅读量,而且要培养学生研究试题,把握学习重点的意识。)
八、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比美 : —— 三问、三答 —— 三思
悟理:直言不易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06-24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01-07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10-02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06-0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01-23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01-23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0-14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15篇06-24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15篇)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