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11-21 15:36:44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必备(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必备(15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直线、射线和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线段、角、锐角、直角和钝角,并会用尺画角,用三角板判断锐角、直角和钝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内容包括认识射线、直线,进一步认识线段和角。这些都是图形与几何中的最基本的科研部分,是后续学习的基础。教材以生活中的手电筒射出来的光作为现实模型,让学生借助直观,认识射线和直线的特征。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辨析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建立射线、直线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引出角的定义和符号表示。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对角已经有了较多的直观认识,对线段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都是本课学习可以利用的基础。对于射线和直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历过一些感性的例子,但不太会注意它们的几何特征。再者,射线、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四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因此学起来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目标

  1.经历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认识过程。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的特征,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认识角,会用数学语言描述角的特征,能正确使用角的符号,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通过“画一画”、“数一数”等活动,使学生初步感悟: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3.发展观察、比较、分析等能力,并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

  4.感受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辨证统一思想,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特征,知道线段、射线、直线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认识射线、直线。

  五、教学方法

  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及思维特点,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事例,作为建立抽象概念的直观基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观察、想象抽象、比较辨析,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并通过适当的练习来帮助学生巩固概念。

  六、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练习纸、直尺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线段

  1.你能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吗?

  2.线段有什么特点?(有两个端点,中间是一条直直的线,能量出它的长度)

  (二)教学射线、直线

  1.认识射线

  (1)课件出示图片:将手电筒的光线射到教室的墙壁上。

  提问:墙壁上的亮点与灯泡之间的`光线可以看成什么?(线段)为什么?(预设学生根据线段的特征回答)

  (2)课件出示图片:将手电筒的光线射向天空。

  提问:要是我们把光线射向天空,现在这条光线有什么特点?

  预设:学生用不同的词语描述光线的特点,如:光线从灯泡射出,一直射向无穷远处,没有尽头。

  是的,我们用这条线来表示光线,这条线有什么特点呢?(课件在光线图上描绘出射线)

  预设:它只有一个端点,在灯泡这里,并且向一端无限地延伸,延伸到无穷远处。

  那我们能量出它的长度吗?

  预设:不能,因为无限延伸到远处,有无限长,所以不能测量。

  师总结:像这样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的线,我们把它叫做射线。(板书:射线)

  (3)展示学生的不同作品进行讲评,注意射线的特点

  刚才我们已经画了线段,现在你能画一条射线吗?(学生在本子上画)

  (展示学生作品)画得对吗?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4)进一步认识射线的特征

  看老师是这样画的,(延伸线段的一个端点,画成了射线)你觉得这是一条射线吗?

  (5)说说射线和线段的联系与区别。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用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手电筒射出光线的实验图片,给学生“线段”与“射线”的直观印象,有助于学生理解“线段”与“射线”的特征。

  2.认识直线

  现在请大家仔细看黑板,刚刚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伸,得到了射线。那要是把线段的两端都延伸开来,(师板画)你觉得这条线,有什么特点?

  预设:直直的,没有端点,向两端无限地延伸,延伸到无穷远处。

  师总结:像这样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的线,在数学上我们就叫它直线。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表面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

  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说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看图回答、

  (1)指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哪些面的面积相等?

  (3)填空、

  这个长方体上、下两个面的长是( )宽是( )、

  左、右两个面的长是( )宽是( )、

  前、后两个面的长是( )宽是( )、

  3、想一想、

  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几个面?(6个面)

  二、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有关这6个面的一些知识、

  三、教学新课、

  (一)长、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1、老师和同学们都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在上面分别用“上”、“下”、

  “左”、“右”、“前”、“后”标在6个面上、

  2、沿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剪开并展平、(老师先示范,学生再做)

  3、你知道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什么吗?

  教师明确: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例1、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的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

  1、这题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要我们求什么?

  2、长方体的.表面积包括几组面积相等的长方形?每组面积相等的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

  3、学生分组讨论、

  解法(一)

  6×5×2+6×4×2+5×4×2

  = 60+48+40

  = 148(平方厘米)

  解法(二)

  (6×5+6×4+5×4)×2

  =(30+24+20)×2

  = 74×2

  = 148(平方厘米)

  4、比较上面两种解答方法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解法(一)是分别算出上、下面的面积之和;前后面的面积之和;左右面的面积之和,然后算总和、解法(二)是先算出上面、前面、左面这三个面的面积之和,再乘2,根据乘法的分配律可将解法(一)改变成解法(二)、

  四、巩固练习、

  1、一个长方体长4米,宽3米,高2.5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用两种方法计算)

  2、一个长方体铁盒,长18厘米,宽15厘米,高12厘米、做这个铁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铁皮?

  五、课堂小结、

  通过解答例1和做一做,你发现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吗?

  结论: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

  =(长×宽+长×高+宽×高)×2

  六、课后作业、

  1、一个长方体的木箱,长1.2米,宽0.8米,高0.6米,做这个木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木板?如果这个木箱不做上盖呢?

  2、一个长方体的形状大小如下图、

  (1)它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

  (2)它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

  (3)它左、右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个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

  能力目标: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3、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弄清各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策略:

  小组整理学习内容,交流所学习的知识及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整理学习内容

  1、小组合作,整理“数与运算”。回顾所学的内容,对所学的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对有特色的整理方式可以在全班交流。

  2、对整理的内容在班内交流。

  二、练习

  1、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在小组里交流计算的方法。

  2、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独统计图表,理解八五折和八折的意思,然后题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答案:1500×85%=1275元, 1600×80%=1280元

  南极牌冰箱比较便宜。

  3、第3题,先帮助学生理解提议,由学生独立解决,然后全班交流。

  三、总结。

  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包括所学知识和新的学习方法。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分数乘法:意义计算方法

  分数除法:意义计算方法

  教学反思:

  整理与复习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巩固和加深对分数混合运算顺序的理解,沟通分数乘除法间内在联系。

  能力目标: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情感目标:

  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弄清分数乘除法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策略:

  小组整理学习内容,交流所学习的知识及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写有式题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整理学习内容

  1、小组合作,整理“数与运算”。回顾所学的分数乘除法混合运算,包括意义、运算顺序。对所学的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对有特色的整理方式可以在全班交流。

  2、对整理的内容在班内交流。表彰表现优秀的学生。

  二、练习

  1、第4题,先让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弄清题意,借助图形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同时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的环保知识。

  2、第5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汇报结果,并鼓励学生说出计算过程,使学生明确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证书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相同。

  3、第7题。本题是利用方程解决有关分数的问题,如果学生用算术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教师也应给予肯定,但应让学生说清自己的思路,用算术法不做要求。

  板书设计:

  解:设这个地区前年降雨量是毫升。

  ―2/9=427

  7/9=427

  =549

  答:这个地区前年降雨量是549毫升。

  96014.8=142.08(万平方千米)

  教学反思:

  整理与复习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进一步提高应用百分数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复习单位间的换算和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

  能力目标: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情感目标:

  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弄清各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策略:

  小组整理学习内容,交流所学习的知识及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写有式题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整理学习内容。

  1、小组合作,回顾所学的百分数知识,说处分数应用题和百分数应用题的区别和联系。

  2、对整理的内容在班内交流。表彰表现优秀的学生。

  二、练习。

  1、第9题。本题是利用方程解决有关百分数的问题,如果让学生用算术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应让学生说清自己的思路,教师也应给予肯定,但不做基本要求。

  答案:

  解:设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是x元。

  80%x=2800

  x=2800÷80%

  x=3500

  答: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约是3500元。

  2、第10题。教学时,先让学生理解题意,说说覆盖率是什么意思。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同时,教师可让学生检阅有关绿化问题的资料,了解绿化的意义及作用。

  答案:175÷960=18%

  3、第11题。主要应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时,可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进行交流,注意了解学生的解题思路。

  答案:

  科技馆:30000×10%=3000(平方米)

  教学楼:30000×25%=7500(平方米)

  操场:30000×20%=6000(平方米)

  食堂:30000×2.5%=750(平方米)

  花坛:30000×0.03%=9(平方米)

  空地:30000-(30000+7500+6000+750+9)=12741(平方米)

  板书设计:

  解:设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是x元。

  80%x=2800

  x=2800÷80%

  x=3500

  答: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约是3500元。

  教学反思:

  总复习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巩固和复习统计知识,沟通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内在联系。

  能力目标: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弄清题目中的单位统一问题。

  教学策略:

  小组整理学习内容,交流所学习的知识及学习方法。借助实物演示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教学准备:写有式题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整理学习内容

  1、小组合作,整理体积单位间的换算方法,复习统计知识。

  2、对整理的内容在班内交流。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讲解。

  二、练习。

  1、第12题。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相关计量单位的换算。教学时,教师应组织学生回顾相关的知识,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要注意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第13题。本题主要考查有关长方体体积和表面积的相关知识。教学时,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对于逆向思维的题目,教师要注意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同时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

  3、第14题。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体积(容积)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教学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答案:(1)升、(2)立方厘米、(3)毫米。

  4、第15题。

  第(1)题,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理解领奖台底部是不许要涂漆的。学生的思路可能有:可以先数出一共有15个面需要涂漆,再用15×50×50=37500(平方厘米);也可以先求四个正方体表面积之和,再减去不涂漆面的面积。学生可能还有其他的方法,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

  第(2)题,50×50×50×4=500000(立方厘米)

  5、第16题。引导学生理解不规则铁块的体积相当于底面积是48平方厘米、高是0.5厘米的长方体的体积,所以是48×0.5=24(立方厘米)

  6、第17题。此题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教师要利用此情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答案:(1)18×20×30×1.5=16200(立方厘米)

  =0.0162(立方米)

  =0.02(立方米)

  (2)0.02×40=0.8(立方米)

  (3)0.8×365=292(立方米)

  7、第18题。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的读图能力,从统计图中获取相关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只要学生说的合理,教师应给予肯定。

  (2)根据题目的条件,学生可以求出彤彤家10月份每项开支花了多少钱。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提出问题,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

  8、第19题。根据从大到小排列,中间的那个数即中位数,运用中位数表示这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的平均水平比较合适。

  答案:1925万人。

  板书设计:

  复习

  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1000)

  容积单位:(液体)升毫升(1000)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4

  【教材简析】斜面是最简单的机械之一。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常利用斜面来达到省力的目的。圆柱形物体从斜面上滚下的距离,不仅与斜面的长度有关,而且跟斜面与地面所成的角度有关。教材安排的这次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获得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发现斜面与地面成怎样的角度时,圆柱形物体可以滚得远一些。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实践活动课28-2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通过将圆柱形物体在不同角度的斜坡上滚一滚,比较什么角度下滚得最远,来了解圆柱形物体从斜面上滚下的距离,不仅与斜面的长度有关,而且跟斜面与地面所成的角度有关,并了解在哪种角度下圆柱形物体滚得最远。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和小组交流等活动,了解在何角度下圆柱形物体滚得最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圆柱形物体从斜面上滚下的距离,不仅与斜面的长度有关,而且跟斜面与地面所成的角度有关,并了解在何角度下圆柱形物体滚得最远。

  [教学难点] 如何使实验更精确,并对实验的结果及时总结、归纳。

  [教具学具] 木板、圆柱形物体、卷尺、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一个人怎样把一头大象运到卡车上?

  认可学生各种有创意的回答,认识到用搭斜坡的方法省钱又省力!

  教师引入: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常利用斜面来达到省力的目的。

  出示情境图:怎样把油桶从卡车上搬下来?怎样把砍伐的木头从山上运下来?(通过讨论后得出:利用斜坡省力又经济,工人叔叔们平时就是这样做的!)

  引导观察:这些可以滚动的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

  进一步思考:物体从斜坡上滚下来,滚动的距离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自由猜测:物体的重量、滚动的高度、斜坡与地面的角度、地面的光滑度斜坡的长度……

  教师小结,引入新课:影响滚动距离的因素有很多,今天,我们就选其中的一个方面来研究:在其它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斜面与地面成什么角度时,物体滚动得最远呢?(课件出示)(板书课题:怎样滚得远)

  [设计说明:斜面在生活中运用得较广泛,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推测圆柱体物体滚动的距离与多种因素有关,因此,我们只有在相同条件下研究,得出的数据才有比较的意义,本节课只研究其中一个方面,斜面与地面成什么角度时,物体滚动得最远]

  二、合作实验,探求结论

  1、猜想

  教师提问:你认为斜坡的角度大一些滚得远,还是小一些滚得远呢?(先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课件出示:现在有30度、45度、60度三个不同的斜坡,它们是用同样的木板搭成。现把同样的物体从这三个斜坡上滚下来,你认为哪种斜坡可以使物体滚得最远?

  (教师)让学生先猜想,再说说这样猜想的理由)

  进一步引导: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呢?如何验证?(揭示做实验是验证猜想的好方法)

  我们先来看看实验的步骤和要求!

  2、实验

  (1) 实验步骤(看课本图片)

  教师提问: 你能说说做这样的实验需要那些步骤吗?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说清第一步是干什么?接着又干什么?

  教师总结:这些步骤可以概括:搭一搭、滚一滚、量一量

  一共需要几个人做实验?怎么分配任务?(看小组实验照片)

  2人搭木板,1人滚,2人测量,1人记录

  (2) 操作示范

  为了更好的指导大家实验,老师示范一下30度斜坡的实验过程,由于场地不够,后面的同学看不清,请看老师实验的实况录像。(播放课件)

  实验操作需要科学和严谨,否则,实验的结果将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你认为有那些细节需要注意?(学生自由地说一说)

  (搭:斜面平稳、角度调准)

  (滚:轻放顶端、自由下滑)

  (量:底端测量、拉成直线)

  45度和60度的实验也是按照同样的方法和步骤。

  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准备了许多圆柱形物体。今天,为了使实验的'数据更具有可比性,我们同一组的同学采用同一种物体做实验。实验中还会出现许多意外的状况,各小组要在组长的带领下,合理分工,团结合作,勇于解决问题,一定要使实验的结果真实、可信。

  到底哪种度数的斜坡滚得远,这个谜底由大家来揭开吧!

  (3)各小组学生分别做30度、45度和60度角的斜坡实验

  有了刚才的实验指导,这次可以放手给学生自主实验,老师观察指导,对个别有困难的组员给予及时帮助。

  3、结论

  (1)小组汇报:

  同一坡度,每次测量的数据一样吗?

  比较每次求得的平均数,你发现了什么?

  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你们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在小组取得实验数据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通过比较、分析,获得结论,感受用实验方法研究问题的合理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斜坡的角度为45度时,圆柱形物体从上面滚下来的距离最远。

  (2)教师总结:(课件出示)

  (3)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研究了三种度数的斜面,得出斜坡的角度为45度时物体滚得最远!

  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斜坡,有没有比45度斜坡滚得更远的呢,我们还需进一步研究。局限于试验场地和实验次数,我们只能得出斜坡大约是45度时,物体滚动得较远。

  我们想知道到底多少度才能使物体滚得最远的呢?还可以从哪些角度研究?(30—45,45—60)

  课后请对其它角度的斜坡进行实验,看看你还能发现什么?

  [设计说明:提供三种角度的斜坡,哪种斜坡可以使物体滚动得更远,先放手让学生去猜想,再引导他们想办法验证猜想。课堂留给学生充分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比较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联系实际,指导应用

  生活中处处隐藏着斜面,斜面的角度也各有不同。

  1、楼梯(将课本“你知道吗?”改换形式)

  王叔叔家要装修,该选哪一种楼梯呢?(同样高度,平缓的楼梯占地面积要大,较陡的楼梯占地面积要小)

  2、桥图

  观察和比较:为了方便行人,桥的坡度要小一些。

  3、滑雪图

  观察和比较:山的坡度要选得适中一点。

  [设计说明: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楼梯、桥、山坡都是斜坡的实际应用,使学生明白根据不同用途选择合适的斜坡就行了,不考虑具体角度。]

  四、活动总结,教师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

  怎样滚得远

  猜想30度 45度60度

  验证 搭——滚——量

  结论45度时滚得最远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年历卡的活动中,引导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识,能记住各月的天数,知道一年有365天或366天。

  2、在年历上查找、交流一些有纪念意义的日子,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教育。

  3、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方式,开展观察、操作、游戏、计算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记住大小月及每月的天数。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20xx年年历、20xx年年历、20xx年年历

  教学过程:

  一、节日谈话,导入新课(2m)

  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过节,那你知道这些节日具体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吗?

  二、探究发现,学习大、小月。

  1、我们学习过的时分秒和年月日都是时间单位,所不同的是时分秒是表示较小的时间单位,年月日是表示较长的时间单位。那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你已经知道了多少呢,谁来说一下?(2m)

  学生可能会回答:一年有365天,一个月30天,一年有xx个月等等。根据学生回答,有选择性、有顺序地板书。

  同学们真棒,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这么多的数学知识,那么这些数学知识是不是正确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验证一下。

  同学们想一下,我们在学时分秒的时候,借助了什么工具来学习它。那我们今天来学年月日,我们应该借助什么工具呢?

  2、小小的年历,可藏着大学问,下面就让我们火眼金睛看年历。听好老师的要求:

  (1)观察自己小组的年历,填写在练习纸上的统计表中。(7m)

  (2)仔细观察统计表,及时交流研究,将结论记录在练习纸上。

  3、小组汇报

  大部分小组已经完成了,那么哪些小组来说一下你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呢?

  预设:

  ①一年有xx个月;(其他小组得到了吗,这个结论是否正确?)

  ②1、3、5、7、8、10、xx月有31天;(跟你们发现的一样吗?)

  ③4、6、9、xx月有30天;

  ④2月有时29天,有时28天;

  ⑤2月的天数不是固定的??

  4、师生总结

  (1)同学们得到了这么多的结论,老师写在黑板上,刚刚有的同学是有的月份是31天,老师记不清了,谁再来说一遍?

  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xx月,这些月份都是31天(板书)

  (2)刚刚有同学说有些月份是30天,那么哪些月份是30天呢?

  4月、6月、9月、xx月,这些月份是30天。(板书)

  (3)那么还有一个很特殊的月份,它的天数是变化的,谁来提醒下老师?

  2月有的时候是28天,有的时候是29天。

  (4)很好,那么我们来看一下,一年有xx个月,我们把这xx个月分成了几类啊?第一类是每月有31天,它们的天数最多,所以谁愿意来帮他们取个合适的名字?(大月,板书)第二类是每月有30天,谁来帮他们也取个名字(小月,板书),只有一个月份很特殊,有的时候28天,有的时候29天,那它是大月吗,那它是小月吗?(学生回答,我们刚刚取名字是按照天数来取名字的,31天的叫大月,30天的叫小月)。2月这个月份很特殊,我们就把它叫特殊月或者平月。

  (5)那么现在大家来一起数数看,大月有几个月呢,几个小月呢?

  一年中有7个大月,4个小月,还有一个特殊月是2月。合起来是xx个月。

  5、记忆大、小月。

  这么多的大月和小月,怎样才能很快地记住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呢?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一下,想一个好办法,如果实在想不出来,可以打开书本48页。

  (1)左拳记忆法

  伸出你的左拳头,凸起的地方表示大月,凹下的地方表示小月,二月除外,(课件展示)

  (2)看来左拳记忆法的确是个好方法,你们还有其它的方法吗?(儿歌记忆法)

  教师说明:这里的.“腊”是指十二月。

  (3)、老师再告诉大家一个记大小月的儿歌:出示儿歌:“要找大月你记住,7、8两月挨着数;7月以前找单数,8月以后找双数。”

  生读一读。理解记住这些大月后,其它除了2月就是小月。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那么多记住大小月的方面,接下来给大家一分钟时间,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各月的天数。

  6、现在我们来轻松一下,一年当中,肯定有一天是你最喜欢的,那就是你的——生日。那哪一位同学来跟大家说一说,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那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

  7、游戏活动

  了解了一些同学的生日以后,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怎么样?

  (1)玩一玩:

  大月,男生起立;小月,女生起立;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全体起立!2月,为什么没有人站起来啊?

  二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是个特殊月,关于二月的有关知识我们下节课在继续学习。

  8、大家的记性真好,那么现在老师又有问题了,一年当中有xx个月份,但是一年当中有多少天呢?

  (1)同学们根据我们刚刚的统计表,选择一年,拿出我们的练习本算一算?有的同学算出来是365天,有的同学算出来是366天,是不是有哪位同学算错了呢?

  当2月是28天时,一年有365天;

  当2月是29天时,一年有366天。

  (2)现在大家拿出20xx年的年历,你能快速的知道,20xx年全年一共是多少天吗?(2月有28天,全年有365天)

  9、那么一年当中,有许多日子是比较特殊的,现在拿起笔来,在年历上圈出一个你喜欢的日子。

  如果以后我们在生活当中遇到很重要的事情,可以拿起笔在年历上圈一圈,做一个标记,让年历真正成为我们生活的好帮手。

  三、总结

  那么到现在为止,这节课你到底学到了哪些知识呢?

  四、深化练习,拓展提高

  那么,你们愿不愿意用我们学到的知识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呢?同学们都是热心的小朋友。淘淘啊又遇到困难了,让我们一起来帮助他吧。

  1、第一关

  (1)一年有xx个月,其中大月有xx个,小月有xx个。

  (2)大月每月xx天,小月每月xx天。

  (3)五月份最后一天是在xx日。

  (4)七月和八月两月共有xx天。

  (5)三月份有xx天。

  (6)今年的1月、2月、3月共有xx天。

  (7)xx月份过了10天,还剩xx天。

  2、第二关

  每个人的生日是哪一天?

  张华说:“我的生日比劳动节晚一天。”

  王健说:“我的生日是教师节的前两天。”

  李明说:“我的生日比国庆节晚五天”

  3、第三关

  懒洋洋在学习了年月日以后写了这样一篇日记,看看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帮他找出来。

  20xx年3月30日星期五晴

  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学了年月日的知识,我感到很有兴趣,我知道了每年都有365天,今年的1、2、3月共有90天,今天是3月30日,明天就是4月1日。4月、6月、8月、10月是小月,我最喜欢6月了,因为6月既有儿童节,也是我的生日,我的生日是6月31日。

  经过大家的帮助,淘淘终于闯过难关了,为了表达谢意,淘淘托老师带给大家一点小礼物。

  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时间,每一天都能学到新知识。

  五、板书

  认识年月日

  一年有xx个月

  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每月31天)——大月

  四、六、九、十一月(每月30天)——小月

  二月28天或29天——特殊月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培养学生细心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笔算竖式的书写格式。

  3、使学生理解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一的道理。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个位相加满十要进位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图书馆〉

  二、探究新知

  1、 出示课件,学生看图:说说有什么书?各有多少本? 什么书最多?什么书最少?

  2、 看图提问题:你能提出一道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

  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1)〈汪汪乐园〉和〈海底世界〉一共多少本?

  (2)〈汪汪乐园〉和〈淘气历险记〉一共有多少本?

  (3)〈汪汪乐园〉和〈咪咪学校 〉一共有多少本?

  (4)〈海底世界〉和〈咪咪学校 〉一共有多少本?

  ......

  〈先让学生独立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并解答。再请几个学生说说他提的数学问题,教师电脑出示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让全班学生解答,重点解答有进位加法的计算,在用多种方法计算的`同时,强调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和理解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的道理。〉

  3、 讨论:(1)〈汪汪乐园〉和〈海底世界〉一共多少本?

  28+4=

  4、 尝试计算 28+4=

  5、 集体汇报:讨论计算方法

  (1) 用小棒摆出28根和4根,通过数小棒算出结果32。

  (2) 我先用28加2等于30,再用30加2等于32

  〈28+2=30。30+2=32〉

  (3) 先算8+4=12,再算20+12=32

  (4) 用竖式计算

  6、 指导竖式计算的方法 , 强调:数位对齐。个位上8+4 满十进一,十位上2加1 等于3 ,就是3个十。

  2 8 + 4 = 32 (本)

  2 8

  + 1 4

  3 2

  7.讨论(2)〈汪汪乐园〉和〈淘气历险记〉一共有多少本?

  〈方法同上,(1)和(2)两个问题,学生先提出哪个问题就重点讨论哪个问题。〉

  三、指导学生完成书上练习:(重点指导以下试题)

  1、你能得几颗星:

  9 + 8 = 9 + 28 = 9 + 18 =

  25 + 7 = 26 + 6= 24 + 8 =

  9 + 26 = 12 +7 = 3 + 49 =

  〈观察第一,二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爷爷有50元钱,他买了一副眼镜和一个杯子,眼镜25元,杯子9元,一共用去多少元?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在计算时,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进一。 〉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认出、了解、理解、描述、会运用、会写、会算、能证明……(概念、性质、含义、定理、公式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体验、探索 (观察、猜想、动手操作、推理论证等)过程,提高、培养(观察分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数感、符号意识、模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来讨论思想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受xxx,培养xxx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找出重要的知识点)

  难点:(结合学生的学情,分析本节课哪些知识学生比较难掌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谈话引入或情景引入等)

  教师活动:根据教材内容自制多媒体动画(或展示xxx、创设xxx等),引出课本主题图。接着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提出与有关的数学问题。教师指出本课要重点研究的几个问题是:1.xxx;2. xxx;等

  学生活动:就教师的提问展开独立思考或讨论得出xxx

  设计意图:精彩的开头,不仅能使学生很快由抵制状态进入兴奋状态,还能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自我需要,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二、探究新知

  环节一:动手操作,锻炼能力

  教师活动:针对课本排版的第一个知识点,阐述活动和提出问题

  学生活动:xxxxx

  设计意图:合作能力、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数感、符号意识等

  环节二:团队合作,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xxxx

  学生活动:xxxx

  设计理念:分析推理能力、抽象能力等。

  环节三:xxxx

  三、多层训练,深化知识

  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练习题组(基本题、变式题、拓展题、开放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练习题组设计如下:

  xxxxx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同时强化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四、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我利用课件展示以下几个问题:

  ⑴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⑵ 你有什么收获?⑶ 你有什么感想?⑷ 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⑸ 你还有什么疑惑?⑹ 你感觉自己今天表现如何?你感觉你组内的其他同学表现如何?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学生充分发言,交流学习所得。在评价方面:先让学生自评,接着让学生互评,最后教师表扬全班学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学习所得,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五、布置家庭作业

  xxxxx(尽量选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例如实践活动等)

  设计意图:适当的完成书面作业,有效巩固所学新知,达到知识的升华。

  六、板书设计

  XXXX(题目)

  1、xxxx(知识点) 计算推导等(教学过程) 例题1:

  2、xxxx(知识点) 例题2:

  设计意图:简单清晰,一目了然所学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蜘蛛和蜗牛每份爬行多少米,发现余数和商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

  2: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系统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除法、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以及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本课中,教材创设了蜘蛛和蜗牛两动物爬得快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除法中余数和商的特点,从而进一步探索它们的规律,在这一过程中认识循环小数。有关循环节、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是在“你知道吗”中呈现的。

  教学重点:

  认识循环小数,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教学难点:

  会正确表示循环小数,掌握余数和商的特点以及它们和被除数、除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1.师生做拍手游戏

  师:现在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下面请跟我一起拍手(先拍一下手,再拍两下手)。

  2.你能接着画下去吗?

  (出示:△△○△△○△△○△?????)

  师:你知道下一个将画什么吗?你是如何知道的?

  生:我发现上面的是2个△1○个依次出现,所以我认为接下来是△○。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做游戏的形式。在缓和学习气氛的同时初步感受什么是依次,为学生接下来学习循环小数做好准备。)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

  师:你们从图中获得了什么信息?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蜘蛛3分钟爬行73千米,蜗牛11分钟爬行9.4千米,它们谁爬行得快?

  师:如何可以知道它们谁爬行得快?怎样列式?

  生1:可以比较它们的速度。

  生2:蜘蛛的速度可以用73÷3来计算,蜗牛的速度可以用9.4÷11来计算。

  2.解决问题

  ⑴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一个算式进行计算。

  ⑵边做边思考:

  ①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问题?

  ②这两道题里商的小数部分和余数有什么特点?

  ③你们如何表示这样的商?

  3.汇报交流

  ⑴全班交流:

  师:请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你们组的结果,有什么疑问可以提出来?

  生11:我们发现怎么除也除不尽,73÷3的余数始终是1,商始终是3。

  生2:那你们这道题的商的横式是怎么写的?

  生1:73÷3=24.33….

  生2:为什么写省略号?小数部分重复出现的数字应写几个?

  生1:写省略号表示除不尽;重复数字我们认为写2个比较合适,因为写少了不能表示依次重复出现的特点,写多了麻烦也没有必要。

  (生依次汇报)

  ⑵认识循环小数

  师:观察这两个商,想一想:这两道题和我们前面的计算题有什么不同?

  生1:前面的计算题都能算得完,这两道题除不尽。

  生2:这两道题的商中有数字依次重复出现。

  师:像24.33…、0.85454…等都是循环小数。谁能说一说循环小数有什么特点?

  (生说,师板书:依次、不断、重复。)

  (设计意图:以计算为载体,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的过程中对“除不尽”、“商中的小数部分有些数字重复出现”有具体的感性认识,初步认识循环小数的特点。)

  4.举例

  师:前面我们认识了循环小数,你能说出一个循环小数吗?

  生1:0.11…

  生2:8.1212…

  生3:5.4444

  生4:这个不是循环小数,它到第四个4后就没有了。

  生5:9.52765276…

  生6:这个数的小数部分有4个数字重复出现也是循环小数吗?

  ……

  师:观察这些循环小数,想一想:小数部分分别从哪一位开始有几个数字依次重复出现?

  引导学生发现:循环小数中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师:同学们在自己举例中,不断交流、争辩,对循环小数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和完善,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校的'主体。课堂中应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探索空间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基于此我设计了让学生自己举循环小数的例子,并就所举的例子展开讨论,从而使学生更清晰、完善的认识循环小数。)

  5.自学循环小数的简便表示法。

  学生看书第16页的“你知道吗”,自学循环节及小数的简便写法。

  6.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师:对于循环小数我们根据需要,可以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如:24.33…保留两位小数就是24.33…≈24.33,0.854854…保留两位小数就是0.854854…≈0.85。

  师:那么现在你们能知道谁爬得快吗?

  生:蜗牛慢,蜘蛛快。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哪些数是循环小数?

  0.666…??????1.48383…?????4.2525??????0.1875875…

  2.计算下面各题,哪些商是循环小数?

  3÷8??4÷3???10÷9??2÷4???14.2÷11???0.4÷9??1÷7??5÷6

  3.猎豹是动物中的短跑冠军,速度可以达到100千米/时,照这样的速度它平均每分钟能奔跑多少千米?

  (设计意图:在练习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循环小数本质特征的理解和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循环小数有了那些认识?

  五、布置作业:

  第16页的2、3题。

  六、板书设计:

  除得尽吗像24.33…、1.85454…等都是循环小数

  依次、不断、重复

  24.33…保留两位小数就是:24.33…≈24.33

  0.854854…保留两位小数就是:0.854854…≈0.8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9

  设计说明

  1、重视对相关概念、性质以及一些相互关联的知识的复习。

  教学过程中,把比的意义、性质,比与分数和除法的关系等知识作为重点复习内容之一,结合教材习题进行系统的复习,使学生对比的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

  2、重视学习方法的积累。

  在复习求比值和化简比的过程中,不但回顾了求比值和化简比的方法,而且将两者之间的'区别进一步细化,加强了学生对比的认识和理解。在复习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的过程中,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3、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把用分数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作为重点复习内容之一,结合教材习题,重点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通过对比练习,更好地掌握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归纳整理,构建知识网络

  1、归纳整理。

  师: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分数混合运算和比的知识?请同学们先自行整理,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学生借鉴教材“独立思考”板块进行回忆整理,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

  2、学生汇报,构建知识网络。

  师:怎样展示相关的知识才能叫人一目了然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吧!

  引导学生有序地回顾,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示范建立知识网络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整理,学生对所学的分数混合运算的知识会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从而学会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的方法。

  ⊙分类复习

  1、复习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说一说: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2)巩固练习。

  比一比,算一算。

  +÷× ÷×÷×

  2、复习运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1)复习各种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

  在小组内举例交流各种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然后全班汇报。

  (2)巩固练习。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25××32×20÷+

  3、复习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1)解决典型习题。

  ①一种服装原价120元,现在降价。现在的售价是多少元?

  ②一种服装降价后的价格是96元。这种服装的原价是多少元?

  (2)对比两道题的异同。

  相同点:题中的数量关系相同,解题思路相同。

  不同点:

  ①题单位“1”已知,用乘法解答。

  ②题单位“1”未知,用列方程法或除法解答。

  (3)交流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注意事项。

  学生相互交流,全班互相补充。

  4、复习比的意义。

  (课件出示教材102页3题)

  (1)引导学生找出隐含条件,写出比并求出比值。

  (2)结合习题复习比的意义及比的各部分名称。

  两个数相除,又叫作两个数的比。“∶”叫作比号,比号前面的数叫作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作比的后项。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93-9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初步了解分类统计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观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统计的含义。会看统计图、统计表,进行简单的统计。

  教学难点

  进行简单的统计。

  教学用具

  统计图、统计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导入新课

  (一)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初步感知统计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热闹路二小的校园,它有宽敞、美丽的教学楼,同学们在整洁的环境中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你们看,他们都在干什么?

  教师出示课件。热闹路第二小学的校园生活:舞蹈组、电脑组、篮球队等在活动。

  师:(出示课件:一个小花坛中有26朵四种颜色的郁金香。)我最喜欢学校的这一处小花坛,看到这些美丽的花,我想知道每种颜色的花各有多少朵,你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涂小格的方式表示出来?

  学生完成题卡(先数各种颜色的花各有几朵,再涂色)。教师提示:涂完后注意标上下面的数字。

  (二)对比出示花坛画面与统计图,引出新知

  师:(出示统计图)说一说各种颜色的花各有几朵?

  生:(齐答)红花有8朵,黄花有7朵,蓝花有5朵,粉花有6朵。

  师:(对比出示花坛画面与统计图)比较题卡与刚才的画面,哪一个更能清楚地看出每种颜色的花各有多少朵?

  生1:第一幅图混在一起,看不清楚;第二幅图分开了就很清楚。

  师:(小结)像我们刚才那样把花的朵数数出来并用涂小格的方式表示出来的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进行统计,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有关统计的知识 (板书课题:统计)。

  二、实践操作,掌握新知

  (一)让学生体验收集数据的过程

  师:老师想了解一下同学们都喜欢什么颜色的花,你能不能在喜欢的花下面打“√”告诉老师?

  学生完成题卡后,教师收上题卡。

  (二)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的过程

  1.初次进行记录。

  师:现在老师手里拿着同学们的题卡,你最想了解什么呢?

  生1: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最多?

  生2:喜欢黄色的有多少人?

  生3:喜欢红色的人多还是少?

  生4:喜欢粉色的人有多少?

  生5:喜欢蓝色的人多还是少?

  生6:喜欢红色的有多少人?

  师:让我们一起解决这些问题吧!

  教师较快地读数据,学生记录不下来。

  2.小组讨论记录的方法(方式开放,教师简介写“正”字的方法)。 师:前后的同学研究一下怎样才能记下来?

  学生讨论记录的方法。

  师:研究出来了吗?你打算怎么记?

  生::老师说红色的,我在下面打“√”;老师说黄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蓝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粉色的,我在下面画“○”。

  生::老师说红色,我在下面打“√”。

  生1:老师说红色,我在下面写“1”。

  生2:老师说红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黄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蓝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粉色的,我在下面画“△△”(教师指导:如果用一个符号记会更快)。

  教师简介写“正”字的方法,演示“正”字的结构,说明为什么。

  3.再次进行记录。

  教师读数据,学生记录(大部分学生不用“正”,有的写成“┃”,有的写成“┣”)。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记录的?

  生1:喜欢红色的有11人,喜欢黄色的有10人,喜欢蓝色的有9人,喜欢粉色的有8人。老师说红色的,我在下面打“√”;老师说黄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蓝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粉色的,我在下面画“○”。

  师:有没有结果一样,方法不一样的呢?

  生2:我用“√”。

  生3:我用“○”。

  生4:我写“正”。

  师:有数据不一样的吗?

  生5:喜欢红色的有10人,喜欢黄色的有12人,喜欢蓝色的有9人,喜欢粉色的有8人(教师指导:记录要认真,并请该生重复正确的答案)。

  (三)认识统计表、统计图

  师:(出示统计表)请同学们说数据,老师把它们填在统计表里。

  红色11人黄色10人蓝色9人粉色8人

  学生们说数据,教师把它们填在统计表里。

  师:(出示统计图)如果我们还用涂小格的方式表示的话,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应该用多少个小格表示呢?

  随着学生们的回答,教师从统计图中抽拉出11个单位格的红条,10个单位格的黄条,9个单位格的蓝条,8个单位格的粉条。

  师:如果没有小格你能知道有多少人吗?

  生:(齐答)不能。

  师:(抽拉出纵轴左边的数字)没有小格,这回能看出来有多少人吗?

  生:(齐答)能,因为上面有数字。

  师:像我们刚才这样把杂乱无章的数据整理成这样有条理的图形,这个图就是统计图。那么你们能不能给这个表格起个名字呢?

  生:(齐答)统计表。

  (四)通过统计图、统计表回答问题-

  师:看着统计图、统计表你还能知道哪些问题?

  生1:一个比一个少1。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

  生2:一个比一个多l。

  生3:最前面的最高,最后面的最低(教师订正:喜欢红色的人最多,喜欢粉色的人最少)。

  生4:喜欢红色的人比喜欢黄色的人多1,喜欢蓝色的人比喜欢黄色的人少1。 生5:黄色比红色少1(教师订正:喜欢黄色的人比喜欢红色的人少1)。

  师:喜欢红色的比喜欢蓝色的怎么样?

  生1:少2(教师纠正:多2)。

  (五)小结

  师:这样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每种数据的数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这就是统计图(表)的意义。

  三、联系实际,巩固练习

  (一)野生动物园

  师:(出示课件:野生动物园中各种动物数量的统计表)沈阳的野生动物园里有许多动物,老师整理出一张统计表。你能根据这张统计表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老虎骆驼长颈鹿狮子大象斑马12只8只4只7只5头26匹

  老虎____只,斑马____匹,____最少。

  生1:老虎有12只。

  生2:斑马有26匹。

  生3:长颈鹿最少,有4只。

  (二)生日统计图

  师:(出示统计图:各月份出生的人数为2、5、7、4、3、4、1、1、6、2、3、2)说一说你看出了什么?

  生1:先上再下再上再下再上再下再上再下。

  师:能看出数据的变化吗?

  生1:7、8月份出生的都是1个人。

  生2:3月份人最多,2月份比3月份少2个人,1月份比2月份少3个人,4月份比3月份少3个人,5月份比4月份少1个人,9月份比8月份多4人(教师订正:多5人)。

  师:还能知道什么?

  生1:班里有多少人?

  师:怎么算的?

  生2:1月有2人,2月有5人……(学生心算,没算出来)

  师:大家帮他算一算。

  生:(齐答)连加。

  生1:25。

  生2:40。

  师:对了。

  (三)统计课外活动小组人数

  师:(出示课件:热闹路第二小学的校园生活,钢琴小组1人、舞蹈小组6人、计算机小组3人、田径队5人、篮球队8人在活动。)你们参加课外活动小组吗?请帮老师算一下参加课外活动小组的有多少人。

  学生一边看课件,一边完成各自题卡中的统计图或统计表(只需完成一项就可以了)。

  师:你填的是统计图还是统计表?

  生1:统计表。

  师:为什么?

  生1:因为老师只让完成其中一个。

  师:在统计的过程中,我们要灵活选用统计的方法。

  (四)游戏

  师:老师被难住了。春节到了,要开联欢会,可

  是班费有限,只能给同学买两样水果,买哪两样呢?怎么办?

  生1:买喜欢吃的人最多的两种。

  师:我怎么知道呢?

  生1:问一问他们。

  师:(出示:西瓜、橙子、草莓、苹果、葡萄的图片)你们说一说自己喜欢吃的水果。

  学生在下面一起说。

  师:这样非打起来不可,怎么解决呢?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帮老师决。

  生1:看一看喜欢哪两种水果的人最多就可以了。

  师:我们来统计一下,把小星星贴在你喜欢的水果上。

  学生依次到黑板前把自己手中的小星星贴在喜欢的水果图片上。西瓜、橙子、草莓、苹果、葡萄的图片上分别有6、6、21、1、4颗小星星。 师:我们应该买哪两种水果呢?

  生1:应买草莓和橙子。

  生2:应买西瓜和橙子,西瓜和橙子一样多。

  师:让我们来数一数。

  生齐数。

  师:这两种水果我们都少买一些好吗?

  生:(齐答)好。

  四、总结

  师: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可以用统计来解决。……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1.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及其地位作用。

  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小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具体安排如下:

  2.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解决问题与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梳理有机结合起来。

  本单元在整理混合运算顺序时,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体会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从而系统地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2)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情境和空间。

  本单元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教学整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其中的问题是需要两三步计算解决的问题。教材创设了热闹的滑雪场情境,由此生出一系列的情境串,引出相应的4个例题。每个例题都呈现了学生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及整理混合运算的画面,以鼓励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

  教学建议

  1.将探求解题思路过程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

  本单元是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混合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动情境,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使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结合起来。当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后,还要追问每步算式列出的依据及表示的实际意义,促进学生正确地概括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本单元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其中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又是重点和难点之一。教学时,要注意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在叙述解题思路时,要引导学生透过数看到量,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如,可引导学生这样描述思路“先算出每天接待多少人,再计算6天接待多少人”。不要停留在“先用987÷3,再乘6”的描述方式上。可能开始时学生不习惯,但要逐步培养这种分析方法。

  3.本单元内容可以用6课时进行教学。

  (三)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2~16页)

  1.主题图。

  编写意图

  主题图“冰雪天地”为学生展示了雪地里活动的场景。从活动区域指示牌上可以看出滑雪区、滑冰区和冰雕区,场景图中还给出了三条信息:滑冰区有72人,滑雪区有26人,冰雕区有180人。给学生提问题提供了数据。

  教学建议

  教学时出示主题图后,可以开展以下两项活动: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2)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么解决?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交流时,学生可能只说出问题,丢掉相关的条件,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述条件和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问题的整体性。另外,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用一步计算解决的,也可能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计算解决的,只要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在学生广泛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再引出例1。

  2.例1。

  编写意图

  (1)例1通过应用加减法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来明确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2)教材以主题图“冰雪天地”的“滑冰区”为背景,提供了一天上、下午滑冰人数的变化信息,提出“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的问题。由于学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解决此类问题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教材中呈现了两个学生的解决方法,一个是分步列式解答的,另一个是列综合算式解答的,通过计算使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顺序,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教学建议

  (1)出示例1后,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并能与同伴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组织反馈,并在全班交流,主要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根据是什么?每步算式表示什么意义?然后从思路上对比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使学生明确它们都是用加减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并进一步明确加减混合运算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3)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日常生活经验,编出一些类似例1的实际问题,如乘公交车时的“上车下车”,学校图书室的“借书还书”等等,使学生在用加减两步运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例2及“做一做”。

  编写意图

  (1)教材以“冰雪天地”接待游人的信息为素材,通过解决“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引导学生观察所列混合算式,明确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在例1、例2的基础上,教材总结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2)解决“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教材呈现了学生的两种不同解法,一种是先求出平均每天接待的人数,再求6天一共接待的人数;另一种是先算出6天里有几个3天,再用算出的结果去乘3天接待的人数。这样编排目的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独立解决问题。

  (3)“做一做”的第2题是配合例2的练习,其中解决问题所需的一个条件“12瓶”隐含图中的`箱子上。

  教学建议

  (1)在学生读题后,让学生尝试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理解“照这样计算”一句话的含义。同桌的相互说一说,再组织在班上交流,使每个学生明白“照这样计算”的意思是每天接待的人数,按“3天接待987人”计算。

  (2)引导学生画线段图表示相应的数量关系。由于学生已有一些画线段图的基础,教学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①3天接待987人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出来?②6天里接待多少人?又怎样用线段图表示?让学生尝试画一画,并组织交流。对画图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指导,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线段图画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评价,特别是评价表示6天接待人数的线段的长短。因为它直观形象地表示出第二种解法的数量关系,在画图的基础上让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要重视解题过程的反思。当学生独立尝试解决后,要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和每一步计算结果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如987÷3=329表示平均每天接待的人数,6÷3=2表示6天里含有两个3天即两个987人,等等。

  (4)在比较例1与例2的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运算顺序。

  4.例3及“做一做”。

  编写意图

  (1)例3通过解决需用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积商之和(差)的混合运算”。

  (2)教材以星期天玲玲一家三口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为解决问题的现实背景。

  先通过解决“购门票需要花多少钱”,来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然后再提出“你还能解决其他数学问题吗?”鼓励学生根据情境中给出的门票信息,提出问题并加以解答。同时根据上面总结出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尝试列综合算式进行解答,以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3)“做一做”第1题有三组题,每组题中上、下两题参与运算的数和排列顺序都相同,只是运算符号不同,有的是同级运算,有的是两级运算,让学生通过判断其运算顺序是否相同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逐步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教学建议

  (1)像例3这样一家三口购票一共要用多少钱的问题,数量关系不难理解且学生也已接触过,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答。如有学生对“半价”不理解,教师可加以说明。一般学生分步解答并不困难,但对如何列综合算式解答可能会有一定困难,教师要引导学生想办法把分步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在合并时,结合解答过程说明运算的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2)学生解答完“购门票需要花多少钱”后,可以让学生根据情境呈现的信息,提出其他问题,进行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爸爸付出100元,应找回多少钱?”“买1张成人票,3张儿童票,一共要付多少钱?”等,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解答教材上的问题:“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意两点:第一,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是几步计算解决的,只要能作出合理解释的,都应给予鼓励;第二,对于两步以上解答的,可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在此过程中巩固上面总结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3)“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独立解答第一问,再组织提问题练习,如果学生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教师也应肯定。

  5.关于练习一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是同级运算的练习。通过口算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没有括号的乘除混算与加减混算顺序一样,都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练习时,可以直接将结果填在书上,再组织订正。

  第2题,是例1的巩固练习。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弄清“便宜”与“贵”的含义后,独立进行解答。

  第3题,是例2的巩固练习。解决问题的信息比较隐蔽:六边形有6条边隐含在图中,一共有多少根小棒需要先算出,正方形有4条边需要学生明确。教学时,可让学生独立解答,以提高学生寻找信息理解信息的能力。订正时,要注意学生所列的综合算式是否正确。

  第4题,用统计表给出某路口1小时通过的三种汽车数。让学生先估算再笔算这个路口1小时一共通过的汽车辆数,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学生估算的结果可能不同,只要合理都要鼓励。

  第5题,是有两级运算的练习,先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再脱式计算,要提醒学生脱式计算时能口算的尽量口算。

  第6、7题,是例3的巩固练习。在审题的基础上,先独立完成,再交流。第6题是两问,后问是求两积之差。第7题是求两商之差,且路程160千米被用了两次,练习后要引导学生比较,感受到它们都是应用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关系解决的实际问题。

  第9题,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理解“养鸭的只数是鸡的一半”这一条件的,然后独立解答。为使一题多用,教师也可以提出:如果条件不变,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答?还可以加一个条件,提出:“养鹅的只数与鸡同样多”其他条件不变,问题改成“李伯伯家一共养鸡、鸭和鹅多少只?”怎样解答?

  第10题,解题思路有:①先求上、下两层相差多少本,再求上、下层各有多少本;②先求上、下两层现在各有多少本,再求原来两层各有多少本。

  练习一后面的思考题,通过选择适当的运算符号或填加小括号使等式成立。使学生进一步看到,由于选择的运算符号和小括号的位置不同,得数就不同,从而加深对运算符号和小括号的作用的理解。每小题的答案不唯一,现介绍一些。

  ①3-(3-3÷3)=13÷3-(3-3)=1

  ②3÷3+3÷3=2(3×3-3)÷3=2

  ③3×3-3-3=33+(3-3)×3=3

  ④3+3+3÷3=73+(3÷3)+3=7

  ⑤3×3-3÷3=8

  ⑥3×3÷(3÷3)=93×3÷3×3=9

  6.例4。

  编写意图

  (1)例4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总结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例4是既可以用三步计算解决,也可以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它以冰雕区的活动场景为题材,完全用文字提供了一个实际问题的全貌,含有三条数学信息:上午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每30位游人派一位保洁员。问题是:下午比上午多派几位保洁员?教材在学生分析思考的基础上呈现了两个学生不同的解题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先求上午要派几位保洁员,再求下午要派几位保洁员,最后求下午比上午多派几位保洁员;第二种方法是先求下午游人比上午多多少位?再求下午比上午多派几位保洁员。在分步解决的基础上,再将上面的两种解法分别列成一个算式,并进行计算,最后得出含有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先算括号里的。

  教学建议

  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认真解读题意。解读“每30位游人需要派一位保洁员”时,需要明白两点:一是游人数与保洁员人数之间的关系,游人越多,派出的保洁员越多;二是上午与下午派保洁员的标准一样,都是按每30位游人派一位保洁员。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句话,教师可以问:60位游人要派几位保洁员?90位游人呢?有多少游人要派5位保洁员呢?学生回答后要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根据什么?通过以上的解读活动,为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题思路做好铺垫。

  (2)让学生尝试分析数量关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要求下午比上午多派几位保洁员,先要求什么?再要求什么?……的思路去独立思考,并尝试解答,教师要巡视是否出现不同的解法。

  (3)注重交流解题思路。当学生尝试解答后,要组织学生在全班交流不同的思考方法,如果学生想不出第二种方法,教师要给予适当启发:下午游人比上午多多少位?每多派一位保洁员,就得多多少位游人?怎样求出下午比上午多派几位保洁员?逐步引导学生列出算式,计算时,要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先算括号里的,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4)要重视两种不同解决方法的对比。教学时引导学生从思路上、方法上和解题步数上进行比较,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解决方法也不同,计算的步数也不一样,有些实际问题用三步计算解决也可以用两步计算来解决。

  (5)例4后的“做一做”是一道图文结合的实际问题。由于贴近生活,学生会用两种方法解决,100-54-6,100-(54+6),要让学生说思路和方法,为什么要使用小括号。

  7.例5。

  编写意图

  (1)例1~例4都是以主题图“冰天雪地”为题材编排的实际问题。学生经历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不仅逐步掌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而且理解了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必要性,掌握了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例5就是在以上基础上安排的。

  (2)例5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材首先让学生独立计算例5中的两小题,探讨为什么参与运算的数、排列顺序及运算符号都相同,而计算结果却不一样,使学生再一次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在此基础上,教材让学生结合具体式题,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建议

  (1)由于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中,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因此教学例5时,可以采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开展学习活动。例5中的两小题出示后可分三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在书上的算式里标出运算顺序号,如:

  同桌互评后独立计算,把计算过程填写在书上,然后互相核对结果。第二步,分小组讨论,再派代表在全班交流。讨论交流的问题是:例5中的两小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两题的计算结果为什么不一样?第三步,引导学生用术语和、差、积、商来表述运算过程,如例5中的第(1)题可以这样说,首先求差,然后求积,最后求和。

  在学生明确了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后,再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总结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整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做如下板书:

  (2)例5后面的“做一做”,第1题先让学生用术语和、差、积、商说说运算顺序,然后计算。其中,第(2)小题学生练习后,教师可指出:算式里含有两个小括号的,可以同时脱式。第2题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

  8.例6。

  编写意图

  (1)在第一学段,学生刚开始学习加减法,就认识了0,掌握了有关0的加、减法计算,明白了这些加减法的含义,随着知识的不断扩展,在学习乘、除法时,又认识了0在乘除运算中的特性,之后学生又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实际计算,进一步掌握了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体会到0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了把分散学习的有关0的运算这部分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整理概括知识的能力,教材编排了例6。

  (2)例6首先提出:“想一想,你知道哪些有关0的运算。应该注意些什么?”接着又以一幅小组合作学习的画面,生动地展示了同学们讨论交流的情境,对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作了比较系统精练的总结。这样安排的问题和学习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教材通过“注意”,特别说明0不能作除数及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的道理。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这部分知识很重要,也很难理解,以后学习分数、比等知识要用到。为了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教材中联系除法的意义举例作了说明:先举5÷0,说明不可能找到商,再举0÷0,说明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

  教学建议

  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回忆、整理和概括有关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教学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大家在组内畅所欲言,并派一人记录,然后在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内容,有针对性分加、减、乘、除法板书出实例,再引导学生分类概括出结语。学生总结出的话可能没有书上那样精练,但只要意思相似,教师都应鼓励,并让学生看看书上的小朋友是怎样说的。如果学生以结语的形式表达有关0的运算,可让他再举例说明。总之,教学时教师只能适当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和看法,不要包办代替。

  (2)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是个难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举例来说明,比如让学生举出除数是0的除法的例子,5÷0=□0÷0=□,问: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引导学生分两种情况分析:①5÷0=□表示一个非零的数除以0,从除法的意义上说是什么意思,商是多少,引导学生说出积是5,一个因数是0,求另一个因数,要想0和几相乘得5呢?因为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所以5÷0不可能得到商。②0÷0,从除法意义上说是什么意思,商是多少,引导学生说出积是0,一个因数是0,求另一个因数,要想0和几相乘得0,然后问:能找到这样的数吗?能,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时指出0÷0得不到一个确定的商,所以不研究,最后得出0不能作除数的结论。

  (3)例6后面安排了一个数学游戏,明确题意后分小组活动,把和为340的算式记下来,便于交流和评价。

  9.关于练习二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先口算,再竖着比上下三题的异同点,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重要性。

  第2题,是含有小括号的两三步计算的式题,让同桌的同学相互说说运算顺序后独立练习,教师指出算式中有两个小括号的,可以同时脱式。

  第3题,要求学生用综合算式解答,并说出小括号里的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第4题,学生做完后,可以引导学生竖着比较上下三小题的相同处和不同处,学生的回答可能比较“乱”,只要说对的都要鼓励,并在此基础上整理成:上下三题中参加运算的数、运算符号以及排列顺序都相同,但是由于加了小括号,改变了运算的顺序,导致计算结果不同,所以在计算混合式题之前,要审题,根据运算顺序来确定怎样算,然后再计算,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第5题,是以统计表的形式提供了数据信息,先让学生估计平均每组做的个数,再计算精确数,通过估算与笔算结果比较,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第6题,在学生用一个算式解答后,要引导学生将具体情况与除法意义联系起来,说说为什么两步都用除法解答,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倍”的含义。

  第7题,可以用三步计算也可以用两步解决的实际问题,审题后可让学生尝试用两种方法解答,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题思路,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又为今后学习乘法分配律做些孕伏。

  第8题,是一道填表练习,让学生经历“填表—说思考过程—观察比较表中数据变化”这一过程,加深对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体会两个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和变化规律。

  第9题,通过“凑24”游戏,复习四则混合运算。4张牌上的点数代表4个数,要求经过适当的四则运算使这四个数变成24。练习时首先让学生读懂题意,明确要求,然后独立解答。对少数学困生要进行辅导,当多数学生写出三四个不同算式后,组织交流、评价。最后归纳出在凑数过程中主要运用8×3、4×6、12×2等基本算式。下面是几个参考算式:

  6×2+4×3(6+4-2)×36×4÷(3-2)6×3+2+4

  (6-3)×4×2(6÷2+3)×4(6×2-4)×36×4×(3-2)

  第10题,以选择一日游购票方案为题材,给出了多个信息,启发学生利用生活经验理解问题情节,通过计算与比较获得合理的购票方案。练习时应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各自的想法,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第11题,是运用加减、乘除之间关系进行推理的练习题。练习时,先要明白图形表示的是什么数,再独立思考,作出正误判断,最后组织全班交流思考过程及依据,并归纳出

  第12、13题,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从中感悟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第12题,有两问且不互相联系,避免一问结果是解决二问的条件的干扰,教育学生审题的重要性。第13题,是“倍”的含义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着重弄清有关“倍”的不同应用,加深对“倍”的含义的理解。

  第14题,实际上是把三个一步算式合并成一个三步算式。练习时先引导学生明白不同的图形代表不同的数,弄清图形之间的数量关系,再启发学生用代换方法进行思考,这种练习既能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又为今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基础。

  思考题,是一道逆推的问题。密码是个四位数,百位和个位上数字一样,千位和十位数字一样,启发学生用逆推的方法确定○与□各是多少。通过练习,既加深学生对四则运算中各部分之间关系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逆向推理能力。

  (四)参考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页例3及“做一做”,练习一中的第5题~7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培养学生完整地叙述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具准备:例3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下表:

  这是“冰雪天地”游乐场接待人数的统计表

  提问:根据表中提供的数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3天一共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一周预计接待多少人?

  学生列式解答。并说说计算顺序。

  导入新课:

  师: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

  课件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看图。提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 学生分组讨论,在组内交流获取的信息,小组汇报。

  师:谁能用语言完整地叙述问题?

  师引导,学生回答,教师课件出示: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成人票每张24元,儿童票半价。购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提问:成人票每张多少元?半价是什么意思?儿童票每张多少元?要买几张成人票?几张儿童票?要解决什么问题?

  提问:要求购门票一共需要花多少钱,必须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2) 列式解答。

  生1:24+24+24÷2

  生2:24×2+24÷2

  师板书,提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24×2表示什么意思?24÷2表示什么意思?

  让学生独立解答。

  (3)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复习题的算式与例3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提问: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什么?

  生回答,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2.提问: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小组讨论并交流。

  学生可能提出:买1张成人票,3张儿童票,一共要付多少钱?

  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

  学生独立列综合算式解答,并说出计算顺序。

  3.比较:这些算式与例题算式有什么异同?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小结,深化运算顺序。

  4.反馈练习:第7页“做一做”第1题。

  三、练习

  1.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203-134÷228+120×8

  97-12×6+4326×4-125÷5

  2.同学们植树,四年级140人,每人植树2棵;五年级120人,每人植树3棵。这两个年级一共植树多少棵?

  3.果园里有苹果树48棵,桃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2倍,梨树的棵数比苹果树和桃树的总数多12棵。果园里有梨树多少棵?

  4.三、四年级学生进行体操比赛,其中三年级有240人,四年级有300人。每12人站成一排,四年级比三年级多站几排?

  四、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一第6、7题。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2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图形与几何的问题时,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图形与几何”这部分内容的概念很多,在复习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参与归纳,在知识的梳理、规律的寻找、正误的判断中,不断地渗透学习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重视知识的梳理。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一起回顾学过的内容,并找出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整理成一个环环相扣、脉络清晰的知识网络,既有利于学生牢固的掌握知识,又能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相应的练习题,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在完成练习的同时让学生说说相关的概念和理论知识,而不是单纯地让学生背条条框框,让理论指导实践,让实践帮助记忆理论。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量角器、三角尺、直尺等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过哪几种角?哪几种图形?

  (生交流汇报)

  同学们对有关角、图形、直线、垂线等知识很感兴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图形与几何”的相关知识。

  ⊙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师:为了更好地梳理这些知识,现在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看第二、三、五单元的'内容,想一想这三个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请你们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写出知识网络。

  1.小组汇报交流。

  2.教师指导并归纳、总结。

  师:你们认为这三个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

  (生小组合作交流)

  ⊙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复习角的度量。

  (1)课件出示:①在下面的图形中,(  )是直线,(  )是射线,(  )是线段。

  ②以下面的点为端点,先画出3条不同方向的射线,再想一想,还可以画几条射线?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3

  教材分析:

  教材中呈现了两个问题,经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这两个问题的共同点是都把分,第(1)题是平均分成2份,第(2)题是平均分3份,第(1)题的算式是除数的分子是能被除数整除的,而第(2)题的算式是4平均74 ÷2,被74 ÷3,被除数的分子是不能被37整除的。无论哪种方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在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和认识了倒数在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之前掌握了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为本单元在新知识起到了良好在铺垫作用。学生对倒数在认识,为分数除法中“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在倒数”的应用打下了基础。

  教学方法:

  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5—56页,涂一涂、算一算及想一想、填一填和课后试一试

  教学目的:

  1、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

  长方形纸不同颜色彩笔几支幻灯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什么是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你能举出几个例子吗?

  3、如何求一个数的倒数?(求一个数的倒数时,用1去除以这个数。如果求一个整数的倒数,直接写成这个整数分之一即可;如果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就是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互换;如果求一个小数的倒数,要将这个小数先化成分数再求;如果求一个带分数的倒数,应先将其化成假分数再求倒数。)

  二、算一算

  笑笑和淘气去买白糖。

  问题1:他们每人买了两袋白糖,一共买了多少袋白糖?(2×2=4袋)

  问题2:这些白糖一共重2千克,每袋白糖有多重?(2÷4=1/2千克)

  问题3:如果笑笑家15天吃完一袋白糖,那么平均每天吃多少千克?(1/2÷15=?千克)

  三、探究新知

  师:我们怎么解决问题3的困难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除数是整数的分数除法。[板书课题:分数除法(一)]

  1、出示情境图问题: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师:观察屏幕上的图,想一想:是把哪一部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在准备的长方形纸条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折一折,涂一涂。

  学生活动,师巡视。

  组织交流:通过画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4里面有四个1/7,平均分成两份,是两个1/7,就是2/7。 74 ÷2嘛?7

  师: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涂色的过程吗?(板书算式)

  师:想一想,如果不看图,你会计算

  你能说说你的大胆猜想嘛?(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

  2、师:大胆的猜想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思考方法,但还要经过科学的验证。我们来看看大家的猜想能不能也解决这一题呢?

  课件出示: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板书算式)

  师:看来我们要换一种思维方式探索一种能普遍运用的方法。把这4份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请同学们动手在纸上分一分,涂一涂,涂好后和同桌交流一下怎样分。

  学生活动,师巡视

  组织交流:通过画图,你发现了什么?4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这张纸的4/21。 744生2:把平均分成3份,这其中的一份实际上就是的几分之几?77生1:

  师:我们之前说,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对照这两道算式,你有什么想法吗?

  师:把44平均分成3份,就相当于求的1/3,结果都是4/21,因此中间我们可以用等号连77起来。你们看,原来的除法算式就转化成什么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这样有什么用?

  生:被除数没变,除号改成了乘号(板书),除数3改成了3的倒数1/3 。

  (设计意图:学生运用画图或者分数的意义来解决问题,体会画图策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问:同样的平均分成5份,每份实际上是44的几分之几?分成6份,每份实际上是的77几分之几?(板书算式)

  师:同学们真棒!会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以旧学新是我们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

  师:现在大家会计算刚才我们上课一开始的这道题了吗?我们一起算一算。

  四、巩固练习

  师:下面,我们就运用我们掌握的计算方法来完成教材上第56页的“练一练”2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说一说你这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计算后,观察得出结论,并进行归纳,发现规律,注意了知识胡迁移)小结:这就是分数除以整数的常用方法,谁来说一说这种算法是怎样的?那么0能不能做除数呢?所以,这里还要不上一个条件(0除外)

  五、作业设计

  课件出示练一练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计算规律:做分数乘法时,可以先约分再计算或者先计算再约分。)

  六、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具准备:

  四种立方体,印泥,白纸,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今天的课要从一位我们喜欢的老朋友说起,看看他是谁?

  一向断案入神的黑猫警长,今天来到我们的教室,却是要找几位好心人,找什么样的好人呢?事情是这样的,张爷爷生病了,他一直惦记自家花园里的`草没有除掉,几天之后,张爷爷身体恢复了回到了花园,却惊喜的发现这些杂草被哪些好心人除掉了,张爷爷请来了黑猫警长帮助他找到这些好心人,经过仔细观察,黑在地上发现了这四个脚印,看到这四个脚印,您能想到哪些我们以前认识的立体图形。那黑是怎么想的呢?黑经过仔细观察,终于确认了四个一向爱做好事的朋友,老师也把它们请到了课堂。

  二.教学新知。

  1、这个有点陌生,它叫三棱柱,她叫正方体,长方体,猜猜还有谁?球(看来你们都具备了做小侦探的潜质)。

  3、同桌之间先讨论讨论,怎么把这些脚印取下来。(汇报方法可以描一描,可以》。

  4、现在就请你们同桌两人合作取脚印,至少取下两个脚印。

  5、老师很好奇,你们都用了哪些好方法,愿意和老师分享一下吗?

  6、刚才你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证明了,张爷爷要找的就是这四个好朋友。

  7、这些脚印的身上还藏着很多很多的秘密,它们都是图形王国里很重要的成员,有没有兴趣想继续研究它们,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图形,去找到这些图形身上的秘密。

  8、老师把你们刚才采集到的这些图形脚印放在了ppt上,它们挤在一起很杂乱,那孩子们你们能给它们分分类吗?(准备怎么分)。

  9、把像这种形状的分在一起,像这样的图形宝宝,它们都有很好听的名字。

  10、谁能像小老师一样,介绍一下它们的名字。

  11、这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这四个新朋友,那你有什么好方法,能记住它们,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同桌听一听。

  12、李老师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有点像,你有什么好方法区分它们吗?

  13、这些图形的家都在哪呢?想想我们刚才取脚印的过程,我们发现从长方体的表面能找到长方形。

  三.练习巩固。

  2、猜猜我是谁?

  四.总结回顾。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0页的吨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⒈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

  2.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重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四、教学难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五、教具、学具准备:

  重5千克、10千克、25千克的大米各一袋、课件

  六、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数学概念知识课,在概念教学过程中,运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巧妙的设置与生活相联系的各类情景,在丰富的生活情景中,掌握理解“吨”的概念。从而突破这节课的难点。接着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从而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他们的各种感觉器官,在丰富的情景中,开动思维,发展智力,培养,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并运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材分析:

  “吨”这个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为了帮助学生对质量单位“吨”有一具体的感性的认识,教材结合生活实际,说明“吨”在生活中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在已经掌握的质量单位千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吨”的概念。教材在练习中安排一些题目,提高学生对物体重量的估计能力。

  七、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已经接触过这些数量关系,只是没有概括总结出有关的术语,如果创设一种情景,然后再联系生活实际,完全有可能通过知识的综合,迁移自主学习掌握这一新知识。

  八、教学过程:

  (一)引用故事导入新课以旧引新

  师:同学们都喜欢听故事,你们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

  生:听过

  师:曹冲在记录大象的重量时要用到什么单位?生:重量单位。

  师:那你们学过的重量单位有哪些?生:千克、克、公斤、斤

  师: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 1千克=1000克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

  师:我们帮助曹冲称大象用这些重量单位合适吗?

  生:不合适。

  师:为什么不合适呢?

  生:因为大象比较重。

  师:嗯,那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个新的重量单位吨。(板书:吨的.认识)学习完了这个新的重量单位今天我们就可以帮助曹冲解决问题啦。

  (设计目的: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吸引学生,并营造“情景问题”的氛围,使学生产生强烈探求知识的欲望,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一吨有多重呢?

  生:

  师:同学们说的都真不错,但是不够那么精确。

  下面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一吨到底有多重。

  师:请看大屏幕,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袋大米,一袋大米重100千克,那么,十袋大米重多少千克呢?

  生:10袋大米重1000千克。

  师:你们回答的很好,那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呢。你们想知道吗?

  师:一吨就等于一千千克,也就是说这十袋大米重1吨。

  师:你们都知道吨和千克的关系了吗?

  生:知道了。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你们。1名同学重25千克,10名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呢?

  生:10名同学重250千克。

  师:你们的计算能力可真强。那四十名同学重多少千克呢?

  生:四十名同学重一千千克。

  师:你们算得又快又准,都是计算的小能手。那这40名同学重多少吨呢?

  生:重一吨。

  师:同学们理解的真快啊。同学们都已经理解了吨和千克的关系了,那你们知道生活中那些物体通常使用“吨”来作单位吗?

  生:鲸鱼,大象,还有一些很大的东西。

  师:课件展示卡车、火车车厢、轮船、飞机、鲸鱼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师:你们都看到老师展示的图片了,老师想问一个问题通常以“吨”作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等会儿我们一起来揭晓答案。

  师生合作得出结论:通常大件物体及较重的物品“吨”来作单位。

  (设计目的:用课件出示图片,丰富了感性材料的种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再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得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师:我们之前也学过其他的重量单位。现在老师是把这几个重量单位放在一起,你们能分清楚他们吗?生:能

  师:请同学们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西红柿有150克

  西瓜有3千克

  一头大象重7吨

  一条鱼有2千克

  师:同学们都回答得真不错。这节课同学们都学的很认真,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些什么呢。

  生:我们学了吨,还知道了吨和千克的关系。

  师:称比较轻的物体的重量常用克作单位。

  称一般物品的重量常用千克作单位。

  计量较重和大宗的物品的重量,常用吨做单位。

  师: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能帮助曹冲称的大象找到一个合适的重量单位吗?生:能,用吨来测量大象的重量。

  师: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够用所学习的知识不断地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九、板书:

  吨的认识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03-2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08

小学数学比教学设计10-03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05

【精选】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7-05

(经典)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9-1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13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08-19

小学数学乘法教学设计05-31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