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设计范例[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理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地理教学设计1
课前准备
查找信息:利用网络、报刊书籍查找或者向亲戚朋友了解两三种不同类型的工业在发展过程中会带来怎样的污染?其中应包括轻重工业、传统工业和新兴工业。
课堂活动设计
第一部分:新课导入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情
诊断
思考:象农业生产一样,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也包括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先请你结合生活体验归纳有利影响。
学生思考回答。
工业生产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切身感受,培养感受生活,表达生活的能力。
学习目标
展示
投影学习目标,要求说出关键词。
①朗读学习目标;
②迅速说出关键词
明确目标,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
第二部分:新授内容设计xx
探究活动1:读课本“世界主要工业区与环境污染分布图”,了解环境污染区与主要工业区之间的关系,并完成分析:xx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了解环境污染区与主要工业区之间的关系
①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世界主要工业区与环境污染分布图”。
②根据学案要求,查找信息,分析思考,填写答案(见下面)
③倾听学生回答,引导同学们对回答者的观点作出正确评判。
①读图,注意不同图例所表达的工业污染类型。
②学生读图分析,作出回答。
掌握阅图分析的方法。
了解环境污染区与主要工业区之间的关系
①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世界主要工业区与环境污染分布图”。
②根据学案要求,查找信息,分析思考,填写答案(见下面)
③倾听学生回答,引导同学们对回答者的`观点作出正确评判。
①读图,注意不同图例所表达的工业污染类型。
②学生读图分析,作出回答。
掌握阅图分析的方法。
环境污染的分布规律与世界主要工业区的分布规律具有xx性。因为人类对xxx、xxx的不合理利用会造成严重的xxxxxx,并直接破坏xxxxxx。
资源库[内容解析]教材重点突出了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图中几个世界工业密集地区,环境污染程度大、种类多,表达了
环境污染的分布规律与世界主要工业区的分布规律具有明确的相关性。可见,人类对资源和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会造成酸雨等严重的工业污染,并直接破坏生态环境。
探究活动2:过度开采自然资源产生的问题: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过度开采自然资源产生的问题
①提出思考问题:以大量开采煤炭资源和过度开采地下水为例,列举资源过度利用对地理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②启发学生拓宽思路,尽可能全面地回答问题。
③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及时指导。
④对交流的成果组织评议,最后给予准确评价。
①小组内每一位成员先自主学习,思考教师提出的导学问题。
②小组内交流,讨论。
③小组组长整合每个成员的个人观点,填写比较表(表中的具体内容预先留空)。
④发言人交流小组成果,其他组可提出补充意见,发言人回答其他组成员的质疑。
认识对自然资源(可再生、不可再生)的不合理利用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启发,掌握发散思维能力并培养协作能力。
表1
工业活动
对地理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大量开采煤炭
①破坏地表,如露天开矿会引发滑坡、崩塌等,井下采煤会形成地下采空区,导致土地塌陷;
②大量的煤矸石占用土地;
③矿山排水造成水土污染;
④粉煤灰造成大气污染。
过度开采地下水
①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
②地面下沉,建筑物塌陷;
③沿海地区海水入侵,地下水质恶化。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超量排放废弃物产生的环境问题
①投影图1。
②要求学生观察思考:图中表达了与工业污染有关的那两个方面的问题?以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为主的工厂分别是什么?哪些工厂具有两种主要污染类型?什么是最小风频、上风地带、下风地带?
③阅读课本,归纳高新技术产业产生新的环境污染包括哪些方面?
④组织评议活动,让不同观点者发表看法,教师进行评价。
①阅读投影图,思考问题,可以与旁边的同学小声讨论。
②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③板图演示最小风频、上风地带、下风地带。
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工业企业所产生的主要污染类型,了解防治办法,学会从环境因素出发进行工业区位选择。
地理教学设计2
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要求“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基于这一理念,本课时通过学习“欧盟”这一案例,让学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献计献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欧洲西部地区的范围、位置,在地图上找到主要国家及首都,认识本区重要的地理环境特征。
2.学会运用地图、统计图表说明欧盟在本区内的作用以及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在了解欧盟的基础上,认识到经济上联合的优势,以及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教学重点:
欧盟在欧洲西部的作用及在世界经济、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对欧盟的学习,使学生从欧洲西部区域联合发展的成功经验中获得启示。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分组搜集有关“袖珍国”和欧盟的资料
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0xx年是“中法文化年”,系列活动于20xx年10月10日在中国拉开帷幕,到20xx年7月结束,为期近一年。出示一组幻灯片:故宫午门前音乐会光彩的舞台,法兰西巡逻兵飞行表演,法国印象派画展之阿尔弗莱德·西斯莱《莫瑞桥》,法国艺术、烟火表演等精美图片,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同法国的密切关系。
法国位于欧洲西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欧洲西部。
课堂活动一:走进欧洲西部
教师:出示幻灯片“欧洲西部在世界中的位置”,高亮度显示欧洲西部。
学生:查图分析欧洲西部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
欧洲西部位于亚欧大陆西部,西临大西洋,北临北冰洋,南隔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纬度位置:中纬度
教师:出示幻灯片“欧洲西部”,认识欧洲西部海岸线曲折,大陆轮廓破碎,多半岛、岛屿、内海、边缘海。
学生:查阅“欧洲西部地形”图;分组查找欧洲西部的主要半岛、岛屿、内海、边缘海和海峡。
学生:派代表点击课件,师生共同点评。
点击“英吉利海峡”位置,
教师:出示“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图片,播放事先录制好的录音。
“英吉利海峡位于英国和法国之间,沟通了北海与大西洋,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线之一。为了减轻英吉利海峡的运输负担,英法之间在英吉利海峡最窄处,修建了被誉为‘世纪工程’的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隧道于1994年5月6日正式竣工通车,从此,天堑变通途,大大方便了英国与欧洲大陆的联系。从伦敦到巴黎的列车,运行时间从原来的5小时(依靠轮渡),缩短为3小时。”
(过渡)欧洲西部总面积约500万平方千米,占欧洲的一半左右,也相当于我国面积的1/2,但这里却分布着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上国家密度较大的地区之一。
教师:出示幻灯片“欧洲西部政区”图,认识欧洲西部的国家。
学生:查找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4国及其首都名称。
教师:点击课件,明确4国的位置及首都名称。
介绍:面积最大的国家是法国,与我国四川省面积差不多;经济最发达的是德国,与我国云南省面积相当;最大岛国英国,与我国陕西省面积差不多等等。
总结:欧洲西部大多数国家面积不大,并且出现了一些神奇的“袖珍国”。
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袖珍国”图片及资料,相互交流。回顾以前学习的世界四大稠密区及发达国家。
小结: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国家众多,经济发达等突出的地理特征。
(过渡)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国家众多,经济发达,便利的水陆运输条件,使欧洲西部各国之间,贸易往来和人员流动十分频繁,发达国家间的竞争与联合不可避免。在长期的竞争与联合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欧洲联盟(欧盟)。
课堂活动二:了解欧盟。
教师:出示幻灯片“欧盟成员国”图
学生:对照图册查找欧盟成员国的名称。
教师:点击欧盟会旗。讲解含义:由一块蓝色底上12颗排成圆圈的`金星组成。12颗金星代表欧盟最初成立时的12个成员国。
欧盟从1993年最初的12个成员国,到20xx年欧盟成员国已达25个。
为什么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欧盟迅速的成长扩大?
教师:播放录音资料“同学们,你们听过这样一个地方吗?这里,司机开车跨越国境,无需出示任何证明,也无需任何检查;人们可以自由地越境采购、旅游、工作和休憩。旅行时可以享受医疗保健服务;在购买东西时,人们使用统一的货币,减少了兑换货币的麻烦,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如果你想到成员国中的其他国家学习,无需办理签证(少数国家除外),就像我们跨省学习一样简单,并且允许任何成员国的公民在当地政府和欧洲议会的选举中投票,在这里基本实现了商品、人员、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通。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里吗?”
教师:这就是欧盟成立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难怪一位法律学者认为根本不应该把欧盟看做一个国际组织,而应看做一个独特的实体。他们有着一致的对外关税,以及一致的对外贸易地位。同时他们用同一种声音在世界舞台上发言,形成同一种势力,成为世界政治、经济领域不可忽视的力量。
课堂活动三:探究欧盟──为我所用
1.探究:从地理角度分析欧盟建立的基础?
地理位置相近,经济基础类似,发展水平基本相当等。
2.请同学们读课本图8.16“欧盟进出口占世界的百分比(1998年)”,分析欧盟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
(1)欧盟进出口占世界百分比的位次(首位)
(2)欧盟进出口之间的关系(出口>进口)
(3)美国进出口之间的关系(进口>出口)
(4)“欧盟进出口占世界的百分比(1998年)”图,为什么以轮船图形表示本区进出口比重?
(引导学生从海陆位置和交通条件对本区贸易的影响分析)
3.小组讨论:如果不建立欧盟,欧盟各国以各自的经济能否在世界上具有强大实力?
4.尝试探究:我们亚洲若要建立亚洲联盟,与欧盟相比,有哪些不利因素?(提示:从自然、人文两方面分析。)
5.从“欧盟进出口占世界百分比(1998年)”图中了解我们进口、出口贸易占世界百分比比重较少。
教师:讲解20xx年“两会”期间,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xx年我们依然保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其中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3.65万亿元,比20xx年增长9.5%;20xx年GDP增长的目标为8%,显示我国实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思路。”因此,同学们更应努力学习、积极探究,为“中华的早日腾飞而读书。”
我的收获:
(1)你从欧洲西部区域经济联合发展的成功经验中获得什么启示?(区域经济以集团式发展,可扩大经济市场,降低成本,减少繁琐手续,推动科技发展,并加强了各国在世界政治、外交上的实力。)
(2)若给我国经济建设献计献策,你会说些什么?
教师:
小结: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亚洲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为了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各国之间求同存异,排除各种不利因素,走向联合,这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
点评:本节课以“中法文化年”作为导入素材,从时事出发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欧洲发达国家风貌,形象生动,真实感强;以欧盟的变化作为知识的拓展,时代感鲜明;以温总理的报告和学生的收获为结束语,贴近生活,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的教学新理念。本课略显不足的是课前资料的准备偏离了主题,而应是体现欧洲发达国家的事物、图片,如英法海底隧道、法国艾菲尔铁塔、荷兰拦海大坝等。
地理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本章教材对应《地理课程标准》中的以下要求: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3.说出各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教材在整个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我们可以把教学目标作进一步的细化,提出更具体的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
1.初步学会在简单的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的方法。
2.阅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能够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3.通过对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界线的分析,知道我国四大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综合原因,初步了解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5.通过阅读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图,了解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等方面的明显差异。
6.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受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
7.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
8.通过阅读西北地区的地形图,明确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和以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
9.理解我国西北地区从东部向西部的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并初步探讨其形成原因。
10.明确西北地区是一个以干旱为主要自然特征的地区,干旱的气候与地形、植被、河流的相互关系以及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11.通过阅读青藏地区的地形图明确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并分析出其以“高”、“寒”为特色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由此而形成的其他地理特征。
12.明确西北和青藏地区分布的我国主要的牧区。
13.培养学生读图、用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14.认识到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15.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发展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2.训练学生学会用比较法和归纳法学习区域地理,进而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3.通过运用已获得的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如运用中国地理“总论”中的基础知识,包括中国地形的分布和特点、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中国主要的河流以及中国的农业生产等知识来分析、判断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等。
4.让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如从自己生活的熟悉的区域提出学习探究的思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
5.引导学生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如通过写学习感想、编制地理电子报刊,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四大地理区域培养学生认识、了解祖国和家乡的热情和爱国、爱乡思想情感。
2.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和尊重不同区域的文化和传统
3.通过学习区域差异初步认识我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必要性。
二、教学内容解析
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部分的衔接点。在八年级上册讲述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开始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本章只是对区域地理的宏观介绍。主要的作用有两个:其一,从整体上把握区域的差异,为后面认识各分区地理特征作知识上的铺垫;其二,由于后面的区域选择不能过多,选择的区域尺度有大有小,先有了宏观整体认识之后,才能避免在具体的学习时以偏盖全。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第一节的第一框题“不同的地理区域”虽然不是本章教材的重点,但要让学生明确地理区域的差异性;明确标准不同、需要不同,划分的区域不同;明确区域可能有多重“身份”和不同的尺度或不同级别。无论正文还是活动的目的都不在区域划分的本身,而是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划分区域,以及掌握划分的基本方法。
第二框题“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是本章教材的重点。虽然教材只需在读图中认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以及划分界线,文字很少,正文一共才三行文字。但这部分内容对后面四大地理区域的具体学习以及其他不同尺度区域的学习都起到很重要的知识铺垫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除了要求学生阅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外,还要把活动课文与正文内容有机结合,从分解四大区域界线入手,既要落实四大地理区域界线的位置,又要解读区域划分的综合方法,同时还要突出区域的主导因素和区域特征,为以后的学习作好知识储备。
第二框题的三个活动的设计,给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空间,教材提出一环扣一环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学习能力,可以逐一解决,最终得出结论。这样的问题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还使学生对自己探究出来的结果记忆深刻,不仅知道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同时还更具体了解四大地理区域在地形、气温、降水、季风及其他自然条件上的差异,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因此,这部分内容教师大可放心让学生自己完成。
第二节教材“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是本章的的重点。在内容上本节所涉及的南、北方地区同属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与西部地区有明显的差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对于区域内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并没有一一罗列,而是用比较的方法,对南、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所以将南北方地区放在西北和青藏地区之前学习,有利于在掌握本课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习认识地理区域的方法。
第二节教材的第一框题下主要对比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教材通过图5.9,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自然景观(主要体现植被)做对比描述来体现。学生会从景观图、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河流流量过程线等发现同一区域内自然地理特征是存在差异的,所以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找到南北方两大区域各自地理事物的共性,才能分别就各自然地理要素在区域间进行比较。教材安排设计了活动1,就是从图像比较、归纳,上升为抽象的语言文字,落实教学内容要求。
教材安排设计的活动2,目的是分析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自然差异的主要原因,突出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如果说图5.9是通过地理图像对知识加以体现,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话,那么活动2就是进一步让学生把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的高度。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应该是个难点,但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地理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学习不但会使学生读图、用图、析图的能力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同时还能认识到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第二框题下主要对比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的人文地理差异。教材用了两幅素描图,以农村生活为依据,对比自然景观和人文活动等方面的差异,完成活动1。应该指出的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南北方人民传统的生活习惯已经逐渐趋同。
同时,活动1的“原因”一栏,是为了让学生明确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同区域的人文活动与当地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思想的极好体现,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可引导从已有的知识特别是从上一框题的分析得出。表中的“其他不同”是教材设计的开放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继续深入、细致的思考,强调思考过程,答案应该是开放的。
教材还用用个小例子来进一步说明:一个例子来自于我国古代文献《周礼考工记》,说明南方和北方的自然差异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另一例子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说明南方和北方不同的气候条件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这部分教材对区域特点的形成起到归纳总结的的作用,其实教师在这里不一定用这两个例子来说明,可以补充一些与学生生活更接近、更容易理解的例子。
第三节的第一框题下描述了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西北地区的地表景观表现为四个方面:(1)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风蚀作用显著,西部有浩瀚的戈壁、沙漠;(2)由东向西,植被呈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3)河流稀少,且多内流河;(4)农田、村镇、城市多沿河流或山麓水源地呈带状或点状分布。
从图5.14和图5.16可以看出,西北地区地处内陆,东西距离很长,加上高山阻隔,海洋的夏季风基本不能到达这里,而且,越往西距离海洋越远,受海洋影响越小。所以,气候干旱是西北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这是本区地理环境的共性。西北地区的地理环境也还有差异性的一面,主要体现在自东向西的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景观变化,这是由降水量和干湿状况的逐渐变化所决定的。这种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教材安排设计的活动1、活动2会使学生得到深刻的体会。这部分内容在本节教材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第三节的第二框题下描述了我国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抓住“高”和“寒”两个特征,是研究青藏地区的关键。在这样特殊的环境中,气候、水文、生物、资源也都具有独特性,并且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都有极深刻的影响。因而青藏地区不仅在我国,同时在世界上也是一个重要地区。认识青藏地区的地理环境的特性,对于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发展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青藏高原因高生寒,相同季节的温度比同纬度地区低。教材通过活动1对比我国同纬度的两个城市(拉萨和成都)的气温变化曲线图,反映出青藏地区气候寒冷的特点。青藏高原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地热资源、水能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这些内容通过活动2部分体现出来。
第三节的第三个框题下讲述了这两个区域共同的经济生活。首先明确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都是我国主要的牧区,然后从自然条件的差异,谈到牧业生产的差异。
西北地区自然条件的差异,表现在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气候越来越干旱,,草原植被的分布也由东向西逐渐变化,反映在牧场的特点上也是各有不同.教材通过活动课文用两章景观图对比了内蒙古的温带草原牧场和青藏地区的高寒牧场。放牧的方式由过去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逐渐走向定居放牧方式。广阔的温带草原使这里成为全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牧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宁夏、新疆,优良畜种有三河马、三河牛、滩羊、新疆细毛羊。
青藏地区主要是高寒牧场,牧场主要分布在西藏和青海,优良畜种主要有牦牛、藏绵羊。
除了牧业生产,不同区域的农业生产各有特色。西北地区夏季气温高,日照时间长,但天然降水少,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农耕必须依靠灌溉,因此,在有河水、冰雪融水、地下水灌溉的地区,农作物都生长良好,形成许多农业区,如。青藏地区的农业生产特色是河谷农业。青藏地区的自然特色是地势高、气候寒,自然条件恶劣,高原上不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只有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区,水热条件组合相对较好,适宜发展种植业。
教材中图5.21只是呈现了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部分的畜种和部分农业区,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地图册作适当的补充,并让学生对照地图把各种地理要素加以联系,对这两个地区的农业区的分布进行成因分析。
三、教学过程展开
第一课时
[新课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班请来了四位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提前布置四位同学预习),现在请他们一一给大家介绍一下他们的家乡情况好吗?
生:好!
师:用多媒体分别与四位学生口述的台词配上新疆高山牧区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家竹楼景观图、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工业生产流水线景观图和长江三角洲农业及工业景观图,依次打开(注意:不要一起打开,这样可能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活动完毕后,再叫一、两名同学试着描述自己家乡的特点。
师:总结——以上同学的描述,说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大屏幕依次显示)
[新课讲授]
师:(板书)一、区域的划分
师:至此,同学们已经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国的地理差异。
师:板书: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师:想一想:(大屏幕显示)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理区域呢?
生:各抒己见。
师:可做点拨,最后总结:它们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的。
生:看大屏幕。(课本图5.1)按学生座位分成四组,每个组负责在其中一个地理区域中找出有关区域的术语,最后每组选一名代表,陈述结果。
师:汇总:(大屏幕显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牧区
东南沿海——经济特区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热带——旅游区
长江三角洲——农业区——工业区
生:想一想,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吗,可以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吗?
生:回答:不是,可以。选取一个自己熟悉的区域(如当地),说说它有多少种“身份”。
师:(板书)一个地理区域可以同时兼有多重“身份”
生:活动1(课文第3页活动第1题)做完后,让同桌的同学相互交换划分结果。
师:问:你们是不是发现划分结果不完全一致呢?
生:是的
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划分区域要有明确的指标。
师:提问——同学们,假如美国有一位朋友想给你寄信,你能告诉他你的详细地址吗?(提问一到两名同学)
生:首先说明自己所在的省(自治区),然后是县(自治县、市),再者是××乡(镇)等。
(大屏幕显示)
××省(自治区)××县(自治县、市)××乡(镇)
师:大家想一想,这个顺序有什么意义呢?不这样可以吗?请同学说明。
(大屏幕显示)
××省(自治区)——一级行政区
××县(自治县、市)——二级行政区
××乡(镇)——三级行政区
师:总结:(大屏幕显示)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
举例:(大屏幕显示)
师:(板书)同一类型的区域,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
生:活动2:(课前让学生自己调查、了解邮政编码与不同级别的行政区域之间的联系)检查学生调查结果:
第一、二位编码 表示一级行政区
第三、四位编码 表示下一级行政区
第五、六位编码 表示投递局的代码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反映出区域的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呢?
如:长途电话号码:区号+电话号码
师:承转: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根据不同的理由(或满足不同的需要)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地理区域。(利用多媒体大屏幕显示中国地形图)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下面我们将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进行区域划分。(这时,在中国地形图上出现闪动的区域界线,并附有区域名称)
教师用光标指到哪个区域,即请同学们集体读出这个区域的名称。
总结:这就是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师:板书 :二、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师: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原因及区域的位置和范围。
生:做第5页的活动1、活动2和第6页的活动3,可互相讨论,交流活动结果,师:最后总结,把区域界线、位置与范围都落实到图上。
活动题目参考答案:
1.有相似性。
界线A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大致与400 mm等降水量线一致——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很难受到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少、干燥。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较多,降水较多,属于湿润、半湿润区。
2.①界线B大致与1月0℃等温线的分布最接近。
②界线B大致与800 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③界线B的确定,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综合的气候方面影响。
④秦岭—淮河。
3.第一、二级阶梯的界线基本吻合。
界线C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地形因素。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人们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地理区域,一个地区可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在此基础上,我们重点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位置和范围。正是由于区域间存在的差异性较大,而同一区域内相同或相似性较多,我们才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区域划分,有利于人们因地制宜安排生产、生活。
第二课时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自然差异)
[新课导入]
师:前一节,我们了解到利用地形、气候等综合指标,把我国分为四大地理区域,谁能说出这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和名称?答:略。
我们所划分出的区域是:两个区域间差异性较强,区域内则具有更多的共同性。今天我们来具体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这些特点。
板书:第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新课讲授]
把全班分为两大组,一组代表北方地区,一组代表南方地区,每一大组中又分若干人四人小组(便于讨论问题),两大组分别根据地图、景观图、地理图表以及老师设计的问题等进行学习竞赛。
第一轮竞赛:
生:读图5.9,围绕大屏幕上老师提出的问题讨论、回答:
问题1: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在哪里?
问题2: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等地,分别位于南方地区还是北方地区?(
问题3:哈尔滨和北京(即北方地区)的气候有什么共同特征?武汉和广州(即南方地区)的气候有什么共同特征?
问题4:你看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气候有什么不同?(最冷月的气温、全年降水等方面)
问题5: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都位于地形的第几级阶梯上?
问题6: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分别是什么?
完成活动1:(课文第8页活动第1题)
归纳比较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自然地理状况,并填写下表,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说说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自然条件方面还有哪些差异?
地区
内容
项目秦岭—淮河以北地区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1月平均气温(高于0℃/低于0℃)低于0℃高于0℃
年降水量低于800mm高于800mm
主要地形高原、平原、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其他温度带
气候类型
第二轮竞赛:
生:继续读图5.9,围绕大屏幕上老师提出的问题讨论、回答:
问题1:在图5.9中找出长江、黄河,它们分别属于哪个区域?
问题2:比较长江、黄河流量过程线,说说哪条河流径流量大?为什么?
问题3:大家知道,水到0℃以下会发生什么现象呢?那么冬季南方河流与北方河流有何差异呢?
问题4:从图5.9中两幅植被景观图中你看到了南、北方地区的植被类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
完成活动2:(课文第8页活动第2题)分析形成北方和南方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
(学生完成这个题目,可能有一定难度,教师要做适当的点拨、启发、引导)
第三轮竞赛:
师:我们了解了南方与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是不是它们区域内部就没有差别呢?
问题1:读图5.9:哈尔滨与北京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相同吗?这是为什么呢?
问题2:读图5.10:东北林海雪原森林景观与华北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相同吗?这是为什么呢?
问题3:读图5.11:海南岛植被与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相同吗?这又是为什么呢?
师:点拨、归纳: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固然是有差异的,但即使在同一区域内部也有一定的差异。
第三课时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人文差异)
一、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多媒体显示中国南北方的春节图,联系实际提问北方和南方过春节的人类活动,对比比较南北方过年的差异,引入课题。(板书课题: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
二、合作学习,掌握内容
1、展示书第10页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9页图5.12和图5.13,阅读课本中的“阅读材料”后。然后请同学们自己完成表左侧内容。
多媒体显示: 南北方地区乡村人文景观的差异表格
学生回答,完成表格,教师纠正、引导,达成共识。
2、学生展示:除了以上所讲的南北方差异外,有几个同学还自己上网下载了一些关于南北方差异的图片,分别请3位同学上来展示(展示南北方水果、饮食、传统运动的差异)。
3、过渡:同处一个国度为何南北方存在那么大的差异?让我们一起来探究:造成南北方农村生活景观差异的原因。
通过再次对比分析课本第9页图和播放有关《中国农业差异》《中国民居》二段录像,分小组讨论完成表右侧。然后学生分北方和南方两大组回答,教师纠正、引导,达成共识
4、老师总结:我国的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由于自然环境的明显差异,在经济发展、生活习惯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别,蕴育了不同的风土人情,所以人类要根据周围生存环境采取相应的活动、生产,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5、学以致用: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释两个例子。
(课本第10页活动第2题)
橘树是喜温作物,移栽到淮河以北,因地理环境发生了变化,热量不足,所以树木本身及果实发生了变化。
(课本第10页活动第3题)
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所以寒假较长。
南方地区夏季更热,所以暑假较长。
三、进行游戏,精括知识。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本,回忆今天所学内容。
2、进行填字游戏。
多媒体显示:
1.耕地类型:南( )北( )
2.粮食作物:南( )北( )
3.糖料作物:南( )北( )
4.气候灾害:南( )北( )
5.交通运输:南( )北( )
6.性格特点:南( )北( )
7.工业结构:南( )北( )
8.民居建筑:南( )北( )、南( )( )
9.戏曲音乐:南( )北( )
10.犯罪类型:南( )北( )
你还能说出哪些?南( )北( )……
全班同学小组合作、抢答完成,教师纠正、引导,达成共识。
四、小结
第四课时 西北地区
[新课导入]
师:1.打开大屏幕,显示图5.4(课本第4页)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复习四大区域划分界线及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青藏地区的地势及地理位置。
2.用一组照片与东部地区的自然景观相比,从宏观认识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区的自然条件的不同,引入新课。
板书: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西北地区
[新课讲授]
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两幅地图
生:说出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民族等。
师:请同学们根据以上图片以及图5.4中的三幅景观图,你能说出西北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环境特征是什么吗?
生:干旱。
师:西北地区为什么那么干旱呢?
生:读图5.4中的地形图,利用图中的比例尺,在图中分别量算呼和浩特、喀什市至渤海的直线距离,体会本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的特点,从而推断出对降水的影响,读图5.15,用“西北地区降水量的分布图”印证这一特点。
师:大家已经知道西北地区干旱除了因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降水量少之外,还有别的原因影响海洋水汽到达这里吗?
生:读图5.4中的地形图,分别找出西北地区边界线及其附近的高大山脉: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昆仑山等,师:想一想:这些山脉对来自海洋的东南湿润气流有何影响?
生:阻挡气流
生:活动1:(课本第12页活动1)这个题目,学生很快即可完成。通过提问,看有无问题,适当点评。
师:总结: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加上山脉对气流的阻挡,使湿润的海洋气流很难到达这里。由此可见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是彼此影响的。
师:承转:我们知道本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那么本区各地干旱程度一样吗?
生:学生读图5.15和图5.16、思考,再次体会本区降水量特点:降水有东西差异(东部多,西部少),干旱程度也应是西部较东部地区更为干燥。
师:植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水分,降水的东西差异,会导致植被差异吗?
播放视频:(有画面,有解说)
1.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景观。
2.荒漠草原景观。
3.荒漠景观
师:看完视频后,简单介绍水分与景观的联系。完成第12页活动第二题。两次强调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分析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承转:大家知道西北地区因深居内陆等原因导致气候干旱,由于水分的制约,这个地区不能像北方、南方地区那样以耕作业为主,而是以畜牧业为主。
板书:以物业为主的地区
生:读图5.21:西北、青藏地区主要农牧业的分布。
1.通过读图,明确本区以牧业为主。
2.对照图例在图中找出几种畜种的主要分布区,明确:
内蒙古主要畜种——三河马、三河牛。
新疆的主要畜种——山羊、绵羊等(细毛羊为著名畜种)。
宁夏的的主要畜种——山羊、绵羊等(滩羊是著名畜种)。
3.通过图例,找出本区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地区。回答:
①这些地区分布是否集中、连片?(不是。分布面积小,分散分布。)
②为什么这些地区能发展粮食生产呢?(师:点拨:西北地区的农业区:灌溉水源丰富。)
③图中有哪些农业区?它们的灌溉水源是什么?
师:点拨、让学生明确:
生:活动(第16页活动2)
师:总结:牧区→放牧→流动性强
生活习俗:喝奶茶、穿靴子、赛马比赛……
[课堂小结]
(师生一起复习总结)
提问: 回答:
1.本区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距海遥远。
2.有哪些高大山脉?对湿润气流阻挡。
3.结果呢?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4.特征包括? 降水稀少 。河流稀少,多内流河。
5.经济特点 以牧业为主
第五课时 青藏地区
[新课导入]
用一组照片吸引学生的注意:雪峰巍巍、冰川广布、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等,问:这些风景应该出现在我国的什么地区?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些东西为什么就出现在青藏高原呢?它们的与什么有关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神秘的青藏高原吧!
[新课讲授]
让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大量的地图、图片从“位置和范围”、“世界屋脊”、“高寒气候”、“高原农牧业”等四方面入手认识神秘的青藏地区。
一、位置和范围
1.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认识青藏地区的位置。
2.读青藏地区范围图,说出青藏地区的范围、包括的省区及相邻的省区。
3.读青藏地区人口分布图及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人口、面积比较表,认识青藏地区是个地广人稀的地区。
二、世界屋脊
1.读青藏地区和长江中下游景观图,思考以下问题:
(1)两幅景观图哪个表现了青藏高原地区的景观特点?哪个表现了长江中下游的景观特点?
(2)为什么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和青藏高原景观相差如此之大?
2.读中国地形图,思考以下问题:
我国地势分为哪几级阶梯?青藏地区位于哪个阶梯上?青藏地区的海拔大致多少? (由此理解青藏地区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原因)
3.读青藏地区地形图,认识青藏地区由于海拔高而产生的地形特征。
三、高寒气候
1.用示意图演示不同海拔的气温差异。
2.读图计算青藏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温差异。
3.完成课本P14活动1.,比较拉萨和成都的气温差异,并分析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
(1)两地年平均气温——拉萨:5.6℃左右 成都:15℃左右
(2)两地气温差异及原因——拉萨地势高,则年平均气温低。
4.归纳青藏地区高寒气候的特征。强调青藏地区因高——生寒。
四、高原农牧业
1.根据以上知识分析青藏地区发展农牧业的有利及不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2.阅读课本P16的阅读材料,并结合示意图认识青藏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及生长特点。
3.读图认识青藏地区的重要农业区:
4.读图找出几种畜种的主要分布区:
青藏的主要畜种——牦牛、绵羊、山羊等(牦牛、藏绵羊为著名畜种)。
宁夏的的主要畜种——山羊、绵羊等(滩羊是著名畜种)。
五、学生活动
1.第16页活动1,思考、判断、归纳。
差异:内蒙古温带草场草质较好。青藏地区高寒草场草质较差。
成因:地势高→气候寒冷→热量不足影响植物生长。
2.第16页活动2
总结:牧区→放牧→流动性强
生活习俗:喝奶茶、穿靴子、赛马比赛……
[课堂小结]
今天主要学习了水分和热量这两个重要因素对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影响,而这些差异的形成也离不开地形、地势及海陆位置的影响,使我们再次了解到地理事物的联系性。
四、教学检测安排
第一课时
一、堂上教学检测
1.关于地理区域,描述正确的是( )
A.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
B.同一类型的区域没有级别高低或尺度大小的区别。
C.我国的地理区域只有四个
D.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在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方面各具特色。
2.关于下列地理区域类型匹配正确的是( )
A.长江三角洲工业区——自然区域
B.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行政区域
C.热带雨林气候区——经济区域
D.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文化区域
3.青藏地区和其它地区的分界线,与我国下列哪条分界线基本吻合( )
A.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B.内流区与外流区分界线
C.农区与牧区分界线 D.地势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分界线
4.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与我国下列哪条分界线基本吻合( )
A.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B.内流区与外流区分界线
C.水田与旱地分界线 D.地势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分界线
5.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A界线的确定,主导因素
是 ;界线B的确定,主导因素是 。界线B与我国1月 ℃等温线和年降水量
mm等降水量线相接近。界线B通过的著名山脉是 , 著名河流是 。界线C的确定, 主导因素是 ,界线C通过的著名山脉是 、 、 。
6.下列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或全部位于哪个地理区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北方地区
西藏自治区南方地区
北京西北地区
上海青藏地区
二、课后活动与探究
你的家乡位于哪个区域,有哪些区域特征?为什么?
第二课时
一、堂上教学检测
1.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地理分界线是( )
A.长江流域—秦岭 B.秦岭—黄河 C.秦岭—淮河 D.江淮地区
2.关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叙述正确的是( )
①大致与800 mm等降水量线一致 ②大致与一月0℃等温线相接近③是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④此线以南的河流流量较小、冬季有结冰现象,以北则相反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 2008年雪灾使中国19个省级行政区受到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其中湖南、湖北、贵州、广西、江西、安徽等6省区受灾最为严重。请问2008年受雪灾最严重的省区位于我国的(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4.关于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叙述正确的是( )
A.南、北方地区间差异性较大,同一区域内部的特征是存在差异的
B.南、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就是由气温这一要素引起的
C.北方地区的植被只有温带落叶阔叶林
D.南方地区是我国受台风影响最大的地区是
5.下列地形区与所在地区组合错误的是( )
①长江中下游平原—北方地区 ②东北平原—北方地区
③华北平原—南方地区 ④云贵高原——南方地区
⑤黄土高原—北方地区 ⑥四川盆地—北方地区
A. ①③⑥ B. ②④⑥ C. ①③⑤ D. ①②⑤
读“我国四城市气温曲线和降水量分配示意图”(图7),完成6-7题。
6.四城市中,年降水量最多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7.根据气温曲线可知位于北方的城市是( )
A.甲和丙 B.乙和丁 C. 甲和乙 D. 乙和丙
8.下列温度带不位于北方地区的是
A.亚热带 B.暖温带 C.中温带 D.寒温带
9.下列河流在冬季有结冰现象的是
A.珠江 B.长江 C.黑龙江 D.湘江
10.湿润地区面积最大的区域是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第三课时
一、堂上教学检测
1.填写下表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
土地利用类型旱地
主要粮食作物水稻
主要经济作物甜菜、花生
作物熟制一年两熟或三熟
传统运输方式陆运
传统民居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2、秦岭――淮河在图中的位置应是( )
A.A 地区和B 地区之间
B.B 地区和c 地区之间
C.B 地区和D 地区之间
D.A 地区和D 地区之间
3、能大面积种植水稻和甘蔗等农作物的地区是( )
A.A 地区 B.B 地区
C.C 地区 D.D 地区
4.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耕地类型的差异主要反映出( )
A.地形的差异 B.资源地区的差异
C.气候的差异 D.两地人文风俗的差异
5.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作物熟制的差异主要反映出( )
A.地形的差异 B.气温的差异
C.降水的差异 D.两地人文风俗的差异
6、下列省级行政区中,耕地以水田为主的是( )
7.“住窖洞,吃面食,唱秦腔”的人们多居住在( )
A.北方地区 B.西北地区 C.南方地区 D.青藏地区
8.“小桥流水人家”的人文景观分布在(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9.我国南方传统民居的屋顶坡度较大,主要是为了( )
A.便于接受更多阳光 B.便于空气流通
C.便于雨水下泻 D.便于更快散热
10.不同的气候条件适宜不同的水果生长,据此判断:下列某超市水果区货架上的标签中,产地标注错误的是( )
二、课后活动与探究
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后,你有什么感想?请你写一篇学习心得或学习体会。
第四课时
一、堂上教学检测
1.西北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是
A.海拔高 B.气候寒冷 C.干旱 D.潮湿
2.下列不属于西北地区干旱原因的是( )
A.纬度位置 B.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
C.山脉对湿润气流的阻隔 D.深居内陆,距海较远
3.关于西北地区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风蚀作用显著
B、地面植被由东向西为草原一荒漠草原一荒漠
C、农田、村镇、城市的分布在广阔的平原地区
D、河流稀少,只有一条塔里木河
4.西北地区自然景观自东向西有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自东向西降水量逐渐减少 B.自东向西降水量逐渐增多
C.自东向西气温逐渐增高 D.自东向西气温逐渐降低
5.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位于( )
A.南方地区 B.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6.我国最长的内流河水源主要来自于( )
A.高山冰雪融水 B.大气降水 C.地下水 D.海洋水
《西游记》中描写的唐僧,其人物创作的原型是中国唐代的高僧玄奘。玄奘于627年8月从长安(西安)出发,长途跋涉5万余里,到达天竺国佛教最高学府那兰陀寺学习,645年2月,回到长安(西安)。据此并读图 “玄奘西天取经路线图”,完成7—8题。
7.玄奘回国途经我国最长的内流河是图中所示的( )
A.①河 B.②河 C.③河 D.④河
8.玄奘回到长安时,当地的气候特征最有可能是( )
A.气温低,降水多 B.气温高,降水少
C.气温低,降水少 D.气温高,降水多
9.读西北地区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说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A. (盆地) B. (河流)
C. (省区) D. (高原))
E. (铁路)
(2)在图中用恰当位置填注出:天山山脉、祁连山脉、大兴安岭
第五课时
一、堂上教学检测
1.描述青藏高原的景观常出现“高”、“寒”、“冰”、“牧”等字,其中最根本且起主导作用的字是
A.高 B.寒 C.冰 D.牧
2.下列地理事物中,与青藏高原“高”、“寒”特征无关的是( )
A、雪山连绵,冰川纵横 B、日照强烈,太阳能丰富
C、地热资源丰富 D、城镇多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两岸
3.我国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是( )
A、光照 B、水分 C、热量 D、地形
4.下列地区中,依靠冰雪融水和地下水发展成为我国著名灌溉农业区的是( )
A、河套平原 B、宁夏平原 C、河西走廊 D、成都平原
5.关于我国四大牧区牧场主要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蒙古——高寒牧场 B.新疆——山地牧场
C.青海——温带草原牧场 D.西藏——寒带草原牧场
这里有绵延的雪山,无边的草原,成群的牦牛,胆怯的羚羊,湛蓝的天空,虔诚的喇嘛,这里也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据此回答6-8题。
6.上述材料是下列什么地区的写照( )
A.青藏地区 B.西北地区 C.南方地区 D.北方地区
7.对人类生产生活而言,该地区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 )
A.太阳辐射强 B.日照时间长
C.森林草原茂密 D.低温、缺氧、地势崎岖
8.为促进区域发展,我国在该地区已建成的著名工程是( )
A.南水北调 B.青藏铁路 C.西气东输 D.西电东送
9.青稞是高寒地区的农作物,下列哪个地区的人们喜欢喝青稞酒( )
A.南方地区 B.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10.下列有关我国牧区的优良畜种正确叙述是( )
A.新疆的三河牛 B.内蒙古的牦牛 C.西藏的细毛羊 D.宁夏的滩羊
11.关于我国牧区的河谷农业分布地区,正确的是( )
A.天山山麓 B.河西走廊 C.雅鲁藏布江谷地 D.吐鲁番盆地
12.读青藏地区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A为 山脉,B为 盆地,C为 河流)。
(2)在图上填注:黄河、拉萨、
(3)拉萨与成都纬度相当,但拉萨的年平气温比成都
(高或低)。主要原因是 。
二、课后活动与探究
通过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学习,你发现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有哪些自然、人文差异?运用你学到的知识,并通过媒体收集整理,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份以“中国的地理差异”为主题的电子报刊。
单元测试题
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代表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下面答题表中,写在各小题中或题后无效,不给分。每题2分,共70分)
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答案
题号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
答案
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完成1-7题
1.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是:
A. 各区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特点不同
B. 各区人们生活习惯不同
C. 各区地形、地势不同
D. 各区气候不同
2.位于③④之间的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所经过的地方
B. 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
C. 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
D. 水田、旱地的分界线
3.位于③地区的耕作制度是
A. 一年一熟 B. 一年二熟 C. 两年三熟 D. 一年一熟
4. ③地区包括的地形区有
A. 长江中下游平原、黄土高原
B.江南丘陵、四川盆地
C.珠江三角洲、华北平原
D.宁夏平原、东北平原
5. 在四大地理区域中,②之所以成为一个独立的区域,主导因素是:
A. 地形 B. 气候 C. 河流 D. 植被
6. ①地区和④地区的分界线接近:
A. 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局部) B. 1月00C等温线(局部)
C.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局部) D. 800mm年降水量线(局部)
7. ①地区地基本位于:
① 季风区 ② 第二级阶梯 ③ 第一、二级阶梯 ④ 非季风区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8. 我国地大物博,分为四大区域(见下图),对四大区域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甲区是我国跨经度最广的地区
B. 乙区域大部分地区农作物一年一熟
C. 丙区域位于地势的第三级阶梯
D. 丁区域是亚洲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9. 导致我国南北耕作制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形 B. 土壤 C. 耕作习惯 D. 气候
10. 导致我国北方地区以旱地为主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形崎岖 B. 水资源 C. 河流含沙量 D. 植被稀少
11. 我国的传统民居建筑呈现“南尖北平”的特点,其影响因素是:
A. 气温 B. 降水 C. 地势 D. 传统习俗
12. 下列省份不属于我国南方地区的是:
读某地景观图,根据图中景观判断、回答13~15题。
13.该地的耕地类型是
A.水田 B.旱地 C.林地 D.草地
14.该地最适宜种植
A.甜菜 B.苹果 C.小麦 D.水稻
15.该地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农业的策略,正确的是
A.开垦荒坡地,扩大耕地面积 B.发展基塘生产模式
C.缓坡修建梯田,陡坡发展林业 D.发展出口创汇农业
读材料,完成16---18题:
……王教授在日记里写到:中午出门,骄阳似火。热风阵阵,干燥无比,气温在400C以上,沙丘或者石砾随处可见。这季节在我们老家山东丘陵,孩子们正在打雪仗!
16.日记中叙述的这天中午,王教授可能在:
A. 亚马孙平原 B. 印度半岛 C. 塔里木盆地 D. 撒哈拉沙漠
17. 此时,王教授家乡的自然现象可能是:
A. 温和多雨 B.东北风刺骨 C.河流进入汛期 D.乡亲们正收割小麦
18. 下列果树,适宜在王教授家乡种植的是:
A. 西瓜 B. 荔枝 C. 苹果 D. 柑橘
19. 西北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特征是:
A. 湿润 B. 半湿润 C. 干旱 D. 半干旱
20. 下列四幅图中,反映西北地区性气候特征的是:
21. 西北地区干旱的主要原因是:
A. 深居内陆,距海远 B. 夏季风的影响
C. 冬季风的影响 D. 森林覆盖率低
22. 制约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形条件 B. 光照条件 C. 水源条件 D. 科技条件
23. 暑假一位同学乘火车由乌鲁木齐到呼和浩特旅游,他在沿途能够看到的自然景观依次是:
A. 荒漠、草原、森林 B. 荒漠、荒漠草原、草原
C. 草原、荒漠、森林 D. 森林、森林草原、草原
24.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海陆因素 B. 纬度因素
C. 地形因素 D. 人为因素
25. 我国西北地区在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A. 大地荒漠化 B. 水土流失 C. 乱占耕地 D. 滥伐森林
26. 下列不是以黄河水作为灌溉水源的农业区是:
A. 宁夏平原 B. 河套平原 C. 河西走廊 D. 华北平原
27.下面四幅图中的斜线部分,能正确表示我国主要牧区分布范围的是
28. 下列中国之最中不在西北地区的是:
A. 面积最大的沙漠 B. 地势最高的盆地
C. 面积最大的盆地 D. 地势最低的盆地
29. 三河马、三河牛是我国优良的畜牧业品种,它们主要产自:
A. 东北地区 B. 内蒙古地区 C. 青藏地区 D. 新疆地区
奥运福娃是五个可爱的亲密小伙伴,他们的造型融入了鱼、大熊猫、藏羚羊、燕子以及奥林匹克圣火的形象。其中“迎迎”(如右图) 是一只机敏灵活、驰骋如飞的藏羚羊,他来自中国辽阔的西部大地,将健康的美好祝福传向世界。据此回答30~32题。
30.迎迎生活的地区是
A.青藏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云贵高原
31.迎迎生活的地区其显著的自然特征是
A.高温 B.干旱 C.高寒 D.高湿
32. 形成这个地区独特的自然特征的主要原因是:
A. 纬度高 B. 地势高 C. 距海远 D. 距海近
33. 下列关于青藏地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发展农业最有利的条件是日照时间长,主要粮食作物有青稞、小麦、水稻
B. 主要河流有雅鲁藏布江、长江、黄河等
C. 主要能源有太阳能、地热能、水能
D. 特有的牲畜有牦牛、藏绵羊等
34. 青藏高原上农业分布的特点是:
A. 在沙漠周围的绿洲上 B. 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
C. 在广阔的平原上 D. 盆地内部
35. 宁夏平原、雅鲁藏布江谷地的农业特点分别分别是:
A. 畜牧业、种植业 B. 渔业、畜牧业
C. 灌溉农业、河谷农业 D. 河谷农业、灌溉农业
二、 非选择(30分)
36. 读读下面的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每一空格占1分,共11分)
(1) A图所示的景观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分区中的 ,这是由 作用形成的雅丹地貌.
(2) B图所示的景观是我国 地区农村常见的交通方式,该地区大致位于
一线以北。
(3) C图所示的景观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分区中的 地区,该地所处的 位置决定了它得到的热量最多。
(4) D图所示的景观是我国 地区农村常见的民居。
(5) A地区农业发展以 业为主;B地区农业发展以 业为主;C、D地区的农业发展条件最好,农作物的熟制为 或 。
37. 读我国西北地区降水量的分布图和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每一空格占1分,共9分)
(1)从图A中可以得出我国西北地区气候的特点是: 。
(2) 图B展现的自然景观,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填”降水”或”气温”),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深居 ,距海 ,加上 的阻挡,来自海洋上的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加剧了由东向西 的减少。图A中Ⅰ、Ⅱ、Ⅲ处的自然景观与图B中三种景观相对应,Ⅰ处是图B中的 (写代号,下同),Ⅱ处是图B中的 ,Ⅲ处是图B中的 。
38.下面是小云和她的同学暑假期间到我国不同地区观光旅游所拍摄的照片,根据照片及相关介绍回答问题。(10分)
(1)小云所说的“雪域高原”指的是 高原,该地区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和“ ”。
(2)小军看到的美丽草原位于 高原,当地是我国 族(少数民族)的聚居区。
(3)小刚所看到的一望无际的麦田位于我国的北方地区,当地的耕地类型
以 为主,我国旱地与水田的分布大致以 (山脉)- (河流)一线为界。
(4)小红所看到的鱼米之乡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 地区,该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 。
地理教学设计4
第1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设计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单元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第一课时内容。
1、教材结构:
本节内容的设计从教材结构上讲是本单元知识结构中重要的一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各种天气现象的产生与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本课是在综合前两节内容的基础上,阐述常见的天气现象的成因。在实际生活中,天气系统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本课所讲的内容对于学生了解天气变化的最基本因素,普及天气预报知识具有积极的意义。
2、课标要求:
(1)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三种锋面天气系统的特点。
(2)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团的概念,理解锋面的概念,锋面分类及对天气的影响。
(2)通过从气温、气压、降水、风等方面对冷锋与暖锋天气系统的对比分析,来实现学生地理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通过对锋面移动的分析来建立地理空间思维的习惯。
(3)了解寒潮的危害,认识其发生的机制和规律。
(4)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指导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
2、过程与方法
(1)采取读图分析法、对比法、理论联系实际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和形成的天气理解,通过比较,认识他们之间的异与同,区别与联系,把握各种事物的本质特征。
(2)设置一系列的设问和讨论话题,指导学生分析图、表中的地理信息。
(3)锋面系统是由气流运动而产生的天气现象,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将复杂的气流运动进行分解,变空间想象为直观形象的动感画面,帮助学生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天气形成和变化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通过学习有关天气系统的知识和进行天气预报的预报分析来强化学生正确认识天气的形成和变化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认知水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锋面系统分类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2、难点:
(1)理解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区分冷锋与暖锋。
(2)在锋面经过的不同时段某地区天气变化规律。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有利方面,高一学生有好奇心强、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的天性。不利方面,学生对地理课学习缺乏兴趣。所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运用学生搜集的资料,让学生自主探究、理解天气系统,掌握冷、暖锋的特点,尤其是联系与现实中实例,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地理就在我们生活当中,提高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设计以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理论这一认知规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改理念。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今天天气如何,近段时间的天气如何变化?
[设计意图]聊天,让学生回忆过去几天的天气状况,增强感性认识。
播放我国受冷锋活动影响的《天气预报》片段
[设计意图]直观的视频使学生身监其境感受天气演变的过成,贴近生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探究欲望。
因为受不同天气系统的影响或处于天气系统的不同部位,天气就会有不同的变化。影响我国的天气系统主要有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等。这节课我们首先学习锋面系统。
教学过程:
(板书)一、什么是气团
1、提问:
(1)气团是什么?按性质如何划分?
(2)降水为何发生在冷暖气团的交汇处,而不单纯发生在冷气团或暖气团控制的一侧?
[设计意图]对气团进行概略介绍,使学生理解气团交界面产生降水的原因
[学情预设]学生对“锋面两侧空气的温度、湿度、气压都有明显的差别,所以锋面附近常伴有一系列的云、雨、大风、降水等天气。”的理解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此讲解时,应联系相关的知识点――降水的形成条件、风力大小与气压差的关系。
[知识链接]降水的形成条件:a。有一定的水汽含量b。要有凝结条件(降温和凝结核心);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强。
2、教师说明:气象学上将冷暖气团的交界面称为锋面,这便是我们今天介绍的第一类系统——锋面系统。
(板书)二、锋面系统的形成
3、读图思考:
(1)什么是锋面,什么是锋线,什么是锋?
[设计意图]让学生形成锋在系统的立体空间感觉
(2)锋面自地面向高空向哪个方向倾斜,为什么?
[设计意图]为后面区分冷锋和暖锋锋面坡度的差别垫定基础。
4、教师讲述:生活中当锋面形成因两侧的冷暖气团势力不同和变化,锋面就会发生移动,降水区也随之推移。
(板书)(一)冷锋
5、播放冷锋形成的动画①,观察动画,阅读教材2.19示意图,讨论回答问题:
(1)何谓冷锋?他们是如何影响天气变化的?
(2)绘制冷锋符号,指出气团的移动方向及降水区域在什么方向?
(3)锋面天气状况如何?
[学情预设]学生对概念性的东西容易掌握,但理解性的知识存在较大困难,如对锋前、锋后位置的理解和判断经常出现差错。所以讲解时注意从“多角度”――(立体图+侧视图+俯视图)进行综合分析。
(板书)(二)暖锋
6、播放暖锋形成的动画②,观察动画,阅读教材2.20示意图,讨论回答问题:
(1)何谓暖锋?他们是如何影响天气变化的?
(2)绘制暖锋符号,指出气团的移动方向及降水区域在什么方向?
(3)锋面天气状况如何?
[学情预设]学生有了“冷锋”形成的相关知识,对暖锋知识很容易可以类比总结得来。
[知识链接]怎样判断冷锋与暖锋?”
给出两幅冷锋与暖锋剖面图,学生进行判断,讨论总结冷锋和暖锋的区别:一是气团的移动特点不同、二是雨线的倾斜方向不同、三是符号不同教师讲述两个符号的意义,降水的位置。
(板书)三、锋面系统与天气
7、播放动画③,据动画回答问题:
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某城市的天气状况如何?
[设计意图]动态形象地展示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出现的天气现象和天气变化,变宏观为微观的可视现象。
[学情预设]学生对三个时段的天气现象和变化的描述有时会有很茫然的感觉,这时教师应适时地提醒学生从气压、气温、降水、风等几方面来表述。
8、播放动画④,据动画回答问题:
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某城市的天气状况如何?
[学情预设]学生有了“冷锋”过境天气变化的相关知识,对暖锋很容易可以类比总结得来。
9、列表对比总结:
气流运动过境时天气过境后天气降水时间降水位置
冷锋冷气团主动运动阴天、下雨、大风气温湿度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时间短强度大锋后
暖锋暖气团主动运动连续性降水气温湿度上升,气压降低,天气转晴时间长强度小锋前
[知识链接]怎样预报锋面天气?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并总结描述天气现象时,通常从气温、气压、天气的阴晴、风等方面去描述。由上可知天气的分布以及发展变化都受某些独特的天体系统的影响,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因而可以进行天气预报。
(板书)四、准静止锋
10、提问:何为准静止锋?过境时天气如何?
准静止锋的形成:冷暖气团势均力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过境时天气为连续性阴雨天气。
[学情预设]学生从冷锋和暖锋的区别中,容易理解准静止锋的形成。讲解过程中可着重从“准静止”三字的含义来说明其对天气的影响,突出其阴雨特征,以区别其他锋面。
(板书)五、事例巩固:梅雨、寒潮、北方的沙尘暴是哪一种锋面天气?
多媒体课件演示梅雨、寒潮、沙尘暴天气让学生由有直觉的感受,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从而理解梅雨、寒潮和北方沙尘暴的形成机理和危害,做到预防自然灾害。
(板书)六、课堂练习
1、读图回答问题:
(1)该图是xxxxxxxxxx锋天气图,在图中标出冷气团和暖气团,并画出雨带位置。
(2)该锋过境时xxxxxxxx加厚,多形成xxxxxxxx降水;该锋过境后,气温xxxxxxx,气压xxxxxxxx,雨过天晴。
(3)暖气团沿锋面上升的形式是:A.徐徐爬升;B.被迫上升。()
(4)随锋面移动B地天气会有xxxxxxxxxxx变化。
2、读表回答;下表为天津市某年11月上旬的天气观测记录,分析天津市11月1~5日受xxxxxxxxx天气系统的影响。
日期气温(℃)气压
(百帕)风力风向阴晴
最高最低均温
11月1日187121002.51~2级偏北晴
11月3日121810056~8级偏北小雪
11月5日5-4210082~3级偏北多云
教学反思
1、理论联系实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主次分明、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抓住了关键。本节课对气团概略介绍,准静止锋仅作拓展,突出对冷、暖进行比较。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冷、暖锋的移动特点、雨区位置、天气特点,使难点得以突破。
3、教法运用适当、灵活,启发诱导得当。直观教学,电化教学手段运用恰当,演示正确,体现学法指导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采用问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诱导启发,使学生能快速进入状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4、注重读图能力培养,体现学科特点。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判读原理示意图的能力,并通过图像系统的判读,培养学生初步识读简易天气图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形成地理的空间思维。
5、学生积极参与,符合新课程理念。从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读图、分析、探究等,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
6、“活动1”设计。分析这段话,首先要寻找表示时间的关键词,如“是日”“次日”“当夜”等;作者设计的本意是把这三日分别看作是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特征,但我个人认为“是日”的天气现象也是冷气团南下的表现,即将过境时的天气现象,所以教学中没有采用这一案例。
地理教学设计5
【教学重点】
①化学元素—矿物—岩石之间的关系;
②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
③地壳物质循环
【教学手段】
矿物标本,各类岩石标本
【教学过程】
(引课)引导学生
从周围环境入手思考:
陆地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各要素
之间有什么相互关系?特别是岩石与其它要素之间有什么关系?
(出示花岗岩标本)花岗岩是由石英、长石和云母组成的,石英的成分是什么?→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矿物是由化学元素组成。
(板书)
一、组成岩石的矿物
1.地壳中的化学元素
(读图)
地壳中所占比例较大的化学元素有哪些?化学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构成矿物,
举生活中实例或根据化学课所学知识说明有哪些物质是矿物,这些
矿物是由哪些化学
元素组成的?→明确有些矿物是单质,有些矿物是化合物。
矿物对人类最重要的是什么?标本是否可以称为矿产?
(板书)2.地壳中的矿物
1)矿物的`概念
说明几种熟悉岩石的组成→明确岩石的概念
(板书)
二、岩石及其成因
1.岩石的概念
2.按成因分类
观察玄武岩、页岩、板岩等,
从外观上对三大类岩石进行区别→结合实物标本观察教材中的图片→明确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特点。
(出示化石的岩石标本)
观察化石多存在于哪类岩石中?化石能够起什么作用?
(阅读资料和示意图)通过阅读了解有关地层和化石知识→完成示意图的问题。(提问)
日常生活中常提到的矿石与岩石及前面提到的矿产有什么区别?如何评价矿石的优劣?
(提问)
三大类岩石之间是否可以相互转化,如何转化?用图示的方式表示出来。
(板书)
三、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
【设计思想】
对本节教材的处理力求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岩石、矿物、矿产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但学生
往往忽略这些地理
事物的存在,因此教师在教学
中用亲自在野外采集的岩石或矿物标本其效果更好。
【板书设计】
第一节
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
一、组成岩石的矿物
1.地壳中的化学元素
2.地壳中的矿物
(1)矿物的概念
二、岩石及其成因
1.岩石的概念
2.按成因分类
三、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
探究活动
某地区不同地层依次发现有三叶虫,恐龙,
剑齿虎化石,
说明该地区缺少鱼类化石的原因?
地理教学设计6
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通过观摩了本校几位教师的精彩讲课并看生本课堂教育视频、上网查生本教育的资料,对生本教育有了一些认识。
我所上的班级学生家长基本上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孩子的小研究无法在家完成,这样无形中就给我们的课带来了困难。做好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让学生积极参与,家长最大限度的支持和配合,确保实验取得好成效。学生知识面不广,地理知识的交流只停在表面化。
由于是七年级的学生,还不是很能放得开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注意生活中地理教学资料的积累和运用,采用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读图析图技能、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精神。地理读图较多,难度并不大,我特别注意在提问时问题的目的性明确,注意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不足之处在于有些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部分学生缺少自己的创见。课堂上积极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给足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注意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课堂气氛活跃;不断肯定与鼓励学生的学习效果,给各个层次的同学更多地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
教师要加强“生本教育”理论学习,深刻认识“生本教育”的内涵。认真钻研“生本教育”实验教法,确保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实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思 考课文中提出的问题和现象,并自行设计或补充一些学生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地理问题和现象,以展示地理课内容的丰富多彩和智力价值,初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总结归纳的思考能力。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有足够的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和饱满的情绪状态,才会自发地调动全部感观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中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还来源于师生思想感情的沟通,师生关系的融洽。
生本课堂看似简单:1、布置前置性作业。2、小组讨论。3、上台在展示。4、全班讨论。5、教师点拨指导。可实际上,要想上好生本课,是很不容易的。我认为生本课堂的关键在于教师点拨时的“收”和“放”,教师要有获取并灵活运用课堂生成资源的能力,通过点拨,让学生向更深处迈进,也就是“放” ;通过点拨,让学生能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把学生引到正轨上来。收放自如,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激扬生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其实,这一点一拨,并不是太好把握。这需要教师有较深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了解学生,这需要教师有驾驭课堂的教学艺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上正确的道路。引导学生自己学,教师只起到帮学的作用,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学,教师在什么时候帮,教师在引导的同时还应该做什么,所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
总之,生本教育改革以来,我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也有了可喜的好转,今后我会不断摸索,寻求更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
地理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了解的基本地理特征,记住卡拉奇。
知道印度河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自然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关于的教材分析
为新增加的选学内容,教材讲述的内容较少。主要是了解的自然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由于其内容许多在总论部分已经涉及到,为了避免重复,所以只是重点突出的设计了两个标题。
“南亚西北部的伊斯兰国家”概括了的地理位置及主要宗教。位于南亚西北部,这一点对它的气候影响较大,进而影响其经济发展。宗教问题是南亚尤其是印巴之间的一个重要问题。
“印度河平原为经济中心”突出概括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说明印度河平原对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该地区主要的制约因素是降水不足,所以其农业、城市、工业的发展,主要以印度河为中心进行。
关于的教法建议
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应使同学了解其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宗教及风俗习惯等,可以布置学生查找一些有关的资料,以事例说明印度与在领土、宗教等问题上的争议,关注南亚与我国西南相邻国家局势的发展变化,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
对于自然条件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该节体现得较充分,可以将该节作为一个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因素分析。
【教学重点】
印度河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教学用具】
景观图片;地形与降水图;印度河与印度河平原图;铁路线、主要城市等分布图
【教学过程】
(引入)上节课学习了印度,这节课学习与印度关系非常密切的国家————
(板书)第三节
(提问)谈谈你对印巴关系或的了解
(学生自由回答)
(展示景观图片)
(总结板书)一、南亚西北部的伊斯兰国家
悠久的历史
民族与宗教
(承转)属于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呢?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几个区域,今天希望大家通过读书和讨论,试着分析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的条件和特点。
(展示地形与降水图、印度河与印度河平原图)
印度和对经济的发展具有什么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归纳):
由以上分析得出,境内大部分地区自然条件恶劣,限制发展的'因素主要自然条件是—水,所以,农业、人口、城市、交通线等都分布在印度河平原或三角洲上,因此,印度河平原对于来讲非常重要。
(提问)主要农作物有什么?
可以发展什么工业部门?
(学生回答)水稻、小麦、棉花———纺织工业
(板书)二、印度河平原为经济中心—————农业为主
(提问)主要城市由哪些?首都市最大的城市吗?
(学生回答)
(展示主要城市的景观图片)
(板书)三、主要城市:
首都———伊斯兰堡
最大城市、港口———卡拉奇
(反馈练习)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一、南亚西北部的伊斯兰国家
1、地理位置
2、悠久的历史
3、民族与宗教
二、印度河平原为经济中心
三、主要城市:首都———伊斯兰堡,最大城市、港口———卡拉奇
探究活动
上网查找的风俗、与印度之间的关系等资料,讨论印巴冲突升级带来的影响。
目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地理教学设计8
一、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本节知识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时的主要内容让学生理解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性移动规律,为后面课时学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两部分内容做好基础铺垫。“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第二章中重要的一节,本节内容在第二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全球大气运动的规律需要在前面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运用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原理、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的关系等知识来分析,而后面的气候类型的判断则也需要由全球大气运动规律的知识来分析。三圈环流控制着各种形式的大气运动,它的分布及变化直接影响着天气和气候,因此三圈环流是本节重点,是关键之关键。为了能让学生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进而使学生发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以免死记硬背。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由于九年级地理课程开设的缺失,基础较差,同时高一学生还没有涉及立体几何的知识,在空间想象能力上较欠缺,再加之理解运动又需要相关的物理学科知识,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欠缺,因此在教学中学生理解比较困难,这就要求教师要化繁为简,层层推进,加强讲解便于学生的理解,再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效果会更好。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规律。
2.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四、重点难点
1.重点:
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
2.难点:
(1).三维空间中高空和近地面的风
(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五、教学方法
采用设问式教学,在一定的情景中提出问题,层层讲解分析,步步深入。先提出假设条件,通过回顾前面所学知识总结、得出单圈环流的结论;再否定其中条件之一分析得出三圈环流的结论;否定其中条件之二,分析得出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结论。
学生采用探究式学习,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强调自主学习。
六、教学手段和用具
讲解分析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七、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引入】:
复习热力环流,本节知识的讲解及学生的理解需要用到热力环流的知识,复习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的知识。说明太阳辐射在高低纬度间的热量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运动的规律以及对人类活动产生怎样的影响是我们本节课开始学习的`知识,引入新课,展示课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板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新课教学】: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认识大气环流的概念及其影响,课件展示总结板书。
【板书】:
1.大气环流的概念及影响
【板书】:
2.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师生探究活动】:
从课本33页“活动”入手,假设条件“地球表面均匀,不考虑地球的自转”。展示课件,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活动,在上节课学过热力环流的基础上很实现知识的迁移,完成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图,得出结论形成单圈环流。
假设条件“若地球表面均匀,且地球自转”。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讲解分析说明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三圈环流要把它讲清楚、讲透彻,而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要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完成。
【知识小结】:
课件展示“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知识框图,引导学生认识总结三圈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冷热不均使其动;地球自转使其偏;气压高低定风带。”
【板书】:
冷热不均使其动;地球自转使其偏;气压高低定风带。
【板书】: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师生活动】:
课件展示并演示“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引导学生认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明确其位置和范围,各个风带的风向变化,强调说明气压带和风带是近地面的大气环流状况,引导学生从图中认识气压带和风带“南北对称,相间分布”空间分布特点。
【板书】:
南北对称,相间分布
【讲述】: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的规律(略)。
【师生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引导学生认识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认识总结规律。
【板书】:
(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夏季南移,冬季北移。
【课堂练习】:
课件展示习题,指导学生完成。(略)
【课堂总结】:
课件展示知识网络图,总结本课知识。(略)
【课后训练】:
地理填充图册、练习册(略)
地理教学设计9
有效的教学才能使教学提质,何为教学中的有效呢?第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有预期的教学目的;第二,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有效。教学的有效性是师生双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教师起主导的作用。如何搞好高中地理的有效教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要进行有效教学就必须制订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
1、常规的学期教学计划要有始有终,同时要实时地进行修订和完善,以保证学期教学的有序、有效进行。
2、详细的课时教学计划和具体的实施方案,是课堂教学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每一课时都必须有对应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课题、课时、课的类型、教学的目的、教学的重点、教学的难点、教学的方法、学习的方法、教学的辅助教具、具体的教学过程、课后的作业、课后教学反思等这几个方面。
二、“三步三环双赢”教学模式是高中地理有效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把握好“三个步骤”和“三个环节”的教学,实现“三步、三环”的“双赢”才能使课堂教学实现有效。
1、“三步三环双赢”教学模式其结构如下图所示双赢三个环节
2、“三步”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促进了教学有效性的发展。
第一步:课前的有效准备。包括教师的课前有效准备和学生的课前有效准备两个方面。教师的准备:
(1)思想上的准备:备课。(2)物质上的准备:指的是各种实验器材,各种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试用,相关教具的准备。
第二步: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有效组织的中心环节是教学的具体过程,主要包括教师对新知识的讲授和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
第三步:课后有效练习课后的有效练习,是针对章节性的教学内容来设计的巩固练习。
(1)教师所设计的练习要精选。(2)题量以30分钟以内的题量来设计。(3)教师要认真批阅,使作业有效。
3、“三环”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促进了有效教学的提质。
(1)新课导入的有效性问题新课导入的有效性,关键是导入的艺术性问题。导入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类型:①知识性的`承上启下导入法;②音视频、图文导入法;③生产生活实例的导入法。
(2)具体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是知识传授的重要环节,是有效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有效课堂的实施,新课导入是基础,过程讲授是关键。过程讲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重点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态度问题、能力问题和主动性问题。
(3)课堂小结及巩固练习,在具体授课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梳理所学的内容。第二,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运用。第三,反思教学活动,便于在下一节课的教学中,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补充讲解。第四,布置适量的课外作业。具体教学过程中,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教学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为目标,让学生想学、会学到愿学,最终学以致用。
三、“三步三环双赢”教学模式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质的保障
“三步三环双赢”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和具体教学中的“讲授新知和学习新知”两个部分。
1、从高中地理教师的角度看“三步三环双赢”教学模式中的每一个环节,教师起的是主导作用,是一个外因的作用。
2、从高中学生学习地理的角度看“三步三环双赢”教学模式中的“三环”,学生是一个中心体,是一个内力因素,他(她)得通过外力才能起作用。
3、从师生的角度看“三步三环双赢”教学模式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通过教师这个外因才能对内因(学生)产生影响,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其真正的有效性。
只有外因起作用了,“有效教学”才能得到保障。“三步三环双赢”教学模式中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了师德的发展,完善了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升了教师备课、反思的水平;提升了教师评阅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技能。“三步”“三环”必须双赢,缺一不可。
地理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樱花之国——日本(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记住日本的地理位置。
2、读图说出日本的地形和气候特点。
3、了解日本的人口和民族构成,以及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
2、利用地图分析日本的地形和气候特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特点。
【教学难点】
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特点。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引导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日本地震并引发海啸导入。
二、了解日本。
问:
1、你对日本了解多少?
2、为什么日本的文字、建筑风格,甚至城市街道的名字都可以找到我们中国的文化痕迹呢?
3、为什么日本的和服像中国古代的服装?
学生回答(可讨论合作)
教师归纳:日本是一个善于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技术的国家。从古代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到近现代广泛受西方欧美文体和技术的影响,日本东西方兼容的文化对其社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学习日本的地理位置。
1、看地图册P.18日本地形图
问:日本濒临的海洋有哪些?
2、看地图册P.18日本在亚洲的位置图
问:日本属于哪一大洲?在该洲的什么部位?属于亚洲的哪一区?
3、看地图册P.4世界地图,观察日本的纬度范围,判断日本大部分在什么温度带?
四、学习日本的地形特征。
1、看教材P.28图7.50日本地图
讨论:日本的领土组成有何特点?领土主体部分在哪儿?(在图上标出所找的四在岛屿,记住它们的名称。)
2、观察日本的海岸线有什么特点?这对日本的哪些方面有利?(同座讨论,教师引导)
3、看地图册P.18日本地形图,在图上找出重要的城市。
问:这些城市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引导问:陆地基本地形有哪几种?日本地形有哪些?)
五、了解日本的气候特征。
看教材P.16亚欧大陆气候类型图
问:日本有哪些气候类型?
六、小结。
【板书】
东临太平洋,西隔日本海与亚欧大陆隔海相望
地理位置 亚洲东部
北温带
38万平方千米
岛国 ——四大岛为主体
东京 日本
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地形 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海港
日语
以山地地形为主
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 海洋性
温带季风气候
地理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工业发展的成就。
2、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产业特点、分布及发展方向;收集资料加深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技能,读图、析图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分布特点的技能。
3、通过感知高新技术产业的成果,形成地理表象,根据收集到的信息,通过抽象、概括思维过程,形成、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进而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及分布特点;举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分布特点及发展方向。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
学生:收集高新技术产业的成果的图片,“武汉光谷”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通过一些特殊的带“洋”的称号,引入我国工业的发展。
读图课本找出我国解放前后工业产品的增 长,了解我国工业品产量的增长和布局的变化。
板书:一、我国工业的发 展
讲解:旧中国的工业非常落后,产量少,部门不全,只有几个大城市工业相对发达。如上海、广州,重庆、武汉等。
转承:课前, 同学们通过报纸杂志或上网收集了有关高新技术产业成果的资料,对高新技术产业有了初步的了解,请同学们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所收集的资料并作简要解释。
学生活动:学生在投影仪上展示资料。
(在资料收集过程中对高新技术产业有了初步的认 识,展示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获得成就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教师引导:其实,我们从互联网上收集资料就是高新技术产业改变了我们收集资料的方式,体会到互联网带来了一场新的学习革命。那么什么是高新技术产业呢?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工业相比有什么特点?分布如何呢?发展方向怎样呢?这就是我们要一起来了解的内容。
板书: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出示课件、提问:“北京高新技术园区”,介 绍我国 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开发试验区──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条件是什么?什么是高新技术产业?
[学生抢答]高新技术产业是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新兴产业,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产品科技含量高。产品具有“高、精、尖”的特点。
[出示板书]1.高新技术产业[
[出示课件、教师承转]通过观看中关村的视频材料,与传统工业相比,高新技术产业有什么特点呢?填写下表。
项目 高新技术产业 传统工业
科技人员比例
产品增加值
生产增长速度
产品更新换代周期
投入的研究开发费用
[学生活动](加深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及特点的理解。)
[出示板书]2.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
[教师承转]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电子和信息类产业、生物技术类、新材料、新能源等一批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正在形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情况是怎样的呢 ?[
[出示课件、提问]对照“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说出高新技术开发区分布的特点。
(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学生抢答]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
[出示板书]3.高新 技术产业分布的特点:大分散、小集中。
[教师承转]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因地理位置不同,就具有不同的开发重点。沿海、沿边、内地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的重点有什么不同?
[学生抢答]
──沿海地区以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为依托,侧重科技园区型高新技术产业;
──沿边地区以国家的开放政策和沿边的地理优势,开发以贸易导向型的产业;
──内地以优势资源和工业基础,多发展与军工有密切关系的产业。
[教师承转]高新技 术产业对经济的发展会起到怎样的作用呢?请阅读P115活动1的三则短文,然后回答活动2的(1)(2)(3)小题。
[学生讨论]
[教师指导]问题(1)高新技术 产业对上海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所起的作用;问题(2)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对北京市的经济发展所起到的推动和促进作用;问题(3)国际互联网快捷的信息传递方式将会改变企业的传统生产方式。
[实例分析讨论]最近几年,电子通讯、生物工程、软件行业成了各路求职人员眼中的“香饽饽”,相比之下,钢铁、纺织、机械制造等传统工业的吸引力就小多了。在不少人眼中,传统工业“老气横秋”,不如所谓“朝阳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有前途。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探讨、教师提示点拨]运用信息技术能有效缩短一个产品从开发、 生产到销售的周期,保证企业产品能紧跟市场需求。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使工业生产摆脱了“找米下锅”的局面。纳米技术在材料、医药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带动了新产品的开发;环境技术使工业发展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并为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创造了条件;各国政府积极推动用生物技术、生物医学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促进 社会产业结构越来越多元化、高效化,为整体经济的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让学生在思考中掌握学习方法,在交流中展现个性才能。)
[学以致用]1992年,经批准设立的临沂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将对临 沂市的经济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借鉴高新技术产业对上海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你有什么建议呢?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结]传统工业与高新技术相结合,将闯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 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凭借高新技术,传统工业重振雄风指日可待。
【作业设计】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特点
地理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和民族等基本情况。
2、了解青藏地区的山脉、盆地、河流、湖泊的分布。
3、了解青藏地区的公路和青藏铁路的分布。
4、了解青藏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特点及主要农作物和牲畜。
5、了解青藏地区交通条件的变化及青藏铁路的修建。
6、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填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保护珍稀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歌曲《青藏高原》引入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法]
1、学生朗读学习目标。
2、指导学生结合教材解析学习目标,即知识要点:青藏地区的范围,地形、气候、河流、植被、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特征,人口、民族,农业情况、能源矿产、交通等知识点,要求以记忆为主,理解为辅;技能与能力要求:了解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和步骤。
3、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①结合课本第87页图4-21“青藏地区”图,完成第87页活动题1-6,了解本区的基本情况。
②先通读课本相关内容及教材中所配的各种图表,对一些重要的知识划起来;再结合教材完成学习资料中的导学练习。
③要求:思考青藏地区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工农业、交通等各种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无联系?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13分钟左右)
学生按要求进行自学,完成导学练习。
教师巡视,督促个别学生进行自学,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在预习情况,为下一环节的精讲做好准备。对一些速度快的学生,特别是对一些有进步的学生进行必要的表扬与鼓励,催促一些较慢的学生抓紧时间。
布置一些已完成任务的学生思考:青藏地区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工农业、交通等各种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无联系?
[教师精讲](18分钟左右)
1、结合板图,让学生指出本区的位置和范围,特别是本区重要的界山。
2、面积、人口、民族与宗教的内容,由几位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从面积、人口占全国的比例,得出本区特点:地广人稀。多媒体展示本区的一些宗教图片,如雄伟的布达拉宫、信徒朝圣的景象等。
3、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工农交等生产、生活情况,主要通过学生说出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内在关系,教师用知识网络图的形式逐一展现;并在板图中由学生指出相关地理事物,如: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指的是哪三条江,青海湖、察尔汗盐湖、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滇藏公路、青藏铁路、中尼公路等。同时,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资料,如青稞、藏民生产、生活的场景、牦牛、青藏铁路沿线风光等。
课后小结
结合学习目标,将板书中的划线部分内容删除,让学生一起再填一遍,进行总结。青藏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是适应当高寒的自然环境特征,也就是说人类的生产、生活不能离开当地的自然条件,而且要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真的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板书
青藏地区
1、位置: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横断山以西
2、范围: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的西部
3、面积和人口
4、民族和宗教
5、自然环境特征和工农业生产、生活情况
地理教学设计13
[设计思想]
“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是一个基本的规律。每一个学习过地理的人都会对这个规律具有深刻的印象,所以要激发学生对本课题的重视与探究的心理状态。尽管在中小尺度范围内,不容易发现“地域分异规律”,但学生结合旅游经验及阅读地图可以获得感知。在本课中,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条件,启迪学生去思考问题,从而有所得。地域分异的规律虽然很重要,但对于规律的理解和掌握需要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所以,我同意课程标准和教材所倡导的“活动课程”,使学生通过案例的解读、自身的体验去感知规律的存在,而不是概念和定义的诠释与灌输。
[教学内容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必修1对“地域分异规律”的内容的要求: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旨在通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首先应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其次,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几个版本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都探讨了这一规律。但不同的教材在教学内容与风格上是有差异的。如鲁教版和人教版的教材,对这一规律的描述都是“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山地垂直地域分异”,鲁教版前者还分为“水平地域分异”和“垂直地域分异”。中图版的教材以“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为题来讨论。这几种教材对此内容的共同点是:其一,淡化“地带性”、“非地带性”的概念。其二,注重案例解读得出“地域分异规律的结论”。从本课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地理新课程理念“简化概念”、“增强体验”、“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获取“由赤道到两极、由沿海到内陆”的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2.阅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获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掌握区域分析与比较的地理研究的方法,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培养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了解人们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态度和责任感。
[教学准备]
1.在“中国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以东北地区的黑龙江为中心,分别向南、向北认识各自然带分布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情况及代表的植被类型。
2.从自然带在地图上的变化情况感知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3.全班学生分成三个考察小组,分别为组1、组2、组3。
[教学时间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自制课件:展示多媒体素材库──不同的自然景观图(如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非洲)、温带草原带(呼伦贝尔)、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寒带苔原带、极地冰原带),按照“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的顺序进行播放,自然景观的画面在学生欣赏时首先从视觉上给学生强大的“冲击力”,在形象感知与意境的体验上为本节的学习创设了一个探究的情境。
生:议论,谈论各地地理景观的不同……
师:(承转)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差异的产生,这些差异反映出什么样的地理规律呢?
[新知识讲授]
师: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大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探索
(展示课件)中国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师:在图上找到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往南行进,你们沿途能见到什么自然地理景观?
生:(第一组讨论过后,代表回答)我们组从我国的黑龙江出发,南行依次看到了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阔叶林叶面宽大……
师:很好(鼓励),我们跟随第二组从黑龙江向西旅行,又能见到什么样具有特色的景观呢?
生:(第二组讨论过后,代表回答)我们组从黑龙江西行,沿途见到了小兴安岭、大兴安岭森林带──呼伦贝尔大草原──塔克拉玛干沙漠,各种景观迥然不同,差别好大!
(教学随想:此教学活动的设计把学生的探究行为与所授知识相结合,给学生提供表现与表演的机会,课堂较活跃)
过渡
师:我国的自然景观由南向北,从东向西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大家思考一下形成这种自然景观的差异的原因是什么?那么在更大的范围内,如从亚洲、欧洲扩展到全球来看,是不是也存在着这种差异呢?你能从中发现什么样的规律吗?
(展示课件)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把“非洲的陆地自然带图”局部放大
师:我们从屏幕上的图上来看看“非洲的陆地自然带是怎么分布的”,主要受哪个地理要素的影响?
生:非洲从赤道向南北依次是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受纬度位置的影响,以热量为基础。
(展示课件)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师:由上面我们大家的活动,我们可以看到:自然带是因地域差异而形成的自然综合体,所以自然带的分布基本上可以反映出各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如:气候、植被、土壤在不同地域的分布情况,从而可以指导我们认识整个陆地环境的差异性。(承转:下面让我们具体来看看不同的气候环境下出现怎样的陆地自然带)
(出示“理想大陆气候模式图”与“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复习气候分布规律及影响气候分布的主导因素,通过知识的迁移,了解自然带纬度分布具有全球规律,说明不同地区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小结与过渡
师:我们刚才所讨论的两种地域分异都是体现在水平方向的,一种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一种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那么在垂直方向又存在着怎样的分异规律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登山──去探索喜马拉雅山。
(展示课件)喜马拉雅山分层的景观图和喜马拉雅山垂直自然带分布图
师:仔细观察这两幅图,比较山的'南坡和北坡,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信息呢?
生:(第三组讨论过后,发现)喜马拉雅山南北坡的起始带不同,北坡的自然带谱简单,南坡的要复杂。
师:我们知道喜马拉雅山在中低纬地区,平均海拔高度6000米以上,那么是不是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山地的垂直带的数目就丰富呢?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课件展示:位于赤道的非洲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895米)的自然景观和垂直自然带谱,生生互动)
师:很显然,喜马拉雅山和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谱都与纬度与海拔有关。也就是说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和水分”为基础的。那么我们来对比一下: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引导学生探究]
(课件展示)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师:最后我们来从这幅图上找一找违反地域分异的自然带分布,利用手中的地形图和洋流图等资料分析这种分布的原因,探究南美洲安第斯山南段,东侧西侧景观有何不同,南半球缺少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的原因,新疆天山山麓为什么出现绿洲。
(教学随想;此类问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但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可以培养学生共同合作学习的能力,进而培养了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直接经验以及总结地理问题的分析能力)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班的同学对地理问题的思考很敏捷,我们已经学习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下面让我们看看这一规律对我们现实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实用价值?
(展示课件)活动:在我国温带水域,水葫芦生长旺盛,既可消耗水体中多余的养分,又可作为饲料和绿肥,发挥了较好的生态效益。然而,把它们引种到亚热带水域却因生长过于旺盛而引发了生态灾难。请简要说明产生这种差异的自然地理原因。
[课堂小结]
[富有地理哲理的语言]陆地上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具有不同的区域特征,而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则是绝对的。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是有一定规律的,在规律性中又表现出了复杂性。
地理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能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2.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3.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教学重点】
1.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及主要领域。
2.联合国的宗旨和组成。
【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辩论法
【教学准备】
1.课前将学生分成四组,分别代表联合国安理会、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官员,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代表。由学生推选一们联合国秘书长和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
2.学生预习教材并搜集世界最近时期有关经贸磨擦方面和地区冲突方面的信息资料以及中国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资料。(教师可具体指定内容,以免学生盲目搜集)按扮演角色各级别整理好资料,并理好发言稿,推选代表发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教师(直接引入新课):这节课请同学们自己组织召开两个国际会议,讨论国际间的合作问题(同时板书:国际合作),主要是讨论解决巴以冲突问题的中国的入世问题。教师作为安南和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的秘书参加这两次会议。会议前,我将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情况向同学们作一下简介,以备大家对讨论中国入世问题的理解:世贸组织是……下面先请同学们推选的“安南秘书长”先生主持会议。
学生“安南”按会议程序主持会议(教师坐在该生旁边指点会议如何进行)。
(一)“安南”宣布大会开幕,并发表讲话:我宣布此次大会现在开幕,女士们、先生们,世界需要和平,需要共同发展。现在世界……,巴以冲突不断升级,引起了世界各国的不安和普遍关注,我现将巴以冲突问题提交大会审议,请大家讨论研究解决。
(二)巴以双方及安理会会员国代表讨论,然后代表发言。(教师应提示各方代表:要从自己扮演的角色的角度讨论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得出各自的观点和解决措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应表明以军撤不撤军,如何撤军?巴方要求以方应怎样做,提请大会裁决。)
学生:巴方代表发言,主题是阐述请联合国干预以方并对其实施制裁的理由(列举以方的行为,如对巴方造成的人员伤亡,房屋毁坏等损失情况。)
学生:以方代表发言,阐述打击巴方的原因。
学生:其他国家代表发言,阐述各自的观点和解决措施。(如学生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教师应加以引导以体现合作的精神,估计多数代表发言的观点可能是:以方应立即撤军,以土地换和平……)
(三)“安南”从代表们的发言中选择合理的解决措施,就此提请大会审议通过并宣布照此安理会决议执行。
教师:小结,同时建议举行第二个会议——世界贸易组织大会。同学们组织的联合国安理会开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准备召开这节课的第二个会议,讨论审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问题。会前大家先看教材图5。9,让学生从中获得国际社会需要合作的一些启示,然后提示学生。1)中国的代表:围绕为什么要加入世贸组织,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其他国家有什么好处,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国际社会的承诺这几方面思考讨论,如中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世贸组织就是一种承诺。2)其他国家的代表:围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同世界很多国家先后经历长达二十来年的艰苦谈判历程:中国入世后对世界各国有什么好外这两方面去讨论思考自己的观点,以便大会对中国入世问题进行表决。讲座两分钟后教师建议第二个活动开始。
学生:“总干事”主持会议
(一)“总干事”宣布会议开始,并请中方代表首先发言。
学生:中方代表根据老师的提示作陈述性发言。(中方其他代表可补充发言)
(二)“总干事”发言阐述其本人对中方过去工作的看法(看法应是积极的、有利和),并提议世贸组织成员国举手表决。
学生:世贸组织各成员国举手表决:一致通过(基于两个因素获得这个结论:大家是中国人,学生的童心会偏向自己的国家:教师前面的引导)(师生共同鼓掌欢庆)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完成后面的板书提纲。这节课的两个会议大家组织得很好,很成功。那么大家在这两个会议获得了些什么体会呢?同学们思考一下再发言。灵活处理学生答案,学生可能的回答——国际合作非常重要(板书)。中国入世说明中国需要同国际社会合作,国际社会也需要同中国合作。中国需要合作,世界各国都需要合作。课后请大家完成教材P94A、B图,并思考现在国际合作中存在着什么现象。再问:这两个会议体现了在哪些方面需要国际合作?学生思考回答——在政治、经济方面(板书)。那么,同学们根据平常的体会,国际间还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合作,请举例。学生思考回答——中国人穿西装、吃西餐是服装、饮食文化合作交流的结果,航海家麦哲伦使用的指南针是科学技术合作交流的结果(板书)。大家再想一想:本节课的两会议都体现了联合国这一重大国际组织的作用,对吗?学生异口同声——不对,只有安理会会议表明了联合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组织。(板书:联合国的作用)。除了联合国这个组织,大家还知道哪些国际组织(板书:其他国际组织)?知道——非统组织、欧盟……
结束语:这节课,我非常感谢同学们的合作!
板书设计
国际合作
1、很重要:
2、主要领域:政治、经济、文化……
3、联合国的作用:
4、其他国际组织:
教学反思:
由于内容简单,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很好掌握,教学效果良好。
地理教学设计15
生本教学是郭思乐教授近年来提出的教育新理念,他切中了我国现行教育模式中“师本”理念的要害,以教育本体论、建构主义等为理论基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也尝试了一下生本教学模式,发现经过一个多月的探索,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高了,对地理学科的恐惧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率高了,学生变得更喜欢上地理课了。我在有限的实践中尝试到了运用生本理念,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的甜头,体会到了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推行生本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以下是我落实生本理念,在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探索与反思,想跟大家讨论一下。
一、生本教学理念的实施
1.充分信任学生,依靠学生学生自主地学习
实施“生本教育”,首先需要教师在思想上完全放下包袱,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还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又足够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去自由发挥,自由创造。否则的话,如果教师只是在形式上放开,而在实际操作时,总是担心学生这没学到,那没学好,非要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框架学习,那就会束缚学生的手脚,压制学生的学习天性,大大削弱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我在地理课堂上尝试运用生本教育理念进行教学时,教师由“主演”变成了“场外指导”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学习必修一《地球公转的意义》关于影长的计算时,老师就没有象以往那样按部就班地依据教材的安排进行教学,而是“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切实注重学生自身的体验,在前置作业布置完毕后,学生很开心地找来灯泡、竹竿(有的小组用铅笔来代替)、皮尺(有的小组用鞋带)等。不等老师提示,探明就小组合作,有条不紊地计算出厦门地区冬至日、夏至日不同的太阳高度,然后分工,演示、测量、出竹竿、铅笔等标志物在冬至日与夏至日的影长。最后,老师进一步点拨各个小组“厦门某小区欲盖一60米高的楼房,其北面的建筑一楼要想全年都能得到太阳光线,楼间距最少不能少于多少米?”本以为这个问题一定能难倒学生,可是,在各个小组的分组演示下,各个小组先后得出了正确结果。不禁让我大为吃惊。本以为这个问题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可是当我真正放手之后,发现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真的收到意向不到的效果。
2.前置作业的布置
生本理念中的“先学后教”以将学生的先学提到了重要的位置。以往的作业布置都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检查教师教学成果,改进教学
的重要依据。但是生本教育下,教师会将下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以浅显纲要、要点的形式布置,这类作业是为新课做准备,做铺垫,做指引。它是预习作业,但又超越了预习作业,这就是生本课的前置作业。它引导学生怎样去预习,怎样做好“先学”,怎样进行组内的知识融合。前置作业必须是对学生的预习、“先学”有导向作用。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二《工业的区位选择》时,我给学生布置的前置作业如下:
⑴网上查阅资料,寻找你感兴趣的企业的相关资料,小组汇总分析这种(类)企业分布在某地区的原因。(小组上台展示)
⑵国家决定大力发展中小型企业,现在银行愿意给你们提供1000万人民币的无息贷款,请问你们将在什么地区发展什么企业?并详细说明你们的理由。(小组上台展示)
前置作业的布置应本着低入性、指导性、个人作业与小组合作作业相结合、趣味性、开放性、等原则。
⒊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趣”提质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教师应当始终把引发学习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即个性兴趣和求知欲望摆在首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只有“好之”、“乐知”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学习欲望。学生只有对地理课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如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地理学习成绩的关键是设置悬念。如必修二《工业的区位选择》时,学生尽管经常接触一些工业产品,但是很少注意到工业的区位选择问题,这时“查找感兴趣的企业的详细资料,进一步思考它们选择在不同地区的原因”,学生可能就会开始关注自己平时喝的矿泉水、绿茶等饮品的产地,喜欢玩电脑的同学可能会关注电脑配件产地、游戏软件产地等,爱美的同学可能会关注最喜欢衣服的产地,进而激发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给与1000万的投资金额,鼓励你们办不同企业,说明选择的理由”更是给学生更多的发散思维的空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质疑和解惑的兴趣。
4.注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积极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
在地理课堂中,我们应十分重视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并以课堂讨论作为合作学习的有效载体。生本教育中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教师可通过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我们可以把学生学习中产生的疑惑,教师教学中设置的问题,通过不同的形式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讨论一般以前后两张桌子的4名同学作为一个小组,也可以是同桌2人为一个小组,或者以班级自然小组为单位。但不管以何种形式开展讨论,都必须让每一位学生在合作中承担责任,在讨论中分享收获。如在必修二《工业的区位选择》中,全班40名同学共分5个小组,它们分别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原料导向型、市场导向型、技术导向型、劳动力导向型、动力导向型工业,先小组内个人查阅资料,每个组员将自己准备的部分由记录员或组长再整合,综合成报告进行汇总。在小组展示的环节中,各小组在分别展示后,要留有2—3分钟的答疑时间,其它小组进行提问,由展示小组进行解释,充分发挥全小组的智慧回答同学提出的问题,营造全班良好的学习环境。
5.要高度尊重学生,多用欣赏的眼光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肯定
“生本教育”提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因此作为老师,应该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并不断地给与学生支持与鼓励,让学生感受和分享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这样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如在必修二《工业的区位选择》中,一位平时最喜欢通宵玩游戏的同学,选择了“分享游戏软件的产地及选择的理由”,回答的相当不错,这时我就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优势,不断发出啧啧赞叹之声,并情不自禁地多次用到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像“太好了!”“棒极了!”“谢谢!”“真让人难以相信你们会想出这么好的办法来”等等,该学生老师的激励下,尝试了成功的喜悦,学习愿望得到了满足,学习积极性空前提高。
二、 对生本教学理念下的提升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思考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感觉生本教育有很多的优点,但是也存在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生本教育的优势:
⑴生本课堂迎合了学生喜欢自我表现的心理特点,消除了学生的思想顾虑和心理负担,学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展示或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⑵生本课堂符合了新课标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要求。学生通过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前置作业来达到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目的;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及展示来促进学生合作学习。
⑶生本课堂解放了老师也解放了学生。在生本课堂中,学生是演员,老师只起到了导演的作用。演员的角色越投入,生本课堂就越精彩。
2.生本教育继续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生本教学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知识的探究和展示过程中,所以练习的机会变少了,因而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掌握的不够牢固。在解题的过程中错漏较多,速度
也较慢。此外,对于一些基础差而且内向的学生如何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也是生本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
以上是我对高中地理生本教学的实践及思考,生本教学实践使我解决了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困惑,学生通过自发主动的学习,在课前课后大量地查阅资料,充分感知、感悟和内化学习内容,自身去品尝知识的“原汁原味”而不是无奈地“咽啃”教师已“咀嚼”好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走近地理,喜爱地理这门科学,尽管生本教育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我将和同仁们一起慢慢摸索,力争使其较好地应用于地理教学。
【地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地理教学设计02-12
地理教学设计06-16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02-02
地理教学设计(推荐)11-20
地理《农业》教学设计05-29
关于地理的教学设计01-31
地理优秀教学设计07-11
(精)地理教学设计11-30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01-15
地理教学设计18篇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