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圆柱》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认识圆柱》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认识圆柱》教学反思1
〔教学片断〕
师:你对圆柱有哪些了解?
生1:圆柱有两个底面
生2:圆柱的底面是圆形
〔学生举手的人不多,有点冷场〕
师:看来大家对圆柱有了一些了解,下面我们来进一步探索圆柱的特征。
(接着,教师出示小组学习要求,让学生通过观察圆柱实物,围绕3个问题,探索圆柱的特征)
师: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圆形。
生2:我觉得圆柱的两个底面面积相等。
师:你们有办法证明圆柱的两个底面相等吗?
生3:〔该生是学困生,但在公开课中回答问题一向很积极〕如果圆柱的两个底面不相等,那么圆柱就会一头大,一头小。
师:恩(停顿),你能再说说吗?〔这时我听得不太清楚〕
生3:两个底面不相等,一头大,一头小,会东倒西歪。
师:(没有做出评价)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4:我是通过把上面的盖子取下和底面相比,得出两个底面大小相等的。
师:说得太好了。(露出满意的神情)
(之后,老师拿出一个有盖的茶叶罐,按生4的方面演示了一遍)
板书:面积相等的两个圆
师:圆柱的面还有什么特征?
生5:我发现圆柱的表面摸起来很光滑,永远也“摸不到头”。
师:为什么“摸不到头”?你觉得圆柱的这个面和底面有什么不同?
生6:底面是个平面,而这个面不是平面。
师:我们就说这个面是曲面。(板书:曲面)
〔反思〕
一、学生不是一张白纸。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他们的数学学习不仅仅在数学课堂上,在生活中他们也在不断地积累数学的知识和经验。因此“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圆柱形的物体在生活中可谓太常见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一定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积累了一些有关圆柱的知识和经验。基于“尊重学生的已知,引导学生的未知,促进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我提出了“你对圆柱有哪些了解?”的问题,试图通过这个问题,找到学生学习新知的生长点和联结点,达到“立足旧知,激起学生灵动思维”的目标。从学生的回答不难看出,学生对于圆柱的整体把握显然不感兴趣,他们更多的关心是某个局部,如两个底面,底面的形状等。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对于我的这个安排学生并没有领情,举手回答的学生不多,我所想要看到的“各抒己见”、“百花齐放”的情景并没有出现。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的冷场?除了学生进入高年级,由于生理、心理的诸多问题导致不爱回答问题,羞于表达,或懒于表现的原因以外,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平时的课堂上,为了追求所谓的“教学质量”,所谓的“高效”,牺牲了给学生说话的机会。渐渐的,学生也就习惯沉默了。
二、给学生发现的机会
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学生亲自把知识发现出来。在本环节的教学中,老师并没有把圆柱的特征“教”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触摸圆柱体实物,用他们自己的眼睛和双手去发现,去感悟圆柱的特征。特别是在有一位学生发现了圆柱的两个底面大小相等后我并没有就此作罢,而是让全体学生想办法证明这个发现。通过汇报我们不然看出,由于老师给了学生这个机会,其结果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生从各自的视角出发,证明了圆柱的两个底面相等,展示了学生有个性的学习方式。
三、生成需要互动
证明“圆柱的两个底面大小相等”这个环节,在备课时预想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证明方法:1、将圆柱形容器的盖子取下与底面相比较;2、用圆柱形实物的底面在纸上画一个圆,然后将另一底面和画好的圆作比较;3、用尺子量出两个底面的直径或半径作比较。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有许许多多的意想不到,生3的说法就没有在我的预设之中。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想法?如何把握生成?是对教师把握课堂水平的一次考验。在这个过程中,令自己感到惋惜的是在生3回答之后,我竟然没有做出任何评价。我用沉默这盆冷水,浇灭了该生创新的火花;我的无动于衷,击退了该生答题的`热情。这样一来,创设一个敢于质疑,乐于表达的课堂学习气氛的想法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在后来的评课中,教研组长陈老师评价说:“生3的回答,从反面论证了圆柱的底面积相等,应该得到鼓励和表扬。”学困生这样一次精彩的回答,独辟溪径的思路,我却视而不见,至今我还后悔不已。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当时没有听懂该生的意思,没有马上反应过来;另一方面,暴露出在我的思想深处,关注课堂的进程比关注学生多一些。因为学生的回答在我的预设之外,便敷衍了事,心里更想听到的是预设中的答案。后来这位学生的回答,我之所以满意,我想也是这种心理在作怪吧。以学生为主体,具体落实到课堂上,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表现,重视教师评价对学生所起到的激励作用。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而生成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互动,只有互动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生成,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认识圆柱》教学反思2
一、对圆柱的认识进行重点引导
认识圆柱时,由于学生对圆柱已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从情境图中找出圆柱,让孩子明白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在此基础上,结合圆柱的直观图,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并对圆柱的侧面教学作了重点说明。
二、注意学习方法的迁移: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认识在研究内容上有其相似之处。认识圆柱后我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回顾。通过交流学生对学习的方法进行了有效地迁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有效地激发。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观察、研究之中。对于圆锥,不同的同学有了不同的认识。然后,通过适时地交流和组织阅读课本,学生对于圆锥有了较好的认识。
三、注意对比:圆柱和圆锥认识以后,我让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进行了有效的对比。从而使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的面、高有了更深的.认识,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系统。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识到在我们的教学中要注意有层次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虽然课前钻研教材,准备学具、教具花的时间多些,但看到孩子们那一张张可爱脸蛋,我心里和孩子一样乐滋滋的。
《认识圆柱》教学反思3
在认识圆柱体的课堂上,我设计了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自主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学生的小组活动各不相同,比较突出的优点是学生对圆柱的特征认识都是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验到出现的主要问题:
①学生对自己所探索的知识不会归纳,表述;
②学生的.探研学习是无序的,随意的;
③各组的各位成员对知识的探究和思考,差异很大;
④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差;
⑤学生不会交流学习。
研究“圆柱的认识以及表面积”是在学生已有的有关圆面积和长(正)方体的表面积等有关知识,已具有了独立研究表面积的能力,而且圆柱形在小学生的显示生活中处处可见,比较熟悉,因此,我们备课组将此学习内容作为学生进行探索,研究学习的材料。
通过试验课:我们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1、这样的课,让学生进行探研学习,教师进行引导的关键是设计好一张让学生有序进行知识归纳和理解的表格。
2、这样的课还要多让学生上逐渐培养学生交流学习的能力和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
3、在学生动手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帮助,不是引导、指责,指导也应是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再给予
4、这样的课,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观察和分析。
只有看清了学生的学习,才能有方向努力做好我们的教。
《认识圆柱》教学反思4
《圆柱与圆锥》单元终于落下帷幕……
我想教过这一单元的老师对它的感觉肯定是“想说爱你不容易”,学生也一定是“恨你在心口难开”。呵呵~~这一切的源头都得归功于本单元的“计算”。
对于本单元的计算,我曾采取了以下策略,以期学生能少“恨”一些:
1、熟记3.14与一些常用数相乘的结果。
2、启动学生的简算意识,教给学生一些计算的技巧。
①对于一些有特殊数据的'计算,如计算圆柱体积:2.5×2.5×3.14×8,引导学生利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2.5×2.5×
8)×3.14=50×3.14=157 ;
② 计算圆锥的体积时,可让学生把乘数中能和1/3约分的先约分,然后再乘:如4×4×3.14×6×1/3,可引导学生把6和1/3先约分,然后再乘,(4×4×2)×3.14=100.48 ;
③对于一般数据的题目,如:3×3×3.14×8,也尽量把3.14以外的数先相乘,最后再和3.14相乘,即(3×3×8)×3.14=72×3.14=226.08,以提高计算正确率。
3、计算量很大的题目,采取“只列式,不计算”。
对于计算繁杂程度高的题目,我通常是采取“只列式不计算”的策略,既可保持学生的兴趣又可节省时间。“银行的工作人员通
常将50枚硬币摞在一起,用纸卷成圆柱形状。(底面直径2.5cm,高9.25cm)你能算出每枚1元硬币的体积大约是多少立方厘米吗?”这题的列式是1.25×1.25×3.14×9.25÷9,如果真让学生计算出结果的话,恐怕既费时又费力。所以我们教师也不要拘泥于算。
4、启动学生的估算意识。
估算可以使学生把正确结果的范围框定,对于一些有明显错误的计算,容易发现问题。如:1.2×1.2×3.14×6=271.296,估算:1×1×3×6=18,正确的结果应该是在18左右,而现在271.296偏离正确的结果太远了,一定是错误的。正确的结果应该是27.1296。当然,如果真的为学生的兴趣考虑的话,可以使用计算器。但是由于考试的“紧箍咒”,又有几个老师能够如此洒脱与超然呢?
我不能做到绝对的超然,但我也努力了!呵呵
《认识圆柱》教学反思5
生活中的圆柱体很多,学生看到的也很多,所以苟老师采用了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本课的重点是认识圆柱的特征及圆柱展开图的研究,所以在教学时,苟老师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苟老师发现来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的。
苟老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圆柱,从大家熟悉的实物引出圆柱的各部分的组成,通过动手去摸一摸手中的圆柱,再和同学交流一下,你知道圆柱各部分的特征是什么?
苟老师认为苟老师在这节课教学中最突出的.地方就是能始终围绕学生的思维和操作探索研究在转,而不是学生围绕教师在转,因为在备课时就想到学生发现的问题与预案中的教学顺序未必相同,所以当学生说发现了上下两个圆面是“相等”时,苟老师们就先研究两个底面,这时苟老师反问一句“你怎样证明这上下两个圆就是”完全相同“的吗?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探索的境界中,学生在课堂中能不能进行探究,关键还是要教师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方法证明了上下两个圆是”完全相同'后。
对于高的探究,因为高在圆柱中是比较抽象的,如何让学生体会高的无数条及高的存在是本节课的难点,苟老师围绕着学生的思维走,学生基本能做出侧面上的高,所以苟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高让学生去思考高的特征,在研究完高时,苟老师反问一句“除了这些高以外,还有吗?”把学生再次带入探索的境界。关于圆柱侧面剪开的教学,苟老师做了一些处理。苟老师给学生准备的圆柱都是用一张长方形跟两个圆包装的,所以在打开时,学生的答案都是统一的,在这时苟老师出示了一个圆柱打开是平行四边形,反问“这是什么原因啊?”这样就点燃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就会主动地去思考。
通过动手做,本课的难点就迎刃而解,真是实践是检验“知识”的唯一标准啊!这样就将教学重点、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课的始终,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认识圆柱》教学反思6
学生对新知识是好奇的。在教学新知识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摸一摸、比一比,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整体地感知圆柱的特征。在讨论圆柱的侧面时,设置悬念,先让学生猜一猜:“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会是一个什么图形呢?”通过猜测再进行验证,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
认识到长方形与圆柱侧面积之间的关系。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猜想、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始终,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练习阶段,我设计了针对性练习和发展性练习,在形式、难度、灵活性上都有体现。判断题有利于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的填空题进一步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利用圆柱形实物,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观察,认识了圆柱的特征,并利用课件辅助教学,使学生对圆柱的特征有直观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圆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基础。
《认识圆柱》教学反思7
1、我对这节课有这样的设想:对于“圆柱的高”的教学同样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这一环节的处理应再深入一些。通过课件显示。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到它的高有无数条,而且知道测量外侧的高比较方便,同时也为后面布置的实践作业奠定了基础 。
2、在本次活动中,我设想的学习目标是通过学生的的自主探究来认识圆柱体的`外形特征,在头脑中建构圆柱体的基本形体概念,为此,我必须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观察想象和操作的空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活动。于是,我创设了以下的教学程序:
首先,我创设了一个长方体与正方体图片,并以课件的形式展示,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探索的热情,接着,提供多种多样的生活中的圆柱体的课件与实物圆柱操作材料,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滚一滚的方式去亲自体验圆柱体的外形特征,然后集中学生进行反馈与总结,再引导学生利用一个圆形的纸片对圆柱体上下两个底面进行大小的比较,再集中学生进行谈话,最终得出圆柱体的总体外形特征。
圆柱的组成有:一个侧面和两个底面,而总结出。两个底面是两个圆,并且大小一样。为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打基础。接着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来判断生活中见过的物品形状是否为圆柱体,再拓展学生的想象思维,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相似于圆柱体的物品。
本节课存在的优点是创设了合适的环境供学生进行自由的探索,让学生在“做中学”,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并且融入了课件的使用,让课堂氛围“热闹”起来,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师生关系能够得到和谐发展。最后的延伸活动保持和发展了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感受探索的乐趣。
《认识圆柱》教学反思8
本节课我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能主动学习新知,突破难点、疑点,能解决实际问题。
1、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经历猜想、操作、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比如,我从圆柱模型拼成长方体入手,强调它们是等底等高长方体。由长方体体积公式V=Sh,猜想圆柱的体积公式。再通过学生的具体实际操作、小组合作探究,从而探索出圆柱体积公式,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圆柱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活动中进一步使学生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比如,回顾上学期所学的圆的面积推导公式,从而理解圆柱的底面积与长方体底面积相等。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本节课中,我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采用多媒体课件。但我认为一节好课就非要使用多媒体课件吗?其实不然。当然,今天我在教学中,确实有许多的不足。比如,将圆柱体切割成若干等份,等份越多,分得越细,就越接近于长方体。倘若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演示,或许效果更明显
总之,今天教学中的'不足,我会不断改进。既面向全体学生,又注重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设计更精、更符合学生发展的梯度问题,让他们在有限的时空内愉快学习、成长!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一节课下来,我静心思考,有以下几点反思:
1、一节好的课,在教学时要层次清楚,步步深入,重点突出。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首先从实物图形讲解到空间图形,采用对比的方法,不断加深学生对形体的认识。然后要学生用自己的学具动手做实验,从实验的过程中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样,就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然后,利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印象。
2、一节好的课,应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观察,先猜测圆柱和圆锥的大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白学习目标。在应用公式的教学中,又把问题转向到课初学生猜测且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计算出圆锥的体积,终于使悬念得出了满意的结果,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3、一节好的课,要有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由于我平时非常重视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因此,学生在这节课上,表现也相当的出色。我在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分组观察、操作、讨论,动手做实验等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认识圆柱》教学反思9
圆柱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就有所接触,是继五年级长方体、正方体之后的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是一个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的典型。因此这节课的学习显得尤为必要,使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上课伊始,图片显示建筑物,日常生活用品中的圆柱形,给学生一个震撼,了解圆柱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在实际生活中,虽然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的认识都是感性认识,而课堂教学是对圆柱体进行理性的'认识。学生对新知识是好奇的,所以在教学时,动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我发现和掌握圆的柱的基本特征,是本节课的主题。过后组织学生观察、触摸、猜测、操作验证、巩固、应用这几个环节组成。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手中的圆柱实物,初步感知圆柱特征,是直观感知层面的活动中,对圆柱特征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把握。再把圆柱放在平面上来了解,由实践上升到理论的层次,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圆柱侧面展开的学习我将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它将影响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学习。认识到长方形与圆柱侧面积之间的关系。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猜想、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始终,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练习阶段,紧紧围绕新知我设计了针对性练习和发展性练习,在形式、难度、灵活性上都有体现。判断题有利于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的填空题进一步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同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在学习圆柱的侧面展开与长方形各部分的关系时,学生对知识理解比较困难,演示不直观。
总之,我会吸取经验教训,弥补自己的不足,更好的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
《认识圆柱》教学反思10
本节课通过“引圆柱——学圆柱——探圆柱——用圆柱以及悟圆柱”这五个环节,引领学生经历了回忆对比、看书自学、实践探究、欣赏感悟的过程,认识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方面是做得比较好的:
一、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定教。
我经常思考:学生在学习新知之前,绝不是“一张白纸”,他们都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有着不同的知识基础。所以,教师的“教”应服务于学生的“学”。
对于圆柱,学生在生活中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认识。因此,我把新知的引入瞄准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学生的学习需要确定本课的教学起点。由最初的回忆圆到引出圆柱,再由想圆柱到充满神秘感的摸圆柱,这一个个满载思维的过程都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圆柱的与众不同,从而产生认识圆柱的强烈欲望。
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个性特征是我确定教学方式的重要前提。对于圆柱各部分名称,书中已有明确的介绍,引导他们拿起圆柱看书自学,这种实实在在的学习方式,不仅拉近了课本与现实的距离,而且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经过自己努力获得知识的成功感。终生受用的自学能力也随之得到提高。
《数学课程标准》告诉我,数学学习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需要上的,在新的教学理念倡导下,学生不再是活生生的容器,被动等待着教师照本宣科的浇灌和枯燥无味的填塞。他们需要的是亲身感受、亲自体验知识的“再创造”和“再发现”的.过程。因此,对于圆柱侧面展开图的教学,我创设了一个制作圆柱的话题,用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巧妙地引出探索圆柱侧面特征的需要。学生围绕着“制作一个圆柱需要剪出什么材料”的问题,自然探索起圆柱的底面和侧面的特征。在这过程中,学生的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也因需要而生成。而在进行侧面展开图的探索时,作为引导者的我选择了先让学生重点探索侧面沿高展开得到长方形的一般情况,然后再通过“选材做圆柱”的活动,将侧面展开得到正方形的特殊情况以及平行四边形和不规则图形的其他情况加以渗透。在保证学生掌握基础的前提下,做到了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有益拓展,让每个学生 “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实”。
二、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学习生活化。
圆柱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立体图形。所以我选择了利用课件,演示从生活中的圆柱形实物到数学中的圆柱的抽象过程,让学生体会到生活数学化的过程。此外,我为每个学生都准备了一个圆柱模型,学生可以在自学、探索等等的活动中亲手摸一摸、剪一剪、看一看,生活实物与数学学习相辅相成,这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借助多媒体又让数学学习走向生活化,引领学生走进圆柱的世界,看看圆柱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生产中的存在,并直观、巧妙地介绍了圆柱的高在生活中的其他叫法,使学生 活学活用,由心发出“圆柱的作用可真大啊”、“我还要继续探究圆柱”等等的感叹。
三、立足课堂,为学生的发展而教。
尊重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环境中积极参与,开启智慧,是我力求做到的。通过设计填空、判断、选择、做圆柱,这样有梯度的练习,有利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巩固新知并形成技能。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效益,我别具匠心地设计板书,不仅突出了重难点,还大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此外,我精心设计的课后延伸——可乐罐的奥秘,开放性地向学生注入生活现实的鲜活信息,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而看到刚才学生的眼神,我感受到他们将越来越喜欢上数学……
本着以学定教、为学生发展而教的理念,我和学生在和谐、充实的教学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但同时,在刚才的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比如,对于每个教学环节的处理,还得继续细化和优化,以达到更高更好的教学效益。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处理老师预设以外的突发问题等等,都是我要继续学习、继续努力的方向。
《认识圆柱》教学反思11
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课开始,采用游戏导入,当学生从袋中摸出比较陌生的物体时,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这个过程虽然看似简单,但并不是流于形式。因为学生在触摸中初步感受了圆柱的特征,因而能准确地把它与学过的立体图形区别开。
第二,注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课堂上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提高了自主探究的实效性。让学生结合实物阅读教材进行自学,很好地利用了教材,并且把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用“看一看”、“摸一摸”、“议一议”、“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等几个活动连接在一起,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学整体。
第三,注重学生多样化的思考策略。
教学中,充分为学生提供思考和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例如。在让学生验证“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这一环节,学生的思维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课堂上我们听到学生说出了4种不同的方法,教师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评价,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力争让每名学生都有所收获,体现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这一教学理念。
第四,注重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堂结束时为学生布置了一项“实践性作业”:让学生为罐头厂家设计一个外包装。这是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又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这一理念。
但精彩中难免也会有些遗憾:一是,语言有时不太准确。如:指着圆柱说“圆柱旁边有一个面是侧面”。过于急躁,如果说“圆柱除了两个底面还有一个曲面,它是圆柱的.侧面”就会更好了。二是,应该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如:当有一个小组汇报出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不规则图形时,应该就势引导学生演示,让学生发现它通过割补法也可以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
反思了本节课,我有了一点教学重建的设想:对于“圆柱的高”的教学同样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这一环节的处理应再深入一些。上课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一下手中圆柱的高。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到它的高有无数条,而且知道测量外侧的高比较方便,同时也为后面布置的实践作业奠定了基础 。
《认识圆柱》教学反思12
一、设计理念
新一轮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实现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二、教学策略
1.创设生活情景,激励自主探索。
2.创建探究空间,主动发现新知。
3.自主总结规律,验证领悟新知。
4.解决生活问题,深化所学新知。
三、教材分析
《圆柱的表面积》是小学数学十二册的内容,包括圆柱的侧面积和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例2是求圆柱的表面积。先说明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在给出圆柱表面积的展开图,让学生了解圆柱表面积的组成部分,求表面积。例3是让学生运用求圆柱表面积的方法求出做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的用料,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让学生了解进一法取近似值的方法。
四、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运用公式计算出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五、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求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六、教具准备:圆柱表面积展开模型电脑课件学具准备:易拉罐、白纸壳、剪子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励自主探索
在导入新课时,老师用孩子们喜欢喝饮料的爱好创建生活情景:“同学们爱喝饮料吗?”“爱喝。”“给你一个饮料罐,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提了很多问题,“有的问题以后在研究,今天我们来解决用料问题。假如你是一个小小设计师,要设计一个饮料罐,至少要多少平方米的铁皮?”
(评析: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实际,因此,用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去创设情景,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使其自主地积极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二)创设探究空间,主动发现新知
1、认识圆柱的表面
师:我们先来做一个“饮料罐”(出示模型)薄纸壳当铁皮,你们想怎么做?
生:要卷一个圆筒,要剪两个圆粘合在圆筒的两边就行了。师:用什么形状的纸来做卷筒呢?(有的学生动手剪开模型)生:我知道了,圆筒是用长方形纸卷成的!
师:各小组试试看,这位同学说的对吗?
(其他小组也剪开模型,有的得到了长方形,有的得到了平行四边形,有的得到了正方形。)
师:还有别的可能吗?如三角形、梯形。
生:不能。如果是的话,就不是这种圆柱形的饮料罐了。
(评析:学生能拆开纸盒看个究竟,说明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学生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完成了对圆柱各部分组成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2、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师:我们先研究把圆筒剪开展平是一个长方形的情况。“求这个饮料罐要用铁皮多少?”这一事件从数学角度看,是个怎样得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思考、议。
生A:它是圆柱体:两端是同样的两个圆,当中是长方形铁皮卷成的圆柱。
生B:求饮料罐铁皮用料面积就是求:
圆面积X2+长方形面积
生C:必须知道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长和宽才能求面积。生D:我看只要知道圆的半径和高就可以求出用料面积。师:我们让这位同学谈谈他的想法。
生D: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相等,长方形的宽与高相等。所以只要知道圆的半径就可求出长方形的长,也可求出圆的面积。
师随着板书:长方形=长 ×宽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三)自主总结规律验证领悟新知
让学生就顺利地导出了圆柱的侧面积计算方法:S=2rh师:如果圆住展开是平行四边形,是否也适用呢?
学生动手操作,动笔验证,得出了同样适用的结论。
(评析: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由学生得出结论,又让学生验证,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地展示自我,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四)解决生活问题深化所学新知
师:大家谈得很好,现在小组合作,计算出“饮料罐”的铁皮面积。
生汇报。
师:通过计算,你有哪些收获?
生E:我知道了,圆柱的则面积等于地面周长乘以高,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则面积加上底面积和的两倍。
生F:在得数保留时,我觉得应该用进一法取值,因为用料问题应比实际多一些,因为有损耗,所以要用进一法。
(评析: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发现问题,交流解决。)
八、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同学们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积极主动,课堂上他们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独立思考,互相讨论,合作交流,终于发现了知识,领悟了知识,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自始至终在自主学习中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重视上:
1、重视学习内容的生活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数学问题,这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的'有效方法。在第一环节中,教师就创设了“饮料罐”情景,你想学什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创造的愿望。第二环节中,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下,根据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大胆探索,培养了学生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
2、重视学习主体的创造性
著名数学家、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辩论澄清的过程,就是自己发现或创造的过程。本节课中,首先以现实生活问题引入,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从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尝试、讨论、交流,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圆柱体的侧面积就推导出来了。
3、重视学习过程的实践性
创建“生活课堂”,就要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主体活动中去“实践”数学、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发现。本节课的第二环节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圆柱侧面展开的三种情形,在实践中推出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从而得知圆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认识圆柱》教学反思13
圆柱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就有所接触,是继五年级长方体、正方体之后的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因其在建筑业、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这是一个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的典型。因此这节课的学习显得尤为必要,使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上课伊始,图片显示建筑物,日常生活用品中的圆柱形,给学生一个震撼,了解圆柱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在实际生活中,虽然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的认识都是感性认识,而课堂教学是对圆柱体进行理性的认识。学生对新知识是好奇的,所以在教学时,动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我发现和掌握圆的柱的基本特征,是本节课的`主题。过后组织学生观察、触摸、猜测、操作验证、巩固、应用这几个环节组成。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手中的圆柱实物,初步感知圆柱特征,是直观感知层面的活动中,对圆柱特征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把握。再把圆柱放在平面上来了解,由实践上升到理论的层次,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圆柱侧面展开的学习我将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它将影响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学习。我上网查阅了不少资料,关于圆柱侧面剪开的教学,没有象以前的课堂中,将包装纸剪开后成四种不同的形状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不规则的图形作为教学的重点,即使出现了这么多形状,只是口头带过去了。一般同学不会的,在圆柱体的特征教学中它能起到什么作呢?不管怎么剪成什么样不都要将它转化成长方形来研究吗?因此,教学中简化这一过程,当学生剪开侧面出现了长方形。正方形,而没出现平行四边形和不规则的图形时,我用课件动画展示了侧面转化成长方形,以及底面圆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的过程。认识到长方形与圆柱侧面积之间的关系。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猜想、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始终,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练习题设计紧紧围绕新知展开。我设计了针对性练习和发展性练习,在形式、难度、灵活性上都有体现。判断题有利于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一题让学生动手操作,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了解。
整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如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合作,评价多元等等,但课中教师设计的环节太过朴实,缺乏有力的感召力,还必须在创设生动活拨的场景方面下工夫,教学环节太理性化,不太适合小学生的特点,语言方面要求少而精,富有童趣。只有在不断的反思中去改正才有极大的收获。
《认识圆柱》教学反思14
讲课前一天,我把我的教学设计思路和同组的老师进行了交流,达成共识。晚上,按照习惯,我一边看教学设计稿一边想象课堂上学生会产生怎样的反应,思过来想过去,越看越觉得教学设计太死板,于是我想到了省教科所崔海江老师讲座时说到:“对于几何图形的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先让学生知道几何图形上有什么?然后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特点﹚?……”联系我要讲的《圆柱的认识和侧面积》一课,同是几何图形的教学,运用以上教学流程行不行?这时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临时调整教学思路可能会很仓促,万一讲砸了怎么办?还是按白天想好的思路讲吧,毕竟有前两位教师的基础,得失摆在眼前,就算讲不精彩,也不会糟糕到哪里。
一、成功之处
现在讲课结束,有得有失。成功的地方来源于教师课前充分备课,对教材理解比较到位,课堂上尊重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交流,对于学生的不同见解能耐心诚恳的倾听﹑鼓励,教师的这些做法感染着每一位学生,消除了学生对新教师的陌生感,拉近了师生距离,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二、不足之处
不足之处来源于教师临时更改教学设计,课堂预设不够充分,对于课堂生成把握不到位,导致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任务没有完成。另外,对于我组的研修主题——教师的课堂评价语对激发学生主动性,这方面做的.还有欠缺,教师的课堂评价语不够丰富,还需继续研究。
三、改进措施
就这样,大脑里一直有两个小人儿在斗争。就在不定时,我想到自己此行的目的,在国培中心一位位专家传授的教学理念,在影子学校听课研讨的感受,再一次明晰了数学课堂不能只是传授知识,而是要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引领孩子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想到这些我坚定了想法︰即使不成功也要试一试。
一节课结束了,虽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但是通过这次课例研修,特别是自己亲自执教课堂,带给我的收获很多很多:教学理念需更新,课堂执教能力需提高,前路漫漫,任重而道远。
《认识圆柱》教学反思15
圆柱是学生在学习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因此在导入阶段时,关键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所以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我发现和掌握圆的柱的基本特征,并能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有步骤地展开研究和探索,同时让每个学生都树立能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在导入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教学圆柱的特征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摸一摸、比一比,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整体地感知圆柱的特征。在学生知道了圆柱的侧面积是指哪部分后,我设置悬念,先让学生猜一猜:“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可能会是一个什么图形呢?”通过猜测再进行验证,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认识到了圆柱的底面周长相当于长方形的长,高相当于长方形的宽。接着又问,要想知道老师手里圆柱的侧面积,你会算吗?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猜想、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始终,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本节课学生学的轻松、掌握的灵活,为构建优越的知识认知结构奠定了基础。但部分同学在计算时不够细心,结果出错的较多,还需强化训练。
【《认识圆柱》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10-06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05-17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10-13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10-31
《圆柱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10-07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01-24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01-24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10-07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07-07
《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