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及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因数、倍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2、使学生在认识因数和倍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探索求一个数因数或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求一个数因数或倍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生:小正方形。
师:想不想知道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形?
生:想。
师:多少个?
生:12个。
师:想一想你能不能把这12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呢?
生:能。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教学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师:增加一点难度,用一道算式说明你的想法,让其他同学猜一猜你是怎么摆的,好吗?
生:好!
学生汇报:
生1:1×12=12
师:他是怎么摆的?
生:一行摆1个,摆了12行;也可以一行摆12个,摆1行。
课件出示摆法。
师:把第一种摆法竖起来就和第二种摆法一样了,我们把这两种摆法算作一种摆法。(用课件舍去一种)
生2:2×6=12
师:猜一猜他是在怎么摆的?
生:一行摆2个,摆了6行;也可以一行摆6个,摆2行。
师:这两种情况,我们也算一种。
生3: 3×4=12
师:他又是怎么摆的?
生:一行摆3个,摆了4行;也可以一行摆4个,摆3行。
师:还有其他摆法吗?
生:没有了。
师:对,如果把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就只有这三种摆法,大家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三种摆法,更不要小看了这三种摆法下面的三道乘法算式,今天我们的新课就藏在这三道乘法算式里面。因数和倍数(板书课题)
教学“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师:我们以3×4=12为例,在数学上可以说3是12的因数,4也是12的因数,12是3的倍数,12也是4 的倍数。这里还有两道算式,同桌两个同学先互相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学生汇报:任选一道回答。
生1:12是12的因数,1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12是1的倍数。
师:说的多好啊!虽然有点像绕口令,但数学上确实是这样的。我们再一起说一遍。
师:还有一道算式,谁来说一说?
生:2是12的因数,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师明确: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所说的因数和倍数都是指自然数,(0除外)。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你有没有发现12的因数一共有哪些? (生边说老师边有序的用课件出示12的所有的因数。)
师:好了,刚才我们已经初步研究了因数和倍数,屏幕显示:试一试:你能从中选两个数,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因数和倍数?行不行?先自己试一试。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因数和倍数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三、教学寻找因数的方法。
1、找一个数的因数。
师:看来同学们对于因数和倍数已经掌握的不错了。不过刚才老师在听的时候发现一个奥秘,好几个数都是36的因数,你发现了吗?谁能在五个数中把哪些数是36的因数一口气说完?
师:说出几个36的因数并不难,关键是怎样找的既有序又全面,有没有信心挑战一下?
生:有。
师:老师提个要求:
1)、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同桌交流。
2)、把这个数的因数找全以后,把你的方法记录在下面。并总结你是怎样找的。
2、探索交流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找一名有代表性的作业板书在黑板上。
师:他找对了吗?
生:没有,漏下了一对。
师:为什么会漏掉?仅仅是因为粗心吗?
生:不是,他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找!
师:那么要找到36所有的因数关键是什么?
生:有序。
师生共同边说边有序的把36的所有的因数板书出来。 师:还有问题吗?
生:没有了。
生:你们没有,老师有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找到6就不再接着往下找了?
生:再接着找就重复了。
师:那么找到什么时候就不找了?
生:找到重复了,就不在往下找了。
师、生共同总结找因数的方法。(一对一对有序的找,一直找到重复为止)。
师:有失误的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进行调整。
3、巩固练习。
找出下面各数的因数。
4、寻找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找一个数的因数,并总结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学生非常喜欢,而且也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
四、教学寻找倍数的方法。
1、找一个数的倍数。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找一个数的因数,那么你能像刚才一样有序的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倍数吗?
生:能!
师:试试看,找个小的可以吗?
生:行!
师:找一下3的倍数。30秒时间,把答案写在练习纸上。 ??
师:有什么问题吗?
生:老师,写不完。
师:为什么写不完?
生:有很多个!
师:那怎么才能全都表示出来呢?
生:可以加省略号。
师:你太厉害了!你把语文上的知识都用上了,太真聪明了!难道不该再来点掌声吗?
师:谁能总结一下你是怎样找到的?
生:从小到大依次乘自然数。
师:你真会思考!
课件出示3的倍数。
2、找5、7的倍数。
师:我们再来练习找一下5的倍数。
生:5的倍数有:5、10、15、20、25??
生:7的倍数有:7、14、21、28、35??
师:你能像总结一个数因数的特点一样,来总结一下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
生:能!
学生总结: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设计意图】在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时,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去合作交流,并结合具体事例,让学生自己观察并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丰富了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中发展自我。
四、知识拓展
认识“完美数”。
师:(课件出示6的因数)在6的因数中还藏着另外一个秘密,(这是孩子们都瞪大眼睛在看,在听!)我们把6的因数中最大的一个去掉,剩下1、2、3,然后把它们再加起来又回到6本身,数学家给这样的数起了一个名字,叫“完美数”。依次出示第二个、第三个一直到第六个完美数。
小结:其实有关因数和倍数的秘密还有很多,它们在等待着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去研究、去探索。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学反思:
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找36的因数,我巡视了一下三分之一的学生能有序的思考,多数学生写的算式不按一定的次序进行。接着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两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找36的因数,如何找不重复也不遗漏。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时如果再给予有效的指导和总结就更好了。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2、使学生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以及已有的乘法和除法知识,通过尝试和交流等活动,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
3、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教学重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理解倍数和因数
1、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可以怎样摆?
先独立思考,在同桌交流自己的看法,再集体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相应的.拼法,并列式。
2、在4×3=12中,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3和4都是12的因数。你能照老师的样子试着说一说吗?如果有学生只说倍数和因数,让学生通过争论明白倍数和因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因此一定要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3、下面这些算式也能用倍数和因数表示吗?
16÷2=85+6=1118-6=12
学生如果有争论,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由16÷2=8可以得到2×8=16,实际上16是2和8的乘积,所以也可以用倍数和因数来表示。
4、你能自己写出一条算式,用倍数和因数来说一说吗?学生自己思考,写一写,然后集体交流。
二、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1、谈话:3的倍数有哪些呢?我们来找找看。一分钟内完成。
1分钟内你们写完了吗?如果再给半分钟呢?为什么?
2、3的倍数有很多,我们不能都写出来,就用省略号来代替。下面,谁来说说看,3的倍数是怎么找的?小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只要用这个数去乘以1、2、3、。就能得到它的倍数。
3、填一填:2的倍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的倍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观察上面的几个例子,你有什么发现?
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回答。
指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探索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1、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找出36的所有因数。
(1)先思考再尝试。
(2)交流和评价
2、用这样的方法,找找16的因数和7的因数。
3、讨论:一个数的因数有哪些特征?
指出: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四、练习
练习一、二、三。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反思:
让学生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在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时,让学生在1分钟内写3的倍数,再组织交流:3的倍数有哪些呢?同学互评,交流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形成了知识的整体性教学,加大了探索的力度,提高了思维的难度,“1分钟内你们写完了吗?如果再给半分钟呢?为什么?”设疑,置疑,激发学生的反思力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
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找36的因数,我巡视了一下五分之一的学生能有序的思考,多数学生写的算式不按一定的次序进行。接着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两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找36的因数,如何找不重复也不遗漏。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时老师再给予有效的指导和总结。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3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70~72页的例题及相应的“试一试”,第72页“想想做做。
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
2、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智力题:有三个人,他们中有2个爸爸,2个儿子,这是怎么回事?
教师说明:人和人之间是有联系的,数和数之间也是有联系的。(板书:数和数)
二、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
1、创设情境。
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可以怎么拼?请同学们先想象一下,然后说出你的摆法,并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
学生汇报拼法,教师依次展示长方形的拼图,并板书:
4×3=12 6×2=12 12×1=12
教师根据4×3=12 揭示:4×3=12 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和3都是12的因数。
揭示课题:倍 因
提出要求:你能用倍数和因数说一说 6×2=12 12×1=12吗?
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2、深化感知。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同桌互说以后再指名学生叙说。
(2)你能举出一些算式,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
教师说明: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三、探求一个数的倍数。
1、设疑。
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3的倍数有12,3的倍数除了12还有别的吗?请在纸上写出3的倍数。你能完成得又对又好吗?。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引发冲突:为什么停下来不写了?有什么困难吗?引导学生讨论后达成共识:加省略号表示写不完。
2、交流。
投影展示学生作业。
讨论“对不对?”。
讨论“好不好?”。
揭示“有序”,为什么要有序地写倍数呢?
全班讨论:“你是怎么写3的倍数的?”。
3×1 3×2 3×3 ……
3 3+3 6+3 ……
一三得三 二三得六 三三得九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用依次×1、×2、×3……写出3的倍数。
3、深化。
请写出2的倍数,5的倍数。
学生练习后组织评讲。
4、引导观察,发现规律。
小组讨论:观察这三道例子,你有什么发现?
全班交流,概括规律,
5、小结:发现这些规律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寻找一个数的倍数。
四、探求一个数的因数。
1、设疑。
刚刚我们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倍数,接下来我们来找一个数的因数。
请写出36的因数,你可以独立思考,可以和同桌讨论,看谁写得又对又多。
学生试写36的因数。
2、组织讨论。
你是怎么找36的因数的?
( )×( )=36 从一道乘法算式中可以找到2个36的因数,6×6=36呢?
36÷( )=( ) 从一道除法算式中也可以找到2个36的因数。
讨论“多”。
问:写得完吗?你可以按照什么顺序写?
师板书36的因数(从两端往中间写),同时指出:当两个因数越来越接近时,
也就快要写完了。最后写上句号。
3、巩固深化。
请写出15的因数,16的因数。
学生练习后组织评讲。
4、引导观察,发现规律。
问:通过观察这三道例子,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5、小结:写一个数的因数时可以从1和它本身来写,从小到大依次寻找。
五、巩固拓展。
1、完成“想想做做”第2、3题。
学生填表后,组织讨论,你是怎么填写的?指名回答相应的问题。
2、猜数游戏。
同学们下飞行棋时,掷筛子,在1、2、3、4、5、6中进行猜数
(1)它是4的倍数。
(2)它是9的因数,又是3的倍数。
(3)2和3都是它的倍数。
(4)它是9的因数,又是3的倍数。
(5)它是这六个数的因数。
(6)它是因数。
(7)它既是本身的倍数,又是本身的因数。
教后反思:
这是一节概念课,关于“倍数和因数”教材中没有写出具体的数学意义,只是借助乘法算式加以说明,进而让学生探究寻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通过备课,我梳理出这样一个教学脉络:乘法算式——倍数和因数——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从教材本身来看,这部分知识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没有什么生活经验,也谈不上有什么新兴趣,是一节数学味很浓的概念课。如何借助教材这一载体,让学生在互动、探究中掌握相应的知识,让乏味变成有味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点教学体会。
一、设疑迁移,点燃学习的火花。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采用脑筋急转弯中的一道题作为谈话进入正题,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看似不相关的两件事例中隐藏着共同点:一一对应、相互依存。对感知倍数和因数进行有效的渗透和拓展。
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时,我依据学情,设计让学生独立探究寻找3的倍数。学生发现3的倍数写不完时面面相觑,左顾右盼。学生通过讨论,认为用省略号表示比较恰当。用语文中的一个标点符号解决了数学问题,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学生从中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愉快感和掌握新知的成就感。教师一声亲切的问候:“怎么停下来了呢?”、一声惊讶:“哦!写不完呀?”、一句激励:“能想出办法吗?”。看似教师“怠工”的预设,是为了学生“越位”的生成。
二、渗透学法,形成学习的技能。
由于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无限”、又如何有序写出来呢?我设计了尝试练习引出冲突——讨论探究这么一个学习环节。学生带着“又对又好”的要求开始自主练习,学生找倍数的`方法有:依次加3、依次乘1、2、3……、用乘法口诀等等。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围绕“好”展开评价,有的学生认为:从小到大依次写,因为有序,所以觉得好;有的学生认为:用乘法算式写倍数,既快而且不受前面倍数的影响,可以很快地找到第几个倍数是多少,因为简捷正确率高所以觉得好。如此的交流虽然花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但是学生从中能体会到学习的方法,发展了思维,这才是最宝贵的。正所谓没有一路上的山花烂漫,哪有山顶上的风光无限。
三、活用教材,拓展学习的深度。
教材中安排36÷( )=( )这一道除法算式来找一个数的因数。我觉得这样的设计可能会带来几点不足,其一:学生感知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寻找一个数的倍数都是借助乘法算式,同样,找一个数的因数也可以利用乘法,让所学的知识形成系统岂不更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吗?其二:从学情来分析,相对于除法,学生更熟练、更喜欢运用乘法。以学定教,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借助( )×( )=36来寻找一个数的因数。
课尾,我设计了一道掷筛子猜数练习,通过7道题,将整堂课的内容进行整理和概括,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比较,对后续的学习进行适当的铺垫。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收到了课虽止意未尽的良好效果。
纵观整节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体地位,尝试练习、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加以引导,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其中。整节课似行云流水、波澜不惊,但我想学生在思维上得到了训练,探究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也会逐步得到提高的。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4
课程目标:
理解并能准确表述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能够识别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
掌握寻找一个数的所有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倍数和因数的定义,寻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相互关系,灵活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约5分钟)
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如:“小明有12个苹果,他想平均分给他的朋友们,如果每次分的苹果数量都是整数,小明最多可以有多少种分配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出倍数的.概念。
新知讲授(约15分钟)
定义讲解:明确倍数和因数的定义。例如,如果整数a可以被整数b整除,即存在整数c使得a = b × c,那么称a是b的倍数,b是a的因数。
例题示范:通过具体例子,如找出18的所有因数和倍数,展示寻找方法。
练习巩固(约10分钟)
分组活动:学生分小组,每组找出几个特定数字(如24、36)的所有因数和前五个倍数,然后分享结果,教师点评。
个别提问:随机挑选学生回答,检验理解情况。
拓展提升(约10分钟)
讨论特殊因数(如1和它本身)、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简单介绍其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思维挑战:提出一些需要运用倍数和因数知识解决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思考解决策略。
总结回顾(约5分钟)
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教师补充强调倍数和因数的辨识方法及其在数学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布置作业:寻找家中物品的数量,判断哪些是某些数的倍数或能否被某些数整除,并记录下来。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生活实例的引入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概念变得易于理解。
分组活动增强了课堂互动性,学生在讨论中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
通过思维挑战,部分学生展现了良好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改进空间:
在定义讲解部分,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反应稍显迟缓,未来应提前准备更多直观的辅助材料,如图表或动画,帮助这部分学生更好地理解。
拓展提升环节,时间安排略显紧张,部分学生对于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理解不够深入,未来可考虑设置为单独一课时深入探讨。
作业布置上,应增加一些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增强学习的实践性和趣味性。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识别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学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
难点:理解倍数与因数的相互关系,灵活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约5分钟)
创设情境:以分苹果为例,如果每个人分得的苹果数相同,那么总苹果数就是每个人分得的苹果数的`倍数,每人分得的苹果数是总苹果数的因数。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新知探索(约15分钟)
定义讲解:明确“倍数”和“因数”的定义,强调一个数的倍数有无数个,因数则有限。
演示举例:选取简单数字如12,找出它的所有因数(1, 2, 3, 4, 6, 12)和一些倍数(12, 24, 36...),引导学生观察规律。
学生实践:分组让学生找出20的因数和倍数,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规律。
巩固练习(约10分钟)
练习题:设计一系列题目,包括判断题、填空题和简答题,检验学生对倍数和因数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游戏环节:进行“我是你的因数/倍数”快速反应游戏,增强课堂互动性。
总结提升(约5分钟)
回顾本节课重点,强调倍数与因数的辨识方法和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布置作业:寻找家中物品数量与它们可能的因数或倍数关系,写成小报告。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利用生活实例引入,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概念具体化。
小组合作学习促进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了课堂参与度。
游戏化的练习环节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使课堂气氛活跃。
改进空间:
部分学生在找因数时,尤其是大数的因数时显得有些困难,未来可以增加更多策略教学,比如分解质因数法,帮助学生更高效地找到因数。
在巩固练习环节,虽然覆盖了多种题型,但缺乏开放性问题,未来应加入一些需要学生思考和创新解答的问题,以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课堂时间管理上,游戏环节略显紧凑,下次可以适当调整各环节时间分配,确保每个活动都能充分展开。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6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方程意义的理解,巩固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的方法,理解简单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并能根据等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理解公倍数和公因数,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掌握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方程的意义,巩固解方程的方法,进一步掌握求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教学实施:
一、疏通概念
1、同学们,本学期的内容已经全部学完了。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对所有的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数的世界”,在十个单元中哪些是与数打交道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方程
公倍数与公因数
认识分数
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加减法
2、揭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复习方程,公倍数与公因数(出示课题)
3、讨论与思考:本学期学习了方程的哪些知识?
什么是公倍数与公因数?
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
二、专项练习
1、方程的复习
⑴整理与练习第1题,在方程下面打√,集体汇报时说出为什么不是方程?
等式
方程
X+2.5<828-12=165a分别叫什么?你觉得方程与等式有什么关系?你能用一副图来表示吗?
⑵整理与复习第2题
提问:根据什么来解方程?指名4人板演,校对时说说是怎么想的?
出示练一练,找出括号中方程的解
①3x=1.5(x=0.5x=2)
②x-210=30(x=240x=180)
③x÷5=120(x=24x=600)
⑶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米11.7平方米?米
2.7米
6.9米3.9米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说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式列方程的?
教师小结,用方程计算可以使很多问题变的简单,容易解决。
⑷整理与复习第4题学生读题后独立用方程解决。
2、公倍数和公因数的复习
对公倍数和公因数你有那些了解?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呢?
出示练习①写出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6和94和82和3
②写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18和2415和602和3
请做得快的同学介绍经验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四、课堂作业
整理与复习第3题、第5题、第6题。
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复习课,主要复习方程、公倍数和公因数两个单元的内容。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因此对知识的回顾与整理还不是很系统。特别是对潜能生而言,教师的提问不能及时沟起他们对知识概念的回忆,因此跟基础较好的同学相比就形成了鲜明的落差。
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正确掌握题中的数量关系是关键,也是学生理解中的`难点。大部分学生在列方程时,因为没能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而把方程列错,或者方程列到了,却不能把方程抽象成数量关系式。诸如这些现象,主要是学生的抽象能力还不够完善,分析问题的能力还不够仔细,深入,有待进一步的发展。
在公倍数和公因数一单元中,问题不大,主要是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对较大的两个数,如求100以内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出错率较大。因此课后还应多补充一些相应的练习。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及反思】相关文章: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11-20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06-11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10-31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10-06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10-06
因数和倍数的教学反思10-06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0-27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01-16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