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鹅、大虾和梭鱼》教学反思

时间:2022-10-01 22:47:55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天鹅、大虾和梭鱼》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天鹅、大虾和梭鱼》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天鹅、大虾和梭鱼》教学反思

《天鹅、大虾和梭鱼》教学反思1

  《天鹅、大虾和梭鱼》这篇课文放在二年级上册,其意在于让学生懂得合作的重要性,课文用了一个反面例子来说明问题。在教学中,让学生先明白为什么他们三个拖不动大车,再请学生帮助他们,将力量用在一条线上,懂得齐心协力的艺术。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的朗读和思维拓展为训练点进行教学,在讲读结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不但明白不合作办不成事的道理,还懂得应该怎样合作才能解决问题。在拓展思维训练中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有做过这样闹来闹去白费力的事吗?”唐嘉成同学站起来说:“我们在做值日时,有的同学扫过来,有的同学扫过去,这样扫来扫去也是白费力,老扫不干净又要扫得很晚。”葛好同学说:“刚才我们读书时有的同学太快了,老师让我们重新又读了一遍,这也说明了不齐心协力是办不好事情的。”其他学生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看法,通过交流再次表明做事不合作的.后果,从反面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告诉人们不合作办不成事的道理,只有齐心协力,团结起来才能力量大的道理。

《天鹅、大虾和梭鱼》教学反思2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寓言诗。说的是天鹅、大虾和梭鱼想把一辆大车拖着跑,但各自用力的方向不同,不是一条心,结果,大伙儿费尽气力,大车却未动分毫。文中插图生动形象,富有童趣,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遵循《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重视儿童的生活体验和独特的情感的要求,以朗读为主,辅以多媒体课件或挂图)演示,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学习新偏旁虫字旁。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3、明白“不是心一条,什么事也办不好”的道理,体味合作的重要性,并能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懂得“不是心一条,什么事也办不好”的道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挂图、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喜欢动物吗?

  生:喜欢。

  师:那么谁来说说你们喜欢哪个小动物,并说说它们都有什么本领呢?

  生:自由回答

  师:咱们班的小朋友还是蛮喜欢动物的嘛。那么今天咱们班上也来了三位小动物,大家想不想认识啊?

  生:想。

  师:小朋友现闭上眼睛,等我说“一,二,三”我就请出小动物们,你们才睁开眼睛。(出示课件并伴随学生的回答板书:天鹅、大虾和梭鱼。齐课题)

  师:今天这三个小动物可不是来玩的,它们是来干活的,来做什么呢?让我们来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二、 初读课文,自学识字。

  (一)感知课文,初步识字。

  过渡:请打开语文书第49页。

  1、 请同学们自己试着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作上标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会它。

  2、 给你的同桌读读课文,看那些作过标记的字你认识了吗?不认识请他帮帮你,别忘了谢谢他。如果你们都认识一定要夸夸他。

  3、 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这么多同学想读,请三位同学来读吧。(先自评后他评)

  (二)认识词语。

  过渡:听到同学们这么认真地读书,天鹅也被吸引了,它向我们飞来了,(出示课件)快看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喔,是课文中的词语。

  1、 认识的请你举手,如果他读对了请同学们跟着读。

  2、 全班同学做准备,男女生、小组比赛读。

  3、 指名读:“自寻烦恼”,用“烦恼”说句话;读“至今”是什么意思。

  (三)认识生字。

  过渡:词语我们认识了,还有12个字宝宝也想和大家交朋友,看谁先和他们成为朋友。

  1、 出生字卡片(测字)会的站起来大声读。指读。

  2、 “拼”组词。

  3、 出示课件:指名读“梭”字:①部首与什么有关?②组词③形 状以及梭鱼由此而得名。

  4、 出示课件:“弓”的图片,由此演变成“弓”字,做“弓着”的动作。然后作偏旁,查字典,找到部首目录,到检字表找带有“弓”字旁的字。课件出示:引张

  5、 游戏:开火车。

  三、 再读课文,感悟寓意。

  过渡:我们和生字成了朋友,你们想不想再读读课文,看你是不是读得更通顺了。

  1、 自由读课文,出示课件:背景。评议。

  2、 “天鹅、大虾和梭鱼”他们三个合伙把这辆大车拉走,板书:合伙。课件:大车。那结果怎么样呢?请你读读课文,找一找。

  3、 汇报。板书:未动分毫请你读出“未动分毫”的语气来。指读,老师范读,师生评议。

  4、 是他们当中有谁偷懒,没使劲吗?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拉车的吧。指读第二节,评议。(分角色朗读,结合这三个动物的特性,合作表演)

  5、 理解“上了套儿”(出示课件)。

  6、 天鹅,大虾和梭鱼都很使劲,但是大车为什么会未动分毫呢?

  7、 回答:板书:不合作。

  8、 你现在最想告诉他们什么?快来读读第一小节。评议。

  9、 他们三个合伙拉车,但由于不合作,大车至今还未动分毫,

  那怎么能让大车动起来呢?四人小组讨论。汇报。

  11、 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事情也需要大家合作共同来完成呢?(打篮球,跳绳,打扫教室….)

  12、 再读课文,体会不合作所带来的烦恼。评议。

  (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学会反思,正确地认识自己,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四、 写字。

  过渡:我们知道了合伙做事大家一定要有合作精神,才能把事情做好,还认识了很多字,有些字不但要认识,还要学会写,你们愿意写字吗?

  1、 出示课件:要写的字,读一读。

  2、 组词。

  3、 重点指导“步”:①观察田字格的占位,②需要注意的地方,③书空。④描红书写。评议。

  未动分毫

  拉动大车

  不是心一条

  合作

  板书设计

  天鹅、大虾和梭鱼

  天鹅 伸着脖子,钻

  大虾 弓着腰,往后靠 不合作 未动分毫

  梭鱼 一心想往水里跳

  课后反思:

  1.备课之前不能忽视先备学生。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基础上才能设计出真正合理的,有利于使学生有所收获,有所提高的教案。我在设计教案时总是趋于理想化,而忽略对学困生的照顾,往往实际上课时间比预计时间长,这是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常常出现老师所提问题碎的问题,其实就是因为老师在备课时所设计问题大了或难了,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所以迫使老师在教学中将问题一步一步细化,最后变成了零碎的杂问题。

  2.找准训练点。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包含的多方面的内容,而我们的课堂是有限的,若想在一课中面面俱到什么都想抓那什么都抓不好。因此,针对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的特点,我们在教学时应找准训练点,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在本课教学中,我将训练点定为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激发想象,拓展思维。在理解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朗读能力逐层提高。

  3.理解文句擅抓关键词。本诗第二节是学习重点,而“拼命”一词更是帮助理解三个形象的关键词。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看图和表演理解词意,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文段,使朗读有了层次,理解的障碍也自然扫除。

  4.注重延伸拓展。学一篇文章的目的不仅仅是懂了一个道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生活中用这个道理指导自己的言行。因此,在文本教学之余,不防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若遇到同样的情况将会怎样去解决,以此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天鹅、大虾和梭鱼》教学反思3

  在这节课的导入部分,我让同学们积极、踊跃地发言,众所周知,如今的课堂鼓励学生多发言,倡导学生积极的思维,但我想,凡事都要有个度,发言也是如此,不一定非要每个同学都回答一个问题,可以把学生们的.积极性贯穿于整个课堂中。

  在这节课的结尾,为了让学生明白“如果不合作就办不成事”的道理。在课堂上,我组织学生做了一个游戏,当时我最担心学生们不会合作地完成游戏,心里很焦急,结果游戏真的失败了,但我想:做失败的游戏也不一定是件坏事。于是,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讨论、交流。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总结出了失败的原因,并且思考如何能成功,(其实有失败才能思考,有思考才证明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经过反复地讨论,找出存在的问题,最后终于成功了。

  在教育教学中,给学生开展的各项活动不可能都是成功的,老师要允许学生作失败的尝试,在几经失败后,学生可能会得到更大的收获和心得。要做到“成功和失败并存!”这个小小的游戏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正是在游戏中让他们自己感悟出的道理远比生硬的说教更容易让他们信服。

  这节课上下来我总感觉意犹未尽,每个天真的孩子都喜欢做游戏,于是我便利用游戏让他们从中去感悟知识,这样使课堂更加有活力。学生学习主动,思维活跃,参与热情特别高,真是其乐融融。

【《天鹅、大虾和梭鱼》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天鹅》教学反思11-29

《天鹅的故事》教学反思10-06

天鹅的故事教学反思06-27

天鹅和鸭子作文10-20

音乐欣赏课《天鹅》教学反思范文10-17

爷爷和小树教学反思09-03

《小草和大树》教学反思09-24

狮子和鹿教学反思09-29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07-22

串联和并联教学反思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