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气》教学设计

时间:2022-10-07 16:29:23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勇气》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勇气》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勇气》教学设计15篇

《勇气》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切实感受作者的心理历程,明白每一次心理变化的缘由。

  2、通过研读,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独特用词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鉴赏能力。

  3、通过对“拔地而起”这一个词语的感悟,使学生初步感受花在冷风冷雨中傲然挺立的勇气,体会作者的震惊和钦佩之情。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感受作者语言的优美。

  【教学难点】

  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理解变化的原因。

  【课前准备】

  制作PP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回顾学习过的和花有关的词语。

  2、结合“拔地而起”质疑。

  二、整体感知,梳理脉络

  1、根据提纲,梳理文章脉络

  作者在四月来到维也纳,最初看到草地时,感到( ),因为( );扒开草地看见躲藏着的小草时,感到( ),因为( );

  离开维也纳前,感到( ),因为( );

  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 ),因为( );

  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头( ),因为( )。

  2、板书:“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撼”,提示学生读懂心情变化,理解“拔地而起”。

  【设计意图】

  本篇文章有两条很明显的线索:一是作者所描绘的关于花的几个画面,还有一个就是作者的情感变化。通过完成提纲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这一提纲的设计清晰地展现了作者情感“一波三折”的变化,很好地体现了情感变化的原因即情随花变,同时为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铺路搭桥,建构出简约的教学框架。

  三、品读欣赏,感悟“拔地而起”。

  1、品味“草下藏花”的画面,感受花儿的力量积蓄之美!

  a、一品语言

  对比句子:

  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姹紫嫣红,姿态万千、数不胜数!

  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

  范读,引导比较两个句子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b、二品句式

  了解作者运用排比的句式来描写事物的精妙。

  c、三品用意

  体会草下的小花们在在积蓄力量,等待拔地而起!

  2、品味“花的原野”的画面,感受花儿绽放的生命绚丽之美!

  ①利用课件,引导孩子感受花儿绽放之美丽

  ②体会花儿绽放之勇气

  从“一下子、顿时”感受到变化快,从“改天换地”“整个世界”感受到变化大)

  a、回扣引读:

  联系“草下无花”画面,引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

  (板书:冷风冷雨)

  b、感悟“拔地而起”

  出示句子

  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

  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风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感悟“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无不充满了作者对小花的敬佩。

  (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再品“拔地而起”,理解作者用它来形容花的贴切。

  齐读。

  【设计意图】本板块教学中,“草下藏花”和“草下无花”两个画面是教师的精教点。在这里设计这个精讲的环节,引导学生去关注、去联系、去比较,在逐层递进式的感受、体会中,理解作者采用短句式行文的精妙,感受两个画面的`联系:厚积——勃发,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形式提供保证。而对于课文中的 “草上无花”及其它段落,老师则是采用上挂下联的教学方式,点到即止。充分体现了略读教学追求的“精略相辅,略中有精,教略而学不略”。

  四、总结拓展,感悟生命的的意味。

  联系本组课文,进一步感受生命的美丽。

  出示字幕:

  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那是花的勇气!

  在 ,那是 的勇气!

  学生动笔写后,交流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作为精读课文的延伸,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充分利用本组课文的资源,引导学生借助前几篇课文中所形成的对生命的感受,加深对本篇文章中生命的感悟的理解。

  五、链接原作,延伸阅读。

  出示《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片断,引发阅读期待。

  转天醒来时,忽然窗前一束艳丽的玫瑰。谁放在那里的?走过去一看,呀,我怔住了。原来夜间窗外新的一支缀满花朵的红玫瑰,趁我睡熟时,一点点将窗子顶开,伸进屋来!它沾满露水,喷溢浓香,光彩照人;它怕吵醒我,竟然悄无声息地又如此辉煌地进来了!你说,世界上还有哪一个春天的画面能如此震撼人心?

  【设计意图】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说,教材永远只是一个例子。要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单靠课堂文本显然是不够的,必须以教材为拓展点,内引外联,进行恰当地拓展。本文节选自冯冀才先生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在课的末尾,出示文中的其它片断,引发学生进一步阅读整篇文章的期待,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力求将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课外阅读。

《勇气》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作为一篇略读课文,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远比单单教给学生一些知识更有效。本设计中,教师尝试通过有效的引导,引领学生读懂课文中描写花的三个场面,理解作者心情的变化,品悟作品中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词语,体会作家的写作方法,以此来带动朗读,升华情感,感悟生命的意味。

  教学目标:

  1、能读准课文中四个生字 “吕、厘、刷、滥”,能联系上下文理解“乏味、泛滥、傲然挺立、拔地而起”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学习课文中描写花的几个场面,读懂作者的心情变化。

  3、通过有感情朗读,品味作品中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词语,体会作家的写作方法,,在品味语言中感悟“花的勇气”。

  4、在链接和拓展中升华情感,感受作家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谈话:

  看到“勇气”这两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

  思考作者先后看到了哪些景象,想到了花有怎样的勇气?

  三、交流:

  1、如果你刚才认真读了课文,你一定也看到了作者先后所看到的不同的景象。

  三个画面——没有花的绿地、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花的原野

  2、看着这样的一个个景象,作者看到了花的勇气。让我们也来细细地读读课文,欣赏这三幅画面,去发现花的勇气。

  四、品读:

  1、欣赏画面一“没有花的绿地”,感受失望之情。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没有花的绿地,自己读一读,你觉得“我”喜欢这样的景象吗?

  引导品味“寂寞”。

  出示相关语段。

  引导:同学们很有本领,读到的是草地的景象,读懂的是作者的心情。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还能感受到这份心情呢?

  重点引导品味“泛滥”:多得成灾令人讨厌。

  小结:虽不见“失望”两字,但“寂寞”、“乏味”、“泛滥”这些词语把作者的心情与感受暴露无遗,字字句句都是失望。难怪作者在开头这段的开头写道:四月的维也纳真令我失望。

  指导朗读,读出失望之情。

  2、欣赏画面二“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感受喜悦之情。

  引导过渡:没有花的绿地令“我”失望,现在我看到了千万朵小花藏身在草地中。课文是怎么写这片景象的?

  随机出示语段。

  引导:读一读,你能否从写花的景象中读懂“我”的心情与感受?

  交流。

  读中悟写,写中悟读:

  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 , ,

  !

  3、欣赏画面三“花的原野”,感受喜悦、惊奇之情。

  过渡:连续几天的冷雨凉风,使我担心看不到遍地花开的美景,心中不免有点——遗憾。临行那天,我却看到了雨中花的`原野,请你自己读一读,看看能否读懂作者的心情,你从哪几个词中读懂了,就在哪几个词下加上点?待会直接读给大家听?

  出示“花的原野”语段,

  引导体会喜悦、惊奇,指导朗读。

  重点引导品味“改天换地”、“傲然挺立”。

  4、回顾朗读三段描写。

  5、小结过渡:几天里,没有花的绿地成了花的原野,使作者看到花的勇气,你看到了吗,请你读读最后一段,谁能说说花有怎样的勇气?

  出示语段。

  引导体会“拔地而起”。

  指导朗读,读出内心的震撼与敬佩。

  五、提升:

  1、板书:花的勇气——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在冷雨中傲然挺立,明亮十足,神气十足。

  说一说:还让你想起了哪些生命的勇气?请你也试着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

  2、写一写:我们又该有怎么样的勇气?用上“生命、勇气、冷风冷雨、傲然挺立”写几句话。

  3、诵一诵:冷风冷雨中拔地而地的小花让作者想起了生命的意味,这不能只是眼前一亮,更是心头的怦然一震。

  六、拓展:

  《花的勇气》这篇课文定格的只是维也纳四月的画面,只是春天的一个画面,三、五月间的画面同样迷人、诗意、浪漫、震撼,你看:

  转天醒来时,忽然窗前一束艳丽的玫瑰。谁放在那里的?走过去一看,呀,我怔住了。原来夜间窗外新的一支缀满花朵的红玫瑰,趁我睡熟时,一点点将窗子顶开,伸进屋来!它沾满露水,喷溢浓香,光彩照人;它怕吵醒我,竟然悄无声息地又如此辉煌地进来了!你说,世界上还有哪一个春天的画面能如此震撼人心?

  请同学们上网搜索冯骥才所写的《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去细细品味。

  附原文:

  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

  你一听到青春少女这几个字,是不是立刻想到纯洁、美丽、天真和朝气?如果是这样你就错了!你对青春的印象只是一个未作深入体验的大略的概念而已。青春,它是包含着不同阶段的异常丰富的生命过程。一个女孩的十四岁、十六岁、十八岁——无论是她外在给人的感觉,还是内在的自我感觉,都绝不相同;就像春天,它的三月、四月和五月是完全不同的三个画面。

  你能从自己对春天的记忆里找出三个画面吗?

  我有这三个画面。它不是来自我的故乡故土,而是在遥远的维也纳三次旅行中的画面定格,它们可绝非一般!在那个用音乐来召唤和描述春天的城市里,春天来得特别充分、特别细致、特别蓬勃,甚至特别震撼。我先说五月,再说三月,最后说四月,它们各有一次叫我的心灵感到过震动,并留下一个永远具有震撼的画面。

  五月的维也纳,到处花团锦簇,春意正浓。我到城市远郊的山顶上游玩,当晚被山上热情的朋友留下,住在一间朴素的乡村木屋里,窗子也是厚厚的木板。睡觉前我故意不关严窗子,好闻到外边森林的气味,这样一整夜就像睡在大森林里。转天醒来时,屋内竟大亮,谁打开的窗子?正诧异着,忽然窗前一束艳丽的玫瑰。谁放在那里的?走过去一看,呀,我怔住了。原来夜间窗外新的一支缀满花朵的红玫瑰,趁我睡熟时,一点点将窗子顶开,伸进屋来!它沾满露水,喷溢浓香,光彩照人;它怕吵醒我,竟然悄无声息地又如此辉煌的进来了!你说,世界上还有哪一个春天的画面能如此震撼人心?

  那么,三月的维也纳呢?

  这季节的维也纳一片空濛。阳光还没有除净残雪,绿色显得格外吝啬。我在多瑙河边散步,从河口那边吹来的凉丝丝的风,偶尔会感到一点春的气息。此时的季节,就凭着这些许的春的乍露,给人无限期望。我无意中扭头一瞥,看见无论多么富有想象力的人也难以想象的出的画面——

  几个姑娘站在河边,她们站在一起向着河口那边伸脖颈,眯缝着眼,撅着芬芳的小嘴,亲吻着河面上吹来的春天的风!她们做得那么投入、倾心、陶醉、神圣。风把她们的头发、围巾和长长的衣裙吹向斜后方,波浪似地飘动着,远看就像一件伟大的雕塑。这简直就是那些为人们带来春天的仙女们啊!谁能想到用心灵的吻去迎接春天?你说,还有哪个春天的画面,比这更迷人、更诗意、更浪漫、更震撼?《

  我心中的画廊里,已经挂着维也纳三月和五月两幅春天的图画。这次恰好在四月里再访问维也纳,我暗下决心,无论如何也要找到属于四月这个季节的同样强烈动人的春天杰作。

  开头几天,四月的维也纳真是令我失望。此时的春天似乎只是绿色连着绿色。大片大片的草地上,没有五月那无所不在的明媚的小花。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我对驾着车一同外出的留学生小吕说:

  “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

  小吕听了,就把车子停住,叫我下车,把我领到路边一片非常开阔的草地上,然后让我蹲下来扒开草好好看看。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大吃一惊:原来青草的下边藏了一层花儿,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花草下边,好像只要一用劲,就可以刷刷地全冒出来……

  “得要多少天才能冒出来?”我问。

  “也许过几天,也许就在明天。”小吕笑道,“四月的维也纳可说不准,一天换一个样。”

  可是,当夜冷风冷雨,接连几天时下时停,太阳一直没露面儿。我很快就要离开这里去意大利了,便对小吕说:

  “这次看不到草地上那些花儿,真有点遗憾呢,我想它们刚冒出来时肯定很壮观。”

  小吕驾着车没说话,大概也有些怏怏然吧。外面毛毛雨点把车窗遮得像拉了一道纱帘。可车子开出去十几分钟,小吕突然对我说:“你看窗外——”隔着雨窗,看不清外边,但窗外的颜色明显地变了:白色、黄色、紫色,在场上流动。小吕停了车,手伸过去,推开我这边的车门,未等我弄明白什么回事,便说:“去看吧——你的画!”

  迎着细密的、凉凉的吹在我脸上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千万万朵花儿藏身的草地,此刻花儿一下子全冒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已经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每一朵小花,在冷雨中都像英雄一样那样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雨中拔地而起?小小的花居然有此气魄!四月的维也纳突然叫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 ——勇气!

  这两个普通又非凡的字眼,又一次叫我感到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便使眼前的景色定格,成为四月春天独有的壮丽的图画,并被我找到了。

  拥有了这三幅画面,我自信拥有了春天,也懂得了春天。

  关注语言特色,重视语言实践。——评王昌杰老师执教的《花的勇气》

  上午听了王昌杰老师执教的《花的勇气》一课,这篇课文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热爱生命”专题里的一篇略读课文。记得叶圣陶曾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略读指导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从叶老的话,我们可以看出略读教学的要求与精读教学的要求是不同的,略读教学要求提纲挈领,期其自得,也就是说抓典型的学。王昌杰老师在本节课中把握略读课文的教学规律,重在学法写法的引导,通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学会自己去习得。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环节中。

  一、重视课文学法的引导

  课文三个画面都在写景中融入作者的心情,读懂作者的心情变化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为理解文章主旨打下基础。作为略读课文,重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因此,在品读第一画面时,王老师引导学生关注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词语,如“寂寞、泛滥、乏味。”从而理解作者的心情。通过这一段的学习,学生初步学会了这一读文的方法,在第二、三个画面的学习中多了一份自主。不过,在教学中,教师更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在第二、三幅画面学习中不只停留于学生的学习成果,在此基础上展开学习写法尝试运用,使学习走向纵深。

  二、重视抓住重点进行引导

  在高段教学中,如果不分主次地对字词进行细碎地分析,就会显得芜杂,破坏了课文的整体脉络,削弱篇章教学。在本节课中,王老师自始至终都在引领着学生去聚焦文本中最典型的词句去理解和感悟。在自主感悟作者心情的这个总体的基础上,王老师引导学生切入最有特色的词语进行细致的品味,比如第一个画面中的“寂寞、乏味、泛滥”三个词语,第三个画面中的“傲然挺立”和“改天换地”,通过对它们进行多角度的理解、比较、品味,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直观感受,体会句子中深刻的含义,然后再回归到整个段落的朗读练习。这样的一个过程是对文本感悟的一种提升,我们说是一种有效的感悟,也是教师一种有效的引导。

  从整体来说,王老师在课前从学生实际出发,正确地把握了教材内容,对教学目标的定位科学、准确。引导的策略设计和过程基本丰满、到位。当然,在上午,我们也看到王老师实际地操作中存在着一些缺憾。比如在学生的回答出“深藏不露”偏离引导目标时,王老师没有作出迅速地判断进行评价和引导,而是重复学生的回答或者不了了之;在引导过程中游离于原定目标,显得迂回过多,我们说这不是有效的引导。相信在一次次的教学尝试和实践锤炼中,王老师的课中引导会更科学更有效。

《勇气》教学设计3

  设计理念:

  “在读书中用心去发现去感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良好的语文素养。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在这一事件中的心情变化,并通过对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挖掘,领会作者的蕴意和语言的精妙。

  3、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感受作者语言的优美

  学习难点:通过对文本的'研读,体会作者由物及情的变化,并能升华自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畅谈花

  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喜欢什么花呀?为什么?

  二、初赏花

  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种花,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欢?

  (出示 课文一、二自然段)

  1、请同学大声朗读

  2、学生畅谈,说理由,结合朗读

  三、细赏花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文章,认真地读读下面的段落。结合学生谈的感受,学习课文第七自然段。

  1、通读课文

  (1)把文章读通读顺

  (2)你感觉那里的花还有什么更美之处?

  2、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细细品味,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

  重点研究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句子。

  (1)“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

  这句话是针对什么时候说的?“改天换地”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这个词的?

  想象:那会是怎样一副景色?(“全新的色彩”会是怎样的?)

  (2)“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说说自己的感受,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试着读好这个句子。(出示课件,朗读训练)

  四、谈勇气

  而让作者感动的仅仅是花儿的美吗?

  出示:

  (3)“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小小的花居然有如此的气魄!”

  你是怎样理解这个句子的?(“气魄”是什么意思?花儿的气魄是什么?

  (4)“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怦然一震”是什么意思?我为花儿的什么会“怦然一震”?

  现在你对维也纳的花有什么新的感受?

  在咱们班中有没有像维也纳一样的“小花”呢?(举班级实例)

  说话或写话训练教师开头:

  我希望成为维也纳的那些勇敢的小花……

  (我要做维也纳的小花)

  五、拓展阅读,同步练习。

  向学生推荐阅读《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全文。

《勇气》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感受小花不畏寒冷,实现生命价值的勇气,体会作者对小花的敬佩和喜爱。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准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全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1、(板书:花)一看到花,你脑子里马上会蹦出哪些描绘花的词语?(颜色、形态)

  2、过渡:花带给人的感觉总是美好的。这节课,我们就跟着作家、画家冯骥才一起走进素有“音乐之都”美誉的维也纳去感受那——《花的勇气》。

  3、补完课题:花的勇气。(齐读)

  二、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1、快速默读“阅读提示”,想一想“提示”告诉了我们什么,提出了哪些要求。

  2、全班交流,明确阅读要求。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主学习: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小组合作学习:轮读课文,互相纠正字音,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全班交流:指名朗读课文,认读生字,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1、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出示填空题,请学生完成下面的填空。

  作者最初看见草地时,感到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的小草时,感到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离开维也纳前,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头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1、自主研读。

  过渡:小小的花真有那么大的魔力吗?请大家将目光锁定课文的2、7自然段,边读边想,作者看到哪几个花的画面?哪个画面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2、反馈交流:

  语段一:

  (1)说:你印象深刻的是哪个画面?你看(感受)到了什么?

  (2)读:把你看到的(感受到的)用读告诉大家;你猜作者那时的心情怎样,读出来。

  过渡:作者还看到哪个画面?

  语段二:

  (课件出示):

  (1)说:刚才那幅画花还是藏着,那这幅画花已——冒。a、冒出了哪些花?(有有)冒出了几朵,十几朵?(全、千万朵)

  (2)读:a、个别指导朗读:你就是千万朵中白的(红的、黄的、纯洁的、娇小的)那一朵,你来冒;b、集体指导朗读:才冒这么几朵,作者怎么能说看到一片花的原野呢?不想躲在草下边的一起都冒出来。

  (3)感受“改天换地”:看看这大片大片的花一下子全冒出来,此时的草地还绿色泛滥,绿色连着绿色吗?有了你们,草地变成怎样了?跟之前比,这就叫——改天换地。

  3、过渡:四月的维也纳还是冷风冷雨,看到每一朵小花在冷风冷雨中傲然挺立的样子,“我”的心里不禁产生了疑问。

  五、移情说话、升华情感

  1、创设语境说话:小花们,你就不怕冷风吹折你的枝干吗?不怕冷雨打掉你的花瓣吗?在温暖的阳光下开放不是更舒服吗?你不怕在冷风冷雨中无人欣赏吗?

  2、你们的气魄让我震撼,也让我明白了?

  六、拓展延伸

  1、这篇文章,给你感受或启发最深的是什么?

  2、说说你所了解的能体现“勇气”的人和事?

  3、你认为什么是真正的勇气,我们可以凭着勇气去做什么?

  师归纳:勇气是一种决心,在困难面前,她让我们擦开泪水,咬紧牙关,力争成功;勇气是一种气魄,在困难面前,她让我们藐视一切,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勇气是一种胆识,在困难面前,她让我们披荆斩棘,所向披靡,以大无畏的气概,笑对人生。总之,在困难面前,勇气所展示出的临危不乱,从容不迫的气概和不言放弃,永远自信的人生信仰,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进。

  板书设计

  20、花的勇气

  失望→遗憾→惊奇→怦然一震

  (看不到花)(临走时仍(离开的路(花的勇气)

  看不到)上看到了)

  教学反思

  《花的勇气》这篇课文选自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生动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突出运用了合作探究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首先,为了能让孩子们对课文有个清晰的`脉络,我设计了下面这几道填空题,我让孩子们用最喜欢的合作探究法进行学习,然后完成填空,这样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

  接着,我给予孩子充分的自主探究时间,让他们画出文中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和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并在下面写出自己的感受。在给予孩子充分的思考时间后,小组内交流汇报,使孩子的个性与思维得到再一次体现。之后,共同交流时,我鼓励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给予他们真心的赞美。孩子们智慧火花不断闪现,竟然争先恐后,出口成章。整个课堂诗意飞扬,心情欢畅,充满浓浓春意。我与孩子们与小花一起体验生命的含义。最后点题,无需多费口舌,孩子已领会作者的感悟:小小花儿居然有如此气魄,在冷风冷雨中傲然挺立,这是花的勇气,是生命的勇气。

  紧接着,我追问学生: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呢?孩子立刻就体会到:勇敢地面对风风雨雨,无论你是多么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勇气就会有希望。孩子们再次体会到生命的勇气。教学时,我还不忘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句进行品读赏析,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感受本文语言之美,领会作者用词造句的精妙。语文教学应以读为主,本课的教学我还特别注重朗读的指导,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失望──遗憾──惊奇──怦然一震。通过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就是勇气。

  20、《花的勇气》教学设计与反思相关内容:《飞向蓝天的恐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小珊迪《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1《鸟的天堂》教案(第一课时)《长城》教学杂谈13.白鹅欲扬先抑起波澜——《可爱的草塘》艺术技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查看更多>>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勇气》教学设计5

  一、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人文性极强的文章。如何让人文性和工具性得以和谐统一?如何让语文的本位加以突出?如何使语文教学不为他人作“嫁衣”?这是值得深思的。具体到课堂设计上,就要考虑如何对教材裁剪切块,如何设计紧扣教材内容,又有助于学生运用语言、发展语言的文字训练。朗读、感悟、语言实践是最传统的也是最有效的手段。三者有机融合,方能体现读的层递性。而感悟的灵魂是丰富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的视像。为此,我设计三个层面:初读感知画面,在头脑中建立视像;精读把玩语言,内化语言,运用语言,由语言充实视像,让语言和画面有机交融;研读体会情感,感悟情与景的交融,从而丰富视像。

  第一教时选取三个画面,将文字、画面与情感读向纵深处。而情感的把握,只是感悟其因不同画面而产生的变化,不追求其终点——震撼。这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水平的,也是我在设计中对于语文本位意识的重视。

  二、预设目标:

  1、初读课文,认识4个生字,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2、感受四月的维也纳留给作者的三个画面,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3、感受情与景的交融,领会语言的精妙。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画面、体会情感。

  难点:感悟语言。

  四、教学过程预设:

  (一)谈话导入

  1、了解班级中喜欢绘画、音乐、看书写作的同学。板书:绘画、音乐、文学

  2、你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点:充满情感。因为这些艺术都是表达内心情感的。

  3、说到这三门艺术,我的脑海中就出现了这么一个人,他是一个著名作家,他酷爱绘画,又精通音乐,他就是冯冀才。我还想起有这么一个地方,它是文学、绘画、音乐爱好者的圣地,那就是维也纳。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春天三次来到这样一座艺术氛围浓郁的城市,结下了深厚的情缘,用语言描绘了《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其中一个画面描绘的是4月的`维也纳,作者被一样东西所折服,所震撼,那就是——花的勇气。

  4、指导读题。

  5、作者是个绘画高手,他的文章往往有一幅幅图画。那么,4月的维也纳,作者又描绘了哪几个画面?

  (二)初读课文

  1、把课文读通读顺,划出这几个画面,多读几遍,让你的脑海中浮现出这几幅画面来。

  2、交流:你读出了哪几幅画面?课件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三)研读三个画面,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1、作者看到了三个截然不同的画面,他的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这一切都通过语言文字表达了出来。仔细读课文,想想作者在看到这三个不同的画面时情感有什么变化?有的可以直接找书上的词语划下来,有的要用心去体会。

  2、交流画面1

  (1)交流情感:失望

  (2)你从哪里读出了作者的失望?

  ①“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

  理解:泛滥 猜一猜本意 河水为什么会泛滥?这儿怎么理解?

  指导朗读,着重是“非……不可”。

  ②“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

  绿地怎么会寂寞呢?

  补充:五月的维也纳 通过比较,你知道了什么?

  指导朗读

  (3)填空:在作者眼里,这是( )的绿地。

  3、交流画面

  (1)这绿地真的如此寂寞吗?(不,下面藏着无数的小花。)

  (2)那是这样的小花?( )的小花

  (3)作者用了2个分号,构成3个并列的分句,从哪三个方面写小花?

  色彩美(五彩缤纷、色彩艳丽……)的小花

  姿态美(玲珑多姿、娇小可爱……)的小花

  花多 (密密层层、挤挤挨挨……)的小花

  指导朗读

  (4)这还是怎样的小花?(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读句子

  (5)此时,作者的情感由失望变成了什么?(惊喜)指导读出惊喜

  (6)刚刚还在失望,还在埋怨,现在却发现这寂寞的绿地下居然藏着这么多、这么美的花,作者会怎么想?请你写几句作者的心理活动。

  (7)交流。

  4、画面3

  (1)作者真的看到了齐刷刷地冒出来的花,而且看到的是花的原野。读句子。

  (2)指导读“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想想,还可以同哪些四字词语来归纳?可以换一个、二个

  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_______。

  (3)你还从哪些地方看出花是生机勃勃的?

  一下子 全冒 顿时 整个 铺满 指导朗读

  (4)看到这一切,作者的心情是这样的?

  齐读结尾段,归纳:震惊、震撼

  (四)留疑结课

  为什么作者会感到震惊、震撼?为什么题目叫“花的勇气”?为什么作者在《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中把这幅画面放在最后,作为重点来写?

《勇气》教学设计6

  学习目标:

  1、根据学习提示,自学课文,初知课文大意。

  2、联系上下文初步感受作者在这一事件中的心情变化,并通过对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挖掘,领会作者的蕴意和语言的精妙。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生命的意味在于要勇敢面对风风雨雨,小结整个单元的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

  教学难点:

  通过对文本的研读,体会作者由物及情的变化,并能升华自己的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

  1、以花为话题,看到花你脑中会闪现哪些词语或诗句?

  2、师小结:大家的语言非常丰富!花凭借着它的美丽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使得他们对花生出了诸多的赞美之情,我们的冯骥才老先生也非常喜爱花,他不但见识到了花的芬芳迷人,更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他还发现了花的勇气。(板书:花的勇气)读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设计意图:导入往往对一节课来说一个基调的定位,鉴于对文本的解读,发现“花”和“人”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原因便在于作者喜爱花才会使得自己的心情跟随着花跌宕起伏,因此,在开始告诉学生作者非常喜爱花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有利于学生快速理解作者心情变化的原因。)

  二、借助提示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首先看到课文的阅读提示,看看它会对我们提出什么要求,谁来读读?其他同学划出本课的学习目标。读完反馈,根据学生的反馈相继板书归结为读、思、悟,在梳理问题时请同学们有感情朗读课文时带着哪个问题去思考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失望、遗憾、惊奇、怦然一震”。

  2、带着阅读提示的几个问题自由地读读课文。

  3、反馈解决作者为什么从“失望”、“遗憾”到“惊奇”、“怦然一震”?(分开请生回答,用上因为···所以····说话完整,比方说:因为作者在四月的维也纳只见大片绿地不见花,所以感到失望。)朗读这四个词语,提示这些词语是描写心情的,根据心情把原因来起来说就是本课的主要内容。

  4、出示填空,请生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渡:是啊,四月,作者来到维也纳,看到冷风冷雨中的小花时,发生了一系列的心情变化,悟到生命的意味是勇气。看来作者真是忧也为花,喜也为花,那这花到底有哪些魔力能牵动着作者的心情变化呢?请同学们找找课文具体描写作者看到花的自然段是哪几个自然段?(2、7自然段)

  (设计意图:阅读提示往往给学生自学略读课文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能够让学生读书有迹可寻,最后简洁归纳为几个字便于学生清楚明白学一篇课文的基本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四年级来说是需要大致了解的,出示课文填空虽然繁琐,但是能够教给学生一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最后教师简单地归纳为一句话的主要内容既为衔接自然过渡,又让学生明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可以有一个有繁到简,对学生渗透一种有着梯度变化的方法。)

  三、聚焦词句品解花语

  那我们就跟随着作者的脚步,走进藏在草下的花。请两位同学读,一人读一句。

  1、草下探花感受惊喜。

  出示句子: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使劲儿,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

  (1)请同学们静静地去看这段文字,细细品读这些文字,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反馈随机指导:从哪一些词体会到?(满满一层)藏着白的、黄的、紫的花,藏着花的纯洁、娇小、鲜亮,还藏得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这满满一层的小花藏着在干什么?(蓄积力量)还从哪些词体会到“齐刷刷”、“一使劲儿”,朗读指导,假如你就是作者,看到这么美,这么密,这么辽阔、蓄积着这么多力量的小花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根据反馈板书吃惊或惊讶)

  (3)带着吃惊的心情齐读这段文字。

  2、原野赏花感受震撼。

  过渡:这么多的小花在使劲儿地蓄积着能量,终于那一刻小花的能力蓄积够了,这一刻,小花使劲儿地冒了出来,向人们宣告着生命的力量势不可挡。

  出示句子:迎着吹在脸上的细密的、凉凉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已经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1)师生合作读这一段。

  (2)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一段文字,想象哪些词跳入到你的眼中,让你眼前一亮?(自读自悟“明亮夺目”,“神气十足”、“改天换地”、“全”感受到冒出来的是花的勇气、花的生命力和花的气魄。中间适时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藏着的是小花的生命力的蓄积,唯有蓄积够了,她等待开花的时机到了,它想开就开,谁也阻挡不了它开花的脚步,小花藏着的力量是需要慢慢自己回味品读的,所以采用写感受品读的方式,留给学生一个静思默想的空间。正因为这份力量的存在,尤其是藏在草下的作者才感到吃惊,而这份吃惊编者是没有把它写到阅读提示中的,只有体会到了吃惊的存在,作者的心情的第一次起伏就出来了。正因为这样作者才会期待,最后期待成空的遗憾再到冒出来的又一次心情的激荡——惊奇。所以作者写出来的文字才能让读者体会到冒出来的花是充满生命力与气魄的,因此,采用“读”、“品”“个性化”朗读的方式去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通过这样的解读之后,我们才能体会到冒和藏之间是存在很大关系的,因此它让作者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心情变化,这样的写出来的文章才能吸引读者的心。)

  3、回味冲突感受情语

  a、是花的颜色让天地改变了吗?不是,是作者的心情改变了,引:曾经作者感到那么失望-----生读句子: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

  引:他甚至开始讨厌四月的维也纳,他说:

  (生读)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

  引:而今是多么的惊奇-----

  生读: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

  b、引:曾经作者惊喜地发现藏在草下的小花:出示句子生读: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使劲儿,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

  c、引:作者想象着冒出来的壮观景象,可是直到快要离开也没有看到花儿冒出来,这真是一种遗憾,可是,就当作者正在遗憾的那一刻,他再一次惊奇地发现:生读: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

  (设计意图:通过失望——惊奇,惊喜——惊奇,这样的引读与朗读中,让学生再一次卷进了作者的心情漩涡,在读中不知不觉去文中走了一回,逐渐地他们才会感受到作者那变化的心情是跌宕起伏的,一波三折的,这样课堂的一次小高潮就会出现,这样就为感受拔地而起蓄积了力量,为感受那份拔地而起的钦佩之感准备。)

  四、小结全文领悟勇气。

  过渡:面对这一片花的原野,这一片生命的原野,让作者心潮澎湃,经历了一波三折的情感变化,是什么让作者有这样的一种震撼呢?(花的勇气),请在课文的最后一段,画出哪一句话最能感受到花的勇气?

  1、引读句子: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

  (哪一个词让你感觉跟特别:拔地而起,一般我们会把拔地而起用在谁身上?比方说山、高楼,那我们就拿山来说吧,他给我们的感觉是什么?:高大雄伟的。是啊,一个是让我们抬头仰望的,一个是让我们低头俯视的,从这儿你感受到了什么?:作者的钦佩之感。那面对这样冷风冷雨中的小花,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其实感悟生命,花只是个托,真正让作者有感悟的是作者看到这一景象心生感触罢了,所以我们得升华学生的情感,安排学生去理解作者钦佩的原因是因为花敢于面对风风雨雨,依旧傲然地展现自己。)

  (预备另一种生成用引导:这样的花怎能不使我们心生敬佩呢?因为在作者心中,在我们脑中,我们一定认为,有阳光才是对花儿最好的赏赐,有阳光,花儿才会开得很灿烂,有阳光,花儿在我们眼中才是最美的,可我们却没想到这维也纳的小花在冷风冷雨中也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怪不得作者的心头怦然一震——读“小小的花儿············勇气。”)指导朗读,是啊,正因为作者钦佩,所以他这样说道:小小的花儿··········勇气。)

  2、这是我们这个单元最后一篇课文,这个单元课文的学习主题是什么?

  冯骥才老爷爷看到------句子: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那是花的勇气。

  在我们学过的课文里,在我们生活的空间里,哪些事物让你感受到了勇气?

  出示句子: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是_______勇气。

  3、小结

  什么是勇气?勇气就是在面对冷风冷雨的时候,在面对你未曾想到的困难面前,你应该勇敢地去面对,应该不怕困难,去迎接风风雨雨的各种打击,这样我们的生命之花才会尽情绽放,老师希望每个同学都能珍惜自己,好好地活着,活得光彩有力,这就是一种勇气!

  (设计意图:我们现在的学生的生命是极其脆弱的,抗挫折能力强,我们不能帮助他们什么,但我们可以在我们的语文课上适时渗透一颗坚强的种子,让他们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在面对今后的风风雨雨时,也能够联想到花都能具有这样的勇气,为什么我不能呢?)

  五、板书设计

  花的勇气

  读

  怦然一震

  思 惊奇

  遗憾

  吃惊(惊喜)

  失望

  悟

《勇气》教学设计7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准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全文和阅读练习《泥土里,成长着大片大片彩色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当你看到花儿在阳光下绽开笑脸,在温室里展露娇媚时,也许你并不会太在意,然而当你面对千万朵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小花的时候,你可以熟视无睹吗,你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让我们跟作者一起去风雨中赏花吧!

  (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认识本课生字:吕、滥、厘、刷。

  3.师生轮读,互相评价。

  4.交流: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三、点上探究,体验情感

  1.维也纳的春天犹如一位善变的魔术师,作者的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细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要求:文中直接表达的请画出来;没有明确表达的,请用心体会。

  2.比一比谁先走过作者的情感线路。(椭圆代表情感变化,问号代表其变化原因。)

  四、品味语言,情感共鸣

  1.默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再美美地读几遍,体会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2.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细细品味,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读出作者的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撼。

  五、回归全组,升华思想

  请同学们结合本文及前面三篇课文,和小组同学谈谈自己对人生、对生命的再认识。

  六、拓展阅读,同步练习

  1.向学生推荐阅读《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全文。

  2.鼓励学生阅读练习《泥土里,成长着大片大片彩色的故事》。

  编辑短评:教学设计思路非常清晰,由点到面,在扎实的语文学习中使学生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熊宁宁)

  (福建省安溪县第三实验小学 陈艺梅 (原创作品))

《勇气》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体会花儿开放带来的惊喜。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和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重难点:

  体会花儿开放带来的惊喜。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和对生命的感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出示“勇气”,让学生说说什么时候需要勇气。

  2、补上“花的”。(今天,让我们去感受一份特殊的勇气——花的勇气)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⑴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⑵思考: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就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来说,也可以借助作者情感变化的词来说一说)

  (三)品味语言,情感共鸣

  过渡:维也纳的春天犹如一位善变的魔术师,作者的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

  1、这些情感变化的词分别在哪些段落?并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

  2、交流——深入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以及作者用词的精妙、对生命的感悟。

  重点抓好最后两段,特别是带点的字词。

  “迎着吹在脸上的细密的、凉凉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花儿(结合前文“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理解并积累)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结合前文“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理解并积累)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结合前文“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理解并积累)。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拓展“白的小花、黄的小花、紫的小花”;“这么多的小花、这么密的小花、这么辽阔的小花!”理解并积累),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小小的花居然有如此(怎样的?)的气魄!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3、作者的“失望、遗憾”只作为铺垫,做“略”处理。而“精”在对花的勇气的震撼和对美好生命的感悟。

  4、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体会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有问题的提出来,在小组内交流,并引申至课外。

  (四)积累语言,拓展阅读

  1、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语段或词语。

  2、推荐阅读《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和人教版四年级第五单元的课文《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 生命》。

《勇气》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欣赏品味语言,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外。

  3、拓展延伸,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衔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几日我们已颇感到了冬日的寒冷,不过,别着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想到春天,我想此刻同学们的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出春天的动人画面,也会想到朱自清先生的优美散文《春》。下面,我们不妨随着朱自清先生再去感受一段春的生机。

  (展示朱自清先生《春》的配乐朗诵“春花”一段)

  同学们,刚才朱自清先生向我们展现了江南之春百花齐放的美景,一定让我们不少的同学感受到了盎然的春意,今天,我要带领同学们随着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去感受一下异国他乡的春天,去踏访──四月的维也纳。

  (展示课题及作者)

  问:维也纳是一座什么城市?

  (它是奥地利的首都,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

  这样一个美丽的音乐之都,它的春天有什么特点呢?冯先生想通过四月的维也纳告诉我们什么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四月的维也纳。

  二、学生自定学习目标

  1、播放课文配乐朗诵,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思考:你认为这篇文章最值得你学习的是什么?

  2、学生各抒己见,师归纳并板书:(课件展示)

  学习目标:

  ⑴ 欣赏品味语言。

  ⑵ 领悟文章主旨。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请同学们带着以下几个问题去速读课文:

  (课件展示)

  ⑴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内容。

  ⑵ 在感知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你捕捉到了哪些画面,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⑶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真实意图是什么?(主旨)

  2、引导学生讨论并归纳:

  ⑴ 本文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由盼花而写到寻花、观花、赏花、赞花,抒写了作者在四月的维也纳的独特的哲理性感受。(引导:突出几幅画面,作者的心情)

  ⑵ 画面、感情:

  画面一:

  此时的春天似乎只是绿色连着绿色。大片大片的草地上,没有五月里那无所不在的明媚的小花。(无花而盼花)

  感情:寂寞

  画面二:

  原来青草的下边藏了满满一层花儿,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寻花而见花)

  感情:吃惊

  藏在青草下边的花儿什么时候才冒出来的呢?(冷风冷雨花难冒 )

  感情:遗憾

  画面三:窗外的颜色明显地变化了,白的、黄的、紫的,在窗上流动。(隔雨窗看花)

  感情:不明白

  画面四: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它正是前几天那片千午万万朵花儿藏身的草地,此刻一下子全冒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下车赏花)

  感情:惊奇

  问:作者为什么感到惊奇?(用原文语言回答)

  答: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

  问:课文中又是如何来回答这个问题的?

  答:四月的维也纳忽然叫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归纳:这是作者的“悟理赞花”,感情为之“怦然一震”。这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四、品味文章语言

  (课件展示)

  以上几幅画面给我们的感觉是美妙的,它美妙在何处呢?文中哪些语言最优美?找出来,体会它的妙处。(组织学生讨论品味的内容,师适当点拨,对学生的发言,言之有理就予以肯定。)

  五、拓展延伸

  (课件展示)

  1、这篇文章,给你感受或启发最深的是什么?

  2、说说你所了解的能体现“勇气”的人和事?

  3、你认为什么是真正的勇气,我们可以凭着勇气去做什么?

  师归纳:勇气是一种决心,在困难面前,她让我们擦开泪水,咬紧牙关,力争成功;勇气是一种气魄,在困难面前,她让我们藐视一切,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勇气是一种胆识,在困难面前,她让我们披荆斩棘,所向披靡,以大无畏的气概,笑对人生。总之,在困难面前,勇气所展示出的临危不乱,从容不迫的气概和不言放弃,永远自信的人生信仰,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进。

《勇气》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叙述的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诺曼底登陆前夕。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登陆战役。但作者并没有描写硝烟弥漫的主战场,也没有写正义之师如何势如破竹,节节胜利,而是选择了诺曼底登陆的前一天,写了大战前的平静,用出人意料的人物,出人意料的情节,出人意料的结局,表现了战争中闪现的人性美——让侵略者无法理解的“勇气”。

  学情分析:

  勇气对于六年级的学来讲并不陌生,但文章所说的勇气并不是我们平常所指的勇气,它所表现的是一种智慧的勇气,一种由信仰产生的勇气。通过本课的学习,就是让同学们从语境中感受这样的勇气。在教学中,教师要适度引导、点拨,让同学们体会到这样的勇气,理解勇气的真正含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扩大词语掌握范围。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自学讨论法、品读感悟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章中表现出的两种勇气以及对这种勇气的叹服。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中两个人所表现出的不同的勇气。

  难点:理解文章中两个人所表现出的不同的勇气。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犯了错误敢于承认,是一种勇气;面对犯罪敢于站出来,是一种勇气……然而勇气的内涵,远不止于此。现在就让我们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去感受那位法国女性和美国伞兵演绎的感天地、泣鬼神的勇气吧。

  二、请学生打开书快速阅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对不认识的.字要查字典;对不理解的词根据反复读课文进行理解,理解不了的,查字典解决。

  2、读书要认真,不但要要通顺流畅,而且还要了解作者的思路及课文的内容。

  3、检查预习:

  你知道下边词语的正确读音吗,读给大家听听

  勋章 绶带 颀长 盟军 诺曼底 熹微

  一栋 枪毙 门闩 蜷身 吆喝 寡妇

  指名朗读课文,要求不丢字,不落字;不读破句,语句通顺。

  三、熟读课文概括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归纳总结

  课文叙述了二战中一位美国伞兵的经历,歌颂了美国伞兵的勇敢和智慧,更赞扬了法国妇女的勇敢、镇定、坚强和心中崇高的信仰。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我”遇到一位美国伞兵。

  第二部分(2—8):法国女人因为藏美国伞兵,丈夫被德国兵枪毙。

  第三部分(9—10)美国伞兵逃走,德国人追击搜索。

  第四部分(11—13):法国女人再一次把美国伞兵藏了起来。

  第五部分(14):两个人靠自己的勇气战胜了敌人。

  四、布置作业:同桌之间或给家长复述这个故事

  第二课时

  一、导言

  通过上课时我们对《勇气》一文的品读,我们已对勇气有了新的感悟。这节课,我们就在此基础上,再次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对勇气能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细读课文品味课文

  出示思考题:

  “是两种勇气打败了他们——用智慧战胜他们的美国青年的勇气和那位毫不犹豫地给了美国伞兵第二次机会的法国女人的勇气。”他们的勇气分别是什么?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学习过程:

  1、先自学,注意边读边划,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再四人小组交流,然后班上交流,归纳总结。(让学生先说一说,再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全班交流总结:

  文章题目是“勇气”,这勇气体现在两个人身上:美国伞兵和法国妇女。前者侧重的是因智慧而产生的勇气;后者侧重的是信仰而产生的勇气,通过体会,我们更敬佩的是后者的勇气。

  体会法国妇女所表现出的勇气:

  从“她长得并不漂亮,虽不是笑容满面,但她的眼光却善良而镇定”

  正是这“善良而镇定”让我们找到了其后来的一系列行为的依托。

  从面对美国伞兵的求援,法国妇女只是简单的几个字的回答:“哦,当然啦。”然后就把他带到屋里,这种不假思索的回答,毫不犹豫的行动,让我们体会到了这位法国妇女内心的坚定。

  从“她满脸苍白,泪眼模糊”我们体会到了法国妇女因失去丈夫内心巨大的痛苦。

  “哦,当然啦。快!”。这是法国妇女面对美国伞兵再次求助时,给予的同第一次毫无二致的回答,是和第一次一样毫不迟疑的行动。从中,我们体会到了这位法国妇女美丽而高贵的形象。3、

  3、有感情的朗读有关段落,体会法国妇女所表现出的勇气。

  体会美国伞兵所表现出的勇气

  从“他懂得,必须马上找个地方隐藏起来”、“他不知道住在里面的人是否肯收留他,但是他总得碰碰运气呀。”可以感受到美国伞兵在危急时刻还是比较镇定,不放过任何获救的机会。

  从“突然,伞兵转身拼命往会跑,避开敌人,离开树林,跑进田野,又一次来到这户人家,”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美国伞兵的机智勇敢和勇气。更能体会到美国伞兵对法国妇女直觉的认识与信任。正是这一切使这位美国伞兵的冒险获得成功;另一方面也为法国妇女的形象塑造,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有感情地朗读有关段落,体会美国伞兵所表现出的勇气。

  三、布置作业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对勇气的含义是否又有了新的理解?把你新的感受写一写。

《勇气》教学设计11

  设计说明

  《勇气》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阅读理解课文,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诺曼底登陆的战争纪录片和有关背景的文字材料,引导学生研读课文,自主地与作者、文本进行对话。生生对话为主,师生对话为辅。教师只设计一些主要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本身,掌握研读小说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阅读活动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性。

  2、理解课文曲折动人的情节与人物描写的写法。

  3、提高品读短篇小说的能力。

  4、感受战争中的人性美,学习法国妇女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

  品味、研读出人意料的故事情节与光彩照人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对幸福的理解。

  教法学法

  朗读、讨论、鉴赏、点拨、总结。

  七年级学生刚开始比较规范地理性地阅读小说,教师在自读课文中的指导作用仍然很重要。教师的指导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欣赏文学作品,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的启示。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初步体验:品味作品中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尊重学生阅读理解的.差异,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只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播放]关于诺曼底登陆的纪录片。

  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什么?请学生概述,描述纪录片的特点。

  战争给我们带来的是炮灰、硝烟、废墟,死亡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美国作家狄斯尼描写战争的小说《勇气》,它写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故事。

  [多媒体播放]二战前的有关背景资料[文字]。

  课文《勇气》描写的故事发生在二战诺曼底登陆的前夕。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1、阅读课文。

  2、词语积累:

  拘谨拘束颀长健谈熹微发落处置悉意

  毫不迟疑毫不犹豫寥寥可数孔武有力焦虑不安

  注意词语意思的解析。

  3、课文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思考、整理、概括、回答。

  学生补充、评议。

  教师总结。学法指导:阅读小说,首先是要弄清故事情节。

  4、故事中最认你出平意料的地方在哪里?

  学生思考、回答。学生评议。

  教师点评。

  三、阅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主要是通过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分析人物是阅读小说最重要的方法。

  课文中谁是主要人物?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

  教师小结:分析人物形象。主要从外貌神态、语言、动作描写着手。找出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

  四、研讨

  将军为什么说那位法国妇女“是一个幸福的女人”?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幸福的理解。

  学生阅读、理解、思考、讨论。

  学生发言、学生评议。

  五、小结

  这篇小说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构思精巧,读罢令人怦然心动,对文中人物勇气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美国作家米切尔曾说过———句话“我相信,这个世界,只要有勇气,就不会毁灭”。我认为这句话无论放在哪个时代都不过时。我认为大家应该想一想现在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勇气。

《勇气》教学设计1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下列词语,要求读准字音,理解字义,熟记字形。

  拘谨颀长孔武有力绶带怯生生着陆熹微寥寥可数呜咽闩门悉意

  2.第三人称叙述和第一人称叙述的比较。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把握重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的能力。

  2.学习寥寥数笔勾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德育训练点

  树立学生的和平信仰,培养学生爱正义、爱国的思想感情。

  (四)美育渗透点

  美国青年的智慧美和法国妇女渴望和平的理想美及其表现出来的行为美。

  二、学法引导

  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再通过比较,法国妇女前后两次答话的同异,法国妇女和美国伞兵的同异加深理解,最后用改述法(改变叙述人称复述)比较体会作者的构思匠心。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适当引导,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把握“勇气”、“福气”的含义。

  四、课时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投影片:①生字词;②随堂练习。

  2.如有可能,则准备二战中盟军在诺曼底登陆的电视或电影片段。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反复阅读课文,抓主要文段、语句,讨论分析文章的思想内涵。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淮海战役》这部电影吗?在我的记忆里,一幅支援前线的画面尤为深刻。男女老少,众多的百姓推着独轮车,冒着硝烟炮火、泥泞暴雨,将家中的所有、自己亲手所做的积极送到前线。

  陈毅元帅曾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看着这样一幅画面,品着元帅的这句话,我们能说什么呢?

  人民是伟大的。他们热爱和平,向往和平!为了和平,为了正义,他们甘愿付出一切。

  今天,我们将学习的课文《勇气》,便是展示人民的伟大的一篇作品,请大家仔细读,细细品味。

  (二)明确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第三人称叙述与第一人称叙述的比较。

  (三)教学过程

  1.初读课文。

  (1)给加粗字注音

  拘谨()绶带()怯生生()着陆()闩()呜咽()

  拘谨——(言语、行动)过于谨慎、拘束

  颀长——身材高

  孔武有力——勇武而有力量

  熹微——日光微明

  寥寥可数——非常少

  悉意——全心全意

  (2)把握文章段落结构

  文章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文章开头第1自然段,总起全文。

  第二部分,“在大规模进攻开始的前一天”至“她毫不犹豫地给了他第二次机会。”讲述关于勇气的故事。

  第三部分,“我被这真实的故事里的两位主角迷住了”至文章结束。是“我”的感受。

  2.再读课文,勾画重点文段、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1)明确文中的重点人物

  美国伞兵、法国女人

  (2)勾画重点文段、语句,分析两个重要人物。

  美国伞兵

  “他胸前闪耀着的勋章绶带,比我记忆中任何将级官衔以下的人都要多。”

  “他意识到,必须马上找个地方隐蔽起来。”

  “他看见不远处有一栋小小的.红色屋顶的农舍。他不知道住在里面的人是亲盟国的呢,还是亲德国的,但是总得碰碰运气啊。他朝那房子奔去,一边温习着寥寥可数的几句法语,……”

  “‘我是一个美国兵。’伞兵说,‘你们愿意把我藏起来吗?”’“那伞兵蜷身挤出窗口,向树林奔去。”

  “对,还有最后的一次机会。伞兵振作起来押了这一注。”

  “‘你愿意把我藏起来吗?’他问。”

  这是一个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战士,是法国夫妇给了他宝贵的生命,也是他们给了他更多的勇气。于是,他勇敢拼搏,屡建功勋。

  法国女人

  “听到敲门声,一个年约三十岁的法国女人——她长得并不漂亮,不是笑容满面,但是她的眼光是善良而镇定的——开了门。她是刚从做早饭的灶间出来的。”

  “‘哦,当然啦。’法国女人说,把他带进屋里。”

  “妻子呜咽,……”

  “那位法国女人很快打开了门。她满脸苍白,泪眼模糊。他们面对面的,站了也许一秒来钟。她没有向她丈夫的尸体看上一眼,一直看也不敢看他一下。她笔直地注视着这个美国青年的眼睛,他的到来使她变成了寡妇,孩子们变成了孤儿。”

  “哦,当然啦。快!”

  “她毫不迟疑地把他送回壁炉边的碗橱里。”

  这是一个爱丈夫、爱孩子、爱家庭的勤劳女人,然而,她懂得“爱国、爱正义、爱和平”才是更大的爱。她为和平、为正义甘愿献出一切,她是一位伟大的女性。

  因而,她赢得了众多人的敬仰。“她是一个幸福的女人。”

  3.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反复朗读,勾画重点语句

  “青年伞兵有的是拼命的勇气。”“在牢笼里,他看到了而且抓住了惟一的出路。他是勇敢机灵的孩子。但是,那位法国妇女的勇气呢,是经常同你在一起,永远不会让你丢脸的。她是一个有福气的女人。”

  “她懂得她信仰的是什么。”

  (2)领会文章的主旨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文章的主旨是赞颂为和平、为正义而努力的人们的勇气、信仰。

  4.学生活动。

  试改用美国伞兵的口吻把这个故事复述一遍,然后比较一下叙事角度和表达效果有些什么变化。

  用美国伞兵的口吻讲述故事,是第一人称表述,特点是便于直抒胸臆,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课文主要是第三人称表述,特点是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主旨。

  (四)总结、扩展

  和平是一种信仰,为了捍卫它,许多人不惜献出无价的青春和宝贵的生命,珍惜和平、热爱和平、保卫和平,应是人类的共同职责。

  请同学们结合时事,各抒己见,畅谈对“和平”的理解、认识。

  (五)布置作业

  反复阅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

《勇气》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深妙。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春天是生机勃勃的,到处是绿色,到处是鸟语花香。而娇艳的花朵,无疑是春天里绚丽多姿的一笔。它用缤纷的色彩,娇弱的身姿,清幽的气息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你面对千万朵在冷风中怒放的小花时,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板书课题:花的勇气)

  2、看到课题让学生质疑。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花有什么勇气?花为什么有勇气?花有怎样的勇气?………)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份特殊的勇气。

  二、阅读方法

  1、指名读阅读提示,思考我们今天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2、学生汇报:读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想 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

  说 自己的内心感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说一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四、研读课文,品味作品

  1、维也纳的春天犹如一位魔术师,作者的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默读课文。想想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

  2、学生交流,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

  作者最初看见草地时,因为只看到大片的绿色,没有一朵小花,所以感到失望;

  即将离开维也纳前,因为还没有看见小花所以感到遗憾;

  因为看见花的原野所以感到惊奇;

  因为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所以心头怦然一震。

  3、再读课文,找出令你怦然一震的句子。

  学生汇报:

  (1)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品析句子:傲然挺立,骄傲地站起来。为什么骄傲?(因为小花在冷风冷雨中冒出来)我们把自己都当作一朵小花,你能挺直腰板来读读这一句吗?除了骄傲,大家还明亮夺目,怎么理解这个词语?(晶莹闪亮,吸引人的眼球)怎样读出神气十足的感觉呢?(我们特别了不起)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受来读这一句。

  (2)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居然是作者意想不到的意思。这么娇小的花居然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可见它有多么大的勇气。此时,你对小花有什么感情呢?(尊敬、敬佩)那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敬佩之情来读课文。

  五、感悟升华

  1、岂止是花需要勇气,我们也同样需要勇气。人的一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挫折和困难。我们身边有许多与困难作斗争的事例。比如我们熟悉的张海迪,桑兰,她们在挫折面前勇敢的生活下来,而且取得了成功。同学们,请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你对勇气的理解。

  2、学生交流

  3、出示关于勇气的格言。

《勇气》教学设计14

  设计理念:本设计中教师引导抓文章的三个不同景象,体会作者从“失望”到“惊喜、兴奋”的变化过程,并抓住重点语段,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学生感悟到花的勇气在于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而生命的力量在于勇气,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感悟中朗读,以此来带动朗读,升华情感,感悟生命。

  教学目标:

  1、能读准课文中四个生字“吕、厘、刷、滥”,能联系上下文理解“乏味、泛滥、傲然挺立、拔地而起”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学习课文中描写花的几个场面,读懂作者的心情变化。

  3、通过有感情朗读,品味作品中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词语,体会作家的写作方法,在品味语言中感悟“花的勇气”。

  4、在链接和拓展中升华情感,感受作家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板书:言为心声(都说语言是内心的表达,那今天这节语文课,我们就去触摸一些词语,寻找一下感觉。)

  师板书:勇气。什么是勇气?举个例子说说?

  勇往直前的气魄,敢想敢做毫不畏惧的气概。

  小结:看来,就这简单的一个字,一个词,都能给我们丰富的想象和无限的思考。

  再补充课题——《花的勇气》。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了题目,你在想什么?

  花怎么会有勇气?它的勇气到底是什么?

  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跟随冯冀才老先生开始维也纳之旅,去细细品读这花的勇气。补充课题——《花的勇气》。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主读课文

  翻开书91页,自个儿去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边读边思考在四月的维也纳,作者先后看到了哪些景象?

  2、检查自学情况

  课堂上最动听的是同学们的读书声。看,课文中难读的这些词语,你能读准吗?

  自由读——指名读

  吕 泛滥 厘米 齐刷刷 震撼

  明媚 怦然一震

  3、作者的维也纳之旅,先后看到了哪些景象?

  (板书)没有花的绿地——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花的原野

  的确,维也纳的春天犹如一位善变的`魔术师,看着这样的一个个景象,作者想到了花的勇气。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欣赏这三幅画面,触摸作者的情感,去发现花的勇气。

  三、品读欣赏,由景及情。

  1.欣赏画面一“没有花的绿地”,感受失望之情。

  出示:四月的维也纳真令我失望。大片大片的草地上,只是绿色连着绿色,见不到能让人眼前亮起来的明媚的小花。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我对驾车同行的小吕说:“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

  自由读第一段。读一读,面对这一片没有花的绿地,“我”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快速浏览课文,哪几个词语写出了作者的失望?

  引导品味“寂寞”(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开满鲜花的绿地才是——热闹的。花花草草也知道寂寞与热闹吗?是“我”寂寞了,失望了。)

  同学们很有本领,读到的是草地的景象,读懂的是作者的心情。

  重点引导品味“泛滥”。泛滥字形分析,本来指江河湖海的水溢出发大水,说洪水泛滥。 比喻事物过多,流行的无法节制。(“绿色到处泛滥”就是说“绿色——”。多得让人?体会“泛滥”指多得成灾令人讨厌,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小结:一个词语不仅只是一种意思,更是一份感情。“寂寞”、“乏味”、“泛滥”这些词语把作者的心情与感受暴露无遗,字字句句都是失望。

  指导朗读,读出失望之情。(指名读,师生合作读)

  2.欣赏画面二“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感受惊喜之情。

  出示:小吕听了,将车子停住,把我领到路边一片非常开阔的草地上,让我蹲下来扒开草好好看看。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使劲儿,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指名读

  静静地读,脑中只有这一段话,读着读着,映入你眼帘的是怎样的景象?(花)

  (1)“白的、黄的、紫的”就是说颜色——很多,这样的画面可以说是——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色彩斑斓,简简单单的三个词给我们的却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简洁却不简单啊。 (指导读)

  (2)简简单单的词语不仅让我们感受到花儿的色彩、样子,呈现出如此优美的画面,把它们都组合在一起时,还能感觉到什么呢?指名读,感悟惊奇

  小结:课文中的一个个短短的词语,就像一朵朵小花一样跃入我们的眼帘,没用一个词语表示心情,却能淋漓尽致地表达表达出一种眼前一亮的惊喜!

  指导朗读:请同学们读一读,读出这花开的景象能把作者的心情与感受也读出来。

  3、感悟遗憾与震撼

  引:同学们,词语有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就不是简单的两个字,而是有了生命,鲜活无比;有了温度,能让我们触摸到作者的情感。请同学们默读第三——第五自然段,哪些词语有感情、有温度,能让我们触摸到作者的情感,请你拿起笔做个记号。

  学生默读学习。圈划

  作者为什么感到遗憾?

  是啊,冷雨伴着凉风,我们都不想出门,更何况是那些娇嫩的小花呢?它们也许已经( ),也许已经( ),也许已经( )……我就要离开维也纳去意大利了,这次看不到这些小花了,真有点遗憾。

  4.欣赏画面三“花的原野”,感受兴奋之情。

  我真带着遗憾走的吗?

  出示:迎着吹在脸上的细密的、凉凉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学生聚焦最有温度最有情感的词进行交流。(预测:冒,改天换地、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重点引导品味“改天换地”:

  (1)冒,可以换哪些词?(钻 挤 露 ……)那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命力强大、很有气势)冒的结果呢?(读句子)

  (2)“改天换地”是不是说天地都改变了?改变的是什么?联系整句读一读。回顾画面的不同。(出示三个段落)。

  刚见草地, 只是绿色连着绿色 ,

  拨开草看, 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

  离开之前, 看不到草地上的花 ,

  雨中去看, 一片花的原野 。

  (3)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改变的仅仅是眼前的画面吗?学生自读。

  刚见草地, 只是绿色连着绿色 ,感到____失望_ ;

  拨开草看, 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感到____惊喜__;

  离开之前, 看不到草地上的花 ,感到____遗憾__;

  雨中去看, 一片花的原野 ,感到___惊奇 。

  整个心灵整个心情,从失望到惊喜,又从怕见不着花的遗憾到无比的兴奋。

  因为曾失望、吃惊、遗憾,所以这一片花的原野更作者激动不已。

  欣赏画面配乐范读——全体配乐读。

  四、扣词想象,二解“勇气”

  师:几天里,没有花的绿地成了花的原野,让作者想到了花的勇气。(出示最后段)

  师:同学们,读到这里,你发现花的勇气了吗?(出示:花的勇气——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

  你发现哪一个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心情,最能表达这份勇气?

  引导体会“拔地而起”:我们以前知道什么拔地而起?是啊,万丈高楼拔地而起,危峰兀立拔地而起,拔地而起的都是该让我们抬头仰望的,一朵朵小花又怎能拔地而起,值得我们去仰望吗?(我被那份力量与勇气深深地折服了)

  同学们,作者是用这个“拔地而起”来表达自己的那份“震撼与敬佩”的心情。

  因为有勇气,小花们挤出草丛,齐刷刷地( );因为有勇气,小花们敢于在冷雨中( ),因为有勇气,小花们让寂寞的绿地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 )。

  指导读最后一段,读出内心的震撼与敬佩。

  五、拓展写话,三解“勇气”。

  1.写一写。出示:花的勇气——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

  师:这就是花的勇气——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感受着花的勇气,是否让你想起了种子的勇气、飞蛾的勇气、松树的勇气,以及其他一些生命的勇气?请同学们用最能表达自己感情的词语,写下简洁的一句话。

  花的勇气——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

  种子的勇气——( )

  (飞蛾)的勇气——( )

  (梅花)的勇气——( )

  ( )的勇气——( )

  2.诵一诵。师:是的,同学们,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勇敢地面对一切风风雨雨,无论你多么弱小,无论你遇到什么困难,请记住,只要你拥有勇气,就拥有希望。这就是生命的意味。看到的是冷风冷雨中拨地而地的小花,想到的是生命的意味。这不能只是眼前一亮,更是心头的怦然一震。让我们读出内心深深的震撼吧。齐读最后段。

  六、链接原作,延伸阅读。

  师:《花的勇气》这篇课文定格的只是维也纳四月的画面,只是春天的一个画面,三、五月间的画面同样迷人、诗意、浪漫、震撼,你看:

  转天醒来时,忽然窗前一束艳丽的玫瑰。谁放在那里的?走过去一看,呀,我怔住了。原来夜间窗外新的一支缀满花朵的红玫瑰,趁我睡熟时,一点点将窗子顶开,伸进屋来!它沾满露水,喷溢浓香,光彩照人;它怕吵醒我,竟然悄无声息地又如此辉煌地进来了!你说,世界上还有哪一个春天的画面能如此震撼人心?

  师:请同学们上网搜索冯骥才所写的《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去细细品味带着温度的词语,欣赏带着生命思考的画面。

《勇气》教学设计15

  学情分析:学生已有了前面学习小说的基础,本文又是自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探究课文的主题,并且运用学习过的刻画人物方法来分析人物形象,从而更进一步地理解小说的特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了解文中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2. 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学会复述故事

  3. 理解小说标题的含义,体会作者赞叹的是什么样的勇气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了解作者独特的叙述视角

  2. 体会人物形象的含蓄深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会法国妇女的勇气和力量

  2. 养成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小说标题的含义,体会作者赞叹的是什么样的勇气

  2. 难点:体会人物形象的含蓄深刻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什么是勇气?同学们想一想,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是最值得欣赏和佩服的勇气?学生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回答,老师总结:见义勇为是勇气,敢说真话是勇气,大胆创新是勇气,不畏强权是勇气,敢于批评别人是勇气,敢于解剖自己更是勇气。在战场上为正义而战,浴血奋斗,流血牺牲是战士的勇气;为了人类的解放,为了自由、平等、光明、幸福的未来,木怕一切困难和危险更是一种勇气,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勇气。让一个同学来说说二战的有关情况。师再进行补充。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学生默读课文。

  1、词语积累:

  拘谨拘束颀长健谈熹微发落处置悉意

  毫不迟疑毫不犹豫寥寥可数孔武有力焦虑不安

  注意词语意思的解析。

  2、让学生用"这是一个__________的故事"概述故事内容。

  3、从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这几方面对文中出现的故事进行概括。

  (请同学回答六要素,后再请一位同学复述故事)

  三、学生复述故事后,概括小说故事情节。

  第一部分(第1段):偶遇美国伞兵,引出故事。

  第二部分(第 2至 18段):通过美国伞兵两次被救的故事,表现“两种勇气”。

  第三部分(第19至22段):通过“将军”对法国妇女的赞扬,揭示主题。

  明确:第一部分是引子,是文章的开头;第二部分是故事,是文章的主体;第三部分是文章的结尾,是升华主题的部分。

  2.这里,整个故事最精彩的部分是在那里呢?(事件的经过部分--- ---法国妇女两次隐藏美国伞兵)面对残酷的战争,,法国妇女两次这样做,最需要的是什么呢?(勇气)那么,作者是如何对具有巨大勇气的法国妇女进行描写的?

  第一次

  第二次

  外貌描写

  “一位年约30岁的法国女人” 、“她长得并不漂亮”

  她满脸苍白,泪眼模糊

  神态描写

  善良而镇定

  直直地注视

  语言描写

  “哦,当然啦”

  “哦,当然啦,快!”

  动作描写

  带进屋里

  送回碗橱里

  3.(过度)美国伞兵的到来使他们一家遭受巨大的灾难,但法国妇女两次都以她的勇气回答说:“哦,当然啦。” 这两个“当然”中所包含的意义是否一样?比较之下,法国妇女哪一次更需要勇气?

  明确:这个法国妇女之所以会再次救助这个美国伞兵,是因为她痛恨战争,痛恨占领她家园的侵略者,痛恨战争带来的一切罪恶。对和平的渴望湖信仰使她在这样一个惨烈的环境中仍然能保持善良与镇定。这一切使她在刚刚因收留这个美国伞兵而失去丈夫后能够再次坚定他毫不迟疑地收留他。

  两个“当然”所包含的意义是一样的`。但是,第二个“当然”包含着更大的勇气,更加体现出人物的强大的精神力量。(第二次)

  4.文章的题目叫做“勇气”,作者在文中也提到两种“勇气”,同学们知道是哪两种勇气吗?

  a明确:美国青年的勇气和法国妇女的勇气。

  5.你认为两种勇气一样吗?作者更看重哪种勇气?为什么?

  .明确:不一样。

  美国伞兵所表现出来的勇气是他的勇敢、智慧和顽强。

  法国妇女表现出来的勇气还有她的勇敢、镇定、坚强和她心中崇高的信仰

  四、拓展迁移

  学生自拟有关“勇气”的格言。

  老师先出示相关的格言:

  ●如果整个世界是公正的话,勇气就没有必要存在了---(普鲁塔克)

  ●猫儿给围赶得走投无路,也会变成狮子(塞万提斯)

  ●人的勇气能承提一切重负(塞·约翰逊)

  ●勇气减轻命运的打击(德谟克利特)

  ●倘若失去了勇敢,你的生命等于交给了敌人(维吾尔族)

  ●勇气是上天的羽翼,怯懦却引人下地狱(希腊)

  五、小结

  这篇课文是作者转述一位老兵亲身经历过的故事,故事在开头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叙述故事时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结尾时又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使故事更加的真实、感人。全篇文章虽然美国伞兵写的比较多,但美国伞兵也只是起到陪衬的作用,法国妇女的形象更生动、更令人印象深刻。

  和平与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然而,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却不断地发生战争,血腥,和暴力浸透了人类的历史。在未来的岁月中,人类仍然需要警惕和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让我们记住:和平是一种信仰。

  六、作业

  1. 完成本课《优化突破》

  2. 伞兵的口吻讲述故事,比较叙事角度和表达效果有什么变化?

  3. 抄写生字词。

  板书设计:勇气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法国妇女为和平镇定、坚强、无私

  美国伞兵为求生勇敢,智慧

【《勇气》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勇气》教学设计04-22

勇气教学设计04-23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10-06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09-23

《勇气》教学设计15篇04-22

《勇气》教学设计(15篇)04-22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优秀12-11

勇气教学设计15篇04-23

《勇气》教学设计集锦15篇04-22

《勇气》教学设计(集合15篇)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