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2-10-07 15:26:47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桂花雨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桂花雨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桂花雨的教学反思

桂花雨的教学反思1

  今天我上了《桂花雨》这篇课文,基本上用的就是前几天在解放路小学听的一位耿志艳老师的教学设计。一节课下来,虽然感觉没有那天耿老师上得精彩,但总体感觉还行。课上我抓住了母亲所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句话,理解作者的思乡之情。在对课文进行反复朗读和欣赏的基础上,三次出示母亲的话,学生的理解也在逐步地加深。虽然与我开始上课前所设想的还有点距离,不过,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是不错的。

  刚读到琦君的《桂花雨》时,说实话我对琦君了解得很少,只是看过根据她的作品改编的连续剧《橘子红了》。于是我上网找来琦君的作品,细细地品读。特别是对她所说的一段话有了更深的感悟。她说:我总是不能忘却旧事,我一辈子最爱写的就是故乡,亲人,朋友,花草树木.这魂牵梦绕的故土,这难以割舍的童年,倘若都能一一收藏起来,藏在记忆的花园里,我想那一定是一朵朵常开不败的花。当我们想起来的时候,会觉得很温馨,那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花朵的芬芳,更是美丽的人生。她写的《桂花雨》这篇文章中就透着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全篇语言的确非常优美,几遍下来,我真的如淋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中,感受着琦君。不过,虽然文章四溢琦君的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可也正如那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一样的得从字里行间细品方见。所以一定要将自己全身心放入课文当中,你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那一番思乡情,童年乐。下面就是我今天在课堂上的三点小小的体会:

  一、指导学生读出桂花的香:

  课文的第一小节主要写了作者最喜欢桂花。在指导学生朗读这段话时,我就是抓住了最字进行做文章,问学生作者最喜欢桂花的什么?学生开始只能回答出最喜欢桂花的香气迷人。其实作者除了喜欢桂花的香气迷人外,还喜欢桂花的谦虚,不爱张扬。我让学生画出课文中描写桂花香的句子。抓住

  笨笨拙拙,不与繁花争艳等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水到渠成,很有感情。

  二、指导学生读出摇花时快乐:

  课文的第三小节是重点段落,在这节中,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摇花乐、父亲的丰收乐、母亲的助人乐以及母亲和全村人的浓浓的乡情。虽说这节是重点段落,因为有了上次耿老师上课的经验,所以我和学生同摇同乐,觉得很是开心,特别是学生扮演小作者,学生拽着我的手喊一喊摇花时的句子,学生很放得开,喊得入情,做得自然,效果很好,连我也被感染了,忍不住和学生一起喊,一起读。

  三、指导学生读出真情

  我由摇花乐过渡到思乡情,桂花的香,摇花的乐,思乡的情都让我对桂花魂牵梦萦,但仅此而已吗?母亲说的仅仅是桂花吗?假如作者对母亲说:外地的水真甜,母亲会怎么说?外地的橘子真红,母亲又会怎么说?十多年后,作者来到国外定居,她再次打电话给母亲说:外国的环境真好,母亲会怎么说?(老师问,学生根据内容填空。)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真情的流露,这时需要学生静心体会,默默感受,特别是母亲的那句话以及作者怀念童年的那份情,所以这两段的学习,我学着耿老师的样子,一开始就拎出来,在精读课文前先让学生朗读,在学完课文的基础上,再次将这两段话提出来,学生此时的体会已深刻,不用多讲,他们就体会到了作者和母亲的那份情。

  总之,读出喜爱,读出快乐,读出真情,我想这样的课就成功了。不过还是有遗憾的,就是课文学完后,我推荐了几本琦君的书,学生会去看吗?不可能每个学生都去自觉地找的,过几天,热情已退去一大半。我想应该由老师选取一些适合他们的篇幅给孩子们读。

桂花雨的教学反思2

  《桂花雨》的作者是琦君,她写的这篇文章的确非常优美。初捧这篇文章,我便爱不释手地读起来,如淋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不过,虽然文章充满着琦君的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可也正如那“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一样得从字里行间细品方见。所以一定要将自己全身心放入文章当中,你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那番思乡情,童年乐。下面就是我今天在课堂上的小小的'体会:

  “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然后从课文插图入手,让学生说说图画上的内容,再从文中找出描写图画内容的相关段落,让学生朗读后划出重点语句,然后步步深入,渐入佳境。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摇桂花”的快乐,我引导学生阅读文字,从领会对话和动词入手,用分角色朗读和让学生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乐之情。对于“桂花雨”的感受,我引导学生结合淋雨的生活经验来体验其舒服的感觉,然后又让学生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进行情感和能力的迁移。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对于像我这样普普通通的一线教师来说,更是遗憾多多。前半堂课课堂很沉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想,主要原因在于当学生划出了描写香气的句子谈感受时,脱离了文本具体的语言环境,孤零零地那么几个句子,确实很难入情入境。让学生自读4、8小节,在语境中感受体会,或许情况就不同了。我感觉教师牵得痕迹太浓,略读的味道没上出来。但具体如何放,我不知道,这方面只有以后多关注,在教学实践中争取摸索出一点教学略读课文的方法来。

  通过这次上课,我发现了自身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或许,有些不是一朝一夕能改正过来的,但学习无止境。

桂花雨的教学反思3

  《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反思今天上午,我在教室上了一节研讨课,课题是《桂花雨》。上完过后,总的感觉还好,下面从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成功之处。

  1、对“缠”这个词的理解。在教学“‘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一句中的“缠”字,我采用了师生表演的方式,即我演母亲,一位学生演文中的我。在课堂上,演文中我的学生表现得很精彩,我到哪儿,他就跟到哪儿,把缠的意思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从师生表演中,理解了文中我的那种急切的心情。

  2、对学生想象力的训练。在教学中我安排了几个填空题,让学生想象说话。

  桂花纷纷落下,像()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想一想,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喊,于是我就()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学生说得很精彩。有的'说像雪花,有的说像雨点。有的说我就高兴地喊,有的说我就兴高采烈地喊等等,学生的发言很积极。

  3、教学难点得到有效突破。本课的一个难点是对母亲说得“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句话的理解。教学中,我没有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在学完摇花乐之后,我自然对引出这句话,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母亲会这样说。接着我问了学生几个问题,即“现在,我们来到了作者母亲的身边,假如,我对她说:

  (1)这里的水真甜,她会说:

  (2)这里的橘子真红,她会说:

  (3)这里的人真好,她会说:

  (4)十多年后,作者来到了国外定居,她打电话给母亲说:“国外的生活真好呀!”,母亲一定会说: 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母亲说旧宅院子里的桂花香,其实就是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此时,我播放了歌曲《故乡情》,教学氛围达到了高潮。

  二、不足之处。

  1、事先准备不充分。上课的时候,我一直拿着教案,一些过渡语直接照着教案念得。其实,如果花点时间,可以把这些内容记在书上,或背下来。对整个的教学流程没有完全记到脑子里,以致丢掉教案就不会上了。

  2、课堂上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少了,我讲得多了。少数学生表现积极,大多数参与度不够。在指导感情朗读方面做得不够。对学生的朗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对学生的读给予评价和训练。

  3、课件在制作中出现错误,有些地方的字打错了,今后要注意。

  要想真正上好一堂课,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尽管我们都梦想把课堂上得精彩,让人陶醉,但是,真正做到何其难。

桂花雨的教学反思4

  《桂花雨》这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她小时候摇桂花的乐趣,写了桂花很香,香得香飘十里,至少有十几家邻居都浸在桂花的香气中。到了初中,全家到了杭州,那里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秋天,作者总要去那里带一大袋的桂花回家。听到母亲的话,想起了小时候的摇花乐,还有那阵阵的桂花雨。这篇课文中“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的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的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读,从读懂的地方入手,因势利导,然后步步深入,渐入佳境。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摇桂花”的快乐。我引导学生阅读文字,从领会对话和动词入手,用分角色朗读和让学生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乐之情。对于“桂花雨”的感受,我引导学生结合淋雨的生活经验来体验其舒服的感觉,然后又让学生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进行情感和能力的迁移。

桂花雨的教学反思5

 课堂就是生活。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让自己和孩子的心灵在课堂上得到解放,获得自由。简言之,课堂就是生活,而老师,就是陪着孩子生活成长的那个人。

  首先,精彩的课文是生活的缩写。如《桂花雨》就是记录了作者童年时代的一些经历,如父母的与人为善,美丽的乡村风景,淳朴的民风……当这样的生活图卷,作者的悲悯情怀,呈现在孩子眼前的时候,对作品的直接造访和叩问就是一种极大的幸福。这些好的文章好比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师生相约共同朝那个目的地出发,这是个美丽的约会,而且注定到那之后,每个人都会有一次与众不同的体验。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生活中不同的角色。当交流体会时,教师就是和学生一样的'阅读者,一起谈阅读的体会交换不同的见解;当学生的理解有偏颇的时候,教师就是阅历比他们更丰富的师长,纠正他们的错处;当学生的见解非常高明之时,教师可以谦虚地当他们的学生,向他们讨教;当学生伤心沮丧时,教师应该象父母亲人一样鼓励他安慰他;当大家开心时,可以象同伴朋友一样谈笑,玩耍……这样的课堂会让师生之间都获得一种最温馨的关怀——灵魂的唤醒、心灵的充实、精神的重塑、思想的升华和美化。

  最后,教师引领着学生在课堂中学会生活。课堂上有太多的教育资源了,正如生活无法被设计一样,课堂上会出现什么谁也无法预知。如在交流时,学会谦虚地倾听,学会自信地表达;在他人表现胜过自己时,学会欣赏他人,学会喝彩;遇到好文章时,学会感动,学会关心他人的命运;有收获的时候,学会分享;遇到难题时,学会质疑,学会求助;与同学发生争执时,学会宽容,学会协调,学会谅解;出现失败时,学会坚强,学会反省,学会随,学会乐观……

  “生命化教育”始终相信人,相信生命的意义,始终相信生命的价值,始终相信教育能不断战胜愚昧、粗暴、狭隘、卑俗,走向光明、慈祥、辽阔、和谐、教育以人性的形式,使人最终赢得解放和自由。不要让课堂有太多的刻意,应该让它和你生活中其他朴素的追求一样去实现,可存有一丝期待,但不要强求。记得有教育学者说过“期待是一种宽容……期待是一种美”,就让我们象期待每天的太阳一样,期待自己今天能与孩子们在课堂中发生怎样的心灵碰撞,能有得怎样的收获,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度过每一节课,度过每一个生命中的日子。

桂花雨的教学反思6

  课文第三段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我抓住重点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感悟,并引导感情朗读,以读促讲,在读中体会“摇花乐”。我先让学生找到文中写“摇桂花”的句子,将重点句写在小黑板上,“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摇。规划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这段话并不难理解,我就让学生“自由读一读,看看能读懂什么?”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描述能体会到作者喜欢桂花的情感以及摇桂花的快乐。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着段文字的`理解,增强心理体验,我及时播放摇桂花的录象,相机说话:“大家抱着桂花树摇啊,摇啊,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到我们的头上、身上、脖颈里、鼻尖上,有的甚至落到我们张大的嘴里。

  此时,你们想说些什么吗?”这是,学生已完全进入情景,美妙的词句也就脱口而出。

桂花雨的教学反思7

  《桂花雨》这篇文章充满着作者琦君的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要想深深地理解这分感情,一定要将自己全身心放入文章当中,你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那番思乡情,童年乐。下面就是我在课堂上的三点小小的体会:

  一、激发兴趣,直奔主题

  一开始上课,我先让学生谈论对桂花的了解,然后补充让大家明白桂花不仅香气袭人,而且还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区花,并且还会下雨。由此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学生通读了全文,做到读通、读顺、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直奔课文的主要段落──第三自然段。

  二、指导学生读出快乐

  课文的第三节是重点段落,在这节中,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摇花乐、父亲的丰收乐、母亲的助人乐以及母亲和全村人的浓浓乡情。因为这节是重点段落,所以和学生同摇同乐,觉得很是开心,特别是学生扮演小作者,喊一喊摇花时的句子和缠着母亲要摇花的样子,学生很放得开,喊得入情,做得自然,效果很好,连我也被感染了,忍不住和学生一起喊,一起读。

  三、指导学生读出真情

  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的真情流露,这时需要学生静心体会,默默感受,特别是母亲的那句话以及作者怀念童年的那份情,所以这两段的学习,我一开始就拎出来,在精读课文前先让学生朗读,在学完课文的基础上,再次将这两段话提出来,学生此时的`体会已深刻,不用多讲,他们就体会到了作者和母亲的那份情。

  简单地读,读出喜爱,读出快乐,读出真情,这是我上这节课时最想达到的目的,这节课基本达到。不过这节课还是有遗憾的,就是桂花离我们东北的孩子生活实际太远,因此学生体会不到作者对童年摇花乐的那份真挚感情!读课文时,有的同学还是感情不到位!也许是老师渲染得还不到位吧?

桂花雨的教学反思8

  “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的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的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我先让学生读,从读懂的地方入手,因势利导,然后步步深入,渐入佳境。

  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摇桂花”的`快乐,我引导学生阅读文字,从领会对话和动词入手,用分角色朗读和让学生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乐之情。对于“桂花雨”的感受,我引导学生结合淋雨的生活经验来体验其舒服的感觉,然后又让学生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进行情感和能力的迁移。对于这些化纤来的孩子来说,上了一堂生动的体验课。

桂花雨的教学反思9

  伴随着新学期的开始,我们的每周教研活动又如期而至了,今天是单周的周三,第三节课时,年级组的语文老师都来到了我们班,我和孩子们要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桂花雨》。这篇课文是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通篇内容简洁,情感真挚,作者既回忆了自己童年时的快乐时光,又抒发了对家乡的无限思念之情。随着铃声的想起,我们的课堂开启了!

  预想的情境导入被一个小小的意外打乱了,自己稍事处理后便直奔了主题——书写课题,分享课前孩子们搜集的桂花资料。从上学期开始已逐渐在培养孩子们的预习习惯,会留一些预习的小任务,渐渐地孩子们越来越主动,搜集的资料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今天大家有的搜集古诗词,有的搜集桂花用途、桂花的药用价值,还有的说到桂花的分类,我也是第一次清楚桂花的这么多知识,看来孩子们对桂花挺感兴趣!为了补充孩子们的信息,也为了让桂花更直观,我给孩子们出示了几张桂花盛开时的图片。嫩黄嫩黄的花瓣,一簇一簇的簇拥着,对于不常见的桂花,孩子们的小眼睛紧紧盯着。当介绍桂花糕时,有个孩子还帮我纠正错词,很有一副小行家的样子。仅仅是课题导入的一开始,孩子们的认真劲儿就出乎了我的意料。

  接下来,我们开始走进文本——自由读课文。本学期为了让孩子们朗读的热情更高涨,略读课文都采用了同桌互读形式,希望孩子们既能认真听,也能大声读。在孩子们中间走动时发现,有的同桌关系很亲密,读得有声有色,而有的同桌各读各的,还不适应。其实这也是磨合新同桌关系的一个小计策,希望通过不断地合作,孩子们之间慢慢形成默契,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学习风气。

  读完课文后,给大家了一个思考问题:课文围绕“桂花”都写了哪些内容?开始汇报了,孩子们的课堂生成——五花八门的答案开始涌现了!第一波:大宝同学,有模有样地按照段落顺序开始介绍主要内容,我随即就势,按顺序写了板书。虽然每段内容都已说出,但还不是那么准确具体。所以每段又和大家一一校正,终于理清了脉络。

  知道主要内容后,我抛出了第二个问题:作者介绍了这么多关于桂花的内容,哪一个你印象最深刻?在设计教案时,我希望孩子们能通过问题找到课文中最应重点理解的部分,也为课后点拨写作手法做准备。马上第二波反馈来袭:小侯同学第一个回答问题,指出“摇花乐”给他印象最深。虽然我的预设中有,但位置是靠后的,因为这部分内容在课文后半部分,但是孩子既然说出答案,我还是要顺势而就。提前在教室中来了一次“摇花乐”,下了一场“桂花雨”!虽然没有了更多的铺垫,但是设计的模仿动作环节,孩子们还是很喜欢的`。我们使劲儿地摇着桂花树,闭上眼睛想象着纷纷落下的桂花雨,再读句子时,孩子们明显兴奋了很多,在互动合作中,大家体会到了“摇花”带来的快乐。

  好了,紧接着我们还要找“桂花给你留下印象深刻的特点”。这次大家异口同声说到了桂花的“香”,我们终于有了默契!抓住机会,赶紧找描写的句子,指名汇报。这时孩子的火眼金晶又让我眼前一亮!因为在预设时,我只找了三个句子,满以为找得很全面了,但是孩子们很细心,找到了五处,而且每处都不只一个人找到。一一汇报后,我们有重点地品读了三个句子,桂花的浓郁香气给孩子们的印象又加深了。

  进行到这里,课堂就接近了尾声,还有一个需要重点理解的句子,我们要好好体会,那就是文中的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为了引导大家深入地思考,我问大家:“母亲的意思是哪里的桂花香?”“家乡院子里的!”“‘这里的桂花香’指哪里?”“杭州的!”“那你觉得哪里的桂花香?”出乎意料地答案又一次出现了——“家乡的!”孩子们又是异口同声地回答,但答案不是我想要的。因为课文里明明写着“家乡的桂花”不是香飘十里,只能前后十几家闻到香气,而“杭州的桂花”是满山的桂花树,正是“香飘十里”。大家的反应是没有经过认真思考随意附和,还是已经理解了文中母亲对于“家乡桂花”的那份独特感情,我真的不能确定。怎么办呢?试探一下吧!

  我顺势说道:“那好,大家觉得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老师要反驳你了!”我随即读了文中的两个句子,证明事实上肯定是杭州的桂花香。然后问题来了——“你怎么解释呢?”“老师,这就像不论饭店的菜有多香,我们还是喜欢自己家里做的饭,是一样的!”大宝的回答正好说出了我要强调的重点。“那这又是问什么?”我再追问,“因为都是自己的家好,我们喜欢它!”“恩,是啊,因为我们对于家,对于家乡是有感情的,不论到哪里都会思念它,会觉得它是最好的!”没想到在课前我认为是一个不好理解,不好表达的问题,在课堂上大家都已领会,而且还能举例说明,看来预设的难点不攻自破。

  接下来是最后一波让我惊叹的生成,在拓展练习中,我设计了小练笔环节。这是为课堂增加写字环节,也是为语文园地的想象作文做铺垫。可能是中间学生的生成比较多,在时间把控上没有安排好。离下课时间比较紧,我把练笔改变成了小提问,自由说出想象的内容。情境是:“当20年后的中秋佳节,作者再次回到家乡,他的桂花树还在,嫩黄的花瓣已再次开满枝头......作者会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也许是之前的“摇桂花”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了桂花给作者带来的快乐,也许是他们也喜欢上了桂花的浓郁香气。平时不太爱说话的孩子也一下活跃起来,当下课铃响时,大家还意犹未尽地想说说自己的想法,索性让大家没说出的话写下来吧,小练笔紧接着跟上。每想到平时一下课就跑出去的孩子因为有话想说也都坐在了座位上,大家写得很是积极、认真。

  当孩子们捧着自己写的内容争先恐后地让我看时,我真的深刻意识到课堂的魅力所在到底在哪儿。它不是我们备课时按部就班能设计出来的,也不是孩子们不假思索随声附和能拥护出来的,课堂应该是随时生成,随时分享的地方,老师和孩子们应该在快乐地学习中不断碰撞出火花,不断交流自己的感受,这才是有价值地合作和探究。今天孩子们的课堂反馈让我深有感触,也收获颇多。课堂的生成不仅是学生认知的过程,也是教师引导的资源,更是教学反思的重点。我越来越喜欢和孩子们一起上课,一起学习!为了让我们的课堂更活跃,更有魅力,我会加倍努力,期待着每天和孩子们的相遇!

桂花雨的教学反思10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白话文。借用一下“二八法则”,学生用心多读几遍,一篇课文中大约80%的内容都能读得懂,只有不足20%的内容需要教师教。阅读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会阅读,就一篇具体的课文而言,我坚持三个不教:学生已经懂的不教;学生能自己读懂的不教;教了学生还不懂的,暂时也不教。如此,真正需要教的内容就很精要,目标就很集中,就能有足够的时间组织学生静下心来阅读、思考、体验、品味……面面俱到,就课文内容讲课文内容,忽视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必然钝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弱化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思考与深度体验。

  教学《桂花雨》,就是要教会学生怎么读散文。“怎么读”说到底就是“在课文的什么地方读到些什么”。阅读散文关键是能从“文”中读出“情”来,从缤纷的桂花雨中读出那淡淡的乡愁来。而四年级的学生一般关注的是课文的主要内容:爱花香,摇花乐,忆花雨,对其中蕴含的、弥散的怀乡思亲,缺少自觉的情感体验;课文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了删改,“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这个散文的文眼被无意中删去了;母亲、父亲用桂花供佛的情景也没有了;杭州满觉陇的描述也省略了……加之学生少有离乡别亲的思绪与情感积累,一时很难从5个自然段中真切而自然地体悟到作者内心的丰富情感。如此,《桂花雨》的教学就是要教学生从浓浓的桂花香中,体悟到淡淡的乡愁。那么,课文的哪些地方值得学生去静静地阅读、细细地体悟呢?我紧扣一个“香”字,在学生易错、易漏、易浅、易碎的地方,加以必要的点拨和引导:

  在误读的地方纠正: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似简单,却易误读。学生往往以为作者喜欢桂花,就是喜欢笨拙的树、茂密的叶、细小的花以及迷人的香气,而不知道作者用衬托的手法,突出桂花唯一值得我喜欢的是迷人的花香。我在学生朗读时及时地作了三次插问:树好看吗?叶好看吗?花好看吗?以问促读,拨开迷雾见晴天,学生读得心里就透亮了。

  在漏读的地方提示:课文多处写到了花香,学生也一读就懂,很容易“滑”过去,看不到语言文字丰富的意蕴和独特的表现力。一个“浸”字,将无形的香气写得可感可触,通感之美;一个“沉浸”,将桂花的香味与心中的甜美、浓郁的乡情写得鲜明生动。散文语言的魅力就在于那些很寻常的字眼上,让学生在这些容易疏漏的地方驻足欣赏、品味一番,渐渐地就能磨砺出学生敏锐的语感来。而散文的阅读与鉴赏,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功夫。

  在浅读的地方深化:“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对这句话,学生大多能体会出母亲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然而,对“外地的桂花”如何之香?家乡的金桂为何最香?母亲何以说出这样的话?作者何以还能记得?……这些问题都是学生不曾会想到的,也就不会读到作者的心里去,也就难以真切地体会到作者挥之不去的乡愁了。于是,我补充了“外地”、补充了作者的“经历”、补充了写作的特定“时空”,学生就能从这个句子里读到平时读不到的韵味。散文阅读就是要在看似读懂了的地方读出深层的意蕴来!

  在碎读的地方粘连:散文的精髓是“形散而神不散”。爱花香、摇花乐、忆花雨,写的始终是“桂花”,而“香”则是串起这些内容的一条红线,再多的内容就不散了;香→乐→甜→愁,从“香”中透露出的情思,最终都凝聚到一个“乡愁”上:再也闻不到故乡的桂花香,愁;再也尝不到故乡的摇花乐,愁;再也吃不到故乡的桂花糕,愁;再也看不到故乡的桂花雨,愁……这样粘连,情就浓了,“神”就有了。阅读散文,就是要将那些看似毫无联系的、零散的“碎片”,黏合成一个具体、鲜明的形象,捕捉到一种弥散、隐秘的情感。这样的阅读,才切合散文阅读的特质。

  阅读《桂花雨》的过程,就是教会学生阅读这样一类散文的过程,读什么是“散”的,而怎么读却是“不散”的。散文的阅读教学,也要“形散而神不散”,才能一路花香!

桂花雨的教学反思11

  昨天中午忽听常规视导要来,心里那个忐忑呀,如同神曲的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又是一个焦头烂额、手忙脚乱的不眠之夜。来新学校这几年,连续听了三次,都是同样的尴尬:点课、慌乱、准备、上课……,只求神保佑,打个对得起良心的等第,没有哪一次静下心来好好反思。

  我不是一个乐观的人,深知自己有很多不足。但是不管结果如何,我希望是自信的:因为我在努力,在进步,ok!其实很多事情只要对得起自己,为自己而做,其他不屑一顾。

  开始准备《梅花魂》,直至晚上八点,越来越觉得课中的爱国情感学生太难理解;忽然灵光一闪,有趣,贴近学生生活的《桂花雨》应该是最佳选择。于是放弃前者,着手准备后者。此时,窗外下起淅淅沥沥的小雨,陪伴我的有一盏灯,一台电脑。静下心来找资料、找课件、看视频,慢慢地梳理这节课,找出教学重难点,并吩咐lg找支桂花,上课激发孩子的兴趣。明天就有专家亲临课堂,没有着急,破天荒慢条斯理的做准备。当十一点冒雨回家时,大体的流程还没有出来,只是心中已经有些模糊的轮廓。洗完澡,坐在电脑前,精心写教案了。时间不觉快一点,大体的样子已经成型。索性上床、睡觉,辗转反侧。每一次的'成茧,破茧,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成长少不了这些煎熬。很想把它当成一次锻炼,哪管它等第。

  第二天第一节,改课。第二节,携着桂花的香气走进教室,大方迎来李老师和肖科长。刚开始有点小紧张,后来自己对自己说:“上课是为学生,不是表演给谁看。”于是,自己融入课堂,走进课本,走入学生。很快,下课铃声响了。接着,李老师评课。她先问我自己上完的感受,答案肯定是有遗憾;接着,她指出:

  1、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有欠缺,显得有点散;

  2、对学生放得不够,没有体现学生自学为主,这个可以作为一个小课题进行研究;

  3、统领全文的问题太大,针对性不强;

  4、对教材要敢于取舍,抓住一两个点即可。心里听到这么多缺点,也着实不自在了。但是也很想抓住这个机会,希望老师能指导自己心中很多的困惑:语用到底怎么体现,例如这篇文章,略读教学怎么体现?最后试探李老师,弱弱地问了一句:我有进步吗?善解人意的她肯定会给人一个满意的答复。其实,在谈话中,李老师可能看出我的情绪,已经强调,这堂课已经不错了。

  如果要我重上这节课,应该会比刚才更好:给学生更多的读书机会,书不读熟不开讲;让学生很好地领会“桂花的香”和“摇花的乐”,进而感受到作者淡淡的乡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如果说,想成为一个会上课的好语文老师,我自身研读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还要加强,自身的文学素养还要提高。总之,我的语文教学研修之路还有点漫长。慢慢走吧,下一年的常规视导再坦然一点。

桂花雨的教学反思12

  《桂花雨》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教学生从浓浓的桂花香中,体悟到淡淡的乡愁。教学中我紧扣一个“香”字,在描写桂花香的语句中,加以必要的点拨和引导:

  课文多处写到了花香,学生也一读就懂,很容易“滑”过去,看不到语言文字丰富的意蕴和独特的表现力。一个“浸”字,将无形的香气写得可感可触,通感之美;一个“沉浸”,将桂花的香味与心中的甜美、浓郁的乡情写得鲜明生动。在引导学生品味,磨砺学生敏锐的语感来。

  “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对这句话,学生大多能体会出母亲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然而,对“外地的桂花”如何之香?家乡的金桂为何最香?母亲何以说出这样的话?作者何以还能记得?……这些问题都是学生不曾会想到的,也就不会读到作者的'心里去,也就难以真切地体会到作者挥之不去的乡愁了。于是,我补充了“外地”、补充了作者的“经历”、补充了写作的特定“时空”。努力引导学生体悟到淡淡的乡愁。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似简单,却易误读。学生往往以为作者喜欢桂花,就是喜欢笨拙的树、茂密的叶、细小的花以及迷人的香气,而不知道作者用衬托的手法,突出桂花唯一值得我喜欢的是迷人的花香。我在学生朗读时及时地作了三次插问:树好看吗?叶好看吗?花好看吗?以问促读,引导学生体会对比衬托的写作技巧。

  不足之处:

  1.教师放手不够。

  2.对学生期望太高。

桂花雨的教学反思13

  今天学校让上交一篇生本课的教学反思,正好昨天讲的《桂花雨》一课,感觉还不错。就随便写写吧!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绪和对故乡美好的回忆。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在写教学设计时,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读书、思考、讨论和交流中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并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一说自己不能忘记的人和事,在阅读学习中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的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的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我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再利用评读来渗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从中感受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学习方法,这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然后从学生从读懂的地方入手,因势利导,然后步步深入,渐入佳境。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摇桂花”的快乐,我引导学生阅读文字,从领会对话和动词入手,用分角色朗读和让学生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乐之情。

  在引导学生感受“桂花雨”的时候,我借助课件提问,从课文当中找出什么是”桂花雨“,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孩子们找到后,我又借助课件上的图片,让孩子们再次感受“桂花雨”的情景。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其中的感情。

  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的真情流露,这时需要学生静心体会,默默感受,特别是母亲的那句话以及作者怀念童年的那份情。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通过读来感悟。在回忆童年的时候,孩子们都积极的发言。在交流过程当中体会到作者和母亲的那份深情。最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进行情感和能力的迁移。

  后来小组以采访的形式让组员们分享,最后每一组选出一个代表和大家分享。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热烈的讨论,在孩子们分享的过程中,我看到孩子们在说自己的家乡时,脸上的喜悦之情是我们课堂上很少见到的。这时的我也被他们感染了,和孩子们分享了我小时候的趣事。孩子们都听得津津有味,有的还说去我的家乡呢!嘿嘿,一个有山、有水、有花、有野果、有松鼠的地方……还有最亲、最爱的人。也许是对家乡的怀念吧,感觉以前的事物都是那么的美好!

  每次一写到自己的家乡,总是受不住笔。嘿嘿……言归正传,我觉得教学不是教师唱独角戏,离开了“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学要从重视教师“教”的构思,转向重视孩子“学”的引导。我们一直在提倡生本课堂,要相信孩子,让孩子在充分自学中思考、记忆、分析,发现问题,提出疑点,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解决问题,获得知识,这样所获得的知识才扎实牢固。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给孩子们多一些的理解与表达的空间,让孩子们去感受,去体验,去尝试,我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桂花雨的教学反思14

  《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笔调,写下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怀念。文笔疏淡有致,令人回味。文首开篇明旨,写小时候我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童年的摇花乐,文章后半部分,写母亲爱家乡的桂花。

  面对这样的文章,每一段都非常优美,很难取舍。在第一次对文本进行解读后,我们把教学重点放在了:

  一、谈话营造阅读期待,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在这个块面的教学上,抓住一个“浸”字,扣住花香,感受桂花香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二、享受摇花乐,体悟母亲的思乡情怀

  借助朗读,把文字化成一幅幅画面,从画面中点出这是思乡之雨、回忆之雨。这样的处理,主要是抓住了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牵出对童年的怀念,对故乡有留恋,让作者魂牵梦萦。但是,在把这种对教材的解读实施在课堂教学后,我们却发现这样的问题:教师在对文本进行细读后,过于拘泥于文本,觉得文本中的很多枝枝叶叶都值得学生去体悟,都想跟学生交流、享受,想把教师自已对文本的解读来触动学生。学生在下面听着老师很激情得投入着,他们的情感体验远没有老师那么强烈,甚至说是很少的。我们认真地检讨,发现我们老师的教学思路其实是非常清晰的,但是学生的学路是非常不清晰的,他们很吃力地跟着老师在文本中跳来跳去,而面对文本、潜心阅读、自我感悟的东西是并不多的。

  于是,一个这样的问题摆在了眼前:如何使教师的解读与学生的认识走在一起?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感情强加于学生,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引导学生发现,于是我们对教学的`顺序进行了如下调整:

  1、从课题入手,营造阅读期待:什么是桂花雨?然后定格文章第5自然段,分享桂花雨的美丽,体会那份摇花的快乐。

  2、品读“浸”字,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3、对比母亲的话,杭州的桂花再香,也比不过家乡的桂花:

  这里,出示杭州满觉陇的桂花,的确是非常美非常香,但是为什么母亲还是认为家乡的桂花更香更美呢?回文再读,再次品味那摇花乐,那桂花香。于是这份快乐更乐,这份花香这香,情感上自然也就提升到了思乡的层面。

  这样的处理,不仅老师的教路非常清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师也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去。

  其实,这样的生成过程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当我们在仔细解读文本后,满心欢喜地想把这种阅读体验带给学生时,却由于学生的一下子难以达到这种体验,使教学效果备案阻滞不前,于是再三修改、再实践。不过,与其说是痛苦,不如说是一种教学的磨励。

桂花雨的教学反思15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阅读了《桂花雨》这篇优美的课文,做到了将课文读通顺流畅,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回忆一下课文记叙的哪些人和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摇桂花的情景是作者着力描写的一段童年趣事,现在就让我们随作者一起走进童年去感受一下吧。

  (板书:摇花乐)

  二、体会“摇花乐”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一想你从哪些语言中体会到了作者“摇桂花”的快乐?画出有关的语句,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自由交流以下内容。(在学习方法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和联系上下文来说体会)

  1、“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是件大事”可见摇桂花对我的意义不一般。

  (“老是”“缠”表现了作者急切的心情,可见我对这一乐事的向往程度.能抓住关键词语说出自己的体会真好。能把你的体会带进去读一读吗?瞧你急的,师示范读母亲的话)

  2、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两个“帮着”可以感受到我忙得不亦乐乎的心情。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使劲”一词中能体会那份高兴劲。这便是儿童快乐,是童真,是童趣,只有儿童才能了解,才能体会。正所谓“儿童解得摇花乐”。 3、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读这个句子,你感觉到那纷纷飘落的桂花像什么?这缤纷的花雨落在你的头上、身上,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于是我会情不自禁地喊。假如是你,你也会这样喊吗?你喊出的是一份陶醉,听出的是一份惊喜,感受到的是情不自禁的赞美。我们每个人都读出了自己的一份美美的收获。这桂花雨多香呀!课文里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桂花的香味,找出来读一读。

  (板书:桂花雨 香)

  1、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迷人)

  2、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香里的。

  3、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浓郁)

  4、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飘向空中,连风打的'旋儿都是香香的了,这正是“细细香风淡淡烟”。)

  师小结:是啊,好香的雨呀!它香了“母亲洗净的双手”,香了那水晶盘,香了父亲的诗兴,香了整个宅院,香了整个村庄,香了作者童年的梦。这真是“花雨缤纷入梦甜”啦。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吧。)三、感悟“思乡情”

  师:沐浴着这场纷纷飘扬的桂花雨,呼吸着那阵阵飘逸的桂子芬芳,感受着这份快乐的又何止是我一个呢?还有谁也在这场桂花雨中感受到快乐呢?到课文里找一找,读一读。说说你的体会。

  学生自由交流的重点:

  (1)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父亲用诗表达了一份丰收之乐)

  (2)可是母亲一看天上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因为大家都用桂花来做糕点,而桂花是母亲分给乡亲们的。母亲乐吗?读读原作,再来说说你的体会。因为母亲不希望桂花被台风吹落,没有办法送给乡亲们。所以提前摇花。这是一份浓浓的乡情。母亲在分享劳动成果的同时感受了一份快乐。)

  (3)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正是“竞收桂子庆丰年”的欢乐场面。)

  师:许多年后,我从外地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你现在知道母亲为什么这样说了吗?

  仿照“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的句式,让学生说一句话。(如,外地的环境再好……外地的生活再舒适……)

  引导学生体会母亲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师:故乡的桂花雨,给大家带来了快乐,是母亲珍爱的。现在,我们来到了作者母亲的身边,假如,我对她说:

  (1)这里的水真甜,她会说:

  (2)这里的橘子真红,她会说:

  (3)这里的人真好,她会说:

  (4)十多年后,作者来到了国外定居,她打电话给母亲说:“国外的生活真好呀!”,母亲一定会说:

  四、小结: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再香不如家乡桂。乡情难忘,童年难忘,那一场美丽的桂花雨飘落在我们的心间。

  教学反思:

  从文字入手,引导感悟,联系自己实际生活,增加体验,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积累,当感情增加到至高点时,让学生直接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专著重点字词,通过表演感悟,作者的生活经验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产生共鸣,学生从文本中体会到作者丰富的情感,通过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来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师:我是那么爱摇桂花,母亲也是很爱家乡桂花,一起读一读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前后连起来看,前面写“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

  师:你的想法真不错,你还能联系上下文读,真好,我们也感受到了杭州的桂花可能比家乡的更香,那为什么母亲要说家乡的香呢?

  生1:热爱家乡

  生2:对家乡的桂花印象太深了。

  师:是啊,母亲觉得自己的东西要好,所谓“月是故乡明”啊。

  反思:学生能联系上下个文理解句子,感受文中人物的情感,但是在挖深一层时,也就是通过景物描写来体验眷念故乡的时候,情感还不到位。学生只是笼统的说是热爱家乡,思念家乡,并没有发自内心的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情感。

【桂花雨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桂花雨》教学反思10-06

《桂花雨》的教学反思10-06

《桂花雨》教学反思08-06

桂花雨教学反思10-19

《桂花雨》教学反思范文10-06

《桂花雨》教学反思15篇01-22

《桂花雨》教学反思(15篇)02-11

桂花雨教学反思15篇02-09

桂花雨教学反思(15篇)04-01

桂花雨教学反思(精选20篇)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