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与移项》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3-11-24 08:51:06 晓凤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解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与移项》的教学反思(精选13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解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与移项》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解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与移项》的教学反思(精选13篇)

  《解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与移项》的教学反思 1

  一、设计

  1、复习回顾: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解方程就是最终将方程转化为什么形式?

  2、让学生尝试解这两个方程:(1)x+2x+4x=140;(2)x+4=—6

  3、学生做好后先分析第一个方程,左边做了什么变形?这样做起什么作用?再分析第二个方程,根据等式性质1由x+4=—6变形为x=—6—4发现数据怎么变化的?从而归纳出利用移项、合并同类项等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4、学生练习巩固、反馈。

  5、最后小结收获与运用合并、移项的注意点。

  二、反思

  1、本堂课是在利用等式的性质的基础上归纳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常规步骤,使解题更趋合理、简洁。因此在设计复习题时有意为后面做铺垫,一题多用。

  2、合并同类项起到化简的作用,把含有未知数x的项合并成一项,从而达到把方程转化为ax=b的形式,其中a、b是常数;移项使方程中含未知数x的项归到方程的同一边(一般在左边),不含x的项即常数项归到方程的另一边(右边),这样就可以通过合并把方程转化为ax=b的'形式,其中a、b是常数;再将系数化为1,从而得到方程的解x=m,m为常数。整个过程体现了化归的数学思想。

  3、在练习的过程中始终让学生铭记要移项首先要变号(变号移项),并知道它的依据,加深对变号的理解。

  4、本堂课如果前面能更紧一些,最后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小结就更好了。

  《解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与移项》的教学反思 2

  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来解一元一次方程,这种方程的特点是含x的项全部在左边,常数项全部在右边。今天要学习的方程类型是两边都有x和常数项,通过移项的方法化归到合并同类项的方程类型。教学重点是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难点是移项法则的探究。

  我是从复习旧知识开始,合并同类项一节解方程都是之前学过的知识,为本节课作铺垫,再引出课本上的“分书”问题,应用题本身对学生来说,理解上有点难度,讲解其中的数量关系不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我避重就轻地给了学生分析提示,通过填空的形式,找出数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

  列出方程后,发现方程两边都有x和常数项,这个方程怎么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怎样解此类方程。方程出示后,通过学生观察,怎样把它变为我们之前的方程,也就是含x的.项全部要在左边,常数项在右边。学生回答右边的4x要去掉,根据等式性质1,两边要同时减去4x才成立。左边常数项20用同样的方法去掉,通过方框图一步步演示方程的变化,最后成为3x—4x=—25—20,变为之前学过的方程类型。

  通过原方程、新方程的比较(其中移项的数用不同颜色表示出来),发现变形后相当于把4x从右边移到左边变为—4x,20从左边移到右边变为—20,进而揭示什么是移项,在移项中强调要变号,没有移动的项是不要变号的,再让学生思考移项的作用:把它变为我们学过的合并同类项的方程。

  学习了原理之后,把例题做完,板示解题步骤,特别是每一步的依据,进而给学生总结出移项解方程的三步: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练习反馈环节,让学生自己练习一道解方程,明确各步骤,下面分别是移项正误判断、解方程、应用题,分层次让学生掌握移项法则以及解方程,最后再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够,学生已经知道了移项变号的知识,那么怎样在认识的基础上再来讲授该知识,我有点困惑,还是接学生的话,通过学生来挖掘“移项”的原理。

  2、语言不够简练,教师分析得多,学生的参与讨论性不高,发表看法机会少,限制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思维的锻炼。

  3、课堂学生练习环节有问题,其中男生板演了一道题,以为简单就过了,实际在后面发现错了,导致教学进入到应用题部分,再回过头来纠错,这是课堂教学中的大忌。点评作业时,应该让学生多说是怎么做的,说出各步骤,使得学生真正掌握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在教学媒体允许的情况下,应该使用实物投影对学生作业进行点评,可以清晰地展示作业中的典型错误,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解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与移项》的教学反思 3

  在上这节课时,我采用了这样的流程:先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从而引出了移项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利用移项的方法来解方程,当然今天是第一次接触这部分内容,所以在方程的选择上,都是移项后,同类项的合并比较简单,与前一节内容相比较,可轻易感受到这种解法的简洁性;讲解完成后,进一步给出了练一练的几个方程,让学生动手去做。

  由于这节课是同课异构,我发现第一位老师上完课,学生做题过程大致有以下几种比较常见的情况:

  ①含未知数的项不知道如何处理;

  ②移项没有变号;

  ③没移动的项也改变了符号;(①、②两种情况出现最多);针对以上情况,我在上课时,先让有困难的学生说一下自己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困难,让其他同学帮助他找出错误并加以解决,这样更能促进同学间的相互进步。

  再让学生总结注意点,教师进行点拨。最后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进行了小结,通过小结教师能很好地看出学生的知识形成和掌握情况。

  作为本堂课的难点,也就是解方程过程中的移项变号问题,我认为:虽然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出来了,但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移项变号的法则不应是让学生记住其概念,而应是让学生在探究中去理解和掌握,在课堂上应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讨论,去练习,教师有针对性的给学生中出现的错误予以纠正,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真正掌握好这一知识点。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首先在备课这一环节上,备课就是备学生,要充分朝学生方面考虑,有针对性地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题型;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探讨和交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再者,要有针对性地布置适量的练习,让其巩固,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想:对于本堂课存在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及时的进行解决,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的信息,注重课堂教学效果。

  《解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与移项》的教学反思 4

  在学生学习了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都采用的五步变形方法以后,这节课重点探讨解下列方程的技巧方法,

  如在解方程30%x+70%(200—x)=200×70%中,在去分母时,方程两边都乘以100,化去%得:

  30x+70(200—x)=200×70,有部分学生就提出疑问,为什么在200那里不乘以100?在(200—x)的里面又不乘以100呢?为了能让学生明白,我想是否要将原方程变形为,然后再各项乘以100,写成,最后化去分母。

  又在解方程中,怎样去分母呢?最小公倍数是什么呢?学生是有疑惑的,当分母是小数时,找最小公倍数是困难的,我们要引导学生:

  ①把小数的分母化为整数的分母。②想办法将分母变为1,即把左右两边分子、分母都乘以15,原方程变形为3(10x—3)—5(4x—10)=15

  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多思考多练习,抓住特点,就能找到一些解方程的'技巧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都采用五步变形灵活应用,除此之外,据不同题型,运用一些技巧方法,就能快捷地求出其解

  《解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与移项》的教学反思 5

  这一节课的教学,是继续讨论如何解方程的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①重点讨论解方程中的“去括号”

  ②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

  因为解方程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对方程进行化简的过程,只有找准了方程的特点,运用相应的方法,就能使相对繁一点的方程向x=a形式转化。所以在讲学稿设计上,首先给出学生熟悉的三个方程,让学生根据方程的结构,想到解题的方法,以达到复习和巩固前面学过解方程的三个步骤,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解方程的步骤是逐渐发展的,后面的步骤是在前面步骤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步骤数量在逐渐增加,那么今天是否又要学习新的步骤呢?一个悬念,使学生达到温故而知新。

  接下来出现一个有括号的方程,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猜想各种方法,去尝试各种解题的途径,启发学生在化归思想影响下想到要去括号。那么去括号的依据是什么呢?去括号时特别要注意的又能什么呢?当学生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后,去括号解方程的一些问题(错误)出现了,主要的有两点,

  ①括号外面的系数漏乘括号里面的项,

  ②去括号时该变号的.没变号。

  教学片段:学生对去括号知识只会背法则不会运用。

  师:3x—7(x—1)=3+2(x—3)怎样去括号?

  生1:根据去括号法则,括号外是正号,去括号内各项不变号,括号外是分数,括号内各项变号,结果是:3x—7x+1=3+2x—6

  师:如果括号前有分数怎样去括号?

  生2:根据乘法的分配律去括号,这题去括号是3x—7x—7=3+2x—3

  生3:根据乘法分配律,同号得正,异号得负,这道题去括号是:3x—7x+7=3+2x—6。师:正确。

  师:怎样移项。

  生:把未知的项移到方程左边,已知项移到方程右边,结果是:3x—7x+2x=3—6+7

  师:移项要注意什么?

  生:变号,这题移项为3x—7x—2x=3—6—7

  师:怎样合并?

  生:系数相合并:2x=—10 x=—5

  这一片段中,生只会背法则不会用法则,有的根据乘法分配律,数字不同括号内各项相乘,有的符号出错,再有移项不变号,合并计算比较差,教师针对这一问题,虽然作强调,但落实还不够。

  在今后的教学中,一是要深钻大钢和教材,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二是要注意教学课的特点,注重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再一个对于简单的教学内容让生自己自学完成任务,教师个别指导,对于较难一点的内容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有不懂的问题,教师再作指导,让学生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

  《解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与移项》的教学反思 6

  通过上节课学习后,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为1这四个步骤解一元一次方程。

  接下来这一节课,我们要重点讨论是;

  ①解方程中的“去分母”,

  ②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这样我们就掌握了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都采用的五步变形方法。

  由一道著名的求未知数的问题,得到方程,这个方程的'特点就是有些系数是分数,这时学生纷纷用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为1的变形方法来解,但在合并同类项时几个分数的求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且容易出错,再看方程

  怎样解呢?学生困惑了,不知从何处下手了,此时,需要寻求一种新的变形方法来解它,求知的欲望出来了,想到了去分母,就是化去分母,把分数系数化为整数,使解方程中的计算方便些。

  在解方程中去分母时,我们发现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

  ①部分学生不会找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这点要适当指导,

  ②用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乘以方程两边的项时,漏乘不含分母的项,

  ③当减式中分子是多项式且分母恰好为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时,去分母后,分子没有作为一个整体加上括号,容易错符号。如解方程方程两边都乘以2后,得到2x—x+2=2,其中x+2没有加括号,弄错了符号。

  《解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与移项》的教学反思 7

  从课程标准看,在前阶段中已经有关于简单方程的内容,学生已经对方程有了初步的认识,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会解简单的方程,具备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这些基本的、朴素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方程奠定了基础。在前几节的教学中,充分注意方程的现实背景,加深学生对方程是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种重要工具的认识。

  本课首先从例3开始引导学生经历探索数列、游戏活动中数字排列的规律,确立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分析方程解的合理性的过程,从另一个角度加强了学生对应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模型化的认识。

  本例是有关数列的数学问题,题要求出三个未知数,与前几节不同的是,问题中没有明确未知数之间的联系,需要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排列规律,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激发学生探索的规律

  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含多个未知数的问题时,通常先设其中一个为x,再根据其他未知数与x的关系,用含x的式表示这些未知数。

  同时把完整的解题过程呈现出来,利于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与表达,使学生培养检验方程的合理性的习惯。

  再次选择更结合实际,更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例4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移动电话收费问题展开探究,使学生在现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多角度认识问题,多种策略思考问题,尝试解释答案的合理性的活动,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引导学生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它们,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使学生对“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有较全面、理性的认识,进一步体会模型化的思想。

  本课内容有点多,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解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与移项》的教学反思 8

  《合并同类项》这节内容主要讲了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以及合并同类项的应用。我是以观察水果把水果进行分类,让学生做活动找出多项式中有没有相同类型的项,把多项式中相同类型的项进行分类整理,从而引出《合并同类项》这一课题。通过让学生做活动,思考问题一步步的探究出同类项的条件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接着用练习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这节课的讲解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同类项以及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我感觉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指导的时机和方式欠妥:一是是自己在讲解同类项与字母的顺序无关,没有让学生去思考,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迫不及待的.去提醒他们,这对学生的自主探究不利,没有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没有让学生去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二是这节内容应分为两个课时,由于我的分配不当把内容在一个课时讲完了,从而导致内容多,时间紧,语速快,没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和练习。

  2、难点没有突出:难点是合并同类项的应用,通过把给定的字母的值直接带到代数式里计算求得结果和先合并同类项再求值这两种方式对比,出在求代数式值时,应先合并同类项再求值,这样会使计算过程简便。但是因为时间的原因,没有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得出结论。

  通过这节课我有很大的收获:

  1、在上课前一定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2、在课堂上要让学生亲自去感受和体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能把课堂变成老师的一言堂。

  《解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与移项》的教学反思 9

  本节课是一节探究活动课,是在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用字母表示有理数、正式、同类项以及有理数运算律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合并的探索、探究。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知识重点,其法则以及去括号法则应用是整式加减的重点,是以后学习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因此学好本节知识是学好后续知识的主要纽带,合并同类项是建立在数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到认识事物是由特殊到一般,又有一般到特殊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因此在讲授这节课时,我采用以下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让学生判断什么是同类项,思考并回答问题,回忆同类项定义,为本节课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再创情景,引入课题。通过实际问题如:我口袋有四元六角,你口袋有三元二角,则我们俩共有多少元钱等问题引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启发探索欲望,加强学科联系,并联系生活,通过学生熟知的、简单的实例切入课题,步步深入,启发学生思维。

  三、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形式合并同类项,同学们互批互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积极地、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感受学习合并同类项的重要性,必要性。

  四、通过拓展延伸,进一步引导学生同类项可以进行合并,不是同类项的不能合并,变式训练,巩固提高、拓展,分组竞争,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

  通过这节课,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采用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多方面培养学生如:视觉,听觉相互结合,使得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二、教学设计比较合理,把数学与生活相联系,通过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引出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三、教学方法比较灵活,形式多样化。如分组讨论,小组合作,知识抢答等。

  四、过分的依赖,重点内容没有在黑板上板书,导致前面的法则以至于一部分学生记不住。忽视了很多小问题,由于知识容量大,增加了后进生的学习难度。今后应加强细节的设计和全面考虑,照顾更多的中差学生。

  五、在讨论同类项的法则时,过于慌忙,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探究深入的交流,就把法则说出来了。合并同类项法则的实质是通过乘法分配律运算,这一点没有给学生提到,应继续给学生深入。

  六、另外还需要加强对知识点的.认识,比如按某个字母的升降幂的排列,是为了结果的有序,数学的结果需要简洁有序,这样让学生很清楚,有目的的学习效果总是很好的。

  针对以上不足之处,我想从以下几点提高自己:

  1、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体验,让学生多动手,多动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时间还给学生,尽量做到老师少讲,学生多练。

  2、多设置练习题,让学生演板,把问题直接暴露在课堂上,可以及时纠正学生做题过程中存在的错误。

  3、教学设计要全面,难易适当。既要提高程度好的学生,又要照顾到程度比较差的学生。

  4、不过分依赖,及时把重点内容板书在黑板上,使学生在回顾知识点时,应用知识点时,能够一目了然加深学生的印象。

  《解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与移项》的教学反思 10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为同类项、以及如何合并同类项。这节课的内容不是太复杂,但其中有些比较容易出错的地方比较多,尤其在合并同类项这一部分,所以我准备了大量大量的练习,但多没有时间做。虽然课前我做了精心准备,但效果很一般,出乎我的意料。现将这节课的'不足总结如下:

  1、备课不充分。不论是备教材还是备学生都准备不足,把学生的能力估计过高,所以当学生回答得与自己设想的不一样时,显得手忙脚乱。应变能力比较差。

  2、不利于面向全体。由于学生学习中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在自学时总有一部分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而另一部分学生还在思考,而教师又不可能等到全班学生都想好以后再作交流。结果是中下学生还没想好,就开始讨论,他们只能停下来,听别人说。于是就形成了优等生唱主角,中等生唱配角,学困生当群众演员的局面。一节课下来,学困生没有一个问题能解决掉,当然是学习困难越来越多,成了名符其实的学困生。

  3、时间把握不够。本节课整体呈现前松后紧,在前段时间因小问题消耗不少时间,以致后面的重点讲解不祥,课堂练习及小结没完成。学生对同类项概念认识上不能完全掌握。

  4、作业仍然有不少错,须加强练习。

  《解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与移项》的教学反思 11

  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以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下面就《合并同类项》第二课时作以下反思。

  《合并同类项》这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有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法则及其运用。

  一、从教学设计上反思

  1、注重创设问题情境

  课堂引入是通过提出现实生活申的分类问题,如果有一罐硬币,(分别为一角,五角,一元)你会如何去数呢?这样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迁移到数学学习中来,再通过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哪些事物也需要分类?能举出例子吗?生活中处处有分类的存在,那在数学中也有分类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探究新知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2、注重知识形成的探索过程

  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上,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小组讨论,把一些实物进行分类,从而引出同类项这个概念。并通过练习、游戏、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同类项,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在整堂课的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向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和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

  学生学习的收获不仅有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有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堂小结的设计,意在使学生学会归纳和反思,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自我反思的意识。

  二、教学效果上的反思

  1、重视学生活动,关注个性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充分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已描述,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探究欲,使学生学得轻松偷快,这样,师生之间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2、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在学习了同类项的概念后,进行了一个游戏。游戏是这样的,一学生说出一个单项式后,指定一位同学回答它的两个同类项。要求出题同学尽可能使自己的题目与众不同。最后请回答正确的同学向大家介绍写一个单项式同类项的经验。学生自行编题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改变一味由教师出题的程式化做法,并由编题学生指定某位同学回答,可使学生透彻理解知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同时通过变式训练,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申,既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提高识别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另外,在课堂小结中,让学生畅谈学习的感受,交流学习的体会,包括知识与方法的收获,探究与合作交流的体验等。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解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与移项》的教学反思 12

  本节课课前进行了认真的准备,整节课上下来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反思如下:

  1、对沉默很恐慌。当点学生回答问题时,那个学生讲得很慢,还会错。但是对于我而言,这是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所以就会想会不会其他学生都懂了?只是个别学生还没有懂?而且通常这个时候,其他学生都是沉默的,感觉不到他们是不是都懂了!这个时候我就会很恐慌,到底该如何去做呢?尽快结束这个问题,讲下一个?还是继续重复解释这个“简单”的问题?没有开公开课的时候还好,不紧张;但是在公开课的时候有点紧张,所以就更慌了,有点无所适从的感觉。

  2、经验不丰富。这个是承接上面的问题的。因为把握不了学生到底有没有懂,所以重复地讲知识点,然后最后变成了都是自己在讲,学生的'思考时间太少!上课的有效提问太少,都是一些不用动脑筋的问题,学生只要回答是不是就可以了。不得不说是这样,因为这样问,他们会回答,会让我觉得他们懂了,放心地讲下面的知识点。对于这个问题总结地说来:对沉默恐慌,需要学生的声音来让我知道他们已经懂了,同时也是自己的经验不足,无法自己判断学生到底有没有懂!所以一二两点的本质是一样的。

  3、要明白上课的重点是什么。亮相课的另一个问题是重点不突出,备课的时候需要考虑,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如何去讲这个重点才能让学生更加容易地明白?什么样的例题能更凸显出这个重点?这些都是我以后备课时需要重点考虑的

  4、自己在教学语言方面还是比较欠缺,一方面,在于对讲课内容的过渡及讲课过程中的语言运用,缺乏生动性,无法体现出一个老师对于文字的驾驭能力,此外,还有“罗嗦”的问题,有时我自己说的太多,完全不给学生说的机会,但是作为一堂符合要求的课,应该是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另一方面,则是对学生的评价,在讲课过程中,我往往会在学生回答问题后重复学生的回答,这样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另外,也无法对学生做到有效的引导。

  总之,在这次亮相课的整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对自己身上的存在的问题也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今后的在教学中要多思、多问、多实践,希望自己能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不断地累积,教学水平能上一个新台阶。

  《解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与移项》的教学反思 13

  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2..2.2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刚刚学习了同类项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一步的运算———合并同类项。

  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通过探究得出合并同类项的基本方法,我从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结合学生的学情,由浅入深,对教学进行了优化设计。

  由乘法分配律引入,给出几个简单的同类项和差的式子,师生互动探究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总结值得注意的地方。对一个多项式里,有几种同类项的,先找再合并。教与学的过程,注重师生互动,例题,巩固练习,层次分明,注重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理解与应用,更注重学生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步骤,格式,策略与方法。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也就是说当学生有积极的`态度和情感时,才能使大脑的活动得到促进,使各种智力因素得到有效的激活,兴趣是思维的原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笔者认为,数学的教学活动,要依据实际情况,使学生个体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数学活动中,切身感受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体会做数学的快乐。

【《解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与移项》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数学合并同类项教学反思02-11

《合并同类项》听后感10-18

七年级合并同类项教学反思(通用11篇)10-19

《合并同类项》听后感2篇11-03

《合并同类项》教案优秀(通用12篇)11-03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教学反思04-22

《解比例》教学反思06-06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02-12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04-15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