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人和》教学设计(通用21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和》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和》教学设计 篇1
第一课时 小泥人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了解立体雕塑头型的基本常识——基本形与附属形。用瓶子和泥条组合成的头像为基本形,五官和头发为附属形。掌握搓泥条,用泥条缠绕瓶子,并采用捏、揉、粘、抹等技法进行像的造型创作。
2.隐性内容与目标:感受美术创作的乐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学习立体雕塑的基本知识。作品新颖生动,富有美感。
学习材料:本课教学所用材料,除胶泥、彩泥、纸黏土外,还可以用面粉加水粉颜料用水和起来使用。
教学过程:
(1)布置学生感受搓泥条方法。
提问:
①搓泥条有几种方法?
②说说搓泥条时双手是怎样配合的?
(2)体验用泥条缠绕瓶子。
提问:怎样缠绕泥条才能又快又好?学生分组独立或二人合作缠绕瓶子,由两组学生代表总结成功的经验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3)五官、发型设计。
①欣赏图片资料。
②布置学生分组。讨论自己所见、所想的五官和发型。
(4)布置学生完成头像作品。教师巡视辅导。
(5)展示作品,小结讲评。
第二课时 泥面具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纸弹簧的基本折叠和制作方法,创作有趣的玩偶形象。
2、制作各种有趣玩具和玩法。
3、结合纸弹簧的形态特征,创作有趣的'玩偶形象。
二、教学重难点:
1、用橡皮泥制造面具,创作有趣的玩偶形象。
2、制作各种有趣玩具和玩法。
三、教具准备:橡皮泥、面具
四、教学过程:
课题导入:出示几个“蹦蹦跳跳”的玩具实物,用故事表演的形式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由此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1、板书课题,说明教学目的要求。
2、探究质疑,把玩具分给学生。学生看看这些玩具是如何制作而成。
3、演示制作立体人物造型的基本方法和制作步骤。
4、尝试制作纸弹簧。
5、交流讨论,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
6、综合制作,设计制作各种有趣的玩具和玩法
7、欣赏评价。
8、表演游戏。
三、布置作业:设计各种有趣玩具。
《人和》教学设计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居里夫人一生中所拥有过的三克镭的来历,以及在这过程中体现出的这个科学家的伟大人格。作者借着三克镭,将居里夫人的大公无私,献身科学,展现在了读者眼前。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居里夫人三克镭的故事。
2、抓住居里夫人的言行,领会她的人格的伟大和精神的崇高。
3、体会居里夫人一心为全人类作贡献、大公无私的伟大品格。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
了解居里夫人的三克镭是怎么来的。
四、教学难点。
理解居里夫人在自传中说的一段话,进而理解她人格的伟大和精神的崇高。
五、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幻灯片。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镭)同学们,你们知道镭是什么吗?镭有什么用途?教师简介镭的性质与用途。
2、你们知道谁是最先发现镭的吗?(居里夫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居里夫人的故事。(板书完成课题)
(二)第一克镭。
1、居里夫人一生中曾拥有过三克镭,这三克镭是怎么来的呢?(板书:三克镭)
2、教学第一自然段。
(1)谁愿意来读第一自然段?(指名学生朗读)
(2)第一克镭是谁发现的?(板书:居里夫人发现)
(3)点拨:有志者事竟成!居里夫人整整奋斗了三年零九个月,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居里夫人被称为镭的母亲。
(4)镭问世的时候,身价是多少?(每克七十五万法郎)有谁知道七十五万法郎相当于多少人民币吗?(指名学生猜)七十五万法郎相当于一千多万人民币。
(5)小结:同学们,一克镭就是一千多万啊!居里夫人发现了镭,是镭的母亲,只要凭着这项专利,她就可以成为百万富、千万富翁,甚至亿万富翁了,也就是书里说的富甲一方了。
(6)齐读第一自然段。
3、教学第二自然段。
(1)过渡:然而,居里夫人并没有成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亿万富翁,并没有富甲一方,她放弃了专利。当美国记者见到她的时候,她依然工作在异常简陋的实验室内,这是为什么呢?
(2)齐读第二自然段。
(3)同学们,问你们一个问题,假如现在你手中拥有块金子,你会舍得送给别人吗?为什么?
(4)是啊,金子是财富的象征,如果是老师的话,我也会三思而后行的。金子固然珍贵,然而,在市场上,黄金的时价是一克二百多元,而镭呢,每克就是一千多万,相比之下,你想说什么?(镭比黄金还要贵百倍千倍,实在是太昂贵了。)
(5)金子我们都舍不得送人,但是,居里夫人却把比金子还要昂贵的镭无偿地捐献给了国家。(板书:无偿公布)她为什么这么做呢?看看她是怎么说的。(指名学生读居里夫人说的话)
(6)同学们,要了解一个人,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认识?(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课文写了居里夫人的哪个方面?(语言)把文中描写居里夫人语言的句子用﹏﹏画起来。
(7)朗读:如此重大的发现,居里夫人毫无保留地将它奉献给全人类,她不求名,不求利,真可谓是淡泊名利。板书:淡泊名利(集体朗读)
4、教学第三自然段。
引读:十八年后,在异常简陋的实验室里,居里夫人讲起她放弃专利的事异常平淡,令采访她的'麦隆内夫人惊讶不已,以至于麦隆内夫人困惑不解地问
5、教学第四自然段。
(1)教师朗读第四自然段。
(2)居里夫人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一克镭)
(3)这一克镭用来做什么?(研究)板书:继续研究
(4)然而,当时居里夫人的生活境况如何?我们可以用这一课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困顿)她买不起这一克镭。
(5)质疑:居里夫人是镭的发现者,而且那时镭在市场上的价格又是那么昂贵。她仅凭这一项专利,就可能成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甚至亿万富翁,然而,她却贫穷得买不起一克镭,这不是笑话吗?读到这里,大家有不理解她的地方想问一问居里夫人的吗?(学生发问)
(6)是啊,这些问题居里夫人何常没有问过她自己,也许在她决定要把第一克镭的提纯技术无偿地公布于世的时候,她就早已问过自己千遍万遍了吧!然而,她最终没有在专利书上签字,因为她知道,如果签字有更聪明的人想研究镭就会受到阻碍;如果签字,穷人就可能因镭的成本太高而不能治疗癌症,最终死去!所以啊,不能签!镭的价值连城恰恰是因为镭它可以治疗癌症啊,它是千千万万患者的希望,它是全人类的财富啊!所以她才说:没有人应该因镭而致富,它是属于全人类的。
(7)指导朗读:一位同学再来读读居里夫人说的这句话。(指名学生读,评价)
①谁还理解了,来读。(指名学生谈理解,再读)好一个异常平淡,那平淡的是什么?(是居里夫人面对财富不动摇的心。)
②说得好,就来一起赞叹这上千万财富的面前的岿然不动,读!(激动地读)(8)同学们,但是老师分明从你们的声音中听出了异常不平淡,那不平淡的又是什么?(是居里夫人对金钱的淡泊;是居里夫人大公无私的品格。)
(9)指导朗读:好!就带着你异常平淡的语气和你心中那异常不平淡的感情来读这句话。(包含深情地读)
6、小结过渡:读到这里,老师相信大家已经知道了这第一克镭的来历,也相信你们已经真正的读懂了居里夫人。但是,还有许多人不理解她。我们来学习第五自然段。
(三)第二克镭。
1、默读第五自然段,想想第二克镭是怎么来的、用途是什么。
2、指名学生回答。(板书:捐献)
3、是谁帮她募捐的?(麦隆内夫人)
4、看来,麦隆内夫人是理解居里夫人了,她是怎么想的?
5、然而,在这次募捐中还有一段曲折,那些女百万富翁还不能理解居里夫人,先在,你就是麦隆内夫人,你将怎样对那些有钱的美国妇女说?
6、说话练习。小组内练说,指名全班说。
7、小结过渡:我们再一次被居里夫人醉心科学研究事业、大公无私的伟大人格打动了,她的伟大人格也打动了全世界许许多多人。数年以后,她获得了第三克镭。
(四)第三克镭。
1、齐读第六自然段。
2、指名说说第三克镭的来历和用途。(板书:捐赠治疗癌症)
(五)指导实践人格。
1、过渡引入:然而,对于世界上还不理解居里夫人的一些人,他们认为,居里夫人在镭的问题上固执得让人难以理解,在专利书上签一个字,不就解决了吗?面对他们的不解,居里夫人又是怎样解释的呢?
2、请一位同学来读读第七自然段。
3、我们来听听居里夫人在自传中说的话,一位同学来读读。(指名学生读)
4、他们说的并非没有道理其道理何在?我仍相信我们夫妇是对的是针对文中哪句话说的?
5、哪两种人都是人类需要的?勇于实践的人指什么人?梦想者指什么样的人?
6、如果让你在实践者或梦想者之间选择一个,你会喜欢做哪一种人?
7、居里夫人属于哪者?板书:大公无私
8、指导感情朗读:在这两种人中,居里夫人选择了做第二种人,就是为了人类的利益全身心的付出,为了科学事业大公无私。让我们带着崇敬,深情地来读这段话。
(六)总结。
1、居里夫人一生中曾拥有过三克镭,这三克镭是怎样来的?用在了什么地方?(结合板书)
2、这三克镭,展示了居里夫人怎样的人格魅力?
3、爱因斯坦是居里夫人的好朋友,我们一起来看看好朋友眼里的居里夫人。(齐读阅读链接)
4、居里夫人真不愧是女中豪杰的奇才。她的科学成就与伟大品格永远被人们铭记和怀念。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仔细领会居里夫人的伟大人格。
2、完成课后作业第三题。
3、词语积累。读写课后第4题要求读读写写的词语,并把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特别是四字词语)抄写下来。
4、阅读《居里夫人传》,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伟大的人物。
七、板书设计。
居里夫人的三克镭
居里夫人淡泊名利、大公无私
三克镭
发现捐献捐赠
无偿公布继续研究治疗癌症
《人和》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观察生活,精心选材,写一篇记叙文。
2、运用细节描写,让动人的瞬间定格。
3、体味人间真情,珍惜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1、2。
教学难点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亲情是一盏灯,能在晦暗的时光里照亮自己;亲情是一个树,在你倦极而归时给你凭依。纪伯伦曾说:你的朋友是你的土,你在那里怀着爱而播种,含着感谢而收获,从中得到粮食、柴草──亲情、友情是人类生活中最崇高温馨的部分。
十五、六岁的年纪,正是生命中独立意识成长的旺盛期──生活独立、精神独立,所以更需亲情友情的滋养与慰藉。有爱浇灌的树木才会茁壮,有爱护卫的生命才能健康。年轻的朋友,你应该正沐浴在亲情友爱的大河中,把你的故事、你的感受记录下来,以回报家人友人对你的爱。
二、阅读文章,讨论交流,营造氛围
人的一生中,许多往事随着时间的流逝已忘却,但有一些不起眼的细节却依然那样清晰、那样动人。在长河大川般的生命流年里,我有幸看到了生命中许多花开的细节,那样璀璨,那样芬芳,让我们一起回味……
1、阅读文章,解读评析:
细节
郁建民
黄昏,一对老年夫妇坐在阳台的摇椅上,面对满天晚霞,回忆起他们的年轻时代。
“你还记得单位组织的那次春游吗?大家一起正说笑着,你忽然在我身边蹲下来。我一看,原来你在为我系松开的鞋带。那时,追求我的人很多,可我却选择了你。因为你是第一个想到为我系鞋带的男孩。”
“没想到这一系便系了一辈子。”老头接过话头,脸上带着几分当年的“阴谋得逞”的笑意。
“还记得那次吃水饺吗?你坐在我对面,一直微笑地看着我。还要我慢慢吃,别烫着。等我吃完水饺,你才告诉我你要去出差了。这时,离火车进站只有半个小时了,而你还要赶很长的一段路哩!你也真是,干嘛不早说!我多吃几个水饺对你来说,真的那么重要吗?”
老头不搭话,只是微笑着,一如当年看着那个吃水饺的女孩。
“记得那次吵架吗?那是我们婚后的'第一次吵架。我很生气,打开箱子收拾衣服。我动作很慢,希望你能说几句好话留住我。可你却背对着我,一声也不吭。我只好拖着箱子出门。走在夜晚冷清的街道上,我有些害怕。我忽然觉得,在这个城市里,只要走出家门,便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接纳我,收留我。于是我又自己回家了,可我一回来却发现你又不在家……
“我找你去了。我以为你会往东边走,东边人多,安全。谁知你往西边走了。”
“西边人少。我想,你要是来找我,你一下就可以看见我。”
“我没找到你,差点急疯了。我回家看见你,冲你大发脾气。我规定你以后吵架只准往东边走,而且不许超过500米。”
“也真是,我就那么等你来找。我们哪像是吵架,倒像是小孩子过家家。”
俩人你一句我一句地说着,忽然都吃了一惊:我们想起来的怎么竟全是细节。
是啊,两位老人携手走过了大半生的风雨坎坷,其间,也经历了不少大悲大喜,大起大落,到最后,留在他们记忆深处的竟然全是相濡以沫的细微末节。
评析:这浓浓的爱,深深的情,萦绕在我们心间,环绕在我们周围。怎样把这些动人的瞬间形诸于笔,让它们形象可感呢?这得借助于细节描写。文章通过细节,把平常生活还原的有滋有味,人物的情深意浓通过细节表现出来。
2、讨论交流,营造氛围:
生命中花开的细节,也许就是那一个眼神,也许就是那件最浪漫的事,,让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搜索这一个个动人的瞬间。能言善辩者用一两句话倾诉,来个真情告白;不善言辞者可用图画绘出感人的瞬间;别出心裁者可展示照片、物品,来个触景生情。
学生讨论,小组发言,个人发言。
3、以读促写,指导写作:
怎样写好细节:
⑴ 细节描写要真实,要使得描写生动形象,在观察事物过程中,我们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对事物作非常细致的观察。
⑵ 细节描写要能抓住典型细节,这样才更具有广泛性,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从而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⑶ 细节描写要个性化,精心锤炼词语。在细节描写中,我们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期以少胜多,乃至一字传神。
⑷ 巧妙运用修辞。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格,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
例文:
前年除夕的夜,妈妈没有和我们一起吃团圆饭,而是去附近的庙里帮忙,一直帮到初一晚上。那天妈妈一进门,爸爸那紧绷的面孔,如被火棍灼了一下,被愤怒激得通红,气得嘴唇发紫,声音发颤。他对妈妈咆哮道:“你还回来干吗?滚!”妈妈不走,爸爸打了妈妈一耳光,顿时鲜血从妈妈的嘴里流出来。妈妈哭着、骂着,我们护着妈妈求爸爸别打了,可是棍子还是一下下落下来,妈妈根本没有反抗的能力。这一架,使爸妈关系彻底恶化。我和姐弟再也没有看到他们和好。
──《读写月报》03年7~8期P73
母亲颤颤地伸出了手,却在刹那之间想到了什么似的又缩了回去,一改刚才激动的情绪变得冷漠而又生疏。“你怎么回来了呢!快回去,现在就回去……”母亲声音严厉得仿佛从冰窖传来。她感到十分愕然,有些不知所措,她拼命地摇着头,眼泪落得更凶。她怯怯叫了声:“妈……我……”然后跪在床前。
“啪”一声清脆的响声划破了静谧的夜空。东子茫然地抚着红肿的脸。她怎么也不能把那个温柔的母亲和今日神情冷漠的夫人联系在一起。“妈,我……我……”“你给我滚,滚,现在就回去!”母亲气得从床上坐了起来不停地喘着气,“我还没死呢,我虽没念过什么书,但我知道贫穷的人是不要哭泣……”
──《读写月报》03年7-8期P72
四、激情发挥,倾诉真情
生命中许多花开的细节,那样璀璨,那样芬芳。让我们提起笔来,把这一个个动人的瞬间定格,让它们成为生命中的永恒。
请以“牵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写作要求:
1、仿照“牵挂是思念,犹如高飘的风筝挣不脱细长的绳线;牵挂是亲人的思念,牵挂是友人的情怀。”写一题记。
2、拟一个煽情的标题。
3、运用细节描写,把动人瞬间定格。
4、不少于800字
《人和》教学设计 篇4
《客人到我家》是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家里的我》的第三个主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童话故事,知道待客的一般礼节,懂得待客热情、有礼貌是尊重客人的表现,热情待客能密切主客关系,增进友谊。
2.通过“演一演”活动,以言导行,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讲文明,有礼貌的习惯,从内心尊重客人,愿意做有礼貌的小主人。
3.通过“演一演”活动,锻炼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待客的一般礼节,懂得待客热情、有礼貌是尊重客人的表现。
教学难点:
如何将礼貌落到实处,即在实际生活中,与人交往时做到讲文明有礼貌。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待客时必备的用具。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
⑴同学们,你们到别人家做过客吗?当你到别人家做客时,喜欢主人怎样接待你?
⑵当别人到你家做客时,你们是怎样接待客人的?
2. 指明学生回答。老师板书:客人到我家: 热情 有礼貌
3.读课题。
二、活动一:《熊猫请客》
1.同学们,你们喜欢童话故事吗?(出示思考题)那么一会请同学们认真倾听《熊猫请客》的故事,边听边思考:
※熊猫是怎样招待客人的,它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小兔子和小棕熊是怎样做客的?它们俩谁做得对?为什么?
2.多媒体播放《熊猫请客》的故事,学生认真倾听。
3.老师引导学生回答以上思考题,判断谁做得对,让学生通过人物对比分析,加深对讲礼貌的表现的认识。
4.小组合作讨论:《熊猫请客》中小兔子为什么不请小棕熊来做客?如果我们是客人,怎样做个文明礼貌的客人呢?
5.班上交流,体会不同的语言、态度、举止对交往的影响,让学生自觉树立讲礼貌懂礼貌的意识。
6.教师小结:我发现大家表现都很出色,是的.,我们到朋友家做客时,要做到尊重他人有礼貌;轻声敲门不大叫;见到主人问声好;用餐时不浪费、不挑食;与主人谈话不大声;道别说再见,我们人人争做文明的小客人。
三、活动二:客人来了
1.展开想象,说一说:假如我们是主人,客人来了,我们怎样做才是礼貌待客呢?
2.学生能模拟《熊猫请客》你一言我一语地说,教师适当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并根据学生发言板书:请进、问好、请坐、递
水、陪客、送客、道别。
3.教师小结:同学们,你们说得真好,客人来了,“请客人进门、向客人问好、请客人就坐、为客人倒水、有礼貌地与客人交谈、不打扰家中的大人与客人谈话、客人走时送客人出门并说再见。”这是待客的基本礼节。
4.全班朗读待客礼节。
5.情境体验:创设客人来了的情境,演一演:如果你家里来了客人,你能按照待客基本礼节热情地招待吗?我们来试一试。
⑴同桌互相演:“我的朋友来了??”
①指定一组上台表演。
②指名评价,叙述内容。
⑵表演:“爸爸的朋友来了??”小话剧。
①老师当爸爸的朋友,学生当主人,师生共演,评出最会接待客人的小主人。
(敲门)客人:老许在家吗?
(开门)主人:哎呀呀,大伯,请进!好久不见了,可把您盼来了!
(接着)主人接待客人:“我爸爸妈妈出去办事了,大伯您请坐!”“大伯,您喝一杯茶吧?” “大伯您吃水果吧,这是我家自己种的。”
客人问话:家乡的变化、家庭的变化、学校的变化、自己的变化??
主人:“大伯,您知道吗?这两年学校的变化可大呢!教学楼一幢比一幢高。” 客人:“是吗?你的学习情况怎样? ”
主人:“我学习进步了,您看,这是我的奖状,今年又评上了‘三好生’。” 主人:“大伯,您中午就在这里用餐吧。”
客人:“不,你爸妈不在家,我这就回去。”
(最后)主人送客:“大伯,您慢走,有空再来玩,再见!”
②现场采访:把听课老师当客人,进行谈话,了解学生待客的情况,评出最佳小主人。
③学生自愿结合成小组表演。
④师生共同评价,评出最佳小组奖。
6.教师小结:同学们,你们把教室当成自己的家,现场接待了你自己的客人,老师发现大家表现都很出色,对客人都很热情,很有礼貌。希望当你的家里来客人时,同学们都能像今天表演那样热情、周到、有礼貌,这样才能给客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客人以后更愿意来你家做客。
四、活动三:配乐朗诵《礼貌歌》
让我们来读一首小诗《礼貌歌》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
1.学生自由读小诗。
2.四人小组有感情朗读小诗。
3.抽读得好的代表上来读。 4.配乐轻声跟着唱《礼貌歌》,想一想:小诗里告诉我们什么?
5.谁来告诉老师《礼貌歌》告诉我们什么?你们喜欢小诗里的内容吗?为什么?
6.教师小结:瞧!你们懂得了好多礼貌用语,让老师感觉十分高兴,希望大家常常用到它们,这些礼貌用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懂礼仪,有礼貌,当一名快乐的礼仪小天使!
五、实践活动:做热情的小主人
在节假日,家里来客人时,按照待客的礼节招待客人。
活动要求:
1.按照待客的礼节接待客人。
2.待客要注意热情、周到、有礼貌。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联系学生实际,让思想品德课走近生活,是我一直坚持的教学理念。从礼仪到礼貌,在教学设计的基调上,由小见大,以点带面对礼貌的相关内容加以探讨。
我觉得自己设计这篇课文教案的亮点在于:能通过童话故事《熊猫请客》和“客人来了”活动将课堂和当前社会生活、学生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们知道待客的一般礼节,懂得待客热情、有礼貌是尊重客人的表现。
在教学时,我适当地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们置身于情景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客人来了” “演一演”情境体验中,我不
但让学生自愿组合成小组表演,做到生生互动外,还让学生当主人,我来当客人,这样既增加了师生互动,又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能在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关键之处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 以言导行,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讲文明,有礼貌的习惯,从内心尊重客人,愿意做有礼貌的小主人,教师的点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本节课的尾声通过歌曲《礼貌歌》全场互动轻唱,掀起了课堂的高潮。从本课教学效果来看,总体上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师生互动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让课堂在我的引导中,学生主动合作参与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在思想上有所触动和提高,明白:“接待客人不仅要使用待客的一般礼节,更重要的是要从心里欢迎客人,真诚地对待客人,使客人有一种到家的感觉,这样才能给客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客人以后更愿意来你家做客。”的道理。
本人教学经验十分有限,在设计教学过程中一定还存在不少缺点和漏洞,希望大家多多帮助,给予批评、指正。
《人和》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段,正确书写12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大意,在读中积累感悟,提高朗读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想象老人与鸟儿亲密相处的感人情景,体会老人的诚挚爱心,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贵与美好。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抓住关键词句,体会鸟儿和老人之间深厚的感情,从而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贵与美好。
【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昨天我们学习了《老人和鸟》,聆听了老人和鸟儿们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森林,去感受老人和鸟之间那浓浓的爱。
二、自读课文,体会情感。师: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首先我们来看看中心话题:你从哪可以感受到老人和鸟之间那浓浓的爱?边读边画出文中相关的语句,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生自读课文。三、走进文体,品读悟情。教学预设:第三自然段:生可围绕“阻拦”“争吵”“展开”进行感悟。引导学生从“阻拦” “争吵”中感悟到老人的奋不顾身,态度坚决。重点让学生理解“山神”。师:老人就是保护山林的使者,不容别人去破坏山林。老人展开一张“布告”,想像一下布告会是什么内容?学生展开想象 自由发挥,感悟到老人以法服人,爱护鸟儿。师:森林是鸟儿的家,砍掉树木意味着鸟儿失去家园。老人是爱鸟的,像书中描写的那样,老人就是一尊山神,让我们怀着对老人的敬佩,读出老人的正义和威严。第四自然段:重点是老人的动作:抚摩 拾起 安放 师:从老人的动作中你能感受到什么?(指导朗读)老人看着受伤的树木,看着掉落在地上的鸟窝,他是多么心疼啊!师:老人还会做些什么?让生谈一谈,感受老人对鸟儿的爱。师:老人就是这样,像呵护珍宝一样保护着鸟儿的家。第五自然段:
“看,老人走动在浓密的树阴里,他那满头白发,多像一朵硕大的蒲公英,多像一盏明亮的神灯啊!”引导学生理解,鸟儿们已经把老人当作了森林的一部分。(一朵硕大的蒲公英)觉得有老人在,就有温暖和光明。(明亮的神灯)
师:老人不顾一切地保护鸟儿们,他的举动让鸟儿由怀疑到信任。有他在,鸟儿觉得很安全。这是一个赞美老人的比喻句,老人就像神灯一样照亮了一切,给鸟儿带来了光明。
第六自然段:围绕 “拜访”“馈赠”两个词语和句子进行品味。注意理解“馈赠”的含义。老人用“爱”和“饭粒”“招待”它们,使鸟儿感受的到老人诚挚的爱。鸟儿们带着深情的问候来到老人的小屋,他们语言不通却心有灵犀,小小的饭粒饱含着浓浓的爱意,一颗颗的草莓传递的是信任与真情,一颗又一颗,一颗又一颗,每一颗都是最珍贵的馈赠!(懂得感恩)师:老人爱鸟,用食物招待它们,鸟也爱老人,给老人带来欢乐。你体会一下这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啊!(生用语言描述)师:正是因为老人“爱” 鸟,所以老人和鸟成为了真正的朋友。第七自然段: 老人和鸟之间有说不完的故事。师:树木每一年增长一个年轮。老人在这些年,每天都发生这样的故事,都嵌在了年轮里,把快乐洒遍了森林里的每一个角落。第九自然段: 小鸟知道老人走了,一定他们特别伤心、难过。师:老人和小鸟已经心灵相通,可老人永远的离开了那些小鸟儿,怎么不让它留恋,怎么不让它们难过。第十自然段: “谁也没有邀请谁”,每一只鸟儿都在怀念老人。“成百上千只鸟儿在林中的小屋上空盘旋、哀鸣。”师:鸟儿懂得感恩,为老人送花送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出对老人的爱。“整个山林都是摇晃,树叶和树枝轻轻拂动。”“鸟儿们衔来无数的花瓣、无数的绿叶……”师:老人就像是鸟儿的亲人,亲人离去了,鸟儿在哭泣。整个山林都为老人的离去而伤心、难过。师: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只小鸟,你会说什么?生:最后的告别,用舞蹈来送行。师:你想象一下这会是怎样的一个画面?师:多么感人的一幅画面,多么壮观的一个特殊的葬礼。林中小屋被花瓣和绿叶掩盖了,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让我们打开想象的翅膀,去想象一下。生:还会有很多人再来,替老人完成心愿。师:那么,这个队伍中会不会也有你的影子呢?让我们从自己身边的事情做起吧。 四、拓展延伸,提升情感。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像老人一样的人。推荐阅读:《珍珠鸟》、《老人和海鸥》结语:老人爱鸟,鸟爱老人。森林中演绎着一个个让人心碎的故事。在学校,老师爱你们,你们也爱老师,让我们在爱中享受每一天的学习。
《人和》教学设计 篇6
小主人和小客人
活动目标:
1、了解并学习在做小主人和小客人时的一些基本的礼仪。
2、教育幼儿要懂礼貌,有初步的文明行为的意识。
活动准备:
1幼儿做客以及接待客人的照片若干张、手机、小话筒、水彩笔、照相机及纸等。
2、《小主人和小客人》故事课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以“娃娃文明报”报记者的身份,手拿话筒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 今天我是谁?
2、 谁知道记者是干什么的?(帮助幼儿了解一些有关记者的职责)
二、教师拿出小主人在家接待客人的.2~3张照片。
1、 师:看这是什么地方?有谁?他正在干什么?
2、 师:在家里招待客人的人我们叫他什么呢?
3、 师:除了沈吉这样招待客人,那么小主人还可以做那些有礼貌的事呢?
4、 教师对以上内容进行小结:在家接待客人就是主人,他可以用“请进、请坐、请喝茶”等礼貌用语和动作来热情地接待客人等。
三、播放课件
1、 师:故事里都有谁?他们干什么呢?
2、 师:故事里,谁是小主人,谁是小客人?
3、 师:除了这些,如果你做小客人还应注意什么呢?
4、 师简单小结以上内容:小客人去做客应有礼貌地与人打招呼,主人拿食物给你吃要主动说“谢谢”,在看书和玩时也要注意礼貌,离开客人家时要说“再见”或者也可以说:“欢迎你们下次也到我家来玩”等话语。
四、教师引导幼儿分角色表演。
五、激发幼儿用多种方式来表现自己平时在待客与做客时的文明举止。
1、 鼓励幼儿用肢体动作、讲述等形式进行大胆表现。
2、 师用相机拍摄一些幼儿的即时表现。
活动延伸:
孩子回家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故事,让孩子体验故事中的快乐。
《人和》教学设计 篇7
教学要求:
1、培养待人真诚无私的品质;
2、了解童话的特点;
3、通过朗读、讨论、领会作品主题,认识作品意义;
4、体会本文生动精彩的语言。
重点难点:
理清结构,概括内容,分析形象。
弄清巨人的变化和结果对文章主题的关系。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二、阅读要求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了解内容,整体把握。
2、划分课文结构,概括各部分内容。
三、字词的落实。
1、音、形、义
栖息 聆听 戏耍 徘徊
烟囱 肆意 哭泣 咆哮
乐不可支:妙不可言:
欣喜若狂:翩翩:
不知所措:感化:
四、分析结构与内容。
学生讨论后归纳。
第一部分:(1、2段)写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尽情的玩耍。
第二部分:(3~10段)写巨人回来后禁止孩子们进入他的花园,致使花园里没有了春夏秋三季,而只剩下了肆虐的严冬。
第三部分:(11、12段)写孩子们给花园里带来了春天,给巨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五、分析巨人形象。
1、为自私付出沉重代价的巨人在封闭花园后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明确:第8、10段。
2、是什么原因使花园里又出现了春天的景象?
明确:第13段。
3、使巨人深受感动,幡然悔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悔悟之后的巨人做了些什么?
(13~15段)
4、你觉得课文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个情节?这个情节说明了什么?
5、这些巨大的令人激动的变化源于“巨人”的什么变化?
六、欣赏课文的艺术特色。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段有感情地朗读,并简单谈淡喜欢的理由。
(1)师: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准确,请同学们找出来,加以分析。
生:a第2段,花园长满了。青草用“绿茸茸的”;桃花用“粉扑扑的团团”;果实用“累累的”用叠音词来表达一种欢快喜爱之情。
师:生动形象的语言离不开准确的动词形容词,离不开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请同学们找出来,分析分析。
生:b第8段,“小鸟无心歌唱”(唱)
“树儿也忘了开花”(忘)
“一朵花儿从草丛探出头来”(探)
“把头缩回去”(缩)
“霜和雪乐不可支”(乐)
“雪用白色斗蓬把草地盖得严严实实”(盖)
“霜让树披上夹衣”(披)
“唤来北风和他们同住”(唤)
“北风应邀而至”(至)
“他穿一件皮大衣”(穿)
“把冰雪叫来”(叫)
“冰雹不停敲打着城堡的屋顶”(敲打)
“被砸得七零八落的石板上”(砸)
“围着花园一圈接一圈地猛跑”(跑)
这些动词把所描写的景物人格化,动词用得准确而传神,写得生动形象。
生:c第13段,树“欣喜若狂”;鸟“翩翻起舞”兴奋欢唱着;花朵从草地里“伸出头来”露着笑脸。这些用词很形象。写出了孩子们给花园带来了春天,用拟人手法描绘春天动植物的神态。
生:D表现巨人的自私,用了“粗声粗气地吼叫”。写巨人改变态度后到花园去,用的是“轻轻地走下楼去,悄悄地打开前门”。当巨人再次看到小孩时,用了“激动”“奔”“急匆匆”来表现他的急切心情。
生:E写花园美丽和花朵之多,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多得象天上的星星”。另有一个比喻是在巨人转变之后,认为“孩子们才是最美的花朵”。这些比喻有很强的感情色彩。
师:通过以上大家交流分析,请同学们整理一下,说说本文语言生动传神的原因是什么?
生:形容词动词的准确运用。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的正确使用。
《人和》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段,正确书写12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大意,在读中积累感悟,提高朗读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想象老人与鸟儿亲密相处的感人情景,体会老人的诚挚爱心,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贵与美好。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抓住关键词句,体会鸟儿和老人之间深厚的感情,从而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贵与美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昨天我们学习了《老人和鸟》,聆听了老人和鸟儿们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森林,去感受老人和鸟之间那浓浓的爱。
二、自读课文,体会情感。
师: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首先我们来看看中心话题:你从哪可以感受到老人和鸟之间那浓浓的爱?边读边画出文中相关的语句,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生自读课文。
三、走进文体,品读悟情。
教学预设:
第三自然段:
生可围绕“阻拦”“争吵”“展开”进行感悟。引导学生从“阻拦” “争吵”中感悟到老人的奋不顾身,态度坚决。
重点让学生理解“山神”。
师:老人就是保护山林的使者,不容别人去破坏山林。
老人展开一张“布告”,想像一下布告会是什么内容?学生展开想象 自由发挥,感悟到老人以法服人,爱护鸟儿。
师:森林是鸟儿的家,砍掉树木意味着鸟儿失去家园。老人是爱鸟的,像书中描写的那样,老人就是一尊山神,让我们怀着对老人的敬佩,读出老人的正义和威严。
第四自然段:
重点是老人的动作:抚摩 拾起 安放
师:从老人的动作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指导朗读)老人看着受伤的树木,看着掉落在地上的鸟窝,他是多么心疼啊!
师:老人还会做些什么?
让生谈一谈,感受老人对鸟儿的爱。
师:老人就是这样,像呵护珍宝一样保护着鸟儿的`家。
第五自然段:
“看,老人走动在浓密的树阴里,他那满头白发,多像一朵硕大的蒲公英,多像一盏明亮的神灯啊!”引导学生理解,鸟儿们已经把老人当作了森林的一部分。(一朵硕大的蒲公英)觉得有老人在,就有温暖和光明。(明亮的神灯)
师:老人不顾一切地保护鸟儿们,他的举动让鸟儿由怀疑到信任。有他在,鸟儿觉得很安全。这是一个赞美老人的比喻句,老人就像神灯一样照亮了一切,给鸟儿带来了光明。
第六自然段:
围绕 “拜访”“馈赠”两个词语和句子进行品味。注意理解“馈赠”的含义。老人用“爱”和“饭粒”“招待”它们,使鸟儿感受的到老人诚挚的爱。
鸟儿们带着深情的问候来到老人的小屋,他们语言不通却心有灵犀,小小的饭粒饱含着浓浓的爱意,一颗颗的草莓传递的是信任与真情,一颗又一颗,一颗又一颗,每一颗都是最珍贵的馈赠!(懂得感恩)
师:老人爱鸟,用食物招待它们,鸟也爱老人,给老人带来欢乐。你体会一下这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啊!(生用语言描述)
师:正是因为老人“爱” 鸟,所以老人和鸟成为了真正的朋友。
第七自然段:
老人和鸟之间有说不完的故事。
师:树木每一年增长一个年轮。老人在这些年,每天都发生这样的故事,都嵌在了年轮里,把快乐洒遍了森林里的每一个角落。
第九自然段:
小鸟知道老人走了,一定他们特别伤心、难过。
师:老人和小鸟已经心灵相通,可老人永远的离开了那些小鸟儿,怎么不让它留恋,怎么不让它们难过。
第十自然段:
“谁也没有邀请谁”,每一只鸟儿都在怀念老人。
“成百上千只鸟儿在林中的小屋上空盘旋、哀鸣。”
师:鸟儿懂得感恩,为老人送花送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出对老人的爱。
“整个山林都是摇晃,树叶和树枝轻轻拂动。”
“鸟儿们衔来无数的花瓣、无数的绿叶……”
师:老人就像是鸟儿的亲人,亲人离去了,鸟儿在哭泣。整个山林都为老人的离去而伤心、难过。
师: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只小鸟,你会说什么?
生:最后的告别,用舞蹈来送行。
师:你想象一下这会是怎样的一个画面?
师:多么感人的一幅画面,多么壮观的一个特殊的葬礼。林中小屋被花瓣和绿叶掩盖了,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让我们打开想象的翅膀,去想象一下。
生:还会有很多人再来,替老人完成心愿。
师:那么,这个队伍中会不会也有你的影子呢?让我们从自己身边的事情做起吧。
四、拓展延伸,提升情感。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像老人一样的人。
推荐阅读:《珍珠鸟》、《老人和海鸥》
结语:老人爱鸟,鸟爱老人。森林中演绎着一个个让人心碎的故事。在学校,老师爱你们,你们也爱老师,让我们在爱中享受每一天的学习。
《人和》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中一些重点生字词的读音及字形。
2.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节。
3.学习分角色朗读的技巧和方法。
4.在讨论和表达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增强思想认识的深度。
5.认识三种人的悲剧性。
6.感受鲁迅先生痛苦的绝望和深沉的悲哀。
7.摒弃奴才和聪明人的人性弱点,学习傻子高贵的精神品质,完善自我人格。
教学重点
认识三种人的悲剧性。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笑着哭”的风格。
2.体会鲁迅先生的绝望和悲哀心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他是伟大的文学家,“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他也是伟大的思想家,助国人呐喊,为民族彷徨;他更是伟大的革命家,“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是民族文化的高山,巍然屹立;是民族历史的长河,永远奔流。他就是中华民族的精魂——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二、学生自读课文,梳理文章的生字词。让学生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
三、学生对文章进行分角色朗读。
要求:读音准确,声情并茂,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
第一组3名同学,读到“可见天理没有灭绝……”。
第二组4名同学,读剩余部分。
四、探讨奴才的形象特点。
1.聪明人、傻子、奴才这三个人中,文章首先刻画的是哪一个人物?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的?
奴才。是从奴才的语言、表情、心理和行动四个方面来刻画的。
2.文章首先刻画的是奴才,重点刻画的也是奴才。“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他为什么这样热衷于诉苦?
因为奴才处境非常悲惨,所以他通过诉苦来缓解内心的痛苦,获得别人的同情和安慰。
3.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奴才处境悲惨?
诉苦的语言——吃的差,住的差,工作多,受鞭打。
诉苦的表情——“他悲哀地说,眼泪联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
4.你认为奴才诉苦经中的哪一段写得最好?为什么?
“可是做工是昼夜无休息的:清早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汽炉夏打扇。半夜要煨银耳,侍候主人耍钱;头钱从来没分,有时还挨皮鞭……。”
这段话:
(1)生动地表现了奴才饱受压榨的悲惨境遇。
(2)经常找人诉苦,熟能成诵,带着一种职业性的熟练。
(3)作者用轻松诙谐的笔调讽刺奴才通过诉苦来获得安慰的做法。
5.奴才怎样才能改变自己的悲惨处境?(讨论)
奴才应该斗争,为自己争得做人的权利和自由。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奴才的斗争将是极其艰苦的,而且很可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只有斗争才会获得人权和自由。虽然奴才并不一定获得整个世界,但他“失去的是锁链”,得到的是做人的尊严和权利。
6.傻子热情地帮助奴才,奴才对傻子的言行持何种态度?
“混帐!”那人大叫起来,使他吃惊了。(惊讶)
“这怎么行?……”“这不行!主人要骂的!”(反对)
“人来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快来呀!迟一点可要打出窟窿来了!……”他哭嚷着,在地上团团地打滚。一群奴才都出来了,将傻子赶走。(诬蔑 出卖)
7.奴才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苟且偷生、愚昧无知、卑劣无耻。
五、总结。
奴才对于现实生活苟且偷生,通过寻人诉苦,来自我安慰;他没有把希望寄托在傻子身上,而是把希望寄托在主子身上,幻想主子大发慈悲,赏识自己,从而提高自己的地位,摆脱悲惨的命运,这是何等的愚昧无知!更为严重的是他出卖傻子,向主子邀功,向主子讨好,又是何等卑劣无耻。奴才可怜、可悲、更可恨!我们哀其不幸,更怒其不争!
第二课时
一、探讨傻子的形象特点。
1.讨论:傻子傻吗?为什么?
不傻。因为他无私忘我、诚实热情、敢作敢为。
尼采说过:“一切的大爱高出于怜悯。”傻子的这种无私忘我、诚实热情、敢作敢为的精神的确令人敬佩,但是他对奴才的帮助过于盲目,有些冲动,应该先对傻子进行思想启蒙,从精神思想上帮助他,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傻子的悲惨命运。
教师总结:尽管傻子也有自己的`不足,但是傻子的精神还是非常伟大的。这种精神,也正是鲁迅先生所倡导和颂扬的。
2.既然傻子不傻,鲁迅先生为什么称之为“傻子”?
从聪明人的视角看他无私忘我,是傻的;从奴才的视角看,被奴才利用,被更多的奴才驱赶,是傻的;从社会的视角看,他不同于许许多多的庸人、市侩、骗子,是社会上的少数派,是傻的。傻子寄寓了鲁迅先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沉痛哀叹。
二、探讨聪明人的形象特点。
1.哪些方面表现出了聪明人的“聪明”?
从聪明人的语言、表情和行为可以看出来。聪明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只是用语言安慰同情奴才,并没有用实际行动帮助他。
2.你如何看待聪明人的“聪明”?
不是聪明,而是巧言令色、虚伪圆滑、惯于欺骗。
三、探讨文章的内容风格。
1.你认为这篇文章是喜剧还是悲剧?为什么?
以喜剧的形式,表达悲剧的内容。
嬉笑中的怒骂,诙谐中的哭声,是一种“笑着哭”的风格。
2.“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篇文章的悲剧性表现在什么地方?
从奴才来看,他苟且偷生,不思斗争,也不想斗争,甚至积极维护主子的统治,要以此来维持自己的生活,这是奴才的悲剧性;聪明人巧言令色,虚伪圆滑,惯于欺骗,让奴才苟安于悲惨的生活,让黑暗的现实继续运行,聪明人的做法是悲剧性的;傻子的一腔热情,所作所为受到无情的打击,最后被更多的奴才赶走,这不仅仅是傻子的悲剧,也是当时社会的悲剧。
四、联系现实。
1.你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有这三类人的原型吗?
有。面对现实的困境,我们有时像奴才一样苟安,不思进取,甚至于拒绝别人的真诚帮助;也有人像聪明人一样只是虚假地安慰别人,并不真诚地去帮助别人。当然也有人像傻子那样无私忘我、满腔热情地帮助别人。
2.学生联系自己的感受探讨,我们自身有聪明人或者奴才的影子吗?
我们身上也有奴性,也有市侩和庸人的特征,这也可以说是人性的一种弱点、劣根性。我们有时真的缺少傻子的这种精神。我们应该摒弃人性的弱点,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光明、无私。
五、总结。
学了这篇文章,我们厌恶奴才两面派的性格,为了讨好主人而不惜出卖真诚帮助他的人;不喜欢聪明人的“聪明”相,他一副假惺惺的样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让人感到虚伪。相反,我们欣赏傻子的“傻”,他无私忘我,诚实热情,敢作敢为,为了帮助一个陌生人而奋斗。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有“傻子”那样的处事方式,用真诚的心对待每一个人,用热情的心帮助每一个人,用勤奋的心做好每一件事。
《人和》教学设计 篇10
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是个感人的故事,娓娓道来,耐人寻味。“老人和鸟”的故事,实际上就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故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本课生字词。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段。
情感目标:想象老人与鸟儿们亲密相处的感人情景,体会老人的诚挚爱心,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贵与美好。
教学重难点
想象老人与鸟儿们亲密相处的感人情景,体会老人的诚挚爱心,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贵与美好。
教学方法 读中感悟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有一天,森林里来了一个白胡子老人。他在树林里盖了一幢小屋,住下了。同学们,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二、初读课文,体验交流。
1.初读课文,充分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汇报讨论:课文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可在学生畅谈的基础上归纳出以下两个方面:
(1)老人有爱心,他把小鸟当成朋友。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人动作的句子,和“老人是一尊真正的山神”等语句,初步感受体会老人热爱自然,热爱生命,关心爱护小动物的美好心灵。
(2)小鸟们也爱老人,信赖老人。可以引导学生把鸟儿们开始的表现和后来的表现联系起来,初步感受动物的灵性,老人的善良,自然的美丽,生命的美好。
三、激发想象,品读悟情。
1.默读课文,感受老人与鸟之间那份浓浓的爱。
以课后第二题“爱心记录”为依托,勾画、批注,在静思默想中潜心于文本。
2.反馈交流时,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反复品读、想象画面,真正做到“咬进文字的深层,嚼出的真味”。以下语句可作为指导品悟和朗读的重点:
(1)“老人带着黑狗,叫喊着去阻拦利斧的挥舞,鸟儿们听到老人和那些人在激烈地争吵,听到了黑狗在狂吠。最后,老人展开了一张布告。那伙人虽然还在吼叫,但是他们终于发现,老人是一尊真正的山神。他们低下了头。”
树是鸟儿的家,砍树就是毁掉鸟儿的家呀!老人怎能容忍?他面对挥舞的利斧,不顾自己年老力单,“叫喊”、“阻拦”、“激烈地争吵”、“展开布告”——以法服人。老人奋不顾身护树爱鸟,态度坚决,像“一尊山神”,震慑住了偷砍树木的违法分子。
(2)“老人轻轻地抚摩着受伤的树干,抚摩着流出树脂的伤痕,又拾起从树枝上震落的鸟窝,轻轻地安放在树枝上……”
句中用了两个“轻轻地”、两个“抚摩”,与上文老人激愤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老人用无声的语言表达出内心对树木,对鸟儿的疼惜。
(3)“看,老人走动在浓密的树阴里,他那满头白发,多像一朵硕大的蒲公英,多像一盏明亮的`神灯啊!”
这句话充满了对老人的赞美之情。在鸟儿们的眼里,老人不再陌生、可疑,他已和森林融在一起,瞧!那满头白发就像一朵大大的蒲公英。而且,只要看到这满头白发,就意味着安全,所以,多像一盏明亮的神灯啊!
(4)“鸟儿们开始拜访老人的小屋,唧唧喳喳,唧唧喳喳,翻译出来就是:‘您好!您好!’老人呵呵笑着,用饭粒和爱招待他的客人。”
鸟儿的“拜访”体现出有了信任就有了亲近;老人的“招待”表达了由衷的欢迎。鸟儿从老人这里得到的不仅仅是“饭粒”,更能从呵呵的笑中享受到诚挚的“爱”。
(5)“一只大胆的黄色小鸟,衔着一颗草莓停落在老人的肩上。老人伸手接住了这珍贵的馈赠,接着又是一颗,又是一颗……”
“大胆”是出于信赖,这才是“珍贵馈赠”的内涵。句末省略号引人遐想:老人的肩上、头上停落了一只又一只的鸟儿,手上接了一颗又一颗的野果,心里涌起一股又一股幸福的暖流……
(6)课文最后一段。
这是一场特殊的葬礼,让人感受到壮观:成百上千的鸟儿不约而同汇集在一起,盘旋不去,哀鸣不止,震撼了山林;让人感受到凄美:花瓣、树叶纷纷飘落,缤纷的色彩在阳光的映照下炫人眼目。当飘落的花瓣和绿叶掩盖了林中的小屋时,老人也就永远和森林、鸟儿在一起了。
最后一段是老人与鸟儿之间深厚情感的升华,教学时要让学生以反复诵读为基础,畅谈感受,引导学生运用生动的语言将自己体会到的人与动物之间真挚的情感表达出来。
3.激发想像,拓展训练。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言约意丰之处想象、表达。
如:“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时间在树叶上写了许多故事”,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再如,根据文中人与鸟儿情感的发展进行创造想象:有了爱和信赖,森林中的居民日益增多,他们都想认识这位可敬的老人,如果你是林中一只小鸟,你会对新来的伙伴说些什么呢?
四、回读全文,链接生活。
因为具有较为浓厚的童话色彩,回读全文时可用“你觉得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的特点,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谈谈生活中的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
五、积累语言,尝试背诵。
引导学生自主积累文中精彩语句、段落,并背诵课文最后两段。
六、识字与写字。
在字音上,注意“脂”字读一声,“馈”字不要读成“贵”。在字形上,注意运用形近字比较法识记“衔”“译”“炊”。指导书写时,要重点指导将“衔”“吼”写得紧凑、美观,提醒学生注意“嵌”是上下结构。
《人和》教学设计 篇11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选文,比较深入地了解孟子的“人和”思想。
2.在孟子博大精深的思想的启发下,获得对人生的借鉴与指导,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巩固和落实文言知识。
二、课时与课型
1.课时:一课时
2.课型:引导探究课
三、教学设想
1.根据此选修课程的特点,课堂设计应避免两种极端化的走向,即纯粹的文言知识传授和纯粹的文化宣讲。要让学生在讨论、分析、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孟子所传达的博大精深的思想,并达到陶冶身心、涵养德行的目的。
2.本课堂的`设计采用 “板块式教学模式”。板块式教学模式可优化教学内容,使教学结构清晰有序,形成一种层进式的教学造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板块设计
教学板块一:认读与感知
教学板块二:质疑与探究
教学板块三:领悟与延伸
五、教学内容与过程
导入:由热点时事世博会入手,引出“和谐”话题,再追根溯源到孟子的“人和”观。
(板书课题) 人和
带领学生温故初中时学过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即本课的第一个文选。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学习内容为2.3文选。
教学板块一:认读与感知
学生活动:
1.各自大声的朗读文段,熟悉文段内容。
2.听读文段,校正读音,整体感知。
教学板块二:质疑与探究
学生活动:
1.学生梳理文段,提出疑惑
2.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在学生力不能及的情况下由教师点拨,引导,帮助学生解决文言知识方面的疑难问题。)
3.请学生在研读文段的基础上思考探究:我们选读的这两个文段,与我们本课的标题有何联系?孟子在这两个文段中,阐述了怎样的观点?
(如果学生不能准确理解,一定要在诵读品味中加以引导)
教学板块三:领悟与延伸
(在学生明确文段观点的基础上进行)
学生活动:深入思考,探讨领悟,完成以下两个问题。
1.仔细阅读文段,看看在所学文段中,哪些语言足以引发你的思考,你想和别人分享吗?寻找一个对象,把你找出的句子送给他,并阐述送给他的理由。
2.孟子在文段中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和”,他的建议在我们追求和谐的新的时代下会具有借鉴意义吗?
(以上两问题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兴趣,并回扣课本,引导学生在先贤圣人博大精深的思想中,获得自己人生的智慧。)
《人和》教学设计 篇12
学习目标:
1、通过回忆和交流,挖掘触动心灵的往事。
2、选择并解说作文题目,酝酿写作构思。
3、重温写作小常识,拟写习作。
学习重点:
1、通过回忆和交流,挖掘触动心灵的往事。
2、选择并解说作文题目,酝酿写作构思。
学习方法:
交流、构思、写作
【交流】
一、说一说:在小组内回忆自己写过的作文,说说你最满意的一篇,推荐一人在全班讲述。
二、想一想:作家谈有感而发
我写东西时是有感情的,没有感情时,我就不写。 巴金
没有感情也就不存在真正的艺术。 歌德
你的感情只要有一点不真实,读者一下子就会念得出来。所以,要对读者真实,首先要对自己真实,要把自己的真实感情写出来。 冰心
一句话总结:
三、看一看:
1、老师作文
我的父亲(二) 任兆余
父亲是个好人。
早晨碰到了郭大伯,本来是我向他问好的,可他提起了我的父亲母亲。
郭大伯说,要是我母亲健在的话,今年应该80岁整了;那么我的父亲就该82岁了;我父亲教过他的书;我父亲是个好人。“好人啦!”郭大伯临走的时候似乎是叹着气这样说的。
父亲是个好人!这使我想起了往日和父亲的日日夜夜。
农村的双抢是城里人无法体验得到的对身体极限的挑战,也是现在的农村人所无法想象的事情。我们这有句农谚:不插八一秧。说的就是每年的七月十五以后,农家就要忙着抢收抢种,打仗一样的收获一季稻并且赶着种下二季稻,这就是“双抢”。所以,双抢的日子里,家家起早贪黑,不分男女老幼,着着实实的要忙上十几天,很多时候连饭都顾不上吃,弄点米粉子带到田间地头冲泡着填肚子。能在家做顿饭是很难得的,至于弄菜下饭那是奢侈至极。
父亲退休在家,我们家没有多少田地可种,也就基本没有双抢了,日子过的倒是清闲些。村里人都羡慕我们家,说还是吃商品粮的命好。
不记得从哪年起,一到双抢时节父亲就带着我忙起来了。每天很早——反正天没亮,父亲就催我起来,和他一起出门,爷俩扛着搬筝和鱼栲走三里的山路摸到虎山村的水库那去下鱼,我每天都是睡眼惺忪的跟在父亲的身后提空桶,我们家的大花狗前前后后的跟着。而且每次到了水库边上,我第一句话总是“爸,我要阿尿!”然后我在就旁边的茶树根洒每天的第一泡尿,父亲则卸下肩头的两种渔具慢慢的侍弄起来,这时候大花狗一般都附近巡逻去了。
父亲告诉我,天没亮之前,虾是醒着的,喜欢在浅水的地方找食,这时候用搬筝下虾效率最高;太阳出来后,菜籽鱼开始活跃,不过都在较深的水里,这时候用鱼栲最适宜。
下好了搬筝,我总是端着麦麸和面粉调成的鱼食跟在父亲后面按顺序沿着水库岸起筝,看见父亲总是很用力的从水里撬起搬筝,水渐渐的褪去,慢慢的我就能看见亮着红红眼睛的虾米在越来越少的水里乱蹦,每次的虾都不少,父亲一只手把着撬手,另一只手从搬筝地下捋起帐子布包住这下小虾,再侧过身把它们全都抖进水桶里,我就赶紧用手指掠点鱼食甩到搬筝中间,再由父亲慢慢放到水里,等下一批小虾。水桶里的水留的不多,刚够小虾们活命,等到虾多一些了,我再往里头舀点水,来维持它们的呼吸。
这样来来回回的一个多钟头,太阳就要出来了,搬筝里能撬起的虾越来越少了,偶有菜籽鱼掺杂在里面。父亲说,再起一趟我们就换鱼栲,这时候桶里的下,也该差不多两三斤了。
鱼栲是俗语,实际上就是用竹篾做的`小箩筐,上面蒙一张帐子布,中间挖一个不足拳头大小的窟窿,底下系上一根长长的绳子。下鱼的时候在里面放些鱼食,再把它甩到较深的水中,就等着小鱼虾钻进去。
父亲说,小鱼虾脑子笨,钻进去找吃的,吃完了前后左右四处乱窜,就是不知道向上面从进来的洞里逃出去,死脑筋一个。父亲还说,菜籽鱼性子急,跑不出去很快会急死。难怪每次收起鱼栲解开帐子布总发现有几条已经死去的小鱼,原来是急死的。
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每次收获的菜籽鱼都很多,出水时它们都挤在一起乱蹦,这时候我的心里有莫名的高兴,小小心儿也仿佛跟着一起跳动。
大概九点钟的样子,鱼栲里收起的菜籽鱼慢慢变少了,这时候我手上的鱼食也差不多见底了。父亲便逐个的收起渔具,爷俩高高兴兴的带着四五斤的小鱼虾返回,一路上稻草的香气充满田野,我体验到的是收获的快乐!
回到家,父亲赶着要做的就是生火焙鱼了,把没死的要死的死了的小鱼虾用清水淘洗一次,倒进锅里烘焙,等到小鱼翘起头尾小虾穿上红衣,再小心的把他们翻个个继续烘焙,直到鱼虾红青两色分明,水分去了大半,香气飘满了屋子才盛出来倒在簸箕里,我们爷俩再做最后一道工序——把小鱼和小虾分拣开来。
父亲说,小虾用点辣椒干煸最下饭,虾皮含磷、钙高,最能补充劳动后丢失的营养;小鱼用来煮面,汤又香又甜。
父亲退休后身体健朗的差不多十年的时间里,双抢时塆里一直吃我们家分发的鱼虾下饭。
2、作家作品:课本P58的写法借鉴。
【构思】
一、议一议:从下面的作文题目中选择一个,并说说选择的理由。
1、我的爸爸/妈妈
2、我的奶奶/爷爷
3、一件小事
4、难忘今宵
5、男儿有泪不轻弹(下句是:只是未到伤心处)
6、幸福的泪
我选择的题目是:
二、学一学:写作小常识
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人物描写: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描写。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小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大环境)。
【写作】
按照自己选择的题目,写一篇作文,字数控制的800字左右。
,《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导学案
《人和》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朗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生词。
2、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内容,理出文章结构。
3、体会本文生动精彩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讨论,领会作品主题,认识作品意义。
2、体会文中人物的变化过程,学习分析人物的方法。
3、初步掌握运用拟人手法增添文章色彩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爱心能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美好和欢乐,自私则会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不幸和痛苦的含义。
2、培养学生待人真诚、无私的品质。
教学重点:
1、体会文中人物的变化过程,学习分析人物的方法。
2、赏析文中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体会拟人修辞方法的妙处。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巨人禁止孩子们进入花园后,花园从此没有了春天,夏天和秋天?
教学课型:
自读课
教学体裁:
童话
教学方法:
教法:设疑、启发、诱导、分析、归纳、总结
学法:朗读、查资料、讨论、领会、圈点批注、概述
教学用具:
小黑板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爱心能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美好和欢乐,自私则会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不幸和痛苦。今天我们学习的童话《巨人和孩子》就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板书课题《巨人和孩子》
二、课前检查
1、本文是()国作家()写的一篇()。
2、童话有什么特点?(生答后出示小黑板)
3、读准加点字的音并解词
栖()息:停留。肆()意:由着自己的性子;任意
聆()听:恭敬地听。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舞。
4、回忆作者的写作思路。(师生共同完成)
三、授新课。
1、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内容,理出文章结构。
明确: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巨人不在——孩子玩耍————春驻花园
第二部分(3—10):巨人自私——禁孩嬉戏————冬驻花园
第三部分(11—21):巨人省悟——与孩共玩————春回花园
2、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什么变化?
2)巨人是怎样由自私变得充满爱心的?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设题意图)意在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思路点拨1)巨人由于自私带来什么后果?
2)孩子到来,花园发生什么变化?
3)哪件事使巨人深受感动,深深觉悟,变得充满爱心?
引生归纳主题:爱心使人欢乐,自私使己痛苦。
3、能力迁移。
例:人们常说“爱心无限”,“爱心千秋”,在爱的蜜缸中长大的你们,也能向爷爷、奶奶,父母、老师亲朋好友表达一点爱心吗?说说你想怎么做。
设题意图:考查学生的再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
思维点拨:调动自己的体验,做到爱的回报就可以。
参考答案:做卡片,用压岁钱买礼物,打扫一次卫生,做一顿饭等。
四、总结全文
献“爱心”能使自己终生受益,也会使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师生齐唱《爱的'奉献》结束全文。
五,布置作业。
1、探究性问题。
课文结尾说:人们看到巨人和孩子们在他们所见到的最美丽的花园中游戏玩耍。请想象他们是如何游戏、玩耍的,描述当时的情景,不超过150字。
剖析:可描写花园如何美丽,也可描写巨人和孩子玩耍的内容。
2、知识拓展
搜集三条赞美胸怀宽广的格言。
3、积累
将文中优美的拟人句抄到摘抄本。
《人和》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通过这次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勇敢坚强的品质。
2、在口语交际中,使学生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并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
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并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
教学难点:
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并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使用:
小黑板教学挂图
教学流程:
引入:
我们刚刚学过的.单元,是一个叙述勇敢者事迹、歌颂勇敢者不凡品质的单元,课文中的英雄让我们无比钦佩,同学们,你们还知道那些勇敢的人和事吗?请讲一讲,让大家一起分享。
出示目标:见教学目标
自学提示:组成合作小组,现在组内练习说一说。
学生自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检查自学效果(含讨论)。
一、要求:
1、符合正确的价值观。
2、能吸引观众。
3、能感染人。
4、吸取他人长处。
二、各小组指定说的好的同学到黑板前练习说一说
三、教师及时的进行评价
四、穿插小组,在练习说一说。
五、教师巡视指导。
当堂作业:
全课总结:
通过说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人和》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正确书写十二个生字,通过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生字词及“寂静”、“暗淡”、“惊诧”等词语的意思。
2、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段。
3、情感目标
想象老人与鸟儿们亲密相处的感人情景,体会老人的诚挚爱心,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贵与美好。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想想老人与鸟儿们亲密相处的感人情景,体会老人的诚挚爱心。
教学难点:
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贵与美好。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在森林中有这样一位老人,他时刻关爱着森林中的鸟儿们,鸟儿们飞呀,叫哇,生活得那么自由,那么快乐,你们看: 屏幕出示课本P44图片
师:观察这幅图片,你看到了什么?生说。
师:你有没有产生什么疑问呢?生说。
师:这是森林里的鸟儿落在老人肩上为老人献草莓, 为什么鸟儿们要为他献草莓?它们不怕老人捉住他们吗?伤害它们吗?
教师播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
二、读后交流,抓重点问题。
生交流:A. 老人保护了树木,保护了它们的家,所以鸟儿们要为老人送草莓。
B. 因为老人非常爱护鸟儿,保护鸟儿。
C. 因为鸟儿非常喜欢老人,他们之间的感情非常深厚。
板书:老人和鸟
师:文中哪里表现出老人和鸟儿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呢?细心的 你 从这些词句中体会到了什么呢?(屏幕出示该问题)
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勾划
三、激发想象、品读悟情。
1、当鸟儿看到利斧在林中挥舞,翠绿的树木就要一棵棵倒下的时 候,鸟儿们心里会怎么想呢?
体会鸟儿们的心情。
2、“老人带着黑狗,叫喊着去阻拦利斧的挥舞。……但是他们终于发现,老人是一尊真正的山神。他们低下了头。”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老人坚决的态度?阻拦、叫喊、激烈地争吵。
师:与人相处应该是以和为贵,你喜欢与人争吵的人吗?老人为什 么要和砍树的人争吵呢?围绕“激烈地争吵”引导学生体会老人为了保护山林可以不顾一切。
板书:护林
树木是鸟儿的家,砍掉了树木就意味着鸟儿们失去家园。以护林为己任的老人面对贪婪的毁林人,面对挥舞的利斧毫不畏惧—叫喊、阻拦、争吵、展开布告,以法服人,为了护树爱鸟,他态度坚决,奋不顾身,像书中形容的那样,老人是一尊——(生齐说)“真正的山神!”
什么是山神?
正是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以正义和法律的威严保卫了山林的安宁,让人不禁对他肃然起敬。
让我们怀着对老人由衷的敬佩,齐读这句话,要读出老人的正义与威严。师范读:但是他们终于发现,老人是一尊真正的山神!
3、老人的动作:抚摩、拾起、 安放
(指导朗读)老人看着受伤的树木,看着掉落在地上的鸟窝,他是多么心疼啊!
4、“看,老人走动在浓密的树荫里,他那满头白发,多像一朵硕大的'蒲公英,多像一盏明亮的神灯啊!”
(1)最初鸟儿们是以怎样的态度来看待老人的?
(2)比喻的写法。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惊诧、信任
5、“鸟儿们开始拜访老人的小屋,叽叽喳喳,……又是一颗……”
(1)为什么说“胆大”?为什么说草莓是珍贵的馈赠?饭粒珍贵吗?
师:在这人烟稀少的山林之中,粮食是非常珍贵的,米就是老人赖以生活的源泉,老人能够慷慨地、微笑着用自己的饭来喂给小鸟吃,这其实就是一种爱的体现。
(2)鸟儿们带着深情的问候来到老人的小屋,他们语言不通却心有灵犀,小小的饭粒饱含着浓浓的爱意,一颗颗的草莓传递的是信任与真情,一颗又一颗,一颗又一颗,每一颗都是最珍贵的馈赠!(懂得感恩)
板书:爱
4、第九自然段中“寂静”、“暗淡”的理解
老人去了,他再也听不到鸟儿清脆的欢鸣;老人去了,鸟儿们再也见不到他慈爱的笑容,失去了最亲的亲人,永别了最真的朋友,鸟儿们的心情是多么沉重的啊!如果你是林中的一只小鸟,此时此刻,你会对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说点什么呢?
生谈心里话。
师:谁来满怀着对老人的哀痛与思念之情,动情地朗读一下文章的最后一自然段?(指名第10自然段,然后齐读。)
师总:在鸟儿的哀鸣中,老人长眠在了他挚爱的山林,每一片绿叶,每一片花瓣都记录了他对鸟儿深沉的爱,他们之间的动人故事也都深深的嵌进了树的年轮,老人永远和树林和鸟儿在一起,他们再也不会分开!
四、回读全文,连接生活。
同学们,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生说。
师: 对,这篇文章其实有着较为浓厚的童话色彩,本文的作者通过将小鸟人格化的写法告诉我们要爱护动植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在你的身边发生过这样的感人故事吗?
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五、激发想象,拓展训练。
有了爱和信赖,森林中的居民日益增多,他们都想认识这位可敬的老人,如果你是林中一只小鸟,你会对新来的伙伴说些什么呢?
生畅所欲言,师生共评。
六、小结。
同学们,春天来了,树绿了,草青了,花红了,风暖了……阳光也是别样的明媚,我们这些大自然的孩子,又可以无拘无束地回归到自然的怀抱,但是在我们尽情享受这满目的花红柳绿,倾心聆听这清脆悦耳的鸟鸣同时,应该为这美丽的大自然做些什么呢。
生谈自己在生活中所应该做的。
师简总:就让我们用心去爱身边的每一个生灵,做保护动植物的小卫士,让我们的世界因为有爱而更加美丽!
七、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就是把教过的东西都忘掉之后剩下的东西。”我想要让每一次语文教学在孩子的心中留下轨迹甚至成为孩子们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只有让情感去感染情感,让心灵去点燃心灵,让生命去感动生命。
“鸟儿们为什么敢站在老人肩上给老人送草莓”是学生思想的疑点。如果当时一味的忙着完成教学任务、一味的跟着教案走过场的话,学生就不可能会深入思考,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而向这样有价值的生发点在我们的课堂中处处存在。如何将它挖掘出来,引发思想的共振使学生有所得,我想教师应放开手脚,让孩子畅快淋漓地、大胆地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独特的见解。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这一问,使大家情绪高涨,课堂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天地,这也许打破了老师原来设计的教学计划,但是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使课堂充满了浓浓的创新气息和多姿多彩的通信情趣。我觉得这才是珍贵的课堂资源,再者需要教师敏锐的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引发课堂的交流讨论,从而把学习引向深入。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感悟和体会老人和鸟之间的和谐相处是教学的重点。在这一环节中,通过电教媒体与课堂多种阅读相结合的方法,充分阅读课文内容,深挖教材主旨,让学生自主感知课文内容,感受文章语言表达,感知人与动物相处需要时间来见证,也需要过程。体会、感悟老人和鸟之间在长时间的相处中产生的情感,感受老人对鸟儿们的诚挚爱心,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贵与美好。以此来揭示本单元的主题:动物是人的一面镜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把书本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再加上教学过程与生活实际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去充分朗读、体会、交流,既激发了想象,拓展了语言训练,又教育了学生应该怎样做人。在这样自主感悟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不仅入情入境,而且朗读水平、感悟评析、想像能力也会大大地提高。
《人和》教学设计 篇16
一、导入
1、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活字印刷术,出现不同字体的“和”,这是向全世界在展示我们的古老中国的千年文明,一个“和”字道出了华夏子孙立身处世的原则,也道出了我们对美好社会的憧憬。
2、面对这个“和”字,你们想到什么?
和平共处(各个国家、民族之间) 、和谐相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和睦友好(家人之间,家和万事兴) 、和气生财(生意) 、和衷共济(面对困难,地震、雪灾) 、团结和洽(企业)
3、孟子所说的“和”又是什么意思?
二、正文学习
(一)第一则:
1、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哪里?
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明确:二三两层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
第2层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敌军包围起来攻打它,一定能够得到好的天时,然而假如这个小城得到了地利,比如城墙高而且坚,护城河宽而且深,武器装备比敌军精良,甲胄比敌兵牢固,粮食比敌兵充足等,那么敌兵就不能取胜,是因为天时不如地利
第3层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
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归纳:以上三层,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1)何为“得道”,何为“失道”?
明确: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 (《孟子离娄上》)
得道者:有仁德,践履仁的国君失道者:没有仁德,背离仁的国君
“人和”的最高境界:天下顺之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层?
明确:第4层的作用是在前3层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
其次,孟子说的“得道”自然是指有仁德、践履仁的国君,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
4、本文主要是谈战争中的问题么?如果不是,那是什么?
明确:借战争谈政治、谈治国,孟子想借战争的取胜条件来谈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广泛施行仁政,这样才会得到多助,才会天下顺之,国家才会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了,当然也就不用打仗了,即使打仗,也一定会打胜仗。
5、拓展思考:
有人认为: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性质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对于这种说法你有何想法?
(二)解读2、3、4、则
“人和”相当重要,如何才能做到“人和”呢?
1、第2则: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1)思考:国君要达到人和的境界,必须施行仁政,必须具备仁德。那么就一般的社会成员来说,如何能够营造人和的社会关系呢?
明确:“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人互敬互爱,就能达到人和的境界。
(2)如果有了例外,要面对这种例外,君子要怎么做呢?
明确:自反——反省自己
(3)君子和一般人的不同是什么?
明确:君子和一般人的不同在于君子的居心,当横逆之徒以横暴不顺理来对待他的时候,他一次次问自己是否做到了仁、是否有礼、是否做到了忠,在自己已经切实达到了这些要求,可横逆之人仍然以横暴不顺理来对待自己的时候,他除了视之为禽兽以外,不会跟他们计较。君子的忧虑在己不在人,君子的.忧虑不在遇上横逆之人,而在自己的德行不能达到舜那样高的水平,成为天下人的楷模,并且垂范后世。
(4)孟子通过这则短文想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君子应该时刻把仁礼当在心上,常常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合乎仁礼,也就没有小人那样患得患失的忧虑了,担心的是自己修养方面是否合乎圣贤礼义。
(5)那么这则对我们的启发是什么?
明确: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时时处处地反省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
第2则针对每一个社会成员,选文3、4则针对统治者。
2、第3则:反求诸己
思考:“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从这句话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明确:凡事没有做好,都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才是根本。抓住了这个根本,就可以赢得天下,达到人和的境界了。
3、第4则:推己及人
(1)思考:统治者要做到“人和”还有什么方法?
明确:1)推恩2)发政施仁,制民之产3)治礼义,“驱而之善”
(2)孟子引用《诗经》中的句子意在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推恩之心”对于君王成就霸业的重要性,拥有推恩之心是君王“发政施仁”的必要的前提。
三、课文小结:
现代社会是一个张扬个性的社会,我们的确需要个性,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团结。
人和思想是我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是最讲究和的民族。“和”意味着团结以及这种团结给人们的适意的体验。
今天,我们从学习中了解了孟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了立身处世的借鉴——“反求诸己”、“推己及人”,让我们在生活中去使用这两种处世之道,营造一个和睦团结的班,创造一个和乐美满的未来。大家有没有信心?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先秦孟子
2、人心齐,泰山移。——中国谚语
3、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俗语
4、民齐者强。——荀况
5、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薛宣
《人和》教学设计 篇1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拟人修辞的妙处。
3.通过片断训练,培养学生想像力,锻炼学生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辐射阅读,增强语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在阅读过程中积累、思考、比较、运用。
2.通过片断练习,继续培养学生勤于练笔的习惯。
3.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爱”这一亘古不变的主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理解爱、奉献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理解巨人变化的原因;理解应深化主题,并向生活辐射联系。
◆难点片断写作表达练习。
◆教学突破通过辐射材料,丰富思想,品味写法,获得感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印发《一棵大树》、《溪水》等几篇文章。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课前积累:读《一棵大树》、《溪水》等文章。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二、阅读要求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了解内容,整体把握。
2、划分课文结构,概括各部分内容。
三、字词的落实。
1、音、形、义
栖息 聆听 戏耍 徘徊
烟囱 肆意 哭泣 咆哮
乐不可支:妙不可言:
欣喜若狂:翩翩:
不知所措:感化:
四、分析结构与内容。
学生讨论后归纳。
第一部分:(1、2段)写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尽情的玩耍。
第二部分:(3~10段)写巨人回来后禁止孩子们进入他的花园,致使花园里没有了春夏秋三季,而只剩下了肆虐的严冬。
第三部分:(11、12段)写孩子们给花园里带来了春天,给巨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五、分析巨人形象
1、为自私付出沉重代价的巨人在封闭花园后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明确:第8、10段。
2、是什么原因使花园里又出现了春天的景象?
明确:第13段。
3、使巨人深受感动,幡然悔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悔悟之后的巨人做了些什么(13~15段)
4、你觉得课文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个情节?这个情节说明了什么?
5、这些巨大的令人激动的变化源于“巨人”的什么变化?
六、欣赏课文的艺术特色。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段有感情地朗读,并简单谈淡喜欢的理由
教学步骤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一、热身训练(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板书“爱”。
2.诱思:正大剧场结束曲中唱道:“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韦唯在《爱的奉献》中唱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还有一位诗人说道:“把爱拿走,我们的地球将变成一座坟墓。”(投影以上歌词或名言)请同学们谈对“爱”是的理解,可以引用格言、歌词、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3.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叙述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王尔德又是怎样诠释爱心的。1.指名朗读、谈理解。
2.讨论问题,思考、发言。记下其它同学的精彩发言。朗读名言;进入一个爱意融融的意境之中。
3.朗读课文,写出内容提要,不超过100字。
二、设疑、理解、点拨(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提问: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什么变化?
1.回答问题时,要结合课文内容,借此熟悉课文。(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美好的春天。巨人由于自私而把孩子们赶出了花园,花园从此不再有春天)
2.提问:巨人是怎样由自私变得充满爱心的?
3.提问: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引用课文具体内容回答问题,发言时,其它同学要看有无具体根据,并给予补充。(正是由于巨人看到了是孩子们的到来使花园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他终于明白了由于自私而带来了恶果。特别是那个爬不上树去的小男孩被巨人抱上大树之后的情形,使他深受感动,他由此而深深觉悟,变得充满爱心)
3.回答此问题时要注意,要求回答的是“课文”告诉大家什么道理,而非是你怎样理解“爱心”的。(爱心能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美好和欢乐,自私给世界给自己带来不幸和痛苦)
三、辐射资料,深化理解(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叶圣陶说过:“作得思有路,循路识斯真。”可见理清思路、概括内容是多么重要。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列出课文结构提纲。
2.指导学生阅读《一棵大树》。
提问:大树对男孩可谓爱之有加,可是他给自己带来美好和快乐了吗?
(师引导学生理解:有时爱心会受到误解,有时爱心会被人利用,不能因噎废食,要看主流。另外不仅要有爱心,还要会“爱”)
3.请同学们给这篇童话补充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
1.写结构提纲,参考如下:
第一部分(1~2段):写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快乐地玩耍。
第二部分(3.10段):写巨人回来后禁止孩子们进入他的花园,致使花园里只有寒冷的冬天。
第三部分(1l~22段):写孩子们给花园带来了春天,给巨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2.阅读、分组讨论、发言。
大树很快乐,每次看到男孩满意地走了,他都会感到十分幸福。大树不快乐,因为它的爱没有得到回报。
3.要求:无论是情节,还是语言,都要与原文和谐一致。
四、本课小结
因为有了爱,世界才如此美好。请同学们在课下向其它同学讲述一个你身边发生的爱的故事。并用实际行动向你身边的人奉献出你的爱心。
五、板书设计参考
巨人和孩子
王尔德
爱一春天自私一寒冬
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一、理解作者构思(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课文为什么要强调是“巨人”和孩子
呢?如果改成“男人”和孩子,效果会怎么样?
2.你觉得课文在构思上还有哪些独到之处?彼此交流一下。(给予点拨)
1.思考、发言。
要点:意在说明,像巨人这样强大的人,也离不开“爱”,借以强调主题。
2.学生交流(比如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就很突出:巨人禁止孩子们进入他的花园,花园从此没有了春天、夏天、秋天,只有严冬。孩子们进入花园,春
天就不邀而至,告诉了读者:人们会为自私付出沉重代价。而且这两段内容也是相互照应,“小鸟便无心唱歌”与“鸟儿们在树梢翩翩起舞,兴奋地欢唱着。”)
二、学习拟人修辞(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拟人是本文运用的最主要的一种修辞,从文中找出最典型的一段来,体会其妙处。
2.指导阅读《溪水》一文,提问:你认为怎样才能写好拟人句。
1.朗读、比较、品味:交流。(例如课文第八段,大量使用了拟人手法:“小鸟便无心唱歌,树儿也忘了开花。有一朵花儿从草中探出头来,看见那个告示后,它对孩子们的遭遇深感同情,于是又把头缩回去,继续睡觉了。”用以表现小鸟儿、树儿、花儿也对巨人的自私深表不满,对孩子们充满同 情,是那样的爱憎分明。写雪、霜、北风、冰雹在花园里肆虐,写孩子们回到花园后,树、鸟、花对孩子们的欢迎,都采用了拟人手法。
2.朗读,各抒己见。(要点:要有丰富的感情,要有丰富的想像力)
三、片断写作练习(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提问:巨人为什么“特别”想念那个小男孩?假如有朝一日,男孩又来到了巨人
的花园,会发生怎样动人的一幕,请充
分发挥你的想像力,运用拟人的手法写
一个片断。讨论,谈见解。
动笔构思——写作——小组评议。
三、本课小结
读童话是美好的,写童话同样是美好的。因为在读、写之中,你的心灵便得到了净化,我向同学们推荐阅读王尔德的《快乐王子》、《道林??格雷的肖像》。
四、板书设计参考
巨人和孩子
王尔德爱一春天一美好和欢乐
自私一寒冬一不幸和痛苦
《人和》教学设计 篇18
活动目标:
1、感知音的高低,能随高低不同和乐句做相应的动作。
2、学习轮廓剪的技能。
3、感知乐曲的`旋律、节奏、力度的变化。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高人矮人的轮廓图片、剪刀、回形针
活动过程:
1、听音乐引题,让幼儿感受乐曲的不同
让幼儿说说有什么不同,听起来感觉怎样,好象看到了什么?
游戏“高人矮人”
2、幼儿运用轮廓剪和连接的技能,自制指偶玩具高人和矮人。
3、反复让幼儿倾听音乐,引导幼儿分辨哪句是音高,哪句是音低,哪句是由低变高,哪句是由高变低。重点分辨第五、六句
4、让幼儿左右手各套一高人和矮人的指偶,听高低不同的音乐,分别出示高人和矮人,并即兴地做动作,高音出高人,低音出矮人。
5、鼓励幼儿运用身体动作表示音的高低,启发幼儿创造性得表演。
活动反思:
我觉得在整个活动中小朋友都能非常积极主动,没有过多的约束,只有快乐的表现,其实,当一节活动的设计符合孩子好动好奇的年龄特点,相信孩子会很快乐。
《人和》教学设计 篇19
小班音乐《高人和矮人》
活动目标
1、初步分析音的高低,并用身体动作表现出来。
2、自由创编高人和矮人走路的样子。
3、通过游戏产生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高人和矮人图片;钢琴。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1、老师这里有两位好朋友,一高
人一个矮人。
2、高人和矮人他们天天都要一起到树林里散步,可是今天他们来到树林时发现以前散步时的音乐被换了,他们不知道哪一段音乐是高人散步时用的,哪一段是矮人散步时用的音乐。小朋友你们能帮助他们吗?
二、听音乐分辨高低音并用动作表现
1、听两段音乐,分辨高低音。
2、这两段音乐分别表示高人和矮人,哪一段是高人?哪一段是矮人?
3、高人可以用什么动作表示?矮人呢?
4、集体表现高人和矮人。
三、游戏“爬山”
用肢体动作表现高人和矮人爬山游戏。
反思
整个活动教师利用高低音,让幼儿逐步感受音阶的高低,同时以游戏高人和矮人爬山的形式让幼儿进一步巩固音乐,在环节上都是层层递进的,可是教师抛出的问题还是不够精简,整个活动流程还是比较流畅的。
《人和》教学设计 篇20
活动目标:
1、能根据故事的情节要求做动作,并享受表演的乐趣。
2、能用不同的乐器表现小矮人和大巨人的脚步声。
活动准备:
1、设置森林的情境。
2、乐器若干。
3、音乐《小矮人和大巨人》
重点与难点:
重点:能根据故事的情节做动作,并享受表演的乐趣。
难点:能用不同的乐器表现小矮人和大巨人的脚步声。
活动过程:
一.音乐进场,讲故事引出主题。
故事:最近,森林里出现了一群大巨人和小矮人,听其他的小动物们说,大巨人和小矮人,小矮人又矮又小,小小的脑袋,小小的手,小小的脚,走起路来很轻很轻“嘻嘻嘻嘻嘻”。大巨人又高又大,大大的脑袋,大大的手,大大的脚,走在路来“咚咚咚咚”。那现在让我们去找一找它们的踪迹吧。
二.用肢体动作来表演《小矮人和大巨人》
1、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现小矮人和大巨人
①听说,小矮人和大巨人正在玩游戏,那在找到它们之前,你们觉得小矮人和大巨人长得怎么样?
②请出大巨人和小矮人。
③请幼儿观察大巨人和小矮人长得怎么样,并用动作来表现。
2、教师带领幼儿随音乐一起做动作。
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做动作,变大变小,变成大巨人,再变成小矮人。幼儿排在教师前面,当听到大巨人大家就要站立双手高举学大巨人,当听到小矮人,大家就蹲下来学小矮人。
三.用乐器表现大巨人和小矮人声音
“小朋友们,刚刚我们学习了大巨人和小矮人的动作,那你们猜一猜大巨人和小矮人走路的时候是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①教师出示乐器,介绍乐器,并讲解使用。
请小朋友们听听哪个乐器像大巨人发出的脚步声?哪个像小矮人发出的脚步声?
②请小朋友选择乐器,自己操作。教师引导幼儿用乐器敲打出大巨人和小矮人的脚步声,并说说为什么(例如:用铃鼓,用手掌敲打铃鼓,发出“啪啪”的.声音,代表大巨人的脚步声,而轻轻摇晃铃鼓,发出“沙沙”的声音,代表小矮人的脚步声。)
③教师幼儿一起随音乐用乐器敲打。
三.结束
你们玩的开心吗?那请小朋友带着我们的乐器朋友去找小矮人和大巨人一起玩耍把。
《人和》教学设计 篇2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用自然的声音歌唱,吐字清楚,正确的表现出歌曲的节奏,能用不同的速度,力度变化表现勤快人和懒惰人的形象。
2、启发幼儿能够并喜欢为勤快人、懒惰人编出新的`歌词,并能独立的即兴唱出。
3、组织幼儿三人一组合作的编和唱,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
重点:
能用不同的速度,力度变化表现勤快人和懒惰人的形象。
难点:
为勤快人、懒惰人编出新的歌词,并能独立的即兴唱出。
活动准备:
请幼儿回家观察父母在厨房里做事。
音乐。
活动过程:
1、倾听歌曲,了解歌词内容,学唱第一段歌曲。
勤快人在厨房里可以干些什么事情?
教师清唱歌曲第一段。
来领幼儿随琴声演唱歌曲第一段,稍放慢速度,以达到"吐字清楚"的目的。
2、创编第二段歌词并演唱。
教师提出情境,鼓励幼儿想象,并进行创编。
想一想把这些编在歌词里,并把它唱出来。
3、引导幼儿用不同的力度,速度变化唱出两段歌词。
歌词中的勤快人、懒惰人是怎样劳动和睡觉的?
他们谁的动作快?谁的动作慢?谁的动作有力量?谁的动作没有力量?
教师启发幼儿不同表情,通过力度和速度的不同演唱歌曲。
4、创编新歌曲。
启发幼儿想出勤快人、懒惰人在厨房里干的其他事情,并编成歌词。
启发幼儿想象勤快人在其他地方干的事情,并编成歌词。
5、合作的编和唱。
提醒幼儿连贯的唱出三、四、五、六小节,中间不能停顿,且完整的唱出强弱、快慢的变化。
【《人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老人和鸟教学反思09-20
欣赏与设计教学设计05-24
《头饰设计》教学设计06-06
人和动物的作文5篇02-10
人和动物的作文(5篇)02-10
人和动物的作文(精选20篇)07-21
人和动物的作文(精选44篇)05-29
经典教学设计03-05
教学设计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