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比》教学设计(精选21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认识比》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认识比》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并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
2、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4、引导学生领略自然世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概念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的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对称图形的位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各一,剪刀、彩纸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剪纸图片,感受对称的美,引出主题。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请你们欣赏一些美丽的剪纸图片,想不想看呀?
2、师:刚才的剪纸图片好不好看呀?那黄老师也来露一手,剪一个图片送给你们好不好?
师演示剪纸过程,问:谁能猜出来老师剪的是什么?
3、师:刚才猜对的请举手,把图形打开看看,你发现老师剪出来的图形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说出两边大小一样、两边对称)
4、师小结:这个图形的两边都是一样的,而且都是对称的,对称是人们创作艺术的重要方法,也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出示课件图片)你们看不少的动物、植物,还有生活中的物品都有自己的对称形式,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对称的世界,去探索它们的奥秘好不好?
二、新授课
1、出示课件图片,看看这些物体,老师把他们的对称部分画出来,你们看这些图形是对称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师:刚才你们是用眼睛看出来的,那我们有没有什么方法把它验证是不是对称的呢?
3、师:这位同学说把它对折就能验证出来,那你们一起来折一折看,桌子上每人有一张长方形的白纸,折好后同桌讨论。
4、师:你是怎么折的,谁愿意上来折一折蝴蝶看看?
师;请你边折边说你是怎么折的。(强调一定是要对折)
提问对折后你发现什么?
生1:形状一样;
生2:边线一样;
生3:两边对齐......
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
教师演示蝴蝶对折,边折边说:对折后,我们从左边看可以看见右半边吗?从右边看可以看见左半边吗?说明对折后是完全重合的。(板书:完全重合)
师:那我们来看看这两个图形是完全重合的吗?
(1)演示树叶,问:树叶能重合吗?生:能。 师:而且是完全重合。
(2)演示长方形桌子。
(3)把三个图形贴在黑板上
5、师:同学们你们看看,这三幅图对折后是不是都有一条折痕?其实这条折痕所画出来的直线就是条轴,它的数学名字叫对称轴,我们一般用虚线来表示。(画蝴蝶的对称轴)
师:请你们找出这两个图形的对称轴,谁来?
师把蝴蝶的方向转一转,让学生找对称轴。
小结:不管在什么方向,只要它沿着直线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就是它的对称轴。
出示课件三个图形的对称轴,出字幕: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图形两边能完全重合。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就发现了这三个图形都是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图形两边能完全重合,也就是它们轴的两边是完全对称的,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就把它叫做轴对称图形(板书:填满课题《轴对称图形》)
全班齐读课题
师:现在谁能用蝴蝶来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引导学生说:对折后图形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说完后师边演示边说:对折后图形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
请学生依次说出后面两个图形为什么也是轴对称图形
师强调中间这条这很就是它们的对称轴
6师:好了,现在你们能不能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了吗?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引导学生先把它对折,再看看他的两边能不能完全重合)
师:那我们现在来看看这个图形,它是什么图形?(出示:平行四边形)
师:仔细观察这条直线的两边是相等的'吗?大家看看他的大小一样吗?形状呢?那它是轴对称图形吗?怎样验证?(对折)请同学们折一折
汇报对折后结果
师:请你们说说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折的?
师演示学生说的各种对折方法,小结:平行四边形不管怎么对折都不能完全重合,大家说这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吗?看来我们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一定要先怎样?(对折)再看图形的两边是否(完全重合),而不能看两遍是不是一样,一定要重合。
三、巩固练习
1、师;那你们会不会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了吗?好那我们来比一比谁最厉害。
出示课件图片
2、出示正方形图,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提问:你是怎样判断的?
同桌拿出正方形图片,找出有几种对折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师:谁来说说正方形有几种对折的方法?你是怎么折的?
3、出示每组一行题目判断下面字母、数字、汉字、符号哪一个是轴对称图形
小组讨论后汇报结果
汇报时,让学生说说在没有亲自操作对折的的情况下,是用什么方法判断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
师:我们没有的实际折也可以通过脑袋想象对折,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是吗?这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最后一组字母可以全班来判断。
师,我们班的孩子真棒,个个都是火眼精金一眼就能判断出轴对称图形,那老师还想再考考大家,好不好?
4、出示图片,师:这两条鱼朝同一方向,你们来说说把它们对折后是轴对称图形吗?
让学生上来演示,并说说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那我们应该怎样来放这两条小鱼,才能让他们对折后完全重合,是轴对称图形呢?
请学生演示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摆放两条与方向相反,这样对折后就能完全重合,才是轴对称图形。
6、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会了怎样判断轴对称图形,你想不想自己剪一个漂亮的轴对称图形呢?好,请你用桌子上的白纸剪出一个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请出一两个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说说自己是怎样制作轴对称图形的。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知道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图形两边能完全重合,就是轴对称图形,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轴对称图形,希望同学们回到家里去找一找,好不好呀?
《认识比》教学设计 篇2
学习活动: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同学们,老师这有一张白纸,现在,我想让这张纸站立起来!(教师演示纸横站、竖站怎么都不行)怎么站不起来呀?同学们能想办法帮帮老师吗?
(请学生拿出纸试验,并到前面展示。)。
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教师指出:像这样(指卷成筒形的)形状的物体在数学上称为圆柱。圆柱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主动探究——认识圆柱的特征。
1、整体感知圆柱 。
(1)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大型建筑的支柱、笔筒、岗亭等实物图。
指出:这里的支柱、笔筒、岗亭的主体部分都是圆柱,人们把许多建筑物设计成圆柱形状,以增加立体感和美感。
(2)请学生找找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3)利用课件从上述实物图形中抽象出圆柱几何图形。
2、操作感知—圆柱的各部分
(1)请同学们看看、摸摸手中的圆柱形物体,同桌讨论:圆柱有几个面?这些面有什么特征?
(2)组织学生交流,初步感知圆柱有三个面,其中有两个面是平面,是两个圆面,叫圆柱的底面;还有一个面是曲面,叫圆柱的侧面。
(3)请学生说说手中圆柱各部分名称。
(4)感知圆柱上、下两个底面的`关系。
引导学生观察、议论,并说出自己的做法。
可能有如下方法:
a、可以剪下来比较;
b、量半径、量直径;
c、量周长;
d、把模型的底面固定在纸上沿着它的周边在纸上画出一个圆,再把模型倒换过来比较。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圆柱上下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3、认识圆柱的高
(1)教师出示两个高、低不同的圆柱,提出问题:哪个圆柱比较高,为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圆柱的高低与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关。指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圆柱有无数条高。
(2)怎样测量圆柱的高
a、独立探究:让学生想办法测量自己手中圆柱的高。
b、集体交流测量方法,使学生明确,用直尺和三角板可以比较准确的测量圆柱的高。
4、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图
(1)猜一猜:如果把圆柱侧面沿高剪开再展开,它会是什么形状?
(2)剪一剪:请大家拿出贴有商标纸的饮料罐,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然后展开摊平——(会得到一个长方形)
(3)议一议: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4)集体交流,形成共识: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5)知识拓展
a、什么情况下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会得到一个正方形?
b、如果沿一条斜线剪开,会得到什么形状?导发现:当圆柱底面的周长和高一样的时候,把圆柱侧面沿高展开后得到一个正方形;如果沿一条斜线剪开,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6)做一做:快速转动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看看有什么发现?
《认识比》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弧、圆心角、扇形等概念。
2.理解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和半径的关系。
3.能按要求画扇形。
教学重点:
认识弧、圆心角和扇形。
教学难点:
如何按要求画扇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把事先准备的画着三个角的纸分发给学生,让学生量出这三个角的大小并表示出来.
二、新课展开
(一)认识弧。
(1)教师直观演示:先在黑板上画一个虚线圆,再在圆上任意取两点A和B,然后用实线连接AB两点。
(2)设问:AB两点间的实线部分是在什么上面画出来的?模仿老师的画法,请你也在一个虚线圆中画一段实线。
(3)揭示概念,指导读法。
①学生练习后,教师直接指明:圆上AB两点之间的部分就叫做 弧 。读作 弧AB 。
(4)练习读法。投影出示一组图形,让学生认识弧,并读出来。
(二)认识扇形。
(1)教师用彩笔连接A点和圆心O,B点和圆心O。并且用彩笔将弧AB也连接起来,再用彩笔将扇形涂色。
设问:
① 涂上彩色的图形同我们日常生活用品中的什么东西有点相似?(扇子)
②它是圆的一部分,是由什么和什么围成的图形呢?
(3)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揭示:扇形是由两条半径和圆上的一段曲线(弧)围成的。
指导学生练习。在刚才认识的圆中画出扇形。
投影显示练一练第1题,要求学生回答时讲明理由。
继续认识扇形与三角形的关系。设问:想一想,扇形与三角形有什么不同?
(三)认识圆心角。
(1)在例图中标出圆心角∠1,指出像∠1这样,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2)观察并设问:圆心角是由什么组成的?顶点必须在哪里?
(3)投影显示,练习第1题,指出哪些是圆心角?哪些不是?简单说明理由。
(4)教师出示一组相等的圆,复片投影,分别显示圆心角是150°20°
90°、40°四个扇形,通过直观比较。设问: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归纳:在同圆或等圆中,圆心角越大,扇形越大;反之,圆心角越小,扇形就越小。
教师出示圆心角相同,但半径不同的一组圆,同样进行直观比较,让学生自己归纳出扇形的大小与圆半径的关系。
(四)指导画扇形。
(1)练习:画一个半径3分米,圆心角是80°的扇形。
(2)讨论作图步骤,边讨论边演示:
三、巩固练习
书面作业,完成P.10第2题。
四、全课小结。
今天学了什么?说说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扇形的认识
扇形是由两条半径和圆上一段曲线围成的。
在同圆或等圆中,圆心角越大,扇形越大;反之,圆心角越小,扇形就越小。
教学反思:
本课在人教版教材中属于选学内容,在冀教版中改成了讲读内容,我认为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扇形和圆形一样,都是无处不在的。而且,扇形里面蕴含的数学信息更是十分丰富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循序渐进,将扇形的'组成、大小的关系等一一道来。学生对扇形顶角的理解不是很到位,我借用扇子一把,形象的给学生诠释了扇形的大小和圆心角有关,学生恍然大悟了。这为以后进行扇形统计图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对半径、圆心角的认识,也为以后进行非正规圆面积和周长的计算做好了铺垫。
《认识比》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四册P18-19例4、例5及P20练习四(2、3、4、)
教材分析: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练习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3、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水果图片若干,纸袋若干。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理解平均分
把8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你会分吗?
⑴动手分一分
⑵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⑶汇报演示(课件展示)
生1:我是这样分的,3个一份,正好两份。
生2:我是2个2个分,先左边4个,再右边4个。
生3:我是2个2个分,先左边2个,再右边2个,直到分完。 生4:我是1个1个分,先左边1个,再右边1个,直到分完。 ??
⑷小结:刚才小朋友对8个圆片进行平均分,有的是4个4个分,有的是2个2个分,有的是1个1个分,但不管怎么分,都是把8个圆片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4个,那就是平均分。
二、除法的初步认识
1、把12个圆片平均分,你想怎么分就怎么分,你会分吗?
⑴独立动手分一分
⑵同桌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⑶汇报交流:出现多种情况(略)
学生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同时继续演示课件
2、介绍除法的书写来源
“平均分”在数学中也可以用一种计算方法来表示——除法,除法的符号是除号,除号怎么写呢?(师生交流书写)“平均分”该怎样用除法来表示呢?
3、除法的含义
选择其中情况一种来讲
如:○○○○○○○○○○○○
师:这幅图是把多少个圆片平均分?平均分成多少份?每份是多少个? 生:把12个圆片平均分成4份,每份3个
(指多名学生说图意)
师:刚才说的图意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呢?
生1 :12÷4=3
生2:还可以列成12÷3=4
师:先来看第一个算式,12÷4=3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说图意)
师:那12÷3=4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沉默)
师:(引导)分几个圆片?每份
几个?正好分成多少份?
生:(说含义)
4、理解除号的意义。
追问,还有谁会列除法算式,你们怎么知道的?
在学习的道路上,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根据同学们的发言,你有什么疑问。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贵有疑,有疑问、有思考,你就会有进步??)
(除号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除法来计算?)
介绍除号的写法:
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展开想象,你怎么理解并记住这个符号就是除号?(一条横线可以看做是把物体进行平均分,上下两个一模一样的圆点可以看做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5、介绍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
我们把要分的苹果的总数6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份分得结果写在等号的后面。
不看图,你能说说6÷2=3,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把6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
这个算式读作:6除以2等于3。
6、小结:把总数进行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对一幅图,就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除法算式。
7、给其余几幅图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8、质疑:看书上例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9、基本练习:
书上的“做一做”---- 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1)明确要求:让学生把18块饼干平均分成三人(2人)(6人),每人分几块?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不看图说说每个除法算式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略)
1、先摆一摆,再写出算式.
(1)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12÷□=□
(2)12根小棒,每6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__________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订正时让学生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也可以把1、2题进行对比,让学生知道虽然都是12根小棒,因为第1题是每2根1份,第2题是每6根1份,所以分的份数也不同
2、补充练习
教师把10本作业本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名同学分得几本?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说说如何列式和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义。
四、归纳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分东西学习了什么新知识?(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知道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
教学反思:
㈠效果分析
这是一节研讨课,也是一节尝试课,曾在多个班级试教过,尝试着把包含除和等分除合并在一堂课上,主要观点是:不区分两种分法,认为“不管怎么分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都是平均分”,能看图列出两道相应的除法算
《认识比》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38、39页、做一做及练习八第1~3题。
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由于学生在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前,通过对许多物体的感知,已经积累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所以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折一折、摸一摸、做活动角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
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辨认角,会画角就可以了。这部分内容,教材在编排上还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如主题图 “美丽的校园”和例1的内容都是学生熟悉的;二是强调在实际活动中掌握知识,如安排了“做角”“画角”等若干活动,都是想让学生在亲自的动手操作中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的角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设计理念: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动、丰富的背景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联系,体会学数学的实用性,学有用的数学。
2、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 (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角的概念。
3、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能辨认角和初步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并培养学生初步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使学生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尺子画角。
教学难点:
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剪刀,活动角,不规则纸,绳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出示小黑板(分别是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每一个图形都被遮住了一部分)
让学生猜一猜。
师:我们来玩一个猜图形的游戏,猜一猜是什么图形?(先猜圆形)
追问:“你们为什么不猜成是圆形?你是根据什么来猜测的?”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图形朋友——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自主探究,动手实践。
1、联系实际找角(课件出示主题图)
(1)、学校就是我们的大家庭,我们都要爱这个大家。瞧,在这个美丽的画面中,人们在干什么?哪儿有角?(生仔细观察汇报)
生1:老师拿的三角板上有角。
生2:钟表的时针和分针组成了一个角。
生3:老爷爷手里拿的剪刀上有角。
……
(2)、再仔细观察我们周围,你发现哪儿有角?把你的发现小组里说说。学生交流,师巡视。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出发,联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角,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角”有时很淘气,藏在物体中,找一找这些物体的身体中哪里藏有角?
(课件出示:“剪刀”、“插有吸管的饮料筒”、“水龙头”)
学生讨论后,电脑闪烁各角,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师告诉学生:像这样的图形就是角。
师:观察这些角,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
这些角有什么地方不同?
小组讨论并派代表汇报结果。让学生知道角有各种不同的形状和大小。
这些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汇报后,教师讲解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边。
仔细观察这些角,你知道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吗?
(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课件演示形象直观的把角从物体中抽去出来,客观地比较出角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降低了教学难度,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动手操作折出角
师:同学们认识了角,想不想做一个角?(想)
(1)、师:请同学们拿出圆形纸片,这张纸上有角吗?你知道怎样才能折出角呢?试一试,玩一玩。教师巡视。(纸对折,再对折,折出一个角。折得角有大小)
(2)、把你折好的角指给同桌看。
(3)、摸角
学生摸一摸自己折的角,发现什么?有什么感受?并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小组同学听。
小组汇报:(有一个尖尖的地方是顶点,和两条直直的线叫边。)
(在动手折角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参与、合作交流能力。)
4、动手做活动角
师:同学们真聪明,不仅能折出大小不同的角,还能正确摸出有角的`物体。那你们能不能用桌面上的2根硬纸条和1个图钉,做出一个角来呢?(生做,师巡视,随机指导)
师:玩玩你做的角,你能让它变大变小吗?你能用一句话来告诉大家怎样让角变大,怎样让角变小吗?(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
师:如果老师把角的边剪短,角的大小变了吗?再剪短,变了吗?把你手里的活动角的两边减去一些,角的大小有变化吗?
想想刚刚的活动,你认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两条边张开大小有关)
(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这本是很枯燥难讲的知识,教学中通过对活动角的操作,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很容易的就理解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达到了设计的目的。)
5、角的画法:
师:同学们可真厉害,折出了角,也做出了角,想不想画角呢?(想)
(1)、(课件演示)师再示范,请同学们仔细看,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2)、生先说画法,再动手在纸上画。
(3)、展示学生作品。(选有代表性的贴在黑板上)
(在动手操作中,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也学的高兴,学的开心。)
三、目标训练,拓展提高。
1、做一做。(看谁的眼力好)练习八第1题(课件出示)
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2、数一数,下面图形分别有几个角。练习八第2题(课件演示)
3、下面的两个角,哪个角大?哪个角小?练习八第3题(课件演示)
(以闯关的形式进行练习, 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始终处于乐学、爱学的心理状态。)
四、归纳总结,共同点评。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角,知道了角各部分的名称,还会找角、折角、做角、画角。同学们学的很认真。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吗?(学生自由发言)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逻辑思维能力,使学过的知识形成系统性。)
五、课下作业,拓展延伸。
一张长方形的纸,剪去一个角,再数一数有几个角。
(培养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认识比》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第4页例2、做一做、练习一第4题。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毫米、米和厘米这三个长度单位,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认识分米。课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通过安排大量的实践活动,运用量一量、画一画、数一数、比划比划等方式,使学生充分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从而学习长度单位分米,让他们感到分米的产生是日常测量的需要,初步建立起分米的表象。重视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教材中所用物品均来自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用品,使学生感到亲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习分米的必要性。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材分析]
“分米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学期关于长度单位的一个知识点。学生已经学习过米、厘米和毫米,对于分米由于实际生活中应用得少,学生接触的也不多,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根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充分做好各种准备,以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促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知道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会选择分米做单位进行测量,了解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2、在测量的过程中理解单位的实际意义,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或语言表达。
3、在实际测量中,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4、在测量等活动中,让学生主动求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并在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教学难点]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一套、米尺图、彩带、小卷尺、练习纸。
2、学具:直尺、吸管、彩带。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个长度单位家族中的新朋友——毫米。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过哪几个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其中最大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米)请你用手势表示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最小的长度单位呢?(毫米)请你用手势表示一下1毫米大约有多长?那1厘米呢?
二、探究新知
1、测量课桌的长度
如果老师让你估计出我们所使用的课桌的长度是多少,你认为它的长度是多少?你认为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呢?(厘米)为什么不选择米为单位呢?(因为桌子的长度不够1米)为什么不选择毫米为单位呢?(因为毫米的单位比较小,测量出来的数会比较大)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直尺进行实际的测量,要求:四人小组试着用厘米作单位量一量课桌面的长是多少?并思考:是怎样测量的?
(学生活动)
(2)汇报方法
让个别小组代表汇报测量的情况。(我们是这样测量的:用直尺的最大刻度为一段连续量,最后求出桌子的长是59厘米;我们组是这样测量的:用10厘米的长度为一段连续量,一共有5个10厘米,还多出9厘米,最后求出桌子的长是59厘米……)
(3)比较测量方法
引导学生比较刚才测量的三种方法,说出哪种方法比较好?(第三种方法)为什么?
(因为它是以10厘米为一段进行测量的,又好记又好算,不容易出现错误。而第一种方法里,直尺的最大刻度有的是15厘米,有的是20厘米,有的是25厘米,这样在计算的时候容易出现错误。)
(4)引入并板书课题。
用10厘米来测量很方便,其实它还有1个新的名称叫分米(板书课题)。
2、教学1分米有多长
(1)想一想,1分米里有几个1厘米?(10厘米)10个1厘米,就是10厘米,也可以说成是1分米。
(2)从1厘米到多少厘米的一段是1分米呢?(11厘米),从哪里到哪里又是1分米呢?(课件出示1分米放大图,同时板书:1分米=10厘米)课桌的'长度里面有几个整10厘米?(5个)这5个10厘米是几分米?(是5分米)还剩下几厘米?(9厘米)所以我们说,课桌的长度是5分米9厘米。(完成做一做)
3、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1)观察直尺上1分米的长度,然后试将大拇指和食指叉开成1分米。再用直尺量一量是否准确。同桌互相看1分米大拇指和食指叉开的大小。(反复两次)
(2)画一画
我们已经知道了1分米的大概长度,请同学们用尺子上在练习本上画出1分米的线段。画完后,同桌交换用直尺量一量,看你画得准不准。
(3)想一想,在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学生思考后汇报:一根粉笔的长度;一段铅笔的长度;吸管的长度等)老师介绍身边一些长度大约是1分米的物体。
4、教学1米=10分米。
(1)我们已经知道了1分米=10厘米,那么1米有几个1分米。(让学生思考猜测)请同桌两人观察软尺,数一数1米有几个1分米。
(2)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自己的想法?(学生汇报:我们小组观察了米尺,我们知道了1分米=10厘米,就以10厘米为单位,一段一段地数,一共有10段,也就是10分米,所以1米=10分米)
(3) 如果给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排队的话,分米应该在什么位置?(在米的后面,在厘米的前面)
三、训练反馈
下面,又到了我们摘取智慧星的时间了。要想摘取最多的星星,就要积极动脑,大胆发言。进入摘星大比拼。
1、填空。(练习纸)
1厘米=( )毫米 2厘米=( ) 毫米
1分米=( )厘米 30厘米=( )分米
1米=( )分米 60分米=( )米
2、算一算
1米- 2分米=( )分米
14厘米+26厘米=( )分米
其中第四题和第五题要求学生说出为什么
3、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或数。(练习纸)
粉笔盒的高约1 ( )。 光盘的厚大约 ( )毫米。
电线杆高 5 ( )。 乒乓球台高约7 ( )。
一间教室高 3 ( )。 一本书的宽 14 ( )。
4、判断
(1)儿童游泳池水深7毫米。 ( )
(2)课桌高 60米。 ( )
(3)一分硬币厚约1毫米。 ( )
(4)一支钢笔长约9厘米。 ( )
(做完后集体订正)你做对了几道题,就为自己加上几颗智慧星。
5、蓝猫日记
四、总结拓展
到今天为止,我们学习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这几个长度单位中,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多少?(都是10)你有什么办法来区分它们?(在这些长度单位中,米是最大的,依次是分米、厘米和毫米)那么,有没有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了呢?在什么时候能用到呢?它和米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这个问题。
《认识比》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感知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学会对倒数的正确表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发现规律的能力等。
教学重点:
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
课前研究:
自学课本P50:
(1)什么是倒数?倒数的概念中哪几个字比较重要?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2)观察互为倒数的两个数,说说他们分子、分母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
(3)0有倒数吗?为什么?
教学过程:
一、作业错例分析。
二、学习分数的倒数:
1.出示例7
学生在自备本上完成,指名核对。
教师板书: ×=1× =1× =1
2.你能模仿着再举几个例子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观察板书,揭示倒数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板书)
和 互为倒数,也可以说的倒数是 ,的倒数是。
让学生模仿着说另外两个算式,谁和谁互为倒数?谁是谁的倒数?
4.你能分别找出和的倒数吗?
学生同桌讨论找法,指名交流。
5.观察上面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学生讨论怎样求一个分数的倒数?
指名交流方法:求一个分数的倒数时,只要把它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就可以了。
6.合作练习:同桌两位同学一位说出一个分数,请另一位同学说这个分数的倒数,并交换练习。
三、学习整数的倒数:
1.电脑出示:5的倒数是多少?1的倒数呢?
学生跟自己的同桌说一说,再指名交流。
方法一:求5的倒数时,可以先把5看作,所以它的倒数是;
方法二:想5×( )=1,再得出结果。
2.那1的倒数是多少?(1)
3.0有倒数吗?为什么?(没有一个数与零相乘的积是1,所以0没有倒数)
4. 分数和整数(0除外)都有它的倒数,小数有没有倒数?你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吗?
0.25 0.1 的倒数是多少?如何求的?
5.练一练 示范写 的倒数: 的倒数是 ,明确不能写成 =。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十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说说思路及倒数的'意义和求倒数的方法
2.练习十第2题
学生先独立找一找,再交流想法,注意说完整话。例:与4互为倒数。
3.练习十第3题
学生独立填空后集体订正。
4.练习十第4题
写出每组数的倒数。说说有什么发现?
第1组中都是真分数,倒数都是大于1的假分数。
第2组中都是大于1的假分数,倒数都是真分数。
第3组中都是一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倒数都是整数。
第4组中都是非0的自然数,倒数都是几分之一。
5.练习十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怎样求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6.练习十第6题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后,辨析。
两题中分数的不同意义:
第一题中的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要用乘法计算。
第二题中的表示用去的吨数,求还剩多少吨,要用减法计算。
7.思考题
学生小组讨论,指名交流。
按钢管的长度分三种情况考虑:
(1)如果钢管的长度都是1米,那么两根钢管用去的一样多;
(2)如果钢管的长度小于1米,那么第一根用去的长度长一些;
(3)如果钢管的长度大于1米,那么第二根用去的长度长一些。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个数之间的一种新的关系——倒数关系,谁再来说一说倒数是怎样定义的?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1的倒数是多少?0有没有倒数?
《认识比》教学设计 篇8
案例介绍:
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上册六(2)班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比》的教学案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让学生初步感知两个量的除法比较关系
1、谈话导入
今年杨老师35岁,黄文祈12岁,谁能列除法算式表示我们的年龄关系?
六(2)班有男生21人,女生17人,谁能列除法算式表示男生和女生的年龄关系?
(根据回答板书)
2、旧知导入
马拉松选手跑40千米,大约需2时,骑车3时可以行45千米,谁的速度快?
A:3千克15元。B、9元2千克。C、12元3千克。哪个摊位上的苹果最便宜?
3、小结
这些题都是用除法算式表示两种数量它们的关系,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常常要对两种数量进行比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比较两种数量的方法,叫做比,研究生活中的比。
二、生活中比的意义,让学生探究、理解比的意义。
1、介绍比的表示方法
刚才的例子中老师年龄是同学年龄的几倍,用35÷12,现在我们就可以说成老师与同学年龄的比是35:12.其他两个量的关系如何用比的'形成来表示在小组内说一说。
2、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比,总结比的意义。
可以根据生活中的实例列出除法算式,再改成比的形式。
老师举反例:小明有10元钱,花了2元钱,还剩几元钱?这道题怎样列式,10-2=8(元)可以写成10:2吗?(不能,因为两个量是相减的关系,不是相除的关系。)
你能不能说说什么是比,比的意义是什么?
三、比的各部分名称,求比值。
学生自学,总结,同学们想想怎样求比值?进行求比值练习。
强调:7÷2可以说成什么?2÷7可以说成什么?它们一样吗?
四、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讨论:
1、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填表格)
2、比与除法、分数又有什么不同?
五、应用知识做练习。
(1)求比值。
105:351.2:2
(2)把下面的比改写成分数形式。
17:84:1102:113
(3)选择题
买4支钢笔用12元,钢笔总价和总量的比是()
A、4:12B、12:4C、
(4)判断
小明今年10岁,他的爸爸今年37岁,父亲和儿子的年龄的比是10:37.()
一项工程,甲独做7天完成,乙独做9天完成,甲乙工作效率的比是7:9.()
大圆半径是4厘米,小圆半径是1厘米,大圆半径和小圆半径的比4.()
七、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导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需要的是从现实出发,从身边找数学问题,也就是说:“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利用班上的总人数、男女生人数,来说说比的知识,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问题中,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身边。
二、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探究。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三、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
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又不是简单的解题训练。在练习的设计上,采用多种形式步步提高,通过有层次和有坡度的一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让学生明白比不但与生活有关,和自己也有关系,更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五、不足与疑惑
由于在突破重点这一环节花了较多时间,所以练习的量相对少了一些。
《认识比》教学设计 篇9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观察、画圆、测量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点,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能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
2.在活动中,感受圆与其它图形的区别,沟通它们的联系,获得对数学美的丰富体验,提升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同。
二、教学线索
(一)在活动中整体感知
1.思考:如何从各种平面图形中摸出圆?
2.操作并体会:圆与其它图形有怎样的区别?在交流中整体感知圆的特征。
(二)在操作中丰富感受
1.交流:圆规的构造。
2.操作:学生尝试画圆,交流中归纳用圆规画圆的一般方法。
3.体会(学生第二次画圆):如果方法正确,为什么用圆规画不出其它的曲线图形?
4.引导(教师示范画圆):使学生将思维聚焦于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体会到圆规两脚距离的恒等,恰是“圆之所以为圆”的内在原因。
(三)在交流中建构认识
1.引导:引导学生将上述距离画下来,由此揭示圆心及半径,进而介绍各自的字母表示。
2.思考:半径有多少条、长度怎样,你是怎么发现的?
3.概括:介绍古代数学家的相关发现,并与学生的.发现作比较。
4.类比:学生尝试猜直径,进而引导学生借助类比展开思考,发现直径的特征,并提出同一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5.沟通:圆的内部特征与外部形象之间具有怎样的有机联系?
(四)在比较中深化认识
1.比较: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中类似等长的“径”各有多少条?圆的半径又有多少条?
2.沟通:这些正多边形与圆这一曲线图形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五)在练习中形成结构
1.寻找:给定的圆中没有标出圆心,半径是多少厘米?
2.想象:半径不同,圆的大小会怎样?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3.猜测:不用圆规,还可能怎样画出一个圆?在交流中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半径、直径之间关系的认识。
4.沟通:用圆规如何画出指定大小的圆?
(六)在拓展中深化体验
1.渗透:在与直线图形的对比中,揭示圆的旋转不变性。
2.介绍:呈现直线图形旋转后的情形,再一次引导学生感受圆与直线图形的联系,体会圆与旋转的内在关联,丰富对圆这一曲线图形内在美感的认识。
《认识比》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和线段,认识射线,掌握射线的概念与特征,并能区别射线、直线和线段。
2.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及其表示方法,会比较角的大小。
3.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和变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
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掌握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
角的形成。
一、复习直线、线段,教学射线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
提问:
①老师画的是什么?
②描述一下直线有哪些特点?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直线:直,没有瑞点,无限长,不可度量)
2.直线上点上两点并擦去其余部分,变成......
提问:
①这个图形是什么?
②说一说什么是线段?
③线段有哪些特点?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线段:直,两个端点,有限长,可度量)
3.把线段的一端延长,改画成射线,
指出这个图形是射线(板书:射线)并提问:
①根据老师的画法,说一说什么叫射线?
②射线有哪些特点?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直,一个端点,无限长,不可度量)
举出生活中射线的例子。
4.对比直线、线段和射线,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5.阶段练习:指出下列图形,哪个是直线、线段、射线。(图略)
[教学设想:这个环节的教学以直线为基础,通过适当变化引出线段及射线。让学生能在现地认识到直线、线段及射线的联系和区别,为进一步学习图形知识打好基础。]
二、角的认识
1.投影出示下列图形并提问:哪些是角?(图略)
2.教师画角。(画角时要慢,先点顶点,再画两条射线)
提问:
①根据刚才画角的过程,描述一下,角是一种什么样的图形?
②讲解角的各部分名称。(板书:顶点、边)
③讲解用符号表示角的方法,注意“∠”与“<”的区别。
3.引申。
①做活动角,拿两个硬纸条,把它们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一根硬纸条,可以形成各种不同的角(边做、边讲、边演示)。你自己做一个活动角。
②把活动角演示成平角、周角。
组织学生讨论后回答:这两个图形是不是角?为什么?
4.研究角的大小。
①研究角的大小变化。
A.出示活动角,演示大小不同的角后提问:角的大小有变化吗?
B.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C.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与什么没有关系?
②比较角的大小。
投影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角,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比较出两个角的大小。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了直观、重叠、度量三种方法,并分别给以评价:直观法不准确;重叠法准确但不实用;只有度量法既实用又准确,下节课学习。)
找学生说出重叠法的要点并配合投影演示。
5.阶段练习。
画出一个角,标出这个角的顶点、边,并用符号表示;再画出一个大一些的角。
[教学设想]:这个环节的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综合适用讲解法和观察法进行教学;特别是比较角的大小让学生自己总结方法,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哪些内容?(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
四、巩固练习
1.填空。
①一个角有()条边和()个顶点。
②角的大小与()的长度无关。
2.判断。
①直线是无限长的。()
②射线有一个端点。()
3.完成书第52页第1、2、3、4、5题。
4.比较两个三角板各个角的大小,并突出相等的两个角是直角。
[教学设想:
1.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变化的观点,使学生对直线、线段和射线有了较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2.从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注意了适当孕伏,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创造了条件:一是在角的认识时,巧妙地孕伏了平角和周角;二是比较角的大小时孕伏了下节课内容“角的度量”;三是在巩固练习时孕伏了直角的认识。
3.本节课的练习采用边讲过练的形式,避免集中练习给学生造成疲劳感。力求达到“新”、“活”、“实”、“用”的目的,使学生做到有张有驰,从而形成理解、记忆、应用、发展的学习水平。]
《认识比》教学设计 篇11
教材分析:
在《6和7的认识》这一教时中,主要是按数数(通过具体的实物与自然数建立一一对应关系而理解自然数所表示的基数意义)→认认6和7→说说6和7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序数→写数字的过程安排的。
学情分析:
在教学新课前,我根据教材上的主题图,营造出一个教室里师生劳动的场景,由于它就来自于学生周围,是孩子们随处可见的场面,因此学生热情高涨,感到十分亲切、熟悉,情不自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随后,我引导学生说图,数人,数物,不仅渗透了讲卫生、爱劳动的思想品德教育,而且让学生利用生活中已有的数数经验,初步建立了6、7的概念,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演示,使学生正确熟练地数出数量是6、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6、7,并会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2、通过学生观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结合主题图、插图,渗透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思想和情感教育。
教学准备:
计数器、数字卡片、小棒、教学挂图、尺子等。
教学设计:
一、复习铺垫
1.引导学生从0数到5,再从5数到0.(可用指名数、齐数、拍手数等方式进行)
2.出示0~5六个数字,读数。
3.按顺序读数:( )2( )4( )。
[设计意图:通过数数认识数字、数的顺序,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学习数数和认数。
a.出示第42页的主题图:教室里,同学们正在大扫除。教室里摆放着6张桌子、7把椅子,6个同学在打扫卫生,又从外面走进来1个女同学。
b.引导观察,启发思考。
在学生观察画面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画面上有哪些人和物,各有多少?(学生讨论交流的时候,教师要到各组巡视、倾听,并加以指导。)
c.交流、汇报。
师:图上有些什么?
生可能:图上有同学、老师、桌子、椅子等。
师:图上有多少桌子、椅子?有多少人?
生可能:图上有6张桌子,7把椅子,7个人。
师:你是怎样数教室里的人数的?
生可能:先数教室里面打扫卫生的同学和老师有6人,再数从外面走进来的一位同学,一共是7人;还可以先数学生人数,再数老师,一共7人。
师:你又是怎样数椅子的数目的?
生可能:先数已放好的6把,再数又搬来的1把,一共是7把。对表现好的学习小组在黑板上粘贴小红花奖励,下同。
[设计意图: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融入到课堂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观察到的内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d.抽象出画面中的数。
桌子的张数、同学的个数用数字几表示?(用数字6表示)板书:6
椅子的把数、师生的个数用数字几表示?(用数字7表示)板书:7
2.根据6、7的基数含义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a.数一数主题图下面的人数和点子的个数。
b.小组合作,分别用6或7根小棒或学具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并上台展示,进一步加强认识。
c.请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事物可以用6、7两数表示。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实践操作,使学生明确6、7的基数意义)
3.教学数序。
a.学生认真观察计数器上的珠子有几颗?(5颗)再拨一颗是几颗珠子?学生上台操作,发现是6颗。再拨一颗是多少呢?(7颗)
b.通过直尺,直观教学数序。
让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找一找5、6、7的顺序。
教师将直尺图利用课件展示出来,只写出0、1、2、3、4、5。提问:6和7应该写在什么位置呢?让学生自己去发现7以内的数的顺序。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操作学具,从感性明确6与7的大小关系。]
4.比较大小。
a.利用学具,先摆5个圆片,在下面再摆6个圆片,然后根据直观很容易发现:5个圆片比6个圆片少,6个圆片比5个圆片多。板书:5<6 6>5
b.利用学具,先摆6个圆片,在下面再摆7个圆片,然后根据直观不难发现:6个圆片比7个圆片少,7个圆片比6个圆片多。板书:6<7 7>6
5.明确6、7的序数意义。分组进行,看金鱼图,观察并回答问题,再动手填一填。
a.先让学生找准起点,从第1瓶数到第7瓶,再观察第6瓶里有几条金鱼。
b.认真观察找出装有6条金鱼的瓶子,再从左边数出装有6条金鱼的瓶子是第4瓶。
c.从左边数起找到第7瓶,再数一数瓶里有多少条金鱼。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生动的情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明确了6、7的.序数意义。]
三、巩固练习
1.做抢答练习。5后面的数是几?6后面的数是几?7前面的数是几?
2、结合黑板上的小红花,说一说第一小组得了几朵,哪个小组得的最多,第四朵小红花是哪个小组得的。
3.完成练习七第2、3题。
(1)完成第2题。出示题目,明确要求,学生自行完成题目。小结。
(2)完成第3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练习。适当引导学生对“6只”和“7只”作比较,加深学生对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的理解。
[设计意图:这一练习紧跟课本教学内容,通过巩固练习,使学生巩固对6、7意义的理解。]
四、指导书写
1.图片展示6、7的形象,指导学生观察,启发想像6和7像什么?(6像哨子,7像拐杖等。)
2.图片展示6、7的书写笔顺及在写字格中的布局,学生观察学习。
3.教师在田字格中板书6、7。学生在书上写字格中描出6、7。提醒学生坐姿端正,眼与书之间保持合理的距离,书写要工整美观。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观察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6、7的笔顺,帮助学生掌握6、7的写法;启发学生想像6、7像生活中的什么,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
《认识比》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 观察电脑画面中哪些物体的面是我们学过的图形。(电脑出示生活画面。)学生观察并指 出图形。(课件出示平面图形)请学生说说圆与以上图形有什么不同?(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图形,圆是一种由曲线围成的图形。)你一定想进一步了解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圆。(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发现问题
1、认识圆
(1) 你会用你带来的物品画圆吗?动手画圆, 看谁的方法多?学生四人一组动手操作。集体交流。
(2) 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圆形纸片,摸一摸圆的边缘,是直的还是弯的?(弯曲的)教师说明: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学生再把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再打开……这样反复折几次.教师提问:折过若干次后,你发现了什么?(在圆内出现了许多折痕)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折痕总在圆的什么地方相交?(圆的中心一点)教师指出: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 表示.教师板书:圆心。
2、探索半径和直径
(1) 请同学们打开圆形纸片,除了圆心外,你还看到了什么?什么是直径?什么是半径?请同学们自学课本56页,把你认为重要的概念划一划、读一读,并在圆形纸片上标出这个圆各部分名称。
(2) 检查自学情况。通过自学你认识了哪些新的.概念?它们各用什么字母表示?
(3) 请同学们动脑想一想、动手画一画、量一量。(电脑出示问题)
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与半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汇报研究结果。(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有无数条都相等,直径有无数条都相等。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3、 画圆
(1)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集体交流,总结方法。
(2)学生练习用圆规画半径为3厘米的圆。
(3)电脑出示同心圆,请学生观察圆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圆的大小是由谁决定的?
(4)出示不同位置的等圆,请同学观察:圆心变了,圆的什么就改变了?圆的位置是由谁决定的?
三、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a基本练习
(1)判断:
①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 ()
②画半径为2厘米的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2厘米。 ()
③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
(2)选择:
①在同一个圆内有( )条直径。
a 、2 b、无数c、4 d、10
②( )确定圆的位置,( )确定圆的大小。
a、圆心 b、半径c、直径
b、提高练习找出圆心和直径(p58的3题)
c、拓展练习讨论生活实际问题: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的?能不能做成其他形状?为什么车轴要装在圆心上?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认识比》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8~29页例1、“做一做”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分类、讨论等活动认识倒数,理解倒数的意义。
2.使学生体验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3.在探索交流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推理和概括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
理解“互为倒数”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写算式的卡片。
教学过程
具体内容 修订
基本训练,强化巩固。(3分钟)
1.出示几道分数乘法式题:(包括教材中的四道题与另外补充的四道结果不为1的算式)。
2.学生独立完成上面几组题,小组内检查并订正。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2分钟)
请个别学生说说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突出分子与分母的约分。
提示目标,明确重点。(1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认识倒数,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6分钟)
1. 观察这些算式,如果将它们分成两类,怎样分?
2.通过观察发现算式的特点。
展示成果,体验成功。(4分钟)
让学生说说乘积为1的算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8分钟)
1.学生讨论并说出自己的发现:两个数的乘积都是1.相乘的两个数的分子和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
2.认识倒数。出示倒数的定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理解倒数。让学生说一说如何理解“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引导学生对定义中关键要素的理解:乘积是1;两个数;互为倒数。
3.引导学生思考: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4.探讨求倒数方法。
(1)出示例题,让学生说说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2)在汇报时说说怎样找一个数的倒数,在学生汇报的同时板书
《认识比》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
教材分析:
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并直观认识了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也是后继学习圆的周长、面积的基础。
教学理念:
今天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大量的知识,而是掌握学习的方法,即学会学习。
学情分析:
学生在低年级虽然也认识了圆,但只是直观的,对于掌握圆的特征还是有难度的。由认识直线图形到认识曲线图形,是认识发展的一次飞跃。学习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总结出多种画圆的方法,能用圆规画出指定的圆。
2、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折一折、观察圆的特征,能指出圆各部分的名称。
3、通过操作和交流,能说出半径和直径的含义。
4、通过动手操作能阐明在同一个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在动手操作中掌握圆的特征,自主学习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通过观察、操作、猜测、讨论、交流、归纳、分析和整理来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教具准备:
1、圆规、直尺、三角板、剪刀。
2、实物若干。
3、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概念。
1、师:同学们,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关于圆,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请你想想,在哪里见到过圆?
2、师: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自然中圆的影子吧。(播放自然界中图的美景)
3、师:圆把我们的世界点缀得如此美妙而神奇。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好吗? (板书课题: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感受身边各种圆形组合起来的图案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顺利揭示课题,探究圆的认识。]
二、探究感悟,理解概念。
1、师:每个小组的信封里都有许多学过的平面图形,闭上眼睛,你能从中很快挑出圆吗?把你的想法和组员交流。
2、活动后汇报:(出示如下图)圆和我们学过的图形有何区别?
3、师:(结合学生回答)圆是一条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
4、师:请学生闭上眼摸着圆的边想象圆的形状。
[设计意图:摸圆活动认识圆,通过学生的想象与验证、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到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三、交流反馈,形成概念。
1、自学画圆
我们先研究圆的`画法:
1)老师:刚才大家已经认识了圆,那么,想不想把它画出来呢?
2)学生分四人小组尝试画圆,看谁的方法多。(用手画、沿圆形物体画一圈、用圆规画。分别展示自己画的圆)
3)用哪一种方法画圆既正确又方便呢?说说怎样用圆规画圆(介绍圆规的各部分)。师生共同板演。提问:用圆规画圆应注意哪些问题?
4)师强调: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能改变,有针尖的一脚不能移动,旋转时要把重心放在有针尖的一脚。
5)学生练习用圆规画圆:以30秒比赛的形式进行。
(至此,实现了学习目标1)
2、探讨圆心。(小组合作)
(出示自学提示一)圆有哪些特征呢?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学具圆,上下对折,打开;出现一条折痕,左右对折,打开;又出现一条折痕,换个方向对折打开;再换个方向对折打开 ?? 反复折几次,你发现这几条折痕怎么样?
师指出:这一点是圆的中心,给它起名字叫圆心。
什么叫圆心?学生回答后出示概念。
圆心是个什么?(点)圆心一般用字母0表示。
3、探讨半径(小组合作)
(出示自学提示二)在你的圆上任意找一点,连接圆心和这一点得到一条线段,你还能画出这样的线段吗?再画几条,用尺子量一量这些线段,你发现了什么?(长度都相等)
师小结:像这样的线段我们把它叫做半径。
什么叫半径?学生回答后出示概念及关键词。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
4、探讨直径(小组合作)
(出示自学提示三)拿出你的学具圆,用尺子沿着一条折痕画出一条线段,再画几条,用尺子量一量这些线段,你发现了什么?(长度都相等)
师小结:像这样的线段我们把它叫做直径。
什么叫做直径?学生回答后出示概念及关键词。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至此,实现了学习目标2、3)
5、小组合作交流:我们知道了圆的半径和直径,那么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比一比,然后把你的发现和你的同桌进行交流。
板书:d=2r,r= 1/2 d (在同圆或等圆)
(至此,实现了学习目标4)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操作和观察,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出圆心、半径和直径。 “学贵有疑”,因此在设计时,以一个个问题为导火线,学生在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比一比等一系列活动中,经历了知识探究的过程,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相互补充,提高了学生分析推理能力;最后让学生自己归纳概括出圆半径和直径的特征,便是水到渠成了。]
6、(小组合作)讨论:圆的半径和圆心与圆有什么关系呢?(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四、应用概念,解决问题:(课件出示)
1)我能找:课本57页第1题。(检测学习目标2)
用彩色笔描出下面圆的半径和直径。(图略)
(2)我能画:课本57页第2题。(检测学习目标1)
用圆规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并用字母o、r、d标出它的圆心、半径和直径。
(3)我能填:(在同一个圆内)(检测学习目标4)
半径 3厘米 1.5分米 a米
直径 10分米 b米
(4)我能说:对的打“√”,错的打“×”。(检测学习目标2、3)
①连接圆心和圆上的直线叫半径。()
②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
③圆里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
④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
2、拓展练习:
用圆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难易适中、有梯度,体现了层次性,灵活性、启发性和生活性。一是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新知,另一方面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思。]
五、反思过程,总结提高。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
2、你觉得自己的表现如何?有遗撼的地方吗?
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圆都在演绎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美的使者和化身,正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让我们再次走进生活中圆的世界,感受圆的魅力所在吧。(播放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总结既可以达到对新知识的回顾,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进行一次反思、评价,并通过老师的总结,升华对知识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感悟。]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圆心(o)——定位置
半径(r)——定大小——无数条——相等
直径(d)——无数条——相等
d=2rr=d÷2 (同圆或等圆中)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小学六年级的一节概念新授课,是在学生学过了线段图形的认识后对一种新的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的认识。作为曲线围成的平面几何图形,它既是一节起始课,同时也是后继学习内容——圆周长、面积、圆柱、圆锥的基础。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点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课的开始,我让学生欣赏了一组图片,使他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工艺品中都能找到圆的足迹。并在图片中,感受到圆是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图形。让学生在感受身边各种圆形组合起来的图案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顺利揭示课题,探究圆的认识。接着通过摸圆游戏活动认识圆,通过学生的想象与验证、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到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二、恰当地处理教材,把握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探讨圆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几个环节循序渐进:
1、学生掌握了画圆的方法后,紧接着让学生结合我出示的自学提纲自学圆的各部分名称有哪些?然后通过在圆中找圆心,半板和直径让他们准确理解数学概念,
2、有了上一环节的铺垫,让学生猜想圆的特征,然后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的方法验证半径的特征:在同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这一环节较好的突出了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3、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直径的特征,有了探讨半径特征的经验,直径的特征便“水到渠成”了。
4、最后,利用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探讨同一个圆内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以及圆的其他特征,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环节通过让学生操作和观察,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出圆心、半径和直径。 “学贵有疑”,因此在设计时,以一个个问题为导火线,学生在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比一比等一系列活动中,经历了知识探究的过程,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相互补充,提高了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三、教学中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做为主线,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引导学生理解圆的意义的基础上,将课本中圆的特征这一部分内容留给学生自主探究,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我则真正成为课堂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对于圆心——半径——直径——半径与直径的关系这一系列知识的学习上都体现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看书自学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最后作业的分层布置,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共性和差异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关于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半径的特征以及两者间关系的教学。这应是本课的重点,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清晰的理解掌握概念、帮助其提升思维水平。如:在同一个圆中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它们的长度都相等吗?在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学生在圆形纸片上通过画、量、折、比等操作活动中;怎样证明直径和半径的关系的讨论过程中。这里的教学还不够细致,有待改进。
《认识比》教学设计 篇15
学情分析:
本班级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内容时,已经学会了分数乘法的计算,在具备分数乘法计算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倒数的认识》,我相信本班级学生能顺利地完成这一课时内容的学习,且学会这一课时也将为以后学习分数除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2、在充分的观察、思考、分析、讨论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倒数的意义与求法。
难点:1、0的倒数,整数、小数、带分数的倒数的求法。
教具准备:
课件(或练习张贴纸)
教学过程:
一、揭示倒数的意义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分数乘法的计算。这节课我们将运用分数乘法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大家有信心学好吗?请看大屏幕。课件依次展示(一).(二):
(一)同学们认识以下各组汉字吗?请仔细观察每组汉字,你有何发现?
吴——吞杏——呆干——士
(二)仔细观察下列各组算式,再进行计算。
(三)计算过后,你们发现了什么?
(四)指出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就是乘积是1的两个数。你们还能写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吗?
答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场写乘积是1的任意两个数的算式的比赛。(限时1分钟)
(五)学生汇报,教师有选择地进行板书。
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加以肯定表扬。进而追问:
1,如果给你们充足的时间,你们还能写出多少个这样的乘法算式?(指名让学生回答)
2,那么你们是根据什么条件写出这么多的算式呢?(思考后指名让学生回答并集体交流订正。)
(六)揭示倒数的意义:刚才同学们所写的两个数的乘积都是1.像这样乘积是1的两个数,我们把它们称之为互为倒数。
板书: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生齐读,师让生划出关键词进行交流熟记。)
(七)举例说明倒数的意义。
1,黑板上所写的两个数的乘积都是1,所以它们互为倒数。比如和乘积是1,我们就说和互为倒数,或的倒数是、是的倒数。
板出:和互为倒数的倒数是是的倒数
2,为什么乘积是1的两个数不直接说是倒数,而要说“互为”倒数呢?(思考后指名学生回答)
3,指出倒数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必须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而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以前我们学过这种两数间相互依存关系的知识吗?(预设:约数和倍数。)
4,举例引导学生认识今天学习的倒数与约数、倍数一样都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必须是相互依存,而不能独立地存在。5和的积是1,我们就说……(生说)× =1,这两个数的关系可以怎么说?(生说)
5,同学们都学得不错,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是不是真正理解了倒数的意义。
(八)课件出示测试题。
1、判断
1.得数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
2.因为10× =1,所以10是倒数,是倒数。 ()
3.因为+ =1,所以是的倒数。 ()
2、口答练习。
1×()=1 ×()=1×()=1 ×()=1
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连线)注:以下为例7学习内容。
二、探索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一)引导观察,发现特征:
1,我们知道了倒数的意义,那么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一起观察一下刚才的这些例子,看有何发现?(观察后指名学生回答)
2、指出分子和分母调换了位置,相乘时分子和分母就可以完全约分,得到乘积是1.
3、根据这一特点你能写出一个数的倒数吗?
4、试一试:写出、的倒数。(完后指名板演,集体交流订正)
5、引导小结: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只要把分数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二)思考讨论,延伸运用:1,除了真假分数外,其它数的倒数你们能写出来吗?
2,课件出示讨论题:
(1)18的倒数是什么?1的倒数是什么?0的倒数呢?
(2)的倒数是什么?
(3)0.2的倒数是什么?
3,练习:写出下列各数的倒数:
8 37 0.3 1.2
4,我们求了这么多数的倒数,谁来总结一下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生思后指名说)。
5,引导总结: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如果是求一个带分数的倒数时要先化成假分数;求一个小数的倒数时要先化成分数(最简分数);求一个整数(0除外)的倒数时,可以把这个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然后再调换分子分母的位置。(让生齐读)
三、练习巩固,加深认识。
1、请打开课本P50阅看,把你认为重要的划起来读一读。
2、完成“练一练”。
写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8
(1)完后问学生的倒数可以这样写吗?= 。(预设:1除外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是不会相等的。)
(2)师:我们在书写时要写清谁是谁的倒数,或谁的倒数是谁。
3、先说说下面每组数的倒数,再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1)的倒数是();的倒数是();的倒数是();
(2)的倒数是();的倒数是();的倒数是();
(3)的倒数是();的倒数是();的倒数是();
(4)3的倒数是();9的倒数是();14的倒数是();
4、填空。
7×()= ×()=()× =0.17×()=1
5、独立完成课本P51练习十第1-6题,师巡视。完后师问生答进行对照,共同订正。
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知识?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第2、3题。
《认识比》教学设计 篇16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吞---吴干---士杏---呆。
2、请同桌互相交流一下,找一找下面文字的构成有什么规律吗?
3、学生汇报。
4、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这种现象在数学中也有,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研究倒数的知识。(板书课题:倒数的认识)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能够理解和掌握倒数的意义。
2、学习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能正确地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三、探究新知识
1、课件出示例1的算式,开展小组活动:算一算,找一找,这组算式有什么特点?
2、小组汇报交流。(通过计算,发现每组两个数的乘积都是1,还发现了相乘的两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位置是颠倒的)
3、同学们发现了每组算式两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也发现了每组两个数的乘积都是1,我们现在就可以得出倒数的定义了: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板书)
4、提问“互为”是什么意思?(倒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数相互依存,一个数不能叫倒数。
5、强调“两个数”“乘积是1”
6、出示0.4×2.5=1,让学生说一说0.4和2.5可不可以说互为倒数。
7、随堂练习:判断:
(1)得数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2)因为10×1/10=1,所以10是倒数,1/10是倒数。
(3)因为1/4+3/4=1,所以1/4是3/4的倒数。
8、出示例题2,找一找哪两个数互为倒数?再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
9、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
10、分组汇报:
第一种方法:看两个分数的`乘积是不是1.
第二种方法:看两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是否分别颠倒了位置。
哪一种方法比较快?
11、观察书中的找倒数的方法,强调:3/5的倒数是5/3,不能用等号相连。
我们刚才知道了真分数、假分数和整数找倒数的方法:还有一些数找倒数的方法我们没有归纳。请同学们想一想下面的数怎么找倒数?
1、真分数、假分数。
2、整数
3、小数
4、带分数(板书)
12、例2中还有哪些数没有找到倒数?
13、提问:1和0有没有倒数?如果有,是多少?(小组讨论、汇报。)
四、巩固练习
我们现在应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五、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成知识树。
《认识比》教学设计 篇17
教学内容:
数学第十一册19页----倒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能力目标:会求倒数,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以及合作学习、口头表达的能力。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质疑的习惯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倒数的意义及0为何没有倒数。
一、游戏导入
教师:我知道同学们特别喜欢做游戏。今天我们一起做个游戏。这个游戏是这样的。如果我说1、2,大家就说2、1.那我说1、2、3,大家该怎么说?好!游戏正式开始。喜欢!我教育你!我吃西瓜!我打篮球!谁能说一说这个游戏的规则是什么?在数学当中,我们还可以怎样玩这个游戏?继续玩,我说分数,大家倒过来说。3/8、15/7、1/80、3(板书)
二、探究意义
1.找特点
师: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四组数都有什么特点。
(生:分子、分母互相颠倒 )
师:请同学们把每一组中的两个数相乘,看乘积是多少?
(生:每一组中的两个数乘积都是1 )师及时板书
师:谁还能很快说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吗?
(生回答)
师:同学们说得这么快一定找到了窍门,把你找到的窍门跟同学门说说好吗?
(生:两个数分子分母颠倒位置乘积是1)
师:那么乘积是1 的两个数数学给它起个什么名呢?
(生回答,师板书:乘积是1 的两个数叫互为倒数)
师:在这个概念中你认为哪个词比较重要?让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想法。
重点讲解“互为”的意思,就是互相是的意思。例如:
3/8×8/3=1 我们就说3/8是8/3的倒数,或者说3/8的倒数是3/8,也可以说8/3和3/8互为倒数。而不能说8/3的倒数,或3/8是倒数。
师:谁来把黑板上的后三组数仿照老师刚才叙述的来说一遍,用上“因为”“所以”一词。
(指名叙述)
师:根据同学们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出倒数不是指某一个数,而是指两个数相互依存的关系,是相对两个数而言,不能孤立的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三、探究求倒数的方法。
师:现在我们已经理解了倒数的意义,那么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呢?继续观察黑板上的四组数,看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分子,分母调换了位置)根据这个规律我们试着求下面几个数的倒数。
出示:3/5 7/2 8/6 5/12 10/4
(指名回答师板书)
师:你们是怎么找出每个数的倒数的'?
(说自己的方法)
师:除了这些分数外我们还学过哪些数?(整数、小数、带分数)怎样求它们的倒数呢?求同学们试着求下面书的倒数。
出示:6 0.5 2 7/8 1
(生回答,师板书)并说说你是怎样求的?
师:是不是所有的数都有倒数呢?同桌讨论
0为什么没有倒数?(0和任何数相乘都不得1)
师:通过同学们的练习,谁来总结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生总结,师板书)
四、小结并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今天重点认识了什么?(板书课题:倒数的认识)你们在这节课都学会了什么?下面老师想知道你们是否真正的掌握了没有,所以老师要考考你们,。
五、巩固练习。
1、填空
1、乘积是()的两个数叫()倒数。
2、因为7/15 x 15/7 =1 所以7/15和15/7( )
3、 5的倒数是( )。 0.2的倒数是( )。
4、()的倒数是它本身。()没有倒数。
5、8×()=1 0.25×()= 1
()×2/3=1 7/2×( )=( )×8=( )×0.15 =1
2、当把小医生。
1、得数是1的两个数叫互为倒数。()
2a是一个整数,它的倒数一定是 1/a 。()
3、因为2/3×3/2=1,所以2/3是倒数。()
4、1的倒数是1,所以0的倒数是0.()
5、真分数的倒数都大于1.()
6、2.5和0.4 互为倒数。()
7、任何真分数的倒数都是假分数。()
8、任何假分数的倒数都是真分数。()
3、面各数的倒数
2.5 4 1/8 2 6/7 0.12
4、列式计算
1、7/6加上它的倒数的和乘2/3,积是多少?
2、 1减去它的倒数后除以0.12,商是多少?
3、已知A×3/2=B×3/5,(A、B都是不为0的数)
求A、B的大小
六、教学反思:
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加法和减法计算、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理解倒数的意义和会求一个数的倒数是学生学习分数除法的前提。学生必须学好这部分知识,才能更好地掌握后面的分数除法的计算和应用题。
“倒数的认识”这一课的核心内容是“倒数的意义和求法”。“倒数的意义”属于概念的教学,我认为,只有让学生关注基础知识本身,让学生在深入剖析“倒数的意义”的过程中,学会数学思考,体会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成功体验,才能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倒数的求法”中求一个小数或带分数的倒数学生可能有些困难。
今天教学倒数的认识后,我的感触很多。以往教学这部分内容,我是直接让学生写出结果是1的算式,再从学生说的算式中把乘积是1的算式板演在黑板上,再让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然后再让学生理解互为的意思,最后总结出倒数的意义。现在想起来有一种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感觉。通过新课标理论的学习,我重新设计了教案。我觉得这样设计才是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总结出倒数的意义,是学生自己通过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后有了真正的收获。特别是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发现了算式的特点,并让学生举例后发现,有这样特点的算式是写不完的。然后让学生仿照老师的样子,通过例子说倒数的意义,并强调说倒数的关键字词。这对学生掌握概念是非常必要的。当学生很高兴的自认为是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时,我又给学生设计了障碍:怎样求带分数、小数和整数的倒数。虽然教材新授内容没有这些知识,但在以后的练习中出现了。我把它提到前面来,大家一起研究。我觉得很有必要。这样,使学生避免把带分数的倒数也用把分子分母颠倒位置的方法来求。这样就不会给学生的认知造成误导。学生在知道了分数、带分数、整数、小数的求倒数的方法以后,我又提出是不是所有的数都有倒数么?使学生想到0的倒数问题。以前我是直接问学生“0“有倒数吗?好像暗示学生”0“没有倒数。改换成今天这样问,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得出两种答案,”0“有倒数,另一种是”0“没有倒数。有了分歧意见,又一次把学生带入了问题王国。学生分别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大家一致认为”0“没有倒数。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不等于1,也就是0不能作分母。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比以往教学有了本质的转变,就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认识比》教学设计 篇18
教学目标:
1. 通过一些实例的探究,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倒数的意义。在合作探究中掌握求倒数的方法,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2. 使学生经历倒数意义的概括过程,提高衙门观察、比较、概括和归纳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学生亲身参与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他们积极的学习情感,养成合作探究问题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问题
1. 谈话理解“互为”。
师: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一个人在社会上除了亲人之外,也要有朋友,你们有自己的朋友吗?
让一名学生(甲)说出自己的好朋友是谁?(乙)
师:能用一句话表达两人之间的朋友关系吗?还可以怎么说?能说甲是朋友,乙是朋友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互为两个字的理解比较难,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这里,我用你是我的朋友,我是你的朋友这一关系多次转化,在自然中创设情境,让学生有一种生活体验,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知道什么是“互为朋友”,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互为”的含义,分散了教学的难点。
2. 游戏,按规律填空。
吞———吴呆———( ) 3/8 — — —( / )10/7 — — —( / )
(1 )学生观察填空,指名回答,并说出是怎么样想的。
(2 )师:你们能按照上面的规律再说出几组数吗?(学生举例,教师板书)
3. 学生观察板书的几组分数,看看每组中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同桌讨论交流,然后全班汇报每组中两个分数的特点,教师注意引导。(主要是分子、分母的数字特点和两个分数的乘积方面。)
4. 师:能根据每组中两个分数的特点,给这几组分数起一个合适的名字吗?
教师揭示课题:倒数的认识。
5. 师:看到这个课题,大家想提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选择板书。如:
(1 )什么是倒数?
(2 )怎么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3 )认识倒数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学生探究的起点和动力,在谈话、游戏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 探究倒数的意义。
(1 )观察3/8 与8/3 ,说说哪两个数互为倒数?还可以怎么样说?
(2 )谁能说说10/7 与7/10 中谁和谁互为倒数?也可以怎么样说?
(3 )小组讨论,什么是倒数?
学生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
全班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点拨引导。学生可能有的答案是:
A :分子、分母相互调换位置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B :乘积是1 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师生共同归纳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 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教师板书)
2. 探究求倒数的方法。
(1 )学习例1 :写出7/8 、5/2 的倒数。
A :学生试写,教师巡视,提醒书写格式。
B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7/8 的倒数是8/7 ,5/2 的倒数是2/5 。
师: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相等吗?怎么样表示它的结果?也可用—(破折号)表示。
C :学生交流求一个分数倒数的方法。
(2 )师:同学们已经会求一个分数的倒数了。想一想,我们还学过哪些数?(整数、小数、带分数),那么怎么样求整数、小数、带分数的倒数呢?选择一种,在小组内探究。
A :学生选择一种研究,教师巡视指导。
B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分别板书一例。
C :引导学生概括求倒数的方法。
(3 )教师引导质疑:0 有没有倒数?为什么?学生讨论释疑。
1 ×( )=1 ,所以1 的倒数是1 。而0 ×( )=1 呢?
1 的倒数是它本身,0 没有倒数。
求一个数(0 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互相交换位置就行了。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中探究知,理解并掌握倒数的意义和求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识。
三、巩固联系、拓展深化。
1. 下面哪两个数是互为倒数。
4/3 , 7/6 , 8 , 6/7 , 3/4 , 1/8
2. 写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4/11 , 16/9 , 35 , 15/8 , 1/5
学生在课练本上写出这些数的倒数,指名回答,并说出是怎么样求的,集体评价。
3. 争当小法官,明察秋毫。
(1 )1 的倒数是1 。(2 )所有的数都有倒数。
(3 )3/4 是倒数。(4 )A 的倒数是1/A 。
(5 )因为0.5 ×2=1 ,所以0.5 与2 互为倒数。
(6 )7/5 的倒数是7/2 。
(7 )真分数的倒数都大于1 。 (8 )假分数的倒数都小于1 。
(9 )因为8 -7=1 ,3 ÷3=1 ,所以8 和7 ,3 和3 是互为倒数。
4. 填空。
3/4 ×( )=1 7 ×( )=1
2/5 ×( )= ( )×4= 5/4 ×( )=0.5 ×( )=1
5. 游戏:找朋友。
师:刚才我们在上课时各自说出了自己的好朋友,老师觉得你的朋友太少了,现在我们就在课堂上再找几个朋友吧,愿意吗?
一名学生说出一个数,谁能又对又快地说出这个数的倒数,谁就和这名同学互为好朋友。
(设计意图)多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活跃思维,伴随着学生情感参与的游戏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激起思维高潮,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四、总结反思、评价体验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领会学习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
五、布置作业。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本节课一开始创设“让学生找朋友”的情境,通过此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互为”的含义,从而为构建新知扫清语言理解障碍。并在课中多次强调表达的准确性,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运用数学语言清晰地、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讨论与质疑。
本节课我采用了发现式教学法。教师只是通过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让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材料,给学生提供放手的`思维空间,并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允许学生在探索新知中犯错误,并在修正错误中体会成功。以平等宽容的态度,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特别是在探究倒数的意义与求倒数的方法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观察,去归纳,去总结。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在仔细观察数据特征的基础上,细心体会分子与分母的位置关系,尝试发现求倒数的方法。设计力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做到“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
“倒数”的学习适于学生展开观察、比较、交流、归纳等教学活动。为了更好地指导学法,我还采用小组合作形式组织教学。这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尝试发现,体验到创造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逐步完成对“倒数”的认识,有时还受同学启发,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并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中探究知,理解并掌握倒数的意义和求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识。
在课后的巩固练习中,我设计了“争当小法官,明察秋毫”、“填空”、“游戏:找朋友”等题型,通过这些多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活跃思维,伴随着学生情感参与的游戏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激起思维高潮,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最后在全课的小结中再次提出问题,总结反思,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领会学习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
《认识比》教学设计 篇19
学生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圆形物体,在低年级也已经有初步的认识过程,但都是直观的表象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和半径的相互关系。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
掌握圆的特征,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圆的特征并理解其在生活中的运用,用圆规按要求画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学具准备:
圆形纸片、圆规、直尺、三角板、彩笔、硬币、图、线。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本课知识
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美丽的图案,你们想看吗?
生:想看。
师:看时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些图案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这些图案都是由圆形组成的。
师:对!这么美的图案你们能画出来吗?(不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有关圆的`知识,相信大家不但学会圆的许多知识,还能画出比老师还要美的图案。
生:从生活中寻找自己所认为的圆,有可能会回答:①自行车汽车的轮子是圆的;②篮球乒乓球是圆的;③硬币是圆的……
(第一次自主探索:画一画。)
二、自主探索,折一折
师:看来大家掌握得确实不错,生活中,车的轮子为什么制成圆的,车轴应该装在什么位置?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这样的圆形纸片,我们一起来研究圆。
1、把一个圆对折、再对折,你发现什么?
生折一折,找一找,画一画,反馈。
学生观察反馈:
①留下一条折痕;
②折痕刚好通过圆心;
③折痕将圆平均分成了两半;
生:
①各条折痕的交点刚好在圆心上;
②通过圆心可以折无数条直径和无数条半径;
2、认识圆心,直径,半径。
师小结后学生找出它的圆心、半径和直径,并把它画出来。
师:同学们真棒,你还能从刚才折的小圆片中发现什么知识吗?
3、理解半径直径的特点及关系。
同圆中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直径都相等。
直径是半径的2倍;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d=2rr=d÷2
师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让学生比较直径半径的倍数关系成立的条件。
让学生明确:应在同圆或等圆内。
三、用圆规画圆
师介绍:用圆规画圆最方便。
因为学生在认识圆之前,已经对圆有大量的生活经验,所以让学生想出各种办法得到圆,就能使学生感受到圆其实离我们生活很近,它就在我们的身边。通过全方位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第二次尝试画一画——用圆规画圆。
师:那请用学们用圆规自已尝试画一个圆。
没有画成功的同学把图案展示,我们愿意帮助你寻找原因。
生:(1、画移位的,2、重新画又找不到位置的,)如:问为什么会移位,为什么会找不到原来的位置?
学生回答问题的原因,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所以画圆的时候要先确定位置,点上一点,把钢针戳在点上,用手捏住圆规的头,将圆规略微倾斜一点,旋转一周,一个圆就画好了。请大家也一起试试看。
师: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独立画圆。
师:大家画的圆的位置都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为什么会不一样?
生:因为刚针戳的位置不一样,(或点的位置不一样)
师:看来这个点能决定圆的位置,(板能决定圆的位置)
师:请同桌再互相比较一下你们刚才画的圆大小完全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为什么会不一样?
生:因为我们圆规的开口大小不一样。
生:圆规的两脚开得越大,所画的圆也就越大,圆规两脚间的距离能决定圆的大小。(师板书:能决定圆的大小)
(放音乐,让学生动手操作去发现去总结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课堂练习,巩固深化
师:同学们掌握得真好,下面让我们来完成几道挑战题
(见课件)
1、判断直径和半径。
2、填空。
3、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释一下为什么车轮子要设计成圆形而不设计成方形或其它形状吗?
五、创作:
画出任意大小的圆,组合自己心中最美丽的图案!(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播放轻音乐。)创作完成后在实物展台上展示
六、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认识比》教学设计 篇20
教学内容:
六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圆》第一小节。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圆,探究圆的性质,感受圆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难点:
探究圆的性质。
教具准备:
圆规、直尺。
学具准备:
圆规、直尺、圆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圆:
师:同学们,八天长假刚过,假期之中我们度过了温馨的中秋佳节。提到中秋老师脑海中就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中秋之夜一家人围坐在庭院中圆圆的石桌旁,欣赏着圆圆的明月,品尝着圆圆的月饼,一家人尽情享受着团圆的喜庆,那种感觉真是惬意至极。你们这个年龄这种感觉还不会太深,有的同学可能那个时候光顾吃了,所以开学后我见有的同学的脸有圆了一圈。细心的同学出来了我这番话中最多提到的一个字是什么?(学生齐声回答:圆)对,这就是我们今天的课题(板书:认识圆)
二、亲近圆,感受圆,初步探究圆。
1、视觉感受圆的美。
(1)学会例举生活中的圆。
师:提到圆,相信大家并不陌生,生活中你们在什么地方见到过圆?
学生举例。
(2)课件展示自然界中的圆,使学生初步感受圆的美,激发探究欲望。
师:圆不仅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自然界中也随处可见圆的影子,请看大屏幕。
课件展示。(配乐、解说)
解说词:遥远的天际悬挂的那轮圆月总会给人无限的温馨与惬意、太阳光折射形成的光环给人无限的遐想、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遥远的天体—————月球表面的山脉也是圆形的,人们称他为环形山、太阳系各大行星的运行轨迹也是一个个近似的圆形、在看我们周围的世界—————太阳光下肆意绽放的向日葵,竞相开放的五颜六色的花朵,静卧在水面上翠绿的、浑圆的荷叶都尽情体现着生命的活力,向世人展现着圆形的魅力。
师:同学们自然界中的这些圆给你怎样的感受?
学生回答。
师:是啊,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的美妙而神奇,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究圆的奥秘。(出示课件)
2、比较中感受圆。
师:圆,在数学中属于一种平面图形,古希腊有位数学家在对大量的平面图形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之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平面图形中,圆最美。(出示课件)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学生回答后出示课件)
师:比较一下这些图形与圆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发言。
引出圆属于曲线图形。
3、画圆中初步认识圆。
师:这么美的圆,同学们想不想自己试着画一画?要想画一个标准的圆要用到什么工具?(圆规)
(1)简单介绍圆规:
教师手拿圆规问:画圆时手捏住的地方叫什么?(柄)下面这两个叫什么?(脚)
师:下面就用你手中的圆规试着画出一个圆。
(2)学生画圆,教师巡视,挑选不规则圆,前面展示。
师:同样是使用圆规画圆,为什么这些同学竟创造出这样的圆呢?看来画圆也需要一定的技巧,谁来说一说怎样才能画出一个标准的圆?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按照学生的做法演示画圆。要求学生再次画圆。
(3)认识圆心、半径、直径。
A、认识圆心:
师:(随手拿起一同学的本子)同一把圆规画出的圆,为什么一在左一个在右呢?
学生自由发言,引出圆心并指出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师:画圆时,圆规针尖所在的点就是圆心,用字母0表示(教师板书:圆心0)请同学们在你画出的圆中标出圆心0。圆心的位置发生变化圆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由此可见,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B、认识半径: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我还发现有的同学画出的圆大,有的.同学画出的圆小,在画圆过程中什么又决定着圆的大小呢?
学生回答。两脚间叉开的距离决定着圆的大小。
师:对。(教师演示)我们把圆规两脚间叉开的这段距离就叫圆的半径。(教师板书)谁能划出一条半径?
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在本上画。
师:观察画出的半径,其实它是一条线段,我们看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分别是谁?(圆心与圆上的一点)
教师板书。
师:半径用字母R表示学生在圆内标出半径。
C、认识直径:
师:圆的大小还可用直径描述,(教师画出一条直径)观察直径它通过了哪?两端又在哪?(给直径下一个定义,教师板书)直径用字母D来表示。
要求学生再圆内画出直径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D、随机练习:
师:请同学们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那么圆规两脚尖叉开的距离应该是多少?(学生回答后操作)
师:再请同学们画一个直径是6厘米的圆,那圆规两脚尖叉开的距离又应该是多少呢?
总结:由此可见半径或直径都决定着圆的大小。
4、探究圆,走进圆。
(1)小组合作探究:
师:同学们,要想真正的走进圆挖掘圆美的内涵,我们就要对圆进行深入的研究。下面同学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利用你手中的圆片、圆规、直尺等这些研究工具,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相信大家一定有新的发现。
(2)汇报探究结果,全班达成共识。
(3)提出质疑,加深认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师: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了关于圆的精确记载。墨子在他的著作中曾这样描述:圆,一中同长也。(出示课件)
师:一中指什么?同长呢?这一发现与刚才大家的发现怎么样?(一样)但是,老师却对这一发现提出了置疑。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教师问:难道只有圆一中同长吗?
学生解释中加深认识,理解同圆内所有半径都相等是圆的重要重要特征。
师:看来我们这一发现是非常精准的。而且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我国古代的这一发现整整比西方国家早了一千多年。听到这大家是什么感觉?(充满智慧的中国人)
三、解释圆、运用圆:
1、巧思妙想:
师:古人不仅研究圆,而且还巧妙的应用了圆。(出示课件)例如:阴阳太极图的设计就应用到了圆形。知道这幅图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吗?看一下分解图。(出示课件)它是由一个大圆和两个相等的小圆组合而成的。已知小圆半径是2分米,通过这个条件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自由回答。
2、生活中解释圆:
(1)解释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
师:前人固然伟大,但后人也相
当了不起,在前人诸多发现的基础之上,后人不断地发明创造,推动社会不断进步。比如:今天我们使用的各种交通工具,从他们身上是不是也能找到圆的影子?(车轮是圆形的)你能不能解释一下为什么所有交通工具的轮子都是圆形的呢?
学生回答。
师:车轴应该安装在什么位置呢?为什么?
师:假如把车轮换成其他形状行不行?
(2)解释雨滴落入水面上为什么是圆形的。
师:不光是我们人对圆格外的喜欢,就连大自然对圆也情有独钟(出示课件)调皮的小雨滴像一个个小伞兵争着抢着落入湖水,打破了湖面原本的平静,湖面上泛起一圈圈涟漪,真是美极了。
你能用我们今天探究的知识解释一下这种现象吗?
3、出谋划策:(出示课件)
某小区要建一个半径为2米的圆形花坛,在建花坛之前首先要在地面上画一个半径为2米的圆,然后沿这条曲线打地基、砌砖。那半径为2米的圆还能用圆规来画吗?那应该怎么办呢?(学生讨论后回答)花坛建成后,要在花坛内部安装一个旋转式喷水装置,你认为这一装置安装在哪比较合适?喷水的举例设为多少合适?
四、融入圆、再次感受圆,激发学生真正走进圆:
师:同学们想的办法真好,相信花坛建成后,小区的环境会变得更加的优美。同学们,其实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圆都在演绎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了美的使者和化身。正因为有了圆,我们的生活才变得如此的美妙而神奇。下面就让我们再次走进圆的世界,感受圆的魅力所在吧。
课件出示(配乐解说)
解说:
(1)S生活中的圆:中国人喜欢用圆来装点自己的生活。如:圆形的钟表、圆形的镜子、圆形的灯饰、圆形的会议桌、圆形的床(学生自己去认),圆将我们的生活装点的格外温馨与惬意。
(2)商标设计中的圆:好多商家也钟爱于圆,用圆来设计产品商标。认识这些商标吗?(学生认)
(3)工艺品中的圆:古朴、典雅的圆形工艺散发着浓浓的民族气息。
(4)建筑中的圆:世界各大知名建筑中也巧妙的应用了圆。它们的规模、它们独特的建筑形体充分体现出圆形的魅力,体现出人类非凡的创造力。
师:同学们,看到这感觉怎样?
学生自由回答。(引导说出圆无处不在,生活中离不开圆。使学生感受研究圆的必要性)
师:这不正是圆的魅力所在吗?短短一节课我们还不敢说真正走进了圆的世界,只能说我们靠近了圆、亲近了圆。因为,圆还有好多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就让我们从今天开始,用心去研究圆,用心去欣赏圆,真正走进圆的世界吧。
《认识比》教学设计 篇21
目标
1、知识与技能: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各部分的名称,为后面学习2~6的乘法口诀求商打基础。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
重点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
难点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法
学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
教学
准备练习题卡。
主要教学流程
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的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讲评。
1、6除以3等于2。(复习除法的读法)
2、被除数是15,除数是3,商是5。(复习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3、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复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4、9个苹果,每3个一份,分成了3份。(复习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二、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的第8题。
乘法算式:5×3=15
除法算式:15÷3=5 15÷5=3
要提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
三、找朋友: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的第9题。
一部分的同学拿口诀,一部分的同学拿乘法算式。先由拿乘法算式的同学读算式,然后问“我的朋友在哪里”,拿口诀的同学就说“你的朋友在这里”。也可以交换着玩。
四、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的第10题。
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讲评。重点要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
五、课堂小结。
【《认识比》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认识比》教学设计03-05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10-01
《秒的认识》教学设计10-01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09-18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03-20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03-13
0的认识教学设计03-21
《0的认识》教学设计03-21
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01-08
《认识8》教学设计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