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前方》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前方》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摄影散文的特点。
2、学习作者从摄影作品中引出联想和想象引发思考,产生独特的艺术感染力的手法。
3、了解和探索精神家园的内涵并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
教学重点
了解和探索精神、家园的内涵并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
教学思路
从摄影作品入手,整体的把握文章的内容——品读文章的语言,深入感悟——分析精神家园的内涵——展示摄影作品,对精神家园内涵进行升华——学习摄影作文写作手法,让学生写出自己的人文思考。
主要教学方法
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理性的、智慧的、策略的感悟讨论,让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明白精神家园的内涵,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学会从摄影作品中引出联想和想象引发思考,产生独特的艺术感染力的写作手法。
教学资源
1、ppt播放《橄榄树》歌曲
2、ppt播放《乡愁》和《老家》文字内容。
3、ppt播放有关“家”和“感动中国人物”的图片,以及其他一些生活中“令人感动”的图片。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共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橄榄树》,让学生谈感受。作者在歌中不停地问“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作者喜欢的不是流浪本身,而是流浪中可能找到的橄榄树,橄榄树是一个梦想,作者除了在寻找梦想之外,还在追寻什么?
【活动一】
1、播放歌曲《橄榄树》,让学生谈感受。
1、引发对课题的兴趣。
2、引出对家园的初步认识。
二、自主感悟
1、播放图片,触动心弦。
2、图片中的人们去哪儿?
3、什么是家?初步明确家的内涵。
家是母亲满含热泪的期待,家是父亲翘首以待的遥望,家是爱人充满深情的浅笑,家是孩子甜蜜稚嫩的呢喃,家是一盏昏黄的灯,家是一桌粗淡的饭,家是魂牵梦萦地方,是每个人苦苦追寻的岸。
4、家如此温暖,人为什么要离开家园走向前方?
说明:触动你的心灵,引发你的思考,引出对“家园”的探究。
【活动二】
1、观看图片,叙说内心的感动。
2、人为什么回家,家是什么?思考交流,说出你的初步认识。?
1、从学生最柔软的内心出发获得的直观感知。
2、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加强对“家”的初步认识。
3、引发学生内心的共鸣,内心的震动。
三、探究感悟
1、为什么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2、作者为什么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你怎样认为?
1、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1、2题。7组、1组展示答案。注意从课文中提炼信息,筛选信息,概括信息。
【活动三】
学生活动:
迁徙的习性,外界的诱惑出于无奈,前方的.召唤(理想的召唤)
学生活动:
(1)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理想不能实现之苦)
(2)惦念家乡,无法还家(心灵不能慰藉之苦)
(3)到家无家(灵魂没有归属之苦)
此环节可让学生相互讨论,推举学生代表发言,教师集中加以讲解。教师重在点拨,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真正从心里感悟家园的内涵。
四、拓展提升
总结家园之思。
家不仅仅是那个遮挡风雨,温馨安宁的实在家,人对家园的眷恋与追寻更是对某种精神的追求。无论离家还是归家都是人们对精神栖息之地痛苦而热烈的追求。
【活动四】
学生活动:
6组、2组点评。谈谈自己对“家园”的理解。
探究家园的内涵,形成自己对家园的认识。
五、评价检测
1、播放图片,感受图片中人物的精神世界。
(1)家园是对信仰的痴心不改。
(2)家园是对誓言的生死相守。
(3)家园是对生命灿烂的炽热追逐。
(4)家园是对人间大爱的无言坚守。
2、学习了本文,你对的精神家园有了怎样的理解?我手写我心,写下你的感受吧!
六、小结作业
1、写作手法(联想)
曹文轩从摄影作品(实)引出联想(虚),由离家想到人类的精神境遇,充满了悲悯之情和深刻的人文关怀,产生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2、ppt展示一些生活中“令人感动”的图片。
引导学生的思想:
生活如此苦难,却没有半丝哀伤,因为他们都是有灵魂的人,他们都是有家的人!
3、展示图片:
一个年逾古稀的老妈妈,从她的身上我们不应该只看到年老、贫穷、体衰、孤苦,我们更应该看到什么?请根据这幅摄影作品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文字吧!(要求:善于想象和联想,写出你独特的思考。)
1、说出图片的内涵。
2、在学习摄影散文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体验,写出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和悲情怀。
七、板书
设计
《前方》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摄影散文,知道其特点。
2、理清文章脉络,理解重点字词句,把握文章主旨。
3、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虚实结合、反弹琵琶
教学重点
重点字词句的理解,以此更好地理解文章。
教学难点
写作手法:虚实结合、反弹琵琶
教学方法
反复阅读,深入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请学生说一说对印度的印象。(可能答案:人口众多、贫困?)
展示照片,让学生说说对该图片的理解(什么内容、怎样的生存状态、由此的联想等)。
总结学生所述,归纳出共同关键词,可能有:家、在路上、前方等。介绍照片背景:印度是一个人口大国,流动人口也非常多,一位印度的摄影师拍了这张照片,取名为《前方》,曹文轩先生看了之后,展开联想与思考,写了这篇摄影散文。(板书:题目、作者)介绍摄影散文:(板书:摄影散文)摄影散文是摄影文学的一种,是按照艺术创作的规律,通过一幅或者若干幅的摄影画面的表现,运用散文语言,形象地创造生活世界、塑造人物、抒发情感的综合艺术形式。鉴赏时主要抓住2个特点:
1、摄影的视觉性、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现能力;
2、散文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
二、文本研习
(一)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速读全文并思考:
1、文中哪几段直接写照片上的内容;
2、其他段落写了什么内容;
3、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
1、直接描写照片内容:第1段、第12段(第8段稍有提及);
2、其余10段均是由照片展开的联想以及作者的感触。
3、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1照片切入,引出下文中间10段展开联想展开联想,抒发感触。
第12回到照片,呼应开头
(二)研读文本,分析重点难点
A、文章的第二部分,即作者展开联想这一段用了大篇幅的手笔,究竟写了哪些内容,我们来逐一进行分析。文章第一段里讲到: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说明了人们有离家之举,那么人离家的原因,文中有交代吗?
明确:3、4段)迁徙的习性离家原因:(第2段)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第5段)外界的诱惑第6段)无奈的选择7段)前方的诱惑克制不住的体现:
任何阻拦与艰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的迁徙。(第3段)
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第5段)
B、作者点出了人有离家之举,也说明了离家的原因,接下来作者又写了些什么呢?让学生阅读7-10段,并分析。
明确:
前方召唤
思考:“前方”的含义——理想行在路上
“苦”(第10段):拥挤不堪的车、坑洼不平的路、抛锚无法修复(皮肉之苦)
惶惑、茫然、不安、无奈、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精神之苦)
人生之路
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实质上”三个字是否可以去掉?
不能,它限定了是从本质上说。因为从生活现象上说,各人在生活中的情况不一样,不一定都是“苦旅,正如文中作者所举的例子:坐游艇、飞机、火车等等,但从本质上讲他们同样是想达到目的地而不能达到,想实现理想而不能实现自己所有的理想,实质上还是一场苦旅。因此不能去掉。
精神苦旅
C、有钱的人也好,没钱的人也罢,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是一个悲剧,那么这悲剧又体现在哪些地方?
明确:
总想到达目的地而不能到理想难以实现人的悲剧性实质(第11段)在外思家无法还家精神无法寄托还家无家这里面四个“家”,分别有什么含义?前三个是指现实生活中的`家,而最后一个是指精神家园。
小结:
三个重点词
前方:在这儿不是单纯的空间概念,而是鼓舞人们前进的理想,是精神的目的地。
路:在这里不单单指现实中的路,更指人追求前方的过程,指人生之路。
家:既实指现实生活中遮风避雨的家,又虚指人的精神家园,精神的栖息地。
三个关键句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人的悲剧性实质
(三)回顾全文,领悟反弹琵琶
A、反弹琵琶
这个专题呢称之为“月是故乡明”,也就是思家怀乡的意思,这篇文章明明是一篇写去前方的文章,为什么放在这儿?
明确:
文章表面上虽是写离家写远行,但是人去前方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理想,追求精神的寄托,追求精神家园。因此,这篇文章自然是可以放在这里的。曹文轩的这种写法被称为“反弹琵琶”,即逆向思维。优点:突破传统思维,立意新颖,令人印象深刻,发人深省。
B、虚实结合
《前方》是一篇摄影散文,因此文中既有对照片的真实描述,还有作者的联想。
本文中除首尾两段是直接对照片进行描述外,还有第八段中的“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第十段中“拥挤不堪”、“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和茫然。”等。
虽然作者对照片的描述虽不是很多,却很传神,更重要的是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以自己充满悲悯之情和深刻人文关怀的文字阐释了人生哲理。这种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使这篇摄影散文没有被摄影作品所束缚,更没成为呆板的毫无生气的文字解说。
【《前方》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前方》教学设计04-22
《前方》教学设计一等奖12-16
关于前方作文02-28
看着前方作文11-07
梦在前方作文05-15
梦在前方作文10-26
希望就在前方作文11-02
道路前方仍是道路作文05-24
看着前方作文600字06-06
前方明亮作文500字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