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时间:2022-10-06 17:50:23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愚公移山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范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1

  一、介绍文学常识

  1、简介有关寓言的知识。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常用夸张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非生物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中国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散文中有不少此类作品,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2、简介列子和《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太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一百三十四则,题材较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二、阅读分析(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本段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即写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的特点和本来的地理位置。为愚公移山之难设伏,以此反衬愚公移山的决心很大,其精神可嘉。

  本段应掌握的文言实词:方(见方,指面积)

  仞(古代以六尺或八尺为一仞)

  河阳(黄河北岸。河,黄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阴,山的

  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

  2、学习第二自然段。

  本段是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部分,写愚公移山,得到全家人和遗男的支持帮助。

  本段应掌握的文言实同:惩(苦于) 汝(你,文中作“你们”之义)

  许(赞许) 易(交换)

  曾(乃,并)此(换牙)

  本段应掌握的`通假字有:指——直 反——返

  本段应掌握的文言虚词:且:年且九十(副词,将近)

  且焉置土石(副词,况且)

  焉: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始一反焉(语气助词)

  诸:(兼词,之于)

  以:(介词,凭)

  本段应掌握的文言句式。习惯句式。(“如……何”,其意思是“把……怎么样”。)

  3、学习第三自然段。

  本段是故事情节的高潮,写愚公面对智史的嘲笑,理直气壮地驳斥智史的观点。

  本段应掌握的文言实词:彻(通)苦(愁)匮(尽)

  本段应掌握的通假字有:惠——慧 亡—一无

  本段应掌握的修辞手法:顶针(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6、学习第四自然段。

  本段是故事情节的结局,写愚公移山之举感动了无地,他在神的帮助下,实现了移山的愿望,照应了上文。“不已”照应了上文愚公对智叟说的话,作为全篇的结尾,照应了第一段的内容。

  本段应掌握的通假字有:盾——措,放置。

  三、随堂练习(略)

  第二课时

  一、阅读分析(愚公人物形象)

  1、愚公为何移山?

  其原因是愚公“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为何坚信一定能把大山搬走?

  愚公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对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认识。他懂得“子子孙孙无穷匾也,而山不加增”的道理,即人力目前来看是有限的,从长远来看是无穷尽的;而自然条件在一定时间内甚至于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只要世世代代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把大山搬走;自然是能够被征服的,困难是能够克服的。愚公这种移山的信心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

  3、愚公“愚”、智叟“智”吗?

  愚公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问题,而智空对移山是“笑而止之”,在他看来,自然条件是无法改变的,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从而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两相对比,我们不难看出谁聪明谁愚蠢,愚公、智良二人命名的深长意味蕴含其中。

  小结:文章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运用对比、烘托等手法刻画了愚公的形象,成功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的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4、其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一样吗?这两个人在情节发展上有什么作用?要求学生找出描写两人的语言,朗读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比较。

  (1)两个人对愚公的称谓一样吗?

  其妻称愚公为“君”,言语间表达的是对愚公的尊重;而智叟称愚公为“汝”,言语间流露出对愚公的轻视态度。

  (2)两人说话时所采用的句式相同吗?

  其妻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智里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这两句诗句式相同,但内容有很大的差异。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讲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意味,“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她不反对愚公移山。智史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以残年余力”显出十足的轻蔑,“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挖苦,“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强烈,毫无掩饰地讥笑愚公。

  这两个人物对情节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其妻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的问题,导致移山行动的开始;智叟的“笑而止之”,引出愚公的反驳,由此过渡到神话结尾,才显得自然合理。

  (3)两人所说的话哪一句最不相同?

  其妻说“且焉置土石”,提出了土石放哪里的疑问;而智叟开口则说“甚矣,汝之不惠”,他用一个倒装句,强调了愚公不聪明的程度。由此可以看出,其妻对自己丈夫移山之事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忧,智叟对愚公移山之事全然否定,对愚公十分轻视。

  二、难点分析

  对京城氏之于“跳往助之”这一细节应如何理解?

  京城氏之子是“遗男”,年纪很小,他去帮助愚公移山,必然是得到了他的寡母的同意,可见愚公的事业受到了众人的拥护。在从“跳往助之”来看,他是出自真诚、高高兴兴地去的。孩子阅世不多,不了解事情的艰巨性,所以用天真的态度来对待移山一举,其中也含有“愚”的成分;但反过来看,这种“愚”却表现了他对有意义的事业的热情。

  三、难点分析

  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四、总结、扩展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脸炙人口。寓言中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寓意深刻。

  讨论一,我们今天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为什么?

  今天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工程,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才能取得胜利。

  讨论二,有人说:“谁说愚公不愚?我看就很愚!高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很健,为什么还要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道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你对此是怎样看的?

  这种观点看起来似乎是“实事求是”的,其实不然。寓言是生活中某些普遍道理的反映。

  这篇寓言所要说明的是人力可以战胜自然的道理,说愚公不愚,就是因为愚公懂得这个道理,并决心将它付诸实践,不怕困难,挖山不止;如果绕山开道或干脆搬家,岂不是屈服于自然、甘心做自然的奴隶么?这种观点所反映的是某些人害怕困难的心理。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河曲智叟止之曰……亡以应”一段。

  2、完成课后练习。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能力目标: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情感目标: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设想

  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设疑的方式,细研课文,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学生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熟读并背诵全文。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四、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了解《列子》及作者,掌握文中的字、词、句和通假字。让学生在参照注释疏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做到口述全文。

  第二课时 本课时通过学生课堂讨论的方式感悟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在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做到熟读并背诵全文。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人新课

  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简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郑国人。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掌握下列实词:

  仞冀箕畚孀龀匮亡厝雍陇

  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文言句式: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习惯句式(如……何?)

  省略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

  年且九十(年纪将近九十岁)

  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挡)

  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许)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没有山岭阻隔了)

  疏通课文

  (1)利用快速、连环朗诵的方式再次正音,并使学生能较流利地读准全文。

  (2)教师划出难解的单音节词,引导学生在四人小组自学时,对照注解,自行解释这些难词。

  (3)四人小组在扫清难词障碍的基础上,试着逐字落实翻译全文,并将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语句划出来,以备全班讨论。

  (4)师生共同研讨,解答疑难。

  (5)学生朗读一遍,自查是否还有疑难语句。

  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四人小组共同准备复述故事,并推荐一名同学,准备在全班复述。

  被推荐同学复述课文。

  要求:①语言流畅。

  ②可加上一定的合理想象。

  对复述者进行简单讲评,让学生在听、评中,不断熟悉课文,为后面逐字落实翻译全文作准备。

  抽学生逐句逐段翻译课文。

  布置作业

  复习、巩固文中疑难字句的解释。

  第二课时

  逐段朗读课文

  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

  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

  第二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第四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

  讨论分析课文的内容

  1、首段一开始极言两山的高大,用意何在?

  答案参考:

  写两山的高大,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了铺垫。

  2、分析课文第二、第三段。

  ①请排出移山的人物表。

  ②作者这样介绍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参考:

  移山的人物有年近90岁的愚公,荷担者三夫,还有始龀的遗男,总共五个人,并且是老的老、小的小,要移走两座大山,的确千难万难,但越是艰巨的任务面前,就越能显示人们的精神面貌。

  ③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孙子和“遗男”态度又怎样?

  答案参考:

  愚公妻子认为丈夫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动不了,能拿大行、王屋怎么办呢?智叟则认为凭愚公这把老骨头,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毁不了,还想动土石吗?可见,愚公妻子是怀疑中带着担心;智叟则是轻视和嘲笑的语气。再则,“甚矣,汝之不惠。”这样的话愚公妻子是不会说的,而“且焉置土石?”这样的话智叟是不会说的,因为他根本反对移山,绝对不会关心怎样处理土石的问题。总之,愚公妻子是“献疑”,智空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态度迥然有别。“疑”是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而遗男是“跳往助之”,子孙是“杂然相许”,还献计献策,说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

  ④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答案参考:

  智吏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⑤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怎样呢?

  答案参考:

  愚公所以要移山,是痛感“迂”“塞”之苦,而移山之后,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见其做事有很明确的目的,而且他也深明可移山之理,他认为子子孙孙绵延不断,他的志气,他移山的决心,将会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就这样一点点“啃”,终能将山移平,何况“山不加增”,这些足见其移山的行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盲目行动,可见其并不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很聪明,因为他既自知不能享受移山之利,却还要移山,实乃造福子孙的聪明之举。而智叟却自作聪明,目光短浅,毫无远见,只不过智于其表,愚在其中罢了。

  3、分析课文第四段。

  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答案参考: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4、概括故事的寓意。

  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5、通过课堂练习,小结全文并讨论文章的现实意义。

  6、布置作业。

  ①背诵全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②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内容。

  2、熟读并背诵课文,想一想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3、掌握10个生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选自《列子·汤问》(《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

  二、初读课文。让学生大体感知这篇课文。第一步,老师投影展示这篇课文,不会读的字先跳过去,大致读一遍,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篇课文大致写的是什么?看看有哪些字不会读?不会读的字,请学生说出来。老师顺手在黑板上写出来(10个字)。

  冀 塞迂箕畚荷孀龀 匮 厝

  让学生把生字读熟,读准,再读课文,学生自由读,不齐读,放开声音读。读完后,老师再进一步强调这10个生字。

  第二步,试读白文。无标点符号,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在读的时候看看怎么断句?并且把句中停顿的地方读好。

  第三步,学生看着投影,把课文抄下来,抄的要求,一个相对完整的信息单位连起来抄,按句子抄,一句一句抄,一边抄,一边加标点,标点不要求全部准确,全是句号也可以。同时分段落,第二段从哪里开始,第三段从哪里开始。抄完后请一个同学起来读,同学们听他断句和分段的情况,老师掌握一下学生断句的`正确与否。

  第四步,在学生读的基本准确后,让学生读竖排版没标点的,请两个学生读,谁愿意给我们读一下?在学生读的时候,其他同学看他读的是否准确,然后评价。

  请同学们看着投影上的课文,把不理解的句子划下来,然后把教材打开,借助教材注解,把不懂得弄明白。看注解还不懂的地方,把书合上,看投影,把里面重点的词语找出来,老师指导学生,把重点词语意思讲出来。

  第五步,翻译课文,可以两个同学合作,分别写到本子上。也可以自己先写,然后再和同学交流。

  三、精读课文

  先自己思考,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再选2个同学在全班交流。老师也要给出答案。

  1、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

  愚公:“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增加,何苦而不平?”

  我与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孙子继续铲除山,子子孙孙无穷尽,而山不增加,为什么担心不能搬走山?只要持续不断地铲除山,总有一天能把山移走。只要持之以恒,克服困难,就能办成事。

  智叟:“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你也太不聪明了,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草木都搬不走,更何况土石呢?

  天神: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天神很感动,命夸娥氏二子负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

  2、翻译句子,体会智叟和愚公两人对话背后的心理。

  (1)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子子孙孙无穷尽,而山不增加,为什么担心不能搬走山?

  3、解释下列加粗词的含义。

  (1)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阻止)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仅有)

  (3)何苦而不平 (愁苦)

  必先苦其心志 (受苦)

  (4)帝感其诚 (诚心)

  公孙衍、张仪不诚大丈夫哉(真正)

  四、作业:背诵全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03-24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04-17

愚公移山的教学设计10-01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实用)10-02

愚公移山教学教案设计10-06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15篇04-21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15篇)06-09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通用12篇)05-24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汇总(15篇)08-05

《愚公移山》教案设计范文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