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社实习总结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在报社的实习总结15篇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有助于我们寻找工作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让我们抽出时间写写总结吧。但是却发现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在报社的实习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在报社的实习总结1
我相信我的实习是别有风味的,而正是这种与众不同让我学到了更多的东西,改变了我的很多认识。
20xx年7月7日,我来到了xx晨报传媒大厦,见到了预约好了的老师。正当我以为事情会按照我的预料发展——也就是自己会被安排到报纸的新闻部或者热线部开始无休止的忙碌的时候,一点点外改变了我这次小实习的常规路线。由于老师已经不在记者部工作而是主管一本叫做《迷你周末》的杂志时,我也就被理所当然的在这本小杂志中度过了一个复杂的30天。
起初我的心情是比较郁闷的,因为我是在想不出这本校杂志能够给我带来多少专业方面的锻炼,但是随着工作的深入,我也渐渐的改变了这种想法,而渐渐的意识到无论什么对我这个一穷二白的菜鸟来讲都是一种收获。
我可以毫不隐晦的说我的实习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办公室离看书,看杂志。一开始我也是不是十分理解我费事么要花费这么多的时间浪费在观察上面。后来也慢慢的也意识到看书是完成一个新闻专业的学生从办报纸到做杂志的观念的转变,也就是对语感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得出自己的认识,做报纸做得就是一种下里巴人的通俗的新闻形式,它不要求有多高的文学造诣,但求易解;但做杂志起码已经是完全脱离了新闻领域,尽管他还能够对当今的热点问题形成自己的评述,但是新闻的时效性已经对其失去了作用。从语言方面来讲报纸力求简明,而杂志有着很明确的受众群体,所以语言方面有着自己的特征,或是唯美,或是纪实但是绝对不想报纸那样干瘪,除了事物本身之外杂志的编者往往还透漏着自己的一点个人偏好。
每一本杂志都有着自己的,由于在办公室呆的时间比较长,所以研究杂志也成了我给自己定下的一个任务,在这期间我曾经认真的翻阅了《名牌》《城事》《青年记者》基本杂志,也颇有一份心得,《名牌》杂志由于其大众化的特曾难道这前卫的潮流,凸显这80后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追求,由于其在内容方面大胆的追求而取得成功,《城事》由于是在淄博地区创办的一本刚有雏形的杂志极具本地的气息,整本杂志是按照一定比例来报答淄博的过去和现在的,朴实自然尤其是图片的选用是其制胜点之一,而《青年记者》与其说是一本书,更不如说是一本教材,一个学术交流阵地,上面个各流派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
实际结束后我也意识到从报纸道杂志其实就是某种程度上的升华。因为以前我根本没有接触过报纸,所以一接管杂志在所难免有偏见,这好比在工作岗位上没有上过基层就去了当小组长,现在也明白这是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但我总觉得有点遗憾的是没有好基本功。说来也有意思,等啥时候习惯了办杂志的心理,习惯了这样的小资情调等到再有机会去报社实习的时候就得咱转换思维了。
尽快完成角色的转变,是老师的建议,也是我在实习期间努力的一个方向。尤其是在实习过了一半之后,也慢慢的感觉到在学校里面所收到的教育过于传统,缺乏灵活。学会变通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对于一名新闻工作者来讲,新闻是一种极具“灵性”的东西,好多有用的都是从业人员的灵光一闪啊,而这种东西是不可能培养出来的,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尽管有勤能补拙这一说,但我仍然坚信有些天分东西是勤奋不回来的,是注定的。就拿xx晨报奥运小组发回来的稿子和图片,有的记者的东西就是那么普通,但是总是有那么几个记者拍回来的照片总能让人感到灵光一闪。当然我从来不敢说自己是否适合干这一行。每次想到这里,我都会想起采写老师老程第一次给我们上课说我们班如果有三分之一的同学将来能够从事新闻就已经是很了不起了,当时我还是一副打抱不平的样子,现在看来,这个数字明显太乐观了。话再说回来,尽管传统的教学带给我得,动手机会少之又少,但是就实践得情况来看我还是没有很好的把握住机会,心中也是有点遗憾,这样也好,最起码在最后来的道路的把握上有所侧重,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能够在学校里面学到的,工作本身其实就是不断学习的过程。
下面还是回到正题,简简单单得对小实习中基本功的锻炼做一下总结,采访(主要是杂志方面)没有我想象得那么简单,其实什么样的采访都有,关键是你在采访开始之前的准备有多少,创造了一个怎样的采访氛围。在谈话得同时不要被自己的采访对象牵着走,(这是我曾经犯过的一个错误)时刻记着自己的采访目的。写稿方面,第一次写稿时满腔热情,然后3000字就被枪毙掉了,稿子没写好我听取了以下得两个方面的'建议,意识采访工作没有做充分,另一是很有很好的嵌入杂志的风格。
之所以认为我的小实习有和别人的于众不同之处,很重要的一点是在实习期间我们曾经为杂志社跑过广告业务,尽管是专业以外的东西,但我看来对我人际交流方面还是有一定培养的。广告和采访虽然都是和人交流,但是侧重点不同。说服客户在自己的杂志上做广告需要一个人如实得而又扬长避短得把自己的杂志推销出去,期间很重要的就好似要有自信,说话要有层次感。一开始我连自己在讲什么都不知道,更别说什么效果了,后来就好多了。无论结果如何我是终究觉得这是我小实习中一次难得的收获,在将来前途未卜得情境下谁又能保证这种收获没有用呢?
每次聆听老师谈起将来,无论是就业还是新闻得将来发展情景,都颇有一份感触。他说,尽管整个社会层面都在强调就业形势得严峻性,其实还是没有那么严重的,就目前的形式来说,本科生毕业绝对能够哦找到一份好的工作的,只是具有本科的文凭却没有本科所代表得知识层面应有的东西还是吧!而就新闻专业得前景来讲,在这个社会新闻泛滥的年代,更加缺乏的是高层次得专业记者,市场就职位的调节也是带有相当的盲目性的。往往是未饱和的职位造成大家的趋之若鹜,然后饱和之后形成新的失业类群。关于媒体自身的建设,每个报社都应该有未雨绸缪的意识,就拿我们实习的单位来讲几年之前报社对财经新闻得报道还是缺乏力度得,后来随着人们对经济现象的关注越来越多,报社才开始发展。尽管如此,在对财经方面得报道还是失去了先机,当然这直接影响到了报纸的销售量和效益。
小实习虽然很短,仅仅是我的求学生涯里面的一个小小的插曲,但是随着小实习的结束我却改变了自己审视专业的态度,也改变了一些比较传统的认识。
我承认迄今为止无论是从学术方面还是从实践意义上我都无法完全的读懂新闻。
xx年开学之初我带着高中得稚嫩来到了新闻系,可以这么说迷迷糊糊就上了贼船。但是事到如今谁还会在意以前是半斤还是八两。既然上了贼船,就要做个好贼,就不要再有从良的愿望。这仅仅是个比喻,也许这样的其实更能激发内在的潜力吧。
到了今天,我对新闻的困惑已经不再是那种小愤青愤青对新闻伦理得把握,而是在寻找自己与专业的一个切合点,说实话我自己不知道两年以来学了些什么东西,仿佛一切的课程都在打水漂,都是为了考试。过了就忘,也无言去面对当初风萧萧兮易水寒得誓言。话又说回来,有失便有得如果说我有所得到,那百年史在思维上得转变。我坚信这是我学习的核心价值所在。,今天随着大三生活迈出得第一步,有一种责任感在脑海里若即若离,这是我想要的一种东西。大三意味着什么?我无从考证,但我坚信每个男人都应该有着自己的精彩,话说在今天我相信自己不是在打着诳语,选择适合自己得一条路子是最重要得,我常常想起华哥说的话,每次人们发现自己应该去办一件事时往往容易晚了,所以什么事都要趁早。
洋洋洒洒,仅是为了纪念过去的一个月吧!
在报社的实习总结2
参加社会实习,对每一名大学生来说,都是必须要经历的社会经验,在实习中有很多的好处,锻炼自己的社会经验和能力是最重要的,还有很多方面不是用言语就可以表达出来,而是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的锻炼出来的一种不自知的能力,这些方面都是我一直以来认为的比较客观的事实。在不断的发展,我坚信只要不断的努力,就会得到更多的成长,正是在这种信念下,我参加到了社会实习中来。
XX年X月,我在xx晚报开始了我大一暑假的实习。在实习期间,我受益匪浅,不仅熟悉了报社工作的各个环节,掌握了记者采写的工作方法,而且在发现自身不足的同时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深化了我理论知识,下面就是我实习时的一些心得体会。
实习期间,我被安排到编辑部跟着一位资深的编辑实习。从此,我开始了和大学生活迥异的实习生活。由于我们平时在学校只进行理论课的学习,所以初到这样的职位上,很多东西都不很熟悉,对社会知识缺乏一定的了解。但是,每次有任务时,我的指导老师都会跟我讲,然后让我自己思考,自己动手写稿子,最后给予我一定的指导以及告诉我应该注意的问题。我的实习指导老师也经常帮我分析解决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有付出便有回报,实习期间,我发表各类稿件共计16篇,这次实习中我得到了很大的收获。
我的实习知道老师是一个很内向的人,但是通过与他的交往,我学会了许多。比如,怎么和内向的人打交道等等。同时,我的老师是一个很注重培养个人自主能力的老师。在实习期间,他要求我自己出去采访,而不是跟着他看着他搞采访。这不仅仅是锻炼了我的自主能力,也锻炼了我的交际能力。第一次采访难免有些紧张不安,难免有些拘束。但是,当我们真正的深入其中时,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或许,很多人认为,采访只是一问一答,很简单的事情,其实非也。当我自己真正的去采访时才发现,原来问问题也是有技巧的。首先,你问的问题要一阵见血,这样你才能从被采访者那里获得更多的'有用的信息。其次,问题要层层深入,你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再次,在采访中要学会总结,避免记下没用的信息。我在采访中还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在采访一家中介公司时,那个负责人很委婉的避开我们所问的问题,而是一个劲的在介绍他们的公司如何如何好。我同我的实习老师讲了后,他告诉我说,这就是要看你如何把别人再绕回你所问的问题中了,这也是要本事的。进过了这样的锻炼,我也学到不少。接下来就是写稿子了。忘记说了,我所在的部门是专刊部,专门给房地产写软文的,那种很有深度的文章。在我采访完二手房中介公司后,老师让我独立完成一篇关于二手房市场的软文,唯一的要求就是要有深度。在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之后,一篇我认为还不错的文章就完成了。但是老师貌似不是很满意。他跟我讲了很多,关于从何入手,怎样措辞等等。最重要的是,老师教我如何层层深入,怎么样引用别人说得话。那天我又收获不小。还记得最后老师说过的话,好好学习写文章,这也是一种专长,比别人多一项专长也不失为一件坏事。
我觉得老师说得很对。毕竟我们是学广告的,以后在工作中也会多多少少的碰到写文章这类的事情。现在就该为以后打好基础。通过这次实习,我觉得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大大地提高了,适应社会的能力强了,语言运用能力增强了,写作能力也有了提升。但是通过实习我又发现,自己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包括文化知识上的欠缺, “书到用时方恨少”说得极其在理。动手动脑能力太差,只会机械的学习而不是自发性的去学习。在今后的学习中我还需要在各方面去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尽可能完善自己。暑假的实习虽然结束了,但是我们的学习还没有结束。我希望通过这2个月的实习为以后积累经验,在以后的实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当然自己还是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有很多地方没有得到改善,不过我并不灰心,因为很多的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改进的,需要慢慢不断的前进,我相信只要我努力了,自己就会慢慢的成长,得到更大的进步,这是我一直以来都认为的很好的方面。马上就要开始新的学期了,我相信我会在新学期中,取得更大的进步。在学习和实践中都得到应有的进步,这些才是我认为的最好的方面,只要我一直不断的努力下去,我相信我的明天将会更加的美好!
在报社的实习总结3
通过在晨报两个月的实习工作,对报社这一传统媒体有了个人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理性思考,初步形成了对传统媒体经营,采编,发行等几方面的认识。
在个人的认识基础上,又产生了对传统媒体的经营管理的一些想法。具体如下:
一、发行。
报纸的发行,特别是一份市场化经营的报纸,要面对竞争,他的发行渠道,发行数量,就要到市场接受饱和度。这个度不是量的无限扩大,不是范围的无限延伸。而是发行效率的有效性和客户的接受程度的合理结合。在具体发行工作上,要以行业合作为主要方向,在行业中选择适合报社自身的进行深度合作。
二、行政体系。
现有的行政管理框架:采编、发行、广告、印刷、行政管理人员等几个方面。这些环节当中直接与广大读者和客户直接见面的是哪一环节呢,是发行。发行出去的是我们的产品,最终产品。反馈回的是第一手的消息。因此,我们的采编人员的工作方向,印刷的质量,广告的重点,应该在发行的基础上进行策划分析。因此发行工作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因此,建议成立发行工作管理委员会。该机构负责协调发行与其他机构的协调,信息交换工作。另外,经营采编人员的分离原则的贯彻执行。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必须分离。抑或可以走编采人员承办的方式,进行经营。
三、广告问题。
广告问题,关系到报社的荣辱兴衰,必须在体制内外进行创新。同时借鉴其他媒体的优秀的广告模式。在人员控制上,在绩效的管理上必须走精益生产的道路。
四、采编问题。
对内容的新鲜性,对报道的深度的把握。对新闻热点的反映的灵活性。对待百姓的亲切性。对待版面设计的风格性均要由采编人员完成。因此问题是如何形成报纸的风格。
五、战略规划。
在中国入世、奥运等题材下,充分说明了国际性的特点,如何适应或者说引导国际化背景下的北京读者,客户。这成为了今后报社发展规划的应有方向。
发行工作中零售与征订的选择
发行工作是报纸社会影响力的关键制约因素。同时,报纸的发行工作也制约到报社的'其他环节的工作总结。在报纸的发行模式中,零售与征订是两种最为基本的模式。如何进行选择。
一、依据报纸的类别进行划分。首先根据报纸有其自身的属性划分:党报,机关报,都市报,财经报等等。其次根据报纸的读者群落划分,如精英读者,大众读者等。最后根据现有的发行渠道覆盖的范围,发行队伍的素质进行选择。
二、依据报纸自身的生命周期阶段进行选择。报纸这一特殊的文化产品同其他工业产品一样,也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如导入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在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报纸应该采取不同的发行策略。总之,报纸要结合报社,读者,发行队伍三方面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发行。大道报纸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的最大化,最优化。
三、发行渠道的建设问题。发行渠道:自有发行渠道,委托发行公司发行,同时采取以上两种模式。根据报社的需要进行判断如何选择。
在报社的实习总结4
今年暑假蛮长的,为了不浪费光阴,我和xx一起从7月4号起在报社实习了两周的时间。我曾在实习之前幻想过可能发生的一切事情:起得很早坐一个小时公交车到达报社,或是在办公室电话采访或是跟着美女记者姐姐们奔赴一线采访,然后下班的时候再挤着公交车回到住处。两周的时间过得很快,它们用实践经验告诉我一个作为一个记者首先需要知道的原则:身体力行方出真知。
问题不是等来的
实习期间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其实很简单,第一天下午,张xx主任看我和xx只知道坐在那里看报纸,就把一个整合稿件的任务交给了我们。稿件内容比较平淡,就是一个关于东北打击乐比赛的简单消息,老实说这对于已经在记者团历练了一个学期的人来说并不难,所以我和xx在整理完那篇稿件之后就得到了主任的同意离开了报社,结束了第一天的实习。
我想每一个和我们一样拥有新闻理想的人都知道,机会和问题都不是等来的。正如同张xx主任经常跟我们说的,一定要自己去找题。如果我们只是一直坐在桌子前看报纸,可能写出的永远都只会是一篇400字的小消息,锻炼不出什么能力。所以在第二天的定版会上,我也算是主动接了一个任务。
按照惯例文教部应该是每周五开例会,讨论下周选题、总结问题等,但那天是周二,因为报社给文教部来了好几个版面的任务,主任算是临时组织大家到场开会。我和xx还有另外一个非记者团成员的实习生也参加了。第一次参加新闻一线记者们的例会,虽然报题环节和在记者团的时候一样,他们的专业却让我们佩服。感触最深的是每一个记者的新闻敏感度,比方说三伏天来了很多xx市民喜欢去xxX浴场游泳,那么下海需要注意什么?身上涂抹的护肤品或者是饮食方面?下海的时间等等。这类话题是我们这些新闻菜鸟所想不出的。所以那天定版时我们也只是接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任务——去采访xx的特色书吧。当例会上讨论到“夜文化”这个专题时,主任说起了回声书吧,我听到了熟悉的名字,说大学生们对这些书吧都很熟悉,于是这个采访几家书吧的任务就交到了我们三个实习生的头上。
总共采访的六家书吧,印象最深的`是一家叫做“xx街60号”的特色书吧。当时店主比较忙,我们在里面耗了很久,只能等着客人没有需要的间歇和店主聊聊。可能因为太忙,店主本身透露的并不多。看着笔记本上尴尬的字样,我还是决定在他给顾客调制饮品的时候再去多问问。这一问便问出了书吧每个月会举行书友会以及书吧会定期向xx的贫困学校捐衣捐物的信息。回去之后和小伙伴们总结、成稿,最终见报于我和xx结束实习后的一周。这算是这次暑期实习给我上好的第一堂课:永远不要坐以待毙。
想法新一些角度刁一些
张xx主任绝对是让人点赞的好老师,不仅不会让我们干太多的杂活、不拒绝每一个实习的学生,还会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给我们讲新闻。除了在例会上我们可以体会到新闻一线的运作方式,其他的就是从这些前辈的口中得知做好新闻人之一二了。记得那是周五的例会,结束之后主任坐下来专门给我们几个实习生讲经验。“只有写得和别人不一样的新闻才是好新闻”,主任说。她说道自己曾经采写过的一篇新闻,大致是关于商家为修筑大连某道路投标的。其余记者可能只会机械式地写这样一个事件,但是张xx主任却以拍卖会的方式写出了这一事实,再加上她老师当年为她修改了题目,当年那篇新闻获了奖(请原谅我没有记住那个奖具体是什么)。
从她这里学到的这一课也被我直接运用到了后来实习期间我自己发过的一篇稿子上。那是小芳姐安排的任务,去海事大学和理工大学采访科学营。由于两个学校当天都有活动,所以我需要跟完一边立马去跟另一边。科学营汇聚了来自全国很多省份的优秀高中生,当时我想起了张xx主任的话,就去分别采访了来自香港以及来自xx本地的高中生,以凸显此次海事和理工分营的性和精彩程度。
写新闻要“对症下药”
非常感谢的一个人是秦xx姐姐,带我出去采访的路上就已经给我讲了很多。印象最深的是她告诉我她所负责的文化线其实和记者团平时所接触到的新闻不一样,所以写法自然会“软”一些。那天秦xx姐带我去参加了爱一夏音乐节的新闻发布会,后来由我组织成稿。然后去听了笑掌室的相声,有幸见到了陈xx和王X老师,也算是我在实习期间见过牌的“婉儿”。相声的稿子虽然不是我来写,但是我有幸坐在第一排正中间拍照,这期间秦xx姐姐也指导了我很多:这种照片一定要露出演员的脸,哪怕被话筒挡了一点也不行;要拍出故事,不要仅仅拍他们站在那里表演,而是要抓精彩瞬间……
秦xx姐教给我的,可以说是我出了记者团,走在新闻一线的收获之一。两周时间,从刚开始只能呆坐在办公室看报纸到后来也可以单独接任务出去采访、写稿直到最后发稿,时间很短,收获很大。众所周知记者是一个需要奔波的行业,所以其实平时在办公室除了开例会很难看到大家都在的时候,多数时间是我们实习生、主任以及于老师在办公室。想感谢xx日报文教新闻部的每一位老师,把多年所学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得传授给我们。因为我和xx是记者团的成员,所以在这期间尤其承蒙照顾,小芳姐、丽霞姐和秦xx姐给我们安排了很多任务,反而倒是我们自己报的题因为自己错过了时效性而没有最终见报。未来,当我走在实现梦想的路上,我可以骄傲地说:我在xx日报学习过。
也祝愿依旧在报社实习的同胞们可以抓住机会,努力进步。
在报社的实习总结5
去报社练习的两周里,我感触成果还是颇大的。
刚入手下手去的时候,我内心挺不安的,乃至可以说得上是七上八下的,很怕本身没法胜任这份工作,更怕本身找不到动静,导致异国动静上报。去练习的这段时候,大略明白了当记者是怎样一回事,也算是为了本身解惑了。曾经想过,大学毕业后,本身故意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如今看来,本身大略不太得当这份职业。看得出,记者上班的时候很解放,除了集会之类的时候要到以外,只要有动静可写,便可以不消去报社,我觉得如许的上班时候还是蛮好的,感触挺解放,更可以富裕的操纵本身的时候。我们去练习,本来紧张的还是靠我们本身,说白了,便是要有灵活的查看力,去找出有代价的动静,一天禀为两个阶段,半天接德律风,半天跑动静。接德律风是一件比较轻快的事,而一天里能接到的德律风也不多,本来本身本来也是一个局外人,所以在报社里,我猛烈感触本身到一种人情冷暖,我只觉得冷漠大略是我们呆的时候太短,他们大略觉得我们只是一个过客,因此也就没怎样存眷我们,当我们不存在吧!在外跑动静的进程中,刚入手下手挺有豪情的,其后就感触愈来愈来越累,大略是走的`路多里吧!固然,正因为跑动静,使我熟悉了更多处所,同时也深入的明白了民生,为了明白环境,我们入手下手与相干部分打交道,这在必定程度上还是起到熬炼的效用,起码我是收获颇丰,感触本身今后再面对题目时会更有勇气去办理它,同时也让我变得更成熟,更明白社会。
是以,我发起:再有机遇去练习的环境下,同学们应当把握此次机遇,我相信你或多或少都会有所成果的。
在报社的实习总结6
一、实习内容
经过高三的努力,终于考上了大学,现在回忆一下,仍感到幸福。选择中文这个专业,是因为我对写作的爱好和对文学的爱好。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宝贵的大学生活就要走到尽头了。因为种种原因我没有选择继续求学,但这并不代表我的学习之路就走到尽头了。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吗,在自己的身边,总会有一些东西自己从未接触过,总有一些东西需要自己从头学起。
像编辑这一职位,对于一个文科出身的学生而言,是很诱人的。编辑的工作也总是透露了那么一丝神秘。既然不再读书,当然要面临工作。对工作,处出茅庐的我还真是不知怎样选择。只是觉得,自己毕竟是学文的,在自己手中已经掌握了一些文学知识语言知识。所以,将来的工作最好还是能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有关,能进一步发展自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掌握。所以自然而然,编辑工作就成了我的首选工作。
在老师的帮助之下,我顺利地进入了杂志社实习。这是一家报道中小学生动手动脑、开发智力,积极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实验、小制作活动的刊物。单位很小,但从社长到社员都很友善。能走进这家杂志社实习,能有机会让我近距离接触文化传媒工作,让我很兴奋,也很珍惜。
这次实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充分了解一套刊物,从约稿到出版发行的全过程。充分了解杂志社各项工作的操作,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知识,以期达到或是说基本具有编辑的能力。
二、实习过程
第一次走出校门,来到工作岗位,这对于我来说什么都是全新的,都是让人兴奋的。整个实习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环节:
(一)学习过程
最初的一段时间,我都处于学习阶段。这种学习,包括对刊物的了解,对刊物运行的了解,对本杂志社的了解和对编辑的一些基本知识的了解。
我用了三天的时间,阅读本杂志社的刊物。它包括中学版与小学版。在充分了解杂志的内部结构后,杨社长又为我讲解了杂志从约稿到出版发行的所经程序。并为我请来了本杂志社的主编翁永良翁老师,为我讲解什么是编辑、什么是编辑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编辑的具体工作等问题。
(二)约稿过程
在进行完初步的学习阶段后,就要进行实际的操作训练了。我的主要工作即实习内容便是约稿。
在了解刊物的主要方向后,根据自己所负责的“中学版·发明展示台”和“中学版·探索”版块的特点,进行有选择的约稿。
(三)编辑阶段
在约来一定数量的稿件后,在翁老师的指导与鼓励下,我开始进入编辑阶段。因为约稿得来的稿件,大部分是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时的参赛稿件,在内容、长度、趣味性等方面都不太适合直接刊登,都要经过编辑、更改后才可以使用。
在经过几次尝试后,我所编辑的.几篇稿件,都顺利通过了审核,被刊登了出来。
经过高三的努力,终于考上了大学,现在回忆一下,仍感到幸福。选择中文这个专业,是因为我对写作的爱好和对文学的爱好。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宝贵的大学生活就要走到尽头了。
因为种种原因我没有选择继续求学,但这并不代表我的学习之路就走到尽头了。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吗,在自己的身边,总会有一些东西自己从未接触过,总有一些东西需要自己从头学起。
像编辑这一职位,对于一个文科出身的学生而言,是很诱人的。编辑的工作也总是透露了那么一丝神秘。既然不再读书,当然要面临工作。对工作,处出茅庐的我还真是不知怎样选择。只是觉得,自己毕竟是学文的,在自己手中已经掌握了一些文学知识语言知识。所以,将来的工作最好还是能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有关,能进一步发展自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掌握。所以自然而然,编辑工作就成了我的首选工作。
在徐老师的帮助之下,我顺利地进入了《少年发明与创造》杂志社实习。这是一家报道中小学生动手动脑、开发智力,积极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实验、小制作活动的刊物。单位很小,但从社长到社员都很友善。能走进这家杂志社实习,能有机会让我近距离接触文化传媒工作,让我很兴奋,也很珍惜。
这次实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充分了解一套刊物,从约稿到出版发行的全过程。充分了解杂志社各项工作的操作,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知识,以期达到或是说基本具有编辑的能力。
在报社的实习总结7
匆匆来到报社实习差不多一个月了。早已迫不及待的想把自己的心得、感受写出来。尤其用文字的形式来表达、记载,显得是那么迫切。
前期的懵懂到清晰
5月21号,在慈总介绍下来到了现代物流报社,迈进编辑部的第一感觉始终记忆忧新。从同事(应该说是老师们)的热情、友好到工作环境的清新、和谐,让我由衷的感到温暖,一种毫无束缚、毫无压力的优越感让我喜欢上这里。
在韩主任的带领下,我开始了自己的见习生涯。
首先,深入了解报纸定位很重要。现代物流报(我们主要负责钢铁物流),顾名思义,所谓物流,通俗讲就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包装、配送等功能的集合过程,而钢铁物流正是特指钢铁产品的流动过程,我们关注的正是这一流动过程中的最新信息,从生产原料供应到走向市场,从企业举动到市场需求等一系列的动态信息。
刚到报社的我,对这个定位并不是很明确,在韩主任建议下,我几乎费尽一周的时间大量翻阅近期的报纸,以及我报的数字报,新浪财经频道、中国联合钢铁网。
当然,为了补充专业方面不足,我还阅读了《专业采写报道》、《经济采访》、《现代物流教程》、《宏、微观经济学》课本。
看到大篇幅的钢铁及上下游相关产业类新闻,我一下“蒙”了,先前我在《河北青年报》做过一段时间的社会教育新闻,都是一些比较大众化、通俗类新闻。而我个人认为,摆在我眼前的报纸,很明显是专业性、深度化经济报道。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不得不暗示自己要转变青年报那种采写、报道理念。
我开始了细致的研究。现代物流报(钢铁物流)主要在周二、周四出版。一般情况下,周二,一到三版分别是头版要闻、新闻评论、专题报道。以及后面的论坛、产经、业界企业、等固定版,当然还有谈经论道、行业组织、论坛等不固定版面。周四,一到三版,基本无变化,除外,还有固定版面蓝海、市场板材、建材、有色金属等等。
我个人工作主要是辅助韩主任的“蓝海”版块,蓝海总四个版面,包括上下游产业链、电子商务、金融等。
见习第一周,赶上了毕业典礼、颁发学位、离校找房子等,这一周说自己懵懂,除对报社工作认识外,很大方面来自大学生毕业后的那种喜悦、感伤、失落等复杂情感的交织。
中间的学习到再认识
望着一个个朝夕相处的同学踏上离去的列车,曾经的微笑,今日的离别。一种力量激励我,要奋斗、要努力工作。再次找回了考研的那种顽强意志。
我发表的第一篇稿件是钢铁上游产业链煤炭方面新闻《钢性需求拉动煤炭价格钢企成本压力仍将持续》。一开始,只知道煤炭价格一时期出现暴涨现象,随即成为各大财经媒体的焦点。
后来,通过网络浏览、阅读煤炭等相关动态新闻及分析报道,终于在阅读中找到了煤炭和钢铁的切合点。主题定下来,接着采访就是问题了。
传媒业内的“七份采,三份写”可以突现出采访的重要性。一篇成功的稿件,缺少了采访这一重要环节,就是“闭门造车”式新闻,尤显空洞、不真实、无现场感、无说服力。第一时间意识到这一点,我开始着手采访工作。
第一步,联系、搜索采访对象。由于刚从事这方面工作,人际圈不广是弊端。通过网上大量联系煤炭行业专家,最终约到了银河证券研究员、博士后田书华老师,后来才知道他可谓是煤炭业界领头人。
第二步,拟订采访提纲,其实大多时候这一步工作可以先做。待预约好田博士后,我开始起草《采访函》。具体包括礼貌用语、涉及采访问题要简洁、深刻、明确,最后的落款、署名等细节问题。《采访函》一定要提前发给采访对象,并标明要求回复最晚期限,第一次我就忽视了这一问题,直到报社马上排版、截稿时才收到回复,连忙编辑稿件,费事费力。欢迎您访问,欢迎您访问,
第三步,等待回复的同时,我及时关注这方面相关新闻,以防新闻“复现”,失去首次报道性。同时,我针对煤炭价格上涨对钢铁行业的影响这一核心问题,电话采访了其他煤炭界人士,对大多的看法、观点进行了解,必要的观点纳入编辑写作范围。
第四步,编辑稿件。从采访的内容里找“亮点”。找能脱颖而出的话语,来直接引用。在采访田博士后时,田博士后明确提出了:“20xx年中国很可能会成为煤炭净进口国”的观点,抓住这一点来引申报道,提升报道影响力。
但是,在这第一篇稿件的采写过程中,我忽视了对钢铁的重点采访。这是报纸的宗旨,作为钢铁物流方面的刊物必须时刻以“钢铁”为核心关注对象。
煤炭,这篇稿子后来经过韩主任添彩增色,顺利刊登。
接下来的《原油绑架全球经济上涨趋势短期不改》,从收集资料到采访,写作,准备了也差不多一周时间。但这一周让我感觉不错的稿件是后来花费不足一个小时的《电煤价格干预政策合理吗?》。起先是从田博士的一篇《煤炭价格不应该》约稿而展开的,随后找到各大证券研究所发表的不同观点。经过精心整合,对同一问题的大谈论的报道形式出炉,此稿虽然是一篇综合报道,但是刊发观点鲜明,时机得当,很有实际指导意义。
后来,稿件配发评论及时发表。
步入——成熟
随着了解的深入,对报纸定位的清晰,不到一周能又采写了《货币阀门拧紧钢铁板材奈何》和编者短评《钢企应如何应对》。
稿件发稿前天就已经采写好,原题目是《货币政策从紧的方向不变》。待到第二天我再次打开稿件审查时,突然认识到采访不完善之处太多,整整用了一个下午采访金融学博士程实,东方证券分析师刘文亮、舞钢金恒兴贸公司经理、海东期货北京营业部叶海涛,无论是通过邮件、qq还是电话,对“这次继续从紧货币政策给钢铁行业是否带来影响?”进行全面采访。最后整理、融合形成现在的稿件。
不过,刊登后发现还是有缺点,由于做深度、大篇幅稿件,在突出它全面、深刻、多角度等优点的同时,掩埋了信息的“新奇性”,导致稿件冗长、陈旧、漫无目的。失去主题,甚至“亮点”。
这一点,我以后一定注意改正。
至于《钢企应如何应对》短评,由于我个人不认为刚刚从事编辑记者工作的新人就能发表尖锐观点评论的思想作怪,所以这篇主要是篇建议性文章,对钢企应如何应对继续从紧货币政策而提出的一些个人建议。记者阅历、经验、全局把握性是一评论员最起码的必备条件。
自身不足
通过一个月来的实习,自我发觉到身上仍有好多不足之处,无论新闻专业理论还是实践采访经验。具体来说:
1、对报纸在核心定位把握不够准确。钢铁物流必须牢记“钢铁”和“物流”两个核心概念,尤其在做钢铁上下游产业的新闻,常常最后忽视把其和钢铁交叉采访。我采写的第一篇稿件就犯了这样的错误。
2、自身知识面不够丰富。后悔在校期间,没有大量扩展知识。尤其是经济、社会文化知识,虽然也选修了《宏观经济学》,没有用心去学。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
3、采访面(对象)太过于局限、单一。这种思维模式需要调整,譬如,《货币阀门拧紧钢铁板材奈何》,采写后自己感觉不错,定稿后第二天又发现,采访过于受限,应该全面、综合去看待从紧货币政策问题,当然,考虑到自己所属报纸,把货币政策和钢铁业交叉采写显得更为重要。
4、近期这几篇稿件出现一个通病,字数偏多,显得冗长无主题。这应该怪我一开始对版面的理解有误。初步认识现代物流报,总感觉版面、版式过大,应该在稿件上下力度,多做深度性大稿件,来填充版面。这是不对的`,新闻稿件要求“新”、“准”、“精”、“实”等特点。本以为这一要求只针对大众、晚报都市报适用,其实这是对认为新闻单位的新闻稿件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我会在以后纠正这一错误认识。欢迎您访问,欢迎您访问,
5、刚毕业,心情比较沉重,一个月来,几乎没什么话说,除了自己的工作,就是学习财经知识。
切身感受
总揽现代物流报,我个人感觉:
1、首发新闻不是很多,记者自己采访稿件少。大多都是二手新闻的整合、编辑。没有亲自采访,失去新闻基本的现场感与新闻应具有的真实、及时特点。这一点王亚彬记者把握的很好。
2、不够有深度。作为钢铁专业报纸,我们应该对钢铁前沿、动态信息进行深入挖掘,做到全面、多角度综合性报道。专业报纸,不同于晚报、都市报新闻的最大特点就是;做到有深度,能够给受众对象提供专业的指导、引路的作用。换句话说,就是所采写的新闻应该对钢铁上下游生产商、销售商带来实际参考价值,这也是报社以后维护受众群,扩大受众群的关键。这一点杨世新记者把握的很好。
3、版面分布稍显复杂。各版、版头主题定位往往与内容不相符。换句话说,各版面界线不是很明确,出现一篇稿件同时放在那个版都可以的局面,譬如:一篇煤炭类稿件可以放在产经版,也可以放在蓝海版,更可以放在专题版。当然,这样的后果便是,各版面负责编辑采写新闻很容易出现撞车现象,建议重新审视、精心策划、细致定位各版分工。
小结
近一个月来,通过多方面学习,对现代物流报有了深一步认识和提高,但同是也发现了自身存有不少缺点。无论经验还是认识都有待提升。倘若,报社考虑用我,我想进一步研究报纸各版面,初步想法是在周四的七、八版设立“聚焦-观察”版,主要是配合杨姐做一些钢铁焦点、热点话题的解读,深度分析,以此来提升我报的报道深度。
虽然,我报一时间里发不了过多时效性极强新闻,但可以发些事后全面、综合性文章,以补充短消息的不足,同时能给受众提供很好的指导和建议,相信钢铁行业读者正是需要这类解读报道。
倘若,报社考虑到我个人存有欠缺不足,不能胜任本报工作,请领导示明,我会再接再厉,努力改正,无论是继续离这实习还是离开。
致辞
敬礼
在报社的实习总结8
从萧瑟的秋到肃杀的冬,转眼间,来到报社已经三个多月了。三个月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却足够自然界完成一次季节更替,也足够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些成长的痕迹。这三个月,对于我来说是很特别的,它代表了很多个“第一次”: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实习;第一次接触新闻记者的工作;第一次完全离开学校踏入社会;第一次…… 因为是第一次,所以难免生疏迷茫;也正因为是第一次,所以感触尤为深刻。回想这三个月的实习生活,有过不知所措的迷茫、横冲直撞的摸索,也有过豁然开朗的欣喜、偶有所得的满足。尽管曾经想过要放弃,尽管对自己不尽满意,但不管怎样,我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心灵的成长,经历过,才会懂,我想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点,也是值得用文字来记录的。
【所得】
对于记者这个职业,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在学校时,总觉得记者是一个很风光的职业,虽然累,但很有面子。那时候以为记者并不难当,只要会写、会看、会观察,就可以成为一个好记者。通过实习,我才发现记者并不如我想象中那么光鲜,实际的工作要复杂繁琐得多。文字功底只是基础的基础,记者需要具备的是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例如,丰富的知识,敏锐的观察力,与人交往的能力,权衡利弊的能力等等。记者的“风光”背后其实饱含着更多不为人所知的辛酸和努力。对于新闻媒体,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来实习之前,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看报纸时只知挑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看,很少去思考关于报纸本身的问题,更加不知道报纸是怎样来的。而现在,对新闻编辑的流程有了简单的了解,再去读报纸,不再像从前那样只是“看热闹”,多少可以看出一点“门道”了。同时,每个星期写报评,也加深了自己对报纸的认识,提高了鉴赏分析的能力。掌握了大量关于冷冻产业的知识。由于学习的专业是中文,平时阅读的书籍大部分是文学作品,对食品行业的了解很少,至于速冻食品,基本上一无所知。这三个多月的时间里,通过看报纸、浏览新闻以及向老师和周围的同事请教,了解到很多关于速冻食品的知识。比如,冷冻产业的上、中、下游都有哪些企业,速冻食品的发展历史及现状,业内有哪些知名企业,企业的经营理念等,这都是在学校环境中无法学到的知识。新闻写作能力有所提高。作为中文系的学生,写文章是再平常不过的事,论文、散文、小说、诗歌,或多或少都有所涉猎。而说到新闻,除了新闻写作课的考察作业,却基本没写过。
尽管大二时,当过一段时间网站通讯员,写了一些校园新闻,不过,这种新闻的含金量很低,实际上是新闻的内容散文的形式。新闻,一直以来,都是我并不擅长的文体。来到这里之后,经常阅读报纸,对新闻的写作格式有了大概的'了解。通过平时的一些写作练习和老师的指导,我的新闻写作技巧娴熟了很多。另外,把自己写的稿件和老师最终发表的文章进行比较,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尽管这种进步只是相对的,比起专业的记者,还有很大差距;尽管还没有独立在报纸上发表过文章,但不管怎样,这些进步之于自己,都是一份可贵的收获。
【所憾】
其实相比于收获,我更在意的是那些“遗憾”,因为它们带给我更多的思考,它们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还欠缺些什么。都说实践出真知,经过实习,我发现了一些以前不曾发现的的缺点和不足。首先,做事没有计划性,太过随意。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许久之前就听过的道理,现在才真正理解。因为没有明确的计划,每天来到报社,都不知道要做些什么,浏览新闻也是漫无目的的感觉。看着身边的人都在忙碌地工作,自己却无事可做,茫然感随之而生。错过了许多学习的机会不说,还浪费了不少的时间和资源。
其次,工作缺乏主动性,典型的“被学习”一族。不会主动寻找学习机会,老师安排什么就做什么,不安排,就不知所措无所事事。不懂得主动去寻找新闻线索,遇到问题,往往是以旁观者的角度隔岸观火,而不是以业内人的身份积极参与,例如,在经销商会议上没有主动去发现新闻,参观完各种会议没有主动写稿。总是认为很多事情自己还做不了,其实,却在这想当然的“认为”中错失了很多锻炼的机会。再次,摆脱不了学生的青涩稚嫩,处理问题不够理智成熟。典型的情况就是,一遇到复杂些的状况,便手足无措,不知从何下手。比如,美食品尝团买水饺时,事先没有考虑充分,走了许多冤枉路。而且不会察言观色,很多工作老师不指出,自己就看不到。工作时有欠周到和成熟,并且经常慢半拍,总是事后才想到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
【所悟】
如果说收获代表着结果,那么遗憾和不足就代表着过程。而我一直觉得人的幸福感来自于过程,努力过,认真过,挣扎过,喜悦过,便算成长过,结果,只是一个美丽过程的附属和点缀。生活中,真正让我们成长的往往是过程。回首三个多月的实习生活,收获让我找到自己的价值,而不足教会我成长,正是在这些遗憾和不足中,我找到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对于今后的实习或工作,我给自己制定了三个词语:主动,勤奋,思考。主动,代表着一种积极的态度。可能这种态度并不能决定什么,但它却可以让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价值。接下来的实习生活中,我要努力从各个方面培养自己的主动性:主动寻找新闻线索;主动尝试多写稿子;主动与老师交流,请教问题;主动把握锻炼自己的机会……不再像窝在巢里的雏鸟一样嗷嗷待哺,而是展开自己的翅膀去飞翔。勤奋,是天道酬勤之勤,也是勤能补拙之勤。不是每个人都有幸成为被上帝选中的天才,我们大部分人都是芸芸众生中普通平凡的一个,努力,不一定成功,不努力,却一定会失败。记得来实习的前一天,胡老师就对我们说过,实习生一定要勤奋。虽然明白这个道理,但当时并不知道这“勤奋”该怎样去落实,所以一度很茫然。
今后,我要尽力找更多的事情来做,多行动,多思考,多练笔,多学习一些实际有用的知识及技能。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管有怎样的理由,不会思考的学生都不是一个好学生。真正的学习应该是与思考相生相伴的。其实,仔细想想,我从未真正学会独立思考,接受了十多年灌输式的教育,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逐渐失去了好奇和疑问,也是很可悲哀的一件事。从现在开始,做一个懂得思考的人,是我给自己的忠告。看报纸的时候,不再单单只看内容,还要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写得有没有道理,可不可以换种方式去写;做事情的时候,不再机械地做,而是要思考为什么做这件事,可以从中学到什么;犯错误的时候,要思考出错的原因及得到的教训,以便下次改正。
【后记】
其实,刚来实习的时候,心里是很害怕的,怕不知道怎么和同事相处,更怕被老师骂(呵呵,以前经常听别人讲实习时挨骂的事)。结果发现实际情况根本没有自己想像的可怕,同事人都很好,老师也很和蔼,并且很多时候给了我不少的感动。比如,基本上每次出去办事的时候老师都会请我们吃饭,不让我们自己花钱;学校那边有事请假都很容易,说一下就可以;老师们跟我们相处时就像朋友一样,一点架子都没有;印象特别深的是那次武老师出差前特地给我打电话让我坐在她的座位上,让我特别感动……
这些或许都是小事,但却实实在在温暖了我有些惶恐和不安的心。也许多年以后,我会忘记自己在这里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但想起这些人,相信心里依然会是温暖的。最后,我想对这里每一个帮助过我的人表达自己的感谢:感谢胡主编给予我这难得的实习机会;感谢王主任对我们的教导和指点;感谢那些实际上更像是哥哥姐姐的老师们;感谢给予我温暖和友爱的同事们。谨以此文纪念我三个多月的实习生活。
或许,将来你会留在这儿工作;或许,你会在其他单位找到更好的工作……无论如何,我们都觉得你是一个聪明、懂事而富有灵气的姑娘,相信你将来一定会获得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接下来,简单说两句建言和祝愿吧!第一,找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这个工作首先自己要有兴趣,对于不感兴趣的事情,人们往往都不愿过多为之付出,如此便很难有所建树。同时还要考虑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理想等诸多因素,所谓量力而行,别人光鲜也行,辛酸也罢,都只是一个参照物,关键是要找准自己的位置。第二, 塑造好性格。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最重要的就是性格,好的性格能助你一臂之力。第三, 养成好习惯。习惯是一种积累,通常都不会立竿见影,但往往会在你真正用到的时候显出它的作用。
最后,私自代表一下这里的其他老师,感谢三个月来你对我们工作的帮助,提前祝愿你和家人,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在报社的实习总结9
20xx年暑假 一个介于我的大学生活二年级和三年级之间的一个重要的假期,总共有将近两个月的自由时间。
光阴似箭,时光如梭,弹指一挥间,大学生活已经度过了一半,但在自己的意识中似乎只是不经意的一瞬。
回首往事,不禁一种强烈的紧张感涌上心头,于是我发现自己在这个假期不能再像以往那样无所事事了,我必须做点什么。同时,经过自己十余年的知识积淀和两年多的专业知识学习,我也确实需要一个平台来检验一下自己的实际水平,既能总结过去,也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找点支撑。
于是期末考试刚结束,7月5日 假期开始的第一天,我就马不停蹄地来到了黄冈《鄂东晚报》报社参加实习。俗话说: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升华理论。在实习过程中,一方面,我可以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来指导实际的新闻采写,而真刀真枪的实践也能检验自己的专业水平,升华、丰富自己理论知识。实习也就成了我这个假期的重头戏。
来到报社,我被分配跟随《鄂东晚报》采访中心副主任熊庆萍老师。后来,熊老师又带了一个实习生 一个来自华科的女孩,自然我们俩成了搭档。像其他实习生的经历一样,开始的一两天我被要求去看报社以往出版过的报纸,我发现我不再像以前实习那样视其为一件不可推脱的负担,通过看报纸我熟悉了《鄂东晚报》的一贯办报风格,了解了报纸所注重报道的新闻类型,掌握了报纸基本排版规律、新闻稿件构成等诸多的信息,在我以后的实习过程中证明这项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它提高了我写作稿件的成功率。
在随后实习的日子里,熊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有关黄州各小区物业管理情况调查的选题。这次稿件的采写过程成为我本次实习中最难忘的经历,并且这篇稿件也成为了自己实习中所撰写的众多稿件中甚为自豪的一篇。
实习那些天,正是黄冈天气较为炎热的'一段时间,每天气温都是35度以上。为了搞好采访,我和搭档头顶烈日,常常是挥汗如雨,总共花费了四五天的时间去深入到黄州各小区采访第一手资料。我们的足迹遍及城区东坡、东门、八大地、安居等七八个小区,几乎走遍了黄州城区的大街小巷。
自古英雄多磨难。这篇稿件也真是做到了三易其稿。采访完成后,我梳理资料,借鉴网上的信息,查阅有关书籍,把稿件整理好,一次次送到《鄂东晚报》房产周刊的谢老师那里去审查,严格的谢老师总能从中找出很多不足,于是我就一遍遍的在拿回来改,心里真是很不情愿。但是,可喜的是,一次次稿件的失误之处越来越少,稿件也越来越深入,越来越专业,黄天不负有心人,最终一篇高质量的稿件见诸报端。
此后,我在报社又相继参与并撰写了农民工受伤、未成年人进网吧、区工商局表彰大会、夏季饮料消费调查等一些稿件(具体数量并未清点,也并未留有底稿),我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屈指算来,从7月5日开始,一直到8月4日结束,我总共在《鄂东晚报》待了一个月,自己是受益匪浅。除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了相应的锻炼和提高外,我觉得最宝贵的就是我在报社里边认识了很多优秀的老师和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几个实习生既从各位报社准记者那里学到了很多教科书里根本就没有的东西,并且我们几个人还在一起玩得很好,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实习结束后,我就回到了青岛老家,在家里一直是挺无聊的,没有什么愿意做的事情,也很少有事情需要我去做,每天在家里除了吃就是看看电视什么的,偶尔也会出去上上网,但是不经常,因为父母在身边,不能表现的太堕落了,装装乖孩子还是应该的。
在报社的实习总结10
当我第一次踏进布尔津县广电局记者部办公室大门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想到,在之后的两个月当中,我会在这里收获一段快乐而难忘的时光。我不仅从同事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和他们成为了朋友,更重要的是,我在实习过程中拿到了开启通往社会之路大门的六把钥匙和经验。
第一把钥匙:真诚加勤劳等于收获。
你可以伪装你的面孔,你的心,但你绝不可忽略真诚的力量。
第一天去广电局实习,我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之前就听过很多关于实习生的传闻,他们说在单位要么被当成透明人,要么就净干些杂活。于是有点担心自己会和他们说的一样,要么被当成透明人,要么就净干些杂活。踏进办公室,第一次见到我的师傅和几个陌生人,我微笑着和他们打招呼,从那天起,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上见到他们都要微笑的说声早晨好或者早安。那是我从心底真诚的问候,我总觉得,经常有些细微的东西容易被我们忽略,比如轻轻的一声问候,虽然微不足道,但它却表达了我对同事,对朋友的关怀,也让他们感觉到了被重视。
仅仅几天时间,我就和同事们打成了一片,我担心变成透明人的事情根本就没有发生。我想,应该是我的真诚换取了同事们的信任。他们把我当朋友,也愿意把工作分配给我。其实不仅仅是待人要真诚,对事我觉得也应该真诚,例如说刚开始我独自出去采访的时候,镜头总是左摇右晃,在同事面前,时常让他们尴尬,在他们面前,我只是个毫无经验的小辈,但我觉得对待工作我们不应该谈资论辈,有意见或者有建议,只要对工作有利,都应该诚恳的说出来,大家一起探讨。于是我开始虚心求教,终于镜头在以后的日子中越拍越好。其实只要你是真诚的,谁又会在乎你资历小,又有谁会小看你呢?不是吗?
第二把钥匙:沟通
你知道他,但你记得住他的名字吗?你记得他的长相吗?你认识他,但你了解他吗?
"你能将人和名字对上号吗?”编辑哥哥从我手中接过采集回来的会议母带和文字稿件,劈头一问,我被问了个哑口无言。天呐,参加会议的人如此之多,怎么可能记得住全部人的.名字?而且我只是去采写新闻而已,采不对,就是政治问题?那里又没我熟悉的领导,我心里嘟哝着。
编辑哥哥没在说什么,只见他把稿件上的人物一一与采集回来带子上的人物对号。后来我了解到,原来编辑哥哥也只见过他们几次而已。
次日,我和一位老资历的记者跟随某位领导外出调研,每到一地,就会出现许多我不认识的新面孔,回来后,写稿件的时候那位老资历的记者竟然知道每一位参与此次调研人员的名字和职务。问起原因,无它:沟通足已。
原来是调研过程中他一有机会就会和参与人员聊天。
我终于明白了,沟通是一种重要的技巧和能力,时时都要巧妙运用,认识一个人,首先就是要记住对方的名字,了解一个人,则需要深入的交流,而这些都是要自己去主动做的。
即使是会议,你也可以问相关人员或者秘书求得第一手资料的,树是死的,但人是活的。
第三把钥匙:激情和耐心
激情和耐心,就像冰与火,看似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却能碰撞出最美丽的火花。
记者部我的师傅(姚哥)说:假设你从事报业投入的是百分之百的精力,那么若你从事电视业就必须投入百分之一百五的精力,记住,记者是没有周末的。
而我则见证了这种百分之一百五的精力投入。
新闻节目的制作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就拿制作一集30分钟的新闻为例,首先它需要记者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采集素材回来。然后,前方拍摄的10盒带子合计300分钟,把带子采集进电脑,继而进行剪片的重大工作。这是创意的活,费脑力,镜头需要不停的修改,继而还要编辑音乐,配音,配字幕。为了完成进度,电视台的同事们,工作起来不知外面是白天还是黑夜,也忘记了到底星期几。
如果没有激情和耐心,他们不可能心甘情愿的付出如此巨大的精力,而这种日夜颠倒的日子要持续好几个月,如果没有耐心,他们更不可能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一天,每集都花费大量的精力修改,一遍又一遍。我佩服他们,其实不管在哪个行业,激情和耐心都是不可或缺的,激情让我们对工作充满热情,愿意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耐心又让我们细致的对待工作,力求做好每个细节,精益求精。激情和耐心的互补,才能碰撞出最美丽的火花,才能把工作做到最好。
第四把钥匙:Idea
技术大家都可以学,但Idea却只属于你。广告界有这么一种说法,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一语道出了创意的重要性。其实创意在哪里都是千金难买的,因为他只属于你。
在记者部的许多同事都不是科班出身,以前没学过那么多的理论基础,但他们却能在短短的几年时间走到现在的地位,不是因为他们学会了摄像技术,剪片技术,写作技巧,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创意。他们懂得策划节目,知道怎么选取镜头,站在什么位置。当你只有技术,却没有Idea的时候,只能被派去做一些杂活。而当你有了自己的Idea能独挡一面的时候,你就会被委以重任。我想,不只是电视台是这样,其他的行业也是这样。所以不要害怕将来从事的行业需要掌握新的技术,其实技术不难学,难得是在工作中让自己的脑袋运转,激荡自己独特的思想和想法,只有这样,你才能在工作中突出自己,彰显自己的价值所在。
第五把钥匙:主动出击
当你可以选择的时候,把主动权握在自己的手中。
我想大学生很多和我一样,刚进实习单位,都做过一些杂活,什么都做不好。
或许同事们认为你是小字辈,要从小事做起,但有些时候,是因为他们心中没有底,不知道你能做些什么。
做杂活是工作必须的,却无法让我学到什么,于是我决定改变自己的命运。有些东西不能选择,但有些东西是可以选择的。份内的工作当然要认真的完成,但勇敢的主动请缨却能为你赢得更多的机会。只要你勤问,勤学,勤做,做不好的,终究会变成能做好,并逐步走向优秀。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在实习中逐渐变得勇敢,虽然开始也会觉得有所顾忌,怕主动出击会招惹不知道天高地厚,或者科班出身却做不好的嘲笑和蔑视。但事实告诉我,应该对自己有信心,应该有勇气去尝试。
即使是在尝试中失败,也能让自己成长,没有锻炼的机会,谈何积累与成长?而这一切,只能靠自己去争取。等待,只能让你在沉默中消亡,只有主动,才能为自己创造良机。
第六把钥匙认真和讲究条理
如果你不想让自己在紧急的时候,手忙脚乱,就要养成讲究条理性的好习惯。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条理,要认真。这是我同事和师傅给我的忠告我想。
这绝对不是一句空话。
做记者,宣传工作,如果不认真,讲究条理,一定会让你忙的手忙脚乱,却效率低下,要多和其他部门协调,试想一下,文稿,带子,宣传册,话筒线等东西,如果你平时乱放,毫无条理,若着急找某个时间拍摄的带子,电池,你会怎么办?可能只是翻箱倒柜乱找一通吧?但如果之前你就按照顺序和一定条理把东西整理好,那么一切就容易多了。
其实,其他的工作也一样,讲究条理能让你事半功倍。一位在美国电视领域颇有成就的大事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当部门经理的桌上总是乱糟糟堆满信件大师说:虽然每天信件很多,但我都按紧急性和重要性排序,再逐步处理”。总裁于是把这种做法推广到全公司,整个公司的运作变的有序,效率也提高了。
养成讲究条理认真的习惯,能让我们在工作中受益匪浅。
另外通过实习,我明白了,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认真努力,踏实的工作,尽快把在学校中学到的理论转化为实践,在今后,我会更加努力的学习,争取做优秀,做出成绩。
在报社的实习总结11
从7月16日到8月1日我在**日报社进行了为期十五天的实习。短短的实习期虽然出去采访的次数并不多,但阅历倒是增加不少,应该说留心处处皆学问,用心去感受就会发现很多学问。发觉书本所讲的理论与实践多少是有距离的,我们学生要在实践中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起来并不是容易的事。只有真正经历过亲身感受过才知道其中所蕴含的道理。而经过了四次的外出采访,有顺利接受采访的,有被拒绝采访的,事后都是受益匪浅的。
书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学校就知道做记者人际很重要,一个良好的人际网,以及相关的新闻素质是很重要的,但运用到实际,要做到得心应手就不容易了。
一、遵循新闻的事实性,客观性,针对不同的读者群进行换位思考。
吴记者把我和另外一个实习生叫到他面前,在网上随手找了一篇报道让我俩看,我们睁大眼睛看,是关于学校的一篇研究报道,看完了新闻我俩面面相觑却不懂有什么看头。吴记者就说你们要尽力利用周围身边的所有资源获取新闻,做自己熟悉的领域。就像现在从你们的学校出发,从自己的最方便的出发。看这新闻你们觉得有什么可以做?我们依然沉默。“你们首先必须遵循新闻的事实和客观性,然后想想我们这份报纸是什么人群看得多,你们自己还想从这消息事件知道什么,也站在他们的立场去想想他们还想知道什么,进行这样一个换位思考。”在吴记者的引导下,我们从这消息找出还可以报道的东西,然后联系新闻当事人,开始着手实习的第一篇新闻。
二、做自己熟悉的领域,不断提高自我交际能力,扩大交际圈
因为是放假时间联系不到学校教授,我们的采访一时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报社吴记者意味深长地对我们说:“现在科技这么发达,电脑,电话,身边的所有人都可以发生作用。再说你们是学生,本来就具有得天独厚的便捷,发散人力去干吧,没有问题是解决不了的。”后来经过多方面真的就是联系上了教授。
其实当记者真的需要很大的交际圈,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才可以尽快尽量准确的办好事情。就像一篇报道,你可以找到相关的新闻对象,根据“六人认识论”人传人,以一传十,十传百,你很快就可以找到最需要的对象。而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甚至可以使你的采访得心应手。我们就尝试过,因为是记者的身份而遭受采访拒绝,而老记者通过某个有点“权力”的朋友帮忙,我们最终还是可以进行采访获得了需要的新闻信息。当然人际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是很重要的,而对于记者来说更加是重中之重。
三、扩展思维,从点延伸
主任拿起我身边的报纸,没看多久就叫我到他跟前,说发现有新的材料可以写。他说报道说还有很不全面的地方,我们可以补充这些消息作为新闻,还是会有很多读者关注。这是关于湛江节能灯的同一篇新闻,我看完了就把报纸扔到一边了。而主任却看到了可以写的新闻,就是新闻敏感,就是经验?对于自己目光狭隘我真的无话可说,问了主任很笨的问题:“怎么发现新闻?”主任就说,“留心处处皆学问,我们就要做别人所没有的。学会扩展思维,从点延伸。”
好一个处处留心,做别人所没有,因为主任的仔细观察,我是写了两篇跟踪报道,如果不是主任“慧眼识珠”恐怕这消息就会随着报纸一起沉默,成了没有的东西。其实我们也可以做到,这不只是经久“沙场”的老记者才可以做到的。问题在于自己有没有去动脑,有没有用实际行动去证明。看这新闻就要懂得从新闻找新闻,“查缺补漏”都可以派上用场。
生活精神:工作就是生活,细心一点记录会发现生活里有很多学问。
四、急转弯把握时机,改错都可顺带新消息
因为是电话采访的缘故,登出来的新闻人物的一些个人资料与实际有点出入,当事人的父亲打来投诉电话,当时自己却不知道如何解决心里生怕被骂。无奈硬着头皮寻求老记者的帮忙,谁知老记者轻快的说:“没事阿,用不着登什么更正消息,你应该再联系当事人,希望获取新的消息,然后在新的报道里重声一下就行啦。”看到我紧张的样子他还补充一句:“不用紧张,错误是有的,有时候可以将错就错,这不又可以有新闻出来了,还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支出。”真的想不到可以通过这样一个途径去解决错误报道的问题,更加想不到还可以顺带出新闻。发觉解决问题只要用心去想,还是有很多办法的。这是一堂很好的课。在接下来的报道我也几乎是竭尽全力,尽力把这则“意外”的新闻写好。
五、铁倒了也要抓一把沙
由于没有做好相关的程序采访没有顺利完成,消息只获得一部分。见我们无精打采的`样子陈记者告诉我们,“虽然没有获得完全的消息,但还是有大部分消息的,可以根据这些材料,换一个报道形式,比如本来是深度报道的就变成图片新闻。记住,就算铁倒了也要抓一把沙,没有任何事可以做到完美,记者采访就肯定会遇上很多的闭门羹,你们要慢慢适应,只要尽力了就好了。”
后来我们回到报社根据所有的材料整理好还是写出了一篇消息,得到市民的良好反响。“跌倒了也要做一把沙”,我想不到在采访写稿子的时候这句话也会用得上。在生活中难免就会有不如意,而在经历风雨之后或者失败后,勇敢的人总是可以站起来的。站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铁倒也不是一件可笑的事,铁倒了可以站起来,可以从失意中意识到什么,可以知道自己的不足,可以成长成熟,我想这就是那一把沙。
六、从领导看阶层性,当好记者一项重任务
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我们报社陪同领导慰问军团。第一次如此接近领导,而我深深的感受到形式主义的泛滥。领导们的稿子都是千篇一律,我们记者的到来也不是为写什么稿子,一电台老记者就说这类性会议我们陪同就够了,稿子就写一百来字。后来才发觉自己最大的作用就是陪领导喝酒,而我们却不得不喝,真的很无奈。然后我们当女记者更加难,因为没有人会护着我们,而往往也是首要对象,那时候真的不得不自己去面对。社会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都合自己的心意,在遇到一些自己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时,自己就要懂得如何迎合这个社会,懂得如何保护自己。
也许现实就是这样,不得不面对一些你无能为力的事情,当发现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时应该始终保有自己的原则就好了。
在报社的实习总结12
已经念“大二”了,这以前看着班上的同学们一个个似有所获地实习归来,我终于也下定决心去报社实习,寒假报社实习总结报告。在喻老师辛苦的奔波下,我很幸运地得到了一个实习的机会。期末考试结束后,我便带着忐忑的心情来到《江南都市报》实习,理论知识固然都明白,但真枪实弹的参与新闻活动,对于从来没什么经验的我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 出乎我意料的是,在进报社的第一天,带我的报社记者邱老师便安排我独自出去采访,本以为老师会带我一段时间再让我自己实践,不想刚来她便安排我上手。没有任何经验的我茫然的冲到新闻线人提供的地点进行采访,拿着一个小本子,一个照相机,开始了我新闻实习的第一次采访。比较幸运的是,采访的对象十分的友善与合作,大大缓解了我的紧张和不安。回来编写完稿子给老师之后,发现自己的稿件被改得面目全非,有点受打击的感觉。
在实习生活当中,常做的事情除了采访写稿看报纸,还有很重要的一件工作就是接听群众的热线电话。每天都有很多是市民拨打报社的热线,有的是买卖纠纷的,有的是关于城市环境的,还有的是商业投诉,我感觉在我接过的电话中,关于拖欠民工工资的热线是最多的,实习总结《寒假报社实习总结报告》。从这些热线中,我看到群众越来越重视媒体了,媒体已经成为了他们维护自身权利的一个有力武器。而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在除了能为群众传达所发生的事实之外,还能利用媒体的公信力维护群众的权益,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出一分力,这让我对记者这个职业的喜爱又多了几分。然而,也有很多的热线线索老师都只是让我记下,并没有按照承诺答应得去为群众反映,她告诉我,这些线索的价值都不怎么大,所以不必太在意,开始我都不知道如果拨打热线的群众来问,我该怎么答复他们,慢慢的,最终也学会了敷衍推托,原来记者也不是万能的。
通过这次实习,给我感触很深的是,作为一个报刊记者,工作并不如我之前所想的那么有趣轻松。在我实习期间,刚好江西省两会召开,带我的老师负责跑两会,那段时间经常看她晚上两三点睡,早上六七点起床,她告诉我,她早上吃早餐的时候都会睡着了。以前听说过记者是个很辛苦的职业,通过这次实习,我很真实的看到了作为一个记者的辛苦。而每天大部分的时间是看到报社的记者老师们匆忙的出去采访,不论刮风和下雨,在我实习的那段时间,南部地区遭遇了罕见的雪灾,南昌的天气十分的恶劣,报社里的记者老师们依然不断的外出,甚至因为出现罕见的恶劣天气而更频繁辛苦的奔波于冰雪中。
因为天气的.关系,原本一个月的实习时间缩短了很多,年前的26号就回家了。虽然这次实习的时间不长,见识的只是作为一个记者的情况的冰山一角,但我认为,这次实习教会了我很多东西。离开报社的时候,邱老师很抱歉的跟我说因为这段时间她负责两会的原因,没时间教我更多的东西,希望我明年还能来。经过这次实习之后,我明白了自己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在以后的大学生中,我希望还能到不同的新闻单位中去历练学习,努力获取更多的实践知识。
在报社的实习总结13
从第一次走进报社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我是属于这里的。
大学的第一个暑假,作为一名新闻专业的学生我很有幸的来到了报社《阳光晨刊》,在这里开始了我难以忘记的暑期记忆,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开心,更重要的是使我体会到了一名记者的真正生存状态。记者无限光荣的外表下,他们所为此做出的努力,以及往往所感觉到的无奈和遗憾。
其实阳光晨刊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学校的阅览室里总是会准时的摆放每一天晨刊的报纸。当初在看这一份本地的报纸时,总还会有一种不屑的感觉,觉得他们的新闻做的很平庸。只是很简单的例行报道,新闻没有深度,让人读起来索然无谓。当时就自大的认为假如自己可以去做这份报纸,一定可以做的更好。当时的我没有想到,几个月后我真的来到了这里。
初次来到报社,就给我有一种怪怪的感觉,诺大的一间办公室里已近10点了,竟只还有寥寥数人。我们的到来似乎并没有引起他们太大的兴致,办公室里的电话此起彼伏。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才知道,虽然报社的工作时间写的是早晨几时至几时,下午几时至几时,但除了个别值班的和打字交稿的记者会在办公室里,多数时间他们都是不会在报社里的,有的记者我甚至一个星期都不能见他们一面。这使我深刻体会到了老师上课时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了,“新闻不是可以做在办公室里凭空捏造出来的,必须出去跑,只有到处跑,才能发现新闻”。我经常会在中午12点左右的时间和晚上已经7、8点的时间里看到仍然还有很多记者在工作,他们甚至会把饭菜拿到报社里来吃。这些都深深的触痛了我,后来随着记者师傅前去很远的地方去采访,我在车里受不住路程的颠簸吐了,身为女子的师傅也是很难受,但采访还是要必须进行,此时我真的体会到了记者的敬业和辛苦。
除了辛苦之外,记者给我的另一个极其深刻的印象就是他们的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记者向来被称之为无冕,但在这个称谓的背后他们担负的是更多的责任。在我的实习过程中做过很多次的采访,每一次的经历我都是很珍惜,但对王先生邻里纠纷一事的采访印象极为深刻。王先生因回家的通道被邻居堵死一事,从协调到告上法庭三年未果。期间他4次借助媒体,可起到的只是简单的推动而不是根本解决的作用,但他还是依然相信媒体并且找到了我们,看到王先生信任与期待的眼神,我真正理解到了作为一名记者的光荣。期间我们为此事跑了很多地方,有一次还受到了一点挫折,但想到王先生对我们的信任还是坚持了下来。最后事情终于解决了,王先生开心,我们也为此喜悦。
此时是真的感觉到了作为一名记者存在的意义。在其他的采访过程中,还有几个类似的经历,其中村民修路一事也给我很深的印象。我现在还可以清晰的记得当我第一次来到这里,近十位村民围在我身旁的情景,最后因为路程的原因我不能回去,村民们特意准备了一间最凉爽的房间给我,那时我是真的感动。我知道他们如此对待我是因为我是一名记者,是记者的.身份让我得到如此待遇;我也还知道我必须在今后的采访中对得起记者这个身份也才可以对得起这里的村民。
所有的采访过程中,一次关于盗版问题的采访使我感触最深。因为那一次的采访我受到了表扬,也因为那一次的采访使我感到深深的内疚。受到表扬的原因是因为我的“细心”,点抓的好;内疚的原因是因为我太卤莽,事实判断可能出现错误的前提下就贸然发稿。事实证明表扬我是错的,我是太卤莽的。关键在于那一个条形码的问题,因为我坚持不同的书有不同的条形码,否则的话便是盗版。因为“自以为已经查过了很多的资料”,可事实证明可能出现错误。其实我在做这个报道之前是有这个责任把事情弄的更清楚,让部门出来说话的,而不单单只是自己查了资料,这是完全由自己的粗心造成的。现在把它写出来,引以为戒!
一个月的实习生活很快便要过去,现在的我拿起一份《阳光晨刊》,似乎能感觉到每一篇的报道中记者们为此所留下的汗水,突然发现晨刊上的新闻是那样的可贵。也许晨刊还不成熟,但它毕竟还不到两岁。晨刊有一个传统,每个星期都有两次的集中学习交流的时间,晨刊的一个编辑曾说道:“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我想,这应该作为这次暑期实习的终结语。
在报社的实习总结14
一、实习动机:
由于对新闻写作有很深的兴趣,通过自学对新闻的定义、基本要求、写作及出版流程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想通过实习将这些理论与实际的应用相结合,在报纸出版的实践中感受和提高自己的能力,特别是新闻写作方面总体把握的能力。
二、实习目的:
了解报纸出版的过程、学习新闻写作的采编流程,对其进行分析,并结合所掌握的理论达到提高自己对新闻认识的目的。
三、实习任务:
学习报纸上已发表的新闻作品、下各专业厂进行现场采访。
四、报社概况
1.基本情况:位于广西贺州市地委政府大楼对面
2.报社简介:
五、初步认识:
报纸是一种舆论工具,它对于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重大影响,特别是在特殊时期中的特殊作用和意义报纸作为一种媒介载体和一种舆论工具所固有的属性,以及发展中无论用何种方式都不可逾越的固有规律。报纸内容坚持的四个基本点——时政新闻是支点,娱乐新闻是亮点,社会新闻是卖点,经济新闻是看点。
实习状况
从7月12日到8月23日日我在《桂东电视报报》《桂东生活周刊》报社进行了五个周的实习第一天到日报社会新闻部报到时,心里有点忐忑不安,看到编辑记者来来去去的忙碌身影,不知该从哪里入手。部里几位老师都很慈祥热情,对我的鼓励和帮助,很快消除紧张,融入工作状态。接,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拿起笔簌簌写了起来。新闻最容易忽略的是一些事实细节,比如人物、地点、时间必须有确凿的事实依据。否则可能会引起不良后果。打电话四处查找知情者,经确认证实后,一想到自己肩负的采访任务为了能我更全面地了解新闻报纸出版工作的全貌,报社领导安排我在采访、编辑、出版、校对、发行等部门工作,使我受益匪浅。有时出去采访,有时坐在报社的电脑前,敲打着键盘,记录下自己当天采访来的新闻。四处“转战”,有时也跟着记者出去采访。讲述了新闻部需要注意我们先从学习报纸作品开始,对于主任给我们安排的新闻采访任务,我们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极高的积极性,在办公室接听读者的来电,在电话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便会和记者老师一起前去采写。我深深感受到了报社的文化氛围,到不同的地方,看种不同的人,渐渐适应了这样的生活,大体了解办报理念和流程,以及作为报纸出版的载体——报社的运行情况和规律,也有了些个人的感悟和想法,熟悉环境,先把工作组的人交流交流。
在报社的实习总结15
这次认识实习主要是去了博大企业集团以及解放日报集团旗下的《新闻报》。
我们先是去了博大企业集团,博大企业集团是一家多元化投资的公司,包括数个子公司和分公司,其主营业务为石材,核心公司为金博石材建设有限公司。公司的办公楼从外面看就好像是用一整块大石头雕成的,大门旁边的公司名称“博大集团”也是刻在石头上的,公司里的桌子、墙壁装饰画、垃圾箱等也都是石头做的,这些都充分表现了公司的特征。我们先是在公司的会议室里开了个会,看了一段介绍公司的视频,商量了一下接下来的安排。然后由公司的负责人领我们参观了一下公司的各个部门,大体的了解了一下公司。
接下来的三天里,我们被分到不同的部门进行实习。我和其他六个人被分到了上海卡丝通化学科技有限公司(也是博大集团的一个子公司),帮助他们做一些文案方面的工作。在这里,我更深切的感受到了公司内部的工作氛围,每个人每天都有自己的工作计划,工作都是井井有条,一环扣一环的,感觉紧张有序。同时也更深入的了解了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公司以“博大精深,博爱天下”为经营理念,在公司的会议室及办公室的墙上随处可见的“假如我们是羚羊,停下脚步我们就会被狮子吃掉;假如我们是狮子,停下脚步我们就会被饿死”的警示语更是记在每个员工的心里。他们公司的内部报纸《博大报》也是办的非常出色,而且里面特别注重对员工的关怀,每期上面都会有刊有近期过生日的员工名单以及其他员工对他们的祝福。
结束了在博大企业集团的实习后,我们又去了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公司负责人领我们参观了解放日报旗下的《新闻晨报》。我们先是在楼下参观了他们的排版过程,发现他们排版时使用的也是方正飞腾排版系统,但是排版人员使用的都极其熟练,用的基本上都是快捷键,我们虽然也学过方正飞腾排版系统,但是看他们排版的时候只看到电脑屏幕上的图文速度飞快的变换着,根本就看不清楚他们做了什么,就好像自己完全没有没有学过这软件一样。
看完了排版后上楼参观了他们的新闻部以及编辑部。他们的新闻部划分为时政新闻部、民生新闻部、国际新闻部、理财新闻部、社区新闻部、教育新闻部、视觉新闻部、环境新闻部、国内新闻部、评论研究部、社会新闻部、互动新闻部、体育新闻部、文艺部、周刊部等非常细化的部门,实习报告《报社毕业实习报告》。编辑部主要划分为上海编辑部(主要负责上海方面的新闻的编辑)、要闻编辑部(主要负责头版及前面几版的新闻编辑)、图片制作中心等部门。在行政管理上他们是相互独立的,但是在工作上他们又是相互配合的。
参观完以后我们开了一个研讨会,负责人倪主任又给我们大体介绍了一下解放日报集团的情况,然后就是大家提问了。在倪主任的介绍中,有几点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第一、《新闻晨报》的定位是思路走在大家的前面;
第二、《新闻晨报》不是通过扩大发行量来赢取利润,而是通过控制发行量追求精确发行,吸引精确投放的广告商来达到盈利的目的。
这次实习最主要的收获,第一是对公司和报社都有了一些比较直观的认识。以前对企业、对报社的了解都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一般就是书本上学的.知识,或者是根据在网上或电视报纸上看到的部分报道来做的想象。这次实习是我第一次进入到一个企业和报社的内部去看他们怎么样工作,怎么样与同事之间相处,感觉对自己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有很大的帮助。第二是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我就一直在想这个专业毕业以后可以从事的工作以及工作的环境,也曾在在网上、课堂上看到听到过很多关于这方面的问题以及解答,但自己却只能是凭着这些来想像。而这次实习终于让我有机会亲身感受一下未来有可能会面临的工作环境,我想这是读再多的书也不能得到的结果吧。
另外通过这次实习,我也意识到了很多平常没有注意到的问题。
例一,在博大的时候,有一个姐姐问我们“你们谁的平面比较好?会使用photoshop等软件?”我一听就愣了,这个photoshop吧,要说不会,我们可是专门学过的;要说会吧,我也就会一点儿简单的操作,如果说人家让我做个什么效果而我又不会做的话,多难看啊,人家心里很有可能想“你不是说会吗,怎么又不会了呢?”我最担心的就是这个问题,结果就给碰上了。唉,今后一定要学好软件,到时候可以很自豪的说“我会!”
例二,还是在博大的时候,发展中心的人让我们帮忙想一个珠宝的创意,就是给一件已经做好的珠宝起一个名字。平时感觉自己读了挺多的书的,但是那时候却搜肠刮肚,抓耳挠腮都想不出一个好的来,连个比较恰当的都想不出来,还是学编辑做文字的呢,真是感觉好羞愧啊,突然之间真真切切的领会到了“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的含义,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所以呢,得出结论:
第一、一定要多读书,无论是什么时候。
唉,其实这一点几乎所有的人都给我们强调,但自己领悟来的真的是跟别人和你说的不一样啊!
第二、要读活书。
书本知识和实践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差距只能通过实践去弥补,光说不做,说得再好听也没用。
关于这次实习,去解放日报那块儿感觉非常好。不过整体时间安排上感觉有点儿不太合理,在公司里有时候是闲着的,可能是由于距离上海太远导致准备不是非常充分造成的吧。建议下次实习时尽量多联系几个点,使同学们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
【在报社的实习总结】相关文章:
在报社的实习总结06-08
报社实习总结06-11
报社的实习总结06-29
在报社的实习总结范文05-16
关于在报社的实习总结07-04
暑期报社实习总结06-26
报社实习个人总结06-08
报社实习的个人总结06-08
2023在报社的实习总结03-24
报社实习总结范文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