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学习心得(精选15篇)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一书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刘月霞所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学习心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学习心得 1
盛夏时节,有一种抗热的绝佳方式,就是阅读。
这个夏天,在欢欢老师的组织与带领下,我们一起阅读了《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这本书,记得书里的第三章在谈到团队教学研究的改进策略时就指出教师要集体进行专业学习,这一次我们的共同阅读,应该就算是小范围的集体专业学习了吧。
听闻深度学习这个理念已经有好几年了,南沙区在深度学习方面也做了很多的探索与实践,自己曾经也上过深度学习的示范课,但较为深入的走进深度学习,这次应该还是第一次。以前我肤浅的认为深度学习更适合理科的学习,细细研读下来,其实不然。
读罢全书,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概括我的感受和体会。
关键词一:逻辑
“逻辑”是书中多次提及的一个词,关于核心素养的各个点之间如何推进融合的逻辑,教材编写中单篇与单元,单元与整册书,整册书与整个学段之间教学内容的逻辑,学科核心素养与育人价值的逻辑,学生如何认知、如何思维、如何学习的逻辑,学科与学科之间融合关联的逻辑,都是教师在教学前需要深度研究的问题,只有搞清楚了这些内在的逻辑,或许才能真正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打通融合,做到选择好单元学习主题,确立好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好单元学习活动。
关键词二:学情
历经多次教学、课程改革之后,从双击目标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再到现在的核心素养,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断得到加强,深度学习所倡导的就是更加关注学生的学,学生有没有学会,学生是否会学,教师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协助者、引导者,不再单一的关注和表述为教学目标,而是学习目标,如何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新的情境和体验中习得新的知识,并能迁移运用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这就必须立足学生的实际学情,而这一点是让我很困惑的地方,如何以有效方式迅速掌握学生的学情,特别是对于不同能力层级水平的学生学情的掌握,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我校为例,一个班最起码可以分为三到四个不同的能力层级,那么相对应的.学情就会有差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学习目标的确立、作业的布置和评价的有效性方面我们都要立足不同能力层级的学情来进行设计。这样才能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不然就会出现有的孩子吃不饱,有的孩子是在陪读的情况。
关键词三:融合
书中举了很多学科打通了单元主题、打通学段后的学习主题的例子,也给了我一些启示。例如我们初中阶段的写作教学,基本都是记叙文写作,我们就可以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需要达到的学业标准表现,在立足学生实际学情的基础上打通整个初中阶段的写作教学,在这条主线下设计好每个学年的教学内容,形成适合自己学生的写作教学体系。当然,在文言文教学、古诗文教学方面都可以做这样的整合尝试。
时代在变,我们的学生也在变,作为教师也必须跟着做出改变,而改变的前提就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在教学的这条深邃的长河里,我愿始终撑一支长篙,向学习更深处漫溯。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学习心得 2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是深度学习教学改进丛书的一本,2019年3月第一次出版,是一本数学学科教学指南,通俗易懂,对一线教师实施深度学习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和参照。
深度学习,就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数学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开展以从具体到抽象、运算与推理、几何直观、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等为重点的思维活动,获得数学核心知识,把握数学的本质和思想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发展核心素养,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逐渐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的学习者。
那么深度学习实施的策略有哪些策略呢?
1、选择核心内容进行整体分析
小学数学核心内容包括数的认识、符号的认识、数的运算、数量关系、图形的认识、图形的度量、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等。每一个核心内容群,还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小的核心内容。核心内容的教学设计是解决一类问题,而不是一个问题,所以在进行教学前,需要进行单元整体分析。第一是对学科内容本质的分析,包括该内容的知识与技能,知识之间的联系,相关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等。第二是对该内容的学情分析:即这一阶段学生学习该内容的基础与准备,可能的困惑与问题。对这个单元的分析,以少量主题的深度覆盖代替多数简单的题。形成单元整体目标:知识,技能,方法,核心素养。
2、设计问题情境引起认知冲突
有效的问题情境应该是贯穿始终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类型——现实的情境:
平时用的最多的是数学化的情境,把现实的数学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扬子三小到新街口的时间这样的叫数学化的问题;还有一种叫裸情境,情境接近原始的故事,比如甲乙丙丁吃饭的故事,故事里蕴涵着一些数量、信息、数学的情境(奇数偶数、正方体展开图)。有效问题情境的特征:围绕核心内容、基于数学本质的分析,如:小数除法本质就是余下的不够分还要化到更小的单位继续分,四袋牛奶12元,每袋多少钱?如果买4赠1,每袋多少钱?高一级单位不够除,把1个1变成10个0.1,把这些弄透了,学生遇到其他的小数除法就会了。前概念就是学生现有的水平,就是学生跳起来摘桃子的位置,就是学生去同化或顺应的基础。前概念与这个知识直接相关的,而又与这个知识不完全一样或者和这个知识有冲突的情境。
一节课需要几个引发探究与思考的大问题,大问题就是让学生深度思考,大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会派生出若干个小问题,有的是课堂随机生成的,归根揭底就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这里的大问题即学历案设计中要求思考的教学目标。
3、围绕核心目标开展深度探究
围绕学习内容的数学本质经历学习过程与方法(发现、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回到数概念,从特殊到一般)
合作学习不是教学本质,形式不能作为判断一节课好坏的标准,关键看合作干什么?解决什么问题?某种情况下独立思考更重要,关键问题是不是学生在思考,是不是在深度思考?
4、针对学习目标开展持续性评价
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学目标达成度状况的了解;二是对学习过程的检测与调控。深度学习过程中评价可能随时发生,更多的是形成性评价,评价的'形式也是多样的。
评价引起学生的元认知,帮助学生记得学习的目标,监控学习目标是否达成,反思和调控学习的进程,使得学习不断深入,问题得到最终的解决。评价可以用提问的方式,“我们的问题解决了吗?”“还有问题吗?”也可以用纸笔测验的方式设计不同层次的题目检验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回顾我的教学经历,仔细回味“深度学习”的含义,才愕然发现在我们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曾经“善意”或者“无意”地剥夺了学生很多权利。学生的深度学习与教师的教学形式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深挖小学生数学深度学习的缺失原因,就要从我们日常的教学过程和内涵中入手。当然,参差不齐的家庭教育和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也严重地影响着小学数学深度学习课堂的构建,但最主要的是我们要从数学课堂上进行根本的改变。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学习心得 3
读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年长而睿智的老者对话,观历史变迁,叹岁月亘古。初次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一书相识,是在刘秀艳齐鲁名师领航工作室“同读共研”活动中,那时候我还没有这本书,只是利用自己的碎片时间聆听名师解读,对核心素养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这个寒假我静下心来阅读《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一书,才发现书中提出的理论为我们的数学教学工作提供了很好的行动指南。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家长对教师要求都很高,如何引领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参与,从而获得发展,体验有意义的数学学习过程,就成为摆在老师面前的一道难题,也成为老师们茶余饭后经常谈论一个话题。有时我们自己都觉得茫然,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去教学生,通过阅读《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一书使我受益匪浅。总观全书,我将内容归纳为以下四部分:
一、为什么要推进深度学习。
二、什么是深度学习。
三、怎样实现深度学习。
四、怎样推进深度学习。
书中详细的介绍了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与学习主题的策略以及深度学习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单元学习主题的选选择、单元学习目标的确定、单元学习活动的设计以及持续评价的开展,最后结合具体实例展示了如何进行深度学习教学设计。详尽的介绍为老师们进行深度学习教学设计提供了借鉴与指引。
读完这本书,再回忆自己的教学设计就会发现自己的课堂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太多。以《认识人民币》为例,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总觉得教学1分、2分和5分这种已经停止流通的小面值货币时存在很多的`困难,但在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中,却以“货币与我们"这样一个主题进行设计,不仅可以将目前流行的小面值货币包含在学习内容中,也把那些已经不流通的货币,甚至是其他国家的货币引入历史的回顾,不但解决了我以前遇到的难题,也使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充实,提高了学生对货币的意义及它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认识。这样打破原有的以人民币知识为线索的课程,以单元主题的形式重组课程内容使学生的视野更宽,思考更深,学习与探究的空间更广。深度学习点燃了我思维的火花,也引起了我对自己工作中一些问题的思考,读完之后觉得自己成长了许多。
有人说,教育是一门艺术。这话一点都不错,我认为这门艺术的关键就是通过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触及学生的心灵。教学若不能打动人心,学生的思想、意识、情感就不能活跃,而深度学习的“深”,是这样的“深”,它通过教师对教学内容及学习过程与方式的精心设计沟通已有知识与新知之间的联系,实现知识的迁移,然后达到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的目的。所以,深度学习首先“深”在人的精神境界上,“深”在人的心灵里。
奥苏泊尔曾指出:“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在深度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路人,所以在制定学习目标时需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学习内容要达到的这些目标需要哪些活动来转化,学生如何以学习主体的方式开展深度学习。听起来复杂又繁琐的过程,在本书中作者却以一个个精心设计的深度学习教学案例给出了明确又具体的指导,看过案例之后对书中的阐述恍然大悟,原来深度学习中的诸多环节在实际操作中是这样的展现的。反思自己的以前的教学设计,虽然努力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但没有读懂学生又如何实现有灵魂的教学。
读过此书,让我在阅读的道路上进步了一点,对自己有了重新定位,更鞭策我努力提高专业素养、努力成长。在教学中,能做到对所有知识的处理都得心应手很难,但只要我们善于学习借鉴,善于自我反思,我相信我们也一样能够激情绽放,留一缕芬芳在教育这片园地里!愿我们都能够“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在教学的旅途中一路学习,一路成长!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学习心得 4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这是一本理论性极强的书,文中出现了许多概念性的词语,首先,需要理解的一个关键性词语,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的学习者,成为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
看到这个解释,我想起了大学的课程,大学四年,匆匆而过,四年当中上了无数的课,而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节课程,老师提前分配任务,自己去搜索信息与材料,课堂上老师交给我们去展示。仔细回想,为什么不是那种老师教授很多知识的课程印象深刻呢?这和深度教学的理念不谋而合,不仅仅是大学,而是学生成长的每一个阶段,老师不仅仅要停留在知识点的传递上,而是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过去后,你脑海里还留下点什么?也就是是说,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如何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呢?文中教给我们教师要做的几件事:
1.确定学生自觉发展的“最近发展区”;
2.确定通过什么样的内容来提升、发展学生,即转化教学内容,提供恰当的“教学材料”;
3.帮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现与建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具体如何操作呢?我想起了几年前关于综合性学习的探索,每到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我都分好小队,先从队长那里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给队长先做个简单的讲解与方法指导,剩下的课堂内外时间全部交给小队成员共同探讨,遇到问题,共同商量查找资料,实在不会,可以找我帮忙。提前会给一个星期的时间,过程中每个孩子参与进来,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我相信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孩子们收获到很多。但这仅仅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牵涉到其他课程具体如何操作,需要下一步继续探讨。
文中在怎样实现深度学习中,还提到了单元学习活动。这和部编教材的编写理念非常接近,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是不能仅仅就一篇文章进行,而是要考虑教材的前勾后连,同时要进行教材的整合,要深刻考虑教材的规划性与整体性,实践性与多样性,综合性和开放性,争取在每堂课都涉及单元整组的内容。
总之,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是个不断努力的方向。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学习心得 5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一书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组织编写,本书属于深度学习教学改进丛书之一。
作为“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本书从为什么要推进深度学习、什么是深度学习、怎样实现深度学习、怎样推进深度学习四个方面详细阐述对深度学习理论层面的系统思考,这也是本书目录划分的四讲内容。
第一讲从“我国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信息时代教学变革的必然需要”“与世界同步教学改进以培育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三个方面来论述为什么要推进深度学习。第二讲涉及的内容较多,围绕什么是深度学习展开。其中,涉及深度学习的五个特征尤为重要。本书总结出深度学习的五个特征,它们也是在深度学习中如何处理教学活动各要素间关系的具体体现。这五个特征分别是“联想与结构:经验与知识的相互转化”“活动与体验:学生的学习机制”“本质与变式:对学习对象进行深度加工”“迁移与应用:在教学活动中模拟社会实践”“价值与评价:‘人’的成长的隐形要素”。作者还在每个特征的讲述过程中选取了语文、数学等科目中的具体实例来说明,方便读者理解其含义。第三讲是教师最为关心的部分,也就是怎样去实现深度学习。本讲提到了深度学习的四个重要环节,包含如何选择单元主题、如何确定单元学习目标、如何设计单元学习活动、如何开展持续性评价。在此基础上的两个必要前提是教师对学科育人价值的深刻理解,以及教师要深刻理解并尊重学生。此外,还提到了教师在实施深度学习过程中应抓住的四个关键策略,包括选择情境素材的链接策略、学习过程中思维的外显策略、学习过程的深度互动策略、团队教学研究的改进策略。第四讲则从区域教研和学校两个角度阐述如何保障和推进深度学习。
通过本书的学习,我对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几点思考。
1.利用深度学习理念,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
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了课堂中的“小绵羊”,听从教师的安排,紧跟老师的教学思路已经成为了学生们的常态,很少有学生会对教师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产生疑问。深度学习理念就要摒弃这种传统的思维模式敢于向老师提问,敢于用批判性的思维对看待学习的内容,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深度挖掘能力,让学生有一种打破沙锅问答底的决心和欲望。为了能够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进行积极的引导,培养学生形成这种批判性的思维。具体来说,生物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话题引入到课堂教学环节,例如在讲到血型的问题时,教师抛出一个话题“孩子的血型是不是一定与父母一方是一样的?”让同学们以自己身边的例子来说明,通过多样的案例让学生总结血型遗传的特点,最后教师再讲授血型遗传的规律,不同父母的血型能生出什么血型的孩子。这样讨论之后的讲授能够让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有更深刻的体会,讨论中知识的延伸和思考让学生的批判性精神得到了全方位的体现,既能够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也能够让学生养成敢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2.利用深度学习理念,整合知识架构,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生物学科与其他学习相比有着较强的知识连贯性,也就是说从第一节课学习到的生物知识会应用到最后一节课,知识的构架比较完整。这就要求学生再学习的时候有着连贯性,任何一个知识点对接下来的学习都有着直接的关联性。学生在学习后需要有归纳整理的能力,新知识与之前学习到的老知识融会贯通的结合,才能够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初中生物中关于人体营养构成部分就是这种理念的体现。第一节的.主要知识点是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这部份讲授结束后学生们了解到了日常中的食物主要营养成分的构成,让学生们在生活中关心自己摄入的营养问题。接下来学习的内容关于合理膳食和食品安全,这部分的知识就是之前内容的传承,有了之前的知识体系学生就可以根据所了解到的内容合理安排膳食结构。教师根据所讲述的内容让学生安排一周三餐的饮食,并说明原因。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深度学习的理念也得到了全面的体现,知识在生活中得到了应用,也形成学生知识架构中十分夯实的基础。
3.利用深度学习理念,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拓展延伸
所有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若是能够达到这样的学习效果就需要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的知识拓展升级,将老师讲授的知识作为基础,而在基础上不断的丰富和创新知识体系。能够达到这样学习效果的初中生一定是那些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产生疑问,并积极的解答自己疑问的学生。老师在讲授的过程中也不应该打压学生的疑问,反而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自主的解决问题。例如,在讲授到细胞的内容时,有些学生可能会问:人都有一定的寿命,细胞是不是也有自己的生命呢?细胞是怎么繁殖的呢?我们长高了,长胖了是不是就是细胞长大了呢?针对这些问题,或许很多都不在初中生物的课堂中讲授,但是老师也不应该直接跟学生说,现在你们还不需要学这些,等你们上了高中就学到了。这样的回复会让学生失去探索的兴趣,也打消了学生思考延伸的空间。
作为初中生物教师,针对学生这样的提问应该积极的鼓励学生“这位同学问的特别的好,希望大家都应该以探索疑问的视角来看待我们的学习”教师可以不告诉大家最后的答案是什么,让学生回家自己先找到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然后在下一次的课中老师用浅显的回答让学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鼓励了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动力,课堂的知识也得到了拓展,深化了学生的知识架构。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学习心得 6
时代变化使得教育也要随之改革,深度学习成为现代教育变革的必然选择。《深度学习 ——走向核心素养》一书中有很多的案例,典型且符合教学的实际,也顺应了当下双减政策的新要求。这些案例与较为宏观的话语比较起来,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纳,也能够更好地作为例子去指导教学实践。
1、什么是深度学习?
阅读完本书后,我有了一个大致准确的理解,即教师引导学生去学习、研究、理解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在全身心参与与探索的过程中,进行有意义学习,形成积极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等。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同时这一过程也是困难的、有挑战的,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探索和实践,去不断地接近这样一种理想的育人状态。
2、如何引导深度学习?
作为教师,我更加关注教师应该如何引导深度学习。在读本书之前,我就知道教学是要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去学会思考、学会知识的建构、学会运用所学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机械的记忆、背诵。但从我们小时候就开始的一种类似应试教育的模式会让思维局限住,从而“眼高手低”,空怀符合教育改革的理论和想法,却不知道如何实践与探索。读完这本书,我能够更加具体地了解深度学习的运用和引导,需要建立师生间的新型学习伙伴关系,构建深度学习任务、良好运用数字化资源和工具,精心设计教学材料等,帮助学生探索自身优势,通过深度学习去获得自己的精彩人生。
3、如何理解并运用深度学习?
联系数学教学,我较为深刻地理解了书中所讲的深度学习的特征,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去运用。首先是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地去挖掘教学内容的实际运用和实际意义,联系实际去进行课堂教学,引起知识和生活经验的相互联系和转化,例如认识数学的'线无粗细、图形的运用和比较等,从而去建立新的概念、结构,易于学生的理解。
其次是活动与体验,我更多地想到的是引导学生去探索问题的解决方式。根据自身经验,在积累了一部分知识后,对于即将接受的新问题的思路方法,需要自己去真正思考、学会操作,才能够真正的掌握,空看教师的讲解、操作是远远不够的,这容易导致学生在讲解时听得明白,自己碰到时无措的情况。
之后是本质与变式,数学上例如一些简单的知识点需要学生理解透,这些往往蕴含着一类数学问题的本质,就像一位数学老师曾经命题讲题时的“1”的本质,以一个结果为中心知识点,我们可以衍生出很多相关的结论和解题方法。理解、分辨本质与非本质的过程就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加工过程,理解后再接触变式,求解方法也是万般不离其宗,这同时是对学生思维和价值观的一种磨练。
有关深度学习的概念、实现、推进的要求等,都需要不断地研究,特别是一些教学案例,通过优秀教师的探索与实践,我会继续去领会如何在教学中去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学习心得 7
在繁忙的教学与研究中,我抽时间阅读了《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一书,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向教育新境界的大门。这本书不仅详细阐述了深度学习的理念、方法和实践,还深入探讨了深度学习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之间的紧密关系,让我深受启发。
首先,这本书让我对深度学习的含义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深度学习并非简单的知识积累或技能训练,而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它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通过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价值观的全面参与,实现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应用。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能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主人翁精神。
书中还特别强调了深度学习对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未来社会中取得职业和生活成功的关键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等多个方面。深度学习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这些核心素养,从而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具体的深度学习策略和方法,如问题导向学习、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等。这些策略和方法都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旨在通过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些策略和方法不仅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让我深感其价值和意义。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深刻感受到了深度学习对于教师的'要求和挑战。深度学习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学科素养和教育理念,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和探索;同时,教师还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储备和创新能力,以便更好地应对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这些要求让我深感自己在教育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
总的来说,《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这本书让我对深度学习的理念、方法和实践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它让我看到了教育的新可能性和新方向,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追求教育创新的决心。在未来的教学和研究中,我将继续探索深度学习的理念和方法,努力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关注这本书,共同推动教育的深度变革和发展。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学习心得 8
今年的寒假,我认真拜读了《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这本书。读完这本书我理解了聂校长推荐这本书的原因,的确是给一线的老师进行了一次教育理念的更新。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是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刘月霞和北京师范大学大学教授郭华所著。该书是深度学习教学改进丛书的一本,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读了这本书,我对核心素养和深度学习有了更加深刻地理解。
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即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的.学习者,成为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深度学习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场智慧之旅,是发展素养的学习,是理解性学习,是符合科学的基本原理的科学。
核心素养: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综合实践。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基础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可通过教育来发展,未来基础教育的顶层理念就是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从以上核心要点中可以看出,深度学习强调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建构,强调学生的教育性发展。
读了这一章,我知道了深度学习不仅仅是教学方式的转变,它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如果我们的教学仅停留在知识的传递上,那么学生往往就成了知识搬运工,而缺少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甚至是正确的价值观。
比如,对于我们熟悉的古诗词的教学,很多老师在常态教学中就是给学生逐字、逐句讲解诗意,然后让学生把诗句、注释、诗意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背下来,保证考试不失分即可。却忽略了诗词所传递的文化之美。这样的教学就是在单纯的教授知识,缺失了学生素养的培养。同样是古诗词教学,《渔歌子》一课,如果关注到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和传承文化之美。教学时,将《渔歌子》这一课的语言训练点定为:抓住景物特点想象词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田园之美;情感升华点是借助背景资料走进诗人内心,感受田园诗的情怀之美。
基于以上目标定位,整个教学分四个板块:
1、关注长音与节奏,读出韵律美;
2、圈画景物想其特点,感受画面美;
3、借助资料,走进人物内心,感受情怀美;
4、对比阅读《乡村四月》,发现田园诗特点,感悟文化美。
老师通过诗人背景资料的补充,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那种置身自然之中,淡泊名利、释放身心的自由、从容、恬淡之情。理解了田园更丰厚的文化内涵,原来这田园不仅仅是景美,更是释放心灵的精神家园。实现了从诗词田园到心灵田园的提升,也很自然地将语文的课内学习引向课外,让学生在后续的阅读中继续品味中国所特有的含蓄、深沉的田园诗情,从而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样的设计,就不再是我们传统的简单的朗读、理解和体悟古诗词,而是给了学生一把钥匙,一把理解、欣赏田园诗的钥匙,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触摸田园诗的文化美。这样的课堂是有温度、深度和广度的,学生也在对田园诗词的细读品味中,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提升了文化修养,涵养了审美情趣。这样的教学才是基于素养的教学,也是学生喜欢的教学。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学习心得 9
20xx年5月份开始,河东区教研室组织了教师同读活动《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通过领导推送,今天我读了《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第一期的内容,颇有感触。
第一期同读内容为第一章《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内涵与意义》中的第一节—什么是小学数学深度学习。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是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数学学习过程。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正是我们所说的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制造认知冲突,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关注对于学生的持续性的评价。所谓的“跳一跳摘一个桃”,教师适当的指引,可以让教学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里面以“数的认识”为例说明,要以数学核心内容为线索确定学习主题,把核心内容分解为若干小的核心内容,这些内容在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上都具有共性;通过对小数意义这一主题,来说明以核心素养为重点确定学习目标,核心素养的确定需要通过对整个单元进行整体分析来完成,而且需要对于学生的学情进行精准把握,从而引发认知冲突;教学活动的设计需要以问题情境为突破口,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小学教学的深度学习具有层次性,因此要采用持续性评价对深度学习目标进行及时反馈,从而调整学习进程。
通过对本期内容的学习,我更加明确了在今后的的数学教学生涯中需要注意的地方,需要关注课堂中生成的资源,强调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前情往往关注太少,不注重过程,而去追求结果,慢慢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在面对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时,只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才能全身心投入,才能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学习心得 10
近几年,在专家讲座、学术期刊或专著中都能看到“深度学习”的论述。什么是深度学习?深度学习和探究式教学、主题式教学、项目式学习有什么异同?为什么深度学习是国家教学改进的选择?带着这些疑问,我认真阅读了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田慧生主任和刘月霞副主任共同编著的专著——《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对于深度学习的本质、特征及价值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关于深度学习的定义,书中第32页写了非常长的两句话:“所谓深度学习,就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有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学习者,成为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这两句话描述的就是教学应该有的样子,是对以往一切优秀教学精华的概括、提炼和命名。
一、为什么说“深度学习”是教学应该有的样子?
从育人的目标看,教育需要主动应对时代的发展。如今数字时代需要人才的素养与以往要求有着极大的不同,人工智能的普及,对于普通公民而言,只需要简单记忆和机械应用程序的工作,都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如今世界需要的是能与机器共舞的“聪明的创造者”,这样的创造者将具备机器所不具备的设计、创造和共情等能力。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说过:“如果我们仍用昨天的教育培养今天的儿童,那么我们就是在剥夺他们的明天。”
从学习的本质看,人的学习不仅是抽象个体的生理活动或心理活动,还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灵魂的具体的人的活动。因此好的教学需要触及学生的心灵,需要让学习者将学习与他的个人经历、内心感受、思想水平及想象力等关联起来,例如“这些知识我觉得好奇吗?与我之前学过的知识有关联吗?我学完之后能用来干什么?”等。因此,好的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注重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这也是深度学习中的“深度”的内涵。不触及学生心灵的教学是怎样的呢?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段话:“著名的德国数学家F.克莱因把中学生比作一门炮,十年中往里装知识,然后发射,发射后,炮膛里就空空荡荡,一无所有了。我观察被迫死记那种并不理解、不能在意识中引起鲜明概念、形象和联想的知识的孩子的脑力劳动,就想起了这愁人的戏言。用记忆替代思考,用背诵替代对现象本质的清晰理解和观察——是一大陋习,能使孩子变得迟钝,到头来会使他丧失学习的愿望。”由此可见,不触及学生心灵的教学就像“鹦鹉学舌”、“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一样,学生的思想、意识、情感没有活跃起来,不可能全身心投入,也不可能对世界展开深层次的思考。
二、什么是“深度学习”?
书中提到,深度学习的提出在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并不是多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或教学模式,而是鼓励教师深入探讨教学规律,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从而真正去帮助学生学习与成长。
因此,深度学习并不神秘,也不是前所未有的新创造,而是符合教学规律的好的教学。教学的规律又是什么呢?具体来说有5个典型的特征。
1、 联想与结构:经验与知识的相互转化
课堂上的学生绝不是一张白纸、一块白板,而总是带着已有的经验来的。约翰·D·布兰思福特在《人是如何学习的》中借助一个隐喻来描述学习者已有经验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书中说:“一条鱼待在池塘里,它很想知道外面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它的一个蝌蚪朋友变成青蛙蹦出去后,回来跟这条鱼说,我见到一个动物叫奶牛,它身体巨大,有四条腿,但在鱼的理解中,奶牛就是身体巨大、有四条鱼鳍的鱼。青蛙又说我还见到一种动物叫人,人会走路,但在鱼看来,人就是用两条鱼鳍走路的鱼。”这个隐喻说明对于鱼来说,它对外部世界的所有理解都是基于它的前知识或前概念进行的。在学生的学习中亦是如此,小学老师教孩子学地理,告诉他们“地球是圆的”,请孩子们画地球的模样,结果孩子画出了一张煎饼。深度学习强调在教学中关照、重视学生个体经验,通过教学活动对经验和知识的整合与结构化。例如在讲原子机构核外电子排布的构造原理时,关于4s和3d能级交错的问题时,并不是生硬地按照课本说根据光谱学事实电子就应该这么排,因为学生没见过光谱,根本不知道光谱学事实是什么,而是从学生熟悉的钾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说起,按照学生的已有经验分析电子应该怎么排布,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索欲。
2、 活动与体验:学生的学习机制
“活动与体验”是深度学习的核心特征。学生的学习不能说独自面对静态的文字符号,而要在教师的带领下主动活动,通过听讲、实验、探索等方式去弄清这些文字所蕴含的原理,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硬知识”(即“干货”)之外,体会到更深刻、复杂的情感以及学科思想方法。
书中利用“两次倒转”来描述教学中“活动与体验”的重要性。教学首先是一个“倒过来”的过程,并不是从摸索、试误开始,而是直接有目的地指向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学生的学习具有高起点性,直接学习某一内容的最高成就。由此,教学走向一条捷径,即直接将那些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客观事物以及对客观事物及其联系进行描述的符号及符号系统直接“灌输”、“平移”给学生。但这些浓缩了的知识是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此时教学还需要进行“第二次倒转”,要把浓缩了的东西“泡”开,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把文字结论及其隐含的意义变成自己的认识对象,变成自己成长的养分,变成自己成长的过程。学生需要通过符号去感受理解符号背后的内容与意义,理解知识最初发现时人们面临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采用的思维方式、思考过程,理解知识发现者可能有的情感,判断、评价知识的价值,这也是现在主张的“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的教学理念。比如最近在讲的原子结构,学生直接接触到的就是该领域的“最高成就”,即量子化的玻尔模型,若教师直接把波尔模型转述给学生,学生虽然能理解或记忆,但并不清楚科学家建构理论模型背后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过程,到后期学习到“电子云”的时候,学生容易产生困惑,为什么一会儿是分层的圆形轨道,一会儿又变成电子云了,为什么核外电子排布一会儿是按能级排,一会儿又是按构造原理排,还有不符合构造原理的排法,学到这,学生一定会觉得很“玄幻”,进而失去主动创造的兴趣。上述教学方式的典型的只完成了“一次倒转”,教师还需要讲教学内容转化为基于学生已有经验、现实水平出发的教学材料,帮助学生典型地、简约地经历人类发现与建构知识的关键环节,促使学生思考知识发现与建构的社会背景,体验人类实践探索的思想历程、价值追求,评价知识以及知识发现与建构的过程。由此课件,对于该教学内容,基于原子结构化学史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完成“二次倒转”,帮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现与建构过程。
3、 本质与变式:对学习对象进行深度加工
深度学习中,教师需要合理处理学习内容,使学生把握知识的本质从而实现迁移。如何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本质呢?瑞典学者马飞龙指出:“我们发现:学习结果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和组织有比较大的关系,最关键的是教师对教学中相同点与不同点、变与不变的内容的呈现和处理。”该理论也称作“变异理论”,即教师在教学中除提供学习内容的标准正例之外,还必须设计和提供丰富而又具有典型意义的非标准正例甚至反例。比如在原电池分析模型的建构中,必修阶段旧教材聚焦在铜锌稀硫酸原电池这一“标准正例”,新教材在旧教材的基础上,还加入了水果电池、金属片食盐水电池、锌锰干电池和燃料电池等“非标准正例”,我们在教学中还会引入“生铁腐蚀”等“非标准正例”以及“乙醇代替稀硫酸”等“反例”,加强学生对原电池构成要素的深度认识。
4、 迁移与应用:在教学活动中模拟社会实践
“迁移”是学习发生的重要指标,“应用”则是迁移的重要表征之一,也是检验学习结果的最佳途径。在深度学习中,利用挑战性的真实情境和任务,让学生尝试解决真实问题,像真实世界中各领域的“原型”那样有序地解决问题,初步尝试未来将要从事的社会实践。这也是项目式学习主张的学习方式。例如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二册第8章中的《豆腐的制作》研究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制作豆腐,了解其中蕴含的化学原理,加深对胶体和蛋白质性质等知识的理解,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生活中应用。鲁科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的微项目,例如必修第二册的《海带提碘与海水提溴》、《研究车用燃料及安全气囊》、《自制米酒》等微项目,不仅帮助学生体验课堂上抽象的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还给学生提供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平台,使学生领略化学的魅力。
本学期我根据深度学习的特征,设计了一个《技术工程视角下的电池设计与制作》微项目,学生通过自制实用化学电源,驱动塑料小车跑起来,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问题解决中进一步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要素,感受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社会价值,认识到化学科学和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是研发新型、满足人类需求的电池的有效途径。
5、 价值与评价:“人”的成长的隐性要素
深度学习将教学的“价值与评价”自觉化、明晰化,不仅包含教师对学生学业水平的评价,还包含对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自觉思考所学知识在知识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优势与不足、用途与局限,同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及学习过程主动进行质疑、批判与评价。这也是新课标中提倡“教学评一体化”的功能和价值。
三、深度学习中教师的作用是什么?
在倡导“学生本位”理念的时代,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呢?在深度学习中,教师需要将有难度、有挑战的“教学内容”转化成促进学生自觉发展的、帮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材料”。什么样的教学材料能促进学生自觉发展呢?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需要确定学生现在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对什么有兴趣、能够操作什么内容、能够以什么样的方式完成什么样的活动等,帮助学生从现有水平主动积极地完成挑战性的任务。教师怎么做能帮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呢、展开深度学习呢?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活动,帮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现、形成、发展的过程的机会,这些都是深度学习的重要特征。
例如本学期我实践的《技术工程视角下的电池设计与制作》微项目中,在学生学习完原电池的原理之后若直接让学生制作一个真实的化学电源驱动小车跑起来,并不是学生自觉发展的“最近发展区”。此时需要基于学生的已有水平,给学生提供恰当的“教学材料”,例如设计1.0版、2.0版、3.0版由体现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实验室电池”逐步走向具有实用价值的“化学电源”,帮助学生亲身经历电池的研发过程,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
总的来说,深度学习的理论不是某一流派的理论演绎,而是历史上优秀教育理论成果及优秀教学实践经验的汇聚与提炼,是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一般道路的现实探讨。深度学习的理论价值,不仅在于克服机械学习、浅层学习的弊端,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更重要的是,要克服长期以来的“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二元对立,使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知识)获得高度的统一,使教学内容实现其本应有的价值。我们需要深刻认识教学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重新认识教学目标的价值、教学内容的意义以及教师的价值,使教师、学生在教学中获得最大发展,使学生能够形成有助于未来持续发展的核心素养。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学习心得 11
寒假期间初次拿到刘月霞和郭华老师主编的《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这本书时,便心生疑惑千千问,到底何为深度学习?如何进行深度学习?为什么要开展深度学习?这本书为我解惑答疑,让我从书中找到了答案,尤其是书中理论和案例相结合,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深度学习的重要性。
所谓深度学习,就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体,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深度学习过程着眼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整体理解,促进学生的知识构建和方法迁移,并有助于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核心。
1.深度学习是发展素养的学习。什么是核心素养: 2016年由受教育部委托,由北师大牵头,提出了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其内涵是:学生接受相应学段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有关。而核心素养的获得需要深度学习来支撑,因为素养是“个体”在与各种真实情况持续的社会性互动中,不断解决问题和创生意义的过程中形成的。
深度学习关注的是学生的核心素养,那么核心素养怎么教呢?没有什么新的道理,既要关注学生的起点,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进去,讲出来”,背后的道理是什么?第一,讲出来本身也是一种学习动机,可以激励人自主学习。第二,讲出来本身就是学习过程,为了讲给别人听,学生必须深度钻研,这是主动学习。第三,能不能讲出来,是检验学习效果的办法,讲出来本身也是外显的思维过程,是互动学习的一种表现,也是深度学习。
2.深度学习是理解性学习。还需要将理解的知识运用于生活,灵活运用知识,进行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只有学生知道在什么样的情景中应用这些知识,知道在面对新的真实世界的情景时如何调适,修正这些知识,在他们能够解释信息、创建模型、解决问题,建立与其化概念和学科及真实世界情境关联,从而形成理解世界的新方式时,我们才认为,发生了真实的、有深度的学习。
3.深度学习是符合学习科学基本原理的学习。学习了深度学习的产生背景和基本概念,深度学习如何在课堂上真实发生,对我们教学有什么意义呢?
深度学习是对当前一些课堂教学的批判或者校正,是针对表面化学习、肤浅化学习,甚至是虚假学习提出来的。从学习目标来说,一些课堂的学习目标假大空,没办法落实,不是真学习的学习目标,这是一个大问题。从信息加工来讲,所谓的深度学习,是指信息加工的深度。学习的过程如何关注学生对信息加工的深度,这也是教学过程需要改进的地方。
所谓深度,指的是触及事物内部和本质的程度。深度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也被译为“深层学习”,这是瑞典学者襄尔杰基于学生阅读的实验,针对孤立的记忆和非批判性接受知识的浅层学习,于1976年首次提出来的关于学习层次的一个概念。倡导深度教学,防止学科知识的浅层化和学生思维的'表层化,是学科教学走向核心素养的一个突出表现。
深度学习的课堂是在“学习金字塔”和"建构主义”理论下,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深度实践,它更关注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度和学生学习行为方式的有效度。它不简单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而是对课堂目标和课堂状态特别是学生学习状态的一种客观的描述。当然,深度学习的前提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同时,深度学习还需要充分利用交互式反馈评价、思维导图式学习等工具。所有这一切都构成深度学习的要素,都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真正提升,有利于促进学生人格的培养和思维的建构。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学习心得 12
如何从英语教学走向核心素养,这学期里在组长的带领下,我认真学习了《深度思考:走向核心素养》这本书,接下来从以下几点谈谈我的感悟。
一、要面向全体学生
要面向全体学生,就要精心设计“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让每个学生都有通过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并形成能力的机会。
二、要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
以往的课堂教学表现为只重知识掌握,轻视能力的培养,这种现象必须改变。尤其是中、慢生,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创设成功的机会,减轻心理压力,引发他们积极参与的意识。
三、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走向核心素养的.必备之路。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并对学习产生兴趣。因此,教学应切实加强学法指导,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放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尤其要指导学生学会“以旧推新,知识迁移”,学会用旧知识去探索新问题,培养其自学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动手尝试、看书对比例题、综合思考等主动获取过程,实现迁移,最后掌握方法,明白算理。
四、要重视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创新活动的内容,把握机遇,利用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创新”的实践活动。如“一题多解”、“猜想”、“联想”、“发散思维”、“推理”、“操作”、“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都是进行创新培养的过程。教师可通过“你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吗?”、“你还能想到什么?”、“你有独特的见解吗?”、“你能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吗?”等启发和诱导,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见解、质疑,甚至是出错,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展开思维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愿望,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学习心得 13
对于从教快20年的教师来说,对于课本的知识点、考点、重难点是非常的清楚,对于如何教学方法合策略方面自认为还需要不断的提升来学习新的课程理念。周老师推荐了《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这本书,我进行了熟读,后期我又看了一本《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学科教学指南.初中化学》这本书。又有了很多新的思考,自我感觉又提升了很多。
什么是深度学习?什么是核心素养?在这本书中也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即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的学习者,成为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
核心素养: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综合实践。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基础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可通过教育来发展,未来基础教育的顶层理念就是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通过学习这本书,说说自己的一点感受,第一,初中化学的深度学习的内涵: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从宏微结合、守恒变化的角度,运用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的思维方式,解决综合复杂的问题,获得结构化的化学核心知识,建立运用化学学科思想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培养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促进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这就要求老师必须认清一个问题:上课的时候是以传授知识为主(本人这方面需要进行很大程度的改变),还是以培养能力为主?答案当然是后者。当然,化学作为一门初中阶段的起始学科,这就要求我们在新授课阶段必须要联系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吸引孩子们关注生活中的化学,一边传授基本知识,一边引导他们思考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把学生引向化学学习的正轨。如:发霉的坚果还能不能吃?为什么不能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通过亲身实践知道为什么不能尝药品的味道。让几位学生直接喝了白醋或尝试面碱,虽然口感不是很好,但是这样的经历让他们深深了解了化学实验中为什么不能尝药品的味道。)食品中的干燥剂是什么物质?家里的窗户为什么是铝合金为主,不是钢铁?汽车外壳喷漆仅仅是为了美观吗?……从老师引领学生思考,学生自己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实现质的飞跃。
第二,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学生积极地心态。老师们希望学生的上课状态是全身心投入的,充满好奇的,对困惑不折不挠的钻研的,解惑时会心的微笑,希望学生有较强的独立性、批判性及合作精神,这也是学生深度学习的表现。但是怎样才能更好地做到这一点呢?对于化学学习来说,从历年的教学经验看,学生都是喜欢动手实验的,在动手中思考,在动手中合作与解惑。所以,后续的教学中,不要怕麻烦,能让学生分组做的实验必须让学生分组做,能让学生单独做的也要单独做。甚至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老师指导更正,补充细节,然后放开实验室,大胆的让学生预约,亲自去探索,去动手。当然,前提是保证学生的安全,毕竟他们的化学知识相对较少,动手能力相对不足,需要老师的陪伴。
第三,怎样进行初中化学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这是最关键的一环节,上面两条都是认识上的更新,这一条则是每一节课都要面对的,也是实际操作的更新。首先要从整套课本出发,适当的进行大胆的整合,如把第四章的课题四挪到第二章的微观领域进行整合等,然后才是单元主题统领下的教学,或者可以把2.4、3.4、4.4放在一起进行整合讲解,虽然难度增加了,但是这样更为系统化,有利于后面的学习知识的整合和系统的完整性。明确化学核心知识承载的核心素养,明确该单元学习主题中核心知识的已有教学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如分子、原子的物质结构主题的核心知识,在发展学生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价值。那么,需要我们思考教学怎样建立联系?怎样推进学生认知?怎样针对核心知识进行有效突破?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后期深度思考。
最后,我发现《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是收获,还有很多的思考和自我追问,还要在后续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思想认识来指导自己更高层次的实践。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学习心得 14
在日益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深度学习作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最近,我阅读了《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一书,书中对于深度学习的理念和实践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阐述,让我对深度学习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首先,书中强调了深度学习对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核心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等,是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立足的关键能力。深度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通过深入理解和分析知识,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深度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一种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挑战自我,不断超越自己的认知边界。同时,深度学习也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连贯性,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和应用,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具体的深度学习策略和方法,如问题导向学习、项目式学习等。这些策略和方法都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成长。通过阅读这些内容,我对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应用深度学习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此外,我也意识到深度学习对于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以适应深度学习的需要。同时,教师还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储备和创新能力,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和探索。
总的来说,《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这本书让我对深度学习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我深感深度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未来的教学和研究中,我将继续探索深度学习的理念和方法,努力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学习心得 15
本书是“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研究与实验成果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它有五个特点:
1.以核心素养为指导
2.力求通俗易懂
3.紧扣时代前沿
4.基于我国课改实践经验
5.面向问题解决。我主要是对第二讲由北京师范大学郭华教授撰写的“什么是深度学习”,比较感兴趣,也深受启发。
深度学习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个新词但不是新东西。是为了克服和避免当前教学中的死记硬背、机械记忆、题海战术等问题而出现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书中也承认机械学习(背乘法口诀、练习写字等)带来了一些好处,它能为更高级的教学带来便利,但仅仅只有机械学习是有害的,因为它让学生放弃了思考。同时,书中讲深度学习不等于自学,它是“真教学”,就是教学该有的样子。
书中关于深度学习的`定义,我以一个美术教师的角度进行解读与发散:深度学习中的美术教师既是教师也是活动的组织者,围绕美术核心素养,根据学生的水平展开有挑战性的主题活动。学生不是独立学习,而是在有组织的活动中成为教学主体,既能独立思考也能协同作业,能够在与他人交流时,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观点、欣赏他人的作品。学生在整个美术课堂中体验过程与成功,所有学生都能有所发展。其中“活动与体验”在所有内容的美术教学中都是核心。
书中例举谢冕谈及的诗歌欣赏者的“活动与体验”来理解教学中的“活动与体验”。谢冕所说的“再创造”“再经历”“再体验”就是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中去。”通过“还原”“泡”,使学生还能够再次经历、再次体验。这样的经验与体验是与学生已有经验相关的,提升和发展的也一定是自己的经验和体验。
所以我觉得在深度学习中,一个美术老师不仅只是一位教师,而且是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是学生的陪伴者、倾听者等等。深度学习中教师、学生、知识、情感等都是密切相关且动态发展的。“教书”与“育人”不再是分离的,而是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教学活动则是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活动。在深度学习中虽然学生是主体,但老师的作用更大,所以在未来的学习中,如何成为一个“会深度学习”且会“教深度学习”的老师,将会是我长期的课题。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学习心得】相关文章: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学习心得09-16
读《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有感12-26
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05-13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学习心得03-18
核心素养理念学习心得(精选8篇)07-24
教师核心素养学习心得05-15
语文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范文08-23
教研员讲座数学核心素养学习心得09-24
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15篇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