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的性质

时间:2022-11-19 11:50:03 赛赛 学习总结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洋务运动的性质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清政府洋务派官员以“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和“自强”、“求富”的目的,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理论基础在全国展开的变革运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洋务运动的性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洋务运动的性质

  洋务运动的性质、历史作用和失败的原因

  1、洋务运动的性质

  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

  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第一,洋务运动的洋务派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同时发展若干民用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第二,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翻译了一批西学书籍,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打开了眼界。

  第三,传统的“重本抑末”“重义轻利”等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地位上升。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3、洋务运动的失败的原因

  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到达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靠性。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期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靠外国,企图以此来到达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

  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企业虽然具有必须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確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

  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与教训

  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

  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主要有三个方面: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长期以来,史学界对洋务运动的性质存在激烈争论,随着对洋务运动研究的深入,对其性质的认识逐渐达成一致,多数人认为,洋务运动既是地主阶级的一次自救运动,同时又是地主阶级所进行的一次改革运动。

  首先,在“内忧外患”局势下,在镇压农民起义中崛起的部分地主官僚,借助洋枪洋炮,镇压了农民起义;同时又试图通过练兵、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来“求强”、“求富”,以挽救清王朝。因此,洋务运动是一次地主阶级的自救活动。

  其次,洋务派在不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上,实施了一些变革,引进西方科技,兴办近代企业,改革传统模式,这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是一致的,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是一次改革运动。

  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应对内忧外患的局面,为挽救清王朝发动的一场自救运动。其重点在军事、外交、机器制造以及与之直接相关的某些文教事业,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本质在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并且洋务运动是在封建官僚主导下进行的,这些因素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随着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但它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兴办了近代新式学堂,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也对外国经济势力起了一些抵制作用。

  洋务运动是在洋务派的领导下,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阶级根本利益为目的具有资本主义因素的进步运动。洋务运动开创了中国近代经济、军事、科技和文化的先河,是近代中国化的第一步。洋务运动的主要性质是进步的,反动性或封建性是次要的。

  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有客观原因,但主要是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是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靠性。西方列强并不期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而是依据种种特权从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而洋务派官员却一再主张对外“和戎”,其所兴办的企业一切依靠外国他们企图依靠外国来到达“自强”、“求富”的目的。

  主观原因比较复杂些。整个洋务运动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仅凭地方上几个热心洋务的总督、巡抚去搞,力量分散有限,难成大器。洋务派官员自身的近代化修养不足,没有意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建设对其经济发展所起到的关键作用。相反,洋务派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变革封建政治制度,试图在中国搞所谓的“中体西用”,即用中国的封建制度作容器,去盛载西方的先进技术,对两者的内在矛盾认识不足,因此必然导致失败。

  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具有现代化思想的领导核心,导致了晚清王朝无法靠自己来革新不合时宜的封建专制制度,从而无法成功实现“自强”、“求富”的目的。晚清对社会现代化转型探索的失败,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固然是最根本的原因所在,但软弱平庸的领导核心也助长了这种制度的腐朽程度。因此,晚清中国不可能象同时代的日本那样,通过自己变革到达自强,并最终完成社会现代化的转型任务。

  另外,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同时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会遏制洋务企业的发展。同时,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因此,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虽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洋务派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改变封建制度就想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这也能够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来综合理解,即腐朽的清朝统治阻碍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新的生产力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外壳中发展起来的,是同封建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阻碍分不开的。

  洋务运动打着“求强”和“求富”的旗帜,创办军事和民用工业。但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等海军遭受重创,几乎全军覆灭。洋务运动的失败使有识之士看到了洋务运动的严重缺陷,认识到中国要走上独立富强的现代化道路,必需将改革从物质技术层面进一步转向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层面。正是在这种认识之上,甲午战争之后,维新变法和革命运动迅速兴起。所以洋务运动的真正历史作用不在于它的正面作用,而在于它所带给的历史教训。即中国要现代化就务必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进行生产关系方面的改革,尤其是建立在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政治思想文化教育制度的改革。

  洋务运动的性质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在中国社会发生的洋务运动,是一场清政府为了拯救其垂危统治,以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和发展军用工业、民用工业企业,编练建设新式海军海防、陆军,并相应培养新型人才为中心,已到达富强目的的运动。它是一场封建地主阶级发起的,以维护清王朝封建反动统治为目的的,图强御侮的近代化运动。

  一:洋务运动是一场清政府为维护封建反动统治的自救运动。

  1、从洋务运动发生的原因或背景来看,洋务运动是在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下发生的。

  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掠夺,清政府的黑暗统治和沉重的封建剥削,中国国内阶级矛盾日趋激化。1851年爆发了由洪秀全领导的反对清王朝腐朽统治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金田村起义后,太平军所向披靡,很快在1853年3月20日攻克南京。太平天国把南京改名天京,作为都城,正式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农民政权,并迅速攻占了湖南,江西等大片土地。战场上,清政府的八旗军不堪一击,旗政府统治岌岌可危,个性是太平军的北伐,曾长驱直入,一向打到天津近郊,虽然最终失败,但震动清政府朝野。在太平天国胜利的推动下,全国各地反清斗争迅猛发展,天地会在两广发动起义,捻军在鲁豫地区发动起义。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心,构成了席卷全国的农民战争风暴,猛烈地冲击着清王朝的统治。

  正当太平军与清政府酣战之际,1857年,英法联军发动了对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后,沿海北上,于1858年炮轰大沽炮台,逼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1859年,英法扩大侵华,于1860年占领北京,并焚毁圆明园。咸丰帝逃往热河。

  在太平军摧枯拉朽的打击下,又遭英法的武装入侵,惶惶不可终日的清王朝将“师夷长技”提到了实践的日程,于是,兴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2、从洋务运动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的最初和最本质的目的都是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1861年,对洋务运动的目的,恭亲王奕?在给皇帝上的一篇奏折中这样说:“就今日之势论之,发捻交乘,心腹之害也;俄国壤地相接,有蚕食上国之志,肘腋之患也;英国志在通商,暴虐无人理,不为限制,则无以自立,肌体之患也。故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可见,无论是在洋务运动中兴办的军用工业还是民用工业,其目的都是为了会获得洋枪洋炮来武装自己,血腥地镇压农民起义,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因此,洋务运动在政治上是反动的。实际上,事实也是如此,我们能够从太平天国的失败中看出这一点。就连创办近代学堂和选派留学生也是为了培养维护封建统治的人才。创办的海军更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当然,洋务运动还有对付外国侵略之意,但这是无法改变洋务运动的本质的。

  3、从发起洋务运动的阶级来看,洋务运动是由封建地主阶级发起的。

  应对内忧外患的境地,清政府内部开明的地主阶级当权派如奕?、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武器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是相对于顽固派而言,洋务派的先进性也只是局限于此而已。在维护封建纲常和统治秩序方面,洋务派比顽固派有过之而无不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企图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仅仅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的科技来实现富国强兵,其结果必然是事与愿违,这也是洋务运动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

  由上能够看出,洋务派的最根本的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洋务运动是一场封建政府的图强自救运动。

  二:洋务运动还是一场近代化运动。

  1、洋务派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企业内部采用大机器生产方式,为近现代企业的经营生产积累了必要的经验,也为我国的近代工业培养了技术人员。以“求富”为口号的民用工业部分产品投放到市场,“与洋人争利”,在必须的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侵略。如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使“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美国旗昌行因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井。湖北官织布局开织后,江汉关进口洋布每年减少十万多匹。中国资本能挫败洋商,这在当时曾被视为“创见之事”。由于洋务派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引进了同封建生产关系所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从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这是不以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洋务派办民用工业,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方式,吸收私人资本。这“商股”部分即是民族资本主义因素。从70年代开始,更有一批官僚、地主、商人,直接投资于近代民用工业,最后使中国有了一点先进的生产潜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就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出现和无产阶级队伍的扩大。中国的工业近代化由此开端。

  2、洋务派同顽固派的论争及其对顽固派的不彻底的批判,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地位,对于学习西方,开了好的风气。又由于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创办了京师大学堂等一批近代学堂,开展近代教育,开设西学,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不一样年龄和资历的留学生、进修生到欧美等国学习深造,因而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中国的教育近代化由此开端。而介绍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也起到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为我国以后民主革命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此基础上,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从洋务官僚中分化出一批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3、在洋务运动中创办了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具有近代好处的海军,增强了我国的海防力量,在必须程度上威慑外国侵略势力,在中法和中日战争中,南洋水师和北洋海军曾先后和外国侵略者交锋,起了必须的作用。也使海防思想的以传播并得到重视。中国的国防近代化由此开端。

  洋务运动是我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也是我国历史上近代化的开端。因此,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政府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既具有进步性,又有保守性。

  历史背景

  中国是文明古国,进入封建时代,长期处于缓慢发展,社会系统相对稳定、保守。从十三世纪开始,世界的大环境开始发生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农民和手工业者经过长期劳动,积累经验,改进了生产工具,农业得到发展。纺织、冶金等开始出现机器。不仅提高了产量。改变了人与人的关系,分化出各种不同的阶层。十三世纪,中国发明的火药传至西方。西方人利用其制造出火炮和火枪。中世纪的封建城堡、冷兵器、武士失去作用。城堡不再安全,军事上的改变宣告冷兵器时代的结束,西方利用新式武器开始了殖民战争,对弱小国家进行无情的掠夺。指南针的传入西方,应用于航海,使得发展较早的国家更有条件进行殖民战争。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社会产品的丰富、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市场不断扩大,手工业的作坊更加专业化,促进商品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力也被推动提高。开辟国外市场,进行资金的原始积累开始了。使本国的劳动者脱离生产资料变成拥有人身自由的雇佣劳动者,把对外的侵略,进行殖民战争是新兴资产阶级出现发生的历史。

  产生原因

  (1)世界大环境的改变。自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以后,经济迅速发展,开始向着资本主义近代化的方向发展。随后法、美、俄、日等国学习英国,也完成了工业革命,向着资本主义发展。这种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的潮流,对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发生起到了推动作用。

  (2)中华民族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加深 西方国家完成工业革命之后,开始向世界各地侵占与掠夺,闭门锁国的清政府被西方列强强行取走了许多领土与主权,使中华民族陷入到严重的危机之中,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许多仁人志士开始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以李鸿章、奕新、曾国藩、左宗棠等为代表的洋务运动是清政府的一次自救尝试。

  (3)社会发展的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并且广泛存在。这些萌芽的存在虽然不能够对强大的封建制度造成强烈的冲击,但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封建制度收到了致命的打击,为中国社会资本主义化创造了条件。并且,随着西方势力的入侵,清政府的统治者也意识到西方技术的重要性,派遣许多人前往西方学习,这些人学成归来后,带来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和观念。

  矛盾

  (1)中华民族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随着帝国主义侵略步伐的加深,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群众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向着中华民主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的转移。这种矛盾对于洋务运动的发生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2)洋务派与顽固派的矛盾。顽固派是洋务运动中最大的阻力。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封建统治者内部也出现了分裂,其中一部分人主张闭关锁国,用礼义廉耻、天道人心等封建教条反对洋务派实行的办教育、办工厂等实践。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上讲,顽固派的观点是反动的、陈旧的,洋务派则具有革命进取精神。

  (3)洋务运动与农民运动的矛盾。洋务运动发生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后期,而洋务运动中的代表任务曾国藩、左宗棠更是洋务运动的主力。封建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早就存在,不能说洋务运动是专门为镇压农民运动而开展的,也不能因为洋务运动镇压过农民起义就否定其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4)洋务运动内部的矛盾。随着洋务运动的进行,其内部也出现了分歧与矛盾。这种矛盾主要体现在:对于西方技术运用的矛盾;军用企业和民用企业的矛盾;求富与求强的矛盾。例如张之洞提出在不违背封建伦理道德的前提下使用西方技术,李鸿章则提出中西兼顾;洋务派最开始创办了许多军用企业,但是到后期由于种种原因,配套的民用企业建设遇到了困难。

【洋务运动的性质】相关文章: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05-17

八年级历史《洋务运动》教案03-15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教案08-25

比的性质教学反思07-30

椭圆的性质教案08-11

比的性质教学反思01-15

比的基本性质教案04-06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02-19

《比的基本性质》教案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