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讲座学习心得

时间:2022-10-07 19:03:32 学习心得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李强讲座学习心得

  作为学院专任教师的一员,在本学期开学伊始,我非常有幸能参加此次学院为提升教师科研素质与能力的培训。两天的学习非常紧凑,从上周四上午饶书记简短而又深刻的开幕词开始,到周五下午许祥云博士关于教育教学基本研究方法的演讲结束。中间的三场科研讲座,主讲人或用鲜活的科研实例导入,或尽力将抽象的学术术语常态化,言语亲和,极为有效地将相关主题内容传达给了每个听众。就我个人而言,此次的学习,受益匪浅。

李强讲座学习心得

  具体来讲,主要有如下感悟和收获:

  一、关于“做科研”的实质

  从担任教师工作开始,就开始接触科研这样一个领域,刚开始觉得很神秘很抽象,后来更多地接触自己的专业领域,也完成了一些科研课题,对科研慢慢地有了一种揭开神秘面纱一睹“芳容”之后的轻松惬意的姿态。认为科研不过是走走过场,感觉科研不过是一种文字功夫,“文笔好的人必定能搞好科研”这样的观点好像被很多人所认同。现在,当我作为一个听众在聆听单作民博士的“高职学生管理制度变革研究的新制度主义视角”讲座时,我却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尽管由于专业领域的原因,讲座中诸多的概念,诸多的“为什么”我根本无法理解,但是单书记的严谨认真精神深深的令我折服。在之前自己所做的很多科研项目中,尽管也会有一些所谓的“思考”、“对策”、“研究”的字样,但是和单书记如此精深的学识比较,自己根本就相当于没有认真思考过。我不得不承认,在很多时候,我对很多东西都似是而非,完全不懂,有时甚至是不懂装懂。在那一刻,我终于清醒地认识到:所谓的文字游戏不仅不是做科研的实质,而且与科研的实质在一定意义上是背道而驰的。自己以前一直沾沾自喜的做科研的优势——文字功底,原来只是一张漂亮的纸老虎的皮。我们很多人做不好科研的原因并不一定是他没有做科研的能力,而是他根本没有去“做”。我这里的“做”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科研实践,是严谨认真的“做”的态度,绝不是虚与委蛇“作秀”式的“做”。因为,科研的实质首先就是实践,是脚踏实地地“做”,而文字只不过是科研表达的一种载体罢了。

  二、关于“做科研”的能力

  古人说文人相轻,所以很多时候可能很多人都不会承认自己的能力会逊于他人,或者说很多人都没有勇气去审视自己的能力。杨艳春博士的讲座,则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自己的能力,尤其是“做科研”能力的机会。杨博士主要是从阅读、调研、写作三个方面来讲述常见的社会科学科研能力组成的。其中,他重点讲述读什么书,怎么读书,如何读书,这让我受益匪浅。说实话,在现如今这样一个信息社会,自己无时无刻没被信息所困扰,如何在众多的信息源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将其提炼,升华,并最终为我所用,这是一个重大的项目,也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这种能力掌握的好坏,也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做科研的能力水平如何。此外,杨博士在整个过程中,经常有很多形象的比喻、真实的事例、严谨的逻辑分析以及独特的见解,其丰富的人生经历、扎实的学术知识、严谨的学术态度也让我对“做科研”的群体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三、关于“做科研”的方法

  如果说“做科研”的实质是严谨的实践,“做科研”的能力是阅读与调研,那么“做科研”的方法就应该是思考。因为,如果我们只是机械地去实践并如实表达,那么整个实践工作还只是停留在收集资料的阶段,这是一个未完待续的状态,这些实践是否真的有价值,还有待于后继者在这些实践资料基础上进行思考之后得出的结论和认识。正因如此,我们几乎在所有的科研报告中都能看到“思”的身影。但是,“思”同样不是摆上了就可以,真正的科研的“思”我想应该是立足实践、前后贯通的一种深刻而又理性的“思”,没有实践,或者说实践工作不充分的“思”都像是无源之水,价值和意义都会大打折扣,甚至没有任何价值。

  总之,这两天的讲座让我对科研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对自身的缺陷有了新的思考。但就像饶书记在开班仪式上的讲话里说的一样,只要我们能够高度重视,认真对待,我相信,自己的科研素质与能力一定能获得提升,因为任何事情,态度都是最为主要的。

  以上则是本人此次参与学院教师培训讲座的一些学习心得与体会,因能力有限,不当之处在所难免,在此还烦请各位领导与同仁多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