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孝庄皇后简介
孝庄皇后简介(一):
孝庄皇后简介
孝庄文皇后(1613年-1688年),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意为“天降贵人”),蒙古科尔沁部(在今通辽)贝勒博尔济吉特·布和之次女,孝端文皇后之侄女,敏惠恭和元妃之妹。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二月初八日;天命十年(1625年)嫁给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为侧福晋;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后,受封为永福宫庄妃;崇德三年生皇九子福临(顺治帝);崇德八年(1643年),顺治帝即位后,与其姑孝端文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顺治八年(1651年)上徽号曰昭圣皇太后;康熙帝即位后尊为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崩逝,享年七十五岁;葬昭西陵,上谥,雍正、乾隆累加谥,最终谥号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代君主,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孝庄皇后简介(二):
孝庄文皇后
中文名: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孛儿只斤·布木布泰)
别名:孝庄文皇后,昭圣(太)皇太后
国籍:清朝
民族:蒙古族
出生地:蒙古科尔沁
出生日期:1613年3月28日
逝世日期:1688年1月27日
职业:侧福晋→庄妃→皇太后→太皇太后
主要成就:辅佐顺治、康熙两代君主
陵墓:清东陵之昭西陵(孝陵之南)
谥号: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早年经历
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二月初八日(3月28日),布木布泰出生。
后金天命十年二月,十三岁的布木布泰,由她哥哥吴克善护送到盛京,嫁给皇太极,为其侧福晋。其姑哲哲为大福晋。
后金天聪初,皇太极即汗位,其姑哲哲被封为大妃,称中宫大福晋;布木布泰被封为西侧妃,称西宫福晋。但当时没有东宫福晋,所以布木布泰在后宫位居第二位,仅次于其姑哲哲。
天聪三年正月初八日生皇四女雅图(后封为固伦雍穆长公主)。
后金天聪六年二月,巴雅尔戴青之女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嫁皇太极为东侧妃,称东宫福晋。布木布泰在后宫地位排到第三位。
天聪六年二月十二日生皇五女阿图(后封为固伦淑慧长公主)。
天聪七年十一月十六日生皇七女(后封为固伦淑哲长公主)。
后金天聪八年八月,察哈尔林丹汗的遗孀窦土门福晋阿霸垓博尔济吉特·巴特玛·璪嫁皇太极为侧妃
后金天聪九年十月初七日,侧妃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以不遂汗意,被改嫁给大臣叶赫部德勒格尔台吉之子南褚。
后金天聪八年十月,布木布泰的姐姐海兰珠嫁皇太极,宠冠后宫。
后金天聪九年七月察哈尔林丹汗的遗孀囊囊大福晋阿霸垓博尔济吉特·娜木钟嫁皇太极。
布木布泰之姐海兰珠、林丹汗遗孀陆续嫁与皇太极,使布木布泰在后宫的地位下降。
受封庄妃
崇德元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册封崇德五宫后妃,也称五大福晋:皇太极时,蒙古族女子几乎垄断后宫,仅科尔沁贝勒布和一家就有三位。布木布泰从蒙古大草原先到盛京,给皇太极生下一男三女(儿子福临即之后的顺治帝),受封为永福宫庄妃。
在皇太极生前,布木布泰在后宫的地位并不显赫。在后宫中受到皇太极专宠,统摄一切的是她姐姐宸妃。
中宫-清宁宫皇后,称国君福晋,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名哲哲(即孝端文皇后,是孝庄文皇后之姑),居首位。
东宫-关雎宫宸妃,称东大福晋,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名海兰珠(即敏惠恭和元妃,是孝庄文皇后之姐),居第二位。
西宫-麟趾宫贵妃,称西大福晋,阿霸亥博尔济吉特氏,名娜木钟(即懿靖大贵妃),居第三位。
次东宫-衍庆宫淑妃,称东侧福晋,阿霸亥博尔济吉特氏,名巴特玛·璪(即康惠淑妃),居第四位。
次西宫-永福宫庄妃,称西侧福晋,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即孝庄文皇后),居第五位。
崇德三年正月三十日戌时(1638年03月15日)在盛京(今沈阳)皇宫的永福宫生皇九子福临。
尊为太后
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其子福临即位,改年号为“顺治”,与孝端文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
顺治元年九月,迎至燕京(今北京)。
年轻时期的孝庄文皇后
顺治八年二月,世祖亲政,上徽号曰昭圣慈寿皇太后,简称昭圣皇太后;屡上徽号曰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皇太后。
顺治十八年世祖崩,皇三子玄烨即位为康熙帝,尊为太皇太后,称昭圣太皇太后;屡上徽号,曰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
昭圣太后生活俭朴,不事奢华,平定三藩时,把宫廷节省下的银两捐出犒赏出征士兵。每逢荒年歉岁,她总是把宫中积蓄拿出来赈济,全力配合、支持孙子的事业。她的表率行为,更使皇帝增加十二分敬意。康熙二十一年(1682)春,皇帝出巡盛京,沿途几乎每一天派人驰书问候起居,报告自己行踪,并且把自己在河里捕抓的鲢鱼、鲫鱼脂封,派人送京给老祖母尝鲜;二十二年(1683)秋,康熙陪祖母巡幸五台山,一到上坡地方,皇帝每每下轿,亲自为祖母扶辇保护。
去世
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二月,昭圣太皇太后病危,康熙皇帝昼夜不离左右,亲奉汤药,并亲自率领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坛,祈告上苍,请求折损自己生命,增延祖母寿数。康熙在诵读祝文时涕泪交颐,说:“忆自弱龄,早失估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至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同极之恩,毕生难报……若大算或穷,愿减臣龄,冀增太皇太后数年之寿。”然而自然规律是无法抗拒的,该月二十五日,孝庄走完了她的人生旅程,以七十五岁的高寿安然离开了人世,临终前她嘱咐康熙说:“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且我心中也舍不得你们父子,就将我在你父亲的孝陵附近择地安葬。”
孝庄文皇后
康熙皇帝给祖母上了尊崇的谥号—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简称孝庄文皇后。根据她的遗愿,灵枢没有运往盛京与皇太极合葬,而是暂安在京东清东陵,并将孝庄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东王殿五间拆建于昌瑞山下,称“暂安奉殿”,停灵其中。直至雍正三年(1725),才在暂安奉殿原处就地起建陵园,葬入地宫。因其陵在盛京太宗皇太极昭陵之西,故称“昭西陵”。昭西陵与昭陵遥相呼应,实乃一而二、二而一,若将其圈入东陵风水墙内,反而构成阻隔。
雍正、乾隆累加谥,曰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轶事典故
劝降经略
崇德七年(1642)三月,清军俘获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皇太极下令把洪押到盛京,派汉臣范文程等轮番劝说,洪承畴始终不屈,为此皇太极颇费踌躇,食不甘味。孝庄看到这种状况,毛遂自荐,亲自去劝说,“以壶承其唇”,一口一口给他灌下人参汁,动之以情,喻之以理,经过数天的努力,最后说服洪承畴投到清军辕下。此事件广为流传,后世也多有作品演绎,但详细记载并不见于正史,真实性学术界尚有争议。
立储风波
崇德八年八月九日,皇太极在突发脑溢血而死。由于皇太极对皇位的继承问题没有留下遗嘱,一场激烈的权力角逐正悄悄展开。
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和努尔哈赤的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都虎视眈眈于皇位。
但最后皇位落在了只有六岁的福临身上,或许是多尔衮从大局出发,为避免内乱而作退让。但促成这一举动的,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孝庄的幕后活动。
孝庄是否笼络多尔衮,官修的史书实录没有留下任何记载,私家著述也没有留下更多的记录。
主仆情深
历史上的苏茉儿的确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最初名字叫苏茉儿或苏墨尔,顺治晚期或康熙年间改称满名苏麻喇姑,意思是“半大口袋”。她病逝后,宫中上下都尊称她为苏麻喇姑。
苏麻喇姑与孝庄文皇后朝夕相处,形影不离,厮守达60余年,二人之间实际上早已超出了一般的主仆关系。
下嫁之谜
太后下嫁摄政王一事是否存在,史学界尚有争议。太后下嫁之说,最早引起史家关注的是明遗民张煌言的十首《建夷宫词》,其中有一首说:“上寿觞为合而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日新仪注,太礼恭逢太后婚”。主张太后下嫁说的还有其它一些论据:其一,多尔衮尊称为“皇父摄政王”;其二,据蒋良骐《东华录》记载,诏告
太后时期的孝庄文皇后
多尔衮的罪状中,不仅仅有自称“皇父摄政王”,还有“又亲到皇宫内院”;其三,孝庄遗嘱康熙不要将其与皇太极合葬,是否因下嫁多尔衮而有难言之隐。
但清史大家孟森先生早就撰有《太后下嫁考实》,针对太后下嫁说的各种根据,一一予以驳难。孟森认为张煌言是故明之臣,对清朝怀有敌意,所作诗句难免有诽谤之词;再者顺治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寓有中国古代国君称老臣为“仲父”、“尚父”之意,周武王也称姜太公为尚父,不足为据,至于所谓到“皇宫内院”,疑多尔衮另有乱宫之举,不见得专指孝庄太后;再者孝庄不愿与皇太极合葬,乃因昭陵已葬有孝端皇后,且皇后不与夫君合葬,这在古代并不乏实例。阎崇年也认为至今还没有见到一条关于“太后下嫁”的史证,此事纯属子虚乌有。
母子斗法
福临即位不久,孝庄就册立自己的侄女、蒙古科尔沁贝勒吴克善的女儿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后。而福临恰恰不喜欢这位皇后,且这位皇后爱嫉妒。福临无法容忍,坚决要求废后另立。顺治十年(1653)八月,孝庄见儿子实在没有回转余地,只好同意,皇后降为静妃,改居侧宫。为了消除这一举动可能带来的消极政治影响,孝庄又选取蒙古科尔沁多罗贝勒之女博尔济锦氏进宫为妃。但福临对这位蒙古包里出来的漂亮姑娘同样不感兴趣。
董鄂氏被接入宫中皇贵妃在后宫的地位仅次于皇后,但是福临对董鄂氏的感情,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甚至要册立董鄂氏为皇后,这一切造成了母子间的隔阂。之后董鄂氏去了,他甚至把一切统统归集到太后身上,连太后病倒,也不去问候一声。
培养孙儿
在“独嗜图史”的孝庄影响下,玄烨从小对读书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一嗜好伴其终身。他“矢志读书”,“早夜诵读,无间寒暑,至忘寝食”,无论任何时候,只要一捧起书本,几乎忘掉一切。保姆朴氏担心他年龄太小,读书过多而有伤身体,不止一次将书藏起,期望能使他休息一下。但他一经发现,便立刻索回,继续津津有味地读起来。对于孙儿的勤奋苦学,孝庄既感欣慰,又十分心疼,她曾忧喜掺半,不无责备地对玄烨说:“哪有像你这样的人,“贵为天子”,却像书生赶考一样苦读呢”
玄烨继位初期,有一天,当着众臣之面,孝庄问玄烨身为天下之主,有何打算,玄烨答道:“臣无他欲,惟愿天下义安,生民乐业,共享太平之福而已。”少年皇帝决意做贤明之君,富国裕民的强烈愿望,显示出孝庄多年培育的初步成效。
孝庄文皇后人物评价
康熙帝: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
雍正帝:统两朝之养孝,极三世之尊亲。
赵尔巽:世祖、圣祖皆以冲龄践祚,孝庄皇后,当时无建垂帘之议者。殷忧启圣,遂定中原,克底于升平。
杨珍:孝庄是公认的明清之际杰出的女政治家,在清朝入关个性困难的状况下,维持了清皇室的团结,而且保护培养了顺治、康熙历史名君,对扭转当时中国的分裂局面使中国归于统一具有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她没有像慈禧那样垂帘听政,始终处于幕后,这在中国古代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苏跃:皇太极把她看作一位聪明颖慧,贤达有为的贤内助;顺治帝福临则把她看做恶毒残忍,了无亲情的仇人,而不是母亲;在康熙的眼中,他又是一位慈爱稳重感情至深,又颇具政治才能的老祖母,而在她的政治对手看来,她却是一位颇具心计,不可战胜的出色的女政治家。历代女子中,我对孝庄敬重有加,其贤德为后宫争相效仿的对象,其才能卓越,又为正统所出,不被世人所斥。
孝庄文皇后史书记载
《清史稿列传-后妃》
参见:清史稿列传一
孝庄文皇后家族成员
家世
高祖父:博尔济吉特·博地达赉(科尔沁部贝勒)
曾祖父:博尔济吉特·纳穆塞(科尔沁部贝勒)
祖父:博尔济吉特·莽古斯(科尔沁部和硕福亲王、贝勒/札日固齐/断事官;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图·哈萨尔的第十八世孙)
祖母:名不详(清人称其为科尔沁部大妃、被皇太极册封为和硕福妃)
姑姑:博尔济吉特·哲哲(孝端文皇后)
父母
父:博尔济吉特·布和(科尔沁部忠亲王宰桑、宰桑-布和)
母:博礼(清人称其为科尔沁部次妃、被皇太极册封为和硕贤妃)
兄弟姐妹
胞姐:博尔济吉特·海兰珠(同胞亲姐妹)
哥哥:博尔济吉特·吴克善、博尔济吉特·察罕、博尔济吉特·索诺木、博尔济吉特·满珠习礼
丈夫
爱新觉罗·皇太极,即清太宗。
孝庄皇后简介(三):
孝庄皇后简介,一个清初三代帝王背后的女人
孝庄是蒙古显赫的科尔沁部贝勒寨桑的二女儿,13岁就成了34岁的皇太极的新娘。
孝庄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笼络各方势力,在皇太极驾崩后让自己唯一的儿子福临登上了皇位。
孝庄痛失爱子后,辅佐幼孙康熙继承大业、开创盛世、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这便是孝庄,一个清初三代帝王背后的女人。
说起孝庄的事迹,无论野史、正史都有了很多的记载和传说,被历史的尘埃遮盖,她许多传奇性的故事也显得扑朔迷离起来,比如她是否与多尔衮相恋于青梅竹马,她是否以前乳名叫“玉儿”,她是否在尊为太后时下嫁了多尔衮等等……
不管如何,后人们根据史料记载,剥开历史的迷雾,还是能清楚地看到她的伟大、隐忍、果敢和大义。
庄妃“奇梦”之后诞下福临
皇太极称帝前,生有五位皇子:长子豪格,公元1609年生,封肃亲王,其母是继妃海西女真乌拉部的乌拉纳喇氏。次子洛格,公元1611年生,11岁死。三子格博会,公元1611年生,7岁死。四子叶布舒,公元1627年生,封铺国公,其母是庶妃颜札氏。五子硕塞,公元1629年生,封承泽裕亲王,其母是侧妃海西女真叶赫部叶赫纳喇氏。称帝时册封的五宫后妃都未生子,而且,从公元1628年到公元1637年中间,九年无皇子出世,仅有八位皇女降生。不仅仅皇帝、后妃,乃至整个宫廷都期盼着天赐麟儿。
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七月八日,东宫大福晋海兰珠生下一子,皇八子的诞生,让年已45岁的皇太极兴奋不已。这一年,他连得三位皇子,唯独皇八子是有名号的皇妃所生。遗憾的是好景不长,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正月二十八日,皇八子患天花夭折。
永福宫庄妃其时正身怀六甲,而且妊娠已11个月,超过预产期。她先有三女,当然渴望能生皇子。皇八子的夭亡,无形中增加了对她的压力。果真能生皇子既能够抚慰皇帝内心的创痛,又能弥补由于皇八子之死带来的姑侄三人都无子的缺憾。
在皇八子去世的第三天,即正月三十日晚上八时左右,皇九子福临也就是之后的顺治帝,呱呱坠地。
小福临的一声啼哭,划破了笼罩在盛京皇宫上空的乌云,人们奔走相告,脸上展现出宽慰的笑容。皇太极应当欣赏自己的圣明:用“永福”命名次西宫。庄妃真是一颗福星,这颗福星重新照亮了他的心,让整个皇宫感受到“福”的来临。所以,为皇九子取名“福临”。
传说福临诞生的前夕,庄妃梦见一位神人抱一男孩交给她,说:“这是统一天下之主。”庄妃接过孩子放在膝上,那人便不见了。如此种种,无非是制造舆论,让天下人承认:皇九子不是凡人,是真龙天子。
捕风捉影的“太后下嫁”
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十一月,多尔衮擅改“皇叔父摄政王”为“皇父摄政王”,这也是孝庄太后下嫁传说出现的源头。摄政王而又冠以皇父,中国古代历朝无此先例,一时“民间议论纷起”。人们由皇“父”联想到皇“母”,皇“父”是摄政王,皇“母”是孝庄太后,猜测想必是摄政王与孝庄太后成婚了。
前辈学者孟森先生,在《太后下嫁考实》一文中传述了这种状况,他说:“清世虽不敢言朝廷所讳言之事,然谓清世祖之太后下嫁摄政王,则无南北,无老幼,无男女,凡爱述故老传说者,无不能言之。求其明文则无有也。”
孟森先生认为,皇父之称,犹如古代“尚父”、“仲父”,都是皇帝对臣下的尊称,并不能指为太后下嫁的确据。如周文王称吕望(姜子牙)为尚父,意为可尊尚的父辈。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乃事之如父之意。总之,“尚父”、“仲父”之称,并非真的成了父亲,都是国君对劳苦功高重臣的尊称。多尔衮之称“皇父”,当属此例。
“太后下嫁说”最早出自从事抗清斗争的张煌言写的太后下嫁诗。原文为:
上寿觞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
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躬逢太后婚
逐句分析这首诗,能够发现许多地方与史实不符。据史书载,清朝于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修建慈宁宫。孝庄太后是这年才搬进去的,时年已经42岁。如果在慈宁宫大办婚事,务必在顺治十年后。但多尔衮已于顺治七年十二月病死,皇太后下嫁谁呢?
“春官昨进新仪注”,是说礼部进呈结婚的礼仪程序,之后演绎成这个草拟太后下嫁仪注的礼部尚书便是钱谦益。而至今未见当时礼部有什么太后下嫁的新仪注。钱谦益曾做过南明弘光小朝廷的礼部尚书。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时,钱谦益降清,翌年五月,被清廷任命为礼部侍郎兼管秘书院事,充明史馆副总裁。至六月,以病退休。顺治五年冬多尔衮称皇父摄政王时,钱谦益早已回到原籍,说他以礼部尚书领衔奏事太后大婚,实为子虚乌有。
张煌言的诗,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是南明与清朝对抗在文学领域的延伸。言及历史,无事实根据,任意评说,极不可取,更不可信。
辅佐儿子削弱议政王会议权势
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正月十二日,也就是摄政王多尔衮病死一个多月后,福临举行亲政典礼。顺治帝亲政时14岁,少年天子,难以肩负起治理这么大一个国家的重任。指导他、辅佐他的职责,首先就落在孝庄太后身上。顺治在会议前后或遇到难题必请教母亲,重要奏折也要批呈母后阅览。对于需要皇太后辅佐皇帝掌理朝政一事,朝廷上下已构成共识。为了便于皇太后过问国事,特将内三院衙署移到紫禁城内。这时的内三院大学士有范文程、刚林、宁完我、冯铨、洪承畴等人。
当时战争还在进行,巩固北方、统一南方,都要靠八旗劲旅。诸王或领一旗,或领若干牛录,属下满、蒙、汉军,人数多者达数万,少者也上千。他们在战场上立功,在朝廷有权。皇帝亲政后要依靠他们,于是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就比较大、管事宽,有时甚至不把年轻的皇帝放在眼里,顺治帝的谕旨也曾遭到否决。
顺治八年二月初五,议政王大臣等议处大臣罗什、博尔惠等五人之罪,其中罗什、博尔惠论死,籍没其家,其他三人开除宗室为民。顺治帝认为处理过重,要求诸王重议罗什、博尔惠是否可免死,但是众议政王不同意,皇帝只得服从众人的意见。
遇到这种状况,年轻的皇帝难免心烦,不时要发火。这时,他的母后就帮他解决难题。首先劝皇帝要忍耐,适当作些妥协让步,以求得诸王对皇帝的支持。与此同时,皇太后还要帮忙皇帝策划削弱议政王会议权势的措施。
皇太极在世时,曾遇到过诸王权势过大,与汗(皇)权发生矛盾的问题。透过不断调整及扩充议政王公及议政大臣的数目,有效地削弱了诸王权势。皇太后利用历史经验,帮忙顺治改变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人员成分,增加其名额。
仅顺治八年至十二年所任命的议政大臣就多达30余人。这样有利于集思广益和改变个别人独断专行、操纵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局面。
沉着掌舵江南战局
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六月,南明重要将领郑成功率军北征,二十三日攻陷镇江,二十六日进围江宁(今南京)。消息传来,顿时朝野震惊,人心惶惶。
顺治帝见到奏报,惊慌失措,如果江宁失守,东南财赋重地定难保全,北京将受到严重威胁。关键时刻,他去见母后,说出他的意见:放下北京,迁移首都,率众退回盛京。孝庄太后坚决不允。大清的目标是要统一全中国,不但北京不能丢,还要以北京为中心向南发展。她斥责了顺治,指出这是丢弃祖宗功业的怯懦行为,等于将先辈辛苦打下的天下拱手让与敌人。
理解了母后的训诫,年轻的皇帝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他召集王公大臣会议,宣布要统领大军御驾亲征。议政王大臣等不赞成,以为皇上还是坐镇京师为好。皇太后也竭力劝阻,指出这是轻率鲁莽的冒险行为,容易引起人心波动,不如设法调兵遣将,消灭进犯之敌。
七月初八、七月十五、七月十七,皇帝先后派出四路军队组成征剿大军直驱江宁。八月初一日便传来喜讯,江宁之围已解。皇太后在关键时刻,为少年天子掌舵,把握方向、正确决策,使局势转危为安。
【孝庄皇后简介】相关文章:
史记简介03-24
朱熹简介10-14
魏征简介07-31
王之涣简介08-17
曾国藩简介08-09
郑愁予简介04-25
泰戈尔简介09-06
许地山简介08-23
纪晓岚简介10-26
郑振铎简介10-12